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地理微课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2 16:17:35

地理微课教案

地理微课教案例1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集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特性于一身的综合型学科,具有知识性强、趣味性强、综合性明显的特点。因此,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做到寓教于乐,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以基础课程改革为教育教学标准,高中地理教学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实践能力。教育部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学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遵循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的特点及原则,创设有利环境和情境,全面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然而,本文作者结合在教学和听课的过程,总结出高中地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对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和激发不够。传统课堂的45分钟,教师授课时间占比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整节课下来,黑板上满满全是板书,教学过程没有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2)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枯燥,死板,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和认知程度较低。

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知识点多,综合性强的特点,如果授课老师在讲解过程中不注意因材施教,深入浅出和贴近生活,教学质量会大大折扣。

(3)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效果较差。目前许多学校都配置了各种多媒体教学工具。这些设备本来可以大大方便教师授课,然而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许多老师上课时使用的课件制作都较为粗糙,疏于讲解,而且对功能强大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往往仅将其当做一个幻灯机使用,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4)教师对优秀的网络资源的应用能力较差,现在网上有各种地理教学网站和QQ群等,里面都有大量优秀的地理教学资源,然而教师对这些资源的利用能力却较为有限,有待进一步提高。

正是基于以上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我国教育工作者先后引入了微课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地理微课时间短、内容少、资源容量较小、交互性强、使用方便。

微课目前虽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但根本还在于课堂教学的综合把握,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微课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微课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出各种符合地理课堂需求的微课视频,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地理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了实处。一般来说,采用了微课的课堂会更加别开生面,更加让学生以最大的兴致参与到课堂当中,这也为新时代的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与理念变革,解决了教学当中枯燥无味以及学生昏昏欲睡的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是以“探究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案例应用,探索微课应用中的重要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成功的在教材的部分重要知识点中应用微课进行教学,”作为最根本的目的。本课题通过实际教学的案例研究,对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本课题将通过较长时间的细心研究,以微课在高中学生地理学习中的实际案例为突破口,在充分研究影响微课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效果的基础上,对微课在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措施进行一系列的探讨,并积极构建一系列效果较好的微课教学案例。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日常地理教育教学过程,改进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有着知识点数量较多且较为琐碎,概念抽象,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低等特点。本文认为合理引入微课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有效模式,可以整合网络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体验,激发起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兴趣,使得知识点脉络更为清晰,突出重难点和考点。

二、课题研究现状

微课在我国的起步较晚,最初是以 2011 年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和 2012 年教育部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为代表。随着微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以及新课改的推进,关于微课的研究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在知网搜索关键词“微课”可以看到,最近五年来关于“微课”的文献数量都以50%的速度增加,且数量较多,有7575条,如图1。另一方面,无论是知网或者百度学术中关于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文章较少,例如在知网搜索 “微课”+“地理”仅搜索到203条结果,如图2。可见“微课”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和丰富。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要实现微课的有效运用,我们课题组的共识是,教材抽象,微课能具体化;教材简略,微课能补全教材缺失的知识环节;教材知识老化,微课能让学生紧跟时代;教材只有文字,微课可以是动态视频加讲解。每个成员至少制作一个微课,自己确定适合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让学生学习,自己判断属于有效运用,再发博文,与其他成员交流。网上有一些地理微课QQ群,每天都制作出新的微课,内容涵盖初中高中地理的各个知识板块,我们要精心挑选适合自己学生的微课来使用,同一节微课,有可能让学生看一次效果不太明显,可以让学生复制下来,多次观看,充分消化吸收,帮助他们攻克教材重点难点。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阶段:课题文献学习研究阶段。课题研究是需要理论指导的,在理论指导下的课题研究才会有生命力和高度。因此课题组成员首先抽出一定的教学空余时间,主要采用文献法。认真学习有关“微课” 的相关知识,充分认识“微课”的重要意义;参照黎加厚教授的分类,每一种微课有其优缺点,各课题组成员选择一种模式自己制作一节微课,应用于教学中。还要把在网上下载的微课让学生学习,并观察效果。其次,工作室成员集体听课,判断这节课上,微课的应用效果是否显著。

第二阶段:课题小案例收集、反思、归纳阶段首先,课题组成员,轮流运用微课讲课,其他人听评课,写心得体会。其次,将自己在教学时所用的微课的与其他老师的方法加以比较,写博文总结得失,将自己在“微课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理清自己的问题,探寻有效的实施策略。再次,在分析和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对学生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对的微课个性化学习进行效果分析。

第三阶段,主要是汇总、整理课题材料,加以科学地分析和提炼,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个案分析等。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研究成果汇总,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附件为研究中产生的相关论文、博文、随笔、叙事、教学设计、工作室集体活动照片、地理微课等。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作用探究

(1)引导预习――帮助理解记忆地理知识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有很多散乱的知识点,如何让学生系统的记忆地理知识?如何使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这就是我们教师教学的重点。微课教学倡导“先学后教”,课前让学生先阅读教材,观看微视频,与下发的导学案相结合,梳理知识,进行全套的预习工作。许多课堂内容可以用多媒体的方式演示出来,帮助学生对地球有感官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

(2)解疑释惑―生动描述复杂地理现象

地理中很多知识都是枯燥乏味的,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是不知所以然,模棱两可的,因此如何让枯燥的地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容易感兴趣?这又是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一大应用。在《地球的运动》讲解中,我采用了动画的形式。通过一张张的动态图片,生动形象地演示出了地球是怎样自转的、怎样公转的以及内部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这让学生对我们的地球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对于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大有裨益。

(3)延伸拓展―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不一样,每个人对知识的吸收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导致学生间存在很多差距。但是如果我们放任这种差距只会使差距越来越大,恶性循环,但若照顾后进生的话也会浪费很多学生的时间。所以,这时微课就又派上用场了――制作未学章节的微视频,让对之前知识掌握好的同学观看,预习下一章节,既可以照顾到掌握差的学生,又可以节省好学生的时间。

(4)提炼总结―重现章节知识解决问题

通常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学生只记得一些计算公式,而对于解题思路和原理已经十分模糊。微课的又一大应用就是帮助学生再现章节重点,回忆所学内容。

(5)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关注点

以前的课堂从“教师主讲、学生主记”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对课堂时间的分配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方式是增加课堂的提问数量和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有的简单问题还采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这种看是学生主体的课堂其实效率不高。而在微课程背景下,学生在课前需要独立观看,理解视频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课前预习的好坏决定了对微课程视频的理解程度。课堂上,学生则需要将自己的理解,表述给其他学生听,组内研讨。这样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二)利用微课提高课堂效率

(1)正确处理多媒体与课堂、微课的关系

多媒体在教学中是一种辅助工具,并不是全部。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程不使用多媒体效果会更好,比如《大气环境》中,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只需要教师讲解一下就可以,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有些内容需要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就像“洋流”的学习,可以给学生们观看洋流的视频,洋流的运动是怎么进行的?洋流对其后的影响?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下这些不能接触到的东西,对教学也是益处颇多。

(2)集体备课,加强微课的科学严谨性

“众人拾柴火焰高”,尽量进行集体备课模式,备课组长分发任务,尝试将复杂繁多的微课任务分配到每一个具体教师身上,由具体教师收集资源,总结整理,搜索最新时讯整合制作成微视频。这样把任务分散不仅减轻了单个教师的负担,而且还集各家智慧于一身,最重要的是经过多轮审核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产生,对教学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好处。

(3)了解微课和教学实际的内在关系

微课就是教学设计的一种类型,但是微课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有一定的考验。教师在微课视频制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解答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卡壳现象。

六、课题的研究成果

6.1数篇:《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案例研究―以“昼夜长短的变化”为例》

《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发和运用的实践研究》等。

6.2学生学习状况的改变

(1)通过微课的应用,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一步高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

(2)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学习习惯,并具有一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考试成绩来看,进行微课案例教学的几个班级的平均成绩要明显高于没有进行微课案例教学的班级。

6.3微课应用效果的调查问卷结果

在应用微课之后对上课学生进行集体访谈,访谈对象为100名进行该文科班学生,年级是高一下学期,男生30名,女生各70名。访谈内容包括:微课内容是否吸引学生兴趣,有没有出现知识点错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没有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没有其他建议,通过这些访谈内容来评测微课的效果。

访谈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为将微课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有效辅助学生预习新课,总结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复习知识等,微课视频包含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元素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最主要的是微课时间短,内容精,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掌握起来更容易,如果又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反复观看,而且能准确找到没掌握的知识点。

参考文献:

[1]林燕.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D].上海:上海大学,2015.

