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艺术活动基本特征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1 16:54:31

艺术活动基本特征

艺术活动基本特征例1

在戏曲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行当艺术发展日益成熟,如京剧四大行当中的表演角色具有各自不同的表演特征,人物的个性与性格也各不相同。这些多样化的戏曲行当角色共同成就了别样的戏曲表演艺术风格。为了从整体上提升戏曲表演的艺术效果,就必须要结合某一行当角色特征,做好其表演艺术的专项研讨。

一、旦角在戏曲表演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在整个戏曲表演艺术当中,旦角这一行当角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在提升整体艺术表现效果方面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其本身具有各具特色的表演风格以及多样化的表演流派,相应的表演演唱技艺也多种多样,既可以展现出大众化、生活化的花旦人物形象,也可以将悲剧和喜剧等不同类型的戏曲艺术都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这样更有利于提升整体的戏曲表演艺术效果。由此可知,旦角在戏曲表演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戏曲旦角表演艺术中的基本特征

艺术活动基本特征例2

叶以群是我国在文学理论界具有巨大名声而又令人时人和今人都敬仰的文学理论家。他的一生都“遵命文学”,他热衷文学、长期从事文艺理论的研究工作,他在文艺理论方面造诣极深,著述很多。他在文学特征观方面持的观点是:文学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这一观点,直到现在仍为我国很多文学论著所遵从。同时,这说法几乎成了文学理论中一个不容怀疑的定律。建国以来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几本文学概论著作,都毫无异议地坚守这一定律。

一、叶以群的文学特征观概述

叶以群作为我国对文学理论研究极深的一位文学理论家,其文学特征观始终坚持“文学是用形象反映生活”。

在叶以群看来,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不仅具有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一样的共同性质,而且具有自身得显著特点。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域里,人们认识和掌握世界的两种主要形式是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的共同点表现在其来源和作用以及认识的过程。但是,作为一种反映现实的特殊形式,文学、艺术与哲学、社会科学又各有不同的特点。哲学、社会科学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形象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1]哲学、社会科学一般以公式、概念、定理、理论的形式为人们表现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性知识,然而普列汉诺夫说过:“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使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2]也就是说,艺术、文学的主要特点是运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来给人们呈现出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叶以群通过对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的分析得出他的观点,认为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进行塑造和人与人彼此的关系进行具体描绘,从而呈现一种具体、生动的生活场景,以形象的形式用文字来表现出生活状况。

叶以群得出文学、艺术是适应着人们认识现实的不同需要而产生的,是以“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和他们的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因而也就决定了它必须借具体的、感性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3]所以,文学和艺术有着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特点,即文学的特征是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二、叶以群的文学特征观形成的背景和过程

叶以群的文学特征观形成的原因除了他自身对文理论的积极认真探索和研究,当时国内外具体的政治、文化环境也是观点形成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文学理论以及文艺学,最早是从域外引进的。一开始,我国的文学理论深受苏联的影响,形成一种文学理论的“苏联模式”,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共产党已经在逐步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中苏关系也有所破裂。反映到文学理论上,就是这年的全国文科教材会议提出建立自己的文学理论和文艺学体系,同时由蔡仪和叶以群领衔分别组织写作班子,编写教材。在1961年北京召开高校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周扬嘱咐叶以群组织班子主编全国高校通用的文学理论教材,这就是他后来与叶子铭等编纂的《文学的基本原理》。尽管如此,在以叶以群为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中仍然存在着浓郁的苏联味道。因此这本书书只是在文学起源论、鉴赏论、批评论以及例子上,大量采用了中国的材料,才是书本带有了中国的风格和民族的气派。但在指导思想、理论体系、基本命题这些方面上,却仍然来自“苏联模式”。

在文艺解放后,教育部组织人员对叶以群的《文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修订,全书的章节结构基本不变,一般只在观点、材料、文字方面进行修改加工,若干章节则做了较大的充实和删改,艺术文学现象除个别外,原则上仍以一九年为界。所以说,叶以群“文学是用形象反映生活”的文学特征观点依然对文学理论领域有着深远影响。

三、叶以群的文学特征观对后来文学特征的影响

自叶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成为全国高校文科教材之一后,他的文学特征观点影响了很多文学理论家对文学基本特征的理解,文学理论家对以后的文学特征有了新的认识,而叶以群的文学特征观点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文学理论领域普遍遵从的观点。

文学用形象的形式反映生活;科学则用理论的形式反映生活。这些说法几乎成了文学理论中一个不容质疑的定律。后来在我国,对人们的文学理论观点产生较大影响的几本文学理论著作基本上都是以这一定律为准则。例如:巴人的《文学论稿》(1954年)说:我们所谓文学艺术的形象性也就是文学艺术不同于别的学术文字的一个特征:学者是由一定的观点,解释事实,表现自己对事实的态度。但在文学艺术中,情感表现得更为广泛的,是借了更生动的形象的形式而描写的……文学艺术与思想科学不同的仅是表现方法,而其内容则是相同的,即同样在发现真理……[4]又例如郭正元的《文艺学新论》(2009年)说:文学用形象化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就要描绘种种具体生动的图画,栩栩如生对的人物,以呈现生活的面貌,而不是用概念的逻辑推理的论理方式来抽象地说明生活。[5]这两个例子都表明了叶以群的文学特征观点对人们的文学理论观的重大影响,也表明其是具有可取性的。

