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电信市场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2 16:17:28

电信市场分析

电信市场分析例1

一、背景分析

我国目前的电信运营商有六家,分别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前四家的市场份额总和超过98%,其中更以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的市场份额最大,后两家只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中国电信的前身是原邮电部电信总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1998年以来,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增强我国电信业的整体实力,国家对电信业实施了一系列旨在破除垄断,引入竞争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改革。邮电部于1998年进行了邮政、电信分营的改革,成立了邮电部电信总局,经营和管理全国电信业务。2000年5月17日,在剥离了无线寻呼、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业务之后,成立了中国电信集团公司。2002年5月,国务院对电信进行了南北拆分重组,将北方九省一市划给中国网通,成立了新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2002年5月16日,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成立,新的中国网通是在原中国电信所属的北方10个省(区、直辖市)电信公司、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控股)和中国吉通通信有限公司的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

中国移动的前身是1994年在中国邮电部成立的邮电部移动通信局。2000年4月20号,在原中国电信总局移动通信资产整体剥离的基础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成立,负责移动通信的专业化经营管理。

中国联通成立于1994年7月19日,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点骨干企业。中国联通是目前我国国内唯一的综合性电信运营企业,公司的经营范围为全国性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业务,主要经营移动通信业务。

中国铁路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于2000年12月26日挂牌,2001年3月1日正式运营,公司的主要经营范围是固定电话业务,IP电话业务,互联网业务和无线寻呼业务。2004年1月20日,铁通公司由铁道部移交国资委管理,更名为"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是国有大型基础电信运营企业。

中国卫通通信集团公司成立于2001年12月19日,主要经营通信、广播及其他领域的卫星空间段业务、卫星移动通信业务、互联网业务、基于卫星传输技术的话音、数据、多媒体通信业务等。

二、2000-2003年市场集中度分析

1、2000年我国电信业务收入总额为3074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中中国电信业务收入17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占全国电信业务收入总额的55.6%;中国移动业务收入1100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占全国总额的35.8%;中国联通业务收入256亿元,比上年增长58%,占全国总额的8.3%;中国吉通和中国卫星通信分别完成业务收入6亿元和2亿元,两者占全国总额的0.3%。(见表1)

表1

运营商 电信 移动 联通 吉通 卫通

业务收入 1710 1100 256 6 2

市场份额 55.6% 35.8% 8.3% 0.225% 0.075%

增长率 16.2% 30.9% 58% - -

资料来源:《中国经贸年鉴》2001年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0年我国的电信市场由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两家运营商所垄断,两家的业务收入占到全国电信行业业务收入总额的90%以上,特别是有超过一半的电信业务收入来自中国电信。稍微有实力与这两家运营商竞争的只有中国联通,吉通和卫星通信公司的收入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再以这些数据计算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其公式为:

HHI=∑(Xi/X)2=∑Si2

公式中的S即为表格第三行中的市场份额,因此HHI=4442,按照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所编的以HHI值为基准的市场结构分类表,此时我国的电信行业属于高度寡占Ⅰ型。

2000年我国电信行业的业务收入总额比上年增长超过四分之一,表明我国电信行业正在拉开一场迅猛发展的序幕。虽然中国电信的业务收入占到全国业务收入的一半以上,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的移动业务才刚刚起步,随着移动业务市场的发展,我国电信行业的竞争度必将提高。这从三家运营商的年度增长率上就可以看出,2000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增长率分别接近中国电信增长率的两倍和四倍。随着移动和联通两家公司的快速成长,我国电信行业的市场结构将会发生变化。

2、2001年,我国电信行业业务收入总额为3535亿元,比2000年增长15%。这时的电信业务运营商扩大到了七家,增加了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和中国铁路通信有限公司。这七家运营商的业务收入和市场份额见表2

表2

运营商 电信 移动 联通 网通 铁通 吉通 卫通

收入 1810 1290.45 379.8 9.05 36.9 5.7 3.1

份额 51.2% 36.5% 10.7% 0.26% 1.04% 0.16% 0.14%

增长率 5.8% 17.5% 48.4% - - - -

资料来源:《中国经贸年鉴》2002年

与2000年相比,2001年我国电信行业的业务收入总额增速减缓,但是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还是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它们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全行业的增长速度,特别是中国联通,增长率达到近50%,其市场份额首次突破了10%,正在打破由电信和移动两家垄断的局面,中国电信的市场份额也下降了4.4%,而中国移动的市场份额在小幅度地稳步上升。其余四家运营商累加的市场份额还达不到2%,因此还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同样用表格中的市场份额计算2001年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HHI值,得到的结果是4069,这个数值比2000年下降了近10%,这表明电信运营市场的集中度在降低。但是按照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编的市场结构分类表,2001年我国的电信运营市场还是处于高度寡占Ⅰ型。

2001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市场份额增长率远远高出中国电信,其原因在于移动通信业务的增长速度快于固定电话业务的增长速度,移动通信的兴起和发展正在改变着我国电信市场的格局,电信业务的竞争加剧,而且中国电信的地位在下降。从两家移动通信公司——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关系来看,虽然中国移动处于优势地位,其市场份额是中国联通的三倍多,但其增长速度却远低于中国联通,所以可以预见,移动通信的竞争也将加剧。

3、2002年,我国电信行业业务收入总额为4115.6亿元,比2001年增长16.4%。这一年最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就是北方九省一市的电信局及其电信业务从中国电信剥离并与中国网通和中国吉通合并组建了新的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我国的电信运营商减少到六家,形成了“四主二从”的局面。表3给出了这六家电信运营商的业务收入总额及其市场份额。

表3

运营商 电信 网通 移动 联通 铁通 卫通

业务收入 1363 676 1509 508 51 8.6

市场份额 33.1% 16.4% 36.66% 12.4% 1.23% 0.21

增长率 7.6% 10.2% 16.9% 33.7% 38.2% -

资料来源:《中国通信年鉴》2003年

经过拆分,中国电信的垄断地位被大大削弱,其市场份额已经低于中国移动。两者相加的市场份额也出现大幅度下滑,由2000年的超过90%降低到不足70%.这说明原先由两家寡头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已被打破,形成了四家寡头垄断竞争的局面。铁通和卫通的市场份额总和只有不到1.5%,还是无法与前四家进行实质性的竞争。

同样用表格中的市场份额计算2002年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HHI值,得到的数值是2859,这个数值只有2001年同数值的70%,中国电信的拆分极大地降低了电信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依据日本公正委员会的市场结构分类表,这时我国的电信市场是处于高度寡占Ⅱ型。可见,2002年是我国电信行业重组,引入竞争的关键年份。

从增长率来看,中国联通的增长速度依然处于第一位,中国移动的增速也快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这也同样说明移动通信的增长速度快于固定电话业务的增长速度。中国联通的市场份额首次突破中国移动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表明两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4、2003年,我国电信业务收入总额为4597.6,比2002年增长11.7%,增速继续回落。电信运营商依然是六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关系。这六家运营商的业务收入和市场份额见表4。

表4

运营商 电信 网通 移动 联通 铁通、卫通

业务收入 1411.5 744.5 1701.6 667 73.5

市场份额 30.7% 16.2% 37% 14.5% 1.6%

增长率 3.6% 10.1% 12.9% 31.3% -

资料来源:《中国通信年鉴》2004年

前几年的发展趋势在2003年基本没有改变。中国电信的市场份额降低到接近30%,中国网通和中国联通的市场份额总和首次突破30%,因此可以说规模最大的前四家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已经十分激烈。中国网通的市场份额比2002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表明移动通信的发展已经在挤占固定电话业务的市场空间。