地理微课教案例2

伴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地理小问题、小现象,华丽转身为地理微课程。地理微课程的提出既是一种教学观念上的创新,而且也有益于利用最新的微时代成果完善地理课程的发展,让地理课程在宏观教育背景下具有更大的活力。

微课程即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可解决工作中的棘手问题。从教育科研角度,许多地理一线教育工作者虽然不能拿出完整的一套理论体系,但是通过地理微课程,可以提炼自己教学中的闪光点,作为地理微课程之素材,并成为教育研究的切入点。由小处着手,向更大方向进发,最终带动地理教育教学科研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地理微课程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一些典型地理微课程资源试作探讨。

1.地理微课程之音视频来源

地理微课程的课程资源视频、音频来源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央视网站、中国气象视频网站、国家测绘局网站,都有很实用的地理视频、音频资源。央视网站的视频比较齐全,以区域地理为主,对于加强学生对全国各区域的直观印象有很大益处;中国气象频道网站主要是大量与气象有关的自然地理视频,从大气环境、洋流到地球运动,也介绍全国各个区域的天气特点,具有一定区域性;国家地理测绘局网站主要是测绘地理类视频,对于解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非常实用。当然,许多网站由于面临改版问题,会出现有些视频不能下载,只能在线观看的限制,可以通过屏幕录像软件将这些视频录制下来,或者通过临时文件下载方式先下载到临时文件夹里,再通过软件,把这些视频拼接起来,作为完整的视频加以利用。

2.地理微课程之软件使用概述

视频处理一般都使用Camtasia Studio 7这一软件,当然也可用一些更专业的视频处理软件,但是笔者通过比较使用,发现其它软件或功能不够丰富,或功能太复杂导致视频容量太大,根本无法让一般的存储工具储存。通过Camtasia Studio 7软件处理视频,一般不会过多增加视频大小。如果要求更清晰的视频,也只是稍微有所增加,大多移动媒体都可以承受,这是此软件的便捷之处。

3.地理微课程之主题内容选择

微课程主题选择广泛,只要是题材微观并通过教师调研学生学情,可以通过其自主探究学习完成的小主题内容,都可以作为微课程主题。例如,自然地理中的难点——雨带的推移。雨带的推移知识点很小,但是学生如果一直停留在静止思维状态,不能在脑海里形成清晰的雨带推移场景,那么这一知识点一直会是个难点,要求学生掌握南旱北涝、北旱南涝的形成机制就会更难。如果把这个问题转化成微课程,让学生在微课程中自己体验雨带的推移,并配上雨带推移到不同区域及其造成的不同天气现象,通过学生自我探究,更容易理解这一难点。

又如,对于最难以理解的地理信息技术,可在地理微课程中,首先提出情境,进行城市规划,了解这个城市的道路、桥梁、商业、农业、工业等分布。先需要找到含有这一情境的微视频,然后引入思考情境,再提供一个解决方案。解决城市规划的技术主要用地理信息系统,并在微课程中让大家看到其系统的操作演示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确实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这些情境的连续创设(微课程中情境的创设本质上就是视频、文本、图片、解说的选择与使用及编辑,处理好这些要素,即创设了最好的学习情境),学生既把自己置身于特定情境中,又在情境中学习到其技术的具体使用及选择。

4.地理微课程之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不受“微”胁。笔者认为,播放媒体可以是微媒体,如手机、iPad,也可以是教室的大屏幕投影仪、电子白板、学校操场的大型屏幕等,这些大型传播媒体是微课程播放的极好工具。一个微课程既然被开发出来,就应更大程度地去扩大其课程的影响范围,让更多的学习者感受到微课程的力量。从笔者所在学校来说,学生在校期间严禁带手机,严禁带一切相关的移动媒体设备。因此教师开发的微课程学生无法通过手机等设施看到,应积极扩大微课程的播放媒介。

用途不受“微”胁。微课程虽然形式微小,但为了能够解释清楚一个问题,它的结构、内容也应具有相当分量。因此地理微课程可以作为学生课余时间的学习材料,也可以作为地理课堂上的主角。教师可以把微课程作为引入新课、结束新课的内容,也可以作为教学中承上启下的过渡承转,还可以作为新课学习内容或课前、课后学习材料。总之,地理微课程要发挥出最大功用,应根据具体教学要求和实际作出适当选择。另外,微课程的用处除解释一个小问题外,其音乐、文字、视频交融的效果可为课堂创设虚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融化角色,深化学习。

170.如何开发高中地理微案例?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滨中学丁夏男教师回答:

高中地理微案例教学是对地理微观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所示材料进行讨论研究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具体而言,即教师引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微型案例,组织学生思考(情境问题)、学习、研究、交流、展示,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微案例和微课程相关联,是微课程的组成部分;但又区别于微课程,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质和课程标准要求,使地理课堂“进入”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案例,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它更加具体化、典型化、生活化、细微化,更贴近学生实际。这种“场景式案例”的运用,可在导入中使用、可贯穿教学环节的设计、可在教学收尾中运用。对教师而言,更具操作性,更加简易。高中地理微案例的开发注意以下策略。

一、基于课程标准

准确理解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开发地理微案例的依据。高中地理课标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它要求地理微案例设计能够处理好三种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合作与学习、竞争与独立的关系;教学实践中处理好“形”与“神”的关系,不能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形式化、绝对化,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生生间的合作学习欲望,使每一位学生以“研究”的眼光看待地理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对“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教学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根据这一要求,可以出示微例:“煤城”枣庄最初是一个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枣庄市作为山东省重要的能源供应地,为山东乃至全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长时期高强度、大规模开采,枣庄市煤炭资源濒临衰竭,可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产业比重偏高,接续替代产业尚未形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采煤塌陷地治理和村庄搬迁任务繁重;基础设施较为滞后,公共服务功能大量缺失;地方财政困难,民生保障压力巨大。2009年,国家确定枣庄市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之一,为枣庄市转型发展创造了机遇与挑战,增添了新的活力。出示情境问题:①试推测枣庄市煤炭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特点?②借鉴世界著名区域发展的经验,请设计枣庄市“再生”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任务驱动,教师指导学生小组自评和互评、最后由教师点评,在“进入情境”和“跳出情境”中,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能力得到提升与迁移。

二、基于具体学情

深刻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是开发地理微案例的关键。只有明确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需,才能适时捕捉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其学习需求,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如学生学习遇到困难,学习的地理知识点高于学生“最适宜发展区”时,教师应及时搭建“支架”,建立知识铺垫和学习背景,给学生适当的帮助与提示,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对于学生学习阶段成果,教师应给予学生公正与鼓励性的评价,进行层层启发,最终完成预期的学习目标。例如,导入“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时,创设对比情境,出示微例:“1979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从此一个海边小渔村(见图1)飞速建设,三十年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国大都市,那就是深圳(见图2)。

展示情境问题:①深圳曾是一个小渔村,那时候的深圳处于区域发展的哪个阶段?现在呢?②思考深圳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历程。

教师把深圳前后区域发展微例作为导课案例,让学生学有所思,由此为载体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自然进入教学主题。

