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农业产业化经济模板(10篇)

时间:2024-03-14 16:46:14

农业产业化经济

农业产业化经济例1

1.新型的国际农业市场形势要求我国农业走产业化道路。众所周知,我国的耕地只占世界耕地总量的7%,供养了占世界21%的人口,1997年以后,中国是农产品的纯出口国,每年顺差在50亿美元左右[2]。在加入WTO之后,国外农产品进口压力加大,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困难增加。如果不能抵御进口农产品的冲击,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势必加剧国内农产品的“卖难”,影响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就业以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3],这就要求我国农业改革的核心是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提高非均衡农业竞争力。

2.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农业实行产业化。我国工业化速度加快,所需求的工人数量不断加大,导致许多地区的原农业人员进入城市。同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也导致了大量的农田荒芜,致使农地的使用效率低下,这对于土地本来就稀少的国家来说是很危险的。这就需要国家对现有土地进行整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对农业的基础投入。而目前我国产业间发展极不平衡,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是基础,对农业进行产业化有利于农业从单纯原料生产向完整的产业体系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以提高农业对国家GDP的贡献率,追求产业间平衡协调发展。

3.实现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农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如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农业自身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较弱、农业的科研发展水平有限以及农业在现代商业化金融体系中融资能力较差等内在缺陷。

(二)实行农业产业化需要经济法的支持。实行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需要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去弥补市场的内在缺陷。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形式,肩负了重要的使命,这也被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所证实,曾有学者这样写道,“经济法是随国家与法的出现而出现的,因为经济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国家干预经济。”[4]虽然这一表述并不是很全面,但也足见经济法的国家干预经济这一特性。我国的农业基础薄弱,在经济发展中逐渐滞后,这就更需要国家进行政策性的扶持。

1.从国家调节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实行农业产业化需要经济法支持。高王凌在《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指出,“政府的直接干预和多方面地插手管理,在中国决非像某些西方国家那样是一个近代现象。在几千年前,政府即曾全面地控制着经济和社会的生活(当然其表现形式与现代条件之下有所不同),我把它称为古代的‘大政府时代’。即使是在干预的‘低潮时期’,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仍持有一种统筹的意识,看似未插手,却又似是而非,有质而无形,无居而不在。”[5]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对田地的赋税以及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在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中,早在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奴隶制国家颁布的《汉穆拉比法典》就对土地的国家所有权和土地的法律保护作出了规定,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的某些国家直到目前对于农业一直都给予大量的政策扶持,包括价格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科研技术的发展等。

2.经济法的宗旨及其价值理念支持农业实行产业化,以实现农业现代化,达到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首先,经济法的宗旨即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协调平衡发展。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平衡发展涵盖范围是多方位的[6],包括供给与需求的协调平衡、产业间的协调平衡发展等。而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要求,而且农业的发展相对于其他产业、相对于发达国家同产业水平差距巨大,如不实行农业产业化,则会影响国家综合水平的提高;其次,经济法的价值理念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支持农业实行产业化。经济法作为社会责任的本位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己任,追求国家的经济安全、经济自由以及整个社会的实质公平[7]。同时,把追求社会效益优于经济效益、注重公平兼顾效率等作为行为准则。农业是一个风险大、投资期限长、收益不稳定的产业,但农业对于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安宁、经济建设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故其社会效益更强于人们通常所追求的经济效益,因此,我国一直把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投资农业更注重的是其巨大的社会效益以及社会整体的协调发展,这体现了经济法的价值理念。此外,农民是现代社会中相对的弱势群体,大力扶持农业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方式,而进行农业产业化是发展农业的必然途径。因此,实行农业产业化体现了经济法的价值理念。

