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循环经济发展案例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3 14:45:55

循环经济发展案例

循环经济发展案例例1

2017年10月,在中共报告中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总结和科学部署。社会发展对环境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需求将更大,对高校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环境类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既要考虑学科特色,也要兼顾社会的实际需求。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是环境类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随着社会的需求,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存在问题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是环境学科中一门比较重要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与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类似,理论和实践要求较高,对于从事清洁生产审核、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相关工作非常重要。但是,该课程与专业基础课如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等课程不同,缺乏相对成熟的理论和知识体系,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一)缺乏合适教材

目前,设有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相关课程的高校,选择教材差异较大,课程内容不同,深浅不一。据本文调查,作为高等教学教材出版的重点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只有规划教材《化工清洁生产技术概论》《清洁生产导论》等,其它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也不多。这些教材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偏重理论概述,与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基本理论基础、清洁生产评价方法及审核程序、清洁生产实施途径、清洁能源和产品、生态农业和工业(或农业循环经济、工业循环经济)、循环型社会等。从内容来看,重在理论讲解,案例也以国内外典型案例为主。教材中缺少实践内容,如清洁生产审核方法和程序,均按照“筹划与组织、预审核、审核、方案产生与筛选、方案确定与实施、可持续性清洁生产”等环节展示。这部分内容有相对容易理解的部分,如筹划与组织等;也有不好掌握的内容,如财务分析等。大部分教材以讲解过程为主,缺乏必要的案例解析,难度较大。再如,循环经济模式,如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属于循环经济的一部分内容,但教材中例子相对较少,大部分都是经典案例,国内最新、更加实际的案例不多。2.教材较少,编制时间长,更新慢,国家新政策、新法律法规落实不够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例,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方面教材不多,仅有2007年和2006年出版为数不多的教材。由于教材更新较慢,相关法律和法规、行业标准等没有体现,典型示范园区、示范工程在教材中也很少涉及。例如,2010年后新增数个清洁生产行业标准,2017年陆续颁布排污许可制度、环保税法等,教材都没有涉及。目前,教材提供的大部分是20世纪中叶国外典型案例,对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帮助不大。

(二)授课方式单一

授课方式仍然以理论授课为主,主要是清洁生产主要理论,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环境容载力理论,废物与资源转化理论,最优化理论等。理论知识枯燥,内容繁多,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与当前人们的认知存在巨大差距,单纯的理论讲授无法改变人们对知识的认识。例如,“清洁生产”不同于“末端治理”,大部分学生认为降低污染的根本途径仍然停留在末端治理。再如,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生态工业与传统工业的区别,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等等,这些内容采用单纯的理论授课效果并不理想。

二、对策

(一)编写新教材,建设辅助案例库

一门好的课程,需要一本优质教材。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较多,清洁生产方面包括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基本理论基础,清洁生产评价方法及审核程序,清洁生产实施途径,清洁能源和产品;循环经济方面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节约型社会等。单纯的知识讲解,学生以记忆为主,应用能力提高相对薄弱。因此,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教材应该理清知识体系、知识应用环节等。另外,根据现实情况,重点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突出清洁生产审核方法和程序,并辅以法律法规、标准、案例等内容,加深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掌握,后续开展清洁生产相关教学。突出循环经济概念,辅以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加深学生理解宏观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该加强案例库建设。以清洁生产审核为例,开展清洁生产的行业很多,如水泥、石化、酒精等。然而,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不会对每个行业都很了解。为了更好熟悉行业清洁生产标准、清洁生产审核过程,了解清洁生产水平,建设高质量案例库十分必要。在案例库中,通过近些年的案例展示行业标准,展示清洁生产审核过程和成果。通过案例库建设,不仅可以扩大授课范围,也可以直观了解清洁生产审核过程。

(二)探索案例教学

循环经济发展案例例2

(一)循环经济立法缺乏科学立法理念。自法律产生以来,法律一直是为规范人的行为而制定的,人的行为的多样性、复杂性带动了立法的广泛性与复杂性。没有人的行为驱动就不会有法律的发展与变化,不同的时代,人的行为模式不同、立法理念不同,需要的法律模式也不同。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以“经济人”为理论假定,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观的立法模式,把人类的经济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只有人类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认为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拥有意识的人类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立法理念与立法模式长期影响我国,在我国立法理论与立法实践中根深蒂固。然而这种立法理念与立法模式由于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注重经济利益忽视环境生态利益,只注重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忽视代际公平,因此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代,越来越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尤其是不能满足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二)循环经济缺乏必要的法律制度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建立起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的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主要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有的某些法律条款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现存的一些法律大多数是政策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例:该法全文共58条,由总则、基本管理制度、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激励措施、法律责任、附则七部分构成,主要是为了满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各地方的客观需要(各地经济条件、科技水平参差不齐),除了一些强制性规定外,更多的是引导和促进性的规定,缺乏具有约束力的制约机制。此外,我国虽然颁布了大量的保护环境和资源的专门性法律、法规,但从总体上看,这些法律制度都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污染控制的思路,存在立法不健全、部分领域处于空白的问题,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实质性内容规定并不是很多。例如2002年颁布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虽然可被视为体现循环经济思想的一部重要法律,但清洁生产只是循环经济的一个方面,只着眼于企业内部层面上的生产领域,着眼于产品生产过程及其后续的使用和最终处置过程,没有将经济发展置于环境有限承载能力之内进行考虑。再有2004年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也只原则性地规定了固体废物的利用和处置方面,指导思想上还是停留在“末端治理”的理念状态,没有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的立法理念,所以,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并没有在现行法律中得到真正贯彻。再次,我国目前环境资源产权制度存在先天不足,主要表现为自然资源权属制度和环境容量资源权属制度两个方面。前者的缺失危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所有权的归属来看,国家和集体虽然是自然资源的所有者,但由谁代表国家和集体统一行使、如何行使资源所有权等问题未能进一步界定,导致所有权主体的虚位;另一方面从使用权来看,民事主体的权利行使受制于行政权,国家缺乏资源可流转的制度安排,未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而后者(环境容量资源权属制度)在法律上的缺失导致环境容量资源在我国被误认为只是一种共有物,不具有排他性,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可以随意取用和耗损。自然资源权属制度和环境容量资源权属制度的缺失可能会产生企业一旦进行循环性生产却面临成本太高、无利可图的问题,导致一些企业对法律责任的漠视。(三)循环经济执法与司法机制互相制肘。传统的经济模式,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往往是冲突的。过去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往往采取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措施,导致经济发展与国家环境资源保护法律制度之间发生冲突;再加上看不见的地方保护,使得循环经济执法与司法难上加难。例如:一些污染企业往往是当地的利税大户,有的甚至是“支柱”企业,某种程度上会受到当地政府的庇护。因此尽管这样的企业被告上了法庭,但环保执法部门慑于当地政府领导的压力不敢做鉴定,法院在审理这类环境污染案件时常常受到干涉,最终导致执法与司法的不公。此外,司法功能偏差,环境诉讼机制存在缺陷。首先是现有司法机制存在有关环境公力救济机制与市场经济和WTO规则不相容的地方:如单位和个人只能对具体环境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而对于抽象的环境行政行为无能为力;在自己不享有专属性权利的共享环境或环境因素受损时,单位和个人无权提起环境和民事诉讼。其次是环境司法的立法不完善:例如现行环境司法主要分为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民事案件、破坏自然资源刑事案件、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刑事案件、环境行政诉讼案件和环境行政赔偿案件五大领域,而我国有关环境诉讼的法律规定只有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的第76条所涉及的污染赔偿、由被告承担责任、举证责任倒置等3项规定,仅凭这3条法律规定,法官不可能完全审理好日益复杂的环境诉讼案件。到目前为止仅就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件就存在5大问题:普通共同诉讼与集团诉讼问题;举证责任倒置与举证责任分配问题;环境污染损害赔偿事实的认定问题;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方式、范围与数额问题;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件的技术鉴定问题等。我国刑法关于自然资源方面的罪名多达11种,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也规定了14种罪,其中有3项是关于环境污染的犯罪(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事实上由于大规模的自然资源破坏往往与产权不清、管理体制混乱等民事和行政因素有关,导致司法实践中许多这类犯罪仅受到行政处罚或承担很有限的民事责任。正是人们对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都存在认识严重不足的问题,尤其我国多年来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建设发展模式使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比较迟缓,无法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中的许多国家,创新与完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其成功之处是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相当完备,循环经济的发展与法治的良性互动构成了这些国家的鲜明特色,这对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笔者以为,要解决上述面临的法治障碍,必须尽快构建我国循环经济的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位一体的法律保障机制。

