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民营企业的性质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4 16:23:08

民营企业的性质

民营企业的性质例1

关键词 :公用事业 民营化 生存照顾 普遍服务

* 本文系2010 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公用事业监管的行政法研究”(10CFX019)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亦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与完善”(12JJD820016)的资助。

** 作者简介:骆梅英,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法学博士。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是,民营化改革后,公用事业企业在法律上属于一个“公机构”还是一个“私企业”?从水电公司、供暖企业、邮政通讯集团到高速公路公司,今天我们的社会,存在着大量这样“亦公亦私”的主体,改革中它们剥掉了行政的外壳“企业化”了,但是它们承担的职能和提供的服务却具有公共属性。对这个问题缺乏理论上的厘清,已经成为法律制度设计的制约,并在法院审查中成为难题。

例如,《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37 条规定,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的公开,参照本条例执行。但在多数案例中,企业都以自己不属于行政机关而属于私企业为由,①或相关信息属于商业秘密、内部信息,不具有公共性为由,②不予承担信息公开义务。

更典型的例子,当公民因电、水、气、暖等服务的供应与公用事业企业发生纠纷时,是成立一个民事合同上的私法争议,还是行政职能履行上的公法争议?或者,更准确的表述是,哪些类型的纠纷属于供应合同履行上的私法争议,哪些属于法定职能行使中的公法争议,并非泾渭自分。例如,供电企业的查电权,来源于《用电检查管理办法》的规章授权。当公民与供电企业因用电检查、窃电认定和处理等行为产生争议时,应当适用民事诉讼还是行政诉讼,成为法院审查的首要问题。两种意见的分歧,可以预见两种不同的判决。③

类似实务中的困惑很多,民营化改革了,那么作为平等的民事主体,公用事业企业是否还具有以及还能在多大权限内行使服务供应的管理职能?④争论也同样蔓延至立法,如为了公共安全的需要,能否赋予电网设施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对电力设施保护区内植物的修剪职责,就曾引发很大的争议。⑤反对意见认为,电网设施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对他人的植物进行修剪的行为属“私力救济”,企业不能行使具有强制性的行政权力。

无论是信息公开义务的承担、服务供应纠纷的类型判断还是企业行政管理职能的授权,上述争议的案例和争论的问题实际均指向同一个命题,即民营化以后的公用事业企业究竟属于“公”还是“私”的职能定性。以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服务供应纠纷属于公法还是私法争议为例,定性为前者,企业构成一个公法上的“公共机构”,因而受制于一个管制密度更为严格的公法规范的约束。而定性为后者,企业属于一个私经济主体,与消费者处于平等地位,你不付费我中止供应就变得理所当然,双方以合同条款为行为准则。如何定性以回应民营化与公共服务普遍供应之间的价值平衡,选择性难题的症结之处,就在于如何在法理上为供应企业的公共职能与私经济活动的区分划出一条界线。

作为一股世界潮流,民营化给公共服务的供应体制所带来的变革是全球性的,尽管存在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差异,但不同国家在改革中面临的法的一般理论和原则的困惑却可能是相通的。循着前述问题,本文将视野转向域外,通过“类似案例中所呈现的相似问题在不同法域是如何被解决的”这一功能主义的比较,试图为本文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资借鉴的视角或可供依循的理论。

二、英国法上的观察:以Sherlock & Morris案为例

在没有公私法划分传统的英国,⑥如何看待承担公共服务之私人组织的性质问题,答案虽然至今仍然隐藏在个案之中,⑦但可观察得出显见的一般规则是,当供应企业履行其普遍供应义务时,或者说私人企业的行为可能损害公民获得一个持续的服务供应时,法院通常会得出“这是属于履行公共职能的行为,并应受制于司法审查”的结论。

在1995 年的Norweb v Dixon 案⑧中,法院认为,供电企业与居民用户之间的供用电协议,不是“合同”(an agreement not a contract),因为这一合同不是以意思自治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居民用户对于此类合同并没有定约参与权也没有选择自由,因而不产生合同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而是严格受制于法定条款的约束。而在Griffin v. South WestWater 案⑨中,法院进一步强调,供水是一种公共职能,水务公司不能通过合同条款限制这一公共职能的履行。而1996 年的Sherlock & Morris 案⑩,法院不仅第一次受理了直接针对供应企业提起的司法审查申请,而且认为电力供应是一个公共职能,且这一职能的属性不因供应主体产权性质的变化而受影响。这是民营化改革在英国国内引发了诸多公私法交融问题的讨论中,颇受瞩目的一个案例。?这一案例是消费者与企业之间因服务供应引发纠纷而中断供应的争议,焦点直指民营化改革后的电网企业,当其履行供电义务时,是否仍然构成一个“公”性质的机构?这与本文的问题呈现十分契合,下面的讨论就将围绕此案例展开。

(一)案件事实与争议焦点

1996 年,北爱尔兰高等法院对Sherlock 和Morris 两位公民诉北爱尔兰电力公司案进行了合并审理。Sherlock 和Morris 分别是两位独立的司法审查申请人。两个申请人的供电商—北爱尔兰电力公司(Northern Ireland Electricity,简称NIE)?中断了对他们的供电,原因在于公司有证据证明他们在电表上动了手脚,造成了用电额度的错误计算,因此要求申请人补交未缴纳的电费,并且赔偿电表的维修费用。两位申请人都否认曾经私自改动过电表,并且他们都是从家庭其他成员手中接管该房屋,而在接管之前,电力公司都未曾查看过他们的电表,即使电表出现人为异常,也无法直接证明改动电表的行为属他们所为。另外,两位申请人的家庭中都有未成年子女,经济比较困难,且在Morris 女士家中还有一位孩子患有慢性心脏疾病。但是,在究竟应当支付多少未缴纳的电费和电表维修安装费未达成一致前,公司拒绝向申请人恢复供电。

申请人认为,NIE 作出停止供电的决定构成了行政法上的违法,要求法院撤销该决定,并令其恢复供电。首先,NIE 停止供电的行为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根据1989 年英国《电力法》第6 节第4 条和第7 节第11 条,供电者必须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用户存在篡改电表的行为。其次,NIE错误地理解了法律,将恢复供电的条件“直至事项已经得到解决”(until the matter has been remedied)解释为申请人同意支付公司所声称的欠费,而不是简单地解释为电表已维修或更换。第三,NIE 无权停止供电,因为事实上申请人是否篡改了电表还存有争议,此时应该走欠费用户处理程序。第四,NIE 在行使中断供应权时,没有考虑应当考虑的所有相关因素,包括电力监管机构有关谨慎对待支付困难用户的有关政策以及申请人的家庭情况,构成了Wednesbury 不合理。第五,中断供应明显违反了自然公正原则,申请人并没有被告知中断供应的事由,且也没有给申请人申辩的机会。另外,申请人也提出NIE 没有制定有关家庭成员之间变更屋主时,应当重新查看电表和登记用户信息方面的操作规程,属于裁量权行使不当;而要求必须在申请人支付所有费用的情况下才恢复供电,等于强制申请人同意他们存在违法行为,这也违反了《欧洲人权条约》第6 条规定的“公正审判权”。

被告则认为,NIE 是一家私有化的商业企业,不属于公共机构,电力供应服务完全是一个私法上的事项,应根据供应合同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审查,因此,中断供应行为不能作为一个公法上的行为而受制于司法审查。并且,根据《电力法》有关规定,用户与企业之间的纠纷应当首先提交至电力监管机构来裁决,而不应直接提交法院。另外,NIE 也否认了中断行为存在违法和不合理,认为企业的财产权利益同样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

(二)判决

本案最为重要的先决问题是,民营化以后的北爱尔兰电力股份公司,是一个其决定受司法审查约束的公共机构,还是一个私法上的主体?Kerr 法官认为,将一个公共供电企业行使法定权力的行为排除在“普通法对公共职能的控制”之外,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他注意到,如果NIE 没有私有化,那么电力供应是否属于公共职能的论争根本就不可能被提出来,那么这一活动的性质是否因民营化就改变了呢?他引用了Mercury Ltd vElectricity Corporation 案?指出,关键的判断基准在于所从事的行为性质以及决定所产生的社会后果,如果某一机构拥有“公共职能”或者其决定具有公法效果,那么原则上就应当受制于司法审查。这一观点与上议院的Woolf 勋爵在法院之外的观点“某一机构不再是公共机关而成为私营企业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先前受公法调整的活动,不再受公法调整”是一致的。?为了证明这一主张,Kerr 法官进一步引用了1995 年的Griffin v South West WaterService 案?,该案旗帜鲜明地将供水服务界定为国家公共职能。“况且从职能上看, NIE 作为一个国家机构受制于欧盟指令的约束,如果它行使法律赋予的供应中断权,我们却将其看成是一个私法上的主体,受司法审查豁免,这不是互相矛盾的吗?”?

因此,法院认为,NIE 行使法律赋予其的中断供应权时,属于履行公共职能的行为,应受制于司法审查。但是在是否受理审查申请上,法院却有裁量权。?在本案中,基于申请人已经就该争议同时向电力监管机构提出了投诉这一事实,法院可以基于存在其他救济方式为由拒绝受理该案,但这只是法院行使裁量权的行为,并不影响职能混合性的企业从事公共职能的行为应受司法审查约束这一原则。

同时,对于申请人提出的企业的供应中断行为违反了Wednesbury 不合理和自然公正原则,法院也作出了支持性的回应意见。Kerr 法官认为,电力企业行使中断供应权,是一个可能对公民产生实质性权益影响的行为。因此,根据普通法的精神,应当考虑合理相关的因素,且在程序上应当符合自然公正。在本案中,电力供应关系居民日常生活,是基本必需性服务,供应商行使中断供应权应当事先向利害关系人作出充分的解释,而这种解释只有同时以愿意听取并考量利害关系人的陈述和申辩才有价值。但是在本案中,NIE 在作出供应中断的决定前,并没有给利害关系人陈述和申辩的机会,程序上构成不当。并且,在行使恢复供电权时,供应商也应当审慎考虑相关因素,包括申请人个人的具体情况,即使双方就支付欠费不能达成一致,或者在有关协议条款上仍然存有分歧,也并不绝对地构成不能恢复供电的决定性理由。