三、基于地理情境

创设生动情境是开发地理微案例的基础。地理学科反映的是动态复杂的宏观世界,它基于丰富的地理事象,演变出抽象的概念及规律。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是间接知识的习得,教师可以整合多种教学元素,如图像、影像、声频、动画,以多媒体为载体,将地理知识直观形象地加以展现,将内化的书本知识外化为一个个学生可以感知的景象,使单调的文字符号物化为学生可以认知的场景与故事,把每一位学生置于可知、可感的环境中去观察、去体验,自觉地接受情境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不断刺激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形成热爱地理学习的情感。例如,进行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主体部分学习时,出示微例:匹兹堡最初是个印第安人的小镇。18世纪中叶,人们在该地发现了大型富铁矿和煤矿,钢铁工业随之兴起。二战后,匹兹堡成为美国经济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是美国的“钢都”。二战结束后,美国东北部受到资源枯竭、设备老化、污染严重等因素的影响,匹兹堡及其附近地区的钢铁产量明显减少,工业地位显著下降。而美国西部的硅谷、南部的休斯敦等新兴工业中心迅速繁荣起来,对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基地构成严峻挑战。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匹兹堡地区丧失了12万个制造业就业岗位,同时创造了11.5万个就业岗位,这些就业机会大都在教育、保健和研究部门,其中先进科技领域发展最为迅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看到一批高科技的保健品产品制造商、因特网软件制造公司和IBM计算机软件子公司等已经在匹兹堡市内外安家落户。设计情境问题:①初期阶段:“钢都”匹兹堡兴起的条件有哪些?②成长阶段:二战后,匹兹堡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瓶颈”? ③转型阶段:20世纪80年代匹兹堡的“困惑”是什么,美国人口在这个时期迁移特点如何,原因是什么?④再生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匹兹堡如何从“没有屋顶的地狱”变成“知识城”?

学生首先阅读教科书上给出的四个知识窗,结合所示微例,然后思考情境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展示生生间交流的成果,学生归纳每个阶段区域发展主要特点、面临的问题、人地关系状况,经教师点拨,最后形成提纲挈领的表格。

四、基于现实生活

整合生活元素的案例是开发地理微案例的核心。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看,教科书所选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现实生活,与地理教学紧密联系。在开发地理微案例时,应时刻关注社会生活,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了解社会发展热点、认识实际状况,增长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结合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一节内容,设计“连云港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对策”案例,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进行探讨:①观察连云港大气污染状况(程度)?主要有哪些污染物?②这些污染物的来源是什么?③观察并总结引起雾霾天气的原因;④针对当前状况,你认为应如何解决?你自己应该怎么做。课前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收集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思考、想象。课堂上,因为自己实际的调查研究,学生们纷纷发言,相互交流和补充,教师再进行归纳、指导。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可得到锻炼。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地理教师给予学生一个精神寄托,不失时机地创设富有激励性的、情境化的地理微案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内驱力,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关链接

聚焦地理微课堂

微博、微信是当前大众通信交流的一个热门平台,紧随其后的微电影、微盘也开始迅速发展。课堂教学与时俱进,网络微课堂形式应运而生。远程教育与互联网、网站、电子商务一起并称为网络时代四大趋势,微课堂将来势必也会作为远程教育的形式之一得以大规模发展。教育部已经预视到这一点: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于2012年9月10日开始开展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也针对广大高校于2012年12月开展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

地理微课堂现状

由于一些大赛的参赛视频没有公开,因此目前地理类的中学微课堂数量不多,在微课网上高中部分有四个教师共31个课程组,百余个小专题,基本包含了地理教材中的各个要点知识,多是一些名牌教师结合知识针对高考考点的讲解,初中部分全部空缺。由此可见,微课堂仍然免不了高考指挥棒的重大影响。此外,这些课程多在30分钟左右,与一堂课的模式颇为接近。但是“微课”模式开创之初旨在摒弃以往长达40分钟的完整公开课形式,而是把精华内容浓缩在5至10分钟之内,因为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在10分钟内。虽然,视频播放过程中可随时暂停,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需求,但是这和以往网络公开课区别甚少,没有太大突破。微课堂虽然也是课堂的一种,但它强调“短”、“小”、“精”,如何生动地设计、合理地布局、完整地体现,利用好短短十分钟时间才是关键。

地理微课堂展望

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地理微课堂中的地理知识不应仅限于地理课程或是地理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而应是包含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方面面。从地理小常识、小故事到地理专业知识,一一囊括在内。

形式多样,生动形象。地理微课堂可以通过讲故事、播动画等多种形式,实现讲清楚一个地理知识点、展示一种地理现象、模拟一种地理过程或是讲述一段地理变迁等多种效果。

地理微课教案例3

3G、4G网络的建设,让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成为移动学习的理想平台,比传统课堂更加短小精悍的“微课”应运而生,其占用内存空间小,传播速度快,教学内容明确,让学习成为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活动,微课是当今信息化背景下学习方式变革的产物。

目前,国内对微课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从中国微课网和佛山市微课资源中心收纳的微课课例来看,2011年~2012年间网上广泛流行的微课大多数是一些课堂录影的片断。近两年,不少学者提出“微课”是阐释某个知识点的小课程,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是时间在10分钟之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2013)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标的在线教学视频。”(2013)笔者认为,微课根据制作目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教研为目的的微课,内容以课堂录影片段为主,这类微课给教育研究者及教师提供评课的素材和备课的资料。另一类是作为小课程来开发以阐释某个知识点为目的的微课,学习对象广泛,这类微课往往以PPT课件、手机录影片段为载体,微课中并不需要出现教师形象或课堂教学的场景,还有学者把这类微课再细分为讲授类、问答类、练习类、实验类等类型。本文中探讨的“微课”,主要是指以阐释某个知识点为目的的小课程,也是目前广大中学教师热衷开发的微课类型。

今天有热火朝天的“微课”制作浪潮,但其质量良莠不齐。如“中国微客大赛”山东龙岗初级中学詹老师的微课――《气候类型图的判读》,内容完整,图例丰富,详细地阐述了气候类型判读的“三步法”,但是也有明显的问题。

首先说视频效果:(1)干扰项目太多:在整节微课中,詹老师的人头像一直出现在屏幕的右下角,挡住了微课视频中的众多图片和文字,甚至成为吸引学习者注意的地方,对观看者的学习造成严重的干扰。视频中2:35,左下角的五笔输入法也是干扰项。(2)视频的分辨率较低,感觉像是录制了投影屏幕上的PPT,所以微课中的气候类型图都不够清晰,特别是气温曲线。(3)视频中2:07,詹老师用鼠标来圈点最冷月气温,但是鼠标很模糊。

再谈谈音频效果:(1)整个微课视频都贯穿着明显的电流声,严重影响了微课的声音效果。(2)詹老师讲课的语速过快,让学习者听起来比较费力,不能听清楚她说的话。

笔者认为,詹老师的微课中人头像等干扰的出现、语速过快、鼠标视线牵引效果不佳就是没有做好微课脚本设计的结果。

又如,“2014年度淄博市为微课程设计与创作大赛”中耿老师制作的微课《地形图的判读》是一个以PPT为载体制作的微课,整节微课除了一些杂音以外,没有老师解说的声音。每一页PPT页面停留的时间过短,提出问题后几乎立刻就给出答案,没有留给学习者一定的思考时间。该微课的总长度是5:17,4:36就出现了课程结束画面,在4:45又出现了喜羊羊游览山坡的画面,让人感觉该微课结构比较混乱。笔者推测,该微课是耿老师上课用的课件,里面的超链接在转化成视频文件后失效了,所以微课出现了结构混乱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反映出该微课制作时没有做好微课脚本设计。该微课的主题是《地形图的判读》,在0:00~0:23迅速闪过标题和一些题目,1:15~2:00一段展示的是测绘地形的方法,4:30~4:45提醒同学们下节地理课带上水彩笔,真正关于地形图知识的内容只有3:52,无关的内容太多,没有将地形实物图与相关的等高线地形图一一对应起来,让人感觉该微课内容松散,教学重点不够突出,教学难点没有突破,如同知识点的简单堆砌。也许耿老师在制作这节微课时,没有专门针对教学重点――地形图的判读做微课教学设计,只是展示了一节地理课的全部内容,因此该微课出现了内容松散、重点不突出、难点没突破的问题。