循环经济发展案例例3

这是一部被不少人寄予厚望的法律。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前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下称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此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就认为,中国在未来数十年能否在这部法律的框架下真正建立起成熟的循环经济,将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全局和长远。

根据《草案》的解释,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具体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两种模式。《草案》称,通过规范生产、流通、消费过程,制订激励措施和相应的处罚刑责,最终能够达到“以较小发展成本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他山之石

“一个年产800万吨到1000万吨钢的钢铁联合企业,如全部回收余热、可燃气体等,按热值计算可供一个80万千瓦发电厂所需的能源;如全部回收固体废物,可满足生产300万吨水泥所需的主要原料。”这是2007年8月26日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冯之浚在对《草案》作初审说明时所举的一个例子。

当然,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郭青海博士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要真正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目前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在他看来,中国作为资源利用的大国之一,不能再仅仅关注“经济发展,扩大内需”,而要将目光投向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这样才有可能让“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能达到双赢”。

早在19世纪70年代,欧美一些国家的环境经济学家们以及决策者,就已经开始关注循环经济问题。上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新泽西的伍德伯里市(Woodbury)成为第一个全面实施“废物循环”措施的城市。到了20世纪末,随着主要发达国家由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生态危机日益突出,循环经济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美国环保局(EPA)负责资源回收和废弃物再利用项目官员拉提莎皮特薇(Latisha Petteway)对《财经》记者表示,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并加强生产后废弃物的管理,就能够有效减少原料和能源的需求,从而达到保存自然资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例如,利用新纤维生产一张报纸的能耗,是使用再生纤维所需能耗的二倍;累积起来,将会是一个巨大的能耗数字。”她对《财经》记者解释说。

以日本为例。2000年,日本工业废弃物填埋场所的平均可利用年限仅为3.9年;与一般废弃物填埋场所如生活垃圾的填埋场可利用年限相比,仅相当于后者的四分之一。这就意味着,如果工业废弃物不能加以循环利用,仅仅简单的填埋也意味着沉重的负担。

因此,德国、日本、美国和欧盟等开始进行一系列相关立法。德国于1996年10月颁布的《循环经济法》就明确规定,生产中必须避免产生废物,对原材料或能源进行充分利用;在两者都难以实现的情况下,才允许在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对废物进行清除。

“这意味着生产者在研制新产品时,就要考虑废物的清除问题。”牛津大学环境中心环境变化研究机构研究员布兰达博德曼(Brenda Boardman)对《财经》记者说。

从“微观”起步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循环经济”概念在中国一直未得到有关部门足够重视。郭青海对《财经》记者表示,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处在“发展经济,扩大内需”阶段;另一方面,则是技术、执行和管理成本的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不过,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帮助下,中国也开始从微观的企业层面的清洁生产方面着手。1993年,国家环保局和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在上海联合召开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工业污染防治必须从“单纯的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中国推行清洁生产的起点。

随着一批批清洁生产试点企业以及试点城市的诞生,“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再利用”等词汇开始为人们所熟识。

试点城市之一是位于河南省北部的鹤壁市,一座典型的依煤而建的资源性城市。近年来,该市有关部门在资金、税收、收费、土地等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给予倾斜。市财政部门每年拿出1500万元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循环经济项目贷款的贴息和奖励;对资源综合利用达到规定比例的企业,根据不同产品减半征收或即增即退增值税、五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等。

目前,鹤壁全市100多家煤矿被整合成31家,每年二氧化硫减少排放400多吨。从2005年开始建设的矿井水综合利用项目,可全部处理全市煤矿当年产生的矿井水,并满足三座电厂冷却水的需要。

然而,在全国逐渐意识到资源循环利用重要性的同时,相关法律却迟迟未能出台。作为“循环经济”的前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直到2002年6月底才正式颁布实施。这部法律并不足以支撑整个循环经济的架构,因为在业内人士看来,循环经济这个概念所涵盖的内容远远超过清洁生产。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王灿发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强调,《清洁生产促进法》主要强调企业生产的“减量化”,“管辖范围比较窄,只管生产过程”;《循环经济法》则包括了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整个过程,既包括前期项目的建设、原料的选择,也包括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以及生产后废物的循环再利用等。

在前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看来,以循环发展模式代替传统的线形增长模式,不仅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钢铁、电力、水泥等高能耗行业的企业经济效益,更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矛盾的必由之路。2005年7月22日,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出台后,环资委便正式启动《草案》的起草工作。

2006年,受国家发改委的委托,中国政法大学和重庆大学法学教授共同组成的起草小组开始了《草案》制订工作;与此同时,环资委同时委托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起草了另一份“专家稿”。环资委将这两份草案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于2007年7月上报国务院法制办的《草案》。

2007年8月26日,《草案》经由人大法工委,正式提交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进行第一次审议。之后,有乐观人士认为,最迟到2008年一季度,《循环经济法》就有望出台。

然而,一直到了今年6月下旬,《草案》才进入二审。究其原因,知情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除了人大换届的因素,对《草案》部分内容的争议,是导致立法进程相对迟缓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王灿发看来,由于受中国“宜粗不宜细”传统立法理念的影响,这部仅有20页的《草案》,仍然或多或少存在着“规定很广,但具体执行起来比较困难”的弊端。

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国务院已对循环经济立法制订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等一系列具有指导性作用的综合性文件;同时,对《草案》中规定的制度和措施,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已制订了如《节能中长期规划》等64套配套法规和文件。但仍然还有26项重要的配套法规和文件迄今仍未出台,其中,就包括《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等。

另一个普遍受到质疑的,就是《循环经济法》出台之后,法律的具体执行和监管究竟由谁负责。

据了解,《循环经济法》将由发改委主要负责执行,环境保护部门等仅起到辅助作用。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汪劲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发改委作为主导国家宏观经济的部门,行政权力和执行力的确较其他部门要强,但在发改委现行架构中,并没有一个单独的执法机构,可以起到相应的监督处罚作用。

亮点和争议

对于这一《草案》过于“超前”的指责,也同样存在。如刚刚提交二次审议的《草案》,与初审时相比删除了有关“对居民生活用电、气、自来水等实行累进加价收费制度的规定”等三项条款。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解释称,这有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国内很多低收入家庭对价格问题比较敏感,即使加价幅度不高,也可能影响其基本生活;二是从技术层面来说,每户家庭用电、气、自来水的基数不同,很难就此作出合理确定;三是很多城市已经实施类似措施,《草案》通过后按不同基数累进加价收费的难度将会增大。

对于上述说法,不少委员在6月24日的分组审议时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低收入家庭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相应的补贴政策加以解决;其他的技术性问题也并非原则。

整体而言,此次审议的《草案》仍不乏亮点。如要求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必须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用地和用水总量,对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如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建筑、造纸、印染等企业必须进行强化管理等。此外,《草案》还特别明确了生产者的责任延伸。

但《草案》依然没有说明企业如果不对废弃的产品或者包装物负责回收或者再利用,将会接受何种处罚和行政追究。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王灿发说,这是因为《循环经济法》更倾向于采取如税收优惠、优先贷款等激励措施,来鼓励循环经济的发展, “先让企业吃到甜头,企业才能逐渐意识到循环经济的好处。”

或许正是由于这些争议存在,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助理巡视员王凤春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对《草案》的审议态度非常谨慎,在未来还可能出现几次较大的修改,“能否尽快进入第三次审议的程序,并顺利于年内出台,仍是一个未知数。”

循环经济发展案例例4

生态环境问题往往是由人们的行为造成的。但现代行为科学已说明,人的一定的行为是一定的制度的反映和表象。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人的某种行为不合理,而要看这种行为背后的制度合理不合理。即没有不合理的行为,只有不合理的制度。

在当前,技术经济的成本效益比较低下,现代生产技术体系使得直接经济成本日益降低。相比之下,把废旧产品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变为有用资源的再生成本比购买新资源的价格相对更高。这使得“私人资本(包括所有非社会公有资本)”在开采初次资源与利用再生资源之间进行成本比较时,总是试图选择免费向生态环境中排放废弃物而节约局部成本。而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对环境的破坏就是将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强加给他人,使得他人的利益受到损失,这是违背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的。这恰恰是我们现有的社会制度主要是经济制度存在的缺陷,即生态环境没有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并界定其产权而被置于社会管理的主要对象之外。这就是说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必须通过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才能实现由人类生存要素向生产要素的转化,才能通过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对它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在自然特征上,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天然性、流动性、外部性等特征决定了其产权难以实现私有化,任何私人和企业都无法有效行使对生态环境的产权,只能由国家、由政府代表社会来实施。在市场价格扭曲的条件下,市场价格链的干扰,使产业生态链不可能持续的运转,这时政府要使全社会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最大化,必须优先进行制度框架设计,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社会生产关系进行新的制度安排。而这种新的制度框架的核心是要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及交易机制;明确涉及循环经济中各利益实体的权利与责任的问题,利益分配的问题,效率与公平问题。