从上述法官的意见来看,我们似乎可以期待法院会作出撤销NIE 中断供应决定的判决,但是最终法院还是驳回了申请人的请求。理由有三:第一,在案件审理的过程中,NIE 已经与申请人达成一致,通过安装预付费装置的方式,使申请人恢复供电。第二,申请人已同时将争议提交至电力监管机构,并且监管机构已就其中一个申请人—Morris 女士的投诉作出了处理决定。第三,在审理过程中,电力监管机构已经与NIE 就如何处理篡改电表行为形成了一套操作规程,其中,包含了用户对于中断供应的陈述和申辩程序,同时规定只有在符合严格的条件下,才能行使中断供应权,一般应当以先努力与用户达成欠费支付协议为要件,该规程将适用于NIE 将来对篡改电表行为的处理。

(三)案件之后

Sherlock & Morris 案的判决,有没有为民营化后公用事业企业的“公职能”与“私活动”划分出一条明确的分界线?答案似乎并不明朗。AllanMcHarg 对该案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将某些从事公法任务的私人企业定性为公共机构,目的是为了避免国家责任通过产权转移转变为私法责任,从而逃避司法审查或议会问责制的约束,但是如果不对企业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行为范围同时予以界定,那么同样也可能侵害企业受法律保护的财产权,该案的判决并没有为此提供一个明晰的答案。其次,尽管国家控股已经不占支配地位,但从其市场地位来看,NIE 仍是一个具有垄断性质的企业,但是,民营化改革还催生了许多自由竞争的市场,如苏格兰供配电两端的自由竞争性企业,这一判决的原则是否也同样适用于它们?答案也是不明确的,遗憾的是,在后者的领域,至今仍然没有出现对供电企业提出司法审查的案例,因此,法院应当如何对待这一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三、德国法上的启示:以汉堡电力公司案为例

私人组织的公法性质问题,必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看到在英国,至今仍然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处理规则,相反,以逐案方式来解决(即采用逐案限制“公法”与“私法”之间特定界限的普通法方法),虽然实用,却造成法的一般规则隐匿于个案背后难以辨析,同时案例法上的摇摆也造成了规则适用的不确定性。在这一方面,兴许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对职能混合型企业之基本权利资格的判决,更有借鉴意义。虽然它与英国法背后的理念事实是相通的,但是相较而言,线索更为明晰。

(一)案件背景

德国联邦宪法法院于1989 年判决的汉堡电力公司案与联邦行政法院于1997 年判决的德国电信股份公司案,均涉及对民营化后的公用事业企业的职能定性问题。?

在这两个案件中,法院需要解决承担公共任务的私人企业在宪法上是否具有基本权利主体资格的问题,也即是否可以提起宪法诉愿。德国法上基本权利的立宪宗旨,在于为个人自由与权利构建抵御国家权力的堡垒,因而公权力的行使主体是基本权利的防御对象,一般不享有基本权利主体资格。?同时德国基本法第19 条第3 项规定,“基本权利亦适用于国内法人,但以依其性质得适用者为限”,该条虽然也赋予了法人以基本权利主体资格,但随着行政任务民营化的兴起,法人性质依何判断,也引发了公法人、承担公共任务的私法人、公私合营性质的混合企业等是否享有基本权利主体地位的争论。?而法人基本权利主体资格的判断,意味着法院需要为其所从事的活动或者所请求的法益作“公”与“私”的定性,若定性为公权力活动,即不能获得基本权利主体地位,反之亦然,这就为本文的问题提供了观察的路径。

(二)事实与判决

1989 年的汉堡电力公司案也是一起用户与企业之间因服务供应纠纷而引发中断供应的争议。该案中的汉堡电力股份公司,为全市用户提供电力供应服务。经过民营化转制为股份公司后,该公司约72% 的股份由汉堡市政府独资设立的汉堡市参与行政有限公司所有,其余约28% 股份由2 万8千名私人股东分别持有。同样也是因为与用户之间的费用争议,用户拒绝缴纳复核后应补缴的电费,公司遂对其实施中断供电,用户不服后诉至法院。

一审汉堡高等法院认为,中断供应行为受《电力法》严格规制,本案仅因费用核缴争议而中断供电的行为违法。汉堡电力公司不服判决,遂向联邦宪法法院提起宪法诉愿,主张其基本法所保障的一般行动自由权、平等权、地方自治权以及法院听审权受到侵害。

该案中,联邦宪法法院需要判断的首要问题,便是汉堡电力公司的法人基本权利主体资格问题。

首先,法院沿用了德国法上关于法人基本权利主体资格的一贯标准—“渗透理论”,即从法人背后之自然人的个人自由和权利出发,向外渗透至法人的基本权利保护。21“渗透理论”强调法人之所以享有基本权利主体资格,在于背后“人之根基”。22因此判断法人是否与自然人一样为基本权利的享有者,首先看法人背后的自然人的组成性质,为公主体还是私主体。从本案来看,汉堡电力公司有28% 的股份掌握在私人手中,那么是否意味着其有私人产权属性而享有基本权利主体地位呢?法院随后指出,“渗透理论”仅是一个形式标准,不能单纯地从组织形态和产权性质来判定法人属性,还是应该回溯至基本权利所要保护的法益根基,由此更需辅之以判定的实体标准—即法人从事活动的性质和任务功能,是否可实质上归属于“基本权利所要保障的生活领域”,从而构成基本权利保护的对象,抑或是属于“公法任务”的履行,从而落入基本权利应当防御的领域。

根据上述判断标准,法院认为,一方面,水电等能源供应属于德国地方自治团体典型的一种生存照顾义务。所谓“生存照顾”义务,是一种国家责任,来源于因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形成的人对公共服务的紧密依赖性,因而国家有责任保障公民获得必需的、基本的服务供应,以满足其生存所需。23当法院将电力供应义务视为是公任务时,即使该任务的完成是由汉堡市政府借助诉愿人—汉堡电力公司的协助来实现,仍然不改变该任务的本质属性仍属于“公”的范畴。法院认为,股权主要掌握在谁手中,并不是关键,它只能说明该公司业务的经营权分配状态,而非具体行为的性质。另一方面,根据1935 年《能源经济法》以及1979 年《关于费率用户电力供应一般条款办法之规定》,汉堡电力公司在履行生存照顾义务与服务供应上,受到实定法条款如此严格的拘束,“以至于在本案所感兴趣之宪法诉愿人的私法自主性关联上,几乎完全不存在。……无论如何,宪法诉愿人在此处所从事的电力供应服务范围内,并不得一般性地主张受基本权之保护”。24

1989 年5 月16 日,联邦宪法法院以宪法诉愿部分不合法显无胜诉之望为由,裁定驳回具有公私合营性质的汉堡电力公司所提起之宪法诉愿。这是德国联邦宪法法院首度直接针对公私合营公司的基本权利主体资格作出的裁判。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德国法上将民营化后公用事业企业的行为定性为“公”还是“私”,标准在于行为的性质和任务的功能,而非企业背后的持股比例,换言之,不在于产权性质。当汉堡电力公司的中断供应行为涉及公民获得一个持续的水电气暖等基本能源的“取得权”时,此时后者的权益已经构成“基本权利所要保障的生活领域”,而前者中断行为便成为基本权利的防御对象,因而具有“公”属性。

(三)案件之后

汉堡电力公司案将“生存照顾”义务的履行作为私法人承担公任务的判定标准,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此后,随着通讯交通等领域民营化政策的进一步推行,联邦行政法院也审理了多个涉及公私合营型公用事业企业之基本权利主体资格的案例。但与联邦宪法法院的结论不同,联邦行政法院在1997 年前后的多个案例中均肯定了民营化后的德国电信股份公司是基本权利的主体,享有基本法第12 条所保障的营业自由和第14 条所保障的财产权。25例如,在德国电信公司不服主管机关一项网络互联处分的裁判中,法院认为,企业的股权性质,虽仍然是联邦控股占大部分,私人持股占小部分,但这一事实因素并不重要。重要的乃在于网络互联事项属于原告的经营自由,因而是单纯从事私经济活动的范畴,不属于公法事项,因此具有法人的基本权利主体资格。

詹镇荣教授在对上述两类案例进行比较后得出:“生存照顾”与“私经济活动”似成为德国司法实务认定此类公私合营公司任务光谱之两个对立端点。当“汉堡电力公司案”因涉及人民生存照顾之公任务,而否定其基本权利主体资格时,“德国电信公司案”则正好因公司所从事的活动为单纯之私经济活动,而赋予其基本权利主体资格。26这一提炼十分契合本文问题,尽管对于哪些活动属于“生存照顾义务”之履行,哪些活动属于私经济活动,仍欠缺更细化的规则指引,事实上也只能留待案例法上争议类型的进一步丰富,但至少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论证成和价值判断的标准和路径。

四、观察性意见

在对本文问题的回应上,无论是英国法上的Sherlock & Morris 案,还是德国法上的汉堡电力公司案及其后的德国电信公司案,尽管裁判发生的法域,甚至类型和思路都不尽相同,但其所呈现的社会背景、问题表象和理论诘难却具有相似性。

第一,显然,民营化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公用事业服务供应的性质。案件中法官们都注意到,如果没有民营化改革(包括在位国企改制、民营企业新准入及各种类型公私合作制公司的设立),问题似乎并不成为问题。究其原因,与其说是私人资本的加入引起了主体性质的变化,毋宁说是市场方式的引入改变了服务供应法律关系的结构。从国家直接生产供应变为国家监管、企业生产供应以后,企业作为被监管的经营者、合同中的供应商,其从事私法活动或以私法方式从事活动越来越多,同时市场化方式对传统供应的渗透也带来了服务产品、方式、费率的多元,使得公用事业产品更具商品的特征,由此,模糊了公用事业这类服务供应原本的公共属性。

第二,民营化并不改变公用事业服务的公共性。在坚持企业对居民用户、家庭用户的普遍供应义务上,两大法域实际是殊途同归。尽管英国法并没有发展出像德国法那样相对明晰的标准,而是由法官通过逐案加以把握,但无论如何,从英国公用事业领域已经发生的案例来看,供应企业向居民用户履行供电、供气和供水的义务,至今没有出现一例否定其公共属性的案例。27而企业本身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的构成,并不构成影响的事实因素。28无论是Sherlock & Morris 案中,Kerr 法官从“电力供应属于生活必需性服务”出发得出供电属于公共职能的结论,还是汉堡电力公司案中,联邦宪法法院法官为电力供应扣上“属于国家生存照顾义务”的帽子,英国法与德国法的结论是一致的:即从职能属性出发,当公用事业企业行使一个法定的供应权,且该权力可能危及公民获得一个持续的服务供应方面的权利时,该行为便属于“公任务”的范畴,此时,虽然义务的履行主体为私人企业,或公私混合企业,但在性质上,其属于公共机构,受制于司法审查,也因而受到一个更高密度的法律规范的控制。

