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重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2 09:04:48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重点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重点例1

一、国企经济责任审计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在任职期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审计。国企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一般都是对内部单位负责人在离任时或任职期内进行的。

从某公司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过程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经济责任审计的初级阶段。审计重点在财务收支的查错防弊上,主要是针对个人是否违反财经纪律,有无行贿受贿等经济问题,在进行账务清查和群众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后出具审计意见,经被审人签字,公司负责人批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入被审人档案;

经济责任审计的成熟阶段。在1999年国家颁布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后,该公司修订了经济责任审计办法。此时的审计重点主要在责任划分、责任履行的评价和检查上。审计从财务收支审计出发,主要从经营指标完成、内部管理现状、职工收入水平等方面,采用“数字说话”形式,全面评价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形式都得到长足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阶段。2010年国家进一步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后,该公司把审计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都纳入了规范化管理。在准备阶段,除要求组织部门出具委托书外,还与财务管理部门、干部管理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防止审计出现纰漏,降低风险。在实施阶段,审计不仅依据内部考核标准来确认其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而且与管理审计、绩效审计相结合,通过调查和检查发现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改善单位管理,提升绩效水平,发挥“免疫系统”的作用。

从该公司已进行的120多项经济责任审计可以看出:任中审计少,离任审计多;单独完成少,参与协作多;查错防弊是基础,效能提升是目的。经济责任审计包含了更多有用信息,审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实践中与绩效审计、管理审计紧密结合的转变趋势明显。

二、根据发展需要,做好经济责任审计重点的把握

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离不开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有无重大决策失误,其落脚点在真实性问题上。由于企业的不同特点,表现出审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的经济责任审计应包括以下重点内容:

(一)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问题

核实重要资产(应收款项、货币资金、对外投资及收益)的真实性问题并注重不良资产的核查;检查应付款项和销售收入确认的原始凭证、备查账簿等,核实债务和收入实现的真实性问题;检查销售成本、期间费用,核实最终效益的真实性问题。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出发点。

(二)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

在审计实施过程中,紧密结合内控制度,通过数据搜集、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测试其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发现内控“盲点”,提出建设性意见,这也是责任审计的重点,更是责任审计的主要发展方向。依据其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有利于控制审计风险并实现审计的客观公正。

(三)经营目标的完成情况检查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划清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是给干部履职列出的“成绩单”。对任职期内经营目标完成情况的确认是重要内容。在审计中对经营目标完成情况所做的判断,不能脱离其内部经营环境,要有明确的依据标准,这既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否则,由于审计人员对行业或企业特点了解不够深入而导致审计风险。

(四)重大问题决策是否合规,有无失职渎职的检查

干部履职是否科学、可持续和具有实效应是责任审计给予关注的重点。目前,对国企干部进行责任审计,应围绕国有企业“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的内容给予关注,厘清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一些“其他目标”,通过了解企业“三重一大”方面的结果,如实报告干部的科学决策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权力运用能力等,这也应是时展赋予内部审计的任务。

三、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力克经济责任审计难点

经济责任审计既是权力制约与监督的重要工具,更是衡量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渠道。审计成果不仅评价了干部履职能力,而且能为改善管理、增加价值服务。因此,把握责任审计的难点问题,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应是实践中始终坚持的方向。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难点问题主要有:

(一)审计的风险和质量难于控制

经济责任审计的全过程都与风险伴随。“先审后离”、“逢离必审”使得审计机构受到挑战,审计风险增加;审计中评价证据仅限于任职期而忽视其长远影响、检查手段落后,重点存在偏差、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所带来的风险;审计评价及责任界定的风险等,都是实践中难于解决的问题。

(二)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确认

财务资料的真实与否直接影响了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审计无法在短时期内对资产、负债的真实性进行准确确认,除对有确凿证据证明的部分加以调整外,对票据真实、内容虚假的财务记录,听之任之者居多,导致审计结果的准确真实性受到客观的拖累。

(三)经济责任的评价标准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在于正确评价干部任职期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由于缺乏规范的评价体系,审计人员主要依据单位内部的评价标准做出评价,但是这些目标和指标的不明晰或不科学,会导致评价不够客观公正,审计结论无法经得起历史检验。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重点例2

2010年10月,中办、国办正式颁布实施《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简称两办《规定》),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监督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手段,同时赋予各级党政部门内审部门依法行使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职责。各级人民银行按照“两办《规定》”,在开展全面审计、履职审计、离任审计基础上,探索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由于现阶段人民银行经济责任审计处于试点阶段,为此进一步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内容、方法等,有助于规范基层人民银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质效。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一)经济责任和经济责任审计

“两办《规定》”第四条对经济责任的内涵作了严格的界定,即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内审部门依法接受组织委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对被审计的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所负责组织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被审计的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情况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并提出审计意见的一种审计活动。

(二)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人民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各级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对被审计人在任职期间履行管理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价,目标是通过审计,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被审计人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和职责履行情况,发挥审计结果在领导干部管理、评价和任用中的依据作用,提高干部选拔使用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人民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是专项审计,相比其他专项审计而言有以下特点:一是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审计对象为各级人民银行履行经济责任的行级领导干部和部门领导干部。二是直接对“人”的审计。人民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最重要的特征体现在直接对“人”的管理上,并和对“事”的监督上有机结合,从而有别于其他专项审计单纯对“事”的审计。三是以经济责任为重点。对领导干部的全面评价,分别涉及到政治方面和经济责任方面,还涉及到业务水平、管理决策、组织协调、民主团结等方面,而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仍是经济责任方面,为此经济责任审计有别于履职审计、离任审计和全面审计。

二、人民银行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一)是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推进基层行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需要。2006年,中组部出台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综合评价试行办法》,提出将上级审计部门提供的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结论和评价意见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实绩分析的内容之一。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还明确要求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由此可以看出,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基层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体制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加强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措施。

(二)是领导干部履行央行职能,实现内审工作转型的需要。2010年,中办、国办颁布《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正式提出了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强制性规范。从人民银行履职现状来看,“十二五”金融规划提出了构建适应中国特色的银行业风险监管框架、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等任务。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保证央行有效运行的基础、维护央行权威的保障,应积极将自身工作置于央行工作全局之中,通过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现审计工作的转型,从而更好地为履行央行职责服务。

(三)是预防和治理腐败,强化和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需要。经济责任审计是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环节,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制度设计。内审部门职责就是要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发现一些苗头和问题,及时警醒领导干部,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内审人员依法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适应了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对促使领导干部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推动从机制上、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按照“两办《规定》”,党政部门和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主要是资产完全完整、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及效果、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依法履行经济职责、内部控制及制度健全有效、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六个方面。而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工作性质和组织结构具有特殊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主要包括组织执行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计划和金融法规制度;财务管理及经济效益;资金财产的安全完整;经济案件和责任事故;组织内部管理、内部控制方面的制度健全性和有效性等,为此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应围绕上述内容进行,并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二是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三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四是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公允性;五是国家财经纪律的遵守情况、个人廉政自律情况。

四、基层人民银行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将经济责任审计视为财务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部分审计人员片面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财务审计,实际上两种审计的内容和性质不同。财务审计主要是审计人员对财务收支以及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不但包括了财务审计的全部内容,而且还包括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