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据统计,当前发达国家再生资源的回收总值每年可达2500亿美元,并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究其原因,立法推进是一个成功经验。如德国是为循环经济立法最早的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出台了《垃圾处理法》、《控制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环保方面的法律。1986年西德还建立了联邦及各州的环保局,全面负责制定和推行全国环保法规。截至目前,德国所有与循环经济有关的法律法规可分为三个层次――法案、条例和指南。相关的法案有:《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环境义务法案》、《关于避免和回收利用废弃物法案》等;相关的条例有:有毒废物以及残余废物的分类条例,废物和残余物控制条例,废物处置条例,包装以及包装废物管理条例,污水污泥管理条例等;相关的指南有:废物管理技术指南,城市固体废物管理技术指南等。

日本是为循环经济立法最全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日本集中制定了废弃物处理、再生资源利用、包装容器和家用电器循环利用、化学物质管理等一系列法规。2000年又通过和修改了多项环保法规。日本的循环经济法规可分为三个层面:基础层面是一部基本法――《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的两部法律――《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五部具体法律法规――《特定家庭用机械再商品化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建筑工程资材再资源化法》、《容器包装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和《废弃物处理法》,这些法规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再生利用等作了具体规定。

美国早在1976年就颁布实施了《资源保护回收法》,自从新泽西、俄勒冈和罗德岛等州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制定《促进资源再生循环法》以来,现在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出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法规。法国、英国、比利时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相继颁布和实施了有关废弃物减量化、再利用和安全处置的法律。

鉴于此,我国应当不断完善有关立法,尽快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健全法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一要认真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应当指出,当前我国既已颁行的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在现实贯彻落实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在某些地区和行业,环保执法难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环保部门的执法权有限、各部门的配合不够等等。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和扩大环保执法部门的职责权限,强化执法手段,理顺执法机制,加大执法力度。

二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工作,争取到2010年建成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应当肯定,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关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体系,在依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已有的法律法规尚有不完善之处,一些法律法规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应着手废除或修改实践已证明过时或存在严重缺陷的法律法规或条文,对法律执行中的问题也需要在立法方面加以突破。借鉴日本等国经验,建议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循环经济促进法》、《资源综合利用条例》、《清洁生产审核办法》、《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值得强调的是,在立法过程中,要注意协调这些法规之间的关系,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经济过程的四个环节统一规划,避免交叉、遗漏或矛盾的现象发生,提高可操作性。

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目前,我国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激励机制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税收、信贷、工商登记等方面尚未促成激励导向,如税收激励方面,还缺乏相关的消费税收和生产税收激励政策,不利于企业节约自然资源和多利用再生资源。因此急需通过研究理清现有各种政策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改革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缺位的政策,逐步建立起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以消费拉动、政府采购、政策激励为核心的政策支撑体系。

一要建立和完善绿色产品消费政策。必须明确,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此,要建立绿色产品消费政策,鼓励公众购买绿色产品。

二要建立和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明确规定各级政府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甚至要确定政府购买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并逐步加大这个比例。

三要综合运用财税、投资、金融、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

四、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是先进生产技术和关键链接技术及废旧资源再利用技术支撑的经济。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大力开发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在内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应当强调,在这一体系中,关键的是清洁生产技术,即依靠科技进步,通过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推进清洁生产技术一方面要求从中央到地方,从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到科学技术、质量技术监督、计划、教育等部门都要履行相应的职责或义务。如经济贸易、科学技术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和支持建立清洁生产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应当负责对生产单位的技术规范进行监督;国务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负责将清洁生产技术和管理课程纳入有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另一方面要求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者有相应的技术规范,如农业生产者应该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服务行业应当采用节能节水技术;建筑业应该采用先进的设计方案、配件和设备;矿业应当采用合理的勘查、开采方法和工艺技术,等等。

五、发挥先进试点的辐射作用,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

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新生事物需要政策和法律的支持,而通过试点和示范,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制定适宜的政策和法律。因此,推进全社会循环经济的建设需要从试点示范做起。令人振奋的是,循环经济试点已在我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1999年开始,国家环保总局率先从企业、区域、社会3个层面上,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到目前为止,在辽宁、贵阳两省市开展了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在广西贵港、山东鲁北、内蒙包头、天津泰达等11个园区进行了国家生态工业园区试点。临安、安吉等314个县市积极建设生态示范区,其中已有82个地区通过国家验收。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也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先后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各试点地区和单位均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应当指出,目前试点单位仍然太少,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声势。已经取得的试点经验还比较肤浅和初步,水平不高,有的仅仅停留在概念上,虽取得了一定的环境经济效益,但相当一部分还局限于资源综合利用的水平,所以试点工作有待进一步扩大、深化、提高。

一要借鉴杜邦化学公司模式,开展 “清洁生产先进企业” 创建活动。要通过开展此项活动,使企业经过几年努力,其清洁生产主要指标要达到国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污染物达到或接近“零”排放,为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循环经济发展案例例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单纯从经济或技术角度寻找解决方案,已不能摆脱人类面临的生态困境,只能使之更加恶化,成为“自我毁灭的经济”[1],必须从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视角审视人类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探索管理人类活动和地球环境、保护人类的经济与生态成果的新途径,兼顾多种约束条件的生态经济学则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2]。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界管理与人类社会管理之间关系的学科,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是生态学与经济学两门研究对象交叉的学科[3],21世纪以来逐渐成为全球研究和关注的热点。受前辈熏陶,本人从大学伊始就热爱这门学科,并在毕业后展开了相关教学与科研工作。20年前,率先面向全校近20个专业开设了专业选修课与通识课,每年2个学期约400人参与了此课程的学习。多年来,为吸引更多专业的学生参与此课程的学习,本人一直在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策略,试图营造一个魅力课堂。现将课堂教学策略总结如下,供同行们批评指正。

1课堂教学的八个策略

1.1顶天立地———将复杂原理融入日常案例

生态经济学的理论贵在应用。在课堂上讲解理论时,教师要把复杂原理融入到日常案例中,单纯讲解深奥的理论,会导致课堂枯燥,学生无法理解。例如,何谓生态农业的“相居而安”原理?通过引入河南兰考泡桐树与小麦间作的实例,并引用人民日报的报道“兰考如今‘吃’泡桐”加以佐证,“农桐间作”可以实现“林茂粮丰”;同时引入山东、山西等省的桑粮间作实践实现了“树上百斤茧,树下千斤粮”[4]的案例来阐释“相居而安”原理及其应用。在讲授“生态农业”的整体性原理时,采取设问方式:假如愚公学习了生态农业的基本理论,他还会移山么?通过“愚公移山”的有趣故事告诉学生因地制宜地进行立体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如果愚公采取了“山顶造林戴帽子,山坡种草披褂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山下建棚覆膜围裙子,沟道打坝蓄水穿靴子”[5]等“林、农、牧、渔”立体模式,他不仅不会去移山,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效益。无怪乎后人道:“杨柳下河滩,果树上半山”、“高山松树核桃沟,溪河两岸栽杨柳”。

1.2引经据典———借课堂教学模拟现实情景

在讲授循环经济时,丹麦卡伦堡常被作为经典案例。它将生产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实现了企业间的良性循环,被誉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圣地”。结合这个经典案例,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模拟现实情景,回答如何实现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新疆石河子市国家生态工业(造纸)示范园等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案例选择时,还要注重选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案例。例如,在讲授生态农业专题时,通过学校发展油菜生态经济的实践,告诉学生油菜全身都是宝,其利用符合低碳经济发展,且从油菜的育种、播种、施肥、收割、压榨、残渣的利用以及西北青饲料油菜的种植、生物柴油的制作等全过程涉及到各专业的先进科技[5],要求其乐学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更好地为发展生态经济服务。

