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3 16:25:05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例1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2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是农村管理、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在我国,少数一本院校与二本院校开设了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主要是定位于培养农村经济管理理论研究,不能解决农村实际问题,致使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解决农业生产技术的实际问题。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它的目标是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所以独立院校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应在人才培养上更多地体现“实用性”,强调以“学生能力形成”为核心,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应立足农村,主动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独立学院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应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全能型复合人才需要。

一、农村经济管理实验课程的特点

1.内容繁多。农村经济管理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既有市场营销知识,又有经济管理知识,更有大量的农村经济知识,为了培养全面复合型的应用型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必须全面开设各类实验课程。对于农村知识,通常应该开设植物生产技术实践与设施农业实践,有条件还应该开设动物实验课和水产实验课,使学生对农村动植物生产特征有个基本了解;对于经济管理知识,通常应该开设会计实验课与财务管理实验课及电子商务实验课,使学生掌握经济管理知识,同时,又能加强财务核算,及时有效地将农作物、农产品推销出去,为农村减支增收。

2.独立性强。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所学内容尽管繁杂众多,但不少的不同课程之间缺少时间上前后逻辑关系,可以单独开设实验课,独成一体。如农村植物生产技术实验与农村家禽生产技术实验课、设施农业实验课就可以不分时间先后单独开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如农村会计学模拟实验与农村财务管理实验、电子商务实验也可以独立开设。

3.农业课实验时间长。农村经济管理专业首先必须掌握农村经济的基本特点及概况,了解农作物及家禽水产生产规律,所以要进行农村经济实验,但农村植物也好,动物也好,都有自身特点,生长周期较长,少则一、二个月,多则一年半载,甚至几年,不比一般企业生产实验与会计实验,可以在一个星期内集中完成,常常比较分散,这也给农村经济实验课程开设增加了难度。

4.农业课实验可以容纳人数多。农业课实验有的在农村田园,有的在大棚进行,也有的在圈场里面进行,不管怎么样,一般情况下,可以同时为众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这就为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动手能力创造了大好条件。

二、多途径全方位培养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实践技能

农村经济管理知识复合性决定了应用型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学,而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各种方式进行锻炼。

1.鼓励少数课程自学。因为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涉及知识面太广太宽,而实践技能靠多方面培养,特别是农村知识的积累,不可能在学校短短几年内有所突破,同时,农村作物生长周期较长,实验期也较长,所以,可以对少数课程鼓励学生边实践边自学,到时,参加班级考试,只要能通过即可。

2.院校与乡村协同培养。从目前现实看,我们中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设在大城市,而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农村,学校在城市,但知识要在农村获取,为了应用型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应该将大专院校与广大农村组织联合一起,共同培养应用型的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有选择性的将部分课程放在农村组织讲学,推行学分互认机制。

3.推行学分制。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专业的特点,学分制有着较多的优点,只要在一定课程范围内,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学完最低要求的学分,就可以允许学生获取学历证书。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在我国开办的学校较少,专业建设相对滞后,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加之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少、教学体系不完善,从而凸现出实践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手段简单,理论与实践脱离,只注重单纯的课内实验和校内实践。而忽视课外实践和与组织、企业建立联合教学的校外实验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在教学中没有形成一套能贯穿于专业理论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利于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强调能力本位理念,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手段与目标协调、课内外实验与校内外实践相融合的设计思想,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教学资源,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与广泛性,提升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校内实验环节为基础,以校外实践环节为补充。以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为手段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根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应该贯穿于两条主线:一是贯穿于专业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形成一个与理论教学互相联系、互相协调,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持体系;二是贯穿于四个学年。引导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个从教学层次和教学内容、实践基地建设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的“—个基础三横四纵”,即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基础,三个教学层次,四大教学内容为骨干的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纵横交错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三个层次

1.基本技能实践

本层次实践主要是用来提高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和基本素质,为将来走上社会增多知识或者社会阅历。如统计分析软件应用、财务分析软件应用、入学军训、社会主义特色社会实践……等。

2.专业技能实践

专业技能层次实践主要是以建立实验、实训平台,进行仿真性模拟实习为核心内容演练,旨在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某一方面专业动手能力与实践分析能力,如农作物生产实践、会计模拟实践……等。

3.综合能力实践

综合能力层次实践主要是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调查、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为主要内容,旨在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等。

五、创新实验形式,丰富实践教学的四大内容

实验形式太过单一,会引起学生实验的积极性,进而使实验课效果与效率下降,因此,要想提高实验课效果,必须创新实验形式,开展多样化实验教学,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在教学形式上,既要有手工实验,又要有计算机操作实验;既要有校园实践,又要有实习基地实践,还要有农村田园实践;既要有班级团体集中实验,又要有学生个人单独实践;既要有单项实验,又要有综合模拟实验。如果实验形式多种多样,才能提高学生实验兴趣与效果。

在实验内容上,应用型的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涉及内容极多,要实习的内容也纷繁复杂,在大学四年内,不可能对所有农村作物的生长特点都进行一一实践,而应该有选择性的进行实践,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素质。

1.课内随堂实验教学

课内随堂教学主要是理论课任课老师在讲解理论课的同时,结合本课程特点,对重点单节重点内容,有选择性地进行课堂内实验,以增强学生对本知识点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对本知识点有个感性认识,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如农作物、水产品的认知识别实验,农业会计基础里面会计凭证填制,让学生对会计凭证的格式、会计报表的样式等有个基本掌握。

2.校内单项实践教学

校内单项实践教学主要是利用大专院校现有的资源,结合部分课程特点,在完成该课程理论课教学后,为了进一步巩固课程知识,再在专门实验室进行了一种集中式实践教学。如电子商务实践教学,通过为期10天的集中实践,让学生对电子商务的操作技巧有个更充分的理解和使用,并且,增强学生日后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农村产品及时销往全国各地打下牢固基础。又如农村会计基础集中实验,通过对会计流程进行实验,让学生掌握农村会计首先必须取得原始凭证,再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然后登记明细账与总账,最后编制会计报表,同时,让学生掌握会计报表的基本内容,为学生日后掌握与分析财务状态提供基础。农村财务管理集中实验,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财务管理中资金筹集、运用、投资等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毕业后及时根据自身特点及时合理有效地筹集到所需资金,同时,将有限资金有效率地运用到各项资源中。

3.农村单项实践教学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重点培养既懂农村经济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大学四年之间,少不了农村实地实践,农村单项实践主要是指学完某门理论课程之后,直接到农村实地进行该课程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农村知识领悟度。如农作物生产实践,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一种农作物进行实践,通过对该农作物生长实践,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农作物生长的规律性,熟悉农作物气候季节性变化,熟悉农作物管理及种植技巧,为以后农村经济管理奠定基础。又如设施农业实践,设施农业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实践要求学生亲自进入大棚……等农业设施,在那里观察农作物生长特点,熟练掌握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为以后指导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农村综合实践教学

