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预算会计的特征模板(10篇)

时间:2023-08-31 16:21:32

预算会计的特征

预算会计的特征例1

本文为梧州学院科研项目(2008C003)、广西教育厅科研课题(200911LX432)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5日

随着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控制中日趋重要,如何使企业预算管理持续高效配置资源是企业必须解决的难题,会计信息是企业资源配置的基础与结果,会计信息质量将影响着企业预算管理模式选择。本文将重点分析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预算管理的互动机理,以期有益于提高企业预算管理效率。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企业预算管理分类

(一)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下,最主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相关性与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和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可靠性具有立足于实际交易或事项、如实反映、真实性与完整性四个特征,如实反映是可靠性的核心。相关性是“与经济决策相关的信息,应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预测”。FASB(2006)对相关信息理解为“为了帮助使用者在决策中,有助于他们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交易或事项中关于现金流量或确认或改进他们原来的估计而提供导致差异的能力”(葛家澍,2007)。各国比较认同会计信息具有可靠性与相关性两个基本质量特征,因此本文主要考虑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两个质量特征。

(二)按基本功能划分企业预算管理。著名会计学教授Zimmerman(2000)将预算管理的基本功能归纳为:预算是一项可以对公司中各种活动进行协调的决策制定工具,也是对行为实施控制的一种工具。蔡剑辉(2009)认为传统预算担负计划协调和资源等决策职能,又作为业绩评价和薪酬激励的标准,成为控制系统的一部分,并从组织角度看提高预算决策能力往往以牺牲预算控制效率为代价。在此基础上,佟成生(2011)确定了预算具体功能与基本功能的关系,认为决策功能包括沟通、协调、计划及资源配置等具体功能,控制功能包括业绩评价、经营控制和激励等具体功能,企业如果不恰当使用预算会导致预算两大基本职能冲突,指出企业应根据具体环境发挥相应的预算功能才能使企业业绩更好。企业预算管理具有控制与决策两大基本功能是一个没有争议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将企业预算管理按照预算基本功能划分为控制型预算管理与决策型预算管理,由于预算实务中控制与决策两大基本功能是很难界定的,也就是说企业预算管理不可能只履行单一功能,而是同时具有双层功能。文中控制型预算管理是指以控制功能为主、决策功能为辅的预算管理,决策型预算管理是指以决策功能为主、控制功能为辅的预算管理。

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与可靠性两大质量特征,预算管理具有控制与决策两大基本功能,我们认为这不是一种偶合,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二、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互动机理

会计信息质量是企业资源配置前后的状态反映,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源配置的核心工具,只有企业预算管理配置资源的效率能客观反映出来,高效的预算管理模式才能不断优化,如果会计信息与预算管理能良性互动,企业才能高效配置资源。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除了反映预算管理过程与结果,还可以通过减少市场信息不对称来降低投资者面临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缩短企业内部过长的委托链,为企业预算管理塑造良好环境。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形成一部分预测信息将是企业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性,进一步增强会计信息质量。可以说,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预算管理相互制约,可形成均衡的、可持续的互动机理,最终实现高效配置企业资源。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预算管理的互动机理见如图1,互动机理只考虑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两大基本质量特征,预算管理按照功能划分为控制型预算与决策型预算两类。(图1)

(一)会计信息质量:企业资源配置的起点与归宿点。在企业资源配置过程中,以前年度的会计信息是企业配置资源的基础,企业通过分析以前年度的会计信息、其他相关信息以及预期的影响因素对企业资源实施初始配置(即企业预算),形成的企业预算也就成为企业日后经济活动执行与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会计信息也反映了企业资源实际配置结果,一般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越高,会计信息越能客观反映企业的资源实际配置结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会计信息既是企业资源配置的起点,也是企业资源配置的结果。

(二)预算管理:企业资源配置的核心工具。企业资源配置的管理工具有很多,有事前、事中与事后等各种配置工具,而企业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源配置的核心工具,因为:(1)企业预算管理是一种事前资源配置手段,对企业资源实施的初始配置,符合企业战略,以后企业采取的各种管理控制工具一般只是微调某些环节的资源配置;(2)企业预算管理是一种全面的资源配置手段,既涉及到财务以及非财务方面,又覆盖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企业与相关利益主体之间,还跨越多个会计年度;(3)企业预算管理为其他资源配置工具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考核标准。

(三)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互动机制

1、会计信息质量能优化预算管理环境。企业内部的委托关系按层次划分为:部门经理与业务员工、总经理与部门经理、董事会与总经理、股东与董事会、股东与监事会、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债权人与债务人七层委托关系(聂顺江,2010),形成一个自股东至业务员的多层次委托关系聚合体。在每一层委托关系中,人都处于信息优势,而委托人处于信息劣势,有限理性人容易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由于企业委托关系链比较长而复杂,会计信息从产生到传递给高管过程中,在每一层委托关系都可能产生噪音,容易出现“牛鞭效应”,严重时会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将采取两项措施:(1)理顺企业委托链,减少委托层次,从而促使企业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形向扁平形转变;(2)增强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企业将加强信息管理的硬件与软件建设。为了明确各层委托关系中委托人与受托人权、责、利之间的关系,会计信息也就成为明确各层委托关系中委托人与受托人权、责、利关系的工具,会计信息也将凸显可靠性这一质量特征;当企业为了降低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除了要透明的同时,更应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基础上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以便使企业各层委托关系中的委托人与人能充分共享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见强调可靠性的会计信息将有利于优化企业内部的委托链;强调相关性的会计信息有利于降低企业会计信息不对称程度,这能为企业预算管理塑造较好的管理环境。

2、预算管理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委托关系比较少,一般企业采取扁平形组织结构,在扁平形组织结构中,企业与外部环境接触面比较大,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换依靠企业所有员工,可以说企业员工最熟悉各个业务终端,企业预算管理也就不得不要求全员参与,才能使得企业预算管理效果更佳,因此企业一般会实施决策型预算管理。相反,企业委托关系比较多,一般企业采取金字塔形组织结构,如果采取全员参与预算管理,预算管理的成本相对较高,预算效率较低,因此企业一般会实施控制型预算管理。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比较高的情况下,委托方对受托方进行激励的同时,更加偏重于监督受托方,因此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企业一般采取监督色彩比较浓的控制型预算管理。而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比较低,委托方与受托方信息共享程度比较高,委托方更加偏重于激励机制建设来激励受托方,因此企业一般采取决策型预算管理。预算管理过程形成预算信息,预算信息是会计信息的组成部分,当企业采取控制型预算管理时,企业预算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权威的评价标准,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此时会计信息必须与预算信息一致程度较高,说明会计信息具有很高的可验证性;当采取决策型预算管理时,由于预算参与程度较高,企业对未来发展趋势把握比较准确,此时的预算信息具有很强的预测性,将有利于增强企业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为会计信息相关主体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凸显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3、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互动路径选择。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变迁促进企业预算管理模式的改进,预算管理模式的改进进一步固化变迁后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结合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模式的特征,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互动的支撑点是资源配置效率,可靠性会计信息有利于实施控制型预算管理,相关性会计信息有利于实施决策型预算管理,因此会计信息与预算管理互动路径主要有两种选择:(1)可靠性会计信息-控制型预算管理;(2)相关性会计信息-决策型预算管理。