误区二:以履职审计、离任审计替代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工作中,部分基层行以履职审计替代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以离任审计替代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实际上三种审计的对象和内容不同,并不能相互替代。履职审计、离任审计的对象主要是分支行行长、副行长、内设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直属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审计内容主要是领导干部贯彻执行法律法规、金融方针政策和有关规章制度、组织与决策、内部控制和履行业务管理职责情况。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主要是履行经济责任的领导干部,审计重点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以履职审计、离任审计替代经济责任审计,扩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和内容范围,与“两办《规定》”明显不符。

误区三:把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混淆。少数审计人员对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的内涵认识不清,混为一谈,致使审计报告出示的评价不客观。“两办《规定》”对领导干部的相关责任有严格界定:一是直接责任。未经民主决策、相关会议讨论而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二是主管责任。除直接责任外,领导干部对其直接分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三是领导责任。即除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外,领导干部对其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其他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

五、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方法

基层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表明,经济责任审计技术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在审计中常用的审计技术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账户审查法。内审人员从银行账户入手,调阅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所有银行账户,确定相关重点会计科目,运用恰当的审计方法,对相关账目及单位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

(二)证据审查法。内审人员运用顺查、逆查、详查、抽查、审阅、核对、计算、分析、查询、盘点和观察等方法,对取得的证据进行审查,揭示领导干部任期内资产、负债、损益及相关的经济活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三)测试分析法。一是内控制度测评方法。采取调查和描述内部控制、初步评价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和最终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四个步骤,调查领导干部任期内与经济责任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二是财务分析方法。对领导干部任期内被审计的财务状况、经营目标的完成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

(四)信息收集法。内审人员通过发放审计调查问卷、观察、查询、函证、专项调查等方式,收集、整理和查找事实真相和线索。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重点例3

    (一)高校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经济责任审计新规定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严格依法界定审计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新规定对审计内容的要求是大范畴的,审计对象不同,它履行的经济责任就不同。所以,在审计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实际,灵活确定审计内容。一般来讲,高校内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主要是经济管理责任、经济发展责任和个人经济行为责任三个方面。体现在审计内容上,主要是“六个重点”:即事业发展情况,重大经济决策管理绩效情况,国家财经政策执行情况,预算执行及其他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内部管理与控制情况,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仅以高校财务部门和建设工程管理部门负责人为例,说说高校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1、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依据有关规定和高校财务部门的职责,审计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是否根据国家政策和财经法规,制定、完善和实施经济政策、财务制度,明确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规范校内经济秩序;是否根据《预算法》、《高校财务制度》的要求编制学校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依法组织收入,控制、监督支出;是否按《会计法》要求,对有关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财务报告及有关的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等会计资料是否完整、真实、合法;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专项核算;资金管理是否符合规定,有无乱设银行账户,出租、出借银行账户,现金、转账支票、本票、汇票管理是否安全、合规,筹资、融资、投资活动是否按规定办理;是否及时清理应收和预付款,对长期应收、预付款项是否督促有关部门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及时处理;是否配合资产管理部门做好资产管理工作,定期核对账目,督促有关部门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有无账外账、私设“小金库”问题;债权、债务是否清楚,有无纠纷和遗留问题;单位和本人遵守财经法规、财务制度以及廉政规定的情况等。

    2、高校建设工程管理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依据有关规定和高校建设工程管理部门的职责,审计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建设工程项目是否纳入计划管理,是否按批准的建设工程项目计划和建设工程投资计划组织开展基本建设工作,有无计划外工程项目和超计划工程项目,有无自行改变批建设项目或扩大建筑面积、提高建筑标准等问题;建设工程经费是否落实,资金来源是否真实、合法;工程招标、对外签订承包合同及建设工程材料物资采购合同等是否符合规定程序,手续是否完备、合法,合同协议的执行情况如何;设计变更、施工签证是否真实;建设工程经费管理和使用是否符合规定,有无截留、挪用等问题,经费使用效益如何;财务决算报表是否真实、合法;有无超预(概)算工程项目和长期未完工项目;竣工项目是否按期交付使用,并办理相关手续;工程竣工决算是否真实、合法,是否经过审计后结算工程款等。

    当然,我们也可以简单的把高校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分为共性内容和个性内容,但不管是这些共性内容还是个性内容,都体现了对领导干部“四权”的关注,即“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权、经济政策执行权、经济管理权和经济监督权”。

    (二)高校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有效的审计方法是提升审计质量和效果的保证。笔者认为,在高校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采取“三入手”方法将使审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从权力运行轨迹入手。近几年来,各高校都十分注意制度建设,出台了内部管理的制度和办法。但在执行中,仍然存在决策权、执行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不分离,制约机制缺乏的个别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还仅限于财政财务的收支范围去进行审计,就犹如隔靴搔痒,重点不突出。所以,我们在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时,要从权力运行轨迹入手,检查被审计对象的职责履行情况。通过审查决策资料、查阅相关会议纪要原件和记录、与有关经济决策及具体执行人座谈等方式,掌握内部不同岗位的领导干部重大的经济决策项目及内容,从而梳理出审计需要的情况和结果。

    2、从部门职能特点入手。高校内部部门和二级学院比较多,它们的职能各异,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我们在审计中,要创新审计方法,从其不同的职能特点入手,去揭露和发现问题。首先要做的事情不是先看账,而是详细掌握被审计部门的各项主要职能,紧紧抓住被审计单位履行各项管理和服务的过程及环节,通过对单位主要收入来源及其管理行为的审计查证,弄清楚具体执行的各个环节及其执行结果,再结合会计账册从中查找问题。

    3、从廉政职责履行情况入手。廉政是领导干部必须恪守的职业准则。从审计的角度而言,它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密切相关。首先,要关注公务消费行为,从目前的情况看,部分公务消费明显超出了有关规定范畴,已成为一种不正之风和滋生腐败行为的重要领域。为此,在对学院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时,必须对公务消费行为进行检查。主要看是否严格执行办公用房建设的有关规定,有无超标准建造办公楼、豪华装修办公楼等情况;看是否严格执行公务用车配备标准,有否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长期借用下属单位车辆等情况;看是否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有关规定,是否存在用公款相互吃请、超标准接待消费等情况;看是否严格执行外出学习考察的有关规定,有否借公务名义游山玩水等情况。其次,要重点关注个人廉洁自律情况。主要是对学院内部领导干部本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的审查。首先,要从账面上看其收入来源的合规合法性,有无非法收入等;其次,对群众举报与财政财务收支相关问题,特别是与领导干部本人直接相关又可以通过审计手段能够核实的问题,应全面加以调查核实。对群众举报反映不实的问题,通过审计也可予以澄清。对群众反映的一些不能直接从财政财务收支资料中查清的问题,根据项目和资金走向,向上追溯决策过程、报批程序和领导批示,向下延伸资金流向、项目实施过程及其效果,重点加以核实。再次,对单位违纪违规问题,应在查明违纪事实的基础上逐项分析产生问题的背景原因,分清是个人经济问题,还是财政财务收支的违纪违规问题。

