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4-01-15 15:00:13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例1

——产业规模有了新扩张。柑桔总面积达到30万亩,其中结果面积18万亩,年产量2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全市20个乡镇232个村中,有13个乡镇168个村种植柑桔,千亩以上的村(场)有66个,产量100万公斤以上的村(场)有72个,面积2万亩以上的乡镇有5个;畜牧业在大力发展生猪的基础上,以丹江口福润禽业公司3000万只肉鸡加工项目为龙头,突破性发展肉鸡养殖,建成鸡舍15万㎡,年出栏百万只以上养殖小区3个,发展万只以上养鸡户273户,建成种鸡场4个,2007年出笼肉鸡203.22万只;巩固扩大了丁家营、均县镇等6个养猪小区,年出栏2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2151户,50头以上的243户,100头以上的27户,500头以上的11户,2007年全市猪肉产量突破1800万公斤。肉牛建设完成了2个年育肥百头以上的小区;水产业以创建水产大县(市)为契机,实现放养面积达到33.5万亩,其中人工精养面积11万亩,预计20*年水产品产量7万吨,水产品产值超过7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2.5万亩,初步形成了“北草南木”的产业布局。

——良繁建设有了新突破。柑桔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国家农业部立项审批,进入实施阶段。市良种场无病毒柑桔良种采穗圃已建成投产,柞蚕原种场和凉水河油坊沟柑桔良繁基地发展良种容器育苗150万株。畜牧产业新建4个种鸡场,存笼种鸡5万套;引进种猪150余头,在石鼓、习家店、土台建生猪繁育场三个。水产业培育出了汉江鲌鱼、鳡鱼等一批优良品种,苗种繁育场由过去的三家发展到六家,有两家私营名优苗种繁育场建成投产,均州水产良种建设基本完工,继鲌、鲈、鲶鱼实现规模化繁供之后,鳡鱼、鳜鱼也实现种苗批量供应。全市孵化水花2.5亿尾,培育夏花鱼种1.5亿尾,生产大规格鱼种11090吨。

——标准化生产有了新提高。柑桔积极推进生态果园建设,高标准建设以蔡家渡果园场、玉皇顶果园场为核心,建成了一批生态果园示范区,全市新建精品果园580亩,加强了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推广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继续深入开展了柑桔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生物药、有机肥、桔园生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在核心示范区的应用普及率达80%以上;水产业开展了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以名优鱼网箱养殖为重点,推进了滤食性网箱、名优鱼网箱、库湾养殖、池塘精养、小龙虾养殖和库区银鱼增殖重点基地建设。

——科技服务有了新举措。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上,按照“以钱养事”新机制要求,柑桔产业根据区域布局新组建六个柑桔区域技术服务中心,加大了技术服务力度,今春结合冻后恢复,实现了柑橘技术培训全覆盖;畜牧产业成立了肉鸡养殖技术服务中心,并在江南、江北、城区分设三个服务部;水产、中药材也相应成立了技术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了产业科技服务体系。结合科技入户,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产技术培训,今春以来累计培训农民27000多人次,印发科技资料27500册(份)。柑桔、畜牧、水产继续与华农大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科技协作,分别邀请华农大专家教授多次来丹开展技术培训讲座,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龙头企业建设和品牌创建有了新进展。畜牧以福润禽业公司为龙头,带动了种鸡场建设、养殖小区建设和合作社建设,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支持肉鸡产业发展,肉鸡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柑桔产后商品化处理快速发展,市场建设不断加强,全市目前有柑桔产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19条,20*年共分级、打蜡柑桔2000多万公斤;以土台乡、习家店、凉水河油坊沟等为重点的一批柑桔交易市场形成了较强的辐射带动力。水产业博奥、君发、柳氏风味鱼三家加工企业扩能改造,提档升级,丹江口水库无公害产地及12个品种无公害产品已取得认证,“丹江口白鱼”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已申报国家质检总局,有机水产品认证已经申报,博奥水产公司“好鱼轩”系列加工产品获第四届中国武汉农博会金奖。水产品加工、名优苗种繁育企业注册了“丹江”、“汉丹”、“好鱼轩”、“鱼行天下”等品牌,在当地及周边已较有影响。目前,我市有一定规模的本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9家,其中省级2家,十堰市级15家。

——合作组织培育有了新起色。柑桔成立了6个柑桔专业协会和5家专业合作社,在柑桔销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肉鸡成立了福星禽业合作社,在技术培训、饲料供应、鸡苗投放、成品收回等方面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水产新成立了4家渔业合作社,在名优鱼养殖、标准化生产示范等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

二、问题与思考。

应当清楚地看到,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先后引进了农夫山泉、雨润公司、阿里山公司等知名龙头企业,培育了博奥水产、柳氏风味鱼等一批民营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五大优势产业、六大特色产品格局,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凸现,产业化经营体系初步形成,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差甚远。

1、产品标准质量不优。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品牌产品少,标准化生产程度差,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不够,名优果、名优茶、名优鱼与福建及我省宜昌等地相比有明显差距,如:永春芦柑优质果品率达80%,宜昌蜜桔优质果品率达到69%,我市柑桔优质果品率达不到30%。

2、优势产业效益不高。一是第一生产车间科技含量低,产量和品质不高,生产效益低。二是产业链条短,如柑橘产业,没有深加工企业,产品仅靠鲜销,市场风险大,产品附加值低。三是加工企业自身实力不强,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低,市场转化慢,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经济效益不高。