三、小结与建议

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预算管理功能相互制约,形成均衡的、可持续的互动机理,凸显可靠性会计信息与控制型预算匹配,凸显相关性会计信息与决策型预算匹配。会计信息是企业资源配置的出发点与归宿点,而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源初始配置的核心工具,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都服务于企业资源高效配置这一终极目标,企业要高效配置资源须充分利用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的互动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蔡剑辉.预算的职能冲突与协调对策研究[J].会计研究,2009.12.

预算会计的特征例2

在财务会计领域,将“透明度”作为评价会计准则或者会计信息的质量指标之一。透明度在财务会计领域的发展起步于1996年,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关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核心准则的声明中提出了“透明度”一词,用以评价会计准则的质量。将透明度与可比性、充分披露一起并列为三项评价“核心准则”的要素之一的“高质量”的属性。1998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了名为《增强银行透明度》的研究报告,将透明度定义为: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一家银行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及风险管理实务。该报告进一步提出,披露本身未必会导致透明,为实现透明,银行必须提供及时、准确、相关和充分的定性与定量信息,以便信息是用者恰当地评估机构的活动和风险分布。透明信息的质量特征包括:全面、相关和及时、可靠、可比、重大。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高透明度意味着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即企业所提供的信息,使用者能据以准确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风险程度等。由此可见,透明是一个内涵广泛,有极高要求的质量特征。虽然,从表面看,透明是指清楚、明晰、便于理解,但实际上,高透明的信息也就等同于高质量的信息,以提供足够、有用、可理解的信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政府预算透明度是政府预算活动的文字记录的要求,该文字记录应及时、高效地反映政府的全部活动信息,包括政府的组织结构以及各组织的职能信息、全部收支信息,并便于社会公众获取及使用,并应对预算过程进行充分的说明,预算语言使用清楚、易懂。政府预算透明度是财政透明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看,财政透明度是准确及时地公开政府信息,实现社会公众和政府监管部门能对政府受托责任的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以及管理。刘笑霞、李建发(2008)认为,财政透明度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几方面基本特征:除完整性、及时性、可靠性三个核心质量要求外,还包括可理解性、一贯性和可比性。政府预算是政府预算会计信息的重要载体,一般通过文字说明和表格来体现。政府预算透明就是指全面真实地反映政府预算信息,而政府预算透明度则指其反映的程度,对政府预算信息的质量要求。对于政府预算透明度的理解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行:从狭义来看,政府预算透明度指政府预算信息的公开透明程度,预算信息质量必须满足公众的透明要求,即政府预算信息的质量要求特征一般主要体现为易理解、充分性和及时性。从广义来看,政府预算透明度可视为财政透明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供求双方相互作用达到的相对稳定状态,使信息需求者能对政府活动进行评价或做出相关决策,要达到可靠性及相关性,是一个综合的高质量特征。因此,对于政府预算透明度而言,从信息使用者角度看,信息的及时、充分、易理解、可靠、相关显得更为重要。政府应该及时全面的公开易于信息需求者理解的预算信息,方便使用者获取关于政府及其活动的预算信息。

会计技术可被视为一种管理工具。预算透明需要借助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生成的有效、可靠、相关的信息,譬如成本、产出等方面的数据,使得预算信息达到透明的要求,满足信息需求者的要求,因此良好的政府会计信息系统对预算质量有促进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会计具有预算监控的职能,透明的预算文件亦能为政府会计的监控奠定基础。通过预算信息及预算执行信息的对照,能了解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及管理水平。

政府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是属于现代会计体系下的两个分支,其中,政府会计体系应当由政府财务会计、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成本会计组成 。由于在同一学科背景下,政府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都是将相关信息通过会计体系的处理后,使其能符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同时又由于一个适用于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另一个适用于企业,在具体的处理方法、内容等会有所不同。因此,会计透明度和预算透明度可以这样理解:将“透明”作为会计信息的具体要求,其中,前者是要求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后者是要求政府及非营利组织预算信息透明。并且,由于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两者在质量要求的具体内容上是完全不同的,以及时性为例,企业会计信息要求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政府预算信息要求及时向公众及立法部门提供报告,并使的立法机构对政府预算草案的审议有足够的时间。

二、参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框架设计指标的理论基础

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矛盾是产生会计政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框架等的基础。在企业会计的研究中,相关性与可靠性是对立与统一的,两者都是为了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但增强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代价,增强可靠性则是以相关性为代价。比如:在对资产的计量中,历史成本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其相关性远不及现行成本法。而现行成本法易纵,虽有良好的相关性,但可靠性较差。通过这两大会计信息质量的相互权衡,来确定应提供怎样的会计信息。在政府预算中,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也是对立与统一的。例如,或有负债信息的公开与否是解决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矛盾的不同方法,对或有负债进行披露是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相关性的要求,其可靠性较差。如若强调可靠性,对未发生的或有负债不加以披露,则其相关性会降低。因为在政府预算的计量、披露等方面也存在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对立情况,所以参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框架设计政府预算透明度评价指标体系是可行的。

从新公共管理理论看,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以市场为基础、引入企业管理思想、模式等做法要求政府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通过签约外包等将公共活动转向私营部门以及提高部门的工作绩效等,达到“公共部门的‘市场化’”以及“脱离官僚制”。因此,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引入到政府预算透明度评价中没有背离新公共管理理论。同时对于企业会计透明度的相关研究是优于政府预算透明度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经济学中将存在“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的状态定义为“缺乏透明度”(lack of transparency)、“不透明”。在私营部门中,委托人和人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方式是激励与监督,以及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即人主动公开其真实信息。但人只会主动公开对其有利的信息,为减少人的行为对委托人的不利影响,由独立的第三方(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者)通过确定企业最重要的信息即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要求,明确人的公开信息的要求,减少对人不利信息的平衡双方的矛盾,提高活动信息的透明度。