1.3举一反三———用发散思维推演科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采用类比、对比等手法,激励学生发散思维,不仅增加课堂趣味性,更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用发散思维推演科学模式的效果。一是采用对比法。发展生态农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绝不可东施效颦。否则,同样的模式,会导致相反的结局。例如,“稻虾连作”在江汉平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但在云南的梯田区却适得其反。据报道,江汉平原的潜江市通过稻田养虾,实现一田两季、一季双收、一水两用、一举多赢、高产高效的目标。2013年,潜江市“虾稻共作”平均亩产小龙虾200公斤、稻谷626公斤,亩平纯收入4000元以上,比单一种植中稻增加3000元以上。全市龙虾养殖基地已达22万亩,其中“虾稻共作”面积突破2万亩,向欧美出口年均创汇近1亿美元,养殖规模、加工能力、能力出口创汇连续4年均居全国之首。但在云南元阳的梯田景区实施稻田养虾却适得其反。由于小龙虾是打洞高手,将梯田田坎蛀空,只要田里放水,就会到处渗水,导致梯田无法栽种,美丽景观也不复存在。由于哈尼梯田曾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被国家文物局列入2013年正式申遗候选名录。为此,红河州、元阳县两级政府从2012年开始,每年还得出资110万元购买农药清剿小龙虾,导致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出现负值。另外,在长期发展中,我们从“绿水青山不如金山银山”的教训中提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甚至“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乃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比今夕,我们充分认识到发展经济始终离不开可持续发展,要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二是运用类比法。生态经济学中“互惠共生”原理主要是利用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种群间,由人工诱导多种共生互利关系,以加强物质内循环利用,既提高生态效益,又提高经济效益。例如,稻鸭共育技术[6],即在水稻田里养鸭,不仅获得了“稻香鸭”,还收获了有机稻,经济价值倍增。运用类比方法,提问学生现实中还有哪些发展模式?再通过案例推演出稻田养鱼(浙田联合国非遗项目)、稻田养虾(湖北潜江)、稻田养蟹(江苏宜兴)、稻田养鳅(广东惠州)等科学实践,均能实现种植与水产养殖双赢。

1.4千奇百趣———靠新型科技繁荣绿色经济

奇特的细菌可以将秸秆变成有机肥料,减少污染。例如通过武汉晚报上刊登的“‘神奇细菌’光谷造,吃下秸秆‘拉’绿肥”的案例,告诉学生将来对付堆积如山的秸秆不用焚烧,会导致乌烟瘴气,而是通过这种神奇的酵素菌,经过7~20天,就能将废弃秸秆发酵成为有机肥料,通过发展绿色经济,提高效益。奇特的途径可以变废为宝,提升价值。谈及“猫屎”,人们便会恶心,但是你听说过“猫屎咖啡”么?这玩意又称麝香猫咖啡(CivetCoffee),它可是世界上第二贵的咖啡,1公斤约400美元,是由麝香猫吃下成熟的咖啡果实再从粪便中排出,经人们提取加工而成的。由于经过麝香猫胃的发酵和消化系统的作用后排出体外的咖啡别有一番滋味,所以,“猫屎咖啡”不仅实现了变废为宝,而且还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价值倍增。奇特的工艺可以实现“尿变水”,循环利用。据长江商报报道“神九航天员将实验‘尿变水’”,品质超纯净水,告诉学生神舟九号将首次通过动态水气分离装置将航天员的尿液进行水气分离,实验尿变水,且地面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尿液转化水的品质超过一般的纯净水品质,虽暂时不饮用,但可以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告诉学生这些千奇百趣的案例都蕴藏着新型科技,要始终意识到“废物是下一个生产环节的原料,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人类可以通过创新现代科技手段来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提升综合效益。

1.5正反对抗———用课堂思辨激发专业兴趣

在生态经济学课堂上,正反对抗赛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例如,采用随机分组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正方辩题为“先发展经济,再保护生态”,反方辩题为“先保护生态,再发展经济”。尽管双方都竭尽全力查阅大量资料、伶牙俐齿地争论得面红耳赤,双方却很难一分高低,辩论本身就没有胜负之分,答案在于教师的“亮剑”评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没有先后之分,两者不可偏颇。不能只发展经济,不保护生态;也不能只保护生态,不发展经济。因为不发展经济是等死,破坏环境是找死,存活的出路在于发展生态经济或者循环经济,这也是课堂设计辩论赛的初衷。另外,还结合教学内容,临时设计一些思辨题目,例如,水电开发是否既生态又经济?是生态的一定环保,是环保的一定生态?教师将赞成者与反对者分为两组,请他们各抒己见,然后结合讲授的理论与方法加以评述。通过课堂思辨,学生不仅学好了专业知识,还可以激发其课程学习兴趣。

1.6俗谚口碑———以通俗语言诠释科学理论

众所周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由于农业生产受到光、温、气、肥、热等要素影响大,所以发展生态农业要因地、因时制宜才能收到良好效益。谚语道:“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光照重要性),“旱枣涝梨火烧桃”(湿度重要性)、“沙地花生粘土谷”(土壤重要性),“不冷不热,五谷不得”(积温重要性),“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肥料重要性),“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成就的吐鲁番的葡萄和西瓜”(昼夜温差重要性)。课堂上采用这些俗谚口碑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的顺口溜也富有哲理,例如“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天变灰,河变脏,生态环境在受伤”、“水源断,河流脏,百姓生活遭了殃”等都反映了目前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教师采用这些俗语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还起到了警示作用。

1.7文字游戏———靠精炼语言提升课堂情趣

一是巧用数字。在讲解生态经济的结构与功能等内容时,生态经济系统中有资源、环境、人口、技术、物资、资金、调控等7个要素,通过科学技术链、投入产出网这2个链接媒介实现了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人口流等5大功能,内容繁琐,学生难记住,但将其浓缩为3个数字“725”(7要素2链接5功能),学生立刻掌握。在讲授创意农业时,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首先提出其是“第六产业”[7],学生无法理解,但数字公式1+2+3=6、1×2×3=6,当把创意农业解释为发挥农业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的规模效应和产生乘数效应时,学生立刻就会理解创意农业为什么被称作第六产业了。另外,如何打造生态茶园?由于茶叶“4喜4怕”(即喜酸怕碱、喜光怕晒、喜暖怕寒、喜湿怕涝),通过播放福建安溪铁观音茶园种树视屏来加以例证。二是采用英文缩略字母。在生态经济学课堂讲座中,英文缩略字母的运用可以达到表达形象、便于记忆的功效。例如PRED系统、IPAT模型等。PRED是区域系统中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环境(Environment)与经济发展(Development)等单词的英文缩略。PRED系统中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四者之间在不同尺度上的相互协调是实现区域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提[8]。而IPAT模型由美国生态学家Ehrlich&Comnoner提出,I、P、A、T分别是Environmentalimpact(环境影响状况)、Population(人口,以人数表示)、Affluence(富裕度,以人均年GDP表示)、Technology(技术水平,以GDP形成的环境指标表示)等单词的英文缩略,其中:I=P×A×T,模型反映了影响环境最直接的因素是人口、富裕度、技术及其相互间的作用[9]。三是使用谐音。在讲授生态农业时,使用谐音提问:农民也是“公雾源”(“公务员”谐音),也在“喂人民服雾”(“为人民服务”谐音)?再通过介绍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报告,告之畜牧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14.5%;引用中国社会科学网的报道,农业碳排放总量从1991-2008年均增长率为2.59%,约占碳排放总量10.43%,秸秆焚烧排放占比例最高为90.60%[10]。学生就会明白,农业原来也是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之一,所以规划或者管理养殖与种植活动时,一定要严禁秸秆焚烧、争取做到污染物的最大化循环利用。

1.8出其不意———依点名神器助长课堂威力

尽管上述策略可以有效提升课堂魅力,但由于选修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学习目的存在差异,教师要保证课堂出勤率、凝聚学生注意力、提高师生互动参与率,依靠强制点名已无济于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运用小程序开发了一款“点名神器”。课堂上启动它,可以辅助教师把学生的姓名、学号、班级等信息与其本人照片同时出现,且通过设置点击频率,经常违纪的学生将被自动循环累计,慨叹“点名神器每次重出江湖,总有些令人忐忑不安”、“助力神器伤不起”,起到了鞭策落后的效果;而平时喜欢回答问题、参与互动的学生,也会被神器记起,直呼“小神器真给力”,达到激励先进的目的。的确,小神器出其不意,帮助维护大课堂,显示大威力,也从侧面提升了课堂教学的魅力。

2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8个策略,生态经济学课堂深得学生喜爱,取得了良好效果,多年来获得学生点赞:教学内容生动、精彩、形象、贴近生活,引人入胜,概念掌握快,理论易理解;教学态度和蔼、幽默、寓乐于教、寓乐于学;采用互动式、参与式、案例教学,课堂激情、活跃;教学案例贴近现实,学完后觉得农业大有前途,有点想回家种地、养猪的冲动。的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有常而教法无常”。其实社会才是一个极其广袤的课堂,教师要通过课堂渠道,自觉地将精深的理论渗透到广袤的实践空间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作者: 胡银根 游红 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林自新,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2]唐建荣.生态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MichaelCommo,SigridStagl.生态经济学引论[M].金志农,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廖晓勇,张先婉.川中丘陵区坡坎形成地理过程特征探讨[J].山地学报,2000(4):123.