    上述“三入手”只是很多方法的一部分,具体到审计工作中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加强审计延伸,采取纵向审到底、横向审到边的延伸审计的思路,对有关需要的审计事项向单位延伸;分析复核选重点,实地盘存、观察积累、调查核对选重点等方法;设立网上举报、接受群众的信件反映,及时向校纪委、组织部发函征询审计线索等等。

    二、高校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新规定要求,审计机关应当根据审计查证或者认定的事实,依照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以及责任制考核目标和行业标准等,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审计评价应当与审计内容相统一,评价结论应当有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同时,要求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应当区别不同情况作出界定。

    当前,对高校内部领导干部审计后如何进行评价,仍然面临着受被审计对象的多元化、 审计过程中对管理过程重视不够、审计人员受到体制机制方面的约束等因素影响,而导致难以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不明确、评价往往及事不及人的问题。所以在评价中,应从三方面着手。

    (一)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进行分析,科学确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科学界定高校内部二级单位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是科学评价的基础。经济责任可以由法定职责和约定职责两部分组成,不同类型部门负责人之间由于部门职责不同,所对应的经济责任也存在差异。因此,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从分析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属性入手,突显不同类型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和重点,根据各自的特点建立相对应的评价指标,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出科学的评价。

    (二)对被审计对象的管理过程和具体经济行为重点关注,提高审计评价的真实性。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主要关注经济活动的结果,忽略了对过程的监管,而往往许多问题是出在过程中而在结果上无法得到反映。这就要求我们的内审重点关注一些关键岗位,如基建、设备采购、后勤管理、计划财务等重点部门和岗位,对这些部门管理过程的审计应远远重要与于对经济结果的审计。

    (三)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作用充分发挥,提高评价的权威性。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要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好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这个平台作用,树立审计人员应有的权威,使审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做出审计判断,表达审计意见,提出审计报告。

    三、高校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运用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重点例4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模式,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进程而产生、发展起来。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作为反映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重要载体,直接决定着审计成果的运用,同时也是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效果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因此,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质量是保证审计工作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作为代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如何提高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质量呢?

一、服从于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

按照国资监管部门的要求,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二是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三是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经济管理和监督职责情况。审计人员在国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审计对象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企业贯彻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情况及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情况、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规章制度情况、企业资产质量变动状况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对企业有关经营活动和重大经营决策负有的经济责任、本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企业经营绩效变动和任期目标责任书完成情况等。

因此,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内容相当多,阅读者易模糊报告的主题和重点内容,因此在报告撰写中,应该遵循“格式规范、内容完整、重点突出”的原则。一是规范报告模式。整个报告由基本情况、审计结果和审计评价三部分组成,“审计工作开展的总体情况”、“审计程序”等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可不作叙述或一笔带过。对重点、关键问题及事项,要进行必要的展开,说清讲透。二是突出审计重点。在审计结果报告中要对审计中内容的重要性作出判断,把握报告使用者和阅读者关注的重点内容,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条主线,把握重点审计内容,使报告阅读者、使用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二、尊重事实、客观评价,准确界定经济责任

审计评价是审计结果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准确与否,关系到审计结果报告的质量,也关系到审计的风险,更关系到党委和组织部门对企业领导人员提拔使用的导向。在审计评价部分,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业绩和界定责任。对未予审计、证据不足、评价依据不准的事项不作评价,不超越审计职能范围对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表现、领导作风和群众关系等进行评价。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要注意克服重问题查处、轻责任界定观念,客观准确地界定领导干部对存在问题应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或领导责任。在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的界定中,要注意把握两点:

一是明确承担直接责任的行为,即:直接违反或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行为;未经民主决策而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在多数人不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等。

二是明确承担主管责任的行为,即:除直接责任外,企业法定代表人对其直接分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并且在多数人同意的情况下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等。

其中,“直接违反”是明知故犯,具有主观性和主动性;而“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一般为“不知而犯”,客观性和被动性较强。审计过程中,应实事求是把握,同时也应认识到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领导责任之间的界定不是绝对的。

三、服务于使用者,审计报告要通俗易懂

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阅读者、使用者是市委、国资监管部门党委、被审计企业和被审计对象,而不是审计机关,因此审计报告要开门见山,内容简洁,观点明确。一是报告用词应谨慎恰当,尽量避免出现生僻的专业术语,要以最简单明了的词语来撰写报告。要正确、慎重使用判断性质、反映程度、反映数量等方面的词句,克服褒贬过度、内容过滥、范围过宽的现象。二是对报告中需要反映的相关数据应尽可能用图、表的形式进行直观反映,使报告简单明了,使用者更容易抓住报告的重点和实质。三是加强对审计数据和事实的分析,使结果报告有理有据、报告使用者对审计查出的问题有比较透彻清晰的认识。

四、严格审计程序,防范审计风险

首先,审计人员要充分认识写好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对管理和监督企业法定代表人履行职责的重要意义,为企业领导人员管理部门提供量化、直观、可靠、可信的依据,将写好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结合起来,使报告方便使用者应用。

其次,要规范审计工作程序,强化质量控制。审计人员要严格执行审计工作程序,从确定审计项目计划到作出审计处理决定的每个环节,都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避免审计过程的随意性。同时要建立健全审计工作监控制度,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实行审计质量抽查、复核、考核制度,严格审计质量标准,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尽量避免或减少审计风险因素。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重点例5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意义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目的在于使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机构和部门有所参照,便于直观了解最终审计结果和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否客观、公正是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及所在地区、部门、单位最为关注的审计结果,将直接影响到领导干部任期责任的解除,是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参考依据,对领导干部的前途有着重大影响,正因经济责任审计影响到领导干部个人的经济责任和政治前途,因而成为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敏感问题。因此,为维护经济责任审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做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尤为重要。

当前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评价脱离审计范围

评价超越审计范围,把与工作无关的业绩和与经济责任无关的责任均加以认定,照抄照搬被审计单位工作总结、个人述职报告等,这违反《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评价准则》相关规定,增大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评价没有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支持

某些审计评价意见未经必需的审计检查和测试程序,没有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支持,如在评价“执行国家经济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和自治区经济政策情况”时,评定为“较好执行国家经济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和自治区经济政策”,但具体执行哪些政策、“较好”体现在哪些方面并没有相应的审计证据支持。

(三)审计评价“一刀切”, 单一笼统,没有正确界定经济责任

不管何种审计项目,审计评价一个样,普遍只就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及执行国家、自治区经济政策进行评价,其他的如重大经济决策规范性、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和有效性、个人廉政情况等都未提及;对审计发现问题,不论问题轻重、责任大小、统统归结为“应负一定领导责任”,避重就轻,规避被审对象责任,经济责任审计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当前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问题 的解决对策

(一)围绕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及重点进行评价,审计评价与审计内容相统一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围绕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及重点进行评价,审计什么评价什么。牢牢把握权力运行与落实两个重要方面,要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把握总体情况,严格按照“两办规定”全面检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债务的举借、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要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对直接分管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等以及在审计以上主要内容时,应关注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下列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从业)规定情况等。审计要围绕上述审计内容进行评价,以达到审计评价与审计内容相统一。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重点例6