在公共部门,解决委托人和人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主要方式是监督,以及提高政府公共信息的透明度。政府预算信息作为描述政府计划的活动信息,在政府公共信息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企业财务会计的应用中,“透明”是一个内涵广泛,有极高要求的质量特征。虽然,从表面看,透明是指清楚、明晰、便于理解,但实际上,高透明的信息也就等同于高质量的信息,以提供足够有用可理解的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因此,企业和政府作为人在满足信息的透明方面应有共通之处。同时在透明度的具体应用中,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研究比政府预算透明度的更为深入有效。笔者选择借鉴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研究成果,对政府预算透明度进行分析符合“透明度”的本质内涵,即减少信息不对称。

预算会计的特征例3

预算原则

根据日本《宪法》规定,日本预算主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事前审批原则。预算必须在执行之前经过国会的审议和批准。如果进入新预算年度(日本财政年度为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后,预算仍未获国会批准,则要编制临时预算提交国会审批,方可开支。第二,总额预算主义原则。要求预算中计入政府的全部收入和全部支出,它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求计入全部的收入和支出项目,不允许只计入收支相抵后的差额;另一方面,要求对收入和支出列示到能反映实际情况的科目为止,比如在公共支出中要求列到具体项目。第三,报告原则。要求政府每年度至少一次向国会具体报告财政状况,公开发表预算、调整预算及决算资料。第四,单年度主义原则。即各年度预算相互独立的原则。

预算内容

日本各级政府提交国会(地方议会)的预算,必须包括预算总则、收支预算、递延费、跨年度支出及政府债务负担行为等内容。在预算总则中,除概括说明与财政收支预算有关的事项外,还需说明公债发行额度、临时借款最高额度及其他与预算执行有关的事项。

在预算管理上,各级政府负责管理本级预算,中央政府对地方财政的预算管理主要是通过编制《地方财政计划》,对地方财政运营进行引导。具体指导体现在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和地方债发行的审批上,而且主要由负责地方事务的自治省与大藏省共同负责管理。

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

预算的编制规定了岁入岁出等估算书的制作、送交;岁入岁出概算的制作、决定;预算的编制、内阁会议的决定。向国会提交预算的时间在上年度的12月中。预算执行中的预备费由大藏大臣管理,具体使用必须报告内阁和提交国会承诺并送交会计检查院。预算决算必须于下年度11月30日送交会计检查院。经会计院检查后提交下年度的国会内阁。

中央预算分类

日本实行复式预算制度,中央预算分为一般会计预算,特别会计预算和政府关联机构预算三大类。一般会计预算是管理中央政府的一般性财政收支的,它以税收、国债收入等为财源。为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教育、公共投资等活动提供财力保障。

日本特别会计预算,是根据《财政法》规定设置的分类管理型事业预算。特别会计预算主要有五大类:(1)事业特别会计预算;(2)管理特别会计预算;(3)保险特别会计预算;(4)融资特别会计预算;(5)整理特别会计预算。

政府关联机构预算是各政府关联机构的财务预算。政府关联机构是指导依据特定法律设立的、中央政府提供全部资本金的法人,是经营事业、尤其是融资性业务的机构,将其与中央政府机构区分开来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能灵活运用企业经营规则,以提高效率。但是,为了保证其公共性,其预算与政府预算同样接受国会的监督。

从资金运行的角度看,以上三种预算不是单纯并列的,而是相互交叉的。一方面,有一般会计预算对特别会计预算及政府关联机构预算的资金转移,另一方面,也存在特别会计预算及政府关联机构预算对一般会计预算的利润上交。

地方预算分类

日本地方预算的分类与中央基本相同。根据《地方自治法》规定,地方预算区分为一般会计预算和特别会计预算。一般会计预算指以地方政府基本收支为中心的财政收支预算,主要指一般会计预算。特别会计预算,有按国家法令规定必须设置的,也有各地方政府经本级议会批准设置的,因此各地方政府特别会计预算的设置不尽相同,总体上大致可分为公营企业预算和其他特别会计预算。公营企业预算是地方各级政府所有和经营的企业的预算,如自来水、电力、煤气、医院、公共汽车等企业的预算。其他特别预算种类较多,如根据《国民健康保险法》规定设置的国民健康保险事业预算,根据《农业灾害补偿法》设置的农业共济事业预算、收益事业预算(如赛马、等)、老人保险医疗事业预算、公立大学附属医院事业预算等。

地方政府无论征收法定税还是法外税,都必须制订征税条例。地方税征收条例由各地方政府起草,并经本地议会审批,需与中央政府协商并获批准的事宜必须在提交议会之前进行。地方税征收条例内容包括税目、纳税人、课税对象、计税依据、税率及其他与征税有关的事项。对于法定地方税来说,地方税条例是将《地方税法》规定的税种,按法律规定的原则和当地实际制订出具体的征收细则,而对于法外地方税来讲,经中央政府和本级议会批准后就具体有税法的效力。

地方税征管也是地方政府税收权限的体现之一。从目前的情况看,除地方消费税由国税部门代为征收外,其余地方税均由地方政府征收。各级地方政府除在政府机构上设置税务管理部门外,还根据需要设置一定的税务所,负责地方税征收工作。

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的法制化

财政体制上实行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各级财政只对本级政府负责,预决算由本级议会审批,独立征税,上下级财政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或业务上的管理关系。不仅如此,作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财政进行统计、调查和协调的部门不是作为财政部门的大藏省,而由专门负责地方事务的自治省负责。

日本的财政体制在资本主义国家属中央集权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日本地方自治是由中央给的,地方权限的大小由中央确定。如地方税是在20世纪中叶由中央税下放而形成的,地方财政支出范围也是由中央政府逐步下放的。不仅如此,目前日本中央政府仍控制着许多与地方财政运营有关的重要权限,如地方税立法权、地方债发行审批权等。第二,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中央财政的支持。地方政府为了得到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必须按规定(依法)向中央政府报告财政运营情况,服从中央政府必要的调度和安排。

若干启示

预算会计的特征例4

一、《征求意见稿》的变化创新

与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变化和创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实现了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统一。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标准体系涵盖了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会计。《征求意见稿》没有分别制定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是从会计科目、核算内容和报表三方面将两类机构统一,为各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日常的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及财务报告的编制统一了口径,也为各级政府部门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并行。以往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虽要求将效益与本年度相关的支出计入当期费用,将效益与两个及以上会计年度相关的支出,以固定资产折旧等形式分期计入费用;另一方面又要求在购入固定资产时全额列支、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借记基金科目,这两者存在矛盾。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未真正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但因为政府总预算和财政拨款的显著特征,政府会计主体确实与企业存在实质差异,不可能完全仅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由此开启了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并行模式,既符合了财政预算的需要,又踏出了“权责发生制综合财务报告”最坚实的一步。