目前大专院校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动手能力与专业综合能力,一般都在大学第四学年进行综合实践,有的一年,更多的是半年,而对于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来说,因为农村有些作物生长周期较长,同时,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不同长物之间还具有一定连贯性,所以,农村经济管理专业综合实践应该为大上学年一整年较好。通过大四一年的毕业前综合实践,使大学生对农村作物、水产品……等生产特点与规律性有个全面系统而且深刻的掌握,为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更好更快地适应农村工作环境与工作特点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迟永财,李忠新.农村经济管理队伍自身建设现状与思考.吉林农业,1999(11).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例2

关键词:新农村综合体;要素整合;产业发展;土地整理

一、引言

近几年新农村建设捷报频传:截止2013年,在过去9年间,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增速超过城镇居民; 2011年“三农”支出12280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80%;截止2012年11月,国家与地方财政对为新农村建设各项补贴支出共计1882亿元。这些事实表明,我国新农村建设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三农”问题开始破解。然而,城乡间二元格局依然存在,新农村空间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种田收益与打工收入反差巨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农民务农积极性受损,并限制农业进一步发展等。

二、文献综述

城乡二元经济导致劳动力要素偏向城市的单向流动,使农民个体收入提高了,但温铁军(2010)指出这缩小了村社内劳动力合作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使村社合作的组织租减小,从而弱化了村社内合作。这也使输出地区实际经济总量低于其潜在总量,导致其现实经济增长率与其潜在经济增长率存在巨大缺口(常伟,2011)。国际经验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参考。在总结了美国农场建设、日本“造村运动”、韩国“新村运动”、印度的“喀拉拉邦”模式成功共性的基础上,杨成章(2010)提出应以财政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通道经济建设、小城镇建设、人才培养五要素支撑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模式。

三、新农村综合体及尚腾新村

1.新农村综合体内涵

新农村综合体,是指在场镇周边建成的、农户居住规模较大、产业支撑发展有力、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齐全、公共服务功能完善、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健全的、能初步体现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农村新型社区综合体。其公共服务设施包括道路、院坝、水电气污水管道等。新农村综合体具有以下特点:村庄间的协同性,居住的集中性,设施的配套性,功能的复合性,产业的规模性,经营的多样性,城乡的融合性,发展的现代性。

2.新农村综合体提出的背景

由于国家土地管理制度的限制,不能将农民家庭生产经营的土地用于非农产业的经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村劳动力、社会资本等生产要素均呈现偏向城市的单向流动,这又加剧了城乡发展的差距,造成了农村的生活生态环境恶劣、农民的生活水平偏低、农业吸纳就业量少等问题。

本文选择了位于内江市市中区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试点“尚腾新村”作为分析对象,以此为载体剖析新农村综合体产村相容的新发展思路。

3.尚腾新村试点建设条件分析

(1)区位条件。内江市位于四川省东南部,沱江下游中段。东邻重庆,南界泸州,西接自贡,西北连眉山市,北与资阳市相邻,境内铁路、公路纵横。截止2011年7月,铁路、公路通车里程分别为9777公里和184公里;内河通航总里程745.37公里,港口总数138个。尚腾新村地处内江市中区城区西南,规划包含马家寺和太平寺两村区域,紧临永安场镇和内宜高速公路出口,距内江城区14.5公里,共占地231亩。

(2)农业经济基础。尚腾新村所在的内江市市中区地处沱江中下游,水土肥沃,年平均气温17.5℃,1月份平均气温7.2℃,8月份平均气温27.0℃,年平均降雨量1056.9毫米,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全区现有农村电力提灌站70处,灌溉面积共计14.4万亩,农业用地2.79 万公顷。

(3)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截止2011年11月,内江市建成屯水田1800亩、山平塘64口,整治病险水库4座,伏龙乡、龚家乡、靖民镇等镇乡集中供水站管网扩建工程完成,解决了1.6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未来三年内,拟建设重要县乡道联网升级道路122.2公里、通村水泥路(油)路155公里、一级白马公路物流港;乡镇客运站16组等。

(4)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截止2013年11月,内江市市中区已完善14个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向18个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室配送专业器材,并争取到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资金280万元。以家庭、农户为基础单元,开展广播“村村响”和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到年底实现地面数字村村通建设1000户,行政村通广播20个。

截止2012年10月,全区农村新建垃圾定点收集池543个,生态处理池167个,垃圾房31个,可利用垃圾回收站点80个,新增清运机动车3辆、洒水车1辆。2012年11月27日,内江市市中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共评定了4613户信用户,20个信用村,累计发放涉农贷款145385万元,占全部贷款累放的79.14%,其中,共向农户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3227万元、妇女创业贷款6392万元。

四、尚腾新村新农村综合体的试点探索

1.尚腾新村的主要做法

尚腾新村是集书画文化、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尚腾新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以区政府引导、自主自愿为原则,以农民为主体积极推动当地土地流转和规模使用,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引入外来投资公司,依托当地的人文底蕴打造的休闲观光旅游场所,促进一三产业联动,进而扩大当地就业容量。

(1)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原则下实现村民的全程参与。着力在户籍、产权、社保和村级新型管理机制上构建平等、公开、公正的群众参与体系,实现“民事民议,民权民管”。项目涉及的2村13组合为一体,成立了议事委员会和监事委员会。

(2)在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土地产权的二次配置。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将由初期确定产权的初始配置向确保产权的二次配置转变。尚腾新村产权二次配置的成绩突出表现为“农户土地股权化”。按照承包土地确权面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和集体建设用地面积对农户实行股权量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每亩1股,户籍人口每人1股,集体建设用地每亩200股。

(3)以现有产业集群为依托多方筹措资金发展优势产业。尚腾新村建设总投资1.59亿元,其中政府专项建设资金投入7600万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约5000万元,组建尚腾新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进行统一经营管理。现已培育专业合作社13家,建成500亩白乌鱼养殖基地、2200亩优质葡萄基地和花卉苗木基地等。

(4)以书画文化为底蕴促进农旅结合。在尚腾新村综合体的规划中,建设有12栋艺术家工作室,配以八师广场、书画碑廊,增添文化氛围。建成170亩诗画荷塘,文化教育基地,写生、摄影基地和荷、水文化互动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基地,现已发展了8家农家乐。

(5)秉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打造现代田园生态居住环境。截止2013年7月,在民居方面,尚腾新村内新建民居30栋,实施农房风貌改造701栋。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村内道路、水、电、气、公厕、亮化、美化、净化、旅游导视系统和设施等全面完成。

2.尚腾新村的借鉴价值

(1)对新村基层管理机制的创新。成立议事委员会和监事委员会,给予民众空间、发挥民智,由村集体成员参与并监督土地规划、使用、流转情况,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和利益分配协商等,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提升基层管理机制的民主化程度。

(2)对土地管理机制的突破。成立“尚腾新村土地专业合作社”和“尚腾新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在农户土地确权基础上,通过股权量化的方式,将土地使用权集中到土地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将土地规模使用或转租给外来公司。

