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社会治理知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8 16:27:15

社会治理知识

社会治理知识例1

收到分院《关于认真抓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对照检查”阶段有关工作的通知》后,我院党组即于8月2日下午召开了院党组会,研究部署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知识问答活动事宜,成立了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知识问答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检察长刘新生担任,副组长由副检察长陆荣良、王金凯担任,政工科负责活动的具体开展事宜。

二、精心组织,保质保量

社会治理知识例2

“政治知识”是人关于社会、国家、历史、社会政治生活、制度、原则、政策和现实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是形成特定地域内政治理念、政治价值、政治文化基础质料。在政治传播活动中,“政治知识”以政治信息的形式出现,提供一套特定的政治内容、认识结构以及指导性的政治实践活动方向。从传播主体上讲,从事政治知识传播的一方面是国家,另一方面是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利益集团。前者主要传播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核心政治思想,后者则表达来自社会的政治愿望、目标和利益诉求。可以说,政治知识传播是国家和社会沟通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促进国家政治理念稳步推进、良好发展的工具。那么,在国家、社会的不同层面上,政治知识传播应当以何种方式进行,才能确保不同政治知识之间有效的交互、融合?政治知识传播应该采取何种模式,才能保证它在认知和实践层面上的最大效果?在本文中,笔者试图结合曼海姆知识社会学背景下的相关政治理论回答上述问题。

要深入探讨“政治知识”的特性和传播,我们必须首先对“知识”做出正确的定位。一般地讲,知识是通过学习、实践或探索所获得的认识、判断或技能。在很多情况下,由于知识的客观标准(如数理知识)有自明性,所以往往被赋予“客观”、“普遍”与“真理”的美名。这种定位对自然科学知识固然有效,但用于衡量政治知识则差之千里。这是因为,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看法和判断一方面取决于地域、文化和习俗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与活动主体的意志、地位、利益、愿望、经验和习惯有关。在曼海姆看来,这些因素并非理性所能解释,因而相应的政治知识也就没有客观或不客观可言。对此曼海姆说道:“所有的政治观点都只能是局部的观点,因为为历史的总体是过于广泛,以致产生于它的任何个别的观点都不能把握它。”[1](p153)。此外,曼海姆认为一切政治知识都以实践为导向,是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寻求实践活动指导的产物。人们按照他们所的环境积极地参与、改变国家、社会环境或维持一定现状。正是这种参与活动的倾向为政治知识的形成提供了认识导线,也使政治知识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进程当中。

按照曼海姆的观点,我们认为政治知识具备历史性和发展性。明确这两点特征,有助于我们警惕个体层面政治知识传播的客观主义和反历史主义倾向。在信息传播发达的全球化政治背景下,我国很多学者注意到中西方政治在本质和现象上的差异,亦然将西方国家的政治知识当作普遍有效的真理。不仅缺乏对前者所形成的历史、社会背景和其直接具备的时代性意义的考察,而且直接排除了它从起源到发展中的非理性因素和变迁细节。这种客观主义认识倾向必然导致政治知识传播的不客观性,并把社会主体对西方和中国的政治认识引向歪路。此外,将西方国家的政治知识直接对比我国政治现实,而不是基于文化、政治、社会等多方面考察,所得出的结论必然是无根基、反历史的,必然不能成为国家发展中的建设性政治意见。

当政治知识满足了特定的实践需要,发挥出构建国家、政体、民族、社会的理念功能,它就上升为一种国家上层建筑。那么,成型上层建筑和不成熟的政治知识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对此曼海姆认为,“政治知识的本质在我们看来似乎就是:被增加了的知识并不消除决定,而只迫使决定一再后退。而我们通过这种决定后退所获得的便是视野的扩大和在知识上更多地把握我们的世界。”[1](p192)换句话说,政治知识的光辉不应被上层建筑所掩盖,而是应该与后者交互、碰撞、融合。我们前面说过,政治知识是社会个体、群体、阶层或集团政治愿望的反映,也是他们处境和利益诉求的表达。政治知识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完全国家发展的需要,但是一定符合表述它的主体。因此,国家必须重视社会中表达的政治诉并与社会进行有效沟通,使其与上层建筑通过良好互动创造新理念、新道路,避免以绝对主义或整体主义的逻辑缩小政治知识的意义。

