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6 17:05:18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例1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05-1

在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市场自发调节的资源配置模式逐渐代替行政指令的资源配置模式。在这个大背景下,农产品也逐步的走向市场,农业的生产过程也逐步地融入到市场经济体系之中,形成了农产品的市场化过程。农产品市场化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大大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1 农产品市场化的内容

农产品市场化是一个农业经济部门融入市场经济体系并向各行各业全面开放的过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农产品市场化包括投入的市场化、生产过程的市场化和产品销售的市场化,各个环节在进行的过程中都包含着生产经营的开放化和融入市场化这两个主要步骤。农产品市场化的每个环节中都有生产经营开放化和对市场融入这两个基本过程,并且这两个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充分竞争市场结构的建立在生产经营的开放中可以体现出来。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是由产品供给的自由化、信息的充分化、价格水平的自由化、买者和卖者等构成的。另一个重要的步骤是融入整个市场体系的过程,融入市场就要求农产品将自身的管理经营和生产销售按照市场的统一指标进行改革,从而使更多的资本能够有效的流入市场中。

2 当前农产品市场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农产品市场化是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全面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市场化取长补短,不仅可以全面的改进旧有的经济体制所带来的计划经济弊端,还可以充分的发挥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农产品市场化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产品市场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民承担着沉重的经济负担。计划经济是通过行政指令来进行资源配置的,需要通过庞大的行政管理部门来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但是,行政管理部门在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不仅会耗损巨大的行政管理成本,而且还会发生信息失真的现象,会对行政部门的判断决策造成不好的影响,从而在管理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管理成本。这些成本转而都附加到农民身上,严重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农产品市场化对农业生产管理部门及其相关的行政管理机构进行了重新整合,大大的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农民身上的负担也得到了大大的降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都积极的投身于农产品的生产之中,大大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农产品市场化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使大量优质劳动要素转向农业部门

依据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当两个有着不同比较优势的经济地理区域进行专业化生产、相关产品自由贸易和实现市场的开放和扩大的时候,能够产生相同的劳动力取得比较接近的劳动收入现象。农民的收入不断地在增多,农业部门就会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农民也很乐意投身于农业生产之中,农业部门很有可能产生对工业部门的就业代替。就会有大量优质的劳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直接带动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不仅仅是劳动要素会有这种趋势,农业部门中的资本、土地等要素在价格方面也有相类似的变动趋势。社会资源有序的回流到农村,大大的增加了农业经济部门的产出。农业生产市场化使农业生产能够直接的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3 农产品市场化促进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推广

由于长期受旧有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农业生产的生产规模比较狭窄和有着很强的封闭性特点,致使农业生产很难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束缚了大量劳动力,所以,农业生产过程中,比较难以推广和使用先进的技术。但在农产品的生产环节实现市场化后,农产品不只仅仅是生存所需的消耗品,而成为了商品,最大化的赚取利润成为农产品生产的最终目的。为了增加利润,农业技术就会更好地得到普及和推广,从而大大的促进了农用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直接增大了农业经济的产出,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知,农产品市场化是在市场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之下产生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产品市场化不仅大大的减轻了农民身上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大大的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还全面的推进了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范围,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和加快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例2

哈佛大学的S-C-PIStrueture-Conduct-Performance分析范式认为在一个产业内,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2000年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相当于重庆、四川、云南的72.62%、72.19%和92.94%,2007年仅分别相当于67.65%、66.94%和90.13%。与周边省份的差距越拉越大。2008年,贵州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16.4%。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相当于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40,%、61.75%和54.6%。多种原因造成贵州农业相对落后。本文依据S-C-P分析范式,对贵州农业结构、行为、绩效进行较为全面的实证分析,以期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探寻贵州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所在。

一、贵州农业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实证分析

S-C-P理论用市场集中度来衡量市场结构。本文利用农业从业人员和农业用地规模作为贵州农业市场集中度的指标。

1、农业产业从业人员集中度分析

占产业组织中农业生产经营者总数比重的0.12%的生产经营单位,其从业人员数量为66086人,占整个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0.5%,平均每个生产经营单位拥有从业人员8.91人。而农户占产业组织中农业生产经营者总数比重的99.88%,其从业人员数量为13147088人,占整个产业从业人员数的99.5%,平均每个农户拥有从业人员2.05人。从农业产业的从业人员分布来看,每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拥有平均从业人员数量是农户数的4倍多,平均从业人员非常小,贵州生产经营单位的平均从业人员是264.36人,且农户数量是生产经营单位数量的866倍,因此从业人员大多数还是集中在农户群体中。通过计算,7418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集中度为CR=9,.%。根据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方法,与其竞争型市场结构标准(CR

从第一次和第二次农业普查的变化看,农户数量减少了31万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增加了1194个,说明农业生产在从农户向生产单位转移,整个农业生产的从业人员,无论是农户,还是单位,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减少。

2、农业用地和耕地在农业生产经营者中的分布和集中度分析≮贵州总土地面积中,山地占71.34%,丘陵占20.97%,洼地盆地占7.69%。贵州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表现出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土地垦殖指数高,按耕地普查数据测算,贵州垦殖指数高达26.45%,远高于全国13.55%和西部地区10.13%。在全省耕地面积中,大于10度小于25度的坡耕地占50%,大于25度陡坡的耕地占30%。二是耕地数量少,质量差。对于耕地面积的数量,一直没有统一的观点,统计资料与详查面积差距较大。按耕地详查面积计算,如果剔除67公顷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134万公顷的15-25度的坡耕地,人均耕地面积只达到0.06公顷左右,即使按乡村人口计算,人均耕地面积也只有0.085公顷,耕地数量的严重不足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是生态脆弱,岩溶地貌分布广泛,岩溶面积占土地面积的73%。另外,石漠化严重,全省石漠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0.9%,而且还在以平均每年5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由于分配时需要对地块的远近、肥瘦进行搭配,因而地块极为分散,根据笔者在威宁县小海镇5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每一农户平均地块为14.3块,甚至有些极个别农户的承包地达到100多块。如此分散的地块,无法实现规模经营。而全省产业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也没有实现规模化经营。

二、贵州农业生产经营者一体化市场行为实证分析

1、贵州农业生产经营者一体化现状

近五年米,贵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农产品商品基地为基础,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加强名优品牌培育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产业群逐步形成,农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步形成了“龙头带产业、一业带多产”的发展格局。

2008年全省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080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74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99家,企业资产总额121亿元,年营业收入111亿元,带动农户276户,辐射基地26万公顷。其中部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比2005年增加8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80家,比2005年增加了22家。除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外,2008年全省有市(州、地)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30多家,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270家。

2008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中介组织发展到4358个,比2005年的1446个增加了近3000个。截止2009年6月,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014户,注册资金超过8亿元,社员10万余人,带动农户50多万户,基本覆盖了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机作业、供销流通等20多个特色、主导产业。另据《贵州日报》报道,目前有1200余家农民合作社建立了生产基地,特色产业凸现的地区几乎全部有合作社。贵阳、遵义、榕江、罗甸等224家蔬菜专业合作社。都匀、湄潭、印江、贵州等105家茶叶专业合作社,铜仁市、惠水、独山、普安等327家香米专业合作社,黔西、六枝、平塘等427家养殖合作社,习水、清镇、望谟等93家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威宁、安龙、绶阳等120家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都按照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提高了农村市场化水平,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这些专业合作社中,目前年经营收入在200万以上的就有493家。

贵州农产品市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以贵阳五里冲综合批发市场为龙头,贵阳谷丰粮油批发市场、贵阳乌当蔬菜批发市场、遵义虾子辣椒市场、铜仁湄潭西南茶城茶叶批发市场等一批区域骨干市场为重点,各产地批发市场和小型批发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发展格局。2006年全省年交易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就已发展到134个,其中亿元以上的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到28个,年交易额在5亿以上的大型农产品综合和专业批发市场有6个。

