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经济发展能力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7 17:33:45

经济发展能力

经济发展能力例1

首先,中国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速度的加快,改变了医药职业技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医药职业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相关政策,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对医药职业教育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提出了迫切要求。

第二,中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逐步建立以及高中阶段、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教育期望,促使教育体系必然进行调整,提供灵活多样的选择空间,医药职业教育发展空间随之扩大。

第三,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医药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比较重视扩大规模和数量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而对提高质量与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重视不够。经过近年来的努力,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办学效益不高、质量不高、活力不强、吸引力不强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提高创新能力,适应医药经济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创新能力,适应市场的变化,下面,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主动树立市场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药职业技术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计划体制下供给导向型教育观念和制度已经行不通了。新的形势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认真研究医药人才市场,社会需求市场、学生生源市场,由计划体制下的供给导向型办学思想迅速向需求导向型思想转变,即形成市场观念。这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面向医药市场办教育。认真研究市场变化,将医药市场对人才规格、素质、能力的要求转化为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直接要求,做好医药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认真研究了解政府部门中长期医药发展规划,面向市场办教育,做到市场需要什么样规格素质的人才,我们就创造什么样的条件,设置什么样的专业、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只有这样医药职业教育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第二层含义是开门办教育的思想,按市场规律发展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医药职业技术教育较长的周期性与医药技术发展变化的迅猛性矛盾,决定了在校职业技术训练的滞后性,这要求我们用开放的观念,依靠市场,加强与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观念,利用医药服务市场现有的教育资源办好医药职业技术教育。

二、找准自己的位置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多样性人才,社会既需要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同时也需要将客观规律原理应用于实践、使资源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物化状态的人才-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培养医药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实用型、技术型人才。找准了自己位置,医药职业技术教育才能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才能体现出自己的职业技术特色,才能走出层次教育的困惑,办出类型教育的特色。同时医药职业技术教育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时代,知识、技术更新之快,特别是医药技术的发展之迅猛是客观现实。要按照工作需要、市场需求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用终身教育观取代终结教育观。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有这种终身学习的观念,明确自己在未来终身学习体系中的地位和任务。

三、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医药职业技术院校要认真分析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和青少年学生、社会成员的就学需要,调整学校专业布局,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优势,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增强吸引力。实现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要做到三点:一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要紧密围绕医药工业发展的需求这一中心,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整合重复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积极开发新专业,通过不断努力,使所有专业都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要。二是以就业为导向。学院不断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老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提高就业率。三是以能力为本位。学院要通过优化专业结构,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强和职业能力,让学生以素质高、能力强赢得社会和企业青睐。

四、加强校企、校校合作,促进国际交流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是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面临的重要工作。要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合作共赢。整合利用双方资源,互相开发人力资源、实训资源、专业资源,引导学校把课堂开办到车间里,企业把研发机构、培训机构设置到学校里,使学校真正成为医药技术研发的中心,企业真正成为实训教学中心。双方互惠互利,凝聚合力,形成推动力。

深入开展校校联合。医药职业技术学校应紧紧围绕实现资源共享、规模效益,推动学校之间互为补充、互通有无,加强协作,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医药学校规模小、实训设备少、办学条件不完备的问题。科学整合教育资源,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探索集约化发展道路。

医药职业教育国际化是发展趋势,各省市都在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国际合作。开展国际交流国际合作,一可以提升学校的教育理念。派学生到国外培训、就业,引进课程、技术进行国内教学,国内教师到国外进修等,学校可以积累经验,增强活力。二可以提升办学层次。国际合作有助于培养形成医药职业技术教育面向世界的国际眼光,和参与国际合作的能力,可以实现教师多元化,人才国际化。三可以增加学校财政收入。当然,国际合作也是一种国际竞争,双方在利益、资源等方面肯定存在分歧,要求我们医药职业技术学校树立公平竞争、友好合作意识,以一个良好的心态促进国际合作交流。

经济发展能力例2

服务经济发展是体现组织工作价值的重要载体。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附焉”。组织工作与经济工作就像“毛”与“皮”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组织工作脱离了经济建设,就像没有“皮”的“毛”,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经济建设缺少了组织工作,也就没有了支撑和保障。组工干部任何时候都必须准确把握两者的内在联系,切实把组织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去,把服务经济发展的成效作为检验评价组织工作成效的首要标准来对待。

服务经济发展是组工干部体现先进性的有效途径。始终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最终体现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每名党员干部体现先进性的根本要求。组工干部作为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更要在这方面率先垂范,当好表率,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变化,把服务和促进经济发展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党的先进性的有效途径,不断拓宽工作视野,研究思考与组织工作紧密相关的经济热点、难点问题,把组织工作放到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来思考筹划,放到促进地方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主战场上来实施,在寻求组织工作新突破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服务经济发展是组工干部驾驭组织工作的必然选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新形势下,组工干部服务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把那些懂经营、谋发展、善管理的干部的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这就必然要求组工干部自身必须具备相应的经济工作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为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准确识别和选用人才,才能充分调动各级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各类人才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牢固树立服务经济发展的创新理念

牢固树立“抓组织工作也能出生产力”的新理念。要不断解放思想,跳出组织工作看组织工作,跳出组织工作抓组织工作,树立组织工作也能出生产力的理念。不论是抓干部工作、党建工作,还是人才工作,通过管干部、育人才、抓党员、建组织,着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统揽全局的能力、争先创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牢固树立“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则抓组织工作”的新理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之后,越来越多的产业、越来越多的社会要素与国际接轨,融入了市场经济之中,运用市场经济法则办事已成为新时代的鲜明特征。在当前的新形势下,组织部门更应该主动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学会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和方法来谋划组织工作、推进组织工作。否则,组织工作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没有生机,就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发展,甚至阻碍发展。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抓组织工作”的新理念。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组织工作要服务经济发展,首要之义便是以人为本,要切实树立起科学的人才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塑造人,以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凝聚人,以良好的政治文明和民主机制取信人,最大限度地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从而最终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更好地促进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三、切实增强服务经济发展的过硬本领

要苦练“业务功”。组工干部要提高服务经济发展能力,只有精通业务,全面提高业务素质,成为组织工作的行家里手,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一是要加强党建理论学习。组织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组工干部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理论修养,而这些都源于汲取理论精华。当前,组工干部要重点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理论,深刻把握本质内涵,切实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二是要加强政策法规学习。近年来,中央相继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一系列组织工作政策法规,为基层组织部门抓好组织工作起到了宏观指导作用。组工干部要带头认真学习“一法、一纲要、三条例、十一个法规性文件”,扎实掌握政策精神,学以致用。三是要加强综合知识学习。重点是与组织工作有关的人才学、心理学、组织学等新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业务素质。通过多了解、多学习、多研究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这样对推动组织工作大有益处。