3.我国实行农业产业化面临诸多问题,需要经济法进行相应的调节和扶持。虽然我国一直支持农业实行产业化,也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目前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如缺乏足够真正的农业市场主体、缺乏足够的科研开发支持、农产品质量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缺乏相应的农业行业协会团体组织等,这些问题都逐渐成为我国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制约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在调节市场经济关系中所体现出来的经济功能和制度功能[8],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农业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理清其内外部关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率,实行农产品的产业化,从而最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法对农业产业化具体法律的完善思考。实行农业产业化需要经济法全面的支持,笔者认为,应着重从经济法内部的四个重要的部门法进行完善思考,即市场主体法、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可持续发展法[9],从而解决农业存在的问题,促进农业的发展,同时,应考虑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区别思考。当然,限于篇幅,全面地论述各部门法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是不可能的,本文仅从实行产业化所亟需解决的市场主体、国家运用法治化手段充分利用“黄箱补贴”、“绿箱补贴”加强财政和政策性商业性融资、农业产业化可能出现的对环境、社会以及人文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论述。

1.发展和完善农业市场主体,培育其市场性。市场主体是在市场上从事各种市场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如果说社会生活以人为本,市场经济即以市场主体为本[10],因此,发展和完善农业市场主体尤显必要。我国某些地方在实行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探索的一些市场主体形式,主要以农产品集团企业型,即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为龙头,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施一体化经营,该类型一般以“公司+农户”为基本组织模式;还有以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含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供销合作社等为中介,通过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一般以“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为基本组织模式;此外,还有以专业批发市场为纽带,带动主导产业,通过合同契约或其他较稳定的经济关系,连接广大农户等形式。笔者认为,农业市场主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备企业法人性质的企业,一类是农民合作社与农业行业合作性质的合作型市场主体。对于前者,应壮大农业企业集团的实力,注意培养市场意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科研水平,提升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还应与农民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行形式多样的合作机制;对于后者,应壮大农民的整体实力,形成农民的利益集团,提升其自身的国内外竞争中的话语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农民和务农人员、农业团体的保护。

农业产业化经济例2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农业经济也不断地发展。为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我国农业经济必须突破传统的经营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形成,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农业生产为寻求生存,必须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农业产业化,力求将我国农业发展成为现代化产业,充分利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科学技术,采用标准化的生产,以大力发展农业,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1 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为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我国开始致力于推动农业产业化,以实现农业生产、产品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能促进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从而使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农村城镇化。实现农业产业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农业产业化道路,才能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为使我国农业的发展更具国际化,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转变以往的农业经营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农业产业化的实现,能突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将市场作为农业生产的导向,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基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以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2 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2.1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新农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产业化的实现,能使农业的发展更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农业粗放型经营模式向集约型经营模式的转变。实现农业产业化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优质产品数量增加,促使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实现规模化经营。在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下,农业开始慢慢转型,注重企业内部管理,形成产业链,以增加农业经济效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2.2 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保障

农业产业化打破了传统小农经济模式,让农民的生产更具有导向性,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以使其生产更具有针对性。农业产业化将农业与其他产业有效的结合,将小农户团结在一起,减少风险指数。通过产业链的形式,让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发展,进而保障农户的收益不受到损害。农业产业化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以提高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含量,减少农业生产劳动时间,提高农业生产劳动率,创造更多的利润。其主要是通过企业和农户或是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来进行农业生产,以使企业和农户共同承担生产过程中的风险,一同享受所获得的利益,以实现产业经营一体化,扩大农业的收入来源,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保障农民的生活质量。

2.3 农业产业化是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农业产业化的实现,能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交流,将农业与市场相结合,以实现城乡结合,推动城镇化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由于农业产业化是将农业与工商业融合在一起的新道路,其能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形成,进而推动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3 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形成的有效途径

3.1 由龙头企业带动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前提便是拥有专业的生产基地,以形成区域化生产。生产基地的建设要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特点和基本情况,要以当地的市场需求为依据,以此发展特色的农业产品,开拓产品市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实现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农业生产要重视龙头企业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以通过龙头企业来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2 不断地创新科学技术,将先进的技术引入农业生产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的发展中也不例外。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必须不断地创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精加工技术和降低耗能的技术。深入农业改革,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保障农业生产能与时俱进,具有现代特点。要做好农业技术示范工作,教会农民如何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大力宣传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保障农业产品的高质量,促进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3.3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