(-)调查对象的特定性。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需要调查的对象是特定的,即与经济责任审计事项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二)调查内容的针对性。经济责任审计中,调查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主要有:被审计单位账面没有记载而又必须调查核实的事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缺乏可靠性,而又必须调查清楚的事项,如发票要素不全、内容不真实,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查;从被审计单位账面的审计发现了疑点,而又必须进一步调查证实的事项;根据审计目标和委托部门的要求,需要调查的其他事项。

(三)调查方法的多样性。审计调查方法取决于调查对象、范围、内容和目标等的不同要求。有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普遍调查和典型调查,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内部调查和外部调查,函证调查和现场调查,对单位调查和对个人调查,书面调查和会议调查等。这些调查方法可以相互结合运用,也可以与其他审计方法结合运用。

(四)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审计调查能够获得帐面审查所不能取得的比较真实的证据,审计调查的结果就是审计人员所看、所问、所闻、所查、所记、所算的和被调查单位和个人提供的各种证据资料。调查中所收集的审计证据准确、可靠,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与帐面审计结果相结合,可以起到相互印证的作用。

二、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调查的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需要调查的内容很多,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围绕经济责任开展审计调查。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任务就是认定或者解除审计人及其有关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调查必须围绕这一根本任务来开展,以便划清经济责任界限。划分被审计人和相关人员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有以下几种方法:1.按追责对象分为领导责任和经管责任,2.按追责程度分为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3.按追责内容分为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4.按追责方式分为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党纪责任。通过审计调查,进一步区分被审计人及其有关人员是否应承担经济责任及应负经济责任的程度或者履行经济责任的程度,对不应承担经济责任或者全面履行经济责任者应当解除其任期经济责任。

(二)、围绕经济案件开展审计调查。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促进廉政建设。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账面审计难以发现或者难以查清的案件线索,或者群众检举、控告的案件线索,都应进行审计调查。调查经济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结果,调查经济案件所涉及的经济业务经手人、知情人、审批人、检举人;调查经济案件涉案人员所采取的手段以及反映作案过程的全部载体。

(三)、围绕重点开展审计调查。重点问题又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必须针对重点单位、重点项目、重点资金、重点问题进行审计调查。否则审计结论就缺乏公正性,因而会失去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1、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单位所涉及的有关事项,确定审计调查的对象、范围和内容。又在审计调查中适当进行延伸审计,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方法。

2、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要求所涉及的有关项目,选择恰当的调查方式。如用统计调查法核实经济指标,用试点调查法了解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用重点调查法追查经济案件,用会议调查法征求对被审计人的总体评价等。

3、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所涉及的特定事项,对审计调查材料进行相互联系、客观地,使审计调查的内容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具有相关性,而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更重要的是将两者有机结合,综合利用。

4、根据经济责任审计方案制订审计调查方案,合理安排审计调查人员、时间和审计力量及其组织方式。同时,又要根据审计调查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经济责任审计方案。使审计调查与经济责任审计在目标要求上达到一致,在组织实施上达到统一,在时间安排上协调同步。

5、根据责任审计与审计调查的关系,搞好几个结合。即:审计与现场观察结合,审计与问卷调查相结合,审计与调查相结合,数据统计与事实调查相结合,内查与外调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根据审计调查的要求,综合运用多种审计调查,以求得最佳的审计调查效果,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效率。

四、经济责任审计调查结果的运用

审计调查结果就是审计调查报告及其产生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除了方法、上的结合外,还必须注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审计调查结果相结合运用。

(-)、审计调查结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重要依据之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包含了审计调查的结果,对被审计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内容反映了审计调查报告的内容,是总与分的关系。审计调查的结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基础,调查报告必然成为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重要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对审计调查结果的运用程度反映了审计调查的质量和效果的高低,审计调查的质量和效果的优劣直接到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效果,在一定意义上说,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能否被充分地利用并发挥作用,关键取决于审计调查结果有无分量。审计调查结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补充。一个项目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往往是反映总括、全面的情况,而审计调查报告是反映某一方面具体、详细的情况,可以起到补充作用。

(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程度决定审计调查结果的运用程度。因为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决定了审计调查报告所反映的情况、和意见及其范围和方式。但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要依赖委托审计的部门和审计报告使用者来体现,而审计调查结果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影响程度不完全是调查报告本身,还受审计机关的指导思想和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等影响,比较好的审计调查报告不一定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一点必须引起各级审计部门及其审计人员的高度关注,不能忽视审计调查结果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所产生的影响。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重点例7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对指导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是基础,评价是关键。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现状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缺乏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

当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依据不充分,评价标准笼统,过于格式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及各省、自治区审计机关所发的文件等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大多都是从几个大的方面做了规定,相应出台了评价指标,但尚待细化,评价标准问题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难点。另外审计报告文本非标准化,多数情况由审计人员根据自身素质,结合审计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如果属任中审计,各项经济状况正在进行,执行结果的优与劣还未见分晓,审计部门此时对事项评价具有一定的风险和难度。

(二)审计评价内容不明确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评价内容过于全面化。如:肯定责任人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对成绩、问题、分析的全面评价实质上避重就轻的评价,不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有的把被审计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也写入审计报告,增加审计评价的难度,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审计评价超出审计范围

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不是全部手段。因此,审计对被审计者的评价,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从经济责任的有关内容进行。但在实践中有的审计报告总要考虑全面评价被审计者的功过是非,从而超越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及相关的经济活动范围,把不属于经济责任评价的内容写入审计报告,比如:“在任职期间,被评为先进文明单位,获某项一等奖”等等。有些内容事项缺乏相应的取证资料佐证,有的不加以分析查证照抄被审计单位年终总结报告或被审计者述职报告有关内容来评价,使审计评价脱离了“经济责任”范畴,增加了审计风险。

(四)经济责任审计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涉及领域广,给审计评价带来一定困难

经济责任审计中包含了财务、法纪、效益以及社会等方面的责任内容,是一个比较综合的概念,涉及如党政机关预算执行、专项资金、固定资产投资、资源环保、工商及金融企业等诸多领域,实际上包含了所有目前审计的类别,与之前分为财政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等有很大区别,不同领域的评价标准不同,审计实践中某些领域的审计评价经常会存在“无规可循、无法可依”或审计人员难以掌握的专业性知识的情况,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只能依靠经验判断,审计出来很多问题,主要是依赖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对于审计中所发现问题性质的认定及其责任的界定往往形成审计风险。

(五)审计人员的素质影响审计评价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强调“审事议人”,既要审查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又要评价责任人的经济责任,把对“人”的监督与对“事”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审计的内容更多,范围更广,难度更大,审计评价往往抓不住要害,深度不足广度不够,难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质量。

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质量,削弱了审计的作用,增大了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把握的原则、方式、内在规律和基本要领

(一)把握主要原则

一是把握与时俱进的原则。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特别是进入“十二五”战略发展期,我国确定了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新目标、新政策,需要各级领导干部适应新形势,促进各项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快速发展,要求审计机关时刻把握新形势,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基调符合时代气息。

二是把握主题主线的原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开展经济责任评价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大格局。