如何才能提高“微课”的质量,让广大教师所制作的微课成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呢?我认为要做好“微课”,应当做好两个设计,即――微课教学设计和微课脚本设计。

针对微课教学内容开展的设计是微课教学设计,主要以微教案的形式呈现。一般的微课时长都控制在5~10分钟,如此短的微课为什么仍然需要编写微教案?那是因为微教案为微课件的制作提供了蓝本,是教师梳理教学思路的重要环节。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以及教学评价的设计,微课教学设计也应当包括这些内容,就是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笔者以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热力环流这一内容进行微课创作,具体微教案设计如下:

《热力环流》微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热力环流的实验和直观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二、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三、教学媒体

PPT2013。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播放《三国演义》动画节选――火烧上方谷,提问:让司马懿父子在上方谷死里逃生的救命雨是怎么形成的?

(二)介绍气压的概念

通过对比海拔400米处和200米处的空气柱空气分子密度大小,说明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过渡:当地面的冷热状况不同时,空气将如何运动呢?

(三)观看热力环流的实验,思考问题:

1.冰水碗上方的烟气是如何运动的?

2.热水碗上方的烟气是如何运动的?

3.两个碗之间的烟气又是如何运动的?

(四)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面的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存在高低气压差空气水平运动。

说明:地面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五)学以致用

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析:

1.上方谷中的降水是怎样形成的?

2.生活中的地理:冷风空调为什么要悬挂在高处?而暖风机要放置在地面?

(六)典例自测

提醒学习者按暂停键,思考题目,检测课程中学习的热力环流相关原理的理解运用情况。

微课教学设计与一节课教学设计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微课教学设计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小”。微课的时长一般在5~10分钟,课程时间有限,因此教学目标不能设置太多,一般设置一个或者两个为宜,力求在10分钟的教学视频中集中精力解决一个问题。

教学内容应当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选择。微课中不可能把课堂40分钟呈现的所有内容都呈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微课类型来进行取舍。教学策略的选择也要看所设计的微课的类型。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把微课分为讲授类、问答类、练习类、实验类等类型,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设计,就应当明确自己制作微课的目的,明确自己将要制作的微课的类型。这样有助于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如,笔者在创作热力环流的微课时,确立了这节微课是属于原理讲授类的微课,因此,我确立以剖析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为教学目标,选择以一个实验,一个原理,一道自测练习作为微课的教学内容,采用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

教学媒体有多种选择,PPT、camtasia Studio等软件是目前开发微课的热门载体。我认为利用PPT2013录制微课,操作简单,动画效果好,比较适合广大非电脑专业的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课堂问答、课堂观察、课堂练习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形成教学评价,而微课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是授课者无法看到的,那么该如何才能实施微课的教学评价呢?笔者认为,微课是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在开发微课的同时,也可以开发一些相应的微学案。微学案可以配套学习者观看微课时使用,也可以在观看微课后使用。微学案中可以设计针对微课学习内容的练习,但题目数量最好不超过5道,其中应当包含微课中讲解的例题,学习者通过自我检测,形成自我学习评价。微学案中还可以包含一些问卷问题和学习反馈表,用以收集学习者对微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另外,开发一些交互式的微课,也是解决教学评价的途径之一。

《热力环流》微学案

一、学习目标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能根据下图,运用相关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对比同一水平面上①③气压高低___________

2.把①②③④气压由大到小排列____________

3.甲、乙两地的冷热状况如何,甲____,乙_____

4.画出甲、乙之间的热力环流。

下面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某日海、陆上空大气运动和海陆气温变化情况。读图回答第2题。

2.由图乙可推知图甲出现的时间大约是( )

A.16时至次日8时 B.8时至16时

C.12时至0时 D.10时至15时

二、教学反馈

1.看了这节微课,你是否理解了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这节微课是否吸引你?你最喜欢的地方在哪里?最不喜欢的地方在哪里?

微课脚本设计是微课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认为,微课的时长在3~10分钟左右,在如此短的教学视频中,如何才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呢?传播理论告诉我们,单用听觉,3小时左右能保持所获得知识的60%,3天后下降到15%;单用视觉,3小时左右能保持70%,3天后则为40%;如果视听并用,3小时左右能保持90%,3天后为75%。视听并用能让学习者获得更多的学习信息,还能为学习者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为了达到更好的视听效果,微课应当做好脚本设计,做好微课脚本设计能提高微课件制作和录音的效率。

微课脚本设计要解决哪些问题?进行微课脚本设计,就像导演在安排镜头那样。微课脚本设计要解决微课内容的编排,学习者视线的牵引,音频、视频文件的选取和设置,录音旁白的设计,微课中片断的过渡与衔接效果,微课时长控制和微课的编码处理。微课脚本设计可以从教学设计中衍生而来,是对教学设计的二次创作。进行脚本设计时,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微课的内容作为框架来进行编排。

笔者认为,微课脚本设计要做好两个记录:(1)当某个页面需要录制的旁白比较长时,旁白最好逐句写下来,这样可以减少口误和嗦,提高录音时的效率;如果页面所录制的旁白比较短,可以记录要讲的内容概要。记录向学习者提出的问题以及提问后的停顿点,这是提出问题后留给学习者思考的时间。(2)记录要采用的动画特效,帮助自己在制作微课件时做出好的动画效果。(3)记录排演所用的时长,对正式录音时的时间把握能起指导意义。

下列是笔者制作的热力环流微课件:

微课教学设计为微课件的制作提供了蓝本,是教师梳理教学思路的重要环节,微课脚本设计能提高微课件制作和录音的效率,达到更好的视听效果。通过实践,笔者感受到微课教学设计和微课脚本设计就是微课设计的灵魂,想要提高“微课”的制作质量,离不开做好这两个设计。

参考文献:

[1]陆才稳.高中地理“微课”案例观摩研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12).

[2]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4(01).

地理微课教案例4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082-03

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和传播方式,在我国社会诸多领域的介入和渗透日益广泛,已经发展成为网络舆论中心的中心,成为影响力、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1]。在这种情况下,“党政干部微博管理”课程对提升领导干部信息化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政干部微博管理”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1)传授学员微博操作相关知识,学员通过课程实践的锻炼,对网络问政的重要性及特点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2)围绕具体工作任务了解政务微博的功能,具备通过实际操作政务微博及使用政务微博的能力;(3)能够将微博作为为民服务的平台、了解民意的方式和官民互动的空间,拓展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渠道;(4)推动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积极运用微博,及时准确权威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促使政府改变施政方式。

“党政干部微博管理”课程教学实践表明,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兴趣普遍呈现先高后低的特征:一开始兴趣非常浓厚,积极参与,愿意交流。但随着课程的推进,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减退,以至于最后非常被动地上课。造成这种尴尬境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学员年龄大,不适合课堂填鸭式教学;(2)学习时间短,不适合按部就班逐步深化的说教式教学;(3)理论基础薄弱,不适合先理论后实践地传统教学方式;(4)课程内容偏多,总的课时偏少;(5)教学观念落后,考核方式单一。同时考虑到党校教育培训自身的特殊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需要在课程的教学模式上探索具有速成、灵活特点的教学方法。