(三)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整合。基于上述统一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行预算管理与财务核算的变化创新,《征求意见稿》重新整合了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这也是《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

1.会计科目的变化对比。《征求意见稿》中会计科目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整合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并行核算、更全面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和事项、从配合“营改增”的实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1)财务会计科目。《征求意见稿》中财务会计一级科目共74个,涵盖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要素,比《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增加40个科目,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增加26个科目,具体变化对比见表1。

(2)预算会计科目。《征求意见稿》新增预算会计一级科目28个,涵盖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类会计要素。其中预算支出类科目“上缴上级支出(7501)”对应事业单位支出会计科目“上缴上级支出(5101)”,“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7502)”科目对应行政单位支出会计科目“拨出经费(5101)”和事业单位支出会计科目“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5201)”。

2.会计报表的变化对比。《征求意见稿》中会计报表分为财务会计报表和决算报表(预算会计报表)两部分,共七张,其中三张报表与之前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对应,另外四张为新增报表,见下页表2。

二、《征求意见稿》待商榷之处

(一)固定资产分类。《征求意见稿》在“固定资产(1601)”科目的介绍中,沿用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分类,即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但又说明文物和陈列品,通过“文化文物资产(1805)”科目核算,不通过“固定资产――文物和陈列品”科目核算。既然如此,固定资产又为何包括“文物和陈列品”这一明细?此外,将家具、用具、装具和动植物划为同一类,稍显牵强。而且按照《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家具、用具、装具需要计提折旧,而动植物不需要计提折旧。

(二)专用基金的计提及使用。《征求意见稿》在“限定性净资产(3001)”科目的账务处理说明中指出,根据规定从收入中提取基金并列入费用的,一般按照预算会计中的预算收入计算提取金额,借记“业务活动费用”等有关科目,贷记“限定性净资产――专用基金”科目,很明显,此处的“业务活动费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支出,而是虚列支,这与《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总则第三条的“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相悖。还有,使用专用基金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时,借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同时借记“限定性净资产――专用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此处第二笔分录的金额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总额还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一个月应计提折旧(摊销)的金额?但不论是哪种金额,均存在矛盾之处。若为总额,一次性就折旧(摊销)完毕,不符合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定义及特征;若为一个月应计提额,既与第一条分录不匹配,又与“固定资产累计折旧(1602)”科目所描述的“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背道而驰。

(三)本年盈余可能会比较大。由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按收付实现制核算,发生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购置及基本建设等资本性支出,已在实际支付时全额列支,其后年度的折旧和摊销都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在改为按权责发生制核算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购置及基本建设等资本性支出发生时借记相应资产类科目,仅在折旧和摊销时才列费用,该费用相对于购置或构建资产时支付的款项小很多倍,由此“本年盈余(3201)”科目核算单位各项收入费用相抵后的余额会比较大,尤其是开始按权责发生制进行财务核算的前几年,在长期资产购建较多的单位这一情况更为明显。

预算会计的特征例5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

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入的实现、征解、入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有的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大约为4.7%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不论就高还是就低,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4.会计明细账设置量过大,且大量使用多栏式。一个基层税务机关所管的纳税户常常有几百户,多的达几千户,税种一般有十几种,每个纳税户都要缴纳几种税,这需要设置大量的明细账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纳税户就有多少明细账.并且为尽量减少明细账的设置,大部分明细账都采用多栏格式,其账簿的长度均超出其他专业会计所能承受的水平,会计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实质,使税收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

二、影响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征管模式对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1994年新税制实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2004年安徽省通过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税收会计核算模式,使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会计主体职能,省级国税机关成为会计主体,担负税收会计核算职责。这对建立在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基础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预算体制和税银库一体化对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收入职能,它要求税务机关能准确核算各预算科目(税种)和预算级次(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况,它并不关注税收资金在征收过程中所处的形态.它关注的是从税收资金的形成到划入国库成为财政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随着税银库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开票即入库。除了欠税等税收资金之外,税收资金在税务机关账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加短暂,这对核算税收资金的占用形态以及资金来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总体思路应是:围绕税收资金运动过程,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一)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二)在核算层级上,税收联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

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据上,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

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入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子缴税完税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55号)规定,当实行税银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后,税收会计核算税款征收情况的原始凭证可使用电子数据。作为书面资料的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档案管理。

(四)在核算手段上,要逐步确立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开发全国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

一是以规范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注意防止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与软硬件建设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在确立会计核算主体单位的基础上整合核算流程,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税收会计核算业务和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软件的设计开发必须不断适应税收会计发展的需要。二是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会计科目设置、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实现与综合征管系统(CTAIS)的连接,按照平台统一、一次录入、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实现会计核算软件平台的标准化: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税收会计核算的标准化。

四、税收会计核算亟待改革的问题--税收成本效益问题

(一)确立有别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从核算内容上看,税收资金在性质上也有别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和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脱胎于企业生产资金,是企业生产资金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增值的部分,税收资金又终止于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同时,在税收资金的征收、入库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又是财政预算资金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核算内容决定了税收会计必须实行有别于现行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核算形式,建立独立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二)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考虑税收成本收益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降低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益。因此.要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控制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核算,达到不断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税收成本预算制度、考核制度与监管机制

要把税收征收成本的高低作为评价税务机关工作成效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树立成本观念,注重成本核算,讲求效率。只有考核税收成本,强化税收成本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预算会计的特征例6

一、税收会计核算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

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入的实现、征解、入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有的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大约为4.7%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不论就高还是就低,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

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

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一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4.会计明细账设置量过大,且大量使用多栏式。

一个基层税务机关所管的纳税户常常有几百户,多的达几千户,税种一般有十几种,每个纳税户都要缴纳几种税,这需要设置大量的明细账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纳税户就有多少明细账,并且为尽量减少明细账的设置,大部分明细账都采用多栏格式,其账簿的长度均超出其他专业会计所能承受的水平,会计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实质,使税收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

二、影响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征管模式对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1994年新税制实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2004年安徽省通过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税收会计核算模式,使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会计主体职能,省级国税机关成为会计主体,担负税收会计核算职责。这对建立在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基础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预算体制和税银库一体化对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收入职能,它要求税务机关能准确核算各预算科目(税种)和预算级次(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况,它并不关注税收资金在征收过程中所处的形态,它关注的是从税收资金的形成到划入国库成为财政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随着税银库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开票即入库。除了欠税等税收资