3、龙头企业拉动不强。我市龙头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带动能力弱,生产基地与加工企业、市场销售还不能有效对接,没有形成好的产业链条。我市柑桔面积30万亩,但与农夫山泉生产要求不对路,又没有其他饮料加工企业,只能鲜果销售,产业效益不高。引进的雨润肉鸡加工企业,由于技术、资金等原因,肉鸡养殖产业相对滞后,不能满足企业需求,难以带动农民增收。

4、产业文化挖掘不够。茶圣陆羽、桔颂作者屈原都是湖北人,但我们知之甚少,却被福建人广泛宣传应用,为福建特色产业增辉添彩。我市的武当道教文化和汉江水文化市场潜力很大,有待挖掘和开发。

5、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支农资金整合难度大,使用效率不高,投入优势产业的项目资金十分有限;社会资金,包括金融部门支持产业发展的投资不够。

三、对策与建议。

1、必须用工业化理念和产业化思路发展农业。先进地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其实质是政府将先进的工业经营理念如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市场导向、品牌营销等,用于指导发展农业,以工业化为推动力量克服小生产的缺陷,通过行政和市场双重推动,使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逐步实现农户与现代技术的对接、与大生产的对接、与大市场的对接。我市在农业发展中,也要树立用工业化经营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富民、农业富市的目标。

2、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优势产业开发。就是依托资源优势,高标准规划,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针对我市现有产业,应集中领导精力、集中项目资金,重点支持发展柑桔、畜牧(肉鸡)、水产产业发展。做到一个产业、一个领导、一批项目、一笔资金、一抓到底,连片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竞争力。要大力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进一步扩大规模经营。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经营等新机制,鼓励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创新流转形式,发展规模农业。要精心谋划科学定位,因地制宜地走“—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3、必须重视培育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扶持其做大做强。按“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严格执行市委、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从土地、金融、保险、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让利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农夫山泉、雨润公司、阿里山公司等龙头企业及博奥水产、柳氏风味鱼等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有助于完善,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鼓励发展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在此基础上,设立龙头企业专项基金,并为龙头企业的发展专门制定和出台规范性的政策文件。有关职能部门要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规范的服务;执法部门要文明执法,对龙头企业实行挂牌保护,禁止“三乱”,做到“零干扰”,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必须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我市有武当名山、汉江秀水、中国水都等特色资源,发展潜力很大,要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在招商引资上下功夫。一是利用现有基地资源,精心编制项目,积极“走出去”,大力向外推介我市柑桔、水产、畜牧、茶叶、旅游等特色产业,吸引外地业主投资建厂。二是组织本地企业与外地实力雄厚的企业进行产业对接,合作建设龙头企业。千方百计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品牌嫁接改造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千方百计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三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利用我市台湾农民创业实验园的招牌,争取政策和项目,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农产品交易会、投资贸易洽谈会,广交朋友,招商引资,开拓市场。

5、必须加强开拓农产品市场。农产品销售难、价格低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福建农业发展的模式和经验告诉我们,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是农业农村工作地一项战略任务。要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作用,积极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市场开拓活动,加快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农产品市场网络,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形成市场+龙头+基地+中介+农户的经营模式,促进和带领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引导和鼓励种植大户、销售大户和“以钱养事”的农业科技人员有机联合,组织新型合作社,切实搞好农产品的科技指导和市场销售。同时,积极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探索农业院校及科研院所以股份合作方式参与我市牲畜、水产、柑桔等合作社建设,促进共同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例2

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工程。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目的在于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能够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

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促进全面实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同时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化,既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又能延长产业链,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推进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能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就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创收。农业机械化不仅可以保证主导产品增值。机械化的发展可提高农产品质量。农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涉及到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强弱,倡导绿色农业、无污染农业。

二、走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道路

推进农业机械化,既要遵循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又要从国情出发,选择符合实际的发展模式,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方式实现农业机械化,是由其客观的资源条件和历史背景决定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人均耕地多,走的是大规模机械化的路子;欧洲土地规模适中,走的是中等规模集约机械化的路子;日本、韩国走的是小规模精细机械化的路子。我国推进农业机械化,必须处理好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农机跨区作业开辟了一条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道路。在总结农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利用农作物收货的时间差,组织开展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作业,及时农机作业供求信息,并出台了跨区作业的车辆、机具免征过桥过路费等政策,受到农民欢迎和机手拥护,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一举措,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联合收割机利用率,降低了作业成本,提高了购机者收益,而且满足了农民对机械化收割的需求,大幅度提高了机械化收割水平。目前,跨区作业已从小麦机收扩大到小麦机播和机耕、水稻机收和机插、玉米机收等环节。可见,我国农业机械化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推进以跨区作业为代表的农机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扶持、发展、壮大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促进农机共同使用,有效配置农机资源,提高农机利用率和效益。

三、把握好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原则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作业合作社、农机股份公司、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业机械化,应把握好以下原则:

坚持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必须把农民作为主体,同时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想方设法解决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的问题。将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把握粮食生产这条主线,组织好农业机械化生产,搞好农机跨区作业服务,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

坚持“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发展原则。找准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薄弱环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重点地区、重点作物、重点环节的机械化发展上进行突破,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东部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和有条件的农垦区,应在继续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基础上,将农业机械化生产范围拓展到外向型农业、城郊型农业和观光农业,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中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应重点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提供农业机械化支持;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机械化、草原建设和草场改良机械化,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例3

特色农业为沧县枣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河北省沧州市的枣业发展进入了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第四阶段。目前,以金丝小枣出名的沧县,共有枣树60万亩,成为河北省红枣生产第一大县。