农业产业化的实现,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要做好指引工作,制定科学的相关政策并贯彻落实;要在各地区之间做好桥梁工作,加强协调作用,以保障各地间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要建立健全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以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技术指导,进而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4 结束语

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才能使我国农业在新时期下获得发展机遇,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带来更好的生活。农业产业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转变陈旧的农业生产观念,创新农业生产模式,以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史继红.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以商丘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视角[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25).

[2] 王玉锦.加速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2(20).

农业产业化经济例3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新型农业人才;经济管理;农业职业教育

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策略,而在现今市场经济的导向下产业化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这种制度为现今农村经济体制及经营模式带来极大的转变,而新型经济管理理念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生产模式的束缚,改变了农村生产结构,使农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得到有效增强。为此,想要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进步需要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角度出发,发挥出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满足现代农业对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需要。

1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农村经济管理人才主要是指可以应用管理知识对自营的农产进行产业化的经营、管理,依照经营管理的要求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从而为社会不断的提供农业产品及农业服务,形成完整的经济经营模式。

1.1创业型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这种经济管理人才主要是依照市场导向及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来进行经营,例如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期货交易、农业观光等,这些内容都需要依照市场信息的收集及市场需要来进行计划的设计及实施,并且职业人才必须要有足够的农业知识及相关技术,对经营管理及市场经济有充足的了解,在成本核算范围内开展创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

1.2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农业产业化的最重要的一项表现就是其产业链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延伸,但是与此相对的却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失,这也促使农业必须向现代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在发达国家完善的农业体制中其各项工作多数是利用机械进行的,而农民只需提供服务性质的劳动,因此劳动力支出较少。而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就需要组建专业的合作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技术、知识及服务,并在经营的过程中依照产业化的要求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从而为农村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职业技能的新型农民。

2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于农村中各类职业人才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专业学校所培养出的农业人才,二是通过短期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

2.1新型农村经济管理类职业人才增量培养不足

受固有的思想模式的影响,近些年来许多农业职业学校存在着生源不足的情况,并且一些涉农学校为了适应现代社会,普遍会增设一些热门职业,这也导致了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招生较差的现象,再加上一些经济管理人才不愿意回到农村,因此造成了接受专业农村经济管理教育的人才不足的问题。

2.2农村经济管理职业培训率低

在农村中,一些专门从事农村经济管理培训工作的人员并不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及资格,再加上农业经济管理本身就涉及到经营、管理、技术等知识,因此进行培训的人员若是没有足够的知识水平很难为农民提供专业的职业培训服务,造成培训效率低下。同时进行培训的农村经济人还需要具有准确的市场洞察力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等,但是在农村经济人群体中普遍存在着经济管理知识了解不够、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及管理技能较差的现象,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

2.3农村职业教育主体意识不足

在农村中开展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所遇到的一项重要阻碍就是农民对职业教育参与程度不高,由于现今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组成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因此对新型技术及经营管理体制的接受度不足,其不愿意参与到职业培训中,影响新型农民教育在农村中的开展,无法为农村提供更多的经济管理职业人才。

3加快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对于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依托于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内容及“三农”理论的应用,并从职业教育与新型农民教育的方向入手,结合农业在产业化发展中的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培养体系。

3.1明确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本质内涵和功能

首先,要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定位。根据我国国情,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利用职业教育培养农民获得不同的职业技能,转移至城市就业;第二,通过新型农民培训的政策来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及职业技能,从而应用于农业的经营及管理中,以此来服务于农业,这部分接受培训的农民是促使农业现代化及产业化的主力军。新时期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应该更有力地突出为“三农”服务的本质内涵,将根本任务锁定为培养新型农民,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农村复合型实用人才,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3.2重视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