要苦练“经济功”。组工干部要提高服务经济发展能力,必须不断提高经济工作素养,必须具备与当前经济工作相适应的知识和本领。一是要向书本学习。要认真学习经济管理理论,可以通过考研、进修等途径系统地学习,了解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二是要向他人学习。在平时工作中做个有心人,留心经济管理部门干部抓工作的思路、措施和方法。还可以不定期邀请经济管理方面的专家、企业主谈体会、谈经验等。三是要向实践学习。通过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到经济发展一线挂职锻炼等方式,亲身体验,逐步提高组工干部和组织部门抓经济、抓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真正体现“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效能。

要苦练“法制功”。组工干部要提高服务经济发展能力,必须不断加强法律知识学习,不断提高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的能力。要建立健全组工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坚持集中培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业务法律知识考试与正常法律知识测试相结合,促使组工干部队伍的整体法律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并自觉运用到服务和促进经济发展中去;促使组工干部学会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学会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手段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四、不断拓宽服务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经济发展能力例3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综合指标体系分析

笔者将经济发展能力划分为四大维度:宏观支持能力、微观服务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外向度能力。本文以此为框架,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来分析新疆巴克图口岸经济发展能力:

新疆巴克图口岸的宏观支持能力分项分析。宏观支持能力是指社会及政府各方面组织为经济主体提供多种服务与政策的能力。首先,宏观政策从中央到地方予以倾斜。整体上,巴克图口岸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具体指标选用:生产总值、人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纯收入。

生产总值。2013年,塔城地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8.3亿元,增长13.2%;2013年博州工业总产值90.29万元,比上年增长33.7%,工业增加值20.3亿元,增长35.8%;2013伊犁州工业总产值758.15亿元,工业增加值276.54亿元,比上年增长1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根据2013年新疆年鉴整理可得,2012年塔城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6亿元。2012年,博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71亿元;同年,伊犁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56亿元。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可得,2013年塔城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1850元,达到18450元;2012年博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10元;2012年伊犁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80元。农牧民纯收入:经查询相关资料可知,2013年,塔城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800元,达到13650元;2012年,伊犁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365元;2012年,博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314元。

综合上文分析,巴克图口岸的宏观支持能力总体上落后于阿拉山口岸与霍尔果斯口岸。具体表现在:生产总值分布较集中在第一产业,发展比其他两口岸相对较慢,其他两个口岸第二、三产业相对发展较快;相应的巴克图口岸所在地区就业人员多集中在第一产业,阿拉山口口岸与霍尔果斯口岸就业多集中在第二、三产业。

新疆巴克图口岸的微观服务能力分项分析。在实际中,微观服务能力具体表现为公共服务能力。巴克图口岸在微观服务能力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特色。据统计,该口岸建设累计投资达6000多万元,建成了五栋业务办公大楼、旅检厅、货检厅及其附属设施。2011年,塔城地区整合巴克图口岸、塔城市边境合作区,设立了巴克图辽塔新区。2013年,合作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77亿元,利税总额0.36亿元。霍尔果斯口岸的微观服务能力表现为霍尔果斯中哈自贸区。该区拥有年出入境300万人次,年进出口货物200万吨的通关能力。阿拉山口口岸是西部地区过货量最大、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口岸,但不利的是阿拉山口是我国著名的四大风口之一。相较,巴克图口岸处于塔城盆地,自然环境优美,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新疆巴克图口岸的市场竞争能力的分项分析。市场竞争能力主要表现为三大产业的经济发展能力。具体选取三个指标: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

第一产业增加值:2011年,塔城市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8亿元,增长7.5%;同年,博州第一产业增加值36.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6%;该年,伊犁州第一产业295.79亿元,比上年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2012年,塔城市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6.4亿元,增长10.4%;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9:24:57。2012年,博州第二产业增加值25.2亿元,增长17.8%;2012年,伊犁州第二产业414.25亿元,增长20.4%。第三产业增加值:2012年,塔城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1.5亿元,增长15.3%;2012年,博州第三产业增加值57.66亿元,增长13.4%;2012年,伊犁州第三产业368.5亿元,增长13.1%。

综上所述,巴克图口岸想突出特色,必须在加快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提高第三产业的规模,因为工业发展才是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重中之重。

新疆巴克图口岸的经济外向发展能力分析。经济外向发展能力是指:经济主体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可以优先考虑发展边境贸易的能力。笔者将该指标分为:进口及出口贸易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进口及出口贸易总额。首先,货物进出口方面:目前,巴克图口岸果蔬农副产品出口份额已占全疆50%以上。2013年,塔城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7亿美元。2013年上半年巴克图口岸外贸进出总额达到5.7亿美元,同比增长349.8%;2013年,博州外贸进出口总额16.1亿美元,伊犁州外贸进出口总额达697823万美元。其次,接待游客方面:据2013年新疆统计年鉴可知,2012年,游客人数已经超过55.2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479.39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54.1%,66.53%。2013年,塔城市共接待游客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14亿元人民币。2013年,博州接待旅游者154.7万人次,旅游收入3.05亿元;2013年伊犁州全年接待旅游者1385.8万人次,旅游收入55.82亿元。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2012年,塔城地区全社会国定资产投资完成25亿元,增长13.6%。2012年,塔城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行业主要是第二产业,占总投资的60.53%,而第三产业的投资占三产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31.66%。2012年,伊犁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4.19亿元。

巴克图口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制约新疆巴克图口岸经济发展能力的主要因素:配套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亟待调整、未形成完整的加工业基地等。

巴克图口岸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建设资金不足,口岸和通道基础设施滞后,联检楼、国门、边民互市贸易市场等基础设施还未完善,通往口岸及通道的公路等级低,基础设施落后仍然严重制约着口岸经济发展;二是现行制度和政策,更偏重边境控制和管理,对提高通关便利化制约明显;三是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认识不到位,特别是与相邻国家纵深地区联系、合作较少,资源情况掌握不清;对整个中亚市场的情况了解不深。

巴克图口岸经济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农牧民纯收入主要来自农业,当前口岸经济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当大,超过50%。巴克图口岸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目前,巴克图口岸及其周边经济覆盖区的农业承载力有限,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巴克图口岸未形成完整的加工业基地。截至2014年末,巴克图口岸仍未形成属于自己加工基地。虽然塔城地区的各类口岸加工业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到目前为止加工贸易贡献不大。新疆巴克图口岸尚未形成完整的加工企业集聚地,未形成良好的企业集群。

对策与建议

巴克图口岸良好的区位优势是发展口岸经济的天然优质基因,应借力“一带一路的建设”,努力促进巴克图口岸经济的发展,缩短民族地区收入差异,加速民族地区经济的提升,从而实现边境民族地区的和谐与稳定。