1 明确指导思想,确立“做中学”教育模式

十报告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各级干部要学习和熟悉信息网络,善于运用信息网络,提高运用信息网络进行引导和管理的能力[2]。这充分反映了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党中央对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已不再只是一种手段,而成为“四化”同步发展的目标和路径,更是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现代政府的关键因素之一。党校作为培训和轮训各级党政干部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全面加强干部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加强干部的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干部的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这是信息时代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挑战,也是党校教育与时俱进发展的需要[3]。

针对学习“党政干部微博管理”课程的学员具有视野开阔、社会实践经验丰富、分析问题的直观敏锐度高、更能够透过纷繁现象看到本质的特点,笔者尝试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宗旨,以“党政干部微博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切入点,设计一种以案例设计与实践为导向,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做中学”的教育模式。其中案例的设计与实践是课程教学的精髓所在。案例的功能、技术、环境以及社会的要求及限制都要在案例设计与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反映,将整个教学过程放到具体情景之中去体验学习。通过案例将整个课程内容有机而系统地结合起来,所有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都围绕案例这个核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改革考核体系,加强过程管理,设置综合的考核方式。希望通过改革课程教学中学员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并在促进现实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构建可持续性的学习模式,为我国干部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一个典型范例。

2 精选实践教学平台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它允许用户及时更新自己的个人信息,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流。过去两年多时间,国内的微博发展速度令世界称奇。截至2013年3月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增长到5.36亿,微博日活跃用户数达到4980万;腾讯微博注册账户数已达到5.4亿,日均活跃用户数超1亿。同时,搜狐微博、网易微博及凤凰微博也紧追不舍。微博教学即运用微博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先利用微博互动平台建立一个虚拟学习社区,进而在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最终完成一些课程的教学目标。选择什么微博作为实践教学平台关系到政务微博的传播效果。从功能充实性、资源丰富度、操作易用性及系统稳定性等方面进行考量,并综合政府机关依托主流网站开通政务微博的情况,最终选用新浪微博作为学员操作的平台。新浪微博的知名度、使用率、满意度、用户黏性、权威性、吸引力、覆盖人数、总访问次数、总浏览时间等各项指标均在行业全面领先,是目前最有效、最具互动性的微博门户,在传播公务信息、促进政民互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 以案例驱动实践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或方法,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4]。由于微博具有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等特点,同时,还具有信息短小精悍、传播渠道多样化、图文并茂、具备收藏和转发功能等特点。所以,基于这些特点决定了微博开展案例教学具有多方面的优势。结合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学对象的需要,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3.1 案例教室

案例教学对教室有特殊的要求,案例教学的班级不宜过大,学生人数太多会影响讨论的效果。学员课桌成环岛形状,每个环岛可容纳7~9名学员,注意人数和男女比例,便于分组利于沟通,组长应通过组内民主选举产生,分组讨论应由组长协调组织,要充分发挥各个讨论组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应及时安排各组展示或报告小组讨论的情况,并简要评述。教室有软板、投影、无线麦克风等各种辅助设施,每名学员都配有可上网的计算机,并安装有两台高清投影机,能进行合并或独立显示,便于将教师机与学员机的内容同时发送到大屏幕上,使其他学员可以观摩师生间互动的过程。教室要求无台阶,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同一平台,使用无线麦克风和手持中控器能在教室内自由移动,以消除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距离感。

3.2 案例选择

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选择很重要,案例选择恰当能使整堂课浅显易懂、满堂生辉,案例如果选择不当,不但达不到教学目的,还可能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首先,案例要有针对性。通常情况下,一个知识内容可以用多个事例加以说明,但教学时间有限,只能精心选材,力求事例少而精,力求根据不同学员的岗位级别、经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特点,准确地说明理论。其次,案例要有时效性。信息类课程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引用的案例不应是陈年旧事,而应紧跟形势。教师应密切关注网络上的热点,把典型时事事例带入课堂,组织学员就社会的某个重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再次,案例应该生活化。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切忌“远、大、空”,应该“近、小、实”,贴近学员工作、生活实际。例如,在“四川会理悬浮视察照”案例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员们积极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摆事实、交流争辩,以辨促思,以辨明理,从而引发创新思维的产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灵感、思维火花,可以借助各种终端设备即时反映到微博上,最大程度完成学习过程的建构。

3.3 案例描述

案例描述要选取图片丰富和视频清晰的内容,借助文字和图片在视觉关系的相互补充来选择案例,图文并茂,互补互村,相得益彰。例如,在举例“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时,在案例说明过程中恰如其分地采用图片,不仅可以还原信息,还能使话题更加富有动感,同时以图表解说信息,增强内容的真实性,起到吸引眼球效果,激发学员聆听兴趣。

4 通过微博班级加强课内课外互动

为便于学习交流,教师注册一个班级微博,所有学员关注该班级微博,成为微博粉丝,并确定一名学员作为教师助手辅助管理。教师与学员间通过微博,在互动中熟悉微博功能及各种操作。传统课堂师生关系过于正式、严肃,而在微博班级中,师生通过微博平台交友,除了进行学术探讨外,还能进行日常生活交流。这种平等的对话和互动不但拉近了师生间距离、生生间距离,还营造了活跃、宽松的交流氛围,为教师了解学员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微博的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在课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微博对学员提出预习的要求,了解学员需求和案例背景资料,指导学员去查阅相关理论。学生们接收到微博信息后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预习,了解相关背景阅读教材和参考文献,并对思考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对于一些不理解的地方学员可以给教师发微博信息进行询问,实现课前的教学互动,避免把疑惑带到课堂上。

教师授课结束后,利用微博平台,进行内容答疑、难点交流和资料共享,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在课外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往往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远远不是一次课堂教学就能够挖掘完毕的。随着学员在实际工作中的进一步应用,对于教学内容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而微博就为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提供了条件。学员们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能够继续关注并分析教学内容,从中得到更多的体会和感悟,并更多的微博,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得以进一步延伸和拓展。班主任可以通过微博进行教学反馈,如私信交流、微博聊天、课程调查投票等。此外,学员可以通过互评,加强学员之间的联系,弥补党校培训班时间短、学员间不熟悉的缺陷。学员和教师之间也可以继续讨论交流,从而将整个学习过程延续。

5 采用综合的考核方式

党校培训班的考试不同于大学课程结课考试,也不同于研究生入学考试,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评价学员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限时完成的规范化试卷是不可能准确评价出这种质量的。为适应对学员信息素质和能力考核的要求,以课程的特点、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以及本课程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内容为依据,充分考虑国家培养人才的定位,实施不同形式的考核制度。笔者教改的重点体现在对学生实际应用的强化训练上。考核模式改革用阶段考核代替以往课程结束时单一的考核方式,采取“4+3+3”考核方式。

具体的做法是:在授课过程中给学员布置一系列综合性的热点话题,这些选题时政性强、热议度高,能够体现出本课程的特点,而每个话题又有不同的侧重点,或针对法律法规,或针对行政履职,或针对应急公关等。课堂上要求学员之间自由组合,每个小组随机抽取话题,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有针对性地查阅有关资料,相互间积极进行沟通讨论,将各组的方法、观点、措施编写成微博,在课程平台上进行,亲自体验政务微博影响事态发展、引导公众舆论导向的重大作用。在课程进行中,注重学员实际操作的规范性,强调作为国家机关政务微博的发言人,微博用语一定要谨慎,注重专业的语言表达,既要自觉维护政府形象,又要贴近网络语言环境,适当使用生活用语、网络用语等,语气平和、公允,避免官腔官调。尊重粉丝情绪表达,问情于民,消除误解,增进共识。培训班整个课程结束时,根据每位学员微博使用情况,综合微博的发帖数量、关注人数、被关注情况以及发帖、回帖的质量打出科目成绩。考核的成绩最终由平时课堂表现(40%)、微博的内容质量(30%)、微博人气及影响力(30%)综合评定,从而真正考核学员对课题的准备情况、理解程度及实践技能。在考核过程当中,发现学员还主动关注了

(下转第105页)

一些人气注册用户,如@鞍钢郭明义、@蔡奇、@伍皓等。这种考核方式的优点是引导学员平时关注时政,开拓思路,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学活动,上课互动性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上课学习的积极性,亲身感受政务微博在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新闻舆论引导、倾听民众呼声、树立政府形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达到了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

在“党政干部微博管理”整个课程教学中,始终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学中做,做中练,练中会”,短时间内有效提升了学员运用微博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课程教学中可以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进行学习,不受教学地点、条件等局限,学习具有灵活性,对这一教学模式学员们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和充分的认可。经过课程培训的党政干部,信息素养不断增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逐步提高,并主动通过媒体来影响社会与公众,实现与百姓的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邹建华.微博时代的新闻和舆论引导[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2.