第三,公私职能争论的背后,是公民获得一个普遍服务的权利、企业财产权和国家供应保障责任的三方平衡。为什么多数案件,企业均从其产权性质出发提出抗辩或提出宪法诉愿?实质是民营化后带来的法律上对民营资本这部分财产权利益如何进行保护的诉求。中断供应是企业催缴欠费的有效手段,商业秘密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有力工具。此时,从“生存照顾”到“私经济活动”的两端,公用事业企业呈现出两重属性间的冲突。一端,作为市场交易中的民事主体,它需要追求利润;另一端,作为执行公共任务的辅助者,它需要承担法定义务。中间的界限划分,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法定义务规范的严密程度,二是生存照顾义务的覆盖范围,而这两者的背后,均指向一个高于供应企业之财产权利益的法益。否则,对供应企业的中断供应行为进行司法审查、否定一个私企业的宪法基本权利主体资格,两者的正当性便无从谈起。这一法律所保护的利益是什么,依循汉堡电力公司案的逻辑,必须回到“基本权利所要保障的生活领域”本身。由于水电气暖对于今天现代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意义,它构成了基本权利的保护对象,也即公民应当被保障一个获得持续的、基本的公用事业服务供应的权利。29这一权利高于企业的财产权利益,由此,可能侵犯权利的行为也必须受制于严格的公法规范,如恣意的切断是不被允许的,从Sherlock & Morris 案到汉堡电力公司案,都证明了这一点。

民营企业的性质例2

1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建设的必要性

1.1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民营企业是否按照市场的一般共性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运营和发展,关键在于民营企业经营者对市场经济一般共性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殊本质的认识和实践。近年来治理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大量事实证明,许多违背市场经济规则,不择手段大发不义之财的违法行为,绝大部分发生在民营企业中,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自身素质不高有直接关系,充分印证了加强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建设的必要性。

1.2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最终是要通过企业来实现的。面对日益明显的资源环境约束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民营企业经营者必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能力水平,转变发展观念,主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由数量价格的低水平向质量品牌的高层次竞争转变,依靠高科技进步,依靠科学管理,走新兴工业化道路。

1.3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现在一些民营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对职工缺少应有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引发和激发了不少社会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虽然其中有制度、政策不完善方面的因素,也与一些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强有关。因此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增强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感非常必要。

2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现状分析

2.1政治思想素质差,诚信意识缺失

民营企业经营者在创业之初都或多或少地利用了当时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与社会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有不少民营企业经营者成为富人多年后,思想素质并没有提高,法律意识淡薄、妄自尊大,甚至违法经营,为了自己企业的生存,不惜采取抢注别人商标、假冒别人产品、制伪造劣、以次充好、偷税漏税、欺行霸市等多种多样不正当竞争手段,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秩序。

2.2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知识不足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我国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除了一些集团化发展的企业及一些从事高科技行业的人才素质较高外,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的管理人员学历偏低。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经营者中文盲占0.3%,小学占6.4%,初中占31.4%,高中为41.7%,大专与本科占19.5%,研究生为0.7%,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经营者从未接受过任何系统的管理培训。又据2002年全国工商联在国内21个城市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有70%左右的民营企业经营者不懂财务报表,90%以上的民营企业经营者不懂英语和计算机。中高层管理者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不懂得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企业,专业结构单一,复合型人才少。文化素质偏低是制约民营企业经营者思想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这种状况显然是难以与目前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相适应的。

2.3缺乏战略管理意识,管理水平低下

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缺乏战略眼光,缺乏对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市场定位等大政方针的考虑,什么赚钱干什么,投机思想严重。另外,目前我国的许多民营企业经营者在管理体制上都选择家长式管理模式。据调查,我国现有97.2%的民营企业属于这种类型,58.8%的经营决策由经营者一人定夺,缺乏来自内、外有效地监控、反馈和制约。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据统计,世界上10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有850家与企业经营者决策失误有关。据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的短寿现象也很突出,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周期只有2.9年。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生死兴衰与企业经营者的管理素质有着直接关系。

2.4缺少正确的人才观,人才信任危机

民营企业经营者大多缺乏正确的人才意识,主要表现为:一是“短视”,明知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但缺乏人才培养的长期战略,不舍得花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培训人才,既担心投入的人力、物力没有回报,更担心人才不能长期为他们服务,因此,在忠诚与效率之间,经常陷入两难选择的矛盾之中;二是“忽视”,在企业需要人才时,往往迷信所谓“能人”的引进,而忽视了企业内部的人才使用;三是“歧视”,民营企业大多是以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的,因而在多数民营企业中,重要职位是由家族成员担任,据资料统计,民营企业经营者中重要职位由家族成员担任的比例高达40%。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经营者过于看重自我的能力,疑心较重,尤其是对家族外的员工。尽管他们在口头上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际上却更加相信经验,对引进的人才视作出卖劳动力的打工仔。在这些民营企业里,人才看不到成长的空间,最终只有把企业当作跳板跳槽而去。如此恶性循环,受影响最大的其实还是民营企业自身。

3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的对策选择

3.1发挥民营企业中党组织的重要作用

目前,党组织在民营企业中的作用正在逐步强化,逐步升华。一是应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中党组织的重要作用,通过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关心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坚持原则,化解矛盾,协调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关系,维护企业和社会的稳定。二是把党建工作与培育企业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党的长远发展目标和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党组织与企业间“目标同向、作用互补、相互监督、共同发展的”关系;在民营企业中发展和培植新生力量、把党的种子播下去,把发展党员作为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注重培育发展民营企业经营者中的优秀分子入党,扩大党员民营企业经营者队伍。三是充分发挥党员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强化理论教育,提高党员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思想水平,促进党员民营企业经营者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民营企业经营者参与市场竞争、开拓进取的信心,从而,不断提高党员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政治思想素质。

3.2加强对民营企业经营者综合素质的培训

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是个综合性的范畴,提升素质离不开时间的磨练,也离不开系统性、针对性的知识培训。按照“政府组织指导,企业需求主导,社会舆论倡导,典型示范引导”的要求,根据他们的不同培训需求分层次、分类型开展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借鉴国内外人才培训的好经验,充分运用菜单式选课、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实习式教学、对策研究等现代培训教学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可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开阔企业经营者的眼界,使其形成开放型的思维,提高民营企业经营者驾驭市场,参与竞争尤其是国际竞争、国际合作和在国际环境中的生存适应能力。通过培训学习,激发和调动民营企业经营者深入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力争把企业做好做大作强的积极性,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综合素质,增强战略管理能力,经营决策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提高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现代管理、科技专业知识水平,培育现代企业创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3.3大力推进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大而持久,没有文化的依托是不可想象的。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凝聚功能,严格的约束功能,良好的导向功能以及协调沟通功能和提高素质的催化功能。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由于民营企业经营者在企业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他们的率先垂范和倡导,他们的素质和自觉程度对企业文化的构建,对企业的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民营企业经营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自觉地开展理念革命,促使自己从思想上形成最高理念,认清自己所担负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努力学习和掌握各种相关的新知识,明德修身,把自己塑造成为真正的具有渊博知识、辩证思维、敏锐洞察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4加快民营企业经营者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步伐

目前有一些民营企业开始摆脱家族式管理,聘请优秀的职业管理者走上企业的重要管理岗位。这样非常有助于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应大力倡导民营企业的职业化建设,让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更加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形式,也让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催生更多高素质的民营企业经营者。新晨

3.5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优化政务环境,政府要按照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不添乱、多设路标、不设障碍的要求积极改进对民营企业的管理与服务,对此要做到政治上关心、思想上引导、政策上扶持,为民营企业经营者创造一心一意干好事业的环境,让民营企业经营者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思考自身素质的提高。二是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资源向优秀民营企业经营者流动。消除一切妨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弊端、政策规定和不合法、不合理的做法。采取各种形式,在全社会树立民营企业经营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建设者的观念,努力营造民营企业人员“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的良好发展氛围和各种经济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三是强化对优秀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建立对优秀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是提高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的根本,应尽快建立专业的人才素质测评机构,合理评介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与经营业绩,树立正确的高素质导向,使民营企业经营者尽快成长。在全社会形成关心、爱护、尊重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浓厚氛围,促进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和高素质民营企业经营者队伍的不断壮大。

参考文献

民营企业的性质例3

1 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建设的必要性

1.1 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民营企业是否按照市场的一般共性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运营和发展,关键在于民营企业经营者对市场经济一般共性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殊本质的认识和实践。近年来治理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大量事实证明,许多违背市场经济规则,不择手段大发不义之财的违法行为,绝大部分发生在民营企业中,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自身素质不高有直接关系,充分印证了加强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建设的必要性。

1.2 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最终是要通过企业来实现的。面对日益明显的资源环境约束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民营企业经营者必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能力水平,转变发展观念,主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由数量价格的低水平向质量品牌的高层次竞争转变,依靠高科技进步,依靠科学管理,走新兴工业化道路。

1.3 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现在一些民营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对职工缺少应有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引发和激发了不少社会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虽然其中有制度、政策不完善方面的因素,也与一些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强有关。因此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增强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感非常必要。

2 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现状分析

2.1 政治思想素质差,诚信意识缺失

民营企业经营者在创业之初都或多或少地利用了当时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与社会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有不少民营企业经营者成为富人多年后,思想素质并没有提高,法律意识淡薄、妄自尊大,甚至违法经营,为了自己企业的生存,不惜采取抢注别人商标、假冒别人产品、制伪造劣、以次充好、偷税漏税、欺行霸市等多种多样不正当竞争手段,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秩序。

2.2 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知识不足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我国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除了一些集团化发展的企业及一些从事高科技行业的人才素质较高外,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的管理人员学历偏低。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经营者中文盲占0.3%,小学占6.4%,初中占31.4%,高中为41.7%,大专与本科占19.5%,研究生为0.7%,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经营者从未接受过任何系统的管理培训。又据2002年全国工商联在国内21个城市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有70%左右的民营企业经营者不懂财务报表,90%以上的民营企业经营者不懂英语和计算机。中高层管理者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不懂得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企业,专业结构单一,复合型人才少。文化素质偏低是制约民营企业经营者思想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这种状况显然是难以与目前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相适应的。

