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8 17:25:41

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

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例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16-02

开展基础教育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为了加强对中小学校校长的管理和监督,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小学校长的有关经济责任,它能促进中小学校科学有效管理,并作为组织人事部门提供考察和使用干部的依据,促进基层领导干部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关键所在。

一、基础教育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按照《中小学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教审[1997]2号和《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教财[2011]2号规定,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资金使用权、廉洁自律的监督,促进中小学校校长在经济决策、经济管理、廉政建设等方面能力的提高。

二、构建基础教育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原则

基础教育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度量中小学校校长的工作业绩和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工具。要使这种测度工具科学有效而可信,测评结果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地反应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和经济责任完成情况,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需遵循以下原则:

1.观公正性原则。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一种主观行为,但是为了保证审计评价尽量符合实际,在设计审计评价指标时,各指标所使用的资料应尽量全面、真实、准确,可以定量,尽可能减少情感因素左右审计评价结果。

2.可量化原则。财务指标是能够用数值表示的指标,可以定量分析;非财务指标如单位遵纪守法情况,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等,是不能够直接用数值表示的指标。在对中小学校长审计评价时对不易量化的经济责任赋予一定权重,使其定量化。

3.可操作性原则。在设置指标时,保证能够获得相关数据和证据可以鉴定的资料,使指标值能够计算出结果。如果不能得到数据,则使指标失去了使用意义。

三、基础教育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1.经济决策权。主要审计检查中小学校校长任职期间所制定的大经济决策制度,对违反决策程序做出决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等严重后果的行为追究责任。审计检查内控制度,重点审查和评价中小学校内部各种内部机制是否科学合理,符合本学校实际情况。

2.经济管理权。主要审计中小校长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行政管理权运行是否得当,着重审查资产存量的真实性,资产增减变动的规范性,内部管理有无漏洞,有无监督,监督是否有力。

3.资金使用权。主要是评价单位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及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情况,一查预算内资金使用是否严格执行上级规定,超支部分是怎样列支的;二查预算外资金,有无将预算内转为预算外、隐瞒收入和私设“小金库”的问题。

4.个人廉政情况。主要审计单位和个人执行廉政纪律情况,领导干部有无违反规定取得收入,有无借各种名义占有国有资产等情况。

四、基础教育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1.经济决策权。(1)重大经济决策。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学校重大经济决策。主要有以下三个指标:①重大决策违规率。重大决策违规率=(任期内未按程序做出的重大决策额/任期内重大项目决策额)×100%。②重大决策损失率。重大决策损失率=(任期内所造成的决策损失金额/任期内重大决策总额)×100%。③集体决策比例。集体决策比例=(民主决策项目/重大经济事项)×100%。(2)内控制度评价指标。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学校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从内控制度健全性、有效性的角度,说明学校履行学校财务管理职责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三个指标:①内控制度健全率。内控制度健全率=(已建立的内控制度项数/审计调查问卷设置的内控制度项数)×100%。②内控制度执行率。内控制度执行率=(实际执行的内控制度项数/已建立的内控制度项数)×100%。③内控制度有效率。内控制度有效率=(实际测试有效的内控制度数量/内控制度数量)×100%。

2.经济管理权。(1)资产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评价指标。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学校对资产管理控制的有效性和资产完整情况。主要有以下四个指标:①资产完整率。资产完整率=(期末资产盘点数/期末资产账面数)×100%。②固定资产保值率。固定资产保值率=(无损的固定资产总额/固定资产总金额)×100%。③财产损失比率。财产损失比率=(任期内财产损失总额/任期内年均资产总额)×100%。(2)实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学校负责人任期内实现可持续发展情况,主要包括对基础设施投入、教育科研费用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等方面所做的成绩。①基础设施投入增长率。基础设施投入增长率=(任期内基础设施投入的增长额/任职期初基础设施账面余额)×100%。②教师培训费支出比率。教师培训费支出比率=(任期内教师培训费支出总额/任期内经费支出总额)×100%。③教育教学支出占学校经费比例。教育教学支出占学校经费比例=(教育教学支出/学校总支出)×100%。(3)遵守财经法规评价指标。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学校财务管理活动过程中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指标:①审计调整比率。审计调整比率=(审计调整金额/审计资金总额)×100%。②违纪违规金额比率。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学校负责人任期内单位和个人违反财经法规的资金总额,包括违规变更预算、虚增财务收支、挪用专项资金、乱收费、挤占挪用学生伙食费等发生的金额。违纪违规金额比率=(任期内违纪违规总额/审计总金额)×100%。③损失浪费总额。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学校负责人任期内因管理不善、决策失误、投资、借款及担保等行为造成的损失浪费金额。(4)绩效目标完成评价指标。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中小学校校长任期内推动和促进学校事业发展的情况。资产增长率。①资产增长率=(任期内资产增长总额/任期初资产总额)×100%。②负债增长率。负债增长率=(任期内负债增长额/任期初负债总额)×100%。③净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任期内净资产增长额/任期初净资产总额)×100%。④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期末负债总额/期末资产总额)×100%。(5)资金使用权评价指标。①预算内资金指标。经费管理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指标:预算支出完成率=实际支出总额/预算支出总额×100%;人员支出比率=人员支出/总支出×100%;公用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总支出×100%;业务支出比率=业务支出/总支出×100%;招待费支出比率=招待费支出/公用支出×100%;生均事业支出,主要用于评价学校负责人任期内学校年培养成本的合理程度。生均事业支出=事业支出总额/折合后的在校学生平均人数。②专用基金增长率。专用基金增长率=(任职末专用基金余额-任职初专用基金余额)/任职初专用基金余额]×100%。③个人廉洁自律评价指标。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学校负责人任期内遵守财经法规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主要有以下两个指标:职务消费指标。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学校负责人任期内履行职务而发生的各项开支的年平均额,包括在学校行政账和伙食账中支出的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出差、会务、通讯、办公等费用。个人违纪违规支出率。个人违纪违规支出率=(任期个人违规支出金额/任期支出总金额)×100%。

参考文献:

[1]李凤鸣,时现.经济责任审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55-257.

[2]国家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切实作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Z].2000-09-26.

[3]陈宋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现状与分析[J].审计与理财,2009,(2):8-9.

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例2

2.经济责任制剖析。在我国,经济责任制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它存在于各行各业,用于明确与经济活动相关的各级责任人的权利和义务。高校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是贯彻实施《高教法》、提高管理水平和避免财经工作失误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的核心是将权利和义务相结合,使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在经济工作中既要按规定行使权利,又必须按规定履行责任。目前,高校经济责任制的制定以财经工作为中心,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校长经济责任制、主管财务工作副校长经济责任制、分管副校长(副书记)经济责任制、财务处长经济责任制、其他有关职能部门领导人经济责任制。第二层次为:院系行政一把手及分管财务负责人经济责任制、二级财务机构负责人经济责任制。第三层次为:基层财务人员经济责任制。这种责任制体系的优点是强调了财经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了各级经济责任人的责任。综观高校职务犯罪的特点、趋势,解析经济责任制与职务犯罪的内在联系,主要存在着经济责任制缺失与执行不力两大弊端。

①责任制缺失.责任制缺失是高校经济责任制建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为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经济责任制体系,尤其是对重要部门、重点资金、重大问题没有相应的责任制来明确其责任、义务,更没有建立起对责任制的监督机制。没有健全、完善的经济责任制,则意味着经济责任人的权利与义务尚未明确,意味着对责任人经济责任的考核缺乏最基本的依据。高校对招生、收费、基建、采购等要害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制的建立、完善已经迫在眉睫。

②责任制执行不力。任何制度的制定都是为了有效地执行,高校经济责任制的另一个弊端是执行不力,表现为有制度不遵循,“追究问责”没有落到实处,经济责任制最终沦为一纸空文。造成执行不力的原因众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其一是责任制条款脱离实际,操作性较差。其二是执行环境不良,各级领导不重视,责任制的执行、监督、考核流于形式。

3.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剖析。内部审计监督是高校内部监督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干部的选拔、任用、监督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是其他监督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是对内揭示和评价组织各种潜在的控制风险,或者为了纠错防弊、防微杜渐。内部审计的核心特点表现在与外部审计共同作用下来铲除舞弊、腐败滋生的土壤,实现“标本兼治”的根本审计目标。同国家审计、独立审计相比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虽然较弱,但在维护组织利益,促进组织管理、防范组织风险方面却有着独特的优势。目前,高校开展的党政、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有效防范高校职务犯罪起到了积极的警示作用。