[5]胡银根,游红,杨钢桥.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发展探讨[J].生态经济,2008(6):112-114.

[6]赵火华.湖北省稻鸭共育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评价[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09.

[7]赵红梅.“第六产业”来了,你了解它吗[N].河北日报,2015-04-08.

循环经济发展案例例6

随着企业在循环经济中的价值意识定位,反映其内部管理运营状况的组织机构必然以横向协调作用为纽带进行团队式整合,近几年相继出现的矩阵式、扁平式管理模式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种组织管理模式在优化企业内部资源的同时,也相应地带动档案信息资源的多维需求,突出地表现为跨部门、跨业务、多角度、全方位的档案利用实例增多,从利用档案方式上,已隐约出现了被动调卷型利用向全宗内容咨询型的转变。

二、档案利用内容正在由职能任务型向创新信息型转变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单位GDP能耗指标的测定和量化,促使了企业逐步进入创新拉动经济增长、推动能耗降低阶段。以集成各种创新资源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科学理念正在改变着利用者对档案历史依据的单一认识,档案记录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所积累的管理经验、技术成果、制度建设等智力资源性内容,不仅积淀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信息,而且正在成为企业利用者提升自身能力、素质、业绩的基础条件。分析、整合、演绎、推理档案历史内容的现实效果,从获知档案内容的感性需求转变为获知档案内容的理性需求已初露端倪。

三、档案利用作用正在由信息资源型向信息资本型转变

大转型时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已开始主导企业的市场化运营实践,注重资源与资本时空上的动态配置,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的理性思维方式拓展了企业对各种资源进行资本化利用的认识空间,适时激活档案资源在企业资本要素中的配置功效,将档案的静态的资源性与企业的动态的资本性进行市场化对接,不仅奠定了档案在企业创新机制下的循环利用价值基础,而且已开始成为评估档案价值作用发挥程度的新起点。从近两年一些企业档案利用效果抽样数据来看,档案作为反映企业人、财、物信息资源载体,蕴涵在其资源原生态中的资本成分正在围绕企业的招标、投标、联营以及科技开发、专利申请、成果转让、设施改造等外向型经济活动进行挖掘和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所发挥出的资质信誉作用、知识载体作用、化解危机作用、产品服务作用、企业形象作用等事例显著增多,从“质”的层面上逐步揭示着档案与企业科技要素、经营管理要素、生产要素直接结合的资本作用取向。由此可见,档案利用作用的供需视点正在由传统的辅助参考、史料借鉴方面向参与经营、价值交换方面转变。

四、档案利用效果正在由时间控制型向思维控制型转变

随着循环经济时代的到来,衡量企业单位GDP能耗指标的质量效益标准已开始制约企业的投资冲动,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资源、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并促使企业将升级资源的使用价值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由此而引发的档案利用需求也相应地将“好”字放在了“快”字之上,即分析档案记录中的差异化信息作为企业经营决策的基础依据;抽取档案载体中有针对性的细节信息作为纠正现实工作的偏差和失误的可靠参照,加工档案内容中的文化信息作为反映企业和谐发展的真实知识等。由此可见,促成档案利用效果生成的需求层面已开始在创新思维因素支配下发生着由依赖档案的一次信息向依赖档案的二次、三次信息转变,而落实档案利用效果实现的供给层面则通过档案资源的组织分析、加工整理、按需供给等具体操作环节传导着思维效能提升的信号,进而凸显了利用者对档案利用效果的价值评估已开始围绕供需思维在信息层次上的接轨质量尺度来定位利用服务的价值取向和考量标准。在以集约化利用信息资源为导向的今天,档案资源利用的集成化表征反馈了思维控制投资的必要性,思维控制投资在档案开发活动中所占的比重决定了资源效能的对称性,档案利用效果的价值层面已开始由时间控制型向思维控制型转变。

为了适应档案利用需求的变化,确保档案为企业构建循环经济模式提供有效服务,采取以下对策及措施:

一、调整,重组档案检索著录项目,变通档案资源集成途径

跨“类别”选取档案检索著录项目,优化档案信息资源的集成范围,借“要素”重组档案检索著录项目,规划档案信息资源的集成结构;用“集合”组配档案检索著录项目,形成档案信息资源的集成接口。从而变档案信息著录为资源要素著录,改著录对象内在联系为外在联系,促档案位置线索查找向集成路径导向查询转换,满足循环经济条件下档案利用方式对档案的资源容量扩充和循环利用流向的多元化咨询要求。

二、设计并实施档案备选信息制度,强化档案的情报服务功能

采用档案备选信息形式,将档案备选信息内容范围、利用层次、内在特征、服务时限等操作要求按照节能项目的档案容量预测与控制责任定位,置于制度的框架之中,在制度设计、实施目的环节上达成档案情报服务目标;在制度设计、实施原则环节上定位档案价值再生功效;在制度设计、实施内容环节上侧重档案循环利用分类;在制度设计、实施步骤环节上理顺档案前端介入流程;在制度设计,实施监管环节上实行档案绩效计分评估。从而为延伸企业档案资源的经济循环链、提升企业利用主体对档案情报价值的关注度提供服务质量保证。

三、组织开展档案资源与资本互动信息分析活动,延伸挖掘档案所蕴涵的资本价值作用潜能

循环经济发展案例例7

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正以惊人的速度和科学的态势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循环经济转变。发展循环经济要符合我国国情,应转变发展观念,进行思想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走自己的路。

一、循环经济产生与发展的背景和必然性

1、严重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迫使人类反思,寻找新的出路——循环经济。从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和发展中国家正在寻找的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中不难发现,工业革命以来,资源的消耗、能源的匮乏和环境生态的恶化严重地困扰着人们。事实证明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已达到空前的水平,这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新技术已掌控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同时由于盲目地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片面地强调GDP指标,人们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早在1965年,不少科学家预言:人类如果不理智规约自己的粗放行为,地球将在100年之内达到增长极限。面对这个严重的事实,人们不得不调整和终止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野蛮式发展模式,寻找转变传统经济的一种新的发展途径,这就是循环经济。以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必然选择。

2、从我国资源、环境、生态的现实出发,必须与世界接轨,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我国经济正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但市场和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日渐消失,资源、环境、生态日趋恶化。仅以资源在全球144个国家的排序来看,我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靠后,比如土地、耕地、森林都排在55位之后,石油、天然气方面也不容乐观。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不少GDP成份是靠牺牲资源、生态、环境,以市场资源、人力资源换技术得来的。因此,在发展模式上,国人必须警醒,要转变思维,更新观念,走科学发展之路。和世界各国一样,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也是当今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国人口众多,不可能像美国那样进行掠夺式发展,与世界争夺资源。怎样寻找适合中国国情而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发展之路呢?这就必须要从现在开始,积极保护环境,适度索取,发展清洁生产和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和科学利用资源放在首位,发展循环经济。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

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有三种路径,即微观路径、中观路径和宏观路径,也称为三个层面,即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

1、所谓微观层面,主要是在企业层面、点状层次的循环。即选择典型企业或大中企业,也可以是小型企业,以清洁生产方式,减少输入端的物耗能耗,实施污染排放的最小化、治理化。企业层面循环又叫小循环,即企业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采用新的工艺设计和技术攻关,将单位产品的各种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先进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做到零排放、无害排放。

2、所谓中观层面,即指区域层面的循环。工业园区等开发区改变过去那种按产业分类布局的做法,而是按生态产业链的要求将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组合在一起,通过企业和产业间的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减少或杜绝废弃物的排放。这种中观路径循环主要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和信息技术集成,按原生态物料资源——产品——废料——二次物料的路径转化形成再生资源,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形成一个汇聚诸多优势的产业链群。