最后是关于传播方式的问题。“政治知识”传播与一般的传播活动不同,它不是通过制造短暂同意来操控舆论、控制群众或避免国家、社会的潜在冲突,而是建构社会共识、达成社会整合的手段,这种手段试图使“政治知识”的内在认识结构被传播对象所接受并内化为他们从事政治实践活动的依据。在曼海姆看来,传播政治知识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以系统化、理论化为主要形态的“唯理智论”,另一种是个体化、艺术化的“浪漫主义”。很明显,前一种传播方式表现出同质化和理智化的倾向。对此曼海姆说道,“主观的、情感的冲动和个人的关系都被尽可能地置于脑后,只在与实施有关的基础上考虑彼此相对的各种抽象的可能性。”[1](p182)我们前面说过,政治知识的产生以实践为导向,其传播和普及也强调主体的投入性。而唯理智论的传播方式切断了与从事实践的、寻求具体行动方向的人的联系,其效果必然空洞、无味、缺乏感染力。相比之下,曼海姆更推崇“浪漫主义”传播方式,它广泛融入了感觉、意志、兴趣、偏好等认识因素,能在认知互动中引起传播双方情感共鸣,并以非理性的情感化方式完成政治知识的普及并确立实践目标。从今天来看,曼海姆提倡的“浪漫主义”传播方式恰恰能有效结合新媒体技术带给人的认知结构改变:传播对象所能接受的是“政治知识”不是文字,而是图像、声音组合起来的情境、叙事或是故事;他们通过“政治知识”获得感官愉悦,而不是知性满足;他们也不再关注“政治知识”的内容,而是知识的实用性;他们评价和服从“政治知识”原则不是逻辑、理性、运算或沉思,而是兴趣、情感、意志或直觉。所以,无论从国家还是个人层面讲,都应当避免以死板、教条和讲话的“唯理智论”方式传播政治知识,加强对人非理性认知特性的利用并实现政治知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社会治理知识例3

政治社会化贯穿人类一生,而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阶段。所谓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主要是向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掌握基本的政治知识、政治技能、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敏感度,树立社会主义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拥护党的事业、支持党的基本路线,使自己成为合格的政治人的过程。

2.思想政治理论课。每个政治体系都有发挥政治社会化功能的机构,负责政治教育的机构有针对性地对主导性的政治知识、政治价值反复灌输,传播主流的政治文化,把社会成员塑造成为社会所希望和要求的政治人。除了政府、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社会团体以外,学校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大学生主要时间都在学校生活和学习,在自觉不自觉的政治社会过程中,受学校影响非常大。

学校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向学生灌输政治理论和主流意识形态,发挥高校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四大块以及形势与政策、世界政治与经济等选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有目的地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知,确立政治认同,提高大学生政治知识和政治信仰,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些作用决定了它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特定的作用。

二、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

1.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致性。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由社会来主导的,在教化内容上都体现了阶级的政治利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双方有共同的目标: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接班人,即合格的政治人。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质,培养献身祖国建设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等。

2.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除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手段外,还包括学校、政府、党团组织进行的正规的社会化活动,也包括社会和学生社团的自发的非正式的教育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要求开设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强调系统性、正规性、强制性和控制性。相比较而言,其他政治社会化渠道特别是一些非正式的社会化手段,在调控性和反馈性方面效果较差,有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内容是主流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而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除了主流的政治文化,也有非主流的政治文化和糟粕的政治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大学生掌握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使大学生分清主流和非主流的政治文化,摒弃不良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