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例3

随着大量财政资金的投入,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中也随之出现许多问题。如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解决财政资金低效运行是基础教育有序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对基础教育学校财政支出进行科学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势在必行。如何对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进行剖析与防范,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

一、基础教育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剖析

(一)基础教育学校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学校发展不均衡,从而造成财政资金使用不均衡、不匹配等因素转化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教育资源的投入具有整体性和密不可分性,要有校舍建筑和最基本的教学设备的投入,师资配备等人力资源的投入,但却很难合理配置和形成规模效益。学校办学条件存在县域校际之间的差异,有部分学校的运动场地、功能室等不齐备,造成教学设备、设施不能正常使用,在上级检查时才临时使用,特别是音乐室、美术室等由于没有专职教师而未正常开放使用。有的学校由于片面追求教学质量或升学率,学校的图书室、学生微机室也未正常开放,造成大量教学资源的闲置。而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学校的办学条件实际情况不了解,不深入,容易片面使用学校提供的纸质印证材料,从而影响对学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结论。

(二)基础教育学校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独立性较差,责任界定不合理,没有完善的责任制体系,责任执行力度较小。

学校财政资金使用不合理的现象时有发生,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同时部分领导干部越权,而大部分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部门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的财务科室兼任或临时从其他学校抽调财务人员,使得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较差;在责任界定方面,内部财务部门与领导干部,使得部分违规行为被隐瞒;在责任体系建设方面,很多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并且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在责任执行方面,部分内部审计部门的执行力度小,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被审计学校不提供真实的完整的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就导致审计时就账论账,使一些重大的问题得不到查处,从而将属于管理者的责任和风险推卸或转移给审计人员,因此管理人员和单位领导的品行也是诱发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

(三)外部审计部门自身存在的问题,如工作人员审计知识薄弱,观念滞后等。

随着学校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学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项目越来越多,并且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常集中在同一个时间段,这对审计部门的工作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且大部分审计人T对事业单位特别是基础学校的财政资金使用性质和效益要求的不熟悉,在工作中必然会受到一些专业知识的限制,使得部分审计工作无法合

理进行。

(四)基础教育学校审计部门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质量评价体系不科学。

如今,由于基础教育学校的审计部门建设比较晚,在质量控制制度方面不太完善,缺少符合基础教育学校审计部门特点的质量控制制度,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各种问题频发,在审计之前,没有制定好相应的计划,在审计中,对一些事务复核,降低了审计效率,在审计后,出现审计底稿不完整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由于基础教育学校的审计部门未形成一套科学合理有序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大部分事务靠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导致内部审计的随意性较大,审计人员重账务,轻调查,重处罚,轻分析,导致经济责任审计不深不透,审计质量不高,综合分析不多,无法从体制上、机制上和制度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不能为政府的宏观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

二、基础教育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

(一)促进学校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办学条件均衡发展,能让学生就近入学、公平地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边远地区农村薄弱学校推进标准化建设,保障教室、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地等基本教学条件,改善宿舍、床位、食堂等生活设施,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促进城镇学校校长、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交流任教。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多措并举破解择校难题,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要求。打破校际间管理界限,实行区域内课程、师资、设施设备等教育资源共享,实行联合办学。为教育教学提供和谐的教学环境,逐步实施教育公平。

(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基础教育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独立性,建设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1.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完善全口径预算编制。一是强化预算约束,严禁超预算或无预算支出。二是盘活存量资金,对预算结余和部门结余资金以及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统筹,优先用于各项重点支出。三是探索编制中长期财政规划,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2.抓好财政监督管理。一是建立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监督检查和事后绩效评价的全程跟踪问效管理机制。二是推进财政信息公开,实现全口径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以及“三公”经费预决算信息公开,进一步提高财政收支等信息的公开透明度。

3.加大教育系统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领导干部部门不允许干涉审计运行事务,要进行严格的责任界定,使得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能够独立并且合理的运行。

4.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在领导干部任期的全过程中实行动态监督,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形成完整合理的全过程审计制度。大力推进审用结合,增强成果运用的充分性,提高审计的权威性。

(三)加强对审计部门的建设,成立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转化审计观念。

在教育系统和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联合成立内部审计机构并提供一定的工作经费,并与外部审计机构建立合作,相互沟通,以保证学校审计工作的正常合理运行。同时应该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建设,增强其专业知识修养,使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能够顺利进行审计事务,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为此,基础教育学校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应该定期进行培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同时,转化审计观念,审计的重心由财务审计转为绩效审计。

(四)完善质量控制制度,合理确定责任审计内容,提高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促进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提高。

审计部门应该结合所在学校的审计特点,建设一套完善合理的质量控制制度,同时,审计人员不能单纯依靠经验办事,要提高质量评级体系的科W性,合理确定责任审计内容。在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时,把握好“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辩证关系,全面审计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尤其要关注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关注重大项目的实施过程,特别是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效益情况,关注“三公”经费开支情况,对于师生以及群众反应的重大问题要高度重视。同时根据审计的不同要求确定审计内容的重点,提高审计针对性。在进行审计的同时,做好计划,避免复核,评价科学合理,真正提高经济责任审计

的质量。

三、结束语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理应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使得学校的领导干部能够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以身作则,在学校起到带头模范作用,这就需要基础教育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部门加强监管,收集真实可靠的审计资料,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增强基础教育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使得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该正常合理运行。

参考文献:

[1]高明烨.浅谈开展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着力点[J].商场现代化,2011(13).

[2]卢众.关于政府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1(09).

[3]巩福栋.浅议审计风险[J].会计师,2011(07).

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例4

(一)加强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对于保障高职院校良好的经济活动及运行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责任包括了政策责任,经济管理及绩效责任,社会责任,个人廉政责任等等,所以它会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随着高职教育改革,职业教育的蓬勃兴起,办学规模逐步。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在自主办学的同时,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商业服务;多渠道筹资办学的经济活动涉及到学院的多方面,高校干部的职权也与社会经济活动有广泛的联系。实施高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保障高职院校经济活动良好运行有重要意义。(二)加强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决策的科学化具有推动作用。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校管理出现复杂问题的同时高校风险也在增加。随着高校经济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组织机构不断庞杂,高校内部各项经济活动和决策事项越来越复杂,在相关领域相继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经济违法犯罪案件,容易给学校造成经济损失和不良影响。如盲目对外投资或违规投资,造成国有资产损失;财务管理不到位,固定资产帐实不符;招投标管理不严,基建项目设计不规范,投资计划及内容任意改变。高职院校现状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加强。因此加强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决策的科学化具有推动作用。

二、履行内审职责,积极开展高职院校中层领导经济责任审计

(一)开展高职院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2003年颁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第七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审计的事项中包括“经济责任”;国家教委2004年的《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第17条第10款对有关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也作出了详细规定。2006年修订的《审计法》第三章第二十五条和2007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属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2011年2月《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就审计内容,公布审计结果作出了具体规定,再次强调并规范了教育系统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2010年12月22日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举办的贯彻《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下称《规定》)座谈会上,审计署党组成员、总审计师孙宝厚强调,各部门、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要认真学习贯彻《规定》,积极探索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内部审计机构空间广阔、责无旁贷。审计署要求抓好经济责任审计具体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规定》,理清经济责任审计的范畴和重点;二是要明确经济责任,制定评价标准,准确区分责任,恰当做出结论;三是审计人员、被审计对象、授权审计单位三方要配合互动、互相支持。(二)高职院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和主要内容。高职院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院系、处。二级机构等部门正职领导干部在在管理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监督评价。上述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共同的内容主要有:拟定和实施部门发展规划方面,包括按目标责任履行相关职责;科学执行重大决策方面,包括决策的效果。教育教学任务完成情况,主要包括招生情况、毕业生就业率、教师的科研成果情况、学生的获奖、学费收缴情况等;财务收支管理方面,各项收人和支出是否纳入学校财务管理,有无截留挪用挤占学院资金或其他收入的行为,有无在学生中进行乱收费的行为;遵守廉政规定方面,包括贯彻落实八项规定情况等,确保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有关管理制度的健全和执行情况,有无因管理不善造成资产流失和损失浪费问题,是否有重大教学事故和学生管理事故;扩展到绩效管理等,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不同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各有侧重和不同:

三、开展高职院校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理解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正确评价经济责任审计。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为促进领导干部推动学院科学发展,保障学院经济活动的安全、完整,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遵守财经纪律,廉洁自律,履职尽责情况的评价,也是保护学校财产、保护干部急需进行的工作。正确认识经济责任审计,一是不要片面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一方面有些教职工错误的认为,被审计对象他们的职位是只晋升不降级的,审计只不过是做表面功夫,走格式化程序,另一方面也有有教职工错误的认为被审计对象是有问题才审计,有些审计对象也认为学院对其审计就是不信任,常规的经济监督形式不被理解;二是不能正确的评估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以为经济责任审计对干部的德、能、勤、绩全面考核和考察了,把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作为评价干部的唯一指标。因此,我们在宣传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性的同时必须明确:经济责任审计是重点审计其是否正确履职,是否廉洁从政,重点是其岗位经济责任,而非全部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仅仅是对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种手段,而非全部手段。如果能正确运用审计成果,对于促进高校科学发展的意义是深远的。(二)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是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重要保障。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是由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提出委托建议书,审计部门依法实施审计。因经济责任审计有时时间跨度长,内容多且覆盖面广,必须依靠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从当前审计实践来看,由于高校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前没有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不健全,学院审计部门可以根据学院实际,依照国务院、审计署、教育部的相关文件,按照审计业务的需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因此,这就需要着力建章立制。在此基础上,建议有关部门共同建立领导干部任职审计档案,把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的材料归入干部政绩档案中,严格分清经济责任,使经济责任审计落到实处。(三)规范遵循审计业务流程,突出审计内容。内部审计要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并严格审计会议制度、保密制度,制度是机制的基础,根据学院制度科学规范审计业务流程;在审计内容和重点上坚持一岗双责,同责同审,凡审必严。既要注重真实性的审查,更要注重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审查,在强化监督职能的基础上,不仅揭示违纪违法问题,更要堵塞管理漏洞,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制度建设。(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审计工作综合性强,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审计质量,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的成败。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全面的财务知识的业务水平,还要有熟悉法律法规的政策水平。更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将“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有机融合,搭建专业交流平台,通过优化激励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就显得更为重要。

作者:蔡玥 单位: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办发(2010第[32]号):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二次修正),2000.

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例5

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最高层次,其财政经费支出在教育经费总支出中占了相当重的比例。同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推进,除了财政经费拨款逐年增加以外,我国高校经费筹措渠道也不断增多,自不断提高,资金使用规模不断扩大。巨大的资金规模和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使得高校在资金安全与资产保值增值方面的风险也不断加大,这一新形势对我国高等教育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高校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既是监督、激励高校领导干部的有效手段,更是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视战略指导思想,实现我国高等教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有必要按照依法治教、从严管理的原则,认真地开展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高校二级领导干部及在任期内应承担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加强廉政建设,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益,保护国有财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国家教育事业各项方针政策和财经纪律的贯彻执行。本文构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并深入论证了相关的理论基础。

一、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各项法规制度的不断深化、完善,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地位,也扩大了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需求。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高校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明确了工作要求和范围。2012年党的十报告又提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而目前所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并不能满足经济责任审计的新需求。从审计内容和评价方面看仍存在差距。

1.审计内容方面,与财务收支审计区别不够。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履行任期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鉴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而领导干部履行的经济责任不仅包括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还包括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情况、制定和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情况、作出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开展管理活动及因此而产生的绩效情况。经济责任审计应对上述内容进行全面关注和审核。而目前实务中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大部分还是围绕着财政财务收支,主要关注财政财务收支方面问题,而没有进一步去追查、分析财务问题背后所隐含的管理问题,亦未凸显领导干部运用资源的能力和因此而产生的绩效。

2.揭示问题方面,深度、广度不够。由于目前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大部分是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因此,其所揭示的问题不够深入,报告问题也只是大量反映有关财务、会计方面的。

3.审计评价方面,专业化、规范化程度不够。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这种评价既包括问题的反映,也包括正面的肯定。目前,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有关反映问题方面的用词和行文已经较为规范、成熟。有关正面评价部分还比较薄弱,甚至缺乏。

4.审计组织方面,在联席会议上作用发挥不够。目前,很多单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部门常处于被动局面,一是审计项目安排无程序、无计划,临时追加项目较多;二是审计项目杂乱,做了不该做或者无法做的项目,所需解决的问题超出了审计能力范围。高校应该严格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并且确保审计部门在联席会议中应有的地位,切实做到联席会议制度定计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同时,审计部门也应在联席会议中充分发挥作用,明确哪些项目是符合审计条件的,哪些项目是可以列入计划的,哪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审计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审计无能为力的。审计部门应充分发挥在联席会议上的协调和宣传作用。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

经济责任审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大事、重宏观,把工作重点落在实处,构建以管理审计、绩效审计为支撑的综合管理审计并构建以此为基础的审计框架,突出管理责任和绩效责任,且紧密围绕责任履行开展。

1.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评价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基于国家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新要求和需求,笔者认为内部审计应切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思想,也是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法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关注领导干部是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将促进经济责任审计以“全面且持续”的观点看待政绩,不仅关注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也将关注领导干部履行责任的绩效,这是一项监督制约领导干部权力的重要措施,也是顺应形势的要求,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深层次评价。

2.深刻理解经济责任的实质为资源管理责任。经济责任审计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界定经济责任,明确经济责任实质。经济责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法定的经济责任,是指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以及各行业的规章制度明确界定的相应领导干部责任,法定的经济责任是一定存在的,且对所有相应的领导干部均适用;二是约定的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上任时,单位与之签署的责任书,其间界定了领导干部的责任。不管是哪种形式的界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都与领导干部的权力相匹配,与其资源利用和管理的能力相对应。因此经济责任的实质,不仅仅是财务的责任、会计的责任,更是资源管理的责任,一种利用资源、开展业务、取得绩效的责任。

3.充分借鉴现代内部审计发展成果。内部审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转型,其理念已趋于成熟、完善。现代内部审计理念要求审计目标从合规性审计为主向合规性与绩效性审计并重转变;审计内容从财务审计为主向融合财务审计、业务审计的综合管理审计转变,从以关注资金为主向全面关注资金、资产、资源转变;审计方式上从事后审计方式向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过程审计方式转变,即从事后检查向过程控制转变。现代内部审计突出过程审计、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导向,兼顾检查评价与管理控制职能,发挥防弊、兴利、增值等建设性和促进性作用。

4.确立经济责任审计的业务基础为综合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完善权利运行制约监督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重要手段。从需求来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求关注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还应关注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内部控制、预算管理与执行、绩效等多方面事项。适应国家治理要求和总结历年经验而出台的《规定》也处处反映和蕴含着对管理、绩效进行关注的需求。从供给来看,审计评价是在对有关记录进行再确认的基础上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个人责任”的审计。目前尚未存在专门针对“个人责任”的记录,所有的记录均是有关单位活动的,因此在评价组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时,必须建立在单位审计的基础上,且这个基础应当能全面反映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而以管理和绩效为支撑的综合管理审计则是作为该基础的最好选择,其包括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与执行、内部控制、重大经济决策、绩效等有关内容。

三、高校经济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路径

指标体系是若干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所组成的有机体,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进行预测或评价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它将抽象的研究对象按照其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某一方面的标识分解为具有行为化、可操作化的结构,并对指标体系中每一构成元素(即指标)赋予相应权重的过程。

1.构建原则。按照构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具体来讲,构建指标体系时要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全面系统、突出重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既要反映高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保障、产学研合作、国际交流等高校事务方方面面的情况;又要突出高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经费掌控、产出的效果。

第二,考虑差异,分类设置。高校尽管是一个事业综合体,但存在各种差异,主要有教学科研与行政后勤保障的差别,分管人、财、物的差别;更有“985”、“211”和一般高校的差异,还有教学型高校与研究型高校的差异等。此外也存在高校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差异、高校“主业”和“副业”的差异等。充分考虑高校的这些差异,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现分类指导的思想,消除客观条件不同的影响,使评价结果科学、公平、合理。

第三,定量为主,定性为辅。高校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时,会牵涉大量的数据资料,如学校的占地规模、在校学生人数、教育经费年度拨款、生均拨款、固定资产总值、校办企业收入等;也涉及重大经济决策、内部控制、个人廉洁自律情况等非数字资料。因此,在设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两者结合,全面反映高校领导干部的履职状况。