2、贵州农业生产经营者一体化行为特征

贵州农业生产经营者反映了从半自给自足的状态向市场化方向的转变。2008年大农业的主要产品商品率为60.8%,小农业为43.8%。商品化率不高,但市场化趋势较明显。生产经营者的表示特征有(本文以农业一体化发展较好的贵阳市乌当区的调查为例进行说明):一是农户市场化意愿强烈。根据笔者在贵阳市乌当区5个村2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87%的农户希望通过企业或合作组织进入市场,但只有23%的农户对农业食业或合作组织有较多了解,反映了对农业经营一体化缺乏了解。65%的农户表示不知道如何获得帮忙或如何参与到各类一体化组织。数据总体表明,农户对农业一体化知识储备不足。其中23%对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了解较多的群体中,5%对农业龙头企业有了解,21%对农业大户有了解,9%对专业合作组织有了解。说明农业大户影响明显,为农户喜闻乐见。二是机会主义倾向严重。农户虽然加入一体化组织的意愿强烈,但履约率极低。2008年,某辣椒加工企业共签订合同281份。履约率仅为38%,三是对政府依赖心理强,但信任度不高。60%的农户认为政府应该指导农户加入一体化组织。51%的农户认为政府的帮助能够有效。

三、贵州农业产业绩效实证分析

1、贵州农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贵州农业总产值逐年上升,由2004年的340.35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547.57亿元,增长了60.9%:同期全国农业总产值从21412.7亿元增长到34000.0亿元,增长58.8%。贵州在这一期间增长率略高于全国。贵州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16%-20%之问,而全国是11%-13%,贵州比重高于全国比重,农业比例依然较高。

2、贵州农业增长要素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平均每一农村劳动力提供的主要农产品产量作为劳动力生产率的衡量指标。从近几年农业从业者人均主要农产品产量来看,贵州主要农作物产量总体上增长不多,粮食增长较为明显,肉类生产还出现负增长,这主要由于家畜养殖的减少,而大规模的企业养殖并没有增长。从比较优势看,贵州在粮食生产方面条件较好。

本文以主要农作物的亩产量作为土地生产率的衡量指标:从贵州主要农作物2005-2008年亩产变化情况看,大部分农作物产量有所增长,但增长不明显(如表1所示),说明土地利用率提高不显著。

本文以每百元费用提供的农业纯收入作为资本生产率的衡量指标。表2所示资本生产率在呈明显逐年下降趋势。

3、贵州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的分析比较

利用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及其变动来度量农业生产率的水平和变化,从而分析比较各个时期农业经济增长的总体状况、农业总投入和总产出的增长情况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增长情况。

纵向比较来看,贵州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990-2008年,贵州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2.17%,尤其在2000-2008年间农业生产率呈加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3.51%(见表3)。从全要素生产率的构成来看,1990-2008年,贵州农业技术进步指数年均增长5.38,农业效率变化指数年均下降5.27%,反映了贵州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是技术进步贡献的结果。

横向比较来看,贵州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接近于西部地区的平均值,低于东部、中部和全国平均水平。从构成上看,贵州农业技术变化指数年均增长率为5.38%,技术进步速度高于中、东、西部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而同期农业效率下降也最快,年均下降4.62%,这更加说明贵州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较大,而生产效率却亟待提高。

四、结论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例3

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发端于农村,开始于农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过程。在每一个阶段,对农业信息分析的需求不断强化,对农业信息分析的认识不断深化。

———市场经济体制越完善,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过程。市场经济体制越健全,市场化的程度越高,就越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四大以来,市场经济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深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信息对于市场经济的引导作用不断强化,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凸显。实践表明,无论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还是弥补市场失灵,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都必须占有充分的信息资源,都必须依赖于客观、及时、准确的信息分析研判,否则市场运行就会出现偏差,市场调控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总言之,农业信息分析工作之所以如此重要,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发育程度和整个产业对外开放深度所内在决定了的。

———政府职能转变越到位,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党的十七大指出,政府要“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这当然要从多方面入手,但要对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牢牢把握和驾驭农业发展的主动权,不占有相应的信息资源,不站在全局高度、以广阔视野开展农业信息分析显然是难以做到的。从近年农产品市场波动看,能否及时、准确、全面掌握产业发展的基础数据,能否高效捕捉和灵敏跟踪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能否有预见性地对产业发展大趋势做出科学分析判断,已经成为衡量政府部门执政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国际竞争越激烈,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农业信息分析水平是国际农业竞争软实力角逐的一个重要战场。有关资料表明,二战结束后,美国在“粮食作物为了和平”的旗帜下,通过援助、指导等方式介入日本农业,从而培养出了乐于吃美国面包而不愿吃日本大米的一代日本人,逐渐占领了日本农产品市场。当然,在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中,日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那只被捉弄的老鼠。这给我们很多思考,如果当时日本能够从战略高度进行前瞻性信息分析,今天的日美农产品贸易格局可能会是另外一种结果。从我国来说,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我们常讲具有大国效应,但现在关键是如果发挥正向、为我所用的大国效应,而不是一旦我国有进口需求,世界农产品市场价格便闻风而涨,使我国利益受损。我们在世界农产品市场竞争中不去争当“猫”的角色,但也决不能因为对信息分析不透,对走势把握不准,而处于被动境地。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毋庸置疑,这些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一批从事农产品品种分析的专家,开始能够走上国内外一些大型会议的讲堂,有一批专业期刊开始诞生,决策层更加关注和倾听农业信息分析专家关于形势的研判和所提的政策建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确实才刚刚起步,急需一个大的飞跃。总体看,目前存在五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数据支撑乏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利益多元化,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这对农业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信息采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必须努力实现新的提升,否则直接影响农业信息分析工作质量和水平。产业基本数据不准容易引发农产品市场波动,最后为此付出代价的则是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

二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分析选题分散。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一些值得长期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和制约,农业信息分析工作与农业科研的其他许多工作一样,科研跟着项目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啥项目能拿到经费就分析啥。这种频繁变化研究和关注领域的情况难以培养出“大家”。当然,这种环境给农业信息分析工作者带来不少苦衷。但这导致一批重大农业信息分析选题出现真空现象,而另一批选题则在同一层面上徘徊不前。

三是独唱多合唱少———行政、事业、科研及其他社会力量缺乏科学的分工和配置。客观地讲,现在从事信息分析的专业和兼业机构和人员也不少,但是哪些是偏重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哪些是偏重分品种信息跟踪分析的,哪些是专攻长期性、战略性制度安排的,哪些是为政府部门提供适时决策咨询的,定位还不够明确。一方面,政府部门在产业管理决策中缺乏信息分析支持;另一方面,科研部门及社会团体在研究中“自得其乐”,偏离产业管理主旋律。一方面,农业信息分析专业力量和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四是合作研究变成

了协助研究———缺乏农业产业安全意识。这个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尤为突出。这几年,我们突然发现,为什么对于中国农业的有些情况,国外比我们自己掌握得还具体,研究得还更清楚!这里当然有发达国家的所谓先进遥感技术、有所谓的数学模型预测,但也有人指出这是前些年我们有些合作研究工作现了一些偏差与失误,应该是双方互惠互利的合作研究却逐步变成了协助研究,但协助研究的总是中国的农业情况!这里面是有目的的,我们不少同志当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日后可能涉及农业产业安全!

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发展方向

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构建新型农业信息分析格局,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向,使之服从和服务于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局,始终是

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这里有两句我们常说的话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句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第二句是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一条适应我国国情又能满足我国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信息分析之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使我国农业信息分析能够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必须在五个创新上下功夫:

一是靠观念创新聚拢人力。在我国农业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内外农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农业信息工作者肩上是光荣而沉甸甸的一份责任。认识农业信息分析在新形势下的重要地位,把一大批优秀的科研力量及各方有识之士吸引到这一工作中来,培养一支素质高、视野宽、能力强的骨干队伍,正是我们当前的紧迫任务,正是我们进一步提升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任务。

二是靠基础创新强化支撑。基础数据、基本情况、基本政策是开展分析工作的前提。这一点大家是感同身受的。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改进调查方法,力争获取更为详实、及时、客观的农业数据。农业科研情报系统要发挥独特优势,在农业信息采集与整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分析的一个重要基础平台和一支重要力量。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例4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产品也进入了国际市场,使得我国的农民大众也一跃成为“国际农民”,和其他“国际农民”一样,为国际市场生产出了市场需求量高的优质农产品,对国际市场其他国家的农产品的销售带来一定冲击,从而对国际市场产生不小影响,同时,由于大多数消费者对“神秘东方”的农产品有着强烈的猎奇心理,使我国农产品销量不断增大,进一步对国际市场产生影响。

1.2市场需求方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农产品市场由需求方控制,因而其日渐严格要求农产品的质量,甚至达到“鸡蛋里挑骨头”的状态,这种状况在供大于求的时候,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也是市场经济下农业市场的一大特点,并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

