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农村的发展方向及前景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1 16:55:31

农村的发展方向及前景

农村的发展方向及前景例1

中图分类号: X3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0.012

1989年,自从我国第一届景观生态学研究会召开以来,相关学术界人士在景观方面的研究注入了很大的精力,同时给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由于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乡村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地,其良好、高效的发展是整个农业发展的根本。因此,对我国乡村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理论意义。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景观的发展也面临着相当大的机遇和挑战,为做好维护其特色和传统型原貌的工作,结合乡村的特点,建设合理的乡村景观规划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方向。

1 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的概念

我国乡村景观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起步比较晚,至今关于乡村景观的定义还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概括。我国学者谢花林等在景观生态学的视角下,提出了乡村景观的研究范围在各个相邻的乡村地域内,由土地单位交叉形成的嵌块体,其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形状差异、大小差异以及配置差异,因此也带来了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他认为乡村景观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束缚,而且还受到人类经营策略和经营活动的制约[1]。王云才认为,乡村景观是存在于城市景观之外的空间,以自然环境为主,包括文化景观、经济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以及自然景观,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复合体,以农业为主要特点的生产景观、乡村特有的田园生活文化和粗放型的土地使用景观等[2]。综上所述,专家学者对乡村景观的定义表达有一定的差别,但其共同之处是对乡村景观所包含的以自然景观为特色的人文景观、存在着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以及美学价值等观点的认可。

乡村景观规划的概念主要是以发挥资源最大化利用为出发点,在保护景观原貌的前提下,是一种合理设计、规划乡村景观的不同行为的行为体系,其规划设计是依据乡村景观所包含的自然景观的功能性、生态性、适宜性、经济合理性、社会文化性以及继承性这六大特性为基础,构建乡村景观发展的可持续模式。刘黎明提出,建好乡村景观规划,必须要考虑乡村土地使用合理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打造一种舒适、安全、健康、优美的居民生活环境,形成符合我国乡村特色发展的生态系统[3]。

2 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现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一是从景观生态学方面进行的应用研究。现阶段的研究主要关注在生态脆弱地区,比如西北农牧交叉带、黄土高原和城乡结合区为研究范围,采用景观生态设计方法和景观系统分析方法相结合,比如学者肖笃宁等出版的《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和《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二是从乡村地理学和传统农业方面进行的应用研究。如郭焕成的《黄淮海平原乡村发展模式与乡村城镇化研究》,详细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展的经济问题,对区域乡村发展机制和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三是从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应用研究。其研究的重点方向是土地使用的优化配置,合理调整乡村住宅地和农业用地,挖掘土地资源的潜在价值,改造乡村景观新面貌,但是对景观模型的研究和生态规划研究比较浅显,乡村景观的系统分析也没有得到深入的论证,这是研究存在的不足,也是以后需要学者更加关注的研究方向。

3 乡村景观规划措施

3.1 将观光农业纳入乡村景观规划中

伴随着社会化、工业化、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人们厌烦了城市的浮躁,开始向往乡村环境的大自然美景和具有其特色的人文景观,因此,乡村旅游应运而生,也带动了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研究,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和观光农业的结合是发展的潮流趋势,观光农业不仅能够在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当地居民收入水平、有效进行生产再分配、创新农村生产方式、调整乡(镇)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出良好的作用,而且能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借鉴国外成功的研究经验,提出适合当地特色的规划设计

和国外比较发达的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及实际应用水平相比,我国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引进国外提出的在新农村建设基础上,设计乡村景观的规划理念,结合我国实际,找出符合我国乡村地区乡村景观建设的发展方案。国外在农村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农村战略构想,并在韩国得到成功的应用研究。当今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农村的面貌也发生了新的改变,新农村建设正符合目前发展的趋势。根据我国景观存在着地域文化差异和多样性,应结合乡村的地域性优势,构造符合我国乡村特点的景观设计。其中务必要考虑的是把乡村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风俗等景观相互结合,突出差异和特色,增强乡村景观规划的唯一性,同时维护景观的原貌的安全,保留其传统性,达到乡村景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花林,刘黎明,李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园林,2003,(03).

[2]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01).

[3]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01).

农村的发展方向及前景例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各地区各部门应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优势,做好面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布局,提升发展体系、行政管理机制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能力,使各地区能运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更好融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新环境。

1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2016年2月,国务院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重点提出:“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1]。”至此,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及文化发展体系,提升农村地区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及市场资源整合能力,为未来阶段农村发展创造更优质的环境及发展条件,成为新时代农村地区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从发展需求角度来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变了传统城乡融合发展结构,提高了农村地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网络构建的主导能力。实现对农村地区发展资源的合理化分配,弥补早期阶段农村社区建设改革存在结构性缺失,解决使农村地区行政管理职权分化问题,为农村地区生活条件、卫生环境及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夯实基础。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非单一在原有体系上进行改革优化,而是从发展结构上作出调整,将农村地区农户衣食住行与城镇地区进行对接,在不改变原有生产劳动方式及社会基础产业结构的前提下,提升农户总体生活质量,强化农户生活幸福感及获得感,为农村地区经济建设、环境经济及产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困境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同样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有负面影响,需要通过深入分析予以解决。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问题,多数集中在行政管理及资源分配两个方面,做好对行政管理体系的完善,并制定科学的资源分配方案,有助于深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稳步推进。

2.1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要求在社区服务、管理调度及社会福利等方面做好协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采用将多个行政村进行合并的基本模式。其中,各地区社区服务、管理调度及社会福利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何制定福利补贴标准、规范社区服务体系及优化管理调度模式,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需思考的问题。从经济结构上来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使农村产业建设形成发展合力,强化农村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其社会福利标准、社区服务质量及管理调度执行性势必有所提升。但从实现环境的发展视角分析,部分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解决农村发展融合行政管理权限重叠的问题,加速农村发展环境现代化治理,提升农村经济发展上限。但各地区乡村发展存在内部矛盾,仍然未能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视角下得以有效解决,内部矛盾的产生必然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影响[2]。新型农村社区专业服务人才匮乏、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单一,管理调度时效性不足等问题,仍然困扰了后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应在充分了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本特征的同时,做好对各项建设发展、管理工作的优化,进一步建立长效化发展机制,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时展接轨,并有效吸纳城乡融合发展经验,提升新时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水平。