同样以表中市场份额的数据计算2003年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HHI值,得到的数值是2787,此数值比2002年下降了2.6%,只有72点,下降的幅度并不明显,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市场结构类型依然停留在高寡占Ⅱ型,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因为这一年电信市场并无大的并购重组活动,几家运营商的增长率相差并不大,所以市场集中度较2002年只有轻微的下降。特别是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两家的市场份额从2001年的1.18%增加到2003年的1.6%,只增长了0.42个百分点,一直摆脱不了从属、被支配的地位。从增长率来看,主要经营移动通信业务的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增长率还是快于主要经营固定电话业务的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

三、结论

以上是对2000-2003年我国电信运营市场各运营商的市场份额和增长率的分析以及对各年份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HHI值所作的比较,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条结论:

首先,市场集中度的下降主要得益于对电信运营商的拆分、重组,这从2002年对中国电信拆分所带来的效果就可看出。如果仅仅由市场进行调节,那么市场集中度的降低将会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2003年的实际情况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因此,对于电信运营市场来讲,利用行政手段进行重组对降低市场集中度,优化行业的市场结构有很大的益处。

其次,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两家规模很小的运营商市场份额的上升非常缓慢,要让其在四大运营商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并非易事,其发展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市场集中度的下降情况,因此这两家企业需要得到更多的行政扶持。

最后,市场份额较小的运营商的增长速度快于市场份额较大的运营商,这预示着电信运营市场的竞争程度正在逐步提高。而且移动通信业务的增长速度高于传统固定电话业务的增长速度,这表明基于业务分类的行业竞争在加剧。

参考文献:

1、白冰,乐辉华,林涛. 中国四大运营商竞争力分析. WTO经济导刊,2004,21:10-19

2、胡晓女. 固网业务的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 当代通信,2004,12:58-59

电信市场分析例2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电信市场开始引入竞争机制。随着电信市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局面也日趋激烈。各运营商为了保持自身的竞争地位,不断通过市场或非市场手段进行竞争。正是由于各种市场和非市场手段的实施,导致我国电信市场很快进入过度竞争的阶段。过度竞争指竞争各方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对社会资源构成极大浪费的无效率恶性竞争或者是使用非法手段进行的竞争。

一、电信运营商的竞争策略

1.主导电信运营商的竞争策略

(1)价格策略。在位企业实施降价战略,对竞争产品进行降价,只要使价格降到使巨额的沉没成本无法收回这一临界水平,新进入者就会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实施竞争。

(2)网络策略。在互连互通设置障碍,通过网络外部性的正负面作用将竞争对手驱逐出市场或进行网内网外差别定价。

(3)混合策略。将价格策略与网络策略并用实行竞争。

(4)虚拟网策略。为规避全网性的价格损失或政策风险(管制法规),在虚拟网内采取价格歧视,以排除后入者对原先市场的侵蚀,这是典型的利用网络外部性进行竞争。

2.非主导电信运营商的竞争策略

(1)价格策略。通过降价打入市场。由于网络规模小,通过降价损失的收入绝对值相对较小。因此,市场新入者主要是通过降价来获得市场空间,打破网络外部性。

(2)报复策略。原则上讲,如果一个主导运营商占了原来的全部市场,而新进入者无法互联,长远来看,不能互联的结果对要求互联一方来讲是毁灭性的,对方巨大的网络外部性足以将其扼杀。但另一方面,缺乏生存空间的要求互联方也可能利用这种网络效应进行惨烈的报复,以令人难以置信的低价予以倾销而求得一部分市场空间,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一方的这种行为必然导致另一方采取相应措施抵挡,致使开始规模空前的“价格战”。

从以上来看,价格策略是主要策略。而一旦互联互通存在问题,肯定会引起价格上的过度竞争。同样,价格竞争也会导致互联互通问题,因为互联互通成本远远低于价格竞争所带来的损失,特别在法规不完善的环境中,是主导运营商最乐意采用的策略。

二、主导运营商与非主导运营商的价格博弈分析

本文以博弈的局中人主导运营商A(新进入公司)和非主导运营商B(当地中国电信)两家电话运营商为例。本博弈过程有以下四个特点:

先后次序的博弈。价格战之所以会打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家运营商之间存在先后次序的互相降价。

完全信息的博弈。两家运营商的定价行为是公开面对消费者的,彼此很容易的获取对方的价格信息。

动态博弈。实际上双方的价格是不断变化的,后选择、后行动的博弈方在自己选择和行动之前,可以看到另外一方甚至包括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所以这种博弈是一种动态的博弈。

零合博弈。虽然两家运营商都意识到了竞争与合作都是很必要的,但实际上在相关领域主要还是竞争,博弈一方的收益来自于另外一方的损失,因此可以看做是零合博弈。

当然,在电话行业的竞争博弈中,传统的产量或价格等决策变量将转换为资费。下面将从运营商A与B之间的价格战,以及两家运营商分别开发资费套餐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两方面分别建模分析。

1.寻找次优的市场均衡――运营商A和B价格战的博弈分析

运营商B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享受着国家的非对称价格管制政策,使其在价格上一直享有10%~20%的优惠。按照纯经济理论上的分析,这个10%~20%的价格优势足以使运营商B在一定的时间内完全打垮运营商A并占领全部的市场份额。

不过运营商A品牌的忠诚度,网络覆盖广度、通话质量、大客户服务等等,在这些方面运营商A仍然具有很大的优势。对于中高端客户,他们对价格不那么敏感,所以他们在运营商A的服务优势和B的价格优惠之间选择了运营商A。基于同样的原因假设B的价格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其服务的劣势地位。在此认为两家运营商的价格竞争基本符合双寡头厂商的价格博弈模型。下面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引进时间概念分析两家厂商价格竞争的过程。

博弈的第一个阶段,从1999年信产部将运营商A从原中国电信中剥离出来开始,此时运营商A所在的通信市场上首次形成了双寡头垄断的局面。1999年之前,对尚在中国电信大家庭中的运营商A而言,市场竞争的压力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运营商A以接近80%的市场份额,使其高枕无忧的做出似在等待运营商B成长起来的姿态,当然运营商A的竞争惰性更大的原因是被国家的对运营商B的特殊照顾政策所限制。另一方面运营商B在国家不对称价格和政策优惠的照顾下不断增加其市场份额,仍然存在的份额差距并不影响运营商A赚到自己的一部分利润。虽然两家运营商在业绩上有差别,但这个阶段两家运营商基本上不存在价格战的问题,市场基本上是均衡的,在此认为他们的价格均为模型的垄断价格Pm。一方面是整个运营商A通信市场的蓬勃发展;一方面是没有潜在的新进入者的威胁,运营商A和运营商B在合作博弈中各自赚到自己的那部分垄断利润。

但一方面是由于B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一方面是运营商A开始意识到运营商B的威胁,双方不可避免的价格战开始了,从运营商A的处境开始分析第一轮博弈,现在运营商B的价格优势已经威胁到自己的市场地位了,它应该怎么做呢?不妨假定:

(1)运营商A降价而运营商B维持原价,则运营商A获利20,运营商B损失10,整体获利10;

(2)运营商A维持原价且运营商B也维持原价,则运营商A获利10,运营商B获利10,整体获利20;

(3)运营商A维持原价而运营商B降价,则运营商A损失10,运营商B获利15,整体获利5;

(4)运营商A降价且运营商B也降价,则运营商A损失5,运营商B损失5,整体损失10。

表1 价格战博弈

不难看出,这个收益矩阵具有纳什均衡的特征。采用博弈论中严格下策反复消去法对运营商A和B进行分析。首先,对运营商A来说,降价显然比维持好,或者说至少比运营商B好,因为不论运营商B如何选择策略,运营商A采取降价的策略都比维持的策略收益要高,因此,对于运营商A而言,维持是其下策,因此,予以消除。同样,从运营商B的角度看,降价同样比维持要好,它也肯定会排除维持而选择降价策略。因此,两家运营商都选择了将降价作为策略,各自损失5而整体损失10,此时的整体效益是最差的。这就是纳什均衡情形,当每个个体都寻求利益最大化时,整体的利益却达不到最优甚至是最差的,即非合作博弈只能达到帕累托次优。

