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传统文学探讨

时间:2022-12-15 10:54:32

摘要:网络原创文学具有文本主题的多元化、文本语言的通俗化、文本创作的互动性、文本“传受”的模糊性等特征。

传统文学探讨

传统文学探讨1

一、网络文学的发展和网络文学评论

网络文学,是以网络为载体而发表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是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的,借助超文本连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来表现的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一部分文学成分的网络艺术品。截止到目前为止,网络文学并没有形成明确的界限。网络构建了一个开放性的交互平台,将越来越多的人和物通过网络联系起来,实现了高效的信息传输和交互效果。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网络文学能够自由发展,并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体系,作为网络文学评论者,他们需要把握网络文化的特质和文学本质,需要确保评论和创作吻合,并通过评论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就我国的网络文学来看,其发展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期间,互联网技术与文学艺术比翼双飞。随之而来的海量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但是对于网络文学的研究和评论工作相对滞后,这与现阶段的网络文学发展水平是不相匹配的,需要进一步强化。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目前,国内的专业期刊发表的网络文学研究以及评论的文章数量只有千篇有余,可以肯定的是,文学在发展中,并不会因为缺乏评论就逐渐湮灭。不过,不容置疑的是文学评论的价值是巨大的,文学评论能够激发创作动力,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和建设性特点,这对于文学的创作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如一部思想自由、主题自由的文学作品,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但是也会存在一定的错误认知,而文学评论能够正确引导舆论,让广大读者能够在文学评论中形成对于该文学作品的不同认识,从文学评论中总结出有益的哲理和思想,这一点对于引导大众思想是有积极作用的,能够避免一些读者走向极端。在文学评论中,对于文学创造的内容好坏评论者都会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分析,这样作者以及读者在进行文学创作和解读中,就能够扬长避短,在后续的创作中,能够总结先前的经验,让创作不断完美化、成熟化。

二、传统文学评论

(一)文学评论内涵文学评论是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的文章。文学评论是一种科研,是学术论文中的一种专业论文,是一个融合了艺术思维的抽象思维过程。它的中心任务是对具体作品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就文学评论的对象来看,有传统文学,也有现代文学,而传统文学包含的文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小说、诗歌、戏剧、绘画、散文等,进行传统文学的评论,旨在通过对于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风格、作品特点等评论和分析,不断促进阅读水平提升,提高鉴赏质量。

(二)传统文学评论对评论者的要求在传统文学评论中,评论者需要旁征博引,善于引用各种材料来论证,而这些材料更多的应该是来源于作品本身的。所以,作为传统文学作品的评论者,他们需要具备很高的艺术素养,他们应该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在艺术创作和欣赏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能够有比较广阔的视野,并且有很多的作品阅读积累。能够成为文学作品评论者,他们一定是学识渊博的,这样他们在评论一部作品的时候,才不至于被局限,能够用不同的视角和综合的眼光来评论,确保艺术作品评论是有价值的。而事实上,对于评论者来说,传统文学的评论结果,本身也是一种创作,常常是独具匠心的。在一些文学作品评论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被称为评论人的,例如,对于著名作家、诗人的经典作品评论,需要具备与之对位同等或者是有着更高艺术修养的人,他们要通过语言的运用将评论的理、情、文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给出的评论才是能够被大众所接受的。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进行传统文学评论的,因为没有相关艺术修养和文学素养的人,他们有时候是不能真正读出作品的深层内涵和思想价值的,所以他们的评论是表面的,肤浅的,有时候甚至是贻笑大方的。