金之外,税收资金在税务机关账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加短暂,这对核算税收资金的占用形态以及资金来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总体思路应是:围绕税收资金运动过程,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一)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二)在核算层级上,税收综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

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据上,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

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入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子缴税完税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55号)规定,当实行税银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后,税收会计核算税款征收情况的原始凭证可使用电子数据。作为书面资料的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档案管理。

(四)在核算手段上,要逐步确立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开发全国统一的税收

会计核算软件一是以规范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注意防止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与软硬件建设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在确立会计核算主体单位的基础上整合核算流程,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税收会计核算业务和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软件的设计开发必须不断适应税收会计发展的需要。二是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会计科目设置、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实现与综合征管系统(CTAIS)的连接,按照平台统

一、一次录入、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实现会计核算软件平台的标准化;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税收会计核算的标准化。

四、税收会计核算亟待改革的问题—税收成本效益问题

(一)确立有别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从核算内容上看,税收资金在性质上也有别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和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脱胎于企业生产资金,是企业生产资金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增值的部分,税收资金又终止于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同时,在税收资金的征收、入库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又是财政预算资金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核算内容决定了税收

会计必须实行有别于现行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核算形式,建立独立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二)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考虑税收成本收益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降低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益。因此,要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控制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核算,达到不断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税收成本预算制度、考核制度与监管机制

要把税收征收成本的高低作为评价税务机关工作成效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树立成本观念,注重成本核算,讲求效率。只有考核税收成本,强化税收成本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新晨

(四)对实行成本核算、降低税收成本的正确认识

一是降低税收成本不能顾此失彼。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提供税法宣传和咨询服务是《税收征管法》明确规定的义务,税务机关不能为降低成本减少这方面的服务,不再给纳税人提供必要的办税条件。降低某一方面的成本不能以增加另一方面的成本为前提,而且某一方面成本管理目标要有一个客观公认的控制标准。二是降低税收成本不能影响税收收入。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税收征收效率,税收征收效率是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对比关系,一般来说,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之间的差额越大,表明税收征收效率越高,要在税收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降低税收成本来实现;或在税收成本已定的情况下,通过增加税收收入来达到,也就是要追求成本的最小化或收入的最大化。三是降低税收成本要处理好与依法治税的关系。必须以依法征税为前提,应收尽收,如果因征收成本过大,放弃征收,就产生了降低成本与依法治税的矛盾要处理好这个矛盾既不能不惜一切代价去征收,也不能完全放弃,而应采取最小成本的征收方法去解决,如委托等在考虑税收成本收益核算的技术层面上,笔者认为,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设计科学合理的税收会计核算科目,明确各科目核算范围。要按收入成本收益三大类设计核算科目、核算标准和核算范围。二是制定规范的税收会计准则。要通过规则的形式对成本费用等支出进行规范,制定标准,对收益的地区标准、税种标准、产业标准以及差异进行明确和规范。三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税收会计核算目标。目前税务部门税收征管系统渐趋统一,这就为税收会计核算提供了重要的核算资料和依据,因此应依托征收管理系统的数据资源设计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从而实现税收会计核算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教材编写组《税收会计中国税务出版社2004年版。

[2]盖地《税务与税收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3]赵丽生等《税收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4]涂龙力、李德禄《关于税收会计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预算会计的特征例7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

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入的实现、征解、入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有的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大约为4.7%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不论就高还是就低,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4.会计明细账设置量过大,且大量使用多栏式。一个基层税务机关所管的纳税户常常有几百户,多的达几千户,税种一般有十几种,每个纳税户都要缴纳几种税,这需要设置大量的明细账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纳税户就有多少明细账.并且为尽量减少明细账的设置,大部分明细账都采用多栏格式,其账簿的长度均超出其他专业会计所能承受的水平,会计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实质,使税收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

二、影响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征管模式对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1994年新税制实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2004年安徽省通过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税收会计核算模式,使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会计主体职能,省级国税机关成为会计主体,担负税收会计核算职责。这对建立在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基础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预算体制和税银库一体化对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收入职能,它要求税务机关能准确核算各预算科目(税种)和预算级次(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况,它并不关注税收资金在征收过程中所处的形态.它关注的是从税收资金的形成到划入国库成为财政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随着税银库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开票即入库。除了欠税等税收资金之外,税收资金在税务机关账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加短暂,这对核算税收资金的占用形态以及资金来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总体思路应是:围绕税收资金运动过程,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一)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二)在核算层级上,税收联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

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据上,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

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入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子缴税完税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55号)规定,当实行税银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后,税收会计核算税款征收情况的原始凭证可使用电子数据。作为书面资料的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档案管理。

(四)在核算手段上,要逐步确立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开发全国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

一是以规范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注意防止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与软硬件建设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在确立会计核算主体单位的基础上整合核算流程,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税收会计核算业务和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软件的设计开发必须不断适应税收会计发展的需要。二是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会计科目设置、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实现与综合征管系统(CTAIS)的连接,按照平台统

一、一次录入、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实现会计核算软件平台的标准化: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税收会计核算的标准化。

四、税收会计核算亟待改革的问题--税收成本效益问题

(一)确立有别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从核算内容上看,税收资金在性质上也有别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和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脱胎于企业生产资金,是企业生产资金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增值的部分,税收资金又终止于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同时,在税收资金的征收、入库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又是财政预算资金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核算内容决定了税收会计必须实行有别于现行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核算形式,建立独立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二)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考虑税收成本收益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降低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益。因此.要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控制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核算,达到不断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税收成本预算制度、考核制度与监管机制

要把税收征收成本的高低作为评价税务机关工作成效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树立成本观念,注重成本核算,讲求效率。只有考核税收成本,强化税收成本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预算会计的特征例8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大数据时代当前面临的挑战是根据大数据进行预测[1]研究,利用已知数据进行预测的模式产出,本文对大数据预测处理模式进行研究,同时创新性的提出一种融合算法模型框架,最后用稻菁[3]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2 预测处理模式研究

基本处理模式

本文研究的大数据[4]预测处理模式主要分为几个过程,如下:

1.问题与业务理解

问题与业务的理解是对数据挖掘的需求进行确认,对预测与挖掘目标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2.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原始的数据要倾国清洗或者预处理的方式,才能使最终的结果准确或者可用。

3.数据挖掘

a)特征工程

b)模型训练

c)模型评估

4.结果解释和评估

特征工程

特征工程[5]是将原始数据转化为特征,在进行特征工程的时候,影响其预测结果有三大因素:模型的选取是否合适,可以用的数据是否好用,提取的特征是否实用。

数据预处理

对数据进行挖掘之前,必须首先准备好挖掘的数据,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提高分类或预测的准确性、效率和可扩展性。