1.3农产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随着市场农业经济的不断深化,农产品生产的最高追求越来越趋于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也是如今市场经济下农业市场的必然发展趋势。由于当今农业经济已经从以前的农业生产方式解脱出来,进而发展为具有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成品农业,从而农业生产对各生产环节的生产成本进行严格控制,在产销过程也效仿企业管理模式,让整个农产品的生产变成为工业化的生产,从而使得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1.4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受到竞争

虽然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优势,但这并不代表着我国的农产品就完全没有市场竞争,这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因此我国农产品销售时也遇到了必然的激烈竞争。这种现象虽然是国际市场经济的一大特征,但是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对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因此笔者就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通过分析发现,这种竞争是,由于国际市场的包容性,而有太多的竞争者,这些竞争者的农产品的质量虽然大多数没有我国农产品的质量高,但由于国际市场也是由需求方所决定,同时需求方普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本国外的农产品极其感兴趣,导致其他国家的农产品也获得了较好的销售成绩,从而使我国的农产品受到一定程度的竞争。

2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新跨越的具体措施

针对市场农业经济现状的详细分析,就可以把握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从而也就能提出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办法,就可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2.1实现农村经济的特色化发展

我国疆域辽阔,物产丰富,全国各地的农产品都具有高质量、高产量、多品种的特征,因此各地间没有明显优势,需求商在各地都可以得到需要的农产品,虽然给农产品的采购带来较大便利,但是给各地间带来了更为激烈的竞争,因此就需要针对各地的地理特点、气候特点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使得各地间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从而有效减少各地间的竞争,促使我国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2.2规范农产品市场

农产品从田间菜地到全国乃至全球各地消费者的餐桌上,要经过无数的转接环节,从而使得农产品在市场流通时难以控制,因此就需要规范农产品市场,确保农产品的价格和质量不会在市场的流通过受到影响,保障农产品价格的稳定。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例5

一、引言

物流园区是集约化、大规模的物流设施的集中地和多种物流线路的交汇地,具有综合、集约、转运、储存、指挥和调节优化等基本功能。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减少对城市经济乃至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有着突出的作用,如:降低城市运行成本,改变城市增长方式甚至构成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整合城市现有的物流资源。此外,还具有促进城市功能分区更加明确和保护城市环境的作用。

但是,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国内物流园区的减少存在着追求投资速度而忽视效益的现象,造成许多园区的空置率达到60%。在物流园区规划中,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该园区的定位。如果没有科学的定位,则其发展将会面临很多问题。如果定位过高,在建设过程中,就会造成规模过大,引起资源的浪费;反之,定位过低,就会造成其规模满足不了物流发展的要求,同样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物流园区规划的定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影响着该项目的发展规模,并关系到其规划成功与否。因此研究物流园区的定位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项目背景

河北省政府结合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物流状况,先后出台了《河北省现代物流业2010年发展规划》和《关于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其中《河北省现代物流业2010年发展规划》提出,河北省将加快石家庄国际物流园区、秦皇岛东港路物流园区、廊坊国际区域性物流产业园和邯郸综合物流园区等一批大型物流园区建设。秦皇岛市抚宁县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结合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规划,提出了建立抚宁千奥物流中心。

千奥物流中心项目是抚宁县委、县政府既考虑到为三农服务,又考虑到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而谋划的富民强县项目。本项目选址在抚宁县城东南下庄管理区。位于抚宁县横二以南,横三以北,留守营连接线以东,紧邻留守营连接线,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总体建设规模为:占地面积253460平方米(约380亩)。

由于农产品种类繁多,不同的农产品在批发交易过程中所需要的服务不同,因此在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功能设计前要搞清楚市场经营品种的特点和在批发过程中所需要市场通过的服务。功能设计前除了明确经营种类外,还应明确市场定位,如果市场定位为一个以配送中心为主的批发市场,那么在功能设计时应重点考虑市场的配送功能建设;如果是以批发交易功能为主的批发市场,那么在功能设计上应考虑如何为整个批发交易过程提供更合理的服务,并设计合理的交易流程。因此,对千奥物流中心进行准确的定位,就成为该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

三、定位分析

一般来说,定位就是结合园区的内外环境和自身的优劣势对园区的发展进行规划。通过分析可以帮助园区的高层经营决策者明晰内外部环境,提出发展物流园区的使命、远景目标和制胜策略,从而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

本项目在收集资料中,由于基础资料难易获取和调研不易,所以本项目主要根据河北省、秦皇岛市统计年鉴中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统计年鉴的信息,通过对农业优势项目、生产加工基地状况、农业产业化程度、竞争对手、农机农资市场、交通成本、汽车交易等几个方面的分析,以寻求千奥物流项目的优劣势,结合抚宁县的实际情况,进行定位研究。

1、农业优势项目分析

通过对统计年鉴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抚宁县主要农产品是以蔬菜为主,占到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的29.08%,而粮食面积/蔬菜面积为5.9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8.35),并且低于青龙县(19.09)和卢龙县(17.28)。这说明抚宁县农业优势在于蔬菜种植。

进一步分析可知,抚宁县农林牧渔业占全市总值的比重大约为25%,而农业产值占全市农业产值的比重大约为30%。其中蔬菜园艺作物、林产品及干果(尤其是板栗)占全市的40%多。具有明显的农林业优势。

抚宁县有着一定的产值优势,水果品种丰富,产量较大。单位面积水果产量在全市处于中上水平,抚宁县的农业总产值和蔬菜水果总产值均位居秦皇岛四县之首。

综上,抚宁县农业以蔬菜和水果为主。蔬菜和水果在抚宁县农业中的产值占到78.5%,为各县之最,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4.2%。 但是,水果的单位产量及产值还有待提高。

2、生产加工基地状况分析

为了寻找抚宁县蔬菜及水果单位产量及产值和其他地方的差距,选取秦皇岛市其他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特别是蔬菜基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抚宁蔬菜基地两项指标排名分别为2.27和2.22,均为第6(倒数第二)名,说明应该挖掘潜力,提升单位面积的产值和销售产值。山海关的蔬菜生产基地两项指标均排名第二,而山海关无公害蔬菜基地两项指标分列第一,分别为抚宁的3.39和3.32倍。而这种差异是除了由于无公害蔬菜由于其高附加值可以获得超额的利润率,更重要的是抚宁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单位,由于当地分散化的小农户种植导致的生产成本高,使得利润少,进而单位产量和产值不高。

因此,对于抚宁县千奥物流中心的定位而言,应该注意加强蔬菜市场的增值服务,提高其附加值,如可以进行蔬菜加工、清洗、包装、仓储、配送等增值服务。

3、农业产业化程度分析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抚宁县的农业产业经营率。本文选取了河北省、秦皇岛市以及秦皇岛市下辖的三区(海港区、山海关区和北戴河区)、四县(抚宁县、昌黎县、青龙县和卢龙县)以及山海关开发区的2007-2008年两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这个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为:抚宁县2007年和2008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均为40%,处于10个比较对象中的倒数第二位,低于全省和全市的平均水平。山海关区、山海关开发区和抚宁县三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率2008年相对于2007年的增长率为负增长。所以,相对而言,抚宁县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尽管高于青龙县,且增长最为缓慢。

分析发现,这主要是由于抚宁县的农业以散户为主,不能成规模经营,难以降低成本,最终难以形成有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因此,应该进行公司化运作,形成规模化经营,以期降低成本,形成生产—采购—加工—运输—销售—配送产业链。

4、竞争对手分析

秦皇岛市目前已形成了秦皇岛市海阳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秦皇岛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北戴河杨各庄蔬菜批发市场和卢龙县北方粉条市场等四个客源稳定、各具特色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而拟建的抚宁县千奥物流园区项目选址在抚宁县城东南下庄管理区,北接上庄、临102国道,南接赵家庄,东与下庄相邻,西侧紧邻新建的沿海高速公路连接线。面对本市的消费而言,这个地理位置并不占有优势。因此,需要分析千奥物流中心项目该如何面对对手的竞争,如何塑造自身的优势。

通过对秦皇岛市农产品2007年批发市场经营数据不同角度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北戴河和卢龙县市场距离市区较远,成交额相对较小,但是其单位面积销售利润均远高于市区两个市场,而且利润费用率也远高于这两个市场。这说明:距离的远近对市场的收益率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关系。相反,由于地价便宜、租金低廉,虽然成交量相对较小,但是单位营业面积的利润率要高的多。因此,虽然对于物流中心而言,区位比较重要,但不是绝对的。对于千奥物流中心而言,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5、农村非农行业分析