在此博弈中,双方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降价,结果却得不偿失,因此这种最大化行为是“损人不利己”的。降价后,运营商A的价格是P1,运营商B的价格仍维持比运营商A低10%。此时的结果不只两家运营商不满意,还有更重要的一方――政府,更不满意,因为运营商A和运营商B的所有资产都是国有资产,两家博弈的结果是国有资产的流失。

2.资费套餐引进的博弈分析

由于价格战的结果让运营商A和运营商B都苦不堪言,两家必然是寻觅摆脱此种困境的竞争策略。由于通信产业的发展时间比欧美市场要短,因此,在不断地从欧美电话运营商那里学习成功的运营方式。欧美市场的电话运营商在取费方面几乎无一例外的首先对市场进行客户细分,然后针对不同的客户推出具有强烈针对性的套餐计划。这种资费套餐定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刺激客户尽可能多的增加通话时间,实际上是在做一种个性化的客户服务。每一种独特的市场细分之下都有其独特的资费套餐模式,采用资费套餐的计费方式比采用单一价格的计费方式具有许多优势,因为任何市场细分之下的营销都比把市场视为均质板块下的营销更有效率,这本质上是由客户群的千差万别的特性所决定的。对中国的通信运营商来说,采用资费套餐式的定价模型已是再也无法避免的趋势。

运营商A和B都有两种选择:采用资费套餐的方法取费或者不采用资费套餐,下面将构建该博弈模型。

假定运营商A先行推出自己的资费套餐,则运营商A在市场上马上就占有了一个优势,这种优势将会给其带来额外的利润S1。由于中国市场的巨大容量,在这里认为运营商A的先行一步并不能占有绝对的“先行者优势”,而是不可避免地在培育市场。对运营商B来说,进入的障碍存在但并没有如运营商A威胁的那么大,相反运营商B具有后发优势,这在经济学上又称为“免费搭车人”。这里假设运营商A的“先行劣势”给其在利润上带来的损失值为T1(一个合理的假设是T1

综上所述,基本的运营商A和运营商B之间的资费套餐博弈模型如表2所示。矩阵中的收益值,前者代表运营商A,后者代表运营商B。

表2 资费套餐博弈

当两家运营商都不采用资费套餐而仍在进行单一价格战的拼杀时,各自的额外收益值均为零。而当运营商A和运营商B都采用资费套餐时,两家运营商各自向市场推销各种各样的套餐,消费者在两个运营商提供的服务之间转来转去,此时两家运营商的收益为矩阵中左上角所示的M1,M2。以下是对上述矩阵的分析:

(1)假设运营商A采用资费套餐,则运营商B也采用资费套餐获得收益值为M2 ;运营商B不采用资费套餐的收益值是-W2,M2>-W2,故运营商B肯定也会采取资费套餐方案。

(2)假定运营商A不采用资费套餐方案,则运营商B一定会采用资费套餐方案并获取收益S2-T2 。

(3)假定运营商B采用资费套餐方案,则运营商A也会采用资费套餐方案并获得收益M1。运营商A不采用资费套餐的收益值是-W1,M1>-W1,故运营商A一定会采取资费套餐方案。

(4)假定运营商B不采用资费套餐方案,则运营商A一定会采用资费套餐方案并获取收益 S1-T1。

这个博弈矩阵不只存在纳什均衡,还存在前面所提到的上策均衡,即对运营商A和运营商B来说,不管对方采取什么行动,自己都有最优的策略,这个策略就是尽快引进资费套餐模式,而不必在意竞争对手的策略。所以,不管是谁先推出资费套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的平衡取决于两家公司之间资费套餐的竞争。

3.价格战博弈过程中合作的分析

首先,由于价格战越演越烈,运营商A和B的收益都在下降,尤其对于运营商B而言进入市场较晚,用户的ARPU值(单位用户贡献值)较低,价格战对运营商B的影响较A而言,更加严重;其次,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国资委也不愿意看到企业的价格战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再次,过度的价格战也使消费者持币观望,运营商希望通过价格战的目的来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并没有完全达到,这样就使得价格战博弈的双方存在合作的可能性。

这种合作,往往通过价格卡特尔来实现。2005年3月,上海联通突然消息称,在通信管理局的支持下,上海联通已与上海移动达成“规范移动通信市场秩序协议”,一场箭在弦上的客户争夺大战转眼偃旗息鼓。据介绍,两大运营商之间的这份自律协议囊括了沟通机制、互联互通、规范资费、经营行为,及对地铁、隧道社会公共资源利用等诸多方面。与此同时,为防止不法分子有意欺诈、冒用市民身份证的行为,双方达成了定期交换恶意欠费用户“黑名单”的共识。这种现象不仅仅在上海发生,在全国很多地方也出现类似的合作情况。但是由于双方以竞争为主导,合作仅仅是迫于形势,价格卡特尔实际上非常不稳定,经常出现缔约的一方率先破坏约定,再次进行价格战。

结合以上背景资料并参考当时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ARPU值,中国移动2005年9月的ARPU值是90元,中国联通为49.1元。并且2004年中国移动的净利润率为中国联通的6.25倍。由此可见,如果在销售相同产品的情况下,中国移动的边际成本要远小于中国联通的边际成本。

在一个产品和服务相对同质的市场中,相同的价格导致的结果很有可能导致均分市场分额,对于中国移动而言,其对应的边际成本必然远低于此时的价格。因此,为了实现总的利润的最大化,“作弊”的行为一定会发生,这个不稳定的卡特尔联盟也必然会解体。也正如本文的分析,在2005年7月,首先由移动展开了降价的竞争手段。

如图所示,由于MCMQ1,因此中国移动完全有降价的可能来博取更多的产量,以使其整体利润最大化。

图 两垄断寡头的边际成本

三、结束语

电信市场分析例3

几乎没有一种产品能同时迎合所有客户的消费动机,也很少有一种营销策略能适用于所有消费者市场。市场细分能帮助企业认清各个细分市场的潜力,使企业辨认出对其自身来说最有价值的市场作为其目标市场,有根据地采取独特的产品策略,以获得最佳收益。

(一)根据客户属性进行市场细分

电信企业多数根据客户属性的差异性进行市场细分,将市场细分为集团客户市?觥⒓彝タ突?市场、个人客户市场。集团客户市场又可细分为党政军客户、行业客户、中小商业企业客户等等。

(二)根据电信产品种类进行市场细分

电信产品可视为电信资源、服务、应用的集合。按照电信产品的种类,可以细分为宽带市场、固定电话市场、移动用户市场、增值业务市场。

(三)按照客户价值进行市场细分

互联网技术的提升带来了大数据时代,作为通讯行业本身,电信企业在收集客户数据方面存在优势。电信企业应当建立模型,分析数据,判断客户的价值,RFM模型就是衡量客户价值的一种常用工具。例如根据客户的近期消费金额、欠费额度和频率、近期购买行为和总体频率可将电信业客户细分为顶级客户、中型客户、小型客户、潜在客户等等。

二、电信业目标市场营销策略

目标市场营销策略通常包括无差异市场营销策略、差异化市场营销策略和集中性营销策略。其中差异化市场营销策略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设计出不同的营销方案,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纳入到方案中,注重产品的创新,强调区别于竞争对手的自身优势。