(3)对农民就业、增收的保证。农户以股份为依据从土地专业合作社和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处获得生产要素转让的一次收益,年终根据土地专业合作社和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利润情况还可获得二次分红,有手艺的农民在当地村镇及周边城镇就业。

(4)对产村相容理念的诠释。在城乡统筹方针的指导下,一是完成了园区产村相融整体概念性规划。二是形成多层次多类别的产业发展形态,实行一、三产业互动,做强乡村旅游,承接邻近城区休闲功能的转移。

五、结论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项目“尚腾新村”,整合土地、资本、劳动力、管理机制等要素,立足产业优势,在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上,贯彻新农村综合体“村在园中,业在村中,农旅一体,产村相融”指导思想,通过对基层管理机制的民主化创新,农民增收等多层次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相融合的实践,有效缓解生产要素非均衡流动等问题。但并非我国所有农村地区可以效仿的普遍模式,进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需要具备相应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基础条件。

由于新农村综合体这一新生事物还处于试点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尚不完善之处。例如尚腾新村建设项目同样存农民主动性的发挥仍然受到限制;政策性资金投入较大,项目回收期较长,短期内难以断言其资金运行模式的有效性等问题,还需要更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R],2005.11.

[2]温铁军,董筱丹.村社理性:破解三农与三治困境的一个新视角[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 (8):20-23.

[3]Knight, J. Deng, Quheng and Li, Shi: The Puzzle of Migrant Labor Shortage and Rural Labor Surplus in China,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No.494,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Oxford, 2010.

[4]章铮.劳动生产率的年龄差异与刘易斯转折点[J].中国农村经济.2011(8):12-21,32.

[5]罗必良.经济转型、制度变迁与农村经济发展――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高层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2011(10): 156-160.

[6]温思美,郑晶.要素流动、结构转型与中国三农困境[J].农业经济问题.2008(11):4-11,110.

[7]尹成杰.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调整[J].中国农村经济.2001(5):4-8.

[8]陈柳钦.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特点及应采取对策[J].求实.2003(8):56-58.

[9]杨成章.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研究――基于建设模式及其发展要素视角[D].西南财经大学. 2010,10.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例3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十分重要,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有10余年,事业从无到有,资金从少到多,影响力从小到大,管理从散乱到基本成体系,基层政府和广大群众从不了解、不理解到主动申请项目,积极拥护并参与项目实施,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积极推进,加大资金投入,狠抓项目管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各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欢迎。通过多年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全面提高了项目区耕地质量,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升了耕地质量等级,达到田成方、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及涝能排,基础设施完备,整体功能较强的高产农业区标准,不仅保证了耕地的“占补平衡”和“总量平衡”,进而保证了经济快速发展的用地需求,而且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对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态条件,提高农民收入,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现状分析

一是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性不高,重视程度不够。目前,经济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各类建设用地进入高峰期,各地区将重点放在保经济发展上,把争取建设用地指标和加快用地报批作为头等大事。对推进当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资金多、任务重、压力大,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土地整治机构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存在多干事问题多的顾虑,工作积极性不高。二是各级土地整治机构人员较少,专业性不强,力量相对不足。近几年,随着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基本上建立了专门的土地整治机构,取得了一定成绩,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与目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任务需要还有一定差距。部分地区仍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和工作机构,力量薄弱,工作被动,大部分地区土地整治机构人员少,专业性不强,难以适应工作需要。三是全国范围内耕地后备资源匮乏,通过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现新增耕地已十分困难。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后,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已没有可供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同时,各地区为了争取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证占补平衡项目补充耕地,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补充耕地发生冲突,已成为影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安排的主要因素之一。四是专项资金使用范围较窄,现行预算体系已不能适应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需要。项目投资范围仅局限于耕地和基本农田整理范围,将农村和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损毁土地复垦等排除在外,资金预算体系中,现行的预算定额、建设标准已不能满足各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工程建设实际需要。

3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2000年以来,通过开展以农村宜农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和以田、水、路、林与村综合整治为主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不仅实现了耕地总量平衡,还极大地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项目建设的深入推进,在资金和项目管理上的缺陷也逐渐显现。一是典型示范作用不明显。目前,已实施的各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数量庞大,但质量不高,工程建设突出、示范效果明显,可以成为样板工程的综合性项目不多。二是项目实施范围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始终围绕客土整理、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林等工程建设进行投入,在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用地整理等方面投入不够。三是项目建设周期往往拖延时间过长,且资金使用率不高。大量专项资金滞留在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没有落实到项目。

4强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的措施

4.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一是加强对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基层人民政府的宣传力度。县、乡基层人民政府是项目实施的主体,建议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宣传重心放在县、乡基层人民政府,调动基层人民政府申报项目积极性,充分发挥基层人民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协调和监督作用,鼓励乡镇政府内部成立专门机构,派专人参与项目实施、管理、监督和协调等相关工作。二是进一步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要性的认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搞好这项事业,关系重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量大,政策性强,对专业和技术要求也比较高,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力度,严格监管,规范管理,切实搞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三是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法规和政策宣传,提高群众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树立依法、按规划进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观念,增强公众参与和监督意识。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协调作用,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村群众工程质量监督小组,派专人担任群众监理员参与项目实施。

4.2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信息检测监管系统为抓手,综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强化资金和项目管理一是要做好规划。有了规划,任务才能明确,工作才有方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是项目安排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协调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有关各部门工作的重要抓手,因此,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应上升到政府层面,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子规划指导有关各部门的工作。二是搭建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监测监管信息平台。项目管理系统平台的应用,将大大提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效率,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时监督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作为项目管理系统,对各地区把握政策方向,规范项目实施也起到重要作用。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例4

1.2部分地区乡镇畜牧兽医站体制不顺由于部分地区农村对畜牧兽医不够重视,导致农村畜牧站疏于统一管理,没有健全的管理体制。农村党委和乡镇政府管理畜牧站工作,畜牧站没有独立的管理体制,缺乏管理的针对性。而且农村畜牧站的经费不能保障按时、完整的下放,对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1.3农村畜牧兽医站竞争和服务意识不强由于农村畜牧兽医站适应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能力弱,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其开拓市场的能力弱,导致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低下,严重阻碍着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顺利建设。

2建立适应农村畜牧兽医体系发展的对策

2.1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需要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都高的人力资源作为建设队伍。因此,建立适应农村畜牧兽医体系发展的关键在于重视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2.1.1举办业务培训要想提高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首先从业务培训开始,加强对他们的培训,组织其参加畜牧兽医专业知识学习,按照“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应具有中专以上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员以上的业务能力”的要求培养兽医人员,尽快让他们达到被要求的业务能力。