文学要反映的既是具体的情景,也就要有完整的面貌,主要是描写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和人的具体生活情景。[6]也正是因为叶以群的文学特征观符合这些要求并且具有相对较高的影响力和可取性,才得到人们对其的认可。

当然,也有人对“文学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提出异议,这是因为时代是不断发展的,而文学理论也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不断更新充实,但是总的来说,叶以群的这种文学特征观至今仍对文学理论有着巨大影响。我们研究文学特征的时候,不仅要看到未来,也要结合前人的经验总结,对像叶以群的文学特征观这种观点要吸收其有利的精华。

参考文献:

[1][3]叶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1964年出版,1979年修订后再版)第35页,第43页

[2]《》,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地第4页

艺术活动基本特征例3

1.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空间艺术(绘画、雕塑等)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等)。

2.以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音乐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和视听艺术(戏剧、影视等)。

3.以艺术作品对客体世界的反映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再现艺术(绘画、雕塑、小说等)、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等)和再现表现艺术(戏剧、影视等)。

4.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

5.从本质上讲,艺术作品就是以物态化的方式传达出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因此,按照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应当把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征作为根本的依据,将艺术分为五大类别:即造型艺术、实用艺术、表情艺术、语言艺术(文学)综合艺术。

(二)造型艺术

1.绘画(l)绘画是一门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和块面等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调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间(平面)里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或情境的艺术。绘画在造型艺术中处于基础地位。

绘画艺术的种类,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历史画等;根据作品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

(2)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①形式的变幻;②瞬间的凝固;③丰富的意味。

2.雕塑(1)雕塑是一门直接利用物质材料,运用雕刻或塑造的方法,在立体的空间(三度空间)中创造出具有实体形象艺术品的艺术。

雕塑可分为圆雕和浮雕。

(2)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①物质与技艺的统一;③造型性与表现性的融合。

3.摄影(1)摄影是指采用摄影手段塑造可视的画面来反映生活、表现主体审美情感的艺术。摄影特别注重纪实性,画面构图、光线和影调是它的独特的造型手段。

摄影艺术包括新闻摄影、人像摄影、建筑摄影、风光摄影、静物摄影、生活摄影、舞台摄影等。

(2)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①高度的纪实性;②主题的创造性;③光与影的结合。

4.书法(l)书法是以线条组合、变化来表现文字之美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书法主要有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

(2)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①线条与组合;②具象与抽象;③情感与象征。

(三)实用艺术

1.建筑(l)建筑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艺术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2)建筑根据社会需要可分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根据人们的审美需要可分为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等。

(3)建筑的基本特征①造型的形式美追求;②环境的人格化体现洞多重的象征性意味。

2.园林(1)园林是指利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所创造的景观,它利用技术和艺术,凭借山水、花木、建筑等组合成为实体形象。园林在广义上是建筑艺术的一种类型。

园林艺术的类型,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三种,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

(2)园林的基本特征①浓缩的自然2②综合的形式;③意境的追求。

3.工艺与设计艺术(1)工艺是指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较强的物质特性,既表现出审美价值、又可以体现一定实用价值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2)设计艺术:设计艺术是工业革命后在国际上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产品设计;②环境设计仍视觉设计。

(3)工艺与设计艺术的基本特征①实用与审美;②物质与精神;③技能与创造。

(四)表情艺术

1.音乐(l)音乐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性艺术。音乐以旋律、和声、配器、复调等为基本手段,以表达人的审美情感为目标,具有较强的情感表现力。其中旋律是表现力的因素。

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声乐可分为男声、女声和童声,以及高青、中音和低音;从歌曲角度可分为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进行曲等。器乐可分为: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等。器乐作品可分为序曲、协奏曲、交响曲等。在演奏(唱)方式上有独奏(唱)、合奏(唱)、重奏(唱)、齐奏(唱)等。

(2)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①情感性;②想像性;③多义性。

2.舞蹈(1)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节奏、表情、构图、造型等要素,创造形象和表现情感的艺术样式。

舞蹈的品种有民族舞、民间舞、古典舞、现代舞等;按出场人物的数量可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

(2)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①动作性;②抒情性;③节奏性。

(五)语言艺术(文学)

1.语言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影视文学等文学是以语言或文字符号作为物化手段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文学语言是指加工提炼了的人民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语言。主体通过对语言的审美把握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思想感情。

2.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1)间接性;(2)广阔性;(3)想像性。

(六)综合艺术

1.戏剧与戏曲(1)戏剧是指以舞台演出为存在形式,以演员的动作和声音为主要表现手段,为观众当场表演故事的艺术样式。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既具有戏剧的一般特点,又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段和审美特征。戏曲将表现审美意境作为的艺术追求,唱、念、做、打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段。程式化、虚拟性是戏曲的主要审美特征,体现出高度的综合性。