(三)传统文学评论步骤传统文学评论的写作是形成评论成果的必要步骤之一,就评论结果产生的过程来看,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其中,阅读是对于传统文学作品进行阅读,要读得细、读得透,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评论者如果阅读不到位的话是很难真正把握创作者的意图和思想,只有细细地品读,才能够全方位地理解作品,分析作品,形成对于作品有独特的见解。其次,定题。即确定评论的主题,评论不能是漫无目的地对于文学作品进行泛泛而谈,而是有组织、有计划、有主题地对其开展分析,通过对于作品的深刻品读,确定评论的基本方向和重点,进而确定评论的主题。接下来是评论,评论有其基本模式,一般来说,传统文学评论是基于以下五个问题开展的:(1)这部作品具体内容是什么?(2)这部作品的主题是什么?(3)这部作品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4)这部作品的表达效果如何?(5)这部作品的创新之处是什么?最后,进行写作,完成这些分析之后,评论作品的雏形基本上在评论者脑海中了,评论者再进行写作,就会简单很多,也更加得心应手。

三、传统文学评论和网络文学评论对比

传统文学评论和网络文学评论之间是存在明显差异的,这些差异和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特征以及创作水平也是相关的,对比两者之间的不同,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第一,评论者素养差异。对比来看,传统文学评论者的文化素养要比网络文学评论者的文化素养更高。传统文学评论者大多数本身也是思想家、文学家等,如:我国第一部讨论五言诗的古代诗歌美学著作《诗品》是文学批评家钟嵘所著;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著作《文心雕龙》是文学理论集大成者刘勰所著;中国文学研究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西文学比较研究论文《红楼梦评论》是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他们本身的文化造诣和艺术修养都是极高的。而网络文学评论者可能是网络中的任何一员,所以整体评论者的文化素养是参差不齐的,甚至有些网络文学评论者的文化素养较低。第二,评论形式不同。传统文学评论是通过文本形式在作品后或者是通过专门的书籍来出版的,而网络文学评论是在网络中进行的,可以在作品网页后直接显示出来。

第三,评论深度不同。传统文学评论深度较深,传统文学评论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论点);要有准确、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要运用科学的符合逻辑推理的论证方法;要具有文学批评的当代意识,能按照文学规律和特性结合作品实际进行写作;要注意文学评论的理论和术语的创新性。所以,相关评论者会通过篇幅较长的文字来评论。而网络文学评论可能是短短几句话,甚至是几个词,有的评论一带而过,深度相对不足。例如:对《网络张爱玲》的网络评价中,有一篇关于“也说说张爱玲”的帖子,发表了对于网络文学作品的批评,但是全文缺乏对于张爱玲其人其事的客观理性分析,更多的表达是“我”对于张爱玲的主观感受,过度侧重自我的感受,忽视客观分析,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第四,评价方向的差异。传统文学评论中,评价多是积极的、肯定的,对于作者大多的观点,读者是赞许的。而网络文学评论五花八门,意见也可能完全不一样,一些水平不高的创作可能被批评得一无是处。这些也要求相关创作者要提高文化修养和创作水平。相比之下,网络文学评论的价值引导和正能量传播作用更为突出,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需要,要求相关评论者能够多多弘扬正能量,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风尚。例如:安徽大学文学院网络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周志雄认为,《黑客诀》的特点可以用“大时代、好故事、正能量”三个词来概括。相较于传统文学,在我们的网络小说中,它有明朗、清晰、接地气的现实解决方案,这和主流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这部小说深得网络小说爽文的精髓,又很自觉地承担了文学的社会责任感,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现实题材作品。可见,网络文学评价中,更关注文学作品的当代价值,评论也越来越注重从多方面进行深化。四、网络文学评论的反思对于网络文学的价值是否存在,读者们是存在不同观点和看法的,期间的争论延续至今。在对于网络文学的不断深入研究中,最初的概念之争、特征之争、传播探析等理论问题都已经有一定的成果。但是有很多研究还是比较浅显的,局限于对现象的描述上,还有一些研究者并没有线上作品的阅读经验,对于业态的分析也不够准确,但是却选择使用传统理论来进行评论。例如,对于网络文学作品,粉丝们对其褒贬不一,他们的评论很多,但是大多数是没有系统性地分析的。相关评论关注作品点击量、排行榜等数据行的评价,评价中还有很多商业性的目的,这样网络文学的思想性与美学性就容易被忽视。