3.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相互促进作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手段丰富、灵活自如有效缓解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机动性不足的问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有效弥补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强度不够、内容不深、教育不系统的问题。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大学生从社会人到政治人的转变,而大学期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最有效、最直接、最系统和最快捷的政治社会化手段,它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体,是大学生成为政治人的必经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用,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集中实现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主导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作用。

1.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知识和政治认知水平。政治知识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基础,掌握一定的政治知识大学生才有可能形成相应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形成与完善政治人格;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能力的提高,是掌握一定政治知识的个体,能动性、创造性的认识、判断、评价各种政治现象,把政治知识提升到更高的理解层次。

大学生政治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大学生灌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治文化,帮助大学生获得政治知识和正确的政治信念,以此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课堂教学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传授给学生,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政治认知,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现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观念。大学生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自身素质,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自觉抵制非主流的政治文化,熟悉国家的政治准则,形成独立的政治意识。

2.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大学生追求独立自由,有自己的思想,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意识。但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尚不稳定,情感波动比较大,容易冲动,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形成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

政治态度是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通常表现为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和政治意志等。当大学生政治情感和政治意志升华时,就会产生坚定的政治信仰,所以,政治信仰是大学生政治态度最高级的形态。

个体对政治体系的强烈的认同意识可以对政治体系具有极大的维系作用,保证国家的政治团结和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从网络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在国家认同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忠诚感和朴素的爱国意识,关心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过受大学生心理发展和政治认知发展的制约,这种认同感具有不稳定性和随意性的特征。大学生认同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3.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保证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之后,大学生作为政治人逐渐发展起来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观念趋于稳定,大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政治评价和判断,不过由于大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政治实践,其社会化程度很低,容易受不良政治观念的影响,所以必需引导大学生走向正确的政治方向。当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大变革时期,各种思想观念彼此碰撞,各种意识形态渗透到学生当中,容易导致大学生政治信仰异化、集体主义淡漠、个人主义盛行,政治信仰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动摇,政治方向出现不明确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抵御各种不良政治思想,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和分析、判别政治思想的能力。面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动摇和政治方向的不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积极发挥作为其根本功能的导向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追求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认识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社会治理知识例4

    时下,政府创新无疑是一个全球性的关涉政府治理模式改革的问题,该问题在早发的现代化国家主要是围绕克服现代政府官僚体制中的现代性问题而展开的,在后发的民族国家(如我国)则主要是围绕增进政府治理中的现代性因素而提出的。在政府创新过程中,知识经济极大地改变了现代政府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并现实地影响到现代社会中政府治理的秩序。中国经济法作为我国政府治理的有效方式,也必然会对知识经济影响下我国的政府创新做出回应,进而使政府创新的目标得以实现。在本文中,笔者即拟对知识经济影响下我国政府创新的经济法实现机制作一初步探讨。