落实优惠政策。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要发挥沿边地缘优势,制定和实行特殊开放政策,加快重点口岸、边境城市、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把新疆建成向西开放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巴克图口岸对外职能和对外贸易基地的作用,抓住国家发展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观发展战略的建设,积极实现外向型经济跨越式发展。

完善巴克图口岸产业结构。目前,塔城至乌尔加尔县出入境旅游已实现了常态化。为进一步促进中哈双方在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出台了哈国公民来中旅游的“三日免签”便捷优惠政策,为塔城市旅游业和商贸出口等方面带来较大的收益促使其形成以第三产业为龙头、第二产业为支撑、第一产业为基础的新型、合理、高效的三大产业结构。

加快发展高附加值加工业。针对发展较慢的第二产业,应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加工业,从而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根据产业集聚理论对经济的持续推动作用,发挥规模经济,实现企业间良性互动,为节省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促进企业的横向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因此,企业的集聚效应对巴克图口岸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同样具有很大的助推作用。巴克图口岸想拥有发达的口岸经济也必须落实到建立起强大的本土加工业基础上。

经济发展能力例4

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背景分析

长期以来,增长方式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的大问题,关于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我国在不同时期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党的十五大又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了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用“发展”代替“增长”,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代替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也由“又快又好发展”改变为“又好又快发展”。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第一,转变过去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产业带动的局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三大产业协同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局面;第二,转变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的增长模式,稳定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局面;第三,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二、自主创新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早在2006年,我国就了《科技规划纲要》。中央一再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把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由此看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

(一)从国家角度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通过自己的努力,科技竞争力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这是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方针的基础。但国内外一般估计,当前我国和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科技水平的差距为15~20年。关系国家战略利益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竞争力不强、大部分国内市场被国外企业占领、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例如高级数控机床及其重要配套部件组件的进口,一向受到西方的限制或禁运。作为工业和国防重要装备的大型燃汽轮机,我们出多高的价也买不来,还是靠自己攻关取得成果,然后西方才愿意与我合作。我们不能安于“国际打工仔”的地位,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冲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或垄断,才能真正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附加值,才能在全球化经济中争得主动。通过自主创新,紧紧跟踪世界科技前沿,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提升我国经济整体效益、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是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根本。

(二)从社会角度

现代社会的主导潮流是“低碳经济”、“绿色产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人民的消费观已经发生了转移,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增长就会过于依赖物质资源的增加和简单劳动的投入,导致水资源短缺,绿色空间锐减,环境污染加剧,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相比之下,自主创新能力强,则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仅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而且能够以尽可能少的污染排放实现经济增长;不仅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带来资源消耗的降低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获得清洁的水、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空间和惬意的环境。

(三)从企业角度

企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细胞,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责。面对着日益白热化的竞争趋势,市场这块“蛋糕”必然是有限的,要想分得一杯羹就必然要拿出与其它企业不同的竞争优势。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突破传统观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一,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做强做大的客观要求。如果一个企业在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战略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品牌创新、文化创新、效益创新等方面增强能力,其势必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力,从长期来看,对企业有百利而无一害。

第二,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品牌价值的基石。2010年10月26日,2010珠三角镇区域经济发展论坛上,海信科龙总裁周小天发表题为《自主创新提升品牌价值》的演讲,其旗下荣升冰箱在2010年上半年因为积极自主创新,推出“全天候保鲜节能系统”,改变了以往冰箱只强调实验室环境这一单点保鲜节能水平,使得冰箱在各种环境、各个时间段都能实现保鲜和节能。企业不仅要开展技术创新,而且要开展包括管理经验累积,管理方法提炼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只有开展多维度的创新,才能更好更快提升品牌价值,使产品在社会上享有声誉。

第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福特一直以大规模生产黑色轿车独领数十载,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在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人们希望有更多的品种、更新的款式、更加节能省耗的轿车。很遗憾的是,福特公司在当时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此时,通用汽车公司和其它几家公司则紧扣市场脉搏,制定出正确的战略规划,生产节能省耗、小型轻便的汽车,在石油危机中,跃然居上。所以福特公司前总裁享利・福特深有体会地说:“不创新,就灭亡。”从反面角度来讲,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就要增强自主创新意识,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未雨绸缪。

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选择途径

(一)解放思想,树立自主创新的观念

我国在过去一段时期内所实行的产业技术进步方针主要是“以市场换技术”,将技术的获取依托于国外,亦即技术依赖。我们习惯了通过引进与模仿实现技术进步,缺乏自主创新意识。提倡自主创新就是对过去技术依赖的反思和调整。强调自主创新,就是要改变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而处于不利竞争地位的状况。要充分依靠我们自身的力量去实现创新目标,关键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在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从战略上树立企业自主创新的观念。首要任务是建立内部技术开发机构,促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要站在国家和自身长远发展的高度,不断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名牌战略。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内部技术研发机构,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自主创新活动,力求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批高科技成果和专利,进而开发更多的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名牌产品,使自身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构建新型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

创新活动是由创新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共同作用而形成。从供求的角度,可以把创新政策分为两类:创新的供给促进政策和创新的需求激励政策。前者通过对创新的供给方(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等)的激励来促进创新;后者通过对创新的需求方(创新产品的购买者)的激励来促进创新。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环节。长期以来,我国的创新政策偏重供给促进而忽视需求激励,这已难以适应目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实行创新的需求激励政策:首先在税收政策方面,政府通过对创新产品实施税收优惠来降低用户的购置成本,鼓励消费者购买创新产品;其次对创新产品区别定价,提高创新产品使用的经济性。许多国家都实行累进制水价,促进节水设备的应用,对可再生能源以高于普通能源的保护价进行收购;再次通过直接补贴家庭和消费者,提高对创新产品的需求。英国、日本等同对采用节能设备的家庭提供补贴,德国对私人安装太阳能装置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最后引导创新型消费文化的倾向性措施。倾向性措施主要是指政府引导消费的行为,包括限制性规定、宣传号召、行为示范等,通过向社会发出崇尚创新的信号对建设创新型消费文化起到导向作用。但是,政府通过种种措施鼓励用户购买创新产品,必须要有前提条件,即企业的创新成果要表现为产品,而且是因具有技术优势而具有显着竞争力的产品。