现阶段,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文学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之一,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创作者通过网络来进行文学创作与传播。在这一背景下,网络文学理论批评需要深入化发展,探索网络文学表达机制以及文体特征等,在学理方面解读网络文学,达到学术的研究和分析高度。作为网络文学评论者,应该要明确一点,那就是网络文学虽然发展繁荣,作品量也是数不胜数的,但是很多网络文学作品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文学成熟的高度。其次,网络文学评论不应该单一的以商业发展目标为导向,只片面关注网络文学的商业价值,而轻视网络文学本体层面的专业评论。此外,网络文学的研究者应该对创作起到一定的批评和引导作用。例如,针对现阶段的网络文学创作中比较热门的玄幻穿越题材文学作品,相关作品的趣味格调都是不够理想的,作品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道德伦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最后,阶段性总结网络文学创作规律、积极建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引导网络文学价值追求,也是网络文学理论评论者肩负的责任。网络文学环境是多样化的,充满很多不确定因素,从文学本体到网络文学产业,从少年阅读风尚到媒介融合的影响,这些需要要求网络文学研究者能不断扩大研究范围和深度,把握热点问题,做好对网络文学发展中实践问题的及时回应。但是可以预见的是,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网络文学也有其光荣使命,作为新时代的网络评论者,他们需要引导创作者,让他们深入生活,观察体会,借助文学这一独特的传播优势,弘扬正能量,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发挥积极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要正视网络文学本身,探究文化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真正深入解读网络文学作品,对于产业发展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明确产业发展趋势,并积极和广大网络文学爱好者一起,共建网络文学发展的大好前景。

五、结语

总体来看,将传统文化评论和网络文学评论进行对比,网络文化评论更具有挑战性,因为网络文学评论的对象具有多样性,相对而言,网络文学缺乏传统文学的纯粹,网络文学更加的复杂多样,其中包含的文化元素、价值观等都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网络文学的心声也是不一样的。好的文艺作品必然是真善美的统一,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它既能反映历史真实,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网络文学评论需要在传统文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爽感”。网络文学评论者也需要有包容的眼光,能够比较有远见,能够切实调动相关学科的理论资源,且需要构建对应的评价标准,让评论更具有科学性、规范性。这些对于网络文学的创作者以及评论者而言,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待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能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音!

作者:谢亚鸿 单位:泉州华光职业学院

传统文学探讨2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文学传播方式经历了从无形的口头述说到有形的书写再到虚拟的网络传播的过程,每一次的变革都成为文学发展与革新的强大动力,也不断拓展着人类对文学的认知边界。依托新媒介环境而产生的网络原创文学,强烈冲击着人类对传统文学的定义。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造就了网络原创文学世界的复杂多样,加速了网络原创文学的产生与传播,模糊了作者与受众的身份界限,从而丰富了网络原创文学内容与文学作者构成。由于用户群体的增多、网络原创文学数量增加等原因,用户的需求逐渐成为影响作者进行网络原创文学创作的因素之一。因此,准确抓住用户需求与愿望,是实现网络原创文学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

一、网络原创文学的特征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21世纪的应用与普及,新媒介成为21世纪最突出的传播载体与语境表达渠道,也成为重塑我们对现实世界认知的强大力量。传统的文学形式在这一强大力量的冲击下产生了巨大变化,网络原创文学的出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不同于传统文学,网络原创文学借助新媒体技术,使得受众可以轻易地参与到其生产、传播和消费中。

1.文本主题的多元化文本主题是创作者个人审美意识的体现。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网络原创文学创作和消费的入门门槛降低,参与网络原创文学创作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学名家大师,也有很多普通人。网络文学创作成为普通市民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与之相对应的,网络原创文学的文本主题不再刻意打造经典、追求深刻的审美,相反更加凸显“俗文学”气息,以“碎片式体验”追求泛审美化,为个人情绪宣泄和主体意识外化提供场所,显露世俗世界个体的个性。