2.2资源分配

资源分配问题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利益分配、人力资源配置及市场资源调度四个方面。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政府机构与企业提供支持。但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式分析,上行经济固然对农村建设创造便利条件,但政府机构及企业同样面临经济转型及市场产业升级的压力,如何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职权划分,并在合理范围内为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企业提供政策优惠,则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考虑的问题。利益分配主要指农户之间居住资源及经济资源的分配。部分地区大刀阔斧的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改革,基于大拆大建进行农村改造。该方式的确加速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程,但不利于对农户核心利益诉求的满足,容易促使农户与政府机构之间产生嫌隙,从而,导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及社会资源的调配,也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各个乡村产业优势及产业发展需求不尽相同,针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要以推动经济发展、优化居住条件等作为底层建筑。因此,有效发挥不同地区产业优势,强化产业集约化发展,对于缓解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及市场资源调配矛盾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3乡村振兴视角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特征

乡村振兴战略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诸多便利。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充分影响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产业化、中心化及统筹化三个方面。其中,不同建设特征也代表了不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模式。未来阶段,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要充分做好对不同发展模式下建设经验的积累,开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视角,为未来阶段更好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总体实效性提供有利保障[3]。

3.1产业化

产业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产城联动为主导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该模式利用对产业资源的聚集优化,优化本地区产业资源配置,降低传统模式对产业发展的限制,使各乡村产业发展形成一体化联动。通过对人口资源的社区化集中,提升农村地区对部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改变农村土地资源闲置及居住资源紧缺的问题。基于产城联动模式的构建,充分加速土地资源的流转,优化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生态,能够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则给予农户更多的居住选择权,帮助农村环境改造及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单一土地资源结构对农村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最大限度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需求,为后续阶段强化各地区产业建设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2中心化

中心化是指由乡镇企业与政府机构协同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采用产业资源、服务资源及配套设施的集中化管理,进一步打造以农村地区中心发展为载体的舒适生活圈,围绕对优美环境、良好服务体系及多元市场生态的建立,实现对农村地区发展面貌的改善[4]。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建立中心化发展模式,实现将资源共享理念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有效运用。中心资源的共享可以更好控制成本支出,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多位一体发展,使政府资源、民间资本及商业资本等均可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民间资本与商业资本的加入,将为提升农村地区生活质量及改造生活环境提供有力保障,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需求与企业利益诉求充分契合。以此,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高水平发展创造积极条件。

3.3统筹化

统一协调、统筹管理,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特征。传统模式下农村行政管理,存在管理结构单一及管理覆盖范围不足问题,部分地区由于行政管理职责划分缺乏合理性,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形成三不管地带,农村地区产业升级及产业结构改造因此受限。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统筹管理,则将管理职权进行统一分配,提升各地区行政管理执行力,实现行政管理全面性覆盖,为农村地区市场发展统一规划、社会资源统一调度及产业资源协同配置等奠定良好根基。因而,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效化视角来看,统筹化管理是基于大局观视角,为农村社区建设及环境发展改造创造良好条件,实现农村生产水平、生活质量及生态治理等多方面提升,进一步满足新时代农村地区建设发展需求,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多元化对接。

4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影响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及科学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定程度改变了农村地区的发展面貌,提升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充分突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优势,强化对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优化,明确行政管理及社区服务定位,提升新型农村社区总体社会服务质量,有效为农户及企业发展提供社会保障。以此,排除农户及企业的后顾之忧,丰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服务功能,为后续阶段政府机构进一步从多个视角提供发展政策的支持创造条件。

4.1优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

面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做好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的优化,有助于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为农村发展资源的整合提供良好机遇。因此,各地区应围绕协同共助、合力助推的中心思想,优化新型农村社区产业发展资源配置,基于充分发挥农村产业发展优势及助力产业融合,改变新型农村社区的产业结构,确保新型农村社区能持续为优势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进一步构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另外,新型农村社区对于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的优化,不应采用一以贯之的发展改革理念,要在不影响当前产业独立发展的前提下,做好多方面产业发展规划,逐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产业发展试点改革,适时做好对产业发展方向的调整,基于产业发展中弹性化策略的运用,为新型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5]。从而,化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经济矛盾。

4.2明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精准定位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面向提升农户生活质量及为农户生产劳作创造便利条件两个方面做好行政管理规划,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能围绕以上两个方面内容制定科学方案。在此过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摒弃传统行政管理及社区服务理念,面向农村发展的城镇化对接构建行政管理新体系,并根据各个行政村行政管理工作现状,统一行政管理工作标准及内容,实现各个不同行政村之间行政管理工作的步调一致。避免在社会福利、社区服务及管理调度等方面产生严重的差异化问题,使农户能真正意义上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受益者,降低外部因素干扰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的影响,促使新时代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达到更高水平。

4.3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视角下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面向企业、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及农户等提供经济、人力资源及市场资源方面支持,降低新型农村社区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结构性阵痛问题,使企业、教育机构及农户等能尽快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新环境,排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中存在阻碍。为此,政府机构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好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第一,政府机构应面向企业、医疗机构及教育机构等做好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卫生发展、文化建设及环境治理等要求,做好与企业、医疗机构及教育机构的对接,缓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改革中存在压力。第二,政府机构应为农户及农村就业人员发放住房、失业及医疗等方面经济补贴,加速农户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基于政府兜底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发展保驾护航[6]。

4.4丰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服务功能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变传统农村发展结构,提升农村地区信息化及现代化发展水平。为更好提升新型农村社区中农户生活品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注重对社会服务功能及行政服务功能的完善,切实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有效性,确保相关水、电建设及治安管理水平能达到较高标准,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标的实现做好铺垫。另外,丰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服务功能,不仅要面向外部发展做好合作,同时,也应针对内部经济发展循环及本地区农业资源开发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发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优势,从生活环境、经济水平、社会影响力等多个方面,提升农户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认同感,使农户在新型农村社区环境下能更好履行自身义务及社会责任,提高农户基础生活幸福感。

4.5强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倾斜与政府支持

政府做好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倾斜,可以更好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降低经济、环境等因素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制约,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多元化、系统化及科学化推进。对此,新型农村的社区建设应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合理做好行政村管理融合的决策,最大限度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保证农户核心权益。在充分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夯实基础的同时,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上限,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为未来农村发展转型做好充足准备。除此之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根据当前发展需求,持续做好合村并点工作的深化,既要发挥各个机构及各个部门社会服务功能,也要维持良好发展改革秩序,进而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视角下的良性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极大提升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水平,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迈入时代新纪元。各地区应紧抓时代机遇,积极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背景下管理协调及发展优化,加速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改革,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俊.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新时代乡村建设路径与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9(7):6.

[2]王生章,崔佳慧.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初探[J].行政科学论坛,2018(10):47-50.

[3]张艺颉.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与转型路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4):8.