多年来,沧县县委、县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推动枣业的发展。

产地批发市场是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关键,从1998年起到2008年,沧县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建起了全国最大的红枣专业批发市场,为沧州百万枣农搭建了资源多元化的信息流通大平台。

积极创新市场交易方式、强化信息管理,沧县投资220万元建设了信息网络中心,建立了统领批发市场交易价格和成交量的数据交换、处理、中心,实现了农产品流通、交易的电子化、自动化。

在发展传统市场的同时,2010年沧县又开通了两家红枣电子交易市场。这不仅在河北省电子交易市场方面是第一家,而且在全国红枣电子交易市场方面也是第一家。

红枣市场的建立,也带动了餐饮、服务、加工、包装、运输等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日前,以沧州红枣交易市场为主体的崔尔庄红枣工业园区被农业部评为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沧县金丝小枣加工基地)。

市场的发展解决了近百万枣农的卖难问题,也加快了枣农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在红枣集中产区,人均枣收入超过4000元,高的达到8000元以上,实现了“万亩枣树富一乡、千亩枣树富一庄、人均百株奔小康”的目标。

健康农业使山东三美绿源肉鸭闯出新天地

近年来,山东潍坊市养殖业发展迅速,每年肉鸭养殖达20多亿只,专业养鸭户3万多家,加工企业320多家。养殖与加工的紧密结合使农民和企业都得到了实惠。潍坊天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集养殖与加工生产于一体的健康鸭养殖加工企业更是得到迅速发展。

以中国农科院强大的技术实力为依托,天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年经过近二十次的反复实验,创造性地将中草药添加剂和花卉植物提取物作为添加剂添加到鸭饲料中,开发出了“三美绿源”健康鸭系列产品。它的诞生,开辟了我国健康养殖领域的先河,树起了我国健康食品行业新的里程碑。

一是绿源养殖――原生态丘陵沙地,绿树成荫,溪流蜿蜒,鸭舍每隔半年更换沙土深至60厘米,确保了自然养殖的良好环境。

二是绿源鸭食――鸭食研自中国农科院,经农业部鉴定的技术成果,荣获国家专利。选用药食同源的多种中草药、仙人掌、芦荟等植物提取物作为饲料添加剂,从源头上完全替代了普通鸭饲料中添加的抗生素、动物生长素等化学合成药物,大大提高了鸭体免疫力、抗病毒能力和生长性能,把住了源头关,避免了药物残留。

三是绿源肉质――自种鸭始即食用中草药、仙人掌干粉等植物提取物,代代优化,极致珍稀,无任何抗生素、动物生长素、重金属等药物残留,从根上改变了鸭的肉质,提高了其保健养生的功能性。

生态农业推河南唐河观光旅游呈现新局面

近年来,河南唐河县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和对外开放,摆脱了长期依赖传统农业的落后局面,为当地居民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唐河县经济的发展。今年,唐河县将在调结构上继续推进以“观光休闲”为灵魂,以农业科技示范和带动区域农业发展及农业增收为宗旨的现代农业的发展,其中将重点建设集休闲、文化、娱乐、疗养度假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综合科技园区――唐河国际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

通过实施唐河国际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发项目,形成集种植、养殖、垂钓、科技培训、生态休闲为一体的城郊型经济模式,为唐河发展高端、高效和高辐射力产业以及创新型城市建设服务。本项目总投资估算31896万元。包括:万亩优质绿色五彩稻示范园、购物中心、接待中心、农家别墅度假区、野外拓展训练园、中医药养生园、水上娱乐垂钓园、名优奇特植物观赏园、观光采摘园、农艺体验园、以栀子为主的无公害中药材示范园。

项目建设期限为2010~2013年。建设期可实现经济效益702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产值33750万元,经济效益8437.5万元,至2018年全部收回投资,同时可带动当地第三产业收入6.3亿元,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000人,带动农民年增加收入1400万元;吸纳社会闲置资金1000万元投入到农业、旅游业发展中,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增加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可达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订单农业让辽宁庄河大骨鸡富农作出新贡献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例4

二、农机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一是发展农机合作社,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向广度和深度延伸,有效拉动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可以促进土地的快速流转,解放大批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剩余劳力,增加农民的收入。二是可以通过农业产业化其他经营组织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使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民社员不但从种、养业中获利,还可分享加工、出售环节的利润,增加非农业收入。三是农机合作社对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和产业结构,带动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发挥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四是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加强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联结,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模式,做强农产品品牌;有利于面对世界农产品市场,应对世贸组织的挑战。

三、农机合作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农机合作社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团体,特别是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和政府部门的引导,使其具有开阔创新,敢于实践,开拓市场,赢得市场的能力,是带动结构调整的骨干力量。第二,农机合作社是农机农艺结合的有效途径。随着国家补贴政策和科学不断进步,使得大型农机具和先进农业机械开始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并利用。农机合作社是这一时期农机发展典型的缩影,具有充分发挥装备、技术、服务、质量、规模的特点,有效地解决农作物生长需求问题,科学择机用机,使作物生产过程机械化,达到高产高效目的。三是农机合作社加快推进了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农机“一条龙”服务作业的典型应用而生,迎合和满足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的优质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需求。四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起着关键作用。随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问题的出现,土地集约化,持续发展,高产高效,品牌效应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能有效解决残膜污染和秸秆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通过规模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畜粪无害化处理等新技术运用,能够有效地保护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新农村居住环境,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例5