3、所谓宏观层面,即社会层面的大循环。整个社会都按循环经济的理念、理论、实施要求,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清洁生产、干净消费、资源循环、环境净化。目前实施的循环经济,主要是从企业间的物质闭环循环的角度实现循环经济,忽视了循环经济应该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来综合运行,大循环应该在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上,分别通过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理实现物质的闭环流动,进而形成一体化体系。循环经济系统是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和集成,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可借鉴案例研究

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对策,本文列举下面两个案例加以说明。

1、五粮液集团科技创新、探索循环经济的路径。五粮液集团是四川省几大支柱之一,时下品牌价值达386亿元,但曾一度为酿酒的废弃物——酒糟发愁。生产一吨酒将产生10吨以上的废弃物,酒糟的堆积一是占用大量的场地,二是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三是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几年前,集团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全方位技术攻关,自主创新实施《无害化、效益化处理丢弃酒糟技术》项目,特别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利用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结合企业的生产系统进行反复试验、反复研究,攻克技术难关。集团每年成功地处理消化废弃酒糟30万吨以上,生产复糟酒6000多吨、乳酸600吨、ddgs饲料2.4万吨、白炭黑2000多吨、沼气500万立方米、蒸汽35万吨、实现热量梯级利用。同时,还投入上亿元兴建废水处理系统,新增环保锅炉除尘系统、废水治理系统、自动在线监控系统等污染治理工程项目,做到了清洁生产、无污染排放、废弃酒糟分几次全部变成再生资源,实现了废物资源化、废物减量或零排放的无毒无害化、环境保护修复化、能量梯级多级利用化、资源链式利用开发化。五粮液集团还无偿将有关技术推广给同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循环经济,其探索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实现循环经济的实例,受到国家环保部门和中华环保基金会的高度肯定和赞赏,获四川省首批“生态工业园区”的称号。

循环经济发展案例例8

(一)资源综合利用

1、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情况 XX年年1-9月,红河州经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共计利用资源总量103669.34吨,综合利用产品产量135157.49吨,综合利用产品产值52935.69千元,综合利用销售总额805372.66千元。XX年年1-9月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实现利税总额6963.47千元、获减免税4486.89千元,其中获减免增值税4204.49千元、所得税282.4千元。

2、工业三废产生和综合利用情况

(二)清洁生产工作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云南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的精神要求,紧紧围绕《XX至XX年年云南省加快工业企业推进清洁生产行动计划》、《云南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工作方案》的目标和任务,我州把推行清洁生产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引导全州工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 XX年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实施清洁生产的基本情况 清洁生产在我州推行是一项新的工作,涉及面广,加之目前鼓励支持此项工作的政策还有待配套、完善。为推进工作,我们首先在大中型工业企业推进开展清洁生产,通过大中型企业的带头示范,逐步带动小型企业。例如开远国资水泥厂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已实施清洁生产方案106项,共投入资金3432.55万元,每年可取得1499.07万元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管理制度创新、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减污增效,XX年年4月26日省清洁生产办组织的专家组通过了审核验收,现正在组织开展清洁生产合格单位验收工作。开远红磷公司也是XX年12月省环保局第一批清洁生产审核试点企业,XX年9月被中国企业联合会授予“清洁生产示范优秀企业”称号,公司选定了污染较严重的硫酸厂2#、3#两套硫精矿制酸及尾回装置(5#制酸装置)作为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共投资50余万元,收集产生清洁生产方案28项,其中无/低费方案15项,中/高费方案9项,通过实施方案后,产量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7万吨/年,创造568万元经济效益,已解决了尾气排放超标的问题。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现该公司又在省经委节能中心帮助下启动了第二轮清洁生产审核工作。通过大中型企业的示范带动,使我州一大批中小企业也积极参与到工作中来,目前,全州已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47户企业中就有一大批是中小企业。

2、制定计划,落实责任,将清洁生产工作纳入州委、州政府对市、县年度经济管理目标考核内容

为使我州清洁生产工作稳步、扎实地推进,结合各县(市)企业的实际,州清洁生产办以红清办[XX年] 01号《关于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工作时间安排的通知》,对州政府《关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中要求在XX年年底前完成审核验收的53户企业,按属地管理的原则,纳入对市、县XX年年度经济管理目标考核指标,做到目标层层分解,责任层层落实,确保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对不按规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或不如实报告审核结果的企业、不公布或不按规定公布污染物排放情况的企业要依法实施处罚。并将依据省政府云政发[XX年]141号文件规定,强制实施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

3、完善制度,制定政策,推动清洁生产全面开展

(1)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管理,使其更好地服务企业

制度建设是规范和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的重要手段。为支持和鼓励清洁生产审核中介服务机构有序地开展工作,根据《云南省推荐清洁生产审核中介服务机构办法》、《云南省推荐清洁生产审核中介服务机构办法实施细则》,本着“提倡竞争、保证质量、公平合理、控制总量”的原则,我们制定下发了《红河州申请备案推荐清洁生产审核中介服务机构管理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红河州清洁生产工作监管规范审核程序的通知》。对到我州开展清洁生产服务中介机构的备案推荐条件、申报程序、管理监督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支持、鼓励、引导中介服务机构更好地为我州企业做好清洁生产服务工作。目前,已有15家中介服务机构到我州申请批准备案,对这15户中介服务机构,州清洁生产办多次召集其负责人听取意见建议,同时,明确强调了进入红河州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服务工作应遵循的原则,最大限度的避免了中介机构间出现的恶性或不正当竞争,以及只收费服务不到位问题的发生,为清洁生产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2)制定激励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

为了广泛、深入地推动清洁生产工作,鼓励更多的企业参加到节能、降耗、减污行动中,根据《云南省清洁生产表彰奖励办法的通知》,我州制定了《红河州清洁生产表彰奖励办法》,明确规定了奖励表彰的企业、单位、个人的具体条件、申报审核程序、奖励方法等,建立完善了推进红河州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激励机制,已经州政府审核批准实施。

(3)出台《红河州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程序》,规范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工作

清洁生产审核是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和操作性很强的程序,通过审核验收能够较好检查企业是否严格按规定的程序扎实地开展了清洁生产工作。按照《云南省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办法(暂行)》的要求,结合实际,我州制定了《红河州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程序》,对申请审核验收企业的条件、资料审查、现场检查验收、验收小组会议等各个具体操作环节作了详细的规定。同时,为统一、规范审核验收的工作标准,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制定了《红河州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工作标准(试行)》,对清洁生产审核包括的七个阶段35个步骤进行分解、量化,并以100分为标准分计算,每个步骤用量化分值来评分,90分以上方能验收合格。为体现公平、科学、合理,对参加审核验收的专家组成员,规定人数为5-7人,这样既规范了我州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程序,又防止了企业、中介机构应付了事、“走过场”等行为的发生,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清洁生产审核的质量,加快了我州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的步伐。

4、加大推行清洁生产的宣传、培训力度

我州清洁生产工作开展起步较晚,加之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对此项工作认识不到位、理解不深刻,为加快推进步伐,我州清洁生产办公室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舆论工具,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州各市、县通过召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动员大会,利用节能宣传周、新闻媒体等形式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云南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到今年9月底全州累计有170户企业、6500 人次参加了清洁生产推进动员学习,共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共5000余份(条)。通过广泛宣传,使企业和社会各界认识到,清洁生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清洁生产审核是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促进污染源达标排放的有力手段。根据工作进度,州清洁生产办还编发了六期清洁生产简报,增强了政府各级各部门干部职工做好清洁生产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使广大群众普遍了解并积极参与到推行清洁生产活动中来,同时企业法人代表也能较全面的正确理解清洁生产的涵义,把实施清洁生产由要我干变为我要干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了政府依法推行清洁生产,企业依法组织实施清洁生产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

为加强红河州清洁生产审核员队伍建设,让更多、更广泛的人员参与到清洁生产的推进工作中来,逐步壮大清洁生产审核业务骨干队伍,在省清洁生产办的指导帮助下,我州先后举办了两期清洁生产审核员培训班,进一步加大对各有关部门、相关机构和企业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培训。各县市经贸(济)局及53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工作管理人员共210人参加了培训,并通过考试获取了《云南省清洁生产审核员证书》。为建立专家库储备机制,州清洁生产办还组织了县市及相关人员9人参加了国家清洁生产中心在昆明举办的清洁生产审核师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我州清洁生产管理人员的素质,完善和充实了红河州清洁生产审核队伍。