技术、技能的职业导向性是未来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第一,对农业职业学校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农村经济管理教育内容,从政策及资金上进行支持,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外在条件,同时也需要扩大宣传力度,对农业发展对我国经济体制发展的意义及重要性进行宣传,促使更多的人投入到农业事业中;第二,在农业部相关的政策下对职业人才进行培训,通过不同的培训方式来帮助职业人才掌握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提高学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保障培训效果。

4结语

在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及经济管理方式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这样可以有效的解放农村劳动力。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为农村经济的进步及发展提供了人才需要,也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面对的压力,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也对维持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刘振芳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柳青街道财经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农业产业化经济例4

1.农业机械化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已经全面发展起来,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旺季农业机械化的普遍运作十分有效地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也十分有效地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成本。相较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而言,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能更好地满足各方的需要,也可以很好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更好地保障农民的利益,也能更好地保障农业生产的质量和产量。因此,全面提高机械化在农业范围内的使用能更高的保障我国农业的发展,更加有效地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农业机械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实农业机械化还能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因为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以及农作物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一般由于虫害等其他自然灾害对于农作物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但是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于这些生态进行保护,也可以使得相关的农业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假若农业产品的安全得到保障的话,可以很大程度上使农业经济取得最大效益。大范圍的使用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生产力,也可以在机械化的生产中进一步保护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这样一来,农业技术的广泛使用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的农业生产走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尽可能地使其保持一个环保低耗并且高产的发展道路。

3.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的农业机械化的使用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大问题的。

首先,我国农业机械化只是在局部范围内得到推广,并没有在大范围内得到非常有效的使用。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产品大多都是模仿先进国家进行了一些改良,制造水平仍然处于一个偏低的状态,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产品还存在着很大问题,虽然主要是求取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机械成本,但是在本土使用的时候仍然面临一些需要大范围改良的问题,因此开发出一些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机械化产品是目前相关技术人员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只有符合本土生产需要的机械化产品,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其次,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产品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还处于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状态。由于我国的机械化产品水平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因此在一些技术的配备方面还是远远不够的,比如一些检测的动态控制系统,这些虽然对于农业机械化的产品发展来说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办法将这些技术完全融入机械化产品当中,不能很好地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于机械化产品中的一些定位系统以及相关的软件,我国的技术人员都应该着重去考虑,将其更好地融入到这些产品当中,尽可能地使他们能够符合我国本土情况,从而有效地保障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更好地解放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使得我国农业可以走向一个低耗高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农业机械化进程改善的措施和办法

农业产业化经济例5

Abstract: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based on market-oriented, leading industry-leading use of regional advantag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various forms of integrated operations is to achieve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o effectively lengthe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increase in agricultural value-added to improve theagricultural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a new agricultural mode of operation.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we must cultivate the leading industries, and strengthen the leading enterprises, expanding financing channels.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leading industries; leading enterprises; financing channels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地方农副产品为特色,以主导产业为龙头,利用区域优势,依靠龙头企业和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效地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实质上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重新组合,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的衔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整体效应和规模效益。农业产业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农业与市场接轨,依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贸易使农业由分散的个别生产过程转变为社会生产的过程,把农民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衔接好。农业产业化把生产、加工和销售融为一体,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既提高了流通效率,又实现了农产品增值,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一、培育主导产业

培育主导产业应当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创出品牌,形成规模,适应市场需求,打造农业产业集群,使主导产业发展呈现规模化和区域化效应,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主导产业要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名优产品入手,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发展农业规模化,建立农业生产基地,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优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分布、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模式,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使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政府要提供良好的产业政策和优质的服务以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支持力度,促使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整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向,使得农产品生产具有高附加值,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连片,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走区域化、集约化和一体化生产经营的路子,促进农业产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二、壮大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肩负着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共同致富的重任。企业应一头向市场延伸,搜集分析市场信息,疏通流通渠道,开辟国内外市场;另一头向生产延伸,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经营,并通过配套的社会化服务,把个体农民联合起来兴办生产基地,从而把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主,围绕一项或多项产品,形成“公司+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作支撑,带动农民实现规模经营,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把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上,加强与龙头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提供给相关龙头企业,以提高企业对市场波动的预防能力,降低风险。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引进新品种、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开展面向基地和农户的技术推广,做好服务、协调和运用工作,指导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联结机制,营造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的“和谐创业”局面。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做好龙头企业的宣传包装工作,树立龙头企业的形象,按照国际标准生产加工农产品,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