对抚宁县农村非农行业的相关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抚宁县在全市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占的比重最大(25%)。而运输业货运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为32%,远远高于其他三县。此外,在全市四县里面,抚宁县的批发零售贸易业产值(29%)也高于其他三县。这说明:抚宁县的农村非农行业发展较好,且运输业基础雄厚,而这为抚宁县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千奥物流中心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同时也应看到:抚宁县这三项指标占本县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54%、16%和18%)相对于其他县的该指标不但没有优势,反而表现出劣势。这说明:抚宁县运能的潜力还利用的很不够,亟待挖掘。因此,应该尽可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本县的运力进行合理的调配,整合闲置和零散的运力资源,使得运输合理化。

6、农机农资市场分析

针对抚宁县的农机农资市场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抚宁县农机和农资市场相当大。千奥物流中心项目应树立市场意识、现代的经营理念和物流理念,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需求,服务当地三农,牢固抓住本地市场,为开拓周边地区、辐射华北和东北地区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分析,本文对千奥物流中心的项目定位为:以蔬菜水果和农机农资为主导产品,以信息化为平台,以低成本、高质量取胜,满足顾客要求,不断提供增值服务,统一经营和管理,实行物流一体化运作的集散、仓储、分销和配送中心。

参考文献:

[1] 赵启兰等. 基于趋势的区域物流规划的定位分析[j]. 北京 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例6

关键词:

农业经济;网络化;农产品;市场;农业经济分析方法

农产品生长周期较长,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瞬息万变,因此农民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了解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其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同时,利用互联网还可以有效缩短买卖双方的距离,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我国农业生产受政府的指导,这就需要政府各项决策都要保持正确,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各级政府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掌握各种农业信息,以网络为支撑对农业进行指导,正确引导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在网络环境下,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具便利性,发展速度为快速。

一、网络环境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运用网络技术是知识型农业的必然要求

相比于传统资源型农业,知识型农业主要依托于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从而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多数已步入知识型农业发展时期,在知识型农业发展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其重要特征;我国农业还以资源型农业为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推动网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使其向知识型农业转化。

(二)运用网络技术降低农产品市场交易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信息及市场需求变化较快,但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这就导致农民的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给农产品交易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十分突出,这充分说明了信息匮乏的消极作用。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有效减少流通环节,简化交易程序,通过网络掌握更真实、准确的市场交易信息,从而降低生产的盲目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三)运用网络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网络环境下,农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给我国农业带来了严竣的挑战。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网络已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网络掌握最新的信息,才能在农业生产和交易中掌握主动权。目前,农产品在网上的交易量不断增加,这就说明:谁掌握了先进的网络技术,谁就能在农产品竞争中获得优势,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

(四)运用网络技术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有效手段

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科技术的支撑,这就需要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使一些农业科技成果无法在农村有效推广。因此,在当前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网络加快对农业技术、农业知识的传播,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推广普及农业知识,全面提升农民的整体技术水平,更好地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点分析

(一)网络环境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要点

1.转变分析思维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都是由果及因,即根据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来倒推出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再得出具体解决方法。这种分析方法有利于开展理论研究,但农业经济分析更重视数据分析,而且分析结果也需要直接作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样,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对现阶段农业经济现实问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在网络环境下,需要转变传统分析思维模式,确保农业经济分析的科学合理,以便于更好地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2.转变分析立场。在传统农业经济分析工作中,往往是凭借分析人员的主观学识分析、总结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并得出结论性建议。这种分析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结论受分析人员自身分析能力和水平影响较大。但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资源更注重信息的真实和客观,真实客观的信息是研究的基础和依据。

(二)网络环境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具体方法

1.均衡分析法。大量的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显示,农业经济发展被某一变量控制,当这一变量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持平,且改变其他的农业经济发展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不产生任何1影响时,便可以将这种变量作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利用均衡分析法找到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2.动态分析法。运用动态分析法,可以分析和梳理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总结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些规律性变化特点。研究对象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一段时间,找到农业经济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正确判断出农业发展的趋势。

三、结语

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步入了网络时代,其对经济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为农业提供了广阔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环境,加快推动了农业技术改革,使市场信息更为畅通,促进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卢志国.对农业经济网络化发展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3(6).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例7

一、引言

物流园区是集约化、大规模的物流设施的集中地和多种物流线路的交汇地,具有综合、集约、转运、储存、指挥和调节优化等基本功能。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减少对城市经济乃至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有着突出的作用,如:降低城市运行成本,改变城市增长方式甚至构成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整合城市现有的物流资源。此外,还具有促进城市功能分区更加明确和保护城市环境的作用。

但是,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国内物流园区的减少存在着追求投资速度而忽视效益的现象,造成许多园区的空置率达到60%。在物流园区规划中,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该园区的定位。如果没有科学的定位,则其发展将会面临很多问题。如果定位过高,在建设过程中,就会造成规模过大,引起资源的浪费;反之,定位过低,就会造成其规模满足不了物流发展的要求,同样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物流园区规划的定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影响着该项目的发展规模,并关系到其规划成功与否。因此研究物流园区的定位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项目背景

河北省政府结合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物流状况,先后出台了《河北省现代物流业2010年发展规划》和《关于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wwW.133229.cOm其中《河北省现代物流业2010年发展规划》提出,河北省将加快石家庄国际物流园区、秦皇岛东港路物流园区、廊坊国际区域性物流产业园和邯郸综合物流园区等一批大型物流园区建设。秦皇岛市抚宁县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结合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规划,提出了建立抚宁千奥物流中心。

千奥物流中心项目是抚宁县委、县政府既考虑到为三农服务,又考虑到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而谋划的富民强县项目。本项目选址在抚宁县城东南下庄管理区。位于抚宁县横二以南,横三以北,留守营连接线以东,紧邻留守营连接线,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总体建设规模为:占地面积253460平方米(约380亩)。

由于农产品种类繁多,不同的农产品在批发交易过程中所需要的服务不同,因此在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功能设计前要搞清楚市场经营品种的特点和在批发过程中所需要市场通过的服务。功能设计前除了明确经营种类外,还应明确市场定位,如果市场定位为一个以配送中心为主的批发市场,那么在功能设计时应重点考虑市场的配送功能建设;如果是以批发交易功能为主的批发市场,那么在功能设计上应考虑如何为整个批发交易过程提供更合理的服务,并设计合理的交易流程。因此,对千奥物流中心进行准确的定位,就成为该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

三、定位分析

一般来说,定位就是结合园区的内外环境和自身的优劣势对园区的发展进行规划。通过分析可以帮助园区的高层经营决策者明晰内外部环境,提出发展物流园区的使命、远景目标和制胜策略,从而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

本项目在收集资料中,由于基础资料难易获取和调研不易,所以本项目主要根据河北省、秦皇岛市统计年鉴中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统计年鉴的信息,通过对农业优势项目、生产加工基地状况、农业产业化程度、竞争对手、农机农资市场、交通成本、汽车交易等几个方面的分析,以寻求千奥物流项目的优劣势,结合抚宁县的实际情况,进行定位研究。

1、农业优势项目分析

通过对统计年鉴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抚宁县主要农产品是以蔬菜为主,占到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的29.08%,而粮食面积/蔬菜面积为5.9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8.35),并且低于青龙县(19.09)和卢龙县(17.28)。这说明抚宁县农业优势在于蔬菜种植。

进一步分析可知,抚宁县农林牧渔业占全市总值的比重大约为25%,而农业产值占全市农业产值的比重大约为30%。其中蔬菜园艺作物、林产品及干果(尤其是板栗)占全市的40%多。具有明显的农林业优势。

抚宁县有着一定的产值优势,水果品种丰富,产量较大。单位面积水果产量在全市处于中上水平,抚宁县的农业总产值和蔬菜水果总产值均位居秦皇岛四县之首。

综上,抚宁县农业以蔬菜和水果为主。蔬菜和水果在抚宁县农业中的产值占到78.5%,为各县之最,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4.2%。 但是,水果的单位产量及产值还有待提高。