[4]魏文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空心化治理与社区建设融合探究[J].南方农业,2021(17):3.

农村的发展方向及前景例3

收稿日期:20131202

作者简介:何永(1977―),男,浙江乐清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1008402

1引言

园林景观的形成是受制于一定的自然条件以及人文条件的综合作用,现代都市的快节奏,生活压力的增大,使得都市人渴望身心的放松,娱乐消遣也就成为了首要选择,园林景观之地就成为了消遣之地。

对于新农村来说,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物质生活的逐渐富足,他们也同样渴望拥有精神空间。而园林景观设计由于驻足于城市空间,被称为城市园林景观,农民很难享受到这种景观,因此对于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思考恰恰迎合了新农村发展的思路。

2绿化的范围

就新农村建设而言,由于农村大都以农田灌溉为主,大面积的农田绿地占据着农村土壤,但是对于农村的道路以及河道、沟道等各个通道而言,没有进行植入绿化工作。因此,新农村的园林景观建设,必须从绿化植入农村的各个点、面、块入手,在道路两旁种植一系列的植物,并在主干道构建绿化带,由此绿化村庄,形成新农村道路绿树成荫、花明柳绿的意境。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要将大面积绿化铺开,形成绿意浓浓的园林气息,当然对于农村地带所具备的各种优势特色,比如瓜果蔬菜:西瓜、葡萄、梨、山杏等,这些特色产业要重点体现,因为这些特色产业促进了新农村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格局的形成。此外,还应该注意的是,必须将农村的农田作为重点来抓,不应该与农田争夺土地,应该在农田之外的闲散地块进行园林景观建设,使得农田、人居与园林景观建设相得益彰,形成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新局面。

园林植物配置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对于植物的配置方面来说,由于植物构成了园林景观建设的主题,其配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质量以及功能的发挥。在进行园林景观的建设时,应该以科学为依据,同时融合多种符合新农村空间的艺术手法,创造出新农村空间的优美园林景观艺术,保证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之间的和谐统一。由于不同植物的生态习性不同,因此应该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气候条件进行合理布局,可以合理运用乔木、灌木、草皮、花卉以及各种地被植物等,由此充分发挥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优越性,凸显其观赏特性。对于植物的配置,主要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同种植物之间进行互相配置,可以考虑各种植物的选择、组合、色彩搭配、园林意境等。二是植物与园林景观的其它小品进行合理配置。这两个方面在植物的选择以及数量上都应该强调主体,由此表现新农村园林景观的特色以及风格。

3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原则

3.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指的是一种理念,具体体现在符合一定功能性的同时又符合人的审美观念,基于新农村的不断发展,要充分运用各种综合性的手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互动性,由此满足新农村在园林景观建设中的需求,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按照农村的风俗习惯、心理特征以及思维方式等进行,打造既符合功能性、舒适性、便利性,又符合精神层面上的心理需求以及审美需求的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中融入人性化理念是对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是对人性的尊重。

3.2生态环保原则

对于新农村建设而言,在紧紧把握农村的生态性的同时,要将环保理念纳入其中,从绿色健康理念出发,建设绿色的符合新农村环境要求的园林景观空间,通过各个设计方案的不断筛选,优化和整合出一个适合新农村建设的园林景观建设方案,将涉及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关系规划,合理处理好经济与园林景观建设的要素,做好生态环保工作,力求园林景观建设向着自然、生态发展。

3.3艺术化原则

新农村园林景观建造在体现农村改革开放的美好前景时,应该将艺术化融合进去,体现新农村的新风貌,以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展现农民的勤劳努力、展现新农村新风貌,可以将新农村的特色糅合进去,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园林景观建造,摈弃农村的各种落后观点,以“新”进行建造。让人感受到美好式新农村、创新式新农村、发展式新农村、艺术式新农村的姿态。

3.4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原则

由于农村环境的特点,其地形适合于种植,有着许多农村的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地种植以及农村的各种庭院等元素都是新农村的宝贵资源。因此,在进行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尊重和体现出农村具备的原有的风貌特征,使得自然景观与建造的人工景观形成一体、和谐相生,对于农村的特色要重点予以突出,打造符合新农村建造的园林景观特色,让人一看便知某个村落的特色和韵味。这些原本的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是为园林景观建造节约成本,一个好的、成功的新农村园林景观建造不在于外表的豪华美观,而在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实现本土气息,传递出新农村建设的风格。此外,还应该以绿地为主,适当减少水景、小品景观的建造,考虑建造之后的使用以及维修成本,为农民创造园林景观气息的同时,从根本上降低他们的经济负担。

4园林景观建设的相关设施以及小品要求

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在大面积植入绿化的同时,应该为村民提供一个娱乐健身的场所,让他们在空闲之余可以散步、进行各种健身活动,这些健身设施都是根据人体工程学所设计,符合人的各项锻炼指标。对于相关的设施、小品等应该以符合新农村的特点为主,舍弃那些华而不实的设施。农村水景设计还必须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水源情况,利用现有水源,适当确定水体面积,深度和形状,采取多种手法创造以水为中心的动态和静态景观,当然,必须充分考虑季节性枯水以及冬季水体变化等各种因素。此外,对于园林景观建设还必须充分注重整体性,将环境与人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并且可以收集一系列有关于当地农村的各种资料,同时进行各种因素的分析和评价,制定景观的整体性、有机协调性。

5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步骤

5.1收集资料、实地勘测

在进行新农村园林景观建造的时候,应该了解项目的整个概况,对于农村的当地民情以及风俗习惯有所了解,主要包括建设规模、投资规模等等,尤其应该熟知项目的整体概况和所实施的各项内容,收集各项与项目建设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表现在对于农村的自然条件、周围环境状态等,应该按照所提供的农村基本地形图,对于所要规划的新农村区域有整体的了解,充分结合当地各项有利条件进行建设。

5.2方案构思以及修改

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以及归纳,把当地农村的各种条件考虑在建设范围之内,应该将业主所提出的各种思路进行概括和总结,将设计任务书中的规划内容融入到规划图中,构思草图只是一个初步的规划轮廓,然后需要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补充和修改,对于总图中的村落、庭院、山川、道路、水渠、河堰、湖面、绿地以及建筑小品等各元素要进行明确定位。各个不同步骤的做法应该保证整个规划在功能应用上趋于合理化,在构图形式上比较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也就是保证视觉上的美观与舒适、生活上的经济与实用。在建设过程经过了初期修改之后,还应该将规划构思的草图渠道进行多层次以及多次数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还应该与当地的农民进行沟通和交流,保证整个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生机与活力。