2.文本语言的通俗化网络原创文学兴起与发展在一个信息高速更新与传递的互联网时代,阅读时间碎片化,生活节奏加快,传统文学对字词句精推细敲、慢慢雕琢的做法无法适应当下的快节奏生活,人们更青睐通俗易懂、简单浅白的网络文学。碎片化时代下,受众快速浏览、一目十行网络文学成为习惯,因此可以说,语言文字不再是吸引人点击的关键因素。相反,创作者为了留住受众更要保持文字的简单易读,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创造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看点。大众化、娱乐化、通俗化成为网络原创文学中文本语言的基本特点。

3.文本创作的互动性互联网技术赋予网络原创文学的特征之一就是作者和受众的双向互动关系。作品创作的过程伴随着受众对作品的消费和阅读,互联网提供了作者和受众相互交流的开放平台。借助新媒体工具,受众可以对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作者则可以在接收到受众的建议之后选择是否进行修改。事实上,一部作品的完成不仅仅靠创作主笔,它所“覆盖”的受众都可以成为创作者的一员。

4.文本“传受”的模糊性互联网环境下,每个人都能够作为文学创作者而存在。新媒介技术的普及降低了网络原创文学的准入门槛。文学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多的是作为普通人宣泄情绪的场所和工具而存在。在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随意装扮自己;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带给了用户创作的安全感,使得他们能够自由发泄情绪和表达自我,这大大刺激了用户的创作激情。

二、网络原创文学的传播效用

“使用与满足”理论最早于1959年出现在传播学家伊莱休·卡茨(ElihuKatz)的《大众传播调查和通俗文化研究》一文中。随后卡茨(Katz)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传播学家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出现看作是传者导向向受者导向转折的标志。“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大多是基于个人的需求使用媒介,而这一行为制约了媒介传播的过程;其中,被满足的期望是这一理论的基本要点。英国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DenisMcQuail)把受众需求总结为四种效用类型:心绪转换效用、自我确认效用、人际关系效用和环境监测效用。新媒介环境下,受众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深层次了解受众需求与愿望是促进网络原创文学发展的途径之一。从“使用与满足”理论来分析,网络原创文学同样具有四大传播效用。

1.心绪转换效用与传统文学不同,网络原创文学的创作者可以是使用互联网的每个普通人,表达的可以是每个普通人的情感态度。新媒介环境提供的开放式、虚拟化场所让每位创作者和受众可以肆意宣泄情绪、张扬自我。而其阅读方式的方便快捷,更是准确抓住了新媒介环境下受众阅读的特点和要求。互联网赋予文学创作的基本特性是“虚”和“俗”。新媒介环境下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不再刻意追求经典、强调审美,而是致力于打造欢乐的娱乐场,创造一个追求开放的凡俗世界。虚拟的故事情节、简洁的语言文字、奇异的幻想世界,让人把现实世界的躯壳抛开,投入到热血刺激的虚拟世界中,受众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描述将自己沉浸于感性世界之中。众多知名文学网站提供的个性化定制文学作品,在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提供趣味化的阅读体验,帮助受众在转换情绪的同时获得轻松舒适的阅读体验。