地理微课教案例5

2《现代教育技术》中微视频案例的分类及功能

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按照课程内容,根据课堂讲授、实践教学、课外自主学习的需要,把微视频案例划分为讲授、演示、实例、问题、设计类、课外自主学习。

3微视频案例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3.1微视频案例

在课堂讲授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多媒体课堂讲授教学中,利用微视频案例来优化课堂教学的讲授,笔者结合自己这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将微视频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课堂的导入

课堂的导入有很多种方法,微视频是众多中的一种方法。在导课时,根据所要讲授的知识点,选择合适的微视频案例。微视频案例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一定的氛围,可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吸引他们的参与欲,使他们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比如在讲授音频处理时候给学生播放一些自己课前合成处理后的精美音乐,从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能带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并能够学以致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2展示教学内容

利用微视频案例来展示课堂内容,可使以往书本上抽象、内隐的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直观、可视化,可以弥补学生以往经验的不足。比如在讲授信息化教学环境时,通过微视频给学生展示传统的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教室、未来教室、神奇教室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也掌握了知识的内容,使那些抽象的、不易描述的、模糊的理论变得生动、直观、具体,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3.1.3组织讨论

可根据教学需求,合理选用微视频案例,教师在展示视频案例的过程中适当的加以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案例,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比如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可给学生展示各个学科的教师的课堂微视频,让学生对微视频案例进行客观的评价。

3.2微视频案例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微视频案例在实践教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通过微视频案例的项目导入,学生理解项目的目标和要求,教师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素材,以小组合作来完成相关作品的制作过程。另一方面,是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视频编辑软件进行相关案例的制作。比如在绘声绘影的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利用视频编辑软件制作电子相册视频案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合理分工,有负责脚本编写、有负责拍摄、有负责声音处理、有负责视频编辑,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很好的发挥,教师在适当地给予引导,学生很容易掌握利用绘声绘影制作视频案例的方法技巧。

地理微课教案例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123-02

一、前言

《工程力学》是大土木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航空、交通运输、土木水利等工程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工程力学包括静力学、材料力学两大部分的内容,具有理论性强、课时有限、学习难度大、工程联系紧密等特点。因此,本课程学习的好坏对于土木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工作都起着重要的基础性理论支撑作用。近年来,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融入,使得以往的常规课堂板书教学方式在教学方法和传授信息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但随着应用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模式也具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如课堂教学讲授的知识点多,有些教师以宣读PPT为主,满堂灌,导致学生在PPT中迷失,找不到教学重点和难点等。同时,这种常规教学方式采用的是面对面的教学,需要在教室中完成,对场地条件要求较高,而且学生不能重复学习。因此,需要组织一些主题明确、时间精短,能详细展示重、难点的多媒体片断及课后自助学习的互动平台来深化学习效果。正是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微课教学模式得以开发并逐渐兴起。微课以微型的知识点讲解为主,通过简短的微视频,借助文字、声音或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并配以相应的作业与讨论,设计、开发的时长在5~10分钟。微课教学模式不仅提供给教师一个知识挖掘的平台和课后补充教学的手段,还告诉学生如何根据学习所需搜索相应的资源,允许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多的主动权,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并且这种主题集中的“微课程”能够有效地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鉴于上述微课教学模式的优点,本文主要指出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效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微课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

1.微课教学与常规课堂教学的异同。大多数高校教师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多采用PPT与板书手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较以前的纯板书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进,不仅可传授更多的知识量,节约大量的板书时间,还可以通过大量的工程图片和模拟动画来促进学生对于某一知识点的理解。但是,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微课教学相比,在教学时长、教学内容、主题针对性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不同。

2.微课教学与常规课堂教学的融合。综上所述,《工程力学》课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节课往往包含多个知识点的讲解和应用、较长时间的理论推导和学习,难免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传统课堂教学对场地要求的特殊性及课程设置的不灵活性,授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某些复杂的知识点,可能讲解不到位或训练不够,这样会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或理解不透彻。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种问题时,便希望能够对该部分知识点予以重新学习。而根据上述微课教学模式的特点可知,在《工程力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引入微课程之后,教师便可对上述较难理解的知识点以专题的形式设置成5~10分钟的微课,通过简短的微视频,配以相应的作业与讨论,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学习该部分知识点时还可以反复地观看视频直至理解为止。同时,将微课融入课堂教学,可以避免总是枯燥地听教师讲解或演示,动态的视频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微课作为现场教学的补充和辅助手段,是课堂很好的调味剂。

三、《工程力学》课程微课教学平台的设计

1.微课教学在《工程力学》课程中的实施。(1)课程分析。首先对《工程力学》课程微课教学模式进行前端分析,包括学生对于该门课程微课的需求分析、主要面向对象的特征分析、知识点分析、可用资源分析等,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微课的教学目标。(2)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将教学各要素优化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首先,应根据《工程力学》课程中各个知识点的特点及相互联系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做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各知识点的前后紧密联系。其次,是教学资源的应用应丰富全面,尽可能多地收集典型的工程图片、视频动画等辅助资料,将其充实到教案中,通过这些图片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3)微课教学的实施。微课应根据高等教育以及《工程力学》课程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等,使学生在反复的听讲和练习中提高能力。(4)微课实施的效果评价。教师在完成《工程力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后,学生可利用教师提供的《工程力学》课程微课教学视频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的重点,进一步提升能力,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难点时可参考教学课件、案例和教学视频等资料,或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平台获得解答。在学习结束后,学生可以通过微课资源所带的“微测验”对本次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反映的学习和评价信息对相应的微课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和完善。

2.微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微课的核心内容是微视频,微视频以一个知识点为单元进行设计开发,知识目标明确,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配有声音、音乐、图片,甚至动画等,具有更好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其与传统的教学视频相比较,可谓短小精悍,时长约为5~10分钟。微课除了微视频外,还需要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等相应的学习辅助资料。其中,微教案是对微课教学活动的简要设计和说明,微习题是根据微课教学内容而设计的练习测试题目。在微课的最后,还可以开展“微讨论”来加深学生对所教知识点的理解。上述学习资料能够较好地辅助学习者获取和掌握所学微课的主题知识,以便学习者在自学时可以有效了解学习内容和巩固知识,实现和课堂学习相同的学习效果。

四、《工程力学》课程微课教学案例设计

1.微课教学案例设计步骤。根据上述微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可知,微课教学案例的设计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步骤。(1)设计微课选题:根据《工程力学》课程特点及教学大纲的主要教学内容要求进行选题和教学设计,例如以“节点法及其在二力构件判断中的应用”为专题进行微课设计。(2)制作微教案:根据选题内容撰写制作微教案,主要包括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基本原理、例题等。(3)准备微习题:根据选题内容准备相应的微习题,以备学生练习和巩固相应的知识点。(4)微视频的拍摄及制作:根据上述设置的相关微课教学内容,进行微视频的录制及后期编辑。

2.《工程力学》课程微课教学情境案例。

五、结语

本文充分结合课堂教学和微课教学方式的各自优势,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微课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模式。首先,通过对微课教学与常规课堂教学异同的比较分析,进而结合各自的优势将微课教学与常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其次,从微课教学平台的主要构成和微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两个方面提出《工程力学》课程微课教学平台的设计。再次,介绍《工程力学》课程微课教学案例设计的基本步骤。最后,以“节点法及其在二力构件判断中的应用”专题为例介绍《工程力学》课程微课教学案例的设计。本文提出的基于微课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对于以后应用型土木专业学生《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邓菊丽,陈国荣.“微课”教学模式研究及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153-155.