2、生产加工基地状况分析

为了寻找抚宁县蔬菜及水果单位产量及产值和其他地方的差距,选取秦皇岛市其他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特别是蔬菜基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抚宁蔬菜基地两项指标排名分别为2.27和2.22,均为第6(倒数第二)名,说明应该挖掘潜力,提升单位面积的产值和销售产值。山海关的蔬菜生产基地两项指标均排名第二,而山海关无公害蔬菜基地两项指标分列第一,分别为抚宁的3.39和3.32倍。而这种差异是除了由于无公害蔬菜由于其高附加值可以获得超额的利润率,更重要的是抚宁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单位,由于当地分散化的小农户种植导致的生产成本高,使得利润少,进而单位产量和产值不高。

因此,对于抚宁县千奥物流中心的定位而言,应该注意加强蔬菜市场的增值服务,提高其附加值,如可以进行蔬菜加工、清洗、包装、仓储、配送等增值服务。

3、农业产业化程度分析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抚宁县的农业产业经营率。本文选取了河北省、秦皇岛市以及秦皇岛市下辖的三区(海港区、山海关区和北戴河区)、四县(抚宁县、昌黎县、青龙县和卢龙县)以及山海关开发区的2007-2008年两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这个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为:抚宁县2007年和2008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均为40%,处于10个比较对象中的倒数第二位,低于全省和全市的平均水平。山海关区、山海关开发区和抚宁县三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率2008年相对于2007年的增长率为负增长。所以,相对而言,抚宁县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尽管高于青龙县,且增长最为缓慢。

分析发现,这主要是由于抚宁县的农业以散户为主,不能成规模经营,难以降低成本,最终难以形成有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因此,应该进行公司化运作,形成规模化经营,以期降低成本,形成生产—采购—加工—运输—销售—配送产业链。

4、竞争对手分析

秦皇岛市目前已形成了秦皇岛市海阳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秦皇岛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北戴河杨各庄蔬菜批发市场和卢龙县北方粉条市场等四个客源稳定、各具特色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而拟建的抚宁县千奥物流园区项目选址在抚宁县城东南下庄管理区,北接上庄、临102国道,南接赵家庄,东与下庄相邻,西侧紧邻新建的沿海高速公路连接线。面对本市的消费而言,这个地理位置并不占有优势。因此,需要分析千奥物流中心项目该如何面对对手的竞争,如何塑造自身的优势。

通过对秦皇岛市农产品2007年批发市场经营数据不同角度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北戴河和卢龙县市场距离市区较远,成交额相对较小,但是其单位面积销售利润均远高于市区两个市场,而且利润费用率也远高于这两个市场。这说明:距离的远近对市场的收益率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关系。相反,由于地价便宜、租金低廉,虽然成交量相对较小,但是单位营业面积的利润率要高的多。因此,虽然对于物流中心而言,区位比较重要,但不是绝对的。对于千奥物流中心而言,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5、农村非农行业分析

对抚宁县农村非农行业的相关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抚宁县在全市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占的比重最大(25%)。而运输业货运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为32%,远远高于其他三县。此外,在全市四县里面,抚宁县的批发零售贸易业产值(29%)也高于其他三县。这说明:抚宁县的农村非农行业发展较好,且运输业基础雄厚,而这为抚宁县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千奥物流中心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同时也应看到:抚宁县这三项指标占本县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54%、16%和18%)相对于其他县的该指标不但没有优势,反而表现出劣势。这说明:抚宁县运能的潜力还利用的很不够,亟待挖掘。因此,应该尽可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本县的运力进行合理的调配,整合闲置和零散的运力资源,使得运输合理化。

6、农机农资市场分析

针对抚宁县的农机农资市场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抚宁县农机和农资市场相当大。千奥物流中心项目应树立市场意识、现代的经营理念和物流理念,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需求,服务当地三农,牢固抓住本地市场,为开拓周边地区、辐射华北和东北地区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分析,本文对千奥物流中心的项目定位为:以蔬菜水果和农机农资为主导产品,以信息化为平台,以低成本、高质量取胜,满足顾客要求,不断提供增值服务,统一经营和管理,实行物流一体化运作的集散、仓储、分销和配送中心。

参考文献:

[1] 赵启兰等. 基于趋势的区域物流规划的定位分析[j]. 北京 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例8

本文为河南2014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国内外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践与借鉴的配套论文(编号:2014312)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30日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改革持续深入,农业工作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社会稳定的核心工作,针对农业方面的制度性变革持续深入,农业产业化,农业资源的重新整合已经持续推进,并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我国农业已经逐步地从自给自足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城乡发展二元化的状况已经得到一定改进。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企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无序竞争等状况依然十分严重,本文试图用商业模式理论对农业企业的资源配置、核心竞争力、目标市场选择,产业链定位和市场定位,分销渠道,伙伴关系,客户关系等要素进行分析,以其探索出适合中国农业企业的发展模式。

二、相关定义解释

商业模式的理论概念最早出自于IT经济中,后来这一模型被逐步地引入到对普通企业的分析过程中。从现阶段来说,关于商业模式的理论研究虽然数量众多,但这个理论体系还没有进入成熟阶段,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没有构成,现有商业模式模型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只能对某种类型的企业具有指导意义,还缺乏对全体行业企业的指导作用。但是,商业模式理论给了人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有效的企业运营行为。

国内外专家对商业模式有不同的理解。OSTER-WALDER提出了九要素模型,具体包括:核心能力、资源配置、价值主张、分销渠道、目标顾客、伙伴关系、客户关系、成本结构和盈利模式九要素。OSTER-WALDER认为商业模式应该回答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企业应该如何确定目标顾客群,以及为这一特定群体提供何种产品和服务;2、如何获取为了创造或生产这一产品或服务所需要的能力与资源;3、如何将产品或服务传递给目标顾客,如何通过顾客搜集对产品或服务的意见与建议;4、如何确定提品或服务的成本及收益。九要素模型对于企业的核心战略有清晰的描述。本文以九要素模型为理论基础对中国农业企业进行分析。

三、农业现有商业模式分析

农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企业进行不同的资源配置组合,构成了不同的商业模式组合,本文对农业现有的商业模式核心资源的创新所带来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农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帮助。

(一)以双汇为代表的全产业链控制型农业企业。全产业链控制型是目前发展最为普遍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具体是指以农业品加工,营销企业为龙头,或者围绕几个重点环节进行控制,往往有自身的目标客户,品牌主张,通过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实行有机的联合,进行一体化经营。这种形式能够有效地利用闲散的农业资源,在养殖业和种植业中比较盛行。在实际运行中,公司企业联合基地,基地联合农户,公司企业直接面对分散农户,进行分工协作。

双汇从养殖业、饲料业、屠宰业、肉制品加工业、包装商业等各环节对产业链进行纵向整合,始终将重点放在屠宰业和肉制品加工业这两大主业上,先做大主业,再做相关上下游产业。养殖环节、饲料环节是采用产业链外包的模式,养殖环节采用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为主,与各个村镇的养猪专业户签订合同,按照一定标准统一收猪。

这种模式让双汇有效的盘活了养殖业市场现有的资产,激活了低效的农民养殖环节,双汇通过自建屠宰环节和销售环节,通过屠宰环节实现了产业链的增值,通过销售环节掌控了市场,从而掌控了整个产业链,实现了农业基础资源,农民和土地价值到价格的有效转化。这种模式,分别在核心能力,资源配置,分销渠道,目标市场等方面相对于之前的肉制品企业进行了创新。能够实现生猪的规模化和低成本运营。

这种模式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以产业链中进行有效和公平的利益分配。从上游环节来看,养殖户的生产率偏低,而且多以散户的形式出现,没有统一的组织,所以缺乏对下游的议价能力,在产业链的利益分配环节中处于不利的位置,很难获得满意的收益,当猪肉市场需求旺盛的时候这种矛盾还不明显,当猪肉市场稳定下来甚至下滑的时候,利益分配的矛盾就会被激化,瘦肉精事件就是典型的代表。上游为了保障自身利益,不合规定地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产品质量。最后整个产业链的利益受损。不少企业也针对这个进行的优化。比如白家食品公司,伊赛牛肉,通过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模式进行运营,原材料的供给由公司进行监管,农户以人力土地投入经营,和公司以合资的模式进行经营,但是核心问题仍没有解决,如果市场下行,占据产业链核心地位的公司势必会以牺牲农户的利益来保障自身利益,上游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则上游的生产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