戏剧的分类,按其矛盾冲突的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其容量大小,可以分为多幕剧、独幕剧;按其表现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和舞剧。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主要有京剧、昆曲、豫剧、越剧和黄梅戏等。

(2)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①综合与多样是戏剧的表征;②演员行动是戏剧的基础;③矛盾冲突是戏剧的核心。

2.电影与电视(1)电影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声音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画面、声音和蒙太奇是电影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电视属于大众媒介,既有传播新闻信息的功能,同时也有艺术的功能和娱乐的功能。电视艺术与电影在审美特征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既是综合艺术,又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艺术活动基本特征例4

审美就是对美的欣赏。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自然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自然界的美是无限丰富、千姿百态的。凡是对感官知觉或想象力,具有个性表现力,同时又具有抽象的表现力的东西就是美。

艺术美不同于自然美。虽然,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是人们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然而,我们又必须注意到,并不是人类一切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品。我们经常说艺术美高于生活美,就是因为真正的艺术品,必须对生活进行提炼、概括,把分散、隐蔽在生活中的自然形态的美集中起来,突现出来。只有那些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也就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之为艺术品。艺术家如果没有进步的审美观,就不可能对生活中美的和丑的事物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不可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品。

其实,从审美活动开始,每一个环节上都有情感的作用,整个审美的过程最终也凝结为情感的享受和重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愿意把审美关系看成情感关系。人类的一切认知活动,都离不开人对客观事物的情感反应。但是,人在认知不同对象的时候,他所经历的心理过程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贯穿在审美特征里的主要是人们的审美心理,这些心理与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息息相关,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它是以感知为基础的,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情感,从而为人们所理解,并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审美活动中,对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把握,更多是从感性形式方面进行的。换句话说,审美活动是一种人类特殊的精神活动,它具有精神愉悦性、强烈的主体性和鲜活的情感性等特征。审美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是人的心理潜能得到自由释放的情感体验,是人的感性生命力的自由表现。当人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审美形式感逐渐走向成熟,并与人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相统一时,便标志着审美意识成为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这时,审美活动得以从人类其他活动中分离出来,开始以其独立形式审视和指导人的生活与生产劳动。

所以,审美活动是一种体验式的高级精神活动,它必然摆脱不了情绪因素的参与,尤其是情绪具有的对人类心理活动的驱使、调配作用,以及情绪本身所具有的肯定或否定性质,它能左右审美活动的效果。审美活动不仅能导致审美评价和审美欲望,而且通过审美活动还会产生更深远的效果,即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人的审美鉴赏能力作为一种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是在多次审美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提高的。

总之,从艺术的审美特征这个角度来说,艺术是人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判断的集中表现,也是美的集中表现。艺术家塑造艺术形象,应当体现他本人的审美理想和个性风格,并能给群众以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作品没有审美意义,也就丧失了艺术价值。

二、艺术的情感特征

艺术家塑造形象时,离不开审美活动,而人的审美活动,又总是和情感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审美活动中,美的客观对象作用于人这个审美主体,引起美感,这美感就是美的具体形象所唤起的一种情感反应,所以富有情感是美感最显著最突出的特征。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但生活不等于艺术。艺术家在创作一件作品时,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最终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结合,艺术家贯注于艺术作品中的情感,是一种再创造。没有自己的个性情感的发挥,单纯从形象等来演绎情感,是不能获得很高的欣赏趣味的,艺术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长期以来,有人把形象性当作艺术的根本特征,并把“艺术形象”规定为一种具体的、客观实体性的、能反映某种生活本质的东西。这种理论忽视了情感因素在艺术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它简单地认为,用形象还是用概念来反映生活,是艺术与科学的根本区别,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形象性确实是再现艺术中一个普遍的、重要的外部特征,但它不是艺术的根本特征。艺术的根本特征是情感的传达,而形象性则是情感传达的一个重要媒介。是否能具体、有效地传达人的情感,是艺术与非艺术的根本区别。科学活动虽然有时也有某种情感的激动,但这些情感没有通过其创造物传达出来。艺术活动以情感为出发点,以情感为动力,遵循着情感的逻辑,以情感为生命的支撑点,其创造品必然传达着人的某种情感。任何不同类型的情感,只要通过一定的信息载体独特、具体、有效地传达出来,就能构成艺术品。较浅露、简单的情感的传达,构成低级艺术,如原始艺术;较深邃复杂的情感的传达,构成高级艺术,如贝多芬的交响乐曲。

艺术活动基本特征例5

关于体育的本质归属问题,历来是我国体育界辩论的一个焦点,并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认识流派,一直没能达成共识。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和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大家对体育本质的研究与认识正逐步趋于统一。体育是一种“增强体质,健全人体的教育活动”的本质界定已被广大体育工作者所接受。

体育的本质特点规定着体育美的本质特点和内容,也决定着体育美的欣赏和创造的方向。由于体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体运动为表现形式的健身教育过程,那么,体育美的本质应该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感性体现,它反映的是人与体育运动的审美关系。它不仅是一种抽象的概括,同时具有丰富可感的形式。它是体育运动实践的产物,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审美对象,离开了人,离开了人体运动,体育美也就不复存在了。