湖南临武鸭是我国八大名地方麻鸭之一,又是古代皇家贡鸭。作为临武鸭产业的部级龙头企业——临武舜华鸭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0月。公司自创立以来,始终贯彻“服务农民、报效社会”的经营宗旨和“名在质量、利在创新”的经营理念,不断发展创新,构建了“公司+协会+农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舜华鸭业已建成现代化加工厂2个,种鸭场3个,规模养殖场106个。2005年出栏加工达到550万羽,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670万元。带动农户23600户,户均增收1160元。

(二)产品不断优化,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产品由过去的卤鸭发展到现在的香辣鸭、板鸭、鸭肉粽等8大类70多个品种产品,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远销香港及南非等地区和国家。2004年“舜华”商标被认定为“湖南省著名商标”,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三)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养殖基地与龙头企业的关系更加紧密

舜华鸭业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鸭业生产基地的建设。目前,有规模养殖农场106个,平均养鸭10万羽以上。同时通过协会与公司签订合同,既解决了家庭式生产与市场脱节的矛盾,又解除了舜华鸭业的原料的后顾之忧,从而使基地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四)农民收入得到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出路得到拓展

“公司+协会+农场”模式的创新,使农户有了公司和协会的多项服务保障,养殖农场农户每养殖1羽鸭可获利1.5~2.0元,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出路,现今,公司员工有850人,直接安排农村和街道剩余劳动力近800人,带动种养殖农村劳动力近9万人。

二、创新发展:从“丑小鸭”到“天鹅”的蜕变

临武舜华鸭业公司在实现临武鸭产业化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不断摸索总结产业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希望之路,实现了从“公司+农户”到“公司+基地+农户”再到“公司+协会+农场”的三次跨越式发展,从“丑小鸭”成功蜕变为“天鹅”。

(一)“临武鸭模式”的演变

1、“临武鸭模式”的雏形:“公司+农户”

1996年,临武鸭业公司实行“公司+农户”模式,由公司与养鸭户签订购销合同,鸭农按照合同约定养殖临武鸭,鸭业公司按照合同约定收购临武鸭。从“临武鸭模式”的实践看,由于公司无法完全监控临武鸭的养殖质量,导致加工成品质量不过关;另外,由于农户分散,计划性不强,养殖难以控制,养鸭成活率仅为70%,无法取得规模效益,因而该模式不久便被淘汰。

2、“临武鸭模式”的发展:“公司+基地+农户”

1999年10月,舜华鸭业公司成立,提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由公司开发养鸭基地,统一提供鸭苗、防疫、调配饲料,鸭农参与到基地生产中去。从“临武鸭模式”的实践看,第一,由于少数农民短视,基地不足以制约养鸭户。当公司试图借助乡村的集体力量,通过签订基地建设合约,以此把分散的农民按原有的行政划分来组织起来,以达到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取得效益。实践证明,以行政命令式的行政组织——村委会这一有着多元化社会目标的组织难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中介组织的效率,更违背市场机制的运营,难以奏效。第二,农户分散经营,是独立个体,现实利益太强,合同信誉度差。同时,对鸭子也不便于防疫管理,一旦发现死鸭,极易发生大规模感染传播,造成整个基地瘫痪。第三,“一家一户一口塘”连起来形成的基地,在养殖过程中遇到了基本农田有限的新问题,规模发展遇到瓶颈。因而该模式也被淘汰。

3、“临武鸭模式”的深化:“公司+协会+农场”

从2003年开始,舜华鸭业公司通过不断探索,提出“公司+协会+农场”的产业化新模式。“公司+协会+农场”的运作方式是,首先由公司根据市场需求预测,通过契约与合同和协会或农场约定本年度生产的数量、品种及主要的品质和技术指标。协会会同公司再把生产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农场农户。农副产品收获后,由协会(或与公司一起)验收、收购。从“临武鸭模式”的实践看,公司鼓励、支持和帮助养鸭大户利用全县闲置的山塘水库办农场,由分散的小规模经营逐渐转向农场规模化养殖。通过协会将农户拧成一股绳,减少了利益主体,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公司与养鸭户形成了稳固的契约关系,具有很强的带动能力和明显的规模效益。

(二)“临武鸭模式”的创新

1、组织形式的创新——协会与农场的引入

“临武鸭模式”通过由“公司+农户”到“公司+基地+农户”再到“公司+协会+农场”模式的转变实现了组织形式的创新。协会由公司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原则下组织起来,协会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信息、调剂资金、协调生产、帮助交易谈判等等。农场由几户、十几户农民自发成立,采取合伙、股份合作等方式经营。协会与农场的引入,一是有利于在合作组织范围内成员互相间了解、信任和监督。中国农村是一个典型的静态社会,通过地源关系、亲缘关系,农民之间不仅相互了解,而且存在着相互监督和道德约束。因此,协会和农场能够对分散农户的机会主义进行监督和约束,从而弥补了前两种模式的组织缺陷。二是有利于节约签约、执行和监督契约的成本。养鸭协会和农场的介入,公司只需和协会或养殖农场签订合同,由一方对多方(散户)到一方对几方(农场和协会),监督起来也比较容易,更较大程度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三是有利于企业与农户之间购销关系的稳定,公司、协会与农户之间的组织关系较以前更为紧密。

2、风险利益保障机制的创新——“三统一”服务与“5、4、3”扶持政策

在鸭子养殖过程中,为确保临武鸭品质,公司组建了下属控股子公司——临武鸭养殖公司,成立了临武鸭养殖协会,对养殖户统一发放纯种临武鸭苗、统一防疫治疗、统一饲料经营。通过“三统一”服务,一方面使农户养殖的鸭子达到“无疫病、无违禁添加剂和无规定药物残留”的“三无”安全要求,确保了鸭子的质量和安全;另一方面提高了鸭子的孵化率和成活率。目前,临武鸭种蛋孵化率在95%以上,养殖成活率在90%以上,降低了鸭农经营风险,提高了养殖效率。