(三)大力培养和吸纳创新型人才

自主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要靠具有科学头脑和创新本领的人才创造和应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能拥有一流的创新成果,形成先进的生产力,拥有未来的竞争力。企业要不惜投入重金成本,把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吸引来创业,对于成果突出和企业急需的人才,要给予特殊的政策,使他们得到的报酬与创造的价值相称。要抓紧制定人才引进于计划,面向全国、面向海外,吸引一批国际化的优秀人才。企业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形成能够鼓励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机制,实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措施,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和环境,通过内部不断培养,为自主创新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长期以来,在我国,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作为科研活动主体、企业作为生产主体的格局长期存在,这一体制的突出问题表现为:政府、企业、研发机构三者脱节。企业研发的产业化目标十分明确,但科研力量比较缺乏;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拥有大量的人力资本、先进设备与科研经费,但研究成果的产业化率却相当低;政府则干着急,左冲右突寻求平衡;这三方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国家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形成创新联合体。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应成为研发投入、研发活动和研发成果应用的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重要的成果源泉,企业技术创新不能脱离“学”和“研”的支持,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应以企业为主导,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投的入主体、风险承担的主体、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总体产品和技术方案设计的主体、经济收益获得的主体,组织各方共同推进创新,实现互利共赢。

四、正确处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关系

企业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引进技术,应在充分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实现自主技术创新,自主创新不一定是自己去研究开发每个单项技术,可以整合社会技术资源,通过成熟技术的自主集成,获得集成技术的创新。不一定从头做起,可以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企业也可以把重点放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在企业财力和研发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可在优势领域依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原始性创新,在追赶领域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适应性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实力和能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强调自主创新不等于闭关锁国,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开放与引进。2010年12月3号,我国高铁完美刷新世界铁路最高速,达486.1km/h.这就是自我国从日本引进和谐号动车组以来进行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我们绝不是抄袭日本技术,而是结合我国路性特点进行的有目的的改造创新。所以一句话:原始创新是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也是自主创新。

五、结论

自主创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过程中,无论是对国家、社会、企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关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可以从解放思想、树立自主创新的观念,构建新型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大力培养和吸纳创新型人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等方面着手。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过程中也许会面临很多困难,需要我们有清晰的认识:正确处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关系,要自主、主动。

参考文献

[1]陈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南京低碳经济[J].江苏南京: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3)

[2]陈中伟,王帅,建平.自主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J].四川:经营管理者.2008(11)

[3]戴德余.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哈尔滨:商业研究.2009(5)

[4]赖琼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J].广东韶关:韶关学院学报.2009(10):3(10)

经济发展能力例5

自市委开展“双争”活动以来,澧县把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作为县级班子建设的切入点,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双争”活动的落脚点,班子的战斗力明显增强,经济建设的步子明显加快。今年来,农业全面增产增收;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新上工业项目97个,可新增税源3000万元以上。

一、统一认识,力求“双争”促发展。为确保“双争”活动不走过场,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通过学习市委的文件精神、总结澧县的发展实践,统一了“四大家”领导班子的思想认识。一是统一了把“发展好”作为活动的落脚点的认识。发展是第一要务。市委提出在全市开展“双争”活动,其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发展。争创“五好”班子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习好、团结好、作风好、机制好这四好的落脚点是发展好,争创“四型”干部的落脚点归纳起来体现在创政绩、促发展。因此我们提出,要把“双争”活动与加快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把发展好不好作为检验“双争”活动是否取得实效的检验标准。二是统一了把班子能力建设作为实现“发展好”的重要途径的认识。县级领导班子负有“保一方稳定、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重责。我们能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澧县实际,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重点,加快发展步伐,建成全省经济强县、提前五年实现小康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澧县要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从加强县级班子能力建设这个关键着手。三是统一了把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作为班子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的认识。经济建设始终是我们的中心工作,加强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应当始终成为我们加强班子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任何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实现县域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这对我们县级班子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认为,加强领导班子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不仅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迫切需要。

二、提升素质,增强本领促发展。开展“双争”活动,促进经济发展,必须以领导干部素质的提升为基础。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提升领导干部素质:一是打牢理论基础。进一步完善了县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每个月开展一次中心组学习活动。今年来,先后开展了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干部任用条例、党内监督条例和纪律处分条例的主题学习。通过学习,使“四大家”领导的政治鉴别力进一步增强,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思想认识更加统一,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氛围更加浓厚。二是夯实知识基础。明确提出每名干部都要精学一门相关业务知识,学会使用电脑,带头讲普通话,掌握部分英语日常用语,对接受继续教育的,还解决一定学习经费。近年来,先后有一名副县长获得全市县级领导干部普通话演讲比赛一等奖,一名副县长通过自学考取了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5名领导干部参加了在职研究生班,20多名县级领导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调研文章50余篇,县人大、县政协还为每名班子成员新添置了电脑。三是筑牢实践基础。今年,县委明确提出,每个县级领导除分管一线工作外,都要上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实践中增强发展的能力。把农村办点示范、挂包企业、引进工业项目作为每名县级领导的基本工作职责,专门下文明确了每名县级领导两年内必须引进一个固定资产过千万元的工业项目。任务明确后,“四大家”领导行动积极,四面出击抓招商。县委为充分发挥所有县级领导引进项目的“牵引”作用,采取了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调度、半年一考核的工作措施,并定期分批确定重点工业项目,组织县级领导进行重点公关招商。到目前为止,“四大家”县级领导共引进投资过千万元的工业项目18个,其中已开工投产的项目11个。

三、改进方式,科学决策促发展。为确保决策的科学和民主,我们在实践中探索了一些比较好的方式方法。一是顺应民意作决策。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我们作到了及时决策,满足群众需要。近年来,部分城镇居民反映,虽然县城建设发展迅速,但基础配套设施落后,特别是少数地方下水道堵塞严重、小街小巷“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创建卫生县城过程中,提出了首先要解决居民“坐水牢”、走泥巴路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县城内共兴建和改造下水道1万米、硬化小街小巷20多条,使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二是集思广益作决策。每一项重大决策前,都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使决策更加科学,切合实际。如今年年初,为确定全年经济工作思路,县委分别

到人大、政府、政协专门征求意见,组织老干部、县直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部分乡镇党委书记分头座谈,并组成4个调查组,下到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走访干部群众200多人,征求意见和建议。县委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全年工作思路。三是严格程序作决策。县委、县政府在严格落实《常德市市管单位领导班子集体决策重大问题议事规则(试行)》的同时,始终坚持三条原则,即:决策前出安民告示的原则,不搞临时动议的原则;坚持三个程序,即:凡是提交决策的事项,必须先根据上级会议精神或部门工作需要提出决策思路,然后由部门或相关的领导小组讨论形成决策议案,最后提交讨论进入决策程序,进行决策。县委、县政府先后作出的《关于进一步加速发展工业的决定》、《关于鼓励外商投资优惠办法》、《关于加强县城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等重要决定和意见,充分体现了集体意志,通过实践检验,这些决策也是符合澧县实际的,起到了统一全县领导干部思想,凝聚全县各方力量的作用。四是坚持依法作决策。政府出台规范性文件必须先由县法制办把关,法制办不签批的,县长坚决不批。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县政府聘请了常年法律顾问,县长到下面解决重大问题特别是重大的涉法案件,坚持带法律顾问,使自己的决策符合法律规范。