2.1.2进行政策和法律法规学习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畜牧兽医人员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畜牧业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农村畜牧兽医人员学习市场经济理论、畜牧兽医推广和畜牧业发展等政策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便提升广大畜牧兽医人员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2.1.3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提高畜牧兽医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素质还要重视动物检疫员、畜牧检验员和兽医防治员等专业人员的技能鉴定培训,培训考核通过的颁发证书,激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培训结果不合格的专业人员加强培训,努力整体上提高兽医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为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储备更多的专业技能高的后备人才。

2.2综合办站,增强实力农村畜牧兽医站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有关法律,为完成国家指令性的防疫检疫任务采取合适的措施,抓好工作重点,发展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建设。其日常工作必须依照它的职责来进行,综合考虑一切职责,这样才能完成任务。另外,农村畜牧兽医必须围绕畜牧生产的各项工作,抓好技术服务质量,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从而不断壮大基层畜牧兽医站的经济实力,增强其综合实力。

2.3增强管理力度,强化体制创新农村畜牧兽医站对技术性和专业性的要求高,是主要负责基层畜牧兽医站推广工作的事业型单位。其管理体制需要加强管理力度,县级畜牧部门和农村畜牧部门要分工负责,同时还要团结合作,促使畜牧行业快速健康发展。另外结合当地的区域特点,在管理体制上进行相关的创新,从而增强农村畜牧兽医管理部门的管理力度。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例5

1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包括了农村工业、商业、运输、借贷等多方面内容,这也对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懂法律知识、管理知识和借贷知识等。农村经济管理人才是农村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前提和保障,直接影响的是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我们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农村发展实际情况来不断培养农村经济管理人才,以壮大农村经济管理队伍。

2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侧重点有所偏颇

农村之间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发展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面要依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建立科学的培养方案。如果侧重点有所偏颇,不科学合理,就会使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过于形式化,使培养内容不符合实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果培养的模式和理念都过于统一,那么就会限制人才能力的发挥。目前我国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面个性化稍有逊色,这种统一的集体性培养的片面化,不利于人才的优化。

2.2人才培养受益面小,重专业轻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目前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中,如果仅针对这一小部分骨干对象能力的提升进行培养,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整个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不是针对一个人或一小群人,而是针对全体农民,受益面小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利于人才结构的优化和能力的发挥。另外,全能型人才一直是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目前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比较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对于综合能力和德育关注度少。虽然在培养体系中设置了一定的德育内容,但是没有起到培养的根本作用,只注重专业能力培养是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现代化需求的。

3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优化对策

3.1建立专业的培训队伍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缺乏的实际情况,需要建立专业的培训队伍,通过专业的培养以培训出更多更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缺乏的原因是大环境的缺乏,农村经济管理人才没有生存和发展空间,没有专业队伍的培养,所以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知识广泛、经验先进、技术能力强的经济管理专业培养队伍,在提升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效率的同时为农村培养出优秀的综合管理人才,以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和经济信息化。专业的培训队伍是专业经济管理人才的保障,对人才能力发挥也起着关键作用。

3.2强化认知

人们要改变对传统经济管理人才的认识,要提升经济管理人才的地位,为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我国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都要在强化认知的基础上强调其重要性。政府部门可以建立机构来协调管理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以此来提升人们对经济管理人才的认知和对经济管理人才地位的重视。通过政府带动地方,提高地方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视程度,达到上下协力,一同促进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

3.3加强信息化培养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想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更深入的进行,就要对农村经济管理人才进行信息化培训,在提升经济管理人才信息化能力的同时,促进其全方位实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以信息化为基础来进行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才能更好地诠释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多角度、多层面性。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许多农村地区已经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和产业化,伴随信息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中,那么相对应的经济管理也要向信息化和技术化转移,信息化能使农村经济管理人才获得较强的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帮助其更好地做好经济管理工作。

3.4加强以点带面的培养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例6

这一体系在20世纪初诞生于日本,并迅速在韩国和中国台湾得到全面推广。这一组织兼具合作金融、农产品供销、加工、农机推广、社会服务等综合性职能,全称叫做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在乡镇的基层农协被称为综合农协。

基层农协因为其综合性,既给农民带去了经济利益、改善了农村的公共服务,又有效地维持了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正因如此,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基层的综合农协既是农民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成为承接国家战略和政策的具体载体。

所以,不少支持者认为,与欧美由大农户组织专业农协私法社团经验相比,东亚日韩等国由国家支持小农户组织综合农协的公法性质的社团,似乎更能为目前的中国农村改革提供镜鉴。

但因基本国情、经济结构和时代的不同,中国应在何种程度上吸取日韩等国的综合农协经验?以此为框架,重组乡村治理结构是否有可能?在此过程中将面临何种困难、可采取何种应对之策?

为此,《财经》记者专访了多年来研究及推动综合农协发展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她对上述问题,给出了自己源于实践和观察的判断。 概念应脱敏

《财经》:“综合农协”目前好像仍然是一个“敏感词”?

杨团:现在很多人把综合性合作社误认为是综合农协,实际上他们并没弄懂其中的含义。前者是针对专业性合作社的,例如合作社不仅有专业农产品的运销,还可以发展合作金融或称合作社信用,就是说在经济事业上可以突破专业,走综合的路。不过,综合性合作社还是经济合作社,没有将为成员提供的社会服务也纳入进去。

综合农协是不是敏感词,与人们怎么看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的历史有关。很多人把农协与农会等同了起来。大陆的农会是上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合作时对农民组织的称呼,当时的农会不是发展经济而是搞政治的,是打土豪分田地的。可是,到了台湾岛以后,他们发现过去大陆的经验,即“合作社经济、农会政治”不适合台湾当时的发展需要,还是日本的综合农协比较好,所以就将曾经分为合作社与农会的两个组织合并,还是以台湾农会这样的称谓来替代农协。

所以,我以为一些人认为综合农协敏感是将它等同于农会了。我看过2001年的博士论文,他在文中就专门讲到了日本农协,可见他对这个问题是早有认识的。

《财经》:那为何这一制度多年来在中国一直没有得到推广?

杨团:首先,除了不少中下级官员把农协当作当年的政治性农会,一谈农会就“谈虎色变”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法律限制。国家颁发的《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村委会是负责村庄的公益事务的,而综合农协要为成员提供社区公共服务,后者的功能没有法律依据。

有意思的是,历史上的中国农村组织曾经是经济和社会一体的,大家记忆犹新的是,赤脚医生就是时期创造的社区卫生公共服务的制度。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和社会统一于一个组织的概念被瓦解了,经济与社会分开了。1988年要出台《村委会组织法》时,要求村委会依法管理农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服务。不过,农民的经济事务还是个人管个人,没有组织。

为适应这种需求,2006年又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经济服务归专业合作社管。结果从1978年到2006年,几乎30年,我们完成了农村的经济与社会服务从一体化到分立的组织体制转变。中国农村的基层组织被分成了两块:经济事业与经济服务属专业合作社管,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属村委会管。这种体制历经多年,已经固化。

《财经》:这种体制非常棘手,各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又结合不起来。

杨团:困难就在这里。时期乡村想搞些社会文化,还有一些自有资金。但在合作社、村委会体制分立后,前者成员可能只有20个村民是社员,但参加村庄活动的村民可能有200个,前者如果不愿意把钱拿出来帮助村里搞活动,后者没钱就什么都干不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综合农协的优势:日韩等国的综合农协,成员全都占到乡镇各村村民总数的90%以上,基本全覆盖了。所以综合农协为成员服务也就是为全体农民服务,起码在成员组成上,和村委会并没有产生矛盾。

《财经》:中国打破了体制之后,建立了一套同样效率不高的分立基层组织形式,如果要建立综合性、高效率的新型农村基层组织,方向是什么?