第四,简化实用、动态监督。在设置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时,名称应明了、内容应清晰、数目应适当。既不能挂一漏万、失之偏颇,又不能繁杂冗长、万事求全。并且,要从动态的角度、时间的窗口连续地进行反映和监督。

2.构建路径。本文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即“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教财〔2011〕2号)的精神为准绳,按性质、类别、属性、功能,分层次、交叉构建指标及指标体系。笔者将按照被审计单位工作性质、工作目标、管理体制不同将经济责任对象分为院系所、机关部处、后勤单位、校办企业四类进行分别研究(见表1)。

四、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教财〔2011〕2号)》的新要求,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当包括遵守法律法规、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财务收支、内部管理、决策、效益、廉政七个方面内容。高校领导干部没有会计核算的权利,经济责任主要是管理和绩效两方面,审计可关注决策、计划、内部控制和绩效四方面,其中预算执行审计是统领,内部控制审计是基础,决策审计贯穿始终;由于内部控制是业务的内部控制,决策是资源利用的决策,预算是资源的预算,与之相应的决策审计、预算管理与执行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理念和方法可以嵌入至业务层面,针对业务、资金、资产、资源开展。鉴于高校二级单位中院系的财务规模增长较快,经济活动最具有高校经济业务的代表性,本文基于院系所的财务特点,深入研究内容以及相应的指标。

(一)院系所的财务特点

1.在财务管理模式方面。高校的财务管理一般按照规模大小选择不同模式,对于规模小的高校适合选择“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大财务”管理模式,对于规模大的高校适合选择“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形式。院系所应在所在高校的管理模式下进行权责范围内的财务管理。比如规模大的高校,院系也承担一部分管理工作,需要对大额资金进行监控、对科研合同进行把关、负责实物资产的登记管理等工作,因此需要在学校财务制度基础上制定本单位相应的管理规则。

2.在预算管理方面。院系所有一些学校预算拨款,比如本科业务费、研究生业务费和财务专项拨款。高校财务部门在制定相关预算时,多是根据学校总体经费规模的大小结合院系师生人数、工作任务、学科和专业建设等情况直接确定院系各项经费预算,很少征求二级院系的意见。在预算的执行上,多数高校只对院系进行总量控制,很难做到专款专用,对具体支出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无法监控。在预算考核上,未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以及评价制度,财务和院系管理层面在逐级下拨经费后也不了解经费情况,难以对经费使用的效益情况作出正确、完整的评价。

3.在业务内容方面。院系所主要承担教学、科研和一定的社会服务工作,没有对外投资的权利,也没有银行存款和理财业务,经济业务相对简单。院系所管理的经济内容主要有学校拨款应专款专用;重大经济事项应集体决策;外转经费应经过科研主管审批;收费项目应做到及时入账、收支两条线以及收费标准经审批;不设立小金库等方面。

4.在财务核算方面。高校二级单位一般实行一级财务核算,院系所没有财务人员,所有经济业务都在校财务进行统一核算。因此高校二级领导干部没有会计核算的权利,经济责任主要是管理和绩效两方面。

(二)构建院系所的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

高校院系所的业务内容基本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为主,在指标类型上并无较大差异。不管是工科、理科、文科、经济类,还是医学、农业、艺术类,指标的计算结果上会有较大的不同,因此产生不同的经济涵义。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1.预算执行和其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

高校院系所的经费按来源分类主要包括校级预算拨款、教育经费拨款、科研经费、科研事业收入、教育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经费按用途分类又可分为专项经费和创收经费两类。“经费收入”主要从真实性、合法性、收入管理等方面去评价。一是是否能够遵守财经纪律,依法组织各项收入,做到应收尽收;二是是否能够保证收入的真实性,且是否完成各项收入比上年度有所增长;三是各项收入是否全额纳入单位财务账;四是是否依法及时上缴各项财政收入,且是否比上任、上年有所增长;五是对一些单位的创收收入是否能够按照制度执行。“经费支出”主要从支出的真实性、相关性以及预算执行情况等方面去评价。一是能否保证支出内容的真实性;二是各项支出是否与项目相关;三是支出是否按预算执行。

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可根据具体的审计内容划分为以下几个具体层次:

一是院系所的可控经费的预决算编报情况,考核(系级)预算完整率;(系级)预算执行率。

二是各项收入和支出的合规性、真实性和效益性,考核经费自给率;纵向分析收入、支出各年收入增长率;支出结构进行分析;查处的不真实票据的金额比例;查处的不真实业务的金额比例;固定资产不真实比例;入账不及时资金比;暂付款长期挂账比;小金库资金占比。

2.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内部管理情况评价,主要依照国家和学校规章制度考核院系应该建立和执行管理控制的情况。从学校层面看,经济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评价五个方面。从院系层面看,既执行学校经济管理制度,也要制定本单位在末端环节的管理规定和财务细则。

在控制环境方面,院系领导干部分工是否明确、主管财务副院长是专职还是兼职、履行职责年限、授权审批权限是否明确;是否有规划、计划;内部控制管理手册的是否建立健全等。

在风险评估方面,包括评价被审计单位是否在组织目标下,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应对。院系是否开展了风险识别与防控活动,是否在一定风险评估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在控制活动方面,主要按照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情况,分别对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物资管理等方面的控制机制是否有效防范风险进行评价。

在信息与沟通方面,主要评价信息的有效获取和传递、信息管理系统的利用等。比如××院系通过将各类业务的管理办法、业务流程、通知公告等信息在部门网站进行、将学校××业务情况汇编成册分发给学校分管领导和各院系等措施,促进校内外相关人员对××业务的了解。

在监控方面,主要评价内部监督和外部评估两部分。比如:院系定期召开不同层级参加的例会,对院系工作定期总结和评价,对有关问题进行处理,以及对部门重大事项进行监督;院系领导干部定期接受学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经济责任审计,以及针对专项资金开展的审计。

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可根据具体的审计内容划分为以下两个具体层次:审计发现的内部管理制度缺失或有制度但实际未执行的数量;因内部管理制度缺失或有制度但实际未执行造成违法违规或损失浪费金额,以及所占审计资金的比重。

3.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本单位科学发展情况

“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本单位科学发展情况”与组织的目标有关,确定组织“做正确的事情”。评价领导干部时,应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目标是否与组织整体目标一致,是否对组织整体目标起促进作用。主要审查领导任期内提出有关工作发展思路、措施的制定情况及其执行效果,院系总体发展状况、教学科研环境;院系核心业务工作发展状况,以及与院系科学发展相关的重要工作或者重大事项的完成情况及其效果;院系取得的重大突出学术、教学影响,或者院系发生的重大问题及其造成的后果情况。在指标设计上具体层次包含两个:总体目标完成率、院系事业基金增长率。

4.重大经济决策情况

“重大经济决策”的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健全,主要考核院系是否建立健全经济事项的决策机制、决策过程是否合理等。比如:“××院的决策由副院长以上级别的院领导经过民主讨论形成决议,各相关办公室对决策执行。”具体指标层次有三个:抽审的违法违规决策率、抽审的决策失误率、院系重大资金投入项目的完成率。

5.效益情况

“效益情况”主要评价院系占有学校资源情况,包含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实物资产以及学校政策等;院系领导是否最好地利用资源,从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实物资源三大方面审查是否最好地利用了资源,如是否在不增加人员负担的情况下,产生了更多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成绩;是否在保证教学科研正常运转的情况下,系公共经费开支降到了最低;是否在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情况下,房屋设备都充分利用,没有闲置浪费等方面。院系领导管理服务于教学科研的效果,可以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来分析。比如院系领导的管理实践是否明显的改善了教师从事科研的条件;福利计划是否有效地激励了教职工的工作情绪。具体指标可从以下九个方面设计:院系各类教职工人数占学校总比;院系各类收入、支出和基金等财务指标占学校相同科目总金额的比例;院系实物资源(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房屋资产)占学校同类资产账面金额比;任期内人均教师(按教师和研究系列编制)科研经费收入金额;任期内本科生的师生比;各类系公用经费收入、支出金额的增长趋势及结余情况;房屋资源使用率;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管理费上缴比例。

6.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情况

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干部廉洁自律的评价非常重要。审计人员应结合账务审查进行评价,主要审查领导干部遵纪守法、个人经济问题、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一是从单位角度看,领导干部是否遵纪守法;二是从领导干部个人问题来看,是否存在经济问题;三是看是否廉洁自律,是否存在及钱权交易等问题。具体指标设计包含个人收入违纪比例;个人违规消费支出比例。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审计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评价内容从财务审计为主向融合财务审计、业务审计的综合管理审计转变,从以关注资金为主向全面关注资金、资产、资源转变,突出管理责任和绩效责任,紧密围绕责任履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S].2010.