(二)专业细分市场+农户的专业市场带动型模式。专业农业市场以追求农业规模经济,促进农产品的专业化和集中化生产,满足流通的需求为目的。比如陕西洛川的苹果交易市场,浙江舟山额水产品交易市场,江西赣州的脐橙批发市场,黑龙江的牡丹江木耳批发市场,重庆的生猪交易市场,云南昆明的花卉批发市场等等。农业专业市场是有形的市场,即为某一类农产品提供交易的场所。随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农业市场改革的深化,农业市场细分势必成为一种趋势。专业市场带动模式指以专业市场或专业交易中心为依托,围绕当地产业优势,通过培育和发展各类农产品市场,特别是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拓宽商品流通渠道,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扩大经营规模,形成产业优势,节省交易成本,提高运销效率和经济效益。这种模式的问题是主要适用于粮食,小额农副产品销售等买方市场比较明显和水果、花卉、水产等季节性,时效性较强,受市场约束较大的行业。尤其是我国的基本土地政策属于包产到户,起码在现阶段,农业资源的组织还处于无序化状态,这种专业市场模式随着农业经济的自由发展很容易演变成同质化竞争,由于农业资源还处于分散化状态,而且往往是基于政府指导,农业市场的建立是基于政绩工程,这种同质化竞争有可能会一直重复下去。

四、建议

通过上文的理论和案例分析可见,虽然近几年农业经营的蓬勃发展,不断从纵深方向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带动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完善产业布局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农业经营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宏观农业资源配置和微观农业企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逐步放开农业核心资源的政策性监管,实现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业政策的放开及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产品市场交易逐步扩大,原来自然、半自然经济状况下的农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但是,由于目前农业资源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所以发展农业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农业商业模式发展的核心之一是延长产业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谈判地位,节省交易费用,其实质就是农业的市场化农业商品化、农产品交易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出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以单个农户为基础的小农经济,组织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让小农经济演变成现代化农业经济必须释放农业基础资源,我国只有农业人力资源是相对自由流动到工业中,其他资源受政府而非市场控制,整体产业资源配置相对低效。

(二)推动农业金融发展,政府向民资、外资放开农业相关金融市场。在计划经济时期,资金资源高度集中于重工业发展,这种政策导向使得农村几乎没有资金积累,失去了自我发展能力,逐渐发展成了固化的工农差别。随着国内金融企业的持续市场化,资源自由流动,更会偏向于回报率高的工业和服务业领域,农业收益较低,会导致资金、土地、技术和高素质劳动力的持续流出。随着农业改革的持续进行,农业为追求更高的发展,势必会向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省级,对资金的需求会逐步增加。

在现今的农村金融体制下,农业所面对的金融市场极为狭窄,单个农户只能从农信社获得小额艾宽,农业产业对外资和私人资本的开放程度不够是约束农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放松国内农业企业的金融资本准入门槛,是进一步发展农业企业的条件之一。

(三)打破农业资源以行政区域划分的状态,推动龙头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作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其规模和实力直接影响到产业化经营的成效和农民的实际收益。我国农业企业长期以来受地方政府控制比较严重,体现出整体农业资源分散、农业企业规模偏小、重复竞争的状态。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直接造成我国农业生产成本偏高,从而不具有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而且农产品加工转化层次较低,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者较多,而从事精深加工者较少。产品综合利用水平普遍较低,由此导致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严重制约着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低,绝大多数不符合国际标准,产品的商品性和出口创汇能力很低。因而难以与国外产品多元化,智能化的大规模的现代农业企业竞争。

(四)鼓励农业企业进入全球农业产业链,进行农业资源配置。从市场发展情况来看,短期内,我国农业市场需求不会激增到支持我国农业企业进行大规模投入的市场状况,另外,除了农业运营资源的配置问题外,国内农业企业的技术研发,市场运营,内部管理距离国外先进的农业企业也有一定差距,另外,低成本与大规模生产已经成为中国工业企业的重要竞争力。能否把这种模式移植到农业生产,农业企业通过参与全球农业产业链分工,形成自己的定位和核心竞争力,也是农业发展可以采用的途径之一。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例9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2-0174-03

一、农村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参考(秦润新,2000)的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基础上,充分考虑西部地区统计数据的特殊性以及可获得性,按照科学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构建农村城镇化原始指标体系。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特殊性,绿化、植林面积等环境指标不应该作为农村城镇化的评价指标,所以,给出的城镇化指标仅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指标。

具体内容如下:(1)人均GDP(X1);(2)第一产业增加值(X2);(3)第二产业增加值(X3);(4)第三产业增加值(X4);(5)农业总产值(X5);(6)用电量(X6);(7)私营企业就业人数(X7);(8)农村个体就业人数(X8);(9)乡村从业人员(X9);(10)农村固定资产投资(X10);(11)受高中以上教育人口比例(X11);(12)人口自然增长率(X12);(13)人均实际收入(X13);(14)农村电话用户(X14);(15)居民消费水平(X15);(16)卫生机构数(X16);(17)人均居住面积(X17);(18)邮政局数(X18);(19)卫生机构人数(X19)。具体数据见表1。

二、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

(一)因子分析评价方法介绍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变量(或样品)的相关系数矩阵(对样品是相似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或样品)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少数几个随机变量通常称为因子。然后,根据相关性或相似性的大小把变量或样品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即在尽可能不损失信息或者少损失信息的情况下,将多个变量减少为少数几个潜在的因子,这几个因子可以高度地概括大量数据中的信息,这样,既减少了变量个数,又同样地能再现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具体分析步骤如下:

第一步:为消除量纲的影响,先将原始数据标准化,记为xij,表示第i地区第j指标的指标值。

第二步: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阵R=(rij)p×p。

第三步:求R的特征根及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分别记

根据累计贡献率的要求

取前m个特征根及相应的特征向量写出因子载荷矩阵:

第四步:对A施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

第五步:计算因子得分。

第六步:计算综合评价总得分值,总分值越大说明城镇化水平越高。

(二)农村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实际统计数据,利用SPSS13.0软件对我国西部地区十二省市自治区进行因子分析如下:

将数据无量纲化,进行因子分析,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取定因子的个数。分析得到变量相关系数矩阵有2个特征根:14.25、2.354,分别解释变量标准方差的75%、12.391%,一起解释变量标准方差的87.391%,相应提取的主因子有:F1、D2。经分析,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在提取的2个主因子当中,大部分指标都在F1因子上有较大载荷,反映西部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F2因子反映的是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由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知道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2所示。根据表2可得到按照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因子得分值排序如表3。

(三)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3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知道:西部各地区农村城镇化水平由高到低排名如下:四川、陕西、广西、云南、重庆、内蒙古、贵州、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由以上排名我们可以知道:农村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四川省,最低的是。四川、陕西分别位居西南和西北地区前列是比较符合现状的。2005年,两地区人口占西部地区总人口的33.17%,GDP占西部地区的33.02%,粮食占西部的34.66%,等等。西部地区的机械、电子、航空、核工业、冶金、电力、煤炭、天然气、化工、汽车、摩托车等工业,大都集中在这两个省市,并且还是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和信息中心。广西在2005年三次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在西部地区总排名中居于第三名;云南在2005年第一产业总产值在西部地区排名第三,第二、三产业总产值均排名第五,人均GDP相对于2004年增长16.37%,超过国民经济发展总水平7个百分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重庆虽然人均GDP比较高,但是从它的第一、二、三产业等发展水平来看并不占优势,所以,排名落后;内蒙古自治区虽然人均GDP水平最高,但是社会生活方面基础设施水平不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卫生机构数相对较少,因此,综合排名落后;贵州、新疆、甘肃三地综合排名分别位于第七、八、九位,经济和社会生活水平位于中间位置,新疆地区人均收入较甘肃、贵州具有优势;青海、宁夏、三地区无论是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方面还是综合排名均位于后三位,比较稳定,说明三地的城镇化问题是绝对存在的,相比西部其他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以上分析结果可知,西部地区各省份经济社会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是农村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稍显落后于发达省份,相信在西部各地区发达城市的辐射带动下,整体城镇化水平会大大提高的。

三、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城镇化是推进小康建设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西部地区城镇化对西部乃至全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协调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加速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要做好以下工作:

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基本途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能源电力、供排水系统、邮电通信、医疗卫生、商业服务设施和科学教育等具体内容。首先,加快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运输条件。由此可以改变城乡之间的时空格局,打破农村的封闭落后状态,改善城乡经济交流的频率和速度,加强农村和城市与外界的联系,有利于改善农村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加快农村科教设施建设,重视发展农村的教育和科