杨团:方向很清楚,就是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或称综合农协。在台湾,也有行政村,但只有一个村长,是个年纪比较大、德高望重的老好人。村里所有事务,都由村干事——乡镇政府派来的公务员统筹。村长说算账,这个干事就算账;说要项目,就帮助上报和争取项目。村里的修路搭桥等本村的公共事务,一般都通过这种形式由上级政府核查后提供,而另外一部分会突破村级界限的公共事务,例如老年人的养老金,妇女、儿童的教育活动,乡里的文化娱乐,则都是由综合农协来实现。因为法律规定综合农协每个乡镇只有一个(这有点像我们的体制),所以凡是以乡镇规模来做更有效率的公共服务,政府自然支持综合农协来做。村子和综合农协所做的公共服务内容是分层的、平行的,互相不会打架。 吸收日韩经验

《财经》:在日韩等国农村,综合农协起什么样的作用?

杨团:日韩综合农协基本上有三大块事业:第一是金融事业;第二是经营事业;第三是推广事业。在此基础之上,它们的综合农协已形成了从基层到中央的体系,日本原先的时候有四级组织,撤并为三级组织,韩国现在撤并为中央和地方两级农协。

《财经》:合作性金融在整个综合农协中的地位是什么?

杨团:日韩的基层农协信用部可以无限单独注册,不过直接归中央政府部门专设的农协金融体系管理部门管理。它的功能相当于乡镇银行。农村人口比城市稀疏,给农民放贷成本又高,没有哪个商业银行愿意做农民的信贷生意。所以政府交给综合农协办理,不仅管理会员的信贷业务,也管理当地乡镇或者地区政府的银行业务。农协中央部门全都设有农协银行,起调节头寸、支持基层信用部,壮大农协金融资本的作用。为支持农协信用部的这套体系,中央政府曾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要求在农村地域范围内其他各种银行都靠边站,只让农协办银行业务。后来才在农村地区逐渐放开商业金融。

《财经》:这种情况下,日韩农村的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是什么关系?

杨团:以日本的经验来看,这三者各自分开。前两者完全是两种性质,而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关系,主要看中央政府的态度。它比较偏向于帮助综合农协的合作性金融,对信用部给农民的贷款进行贴息,使农户能够通过综合农协信用部借到低息贷款。所以在综合农协这个领域,政策性金融是帮助合作性金融的。

《财经》:你是不是想说,除了行政体制之外,目前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安排,也是其难以推行综合农协的一个大障碍?

杨团:中国农村金融目前的问题是,这三块金融都存在并且混杂在一起。其中,合作性金融的规模太小,多个部门同时插手做,规范不一,甚至有的根本谈不上规范。政府要扶持,说实话也分不清楚到底该扶持谁不该扶持谁。如果这种混乱状态下硬要用政策性金融补合作金融,其结果很可能便宜了那些大户、公司,真正的合作组织反而拿不到。所以,假如目前的混乱状态不进行整治,不让合作社变成真正的合作社,不仅仅是合作金融没法持续和健康发展,其他的各种事业可能做出来都不见得名副其实。那么,即使试点综合农协,如果没有大决心,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以及非常必要的规范,也有可能只是个虚名而已。

《财经》:韩国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制定实施综合农协法规,它当时的基础是什么?

杨团:韩国当时也是经济基础不发达。但它发展综合农协的时候,比现在的中国有两个优势:一是各个小合作社之间的能力悬殊不大,农民之间的收入悬殊不大;其次,它并没有出现今天我们的这种合作社大部分都是由大户和公司垄断的现象。韩国农协法出台以后,大家都是在比较平等的情况下,先合并合作社,再组建综合农协。在这个过程中,阻力是比较小的。

除此之外,在准备建设综合农协时,韩国曾有过三点重要的争论:一是靠农民自愿自下而上地组织,还是政府主导自上而下?二是利用原有农民组合,还是成立新组织?三是设立专业的农业协会组织体系,还是兼具多业的综合农协组织体系?争论的结果,是全部采用了后者。

《财经》:当时的韩国有基层的行政组织吗?

杨团:有。它当时也有村这一级的建制,但国家的掌控能力并没有那么强。比如村委会完全由自己组建,不需要法律。它的政府大多在县一级,基本不下村。而我们从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但建设了乡级政权,而且也逐渐将村庄一级控制起来了。 改革多重路径

《财经》:综合农协想要在中国获得发展,有哪些途径?

杨团:在中国目前的历史背景下,要以综合农协为框架对农村基层进行组织化重构,有很多困难。最终以什么样的方式走过去,不太好预料。从境外经验和国情出发,我以为从大方向上讲有三条道路:

第一条路是直接立法,成立中央农协,政府给予全力支持。这条路最彻底、速度最快,但触犯利益集团的力度也最大,因此是最难的路。韩国在上世纪60年代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1957年韩国设立农协法,当时没什么实际效果,下面的合作组织还是又小又散乱,1961年朴正熙上台,重新制定了农协法,采取了为农协中央会赠予其国有资本的方式,把韩国农业银行系统一锅端送给了农协,农业银行的利润全部归农协所有,等于农业银行不姓“国”,而被农协共同体化了。自此之后,韩国农协有了自有资本,发展就快起来了。

有意思的是,2002年,韩国政府又向农协提出,你们长大了,不可以再依靠农协银行了,这样你们的赢利结构太向金融倾斜了,要求农协银行从农协系统再分离出来独立,这件事情经过政府和农协中央会十年的谈判,2012年3月,终于在政府接受农协的若干条件的前提下,农协银行终于从农协中央会中分离出来。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例7

2海伦农村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重视度不够

现阶段,农村税费改革了,农经管理任务轻了,领导重视度骤然降低,导致对农经管理的内容、作用、任务等,都有了很大的懈怠。同样正是因此,土地承包纠纷、农村财务管理等案件,较前几年不减反增。

2.2管理关系未理顺

管理体制不顺,工作难以落实,乡镇农经站合并建中心,“上分下合,貌合神离”。在一定时期内,统一建立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承担起统筹协调的职能,存在多方面的“磨合”和较多的困难。主要原因是工作职能不同和原有各站的资产、债权债务等内部利益矛盾较多。有的地方在村级取消了副主任、使管理土地承包和农村财务等工作岗位的业务人员缺位。由于体制不健全,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很难落实。