5.3加强施工质量和后期管理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如何,施工队伍的选择是关键,要选择具备施工资质,技术力量强的队伍,并科学合理的组织施工,苗木种植处理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灵活处理的原则,优先使用优良的乡土树种,推广应用自然植物群落模式。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初具成效后应加强管理和维护。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出现前功尽弃、劳民伤财的后果。管理的环节,包括施肥、浇水、除草、修枝整形及病虫害防治等,要制定一套符合实际的长效管理制度,要设专人常年管理,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巩固园林景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成果。

6结语

我国在园林景观建造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园林景观无不引领着城市的发展。对于新农村而言,植入园林景观建设这一思路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向前发展,还能够展现农村的另类风格,促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优化人居环境,为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使得农村建设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花红柳绿、翠鸟鸣啼、绿树成荫。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美不言而喻,它为新农村提供了休闲、娱乐、健身等应有尽有的设施,为广大农民所喜爱和接受,为农村建设提供发展空间。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思路的提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农民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相信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发展前景一定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

[1] 张天柱.现代观光旅游农业园区规划与案例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农村的发展方向及前景例4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31-01

在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及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大促进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并且对农村经济的管理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就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而言,农业经济管理已经成为十分必要的任务。因此,在现代新农村建设基础上,应当积极探讨有效途径及策略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从而使农业经济得以稳定良好发展。

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1 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理念逐渐现代化

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管理要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促进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必要任务。另外,由于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使农业经济得到良好发展,应将农产品深加工作为重点内容,不但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加以重视,同时也应当更加重视农产品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必然趋势,而经济管理方式及理念的转变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必然成为主要方向。

1.2 农业经济管理呈现信息化发展趋势

随着当前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上各个领域内均得到广泛应用。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发展速度,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必须要实现信息化。在当前形势下,农业经济信息化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发展及应用,在农业经济中的各个方面信息化均得到渗透。通过实现农业技术信息化,可使农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变成为农业生产力,从而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进而对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能够起到较好促进作用。因此,在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管理将成为主要方向。

1.3 农业经济管理逐渐实现生产化

在当前越来越多农业合作政策不断出台情况下,社会上很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也得到较快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也得以更好发展。在一些大型企业的带动作用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开始逐渐实现,农民经济水平得以有效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得以进一步增强。因此,在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的实现也必然成为新的趋势。

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途径

2.1 积极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在现代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为能够进一步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合理规划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而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属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合理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而言,应当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而积极进行创新及改革,对于传统管理方式应当尽快改变,应当依据新农村发展趋势将管理方针进行改变,从而制定合理管理制度,使其能够与时展及当地发展情况相适应。在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方面,应当从以下方面作为入手点:其一,将传统农业发展方向改变,将经济结构融入,从而使农业发展速度加快,使农村整体经济水平得以提高;其二,将传统农产品外形转变,当前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高,加强农产品合理化生产可使食品安全性得以有效提升,从而使市场影响力得以提高,使r产品发展渠道得以拓展,促进农业经济得以更好发展。

2.2 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

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对农业经济发展及管理加强重视及投入,应当以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为基础,积极建立合作社,充分重视原材料生产加工,从而使农产品原理基地建设及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能够得以真正实现,并且要保证这些新建工程能够满足新农村建设有关需求。另外,对于当地农产品龙头企业及重点产业,政府应当积极加大扶持力度,从而使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各个方面因素之间能够加强联系。此外,政府应当积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从而使农业经济得以更好发展,对于专业化合作组织,应当使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进而积极带动农业经济提高与发展,使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得以真正提高。

2.3 进一步加强农民利益管理

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农民利益管理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这是因为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的利益成为重要因素。所以,在现代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完善农民利益管理机制,对农民利益不断加强重视,努力维护农民权益,对于农民需求及所出现问题应当积极解决,从而避免农民利益受到损害,使农民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使农业经济管理得到更好效果。

2.4 推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在农业技术的应用方面,信息化过程使得其向农业生产力转变的周期和效率大大提高,在指导农业生产、保证农业增收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并且这种信息化的过程也已经实现了和农业经济管理的融合,大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农业管理的水平。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大大加强对基层农业管理人员信息化的意识的培养,进而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终端保证管理效果的实现。

3 结束语

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也越来越重要。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应当准确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措施及途径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使其管理水平得以提高,促进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的发展方向及前景例5

重庆市璧山县旅游经济活动开始于90年代初,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旅游资源优势正在向旅游产业优势转变,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同时,璧山县乡村旅游区域广阔,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景观丰富多彩。如何合理的利用乡村优越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特点,借鉴其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把旅游与乡村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农业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对璧山县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推动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璧山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与其他发展较早的地区相比,璧山县乡村旅游业处于初步阶段。由于发展意识与理念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璧山县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很好的把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璧山县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因此,总体来说,璧山县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农业产业为依托,即开展了农业观光、生态农业园等乡村旅游。

近几年,随着璧山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建成了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乡村旅游景区,其中比较突出的代表有青龙湖荷香苑、重庆凯普生态乡村园、重庆九州花木公司乡村旅游园、丁家花卉苗木基地、翰林山庄、阳龙农家乐、城北生态观光园、璧城高效生态观光农业区、龙梭山桃园等。截止2007年,璧山县农家乐已发展到130家,其中被授予“重庆市星级农家乐”的有7家,日接待能力1400人,日接待人数850人,年接待游客50万人左右,从业人员231人,每年实现收入819万元。

三、璧山县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及空间布局分类

(一)璧山县乡村旅游资源特色

璧山县高山丘陵多,构成了以山地、湖泊为主的高山生态农业景观、滨水生态农业景观、平坝生态农业产业景观,既各具特色,又互为依存。此种地势地形特点造就了璧山县农业产业的特色:山地林果经济为主,辅以花卉苗木、蔬菜、水果、水产、畜牧业、粮食业。农业生产和产品种类齐全,已形成特色的花卉苗木产业、蔬菜基地产业、瓜果基地产业、名优鱼产业等优势产业。在璧北、璧中、璧南地区形成了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璧城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璧城观音蔬菜基地、大路镇蔬菜基地、八塘镇蔬菜基地、七塘镇蔬菜基地、丁家镇蔬菜基地、龙梭山桃园、八塘镇凉水村樱桃园、八塘镇青云村水果之乡、广谱柑橘园、大路镇大竹村黄花基地、青杠花卉中心、渝西植物生态观光园等。诞生了一批生态农业园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二)璧山县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布局分类

根据璧山县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情况,将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划分为县城区、璧北区、璧南区、渝遂高速公路区、成渝高速公路区等五个区,如(表1)。