1.数据清理。数据清理是指在消除或者减少数据中噪声和处理缺失值数据预处理。

2.相关性分析。犹豫数据集中的许多属性与挖掘任务本身可能是无关的。

3.数据转换。利用概念分成,可以将数据泛化到更高层次的概念。

特征选择

特征选择是根据有意义的特征输入数据挖掘的算法和模型进行训练。特征选择是特征处理的核心部分。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过滤特征[6]:该思路是自变量和目标变量之间的关联。

2.封装特征:该思路是通过目标函数来看是否加入一个变量。

3.嵌入特征:该思路是学习器来自动选择特征。

算法框架

本问研究内容创新性采用算法模型的融合方式,即多模融合的学习算法框架 ,建立组合预测方法,得到优选的预测处理模式,克服单个预测算法的缺点,提升了算法预测的准确性。

GBDT

GBDT算法是Boosting算法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它是一种非线性的模型,每次迭代都是在减少残差的梯度方向新建一颗决策树,迭代多少次就会生成多少决策树。

LR

LR是广义的线性模型。LR模型可以很好的并行化,其是一种线性模型,其可以处理上亿条的训练样本。但是这种线性模型限制它的的学习能力,不能处理大量的特征。

GBDT与LR的融合

GBDT的决策树的通道可以直接作为LR输入特征使用。所以本文将两种算法结合,提出一种GBDT与LR融合的算法模型。这种模型相比如人工寻找特征和特征组合,这种方法省时省力,效率更高。经过融合算法模型进行特征和特征组合的自动发现,LR的输入特征来自GBDT生成的特征。

模型评价

模型评价是验证特征工程与算法框架的重要评测环节。一般采用均方根误差评价法。

其计算公式如下。

3 实验数据集分析

数据分析

通过分析某省部分公交线路的历史公交卡交易数据,分析推测乘客的出行习惯和偏好,从而建立模型,预测未来公交客流。即:根据公交线路历史刷卡数据,预测不同公交线路6点-21点各时段的客流情况。

特征工程

原始数据包含特征Use_city features、Line_name features、Terminal_id features、Card_id features、Create_city features、Deal_time features、Card_type features、Weather features。特征按照具体的内容又可以分为:计数、比值、Flag、时间间隔、时间层级、规则、排序、地理特征等八种。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不详细介绍各特征。

算法框架

算法采用GBDT和LR融合算法,基本原理见图1,GBDT作为主要分类器,表3得到的训练参数是经过模型训练得到的。其中,GBDT3是单模型中评价效果最好的模型。经过GBDT生成的特征,下一步使用LR对GBDT生成的模型进行融合,把每个GBDT 模型对测试集的预测结果合并作为LR的训练集。

结果评价

模型结果评价采用RMSE评测,公式如下:

经过线下的预测集测试,7模型混合GBDT特征模型与LR融合的算法框架最终得到82%的评分值,说明整个预测模式效果很好。

4 结论

本文研究基于大数据的预测处理模式,研究了包括特征工程、算法框架、模型评价等大数据预测处理的关键步骤,提出多模融合算法:GBDT与LR融合算法,相比于传统算法,多模的融合算法结合了LR速度快、效率高,是一种精确、有效的预测处理算法。最后本文用真实的数据集验证了所研究的处理模式和多模算法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 孟小峰, 慈祥, MengXiaofeng,等. 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3, 50(1):146-169.

[2] 李建中, 刘显敏. 大数据的一个重要方面:数据可用性[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3, 50(6):1147-1162.

[3] 应毅, 刘亚军, 陈诚.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个性化推荐系统[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5, 51(13):111-117.

[4] 赵娜. 大数据研究综述[J]. 电子测试, 2015, 14(5):87-90.

[5] Crone S F, Kourentzes N. Feature selection for time series prediction - A combined filter and wrapper approach for neural networks[J]. Neurocomputing, 2010, 73(s 10-12):1923-1936.

预算会计的特征例9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8-0180-03

1概述

随着终端硬件设备的改良以及4G网络的普及,人们对视频分辨率和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4K、8K分辨率的视频已经在部分领域投入应用,超高清视频需求的扩大势必带来视频压缩技术上的革新。视频编码联合工作组Joint Collaborative Teamon Video Coding(JCT-VC)在2013年1月正式了最新的视频编码标准HU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HEVC),作为H.264/AVC标准的替代者,HEVC在同等视频质量下码率比H.264/AVC减少一半。为了达到更高的编码性能,HEVC采用了更为灵活的分块结构,提出了基于四叉树结构的编码单元递归划分技术和多角度帧内预测模式选择技术。为了寻找最优的CU划分方式,HEVC引入了编码单元(CU)、预测单元(PU)和变换单元(TU)3个基本单元,递归遍历所有可能的CU划分方式,根据率失真(RD)代价(RDCOST)判决编码块的划分及进行最优预测模式的选择。新技术的应用,使HEVC能够更加灵活和精细的进行预测、变换和编码,使得压缩编码后的效果更能符合视频图像本身的特性。

然而,HEVC编码性能的显著提升是以计算复杂度的提高为代价的。与H.264/AVC相比,在同等应用条件和视频质量下采用HEVC进行编码的时间将会增加几倍甚至十几倍,这显然无法满足实时编码的需求。其中,搜索编码树单元中的最优四叉树结构使得编码过程变得尤为复杂。为此,部分学者提出了HEVC帧内CU快速划分算法。对HEVC帧内CU划分算法进行改进的现有方法主要包括利用视频图像本身纹理特性或标准编码分割统计特性来进行CU递归分割的提前终止或跳过。然而,前者侧重于对当前编码块的纹理特性分析,却忽视了纹理复杂度相似的相邻块在块划分方式间的相似性。后者根据统计特性来确定CU深度范围,却忽视了纹理复杂度相似的相邻块在预测模式间的关联性。在已有优化算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低复杂度的帧内编码算法,该算法通过计算编码块的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值来获得编码块纹理复杂度的衡量指标,并提前决断CU的划分方式;同时,针对帧内模式选择过程,将当前编码块与相邻已编码块的纹理复杂度进行对比,剪裁需计算的预测模式,进一步降低编码复杂度,减少编码时间。