2.3软硬件设施未落实

农业经营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软硬件建设配置不到位。一方面,办公设备条件差,不少乡镇办公场所紧缺、办公用具简陋。现代化电算、信息设备等购置不足,综合服务手段落后。另一方面,现任经营管理岗位,不少由非专业人员占岗。加上后期,教育培训未跟上,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差。急需“充电”更新知识,加强能力建设。

2.4经费投入无保障

在地方农经体系建设中,普遍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经调查证实:乡镇农经管理人员,无论在工资、待遇等各方面,离县城干部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同样,因为工资、待遇的不到位,直接影响到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直接影响农村经营管理的顺利进行。

3海伦农村经营管理发展对策

3.1领导重视,强化管理

农村经营管理的目的,旨在协调社会组织及成员间的利益关系。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迅猛,农村各组织及成员间的矛盾突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经营管理的工作都不能掉以轻心。这方面工作做好了,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户综合素质、增加居民的经济收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总之,经济越发达,管理越重要。由此,各级领导应提高认识,重视农村经营管理,树立科学发展观,及时调整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农村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3.2增加投入,保障运营

乡镇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所在,在维护现有建设成果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就农村经营管理现状,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难以保障新农村建设的正常运行。由此,农村经营管理作为惠民政策,应逐渐增加资金投入。保障基层农经工作的正常进行,尤其在工资、福利、待遇等各方面,都应确保与县城干部的同等待遇。同时,将经费投入纳入到预算中,解决购置电算、信息设备等经费投入。

3.3稳定机构,理顺关系

农村人口基数大,经营种类繁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产质降低能耗,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同样还任重而道远。由此,当前应审时度势,注意稳定机构结构,理顺上下级关系。明确工作职责,责任落实具体。乡镇人民政府的职责,综合管理农村经营管理涉及的人、材、物,负责相关资源的调度和编排,督促农经管理站履行好现有职责,完成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农业部门的职责,安排农经干部的工作任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定期组织考核,负责人员的调整和审核,负责监督农业部门的行政执法。

3.4重视培训,提高素质

在清理、整顿农经干部队伍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业务骨干较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普遍有“不适应”的问题。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在有关方面的配合和支持下,分层次、多途径、多形式对现有农经管理干部进行专业技能、思想道德、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的理念、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管理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综合业务素质,提高农村工作水平,建立一支“扎根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的农经队伍。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例8

农村集体经济是指主要劳动生产资料基本归当地农村居民社区全体成员共同所有,实行共同生产劳动、共同经营,享有农村劳动经济果实的农村经济社会组织管理形式[1]。切实加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是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缓解农村城市二元化的经济矛盾、落实国家振兴乡村经济发展重大战略、保证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但是,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业经济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问题逐渐暴露。

2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缺少专业人才

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人员工作已经逐渐呈现出了专业化的特点,需要广泛应用到各类型的社会经济财务软件、信息管理技术设备等,要求所有农村集体财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社会信息管理技术专业素养[2]。一些农村集体财会人员年龄较大,虽然具有丰富的农村财务工作管理实践经验,但还是无法熟练掌握各种财务软件操作方法,影响了业务管理效率。

2.2财会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大部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财会软件管理制度可能存在缺陷,手工记账方式较多,自动记账方式还未普及,由于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技能不熟练,不会操作会计软件,使得在正常使用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导致会计数据丢失等情况,影响到农村集体经济工作的顺利进行[3]。

2.3信息透明化程度低

目前,中国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账目没有真正实现透明化,缺乏具体操作细节,难以真正深入了解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具体财务管理相关工作进展情况[4]。针对此,相关财政主管部门还应深入研究,分析目前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相关账目及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有效建立财务账目信息公示及公开制度,确保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工作规范运行。

2.4集体所有的生产资料难以有效利用

农村所有集体土地可以分包给家庭和个人,但是一部分土地资源开发难度较大,要想提高经济收益需要集体合作,但由于分包的原因,导致荒滩、湖面等资源难以进行综合利用开发[5]。此外,由于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一部分土地被直接纳入征收,而由于公共资源的补偿,在最终分配和管理层面上会发生各种情况,会直接导致农村经济风险管理问题的发生。2.5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激励机制不完善,普通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地区村民的参与主动程度不高;部分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往往缺乏更具有效性的集体激励,对农村社会基本资源的利用综合管理开发、资本的管理综合利用与农村财政资金的经济管理综合运行等工作缺乏较强社会主体责任感与管理主动性,限制了集体经济管理发展的潜力[6]。

3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对策

3.1优化管理人才队伍,实现专业管理

不断加强乡村农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农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熟练掌握基本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专业知识,而且应熟练掌握现代农村集体社会经济运行发展规律,具备基本相关经济法律法规知识和现代农业信息化理论素养,有效应对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社会管理工作问题,建立稳定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保证集体经济稳步运行。

3.2转变发展观念,提高管理意识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建设正在加速发展,加大了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的前期投资修建和政策扶持力度等,因此,必须要充分发挥好基层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基层管理者首先必须要具有经济发展的核心意识,维护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积极提出解决策略。

3.3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实现透明化管理

在当前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中,逐步探索农村信息公开,相关部门负责人应根据农村集体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逐步探索拓宽农村信息公开服务项目。注重提升农民的信息参与使用意识,引导农民接受相关信息,进而增强参与集体经济财务管理的能力。

3.4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机构

必须要建立完善的集体经济社会组织行政财务管理相关机构,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有效提高农村集体经济资金管理效率,维护集体合法利益。

3.5引入企业管理机制,完善激励机制

随着中国现代农业集体经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引入新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已经逐渐成为中国推进现代农村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新方向。在当前企业市场竞争大环境下,基层管理人员应在充分利用新的集体经营管理制度同时,引入多元化的的企业市场竞争机制,推动现代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激活现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完善现代农村集体经济体系。同时,要不断完善集体基层管理人员财务激励管理体制改革措施,调动集体及基层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农村集体经济建设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切实利益,提高农村集体经济行政管理效率、强化生产市场监管建立机制等更是重中之重。因此,一定要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农村管理,促进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秀慧.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7(1):152.

[2]李艳聪.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0(8):26.

[3]王玉新.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4,5(9):180.