为进一步发展临武鸭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公司积极探索,在龙头企业、养殖公司、信用社、农户之间建立四方信贷机制,并建立了风险保障机制:对养殖户实行“5、4、3”的扶持政策,即养殖户每养1羽临武鸭,信用社给予贷款5元,舜华鸭业公司给饲料款4元,养殖户自筹资金3元。公司还设立临武鸭养殖风险基金,由财政出资10万元,公司出资20万元,养殖户按实际交鸭数量每羽上缴0.05元共同筹措。基金由临武鸭养殖协会按照“专款专用,遇缺即补”的原则掌握使用。对那些因自然灾害、疫病、意外导致一次性损失在500元以上的养殖户,经鉴定给予适当补偿。从公司方面看,公司统一发放鸭苗,每羽鸭苗可获利0.2元;统一饲料供应,每吨饲料可获利50元;通过深加工,每羽鸭可获利1元;统一防疫,自制蛋黄疫苗、大肠杆菌疫苗还可获利。临武鸭产业化环环得利,企业与农民共同发展。

3、技术开发培训机制的创新——技术开发与技术培训职能的分离

在前两种模式中,养鸭农户的技术培训是由公司出面解决,采用“公司+协会+农场”模式后,技术开发由公司负责,而技术培训与推广由养鸭协会负责。职能的分离一方面有利于企业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去,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更快地发展,更好地带动农民致富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协会发挥科研机构、政府的技术推广部门与农民之间的桥梁作用。总之,与前两种模式相比,“公司+协会+农场”在稳定契约方面具有较大的组织优势。当然,它仍然存在着一些信息和履行方面的制度缺陷。应当肯定的是,正在兴起的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制度的又一次深刻变革,而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创新则是这一变革的先导和支撑。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意义即在于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活动稳定地联接在一起并使之一体化,以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真正解决“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

三、成功的奥秘和经验启示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例6

1 农业产业化地位和作用

1.1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综合运用科技等各种手段促进农业及与其相关的各种的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业与工业的结合。而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部分,它综合运用各种要素,发展相关产业,形成一体化的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发展一条新途径。与此同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成熟,为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

1.2 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

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科学技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科技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把科技应用到农业中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增加农业生产的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以科技为基础的,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农业科技应用非常广泛。区域化的布局需要大型机械作业,需要先进农田水利灌溉系统;专业化生产需要成熟的流水线,需要先进的设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一体化经营需要先进的管理销售理念和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系统。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是助推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科技的发展,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1.3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

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把农村经济发展起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而目前发展农村经济的最好办法就是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通过产业化经营把农户联合起来,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种植,避免了以往农户跟风式种植的局面,减少了农民的损失,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从而使农民的腰包逐渐鼓起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逐渐缩小城乡差距。

2 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困境

2.1 集体企业少,带动能力弱

农业产业经营需要集体企业或者龙头企业的带动。我国目前的农村集体企业比较少,大部分存在于东部,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基本没有。虽然一些农村地区都有自己的集体企业或龙头企业,但是这些集体企业的规模比较小,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比较弱,还有一些集体企业发展的重点不是农产品加工及相关产业,而是发展一些房地产等与农业无关的方面,根本谈不上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而目前大部分集体企业在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科技实力不强,对农产品只是初步加工,农产品的附加值就相对较低,没有自己的一个品牌,只是赚一些初加工的费用,很难提高农民的收入。集体企业少,规模小,其带动能力就很弱。

2.2 农民素质偏低,科技推广难

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是要取得广大农民的认可和支持,而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弱,他们脑子里传统的固有的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农业就是传统农业的模式,不愿意接受农业产业化经营,大部分地区的农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不高。其次,由于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低,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限,对一些先进的设备或机器很难掌握,对先进的科技也很难去理解,科技推广困难,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广。

2.3 农业产业化的配套机制不健全

首先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在农村产业化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要跟上,而目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完善,例如大部分地区都缺少一个统一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的运输缺少相应的交通工具,致使农产品生产出来后,很难运输和销售出去。此外农产品的加工、贮藏等基础设施都不完善,阻碍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其次,市场的信用和法律机制不健全。

3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3.1 壮大集体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

发展农业产业化,最主要的是发挥集体企业的带动作用。首先,要创新集体企业的办厂和发展模式,采取入股和合作办厂等方式让农户参与到其中,使农户与企业利益均沾,集体企业的员工要优先招纳本地农户,提高农户的积极性,便于集体企业的发展。其次,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农产品进行多层次的深加工,生产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农产品,这样可以做出自己的品牌,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最后,政府要对集体企业进行引导,除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外,要引导其找准市场需求点,做好市场定位,不能重复建设,跟风建设。通过集体企业的不断壮大,有了自己的农产品品牌,不断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2 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推进科技推广

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科技的作用,而科技的应用在于人。农民是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科技的直接应用者,而目前大多数农民由于文化水平低不能熟练掌握先进和技术,因此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首先,在农闲时举办科技讲座和培训班,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其次,聘请专业人员,到田间对农户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问题,以提高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再次,组织农户到农业产业化发展比较好的地区进行学习,去学习先进的经验,开阔视野,以提高他们的素质。