经济发展能力例6

一、引言

在全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2020年,我国每单位GDP的CO2排放量与2015年相比要求降低18%,并着重将电力行业作为重点行业进行管控。英国、美国等国家的电力行业纷纷致力于能源效率提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低碳发展的目标。从欧美先进经验来看,电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低碳经济的主要实现路径。而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立足于可持续低碳经济,促进电力能源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急需关注的重点问题。

二、中国电力能源发展现状

我国正处于高度工业化的发展时期,依靠煤炭的火力发电仍是主要的发电方式。2016年我国总发电量59897亿千瓦时,其中依靠煤炭燃烧的火力发电占比高达71.60%,虽然相比于2015年火力发电同比略有下降,但与发达国家的发电结构相比,仍远远高于其他清洁能源的占比(见表1)。中国电力行业作为煤炭消费大户,如果按照现在电力能源的消耗速度来算,煤炭的可开采期限将不足60年。同时,在产电过程中产生大量的CO2、NO2等温室气体,将不利于我国低碳可持续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正逐步实施以下措施促进电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一,煤炭总量控制。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将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任务,国家力争到2020年,将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②。第二,改革煤炭清洁发电技术。考虑到当前我国的特殊国情,燃煤发电的大形势在一定时期内并不会改变,因此清洁煤炭技术的研发成为了我国电力行业进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必要路径。我国早在2004年就提出了“绿色煤电”计划,并设立了示范电站及示范项目,意图提高燃煤发电能源转换效率,降低燃煤温室气体排放量。第三,清洁能源的研发与利用。中国具备较为充足的风能、水能、核能基础,政府鼓励电力企业致力于风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的开发与运用,并为行业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以此来加快电力行业能源结构的调整升级,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证。第四,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我国政府借鉴国际先进的碳减排经验,分别成立了北京、上海、天津等碳排放交易试点,并明确提出要在2017年建立全国范围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我国电力、纺织、石油等重点行业作为温室气体高排放行业被强制纳入其中,碳减排不再局限于纸上谈兵,而是与企业的直接经济利益挂钩,这一举措将倒逼电力企业内部对于能源利用开发的技术革新,从根本上促进电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电力能源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电力能源正实施包括煤炭总量控制、改革煤炭清洁发电技术、研发利用清洁新能源、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等措施促进电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但笔者对上述电力能源措施实施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发现现阶段可能存在以下几点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电力能源发展规划不明确

如上文所述,我国当前的电力能源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燃煤发电为主,其他清洁新能源的比重相对较低,且燃煤发电技术还不能满足高效低碳、清洁环保的要求,缺少国家战略层面的发展规划。此外,我国煤炭资源大多数分布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发电机组大多设置在中东部发达地区,“西煤东运”成为了当前采用的主要方式。但是这项举措加大了发电过程的运输成本,只能解决燃煤之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目前,我国缺少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电力能源发展规划,对于燃煤发电减排技术的研发政策还不够明确,不能从根本上转变电力能源结构,满足不了全国范围的电力需求。

(二)新能源技术支持不够

虽然国家鼓励电力行业研发和使用新能源,但是由于技术壁垒、开发成本等原因,各种新能源开发技术的水平都不够高。比如说风能发电中最重要的是风电场所的选址,如何测量一定时期内的有效风速,如何保证风速的稳定性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外,太阳能发电设备如何降低成本、水能发电设备如何避免季节性影响、其他生物质等新能源设备如何完善收购处理过程等,均很大程度地制约了我国新能源发电的进程。

(三)新能源电价难以确定

随着电力新能源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核能、风能、太阳能等能源的发电初始建设成本较高,相应的新能源电价在一定时期内比燃煤发电的价格高,将影响电力行业对于发电方式的选择。较低的销售电价与新能源开发成本等因素成为了短期难以避免的矛盾,在缓解这一矛盾的基础上,如何确定合适的新能源电价将成为我国新能源发电顺利转型的重要一环。

(四)新能源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虽然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方针促进电力能源的发展转型,但是仍缺少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支持。以核能发电为例,我国欠缺关于核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核电技术标准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具有专业资格高核燃料处理能力的核电企业、核电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将导致新能源发展的缓慢,影响绿色、安全、经济的新能源发电体系的构建。

四、中国电力能源可持续发展建议

笔者从低碳经济电力能源发展的视角,针对我国当前电力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一)制定电力能源发展规划

我国政府需要全盘规划低碳发展目标,将经济规划、环保规划相挂钩,结合各部门、电力行业以及社会公众的意见为电力能源发展设置约束性指标,并实施全面的计量、监督与考核,不断改进与优化。政府还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全方位建设特高压输配电网,从跨区域输煤发电向输电转变,解决当前发电与配电不均衡的矛盾。此外,电力行业需要在政府的资金政策支持下加大对燃煤发电清洁技术的研发力度,按照碳减排指标考核体系对自身碳排放量进行统计和分析,以结果约束过程,促进电力能源结构转变。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对电力企业的碳排放量进行实时监测,并定期进行考评。

(二)强化新能源技术开发

要实现电力能源低碳转型就必须要提高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工作。从国际先进的经验来看,政府部门在电力行业新能源技术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不仅要加大新能源技术开发的投入,还要根据国内资源特点,建立研究、开发和示范一体化管理体系,并组织科研机构、电力企业等单位共同建立技术研究开发机制。各电力企业要充分运用发达的信息资源,加强国际合作,学习贯通国外的新能源技术,为新能源发电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三)深化电价体制改革

我国电价机制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新能源电价定价方面。政府需要继续深化电价体制改革,形成既满足市场供求关系,又能考量资源环境成本的合理电价机制;对于电力行业可再生能源产电提高补贴标准,建立可再生能源补贴发展基金;加大对于电价、碳排放、低碳经济的宣传,引导电力企业、社会大众提高对新能源的关注,从意识层面推进清洁能源快速发展。

(四)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政府部门要响应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共同推进电力能源相关的制度体系建设。以上文提到的核能发电为例,一方面需要健全核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要完善电力企业核能发电制度保障体系,统一核电技术标准,为发电企业核电设施投资提供制度支持。电力新能源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我们需要“以人为本”,制定系统的新能源人才规划及培养方案,从而保障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保障电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能力例7

一、坚持以审判工作为中心,全面增强司法促进发展的能力

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落实到人民法院工作实际,就是要不断增强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规律和司法活动规律,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落实司法为民要求,运用司法手段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本领。