[4]马国信.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9(2):41-42.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例9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隶属于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招生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25届16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选择余地较大,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向,从单一的以农林业单位为主向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等多种类型转变。据不完全统计,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100多人走上了科、局级以上领导岗位,体现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注重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每年招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60名左右,现有在校生247人。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占教师总数的32.4%,副高级职称20人,占总数的54.1%;54.1%的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学科组专家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浙江省“151人才”4人。

二、近年来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1)多方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开展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充分收集和分析全国农林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改革情况,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召开了“农林经济管理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会议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家研讨会”等,最后邀请专家对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2)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层面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离农倾向明显,就业去向与其他经管类专业并无差异,特色与优势不明显。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肩负着为现代农林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人才的历史使命。同时,2009年,浙江林学院升格为浙江农林大学,随即制定了《浙江农林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纲要》明确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为:“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能力强,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适时调整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的,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农林企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经管单位等从事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顶天立地”的师资队伍

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主要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引进包括专任教师及兼职教师的引进。建设期内,共引进博士7名,其中国外高校1名,国内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聘请4名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地方工作人员和农林企事业单位人员、3名国外著名高校的教师为兼职教授。积极鼓励年青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和一流的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及到基层挂职锻炼。建设期内,5名教师获得了博士学位,其中中国科学院1名,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有10位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访学,5位教师到农村基层或农林业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通过这些措施,使师资队伍真正做到“顶天立地”(既掌握学科前沿又了解农村实际),职称、学历、学缘结构显著优化。高级职称比例由2007年的70.3%上升为2011年的86.5%,其中副教授比例由37.0%上升为54.1%,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事教学第一线的主力军。博士学位比例由2007年25.9%上升为2011年的54.1%。教师由原来主要毕业于林业院校,改变为既来自国家重点农林院校,也有来自于国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2)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

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氛围,鼓励老师从事科研与教学研究。建设期内,共立项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8项,科研经费达44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53篇,其中被三大检索系统(sci或ssci、ei、istp)收录18篇;出版学术专著16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浙江省科技兴林奖等各类科研奖励共20项。主持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共3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获得浙江省教学研究成果奖、校级教学研究成果奖共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5篇。从近年的发展来看,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为科研促进教学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3.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1)构建“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为了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时修订了教学计划,着重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了“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重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由两个平台构成,公共基础平台及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学分合计为40.5,占总学分的24.5%。为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提供保证。

第二,强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课程设置强调实践环节。一是加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如“林业概论”、“现代农业概论”等课程设有实习环节,“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等课程均设有模拟实习。二是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综合实习主要设置了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期1周的“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三是设置“社会经济调查与应用文写作”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社会经济调查及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第三,显特色。为了显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差异,充分发挥学校和地域优势,在专业选修课中,按方向设计了两个模块,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模块(选修模块ⅰ),二是“农林企业管理”(选修模块ⅱ)。

转贴于

(2)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建设期内,有计划地开展了以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重点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具体包括:

①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专业教师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工作,新列入校级精品课程8门,现有校级精品课程14门,通过学校验收的8门。“林业经济学”和“林业财务与会计”2门省级精品课程,均于2010年顺利通过浙江省教育厅验收。②加强教材及教辅资料的建设。以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在已有主编《现代林业企业管理学》、《管理学案例》、《会计学基础》、《林业财务与会计》等教材的基础上,主编教材5部、副主编2部、参编2部。同时,加强教辅资料的建设,如“林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有实习环节的课程均有相应的实习辅助资料。③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倡导国际参与式课堂讨论方法。如在“林业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介绍乡村快速评估技术(rra)和参与性评估方法(pra)时,设计一些主题,以行政班为单位分为5~6个小组进行讨论,每组只分析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规定每组的讨论时间和汇报时间,由小组成员自主确定每组的协调人、观察员、记录员等展开。其次,采用案例教学法。如“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开展网络课堂网上互动。各课程组在建设网络课堂的过程中,开通网上讨论,使师生互动不断加强。

4.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1)构建“一、二、五”分类实践教学体系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除课程实习外,构建了“一、二、五”分类实施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指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二”指两个平台,面向全体学生的平台和面向优秀学生的平台。“五”是指五个支撑点,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专业综合实习”两个支撑点,面向优秀学生的“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大型专题调研”三个支撑点。

一是通过专业综合实习、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实施,构建“基于应用性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使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和规范,在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安排专业老师指导学生撰写中期论文。中期论文的基本要求是利用所学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农村经济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必须有实际的调查资料和数据支撑。毕业论文是高校实践教学的必修环节。在毕业论文环节,强调选题需理论联系实际,尽量与导师的课题相结合。通过实施中期论文,强化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使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质量较高。2007-2011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入选校级优秀论文12篇,毕业论文的优良率达41.24%。专业综合实习主要包括“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经济的调查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例,第1周为外业调查,第2周为内业整理和综合分析报告撰写。调查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开展工作,教师轮回指导和检查。这一以专题调研为特色的综合实习,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从“提出问题和目标-设计问卷-实地调查-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报告”得到全过程的训练。经过多年的实施,综合实习制度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是通过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大型专题调研等第二、第三课堂,构建“基于创新型目标的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由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老师担任指导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社团开展学术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在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上共获得了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优秀奖11项的好成绩,在校期间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学校和浙江省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由专业教师负责指导申报和实施的全过程。2008-2010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成功申报项目共24项,其中省级6项。大型专题调研主要是指部分学生参与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大型专题调研。200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挑选了共28名学生参加了农业经济相关课题的调研。通过参加大型专题调研活动,使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建设期内,主要抓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的建设。

一是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要依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总面积600m2,下设6个实验分室: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分室、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分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分室、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分室、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分室、金融模拟实验分室。建设期内,新增教学设备(包括软件)近158万元。现有教学设备总值近432万元。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新建实习基地11个,现有校外实习基地达21个。

二是图书资料建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所需的图书资料除由学校图书馆提供外,由学院图书资料室和专业特色资料室提供。经济管理学院图书资料室,每年及时采购能反映专业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图书资料。现有藏书1.5万册、学术期刊310种、报纸40余种。同时,建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资料室1个,现有各类资料和藏书800余册。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提供了保障。

三、几点思考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后,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看,就业趋向是以非农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公务员等)为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为了体现特色与优势,适应现代农林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但是,大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真正走上服务“三农”的就业岗位,也就是说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除通过对培养环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的调整与优化外,更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努力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同时打通高校毕业生通向农村的路子。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例10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2. 012

[中图分类号] F23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2- 0021- 03

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是规范农村财务管理与监督的重要手段,是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近年来,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中办发〔2004〕17号)、《农业部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的规定》(农办经〔2008〕1号)等文件精神,湖南省各级政府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凸显出诸多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当期 “两型社会”建设进程。文章结合一定的实地调研,认为“两型社会”时期我们应建立以地市级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模式为主导,逐步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农村监督体系,以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监督。

1 “两型社会”对湖南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提出的新要求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发展战略对湖南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提出的新要求:①资源节约的要求,这对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实现资源节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②环境友好的要求,通过加强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监督,维护广大群众权利,融洽干群关系紧张,从而为构建和谐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创造友好的“审计环境”。