2.自我确认效用①自我认同的表达。互联网赋予了网络原创文学受众身份的双面性,即每个人都可以作为创作者和消费者而同时存在。网络的开放性放大了受众的声音和需求,也刺激着他们作为创作者来表达自我,使他们可以在网络世界宣泄情绪,展现自己的主观世界,表达自我认同感。同时,受众阅读网络原创文学时往往将自我意识代入主体意识,沉浸体验作品。在体会作品的同时,受众会不自觉地为虚拟人物设定评价模型,判断自身或周围人的言行举止。这种做法能够帮助受众进行自我调整,实现自我认同。对创作者而言,一方面,进行创作是为了表达自我;另一方面,通过表达自我,他们对外展示着其主观世界,也寻求着外界对他们的认同。②自我实现的需求。互联网提供了个人确认自我价值、实现自我期望的空间和平台。在进行网络原创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作者可以通过文学创作积累经济资本。在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提出的场域理论中,经济资本又可以转化为社会资本,为创作者积累社会声誉和影响力。同时,创作者会进入一个有利于实现自我的循环过程:作者创作的作品在获得多人欣赏的同时,也必然会激发这些人对他的认同感,从吸引受众成为他作品的粉丝到成为他本人的粉丝,从而形成自己的集合圈,又会吸引更多人来欣赏其作品。创作者输出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收获大众对自己的认可。

3.人际关系效用麦奎尔等学者认为,人际关系效用可以从“拟态”人际关系和现实人际关系两方面来理解。身处网络原创文学圈的受众和粉丝与外界有着一定的社交边界。而在这些圈层内部,成员们因为共同爱好聚集在一起,通过持续的交流加强彼此之间的认同感以及对圈子本身的归属感,从而构造属于网络空间里的“熟人世界”。“熟人世界”中的成员彼此之间互动性强、交际多,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随着日益丰富的交流而逐渐拉近,发展成为网络世界中的人际网,即“拟态”人际关系。现实人际关系,顾名思义,指的即是现实世界的人际网。共同话题是与周围建立联系的基础和起点,而朋友、家庭成员在讨论共同欣赏过的某网络文学作品时,拥有了加强彼此联络的一个枢纽。通过这一枢纽,彼此可以进行情感与思想的交流,从而使关系融洽。在网络原创文学作品全产业链化的时代下,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新媒介技术影视化与游戏化,随后诞生的衍生品仍可以作为其子部分存在。利用网络原创文学作品增强人际关系效用,在新媒介环境下,有了多样选择。当彼此之间的枢纽是衍生品时,我们依然可以利用其满足社交互动心理需求。

4.环境监测效用网络原创文学作品因其被赋予的新媒介技术特点,有着明显区别于传统文学作品的即时性。这也就意味着网络文学创作者能够在第一时间接收社会信息,然后以网络原创文学作品创作的形式向大众进行反馈并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让大众能以更快的速度接收到相关信息。一方面,简洁生动的语言使得大众的接受度更高;另一方面,利用网络文学作品的形式扩大了监测范围,引发更多“小圈子成员”关注,满足其对公众舆论监测的需求。网络原创文学同样接受着公众舆论的监督。由于网络创作门槛的准入标准较低,在网络原创作品中存在着一些低俗暴力产物,当网络作品下限被无底线降低时,大众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监督权合理合法地进行清理。每个网络原创文学网站都设立了举报功能,这表明大众对网络原创作品有着合法监督权。

三、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网络原创文学发展策略

1.满足释疑求知需求,拓展现实题材我国网络原创文学的现实题材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青春情感;第二类是都市生活、家庭职场;第三类是以往作家很少涉及的题材,包括各种边缘话题等。“现实”对网络原创文学的召唤,需要创作者将自己的意识从幻想世界中解放出来,创造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学作品。简而言之,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应当尽量使自己的作品靠近主流观念,描绘当代社会生活图景,展示当代社会价值追求。拥有公共舆论监测权的网络原创文学,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作为一种外在力量对社会及社会重大事件进行监测。将社会信息与自己的主体表达相结合,以或轻松或沉重的文字向受众进行反馈,扩大舆论覆盖范围。