3.3 完善农业产业化的配套机制

第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产业化的配套设施要健全,要加强交通的建设,便捷的交通可以使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要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这样可以让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更为宽广,减少了农产品的销售难的问题。此外在农产品加工贮藏等方面的配套设施也要健全,这样才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第二,要完善法律机制和信用机制。在法律方面,要完善法律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的不足,建立一个健全的农业产业化的法律机制。在信用机制方面,完善利益的分配机制,对企业进行引导,在不损害其利益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农户的利润收入,这样农民和企业达到利益均沾,更利于信用机制的建立。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理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辛逢春.我国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4).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例7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是数量多。截止到目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5家,其中*县华源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徐州海阔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功迈进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二是规模大。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3000万元—5000万元的企业29家,5000万元—1亿元企业33家,上亿元的龙头企业发展到13家。三是带动能力强。2007年我县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户6.5万户,带动生产基地30万亩,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获得的收入达1亿元以上,户均收入达2000余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并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出明显作用。

(二)产业链条不断拉长。

随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链条得到加宽和延伸,辐射和带动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如徐州海阔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原有肉鸭产品加工的基础上,又新上了与之配套的种鸭厂、孵化厂和年产20万吨的饲料厂,从而发展成为集种鸭饲养、鸭苗孵化、饲料加工、技术服务、肉鸭加工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在发展肉鸭养殖产业时,大力推进“公司+标准化基地+农户”的定单养殖模式,对肉鸭养殖基地实行“五统一”管理,既保证了鸭源质量,又确保了农户养鸭的经济效益,获得了“双赢”。这些企业产业链条的不断拉长和基地的巩固发展,为我县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积蓄了强大的发展后劲。

(三)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民发展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特别是省、市级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近年来得到进一步的增强。通过与农户签订协议,制定保护价格,减轻了农民的风险性,增加了农民种植和养殖的信心,同时也保证了企业的货源。通过这些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农民的收入得到了稳步提高。

(四)涌现出一大批知名品牌。

经过多年努力,汉戌堂狗肉、旭契牌大米等一批老品牌扩大了影响,并逐步涌现了旺达牛蒡酱菜系列、大丰罐头等一批新品牌。大多数品牌都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HACCP国际食品安全体系认证,目前全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1个,绿色食品33个,有机食品9个。

龙头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显示出了运行中的问题。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外向度低。二是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利益联结机制需进一步规范。

下步工作措施:

1、努力提高对龙头企业的指导和服务水平。加强组织领导,将龙头企业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和龙头企业发展规划,明确长远目标和阶段性工作重点,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工作水平。加强指导和服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信息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完善统计监测,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形势,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统计指标体系,及时准确地做好统计分析工作。

2、切实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提升抗风险竞争力。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使企业该享受到的政策都能享受到。同时,要帮助龙头企业出点子、想办法,争取更多的政策扶持。每年安排一定量的专项资金作为龙头企业的奖励奖金,对农业龙头企业在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中成效显著的给予奖励。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例8

农产品流通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和社会的安定,及时地解决农产品流通中的问题,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满足人民需求和保持市场繁荣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本文联系××情况,就加快发展我市农产品流通与推进农业产业化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农产品流通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积极作用 ㈠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经济组织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按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含义,发展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而扶持一批加工流通和外销型的龙头企业,增强其竞争、辐射、带动能力,则可大大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因此,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农产品最终价值的关键,也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 ㈡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农业产业化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农业经营形式。这一形式的首要特征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与流通各个环节都要根据市场机制来进行,要求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部门分割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农业生产经营要求适应“以销定产”、“大规模生产、批量化与网络化销售”的特点,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按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生产的产品最终是以农产品流通的形式进入市场,农产品在市场中实现价值的高低是农业产业化形成、巩固与发展的关键。因此,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客观要求。 ㈢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联系。农产品流通和农业产业化具有高度的“亲和力”。一是二者具有相同共性。都是市场经济产物,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二是农产品流通对农业产业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农产品流通的龙头功能、优化功能可以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农产品流通的规模经济功能可以促进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基地化建设。三是农业产业化为农产品流通拓宽空间。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产品流通对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和科技含量的要求,有利于推动市场体系的发展,从而为农产品流通提供广阔的舞台。 二、××农产品流通现状 ××农产品流通已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农业系统、供销系统、粮食系统企业购销转变到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中介组织、销售组织经纪人为辅的销售渠道。目前,我市有农贸市场90多个,面积约252173平方米,其中较大的产地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6个,面积9956平方米,年交易额9.5亿元;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4个,面积8300平方米,年交易额10亿以上;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1个,面积3023平方米,年交易额近亿元。全市现有各种农产品流通销售组织200多个,专、兼职经纪人约2600多人,约有50%—70%农产品通过专职经纪人和销售组织销往全国各地。目前,我市大宗农产品主要流通形式有:各销售组织、公司、个人向外销售,外地到产地收购运销,当地市场销售。 总的来说,当前我市农产品流通形势是好的,主要的大宗农产品都能及时销售完毕,没有形成积压,但仍有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农民的收入。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㈠农产品流通信息不畅,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大。农产品价格是由市场来进行调节的,而市场调节的关键是全面、准确、快捷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络系统。多年来,由于信息闭塞原因,我市农产品的销售是被动的,主要由外地商贩收购,价格也由外地商贩确定,对外地市场销售行情和价格不了解不清楚,造成了丰年农民增产不增收。 ㈡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农产品流通,已经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枢纽的流通体制。我市90多家农贸市场,其中大部分是在农产品供求追求数量扩张阶段建立的,而且分布不尽合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在供求质量提高新阶段的需要。 ㈢流通的农产品质量偏低,经济效益难于提高。我市农产品品种多、繁、杂,管理粗放,产品质量差,大路货偏多,名特优产品比例低,不能形成具有影响的龙头产品。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所以加快发展我市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要用优化的体制来保证优质农产品的流通。 ㈣“加工订单”兑现率不高。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能力差,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产品的进一步流通。 三、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的对策 我市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应当按照“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以及自治区“1234610”农村工作思路,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 ㈠制定农产品流通发展规划。农产品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引导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近年来,市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农产品流通对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市必须从经济发展的全局高度,密切结合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一些成功经验,制定出我市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规划并形成方案,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㈡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一要编制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标准、发展规划和整顿规范方案。二要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监管,加快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当前,我市首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设施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备检验检测设备,加快合浦山口“两广综合市场”建设步伐。 ㈢加强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建设。一是整合我市已有的农产品流通相关的信息网络资源,尽快的构建市、县(区)、镇(乡)、村四级统一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平台。二是健全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技能培训,提高信息员对信息技术的维护、收集、处理、分析、能力。 (四)大力培育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按照农产品流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推动商户企业化,在税费、资金和经营上予以支持。重点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运销企业,进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目前,我市应重点发展培育加工流通和出口外销型的龙头企业,带领农民进入市场,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的出路。如合浦鸿雁食品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通过扶持农户养鹅加工鹅肥肝出口,带领农民进入市场,使养鹅业得到迅速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㈤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品牌是质量的标志,品牌价值一旦凸现,就会被越来越多人认识、接受。我市应进一

