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艺术创作特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8-30 16:25:27

艺术创作特点

艺术创作特点例1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Mozart,Wolfgang Amadeus 1756―1791)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幼儿时期他就显示出了极高的音乐天赋,少年时期在父亲的带领下游历欧洲各国,这个神童式的少年得到各国贵族的喜爱,因此他也被人们誉为“音乐神童”。他一生共创作了22部歌剧、49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数百部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欧洲音乐史上罕见的天才作曲家。在创作上以其不倦的努力和探寻,把18世纪的音乐艺术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莫扎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

艺术歌曲(Lieder)是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开始逐渐兴盛起来的。艺术歌曲就狭义来说,是指富有特色的19世纪独唱声乐作品;就广义而言则泛指作曲家在各个时期创作的具有一定艺术性的独唱歌曲。

⑴莫扎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多样,在演唱他的艺术歌曲的时候要注意把握每个作品不同的风格特点。比如说在唱《亲切的平静》的时候要体现高贵古典的气质,从容优雅。在演唱《紫罗兰》的时候则要注重趣味性,根据它的心理变化来改变歌唱时的语气。

⑵莫扎特的艺术歌曲的音程和声音强度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在莫扎特的音乐当中有很多是向上的,往高音区走的音,但在演唱时我们要特别的注意应该有意识地“收住”一些,这样的控制和处理听起来会很优雅,符合莫扎特音乐风格的要求,让人觉得歌者很懂莫扎特,没有在作品风格上“胡作非为”。

⑶莫扎特有很多作品是由弱起开始的,这需要演唱者和钢琴伴奏有很好的配合,要注意要速度的把握。

⑷莫扎特的艺术歌曲很注重音乐材料的对比,什么时候要抒情什么时候要有力度什么时候作品旋律上要有变化他都做的恰到好处,可以说莫扎特的音乐是流出来的是一气呵成的。这就要求歌者要非常了解莫扎特,了解他的写法,了解他对音乐的理解,这样演唱起来才会胸有成竹,坚定从容。

⑸莫扎特在写艺术歌曲的时候对钢琴伴奏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紫罗兰》《晚年的心情》《亲切的平静》等等钢琴声部的作用显而易见。莫扎特运用钢琴来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甚至用来刻画形象。著名的钢琴大师霍洛维茨在谈到演奏莫扎特钢琴作品时,特别的强调了左手的控制作用,他甚至说,“莫扎特音乐的低音线条与巴赫的同等重要,因为这其中包含和声的结构”,在谈到踏板的运用时他说,“为了保持织体的清晰,可以相对少用踏板”。这一点在莫扎特艺术歌曲的钢琴声部上同样适用。

二、莫扎特歌剧的创作特点

歌剧中的戏剧冲突、各类人物的关系和感情联系,均由人声的对比表现出来。而咏叹调作为歌剧特有的表现手段,它既表达了人物的情感,说明了人物的心意,还串联了故事脉络,是歌剧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途径,也是沟通人物与观众心灵的主要桥梁。

⑴在莫扎特的歌剧中,咏叹调是被作为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

段来创作的。莫扎特歌剧创作的特点是性格描写真实而多面,人物刻画细腻,极富个性。他强调音乐在歌剧当中的重要性,不论表现何种性格和情感,音乐必须有音乐的美。

⑵莫扎特着重强调音乐在歌剧中的主导作用。莫扎特从来不轻视剧本本身,但是也不能让剧本过分的给音乐套上一个无形的枷锁。他可以让音乐和戏剧在歌剧当中获得平衡。莫扎特一直都认为歌剧创作不能拘泥于剧本的创作,而是应该注重音乐发展的原则。莫扎特强调音乐在塑造形象和反映角色内心活动上的巨大作用。莫扎特音乐艺术的精妙和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它的优美,而主要在于它深深刻画了人类的灵魂状态。

⑶莫扎特在歌剧当中找到了戏剧与音乐的结合点、统一性。

莫扎特的音乐非常有表现力,充分表达了生活当中多种多样的人物个性和情绪。他赋予每个角色音乐形象的同时,都在运用音乐来作为发展剧情的手段,运用音乐来使每一个角色都符合自己的基本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始终保持他们的基本面貌。

歌剧是莫扎特在音乐领域当中成就最大的,他的歌剧创作的贡献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对于莫扎特而言,每一个人物形象、每一个歌剧情景都能够变成音乐,音乐就是他的语言,他与它是真正的统一体。他以旷世奇才保持了意大利音乐的古老品质,是真正意义上的 伟大音乐家。

(4)广泛运用重唱形式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复杂的戏剧内容是莫扎特歌剧创作的又一特点,如《费加罗的婚礼》中第三幕苏珊娜和伯爵夫人的二重唱《今天夜晚西风吹来》重唱后出现两个声部的交叉对比,交织形成三度关系的叠置,恰如其分地把女仆苏珊娜和伯爵夫人各自不同的心理活动,深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曾赞叹:“像莫扎特那样一种现象,实在是无法解释的奇迹。”通过对莫扎特艺术歌曲和歌剧创作艺术特点的阐述,使我们对莫扎特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在他的音乐中,反映的不是生活的困顿和痛苦,而是他飞扬的灵魂。这是需要广大声乐爱好者去深切体悟和感受的。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演绎莫扎特的作品,将会神形兼备。

参考文献:

[1]《声乐教学曲库―外国艺术歌曲选》第三卷,人民音乐

出版社

[2]席幕德.《有心如歌―席幕德谈歌艺》,上海文汇出版社

[3]《格菲尔德1霍洛维茨谈莫扎特》,广州星海音乐学院

学报

艺术创作特点例2

尚德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优秀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最能体现其艺术成就的是花腔艺术歌曲领域。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音乐形象鲜明,内涵丰富,他立足于本民族音乐文化之基础,融贯中西。他在声乐作品创作中通过执著的追求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深受专业歌唱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1 中国花腔艺术的发展状况

花腔(COLORATURA)是西洋美声唱法(Belcanto)中的一种旋律的精致灵巧的装饰唱法,以急速走句、华彩乐段、颤音、华彩经过句等一系列方式,使旋律演唱富于装饰性和华彩性,具有高难度的声乐技巧表现。它的特点是色彩明朗、表现质朴、节奏有舞蹈的律动、旋律线条口语化以及唱词结构的衬字(词)化等方面。

“艺术歌曲”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于欧洲的一种特定的艺术体裁,是音乐史上声乐创作中区别于歌剧和民歌的一种抒情的独唱歌曲形式,具体说来是指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作为一种外来的声乐艺术体裁,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形成结构特点和重视情感表现的音乐风格。歌词一般都是文学性较强的诗歌,曲调细致地表达诗词的意境,钢琴伴奏织体严谨细腻,是诗与音乐高度融合的艺术载体。