(一)依法惩治刑事犯罪,为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始终是人民法院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人民法院要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切实做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各项工作。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注重与其他政法机关的协调配合。继续重点打击严重暴力犯罪、黑恶势力及其他有组织犯罪,尤其要把“两抢一盗”等侵财犯罪作为打击的重中之重,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对社会影响大、危害大的案件,要依法从重从快审判。根据“平安##”建设的阶段性要求,针对本地治安的突出问题,认真研究确定打击重点,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在打击犯罪过程中,对具有法定从宽情节的,应依法从宽处理。对法律、政策界限不明确,可判可不判的不判,可杀可不杀的不杀,真正做到集中力量打击严重犯罪,尽量挽救失足者,取得更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

(二)依法调节经济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及时消除经济领域的不稳定因素,既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我们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重点打击金融、财税、证券期货等事关国家经济安全领域的严重经济犯罪;非法集资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经济犯罪;生产销售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等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利用国有企业改革之机侵吞国有资产的犯罪,尤其要依法严惩严重经济犯罪背后国家工作人员索贿受贿、、以及等犯罪活动。要努力为发展第一要务服务,通过对大量民商事案件的审判,坚决贯彻民事主体平等原则,创造公平的司法环境。妥善审理涉及企业改制、破产、公司治理等对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案件,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措施,防止出现“破产风”和国有资产流失,推进我市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结构形成。要高度重视信贷、保险、证券、期货和委托理财等金融案件的审理,依法配合政府开展整顿金融机构工作,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正确审理涉及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农民利益的案件,依法保护耕地,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农民合法利益,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审理涉及交通、通信、信息、能源等重点项目的案件,维护重点项目建设秩序。妥善处理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类案件,加强涉及清理、整顿开发区和土地市场秩序案件审理,解决好集体土地征用、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以及其他城镇资源配置的案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依法处理矛盾纠纷,保障社会和谐发展。法律起源于纠纷,司法起源于解决纠纷。依法处理矛盾纠纷案件,做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化干戈为玉帛”,这是对司法能力的考验,也是检验民事司法活动的重要标准。在司法实践中,我们要注重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进一步增强审理民事纠纷案件能力,依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对征用土地中侵害农民利益、城市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企业改革中侵害职工利益、工程建设和工商企业中侵害农民工利益的案件,要依法审理,坚决维护群众利益。正确审理涉及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等劳动争议与劳动报酬案件,切实保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合法权利。继续加强对商品房按揭、物业管理、交通事故索赔、精神损害赔偿等案件的调研,积极研究解决意见,不断提高民事审判工作水平。进一步审理好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减灾防灾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利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注重诉讼调解工作,尤其是基层法院要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判调结合”的原则,尽量通过诉讼调解达到平息纠纷的目的。既要切实解决重判决、轻调解导致的不愿调、不会调的问题,又要防止因片面追求调解率带来的违法调、强迫调的问题,坚决防止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问题的发生。同时,要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把人民调解和诉讼调解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探索和推动各种诉讼替代解决方式,进一步健全社会矛盾纠纷的多元处理机制。

(四)妥善审理好与依法行政相关的诉讼案件,依法支持并促进依法行政。通过行政审判监督、支持和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人民法院要继续通过行政审判,依法支持、监督政府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认真审理好涉及政府职能转变的行政案件,积极开展司法建议,监督、促进行政机关正确履行职责。正确处理监督、支持与保障、维护的关系,既要反对将司法监督与维护社会稳定对立起来,对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不予受理,或者不依法审判、执行,又要克服“法院万能”的观点和倾向,对不属于现行法律规定的行政审判范围的案件盲目受理或者越权受理。积极探索、实践行政争议协调解决方式,促进纠纷圆满解决。通过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既要依法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人身权、财产权,也要依法保护与之相关的社会保障权、受教育权、自治权等经济、社会和其他权利。

(五)继续加大执行工作力度,及时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认真总结解决执行难的经验和方法,规范执行工作秩序。强化执行责任,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案件执结率和执行标的到位率,开展好历年执行中止案件的清理工作,对具备执行条件的,要及时恢复执行。进一步落实好“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完善摇号选择评估拍卖机构的制度,从源头上杜绝评估、拍卖工作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努力实现执行工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最佳结合,坚持“一案一策”原则,针对案件不同情况,研讨不同的执行策略。对于涉农案件,要以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做好审判与执行工作,服务并促进农民增收。对于企业破产、改制、股权转让等民商事案件,妥善用好财产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多做和解工作,既实现好当事人合法权益,又维护好企业的平稳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增强司法服务发展的能力

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大力加强队伍建设是关键。人民法院要以提高司法能力为目标,重点抓好思想建设、教育培训和领导班子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司法公正的高素质队伍。

(一)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结合工作和思想实际,在学习教育、查摆问题、整改问题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狠抓落实,确保这一教育活动不走过场,使广大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精神面貌有新变化、思想境界有新提高、各项工作有新进展。

(二)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法院队伍素质。按照知识型培训为主向能力型为主的转变、普及型培训为主向专业化为主的转变的要求,在法院工作中营造浓厚的学习风气,树立学习则强、学习则胜的理念,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树立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作为,引导全院干警开展应用法学的研究,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根据提高司法能力的实际需要,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提高准确适用法律的能力、驾驭庭审的能力和制作裁判文书的能力。

(三)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廉政和作风建设,关键在于常抓不懈。全市法院要按照“不愿为、不敢为、不能为、不必为”的廉政制度建设的要求,不断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反腐倡廉体系。要加大惩处力度,重点解决制约司法公正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加强日常教育,加强经常性的考察和管理,建立监督制约制度。

三、坚持加强基层建设,全面增强司法为民的能力

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处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线,任务艰巨,条件艰苦,矛盾集中,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也最密切。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的司法能力和司法水平,反映着整个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力和司法水平,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全市法院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全国、全省法院加强基层建设工作会议的精神,强化法院基层建设。

(一)以树立良好法治形象为目标。在抓好基层法院队伍建设、业务建设的同时,继续抓好审判综合大楼及配套设施建设,用法庭设施与开庭活动进行社会法制教育;积极努力,进一步加大争取国债投资力度,取得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完成好新建、改建审判综合大楼的任务。

经济发展能力例8

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人防、物防、技防设施建设有效推进,自我防范能力全面提高。企业及周边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危害企业员工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得到有效遏制。

政法干警结对服务企业活动更加深入,涉企法律服务工作卓有成效。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市场经济秩序规范有序,经济违法犯罪行为明显减少。护航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服务企业工作的信息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全面提升。