三、拓宽融资渠道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升级,农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从而化解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瓶颈”制约,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健全农业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合理规定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比例,确保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并通过专项资金、农业发展基金、贴息贷款等方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发展。要引导工商企业、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农业,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农业,不仅可以缓解农业资金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其营销网络、企业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来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科技含量,充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必须重视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企业信誉度高的龙头企业,适当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个体私营投资。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发挥职能优势,主动与农业部门沟通,加强信贷管理,做好信贷调查、发放和收回工作,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优势产业,在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上予以适当优惠,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把农民和市场联系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起点和归宿。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对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农业产业化经济例6

由于投入不足、自身发展能力弱等原因造成了部分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综合性落后,农田的有效灌溉率低,灌溉能力普遍减弱。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方用电不保障,安全隐患多。基础条件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基地建设,制约着产业化的发展。

1.2土地流转难度逐渐加大

农业现代化就是为降低生产成本,为农民获取更大的利润,而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生产产业化的必经之路.长期以来,农民思想上形成的土地是赖以生存的根本这个观念还没有改变。流转行为不规范,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土地流转监管机制不健全,承包纠纷处理较难等因素,影响土地连片流转的正常进行。进而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1.3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大部分初中以上的毕业生都转移出去或从事别的行业,在家务农人员文化学历不高,年龄偏大,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符合。

1.4产业化经营拉动力低

农业仍以农户家庭经济为主体,产业仍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大部分农产品以原料形式外销,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商品率及附加值低。农产品种植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相当一部分农产产品仍停留在低层次、低效率的发展阶段。由于龙头企业偏少,对农业生产促进作用不明显,这些都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推动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2.1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公共设施条件,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农村电网改造,要下力气搞好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扩大灌溉覆盖面,提升灌溉质量。要完善投入体系,引导农民投资投劳搞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要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巩固和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积极兴办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为农产品流通提供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2强化素质教育,培育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素质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当务之急。一方面,开展技能培训。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和农民工培训工程,让农民学得一技之长,增强农民向第二、三产业流动的能力。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另一方面,普及素质教育。依托城职联校,加大科技知识普及力度,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

农业产业化经济例7

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从农业产业化入手,重点发展粮食精深加工、畜禽加工等优势产业,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高加工深度和高端产品比重。继续培育壮大具有影响力和支撑作用的骨干龙头企业,加速构建优势产业集群。

 

2015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德惠市农业产业化运营的总体思路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牢固树立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转变工作思路,加快龙头企业集群建设,改革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拓展市场化营销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推进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加快推动市场品牌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社会化、经营集约化,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新突破,加快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

 

1发展目标

 

打造全国著名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平稳较快发展。每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递增6%。培育出年产值超百亿元企业1个、超50亿元企业2个、超10亿元企业3个、超亿元企业5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 5个以上,吉林省著名商标15个以上;中国名牌产品8个以上,吉林省名牌产品20个以上。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480亿元,同比增长6%。

 

2主要任务

 

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标,围绕“壮大三区、培育两园、建设一带、构筑团块”这一总体任务,从完善设施、大上项目、培育基地、优化环境等方面着手,重点做好粮食产销加工、畜牧产品加工、蔬菜生产加工及都市农业等优势产业的发展。

 

2.1建设施,增强承载力

 

坚持走园区化、集群化发展的路子,科学打造工业集中区、经济开发区、生化工业区和食品加工产业园、禽类产品加工产业园,把102线两侧建设成为经济发展隆起带,以点带线、以线扩面,构筑各具特色的经济团块,进一步完善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扩能改造,提升品质,扩大平台,促进园区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的集群效应。