三是把握实事求是原则。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行业广泛、对象多样、职责多元化。需要审计机关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中,对众多审计对象进行逐一了解、逐人分析,并注重从现象挖掘本质。

四是把握客观公正原则。进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既要肯定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工作成效,也要揭示履职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特别是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背景、成因、类型,谨慎做出领导干部担负经济责任的结论。

(二)采取多种结合方法

一是采用群众评价与领导班子评价有机结合方法。通过召开本系统、本单位领导班子和群众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掌握被审计评价对象在民主决策、科学实施、取得成果等方面发挥实际作用。通过从群众到领导班子两个视点认知评价对象,为保障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针对性强、准确度高提供第一手基础素材。

二是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方法。在通过多条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基础上,对评价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定性判断,是深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中枢环节。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定量分析,从账、表、凭证等有关资料中提取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梳理,得出定量评价结论。通过定性与定量两个层面进行相互验证、印证和佐证,增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实际效力。

三是采用常态评价与动态评价有机结合方法。在内容评价上以财务管理状况、决策实施情况做为常规性评价选项,同时结合形势演进不断注入新的评价内容。

(三)把握内在规律

一是把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集成性。现在构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要素较多,既有决策评价要素又有成果评价要素;既有管理评价要素也有发展评价要素;既有内控制度管理评价要素还有党风廉政建设评价要素。需要将这些要素有机叠加,才能构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综合体系。

二是把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递进性。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掌握决策制定是实施评价的源头起端。决策是领导布局和驾驭工作的总纲,是领导干部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掌握领导干部酝酿决策、推敲决策、出台决策的过程,通过掌握决策制定环节,才能依次渐进地了解和掌握决策实施进展、决策运用效果及深入挖掘领导干部思想内涵。这种逐步深入、持续深化的经济责任评价更好地体现出先表后里的评价走向。

三是把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各要素之间的内在依存性。进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掌握各评价要素间的依存联系。只有掌握认定工作政绩才能做出正面肯定性的评价;只有查找出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才能对担负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准确性的认定。因此,紧密把握评价要素之间的相关依存和前因后果,是搞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保障。

(四)把握基本要领

一是把握评价内容与评价对象的对应性。各级领导干部处于不同的领导环节和工作层面,思考工作方式、驾驭工作视角都有很大区别。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着力点要与被审计单位领导层面相互对应。如对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经济评价,评价的内容就应具有宏观性、全局性、区域性的特征,避免评价语言微观化、单一化,影响评价的实际效果。而对各行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就应针对性强、具体化明显,防止评价抽象不具体、空论不实际。真正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符合领导干部的工作层级、符合行业的发展特点、符合领导干部的履职要求。

二是把握换位思考的角色转换性。作为审计人员在评价被审计对象时应该把自我融入到具体的领导角色中去,才能更好把握评价对象、体悟评价对象内心世界,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节奏,防止评价过低、过高、过偏等倾向。

三是把握评价范围的恰当性。在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时,有的审计组把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工作总结或述职报告整篇幅“搬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部分,这种简单“拿来主义”的做法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缺少严肃性,出现了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范围界定不清和把握不准的情况。因此,应切实把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范围,对各类数据及相关素材进行加工、归集,并按经济责任审计要求进行取舍,再逐句、逐段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语言的表述。

三、对策和思考

(一)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等规定,使评价具有操作性强的法定依据

建议尽快出台与《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两个规定》等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或操作指南,同时,探索建立、出台对重点领域的审计评价体系,不断完善,逐渐形成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规定,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才能确保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二)切实深化审计内容,实现审计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对领导干部进行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审计评价的同时,要综合考虑有关的主要经济发展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经济决策、内控制度等情况和领导干部遵守财经纪律及个人廉洁自律等情况所处于的水平,从而深化审计评价的内容,改变以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主要围绕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描述性展开,笼统评价的弊病,对组织部门考察干部更具参考价值,从而提高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和地位。既要关注重大经济决策是否遵循规定的程序,又要着重关注决策效果如何,如深化对重点建设项目、重点资金及惠民项目的实施效果审计。

(三)循序渐进,积极探索绩效审计

一是在年初制定的审计项目中,根据不同审计对象如部门、企业单位,选择政府管理、资源运用、财政收支和投资等具有代表性的被审计单位,探索绩效审计。

二是把握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要求,实施审计时突出重点,开展重点内容的绩效审计。如涉及民生的、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项目、重大资金、特殊政策具备实施绩效审计条件的,实施绩效审计。通过绩效审计分析评价项目的科学性、经济性、效益性及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是加强对审计项目总结。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分析绩效评价的不足。逐步建立和完善绩效审计的方法和评价体系,推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有效结合。

(四)科学把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点

应当从以下二方面入手。一是围绕“经济决策”进行审计评价。经济决策是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职责履行中最重要的内容,尤其是那些重要经济决策,对经济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往往较大,决策失误往往造成重大损失浪费,因此必须把对经济决策审计作为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予以关注。二是应围绕“绩效”进行评价。绩效评价是对经济决策、内控制度执行、资金管理使用绩效等方面作出评价。因此在开展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着重关注被审计单位绩效情况。在作出绩效评价时,既要考虑被审计领导有形的政绩(显绩),更关注无形的、长远的政绩(潜绩)。通过对绩效分析和评价,有利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自身发展。

(五)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进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既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鉴定也是对审计机关干部素质的测试。为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审计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一是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思维敏锐力。讲政治、讲党性和讲责任是审计机关进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思想定位,是搞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首要条件。

二是以科学的审计理念指导审计实践。把绩效审计理念贯穿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将绩效评价作为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的组成部分,在关注真实合法性问题的同时,关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三是强化培训,增强专业技术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着力培养复合性人才,用现代审计技术和理念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质量。

四是优化审计小组,实现审计人员的全面提高。在经济责任审计组人员的配备上,要充分考虑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专业特点,在配强力量时要实现专业互补,优势互补,使审计人员的能力建设与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科学评价的要求相适应,从而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重点例8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企业主要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对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进行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一样。审计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如何正确认识和有效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已经成为内部审计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其成因及防范对策,对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树立和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信誉度,保护内部审计人员的自身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内部审计特点导致的审计风险

1 在目前的内部审计队伍中,还有部分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不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审计方法和手段落后,审计工作还不规范。特别是实施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时,由于缺乏相关操作标准,致使审计工作的随意性较大。这些制约着审计人员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经济条件下获取适当、有效的审计证据,从而容易产生审计质量上的风险。

2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够,权威性不高,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易受上层或局部利益的驱使或人事、人际关系的限制和影响,有时无法做到客观、公正。另外,由于内部审计地位的限制,在进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实际工作中,往往得不到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在取证的关键时刻,有时会遇到阻碍。导致审计工作难以正常进行,造成人为的审计风险。

3 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工作滞后。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内容、程序等方面还不够规范。尚没有操作性较强的审计评价体系和标准。审计人员往往只能依据常规的审计工作经验来进行。另外,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加大了审计人员职业判断和评价的难度,带来潜在的政策观念上的审计风险。