艺术美则是艺术家在社会生活中感受现实美的基础上,融人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是美的理想化的形态。

艺术形象是主观和客观高度融和统一的产物,是感性的东西经过心灵化了的结果,是再现和表现的统一。从主观上看,艺术美是按照本人的审美理想,对已感受到的现实社会生活进行筛选和加工,再把个人的情感融人进去,从而使艺术美带主观性和表现性的特点。从客观上看,艺术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对现实中各种美的事物的真实反映和再现。因此,笔者认为,艺术美是艺术家在感受现实美的基础上,经过审美理想的过滤和情感融化,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它集中体现在艺术作品的艺术形式中,反映着一定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包含着一定的客观真理。因此,艺术美的本质应该是:人的审美意识的集中化了的物态化形态,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理解的感性体现.也是人的自由在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体现。

2体育美与艺术美的特征体现

事物的本质必然会由现象表现出来,从而构成审美属性,成为审美对象。体育美和艺术美的基本特征就明显反映出了各自本质现象的特征。

创造性是体育美与艺术美所共有的一种特征,但它与体育美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因为体育运动的创造是实践的直接产物,而不像艺术作品那样带有艺术家主观精神的外射。体育美一旦创造出来,就能与社会的进步和体育运动的发展相适应,反映出一种积极、进步和肯定的趋势。另外,体育的创造主体即是创造者,又是审美对象;即主体、客体都是运动者本人。这与艺术美的创造特征有明显区别。

形象性是体育美的又一特征。虽然艺术美也讲究形象性,但体育美的形象性主要是由人体表现出来的。在体育实践中,人体通过不同形式的运动,以匀称的体型、健美的肌肉,正确的姿态充分展示出体育美深厚的内涵。如:一套刚劲有力的健美操;一套优美双逸的自由体操;足球守门员一次飞身跃起扑球的空间造型;跳高运动员腾身过杆的英姿,这些具体生活并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充分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

体育美具有变易性和易逝性的特点。它受时空的局限,它始终处在不同的时空中,不可能被人们自由地观赏。如跳水运动员一连串高难动作转眼即逝,留给人们的是瞬间之美和极大的振奋。艺术美则能把现实美和人们的审美意识凝固在艺术作品中,使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域的人都能够欣赏它。如:许多古代的优秀绘画和音乐及雕刻艺术作品,至今仍能带给我们艺术上的享受,它们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其审美价值,这反映出了艺术美具有永久魅力的特征。

艺术美的另一个特征是典型化,也就是说,艺术美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产物,虽来源于现实美,但高于现实美;它集中和概括了现实美,从而表现出更加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感人的力量。

另外,艺术家在创造艺术美的时候.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现实中的美,并在集中现实美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改造,融人了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所以,理想化是艺术美的又一主要特征,这与体育美有着根本的区别。

3体育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确认

3.1同出一源,相互联系

无论体育美或艺术美,探索其根源,都离不开人类社会实践和物质生产劳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认为,美既不是人的主观精神意识的产物,也不是纯自然进化的结果,美是人类社会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产物。从摆脱自然生产开始,人类社会就朝着物质生产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两个方向发展,并具有审美属性。在古代宗教礼仪中形成的原始艺术和体育萌芽,二者之间是没有区分的,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劳动与体育、舞蹈、音乐之间没有界限。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的发展,体育和艺术才随着社会分工而分离,并逐步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

纵观历史,体育与艺术有过密切的联系和结合。古希腊奥运会的竞技场,为艺术家的创美活动提供了源泉,并由此创作出了许多流传百世的艺术珍品,如:《掷铁饼者》、(短跑者》等力与美、雄与健、韵与律融合的英雄形象。而艺术发展的规律,艺术的技巧、风格的演变,又为体育美的创造和欣赏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从而进一步发展了体育审美的价值。今天,在现代体育运动中,许多项目对艺术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如:竞技体操、艺术体操、健美操、跳水、花样游泳、花样滑冰、技巧、武术等。所以,正确地借鉴艺术,深人了解艺术,不断加强艺术修养,对现代体育创美活动意义重大。

3.2本质迥然,不可替代

艺术活动基本特征例6

关于体育的本质归属问题,历来是我国体育界辩论的一个焦点,并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认识流派,一直没能达成共识。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和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大家对体育本质的研究与认识正逐步趋于统一。体育是一种“增强体质,健全人体的教育活动”的本质界定已被广大体育工作者所接受。

体育的本质特点规定着体育美的本质特点和内容,也决定着体育美的欣赏和创造的方向。由于体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体运动为表现形式的健身教育过程,那么,体育美的本质应该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感性体现,它反映的是人与体育运动的审美关系。它不仅是一种抽象的概括,同时具有丰富可感的形式。它是体育运动实践的产物,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审美对象,离开了人,离开了人体运动,体育美也就不复存在了。

艺术美则是艺术家在社会生活中感受现实美的基础上,融人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是美的理想化的形态。