5、统计工作情况

为及时、全面掌握各县市清洁生产指标完成进度,抓住重点开展工作,确保今年清洁生产目标任务的完成。州清洁生产办公室要求各县市、中介机构落实专人负责统计工作,每月报送清洁生产工作情况统计表。对已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指导企业按云南省清洁生产办统计工作的要求,真实、完整地填写《实施清洁生产成果统计表》,特别是对拟实施的中、高费方案进行统计,作为我州组织申报清洁生产项目的备选项目。

6、明确职责、协调配合,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清洁生产工作的推进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更需要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工作中,州清洁生产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云南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明确的职责范围,相互配合,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协调配合推进清洁生产工作,XX年年我们先后组织召开了两次清洁生产工作会,提出了抓住国家和省全力倡导节能减排下达考核指标的有利时机,以点带面、以大带小、以内地带边疆,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的思路,引导和促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为促进工作扎实推进,防止搞形式、摆花架子、走过场,对进入红河州开展清洁生产服务的中介机构,结合红河州实际先后三次召开会议,提出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的具体要求,州经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红河州清洁生产工作监管规范审核程序的通知》红经济[XX年]205 号文件,明确了具体要求,同时,与州环保局协同配合开展了对县市的督察工作。

7、异龙湖周边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情况

二、二oo八年工作计划

为圆满完成《XX至XX年年云南省加快工业企业推进清洁生产行动计划》、《云南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工程方案》及《红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的目标和任务,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和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明年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强化规划编制。

将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摆在工业经济工作的首位,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和日常工作机构,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推动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实际出发,按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编制好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专项规划,研究制定红河州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和途径,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坚持工业强州战略,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引导企业以调整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全面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重点,强力推行清洁生产。二是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高技术和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产业转型步伐。三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重点抓好工业企业特别是年耗能5千吨标煤以上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督管理,统计重点用能企业能耗状况,大力推进节能技术改造,推广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以能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是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在开采、消耗、废物产生、资源再生以及最终消费环节中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及废物、低品位矿、尾矿、废石的综合利用率;提高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率;鼓励产业间、企业间积极开展利用工业排放废物为原料的生产活动;支持不同行业企业通过资源链、加工链和产品链的延伸,实现资源—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突出重点,加强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带动。

从实际出发,抓好一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试点。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工业生态学理论构建生态工业园区。加快建设红河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从分析区内现有企业的能源、水和原料利用状况入手,制定包括资源产出率、单位产品资源消耗(能耗、水耗、主要原材料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等方面的实现目标。通过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形成企业间共生和代谢的生态网络关系,打造园区内循环型的资源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高效耦合系统。并通过一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总结重点产业、工业园区、示范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经验,总结出红河州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做到以点带面,带动全州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四)加强依法行政,抓好监督管理工作。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云南省节约能源条例》、《云南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依法开展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推行工业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以及强制性能效标识、再利用品标识和清洁生产产品标识等规范化管理。加强循环经济统计监测,及时向社会有关工业循环经济的信息。定期深入企业,发现和解决问题,研究工作,扎实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强对清洁生产工作的管理,督促指导列入实施清洁生产的53户重点企业,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清洁生产审核要求,按期组织实施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五)加强培训和宣传教育,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广泛开展企业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和业务知识教育等培训服务,重点抓好耗能设备岗位培训和清洁生产审核员培训工作。用3年时间对全州耗能设备岗位的操作及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力争到“十一五”末,对全州重点用能企业主要经营管理者基本完成一轮业务知识培训。组织好县(市)工业经济主管部门和试点企业分管领导及主管人员的工业循环经济知识培训工作。把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各项工作,切实落到实处,为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认识,把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各项经济工作中去,使企业树立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思维,创新发展思路,开拓性地进行生产经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六)完善政策,健全法规,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

循环经济发展案例例9

(一)资源综合利用

1、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情况 XX年年1-9月,红河州经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共计利用资源总量103669.34吨,综合利用产品产量135157.49吨,综合利用产品产值52935.69千元,综合利用销售总额805372.66千元。XX年年1-9月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实现利税总额6963.47千元、获减免税4486.89千元,其中获减免增值税4204.49千元、所得税282.4千元。

2、工业三废产生和综合利用情况

(二)清洁生产工作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云南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的精神要求,紧紧围绕《XX至XX年年云南省加快工业企业推进清洁生产行动计划》、《云南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工作方案》的目标和任务,我州把推行清洁生产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引导全州工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 XX年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实施清洁生产的基本情况 清洁生产在我州推行是一项新的工作,涉及面广,加之目前鼓励支持此项工作的政策还有待配套、完善。为推进工作,我们首先在大中型工业企业推进开展清洁生产,通过大中型企业的带头示范,逐步带动小型企业。例如开远国资水泥厂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已实施清洁生产方案106项,共投入资金3432.55万元,每年可取得1499.07万元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管理制度创新、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减污增效,XX年年4月26日省清洁生产办组织的专家组通过了审核验收,现正在组织开展清洁生产合格单位验收工作。开远红磷公司也是XX年12月省环保局第一批清洁生产审核试点企业,XX年9月被中国企业联合会授予“清洁生产示范优秀企业”称号,公司选定了污染较严重的硫酸厂2#、3#两套硫精矿制酸及尾回装置(5#制酸装置)作为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共投资50余万元,收集产生清洁生产方案28项,其中无/低费方案15项,中/高费方案9项,通过实施方案后,产量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7万吨/年,创造568万元经济效益,已解决了尾气排放超标的问题。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现该公司又在省经委节能中心帮助下启动了第二轮清洁生产审核工作。通过大中型企业的示范带动,使我州一大批中小企业也积极参与到工作中来,目前,全州已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47户企业中就有一大批是中小企业。

2、制定计划,落实责任,将清洁生产工作纳入州委、州政府对市、县年度经济管理目标考核内容

为使我州清洁生产工作稳步、扎实地推进,结合各县(市)企业的实际,州清洁生产办以红清办[XX年] 01号《关于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工作时间安排的通知》,对州政府《关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中要求在XX年年底前完成审核验收的53户企业,按属地管理的原则,纳入对市、县XX年年度经济管理目标考核指标,做到目标层层分解,责任层层落实,确保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对不按规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或不如实报告审核结果的企业、不公布或不按规定公布污染物排放情况的企业要依法实施处罚。并将依据省政府云政发[XX年]141号文件规定,强制实施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

3、完善制度,制定政策,推动清洁生产全面开展

(1)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管理,使其更好地服务企业

制度建设是规范和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的重要手段。为支持和鼓励清洁生产审核中介服务机构有序地开展工作,根据《云南省推荐清洁生产审核中介服务机构办法》、《云南省推荐清洁生产审核中介服务机构办法实施细则》,本着“提倡竞争、保证质量、公平合理、控制总量”的原则,我们制定下发了《红河州申请备案推荐清洁生产审核中介服务机构管理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红河州清洁生产工作监管规范审核程序的通知》。对到我州开展清洁生产服务中介机构的备案推荐条件、申报程序、管理监督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支持、鼓励、引导中介服务机构更好地为我州企业做好清洁生产服务工作。目前,已有15家中介服务机构到我州申请批准备案,对这15户中介服务机构,州清洁生产办多次召集其负责人听取意见建议,同时,明确强调了进入红河州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服务工作应遵循的原则,最大限度的避免了中介机构间出现的恶性或不正当竞争,以及只收费服务不到位问题的发生,为清洁生产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2)制定激励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

为了广泛、深入地推动清洁生产工作,鼓励更多的企业参加到节能、降耗、减污行动中,根据《云南省清洁生产表彰奖励办法的通知》,我州制定了《红河州清洁生产表彰奖励办法》,明确规定了奖励表彰的企业、单位、个人的具体条件、申报审核程序、奖励方法等,建立完善了推进红河州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激励机制,已经州政府审核批准实施。

(3)出台《红河州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程序》,规范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工作

清洁生产审核是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和操作性很强的程序,通过审核验收能够较好检查企业是否严格按规定的程序扎实地开展了清洁生产工作。按照《云南省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办法(暂行)》的要求,结合实际,我州制定了《红河州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程序》,对申请审核验收企业的条件、资料审查、现场检查验收、验收小组会议等各个具体操作环节作了详细的规定。同时,为统一、规范审核验收的工作标准,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制定了《红河州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工作标准(试行)》,对清洁生产审核包括的七个阶段35个步骤进行分解、量化,并以100分为标准分计算,每个步骤用量化分值来评分,90分以上方能验收合格。为体现公平、科学、合理,对参加审核验收的专家组成员,规定人数为5-7人,这样既规范了我州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程序,又防止了企业、中介机构应付了事、“走过场”等行为的发生,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清洁生产审核的质量,加快了我州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的步伐。