2.3 缺乏战略管理意识,管理水平低下

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缺乏战略眼光,缺乏对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市场定位等大政方针的考虑,什么赚钱干什么,投机思想严重。另外,目前我国的许多民营企业经营者在管理体制上都选择家长式管理模式。据调查,我国现有97.2%的民营企业属于这种类型,58.8%的经营决策由经营者一人定夺,缺乏来自内、外有效地监控、反馈和制约。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据统计,世界上1 0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有850家与企业经营者决策失误有关。据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的短寿现象也很突出,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周期只有2.9年。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生死兴衰与企业经营者的管理素质有着直接关系。

2.4 缺少正确的人才观,人才信任危机

民营企业经营者大多缺乏正确的人才意识,主要表现为:一是“短视”,明知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但缺乏人才培养的长期战略,不舍得花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培训人才,既担心投入的人力、物力没有回报,更担心人才不能长期为他们服务,因此,在忠诚与效率之间,经常陷入两难选择的矛盾之中;二是“忽视”,在企业需要人才时,往往迷信所谓“能人”的引进,而忽视了企业内部的人才使用;三是“歧视”,民营企业大多是以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的,因而在多数民营企业中,重要职位是由家族成员担任,据资料统计,民营企业经营者中重要职位由家族成员担任的比例高达40%。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经营者过于看重自我的能力,疑心较重,尤其是对家族外的员工。尽管他们在口头上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际上却更加相信经验,对引进的人才视作出卖劳动力的打工仔。在这些民营企业里,人才看不到成长的空间,最终只有把企业当作跳板跳槽而去。如此恶性循环,受影响最大的其实还是民营企业自身。

3 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的对策选择

3.1 发挥民营企业中党组织的重要作用

目前,党组织在民营企业中的作用正在逐步强化,逐步升华。一是应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中党组织的重要作用,通过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关心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坚持原则,化解矛盾,协调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关系,维护企业和社会的稳定。二是把党建工作与培育企业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党的长远发展目标和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党组织与企业间“目标同向、作用互补、相互监督、共同发展的”关系;在民营企业中发展和培植新生力量、把党的种子播下去,把发展党员作为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注重培育发展民营企业经营者中的优秀分子入党,扩大党员民营企业经营者队伍。三是充分发挥党员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强化理论教育,提高党员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思想水平,促进党员民营企业经营者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民营企业经营者参与市场竞争、开拓进取的信心,从而,不断提高党员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政治思想素质。

3.2 加强对民营企业经营者综合素质的培训

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是个综合性的范畴,提升素质离不开时间的磨练,也离不开系统性、针对性的知识培训。按照“政府组织指导,企业需求主导,社会舆论倡导,典型示范引导”的要求,根据他们的不同培训需求分层次、分类型开展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借鉴国内外人才培训的好经验,充分运用菜单式选课、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实习式教学、对策研究等现代培训教学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可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开阔企业经营者的眼界,使其形成开放型的思维,提高民营企业经营者驾驭市场,参与竞争尤其是国际竞争、国际合作和在国际环境中的生存适应能力。通过培训学习,激发和调动民营企业经营者深入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力争把企业做好做大作强的积极性,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综合素质,增强战略管理能力,经营决策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提高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现代管理、科技专业知识水平,培育现代企业创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3.3 大力推进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大而持久,没有文化的依托是不可想象的。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凝聚功能,严格的约束功能,良好的导向功能以及协调沟通功能和提高素质的催化功能。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由于民营企业经营者在企业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他们的率先垂范和倡导,他们的素质和自觉程度对企业文化的构建,对企业的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民营企业经营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自觉地开展理念革命,促使自己从思想上形成最高理念,认清自己所担负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努力学习和掌握各种相关的新知识,明德修身,把自己塑造成为真正的具有渊博知识、辩证思维、敏锐洞察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4 加快民营企业经营者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步伐

目前有一些民营企业开始摆脱家族式管理,聘请优秀的职业管理者走上企业的重要管理岗位。这样非常有助于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应大力倡导民营企业的职业化建设,让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更加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形式,也让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催生更多高素质的民营企业经营者。

3.5 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优化政务环境,政府要按照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不添乱、多设路标、不设障碍的要求积极改进对民营企业的管理与服务,对此要做到政治上关心、思想上引导、政策上扶持,为民营企业经营者创造一心一意干好事业的环境,让民营企业经营者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思考自身素质的提高。二是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资源向优秀民营企业经营者流动。消除一切妨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弊端、政策规定和不合法、不合理的做法。采取各种形式,在全社会树立民营企业经营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建设者的观念,努力营造民营企业人员“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的良好发展氛围和各种经济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三是强化对优秀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建立对优秀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是提高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的根本,应尽快建立专业的人才素质测评机构,合理评介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与经营业绩,树立正确的高素质导向,使民营企业经营者尽快成长。在全社会形成关心、爱护、尊重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浓厚氛围,促进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和高素质民营企业经营者队伍的不断壮大。

参考文献

民营企业的性质例4

熊彼特说过,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在民营企业中,民营企业家的素质与能力是保持民营企业持续成长的支柱。他们能够识别并抓住机遇,然后将这些机遇转化为具体的想法,并通过消耗时间、精力以及资金,最终为企业创造出价值。企业家的特质就是企业家群体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且能够导致企业绩效的素质特征及能力水平,只有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能成为出色的企业家,使企业具有较高的业绩。但是从整体看,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较之国有企业的企业家,还存在有很大的差距。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的基本素质、管理能力、法律意识等还亟待提高。据统计,在一年内破产倒闭的民营企业中,有80%以上的是由于民营企业家决策的失误。可见,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是保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一、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特质概述

(一)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基本特质

根据安徽省工商联2010年对安徽省民营企业调研的基本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具有以下基本特质:

1、年龄和性别特质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以男性为主,其比例占到了调查人数的91.9%,而女性企业家在安徽省的民营企业中很少见,只占总调查人数的8.1%。另外,对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年龄调查发现,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55岁之间,而40岁以下的年轻企业家只占调查总数的14.8%。通过对以上这两项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队伍是由一批年富力强的男性企业家构成。

2、文化特质。企业家的文化程度是决定企业家素质的重要方面。根据安徽省工商联对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群体文化素质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安徽省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民营企业家占到了总数的80.3%。可见,目前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文化素质还是比较高的。

3、职前角色与就职方式特征。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在担任民营企业董事长或经理前,大多从事的都是企业管理工作,其所占比重为59.3%。可见,以前从事过企业管理工作的人是目前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群体的主要来源。另外,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就职方式大都是以自己创业为主,其比例占到了总数的67.8%,其次是通过董事会任命,占总数的14.5%。这说明创业是安徽省民营企业家成长的主要途径。

(二)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精神特质

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且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特殊技能的集合,是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民营企业中,民营企业家对企业家精神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所具备的精神品质,并最终影响企业的持续运营。因此,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的一项重要特质。

根据安徽省工商联调研所得数据可以发现,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认为敢于承担风险和勇于创新是最能体现企业家精神的两项品质(其所占比例分别是63.9%和59.7%)。这表明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对承担风险和勇于创新等企业家精神品质的认同度最高,把它们视为经营企业首要追求的企业家精神。

(三)安徽省民营企业家对压力的感知

民营企业家的心理状况是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他们的压力情况也是反映企业经营环境、社会文化变迁及政府政策合理性的重要依据。根据安徽省工商联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中,有54.1%的民营企业家感觉压力很大,有41%的民营企业家感觉压力较大,而只有4.9%的民营企业家感觉压力较小和没有压力。

这说明,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当然,一定的程度的压力并不是坏事,可以对民营企业家起到促进和激励作用。但是。如果压力过大且持续时间久,就势必会影响民营企业家的身心健康,造成他们的幸福感下降,这最终会影响到民营企业的绩效。

二、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特质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特质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目前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只有认清这些不足,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进而使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具体而言,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民营企业家的年龄和性别问题

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的平均年龄是47.67岁,而且有72.2%的民营企业家年龄在40岁-55岁之间,而40岁以下的年轻企业家则很少,民营企业家队伍缺乏年轻血液。另外,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中缺少女性的民营企业家,其所占比例不足十分之一。

(二)民营企业家文化素质存在的问题

在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企业家所占比例不足十分之一,而且很多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企业管理培训。

(三)民营企业家来源问题

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就职方式大都是以自己创业为主,而通过董事会任命的只占总数的14.5%。自己创业的民营企业家也就是民营企业的所有者,但是他们未必就具有优秀的管理能力。而如果是通过董事会选拨任命的民营企业家,其肯定是具有管理才能的职业经理人,这样应该更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

(四)民营企业家压力过大问题

通过对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群体承受压力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到有95.1%的民营企业家感觉到压力过大或压力较大。短期内民营企业家承受一定程度的压力会促进民营企业家更努力地经营企业,会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但是如果压力过大且持续时间久,势必会影响民营企业家的身心健康,最终影响民营企业的效益。

三、打造安徽省高素质民营企业家队伍的几点建议

为了弥补安徽省民营企业家以上素质存在的的不足,以及保持安徽省的民营企业能持续成长,现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培养年轻人才成为企业家,消除性别歧视。一方面,民营企业应培养企业中的年轻人才的管理能力,并大胆地启用年轻人才担任企业的管理者。另一方面,应消除性别歧视,为女性民营企业家的成长创造条件。

第二,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专门培训。安徽省的高校应大力发展适合安徽省民营企业的EMBA教育,民营企业家应该积极的参加EMBA培训,让更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民营企业家接受管理知识的系统教育。同时鼓励民营企业中的企业家培养对象接受MBA教育,提高安徽省民营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三,建立职业经理人选拔机制。由于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有大部分是通过自己创业而成为企业家的,而这部分人大多数是没有接受过企业管理的专门培训的,对于一些管理问题他们可能无法合理的予以处理,这样有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效益。因此,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应该注重从企业中寻找合适的人选,并对其进行专门的培训,以培养出理论和实践俱佳的民营企业家。

第四,采取适当措施,缓解民营企业家压力。针对目前企业家压力大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缓解:企业家要主动给自己减压;适当地放权,以减少工作量;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办公会等,帮助企业家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难题,为企业家化解压力。

参考文献:

1、 A.L.Minkes.Managers as entrepreneurs:a view from Asia[J].Technovation,1995(3).