艺术形象是主观和客观高度融和统一的产物,是感性的东西经过心灵化了的结果,是再现和表现的统一。从主观上看,艺术美是按照本人的审美理想,对已感受到的现实社会生活进行筛选和加工,再把个人的情感融人进去,从而使艺术美带主观性和表现性的特点。从客观上看,艺术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对现实中各种美的事物的真实反映和再现。因此,笔者认为,艺术美是艺术家在感受现实美的基础上,经过审美理想的过滤和情感融化,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它集中体现在艺术作品的艺术形式中,反映着一定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包含着一定的客观真理。因此,艺术美的本质应该是:人的审美意识的集中化了的物态化形态,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理解的感性体现.也是人的自由在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体现。

2体育美与艺术美的特征体现

事物的本质必然会由现象表现出来,从而构成审美属性,成为审美对象。体育美和艺术美的基本特征就明显反映出了各自本质现象的特征。

创造性是体育美与艺术美所共有的一种特征,但它与体育美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因为体育运动的创造是实践的直接产物,而不像艺术作品那样带有艺术家主观精神的外射。体育美一旦创造出来,就能与社会的进步和体育运动的发展相适应,反映出一种积极、进步和肯定的趋势。另外,体育的创造主体即是创造者,又是审美对象;即主体、客体都是运动者本人。这与艺术美的创造特征有明显区别。

形象性是体育美的又一特征。虽然艺术美也讲究形象性,但体育美的形象性主要是由人体表现出来的。在体育实践中,人体通过不同形式的运动,以匀称的体型、健美的肌肉,正确的姿态充分展示出体育美深厚的内涵。如:一套刚劲有力的健美操;一套优美双逸的自由体操;足球守门员一次飞身跃起扑球的空间造型;跳高运动员腾身过杆的英姿,这些具体生活并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充分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

体育美具有变易性和易逝性的特点。它受时空的局限,它始终处在不同的时空中,不可能被人们自由地观赏。如跳水运动员一连串高难动作转眼即逝,留给人们的是瞬间之美和极大的振奋。艺术美则能把现实美和人们的审美意识凝固在艺术作品中,使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域的人都能够欣赏它。如:许多古代的优秀绘画和音乐及雕刻艺术作品,至今仍能带给我们艺术上的享受,它们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其审美价值,这反映出了艺术美具有永久魅力的特征。

艺术美的另一个特征是典型化,也就是说,艺术美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产物,虽来源于现实美,但高于现实美;它集中和概括了现实美,从而表现出更加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感人的力量。

另外,艺术家在创造艺术美的时候.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现实中的美,并在集中现实美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改造,融人了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所以,理想化是艺术美的又一主要特征,这与体育美有着根本的区别。

3体育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确认

3.1同出一源,相互联系

无论体育美或艺术美,探索其根源,都离不开人类社会实践和物质生产劳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认为,美既不是人的主观精神意识的产物,也不是纯自然进化的结果,美是人类社会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产物。从摆脱自然生产开始,人类社会就朝着物质生产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两个方向发展,并具有审美属性。在古代宗教礼仪中形成的原始艺术和体育萌芽,二者之间是没有区分的,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劳动与体育、舞蹈、音乐之间没有界限。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的发展,体育和艺术才随着社会分工而分离,并逐步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

纵观历史,体育与艺术有过密切的联系和结合。古希腊奥运会的竞技场,为艺术家的创美活动提供了源泉,并由此创作出了许多流传百世的艺术珍品,如:《掷铁饼者》、(短跑者》等力与美、雄与健、韵与律融合的英雄形象。而艺术发展的规律,艺术的技巧、风格的演变,又为体育美的创造和欣赏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从而进一步发展了体育审美的价值。今天,在现代体育运动中,许多项目对艺术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如:竞技体操、艺术体操、健美操、跳水、花样游泳、花样滑冰、技巧、武术等。所以,正确地借鉴艺术,深人了解艺术,不断加强艺术修养,对现代体育创美活动意义重大。

3.2本质迥然,不可替代

艺术活动基本特征例7

论文摘要: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的艺术,是民族民间生产者自己创造并使用的一种实用美术,具有实用性、民俗性、精神审美性和本源性特征。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一样同样具有实用性特征,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具有历史的渊源关系,民间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头,现代艺术设计也为民间美术提供了文化艺术的借鉴,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现代艺术设计的长久发展离不开民间美术的源头供给。

一、民间美术

1.民间美术的概念定位

民间美术是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纯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它是民族民间生产者自己创造、自己欣赏、自己使用的实用美术,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一种追求审美的艺术,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民间美术又是劳动人民的艺术,它是广大劳动人民适应生活实际需要,表达思想情绪,美化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