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开通了大约300部“城管通”电话,用于上海嘉定区城市管理大队的执法工作;抚顺联通开发的“沃税通”,为纳税人和税务人员提供数据的采集查询分析等服务;中国移动针对校园群体,推出了家校通、校讯通等产品,中国电信则推出了翼校通,中国联通推出班班通;针对医疗行业,中国联通推出医信通产品、中国电信推出了数字医院应用产品。

三、市场细分与产品策略

电信企业对市场进行细分后,便要针对目标市场投放合适的产品,包括产品的功能开发、产品定位、套餐资费的设计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产品策略包括市场渗透策略,立足现有市场用现有产品提高市场覆盖率。市场开发策略,是用现有的产品开发新市场,例如中国移动基于移动通信技术拓展集团客户市场,中国电信的存话费送手机活动吸引了一批新客户。产品延伸策略,是在现有市场开发新产品,中国电信针对现有市场开发许多增值业务。多元化经营策略,是在新市场开发新产品,该种经营方式的成功依托于运营商多年成功的经验,对市场需求的把握相当准确,产业协同效应明显增强的情况,是风险较大的策略。

四、电信企业市场定位策略

市场定位策略可从消费者的情感和心理活动出发。各大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这就要求电信企通过大力宣传以及联合营销等策略,宣传自身的竞争优势,针对消费者动机,对产品进行差异化定位。以中国移动为例,中国移动针对不同阶层人群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心理推出了属性各异的套餐品牌,其中全球通套餐曾在半年内吸引了2000多万客户办理。

电信市场分析例4

近年来,我国电信业历经体制机制改革的考验,面临着对外开放的机遇和挑战,电信市场的竞争体系逐步建立,电信企业的观念向一切以客户为核心,以市场为核心转变。截止到2017年3月,我国电信业增幅在20%至60%之间,电信业务总量增速较高。在实体经济提升向好的大背景下,如何挖掘更多市场份额,减少客户流失,是电信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中国电信企业市场细分

几乎没有一种产品能同时迎合所有客户的消费动机,也很少有一种营销策略能适用于所有消费者市场。市场细分能帮助企业认清各个细分市场的潜力,使企业辨认出对其自身来说最有价值的市场作为其目标市场,有根据地采取独特的产品策略,以获得最佳收益。(一)根据客户属性进行市场细分电信企业多数根据客户属性的差异性进行市场细分,将市场细分为集团客户市场、家庭客户市场、个人客户市场。集团客户市场又可细分为党政军客户、行业客户、中小商业企业客户等等。(二)根据电信产品种类进行市场细分电信产品可视为电信资源、服务、应用的集合。按照电信产品的种类,可以细分为宽带市场、固定电话市场、移动用户市场、增值业务市场。(三)按照客户价值进行市场细分互联网技术的提升带来了大数据时代,作为通讯行业本身,电信企业在收集客户数据方面存在优势。电信企业应当建立模型,分析数据,判断客户的价值,RFM模型就是衡量客户价值的一种常用工具。例如根据客户的近期消费金额、欠费额度和频率、近期购买行为和总体频率可将电信业客户细分为顶级客户、中型客户、小型客户、潜在客户等等。

二、电信业目标市场营销策略

目标市场营销策略通常包括无差异市场营销策略、差异化市场营销策略和集中性营销策略。其中差异化市场营销策略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设计出不同的营销方案,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纳入到方案中,注重产品的创新,强调区别于竞争对手的自身优势。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开通了大约300部“城管通”电话,用于上海嘉定区城市管理大队的执法工作;抚顺联通开发的“沃税通”,为纳税人和税务人员提供数据的采集查询分析等服务;中国移动针对校园群体,推出了家校通、校讯通等产品,中国电信则推出了翼校通,中国联通推出班班通;针对医疗行业,中国联通推出医信通产品、中国电信推出了数字医院应用产品。

三、市场细分与产品策略

电信企业对市场进行细分后,便要针对目标市场投放合适的产品,包括产品的功能开发、产品定位、套餐资费的设计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产品策略包括市场渗透策略,立足现有市场用现有产品提高市场覆盖率。市场开发策略,是用现有的产品开发新市场,例如中国移动基于移动通信技术拓展集团客户市场,中国电信的存话费送手机活动吸引了一批新客户。产品延伸策略,是在现有市场开发新产品,中国电信针对现有市场开发许多增值业务。多元化经营策略,是在新市场开发新产品,该种经营方式的成功依托于运营商多年成功的经验,对市场需求的把握相当准确,产业协同效应明显增强的情况,是风险较大的策略。

四、电信企业市场定位策略

市场定位策略可从消费者的情感和心理活动出发。各大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这就要求电信企通过大力宣传以及联合营销等策略,宣传自身的竞争优势,针对消费者动机,对产品进行差异化定位。以中国移动为例,中国移动针对不同阶层人群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心理推出了属性各异的套餐品牌,其中全球通套餐曾在半年内吸引了2000多万客户办理。目标市场定位要求电信企业识别出目标市场的核心需求。在宽带业务方面,电信企业的目标市场之一是家庭市场。该市场的核心需求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追求高效快速的上网速度;二是追求优质快捷的安装和维修服务;三是追求低价格。中国电信推出的天翼光宽带把握住了宽带家庭市场的核心需求,打出“电信光宽带,上网就是快”的广告语,对用户做出了“速度快,视频不卡顿;服务好,安装快,维修快,慢必赔;价格低,百兆光宽最低59元起”的承诺。针对家庭市场,电信企业应重点维系该市场的客户忠诚度,定期调研,把握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情况,发挥消费者的口碑传播效应,适时推出优惠活动,增加客户的转移成本。

五、结束语

电信产业面临着技术不断创新升级和市场需求多变的双重挑战,电信企业的定位策略也是不断变化改进的,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电信网络的不断升级决定电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恰当的营销策略是推动电信企业开拓更广阔市场的助力。在国家“互联网+”和国家大数据略背景下,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号召、减税降费的时代背景下,电信企业要抓住市场机遇,牢牢把握政策赋予的优势,加大科技自主创新研发力度,在对电信市场进行细分的基础上,瞄准目标市场,创新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建立聚焦客户的运营体系,为客户提高更优质高效便捷的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电信市场分析例5

一、建立电信市场有效竞争机制的重要性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1890年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马歇尔冲突”,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也于1940年在《有效竞争的概念》一文中明确定义了有效竞争,将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二者有效地协调,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我国有些经济学家把有效竞争定义为通过市场竞争,达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运营效率,促进电信业繁荣和发展,改善服务和通信质量,从而使用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达不到这个目标的就是无效竞争,背离这个目标的就是有害竞争。现在通常讲的有效竞争,并不是从竞争的目标来说的,而是从竞争的环境和格局来说的,也就是应当营造一个怎样的竞争环境和竞争格局,才能是竞争成为有效竞争。

电信业是一个自然垄断性很强的行业,其规模经济明显,初期投入很大,且多为沉淀成本,而运行的可变成本相对较低,行业退出不容易,容易出现行业过度竞争。电信行业的过度竞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价格战。新进入运营商大量的基础设施网络必须要相当多的用户来消费,由于受到人口密度和收入水平的限制,新的运营商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只有通过不断的降价来争夺用户、扩大市场份额,于是引发一轮又一轮的价格大战。这样将影响股东利益和用户利益,从而引发投资者信心不足和用户对行业的发展预期,影响行业健康发展。二是行业内的兼并重组。由于过度竞争影响各运营商之间的利益,为了减少竞争对手,运营商之间就会出现相互并购或合谋,以减少竞争对手。这样将造成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基于以上的情况,建立电信市场有效竞争的机制就非常重要,既能使用户得到利益,也能节约资源,减少电信企业的成本。