[2] 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S].2011.

[3] 教育部财务司.教育内部审计规范[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例6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2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从历史上看,经济责任审计在早期发展过程中都有一种共性:以官员经济责任审计为核心的审计体系始终是统治者考察各级官员的一种主要手段,也是巩固其统治地位的一种重要措施。在古希腊,官员经济责任审计带有非常强烈的政治色彩,它是被作为监督官员、遏制贪赃枉法、加强民主建设的一种有力但非绝对有效的手段。当时官吏的责任观念已深入人心,渗透到整个希腊政府。在我国,周王朝时期就已经将官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官员的主要依据。在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已逐渐成为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打击和遏制腐败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在反腐败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显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不断重视,我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进入了又一个深化发展的时期。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现状

2000年9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教财[2000]21号),对教育系统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通知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要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中办发[2000]16号文件精神,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制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属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07]13号)指出,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所属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的校级领导干部在任职期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都应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并建立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交接制度,将审计报告列为省属高校领导干部工作交接的内容。2011年《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教财[2011]2号)要求不断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明确经济责任,加大审计力度。并肯定了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在领导干部正确履行经济责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近几年,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取得了进展。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规定,所有部属高等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各校为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化和规范化,都结合实际,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并制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办法或规定。有的以学校文件的形式颁布,有的以内部规定的形式颁布,并能健全有关经济责任的配套制度,规范运作。审计覆盖面不断扩大,审计对象的职级逐步提高,审计力度明显增强,已逐步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重点。

(二)存在的问题

1.高校审计工作主动性不强

在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流程中,多数是以根据组织部门或人事部门委托,审计部门成立审计组进行审计,可以看出审计部门被动地服从组织、人事部门的安排。委托多少,审计组就审计多少,难以突破固有的审计模式。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责任审计应以注重预防为原则,预防重点环节和重大方面出问题,从源头上控制问题的发生,从源头上防止腐败。所以只有先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从意识发展到实践,用科学的计划指导实践,科学地开展审计工作。

2.高校审计缺乏客观公正性

目前“审计”这一概念在高校中认识模糊,行动力欠缺,发展的历史短。作为辅助高校工作的一个“新兴”部门,通常是在高校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审计人员根据单位情况和利益关系进行内部审计,缺乏独立审计的可能性,无法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要树立以客观公正性为中心原则,严格按照审计流程和规章制度办事,做到审计工作的相对公正。特别是在涉及学校领导违纪等情况时,本着为学校长远发展的角度,应合理恰当地反映问题,不能纵容事态的发展。

3.高校审计内容缺乏全面性

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大多数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内部审计实施办法。但是大多数高校在审计内容中都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审计对象分类不明确,概念模糊,没有突出审计重点,二是未能跳出财务收支审计的模式,鉴于这种情况,必须拓宽审计领域,有针对性的选择项目,进行专项审计,例如基本建设工程、物资采购、科研经费等等。同时应注重经济责任审计和日常审计工作相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责任、管理责任、法律责任进行全面地审计,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4.高校审计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审计人员在进行一系列的取证和审查之后需要得出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的审计评价,对高校干部就以后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责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目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还未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审计评价自成一派,层次不齐。对于审计结果如何定性和定量没有具体的规定,就审计结果如何对责任人和领导干部如何处理没有具体的操作标准,使审计人员难于对被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价,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准确性。

三、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将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应用于经济责任审计,解决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规范难,评价难,结果运用难等诸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价体系和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一)风险导向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技术,是指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核心,旨在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的一种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思想就在于:审计小组将其努力集中在具有较高风险的领域。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宏观和微观背景的综合评估,准确判断重大风险点和风险区域,将其作为下一步审计测试的重点,而审计小组也以此为基础设计并执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和其他审计程序,从而达到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的效率与效果的目的。

将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应用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有利于提高审计的效率,而且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一方面,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内、外部环境、业务现状及矛盾进行分析,在整体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高低不同的风险领域和风险点。另一方面,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可以使内部审计关注到对组织产生威胁的各类风险,通过审计程序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为所在组织进行全面风险管理,达成组织目标,提供更切实可行的建议,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够加强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国家对高校不断加大投入,各高校的办学自越来越大,各种经费的来源渠道及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也体现出更大的灵活性,这就对资源使用的规范性和效益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得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呈现出了审计目标多样化,审计范围广泛化,审计风险复杂化等特点,这就要求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找准审计定位的前提下,努力在各项审计任务中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积极主动地适应新形势,真正体现出高校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根据实践调查不同高校的情况,我们提出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实施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程序和重点步骤包括:

1.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要在具体审计业务实践中发挥其指导作用,关键之一就在于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为此,审计组在每次经济责任审计之前,需要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审前调查,根据审前调查的结果,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应对的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程序,从而完成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步骤:一是初步明确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目标责任和风险因素;二是积极收集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信息;三是编写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

2.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与督导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的制定,只是风险导向审计的起始关键点,要想使风险导向审计取得效果,审计程序的实施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需要审计人员经常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这些评估结果适时调整审计重点。对应审计人员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编写的工作底稿,有序地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过程中,要突出相互监督相互复核的思想,审计组组长根据审计组成员的知识与技能等实际情况,有重点地进行现场审计的督导工作,对于那些审计经验不太丰富的审计人员,审计组组长指导他们严格执行常规审计程序,对于那些经验较为丰富的审计人员,审计组组长指导他们大胆运用分析性复核。对于不存在重大风险和问题的风险点,审计组组长可以授权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转入下一项风险点的审计。对于高风险点和重要风险点的审计结果,对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结论是否合理,职业判断是否恰当进行层层复核,确保审计结果谨慎准确。

3.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编制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对于领导干部任期内工作能力与效果的衡量标准之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中之重。编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要以审计风险点为中心,全面评估各阶段风险点、内部控制评价及实质性测试的结果,评价时应该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充分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反映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在编写审计报告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审计的优与劣。我们应该围绕审计流程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责任界定依据,建立科学的审计评价体系,运用定量与定性的方法,把被审计对象具体化,尽可能用数字说明问题,不可盲目评价。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是指高校相关职能部门以审计结果为依据,提请并予以表彰,或依法依纪做出处分、处理等决定的行为;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根据审计结果做出的整改、执行决定、加强管理和制度建设的行为。作为组织人事部门应在干部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将其与干部教育培养、选拔任用和考核等工作相结合。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考核评价、选拔任用、教育奖惩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作为审计部门审计处应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分析研究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提出建议等。作为财务处应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将其作为加强财务、资产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作为纪检监察部门应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风险导向模式下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可以规避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审计模式的局限性,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翠芬.对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10.

[2]罗霞.适应形势需要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发展[J].管理学家,2010.