2、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海南出版社,2000.

3、丁栋虹.企业家精神[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李代红,牛丽琴,李苑凌.中国成功民营企业家素质特征研究[J].企业活力,2006(7).

民营企业的性质例5

熊彼特说过,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在民营企业中,民营企业家的素质与能力是保持民营企业持续成长的支柱。他们能够识别并抓住机遇,然后将这些机遇转化为具体的想法,并通过消耗时间、精力以及资金,最终为企业创造出价值。企业家的特质就是企业家群体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且能够导致企业绩效的素质特征及能力水平,只有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能成为出色的企业家,使企业具有较高的业绩。但是从整体看,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较之国有企业的企业家,还存在有很大的差距。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的基本素质、管理能力、法律意识等还亟待提高。据统计,在一年内破产倒闭的民营企业中,有80%以上的是由于民营企业家决策的失误。可见,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是保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一、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特质概述

(一)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基本特质

根据安徽省工商联2010年对安徽省民营企业调研的基本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具有以下基本特质:

1、年龄和性别特质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以男性为主,其比例占到了调查人数的91.9%,而女性企业家在安徽省的民营企业中很少见,只占总调查人数的8.1%。另外,对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年龄调查发现,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55岁之间,而40岁以下的年轻企业家只占调查总数的14.8%。通过对以上这两项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队伍是由一批年富力强的男性企业家构成。

2、文化特质。企业家的文化程度是决定企业家素质的重要方面。根据安徽省工商联对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群体文化素质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安徽省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民营企业家占到了总数的80.3%。可见,目前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文化素质还是比较高的。

3、职前角色与就职方式特征。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在担任民营企业董事长或经理前,大多从事的都是企业管理工作,其所占比重为59.3%。可见,以前从事过企业管理工作的人是目前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群体的主要来源。另外,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就职方式大都是以自己创业为主,其比例占到了总数的67.8%,其次是通过董事会任命,占总数的14.5%。这说明创业是安徽省民营企业家成长的主要途径。

(二)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精神特质

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且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特殊技能的集合,是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民营企业中,民营企业家对企业家精神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所具备的精神品质,并最终影响企业的持续运营。因此,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的一项重要特质。

根据安徽省工商联调研所得数据可以发现,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认为敢于承担风险和勇于创新是最能体现企业家精神的两项品质(其所占比例分别是63.9%和59.7%)。这表明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对承担风险和勇于创新等企业家精神品质的认同度最高,把它们视为经营企业首要追求的企业家精神。

(三)安徽省民营企业家对压力的感知

民营企业家的心理状况是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他们的压力情况也是反映企业经营环境、社会文化变迁及政府政策合理性的重要依据。根据安徽省工商联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中,有54.1%的民营企业家感觉压力很大,有41%的民营企业家感觉压力较大,而只有4.9%的民营企业家感觉压力较小和没有压力。

这说明,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当然,一定的程度的压力并不是坏事,可以对民营企业家起到促进和激励作用。但是。如果压力过大且持续时间久,就势必会影响民营企业家的身心健康,造成他们的幸福感下降,这最终会影响到民营企业的绩效。

二、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特质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特质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目前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只有认清这些不足,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进而使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具体而言,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民营企业家的年龄和性别问题

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的平均年龄是47.67岁,而且有72.2%的民营企业家年龄在40岁-55岁之间,而40岁以下的年轻企业家则很少,民营企业家队伍缺乏年轻血液。另外,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中缺少女性的民营企业家,其所占比例不足十分之一。

(二)民营企业家文化素质存在的问题

在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企业家所占比例不足十分之一,而且很多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企业管理培训。

(三)民营企业家来源问题

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就职方式大都是以自己创业为主,而通过董事会任命的只占总数的14.5%。自己创业的民营企业家也就是民营企业的所有者,但是他们未必就具有优秀的管理能力。而如果是通过董事会选拨任命的民营企业家,其肯定是具有管理才能的职业经理人,这样应该更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

(四)民营企业家压力过大问题

通过对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群体承受压力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到有95.1%的民营企业家感觉到压力过大或压力较大。短期内民营企业家承受一定程度的压力会促进民营企业家更努力地经营企业,会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但是如果压力过大且持续时间久,势必会影响民营企业家的身心健康,最终影响民营企业的效益。

三、打造安徽省高素质民营企业家队伍的几点建议

为了弥补安徽省民营企业家以上素质存在的的不足,以及保持安徽省的民营企业能持续成长,现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培养年轻人才成为企业家,消除性别歧视。一方面,民营企业应培养企业中的年轻人才的管理能力,并大胆地启用年轻人才担任企业的管理者。另一方面,应消除性别歧视,为女性民营企业家的成长创造条件。

民营企业的性质例6

民营企业家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民营企业的成败。没有真正的素质就没有真正的成功。本文基于对民营企业家的角色认知的分析,构建了民营企业家的素质模型,并针对民营企业家的素质现状,提出素质提升的多条路径。

一、 民营企业家素质模型的构建

1. 素质的内涵。素质在管理学中的应用来自于一个名词“competency”。根据麦克兰德的观点,素质是个体的基本特性,与高效率和高效益的工作业绩有密切联系,且可测量;包括动机、个性特征、自我认知、知识和技能。波业兹(1982)提出,素质是个人具有的潜在的特征,这些潜在的特征使其工作产生有效的或是出色的绩效。胡姆斯特拉(1990)认为,素质是动机、特性、自我定义、态度或价值、知识内涵、或是认知技能或行为技能,是任何可以用来明确地区分优秀业绩和普通业绩者或者区分有效业绩者和无效业绩者的个体特点。泰德等人(2000)将素质界定为那些可以归因为对组织有效性做出积极或者消极的贡献的个人预期工作行为中可以确定的方面,是一种未来导向的工作行为。

由此可见,素质是个体的潜在的基本特征,素质的高低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业绩表现,高素质往往与高绩效相联系,高素质是高绩效产生的潜在因素。

2. 角色认知的涵义。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个体扮演每一社会角色可分为三个阶段:角色占有、角色认知和角色实践。角色占有是整个角色扮演的基础。角色认知是指个体按照其独特的社会文化类型对与自己所处地位有关的社会角色规范和角色评价信息进行不断加工处理,在心理上确定相应的社会反应模式(即特定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行为的模式)的过程。地位相同而外在的角色行为模式存在着差异是由角色认知的不同造成的。角色认知在个体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角色实践就是个体把角色认知内容表现为外在行为的过程。

3. 民营企业家素质模型的构建。在中国情境下,很多民营企业家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管理者,担负着企业生存发展的重任。基于角色认知的分析,将民营企业家的素质模型划分为核心素质和基础素质两部分,基础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核心素质包括知识素质、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1)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指民营企业家的身体健康状况。目前很多民营企业的发展靠民营企业家一人在支撑,一旦民营企业家因意外情况而离开工作岗位,企业的发展就要遭遇严重危机。如均瑶集团总裁王均瑶的英年早逝是企业的重大损失。(2)心理素质。所谓心理素质是指对待风险的态度和承受能力,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并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民营企业从创立起,就处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面临生存的压力和破产的风险,民营企业家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不断开创企业的辉煌。(3)品德素质。品德素质反映了民营企业家在进行企业经营时所遵循的信念和做法。遵纪守法和坚持诚信是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所应具备的品德素质。曾经的劣质奶粉事件、过期产品回炉事件、假酒事件等都说明我国部分民营企业在诚信方面的缺失。(4)知识素质。知识是对相关领域信息的掌握度,是能力的基础。作为民营企业的领导者规划家,需要一系列的相关管理知识、营销知识、经济学知识等作为其决策和管理的基础。民营企业家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新知识,加以学习利用,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质。(5)社会素质。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组织,企业家作为企业的代表人物,必然要与外界环境进行协调沟通。企业家除了进行组织内部的管理外,还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曾经的具有悲剧色彩的2003年的孙大午事件和陈远豪事件就引发了人们对公共关系处理的争论,引发了对企业家定位的思考。(6)能力素质。对民营企业家而言,除了像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等一般能力外,更需要战略规划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能力。民营企业家的能力素质是民营企业铸就成功的根本。(7)个人魅力。民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历程是非常艰辛的,但员工却愿意跟随民营企业家,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营企业家的个人魅力和个人修养。个人魅力是上述各项素质的一种综合体现,反映了个人在上述各方面所具有的良好的素质。

此外,由于企业发展阶段的不同对民营企业家上述素质的要求也不同。在初创期,强调的是政策和个人胆识、魄力,创业者对于企业成长发展的至关重要性;发展期,需要的是资金和技术,成熟期需要的是市场。

二、 中国民营企业家素质的现状

中国民营企业是在政府启动、政策拉动和国家政策不健全的情况下,拾遗补缺成长起来的,这与真正的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了大部分民营企业家与真正的企业家在素质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基于上述素质模型的分析,民营企业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 心理素质方面。民营企业家由于其特殊的成长背景,在对待成功和失败的看法上,存在一些思想上的问题,如企业里的造神运动、企业英雄主义、轻度妄想症和赌徒心理等(陈文轩,2000),极易导致理想主义情绪的产生,导致企业文化的空泛,企业管理的虚化。

2. 品德素质方面。部分民营企业家缺少诚信,企业产品质量差,逃税漏税,可能获得了短期利益,但却丧失了长期发展的可能。还有部分民营企业家,在其暴富之后,开始追求个人物质生活享受,挥霍无度,对社会风气形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3. 知识素质方面。民营企业家中有不少是从农民、城乡个体工商户成长起来的,由于缺乏必要的系统学习和不断学习,使得他们没有学习到专业基础知识,缺乏应有的生产经营知识,基本上靠经验摸索来管理,摸着石头过河,使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面临很多盲目性。

4. 社会素质方面。民营企业由于其发展壮大的特殊历程,造成了在民营企业家与政府之间的特殊关系——官商纽带。在社会转型期,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仍控制着一些重要的社会资源和机会,而民营企业的经营还远远没有达到自我保证的程度。在这种状况下,民营企业希望通过寻找政府关系,获得一些机会和资源,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许多民营企业都在依赖政府,依赖政治。

5. 能力素质方面。很多民营企业由于其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等管理方式,限制了外部优秀人才的进入,制约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而民营企业家本身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缺乏相应的战略规划决策能力、预测能力等,盲目决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足使其生产局限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生存空间在不断缩小,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三、 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的途径