2灰度共生矩阵及其特征值应用

CU的划分和视频图像特征有密切相关,图像细节较为丰富的区域,CU划分得更为精细;相反,对于图像较为平坦的区域,则采用较大尺寸的CU进行编码。为了衡量图像块的纹理特征,本文选择了计算图像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值的方法来描述图像块的纹理复杂度。灰度共生矩阵是一种对图像处理进行定量描述的方法,它能反映图像灰度关于方向、相邻间隔、变化幅度的综合信息,是分析图像的局部模式和它们排列规则的基础方法。关于图像的复杂度,本文先计算灰度图像得到它的共生矩阵,并通过计算这个共生矩阵得到矩阵的部分特征因子来分别代表图像的某些纹理特征。然后将几个纹理特征值加权求和,得到图像块的纹理复杂度。

GLCM在计算时要考虑四个变量,分别是窗口大小Ⅳ、图像灰度级L、方向θ(一般有四种取值0°、45°、90°、135°)和像素统计距离d。若图像的灰度级为L,则GLCM为L阶矩阵,该矩阵的第i行、第j列各元素值p(i,j)于方向为θ、相距为d且像素值分别为i和j的像素对的出现次数。灰度共生矩阵的计算量由窗口大小Ⅳ和图像灰度级L共同确定。在本文中,窗口大小Ⅳ即为编码块的长,而为简化计算复杂度且不影响图像的纹理特征,将灰度级L设为16。角度选择为水平方向,统计距离选择为3。

灰度共生矩阵的特征因子包括熵、边缘比率、反差、相关度、能量等。然而描述因子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相关和冗余,如果采用过多的因子,则会带来更大的计算量,而且也不利于对复杂度进行准确的描述。经分析考虑后,本研究选择了熵(Ent)、反差(con)和能量(Asm)3个特征因子,他们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1)

(2)

(3)

Ent可以用于度量图像纹理的随机性。Con是描述纹理反差即纹理粗细的统计量,它可以反映图像纹理的清晰程度。Asm是一种表示灰度分布一致性的统计量,是图像灰度分布均匀性的度量。描述当前块纹理复杂度时,首先分别对这3个指标进行计算,并进行加权求和,其中熵和反差的权值为1,能量的权值为-1,因为前2个因子与复杂度是正相关的,而后两个是负相关的。编码块纹理复杂度计算公式为:

Cop=Ent+Con-Asm (4)

Cop可以很好地描述图像的纹理复杂度,其值越大,说明当前编码块的纹理复杂度越高,反之纹理复杂度越低。通过对Cop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当前编码块的尺寸进行快速决断。

3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值的帧内快速编码算法

3.1编码块尺寸快速决策

图1为本文提出的编码块尺寸快速决策算法的流程图。depthcur和depthner分别为当前CU和相邻CU的深度,Copcur和Copcur分别为当前编码块和编码块的纹理复杂度。算法首先根据当前编码块像素值计算当前编码块的纹理复杂度Copcur,然后将Copcur与各个阈值及相邻已编码块的Copner做比较,进行当前编码块尺的快速决断或预测模式的剪裁。其中,各个阈值的确定是保证算法正确性的关键,再通过大量实验的对比分析后,将低复杂度、高复杂度及高相似性3个阈值分别确定为0.4、4.5和0.2。具体的算法流程如下:

1、首先计算当前CU块的纹理复杂度Copcur,其初始深度depth为0。如果Copcur值小于0.4,t当前编码块被认为是一个纹理简单的编码块。被判定为简单纹理的编码块将会以当前深度进行编码,大于当前深度编码块的递归计算将会被终止,从而减少了编码的计算量;

2、如果Copcur值大于4.5,则其被认为是一个纹理复杂的编码块。被判定为复杂纹理的编码块将会以更大的编码深度进行编码,跳过当前编码深度的率失真代价的计算,从而可以减少编码的计算复杂度;

3、如果当前编码块Cop不符合上述两条判定条件,将Copcur和Copner作对比。对比次序为,先与左侧最上CU的Copcur对比,再与上方最左CU的Copcur对比,期间若符合判定条件,跳转到4。判定条件为,若二者纹理复杂度差的绝对值小于0.2,则认为两编码块极为相似,将当前块的块划分方式向相邻已编码块靠拢。若左侧和上方编码块都不符合判定条件,按原始算法执行率失真计算。

4、此时,若在第3步判决的相似相邻块的编码深度大于当前块,则当前块将会跳过当前编码深度的率失真代价的计算,以更深的编码深度进行编码;若相邻块的编码深度小于等于当前块,则当前的块划分被认为是最佳的CU划分方式,程序将以当前深度进行编码。大于当前深度编码块的递归计算将会被终止。

3.2对预测模式的剪裁

在图像中,相邻的图像区域的纹理复杂度及纹理方向有可能极为接近,这在编码过程中表现为该区域内,相邻的编码块有着相似的划分方式和预测模式。根据此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帧内预测模式剪裁方法,裁剪需要执行的帧内预测模式以降低算法的复杂量。

在满足前文相邻两CU纹理复杂度极为接近,即|Copner-Copcur|

1)以相邻CU为,LeftCU为例,首先获取,LeftPU的预测模式,若LeftPU的预测模式号为N(6 N 30),则执行预测的预测模式为DC模式、PLANAR模式和预测号为从N-4到N+4的9种角度模式。例如,若LeftPU的预测模式号为14,则候选的预测模式为DC模式、PLANAR模式和模式号为10-18的共11种预测模式;

2)若3N5或N 31,N-4到N+4可能超出角度模式的界限(2-34),此时做循环映射。如相邻预测模式号N为3,则-1到1对应的预测模式号都不是角度模式,此时选取32-34三种模式作为替代的预测模式。此时所需执行的预测模式为DC模式、PLANAR模式、32-34和2-7共11种模式;

3)若N为0或1,即DC或PLANAR模式,按HM-16.0中原始算法进行预测模式选择。

若相邻CU为Above CU,算法执行流程与上述方法相同。

4实验结果及分析

为了验证本文算法的有效性,该算法将在HEVC官方测试模型HM-16.0上实现。实验平台的硬件配置为Intel(R)Core(TM)i5-4590 CPU@3.30GHz,内存为4.0GB。配置模式选用全帧内模式,QP分别设置为24、28、32、36。测试序列选用4个3840*2160@120fps的视频序列。

在实验中通过比较本文算法带来的速度增益及付出的相应代价一峰值信噪比的变化(PSNR)、码率变化率(BR)和节省时间百分比(TS)床衡量本文算法的性能。各项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5)

(6)

(7)

其中PSNRproposed、BRproposed和Timeproposed分别表示采用本文算法编码后的视频峰值信噪比、视频平均码率和编码时间;PSNRHM、BRHM、和TimeHM分别表示采用HM-16.0算法编码后的视频峰值信噪比、视频平均码率和编码时间。