花腔歌曲在中国的创作室20世纪30年代的事情,而且是从艺术歌曲领域开始的。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中,本来就存在着某些花腔的因素。比如蒙族民间歌手演唱的长调。只是因为花腔这个声种还未引起音乐界的重视,故有长一段时间几乎无人为花腔女高音创作声乐作品。我国的第一首花腔歌曲是1930年4月1日发表在《乐艺》上的周淑安的《安眠曲》,这是一首母亲唱给孩子的摇篮曲。此曲简单的两句歌词唱八遍,以加花的方法呈示了主题的七个变体。到后来便成了花腔,这首作品被称为我国的第一首带花腔的歌曲。1941年,贺绿汀在大合唱《新世纪的前奏》中,女高音声部的花腔歌曲,很有特色。此后,黎海英改编的哈萨克民歌,《百灵鸟你这美妙的歌手》,也是一首花腔歌曲。七十年代初,尚德义在《千年的铁树开了花》这首歌里大胆借鉴了西洋技法,突破了歌曲创作的传统模式,创作出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国花腔歌曲。这首作品的成功为他后来的花腔歌曲创作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花腔歌曲的创作起到了诱发和促进作用。他被称为“中国花腔第一人”。

2 尚德义花腔艺术的创作特点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尚德义先生就开始着手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根据有限的文献和唱片资料记载,尚德义借助其夫人的声乐教学经验与他本人写小提琴为独奏者显露技巧表现而加用华彩段因素的实际体会,潜心研究了花腔唱法的性能,演唱特点及方法,将这种唱法作为一种表现激越的感情,欢乐的心绪和复杂的戏剧性情感的音乐手段来看待,直接运用到他创作的声乐曲中,并大胆地进行了创作实践。在《千年的铁树开了花》大获成功之后,尚德义先生继续创作了《科学的春天来到了》、《春风圆舞曲》、《有位同志最会笑》等20余首花腔歌曲,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作品在音乐语言、花腔技巧运用与形式逻辑等方面都有所创新,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总的说来尚德义先生的花腔艺术作品的创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广泛多样的题材

尚德义先生的花腔作品不仅具有美的品格,具有思想感情的深度,同时题材广泛、雅俗共赏。他曾经说:“没有好题材我轻易不创作。好题材可以激发创作冲动和灵感,好题材可以唤起激情和好旋律。”《千年的铁树开了花》是一首反映时代性题材的花腔作品,表现了聋哑人会说话时爆发性的欢乐,尚先生大胆地选择了这样一个现实题材来创作,让“”时期情感麻木和扭曲的人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怀,看到了对未来的希望。这首作品把白衣天使的音乐形象塑造的十分准确、生动和鲜明。他将西方花腔技巧与歌曲内涵完美结合,在全曲中花腔无词部分就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传统五声音阶的运用使得此曲具有浓浓的中国味,感情真挚细腻,歌唱旋律精美而舒展,易于上口,民族风格更加鲜明、绚丽多彩,真正做到了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春风圆舞曲》,是创作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第一首花腔歌曲。那时,中国刚迎来改革发展的好时期,人们的心中充满着春天一样的生机。尚德义选择春天的气象、景物做题材,用委婉的转调、精致的花腔把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描写得惟妙惟肖,使人们从心底里感到欢快舒畅。

2.2 鲜明的民族特色

尚德义先生曾说:“艺术歌曲这种体裁来源于西方,它较高地艺术性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要让中国听众吸收和接纳,必须‘中西结合’,即形式与内容都要民族化,要具有中国音乐的风格,我在创作别重视这一点。”纵观尚德义的花腔艺术歌曲,它们鲜明的民族风格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作品,这类作品巧妙地运用特定民族的特色音调和节奏内核,衍展、创作出具有典型的特定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曲调,与歌词浑然一体,表现民族风格。二是建立在共性和通用语言基础上的民族综合风格。此类作品虽不能呈现出一种突出的地方风格特色,但在外国和外族人听来,仍然有明显的这个国家或民族的特点。新疆风格的《七月的草原》、《牧笛》,彝族风格的《火把节的欢乐》,都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在创作这类歌曲时,就直接采用当地的特色音调和节奏,结合艺术歌曲的特点和要求,创作出民族风格浓郁的花腔艺术歌曲。作品《七月的草原中》,切分节奏型贯穿全曲,非但没有让我们感到单调和乏味,恰恰相反,这种节奏型像一根丝线,美妙地把音乐语言贯穿起来,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2.3 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

歌曲的创作是作曲家主观的生命体验、内心世界的描绘,反映出作曲家强调个性与个人情感的生活愿望和艺术理想。我们只有从这个高度来审视,才能真正把握花腔艺术歌曲的深层内涵和艺术价值。在尚先生的花腔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他强烈的创作欲望与创作热情。尚德义花腔艺术歌曲决不是为花腔而去花的空洞之做,他的每首作品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是他饱含热情,抒发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作为新中国花腔歌曲创作中有开拓意义的作曲家,无论哪一种体裁的作品,他一概从内容出发,声为情动,有感而发。他用现实的创作手法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感悟融于花腔歌曲中,正是由于尚先生把民族的时代精神,把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真情挚爱作为其创作的基石,才使得其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并在几代歌唱家中传唱不衰。

另外,用“啊”或其他语气词来演绎的无词部分在尚德义先生的歌曲创作中也很常见,多数都是富有花腔技巧的演唱,与歌词相辅相成,进一步深化了歌词的内涵。

尚德义花腔艺术歌曲创作的成功再次证明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弥足珍贵。他为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花腔女高音的训练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为“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相结合”这一教学理念的实践提供了依托。他的花腔艺术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雅俗共赏,这有利于美声唱法被中国听众接受,同时,中国的花腔艺术歌曲作为一种具有世界共识的声乐体裁,被世界其他国家的听众接受,他对中西文化的共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管谨义.西方声乐艺术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 居其宏.20世纪中国音乐[M].青岛出版社,1992.