    一、知识经济时代政府创新的缘起

    1、知识经济时代的政府治理问题

    自195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革命引起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随之而来的是知识、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增强。1990年代,世界经济向着知识经济转移,发达国家引领世界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此处所谓的知识经济,根据世界银行的介绍,其含义是指“企业、组织、个人及共同体等,为了更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而更有效地创造、获取、使用知识(符号化了的和默认的)的经济。而且,在各种经济活动上有效地应用技术知识、政策知识及社会知识的经济”。从这一定义中不难看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的价值在于“为了更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因此,能否支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并推进人类未尽的现代性事业应当是评判知识价值的重要标准,同时,这也是评判政府能否利用知识真正实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标准。从这一定义还可看出,在知识化社会中,“技术的人道化”将“把道德问题逐渐引入人类与人化环境之间的,现在还主要是‘工具性的’关系之中”,从而实现人类与人化环境之间的协调。并且,知识还将增进“温和、柔韧、具有人情味”等知识化社会中的“重要的品质”。“在这种社会中,温和的人、温和的企业、温和的政府、温和的社会、温和的经济政策等,显得格外重要”。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知识经济的含义中所反映出的知识价值的内涵和政府角色与职能的定位实际上体现了当下人们对政府治理的现代性问题的反思。这一政府治理的现代性问题,就是在专家系统的管理下,因官僚制政府治理模式的运作而引起的治理问题。具体而言,在现代社会中,为防范陌生人社会的交往风险和确保分工协作中的利益需求,人们必须给予对专家和专业知识的信任,进而获得专家系统的保护、支持或服务。由此,即突显了非专业人士对专家体系的依赖性以及专家系统依靠官僚体制来治理社会的现代性制度特征。事实上,由专家所掌控的官僚制政府组织模式所具有的专业化、职业化、等级化、集权化、法制化等特征是与工业化生产相适应的,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官僚制更是体现效率与进步的标志。然而,也就是这一专家所掌控的官僚制模式的运作引发了政府治理的现代性问题。进言之,随着社会的变迁,官僚制模式也暴露出如下问题:官僚组织在以工具理性为社会提供服务和进行管制时,使人成为了程式化组织的附属物,限制了人的人格、情感和心智,最终造成了人的异化;官僚制强调组织效率、强调科层控制和集权化,这就容易牺牲公民对政府工作的参与,并使得正义、自由、平等这样的价值难以实现;官僚制具有单项式权威的特征,这种权威等级既限制了低层和中层职员的智慧和自我实现的机会,又阻碍了上级及时了解政策的执行情况;在官僚组织中,被赋予特定管理职权的专家品行并非绝对可靠,由此即可能导致权力寻租的问题。综上可见,政府在垄断强有力的知识之后,其权力不断扩张,政府官僚组织已俨然成为一个规训机构,它以自身所掌握的信息来控制人们的生活。故此,面对官僚制政府垄断知识、管制社会所造成的现代性问题,民众要求改革官僚体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官僚制的改革主要是通过政府创新的办法来实现的。

    2、政府创新:求解政府治理问题之道

    作为求解政府治理问题的现实路径,政府创新是指公共权力机关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增进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创造性改革,这种创造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公共部门自身的效率和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增进公共利益。通过政治改革、行政改革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府创新,政府的角色与职能可以得到重新塑造,从而使官僚制治理模式的弊端得以克服。换言之,通过政府创新,既能够使法治政府、服务政府、透明政府、责任政府、专业政府和效能政府等理想的政府治理模式或政府角色得以实现,也能够使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得以落实。

    在考察政府创新问题时,我们除了可以看到存在着克服官僚制政府治理的问题这一动因之外,还应当看到存在着因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这一重要动因。这即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政府创新也是为满足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电子政务的实施而采取的一项政府治理模式改革措施。在实践中,发达国家一般通过确立新的政府治理理念、采用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和管理行为来塑造高效、开放、透明的政府形象,加速政府由“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以适应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

    与此同时,知识经济也为政府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政府权力行使的范围和方式,促使政府进行角色和职能的创新。在知识化社会中,电视、网络等信息媒介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性增强,信息来源多样化和信息传递即时化对政府封锁信息和暗箱决策构成了冲击,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增强了公民参与政治活动和就国家行为做出反应的能力,这些因素均促成了政府向透明政府、责任政府和参与式政府等角色转变。(2)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公民权利的行使范围和方式,这也推动了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在知识化时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自由主张及自由发表意见权利”的实现方式,同时增强了公民行使知情权的意识,这些深受数字化影响的公民权的发展促使政府作出角色和职能上的转变。(3)在网络经济时代,政府并不一定比企业、社会中间层组织拥有更多的信息,这就使得政府在行使经济社会管理职权时需要与其进行协商,而企业和社会中间层组织为维护自身利益、约束政府权力,也有必要与政府合作,共同对经济社会进行治理。由此,也会促使政府作出角色和职能上的转变。(4)在当代社会,政府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知识经济正好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技术条件。这即是说,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时,信息技术特别是电子政务能帮助民众了解和选择服务项目、增强顾客对政府服务的参与性、确保政府提供阳光服务、保证民众对政府服务质量进行测评,由此,可降低政府与客户的交易成本、提升政府服务的品质。由是观之,在当今时代,政府创新应当借助知识经济的条件来克服政府运作中官僚制模式存在的现代性问题,促进政府效能的提高。就此而言,这一重要的发达国家政府创新的经验对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创新仍然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二、转型期我国政府治理及其经济法实现机制的现状