1. 通过自身努力提升素质的途径。(1)强化身体健康意识。身体健康是所有工作的基础。民营企业家需要强化身体健康的意识,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具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来高效率地管理企业。(2)思想观念的转变。民营企业家需要不断转变自己固有的对事物的看法,并要随着自身地位的提高,所处的社会角色的不同,及时转换角色认知,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3)部分性格的改变。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民营企业家要想带领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而民营企业家由于其出生和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存在很多独特的性格,特例独行,与外界环境不相适应,孙大午事件和陈远豪事件就说明了民营企业家部分性格需要改变。(4)不断学习知识,强化实践,提高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作为民营企业家,既要关注最新的管理知识经验,不断接受新事物学习新事物,更要将新知识应用到企业的实践中。随着一批年轻的知识型民营企业家的不断崛起,给老一批的民营企业家敲响了警钟。(5)始终坚持诚信经营,坚持质量第一,顾客之上的观念。诚信经营是民营企业的生存之道,只有坚持诚信,强化社会责任感,才能不断赢得顾客的信任,获得企业长久的发展壮大。(6)加强个人修养,提高个人魅力。民营企业家个人魅力的大小及个人威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员工对领导者的态度,对企业发展的期望。因此,民营企业家需要不断提高个人魅力来赢得广大企业员工的爱戴,上下团结一心,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共同奋斗。

2. 通过外部环境的塑造和改善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国家发改委2005年了促进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政策取向,从政策上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同时还需要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大力宣传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同时对民营企业家的失败采取宽容机制。(2)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机制。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力度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教育培训,考虑当地情况,有计划地进行短期辅导或培训,还可以结合干部挂职锻炼等进行国内培训、出国培训和考察,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家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3)创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随着民营企业逐渐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民营企业家一人决策的现象将被公司治理结构所代替,这需要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来保证民营企业家的顺利转型。一般而言,民营企业家对事业成就、名誉和社会地位的期望及重视程度较高,可以对其实行年薪制、股票期权等体现工作成就感的制度加以激励。(4)逐步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家市场。建立民营企业家市场,是在民营企业现代管理方式下,通过积极推进企业家市场信息化、社会化和职业化,把具有创新意识、战略眼光的优秀企业家挑选到企业经营管理岗位上,并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保证民营企业家群体的高素质。

参考文献

民营企业的性质例7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和当前开放性的市场发展环境,各类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在良好的经济势头下蓬勃的发展。但是很多民营企业由于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无法满足当前时代对企业发展的要求,一些民营企业也出现了经济周转困难、甚至企业倒闭等问题,加强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民营企业及其内涵

民营企业(Private Enterprise)简称为民企,指的是所有非公有制企业。当前我国除了“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企业之外,其他类型的企业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基本都属于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的经营方式主要是企业资产所有者结合自身利益,在确保资产所有权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将企业资产进行使用、处置或者收益等等。与其他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具有很多独特的特点,在企业投资管理方面,民营企业主要具有短期投资、对内投资等特点;在企业利润管理方面,民营企业比其他企业更加注重对成本的控制,这种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成本资金的增长幅度较小。

二、当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主要存在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不完整、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方面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比如当前很多民营企业没有严格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执行,闭门造车的问题较为严重。民营企业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民营企业自身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性使得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仅仅停留于表面,对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性因素。

(二)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不完整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仍然存在于企业业务的表面,没有结合我国民营企业实际特点进行整合和创新,甚至很多民企没有全面预算管理,缺乏计划性;没有制定公司战略,自然也不会有财务战略;没有绩效考评体系,年终奖的高低全凭老板对某人的印象打分。管理的内容片面、匮乏,比如在民营企业账务处理方面,对民营企业账外资金和业务管理的相关内容较为含糊隐蔽,这就形成了一个缺口,使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不够全面。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流于形式,缺乏实际的价值和作用,财务管理的力度和财务管理的质量较差。

同时,民营企业成本核算基础薄弱,民营老板无奈之下只好严格把控采购和成品出库两头,对于生产领用及产成品核算采取“肉烂在锅里”的态度,但由于产成品成本核算不清晰对销售定价带来困难,定价不准也削弱了民企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民营企业中财务管理人员的个人水平能够直接影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综合质量,唯有需要结合当前时代的发展特点,不断引入更多具有高技术水平、高素质涵养的综合型人才,才能够适应当前时展的需求和民营企业的发展需求。但是在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当中夫妻店形式的很多,男主外、女主内,男的任总经理,女的任财务负责人,同时不完善的薪酬福利制度也很难招聘或留住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财务管理人员本身没有较高的财务管理能力,同时对财务管理的认知程度较差,自身素质和能力有待提升,这种问题直接影响了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

三、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对策

新时期背景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可以通过完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丰富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内容、提升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以及创新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等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完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性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阻碍性的因素,所以新时期背景下,要结合民营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行适度的改革和创新,更新经营观念。更新经营观念,首先就要从领导开始,从企业的投资者开始,避免重技术轻财务的观念继续存在,并做到完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以及管理规章,使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杜绝财务管理不当或者财务管理缺失等问题的存在。

同时,在制定了完善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还需要严格按照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本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对于民营企业财务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监管和查处,及时解决财务管理当中出现的问题,改善财务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实时的监督和及时的反应,从而使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更加完善,深入到实际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当中,渗透于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当中。新时期背景下,民营企业需要引入更多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借助计算机进行全面财务管理,提升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综合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丰富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内容

资金是企业壮大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当前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仿佛扼住了民营企业的咽喉,对于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十分不利。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不完整主要体现在管理的内容较为片面,比如在民营企业账务处理方面,对民营企业账外资金和业务管理的相关内容较为匮乏,这就形成了一个缺口,使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不够全面。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改善需要丰富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扩大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

比如可以通过增加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对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效果进行评定或者对我国民营企业资金使用率进行风险评估等内容,加强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资金的管理、预算和规划,对财务管理风险进行预估和分析,增加对民营企业影响较大的项目财务管理,从而使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能够更加丰富。

同时,也要做到将财务管理的内容渗透到民营企业生产和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当中,满足民营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各项需求,促进我国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应学习更多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全方位更新企业财务管理观念,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多元化的理财观念,从而实现多元化的理财观念。

(三)提升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及综合技能能够直接影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针对当前很多民营企业中存在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技能水平较低的问题,民营企业需要结合时展的特点,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创建良好的条件。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开展财务管理专业技能培训课程、综合职业能力知识讲座等活动,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发展平台,将所学习的职业技能知识与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相结合,加强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技能指导。

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没有企业员工的积极管理,是无法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要不断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知识的教育,让职工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管理者要充分的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必要性以及企业文化存在的重要意义。

同时,民营企业还需要引入一些具有高素质或者高技能水平的人才,建设一支高职业水平的财务管理人才队伍,提升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综合质量,使每一笔资金都能够科学的进行规划,得到预期的收益,最大限度地避免资金风险问题。

四、结束语

当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主要存在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不完整、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性因素。新时期背景下,民营企业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可以通过完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丰富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内容、提升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以及创新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等方式进行适当的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最终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岩.民营企业财务战略管理问题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视角[D].兰州商学院,2011,(4):1-56.

[2]郭楚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以北京XX体育文化公司为例[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5):1-38.

[3]吴春平,覃洪.试论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11,(8):143-145.

[4]李金方.民营企业成长期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民营企业为例[J].知识经济,2011,(11):114-117.

民营企业的性质例8

[中图分类号] F27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2-0017-03

[作者简介] 朱 佳,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营企业发展;

张 俊,江西财经大学企业管理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江西 南昌 330013)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民营企业在政策逐渐放宽的条件下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截至2004年底,我国民营企业户数增长了24倍,同期个体工商户增长了79%,民营经济注册资金增长了58倍。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政治、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束缚,如人才流失严重、缺乏诚信、融资困难、富不过三代,等等。这与其未来所要承担的重任相去甚远,这种种问题产生的根源归根结底就是民营企业缺乏有效的企业文化。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需要将其长期发展目标与社会责任进行融合,民营企业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对社会的良性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是企业中最具有生命特征的,是使一个企业区别于另一个企业的本质特征,是企业对待任何具体事物的价值取向和决策依据。它体现在企业领导人,公司战略,公司合理结构,产品,工作环境等各个方面,萦绕在整个企业中。

本文的重点就是通过对企业文化和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分析,探讨如何建设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并提出构建民营企业文化的整体思路。

一、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战无不胜的动力之源。民营企业文化是民营企业创造竞争力的最重要的管理平台。联想柳传志在谈如何创办成功企业时说得好:管理是房屋,企业文化是地基。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民营企业是非常有必要的。

1.有利于充实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网罗人才,留住人才的法宝,改革开放之初的民营企业因工资待遇高和灵活吸引了一批技术管理人才,但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和外企的入驻,这种优势将不复存在,甚至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据调查,当代大学生中,仅仅只有18%的毕业生愿意在民营企业中就业。民营企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关键就在于民营企业文化的不足,没有形成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能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通过文化管理,有利于员工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从而能够为企业吸引并留住大批有用的人才,解决民营企业当前的人才流失问题。

2.有利于增进民营企业凝聚力。企业文化是隐性的企业管理体制,企业制度是显性的企业管理体制,两者有机结合,满足作为“文化人”的员工的多种需求,使企业的全员对企业的目标、准则产生一种认同感,必然有利于增进企业凝聚力,建立高效能团队。

3.有利于提升民营企业形象。民营企业由于其生存条件的限制,在以往发展史上不仅没有塑造好产品或企业的品牌,而且还破坏了自身的形象。当年温州的假冒伪劣商品全国闻名,给民营企业形象造成的影响至今难以消除就是一个血的教训。企业文化塑造既有对内的文化氛围的培养,又有对外的企业文化传播。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迅速获得声誉。因此只有民营企业靠自身的企业文化塑造才能摆脱恶名,塑造品牌,改善企业形象从而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做大、做强。

4.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民营企业家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民营企业的命运。但实际上民营企业家的能力并不能胜任日益扩大的企业规模。企业文化倡导的是民主决策和学习精神。前者保证决策的正确,后者则不断提高全体员工(包括民营企业家)的文化素质、知识能力、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平。为适应未来的发展,通过文化建设,可以促使整个企业主动充电,推进民营企业管理现代化,从而在未来市场上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5.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我国民营企业相对于欧美的民营企业,主要是选择劳动密集型行业,规模小,竞争力弱,没有自己的品牌。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民营企业利用自己的优势树立品牌,同时有利于使企业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使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不断增强竞争力,有利于加入WTO不久的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与欧美企业一争高下。