艺术创作特点例3

随着戏曲朝着综合性的方向发展,传统形式的古典舞蹈已经无法以独立的姿态去表现古代社会的独特风韵,为了探寻在戏曲艺术中逐渐消失的古典艺术价值,构建具有时代气息的审美体系,古典舞逐渐从戏曲艺术中分化出来,结合时代特征探寻自身的变革,融入了很多时代因素,形成了古今结合、别具风格的现代古典舞。譬如现当代古典舞《春江花月夜》不仅具有浓郁的古典气息,而且融入了较多的现代因素,展现了古今结合之艺术特征,更为重要的是该舞蹈结合舞剧这一艺术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舞蹈独特的审美价值。《宝莲灯》亦是如此,古代意蕴与现代因素相互融合,别具一格,新颖独特,加之以舞剧形式表现,展现出耳目一新、无与伦比的审美艺术价值。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古典舞蹈重新认识了戏曲艺术中独特的韵律感与内涵感,开始体现出具有独特审美意蕴的“身韵”,这一艺术形式既具有浓厚的古典气息,又彰显了浓郁的现代民族感。譬如现当代古典舞《黄河》就出现了“身韵”这一舞蹈艺术形式,充分显示了中国现当代古典舞独特的民族韵味与时代气息。再如,《长城》这一古典舞中既传承了戏曲中独有的韵律感,又以“身韵”这一新颖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价值与艺术理念。从20世纪90年代跨越到21世纪,中国现当代古典舞更是倾向于运用具有现代气息的表现手法和具有时代气息的思维方式,不断对传统古典舞的审美理念、舞蹈形式进行变革与丰富。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古典舞有《秦俑魂》,该舞蹈虽然彰显出一定形式的古典意蕴,但更多的是以现代的审美理念、现代的舞蹈形式展现主题,新颖别致,耳目一新,充分显示了中国现当代古典舞对传统古典舞的超越与创新。

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中国民间舞蹈界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民间艺术学习浪潮。舞蹈家们在遵循“莫伊塞耶夫式”原则下从新颖的角度创作现当代民间舞,这些舞蹈家把民间舞蹈从田间作坊中拓展到具有艺术氛围的舞台上,创设了舞台层面的艺术审美价值,让现当代民间舞陡增了不少典雅气息。譬如《荷花舞》就是根据中国传统民间舞《走花灯》改编的,既具有传统民间舞浓郁的民族意蕴,又通过舞台这一场景展现了现当代民间舞独特的典雅气息,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民间舞蹈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了生机勃勃的生产场面,别有一番风味。此外,还有蒙古民间舞《鄂尔多斯舞》也是走向舞台的现当代民间舞蹈,不但具有典雅的艺术气息,而且还蕴含了独特的民族风情。这些现当代民间舞蹈形式新颖、典雅精致,用具有民间特色的舞蹈形式表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下人民群众美满幸福的生活,散发出浓郁的时代魅力。

中国现当代芭蕾舞是在欧美审美理念与中华民族审美理念的差异中形成了中西结合的艺术价值观。芭蕾舞初入中国时,中国的现当代芭蕾舞通过学习能活灵活现地展现欧美古典芭蕾舞的独特韵味。譬如,中国现当代芭蕾舞《天鹅湖》经典的芭蕾舞姿,具有东方文化气息的演绎方式栩栩如生地表现了这一经典芭蕾童话。在十年之后,中国现当代芭蕾舞尝试展现革新之美,将东方神韵与欧美古典充分地融合起来,开创了中国现当代芭蕾舞的崭新时代。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芭蕾舞剧有《红色娘子军》,将中国的革命题材与西方古典意蕴充分地结合起来,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既满足了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又彰显了传统芭蕾舞的古典意蕴。再如,《白毛女》这一芭蕾舞剧也是将中国劳苦大众受地主剥削的题材与西方古典意蕴相结合,形式新颖,别具一格,既凸显出浓郁的民族性,又彰显了芭蕾舞的典雅性;一些创作者又将中国的大型民族歌舞剧《鱼美人》改编为现当代芭蕾舞剧,此后一发不可收拾,中国很多现当代芭蕾舞剧都是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名著经典作为题材,然后将中国传统民间舞蹈与传统芭蕾舞中的精华蕴含其中,最终让欧美古典芭蕾舞蹈与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蕴交融在一起……中国现当代芭蕾舞的创作主题从根本上彻底摒弃了欧美芭蕾舞剧中王子与公主的奇幻之旅,而是直接关注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并融合了中国民间舞蹈以及传统古典舞蹈中的各种动作,从而满足了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成为当今世界芭蕾舞中的一支奇葩。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欧美现代舞之风吹到了中国的舞蹈界。慢慢地,中国很多舞蹈中都蕴含了欧美现代舞的创作理念。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舞蹈界出现了一系列现代舞。譬如《希望》就是当时中国舞蹈界创作的现代舞,在这一舞蹈中,观众根本看不到中国舞蹈中的习惯性动作、风格,仅是借助身体以及四肢有节奏的颤动、手部灵活的屈伸、脚部有规律的勾绷、有韵律的呼吸来表现有情节基础的感情变化,如此审美体系在中国舞蹈界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样的舞蹈之美是新颖独特的,现代舞的横空出世完全颠覆了传统舞蹈的审美理念,重塑了舞蹈美学的内涵与审美价值,充分展现了现代人对都市生活极致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对内心世界、对时代的关注。在现代舞中,观众可以感受到强烈的震撼,从而获得与众不同的审美感受。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现代舞从最初的模仿欧美现代舞,到今天的主题创新、动作创新,在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探寻更为新颖、更为独特的审美理念,时至今日,中国现代舞日益成熟起来,出现了风格迥异、题材新颖的舞蹈作品,并对中国其他类型的舞蹈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音乐剧是美国百老汇舞台上一种独特的歌舞表演形式,它把舞蹈动作、歌曲演唱、戏剧表演等元素融为一体,它和中国戏曲艺术表现形式有相似之处。从客观角度而言,不论是音乐剧还是戏曲,究其本质都是歌舞融合的艺术,诚然,这种歌舞融合的艺术属于高境界范畴,与人们综合性的审美观一脉相承。舞蹈艺术、音乐艺术、戏剧艺术在经历过一段发展历程后,日益形成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这是时展的需求,也是现代人的综合化审美需求。欧美一些著名音乐剧(如《猫》)最初传入中国时,以通俗易懂、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具有时代气息的音乐旋律、震撼的视觉效应迅速在中国的文化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此时,一些舞蹈艺术家也看到了音乐剧顺应时代的特点,开始创作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剧。艺术家们认为促进中国音乐剧的持续发展,必须让它朝着民族化与地域化的方向发展,中国民族众多,地域文化纷繁复杂,为音乐剧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音乐剧中既蕴含了欧美因素,又夹杂了中国的民族、地域特色,日益形成综合性的艺术价值。

二 现当代舞蹈的创作特点

1 以现实主义题材为主

《中国现当代舞蹈创作》这本专著旗帜鲜明地指出:“文学创作的主题以及当代民众审美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现当代舞蹈的题材势必深深植根于平凡的人民群众,以此彻底实现文艺创作对平民社会的人文关怀。”譬如,现当代舞作品《流动娃》,就充分表现了农村中一群孩子跟着他们的父母来到大都市打工,这位农民工叫大省,有四个女儿,分别冠名“芙蓉之花、牡丹之花、石榴之花、月季之花”,该舞蹈主要体现了大省的四个女儿在政府的关怀下健康成长的主题,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气息。这种现实主义题材的舞蹈创作深深启发了现当代舞蹈艺术创作者的思维:现实主义题材的舞蹈创作既可以是革命题材、历史题材,也可以是生活题材、群众题材,总之要与现实有密切的联系。这种创作思路在现当代舞蹈创作中极为普遍,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十分贴近这种创作思路。