二、要在更高层次上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1.加强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公安部门要按照《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的规定,指导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企业内部安全管理责任。要充实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力量,保安人员按照《保安服务管理条例》规定,经岗前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配备必要的装备器械,保障保安人员依法有效开展工作。加强对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运输、贮存、使用等环节的监督管理,避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指导企业完善技防设施,将企业视频监控系统和报警设施接入公安监控平台,属地公安派出所要不间断地开展“视频巡逻”,实行安全隐患不定期自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强化企业周边区域综合整治。实行企业及周边区域治安承包制度,政法干警定期对所帮企业和周边区域治安状况进行研判分析,及时会同综治管理部门、公安机关、社区街道采取有效措施,开展综合治理。综治部门把企业周边作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的重中之重,建立企业周边区域安全隐患常态化排查整治工作制度,有效整治和消除“黑网吧”、“出租屋”、“黄赌毒”等治安乱点和治安隐患。落实公安派出所属地管理责任,以推进大型企业警务室建设为抓手,统筹安排警力,加强企业周边区域巡逻防控和治安盘查,最大程度地做到在上下班期间、案件高发时段、案件高发部位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有效震慑违法犯罪,增强员工安全感。

3.建立涉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快指导建立大型企业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委员会,完善矛盾纠纷预警化解机制,及时发现、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在企业、工地设立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积极开展劳资纠纷、员工矛盾调处化解工作。加强与人事劳动部门之间的沟通,在法律法规范围内加强联动,及时做好欠薪逃匿案件的诉前财产保全。密切与企业人资、工会之间的联系,高度关注员工工作环境、生活状况、职业健康、工资福利等,依法保障员工合法权益。注重与宣传部门协作配合,密切关注涉企案事件舆论导向,严防媒体炒作。

三、要在更高水平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1.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政法机关应配合工商、物价、烟草、经济发展等部门加强市场整治,深入开展医药、食品、烟酒专项打假行动。对于强迫交易、合同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侵犯知识产权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侵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坚持做到快侦快破,快诉快审。联合工商、劳动等部门,加大对非法中介组织和个人的查处力度,保障企业用工秩序良好。建立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有效衔接机制,协助行政机关依法整治行业垄断、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健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优化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2.严厉打击经济领域职务犯罪。要建立重大经济犯罪预警机制、综合防控机制和办案协作机制。检察机关要严肃查处贪污、受贿等破坏经济发展的职务犯罪行为,加大、等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渎职犯罪行为的查处力度。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重点查办发生在金融、房地产、建设工程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征地拆迁、物资采购、产权交易等领域和环节存在的职务犯罪。突出查办重大投资建设项目和民生工程中的犯罪行为,保障政府投资安全,促使国家补贴政策和支持措施落到实处。

3.加强重大经济案件的组织协调。对涉及金融机构犯罪、国有资产流失、企业违规改制、资金链断裂、投资者出走等可能影响金融秩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案件和特殊情况,主动向党委政府和上级政法机关报告,在更高层面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重大经济犯罪案件协商通报制度,政法委员会应加强组织协调,公检法定期研讨、集体会商,充分发挥政法机关整体合力,确保执法效果。

四、要在更高标准上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1.保障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充分发挥稳定风险评估在加快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对潜在的重大隐患、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及时制定应对措施,在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开工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动态评估,确保不因涉稳问题延误、推迟工期。落实重大工程项目民警驻点服务制度,强化巡视督查力度,定期研判分析“涉建”警情、社情,确保警务工作有力跟进。开展“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零干扰行动”,以公安刑侦部门为主,严厉打击争夺工程承包权、抢劫工地财物、破坏重点工程施工秩序的涉黑涉恶犯罪行为。

2.提高企业员工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公安部门与企业安全、人资之间的联动机制,落实企业管理员工的社会责任,实行员工在外住宿申请备案制度,推行公寓式管理新模式,改变公司员工居住混乱、易受侵害的现状。增加二代身份证识别仪配备数量,加强录用员工身份信息比对,严禁冒用他人身份、提供虚假证件、负案在逃人员混入企业工作。公安部门定期到大型企业为员工办理有关证件,到建筑工地现场采集从业人员信息,发放暂住证。

3.加强法律援助服务工作。要成立大型企业司法服务委员会,进一步加强涉企法律援助。司法行政部门指导协调,律师事务所积极配合,全面启动“律师进企业”活动。以大型企业、建筑工地为主阵地,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对重点工程、大型企业所需的投资公证、股权公证、经济合同公证等,提供上门服务。开展“法治企业创建”活动,搭建法治论坛、法治文艺演出、法治征文、法治服务月等系列平台,提高法治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力。

五、要在更高要求上体现执法总体效果

经济发展能力例9

【关键词】

创新;培养;经济发展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经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这些都需要大力培养各个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发展核心技术和产品。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从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两个方面同步发力,统筹全局、尊重规律、详尽务实,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对于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的全方位部署,从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两个方面同步发力,统筹全局、尊重规律、详尽务实,提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体现了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也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对于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高等教育如何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为国家培养更多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目前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1]。

1新时期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创新广义理解是指力求将科学、技术、教育等与经济融合起来,即创新表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包括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等)之间交互作用的网络。也就是说创新是一个多维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创新性实现的特定空间。然而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强,创新精神不足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1传统教育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教育的思想陈旧,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教师是执行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习材料主要是教材或者老师推荐的参考资料,学习效果的评价以考试为主要手段,以高分为目的,自然而然的就养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造成学生只寻找标准答案或唯一答案的习惯,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没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寻求其他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受到了遏止。

1.2缺乏创新观念和持之以恒的创新毅力当代大学生普遍认识到创新的重要作用,普遍具有一定的创新动机,但他们缺少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去创新,不去用探索的勇气和发展的眼光去改变现状,日积月累就缺少了创新的欲望和创新的毅力。也有一些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受到专业上的限制,大部分学生没有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知识面不宽且所学知识没能完全与时俱进。在思考问题时存在片面性,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他们在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能力等方面都还比较欠缺,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要想有创新必须有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他们也想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但往往是虎头蛇尾,缺乏锲而不舍的精神。并且创新是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而现在学生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对事物的认识缺乏深度和广度。

1.3缺乏创新能力发展的外部环境创新是在广博的知识做基础,加上较强的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变通能力,基于一定的创新平台,在创新兴趣的正确的激励,孜孜不倦、不怕困难而实现的。如果没有知识做基础,创新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在,大学生所学的知识较少,并且在学校里能够进行时实践活动也比较少。在课堂上依靠老师讲解,课后不去主动地复习和巩固,很多同学只学习本专业知识,不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就不善于把知识相互联系、融会贯通,造成知识的僵化和知识的无力化。有的学校没有学生的创新平台,没有经费的支持,没有具有创新经验和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要想取得创新显得无能为力[2]。