实验结果详见表1。实验结果表明,与HM-16.0相比,本文提出的算法在码率增加0.74%、PSNR减少0.0159dB的条件下,可以减少64.24%的编码时间。本文算法也与算法进行了比较,编码时间可节省8.16%。因为算法采用了将CU、PU和TU尺寸放大的方法,则其所需编码块数更少,取得了降码率的效果。本文中用来衡量纹理复杂度算子的计算复杂度更低,而且只需要计算当前编码块的纹理复杂度。因此,本文提出的算法在与HM-16.0保持码率几乎不变的情况下,在编码时间的节省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预算会计的特征例10

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下的工程预算是办理竣工结算及工程索赔的重要依据之一,不仅要求编制人员要具有较高的预算业务素质,而且还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论水平好坏,总是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错,本文将主要结合工作,谈一下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下的工程预算审核要点及其注意事项。

一、 工程预算中常见的问题:

1、工程量:工程量的计算是工程预算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作。工程量计算主要存在的问题为工程量计算错误及由于对工程量计算规则理解不同,造成工程量的错算、漏算、重复计算。

2、套用单价:工程预算中常见的问题如定额套用不合理、定额换算不合理及工程项目重复套用定额等,同时由于新技术、新结构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导致定额缺项或需要补充的项目与内容也不断增多。然而因缺少调查和可靠的第一手数据资料,致使补充定额含有较多的不合理性。此外,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下常会出现因清单计量单位和定额计量单位不一致造成清单单价的错误。工程预算套用定额时还要注意的是工程材料价格的确定,目前常用材料的价格有各地的造价主管部门公布的信息价作为参考,但更多的材料价格是通过市场询价确定,材料市场差异较大,如何确定材料价格成为工程预算的重点及难点。

3、有关费用项目及计取:直接费由直接工程费和措施费组成,间接费由规费和企业管理费组成。措施费中脚手架、模板要按图计算,其他措施费如环境保护费、文明施工费及临时设施费要按费率计取。往往一些造价人员不清楚费率计取后已经包括了哪些费用,如福建省现行综合定额按相应的费率计取了工程安全、文明施工费后就不能再计算建筑垂直封闭、安全网等内容了。还有间接费的计取要和使用的定额配套的问题,不同的定额计费基础不相同,套用甲定额按乙定额取费张冠李戴的现象时有发生。各项费用的计取应根据有关规定标准和费率计算。

4、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的描述: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是构成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项目、措施项目自身价值的本质特征,是工程量清单的重要组成部份。在预算审核算中经常会发现项目特征不按清单计价规范规定进行描述,甚至没有进行描述。

二、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下的工程预算审核的方法和主要内容。

1、对工程量计算的审核。①应审核预算工程量计算的依据,如施工图纸及设计说明、预算定额、清单计价规范、规程、工程量计算规则、招投标文件及合同;②审核工程量时应审查其遵守的计算规则是否正确,有无多计或者重复计算。③按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计算的工程预算还应注意到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计算规则的编制原则一般是以工程实体的净尺寸计算,没有包含工程量的合理损耗,定额计算规则对施工损耗都要考虑。所以清单项应按其相应清单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其包含的子目工程量应按其相应定额计算规则计算,二者的计算规则经常会是不一致的,如挖基础土方,清单计价规则为“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基础垫层底面积乘以挖土深度计算”,而《福建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FJYD-101-2005)的规则为“土石方开挖工程量按挖方尺寸以体积计算”;混凝土管道铺设,清单计算规则为“按设计图示中心线长度以延长米计算,不扣除中间井及管件、阀门所占的长度”,而《福建省市政工程消耗量定额》 (FJYD-401~407-2005)规则为“混凝土管铺设按设计图示井中至井中的中心长度扣除检查井长度计算”。这样按清单和定额计算规则计算出来的工程量肯定是不一致的,直接影响到综合单价的高低。

2、对套用单价的审核。①对直接套用定额单价的审核首先要注意采用的定额的适用性和合理性,如在《福建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FJYD-101-2005)就规定了沟槽、基坑、平整场地和一般土石方的划分,挖土方项目就应该按不同情况分别套用定额。其次工程项目是否重复套用,如《福建省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定额》(FJYD-201-2005)中,内墙面水性水泥漆定额项目已包含刮腻子工作内容,就不能再套刮腻子定额了;再比如在《福建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FJYD-101-2005)中,钢构件制作项目定额中,已包括刷一遍防锈漆工料,实际无施工时应扣除。现场的油漆按设计另套定额计算等。②对换算的定额单价的审核除按上述要求外,还要弄清允许换算的内容是定额中的人工、材料或机械中的全部还是部分?同时换算的方法是否准确?采用的系数是否正确?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单价的准确性。③对补充定额的审核主要是检查编制的依据和方法是否正确,材料预算价格、人工工日及机械台班单价是否合理。④审查设备、材料的实际价格(或指导价格)是否符合工程所在地的市场行情或规定;材料的产地、名称、品种、规格、等级是否与价格相符。若是采用有权部门公布的信息价,要注意信息价的时间、地点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按规定调整。若是采用市场价,要核实其真实性、可靠性,特别是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材料的市场差异较大,这就要求预算的审编制人员应和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充分沟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将所用材料的规格、品种、等级事先确定。例如,在某工程的预算中,预算编制人员通过市场询价,确定玻化砖的价格区间在每平方几十元至几百元之间,根据建设单位要求,该工程装修为中高档装修,预算人员按接近询价上限定了材料价格。在预算审核中,发现该项目数量特别巨大,经与建设单位人员充分沟通,事先确定了玻化砖的规格、品种、等级,再经过进一步询价确定了玻化砖材料价格。仅此一项就节约建设资金上百万元。⑤审核清单项目计量单位和定额项目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与工程量是否匹配,直接影响到单价的正确性。如电气配线,清单计量单位为“米”,而《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福建省综合单价表》(2002版)的计量单位为“100米单线”。若未注意计量单位的区别,清单单价就错了。这类错误比较简单,多是因为不细心造成,所以不管是做编制清单工作还是审核工作都要非常细心。⑥审核清单项内包含的定额子目。工程预算与施工组织设计息息相关,由于施工组织设计的不同,造成清单单价不确定。如在桩基施工中,由于原始地坪标高的不同,可能会出现空孔或砍桩,该工程量为不确定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将该项目另列清单项并在清单编制说明予以明确,实践表明,采用以上处理方式对造价的控制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