4、加大推行清洁生产的宣传、培训力度

我州清洁生产工作开展起步较晚,加之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对此项工作认识不到位、理解不深刻,为加快推进步伐,我州清洁生产办公室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舆论工具,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州各市、县通过召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动员大会,利用节能宣传周、新闻媒体等形式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云南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到今年9月底全州累计有170户企业、6500 人次参加了清洁生产推进动员学习,共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共5000余份(条)。通过广泛宣传,使企业和社会各界认识到,清洁生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清洁生产审核是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促进污染源达标排放的有力手段。根据工作进度,州清洁生产办还编发了六期清洁生产简报,增强了政府各级各部门干部职工做好清洁生产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使广大群众普遍了解并积极参与到推行清洁生产活动中来,同时企业法人代表也能较全面的正确理解清洁生产的涵义,把实施清洁生产由要变为我要干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了政府依法推行清洁生产,企业依法组织实施清洁生产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

为加强红河州清洁生产审核员队伍建设,让更多、更广泛的人员参与到清洁生产的推进工作中来,逐步壮大清洁生产审核业务骨干队伍,在省清洁生产办的指导帮助下,我州先后举办了两期清洁生产审核员培训班,进一步加大对各有关部门、相关机构和企业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培训。各县市经贸(济)局及53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工作管理人员共210人参加了培训,并通过考试获取了《云南省清洁生产审核员证书》。为建立专家库储备机制,州清洁生产办还组织了县市及相关人员9人参加了国家清洁生产中心在昆明举办的清洁生产审核师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我州清洁生产管理人员的素质,完善和充实了红河州清洁生产审核队伍。

5、统计工作情况

为及时、全面掌握各县市清洁生产指标完成进度,抓住重点开展工作,确保今年清洁生产目标任务的完成。州清洁生产办公室要求各县市、中介机构落实专人负责统计工作,每月报送清洁生产工作情况统计表。对已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指导企业按云南省清洁生产办统计工作的要求,真实、完整地填写《实施清洁生产成果统计表》,特别是对拟实施的中、高费方案进行统计,作为我州组织申报清洁生产项目的备选项目。

6、明确职责、协调配合,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清洁生产工作的推进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更需要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工作中,州清洁生产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云南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明确的职责范围,相互配合,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协调配合推进清洁生产工作,XX年年我们先后组织召开了两次清洁生产工作会,提出了抓住国家和省全力倡导节能减排下达考核指标的有利时机,以点带面、以大带小、以内地带边疆,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的思路,引导和促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为促进工作扎实推进,防止搞形式、摆花架子、走过场,对进入红河州开展清洁生产服务的中介机构,结合红河州实际先后三次召开会议,提出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的具体要求,州经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红河州清洁生产工作监管规范审核程序的通知》红经济[XX年]205 号文件,明确了具体要求,同时,与州环保局协同配合开展了对县市的督察工作。

7、异龙湖周边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情况

二、二oo八年工作计划

为圆满完成《XX至XX年年云南省加快工业企业推进清洁生产行动计划》、《云南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工程方案》及《红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的目标和任务,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和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明年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强化规划编制。

将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摆在工业经济工作的首位,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和日常工作机构,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推动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实际出发,按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编制好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专项规划,研究制定红河州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和途径,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坚持工业强州战略,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引导企业以调整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全面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重点,强力推行清洁生产。二是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高技术和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产业转型步伐。三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重点抓好工业企业特别是年耗能5千吨标煤以上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督管理,统计重点用能企业能耗状况,大力推进节能技术改造,推广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以能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是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在开采、消耗、废物产生、资源再生以及最终消费环节中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及废物、低品位矿、尾矿、废石的综合利用率;提高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率;鼓励产业间、企业间积极开展利用工业排放废物为原料的生产活动;支持不同行业企业通过资源链、加工链和产品链的延伸,实现资源—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突出重点,加强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带动。

从实际出发,抓好一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试点。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工业生态学理论构建生态工业园区。加快建设红河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从分析区内现有企业的能源、水和原料利用状况入手,制定包括资源产出率、单位产品资源消耗(能耗、水耗、主要原材料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等方面的实现目标。通过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形成企业间共生和代谢的生态网络关系,打造园区内循环型的资源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高效耦合系统。并通过一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总结重点产业、工业园区、示范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经验,总结出红河州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做到以点带面,带动全州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四)加强依法行政,抓好监督管理工作。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云南省节约能源条例》、《云南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依法开展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推行工业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以及强制性能效标识、再利用品标识和清洁生产产品标识等规范化管理。加强循环经济统计监测,及时向社会有关工业循环经济的信息。定期深入企业,发现和解决问题,研究工作,扎实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强对清洁生产工作的管理,督促指导列入实施清洁生产的53户重点企业,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清洁生产审核要求,按期组织实施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五)加强培训和宣传教育,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广泛开展企业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和业务知识教育等培训服务,重点抓好耗能设备岗位培训和清洁生产审核员培训工作。用3年时间对全州耗能设备岗位的操作及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力争到“十一五”末,对全州重点用能企业主要经营管理者基本完成一轮业务知识培训。组织好县(市)工业经济主管部门和试点企业分管领导及主管人员的工业循环经济知识培训工作。把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各项工作,切实落到实处,为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认识,把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各项经济工作中去,使企业树立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思维,创新发展思路,开拓性地进行生产经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六)完善政策,健全法规,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

循环经济发展案例例10

一般而言,不少学者都是把60年新中国的发展划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与之不同的方式,中国现代化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是第一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到2003年是第二个阶段,这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第三个阶段则是2003年至今的“和谐社会”阶段。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对经济增长方式要从根本上转变,转变又快又好的发展模式为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是和谐社会发展模式的构建适应时代的不二之选。

我们从社会思想观念的理论高度来看,作为和谐社会发展模式的科学发展观,就必然要对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各领域的发展进行统领。转变增长方式,抓住关键发展机遇,为我国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就是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的统领;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通过改革提供制度性保障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科学发展观对政治的统领;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适应,和谐社会以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构建统领,就是科学发展观对文化的统领;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实现科教兴国,高度关注教育,就是科学发展观对教育、科技的统领;保卫国家的统一,把握军事发展机遇,就是科学发展观对军事的统领。总之,实现中国经济社会质与量可持续的协调发展,就需要科学发展观统一统领一切需要发展的领域。

二、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发展模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能够逐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赢。当今,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类型有三种。企业内部循环经济类型就是第一种,通过延长生产链条,各工艺之间物料组织的企业内循环,能源和物料使用量在生产过程中的减少,有毒物质和废弃物排放的减少,最大限度的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企业园区类型就是第二种,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耦合共生和代谢关系在产业间形成,信息、能量和物质在企业间集成,使一家企业的废热、废水、废气、废渣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企业的能源和原料。专门回收再利用体系类型就是第三种,例如德国作为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这是一家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最初仅仅是由95家垃圾回收部门、商业企业、产品生产厂家以及包装物生产厂家在1995年联合组成,加入的企业逐年增多。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能源消耗剧增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在实践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实践案例,例如2011年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简本)的通知》(发改环资〔2011〕2232号),确定了包括区域、园区和企业3个层面、14个种类的60个国家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又如湖北谷城县围绕建立经济循环型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推动企业提档升级,构建内部生态产业链,实现清洁生产。全县每年投入技改的资金都超过5亿元,车桥、骆蓄、石纺、银纺、锻造、金洋、恒立等一大批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完成更新换代,步入同行业领先或先进水平。

三、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建立责任型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居于企业文化的主导地位的必须是生态环保意识,通过企业文化的全面渗透和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才可能产生经久而不衰的发展底气。可以这样说,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发展是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企业要通过整体文化的不断推进来逐步为其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提供养分。

(二)通过引进自主创新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提高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能力。要改变当前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的状况,对于废旧物资再生资源的回收与再利用就要充分重视。对于要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而言,就要通过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淘汰、更新和改进一些旧的污染严重、能耗高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引进一些符合本企业发展的资源循环利用设备和工艺。

(三)大型企业发展园区统一制定规划,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规范性。制订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考核和奖惩实施办法,对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环境噪声污染及有污染处理设施的企业,全部签订环境保护目标考核责任书,并实行动态抽查。同时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印发宣传手册等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相关知识,广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政策,提高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性。围绕钢铁、建材、化工和铸造、电力等产业,统筹安排工业废弃物、废气、余热等再利用和再循环项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