2 创新技巧与创作理念新颖独特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现当代舞蹈作品构思独特,眼光深邃,不论是对舞蹈动作的设计,还是从舞蹈的形式上看都新颖别致,与众不同。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彰显出多型的特点,这些编导们将现当代舞蹈中单一结构的本体艺术关照充分结合起来,从形式角度的思维彻底转向了形象角度的思维,在创作技巧上凸显出创新性与融合性,最终塑造出新颖独特的舞蹈形象。与此同时,正是因为这种创新、交融与舞蹈作品结合得十分严谨,让舞蹈作品既有生动的艺术形象,又有效避免了单纯的技巧运用。譬如舞蹈作品《博?鳌》对舞台的一系列构思、编舞的最终动机、舞蹈动作的“解构”都融入了创新的元素,创设了新颖独特的舞蹈艺术形象。此外,还有舞蹈作品《万泉河水》的创作理念更为新颖,该舞的编导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回忆过去一段历史,在“万泉河水”以及“斗笠”这两个事物的身上蕴含了与众不同的时代内涵。创作者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将历史因素、音乐因素、戏剧因素充分融合起来,深刻表现了对艺术形象的创新与交融,然而这种创新并非源于偶然性的因素,而是扎根于舞蹈创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3 作品追求强烈的意境感

艺术创作特点例4

余光中(1928-),中国文学家。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53年10月,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及《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在台湾居住,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的台北故居,余光中写下《乡愁》这首诗。

(二)曲作家生平

李海鹰(1954),中国作曲家,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李海鹰以诗作《乡愁》为基础创作的艺术歌曲《乡愁》,曲调鲜明,旋律舒缓,又是电视剧《闽南名流世家》的经典名曲,经由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佟铁鑫饱满深情的演绎,成为作曲造诣和传唱度都很高的一首艺术歌曲。李海鹰曾为《黑冰》、《外来妹》、《刑警本色》等等电视剧创作过主题曲,还有很多广为流传的曲子,像《弯弯的月亮》、《七子之歌》等。

二、艺术歌曲《乡愁》创作特点分析

艺术歌曲是声乐创作的一种专门的体裁,起源于西方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艺术歌曲传入中国之初,艺术歌曲就在很高的起点上得到发展。艺术歌曲通常具有极富代表性的特点:诗与音乐的融合、歌词创作的严谨、旋律伴奏的一体、演唱技术的规范以及表演形式的固定。

(一)歌词置于文学语境中的独特价值

中国艺术歌曲具有深厚的人文性和审美,具有异于其它的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作曲家善用文学语言的可解性优势,使作品与听众间架起沟通和欣赏的桥梁。

诗作《乡愁》内容上展露作者自己在大陆的记忆更多,小时的一枚邮票、长大后的一张船票,以至于后来的的一方坟墓,都将诗人自己的故乡愁思予以寄托,渗透进浓厚的情感因素。在意象的选择上,跨越时空的思念分别寄予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构思奇特、独辟蹊径,极富现实主义的色彩。从记忆的迁移,再转置情感的归属,都展现了诗人内心对故土的极度思念,甚至是渴求。

(二)歌曲曲式分析

《乡愁》采用单二部的曲式结构,旋律总体上是七声音阶,却又有别于传统民歌,利用民歌素材提炼出来的音调,质朴中透出新意。其情感抒发的流程是先抑后扬A段的基本格调是平实的叙述,然后由钢琴过渡,引出激情爆发的B段;第二遍的B乐段采用多次反复,并在伴奏上选择钢琴大量的音域跨度相当大的长琶音和小提琴近似人声的歌唱性旋律共同配合,把全曲的情感抒发推向最高潮。

艺术创作特点例5

传统的杂技艺术之所以可以流传至今,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它贴近生活、展现生活。我国的传统杂技艺术基本上都以人体的技术为主体,表演者通过人体技能的演绎来丰富杂技的艺术形式,从而不断提高杂技的艺术价值。杂技的展现对表演者的体态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无论是展现什么样的艺术形式,都考察杂技表演者的身体素质以及对节奏、空间的把握程度,当肢体和智慧融为一体就可以大大提升观众的视觉感受,提升总体的美感。中国的杂技大多数都是以惊奇为主,刚开始是简单的肢体表演,然后慢慢从简入深,随着难度加大观众的情绪高涨,最后让人感叹不已。

杂技艺术大多数都是在晚会中呈现,但如果一味追求刺激和惊险而忽略它的美感,那么这个节目并不算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杂技节目。杂技的美感及观赏程度需要根据场合、气氛而定,既要惊险也要放松活跃,既严肃,也要幽默风趣,这样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回味十足。和国外的表演艺术相比,我国的传统节目更适合在中小舞台上表演,比如一些悬空的杂技表演、驯兽类的节目就需要在结合中国传统的同时借鉴国外的创新之处,这样才不会让观众看得乏味,也要适当丰富表演内容、提高表演难度,这样才能满足观众对美感的需求。

二、杂技表演的稳定性不容忽视

杂技艺术一定是根据演绎者自身的身体情况及心理状态去创作并演绎的,表演者首先要能驾驭这个技能从而才能更好地去展现这门艺术。就比如我国表演最多的口技、手技、车技、双人技等,这些技巧可谓是最基本、也是最常见且大家最喜欢的艺术表演形式。为此,表演者很好地把握和运用技能才能演绎成功,而情感和音乐节奏的稳定性也是取胜关键。由此可见,无论节目的表演形式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或者它的难易程度如何,稳定性是杂技表演获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当稳定性提高了,才可以进一步提升演绎技巧、增加表演难度来提升作品的整体质量。

另外,在创作杂技艺术的同时也要考虑观众的感受,节目一定要让观众接受,不要只从演员的心理出发而忽略了观众的感受。杂技表演和其他的表演有着本质区别,和歌舞相声类节目相比,它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杂技节目失败也是比较普遍的,尤其是一些表演难度比较大的节目危险因素增加,所以对于杂技表演者来说,表演的稳定性是不容小觑的。而杂技艺术的美感和表演稳定性是相辅相成的,要想提升视觉的美感首先就要稳定,如果表演不稳定,就呈现不出杂技艺术的美感。

三、杂技内容要丰富,敢于创新

杂技艺术主要是通过形体表演传递给观众的,即便没有语言它也能带给大家视觉感受和内心感受,从而带给大家更多的启发和感悟。杂技艺术展示了表演者不凡、精湛的技能,同时也向大家展现了我国不同民族的风采和特点,因此,在创作艺术内容的时候就要以展现我国的传统文化、勤劳勇敢的人民形象为主体,因为这个节目所包含的不仅仅只是形态艺术,还有我国的智慧与文化,最后再通过一些道具的配合就会让这个节目更加耀眼,比如盘、碗、绳、坛等工具就是运用最多的,这些最普通的工具在演员的操作下就显得与众不同了。最后,对于杂技作品的编排需要从细节入手,比如对动作技巧的研究就必不可少,节目的内容也是围绕技巧去编排,包括每一个动作细节、环节都要去合理、精心设计,像服装、道具、化妆能为整个节目加分。杂技节目就像是一款产品,当环节设计得非常精心、完美它就能深入人心,让人印象深刻。