    1、转型期我国的政府治理及其知识化际遇

    当代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进入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其间,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全面的结构性转换,如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封闭的单一性社会向开放的多样性社会转型,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等等,本文所探讨的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无疑也是这一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说来,转型期我国的政府治理模式变革始自1980年代初期,及至今日,我国已多次对政府治理模式进行变革和调整,从而适应了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需要。

社会治理知识例5

二、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主,提高自身服务力

在社会分工不平等,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今天,政工干部要充分了解社会热点,缓解激化的社会矛盾,了解不同阶级的群众心理,把握不同阶层群众的动向。在进行政工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在社会管理的框架下,用蓬勃向上的精神感染人,通过开展各项活动,提升政工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潜移默化地影响政工干部的行为,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来。

三、创新工作形式,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政工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其内容、形式、环境等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政工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在社会管理的框架下进行,基于社会管理框架,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上的创新,要不断地解放思想,使政工干部的观念创新,在正确的意识形态的指引下,结合社会管理的新形势,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运用当代文化带动政工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政工干部要管理文化,运用社会文化不断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营造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环境。政工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形式上的创新,运用政工干部喜欢的方式,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不用拘泥于形式,要采用多元化的形式,在生活中实现事项政治建设,避免说教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政工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吸引人,起到良好的效果。

社会治理知识例6

二、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

1.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致性。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由社会来主导的,在教化内容上都体现了阶级的政治利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双方有共同的目标: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接班人,即合格的政治人。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质,培养献身祖国建设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等。

2.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除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手段外,还包括学校、政府、党团组织进行的正规的社会化活动,也包括社会和学生社团的自发的非正式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要求开设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强调系统性、正规性、强制性和控制性。相比较而言,其他政治社会化渠道特别是一些非正式的社会化手段,在调控性和反馈性方面效果较差,有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内容是主流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而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除了主流的政治文化,也有非主流的政治文化和糟粕的政治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大学生掌握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使大学生分清主流和非主流的政治文化,摒弃不良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

3.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相互促进作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手段丰富、灵活自如有效缓解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机动性不足的问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有效弥补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强度不够、内容不深、教育不系统的问题。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大学生从社会人到政治人的转变,而大学期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最有效、最直接、最系统和最快捷的政治社会化手段,它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体”,是大学生成为政治人的必经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用”,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集中实现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主导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作用。

1.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知识和政治认知水平。政治知识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基础,掌握一定的政治知识大学生才有可能形成相应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形成与完善政治人格;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能力的提高,是掌握一定政治知识的个体,能动性、创造性的认识、判断、评价各种政治现象,把政治知识提升到更高的理解层次。大学生政治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大学生灌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治文化,帮助大学生获得政治知识和正确的政治信念,以此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课堂教学将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传授给学生,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政治认知,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现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观念。大学生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自身素质,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自觉抵制非主流的政治文化,熟悉国家的政治准则,形成独立的政治意识。