[2]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1):100-110.

地理微课教案例7

近几年,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都在不断尝试教学模式的改革,“翻转课堂”因此在国内深受热捧。传统教学模式是“课堂讲授+课后作业”;而“翻转课堂”则是对此模式进行“翻转”,使学生在课前完成知识的获取,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案例探讨、释疑答难等形式,对课前所获取的知识进行升华和内化。由此可见,“翻转课堂”正是符合了当前教学的时代需求。2012年起,我校尝试由导学案作为媒体对翻转课堂进行实践。经过几年的实践应用,发现由导学案作为媒体的“翻转课堂”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其主要表现为:

1.导学案全是文字题目,缺乏吸引力,无法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

导学案的信息主要来自教材,其密密麻麻的文字题目或是习题,学生一看就心生厌烦,毫无学习兴趣,导致导学案引导学习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有效性。部分学生因此存在敷衍、抄袭的情况,并逐渐增多,无法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

2.导学案偏向于练习题形式,无法达到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的效果

导学案偏向于练习题形式,课堂上探究性、自主性学习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学生也不能有效地完成知识的内化。即使课堂中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导学案也起不到营造教学情境的效果。

3.导学案在护理专业实践操作技能上,无法达到直观演示的效果。

中职护理专业,主要培养的对象是基层护理人员,对学生操作技能的掌握要求较高,导学案对于操作方法和流程方面的文字性描述,学生难以接受和领悟,更不能起到直观演示的作用。

为了解决导学案在“翻转课堂”中存在的不足,我们将微视频融入“翻转课堂”中,进行探索研究。关于微视频的概念,优酷网首席执行官古永锵认为:“微视频是指短则30秒,长则不超过20分钟,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可通过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的统称。‘短、快、精’、大众参与性、随时随地随意性是微视频的最大特点。”教学中微视频则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针对学科教学中的某个新授知识点、疑难问题、实验操作、动作讲解,结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而进行的时长在10分钟之内的微小教学片断。微视频在翻转课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微视频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现状

1.微视频碎片化教与学,内容精炼,随时随地可学,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

(1)翻转课堂中的微视频每个时长大约5~10分钟,是名副其实的“微”,即微小、微型和短小精悍,教师将完整的知识点进行碎片化处理,每个微视频一般只能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内容精练,主题突出,让学生在学习和观看中容易接受,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

(2)学生观看微视频没有诸多条件限制,只需要一部手机、Ipad或者电脑等,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经常反复观看和学习,无需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相应的空间进行观看和学习。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短小精悍的知识点,符合当今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的学习方式。

2.微视频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角,达到良好的教学情境的效果

(1)利用微视频学习,已懂的知识可以快进跳过,没有学懂的知识则可以反复观看,甚至可以暂停仔细思考和做笔记,让学生自主掌控学习进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2)通过微视频的课前学习,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构建,教师只需要在课堂上讲解重点和难点、答疑解惑和引导小组讨论,或者再次梳理知识,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对问题进行思考和阐述,课堂内师生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互动,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情境效果。

3.微视频图文声像并茂,在护理专业实践操作上,能达到直观演示的效果

护理专业的操作步骤,如果直接用语言来描述是非常苍白的,要进行现场操作演示,可能只有前面的一些学生看得清楚,而大多数学生只能远远地观看。微视频可以运用图、文、声、像等要素,更直观地将每一个操作步骤细节清晰地展现出来,再配上恰如其分的讲解,整个过程展示得更加形象和生动。

二、微视频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思考

微视频作为翻转课堂一个新的媒体,它生动形象,能动态地展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达到直观演示的效果,弥补了导学案的不足,如果能将导学案与微视频合理运用,导学案为“方向盘”“路线圈”,微视频为之碎片化处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服务于课堂教学,实现中职护理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改进,锻炼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

地理微课教案例8

1.1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

继续优化教学内容,强化野生动物医学特色,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强化野生动物医学特色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以感染野生动物或经济动物常见病原微生物为教学重点,兼顾传统教学中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列举,调整优化教学内容。为此,课题组成员在日常教学中非常注重收集野生动物微生物教学案例,现已收集野生动物及经济动物感染各种病原微生物案例近千件,且绝大部分案例来源于外文文献,将这些案例按微生物种属特性进行分类,并且将一些代表性案例定位于教学章节中,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优化教学内容,强化了野生动物医学特色。部分优化后的教学内容初步应用于2010级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微生物学的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课堂上态度积极,专业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专业学习动力明显增强,主动查阅野生动物及经济动物疾病文献的积极性提高,能够积极与课程组教师探讨自然保护区、森林动物园、经济动物饲养场野生动物习性及野生动物病原微生物感染及流行情况。而课程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优化后的教学内容来讲授,课堂教学务实,有抓手,授课效果更加生动。

1.2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中大力推行启发式、问题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依据野生动物保护医学工作特点,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于临床案例的破解中讲述。大量搜集和整理问题式的问题和案例式的案例,将其细化并定位融于教学章节中。通过教学中问题和案例的提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及问题预想结果的推断,可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兽医微生物学理论知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野生动物医学相关科研探索。例如肉毒梭菌感染野生鸟类的教学案例:2011年10月份,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处海滩上惊现数只死鸟尸体。专家认为,这些鸟可能是感染肉毒杆菌死亡的。目前,这处海滩附近尚未发现人类感染肉毒梭菌的病例。教学导入:什么是肉毒梭菌?它在形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有哪些生化特性?如何分离培养?怎样进行诊断?野生动物肉毒梭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怎样?该病的爆发与野生动物栖息生境和食有何关系?案例分析:野生鸟类肉毒梭菌中毒的疾病特点?野生鸟类食性(吃鱼)与肉毒梭菌中毒的关系?肉毒梭菌的作用机理?如何诊断和防治野生动物的肉毒梭菌病?教学中利用多种手段提高授课效果,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搭建网上教学平台[2]。首先要大力开发、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生动、形象传递教学内容。将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授课教案、习题、授课录像、多媒体课件等资源上网,充分利用网上教学平台,促进教学互动,使学生更加全面清晰地掌握授课内容。在课堂上大量导入自然保护区、森林动物园、经济动物饲养场等在生产实践中常见的野生动物兽医微生物学相关问题,同时向学生征集处理解决方案,可促进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加深理解和吸纳。另外,大量收集临床病例资料,丰富教学资源。在教学中,不定期展示临床真实病例,尽可能多提供学生接触实际病例的机会,指导学生利用所学兽医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进行取样、检验及临床分析,更直观展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1.3实践环节建设

要构建兽医微生物学实践教学体系,需充分论证现有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对实验内容进行合理的删减和整合,增加野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对象比例,把一些孤立分散的实验项目有机整合,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使实践教学过程尽量符合病原微生物临床检验及科学研究的实际程序,模拟现场工作程序。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设计采用环环相扣式,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实验项目来解决教师在实践教学前设置的问题,使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完整、系统,教给学生一种连续的微生物技术和手段[3]。丰富实践教学野生动物疾病临床样本,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测评体系。

1.4考核改革

考核是一种有效提高和巩固学生《兽医微生物学》学习效果的手段。考核标准的确定受到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制约,服务于教学活动。良好的考核体系能够正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改变现有的理论知识测评办法,逐步建设兽医微生物学试题库,增加实践性、综合性及分析性试题的比例,强调考核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1特色案例的收集及整理