 

2.2上项目,增强带动力

 

立足资源禀赋,依托区位优势,牢固树立“唯此唯大抓工业、重中之重上项目”的理念,深入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积极谋划项目,精心包装项目,千方百计引进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全力打造大规模、长链条、高科技、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摆放在“三区两园”,用项目支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围绕玉米、稻米、大豆、肉鸡、肉牛、生猪、酿酒、蔬菜、休闲食品、植物化工等重点产业,引进、培育和整合组建一批龙头企业,重点打造以食品、玉米、秸秆加工为主的企业,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推进内涵式发展,努力构建大龙腾飞、小龙竞舞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

 

2.3育基地,增强支撑力

 

按照长春市提出的农产品加工业三年倍增计划,坚持“无公害、绿色、有机”,高标准建设专用、优质、稳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突出抓好种植基地和养殖基地建设,形成农产品集中产区。正常年景下,全市粮食产量保持在43亿斤的阶段性水平;园艺特产种植面积保持在33万亩左右;新建、改建、扩建牧业小区40个以上。继续推广龙头企业加合作组织、带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模式,创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向产业组合、服务组合发展。

 

2.4优环境,增强保障力

 

积极改进领导方式,加大综合服务力度,为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把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制度。成立重点企业项目服务组,实行跟踪服务,保证企业项目建设全程绿灯、一路畅通。依托龙头企业,打品牌,创名牌。以农博会为平台,借助“中国食品名城”称号,全力推销农产品,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3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质量和水平,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建议如下:

 

3.1科学合理规划

 

县区之间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仍然存在,造成盲目建设、无序竞争,导致经济半径不合理,不利于长远经济发展。建议对市、县(区)龙头企业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3.2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要重点加强企业、农户双方诚信建设,按照市场规则办事,建立和规范利益联结关系,龙头企业要主动为农户规避市场风险,同时要增强农户依法履约意识。

 

3.3加大扶持力度

 

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在政策、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继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扰难题。

 

3.4健全服务体系

 

要按照市场、龙头、基地、农户之间的完整产业链条,探索建立多元化服务体系,既要为企业服务,也要为农户服务。

 

农业产业化经济例8

关键词:

县域经济;农业产业化;农业政策

1县域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的含义

县域经济是我国具有明显地域特色且各项功能都较为完备的区域性经济,可以说区域经济早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且对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我国县域机构目前发展已经相对完善,同时它也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它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区域平台。所以,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良好发展俨然已经成为做好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亦对壮大县域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内在联系。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如若我们对区域内主导产业同辅助产业、基础产业、关联产业的互动关系进行阐述。

2农业产业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1有利于优化农业劳动力结构

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农业劳动力,其早已伴随着快速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经济而发生了改变,所以,面对随着时展而不断改变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其农业劳动力分配也势必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趋势。同时,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逐渐推广,农业劳动力生产效率有了极大的提升,较大程度上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解放,给农业劳动人员创造了更多参与其他产业生产的机会,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多元化,是提升农村经济水平的重要保障,低廉的劳动力也将推动其他产业发展,有效缓解个别行业劳动力不足的状况,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建设,使我国与发展国家的距离又拉近了一步。

2.2有利于调整区域农业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各个要素在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改变中势必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全新农产品产供销体系的构建,极大地满足了农业市场竞争需求,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

2.3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模式创新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较为单一、生产效率低下且对环境破坏较大,农业产业化极大地优化了这一问题。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围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的全新发展理念,以精品为依托,将优质作为生产理念,不断进行农业生产模式创新,推动县域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重视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好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工作。同时,政府也应推出相应的农业扶持政策,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加大宣传力度,使其能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应用,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县域经济的共同发展、相互促进,使现代化农业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更好地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农业产业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逐步推广和应用,必将引发一系列的发展变化,在了解农业产业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后,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优势,拉动县域经济产值的增长。