随着全球互联网技术快速提升,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中,大家对艺术要求提高,所以,表演艺术家就应该挖掘更多的精神美感,在表演结构上也要开拓新的空间,可以和国际的一些演艺家多接触、多学习,争取在艺术形式和内容上都能增加更多的创新因素,这样才能根据现代的时代特点创作出受人追捧的艺术作品。

艺术本身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呈现新的特点,而创新对于一门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旦追求传统而忽略了创新,那么这门艺术无疑被淘汰,而创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提高了艺术层次。杂技创作本身就要在抓住本体的同时再去提高它,这样就能让杂技艺术得到更好的继承。不仅如此,我国的音乐、舞蹈、武术也得到了发展,因为这些艺术家敢于尝试新的东西,通过学习西方技术从而丰富艺术本身,从而满足了不同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艺术创作特点例6

摄影艺术属于视觉艺术,是一种审美评价活动,这种活动是审美主,客体的双向交流。一方面是客体向摄影家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活信息,摄影家把许多生活画面印入心里,另一方面,摄影家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愿望、理想以及气质等因素融合到对象上面,也就是说,摄影艺术家要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去关照融合对象,把自己体验到的美的生活,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通过艺术观察和构思,用摄影工具表现在作品中并传达给观众,在摄影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摄影构思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创作的构思,是作者艺术地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积极的、能动的思维活动。构思的目的是为了探求能够充分体现创作意图的艺术形象。不同艺术形式赖以表现艺术形象的手段不同,创作过程不同,因此构思的途径和方式也不大一样。同一艺术形式,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作品,不同作者,在艺术构思方面也有不同的特点、规律和习惯。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它是科学和艺术紧密结合的产物,一位曾为美国《生活》画报工作过二十多年的知名记者A.菲宁格这样说“技术+艺术=给人深刻印象的照片”,因此摄影必然受到摄影器材的制约:它主要是以生活本身的形式直接反映生活,必然受到拍摄现场条件的限制:它主要摄取生活的一个瞬间,大多是在极为短暂的一刹那完成拍摄。这就使得摄影创作构思具有明显的瞬间性、现场性和科学性。

一、摄影艺术创作构思的瞬间性

艺术作品的构思,一般都要经过创作欲念的萌动,形象的酝酿、孕育和具体的艺术处理三个阶段:摄影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体裁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有一些题材和体裁的拍摄。有比较完整的构思过程,有比较长时间的酝酿、推敲,构思的各个阶段比较明显。如风光、花卉、静物、寓意、讽喻之类作品的拍摄大多如此。《东方红》(袁毅平摄)、《十且的螃蟹》(黄翔摄)的拍摄过程都是明显的例证。但是在以抓取“决定性瞬间”为主的人物摄影、社会生活摄影等“偶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瞬间的发现,瞬间的敏感与认识的飞跃则往往是主要的,如《小柱子》(索祖钢摄),《天真》(郑捷摄)等,都是突然发现,迅速抓拍的。

在摄影创作实践中,经常出现所谓“偶尔碰到”,“突然发现”的现象,这就是摄影作者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锻炼了自己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明锐的直觉能力,进而运用自己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对客观生活中的某一具有审美价值的瞬间场景所作出的审美判断。“偶尔”考验着每个艺术家的生活根底和艺术功力渗透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的判断能力,所以偶然中其实体现着必然。这类作品的拍摄,从题材的发现到按下快门,往往只是一个极为短暂的瞬间,但同样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构思过程。在这瞬间的构思当中,既包含有创作欲念的萌动,对题材内容和社会意义的判断:也包含有形象的取舍和艺术处理。不过这个过程常常不是取自判断和推理的思维形式。而是表现为近似直觉的瞬间敏感。这正如法国著名的摄影家亨利,卡蒂尔,布勒松为摄影所下的定义,他说“摄影是在若干分之一的时间里识别出时间重要意义,同时又识别出使事件得以适当地表现出来的精确的形态和结构。”

现实生活丰富多采,瞬息万变,许多珍贵的瞬间是可一而不可再,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创作的机遇和契机显得十分重要。这正如黑格尔说的,“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也往往是应外在的机缘而创作出来的。”但机遇和契机能否成为创作灵感的触机。主要还在于感受,认识和提炼生活的能力和感应的速度。人们常误以为抓拍主要靠“碰”运气,碰机会,以抓拍著称于世的布勒松就最反对“浮光掠影式摄影”而反复强调“从生活的素材中进行提炼再提炼”。许多优秀的摄影作品,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偶尔碰到”、“突然发现”拍摄成功的。似乎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实际上这种“突然发现”对于摄影家的瞬间构思能力是极其严格的检验。瞬间构思能力越强的人把生活中的机遇和契机变为摄影创作灵感触机的可能性就越大,成功的机会也越多。

二、摄影艺术创作构思的现场性

摄影创作对于拍摄现场,有着极为明显的依赖关系:蜿蜒壮观的《巍巍长城》(何世尧摄)只能鸟瞰:霞光璀璨的《东方红》(袁毅平摄),只能在北京八月清晨摄取《斗恶霸地主》(齐观山摄)反映农村里的老贫农怒火中烧的愤激之情,只能出现在说理斗争会上。“天时、地利、人和”诸方面的因素和摄影创作的关系都十分密切。因此摄影创作构思,必须从现场条件出发,并受到现场条件的制约。从某种意义上讲,摄影创作构思的过程就是对现场特定的对象进行观察,比较,选择和提炼的过程。“高度的智慧是从观察得来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语)摄影家的创作智慧也需要在形象的观察中培育。有人把照相机比作“身体以外的眼睛”,有的把摄影称为“猎影”这些都是为了说明现场形象观察的重要。我们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把“坐在家理想画面”当成摄影构思的普遍规律,其结果只能是主观臆造:现在又有人主张不加褒贬和思考的抓拍,结果使作品流于“自然主义”。

创作实践证明,在摄影创作过程中,不论题材的发掘,主题的孕育,奢华,还是摄影艺术的造型处理和形象的瞬间把握,都离不开现场的深入观察《生命在于运动》(利麟摄)的拍摄就是通过形象观察而后深化主题的。离开了富于典型特征的皓发童颜的老者形象,健康长寿的主题无从体现:离开了老小竞赛的生动场面,作者的认识也无从启迪和升华。通过观察发现题材,再通过观察,思考和选择。使认识逐步提高,主题逐步深化,形象的艺术处理也更加完善,这是摄影创作中极为普遍的规律。摄影艺术的构思,和其它艺术形象的构思一样,也离不开想象和联想。现实生活纷纭复杂,拍摄现场的情况往往是瞬息万变,摄影创作过程中需要估计,需要预想,更需要随着客观形式的发展变化,不断的改变和完善构思。既要善于适应和充分利用现场条件,也要善于突破现场条件的局限,变不利为有利。只有这样,才能在拍摄现场,当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的时候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具有十分清晰的分析力和敏锐的判断力,既不致因现场情况的突变而茫然不知所措,也不致因一味等待预想情况的出现而坐失良机。