4 经济责任审计定位模糊,风险意识不强。目前,国有企业产权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理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受托管理关系尚未完全建立。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领导人往往难以准确定位自身的价值取向。有时难免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够、支持不足,客观上弱化了内部审计的职能。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在对所有者负责和对经营者负责两种体制下,其目标、职能作用不尽相同。由于上述原因,内部审计的责权自然难以清晰界定,定位模糊,进而对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审计人员的主动性产生影响,审计的风险意识自然不强。

5 经济责任审计时间紧、任务重形成的风险。人事变动一般具有批量性,在短期内容易产生审计力量不足的现象,使内部审计人员难以处理风险、成本和效率之间的矛盾;而且,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时间跨度较大,有的甚至长达十几年,经济活动十分繁杂,而人事部门要求的时间又十分紧迫。审计人员往往顾此失彼,容易产生客观的风险。

(二)审计外部的原因造成的风险

1 被审计单位会计工作薄弱带来的风险。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业务水平较低,账务处理不规范,导致会计资料失真;个别会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不认真,甚至将很重要的原始单据或账簿丢失,造成会计资料不全;有的会计人员工作变动时没有交接手续,甚至不提供真实的会计资料,致使内部审计人员无从审查真实情况。

2 被审计单位管理水平低带来的风险。一些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有的还很薄弱;有的单位虽然建立健全了许多制度,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还有的单位出于某种目的或迫于指标压力,粉饰、虚夸业绩。这些问题往往带来做假账、编制假报表等现象。被审计单位的舞弊行为或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会耗费内部审计人员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给审计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极易形成审计风险。

3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审计法人,评价自然人”的工作,由于直接涉及到人,所以比较敏感。由于受审计手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经济责任审计只能从审计的角度认定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在其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而不是全部责任。而且,随着经济领域违法违规行为的增多,其违法违规行为也越来越隐蔽,审计难度、审计风险呈现出上升趋势,个人的经济问题、廉政情况等仅仅依靠单方面的查账是得不到确切结果的。因此,审计结论与对审计的期望值之间存在差异,隐含着被动的风险。

4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是“先离任,后审计”,属于事后监督,审计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另外,在实际审计工作中,经济责任审计在内审机构出具审计报告后就结束了,对于审计结论疏于落实,对查出的问题也是查得严处理得轻。这客观上影响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也给后任领导和被审计单位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存在是必然的,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风险防范的意识与对策。我们应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经济责任审计原则,有效提高抗风险的意识与能力,并力争通过有效的防范措施,规避审计风险。

(一)在审计对象选择上注意审计风险的规避

有些离任经理(厂长)是必须审的,有些则不宜安排经济责任审计。为了规避审计风险,在征得领导和有关部门同意下,不宜安排经济责任审计的,可以不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比如领导人员已被提拔任用了,并且可能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公正进行的,我们认为最好不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因为这样的审计往往是成绩多,不足少。实际上,一旦该领导出现问题,审计风险就很大。另外,领导人员已被纪律检查机关或司法机关立案调查的,也没有必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总之,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安排上“宁缺勿滥”,是比较符合“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经济责任审计原则的。

(二)在审计内容、程序、方法等方面注意审计风险的规避

1 注重内控制度的评审,预测潜在风险。内控制度评审是审计的重要内容,而且其本身也可起到防范审计风险的作用。若内控制度不存在、不合理、不健全或执行乏力,就必须实施详细全面审计并予以提示,从而降低风险。并且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和管理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加强内控制度的评审,则奠定了对责任人评价的基础工作,可以提前预测潜在的风险。

2 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规避风险。经济责任审计一定要限定在审计所规定的范围和内容之内。通过 分析企业盈亏、资产保值增值、生产经营、员工工效、成本控制等一系列反映企业真实情况的经济责任指标和影响因素来确定审计的重点,并进行关键环节详细核对和审查,以保证正确的工作方向。对在审计中未涉及到或虽然已涉及到但未获得充分证据或难以分清责任的事项,不做任何评价,规避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通常重点内容如下:

(1)注重任期经济责任目标审核。经济责任目标明确了责任人任期内各项考核指标,审核经济责任目标,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充分维护责任目标的基础上,围绕责任目标量化并细化审计内容。企业经济责任目标一般包括销售、可控费用、利润、固定资产投资、资产保值增值等,实施审计时则应围绕上述内容,拓展和延伸审计内容。

(2)加强对资产、负债和损益的审核。审核资产应依据企业提供的实物盘存资料及相关的账、证、单和经济合同,审核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长短期投资和在建工程等实物资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将责任人任期终了货币资金的实际结存额、任期内形成的有问题存货、固定资产增减内容、长短期投资损失或收益、在建工程支出及合同进度作为主要内容审核清楚。审核资产额中的费用支出,应同核实损益结合起来。将票据充抵现金及充抵银行存款的支出、未按受益时限摊销的费用、虚列应收款的支出以及挂账的待处理资产净损失等应列未列损益核算的资产作为审核的主要内容。区分资产中费用支出的合理挂账,以核实资产的真实性;审核负债,应当以任期举债、举债用途及效果为主要审核内容;审核损益应与核实资产负债相联系,将任期内所有者权益中“未分配利润”反映的盈亏额与任期内应摊未摊、应提未提、应付未付、应转未转等影响损益真实核算的相关内容作为审计重点,以核实损益的真实性。

(3)关注债权债务真实性。债权债务的审核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不可或缺的内容,包括审核责任人任期内债权债务的增减变化、债权债务的真实性、债权债务的结清情况、债权的变现能力和举债偿债能力、有问题账款的成因及潜在损失等。责任人经手尚未结清的债权债务,应作为重点审计内容。依据购销合同、相关票据审核应收、预付和应付、预收等往来账项业务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合法性。依据其他相关合同,审核其他往来。逾期应收款、不良举债、结算中形成的有问题资金和任期内发生的坏账损失,这些应是深度审计的内容。债权债务审计是离任审计中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

3 规范审计工作程序,预防风险。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审计法规和审计规范,从确定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审计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到最终审计结论等每个环节都要按法定程序和要求进行,避免审计人员执法的随意性,预防程序不当引发风险。

4 运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控制风险。可积极拓展审计线索的来源,采用个别谈话的方式,召开相关领导、中层干部、管理人员座谈会,多向基层员工了解情况,与相关企业和部门取得联系,查账与查实有机结合,避开表面信息的干扰。还可考虑适当引人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并结合账目基础审计方式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达到提高审计效率和控制审计风险的双重目的。

5 建立和实行承诺制度,减少风险。分清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被审单位向审计组承诺,审计人员向项目主审承诺,项目主审向上级领导承诺。在常规的财务审计过程中。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并针对其薄弱环节及时加以纠正,督促其整改,促进被审计单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并做好审计资料的有效利用。在此基础上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能够减少审计风险。

6 加强复核、征求意见、化解风险。内部审计机构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的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制度,在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规范操作,严把质量关。如制定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制度,在满足对审计工作底稿复核的要求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另外,对每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报告,可组织有关主管进行反复讨论修改;对出具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力求措词适当、评价公正,经得起推敲;对于审计中未涉及和证据不充分的问题不做评价、不下结论;审计报告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人的意见,认真落实不同意见并妥善处理。这样,才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化解、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审计风险。