四、璧山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构思

依据璧山县乡村旅游资源及产品的空间格局,本文提出璧山县乡村旅游开发的“一圈两翼两轴”的空间构思。“一圈”主要包括以璧城为中心的县城都市板块;“两翼”主要包括璧北板块和璧南板块;“两轴”主要包括渝遂高速公路板块和成渝高速公路板块。

(一)县城都市板块

县城都市板块包括:璧城街道、河边镇、福禄镇、大兴镇。该区域位于璧山县乡村旅游的中心地带,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地理位置居中,交通便捷,具有璧城及重庆市主城区庞大的客源市场,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一级客源市场为璧城人口,二级客源市场为重庆主城区人口。功能与产品定位为近郊休闲乡村旅游。发展方向为:乡村农业观光模式、乡村度假休闲模式、乡村蔬菜文化模式、乡村购物美食模式、乡村运动健身模式。

(二)璧北板块

璧北板块包括:七塘镇、八塘镇。该区域位于璧山县的北部,地形以浅丘河谷较多,地势较为平坦,农业基础好,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有璧北河纵穿其内,水资源丰富,相邻的北碚区、铜梁县、合川市等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密集。一级市场为璧北人口,二级市场为北碚区、合川市、铜梁县与其相接壤区域的人口。功能与产品定位为乡村田园观光、乡村水域体验、农业产业乡村旅游。发展方向为:乡村生态探险模式、乡村水域风光模式、乡村蔬菜文化模式、乡村文化探古模式、乡村果园采摘模式。

(三)璧南板块

璧南板块包括:三合镇、广普镇、健龙乡。该区域璧山县南部,地形丘陵为主,农业发展基础相对较好,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较高,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基础设施较完善。近邻经济基础较好的江津区、铜梁县,交通便捷。一级市场为璧南人口,二级市场为铜梁县、江津区及近邻地区。功能与产品定位为乡村幽谷景观、乡村康疗健身、乡村宗教文化、农业产业乡村旅游。发展方向为:乡村幽谷探险模式、乡村休闲度假模式、乡村蔬菜文化模式、乡村宗教文化模式、乡村康疗健身模式。

(四)渝遂高速公路板块

渝遂高速公路板块包括:大路镇。该区域位于连接重庆市主城区与四川遂宁市核心位置,是重庆主城区游客到铜梁县、潼南县、遂宁市的必经之路,交通便捷。且地形较平坦,农业基础较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一级市场为大路镇人口,二级市场为重庆主城区、铜梁县及近邻地区。功能与产品定位为乡村农业观光、乡村古镇景观、乡村农业产业景观、乡村农耕文化、乡村特色产品、乡村商务会展。发展方向为:乡村度假休闲模式、乡村古村风景模式、乡村文化探古模式、乡村蔬菜文化模式、乡村果林文化模式、乡村购物美食模式。

(五)成渝高速公路板块

成渝高速公路包括:青杠街道、丁家镇、正兴镇。该区域位于重庆主城区到四川成都的交通要道上,是重庆主城区游客到成都的必经之路,交通便捷。地形平坦,农业基础好,水资源丰富,瓜果、蔬菜等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一级市场为青杠街道、丁家镇、正兴镇人口,二级市场为重庆主城区、成都及近邻地区。功能与产品定位为乡村水域景观、乡村花卉苗木、乡村民俗节庆。发展方向为:乡村水域风光模式、乡村文化休学模式、乡村自然科考模式、乡村果园采摘模式、乡村农业观光模式、乡村民俗节庆模式、乡村艺术体验模式。

五、小结

璧山县乡村旅游是实现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顺利实施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璧山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对乡村旅游空间进行科学规划,不仅能发挥旅游业的经济带动作用、优化农村发展环境,还能扩大农民就业、传播先进文化、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农村的发展方向及前景例6

中图分类号:S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293-1

国家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水利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农村水利也亦不例外,农村水利在农民抗御自然灾害,发展农业生产,保证农民人均饮水,维护农村生态环境条件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农村水利更是促进农业增产,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保障。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如何更好地发展,不但关系到农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且更进一步地关系到整个社会粮食生产的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关系到农业的持续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说,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因此,搞好农村水利建设,重点和前提是要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这样才能繁荣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村乡风文明,从而为农村民主政治的开展提供物质基础。

1 通过合理税收引导民间资金向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

税收是国家强制性征收的一种资金,通过税收政策可以更好地体现国家宏观控制的手段,可以肯定地说,政府部门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所用资金都是通过税收制度来实现和完成的。因此,更好地运用国家税收政策和国家宏观控制政策去鼓励和引导社会上闲散资金更多更好地将社会上的各种资源积极地投入到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之中,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对此要采取以下相关措施去引导民间资金向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方向转移。一个方面是要通过税收政策完善农村水利工程改造;二是通过税收政策获利的资金加强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和水土保持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通过税收政策进一步减免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或者相关方面所建设项目的税收,以更好地促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 通过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发展农村水利专业合作组织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说:农田水利建设问题、农村道路修建问题、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农村村容村貌治理问题等,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护不到位、管理人员素质低下、基础设施建设管护费用没有资金等问题。为此,应积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尤其是水利方面的专业合作组织,比如农村水利协会、农村水利管理协会、农村用水协会、农村环境保护协会、农村股份合作社等农村相关水利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我国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自发展阶段,水利的相关的专业合作组织更是如此。为此,国家就要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和刺激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从我们国家目前来看,对于农村从事水利和水产养殖业的人士可以采取税收优惠待遇,大力鼓励和支持有志从事农村水利和水产养殖方面的人去发展与农村水利相关的产业。这样一来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来可以通过水利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具体地说,可以考虑对农村水利事业中相关的专业合作组织当中专门从事公益性的或者进一步说非营利性经营活动实行全部免税。对那些为农村公益的营利性活动适当采取低税政策。具体地说,则可以考虑对农村水利专业合作组织进行相关的配套建设由政府部门提供帮助,使其在供水、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相关的投入与改造方面实行必要的税收减免。