二、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现状

20几年来,我国的民营企业从市场中诞生,在竞争中成长,走过了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他们的成长有着非常浓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具体而言,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1.地方性。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必然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因此,民营企业文化依托于浓郁的地方文化,有鲜明的地方性。以浙江的民营企业为例,温州的制革业、宁波的制衣业、东阳的建筑业、绍兴的纺织业、义乌的小百货、永康的小五金等都驰名中外,都与浙江文化滋润下的传统手工技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浙江文化结合了传统文化和海洋文化,从而形成了浙江人“精明通达、聪明实干、活络严谨、勇于拼搏、善于抓住商机”的独特的文化精神。

2.家族血缘性。民营企业主要的形式是私营企业,而在私营企业中90%以上是家族企业,因此,民营企业文化大多根植于家族血缘文化,具有浓厚的家族血缘性。家族绝对地控制着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形成了以家庭的利益为首,通过家族血缘关系的强大聚合作用来实现自身对企业管理的家族血缘文化。

3.个人性。从一定意义上讲,民营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就是民营企业主的经营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在企业经营中的具体体现。因此,民营企业文化大多取决于企业家,尤其是创业者,他的创业意识、经营思想、管理风格以及其胆量品质将极大地影响企业文化,这也就造就了企业文化的个人性。

4.易变性和眼前性。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民营企业在创建自身文化时往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容易因周围环境及市场的变化而改变文化风格,无法形成自身的稳定的文化特色。企业文化的易变性造成了民营企业发展不稳定的局面,而这种不稳定性又导致了民营企业容易急功近利,导致短期行为。

三、建设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前提

随着企业文化热在中国的掀起,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在我国得到了一定普及,但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成功者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就是民营企业与企业家亟待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企业主需致力于自身素质的提高。民营企业文化本质是民营企业家的文化,是民营企业主的经营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在企业经营中的具体体现。因此,民营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我国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共同研究提出企业家的五类素质论,认为企业家的素质应具备各种个人条件在品质上的总和,包括心理素质、品德素质、知识素质、经验素质、能力素质者五大部分。中国的民营企业主大多数都脱胎于农村或城市的个体小生产者,受小农思想影响,在社会责任、知识结构,个人素质等都与真正的企业家存在较大的差距。据统计调查,2002年中国民营企业主群体中,获得硕士学位的企业主占3.2%,博士学位的占0.5%。这显然难以与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相适应。因此,为适应未来的市场环境,民营企业家应努力学习企业管理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把自己塑造成有渊博知识、辨证思维、敏锐洞察力的真正企业家,消除制约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障碍。

首先,民营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设计师。民营企业是典型的“人治”组织,民营企业家必须对企业有充分、透彻的了解。他们要在全面客观调查企业内部现有文化基础和文化条件,全面详细诊断企业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对企业文化进行整体设计,塑造出科学的企业价值观,精心概括和提炼出本企业的理念,并灌输和渗透到企业精神中,形成独具个性的适合本企业的特色文化。

其次,民营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牧师。企业家的思想必须渗透进员工的心灵,才能成为企业的文化。因此,民营企业家必须要明确的表达基本价值观,具有传教士的精神,尽可能的利用与企业员工的每次接触、每一次会面的机会来表达和强化某种价值主题,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自身价值融入企业目标。如美国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先生无论多忙,每年都要为员工讲几次课。

最后,企业家要以身作则。企业家不仅是企业文化塑造者、推动者,而且也必须是模范实践者。因此,民营企业家应以身作则,努力把自己塑造为企业文化的楷模,在实践中自觉实施企业文化,以此给员工,顾客最好的表率。只有如此,企业家才能以自觉的文化战略眼光,引导和创造一种文化,推动企业文化的构建、强化和变革,不断提高企业文化的层次。

2.提高对企业文化的重视。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能够产生企业员工的集体无意识行为,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促进企业不断发展。但是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即时的、显而易见的。因此,很多民营企业主对企业文化的作用持怀疑态度,不愿去尝试,还有的民营企业主虽然已经意识到企业文化的强大作用,但是迫于日常的经营、管理中事务太多而没有更多的经历去关注企业文化的建设。总之,在我国真正对企业文化重视的民营企业并不多。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随着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企业文化的竞争将是盲目的竞争,只能在市场中随波逐流,痛苦挣扎,迷失方向,最终必然失败。只有在有效的企业文化的指引下,整个企业形成巨大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做大做强。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应该被民营企业提上日程。

3.端正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文化有两个主要方面,即文化的主导信念(企业宗旨)和日常信念。企业宗旨是企业存在的理由,日常信念是关于企业要实现其目标的陈述。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点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是企业区别与其他企业的本质特征,即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必然具有只适合自己的独特性。因此,企业文化应以企业宗旨为精髓。

然而,现在的民营企业对企业文化的描述却太一般化,完全没有自己的特色,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如“为顾客服务”、“顾客是上帝”、“质量第一”、“提高生产率”等等,这种现象最大的弊端在于混淆了企业宗旨与手段之间的关系。如果在确立企业文化时,放弃企业宗旨作为进行选择的基本原则,企业文化就难以准确概述企业的核心问题。联邦捷运公司将其核心目的表述为“绝对、积极的昼夜服务”,抓住了该公司的本质,并使成员们懂得如何在其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活动。

四、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步骤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就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是以文化凝聚企业,协调企业内部关系,约束企业行为,引导企业发展,最终以文化取胜的过程。本文认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可大致分为三个步骤:形成文本;员工认同;文化实施。这三个步骤是相辅相承,不可割裂的。形成文本为员工认同和文化实施提供了标准;通过员工认同和文化实施,可以不断丰富、充实和改善企业文化。

1.形成文本。首先要选择价值标准,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选择立足于本企业的具体特点,准确把握本企业的特点,适合自身发展的正确、明晰、科学的价值观是塑造企业文化的首要战略问题。其次,充分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和手段,大张旗鼓的宣传企业文化的内容和要求,创造各种机会让全体员工参与进来,在各个层面征求意见,共同探讨公司的文化。最后,在经过群众性的初步认同实践之后,应当将反馈回来的意见进行综合的整理、归纳、总结和反思,加以剖析和评价,最后把经过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的企业文化内容予以条理化、完善化、格式化,加以必要的理论加工和文字处理,用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形成一套从企业自身中提炼出来的,适合本企业的企业文化文本文件。

2.员工认同。建设企业文化的下一步就是让员工认同企业文化,用文化来管理员工,只有得到大家认同的企业文化,才是有价值的企业文化。要得到大家的认同,参与是最好的方法。企业高层管理者应该创造各种机会让全体员工参与进来,在各个层面征求意见,并广泛进行宣传,共同探讨公司的文化,辅之以有目的的培训能够使企业员工系统学习企业所倡导的文化。同时将企业文化切实与员工的日常活动相结合,让员工结合自己的具体工作,树立正确理念,使工作与文化互相融合。也可以通过树立榜样人物,让员工了解企业文化的实质和意义,领导的以身作则最为关键,领导的率先垂范是最好的、最有说服力的榜样。在思科,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思科总部的员工看到他们的总裁钱珀思先生,大老远地从街对面小跑着过来,这位员工后来才知道,原来钱珀斯先生看到公司门口的停车位已满,就把车停到街对面,但又有几位重要的客人在等着他,所以他只好几乎是小跑着回公司了。因为在思科,最好的停车位是留给员工的,管理人员哪怕是总裁也不享有特权。

3.文化实施。文本的形成只是提供了标准,员工的认同也只是停留在思想上,民营企业文化的建设是要体现在竞争力上,必须靠文化的实施,即将文化的内容和要求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从而让顾客感受到这种文化,理解、认同和接受这种文化,直至接受这个企业的产品和整个企业,最终转化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一定的规章制度是文化顺利实施的必要保障。企业领导者应努力把抽象的企业文化理念表达得具体和通俗易懂。如蒙牛集团的企业文化强调竞争,他们通过非洲大草原上“狮子与羚羊”的故事生动活泼地把其企业文化体现出来。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立完善的民营企业文化,民营企业必须深入诊断,认真研究,扎实建设,充实发展,持之以恒,使企业文化与时俱进,达到以文化吸引人,以文化哺育人,以文化管理人,以文化感染人,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健康、持续、稳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民营企业的性质例9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民营经济先发地区的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磨砺中,经营理念不断成熟。对这些地区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分析及总结,可以为其他地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经验。

一、宁波民营企业经营理念的现状考察

宁波作为我国民营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涌现出一批竞争力和影响力较强的特色产业、骨干企业、著名品牌。近年来,当地政府每年都评选百强企业,这些企业成为宁波企业成长的缩影。为了考察宁波企业经营理念,我们从这些企业网站上有关企业文化的宣传中,选择最能反映企业经营理念的关键词,并且将含义相近的关键词合并。在这100家民营企业中,有74家在网上比较完整地表述其经营理念。本文对这74家民营企业表述经营理念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并对这些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统计的结果(按关键词出现的次数及频率从高到低排列)如下:“以人为本”(28.38%);“创新经营”(21.29%);“质量第一”(19.25%);“品牌经营”(17.23%);“用户第一”(17.23%);“诚信经营”(15.20%);“科技为先”(15.20%);“规范管理”(10.13%);“多元化”(8.1l%);“持续发展”(7.9%);“稳健经营”(4.5%)“国际化经营”(4.5%)。为进一步获取宁波民营企业经营理念的证据,除通过互联网收集典型企业的相关资料外,我们进一步对一般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来洞察企业的经营理念。通过对该地区150家一般规模民营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企业认为其过去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如下(按选择的频率排列):重视客户的需求与满意度(53%),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40%),具备较高水平的技术与先进的产品(35%),企业家的精神力量(33%),具有优质的人力资源(21%),具有先进的管理能力(16%),具有良好的背景与关系(7%),具有较强的财力背景或擅长资本运营(6%)。调查说明,宁波一般企业过去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对客户、市场、科技、人才的重视,这也说明宁波百强企业所宣扬的理念基本上可以反映其内在的理念,是这些企业对过去经验的一种总结。