2.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大学生追求独立自由,有自己的思想,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意识。但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尚不稳定,情感波动比较大,容易冲动,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形成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政治态度是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通常表现为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和政治意志等。当大学生政治情感和政治意志升华时,就会产生坚定的政治信仰,所以,政治信仰是大学生政治态度最高级的形态。个体对政治体系的强烈的认同意识可以对政治体系具有极大的维系作用,保证国家的政治团结和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从网络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在国家认同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忠诚感和朴素的爱国意识,关心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过受大学生心理发展和政治认知发展的制约,这种认同感具有不稳定性和随意性的特征。大学生认同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3.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保证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之后,大学生作为政治人逐渐发展起来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观念趋于稳定,大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政治评价和判断,不过由于大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政治实践,其社会化程度很低,容易受不良政治观念的影响,所以必需引导大学生走向正确的政治方向。当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大变革时期,各种思想观念彼此碰撞,各种意识形态渗透到学生当中,容易导致大学生政治信仰异化、集体主义淡漠、个人主义盛行,政治信仰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动摇,政治方向出现不明确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抵御各种不良政治思想,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和分析、判别政治思想的能力。面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动摇和政治方向的不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积极发挥作为其根本功能的导向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追求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认识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社会治理知识例7

政治科学建构的主体———自由知识分子

社会治理知识例8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要创新和发展,关键是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建设一支创新型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这支队伍要具有善于学习、开拓创新、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优秀的品质,其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学者型的知识素质。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强调学习的社会,因此,更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学习,成为一个具有学者型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其应当具备:(1)渊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主要是指:第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历史和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及有关社会科学知识;第二、关于各种现代管理知识,包括行政管理知识、思想政治管理知识、经营管理知识、人才管理知识、科学管理知识;第三、关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知识。(2)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根据全面小康社会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规律,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要建立创新型的知识结构,这种创新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要具有完整性和有序性。完整性是指组成知识结构的各类知识具有足够的覆盖面;有序性是指组成知识结构的各种学科知识之间具有互相畅通的信息渠道。要想具备这两个特点,就必须综合学习。(3)丰富的现代科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在经济建设中出生产力,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出说服力。崇高的思想行为和精神境界,往往与人的学识深浅相关联。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拓宽视野,以科学知识、科学精神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创新型的能力素质。(1)要强化学习意识。知识是人们创新的基础。思想政治工作者创新型能力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学习,学习是提高创新型能力素质的最基本的途径。着眼于适应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学习的方法要讲究科学性,学习的内容要讲究全面性,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及创新的需要进行重点的学习提高,特别是学习新的思维理论,来增长自己的智慧,科学地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学习反映人类智慧新水平的新科技知识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做到学以致用。(2)要强化思考意识。人类创造的一切新事物都是思考的产物。思考是深化对事物认识和得出新知识的必然过程。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把自己学习得来的东西和实践中的体验加以认真的分析、消化加工和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才能;要善于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并寻求解决方法,这样才会有创新。(3)要强化开拓进取意识。开拓进取是创新必需的精神状态。创新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必然伴有困难和风险,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因而创新必须要有足够的勇气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同志曾多次强调精神状态很重要,他要求广大干部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要有一种紧迫感,一种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那种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患得患失的畏难心理,只能按老方法办事的工作思路,不但创不了新,而且还会贻误我们的事业。

第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协调型的管理素质。(1)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建立协调型关系的管理素质。具体说来,第一、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建立有机性关系的管理素质。有机性关系,是指这种关系具有内在性、互补性和综合性。它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做一些诸如帮助工作对象进行自我角色认知,强化社会角色意识,使其包括称谓、举止、谈吐等在内的角色行为都要符合自己所任角色的规范;第二、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建立有序性关系的管理素质。有序性关系是指这种关系具有差异性,时间的顺序性和空间的层次性。它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做一些诸如帮助工作对象进行正确的人际交流,控制好人际交往的频率和深度。(2)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理顺不协调关系的管理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去化解矛盾,理顺关系,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因此,它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理顺不协调利益关系的管理素质。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这就必然带来广泛的利益关系的变化和调整,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具有理顺人们之间情感冲突的管理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由于许多人沉浸于网上交流,使得现实世界的情感交流发生障碍,易于发生冲突。进而影响到人际道德关系的维持;具有理顺个人与组织关系的管理素质,使二者在工作中能得到有机的统一。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组织工作时,要十分注重把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使个人在实现组织利益目标的同时自己的个人利益需要也得以满足。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具有能帮助员工制定和实施既能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能使组织目标得到实现的个人发展计划,促使个人随着组织的发展而发展。这样就能让成员亲身感受到自己与组织是同命运的,从而自觉地把自己融入到组织中去,实现两者的有机协调和统一。(3)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发展协调型关系的管理素质。具体说来:第一、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发展利益共同点的管理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人们之间利益的共同点就是和谐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人们认识到全面小康社会的竞争既是互相竞争、又是互相协作、互相促进的关系,促使人们最终实现共同提高;第二、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发展关系结合点的管理素质。全面小康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结合点在于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要发展这种关系结合点,让人们认识到,自由、民主和纪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否则不利于新型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