农村的发展方向及前景例7

xx街xx村位于xx区xx生态文化旅游区东环线重要节点。全村辖x个自然湾,xx户xx人,村域面积xx平方公里,村“两委”成员x人,其中妇女委员x人,党员共x人,其中女党员x人。我村自然生态良好,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独具特色(传统民俗“走高”入选市级“非遗”项目)。“一村两景,7Axx”,笑迎八方来客。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下,在xx区及街道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我村屡创佳绩。2015年被评为“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6年被评为“xx省文明村”,2017年被评为“xx市五星级基层党组织”、“xx市十大美丽乡村”、“xx省三乡工程典范村”,2018年被评为“xx市法制建设示范村”、“xx省百佳村民委员会”,2019年被评为“xx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森林乡村”。目前,我村正在积极申报“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一、积极发动能人回乡,助推乡村振兴

xx村党支部通过党组织力量,运用乡土情怀招商引资,用感情留人,引在外发展的能人xx回村投资,利用原有村湾、农田、山水资源等优势,兴建xx农庄。xx农庄坐落在xx市xx区xx境内,风景秀丽,是xx生态旅游胜景之一,占地面积xx余亩,其中水面xx余亩。农庄员工x%都是当地周边村民,公司的劳务用工、岗位用人都是优先考虑周边村民,切实解决村民就近就业的问题。农庄每年解决就业xx余人,为村民增收xx万元;租赁土地、盘活资源为村民增收xx万元,带动x户x人贫困户脱贫。

二、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以“农”促“旅”

1.抓好特色作物种植。2003年,xx村委会积极招商引资,促成玫瑰花种植项目落户我村,将村集体荒山和农户的土地流转后,由玫瑰园公司提供良种及相关种植技术,雇佣农户负责玫瑰花的种植,并向农户支付工资;玫瑰花成熟后由玫瑰园公司回收,提炼玫瑰精油,制成玫瑰系列化妆品,远销海内外。后来在村“两委”的建议下,探索出了“花卉种植+旅游景区”一体化模式,该项目建成后,既充分利用了我村的闲余劳动力资源,又很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大力打造xx文化旅游业,实现了土地的多重利用,同时业实现了村和企业的双向促进、双向发展,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近xx万元。

2.发展农村蔬菜合作社。蔬菜种植作为xx村的一项传统农业项目,一直存在着小规模、不集中、低产出的问题。2015年以来,在村“两委”的倡议和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成立了xx村农村蔬菜种植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单位,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各农户修整种植环境;合作社统一购置种子、肥料等物资,不仅降低了种植成本,又保障了蔬菜健康成长;由村聘请蔬菜种植的专家,亲赴现场进行指导授课,统一进行技术指导,让蔬菜种植户学习相关知识要领。合作社发挥联户集体优势,统一销售服务,多方联系客户,并派营销员常年在外联系市场。经过x年的发展,目前xx村蔬菜种植基地已初具规模,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近x万元。

三、创新资源开发模式,以“旅”带“农”

1.盘活闲置资源。原xx小学作为xx村集体的一项重要资源,曾一度被闲置,没有实现很好的经济效益。xx玫瑰园建成后,xx村委会主动作为,积极与玫瑰园公司沟通,将原xx小学租给其重新装修后作为公司办公室,每年收取x万元租金,将闲置资源重新利用,变废为宝,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乡工程”市民下乡活动开展以来,xx村成为xx市“三乡工程”乡村旅游型示范村,为尽快让村民生活好起来,村党支部主动作为,在村民中广泛发动宣传,拉网式清查村里空闲农房,逐家逐户上门做工作,最后有x户村民愿意出租,统一贴上标牌,公布房屋信息、租赁价格及联系人等。

在落实好xx市xx区优惠政策的基础上,xx村还结合本村实际,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市民租房入住。村党支部书记xx带头,村里成立市民下乡工作服务队,对前来看房的市民发放联系服务卡,对确定租赁该村民房的市民,给予“荣誉村民”待遇,与村民享有同等权利。可免费进入村域范围内的4A级景区xx农庄、3A级景区xx玫瑰园游玩,还可根据需要免费获得一块菜地来自我供给。在这些优惠政策的吸引下,xx村共接待到村现场考察x余次,空闲农房现已基本全部出租,年租金收入达xx万元,吸引社会投资近千万。其中,有x户农房出租给了市民,现在有x家已经入住,其余x家还在装修。xx村发挥临近景区优势,开发发展较为成熟的民宿公司资源,将村内xx套空闲房屋分别出租给xx公司和xx国际公司进行民宿开发。

2.盘活土地资源。xx村作为传统农业村,传统种植不但费时费力,产出效益还低,导致农民纷纷外出务工,土地抛荒问题严重。为改变现状,xx村转变发展思路,充分利用本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质的山水资源,坚持产业融合发展思路,把生态旅游作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支柱,毫不动摇地打造生态旅游名村。将原xx林场出租给xx农庄,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游,建成国家4A级景区。完成了国家3A级景区玫瑰园的土地流转,使村民增收的同时,村委会每年向其收取x万元的管理费,直接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我村通过盘活土地资源,直接推动了全村景区化,景区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四、乡村休闲游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旅游业的大发展,较好的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近从业问题,直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村民通过开办农家乐或经营乡村旅馆,在景区务工,出租土地或房屋、出售农副特产等方式,年收入大幅提升。协调安排村民x人在景区打工,人均年收入增加x万元以上;通过开办农家乐和乡村旅馆,投资景区旅游项目入股分红、出租土地或房屋、出售农产品和旅游产品等方式,发展农家乐x家、合作社x家、农业基地x余亩,帮助村民提高家庭年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村民xx为贫困户,丈夫前几年因病去世,女儿在xx读大学,家庭收入靠自己住在xx城区娘家打些临工还债和供母女俩生活,去年“市民下乡”,委托村委会将自己一栋x间两层楼房招租信息公布后,被xx市民尤先生看中,以年租金x万元价格租下,租期x年,已投资x余万对房屋进行了装修,供自家老人下乡养生养老和全家周末休闲,xx家也因此实现脱贫。

五、农旅结合带动村集体经济高速发展

农村的发展方向及前景例8

1)传统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是一种乡村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

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满足舒缓现代人的精神。

2)休闲农庄模式

休闲农庄模式是以休闲农庄作为经营单位的发展一种乡村旅游的模式。

休闲农庄是指占地有一定的规模,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的经营主体。

3)景区依托模式

景区依托模式是指依托旅游景区(点)开展乡村旅游,把附近旅游景区(点)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并融入一些乡情活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4)民俗风情模式

民族风情模式是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

5)品牌餐饮模式

品牌餐饮模式是指某一特定乡村旅游地以品牌化的特色餐饮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游客对旅游地的深层体验,“从味蕾开始”。特色餐饮,是乡村基于饮食传统文化,投入最少,最易于经营的旅游服务。比如:生态渔村。

6)乡村酒店模式

乡村酒店是指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综合性旅游住宿单位,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与住宿、餐饮设施进行结合,能够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体验的经营主体。乡村酒店的档次介乎于城市酒店和农家住宿之间,让游客能在农村享受到酒店级的服务。