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例7

近年来,绩效审计受到各级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的重视。国家审计署在《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开展绩效审计的要求。随后,教育部办公厅提出结合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积极开展绩效审计的指标。高等教育的内部审计监管部门提供上述要求的目的在于从管理、决策等方面入手查找缺乏有关经济效益的突出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推动高校及高等教育监管部门逐步形成绩效管理机制。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绩效审计思路已成为当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新尝试和新趋势。

一、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绩效审计思路的必要性

1.运用绩效审计思路提高审计质量

高校审计人员在惯性的审计思路中容易把审计的重点放在财务信息分析和财政资金使用有无违法上,重点评价会计经济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却忽略了考查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绩效和效果。运用绩效审计思路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能够使审计人员在夯实对被审计人员任职期间经济事项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审查的同时,又密切关注被审计人员在重大决策、内部控制、专项投资、预决算编制和执行等方面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经济责任,从而避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片面性,也使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绩效责任履行情况得到更为完整和全面的评价。

2.运用绩效审计思路优化审计结果

高校审计评价普遍存在缺乏统一评价标准、责任界定难度大等问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不易量化,难以对被审计领导干部进行综合、全面评价。将绩效审计思路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中,高校审计人员可逐步科学合理量化审计证据,提供更加客观、合理的审计评价;同时,高校党委和组织部门在进行人事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等决策时,也可以适当参考绩经过量化的审计结果。

3.运用绩效审计思路强化干部履职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针对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运用绩效审计思路就是要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目标与绩效审计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相呼应。运用绩效审计思路,一方面有利于强化高校领导干部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重视,增强领导干部成本效益意识,从思想上促进领导干部积极履行绩效责任,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另一方面有利于强化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减少因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当造成的损失和浪费,避免有国资产的流失。

4.运用绩效审计思路提高治校水平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采用国际通行惯例,于2012年对7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投入与产出情况进行评价,发现投入与产出的绝对评价得分与绩效评价得分不存在关联性,表明单纯依据传统的绝对评价方法难以对高校的投入与产出实际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绩效审计思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绩效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查,有助于从客观实际角度剖析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部门的运行情况,发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改进建议;同时,绩效审计中对效益及效率的考量有利于促进学校和部门合理配置资源,加强高校内部管理,降低办学成本,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二、高校经济责任中运用绩效审计思路的难点

我国高校绩效审计起步较晚,大部分的高校审计工作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只有在基建专项资金中尝试以绩效审计方式对项目资金进行审计评价。近年来,各高校逐步尝试将绩效审计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当中,但在实践中绩效审计并未发挥其最大的效果,制约绩效审计实施的原因以及高校绩效审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缺乏运用绩效审计思路评价经济责任的意识

一方面,高校作为非盈利性的教育机构,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高校管理层业绩时,并未将绩效情况作为评价内容之一,对高校各部门各单位运行中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的重视程度不够,给绩效审计思路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的推行带来困难;另一方面,绩效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理念,更强调的是对财务信息以外的其他综合信息的分析,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需要熟练掌握财会相关专业理论,而且还需要对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非财会专业学科知识也有所涉猎,但由于审计人员多为财会专业出身,对非财会专业学科理论的学习不够重视,导致审计人员在运用绩效审计思路进行审计判断时,因缺乏相关知识无法进行准确判断。

2.缺乏符合高校实际的经济责任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例8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153-02

审计起源于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的分权制,审计的目标是检查、评价经营管理者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以确认、解脱其经济责任,从而确保经济责任的履行。审计对受托者履行经济责任具有监督、鉴证和评价职能。

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国家不计利益回报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将资产经营权、管理权、使用权整体让渡于高职院校管理者,由其独立行使法人资格,自行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对资产经营权、管理权、使用权实行二次分解。由于审计责任的不到位,必然造成经济管理上的自由泛滥和资产流失的无度。在经济责任的视角下造成国有资产在高校范围内的严重流失。

一、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严重滞后于其发展速度,国有资产的“过剩”与“不足”矛盾较为突出,资产流失也较为严重。就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 资产管理法制环境相对薄弱

国家为保障高校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财政部早在2006年就施行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教育部于2012年、2013年也分别颁布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工作规程(暂行)》。部属院校资产管理的宏观法制环境得到了逐步优化和规范。而从法律、法规体系进行搜索,未能从找到关于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单行法,相关文件也未确定高职院校是否比照普通高校执行。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必然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即国家投资,个人管理,集体享用,因此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法制环境相对薄弱,管理国有资产无所适从,个人管理决策权过大,集体享用过于集中,国有资产的保护意识淡薄,从而造成很多国有资产毁灭性使用,资源浪费严重。

(二)投资者缺位,监督、检查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力度不够

国家对高职院校进行投资,并不进行成本核算,不计投资回报,管理者不承担具体的受托经济责任,形成随意性较大的弹性管理。重庆市所属高职院校仅在2006年全国性的清产核资工作进行过资产清查工作,虽然后来示范建设、教学评估等新增了大量的国有资产,却未对新增资产进行再次清查,出现了投资者缺位。政府审计无暇顾及、内部审计独立性受到限制、外包社会审计项目,受利益驱使,审计质量有待商榷,导致高职院校“免疫系统”失灵,腐败的滋生蔓延。就近几年职务犯罪统计数据显示高职院校甚至高校系列为刑事案件高发区。

(三)资产管理经济责任不明晰,问责机制不全,执行乏力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个根本性缺陷是责任不清,权利不明,利益不分,无论是高校管理顶层的领导者、还是管理中的各级部门,还是具体化的个人,在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权利、利益界定都不明确,经济责任不明晰,不细化,形成了各个部门都在管,哪个部门都未真正管;有利益就争,遇到问题就踢皮球的管理模式。部门责任意识的强弱、个人道德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二、资产管理经济责任制下,高职院校国有资产审计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资产管理经济责任制,实行经济责任审计

高职院校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经济责任制是贯彻《高教法》、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党的十也提出将推行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改革思路。因此要合理确定国有资产管理的事权,再建立和落实与之相适应的资产管理经济责任制度,建立一套能将责、权、利统一起来的激励问责机制,将管资产、管人、管事三者有效结合起来。对经济责任制确定的“责、权、利”目标进行量化、分解、监督和考核,进一步落实资产管理的经济责任。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根据校内管理层次将各管理层次的责、权、利合理划分,有效结合,建立若干层次各级经济责任制,确定各层次具体责任人员的经济责任指标;签订资产管理责任书,明确和落实经济责任,对照指标结合社会效益综合考核责任层次和责任人员业绩,进而跟进与事权相对应的经济责任审计,把资产的完好率、使用率等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评价指标,将审计结果与其经济利益、行政利益直接挂钩,使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在资产管理的过程中,既按规定行使权力,又必须按规定履行责任。

(二)探索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系提高高职院校使用教育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有力工具,在高职院校发展和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审计的过程中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教育成本进行归集,测算出生均成本,通过国家对教育资源的总投入与生均教育成本的对比,进行一个投入与产出的分析,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方面进行效益评价,从经济的角度发现教学、专业设置、管理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而进行资源的整合、调整。

(三) 推行管理审计

在国有资产审计过程中,推行以经济责任制落实为主要审计内容的管理审计。将经济责任分解为日常预算收支经济责任,经济政策和制度制定与调整的经济责任,国有资产完整与保值、增值经济责任,重大支出项目和对外投资的经济责任,从经济责任的履行完整的展现资产管理的全过程,资产管理审计就是对资产管理全过程的审计。通过过程的审计,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哪个层次上出现问题,其上一级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整改落实,并可追究相应层次有关人员的责任,让管理、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从而提高管理能力。

三、结论

国有资产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水平是其教育行政管理能力的一扇窗口,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经济责任制,跟进国有资产审计,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增强资产的管理、运营能力,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用有限的资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例9

一、前言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为依法筹集事业资金,规范校内经济秩序,保障国有资产完整,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维护学校合法经济权益,促进教学、科研事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高等学校办学规模和办学自的不断扩大,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财务中也出现许多情况,如一些学校存在预算管理不严格、收费管理不规范、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盲目贷款、资产与负债比例失调、校办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收入支出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混乱等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的财务工作、严肃财经纪律、提高财务管理水平,2000年6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教财[2000]14号),意见要求高等学校必须逐步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但经过几年的实施后,经济责任制的落实并没有达到其应有的目标,内部经济工作秩序的混乱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根治,收入的体外循环、重大经济事项缺乏充分论证、违法违纪等现象时有发生。本文从分析现状入手,找出目前高校经济责任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形势下如何落实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建议。

二、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概述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基础理论有两个,一是公共产品理论。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以政府公共财政拨款为主、以市场调节(收费)为辅的资源配置机制,同时,又具有明显的私人产品的属性。只有采取政府财政拨款和向受教育者收费相结合的方式,才能体现社会公平与效率。高校领导干部管理的资金是财政资金和学生家长的学费,涉及到国有资产和公众利益,肩负着对高校资金的保全责任。二是委托理论。委托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在产权结构中,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委托关系。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人。公办高校的委托关系主要表现三个层次:从全体人民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政府、公办高校管理。高校领导干部作为者肩负着高校经济的受托责任。

高校领导干部(行政主要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包括三个方面:经济管理责任、经济发展责任和个人经济行为责任。这三方面有五个共同点:一是是否依法履行经济管理的职责;二是经济活动是否按规定程序进行,效益如何,有无应由本部门承担责任的重大失误;三是财经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四是本部门经办的债权债务是否真实、合理,有无纠纷和遗留问题;五是本人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情况,有无违纪违规问题。