3.1加快农业市场化发展进程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逐步推广极大缓解了小农经济与市场化间的相互矛盾,加快了市场经济发展步伐。与此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很大程度上直接保障了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主人翁地位,但是长期以来,绝大多数的农户多以分散经营为主,缺乏对农产品市场价值的正确判断,造成市场应变能力不足。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与完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难以与当前经济发展相适应,难以缓解“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所存在的不可调节的矛盾。因此,应将树立龙头企业作为完善与改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的重要目标,进一步强化与国内外市场间的联系,尽可能收集全面的农业市场信息并做好相应反馈工作,从而更好地提升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服务,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我们应大力提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学性和优越性,搭建一条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桥梁,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2推动县域经济资源产业发展

丰富的农业资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具备丰富资源的县域地区在农业产业上所占据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小觑的。因此,应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的可行性发展战略。县域地区资源优势可以总结为两方面: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想要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化推动县域经济资源产业发展,必须要明确农业产业化发展对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实现对县域经济的合理分配,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应将当地的实际资源优势放在首位,对生态、绿色等具有特色的资源产业链进行开发,提升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地位,实现我国农业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城乡发展环境。我们应当始终坚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认清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科学合理地选择县域经济战略决策,发挥农业产业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逐渐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拉动县域经济产值增长,有效解决县域经济中的“三农”问题,始终以发展的眼光认识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县域地区可以根据地区优势,采取合理的招商引资策略,实施经济发展措施,集中力量、开拓视野,逐步扩大招商引资领域。县域经济发展应以长远的眼光,坚持国内、国际市场共同开发,引入国内外资金投入,建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共同发展模式。加强农业产业基础建设,发挥现有农业产业优势,积极开展县域农业招商引资项目,有意识地培养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交通条件、区位优势,吸引外界资金流入,建立县域农产品市场,政府扶持农业支柱型产业,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4结语

农业产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我国提升国民经济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全民消费水平提高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建设,积极深入进行农业产业化分析,根据县域地区特色,开展具有当地特色和优势的农业经济,营造良好的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环境,实现农业产值的不断增长,更好地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作者:张宏彦 单位:中共肇源县委党校

农业产业化经济例9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科技创新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农业经济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以及经营以市场规律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发展纽带,以科技创新为第一推动力,通过大机械、规模化以及高效化的企业带动与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动形成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形成的一体化农业经营方式。这需要加强制度、组织以及科技等方面的创新和完善,全面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发展。

一、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内涵和特点

(一)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市场经济调解下,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济效益为目标、农业生产优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具体表现为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区域规模化大生产以及现代化管理的一体化生产经营方式。旨在增加农业经济产业化的纵深发展,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可以说,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特点

现代农业经济化有着区域化和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化以及现代化和社会化等三个特点。其中,区域化和规模化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以农村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起到区域生产和规模生产的效果;集约化和高效化则是更加合理的分配农业生产资源,避免出现生产活动中的浪费,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现代化和社会化是指不断更新农业生产理念,创新农业生产技术,更新农业生产设备,实现农业生产活动与市场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运行机制规划不够完善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技术性的变革,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为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但在实际的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运行机制不完善的问题,特别是当前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形式不够稳定,缺少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和权责划分,使得当前的农业生产者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之间的合作协调运行机制不完善,影响了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体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数千年的农业种植历史理念依旧影响着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活动,特别是小农生产模式依旧存在,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主体的提升,造成了我国的农业经济实体的规模较小,实力薄弱的状况。最为明显的便是大机械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农业产品的加工程度不够深入,农业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薄弱。归根结底是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体市场竞争能力薄弱,需要及时的提升。

(三)农业产业化组织机构的缺失影响了其发展潜力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是个体农户之间合作的纽带以及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的重要机构,然而在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中,我国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机构建立不完善,且规模较小,大多数的合作组织缺少完善的经营理念和组织结构,使得农业经济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低下,影响了农业合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三、促进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具体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济例10