三、摄影艺术创作构思的科学性

艺术创作特点例7

油画创作中色彩的主观性是相对于客观对象本身所呈现 的色彩而言的。艺术家在画面上并不再现或不完全再现自然 现象的真实色彩感觉,而是根据作品主题和画面的需要对色 彩进行再创造,使它成为具有个性的艺术语言,以表达主体的 情感、意念使油画作品获得更强烈的视觉表现效果和特定的 精神内涵。

油画艺术中色彩的感情力量和艺术表现,即色彩的精神 性,主要是通过主观色彩来体现的。汉斯?霍夫曼在《教学笔记》中指出:“艺术反映特定的精神,是内省的结果。而精神则在特定的艺术媒介中寻找自己的表现。”油画艺术反映“特定的精神”主要是依靠色彩得以表现的。色彩作为油画的“特 定”语言,只有在主体的积极创造中才能获得特定的精神内 涵,它已不仅仅是再现性的客观色彩,而是富有艺术表现力的 主观色彩。像塞尚的油画,通过块面和色域的冷暖递变与色 彩结构的重组,表达他的内心体验,使画的与现实拉开了距 离,色彩的精神容量得到了加强。野兽派德兰的《伦敦桥》赋 予对象以强烈的个性色彩表现,例如,桥的阴影和远处建筑物 的蓝色、水的黄色、船和天空的橙的红色,其主观性色彩的应 用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二、象征性

色彩的联想就多数人来说具有共通性,色彩不仅可以象征事物,还可以用来象征一些抽象的意念。“象征是在生活和艺术中,借用具体的有形之物来暗示某一抽象意义的表达方法。”康定斯基认为每种颜色都有象征意义,如黄色是大地颜色,象征世俗;蓝色是天空的颜色,象征着升华;绿色是夏天的颜色,象征着平静和自我满足;紫色意味着衰败和枯萎;白色象征着虚无;黑色意味著死亡。画家作画时,往往借用色彩的象征性来表达某种意图,运用象征性来确定画面的色调关系,从而强化主题和主题思想的定位。高更是一位善用象征性色彩作画的画家,在《天使与雅各的格斗》中,他用对比强烈的色彩,以及轮廓线明显的大块设色方法,明确地表达出他丰富的想象力及敏锐的洞察力。他对色彩的选择,不仅表现出绘画的效果,并攫取了象征性意义。在远处围绕着幻影的强烈红色色调,卓越地表现出拂晓时分雅各的天国捕捉天使的真实性,同时也可以说是格斗的象征性色彩。二十世纪以来,彰显个性成为时代性的追求,油画家以生 动时象征性色彩表现强烈的主观感受,色彩象征性特点是画 家的主观感受和观念的良好表达方式。色彩的象征性特点具 有丰富的内容,它作为色彩的一个重要美学属性,已成为许多 艺术家运用色彩语言的主要手段之一。

三、装饰性

部分油画家为了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采用平面化的手 法把看似简单的色彩象者符一样有秩序地组合起来,常常借 助线条对色彩进行分割和串联,利用它们这间的相互照应、对 比、联结创造出美妙的节奏和韵律。维也纳分离派的代表人 物克里姆特,在他的作品《接吻》里,几乎用得全是金色调,除 了脸部、手部和某些细节与花纹外,其余空间全用金色作装 饰,服装上嵌满了象征性别的色彩图案,成为一幅工艺性极强 的装饰画。马蒂斯的作品在用色上也具有特别优美、单纯的 装饰性。《红色和谐》就是一幅最成功地运用色彩装饰作用的 作品。大面种平涂的红色,间以浅蓝和黑色的花纹,小块地白 色有韵律地从画面左上方排列到右下方,更加丰富了色彩的 装饰性特点。

四、表现性

艺术创作特点例8

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是音乐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情感表现的艺术形式。歌曲是音乐创作的一种体裁,它具有音乐旋律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特点。儿童歌曲是歌曲的种类之一,其年龄对象、形象生动、情感纯真、活泼童趣是儿童歌曲的基本特征;儿童歌曲对于儿童美感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笔者结合多年来对儿童歌曲创作的体验和感悟,拟就儿童歌曲《心连心手拉手》(苏韶芬词 彭超 陶波曲)①的创作为例,对儿童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旋律发展、节奏设计、乐段安排四个维度的艺术特点谈一些看法。

一、儿童歌曲创作中主题动机的选材特点

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是表达乐思内容的最小单位,也被称为乐汇。是体现清晰的性格面貌、鲜明而富有表现力的乐思,更是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情感的基础。为此,歌曲创作的成功与否及风格突显,往往取决于主题动机的选材。在儿童歌曲的创作中捕捉特点鲜明、富有儿童个性的动机音型作为创作的基础,是创作一首儿童歌曲成功的关键。

《心连心手拉手》是一首活泼、欢快、极富特点的童声二部合唱歌曲。wWw.133229.cOm全曲为二段体结构,共二十四小节,f大调,4/4拍。在该歌曲创作时,作者紧紧抓住活泼、欢快这一基本情绪为主线,在主题动机的选择与应用上,采用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开头,同音重复并以二度级进和下行四度跳进到主三和弦的五音,构成该歌曲极富动感和充满朝气的儿童音乐特点。随着旋律的不断重复与推进发展,儿童的心境表达更为突出。由于第一乐句的主导动机(5 5·5 5 5)是以主调主和弦为起句而成,因此在第二乐句动机的发展中形成下属和弦向属和弦、主和弦三音的模进重复,而且在音程跳进安排上紧紧围绕第一主导动机乐句来发展进行。在全曲二十四小节中,重复交替出现歌曲的动机音型,并且以音程的跳进手法,为主导动机的音型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

在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是创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著名作曲家龚耀年就儿童歌曲主题的发展手法谈道:“旋律的发展还应根据内容需要和结构特点(如乐思的启示、发展、对置、变形……)来考虑如何将主题深化、有层次有规律地展开。”“决不能东拼西凑,试图在一首歌内把什么手法都用上,应该使材料尽量节省、手法力求精练。”②