2.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及对设计的影响

民间美术区别于其他美术的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民间美术具有生活的实用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贯穿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的各个方面。第二,民间美术具有精神审美性,民间美术的创作也是根据民间固有的审美尺度来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民间美术作为原始美术的一种延续,其创作心态是实用与审美相互存在的结果,且民间美术的审美性更为突出。第三,民间美术具有民俗性,民间美术通常与一定的民间民俗活动具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化形式,相应的民俗是民间美术生成发展的文化源泉。民间美术的一些作品其形式本身就体现了各种各样的民俗心理、民俗观念,譬如一个民间青花瓷罐上面的麒麟送子图就传达了多福多子的含义和民俗心理。因此民俗活动为民间美术的创造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原动力,同时民俗活动和民俗观念又规约了民间美术的创造,使民间美术呈现出浓厚的民俗性。第四,民间美术具有一定的本源性,民间美术的各种创造可以从原始艺术中找出客观存在的雏形,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活、与人们的无知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 ,任何上层的、高雅的文化都是在最基础的、原始的文化艺术上发展起来的,作为民间的下层文化,民间美术具有了“母型文化”的特征。

二、现代设计

1.现代设计概述

现代设计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关涉社会的诸多方面,现代设计与艺术创作是不同的,艺术创作呈现出来的是艺术家审美理想的物态化,它可以不去追求某种物质功利性,是艺术和个人审美情趣的体现。而艺术设计则不同,艺术设计一方面具有艺术性,另一方面具有实用性,并且实用性比艺术性更重要,可以说,实用性是也艺术设计的本质。现代设计的本质特征与民间美术同样具有实用性,但是两者的适应性是不一样的,因为现代艺术不能不考虑物质功利性,也就是为人们生活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物质财富,所以现代设计的目的就落实到经济效益上,可以看得出来,现代设计的实用性较之民间美术具有着经济性。

2.现代设计的基本特征

现代设计的本质决定了现代设计的特征,总的来说,现代设计具有几方面的特征:第一,现代设计具有经济性,现代设计作为经济的载体,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机构和企业发展自己的有利手段,艺术设计也越来越多的被很多的国家政府所关注。第二,现代设计具有高科技型,科学技术是一种资源,实现享受这一资源的载体就是艺术设计,艺术设计是科学技术得到物化的载体,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第三,现代艺术设计具有文化性,“文化者,人类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艺术设计的文化性是指艺术设计是一种文化创造,它意味着两个方面,即文化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和艺术设计对文化的影响,艺术设计是社会历史文化沉积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优秀的艺术设计对人类文化的新贡献并构成文化的一部分。

三、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1.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历史渊源

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本质上具有一种天然的关系,民间美术实质上是原始美术的一种延续和扩展,长期的发展中民间美术保持着艺术本质的质朴,但是随着人类的生存,民间美术的第一特征仍是实用性,它的发生与发展与人民的生活和劳动相互追随,当人们的审美意识付诸于民间美术的设计时,民间美术便与现代设计水乳交融了。

2.民间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头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和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拙,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所以说,由人民自己创造的完全属于人民自己的民间美术可以说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泉。从艺术形式上讲,民间美术既是流又是源;从民间心理上讲,民间美术奠定着一种重要的民族心理基础。而现代设计只有不断的汲取民间美术的养料才能长远发展,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理应将建立具有民间文化内涵的特征,重视民间美术的学习,发展民族化的现代艺术设计。

3.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需要与民间美术相互融合产生出一个以各民族传统艺术风格为基础的现代化的设计艺术风格。柳宗悦在《工艺文化》中曾言及民间美术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为一般民众的生活而制造的器物,二是迄今为止以实用为第一目的的制作的,三是为满足众多的需要而大量准备的,四是生产的总是是物美价廉,五是作者是工匠。 可以认为,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可交融关系。

在当今社会,只有立足于传统民间美术设计的设计艺术风格才能够占据最广大的市场,才能成为具有特色的、最具创新精神的设计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页.

艺术活动基本特征例8

 

一、民间美术 

1.民间美术的概念定位 

民间美术是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纯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它是民族民间生产者自己创造、自己欣赏、自己使用的实用美术,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一种追求审美的艺术,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民间美术又是劳动人民的艺术,它是广大劳动人民适应生活实际需要,表达思想情绪,美化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 

2.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及对设计的影响 

民间美术区别于其他美术的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民间美术具有生活的实用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贯穿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的各个方面。第二,民间美术具有精神审美性,民间美术的创作也是根据民间固有的审美尺度来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民间美术作为原始美术的一种延续,其创作心态是实用与审美相互存在的结果,且民间美术的审美性更为突出。第三,民间美术具有民俗性,民间美术通常与一定的民间民俗活动具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化形式,相应的民俗是民间美术生成发展的文化源泉。民间美术的一些作品其形式本身就体现了各种各样的民俗心理、民俗观念,譬如一个民间青花瓷罐上面的麒麟送子图就传达了多福多子的含义和民俗心理。因此民俗活动为民间美术的创造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原动力,同时民俗活动和民俗观念又规约了民间美术的创造,使民间美术呈现出浓厚的民俗性。第四,民间美术具有一定的本源性,民间美术的各种创造可以从原始艺术中找出客观存在的雏形,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活、与人们的无知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 ,任何上层的、高雅的文化都是在最基础的、原始的文化艺术上发展起来的,作为民间的下层文化,民间美术具有了“母型文化”的特征。 