2.满足情感需求,提升阅读体验网络原创文学的最大作用是宣泄自我、转移情绪。与传统文学创造经典不同,由于网民数量和网络原创文学受众数量的不断增多、新媒介环境下的快节奏生活以及碎片化的时间分割,网络原创文学成为大众转移情绪的工具之一。网络原创文学创造了开放化的世俗娱乐场,表达的是普通大众的喜怒哀乐。而受众在阅读网络作品时能够暂时抛弃现实世界的一切压力,从而获得一丝喘息,这也是大部分受众选择网络原创阅读的原因之一。这意味着作者在进行网络原创文学创作时,要注意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努力贴合普通大众的情感态度,传递积极的情绪。同时,与受众进行平等的、直接的双向互动,帮助构建自我与受众的“熟人世界”,为受众创造“情感宣泄地”和“安全巢”。

3.拒绝低俗,追求原创随着网络文学产业化,许多创作者为迎合市场、获取财富,开始专门生产低俗、色情、暴力的网络文学作品,这严重扰乱了我国的网络原创文学市场。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我国网络使用群体日益低龄化,网络文学的受众也呈现低龄化趋势。未成年人阅读网络原创文学的人数日益增多,低俗、暴力的网络文学作品,对尚未形成正确完整的“三观”的未成年人产生了非常错误的引导,也传递了非常错误的价值观。此外,网络原创文学应拒绝雷同与模式化,追求内容原创。创作者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为自己的主观意识表达创造一个不一样的幻想世界。

4.拥抱新媒体技术,提高传播效果新媒介技术为网络原创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网络原创文学已经不仅仅以文字的形式存在,借助多媒体技术,文学作品被搬上荧幕成为电影电视动漫,被改造成游戏成为新的文学变体。新媒介技术的使用,极大地拓展了网络原创文学的传播范围,在吸引更多受众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创作者。因此,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我们能够了解受众对网络原创文学的需求,从而为网络原创“俗文学”的发展提供建议,并由此促进网络原创文学及其产业的良性发展。四、结语新媒介改变了传统的文学模式,传统文学由于融合了新媒体技术而得到新的发展,从而产生了更开放的网络原创文学。生活在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成为网络原创文学的主要用户群体。同时,网络赋予文学的开放性又使得用户可以作为文学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消费者同时存在。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我们需要把握受众对网络原创文学的需求,致力于打造原创精品,促进网络原创文学行业的良性发展。

作者:燕子昂 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传统文学探讨3

林正碌是“人人都是艺术家”油画公益教学活动的发起者,他将这项活动引入福建屏南乡村,成功带动传统村落(也称古村落)复兴。一个公益达人为何能靠一己之力,带动传统村落复兴?作家沉洲的长篇报告文学《乡村造梦记》为我们做了详细的记录。

一、“人人都是艺术家”何以可能

林正碌是“人人都是艺术家”行动的倡导者、践行者。这种理念与他个人的经历有关系。《乡村造梦记》描写了林正碌的成长轨迹。林正碌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但靠个人努力,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民间艺术家。他经营企业没有拜师,掌握绘画艺术也没有拜师,全靠自学。1971年,林正碌出生于福建省莆田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在农闲之余做点小生意养活全家。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林正碌幸运地读到高中,但由于偏科,数学成绩较差,高中毕业没能考上大学。但他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复读,而去省内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找同学蹭课,旁听过文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课程;他住进同学宿舍,参加同学的班级聚会,深入体验大学生活。半年后他离开大学校园,闯荡世界,他觉得没上大学并不是人生值得遗憾的事,因为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自学掌握。1993年,林正碌的高中同学画行画售卖给香港老板,每个月能有千元收入,这事让他震惊,因为当时教师与公务员的月工资也只有250元左右。行画是高仿名画,但也在名画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以迎合市场的喜好。林正碌得知那个香港老板每年收入20多万,他敏锐地发现做行画外贸生意来钱更快,他的中学英语成绩还可以,能凑合与西方人进行口语与书面语交流。在同学与亲朋好友的资金支持下,林正碌涉入行画外贸行业,生意越做越大,在深圳也有自己的工厂。在中国大陆,林正碌是较早涉足行画生意的商人,也是较早把行画做成文化产业的商人。他在经营行画过程中,通过自学掌握了有关文化产业策划技巧,把数字画进行包装、统一生产、集中销售,快速获取市场效益。也是从那时起,他对大众艺术消费水平和审美标准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中国有很多地方、很多人不会审美,不懂艺术。在办工厂过程中,他也有过大起大落,但每次都克服困难站起来。这种经历也让他对人生价值与意义有了深入思考。在经营十多年的行画生意后,2007年,林正碌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自学绘画,并且取得不错的艺术成就。林正碌根据客户需求订制产品,经常出没于画师工作室,对行画的生产提出指导意见,这让他不仅掌握了绘画技巧,对于现代油画创作也有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画作应当是创意画,不追求形似,而是神似。当代绘画艺术因为照相、复制等技术介入,创意变得越来越不足。人们更欣赏有创意的作品,而不是机械地复制艺术大师的作品,或简单地模拟现实。如果看过毕加索的画,就会觉得林正碌的画是抽象派的,或后现代艺术派的。