乡村酒店模式是以乡村酒店作为主要旅游接待设施,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种模式。

7)古村聚落模式

古村聚落主要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长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地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历经年代久远,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古村聚落模式是指以浓厚的古村聚落文化和特色古村聚落建筑为核心吸引物,以保护为主,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8)创意产业模式

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创意产业模式是指依托乡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所形成的氛围,开发艺术家社区等具有鲜明创意产业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并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2、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村旅游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摸索出了一些较为成功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科学性、规范化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的开发大都基于业主自己的想法,没有按照科学的规范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发,致使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安全设施等布局不合理,甚至连最基本的导向指示牌也没有。大部分乡村游客旅游归来后,都在抱怨景区停车难,停车场缺乏安全保卫人员和措施。让游客进入其中就像是无头苍蝇瞎转悠,人流量大的时候特别危险。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开发者没有对科学规划足够的重视引起的。

2)盲目开发,重复建设

有不少的景区是村集体或私营业主自行开发的,由于没有经过对资源条件、市场诉求、周边竞合等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规划,致使开发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开发主导者只是基于自己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长远的发展,甚至都没有思考开发与周边资源的协调与竞合,重复建设也在所难免。

3)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大多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服务水平偏低,并且观念比较落后,没有统筹安排,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致使管理比较混乱。

随着旅游形式的多样化,乡村旅游形式逐渐成为游客日常休闲的选择,以往较为混乱的服务不在能够满足游客的需要。服务“短腿现象”日渐凸现。

4)缺乏商品意识,产品单一

乡村旅游仍然处在“吃农家、住农家”这样一个基础的接待服务阶段,真正农村的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已经在开发乡村文化,但也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使乡村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旅游产业链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真正实现旅游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

5)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不少旅游者比较在进行乡村旅游时,比较热衷于现场宰杀、烹饪还在饲养的羊、鸡、鸭等畜禽。这种做法实际上隐藏着不少问题,现场宰杀的畜禽几乎是没有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检疫,其中暗藏的疾病游客和经营者是无法分辨出来的。而乡村的厨房、碗筷也缺乏正规的消毒措施,没有卫生防疫部门的监管,很难达到与城镇餐馆相提并论的消费要求和卫生标准。有的经营点甚至还出售明令禁止销售的保护野生动物,如野猪、蛇类、青蛙等动物。

3、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1)乡村旅游分布的变化与新格局的形成

随着旅游消费意识的成熟,乡村旅游的格局也由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向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转变。

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50公里,中型城市周边25公里,小型城市周边15公里范围区域。

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250公里,中型城市150公里,小型城市周边80公里范围区域。

2)乡村旅游从依托城市向依托景区发展

乡村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不再以出游距离作为第一选择,而更多考虑的是旅游过程中的得到的服务和体验。

乡村发展旅游要么依托自身资源的吸引力,自身没有资源的只有依靠附近的景区进行联合品牌,打造特有的服务接待。借助景区的客源。

3)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采摘农业型向休闲、度假、体验乡村型发展

乡村旅游有待产业的升级,随着大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成熟,单一的观光采摘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乡村旅游者,旅游者到乡村希望得到乡村的生活体验和心灵的安宁,那么乡村旅游必定也应该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旅游转型。

4)乡村旅游从自发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

农村的发展方向及前景例9

1)传统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是一种乡村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

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满足舒缓现代人的精神。

2)休闲农庄模式

休闲农庄模式是以休闲农庄作为经营单位的发展一种乡村旅游的模式。

休闲农庄是指占地有一定的规模,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的经营主体。

3)景区依托模式

景区依托模式是指依托旅游景区(点)开展乡村旅游,把附近旅游景区(点)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并融入一些乡情活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4)民俗风情模式

民族风情模式是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

5)品牌餐饮模式

品牌餐饮模式是指某一特定乡村旅游地以品牌化的特色餐饮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游客对旅游地的深层体验,“从味蕾开始”。特色餐饮,是乡村基于饮食传统文化,投入最少,最易于经营的旅游服务。比如:生态渔村。

6)乡村酒店模式

乡村酒店是指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综合性旅游住宿单位,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与住宿、餐饮设施进行结合,能够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体验的经营主体。乡村酒店的档次介乎于城市酒店和农家住宿之间,让游客能在农村享受到酒店级的服务。

乡村酒店模式是以乡村酒店作为主要旅游接待设施,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种模式。

7)古村聚落模式

古村聚落主要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长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地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历经年代久远,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古村聚落模式是指以浓厚的古村聚落文化和特色古村聚落建筑为核心吸引物,以保护为主,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8)创意产业模式

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创意产业模式是指依托乡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所形成的氛围,开发艺术家社区等具有鲜明创意产业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并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2、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村旅游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摸索出了一些较为成功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科学性、规范化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的开发大都基于业主自己的想法,没有按照科学的规范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发,致使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安全设施等布局不合理,甚至连最基本的导向指示牌也没有。大部分乡村游客旅游归来后,都在抱怨景区停车难,停车场缺乏安全保卫人员和措施。让游客进入其中就像是无头苍蝇瞎转悠,人流量大的时候特别危险。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开发者没有对科学规划足够的重视引起的。

2)盲目开发,重复建设

有不少的景区是村集体或私营业主自行开发的,由于没有经过对资源条件、市场诉求、周边竞合等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规划,致使开发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开发主导者只是基于自己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长远的发展,甚至都没有思考开发与周边资源的协调与竞合,重复建设也在所难免。

3)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大多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服务水平偏低,并且观念比较落后,没有统筹安排,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致使管理比较混乱。

随着旅游形式的多样化,乡村旅游形式逐渐成为游客日常休闲的选择,以往较为混乱的服务不在能够满足游客的需要。服务“短腿现象”日渐凸现。

4)缺乏商品意识,产品单一

乡村旅游仍然处在“吃农家、住农家”这样一个基础的接待服务阶段,真正农村的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已经在开发乡村文化,但也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使乡村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旅游产业链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真正实现旅游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

5)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不少旅游者比较在进行乡村旅游时,比较热衷于现场宰杀、烹饪还在饲养的羊、鸡、鸭等畜禽。这种做法实际上隐藏着不少问题,现场宰杀的畜禽几乎是没有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检疫,其中暗藏的疾病游客和经营者是无法分辨出来的。而乡村的厨房、碗筷也缺乏正规的消毒措施,没有卫生防疫部门的监管,很难达到与城镇餐馆相提并论的消费要求和卫生标准。有的经营点甚至还出售明令禁止销售的保护野生动物,如野猪、蛇类、青蛙等动物。