《心连心手拉手》的主导动机创作是依托在f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上,并且经过旋律的模进重复手法的应用,结合音程三、四、六度跳进支撑音型发展,使旋律与歌词的语意十分贴切地表现出来,让歌曲形象的塑造更为鲜活。笔者在创作该歌曲作品时,注意到主、属、下属和弦的分解应用,尽可能考虑到以和声功能和多声部思维的创作基本手法,简单明了地将旋律主导动机音型,通过sol、la、fa、re、do这些骨干音,变化重复形成一个主导动机发展连环圈,让动机音型在对比中有新意,在色彩的变换中突显儿童特点。简洁、明快的旋律发展把天真无邪、童趣稚嫩的儿童形象,较为生动地表达出来。

三、儿童歌曲创作中节奏的设计与变化

要创作好一首儿童歌曲,对节奏的设计与变化应有考究,还必须有独特的个性变化。笔者在创作《心连心手拉手》时,就十分注意到节奏的个性化设计,从作品的节奏分析来看,其主导动机的展开和旋律的模进变化,似乎给人感觉到简单,但仔细推敲不难看出,它却有着细微的节奏对比变化。如:

4/4××·××× |××× ×-|××·××× |××× ×-|

阳光和大地手拉手, 星星和夜空手 拉手,

××·×××| ××× ×-|××·××× |0×××-|

青山和绿水手拉 手, 江河和大海手拉手。

从谱例的节奏设计中可以看到: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带休止的切分节奏为支撑整个作品的基本节奏框架,那么,它的节奏特点在于积极向上、动感极强,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应用也是更好地突出歌词的语意内涵,更夸张地强调“手拉手”的节奏重音。

四、儿童歌曲创作中乐段的巧妙安排

乐段的安排在儿童歌曲创作中尤为重要。儿童歌曲在创作中,乐段的安排应该是以歌词的段落设计为基准。由于儿童歌曲是以儿童为对象来创作的,诚然,在乐段的设计上应给予巧妙的安排。

《心连心手拉手》这首作品从歌词的句式、段落上分析,它为二段体结构形式。一般的句式结构为起、承、转、合四句式的单段体构成。该作品的第一段也就是这一类的设置,由四个句子组成,每一个句子为对称式方整性结构。笔者在处理第一乐段时,刻意在第八小节的第三拍上落在调式的主音上,形成终止式段落感,产生极其稳定的音乐效果。由于歌词作者力图从写意的手法去突出表现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和谐关系,因此笔者在乐段的安排上巧妙地进行了设置,更能够准确地传递出人世间的真情所在。特别是第二段将这种亲近、和谐的意境更好地表现和升华,笔者有心让该段落的词语重复进行,并巧妙安排在属和弦上形成半终止式,产生出对比与变化的音响质感。

综上所言,儿童歌曲的创作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也是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性活动,只要坚持不懈,勤于思考,深入儿童的生活,不断探究儿童歌曲创作的艺术特点,掌握更新的儿童歌曲表现手法,即能创作出更多的适合儿童的优秀歌曲。

注释 :

①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心连心手拉手.儿童音乐,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社,2005年第2期,第9页.

②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32页.

参考文献 :

[1]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2]方智诺编著.歌曲分析与写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艺术创作特点例9

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是音乐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情感表现的艺术形式。歌曲是音乐创作的一种体裁,它具有音乐旋律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特点。儿童歌曲是歌曲的种类之一,其年龄对象、形象生动、情感纯真、活泼童趣是儿童歌曲的基本特征;儿童歌曲对于儿童美感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笔者结合多年来对儿童歌曲创作的体验和感悟,拟就儿童歌曲《心连心手拉手》(苏韶芬词 彭超 陶波曲)①的创作为例,对儿童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旋律发展、节奏设计、乐段安排四个维度的艺术特点谈一些看法。

一、儿童歌曲创作中主题动机的选材特点

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是表达乐思内容的最小单位,也被称为乐汇。是体现清晰的性格面貌、鲜明而富有表现力的乐思,更是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情感的基础。为此,歌曲创作的成功与否及风格突显,往往取决于主题动机的选材。在儿童歌曲的创作中捕捉特点鲜明、富有儿童个性的动机音型作为创作的基础,是创作一首儿童歌曲成功的关键。

《心连心手拉手》是一首活泼、欢快、极富特点的童声二部合唱歌曲。全曲为二段体结构,共二十四小节,F大调,4/4拍。在该歌曲创作时,作者紧紧抓住活泼、欢快这一基本情绪为主线,在主题动机的选择与应用上,采用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开头,同音重复并以二度级进和下行四度跳进到主三和弦的五音,构成该歌曲极富动感和充满朝气的儿童音乐特点。随着旋律的不断重复与推进发展,儿童的心境表达更为突出。由于第一乐句的主导动机(5 5·5 5 5)是以主调主和弦为起句而成,因此在第二乐句动机的发展中形成下属和弦向属和弦、主和弦三音的模进重复,而且在音程跳进安排上紧紧围绕第一主导动机乐句来发展进行。在全曲二十四小节中,重复交替出现歌曲的动机音型,并且以音程的跳进手法,为主导动机的音型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

在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是创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著名作曲家龚耀年就儿童歌曲主题的发展手法谈道:“旋律的发展还应根据内容需要和结构特点(如乐思的启示、发展、对置、变形……)来考虑如何将主题深化、有层次有规律地展开。”“决不能东拼西凑,试图在一首歌内把什么手法都用上,应该使材料尽量节省、手法力求精练。”②

《心连心手拉手》的主导动机创作是依托在F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上,并且经过旋律的模进重复手法的应用,结合音程三、四、六度跳进支撑音型发展,使旋律与歌词的语意十分贴切地表现出来,让歌曲形象的塑造更为鲜活。笔者在创作该歌曲作品时,注意到主、属、下属和弦的分解应用,尽可能考虑到以和声功能和多声部思维的创作基本手法,简单明了地将旋律主导动机音型,通过sol、la、fa、re、do这些骨干音,变化重复形成一个主导动机发展连环圈,让动机音型在对比中有新意,在色彩的变换中突显儿童特点。简洁、明快的旋律发展把天真无邪、童趣稚嫩的儿童形象,较为生动地表达出来。

三、儿童歌曲创作中节奏的设计与变化

要创作好一首儿童歌曲,对节奏的设计与变化应有考究,还必须有独特的个性变化。笔者在创作《心连心手拉手》时,就十分注意到节奏的个性化设计,从作品的节奏分析来看,其主导动机的展开和旋律的模进变化,似乎给人感觉到简单,但仔细推敲不难看出,它却有着细微的节奏对比变化。如:

4/4××·××× |××× ×-|××·××× |××× ×-|

阳光和大地手拉手, 星星和夜空手 拉手,

××·×××| ××× ×-|××·××× |0×××-|  青山和绿水手拉 手, 江河和大海手拉手。

从谱例的节奏设计中可以看到: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带休止的切分节奏为支撑整个作品的基本节奏框架,那么,它的节奏特点在于积极向上、动感极强,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应用也是更好地突出歌词的语意内涵,更夸张地强调“手拉手”的节奏重音。