第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健康型的心理素质。(1)要有充满自信克服胆怯的心理素质。它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满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从事创造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自信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理想、愿望或预见能够实现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在整个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相反缺乏自信心,则是创造性思想政治工作的羁绊,是丧失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个人自信的缺乏,就可能会让别人的评价干扰自己的思路,使自己本来可能实现的目标受阻。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敢于突破、克服胆怯。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新的时代挑战,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就要敢于突破陈规,勇敢无畏地冲破传统樊篱,开拓创新,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相当的胆识胆略,敢于拼搏,并勇于承担行为后果的心理品质。(2)要有独立自主的心理素质。这表现为思维和行为很少受他人影响,能够独立思考、判断、选择、行动的品质。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自主意识,不迷信权威、不盲从,才会有创新。(3)要有自我控制的心理素质。这表现为能自觉地调控自己的情感、情绪,保持健康心理品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一方面要认识到每个受教育者在个体上的差异,并能尊重每个受教育者的价值,相信他们有发展自我的潜能,不以其家庭背景,智力水平及经济状况衡量他们,将心理教育渗透到教育观、人才观中去。另一方面要了解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健康心理教育的意义,并具备心理教育的能力,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自觉地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人本型的道德素质。(1)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重视人的作用。小康社会重视人的作用,尤其表现在重视高素质人才的作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真正树立重视人才的观念,完善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和机制。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服务,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形式,为小康社会服务,不断提高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将成为受社会公认的准则。(2)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重视人的需求,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小康社会发展了人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平等意识,人与人之间表现为平等关系,人们普遍希望得到尊重、理解和帮助。因此,一个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就会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尊重人就是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工作,尊重他人的基本权利,尊重他人的劳动创造;关心人就是关心他人的疾苦,当有困难时,就给以热情帮助;当遇到挫折时,就给以安慰和鼓励。理解人就是要多从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多与人沟通思想,多交流感情,增加相互了解。只有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到这些,才能在思想政治主客体之间才能建立起平等的关系,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达到良好的效果。(3)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尤其要重视政治素质的提高。在人的素质构成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它不仅是指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也包括健康的心理,顽强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社会的能力,尤其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信仰。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会成为人们提高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和审美素质的精神动力,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重视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充分注意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人的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社会治理知识例9

记者因职业的关系比一般公众更早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并且自觉地以宣传法律知识与培养社会的法治意识为己任。不能不说的是记者在进行法治宣传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布道者,另一方面也是接受者,记者自身的法律水平会随着各种类型的与法治相关的报道得到普遍提高,而记者法律水平的提高对他们对法治的理解将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各政法院校法制新闻专业的毕业生逐渐进入新闻媒体,参与到法治新闻的采访制作环节,法治新闻在法律知识和规范的传播方面越来越准确,作为社会法治意识基础的法律知识普及的工作已基本进入良性传播的阶段。关于法律的常识和基本规范的认识是形成法治思维的基础,这部分工作也是构建社会法治意识的前提。对此,无论是记者还是公众,在意识上都是自觉和统一的。

社会治理知识例10

一、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及其关系

知识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受教育者个体认识、思维活动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一定的知识技能的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知识和形成一定技能。知识教育的内容很宽泛,从大的类别来分它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教育。[1]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也是一门知识,但它与一般性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同,它是教育者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通过一定的内容、方法、手段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影响,促使其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2]