二、我国电信价格管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2005年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出台《关于调整部分电信业务资费管理方式的通知》,宣布将放开电信业务的定价权、其中国内长途电话通话费、国际长途电话及台港澳地区电话通话费、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和固定电话本地网营业区间通话费由原来的政府定价改为价格上限管理。价格上限标准暂按现行资费标准执行。但是我国的价格管制仍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管和执行,导致电信市场很难形成有效竞争。合理的价格管制是开展电信竞争的前提,管制政策影响市场行为,进而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效果。我国目前一些主要的电信业务市场,包括固定本地电话市场、移动电话市场等都没有达到有效竞争,因此当前我国最紧迫的任务是进行管制的治理,即如何保证管制机构能够制定出好的管制政策,并使其得到有效执行。

第二,价格上限管制给予了企业自主定价的权利,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导致过度竞争的出现。回顾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次大范围、大规模、大幅度的降价行为。这四次大规模降价的表面原因是新竞争对手的加入或新技术、新业务的引进,其隐藏在表面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市场供给在短期内的突然增加和国家对电信价格管制的放松。结果导致各企业相继降低价格,从而也就引发了新一轮的价格战。

这种价格战是否是恶性的价格战或过度的竞争,本文将从电信企业的单位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来进行分析。根据近几年来移动通信的ARPU(平均每月每用户收入)值和MOU(平均每月每用户通话分钟数)值,直接计算出相应的单位平均价格(姜正新、程先锋,2005)。1999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ARPU值分别为299元和166元,逐年下降到2003年的102元和57元,都大约降低了2/3。同期MOU值的下降并不严重,1999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MOU值分别为356分钟和200分钟,到2003年分别为240分钟和174分钟,降低了不到1/3。可见,ARPU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资费的下降。根据ARPU值和MOU值,1999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平均通话费都约为0.82元,逐年下降,直到2003年它们的平均单位通话费分别约为0.43元/分钟和0.33元/分钟,降了50%之多,中国联通的平均单位通话费低于中国移动20%以上。2004年中国移动的ARPU值又比2003年降低约27%,尽管MOU值不降反升,但平均单位通话费又创新低,约0.29元/分钟。

根据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实际通信收入和利润等相关数据测算,中国移动的单位平均成本从2000年的0.57元/分钟一直逐年降到2003年的0.26元/分钟和2004年的0.20元/分钟。中国联通移动通信业务的单位平均成本也在逐年下降。到2003年约为0.29元/分钟和2004年约为0.24元/分钟。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平均边际成本也在逐年下降,2004年约为0.10元/分钟。到现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通话费更是降到0.10元/分钟以下,消费者虽然获得了价格上的实惠,可电信公司为了节省成本并不兑现他们的很多服务承诺。

以上的数据表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通话费已经或者正要降到平均成本以下,目前的恶性价格战已初见雏形。

三、建立有效竞争市场的途径

(一)改变政府管制的方法

目前政府价格管制主要是上限管制,由于我过电信市场已经处于竞争状态,上限管制的作用已经无法体现出来。但是,激烈的竞争已经阻碍了电信行业的有效竞争。中国电信企业的规模有着明显的差别,如果只进行上限管制而没有对最低资费的调整,一些小型的电信企业可能就无法存活,或者一些想进入市场的竞争者面对着高高的壁垒无能为力。那些在位的大企业为了保持其垄断地位的持久性,会极力地以低价排挤成本较高的小企业和提高壁垒来阻止潜在的进入者。所以对于管制也应该制定价格的下限,下限不是为了保护电信行业的垄断利益,而是要培养弱小企业和降低外部企业的进入壁垒,从而保证电信市场竞争的充分和有效性。

(二)注意管制价格的及时调整

根据电信市场竞争状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价格管制政策,使企业对市场的需求变化能迅速做出反应。目前我国电信已经走出管制垄断阶段,政府需要密切关注各业务市场的发展状况,定期进行市场竞争状况评估,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业务采取不同的价格管制政策。

(三)价格上限管制给予了企业自主定价权,但应避免恶性竞争、交叉补贴等不正当的竞争,价格下降不能以降低服务标准为代价

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不断完善有效的市场竞争架构,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把电信企业变成真正合格的市场主体。

电信市场分析例6

一、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份额的竞争成为现代电信业的焦点。2008年5月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包括资产和用户),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形成了新的中国电信。2009年1月,原中国联通与原中国网通重组合并,新公司更名为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也称作“新联通”。2000年5月16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根据国家关于电信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在原中国电信移动通信资产总体剥离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国有骨干企业,一直经营移动通讯业务。2013年12月份工业与信息部向国内三家电信企业颁发4G牌照,与此同时还向中国移动颁发了固网牌照(在此之前中国移动是通过并购中国铁通发展其固网业务),中国移动获得固网牌照不仅推动固网宽带建设及行业竞争,而且使得三家电信企业的业务范围扩大到了全领域,中国电信市场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三足鼎立”之势。2014年11月国家工信部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5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总量达到12.8亿户,其中3G网络用户4.8亿户;宽带用户到达2亿户,而三家电信企业在全领域都拥有各自数目巨大的客户。鉴于此,研究三家电信企业在不同领域的竞争力状况,对于不同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下保持优势弥补不足,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于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迫于日本制造业崛起的竞争压力,美国成立了专门机构来研究竞争力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德等国家及一些国际经济组织也开始着手研究国际竞争力问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学界开始关注竞争力问题研究。从国内外各产业领域关于竞争力研究的文献可知,目前世界各国对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制度、科学技术、国际化程度、基础设施、国民素质、经济实力、金融环境、政府作用等八个方面。随着竞争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逐步深化为市场份额竞争,市场份额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分析的焦点。然而目前关于电信竞争力的研究中从市场份额角度分析的成果较少,且大多采用静态性、描述性统计。目前经常使用的竞争力研究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价格比较法(包括直接价格比较和间接价格比较)、成本比较法、显示性比较优势法(RCA)、质量升级指数法、相对贸易优势系数法(relative trade advantage,RTA )、贸易专业化系数法(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TSC,又称贸易竞争指数)等。这些方法中,显示比较优势法(RCA)应用的是在国内竞争贸易条件下产生的经验数据,不仅能够很好地反映市场份额情况,而且这些基础数据很容易获取。本文切入点是从市场份额角度,通过统计和比较,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 RCA 指数分析中国电信企业的国内市场竞争力。对工业与信息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铁通以及中国联通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拟从市场份额角度系统摸清中国电信企业的国内竞争力状况、特征及变化趋势,为有效提升中国电信企业的国内竞争力、抢占国内电信市场份额提供决策依据。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保证结果的真实性,分析数据均来自于工业与信息部、中国移动、中国铁通、中国电信、以及中国联通等官方网站。本文将国内电信企业的主要业务分为固定电话业务、2G业务、3G业务以及宽带业务四个部分。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移动由于在2013年12月份才获得固网牌照,而2008开始中国移动是通过并购中国铁通实现其固网业务。因此,本文中所用的中移动固定电话业务和宽带业务的数据参照的是中国铁通的官方数据。

(二)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与国内三家主要电信企业比较,从市场份额角度对中国的电信企业的国内竞争力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运用RCA指数反映市场份额情况的指数考察中国的电信企业国内竞争力现状、特征及演化趋势。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著名经济学家 Balassa在1965年测算部分国家贸易比较优势时采用的一种方法,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一个国家某种产品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种产品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率,用来表现一国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程度。该指数后来被世界银行(World Bank)等国际组织普遍采用。它是衡量一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本文将利用RCA指数研究三家电信企业的国内竞争力。

如果RCAij>1,则表示i企业的j类电信产品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其数值越大,显示比较优势越明显;RCAij2.5,表示该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若25