特色教学案例在教学中的适时给出大大提升教学效果,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但如何全面准确获得这些特色教学案例是个难题。课程组成员反复商讨解决办法,决定采用网络、杂志、书刊等途径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为了获得更加生动的教学案例,课程组成员几次深入国内几处大型野生动物园、自然保护区、珍稀动物繁育基地及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场,大量收集野生动物流行疫病相关资料,整理特色教学相关案例,并融于教学内容中,充实教学,突出课程特色。

地理微课教案例9

一、智慧育人微课堂涵义

智慧育人微课堂亦称翻转课堂、翻转学习或反转课堂。教师在课前将学科核心素养知识录制成5~8分钟的微课,通过网络搭建智慧育人云平台;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自主完成课前预习案并把自己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备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以讨论为主的探究协作式学习或由教师提供个别指导。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微课形式翻转了既有的学习模式,实现了智慧育人,故称智慧育人微课堂。

二、智慧育人微课堂的优势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方法是齐步走,为实现因材施教,有些家长不得不把学生送到一对一课外辅导机构。社会辅导机构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家长和学生难以甄别,难免会遇到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加重了家长经济负担的情况。而智慧育人微课堂利用信息化的现代教育手段,使真正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进教室前,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来完成新课;智慧微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导学案、课中探究案,师生、生生参加自主合作探讨,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同时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教学中教只能通过考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受教学进度与时间的限制,难以为所有学生做课后辅导。然而智慧育人微课堂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并发现问题,并通过课前预习案云数据快捷地获得智能化分析反馈,使教师能够及时充分地了解学情、班情。教师针对问题备课,利用课堂时间针对学生困惑做分层次的指导解答,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智慧育人微课堂将学校和家庭的功能和顺序进行了颠倒,即把记忆、理解这些难度较小的环节安排在家中,让学生通过视频和网络对知识进行识记和理解,把掌握、理解、应用、创造这四个难度较大的环节安排在教室中进行。教师给予学生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能带领学生实践,引导学生探索,进而在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导学案、微视频、学习小组是智慧育人微课堂能够顺利实施的三个抓手。教师以此时刻关注学情的变化,精心打造智慧课堂,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智慧育人微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只是一个指挥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参与,打造高质量的课堂。

三、实施智慧育人微课堂的四个基本步骤

实施智慧育人的第一步是制作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微课教学视频。首先,确定学科核心素养;其次,考虑不同教师和班级的学情差异,提供分层次的“微课程自助餐”,实现分层次智慧自主学习。

第二步是校本研修。教师通过团队协作,结合微课编制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分层次高品质“课前预习案、课中探究案、课后巩固案”三案并举的导学案。

第三步是自主学习。学生在线观看微视频,结合自学完成课前预习导学案的自测部分,做好记录和总结,以备次日课堂教学合作探究学习。

第四步是组织微课堂教学活动,其中包括三个环节。一是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这一阶段向学生点明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师点拨,师生互动。二是探究核心,解决问题。这一阶段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利用平板电脑再次观看微课,师生讨论过程中解决个人、小组的问题,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三是汇总疑难,提炼拔高。这一阶段学生整理学案、成果展示,教师点拨、提升。

教师的指挥官作用在第四步的三个环节中,应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表现、课堂核心素养生成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配合课堂变化和学生需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智慧育人微课堂带来的改变

一是教育教学发生了改变。教师引导学生的方式,从传统的单一方向的引导转变为针对各个学生的指导;在课堂中使学生积极主动融入学习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合理高效运用信息化手段更好地实施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对教师来讲,利用云平台处理大数据,能及时、准确掌握学生的学情;校本研修、团队合作,形成了集体智慧结晶的数字化资源库;资源共享,减少了备课所需花费的精力,能将更多精力用在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上,达到了教学水平与教师专业能力的双提升。

对学生来讲,学习不再局限于学校,地点的选择更灵活;可依照自己的能力调适学习内容,查缺补漏;通过平台的诊断,快速取得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提升在课堂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参与度,充分发挥主体地位。

对课堂来讲,从传统的师生纵向主从关系变为横向对等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使教学方式更符合学生所需;通过增加互动与回馈次数,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

地理微课教案例10

《化工安全生产》是化工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由于课程与生产现场紧密结合,所有在教学过程要更要注重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设计。该课程的设计主体有管理安全、现场安全和操作安全这样几个模块。其中现场安全和操作安全更注重实践操作环节,但课程的实践条件有限,学生无法真正深入企业观摩,了解企业现场安全的管理,学生总感觉课程不够“接地气”。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微课可以有效解决这一困惑。

一、教学设计的模式

1、选择教学主题

微课的设计充分考虑成人的注意力时间,10分钟之内。所有要考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呈现什么主题,要说明什么事情或解决什么问题。《化工安全生产》课程主题选择主要集中在个人防护用品正确使用、生产案例分析、操作规范安全方面。这些设计的主题,学生可以随时观看,提高碎片化学习效果。

2、分析教学内容

内容合理。《化工安全生产》课程内容以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内容为主线,进行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由于现场安全操作规范的要求,“没有自选动作,只有规定动作”,要求微课制作的内容要正确、规范、无技术性错误。

内容精炼。微课主题要鲜明,不冗杂,一个主题就说明一个事件或解决一个问题。避免出现不相关内容。例如,生产事故案例分析,一个事故分析一个主要方面,不要全面概述,没有主次,学生不易掌握。

联系实际。现场生产操作及应急救援,取自现场工人工作真是场景,学生有真实工作场景的体验感,将工作规范、安全标准、安全生产理念有效融入,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3、了解学习对象

现在的高职学生是“90”后,他们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也敢于尝试新鲜事物,传统的教学方法让现在的学生感觉沉闷无趣,不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高职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课程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心和毅力,个体差异大。如何适应现代学生的现状,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高职老师普遍面临的问题。

例如:空压式呼气器的佩戴,教师之前制作成微课,学生可在课前进行预习,了解基本内容。课程教学,学生可具体操作,有问题可通过微课反复观看,与教师就不明白的地方请教,这种方式,即满足学生生自我探究的心理,又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对学生技能提高有辅助作用。

4、阐明教学目标

微课的教学设计虽然看似“碎片化”,没有课本的逻辑性和章节性,但每个微课所要表达的内容一定是具有完整逻辑性的,能够引导学习者完成一个训练或一个问题的解决。

5、制定教学策略

案例化。案例的选择都是以真实生产事故案例为主题,将主要知识点贯彻案例中。微课案例的设计以动漫的形式展现事故案例过程,从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等方面进行选取和提炼,通过一个个主题鲜明的案例,让学生对常见事故案例有警示,将安全生产理念深入脑海。

情景化。操作安全以现场工人岗位实操为设计点,进行前期采编、后期编辑和制作,将安全点进行分析,增强课程的实用性。

问题化。微课的设计可以采用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感。例如,制作“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微课,学生掌握基本有害因素识别方法后,抛给学生一个现场状态图片,让学生进行危害因素识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反馈学习效果。

二、教学设计的原则

值得学―有用。教师在进行微课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时,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微课的内容要让学生觉得”有用“,值得他们付出一定的时间来学习。

想去学―有趣。微课的设计风格要多样性,有真人出境也有动漫表现,有提问、设问,也要有寓教于乐,教学过程不枯燥,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容易学―易懂。微课内容的设计也要注意层次性,有基础,也有提高,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让基础差的孩子能学懂,让基础好的孩子有提高,满足不能层次学生的需求。

三、结束语

将微课应用于教学中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化工安全生产》微课设计要注重知识点的选择,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构建精炼的教学内容,与现场的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合作,制作实用性的微课课件,让微课真正能为教学所用,为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灵活性和创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