2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途径研究

2.1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形势下,高校要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积极的进行教育改革,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高校要从应试教育向创新型教育转变;由传授知识向强调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价值观方向转变,在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考察、学生评价这些最需要改变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贯穿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3]。要改变师生关系,从传统的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向师生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转变;从原来由老师课堂教学为主,以老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主教学观念转变;要改革当前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个性的人才,教学上应该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2因材施教的进行课程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性发展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的压力下,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开设选修课是世界各国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墨尔本大学为代表,建立了六大新本科课程,学生至少主修一门学科,并选择25%比例的其他学科课程。因此,我们国家的大学教学也应该学习墨尔本大学的教学经验,要求学生选择除本专业以外一定比例的其他专业课程,允许学生跨系、跨学科、跨专业的选择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选修课程,扩展学生的视野,扩充不同的专业知识,这样不仅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强其创新的主动性。

2.3从发展的角度研究激发人才创新的制度制度是一种静态的规范,要使制度发挥更为有效的作用,应该建立一系列的动态发展的运行机制。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高校从内部、外部和激励政策三个角度,建立创新人才的激励制度。内部激励主要是针对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和教师,首先要结合时代的要求提高学生对创新的认识,通过网络或媒体让学生了解优秀的、成功的创新典范,讲解创新创业的方法和渠道,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然后学校要搭建好创新平台,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做好创新、创业规划,并且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适时修改;外部激励起到的是一种鼓励的作用,是激发创新的前提条件,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奖励制度,设计科学公平的学生创新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校园文化也是一种激励。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发挥作用的基础,建设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校园文化,这样学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自然而然的激发创新的兴趣[2]。

2.4从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途径带领着他们进行创新尝试。首先,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实时关注各种创新论坛,了解专业前言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提高创新的能力。其次,通过设立社团活动基金或活动奖励基金,把学生课外创新实践和相关评优措施挂钩,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实践、科研的积极性。最后,积极发展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建立大学生企业实践基地、创业市场,设立企业奖学金制度,使学生有场地、有平台、有经费进行大胆地创新,真正做到在教学活动中实现产、学、研、创相结合[4]。

2.5建设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自古以来,老师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职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指导者,对学生的成长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当今社会,学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来激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高校应该加大投入,鼓励教师进行创新研究和科学研究,并把这些研究应用到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研究中,为学生讲解创新的方法和思路,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新尝试,对每种方法进行评价,这样就激励学生的创新性[5]。

【参考文献】

[1]史洋玲.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安徽大学,2014(4).

[2]吴庆宪,樊泽恒.多维度谋求创新人才培养新突破[J].中国大学教育,2012(2):77-79.

[3]熊丙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两大误区及调整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8(5):28-30.

经济发展能力例10

自从2000年美国互联网政策失败之后,政府颁布了各种减税政策,导致几年间美联储出现大幅度的减息,这一现象也间接的刺激了房地产以及信贷消费,但是也间接的一番了一系列的通货膨胀压力,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在金融危机环境之下,中国石油经济发展遭受明显的影响。对此,如何顺利的度过金融为,为综合性建设能源经济便成为首要任务之一。

1金融危机下中国石油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因为金融经济影响,当前我国石油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开采难度不断提高,开采的成本、风险以及投资不断提升。中国石油为了达到国家对于石油资源的需求,不仅仅是在勘探方面需要进行创新,还需要提高在投资方面的程度,并做好大批大油气田的开发,稳定我国每年的石油开采量以及储备量。但是,因为石油开采的进度不断深入,开采的难度以及开采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大,这也间接的提高了开采的成本和投资需求,同时见效也更不如从前。第二个方面是油气销量与价格相反。因为我国成品油与天然气的定价是由国家进行控制,虽然通过多次调整与改革之后,油气价格的变化和国际之间基本保持平衡,但是仍然存在油气价格倒挂的问题,尤其是在原油价格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炼油业务的经营利润会不断下降,这也间接的影响着石油勘探环节的经济效益。第三个方面是国际化的开发风险不断提高。近些年,伴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我国石油出口量不断提升,自从2008年开始,海外的原油产量就已经突破了6000多万吨,天然气已经达到67亿立方。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也间接的提高了我国对于国际石油的进口需求。但是,因为国际政局的波动,导致许多国际上的油气开发项目存在许多的风险,尤其是在人身安全方面,导致整体发展并不舒畅。

2金融危机下如中国石油经济发展改进措施

2.1坚持核心业务

石油企业中的油气业务是最为根本的业务,是确保企业经济价值的基本保障。中国石油应当是注重建设多个大规模油气生产基地为主,以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为例,应当将业务的重点、核心放在石油的开采方面,确保企业能够具备充足的经济基础。

2.2推动国际化发展战略

针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石油经济必须坚持国际化的战略发展方向,并通过经营的规模化促使金融危机所呈现的风险变的最低。我国石油已经在海外建设了多个油田,这也是我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一种直接体现。

2.3严格控制投资项目

自从2009年之后,我国石油领域就一直在坚持投资就是成本的理念,想要确保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坚持提高企业管理效果,提升投资源头的控制,同时做好投资过程和结果的管理。近两年,伴随着我国石油业务的不断扩张以及石油生产规模的不断增加,再加上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而导致的建设成本提升,我国石油投资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大,基本上每年的增长率可以达到4%。对此,就需要在不断的扩张过程中严格控制扩张的因素,从而确保金融危机不会影响到我国石油经济。

2.4坚持低成本发展战略

想要确保石油经济的稳定发展,在成本方面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必然的。对此,就需要在成本方面采用行之有效的控制制度,寻求最佳的节能减耗措施,真正做到全过程、全企业以及全方位的成本控制。与此同时,还需要做好成本的职能管理,需要做到周期性、安全性、稳定性、优质性的成本控制与管理,从根本上实现成本的节约,并完善责任的制度,提升投资的效率以及效益。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实现成本管理,可以借助激励、奖惩等方式对企业每一个层面进行成本管理,从而确保企业的低成本战略得以全面实现。

2.5注重并购重组发展战略

首先,需要注重重组整合的发展战略,做好国有经济的布局以及调整,促使国有企业的结构得以不断的完善和优化,提高中国石油企业的内部结构,推动我国石油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和谐。其次,需要做好国际性的购并,充分应用国际化的油价回落,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以及资产价格的不断下降等机会,在世界范围内做好战略性的投资以及并购的可能,推动企业长远发展。再次,需要持续提高股权投资的发展管理,同时采用行之有效的股权投资优化企业在战略发展方面的协同性。最后,注重股价波动对于石油经济的影响,应用国家政策的支撑或者是回购上市企业的方式,做好当前股价的控制,借助市场化的方式,确保石油股价的稳定性。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石油必然会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这一环境之下,应当正确的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明确自身的战略发展定位,同时坚持核心的发展理念,确保核心业务的稳定发展,并且结合国际化战略发展目标,采取低成本、严格控制投资、注重并购重组、调整能源结构等途径,持续、稳定的推动我国石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娇.金融危机下石油企业如何应对油价风险[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2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