(三)在经济责任的认定和评价上注意审计风险的规避

1 经济责任认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我们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时发现,某单位2003年底有不良资产损失205万元,是某领导任职期间形成的。是不是就要认定为该领导的责任?经进一步分析,205万元不良资产损失中,其中大部分是执行新的会计制度要求补提折旧形成的。经过客观分析,不应认定为该领导的责任。所以进行经济责任认定,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重点例9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者离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不同于常规审计。常规审计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其出发点是维护被审计单位和国家的经济秩序。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则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目的是要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对于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履行职责的自觉性,增强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将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种类 

(一)按照审计的内容,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分为目标经济责任审计和破产经济责任审计 

目标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经济责任人完成其承担的承包目标、租赁目标、任期目标等目标责任情况进行的审计。这类审计主要是根据经济责任人与上级主管部门、发包(或出租)单位或者本级政府部门所签订的承包、租赁合同或目标责任进行审计。审计内容在合同中有明确规定,审计目标、范围明确,重点突出。 

破产经济责任审计是根据《企业破产法(试行)》的规定,主要审查和确认企业破产的原因;确定对企业破产应当承担责任的主要责任人;监督破产企业的财产物资,包括破产清算时资产、负债项目的确认,资产价值的评估,破产资财的变卖和分配等。这种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全面地对企业整个破产过程进行审计,确认责任人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保证破产清算的顺利进行。  

(二)按照审计时间的不同,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分为事前经济责任审计、事中经济责任审计和事后经济责任审计 

事前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在经济责任关系确立之前,对经济责任关系主体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进行审计,以保证经济责任关系各方合法、合理、正确地确定有关方案和合同,以保证经济责任的合理性、有效性,维护有关经济责任关系各方的合法权益。 

事中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指在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对其进行的审计。在经济责任的履行过程中,审计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对领导干部或经济责任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检查机关的财务收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存在差错或舞弊行为,督促责任人正确履行经济责任,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事中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例行的年度审计和不定期的临时性审计。 

事后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在终止经济责任关系或者领导干部调离所在部门、单位后,对其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的审计。如承包、租赁经营合同期满时,对经济责任关系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经营成果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确认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以解脱责任人所负的经济责任。

(三)按照被审计单位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分为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对党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党政正职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对国有独资企业、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股份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或总经理)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将经济责任审计分为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从政企分开的改革思路出发,充分考虑到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业在工作性质、工作内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以便审计机关能够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实施审计。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工作的特殊性 

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项目审计相比,存在如下特点:一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主要是省、地级市、县三级直属的党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党政正职领导干部,以及乡、镇党委、政府正职领导干部,他们集人、财、物三权于一身,对其经济责任、经济行为及经济关系开展责任审计,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二是审计监督的内容和重点不同。其内容包括财务信息的真实性、经营业绩、资产营运质量、内控管理、执行制度以及个人经济行为和责任等。三是经济责任审计必须遵循干部管理权限,根据党委组织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的委托和要求,具体实施。 

(二)审计方案的科学性 

审计方案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操作的基本依据,审计方案制订得是否可行,有无操作性,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能否顺利实施。为了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制订审计方案之前,要认真进行调查,在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之后,再考虑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实施步骤、人员分工、时间安排等,然后拟定方案,经领导批准后正式实施。在审计时,还要注意从实际出发,适时充实原定方案,使其更加切合实际。这样,不仅可少走弯路,也有利于被审单位积极配合。 

(三)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责任审计不仅领导关心,群众关注,也是矛盾的焦点。工作稍有疏忽,就会造成负面影响。对离任审计和任中审计来说,任职期限相对较长,任期内情况又错综复杂,审计人员一定要认真细致、深入调查、广泛取证,广征博引,不能以偏概全,偏听偏信。在取证时,不仅要从审阅账表凭证入手,检查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性,从清查资产、实物、有价证券入手,检查账实是否相符,而且要通过调查当事人、责任人、知情人,取得一手资料,弄清经济活动的原始面貌和真实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综合分析,把最真实和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作为审计证据。 

(四)审计结果的公正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离任人或任职人的任期经济责任进行恰当的评价,这又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所在。

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客观的辩证分析。能用数字说明的问题,要用写真的手法来反映;要尊重事实,尊重历史,既不能夸大成绩,回避问题,又不能脱离实际,妄加评论。总之,在审计评价时要注意适度,恰如其分,不能乱扣帽子,乱打棍子,走向片面和极端。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要点 

(一)选好审计的切入点,突出经济责任审计特色 

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和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相混淆。经济责任审计虽然以财政财务审计为基础和主线,但其重点是通过审计来评价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而目前我国一些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财务收支审计味道体现过浓而缺乏经济责任审计特色,其原因主要是财务收支审计轻车熟路、便于操作,而其他方面问题,比如:廉政情况、民主决策、重大损失浪费等问题,由于受多方因素所限,审计、评价起来较为困难,因而在审计中得不到更深入透彻的审查。因此造成最后审计结果成了财务收支审计的翻版,经济责任审计特色体现得不明显,降低了组织部门作为考察干部的参考价值。为此,审计人员审计时应作较为充分的审前调查,根据经济责任人的重点工作,在审计范围和审计权限允许的情况下,选好审计角度和审计重点,并将其贯穿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力求使审计结果与组织部门考察、任免干部工作联系得更加密切。只有突出经济责任审计特色,才能为组织部门考核、任免干部提供更加充分的依据。 

(二)提高组织部门对审计结果的重视,从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 

企业领导的主要工作就是决策、领导企业的经济活动。而企业的经济活动在财务核算中体现的较为明显,因而通过审计能够较充分地反映企业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时,既要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又要跳出财务的圈子,结合组织部门的重点考核内容,有所侧重地开展审计,客观公正地做出审计评价。提高经济责任人对审计结果的认可程度和组织部门对审计结果的重视,从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 

(三)加强风险意识,防范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复杂,但从总体上划分主要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审计风险外部因素包括: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有意识的舞弊行为和手法变幻使隐蔽性增强;机关单位和企业经营状况复杂化,含有许多不稳定因素;审计对象和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审计环境的影响等等。审计风险内部因素包括: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因素;审计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查证事实欠深欠细;审计人员独立性差;审计文书表达不规范;引用法规欠准确等等。 

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重点例10

[中图分类号]F23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0)02―0009―05

作者简介:刘爱东,女,山东高唐人,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审计学会副会长,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审计学会个人会员。主要从事会计与财务理论、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反倾销会计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完成和正在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部级及横向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10项分别获省部级奖;撰写并公开出版教材、专著8部,在《会计研究》、《金融研究》、《审计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等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历经十几年的发展,不仅为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帮助政府、企事业等单位优化管理,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拓展了审计理论研究的创新路径。为对这一具有时代特征审计模式的运行有―个基本了解,2007年4月至2007年6月课题组在对长沙、衡阳、永州、岳阳等地经济责任审计现状进行实地调研的同时,设计了一套由32题组成的调查问卷,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回收问卷18l份,其中有效问卷180份)。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十分有价值和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一、经济责任审计人力资源状况的调查与统计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人力资源总体状况,我们选择了被调查对象的所在单位、年龄结构、学历构成及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即相关法规、制度等)指标反映。图1为调查问卷所访对象的工作单位分布系列。