基于自身经历,林正碌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他认为,艺术贵在创新,以及创新过程中的体验。绘画艺术固然要追求形似,但艺术来自现实,又高于现实,神似更是艺术的追求。有些人认为林正碌的画作,还有他教出来的学生的画作不能称为艺术,只是“涂鸦”。林正碌并不在乎外界的非议,他在乎的是,他的学生通过这种艺术行为体验自己的创造力,让生命更加有意义。林正碌认为,那些批评他的人都把画画想象成只有少数有艺术天赋的人才可以从事的“神圣事业”,但当代艺术的发展应当让更多的人体验艺术创作,进而懂得欣赏艺术。林正碌教人绘画,不主张临摹现成的画作,而是鼓励他们根据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乡村景色和喜欢的实物进行创作,引导大家释放天性、自由创作。这些由学生完成的绘画作品的主题往往天马行空,拥有独特的生活意境,这往往也是有些学院派出身的画师达不到的“水平”。林正碌的经商才能、艺术才干和公益情怀,与他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有关。莆田地域人多地少,经商氛围非常浓厚。林正碌家乡所在的莆田秀屿区是中国民营医院经营者的大本营,也是中国经营鞋业、珠宝、木材商人的主要籍贯地。莆田乡村庙宇众多,中国东南著名女神妈祖就诞生于此,每逢农历春节和神诞日,村庙都有游神巡境和演戏酬神活动。众多的庙宇建造、维修与祭祀活动,也造就了莆田中国工艺品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村庙的活动资金都来自村民家庭的捐献,这也使得莆田人都有一种社区公益情怀。这种情怀如果再放大一点,就是与血缘与地缘无关的社会公益情怀。