三、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中国电信业的发展经历了政企合一、垄断经营、竞争经营三个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信业经历了四次较大的改革,逐渐形成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全业务具有竞争性的企业。如表1,我们分别对这三家电信企业进行分析,首先,中国移动在2G网络业务市场占有率都是70%以上,2013年达到了75.9%,优势十分明显;在3G网络业务也是后来居上,2013年的市场占有率也达到了46.7%;但是由于历史和政策的原因,中国移动在固定电话和宽带业务的市场占有率则是普遍较低的,2013年的市场占有率分别是8%和14.8%。这意味着中国移动在2G网络和3G网络领域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在固定电话和宽带业务领域处于劣势,但是随着移动通信对固定电话业务不断侵蚀,固定电话业务总体上呈现不断萎缩的状态,而宽带业务却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因此,中国移动不仅要保持自身在2G网络业务和3G网络业务的优势地位而且应当在政策解封后大力发展固定电话业务和宽带业务,特别是宽带业务。其次,通过分析2009年到2013年间的数据我们还可以看出中国电信在固定电话和宽带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普遍较高,2013年其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了59.2%和51.4%;而在2G网络业务上同样因为历史原因导致其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年份2010年也只有10.1%,2013年更是下降到8.4%;在3G网络业务领域则是每况愈下,市场占有率从2009年的69.9%下降到23.5%。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中国联通在固定电话、3G网络和宽带业务领域市场占有率都在30%左右,都有一定的竞争力。特别是在3G网络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比从2009年的11.5%上升到2013年的29.8%,竞争能力上升明显;但是其2G网络业务却是不断萎缩,市场占有率从2009年的20.9%一路下降到2013年的15.7%。如图1,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移动在2G、3G网络领域市场占有率具有优势,特别是2G网络领域。中国电信在固话网络和宽带领域市场占有率明显高于其他两家电信企业。中国联通在各个领域市场份额都处于平均水平。

(二)指数分析

本文根据2009-2013年工业与信息部、中国移动、中国铁通、中国电信以及中国联通的相关数据,对三家主要的电信企业的显性优势指数进行了计算。由于国内电信企业的主要业务分别是固定电话业务、2G业务、3G业务以及宽带业务4个部分。因此本文将分别对这4部分业务分别进行RCA指数计算,RCA1、RCA2、RCA3、RCA4分别表示固定电话业务、2G业务、3G业务和宽带业务的显性优势指数。结果如表2所示。

1.企业分析

如表2,2009-2013年间,中国移动在固定电话业务、宽带业务领域RCA处于0.1到0.3之间,不具备显性比较优势,竞争力相对较弱;在3G业务领域呈现中度竞争力;而在2G业务领域则具有显性比较优势,竞争力较强。中国电信在2G业务领域的RCA处于0.2到0.4之间,同样不具备显性比较优势;在3G业务领域2009年RCA高达2.616显示出非常强的竞争力,之后RCA稳定在1.0到1.2之间呈现出中度的竞争力;而在固定电话业务和宽带业务领域其RCA稳定处于1.9到2.6之间,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中国联通在2G业务领域的RCA普遍低于0.8不具有显性比较优势,竞争力较弱;在固定电话业务、3G业务和宽带业务领域RCA都处于1.2到1.6之间呈现出一定的显性比较优势,具有中度的竞争力。

2.演化趋势分析

电信市场分析例7

【关键词】市场需求 电力 管理信息系统 设计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电力企业不断的完善各种制度,同时为人们提供更满意的服务。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进步,电力企业也跟着不停的发展。由于各种用电政策的相继推出,导致电价比较复杂,由于电价的复杂,所以以往的手工营业的操作方法已经更不上市场的需求。电力部分通过实事求是的方针出发,投入了相当的人力和财力,组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系统平台,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1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1.1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对需求的理解出现偏差

系统分析员必须要对用户的需求比较了解才能够很好的展开工作,系统分析员能够顺利的展开工作这就要看他们能否理解用户并且要具有较为充足的工作经验,系统的分析结果也对系统设计工作非常重要;分析员如果在分析过程中出现偏差,就会导致在工作中产生问题,最后使得开发出来的系统不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而成为一个失败的产品。

1.2 “堆栈”现象

管理信息系统是有多个阶段进行开发并最终完成的,所以在不同的阶段如果出现了问题都会导致系统开发失败,并且不同的阶段出现的错误其错误的“潜伏期”是不一样的,错误越早发生就好导致越晚发现,类似堆栈规律。

1.3 重编程,轻规划,轻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最开始的计算机被用于电力企业中,主要是处理简单的信息,是单项目系统,这种小型的计算机系统比较简单且功能单一。如果需要将多个不同的单项系统进行整合,并发挥其整体的优势时,就会让整个系统无法正常的运行,系统无法将各个单项进行很好的整合并协调好不同单项之间的关系。

1.4 过低估计信息系统的投资而使开发工作夭折

在投资管理信息系统的时候,有些投资是能够立马看到成效的,例如投资软件和硬件等等,就能够较快的看到效果。但是还有一些投资是不能够马上看到效果的,例如在对信息系统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由于某些需要,必须要对系统进行修改,并且由于市场的不断变化,对系统的一些维护费用等,这些改变所带来的费用是不能够马上见到效果的。

2 电力需求预测管理系统的设计技术

2.1 电力市场预测内容

2.1.1 年度预测

(1)年度电量预测。全社会口径、本企业口径、统调口径电量,各产业电量,行业分类电量等。(2)年度电力预测。最大用电负荷、年平均最大用电负荷、最小用电负荷、年代表峰谷差/负荷率/最小负荷率等)。(3)年负荷曲线预测。

2.1.2 月度预测

(1)月度参数的预测或结果获取。月最高温度、月平均最高温度、月最低温度、月平均最低气味和降水量的大小以及进行拉闸限电的情况等。(2)月度电力的预测。月最大的用电负荷、月平均最大的用电负荷、在工作日内平均最大的用电负荷、最小用电负荷、工作日最小用电负荷、月代表峰谷差/负荷率/最小负荷率等。

2.2 电力市场预测方法

电力负荷在不同的地区其发展规律也是不一样的。每一种预测的规律方式都是一个地区的发展规律。如果预测的方法越多,那么预测的选择性就会越大,也就会更加精确。软件有一个预测方法库,里面有大约50种预测的方法。在这些预测方法中,大部分都是被经常使用的预测方法,并且还加入了一些比较特别的预测方法,如灰色系统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等。

2.3 电力市场预测策略

综合预测模型的技术。对序列号进行预测,在进行预测之前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预测方式进行。其中用数字模型进行预测的方法是最合适的,在负载发展的过程中,其自然的规律不是简单的数字模型可以进行描述的,一般情况下,单一的预测模型不能够进行精准的预测。所以,之前的预测理论不够完善就是这个原因。

2.4 预测决策技术

预测还没有被确定之前,预测系统所预测的结果还没有满足预测的精准度需要的时候,这些都是预测工作者们最为重要的工作。系统为分析提供相应的决策并进行回答。系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对比进行预测,观察越策系统在数据变化的情况下是否能够进行稳定的预测,并且观察其精准度和虚拟预测准确度等指标,并通过模糊决策系统,得到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等级。

2.5 预测过程控制技术

预测结果的准确度与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因此,预测人员必须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并将其运用到系统中去,使其主观因素得到有效的发挥。系统还会将预测的过程进行输出,以让预测人员参考使用。

2.6 预测过程的用户可控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策略选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预测方法。(2)分析参考,可以通过查阅各种数据和相关的历史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对预测方法进行选择。(3)预测期限,可以对隶属数据和预测结果的起止时间进行自由的设置。

3 结语

在我国的电力市场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来对电力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建立和维护,利用实现数据仓库的软件硬件资源,包括开发平台、开发工具、DBMS、网络通信、终端访问工具及建立服务水平目标(可用性、装载、维护及查询性能)的选择等。还要加强管理水平,并进行有效的维护。数据库的问题非常重要,一定要引起重视,并且还要对数据库和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进行完善,对数据仓库和管理权限需要加强管理。并且要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备份管理,并且需要利用RAID来对数据仓库进行配置,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提高数据仓库的性能。

参考文献

[1]林悦娜.浅谈提高电力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安全性的措施[J].广东科技,2013.