技事业。由此可以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传播先进思想、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再次,加快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由此改善农村人民的健康状况,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医疗费用支出,有利于农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最后,加快农村水、电、气等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要统一城乡水价、电价和气价,减少基础设施在城乡之间的人为差别,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城乡一视同仁,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步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面貌,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的完善和升级创造条件。

2.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关键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和未来变化趋势,鼓励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扶持和促进有市场的弱小产业,调减缺乏市场前景的落后产业,巩固加强农村基础产业。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必须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研究市场,做到了解市场、适应市场、引导市场,做好市场预测,进而主导和主动开拓创造市场。首先,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产业比重过大的基本状况。在依托农业和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根据预测和市场需求状况,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由此,可以给市场提供丰富多彩的商品,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是农产品加工增值,增加农村经济收入,完善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其次,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创造就业门路,增加就业机会,彻底改变农村服务行业和服务设施落后的状况。由此,农村的经济水平和收入水平才会有实质性提高,城乡之间的差别才能被消灭,农村的城市化才能真正实现。

3.加快发展农村商业、服务业和营销业

首先,大力发展农村商业、服务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商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农村商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在职能上是农业、农村工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延续,它起着活跃市场、沟通城乡农产品供求市场的重要作用,是农村城市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商业、服务业,要加强思想认识,提高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重视商业在农村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对农村商业的投资力度,发展和壮大农村商业资本,充分发挥商业资本在推动农村城市化中的积极作用;其次,大力发展农村营销业。农产品营销是扩大农产品销量和销售渠道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发展农产品营销企业,鼓励商业集团进入农产品营销领域,充分发挥产品营销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导向,分散农民经营风险,稳定市场供应和市场价格等方面的作用。农产品营销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带动相关服务行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例10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3)03003306

大力发展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专业化分工水平,是中国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作为分工经济的一种现代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链是指一个产业在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过程中按内在的技术经济关联要求,将有关的经济活动、经济过程、生产阶段或经济业务按次序联接起来的链式结构。就农业产业链纵向关系而言,主要是指在农业专业化分工过程中,以农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为中心形成的农业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

国内外已有相关成果对农业产业链的内涵、组织模式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很少有人把农业分工和农业产业链纵向关系的治理结合起来研究。本文从农业分工、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农业产业链纵向分工的制度类型、制度属性、制度选择及其动态演化进行了系统分析。

一、农业分工与农业产业链演进的内在逻辑

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分工与专业化不仅是提高劳动效率、增进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方式,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1]。马歇尔从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两个方面以及产业布局、规模化生产和经营职能三个层次阐释了产业组织创新与规模报酬递增的内在关系。杨格在《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一文中,指出了分工的主要标志是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迂回生产链条长度以及每个链条环节中的产 品种类,并首次论证了市场规模、迂回生产与分工深化之间相互作用、累积演进的机制,这被认为代表了研究分工与专业化问题的最高成就[2]。舒尔茨认为,经济增长源于专业化、劳动分工和规模报酬递增,尤其强调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递增报酬的一个重要源泉。贝克尔和墨菲在《劳动分工、协调成本和知识》中提出的模型接受了自阿罗以来的知识积累过程的“溢出效应”,并认为劳动分工并不像斯密论断的主要受市场范围的限制,而是主要受到“协调成本”(相当于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的限制。杨小凯认为,分工在促进分工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协调费用,科学有效的分工协调机制对于促进分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国内外近几年农业发展实践来看,分工与专业化具有规模经济性、技术和制度创新、知识的外溢效应,也证明了分工与专业化经济是农业产业组织演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解释变量。

然而,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分工收益并不是农业产业链延伸及其效率提升的唯一解释变量。农业分工与专业化的不断发展,促使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业市场规模的扩大,导致了迂回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企业内分工也逐渐向企业外市场分工转变,只要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因为农业分工深化与专业化发展而不断下降,农业产业链组织就会不断生成和演进。但是,专业化分工本身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促使了企业内生产费用节约或成本下降,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市场交易成本。在分工与专业化过程中,随着农产品生产迂回度不断提高,农产品价值链不断延伸,上下游交易频率或交易次数不断增加,交易费用也会随之增加,从而抵消一部分分工经济带来的边际效益增加额。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概念,开创性地把交易费用纳入经济分析的一般分析框架,他把交易费用诠释为经营者在信息搜寻、交易谈判和契约达成、监督和执行等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威廉姆森构建了一个“交易—协议—组织体制”的理论分析框架,与科斯不同的是,他把交易费用划分为事前和事后两类。事前交易费用是指契约的起草、谈判以及维护等所必需的费用,事后交易费用是指契约安排不当引发的纠纷、事后补救以及建立协议履行或关系维系而建立的保障机构或制度安排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威廉姆森还建立了交易费用起源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以及资产专用性三个假设前提[3]。巴泽尔把交易费用区分为内生交易费用和外生交易费用[3-4]。

由此可见,在农业产业链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面对专业化分工的两难选择,必需对农业分工过程所发生的交易成本进行研究,选择有效地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扩大市场规模的分工制度安排。分工制度安排及其创新在农业产业组织演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图1)。

图1 分工与农业产业链演进的内在逻辑 二、农业产业链分工制度安排的类型及其制度属性

根据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紧密程度,龙头企业和农户可以选择三种不同的交易关系、交易模式或制度安排,即市场专业化分工、中间型组织和纵向一体化三种形式:(1)市场专业化分工。农业产业链中农业企业与农户之间交易主要通过供求关系、价格和竞争等纯粹的市场机制来完成,其典型特征是农业企业与农户之间仅发生简单商品市场交易,不涉及产权市场。(2)纵向一体化。农业产业链上游(下游)生产经营者通过购买下游(上游)生产经营者的部分或全部股权而实现市场交易关系内部化,通过企业组织内部的行政官僚体系来组织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纵向一体化的实现形式多样化,有的是以农业企业为主导,农户出资或土地入股而形成的科工贸联合体,还有的是农业企业通过承租农户土地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并建立与农户的劳动雇佣关系。(3)中间层组织形式。这是一种兼有市场属性和企业属性而介于市场交易和纵向一体化之间组织形式,农业企业与农户通过签订农产品远期交易合同,达成较为稳定的、重复的、长期的交易合作关系,在这过程中,有些农业企业还或多或少地介入了农户的生产经营过程,如提供良种供应、技术指导和管理咨询等服务。以上三种农业产业链分工的制度安排具有不同的制度属性(表1)[5]。

三、农业产业链分工制度安排选择的决策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业链纵向分工制度安排的选择其本质就是经济组织本身的选择,按照交易成本理论的解释,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选择的结果,而在基于“成本—受益”权衡过程中,交易成本成为影响经济组织选择最为关键的解释变量。杨小凯、张永生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一书深入阐释了分工深化与交易效率改善的内在逻辑,以及交易成本与分工经济对市场经济组织选择的决定性观点。威廉姆森进一步把交易与经济组织联系起来,认为经济组织形态乃至于分工制度安排是交易成本和交易特性决定的[5-6]。

就农业产业链组织而言,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如果农业企业通过纵向并购把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部分或全部纳入企业内部,即专业化分工在企业内部进行,这一方面会节约市场交易费用,但同时伴随着较为高昂的企业内部组织管理费用;反之,如果农业企业通过商品市场购买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这将增加市场交易费用,但企业内组织管理费用随之下降。由此可见,市场交易费用与企业内组织管理费用将是农业企业或农户选择分工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现对农业企业与农户选择分工制度安排的决策过程进行经济学分析,假设如下:(1)Bf和Bm分别表示为企业内分工和市场分工产生的收益,Cf和Cm分别表示为企业内分工与市场分工所发生的交易费用和成本;(2)交易成本只与分工制度安排有关而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3)不考虑农产品市场结构;(4)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仅包括农业企业和农户两个经济主体。现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种情况:如果农业企业与农户的市场分工与农业企业内部分工的收益相等,且分工收益大于分工成本(农业分工才有可能),即Bf=Bm,Bf>Cf,Bm>Cm。由此可推断,在农业企业内部分工条件下,则企业的总成本就为企业内部交易价格(用IC表示)与组织管理费用(用IZ表示)之和,即Cf=IC+IZ;在农业企业与农户的市场交易条件下,则企业的总成本Cm就为企业外部采购价格(用OP表示)与市场交易费用(用TC表示)之和,即Cm=OP+TC。这里的企业内部交易价格,是指农业企业内部工序间半成品的交易协商价格;企业外部采购价格,是指农业企业通过向农户购买农产品实际发生的价格。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又假设企业内分工与市场分工的效率相同,即农产品的企业内部交易价格与外部采购价格相等,也即OP=IC。因此,农业企业到底选择通过纵向并购把交易过程内部化,还是通过市场分工外包初级农产品,完全取决于企业内组织管理费用与市场交易成本的比较,当市场交易费用高于企业内部组织管理费用时,农业企业往往通过纵向一体化的制度安排,把农户生产过程企业内部化以节约市场交易成本;当市场交易费用低于企业内部组织管理费用时,农业企业则选择与农户的市场化分工制度安排,以降低高昂的组织管理费用。