高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对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建立健全任期经济责任制度,是贯彻实施国家财经法规、提高管理水平和避免财经工作失误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明确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有利于指导高校领导干部开展经济工作;明确经济目标,规范经济决策程序,有利于保障高校经济发展的科学性、效益性;落实经济责任,有利于权、责、利的结合,促进高校对资源的二次分配;能够保障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效益的优化,这是深化高校改革、促进事业稳定发展的基础。

三、当前高校贯彻落实经济责任制的现状分析

《会计法》明确了单位负责人的经济责任,以及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违法处罚等均作出明确规定;2000年教育部、财政部出台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中指出,各直属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对本单位的财经工作负有法律责任,经济责任制的内容应贯穿于直属事业单位财经工作的各个方面。但实际情况是,许多高校的经济责任落实不尽如人意,据《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高教新闻报道:据统计,从1998年至2002年,仅广州地区高校就发生各类违法违纪案件达一百多宗,被纪委立案查处的有110宗153人(其中涉及县处级干部25宗39人),这里面有广外原基建处长、暨大体育部原副主任、广工设备处原处长等。2006年11月21日,天津大学原校长存在严重失职错误,给党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失,被罢免全国人大代表职务。2009年,武汉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和常务副书记涉嫌巨额受贿被批捕、武汉大学科技学院院长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出版的2010年中国教育蓝皮书中指出:“高校已成为腐败犯罪新的高发区”,诸多高校领导干部倒在权钱交易上。

为什么高校领导责任的落实会存在如此多的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责任认识上不到位

经济责任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经济秩序和财经活动,是关系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大事。但长期以来有些学校的经济管理工作者存在对经济责任制认识模糊,对高校落实经济责任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对经济责任制工作不关心、不重视,甚至认为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己无关,把经济责任制工作当成额外负担。有的人认为,经济责任制工作抓不抓无所谓,作为学校只要把教学和科研搞上去就行。这些问题的存在关键是思想上没有认识高校落实经济责任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经济责任不明确

就现状来看,高校经济责任仍需进一步健全。审计报告指出的高校管理不善等问题,以及高校案件频发足以证明,学校在领导干部任前对其经济责任没有具体的规范。在责任分解方面,某些高校没有进行责任分解,没有明确领导班子中每位成员的责任。高校中层领导干部涉及的岗位较多,学校对他们在经济方面的一些权力和职责不明确,存在责任交叉和责任空档,出现“有利大家争,有弊大家推”的现象。领导干部对岗位职责所需涉及的经济内容并不了解,甚至陌生,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对自身的经济责任不明确,工作范畴模糊,工作指标不理解等问题,可见高校经济责任的明确仍是目前最为薄弱和亟需加强的环节之一。明确学校各级经济责任显得尤为必要。

(三)经济责任不落实

从目前现状来看,教育部、财政部在高校经济责任方面作了相关规定,规范了直属高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的范围和法律职责,确定了领导干部在高校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对于高校领导干部今后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近年来的高校案件中不难看出,无论是部直属高校还是省属高校、院系,都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腐败现象,值得深思的是,有无制度可依,已经不再是问题的关键,而真正导致高校经济案件频发的主要原因,是高校经济责任制度的落实问题。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大都还是采用先离任后审计的形式,审归审,用归用,审用分离。从保护干部的角度出发,发现问题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监督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若不能在工作中切实落实经济责任,那么再健全完善的高校经济责任制度规范,也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四)干部结构不合理

统筹学校资金运作,对外投资,如何解决经费短缺,如何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办学效益、减少损失浪费和无效投资等均是高校领导干部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既懂教育规律、又懂资金运动规律的领导进行指导和组织。目前,在高校领导班子中,专业或知识结构不合理,大部分没有按有关规定配备熟悉高校财务管理、预算管理、资金运动规律的总会计师,而是由不太了解或甚至不懂财务管理、预算管理、资金运动规律的副校(院)长或校(院)长来分管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因其不太熟悉高校的财务管理以及相关的审计工作,致使经常出现盲目决策甚至瞎指挥等情况。目前高校已成为违纪违规和新的腐败“重灾区”,给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损失。

(五)审计作用发挥不到位

1.审计目标不明确

在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其审计的对象比较复杂,涉及院校职能部门、院系所、教辅单位和后勤产业等不同经济运行模式的单位。其中既有经济部门,也有有科研和教学部门,有些领导干部在上任时并没有明确其经济责任,或者学校没有授权,有些科研部门负责人甚至没有涉及经济管理的工作。缺乏经济责任目标,无从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2.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对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尚缺乏统一规范,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特别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理性、效益性评价,任期经济目标完成情况评价,遵守国家财经法规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的评价,重大事项决策评价,资产安全完整评价等均缺乏一个较为系统的评价体系,没有量化界定,审计人员难以操作。

3.公允性欠缺,可利用度不高

同级审计、时间短、审计人员水平等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对审计结果的客观性产生影响,造成审计结果有欠公允。同时,对于如何运用审计结果以及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如何反馈等没有明确规定,影响了审计效果的发挥。目前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无论在管理要求上、领导者的意识上都停留在审计评价初级阶段,可利用度不高。

四、落实高校经济责任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高校各级经济责任制

高校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应以责为依据,责权利结合为原则,使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在经济工作中按规定行使权力,按规定承担责任。经济责任制应贯穿于高校整个经济循环过程,具体包括日常预算收支的经济责任制、经济政策和财经制度制定与调整的经济责任制、财务管理体制确立与改变的经济责任制、财务主管人员任用和变动的经济责任制、国有资产完整与保值增值的经济责任、重大支出项目安排和对外投资的经济责任制。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在“谁主管,谁负责”和“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基础上,建立健全校领导、财务部门、各有关部门、二级单位财务主管人员和基层财会人员等各级、各部门经济责任制及多层次的管理体系,通过一级管好一级、一级带动一级、逐级实行经济责任制,明确校内各级人员在财经管理工作中的权利和责任,增强单位领导及有关责任人的经济责任意识,使各级人员能按岗位责任制的规定在经济工作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使学校的财经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改革高校财务组织结构,设置总会计师岗位

高校应配备精于财务管理的总会计师,协助校(院)长组织领导高校的财经工作,以弥补校领导专业缺陷,发挥高校领导班子的专业或知识结构的最佳效能,从而有利于校领导更好地进行经济决策,有利于经济工作科学性、有效性地开展;对于高校经济责任有了更好的诠释和把握,有利于将高校经济责任落实到各项具体经济活动中去,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了加强高校的经济管理,提高办学效益,落实《总会计师条例》,原国家教委、财政部1991年10月29日以教财[1991]82号文下发了“关于高等院校贯彻《总会计师条例》的实施意见”,首次提出在高等学校设置总会计师的要求。1991年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出台的《高等学校“八五”期间财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曾明确提出:规模较大的高校1995年必须配齐总会计师的要求并且明确在高校行政领导班子中,要有一人行使总会计师职责,协助校(院)长全面领导学校的财经工作。2007年财政部、教育部的《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规模较大的高等学校按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可以设置总会计师岗位,协助校(院)长全面领导学校的财经工作,直接对校(院)长负责。“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的主要职责是:组织领导学校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参与学校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保护国家财产。对违反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或有可能在经济上造成损失、浪费的行为,有权制止或者纠正等。”

(三)充分发挥审计作用

高校的审计机构是监督学校财经运行、保障学校经济活动健康有序发展的部门,建立健全高校经济责任制必须充分发挥其审计的作用,利用审计力量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人的离任审计制度,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审计目标

要根据高校具体情况列出重点审计内容。一是坚持认真审核任职期间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二是开展内控制度审计,主要审查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促进被审计单位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三是抓好任职期间各项收支和经营成果真实性的审计。

2.健全评价体系

《教育部关于做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交接工作的通知》(教财[2007]2号)中教育部首次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高校领导交接内容。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责任的落实和日常工作的开展,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应以经济责任的具体内容为依据,以经济责任的具体职责和义务来构建审计评价体系。只有这样,审计过程才有明确的依据,审计的结果才更加客观公正。紧紧围绕经济责任的内容开展审计,建立评价体系才有利于审计结果更好地反映出任期绩效,将审计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指导工作的开展。