四、儿童歌曲创作中乐段的巧妙安排

乐段的安排在儿童歌曲创作中尤为重要。儿童歌曲在创作中,乐段的安排应该是以歌词的段落设计为基准。由于儿童歌曲是以儿童为对象来创作的,诚然,在乐段的设计上应给予巧妙的安排。

《心连心手拉手》这首作品从歌词的句式、段落上分析,它为二段体结构形式。一般的句式结构为起、承、转、合四句式的单段体构成。该作品的第一段也就是这一类的设置,由四个句子组成,每一个句子为对称式方整性结构。笔者在处理第一乐段时,刻意在第八小节的第三拍上落在调式的主音上,形成终止式段落感,产生极其稳定的音乐效果。由于歌词作者力图从写意的手法去突出表现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和谐关系,因此笔者在乐段的安排上巧妙地进行了设置,更能够准确地传递出人世间的真情所在。特别是第二段将这种亲近、和谐的意境更好地表现和升华,笔者有心让该段落的词语重复进行,并巧妙安排在属和弦上形成半终止式,产生出对比与变化的音响质感。

综上所言,儿童歌曲的创作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也是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性活动,只要坚持不懈,勤于思考,深入儿童的生活,不断探究儿童歌曲创作的艺术特点,掌握更新的儿童歌曲表现手法,即能创作出更多的适合儿童的优秀歌曲。

注释 :

①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心连心手拉手.儿童音乐,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社,2005年第2期,第9页.

②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32页.

参考文献 :

[1]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2]方智诺编著.歌曲分析与写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艺术创作特点例10

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是音乐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情感表现的艺术形式。歌曲是音乐创作的一种体裁,它具有音乐旋律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特点。儿童歌曲是歌曲的种类之一,其年龄对象、形象生动、情感纯真、活泼童趣是儿童歌曲的基本特征;儿童歌曲对于儿童美感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笔者结合多年来对儿童歌曲创作的体验和感悟,拟就儿童歌曲《心连心手拉手》(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①的创作为例,对儿童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旋律发展、节奏设计、乐段安排四个维度的艺术特点谈一些看法。

一、儿童歌曲创作中主题动机的选材特点

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是表达乐思内容的最小单位,也被称为乐汇。是体现清晰的性格面貌、鲜明而富有表现力的乐思,更是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情感的基础。为此,歌曲创作的成功与否及风格突显,往往取决于主题动机的选材。在儿童歌曲的创作中捕捉特点鲜明、富有儿童个性的动机音型作为创作的基础,是创作一首儿童歌曲成功的关键。

《心连心手拉手》是一首活泼、欢快、极富特点的童声二部合唱歌曲。全曲为二段体结构,共二十四小节,F大调,4/4拍。在该歌曲创作时,作者紧紧抓住活泼、欢快这一基本情绪为主线,在主题动机的选择与应用上,采用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开头,同音重复并以二度级进和下行四度跳进到主三和弦的五音,构成该歌曲极富动感和充满朝气的儿童音乐特点。随着旋律的不断重复与推进发展,儿童的心境表达更为突出。由于第一乐句的主导动机(55·555)是以主调主和弦为起句而成,因此在第二乐句动机的发展中形成下属和弦向属和弦、主和弦三音的模进重复,而且在音程跳进安排上紧紧围绕第一主导动机乐句来发展进行。在全曲二十四小节中,重复交替出现歌曲的动机音型,并且以音程的跳进手法,为主导动机的音型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

在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是创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著名作曲家龚耀年就儿童歌曲主题的发展手法谈道:“旋律的发展还应根据内容需要和结构特点(如乐思的启示、发展、对置、变形……)来考虑如何将主题深化、有层次有规律地展开。”“决不能东拼西凑,试图在一首歌内把什么手法都用上,应该使材料尽量节省、手法力求精练。”②

《心连心手拉手》的主导动机创作是依托在F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上,并且经过旋律的模进重复手法的应用,结合音程三、四、六度跳进支撑音型发展,使旋律与歌词的语意十分贴切地表现出来,让歌曲形象的塑造更为鲜活。笔者在创作该歌曲作品时,注意到主、属、下属和弦的分解应用,尽可能考虑到以和声功能和多声部思维的创作基本手法,简单明了地将旋律主导动机音型,通过sol、la、fa、re、do这些骨干音,变化重复形成一个主导动机发展连环圈,让动机音型在对比中有新意,在色彩的变换中突显儿童特点。简洁、明快的旋律发展把天真无邪、童趣稚嫩的儿童形象,较为生动地表达出来。

三、儿童歌曲创作中节奏的设计与变化

要创作好一首儿童歌曲,对节奏的设计与变化应有考究,还必须有独特的个性变化。笔者在创作《心连心手拉手》时,就十分注意到节奏的个性化设计,从作品的节奏分析来看,其主导动机的展开和旋律的模进变化,似乎给人感觉到简单,但仔细推敲不难看出,它却有着细微的节奏对比变化。如:

4/4××·×××|××××-|××·×××|××××-|

阳光和大地手拉手,星星和夜空手拉手,

××·×××|××××-|××·×××|0×××-|青山和绿水手拉手,江河和大海手拉手。

从谱例的节奏设计中可以看到: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带休止的切分节奏为支撑整个作品的基本节奏框架,那么,它的节奏特点在于积极向上、动感极强,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应用也是更好地突出歌词的语意内涵,更夸张地强调“手拉手”的节奏重音。

四、儿童歌曲创作中乐段的巧妙安排

乐段的安排在儿童歌曲创作中尤为重要。儿童歌曲在创作中,乐段的安排应该是以歌词的段落设计为基准。由于儿童歌曲是以儿童为对象来创作的,诚然,在乐段的设计上应给予巧妙的安排。

《心连心手拉手》这首作品从歌词的句式、段落上分析,它为二段体结构形式。一般的句式结构为起、承、转、合四句式的单段体构成。该作品的第一段也就是这一类的设置,由四个句子组成,每一个句子为对称式方整性结构。笔者在处理第一乐段时,刻意在第八小节的第三拍上落在调式的主音上,形成终止式段落感,产生极其稳定的音乐效果。由于歌词作者力图从写意的手法去突出表现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和谐关系,因此笔者在乐段的安排上巧妙地进行了设置,更能够准确地传递出人世间的真情所在。特别是第二段将这种亲近、和谐的意境更好地表现和升华,笔者有心让该段落的词语重复进行,并巧妙安排在属和弦上形成半终止式,产生出对比与变化的音响质感。

综上所言,儿童歌曲的创作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也是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性活动,只要坚持不懈,勤于思考,深入儿童的生活,不断探究儿童歌曲创作的艺术特点,掌握更新的儿童歌曲表现手法,即能创作出更多的适合儿童的优秀歌曲。

注释:

①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心连心手拉手.儿童音乐,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社,2005年第2期,第9页.

②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32页.

参考文献:

[1]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2]方智诺编著.歌曲分析与写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