2 当前湖南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主要模式的现状分析

2.1 “乡镇经管站”内部审计模式

当前,“乡镇经管站”内部审计模式是湖南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中最普遍的形式,其实施主体是县(市)农村经管部门(简称“经管站”),性质上属于内部审计。经过多年的发展,这种审计模式对该地区农村集体经济活动的审查与监督,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湖南农村集体经济复杂化和快速化发展,这种审计模式逐渐凸显出“天生性不足”,具体表现在:①这种以“乡镇经管站”为审计主体的内部审计模式实质上就是让经管站既充当经营管理者又充当监督人,严重违背独立性原则,其审计结论难以保证,严重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②湖南农村工作有一定特殊性,集体经济本身复杂,农民群体差异性大,故“乡镇经管站”的日常经管工作繁重,难以保证审计业务的有序开展;③“乡镇经管站”的审计专业水平有限,兼职人员较多,业务上又接受着“多层领导”,很难摆脱行政手段的干预,审计独立性难以保证。因此从审计的本质特征来看,这种审计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很难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

2.2 国家审计模式

为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按照传统的行政关系隶属理念,湖南部分地市采取了在县(市)级国家审计机关下设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这实际上属于国家审计模式。虽然这种国家审计模式权威性较大,独立性和审计专业性强,有助于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但相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①是国家审计准则比较宏观,其基本格局是对本地区预算执行情况和相应综合财政财务活动进行审计,审计范围受限;②是部分县(市)级专业审计人员非常有限,因而审计工作覆盖面窄、连续性差,只是在必要时走走“过场”而已,不能及时全面地反映乡(镇)的经济运行情况;③是这种审计监督属于事后监督,而现实中部分业务却需要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跟踪审计;④这种审计监督与乡(镇)政府实际工作有些脱离,难以保证审计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客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两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3 “两型社会”时期完善湖南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的对策

上述两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复杂发展,它已逐渐凸现出诸多问题,尤其是审计力量极其薄弱,审计独立性无法保证,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空白依然存在。目前“两型社会”建设蓝图正在湖南地区布展,今后其战略建设模式和经验定会在全国逐步推行,这就要求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更具独立性、权威性、规范性和服务性,则创新成为一种必然的制度选择。本文提出湖南应建立以地市级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为主导审计、逐步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农村监督体系可作为“两型社会”时期建设新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3.1 建立地市级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模式的构想

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保证,为建设好 “两型湖南”,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权威性,根据2006年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十条 “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其审计管辖范围内设立派出机构;派出机构根据审计机关的授权,依法进行审计工作”之规定,我们可以假设在改变传统行政隶属关系的基础上,即在各地市审计局专设“地市级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中心”(具体机构体系设置如图1),该中心垂直隶属于各地市审计局,且在各乡镇(街道)直接授权建立审计分中心,其主要目的是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多一些具体的政策宣传与业务指导,以方便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财务审计监督与指导服务。这种模式性质上仍属于国家审计,其优势和相关要求表现在以下方面。

3.1.1 明确审计主体,树立审计权威

地市级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中心是接受湖南省各地市级国家审计机关的垂直领导,地(市)国家审计机关负责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并授权其各部门及各乡镇(街道)审计分中心履行相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日常审计任务。这种新的行政隶属关系意味着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确定在国家审计体系范畴,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审计机关是实施新的审计模式的主体,减少部分中间行政隶属关系环节,使得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中心的层次和独立性得到提升,审计权威和监督力度得到加强。

3.1.2 明晰审计职责,确保审计独立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任务重,执行难度大,针对性强。为确保审计的独立性,该中心可根据审计业务需要设置相关部门,①农村财政财务审计,职责是对各乡镇的村级财政财务活动进行审计;②农村专项资金审计,主要是对土地出让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情况、救济(扶贫)资金、其他涉农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③农村建设工程项目审计,集中对所有农村建设中达到一定资金规模的项目进行全程跟踪审计;④农村资源环保审计,主要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情况和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专题审计,以达到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具体要求;⑤农村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乡镇(村)主要干部岗位职责履行情况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以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⑥政策宣传与指导,这主要出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特殊性考虑,且为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政府应更多开展政策宣传与业务指导服务,以减少违规和违法事件发生的频率,达到预防腐败与警示教育之目的。⑦纪检监察,要求整个审计监督工作必须接受纪检监察办和司法部门的监管,以保证审计的合法性。

3.1.3 规范审计制度程序,提高审计队伍素质

审计制度作为审计业务的权威性标准,对提高农村集体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防范,维护广大社会公众利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有义务结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和标准,尽快制定包括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准则、审计人员行为规范、审计程序规范、审计报告规范等相关审计制度,使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与服务中心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有章可循。对于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基本程序可以从审计实施方案、审计通知书、就地审计、调查取证、评审内部控制、出具审计报告、作出审计决定、复审异议等方面进行归纳与梳理。针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水平较低,提高审计队伍素质,确保审计质量,新设立地市级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中心,可根据授权的审计范围和任务来设定审计岗位和编制相应的工作职责,在人事任免上,该中心负责人应由地市审计机关任免,并向地市审计机关报告工作;其他部门审计人员由市人事局、审计局向社会公开招考,择优录用;乡镇(街道)审计与服务分中心机构人员可利用各省的“大学生村官”和“选调生”等计划进行招考补充,人员编制、经费、业绩考核和业务技能等问题均由地市政府统一协调解决。

3.2 逐步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模式的展望

出于探索和创新角度考虑,在借鉴国内发达地区农村审计经验的基础上,可考虑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但人们可能首先就会提出最现实的考虑,即谁愿意来支付审计费用,质疑这是否有必要,注册会计师是否一定会接受委托人的委托来执行农村集体审计,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委托注册会计师来审计,成本相对昂贵,并且农村财务管理水平较低,经济业务相对简单,没有必要请“德高望重”的注册会计师来进行审计。更重要的是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中也缺乏针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具体相关准则可供注册会计师参考,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难以保证审计质量,注册会计师何必自找“麻烦”。

面对以上疑虑,笔者展望:在“两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湖南农村与城市融合程度和市场化程度愈加明显,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农民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各级政府要下大决心,逐步可将部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业务打包给注册会计师审计,这既是农村集体经济受托经济责任扩展的需要,也是注册会计师自身行业发展的契机。其优点在于:①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受托审计,其审计目标更加明确,审计范围不受限制:②会计师事务所是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具有法律效力,其审计公信度较高;③会计师事务所和委托人之间是委托受托关系,不存在其他利害关系,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受审计准则的约束,其审计公正性较强;④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和执业经验丰富,审计程序规范,审计结论更具针对性。具体措施有:①政府要加大宣传与鼓励力度,倡导和鼓励将部分农村集体经济业务委托给注册会计师予以审计,对于承担农村审计试点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可给予一定的补偿;②是政府应尽快出台与完善有关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制度,为注册会计师审计进驻农村提供法律准绳;③是明确审计委托人范围,特别应明确全体村民以农村集体资产所有者身份充当审计委托人的地位;④是给予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他们开拓农村市场,合理培训审计人员,科学制订农村集体审计方案和程序,以帮助政府降低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与监督成本,推动“两型湖南”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桂建平.乡镇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出版社,2002.

[2]刘罡.对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审计模式的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常茂松.关于注册会计师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思考[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4]王宝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模式研究——基于浙江实践[J].审计月刊,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