关键词:

农业集群化;农业产业化;经济法;保障

1农业产业化现状

目前农业产业化一般都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运用专业化的运营模式对农业形成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体系[1]。农业产业化投资渠道狭隘,没有对农业产业化形成金融保障和支撑体系,农业整体结构比较陈旧,仍然还是以传统种植、养殖为主;产业优势不明显,没有形成集群化规模,同时无区域布局;种植业没有特色,无法寻找到新的农业增长点;虽然形成部分农业基地,由于规模太小,形成不了联动效应,也不能很好起到带头带头作用[2];国家对于农业科技推广和相关技术支撑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现状不容乐观,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进口粮食或者种植转基因技术增产量。

2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的核心原因——法律供给不足

农业产业化法律供给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2.1农业产业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当前农业产业政策的制定脱离了实际,没有进行很好的调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政府稳定的政策,还需要把政策进行连续性,把握农业侧改革的每个关键环节不因政策受到阻碍和推广。企业或农业要进行政策不连续性,会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从而致使投资者对农业企业望而却步。

2.2政策大于法律农业受政策的影响十分巨大,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主题都是和农业有关或相关联的,政府的政策引导高于法律的规定,同时由于政策应变性优于法律,往往法律上禁止的,但是在政策上还是偏向于大众,但是其政策在结合当地的情况上,往往会出现经营危机,在最后是实习过程中,肯定有一定的偏差。稳定的法律制度才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石,稳定的制度保障,精细化的法律操作,如果在农业除了政策之外,完善的法律可以弥补政策缺陷,进而降低政策对农业产业化的冲击[3]。

3现代农业产业化迫切需要经济法支持

农业产业化能够把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凸显出来,经济法根本目标是追求社会总体利益,同时追求的经济安全、自由等利益需要将公平和效益兼顾作为行为准则。农业产业化需要国家进行产业干预,经济法就要遵循国家的相关原则,大家都认为三农问题是我国劣势地位的一个体现,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秉承国家适当干预原则。

4保障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经济法保障体系建设

4.1大力加强农业产业化主体的经济法建设从奴隶社会到今时的社会主义社会,农民始终是作为我国当前农业产业化制度运行的主体力量,因此,把农民的参与程度作为经济法的实施主体,重新对农业产业化的主体资格是经济法建,良好的经济法规会降低利益分配失衡的问题,会督促农民和农户之参与农业生产,其参与程度在一定基础决定了经济法主体实施[4-5]。

4.2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经济法监管农业的利益面很广,但农业产业化却是在最近几年实施的,农民处于经济法的末端——弱势群体,国家的相关补贴利益,绝大部分都被农业龙头企业拿走,其它相关产业需要自理[6]。通过完善经济法,促进农民的进一步前行,但是总体看,协调发展种植业、市场无缝对接,只要有经济法作为保障农业产业化就能前行。

4.3加强农业产业化发的经济法调控经济法起源于国家为了加强政府干预,从而保障当前国家经济的运营。通过形成相关产业链,运用经济法进行调控,降低我国农业弱势地位的身份[7]。通过《土地管理法》、《农业产业法》、《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对农业产业化进行全方面的规范和细化。同时通过土地流转,让农民可以用土地进行入股,让农民也享受农业产业化形成的发展红利。

5结束语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并且每年一号文件都是针对农业的,把三农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和重点。农业产业化应运而生,为了保证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需要经济法对农业产业化进行保驾护航,真正激发农业的活力,直接对接各种市场,让农业产业化融入到市场中去。

参考文献:

[1]闫磊,刘震,朱文.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J].农村经济,2016,(2):72-76.

[2]赵爽.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启示[J].统一论坛,2016,(1):55-58.

[3]王仁富.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经济法保障[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85-88+122.

[4]胡永秀.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济法保障[J].农业经济,2015,(9):21-22.

[5]程利敏,黄博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经济法保障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8):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