二、文创兴村何以可能

从2008年开始,林正碌在上海开展公益绘画教学,推广“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尽管每年有数千人来学画,但大多数人都是抱着好玩的心态来体验绘画艺术,很少人会继续下去,只当作自己艺术体验的一部分,因此绘画公益教学无法形成较好的社会效应。于是,他尝试到农村推行艺术教育,希望用文创推动乡村发展。林正碌先后考察了多个省区的乡村,发现福建屏南县有许多传统村落的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但因交通不便,日渐荒凉,越发贫穷闭塞。他认为这些传统村落是守着金饭碗讨饭,实不应当,如果在此开展公益绘画教学,定能带动传统村落复兴。从2014年开始,林正碌团队在屏南漈下、龙潭等古村落开展“人人都是艺术家”活动,免费教村民绘画,旨在为村民赋能,为传统村落发展赋能,让外部世界认识中国传统村落之美。“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学所带动的乡村文创事业成为古村落复兴的突破口。《乡村造梦记》详细记叙了林正碌教村民绘画的用心所在,为村民赋能、为古村落复兴赋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培养村民的绘画技能,增强农民的生活自信。让种田的农民学会绘画,掌握在他们看似非常高雅的艺术。这既可以丰富他们的农闲生活,更能增加他们对生活的自信。即使自己所绘的画不能售卖,放在家里展示,也是一种成就。二是通过绘画提高了村民收入。林正碌通过微信等新媒体进行营销,让“农民画”得到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进而掏钱购买,让他们的劳动成果可以兑现为货币,让村民得到实惠,进而激发他们自觉从事绘画的热情,这点非常重要。中国传统农民,如果只依靠农业产出,收入是非常低的,现在他们可以在农闲时间通过艺术创作不断增加收入,这无疑让他们倍感振奋。林正碌教育下的学童,用绘画获得的收入支持村小学基础设施改善,培养公益心。三是让村民发现家乡美,增强保护家乡的自觉性。在长期以来的观念里,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才是现代生活的标准,美好生活的象征;乡村是落后的刻板印象。不仅仅是普通农民,即使知识分子也不例外,都有这种想法。林正碌从绘画入手,引导村民就地取景入画,发现并展现家乡美,从而改变村民们的审美标准,这种审美标准有时很难从学校中学到。乡土画得到城市人喜欢,劳动成果可以变换为现金收入,这也是外部世界对农民审美标准的肯定。四是“农民画”成功吸引外界对传统村落的关注。漈下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人文历史、山水风光都是一流的,只是外界很少知道有这样的美丽山村。“农民画”主题多是展示传统村落风光。自媒体营销卖画,带动外部世界对古村居民与风光的关注,进而入村观光旅游,这让古村落得到恢复人气的机会。通过“人人都是艺术家”赋能村民,提升村民自主性后,林正碌适时推进老宅修复与古村保护。他通过公益绘画教学与微信营销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漈下古村,萧条已久的古村落人气越来越旺,每天慕名而来学习油画、体验乡村生活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林正碌通过与村民协议,将他们破旧的老宅修复,打造成艺术客栈、公益艺术教育中心。村民也将老宅改造成民宿、饭店,接待外地观光客,取得不错的收入,漈下村的人气得到缓慢复归。

三、激发多元主体参与

屏南文创兴村始于漈下村,起初漈下村的文创并不是政府的行为,而是艺术家林正碌的乡村公益艺术教育。作为民间力量,起初林正碌团队没有合法性身份,村民配合程度低,后来在他用心作为之下,漈下村村民也逐渐对他产生了信任。公益油画教学使漈下村发生了变化,原住民变得更加自信,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改变,吸引了外界更多人的关注。林正碌发现教农民绘画容易,但保护乡村老宅则难度很大,主要是老宅产权复杂,要花更多的精力协调各方利益关系。这时如果没有村委会与地方政府出面,则是很难协调相关利益方。林正碌的公益行动得到屏南县政府支持,被推荐到龙潭村开展文创兴村活动,老宅使用权流转得到妥善解决,引来一批批热爱乡村的城里人到此扎根创业,同时也吸引外出的村民返乡。龙潭村村委会通过建立“认租十五年”老宅流转平台,从房东手中流转荒废的民居,统一租赁,愿意到村中创业发展,振兴乡村的新村民选中自己满意的老宅,村委会负责修缮,认租的新村民和村委会签合同并付修缮费,新村民每年将每平方米三元的租金给房东。村委会负责修缮工程,林正碌团队负责设计改造,资金由县级政府先垫付。新村民认租之后,租金再分期支付。在此过程中,本地村民、外来新村民的利益都得到关照。《乡村造梦记》花了不少篇幅介绍屏南县政府对林正碌的支持,突出传统村落复兴并不能靠单一力量主导,而应该要采取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支撑等多元主体机制,多方力量协同,有序推动传统村落复兴。随着城里人入住、村民回流,屏南乡村复兴梦的蓝图徐徐展开,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龙潭村已经成为全国各地争相来考察、学习、游览的网红村,同时也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发生地。

作者:甘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