第二种情况:我们把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进行动态考察,边际成本随产量递增、边际收益随产量递减,即:

dCfdQ>0,d2CfdQ2>0,dBfdQ>0,d2BfdQ20,d2CmdQ2>0,dBmdQ>0,d2BmdQ2

我们用纵轴表示交易成本或收益,横轴表示生产规模,按照成本和收益的变动规律画出交易成本曲线和收益曲线,以更为直观地刻画不同分工制度安排条件下成本收益变动结构以及分工制度安排的适用边界(图2、图3、图4)。

图2 纵向一体化形成的企业内分工

从图2可以看出,产出规模为Q,当Q2>Q>Q1 , Bf>Cf,且Cm>Bm时,农业企业与农户最优化选择是企业内部分工,农业企业通过纵向并购把农户生产过程纳入企业内部比较划算。

图3 市场分工

从图3可以看出,产出规模为Q ,当Q2>Q>Q1 ,Cf>Bf,且Cm

从图4可以看出,产出规模为Q,当Q2>Q>Q1,Cm>Cf,Bm>Bf时,无论市场分工还是企业内分工,都难以获取分工经济的全部好处,农业企业与农户可以通过签订农产品远期交易契约,采取节约市场分工与企业内分工之间的中间性组织比较划算,以获取市场分工和企业内分工各自的比较优势。

基于以上分析,农业企业或农户的分工制度安排的选择应权衡交易成本与收益,没有一种最优的分工制度安排。

图4 中间性组织

四、农业产业链分工制度安排的动态演进

以上分析,我们是在假定交易成本与收益不变的条件下探讨农业企业与农户分工制度安排的最优化决策问题。然而,随着交易技术和外界经济环境的动态变化,交易成本与收益都无时无刻在发生变化,基于收益最大化的考量,农业企业或农户必须对分工制度安排作出适应性调整,即以上三种分工制度安排具有随着外界环境变化而不断动态演化甚至相互转化的过程。

在威廉姆森“企业—中间性—市场”三分法分析框架下,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与不确定性三大交易特性是决定交易成本变动的重要变量,它们对经济组织选择分工制度安排具有决定性意义。具体而言,当资产专用性较高、交易不确定性较大、交易频率较高时,农业企业或农户在交易中往往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逆向选择的威胁,农业企业往往通过纵向并购把农户的生产活动纳入企业内部进行;反之,当资产专用性较低、交易不确定性较小、交易频率较低时,农业企业往往选择通过外包方式购进农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分工、纵向一体化和中间性组织三种分工制度安排也具有共生性,其优势随着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与不确定性三大交易特性的变化而变化[7](图5)。

图5 农业产业链分工制度安排演变模型 (一)低资产专用性条件下农业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市场规制

威廉姆森认为,资产专用性是指在不牺牲其本身价值的条件下,该资产可用于其他用途或由其他使用者利用的程度,也就是说,交易者一旦为某一特定用途而作出永久性投资,该投资一旦形成再另作他用,将导致大幅度贬值或折价。

当前中国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专业化分工特征并不明显,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大都表现为分散性、兼业化、小规模特征,也很少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长期性、大规模的专用性投资,如建造大棚、养殖场等设施,而是选择在土地的原始状态下从事农产品的简单再生产;同时,生产组织形式的家庭化特征十分明显,农户大多使用简单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生产技术、劳动工具和人力资本等专用性资产投入水平低下,在这种情形下,农户大多愿意选择与农业企业建立市场规制结构。这种规制结构与中国农村传统的农贸市场较为相似,唯有不同的是,农贸市场是农户与消费者的偶然随机交易,而市场规制结构是满足农户与农业企业中间品或半成品的交易。在这种规制结构下,农户与农业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十分松散,短期化倾向十分明显,没有在交易前通过契约的形式明确双方交易的时间、数量、质量和价格等交易条款,仅在农产品收获季节按照“随行就市”的价格交易,再加上大多农户的兼业性,即使农业企业因为某些原因或借口而拒收农产品,农户也不会受到太大的损失。由此可见,从农户的角度看,这种交易规制适应了农户的兼业化、小规模的家庭生产组织形式,如果农业企业本身的经营规模不大、所需农产品的专有性不强、专用性投资规模较低的情况下,农业企业往往也会接受这种市场规制结构。然而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长期来看,这种规制结构无法改变中国农业效率低下的困境,也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经营效益,因此,这种规制结构仅仅适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二)中等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条件下的中间型规制(契约型)

随着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分工的不断发展,农户生产规模逐渐扩大、专业化水平逐渐提高。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农户开始进行大型农场、果园、蔬菜大棚等固定资产投入,而这些投资规模大、回收慢、资产专用性程度高,农户在市场交易中比以往兼业化、小规模生产面临更多的被“锁定”和“敲竹杠”的市场风险,迫切需要通过一种较为稳定、长期的规制结构来降低各种交易风险。同时,农业企业为最大限度获取垄断地位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也不断追加专用性投资,农业企业也仍然面临着机会主义行为和逆向选择的冲击。为此,农户与农业企业为克服原有市场规制带来的交易的不确定风险,通过协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兼有市场交易和计划的双重特性,具有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双重优势。在这种规制结构下,通过书面合同这种正式制度安排以及信任、声誉等非正式制度安排的相互补充,农户与农业企业形成了长期、稳定、紧密的交易关系,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然而,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这种契约规制结构也难以从根本上消除机会主义行为和逆向选择问题,因此,第三方治理机制往往是契约规制结构的重要内容,即当农户与农业企业发生违约时,可通过第三方的介入帮助解决争端。

尽管农户和农业企业达成的长期契约关系能降低交易的不确定性风险,但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这种长期契约关系并不能从根本上克服机会主义行为和逆向选择问题,因此,这种规制结构包括了第三方治理机制,当农户和农业企业无法通过双方谈判沟通解决交易中的矛盾时,可以通过诉诸法律、借助于仲裁或其他中介组织等第三方的介入而解决争端。由于中国农业产业化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诉讼成本高昂,且中国的仲裁制度不够完善、冲裁组织较为薄弱,以及交易者本身对仲裁解决方式的意识较为薄弱,第三方规制在中国难以发挥应有的协调作用,而更多的是通过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创新来促进农户与农业企业交易关系长期、稳定发展,如“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大户+农户”等,这些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三)高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条件下农户与农业企业的纵向一体化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农业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很大,资产专用性程度很高,无论是农户还是农业企业都面临着很高的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风险,农业企业往往会选择采用纵向并购实现对农户生产活动的高度控制,这样农户与农业企业的商品契约关系变成了要素契约关系,农户作为农业企业的内部员工而存在,农户的田间作业也成为了农业企业的生产加工的一个环节。这种高度控制的契约组织形式有效克服了松散型契约关系存在的高昂市场交易成本缺陷,这种大一统的纵向一体化组织形式适应于农产品质量监督成本、产品标准化和技术含量、计量成本十分高昂、公司面临来至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威胁较大的环境下。

由此可见,分工深化与专业化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分工与专业化本身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会增加分工收益,获得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优势,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较高的市场交易费用。深入分析各种农业产业链纵向分工制度安排的适用边界并权变选择适宜的分工制度安排,对于提高农业产业链中农业企业与农户的交易效率,促进农业分工与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阿林·杨格.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J].贾根良,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2):52-57.

[3]WILLIAMS S,KAREN R.Agribusiness and the smallscale farmer: A dynamic partnership for development[M].Boulder, Co:Westview Press,1985.

[4]迈克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