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作为不同性质的教育形态,他们既相互区别又关系密切。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在教育功能方面存在辩证统一关系。从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作为两种不同的教育形态,根据其不同的教学目的,各有分工,其具体的教育功能是不同的。知识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传授知识,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是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但是,从教育的宏观功能来看,教育本身都具有教育性,不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知识教育都具有教育功能,其立足点都是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虽然它们的具体目标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这一点上两者之间又具有统一性。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内容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密不可分。知识教育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体系的建立都是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的,科学知识本身对人的精神世界、对人的成长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知识教育可以改变人、培养人。各类课程的教育包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还是一门科学知识,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知识的传授,知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知识教育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新时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对策

(一)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知识教育本身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将各学科进行了分类,存在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因此,其他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被有形或无形地忽视了。纵观世界其他国家,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关于国家精神与道德等方面教育的课程,但这些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却都做得很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国教育界都注重将民族精神、道德观念等教育思想融入到知识教育中。据调查,韩国各大学主要是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如伦理、道德、人文、政治等文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培养具有资本主义法制观念和高度民族责任感的公民。如韩国注重发挥宗教的道德教化功能,宗教课程通过介绍宗教知识传播大量伦理知识;通过培养学生的宗教价值评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鉴别能力和自律能力。[3]美国也没有类似于我国这样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和独立学科,他们是通过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所谓的“通识教育”学科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4]美国通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考评中都体现了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识教育内容涵盖科学、人文、社会各领域,通过教给学生人类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知识、技能和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素质的训练,让学生逐步建立起西方主流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现代生活;通过学生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知,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的颂扬,直接或间接地达到意识形态方面内容的教育。在历史、哲学、艺术、建筑等人文或社会领域涉及的科目学习中往往采用较为直接的渗透,而在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科目的学习中也会巧妙地渗透人文精神,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我国的知识教育课程中也包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待于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和深刻挖掘。如在我国古代,各种学术思想都不同程度地承载着德化教育功能。朱熹曰:“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是以其政虽不足以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5]儒学理论之所以流传至今,能够深深地植根于亿兆人民的心底,就是因为其具有经世而不衰的教化功能。

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如今,各类院校按照学科分类开设了各类文化课程,这些课程都不同程度地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关系密切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作为一门学问,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这种学术性表现在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内在逻辑和内容框架,与自然科学一起共同构成人类社会学科体系。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这本身就赋予了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职责。因此,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创造学科条件。文学作品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表现的是社会价值观念。古人云:“文以载道”;“道”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具有思想性,起主干的作用。“文”若失去了“道”就丧失了自身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文以载道”思想集中体现了文学作品的社会性功能。自然科学的各类课程同样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数学,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数学教材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好教材。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公式、定理和公理都是从客观事物和现象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处处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由此可见,从不同角度深刻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是现阶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二)充分利用各学科的相关知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就是一门科学知识。现在大学生课堂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基础课程以及与此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内容,都是经过人类社会长期实践证明为真理的科学知识体系。要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首先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相匹配的,没有一定的知识教育,学生是无法完全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充分理解基础上。知识教育是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必然要求。科学的革命理论和先进的道德意识,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要被人们理解和掌握,必须普及和传授大量相关的知识,使受教育者不仅理解革命道理的内容,而且把握道理所渗透的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使教育对象不仅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更要在对待相应思想理论态度上具有一定的坚定性,形成正确的思维能力与行为能力,并能够自觉、能动地利用相应思想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各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课程各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深刻挖掘其思想内涵,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比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时,就要学一些哲学、经济学及社会发展史等方面的知识;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时,就要学一些人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生价值等方面的理论。融文化知识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既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生动性,使学生喜欢听、愿意学,又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真理的力量感染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赵水琛,郭红娟.论知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6.

[2]成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J].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