[2]梁奎宁.构建安全可靠的电力管理信息系统[J].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2011.

[3]陈进亚,徐飞.浅谈提高电力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安全性的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3.

电信市场分析例8

校园市场是消费电信业务的重要市场,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且有广泛的社交需求,因此对于手机的各种业务都有很高的关注度。因此,有必要对虚商进入校园市场进行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

二、虚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015年初,随着第五批虚商牌照的发放,涉足170号段的企业进一步扩大,覆盖多个领域,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然而,伴随170号段正式放号所暴露出的问题让人无法忽视:

(一)互联互通漏洞频现

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170号段不能被银行系统识别。二是部分手机安全APP自动拦截170号段。三是用170号段进行网站注册时用户收不到验证码。四是使用固话拨打170号段显示空号。

(二)虚商与传统运营商沟通不够

虚商与传统运营商的磨合不够,由于170号段是依靠传统运营商建立的,因此虚商对自己的服务也难以保障。

(三)品牌不明确

170号段依旧显示三大基础运营商品牌,虚商品牌并未显示,与此同时,虚商的行业认证就会出现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仅靠虚拟运营商一方难以解决,还需要虚商、市场和监管部门共同推动。

(四)扩张过快

虚商面对潜在市场急功近利的盲目扩张表现容易导致用户服务难以保障,这对自身品牌和口碑的树立是非常不利的。170号段应先进行小规模友好用户试验,在此基础上自我修复和完善,以更优质的服务吸引用户。

三、SWOT分析及校园营销策略制定

(一)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1)虚商在校园内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体。进入大学的新生数量庞大,且处于更换手机号的最佳时期。2)虚商能根据客户需要灵活制定号码业务。3)虚商在价格制定上有更加灵活的空间。

(2)劣势(weakness)。1)虚商缺乏通信基础设施和关键技术,通信不稳定。2)虚商向传统运营商租用硬件设备、批发服务业务,在通信服务、价格制定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虚商的资金链条不稳定。

(3)机会(opportunity)。1)国家政策的倾斜将为虚商提供更多的利好消息。2)校园消费群体接受新鲜事物较快,且较容易受性价比的影响而选择新的运营商。3)虚商校园市场尚未完全打开,其市场潜力巨大。

(4)威胁(threat)。1)传统运营商已经形成对市场垄断的事实。虚商面临着客户习惯难以改变的挑战。2)虚商逐渐增多,各虚拟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压力大。3)政府虽大力支持虚商发展,但暂时没有使用明确量化的政策予以支持。

(二)营销策略组合

(1)产品策略。产品作为整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对于电信业虚拟运营商来说,业务的设置和服务的提供就是企业的产品。1)业务设置和服务质量。积极进行市场调研,提供定制化的套餐业务,满足不同校园消费群体的需求,以低姿态、高品质的优势争夺市场。2)开展校企合作,树立品牌形象。为不同类型的业务建立自己的品牌,如中国电信面向学生群体推出的“飞young”系类业务,通过在校内设立奖助学金、为校园精品活动冠名等方式作为校企合作切入点,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3)与终端产品合作,拓展校园市场。虚拟运营商与苹果、三星、小米等移动终端公司合作,通过终端产品捆绑的形式拓展校园市场。

(2)价格策略。低价服务套餐是市场对虚商的期待,在校园市场中尤为重要。但是虚商从传统运营商处购买移动通信业务,再包装成自有品牌进行销售的模式是很难实现低价服务的。就目前来看,简单的低价格营销策略是不可行的,虚商不能寄望于从通信业务中直接获得利润。使用成本加成定价法与参与竞争定价法相结合的定价策略,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定价水平,并适当的调整自己的定价策略。

(3)渠道策略。加强校园营销渠道的建设,创新渠道策略,是虚商打开校园市场的又一重要举措。1)持续在各高校中招募在校大学生从事兼职推广工作,通过他们的带动,有效地促进校园消费群体对于虚拟运营产品的认知。2)充分利用移动网络平台,拓展校园销售渠道。对于虚商而言,建立实体渠道耗资巨大。相对而言,线上渠道投资小,适合目前虚商采用。

(4)促销策略。虚商进入市场初期必然要面对消费者不信任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时,虚商就应当利用业务特色、价格公道、服务健全的优势,将产品主动推销出去。1)人员推销。成立一支专门的推销队伍,包括推销人员和技术人员,去校园一线进行推销,同时收集学生反馈的第一手信息。此外,在校园用户中招募直销队伍,在提供校园勤工助学岗位的同时,让消费者成为推销人员,更好更快地拓展校园市场。2)广告促销。在电视和网络等媒体上做宣传将迅速提高知名度,并树立产品的形象,是打开市场的有效手段,在投入期广告费用比例相对来说应多一部分,占销售收入的15%左右,当进入成长期后,广告费用逐渐减少到10%左右。广告应该以突出业务和服务的优势,激发潜在用户的欲望为目标。3)校园活动。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繁荣,虚商可以通过赞助校园活动,以获得冠名权的方式,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进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通过与学校合作,定制满足校园用户需求的业务。通过与校方签订相关协议,面向新生广泛发放170电话卡。

电信市场分析例9

校园市场是消费电信业务的重要市场,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且有广泛的社交需求,因此对于手机的各种业务都有很高的关注度。因此,有必要对虚商进入校园市场进行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

二、虚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015年初,随着第五批虚商牌照的发放,涉足170号段的企业进一步扩大,覆盖多个领域,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然而,伴随170号段正式放号所暴露出的问题让人无法忽视:

(一)互联互通漏洞频现

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170号段不能被银行系统识别。二是部分手机安全APP自动拦截170号段。三是用170号段进行网站注册时用户收不到验证码。四是使用固话拨打170号段显示空号。

(二)虚商与传统运营商沟通不够

虚商与传统运营商的磨合不够,由于170号段是依靠传统运营商建立的,因此虚商对自己的服务也难以保障。

(三)品牌不明确

170号段依旧显示三大基础运营商品牌,虚商品牌并未显示,与此同时,虚商的行业认证就会出现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仅靠虚拟运营商一方难以解决,还需要虚商、市场和监管部门共同推动。

(四)扩张过快

虚商面对潜在市场急功近利的盲目扩张表现容易导致用户服务难以保障,这对自身品牌和口碑的树立是非常不利的。170号段应先进行小规模友好用户试验,在此基础上自我修复和完善,以更优质的服务吸引用户。

三、SWOT分析及校园营销策略制定

(一)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1)虚商在校园内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体。进入大学的新生数量庞大,且处于更换手机号的最佳时期。2)虚商能根据客户需要灵活制定号码业务。3)虚商在价格制定上有更加灵活的空间。

(2)劣势(weakness)。1)虚商缺乏通信基础设施和关键技术,通信不稳定。2)虚商向传统运营商租用硬件设备、批发服务业务,在通信服务、价格制定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虚商的资金链条不稳定。

(3)机会(opportunity)。1)国家政策的倾斜将为虚商提供更多的利好消息。2)校园消费群体接受新鲜事物较快,且较容易受性价比的影响而选择新的运营商。3)虚商校园市场尚未完全打开,其市场潜力巨大。