图1的统计结果显示,国家审计机关83人(占46.11%),地方各级政府部门16人(占8.89%),大中型国有企业72人(占40%),学校/事业单位9人(占5%)。被调查对象基本覆盖了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各类型代表,包括省、地、市县各审计主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主管领导,计划、法制、经济责任审计处、室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一线人员,被审计单位(对象)的代表,以及其他相关单位的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主体(即审计机关)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或内容(即经济责任审计所监督的“人”与“事”的有机结合。“人”――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事”――经济责任审计所监督的“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分别为46.11%和53.89%,这就为后续调查研究的客观性、可采性、有用性提供了保证。

表1和表2分别反映了调查问卷所访对象的年龄结构及学历构成。

从表1年龄结构看,无论是所访对象的总体,还是被访的审计机关,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了70%以上,这从某一侧面说明经济责任审计这支队伍年轻化的基本状况,预示着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前景。表2的学历构成显示,被访者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5%以上,且本科学历为主体(分别占58%和67%),而研究生层次的人才相对偏少(分别仅占3%和4%)。这说明经济责任审计这支队伍知识化总体状况相对不错,但需要关注高学历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即经济责任审计依据的相关法规、制度等),是伴随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从1999年6月中办、国办下发的“两个暂行规定”(标志着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正式确立),中央五部委不断出台的指导性意见,各省、市、地区根据自身情况相应出台的相关暂行办法、指导性文件等,到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法律形式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明确规定,进一步强化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依据。作为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及其相关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依据的相关法规、制度等知晓理解、研究状况,不仅直接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也反映了经济责任审计人力资源的质量。为此,我们围绕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原则及对2006年我国新修订《审计法》学习、研读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如表3-5所示。

从表3-5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看,尽管在具体调查内容或回答选项上有一定差异,但回答不了解、不清楚所占的比例都比较小(分别为0.45%、2.78%和6.67%)。对新修订《审计法》关于审计机关职责的相应调整内容,回答不清楚的比例略高(为6.67%)的原因,我们认为可能是被访审计机关以外的人员或由于新修订《审计法》实施时间不长的原因所致。这除了启示我们进一步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依据的相关法规、制度等的学习外,也实地测试出了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具有较好的政策水平。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内容的调查与统计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审计模式,其定位和内容直接影响着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效果。审计目标决定了审计内容。由于不同类型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目标不同,故相应审计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为此,我们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目标与侧重点的定位、划分的责任类型、党政领导干部及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法人代表等不同类型经济责任审计应重点进行审计监督的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如表6~11所示。

表6、表7的统计结果说明,为廉政建设服务、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和为组织部门考核、选拔任用干部提供参考,应当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目标与侧重点(占了57.00%);同时,在进行经济责任的界定和确认时,应重点划分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为首选。表8、表9说明,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应注重“以党政领导干部管辖的政府性资金运作为主线,围绕科学发展观与绩效观展开审计”(占52.12%);而“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被审计责任人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的情况”次之(分别占25.87%和20.85%),回答“不清楚”的只有3人次(1.16%)。对于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具体内容,52.78%的选择“经济工作目标完成情况、预算执行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国有资产管理与使用、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遵守财经法规和廉洁自律等”以及“检查与评价领导干部履行“四权一规定”情况,即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执行权、经济监督权和遵守廉政规定”等为其主要具体内容。我们认为,这一统计结果是比较符合目前我国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情况的。

表10、表11是关于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法人代表和大、中专院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的统计结果。其中,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法人代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具体内容应当是“对所在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分析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以及遵守国家财经法纪的情况”占46.67%,只有3.89%选择“被审计责任人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的情况”;选择“以上均是”为48.89%,而只有1人不清楚。

我们认为,表10、表11的统计结果,基本反映了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法人代表和大、中专院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属性和相应审计的主要具体内容,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实践运作要求具有一致性。

三、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状况的调查与统计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保证受托经济责任有效履行的手段、促进受托经济责任得以落实的控制机制,自产生以来,是在不断创新、完善中求发展的。为客观认识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运行状况,探寻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实现的对策及其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就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整体评价、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地方政府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程度及与审计部门的协调情况、影响我国审计发展的主要因素和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实现的对策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如表12~19。

表12―15分别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整体状况(良好和一般占了约75%)、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好、较好和一般占了近72%)、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程度(非常重视和比较重视达55%)和经济责任审计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协调情况(选择很好、较好和一般的比例为91%以上)等视角对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给与了肯定和较高的评价。但回答存在问题、不理想或不够重视的也占了相当的比例,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和思考。

表16―19所调查问题的统计结果,可能会对我们有一些启示。比如,我们发现,在“影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审计管理体制”为首选(45.57%);“经济责任审计实际运行中最难办的问题”是“缺乏合理评价指标,难以做出客观评价”(58.44%);“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审计监督时间窗口”选择“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高达86.67%;而“实用、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49.54%)也成为“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实现的对策”的首选。

四、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综上各部分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及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 调查对象(或样本选择)为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和各类被审计、监督的对象,其比例分别为46,11%和53.89%,这是本次问卷调查客观性、可采性、有用性的基本条件。

2 经济责任审计人力资源配置具有年轻化、知识化、较好政策水平等总体优势,但需要关注高学历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3 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和内容直接影响着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效果,不同类型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目标不同,相应审计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基本验证了不同类型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属性差异和相应审计的主要具体内容的不同。

4 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整体状况、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程度和经济责任审计机关与政府等部门的协调情况等视角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状况良好。但“审计管理体制”、“实用、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等被认为是影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主要因素和经济责任审计实际运行中最难办的问题,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和思考。

(二)思考

鉴于上述统计分析主要结论中,“审计管理体制”、“实用、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等被认为是影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主要因素和经济责任审计实际运行中最难办的问题,限于篇幅,我们仅就这两方面的问题思考如下:

1 关于国家审计管理体制的思考

现行国家审计管理体制始建于80年代初,属行政型、双重领导体制,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这种体制确立的初衷是为了从领导体制上保证依法审计和独立审计两项原则的贯彻执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暴露出许多缺陷。由于审计机关定位于政府的职能部门,并隶属于政府部门管理,审计工作被界定为上级对下级的行政约束,政府对经济运行的管理权和监督权,经济监督和行政监督,经济监督权与处理处罚权集于一身,形成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局面,制约了审计的监督职能,限制了国家审计的权力,使之一定程度上带有内部监督的性质。这种审计体制的弊端之一就是弱化了审计主体的独立性,审计机关对同级政府的经济活动难以发挥监督和制约作用,审计目标和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受最高行政权力机构意志的左右,审计发挥作用的程度取决于领导者素质和重视程度,在一些重大审计事项上难以保持审计独立性,无法突破地方政府保护的屏障。同时地方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其负责人的任免、调动、奖惩等都决定于本级人民政府,因此,审计机关往往不得不做出偏向同级政府的选择,以权压审的现象时有出现,审计结果极易被变通,成为地方政府的维权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