步加强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为农产品流通品牌化打下良好基础。当前应重点抓好香山鸡嘴荔、金品优质果菜、天鲜鱼糜制品等一批农产品品牌。 ㈥重点扶持产销大户发展。规模生产是效益的基础,是市场形成的重要因素,抓好产销大户的发展,对搞好农产品流通,促进生产发展起到十分重要作用。当前我市应通过抓示范、树典型的方式,扶持发展一批种养销售专业大户,形成一批专业规模产销队伍。如市银海区平阳村西瓜大王冯辉友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他不但每年种植几百亩西瓜,而且帮助瓜农销售西瓜数百吨,在他的带动下,已形成一批种销西瓜的能人和专业户。 ㈦加强流通队伍的建设。流通队伍建设的好坏会影响到我市农产品流通。因此,我市要加强流通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大流通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扶持壮大一批流通组织,全面开展对流通经纪人的培训。目前我市约有50%—71%农产品通过专兼职经纪人和销售组织销往全国各地。 ㈧创新农产品流通形式。在发展农产品流通中,要通过各种形式积极扩大农产品的销售,特别是利用展销和信息服务等形式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目前,我市应利用各地举办的各种农产品展销博览会,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参加展销活动,以此产品宣传和扩大销售额,增加与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合作和了解,调整生产经营方向。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例9

农产品流通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和社会的安定,及时地解决农产品流通中的问题,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满足人民需求和保持市场繁荣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本文联系××情况,就加快发展我市农产品流通与推进农业产业化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农产品流通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积极作用㈠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经济组织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按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含义,发展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而扶持一批加工流通和外销型的龙头企业,增强其竞争、辐射、带动能力,则可大大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因此,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农产品最终价值的关键,也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㈡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农业产业化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农业经营形式。这一形式的首要特征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与流通各个环节都要根据市场机制来进行,要求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部门分割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农业生产经营要求适应“以销定产”、“大规模生产、批量化与网络化销售”的特点,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按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生产的产品最终是以农产品流通的形式进入市场,农产品在市场中实现价值的高低是农业产业化形成、巩固与发展的关键。因此,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客观要求。㈢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联系。农产品流通和农业产业化具有高度的“亲和力”。一是二者具有相同共性。都是市场经济产物,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二是农产品流通对农业产业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农产品流通的龙头功能、优化功能可以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农产品流通的规模经济功能可以促进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基地化建设。三是农业产业化为农产品流通拓宽空间。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产品流通对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和科技含量的要求,有利于推动市场体系的发展,从而为农产品流通提供广阔的舞台。二、××农产品流通现状××农产品流通已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农业系统、供销系统、粮食系统企业购销转变到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中介组织、销售组织经纪人为辅的销售渠道。目前,我市有农贸市场90多个,面积约252173平方米,其中较大的产地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6个,面积9956平方米,年交易额9.5亿元;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4个,面积8300平方米,年交易额10亿以上;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1个,面积3023平方米,年交易额近亿元。全市现有各种农产品流通销售组织200多个,专、兼职经纪人约2600多人,约有50—70农产品通过专职经纪人和销售组织销往全国各地。目前,我市大宗农产品主要流通形式有:各销售组织、公司、个人向外销售,外地到产地收购运销,当地市场销售。总的来说,当前我市农产品流通形势是好的,主要的大宗农产品都能及时销售完毕,没有形成积压,但仍有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农民的收入。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㈠农产品流通信息不畅,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大。农产品价格是由市场来进行调节的,而市场调节的关键是全面、准确、快捷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络系统。多年来,由于信息闭塞原因,我市农产品的销售是被动的,主要由外地商贩收购,价格也由外地商贩确定,对外地市场销售行情和价格不了解不清楚,造成了丰年农民增产不增收。㈡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农产品流通,已经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枢纽的流通体制。我市90多家农贸市场,其中大部分是在农产品供求追求数量扩张阶段建立的,而且分布不尽合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在供求质量提高新阶段的需要。㈢流通的农产品质量偏低,经济效益难于提高。我市农产品品种多、繁、杂,管理粗放,产品质量差,大路货偏多,名特优产品比例低,不能形成具有影响的龙头产品。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所以加快发展我市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要用优化的体制来保证优质农产品的流通。㈣“加工订单”兑现率不高。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能力差,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产品的进一步流通。三、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的对策我市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应当按照“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以及自治区“1234610”农村工作思路,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㈠制定农产品流通发展规划。农产品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引导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近年来,市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农产品流通对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市必须从经济发展的全局高度,密切结合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一些成功经验,制定出我市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规划并形成方案,有步骤地组织实施。㈡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一要编制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标准、发展规划和整顿规范方案。二要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监管,加快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当前,我市首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设施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备检验检测设备,加快合浦山口“两广综合市场”建设步伐。㈢加强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建设。一是整合我市已有的农产品流通相关的信息网络资源,尽快的构建市、县(区)、镇(乡)、村四级统一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平台。二是健全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技能培训,提高信息员对信息技术的维护、收集、处理、分析、能力。(四)大力培育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按照农产品流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推动商户企业化,在税费、资金和经营上予以支持。重点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运销企业,进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目前,我市应重点发展培育加工流通和出口外销型的龙头企业,带领农民进入市场,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的出路。如合浦鸿雁食品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通过扶持农户养鹅加工鹅肥肝出口,带领农民进入市场,使养鹅业得到迅速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㈤实施农产品品 牌战略。品牌是质量的标志,品牌价值一旦凸现,就会被越来越多人认识、接受。我市应进一步加强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为农产品流通品牌化打下良好基础。当前应重点抓好香山鸡嘴荔、金品优质果菜、天鲜鱼糜制品等一批农产品品牌。㈥重点扶持产销大户发展。规模生产是效益的基础,是市场形成的重要因素,抓好产销大户的发展,对搞好农产品流通,促进生产发展起到十分重要作用。当前我市应通过抓示范、树典型的方式,扶持发展一批种养销售专业大户,形成一批专业规模产销队伍。如市银海区平阳村西瓜大王冯辉友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他不但每年种植几百亩西瓜,而且帮助瓜农销售西瓜数百吨,在他的带动下,已形成一批种销西瓜的能人和专业户。㈦加强流通队伍的建设。流通队伍建设的好坏会影响到我市农产品流通。因此,我市要加强流通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大流通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扶持壮大一批流通组织,全面开展对流通经纪人的培训。目前我市约有50—71农产品通过专兼职经纪人和销售组织销往全国各地。㈧创新农产品流通形式。在发展农产品流通中,要通过各种形式积极扩大农产品的销售,特别是利用展销和信息服务等形式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目前,我市应利用各地举办的各种农产品展销博览会,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参加展销活动,以此产品宣传和扩大销售额,增加与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合作和了解,调整生产经营方向。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例10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201