二、现代设计 

1.现代设计概述 

现代设计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关涉社会的诸多方面,现代设计与艺术创作是不同的,艺术创作呈现出来的是艺术家审美理想的物态化,它可以不去追求某种物质功利性,是艺术和个人审美情趣的体现。而艺术设计则不同,艺术设计一方面具有艺术性,另一方面具有实用性,并且实用性比艺术性更重要,可以说,实用性是也艺术设计的本质。现代设计的本质特征与民间美术同样具有实用性,但是两者的适应性是不一样的,因为现代艺术不能不考虑物质功利性,也就是为人们生活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物质财富,所以现代设计的目的就落实到经济效益上,可以看得出来,现代设计的实用性较之民间美术具有着经济性。 

2.现代设计的基本特征 

现代设计的本质决定了现代设计的特征,总的来说,现代设计具有几方面的特征:第一,现代设计具有经济性,现代设计作为经济的载体,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机构和企业发展自己的有利手段,艺术设计也越来越多的被很多的国家政府所关注。第二,现代设计具有高科技型,科学技术是一种资源,实现享受这一资源的载体就是艺术设计,艺术设计是科学技术得到物化的载体,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第三,现代艺术设计具有文化性,“文化者,人类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艺术设计的文化性是指艺术设计是一种文化创造,它意味着两个方面,即文化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和艺术设计对文化的影响,艺术设计是社会历史文化沉积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优秀的艺术设计对人类文化的新贡献并构成文化的一部分。 

三、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1.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历史渊源 

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本质上具有一种天然的关系,民间美术实质上是原始美术的一种延续和扩展,长期的发展中民间美术保持着艺术本质的质朴,但是随着人类的生存,民间美术的第一特征仍是实用性,它的发生与发展与人民的生活和劳动相互追随,当人们的审美意识付诸于民间美术的设计时,民间美术便与现代设计水乳交融了。 

2.民间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头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和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拙,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所以说,由人民自己创造的完全属于人民自己的民间美术可以说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泉。从艺术形式上讲,民间美术既是流又是源;从民间心理上讲,民间美术奠定着一种重要的民族心理基础。而现代设计只有不断的汲取民间美术的养料才能长远发展,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理应将建立具有民间文化内涵的特征,重视民间美术的学习,发展民族化的现代艺术设计。 

3.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需要与民间美术相互融合产生出一个以各民族传统艺术风格为基础的现代化的设计艺术风格。柳宗悦在《工艺文化》中曾言及民间美术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为一般民众的生活而制造的器物,二是迄今为止以实用为第一目的的制作的,三是为满足众多的需要而大量准备的,四是生产的总是是物美价廉,五是作者是工匠。 可以认为,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可交融关系。 

在当今社会,只有立足于传统民间美术设计的设计艺术风格才能够占据最广大的市场,才能成为具有特色的、最具创新精神的设计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页. 

艺术活动基本特征例9

一、民间美术

1.民间美术的概念定位

民间美术是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纯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它是民族民间生产者自己创造、自己欣赏、自己使用的实用美术,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一种追求审美的艺术,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民间美术又是劳动人民的艺术,它是广大劳动人民适应生活实际需要,表达思想情绪,美化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

2.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及对设计的影响

民间美术区别于其他美术的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民间美术具有生活的实用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贯穿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的各个方面。第二,民间美术具有精神审美性,民间美术的创作也是根据民间固有的审美尺度来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民间美术作为原始美术的一种延续,其创作心态是实用与审美相互存在的结果,且民间美术的审美性更为突出。第三,民间美术具有民俗性,民间美术通常与一定的民间民俗活动具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化形式,相应的民俗是民间美术生成发展的文化源泉。民间美术的一些作品其形式本身就体现了各种各样的民俗心理、民俗观念,譬如一个民间青花瓷罐上面的麒麟送子图就传达了多福多子的含义和民俗心理。因此民俗活动为民间美术的创造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原动力,同时民俗活动和民俗观念又规约了民间美术的创造,使民间美术呈现出浓厚的民俗性。第四,民间美术具有一定的本源性,民间美术的各种创造可以从原始艺术中找出客观存在的雏形,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活、与人们的无知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 ,任何上层的、高雅的文化都是在最基础的、原始的文化艺术上发展起来的,作为民间的下层文化,民间美术具有了“母型文化”的特征。

二、现代设计

1.现代设计概述

现代设计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关涉社会的诸多方面,现代设计与艺术创作是不同的,艺术创作呈现出来的是艺术家审美理想的物态化,它可以不去追求某种物质功利性,是艺术和个人审美情趣的体现。而艺术设计则不同,艺术设计一方面具有艺术性,另一方面具有实用性,并且实用性比艺术性更重要,可以说,实用性是也艺术设计的本质。现代设计的本质特征与民间美术同样具有实用性,但是两者的适应性是不一样的,因为现代艺术不能不考虑物质功利性,也就是为人们生活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物质财富,所以现代设计的目的就落实到经济效益上,可以看得出来,现代设计的实用性较之民间美术具有着经济性。