3.借助社会力量

借助社会审计机构的力量进行审计,避免出现“同级审同级,同级走过场”的现象,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性,确保审计结果的公允性。社会审计组织具有业务活动范围的广泛性和审计能力独立的特点,其在查证、鉴定、验资和咨询服务,尤其在建设项目预决算、资产评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授权资质比较好的社会审计组织参与审计,利用他们专业力量的优势进行监督、审计,一方面将会最大限度地节省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必将提高审计的公允性、透明度、可信度,有利于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和有效运用。

4.加强审计结果的运用

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后,应当及时提交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同时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人员)所在地区、部门、单位执行审计决定和落实整改意见的情况依法进行监督。组织、人事部门应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奖惩、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人员)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比较好、工作业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在干部考核中予以肯定,并作为干部任用的政绩依据之一;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人员)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较差、问题较为严重的进行诫勉谈话,作出组织处理。同时,要将领导干部(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以及结果运用情况归入干部档案,作为考核干部业绩的依据之一。

五、结论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制的建立健全能够使领导干部在具体工作中能够思有所据、行有所依,为经济责任的落实提供前提和保障。经济责任的明确能够规范领导干部日常工作,做到明确工作范畴和工作指标,有利于优化工作质量,提高科学性和效率性;经济责任落实为任期评价提供依据,为下任领导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依据,便于高校经济工作的阶段性、持续性和阶梯式进步。

目前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在制度健全、责任明确和责任落实等方面均存在亟需改进和完善之处,明确和落实经济责任是高效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推进高校经济责任制度的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得到明确和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任喜雨,张延君,韩志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评价方法浅析[J].财会通讯,2008(4).

[2]张彤.高校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方法[EB/OL].中国审计教育网,2007.

[3]李恩,牛贵霞,王淑红.高校设置总会计师的必要性研[J].财会月刊,2004(5).

[4]陈慧.高校处级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3).

[5]张守臣,陈建华.高校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之必要[J].沈阳大学学报,2004(3).

[6]朱红利.浅谈高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7]李晓玲.高校内部各单位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5).

[8]许荣华,李孟坪.关于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探讨[J].茅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9]教育部,财政部.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S].

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例1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203-02

2010年10月12日,两办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教育部随之出台了《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对如何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实践证明,认真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已经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安徽省属本科高校党政部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各校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安徽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现状

(一)建立制度,规范审计程序

据统计,截至2012年5月31日,在安徽42所省属本科高校中已有38所制定了本校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或暂行规定,其中6所院校结合形势需要和工作实际,对以上办法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有7所省属本科院校先后制定了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3所院校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制度,5所院校制定了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审计结果运用制度,2所院校制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对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程序起到了一定保证作用。

(二)明确审计对象和内容,树立责任意识

安徽省属本科高校在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相关规定中均明确审计对象和内容,将校内党政部门、教学单位、直属和附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实行独立核算的二级单位法定代表人,工会、团委等群团机构主要负责人,以及主持本单位、本部门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等全部纳入审计范围。审计内容也从被审计对象对本单位、本部门履行经济管理职责情况等多个个方面作了具体规定。通过依法规定和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进一步树立了责任意识。

(三)坚持受托原则,履行审计职责

按照党管干部原则,近年来,安徽省属本科高校在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时均能遵循受托审计原则,在开展学校内部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准备立项阶段,针对其立项特点,严格按照学校党委组织部门委托精神办理,强调受托审计的严肃性,注重委托手续,坚持“先委托、后立项”的原则,即先由负责干部任免、管理的学校党委组织部根据干部监管工作的需要或者党委、行政的意见,向审计部门发出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授权或委托通知书后再组织实施审计。

(四)注重审计实施,开展各项工作

学校内审部门在接受组织人事部门委托后,严格按规范程序操作,认真做好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三个阶段的各项工作。在审前调查阶段,及时发出审计通知书,召开座谈会,进行走访和必要的谈话,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及实施方案;审计实施中重点对财务部门提供的被审单位财务资料及其它相关资料进行了详细审查,取得相关审计证据,并形成相应审计工作底稿和初步审计意见和复核意见;在报告阶段将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按规定程序征求意见,结合反馈意见进行认真查证、复核和讨论后作出适当修改后形成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提交审计处(或监察审计室),并按规定程序向委托部门提交经审计结果的报告。

二、当前安徽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安徽省属本科高校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及离任审计,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起到一定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

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部分教职工对之期望值过高,认为只要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就能做好干部的监督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还有些人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只是形式,无任何作用。尤为关键的是有些被审计对象存在认识上的差异,认为审计就是找问题的,从而存在一些抵触情绪,甚至不予配合。同时内审人员也存在畏难情绪,认为难度大而出力不讨好,容易得罪人,致使工作消极被动。

(二)部分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意识有待增强

从全省本科高校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实际情况看,部分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意识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一些涉及资金资产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另外有些被审计对象对如何履行经济管理职责尚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存在重资金,轻资产、资源管理的现象。

(三)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各高校在有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中大多规定:中层干部在任职期间、任期届满或因调动、转任、轮岗、辞职、免职、撤职等原因离开现职岗位前,依照规定对其管理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的审计。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各高校开展的基本上都是离任审计,往往是被审计的领导已经提拔、转岗、改任或退休离岗后组织部门才委托实施审计,这种“先离后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

(四)相关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有待健全

随着形势变化,目前高校尚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在安徽省属高校中大多还没有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审计结果运用制度,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以致在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提升,保证学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扎实有序开展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制度体系。

(五)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依据有待规范

各高校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基本上采用的是对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财务收支真实、合法进行评价,注重财经管理各个人廉洁自律等方面因素较多,没有形成科学统一、便于操作、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的审计评价标准,缺乏定量分析依据,以致对一些责任界定很难准确划分。同时由于学校工作的特殊性,除个别独立核算单位的负责人签订有经济责任任期目标和具体经济责任要求外,其他如教学单位、机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干部均没有,导致审计评价缺乏客观依据和标准。

(六)问题整改力度有待加大

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各高校通常比较重视审计实施工作,而对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不够重视,以致有时审计的成效打了折扣,未采取整改措施而得不到有效解决。

(七)内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较强的工作,不同于其他审计,其直接针对领导干部个人,风险更大,面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要求高的困难局面,目前,安徽省属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仅人数上配备不足,而且主要是从事工程决算审计的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应有的审计经验和业务技能,势必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三、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以学习贯彻落实两办《规定》及有关通知精神为契机,采用专题学习、认真研讨、编印学习材料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和学习,提高党员干部领导和教职工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了解、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高校职能部门要对学校内部制订的经济责任审计规章制度的起草背景、建立原则、要求、内容等进行详细说明,做好条文解释工作,以便正确理解,为执行制度作好思想、心理、知识和能力准备,最终目的使教职员工从认知到认同,不断推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向纵深开展。

(二)规范和明确审计内容,强化经济责任意识

严格按照两办《规定》和教育部、省教育厅相关通知要求,进一步明确学校中层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依法规定和明确高校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增强经济责任意识。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任前告知制度和领导干部离任经济事项交接制度。

(三)坚持先审后离原则,注重审计成果运用

先审后离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做到先审后离,使经济责任审计在考察使用干部时真正起到作用,促使评价客观,用人得当,也有利于新老干部交接时做到离任者交得清楚,接任者接得明白。

(四)强化部门协调,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体系

进一步完善相关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健全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部署学校经济责任审计有关事项,并对审计实施前后的有关问题进行沟通、协调,使之充分发挥作用,将审计监督与组织监督、纪检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审计合力。建立学校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保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五)严格工作程序,建立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审计评价中经济责任界限不明、无量化指标等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审计对象所在单位业务开展情况和各项经费使用性质,及时研究制定任期经济责任指标,并在实际操作中逐步补充和完善,选择和确定最能突出反映被审计对象工作业绩的指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使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结论评价时,做到有据可依,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可操作性。

(六)完善经济监督模式,加大落实整改力度

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查出的问题、作出的决定以及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要认真落实,切实整改,细化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到位。建立审计公示制度,督促被审计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将审计结果整改落实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告审计和组织部门,并在一定范围内,将被审计单位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公示,督促其落实到位,真正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和作用。

(七)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要求高,审计人员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中要切实做到忠于职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遵守回避制度,注重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团队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从根本上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水平,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推进省属本科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