二、宁波民营企业10大经营理念

(一)多元化经营

多元化是企业迅速做大的重要途径。从宁波较大的企业集团成长过程来看,这些企业在稳定主业或基本稳定主业的前提下,一般在创业5年后,就涉足到其他行业。

(二)诚信为立业之基

宁波民营企业的诚信理念,可从以下几方面得到印证。一是从企业经营口号上,在经营理念表述上,直接提出“诚信经营”的占20%;二是从企业家的座右铭上得到印证。2004年,宁波市政府表彰了50位民营企业家。《东南商报》的记者分别采访了这些企业家的人生格言、经营理念及业余爱好。其中相当多的企业家的人生格言就是“诚实做人,诚信经商”。

(三)创新为企业发展之本

宁波民营企业在经营理念的表述中,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如,巨鹰集团提出,“质量是生命、人才是关键、创新是灵魂、发展是出路”;博威集团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以品质做保障,以管理增效益,以创新促发展,整合资源,强化服务”。利时集团又是这样表达其创新观的:“自主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更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希望所在。自主创新包括管理、技术、文化、团队等多种要素,而最重要的是通过自主创新打造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品牌。”

(四)创造品牌为强企之路

宁波驰名商标的拥有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以至于宁波拥有“品牌之都”的美称。如,杉杉集团意识超前的品牌经营理念及二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信守着这一信念,成为宁波民营企业中的典型代表。20世纪80年代,当人们还在集中精力如何通过提高产品质量获得市场份额的时候,杉杉集团就意识超前地从单纯地经营产品转型到创造、经营品牌。1989年,郑永刚上任伊始,就在厂里拉出横幅——“创中国西服第一名牌”,并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在中国服装界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品牌发展战略。

(五)质量第一观念

重视质量的理念既是近代宁波商人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在市场经济的教育下该理念在宁波企业不断得到强化,质量管理的理念不断系统与深化。在企业的经营理念表述中,直接将质量作为企业的重要经营理念占了25%。在公司的理念体系中,保证产品的质量都是作为企业最为基础的经营目标与经营原则纳入到企业的理念体系与文化制度。

(六)以人为本

宁波民营企业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是深刻的。70%的企业在经营理念的表述开端,就直接用“以人为本”的概念。宁波较大的民营企业对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理解是比较全面、具体的:不但强调人才对企业的作用,而且也强调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即人才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手段,而本身就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尤其强调职工对企业价值的分享。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也体现尊重人才、激励人才、关爱员工的人本管理理念。

(七)效率第一

商场如战场,时间就是商机。正是在强烈的效率观的催生下,过去20年间,宁波涌现出一大批全国性的知名品牌,像雅戈尔、杉杉、罗蒙已成为中国服装界最为响亮的名牌。

(八)崇尚科技,服务商业

宁波民营企业崇尚科技,他们对科技设备的引进不遗余力,善于借助科技的力量来改善产品的质量、功能,科技也成为塑造品牌的重要手段。在宁波百强民营企业中,波导集团提出“科技兴业”的理念;爱尹美集团坚持“科技创质量”的理念;罗兹集团信奉企业的发展应以“科技先导”的理念,帅康则认为“科技是基石”;作为高科技企业的天邦集团强调“科技、质量、服务的统一”,突出了科技对于提高质量、完善服务的重要支撑作用。

(九)主动融入国际市场

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理念包括进入国际市场的强烈愿望、主动应对国际竞争的心态、以国际一流的企业作为标杆来评价自己。在行动上,体现在国际市场的开发、国际品牌的创造、中外合资企业的建立、国际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宁波较大企业明确提出了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经营战略。

(十)淡化家族制

相当多宁波企业能迅速成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较早地接受产权改革的观念,并且务实地改良企业制度。他们通过产权改革,淡化了家族制,为企业的成长配备了适应的企业制度。95%以上的民营企业都是从家族制的形式起步的。宁波民营企业对家族企业制度的态度是相当务实的。他们的典型理念可以概括为“淡化家族制”。 转贴于

三、宁波民营企业经营理念的主要特征

(一)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经营”为灵魂的较系统的经营理念

宁波民营企业经营理念的体系性较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民营企业经营理念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宁波民营企业经营理念第一层次是具有强烈的市场导向理念。具体表现为“诚信经营”与“品牌经营”的两个方面。宁波民营企业提出“质量(品质)第一,速度(效率)制胜,技术为先”等三个理念,来保证市场理念的贯彻,这是经营理念的第二层次。而要保证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服务效率及技术含量,宁波民营企业认为企业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方针与经营理念(体现在管理中对员工利益、情感、主动性的尊重,要充分调动与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的主动性、创造性),这是经营理念体系的第三层次。在民营企业发展的特定背景与自身特点的条件下,宁波民营企业强调通过改良和创新企业制度来激发企业人力资本(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企业经营理念的第四层次是“改良或淡化家族制,创新产权制度”。而改革开放30年来宁波民营企业经营理念的发展中,其经营理念的核心与灵魂是“创新经营”。二是宁波100强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的表述中,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比如他们比较系统地归纳总结了企业发展的法宝——强调“创新、品牌、人才、科技”的四维一体。

(二)传统继承性与时代性共存

宁波民营企业现有经营理念一方面体现了对宁波优秀经营理念的继承。同时,经营理念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比如,强调“创新”的经营理念,强调“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可见,宁波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比较充分地体现现代化的新趋势,比较鲜明地反映时代对企业经营的要求,以及企业对经营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策略。

(三)人文特征相对突出

宁波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人文特征突出,比较鲜明地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同时,比较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仅从这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总结与宣传来看,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规范化,在百强企业中,80%的企业在企业网站上,都有专门的区域来宣传企业文化,且企业文化的内容的体系性、实用性都较强。从其文字表达上,很多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非常朴实。

(四)实用性突出

在经营理念的表达形式上,强调通俗易懂,直接而不含蓄,简明扼要,其中不少理念就是经验总结的通俗表达。宁波企业的经营理念表达之所以如此强调通俗易懂,关键原因就在于宁波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就是希望引入企业文化这种管理手段来提高效率,产生实效,而不是作为一种装饰。

四、对民营经济后发地区提升企业经营理念的启示

(一)政府应努力营造有利于催生企业优秀经营理念的经营环境及人文社会环境

民营企业的性质例10

1 企业家人格与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阶层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总体价值的化身,企业文化的代表。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公有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一大批非公有制企业家也应运而生,他们凭着自己超人的智慧和胆识,通过艰苦的奋斗和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企业家这一特殊的阶层也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现代企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企业发展的成败不仅取决于企业家的领导、决策能力,而且更主要的取决于企业家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力量表现为一种精神境界、一种政治品质、一种思想格调、一种价值取向、一种道德情操。它不受时空条件限制,能通过形象感染、舆论宣传而征服人心。

《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格的解释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个人的道德品质;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由于通过分析人格,可以预测人的行为倾向,心理学家也十分关注人格问题。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亦称“个性”,指个人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两个方面,即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前者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和信念等;后者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使个性成为一个整体机构,共同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上的个人特征。

企业家是人类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是市场经济的“源动者”,企业家作为一种特定社会阶层的人,必然具有一些特定并稳定的意识倾向、心理结构及行为倾向,如独特的知识能力、品德取向、价值标准及动机等,这些都构成了企业家的人格特质。

“企业家”一词源于法文,原意带有冒险家的意思。现在,英语中企业家一词Entrepreneur 意为创建企业并担任经营管理职责的指挥者。并不是一般的企业经理都能称之为企业家,只有那些有创新思想并有创新业绩的企业经理才能称得上是企业家。在经济学说史上,熊彼特首次提出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把创新分为产品创新、生产方法创新、市场创新、原料创新和组织创新。熊彼特认为,企业家应该具有以下能力:1、发现投资的机会;2、获得所需的资源;3、揭示所从事的事业的美好前景;4、有效地组织企业;5、担当风险的胆识。在西方经济学中,企业家才能通常被视为与劳动、资本和土地相并列的第四种生产要素,即管理要素。是生产要素中的稀缺资源。正是企业家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

西方发展到19世纪,人们将企业家具有的某些特征归纳为企业家精神,在英文术语使用上,企业家(Entrepreneur)和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常常互换。“企业家精神”则是企业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或者说,“企业家精神”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群体共有的心理品质,是企业家人生道路选择和事业追求的内在价值取向,是作为企业家所应有和特有的人格特征的内在动力,是支撑企业家创业成功及永续经营的内在动力。

所以,企业家人格除了指企业家性格、气质、能力等思想和行为特征以外,还可以进一步综合、概括化为反映企业家特性的企业家精神。所谓企业家精神就是指企业家经营企业的指导思想,是企业精神的核心和支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家精神具体体现为企业家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素养、理想信念等。它不仅涵盖了企业家才能,同时也包含更多的内涵,如冒险精神、效率精神、诚信精神、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等,正是这些人格特质造就了企业家,使之能在市场舞台上叱诧风云。

2 民营企业家人格塑造和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界定我国民营企业,从广义上看,民营只与国有独资企业相对,而与任何非国有独资企业是相容的,包括国有持股和控股企业。因此,归纳民营企业的概念就是:非国有独资企业均为民营企业。但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民营企业”仅指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

“私营企业”这个概念由于历史原因不易摆脱歧视色彩,无论是私营企业的投资者、经营者、雇员或者有意推动私营企业发展的社会工作者,都倾向于使用中性的“民营企业”这个名称,这就使“民营企业”在许多情况下成为私营企业的别称。

随着混合经济体制的发展,民营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主体之一,它的发育、成长、壮大对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意义重大;而新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培育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民营企业家整体素质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三个不适应:

2.1 知识文化底蕴不适应

表现为相当一批民营企业家知识水平不高,文化底蕴不深厚,知识结构不合理,与现代企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素质要求距离较大。一些民营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准确吸纳先进文化的精髓,扬弃落后文化的糟粕,还不能把所领导的企业培育成为学习型的企业组织。

2.2 经营管理理念不适应

许多企业仍然局限于传统家族式的管理,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现代企业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有的民营企业缺乏市场诚信,法制观念淡漠,社会责任意差,治理企业、处理问题随意性较大。企业内部决策独断,企业内部没有完善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2.3 精神境界不适应

部分民营企业家缺乏现代企业家应具备的精神素质,即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缺乏“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信念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有的精神不振,信仰缺失,经不起不健康的东西的诱惑;有的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小富即安,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