3、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1)乡村旅游分布的变化与新格局的形成

随着旅游消费意识的成熟,乡村旅游的格局也由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向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转变。

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50公里,中型城市周边25公里,小型城市周边15公里范围区域。

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250公里,中型城市150公里,小型城市周边80公里范围区域。

2)乡村旅游从依托城市向依托景区发展

乡村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不再以出游距离作为第一选择,而更多考虑的是旅游过程中的得到的服务和体验。

乡村发展旅游要么依托自身资源的吸引力,自身没有资源的只有依靠附近的景区进行联合品牌,打造特有的服务接待。借助景区的客源。

3)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采摘农业型向休闲、度假、体验乡村型发展

乡村旅游有待产业的升级,随着大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成熟,单一的观光采摘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乡村旅游者,旅游者到乡村希望得到乡村的生活体验和心灵的安宁,那么乡村旅游必定也应该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旅游转型。

4)乡村旅游从自发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

农村的发展方向及前景例10

Abstract: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s agriculture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 conditions of rural areas have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A new type of tourism is booming, "Nongjiale" tourism. This is a kin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ural landscape, product of the local culture and the modern tourism,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combination model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s a unique form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This paper has emerged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Nongjiale" tourism and related discussion, analysis of rural tourism, "Nongjiale" and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which broadly defines "the 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 of Nongjiale", namely the generalized "Nongjiale" tourism refers to all the rural tourism activity occurred in the rural the landscape environment of the various form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rural life happens or.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tourism,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Nongjiale"; analysis the reason of Nongjiale rise, and puts forward some "Nongjiale" tourism issues.

Key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 rural tourism; scientific planning; Creative Agriculture Service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近年来,随着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产业规模日益壮大,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业态类型也在不断的多元化,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便蓬勃发展起来---“农家乐”乡村旅游。这是一种将农业生产,农村自然景观,乡土文化与现代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相结合的新型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的产物,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形式。已从农民自发发展逐步向规划引导转变,经济规模已从原来的零星分布,分散式经营转变为集群分布,集约式经营。目前全国共有8。5万个村庄开展乡村旅游。全国乡村旅游经营户超过了170万家,从也人员2600万人。而其中农家乐约150万家。根据调查统计,我国约有70%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农村以及中西部地区。而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依托西安市已有的区位优势,同时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这些都为农家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面对日益增多的农家乐等小型田园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从中找到了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而这些正是农村与城市的区别,农村最重要的特色也即是他的本色就是绿色生态的乡土文化魅力,所以在对农家乐的规划上应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主旨。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地形因地制宜,依山就势。

当今的农家乐具有鲜明的特点:1投资较少规模设施简易;2成本低廉价格适中;3客源不稳随着节日季节有明显的波动提供的服务相对简单;4发展较为迅速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无论是城市开发,还是旅游串连,都要做到统一规划,整体营销,所带动的,并不仅是一个行业的经济收益,还能带动一个产业链、甚至一个城市综合经济体的升华。

以西安灞桥区“黄邓村”农家乐为例

旅游市场定位:核心市场是西安市及周边专项市场是白领市场,家庭自驾游市场

旅游产品定位:主要以休闲度假为主

总体创意思路:突破旅游空间,创新多元化休闲体系

黄邓村的规划思路:主要从空间的突破为基础,从新的视角理解农家乐,开发多种休闲娱乐方式,农产与休闲并存的生产区,同时拥有渊源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

规划理念:立足宏观全局,以文化为先导,激活乡村旅游资源,综合发展产业链,实现从‘传统农业乡镇’到‘主题旅游小镇’的转型

黄邓村“农家乐”位于灞河右岸的灞桥镇西北、分布在白鹿塬北坡,灞河之畔。景色十分优美,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自然景观。春天果树开花繁茂,夏天秋天果树成熟结果,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尤其进入夏天以来,每个月都有新鲜的水果成熟。黄邓村围绕果蔬产业,通过多种主题活动,不断激活并深挖人文、生态为主题的 农家乐休闲旅游,在展现区域特色的基础上,也树立了黄邓村特有的品牌,更有力带动了周边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借助樱桃产业不断拉动区域农家乐休闲游市场持续向好发展。

目前,西安市休闲方式呈现出这样几个发展趋势:其一,中高端休闲方式更为大众接受。其二,休闲方式更加时尚化多元化,注重精神休闲方式的影响力增加。其三,休闲时间更加的广泛化和日常化,不局限于周末和假期。

存在的问题:大范围内,粗放式开发多,高层次精品少;区域范围内,品种单一,趋同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科学规划。农家乐只是满足市民对农村的好奇,还不能充分满足休闲的需求。低层次开发的实际效益不足以激发供给主体——农民及企业的积极性1)农家乐的特色越来越淡,农家乐的味道越来越大众化,搞的有点像餐馆或招待所,缺乏创新意识;2)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经营者的眼光有待放长远,卫生状况比较差,没有品牌意识;3)缺乏有力的统一管理,本地区形成恶性竞争,没有差异化经营;4)片区农家乐还没真正形成气候,缺乏整体包装和推广,象酒店式管理那样能有农家乐专业管理公司对其进行品牌包装和宣传;5)缺乏对客户体验的调查,总体来说客户满意度一般,没有持续性营销方法和长远吸引回头客;

然而注重对乡村资源的深刻了解,民俗文化及生态科技的探索研究,以及国家农村与城乡统筹政策及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以现代服务业理念打造最具开发价值与市场竞争力的休闲农业产品,充分发挥休闲旅游的引擎与产业整合作用,提升产业价值,带动区域产业升级与城市化大发展。

形成关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生态科技、民居建筑、创意农业景观等诸多方面导向下发展新农村建设、古镇古村、郊野生态休闲、农业生态园、农庄度假村等。

发展创意农业服务要在规划设计上打破单一的规划模式 ,在规划设计上可以采用按照区域生态区规划、生态农业示范园、农业产业园、休闲农业修改性详细规划,同时多元化的开发景观资源,例如农业景观、景区景观、休闲农庄景观、乡村旅游景观、广场景观高尔夫球场景观、园林景观等。

农家乐的景观规划要从细节着手,作到画龙点睛,重点突出体现地域性特着的文化符号,具体到实践当中,应该针对具体的区域,先刻画出地域文化的主脉络,通过进一步的概念化,归纳出成系统性的文化符号再将这些符号演绎到具体建筑与景观改造的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1] 卢小琴. 荆州桃花村农家乐旅游开发研究 [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