生态农业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目前我国生态农业的技术理论和实施过程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仅仅将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对保护生态农业环境的制度,而忽略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必然无法有效的将生态农业和产业化结合。

1 湖北省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问题

目前湖北省某县已经采用的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成本一直偏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不足。开发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最终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然而目前由于各种产业化条件不足使得经济效益极低。

农产品市场需求不稳定,产销产业化模式尚未成熟,对生态农业的生产销售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同时生态农业相对较高的成本与较低的产量也降低了产业化生产与销售的可控性。

湖北省某县由于乡镇发展特点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较小,因此缺乏有力的劳动力保障,大大影响着生态农业生产行为的高效开展。这种生产压力主要表现在农忙时期,即使加入了现代化的设备和机械仍然无法满足较大的生产需求。

2 湖北省某县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2.1 强化制度的推进

对于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义重大,我国长期以来所选择的分散性农业生产体系不仅不利于劳动力与农业资源的集中生产,同时也对产业化发展造成了非常直接的不利影响。深入的将制度不断推进和强化能够将农村土地更加集中化生产与管理,促进产业化的发展速度。要强化需要从两方面入手,关注农村土地承包权的详细登记,确保每一位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要从土地经营模式与承包权转移制度上进行不断革新,推动有利于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形成。

2.2 加强农业生产基础性建设

生态农业除了对生产、加工、销售这一产业化过程每一个阶段有着具体要求外,还要求在具体的产业化设施上具有生态化性质。例如农业生产的水利设施、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持基础建设等,都决定着生态农业是否能够满足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在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建设上主要是指与之相关的设施、设备,例如水利、抗旱涝等,以及与农业生产运输相关的其它硬性配置,例如道路、电力等。这些基础性建设是农村生态农业的最基本发展需求,对这些方面投入建设可以直接的促进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与提高。

2.3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农村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农产品的市场经营,因此建立新型的农村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对产业化发展来说意义重大。从政府方面来说就应当对农村生态农业予以足够的政策扶持,降低农村生态农业投资贷款的条件为其创造宽松的金融环境;需要针对生态农业的产业发展要求加入农业保险的支持,并且根据生态农业的具体要求增加保险的内容,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保障更加可靠;对农村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提供优惠的财政支持条件减少或免除部分税收,刺激在生态农业产业化方面的投资水平;最后建立起新的农村产业化经营模式并不断的发展与创新。

2.4 深入落实农村城镇化发展

这是为了解决农村生产力明显不足的问题而进行的改革,对农村实施城镇化改革,创造出生态农业的多种产业链模式,使农村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直接提升,同时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全面的保障机制加强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从而保证农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例如从公共服务上的建设和完善,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保障,建立起完善的生活生产配套设施,以城镇化的标准来对农村进行有效改革,并且加入更加有效的惠民手段增强农村生态农业的吸引力。

3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