(4)威胁(threat)。1)传统运营商已经形成对市场垄断的事实。虚商面临着客户习惯难以改变的挑战。2)虚商逐渐增多,各虚拟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压力大。3)政府虽大力支持虚商发展,但暂时没有使用明确量化的政策予以支持。

(二)营销策略组合

(1)产品策略。产品作为整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对于电信业虚拟运营商来说,业务的设置和服务的提供就是企业的产品。

1)业务设置和服务质量。积极进行市场调研,提供定制化的套餐业务,满足不同校园消费群体的需求,以低姿态、高品质的优势争夺市场。

2)开展校企合作,树立品牌形象。为不同类型的业务建立自己的品牌,如中国电信面向学生群体推出的“飞young”系类业务,通过在校内设立奖助学金、为校园精品活动冠名等方式作为校企合作切入点,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与终端产品合作,拓展校园市场。虚拟运营商与苹果、三星、小米等移动终端公司合作,通过终端产品捆绑的形式拓展校园市场。

(2)价格策略。低价服务套餐是市场对虚商的期待,在校园市场中尤为重要。但是虚商从传统运营商处购买移动通信业务,再包装成自有品牌进行销售的模式是很难实现低价服务的。就目前来看,简单的低价格营销策略是不可行的,虚商不能寄望于从通信业务中直接获得利润。使用成本加成定价法与参与竞争定价法相结合的定价策略,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定价水平,并适当的调整自己的定价策略。

(3)渠道策略。加强校园营销渠道的建设,创新渠道策略,是虚商打开校园市场的又一重要举措。1)持续在各高校中招募在校大学生从事兼职推广工作,通过他们的带动,有效地促进校园消费群体对于虚拟运营产品的认知。2)充分利用移动网络平台,拓展校园销售渠道。对于虚商而言,建立实体渠道耗资巨大。相对而言,线上渠道投资小,适合目前虚商采用。

(4)促销策略。虚商进入市场初期必然要面对消费者不信任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时,虚商就应当利用业务特色、价格公道、服务健全的优势,将产品主动推销出去。

1)人员推销。成立一支专门的推销队伍,包括推销人员和技术人员,去校园一线进行推销,同时收集学生反馈的第一手信息。此外,在校园用户中招募直销队伍,在提供校园勤工助学岗位的同时,让消费者成为推销人员,更好更快地拓展校园市场。

2)广告促销。在电视和网络等媒体上做

电信市场分析例10

国内各电信企业的经营分析体系与经营分析架构之间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经营分析的内容、步骤大致相同。电信企业的经营分析内容一般包括:业务发展分析、客户发展分析、收益分析、市场竞争分析、服务质量分析、营销分析、大客户管理、新业务分析、合作服务方等主题分析。电信企业的经营分析一般遵循如下步骤:确定分析目标,锁定分析对象,选择分析因素,确定分析结果的标准,选择分析方法,最终形成分析报告。

1 电信企业经营分析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前期市场调查不充分

经营分析步骤中确定分析目标、锁定分析对象在实践中体现为分析前开展的市场调查,前期市场调查是市场经营分析的前提条件。但现阶段电信企业对市场调视不够,分析人员往往缺少对市场和用户的研究。前期市场调查不足将导致电信企业面临如下问题:缺乏对客户流失问题的全方位分析;潜在客户开发不足;业务发展中“热装冷用”、“冷装冷用”的现象严重;个性化服务与用户实际需求存在偏差等。

1.2 经营分析水平不高

经营分析步骤中选择分析因素,确定分析结果的标准决定了经营分析的水平。电信企业经营分析是通过对比、分析等手段,把实际经营结果与公司经营战略、年度经营目标和预算,与上年同期或与同行业先进企业等作比较,检讨公司供、产、销、人、财、物各环节的经营,找出差异,分析原因,达到改进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然而,当前经营分析大多是“就数据说数据”的展现方式,导致如下问题:经营分析仅关注企业主要产品、用户、收入等指标的分类汇总、比较和展现,但各类指标展现时缺乏集成,部门之间的分析指标脱节不仅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而且无法呈现各类变化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1.3 分析方法不多维

如上文提及,经营分析的功能是综合分析和决策支持,其方法应多维的,而不是当前的、详细的和孤立的。因而数据分析需求量很大,这对公司范围内各应用数据库系统中现有数据的处理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虽然目前各种数据库系统都提供了对数据的管理和简单的处理功能,但就经营分析这项工作来说,需要对庞大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没有运用定量或定性统计分析方法,会使得经营分析仅停留在数据和图表的流水帐通报上,能提供给决策层的信息十分有限;没有统一的经营分析模板,致使分析口径多样,出现相同源数据各部门分析结果却大相径庭的混乱状况。

1.4 通信专业分析人才不足

电信行业已进入全业务运营阶段,企业之间除了技术竞争外,更重要的是服务竞争, 集中体现在前端服务人员的比较上。由此,各电信企业关注点已从原来的支撑人员转变为服务前端人员,如:中国电信的服务前端、支撑、管理三方面的人员配比为 6:3:1,中国移动的前端服务人员与支撑、管理人员的比重则为7:3。加之专门培养通信经营与服务人才的专业较少,因而可供借鉴的教学资源也非常少。导致现阶段分析工作人员大多未受过专业训练,分析能力有限,在对海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深度挖掘工作时显得专业化不足,分析结果可信度不高。

2 改进经营分析工作的建议

2.1 全面开展市场调查

综合运用多种调查方法,了解市场,把握消费需求特征和变化趋势,消除电信企业和客户在电信产品的认识和理解上的隔膜;进行市场细分,了解电信产品的目标市场,对当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使用偏好进行研究。同时加强对市场调查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调查质量。

2.2 提高经营分析水平

舍弃传统的数据库系统,建立能够提供辅助决策信息的基本经济数学模型、业务模型和用户模型等,构建市场经营分析系统,增强经营分析的“智能分析能力”。通过对不同数据源信息资料的收集,建立以各种主题为导向的数据仓库系统,经过系统的加工和整理,不仅仅只是首先对指标和数据的分类展现,而且增加对关键经营指标发生异常时的预警和问题诊断的功能分析。

经营分析系统的功能包括:在运行控制方面,按区域、产品、顾客的销售数量的定期分析,分销渠道管理、日常调度等;在管理控制方面主要是市场计划的比较,所用的信息有顾客、竞争者、竞争产品和销售力量要求等;在战略计划方面包括新市场开发和市场策略,所用的信息有顾客分析、竞争对手分析、顾客评价、人口及收人预测等。

经营分析系统应采取分步建设的办法,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渐宽思路,逐步推进。首先从急需的分析主题人手,根据需要先开发具体的应用原型,通过原型的有效运作来确保投资快速高效的回收。并尽快将一些例行的需要分析人员用手工对各种相关指标分析视图进行再处理、再加工的手工运算工作转为智能化,从而把经营分析人员从每月机械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工作效率,以适应快速市场反应的发展要求。

2.3 强化经营分析人才队伍建设

分析人员专业素质和决定了市场经营分析水平,提高市场经营分析研究人员专业素质乃当务之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技能水平的聘任办法和评价体系,激励员工改善技能,提高经营分析水平;加强员工技能培训;着重培养电信经营专业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技术革新能力。

3 结语

电信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如大浪淘沙,不进则退。经营分析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必将推动电信企业经营服务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市场竞争的惊涛骇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电信技术[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夏竞辉.绿色通信,可持续发展之路[J].中国电信业,2010年.

[3]许奕娜.电信行业到运营支撑系统浅谈[J].科技传播,2010,(10).

[4]市内电话业务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教程.邮电部电信总局.

[5]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