2.现代设计的基本特征

现代设计的本质决定了现代设计的特征,总的来说,现代设计具有几方面的特征:第一,现代设计具有经济性,现代设计作为经济的载体,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机构和企业发展自己的有利手段,艺术设计也越来越多的被很多的国家政府所关注。第二,现代设计具有高科技型,科学技术是一种资源,实现享受这一资源的载体就是艺术设计,艺术设计是科学技术得到物化的载体,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第三,现代艺术设计具有文化性,“文化者,人类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艺术设计的文化性是指艺术设计是一种文化创造,它意味着两个方面,即文化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和艺术设计对文化的影响,艺术设计是社会历史文化沉积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优秀的艺术设计对人类文化的新贡献并构成文化的一部分。

三、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1.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历史渊源

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本质上具有一种天然的关系,民间美术实质上是原始美术的一种延续和扩展,长期的发展中民间美术保持着艺术本质的质朴,但是随着人类的生存,民间美术的第一特征仍是实用性,它的发生与发展与人民的生活和劳动相互追随,当人们的审美意识付诸于民间美术的设计时,民间美术便与现代设计水融了。

2.民间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头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和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拙,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所以说,由人民自己创造的完全属于人民自己的民间美术可以说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泉。从艺术形式上讲,民间美术既是流又是源;从民间心理上讲,民间美术奠定着一种重要的民族心理基础。而现代设计只有不断的汲取民间美术的养料才能长远发展,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理应将建立具有民间文化内涵的特征,重视民间美术的学习,发展民族化的现代艺术设计。

3.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需要与民间美术相互融合产生出一个以各民族传统艺术风格为基础的现代化的设计艺术风格。柳宗悦在《工艺文化》中曾言及民间美术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为一般民众的生活而制造的器物,二是迄今为止以实用为第一目的的制作的,三是为满足众多的需要而大量准备的,四是生产的总是是物美价廉,五是作者是工匠。 可以认为,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可交融关系。

在当今社会,只有立足于传统民间美术设计的设计艺术风格才能够占据最广大的市场,才能成为具有特色的、最具创新精神的设计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页.

艺术活动基本特征例10

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的生产活动,它具有一般劳动生产的普遍性,又在消费性和目的性上有着独特的特性。艺术管理贯穿于整个艺术生产之中,它的对象是整个艺术生产活动,是对艺术生产活动的有效组织、管理、分配行为。它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艺术生产的管理与组织,影响、导向、调控艺术生产的发生、发展,提高艺术生产活动的效率,从而使艺术生产产生更积极的艺术成果。艺术管理是随着社会分工专业化而产生的艺术生产的一个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管理在艺术生产活动中主要功能是分析、决策、组织、调控,因而它往往对艺术生产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决定作用。然而,由于艺术管理不负责将构思好的意象直接转化为艺术作品的物化活动,因而它对艺术生产的功能和作用也是间接的,这也决定了艺术管理本身不能构成完全的艺术活动,它只能是艺术生产的一个部分,只有处于艺术活动中,艺术管理才能发挥作用。它是作为艺术活动对象而存在的。

另一方面,由于艺术活动的本质特征是审美,根本目的是创作具有审美性的艺术作品,作为艺术活动的构成部分,艺术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组织创造或协同创造具有审美性的艺术作品,因才,艺术管理也同艺术活动的其它环节一样具有审美特征。

二、艺术管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艺术管理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即贯穿于艺术创作的生活体验、构思意象、意象物化等三个阶段。

在艺术创作的生活体验、构思意象阶段,艺术管理具有能动的主体性。即艺术管理也进行生活体验,也进行意象构思,它可能与艺术创作主体一起协同工作,也有可能早于或独立于艺术创作主体进行相关工作,它的这种能动的主体性的表现,构成了艺术活动在意象物化前的双主体现象,即在生活体验、意象构思阶段,艺术管理和艺术创作这两个主体都有或独立或协同开展工作的可能性,有可能构成艺术构思阶段的双中心。在这个阶段的艺术管理,就是近年来为人们所熟知的艺术策划和艺术创意活动。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根据社会分工专业化的原则,逐渐从单一主体艺术构思活动中剥离出来的一种新的艺术生产方式,是艺术管理在艺术创作准备阶段的一种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与艺术创作一起构成了艺术构思的双主体,在以艺术创作为构思重心时,艺术管理担任顾问或咨询的角色;在以艺术管理为构思重心时,艺术管理就是策划和创意主体。

在艺术创作的意象物化环节,艺术管理的作用是辅助的,即它不是艺术创作物化的主体,不参加艺术创作的物化活动。这一特点使艺术管理与艺术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艺术管理在这一阶段的辅助是重要的,它对艺术创作物化活动起着推动或阻碍作用。它的辅助作用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的调配、生产环节的过程管理、宣传与公关、场地协调与资金管理、销售渠道设计等。这一环节的艺术管理集中体现了艺术管理作为交叉科学在管理学上的意义。专业的过程管理,最大限度地分解出创作过程中的非艺术因素。艺术管理和艺术创作在这一阶段的分工,充分地体现了“术业有专攻”的社会分工专业化原则,实现了人力资源与目标任务的合理匹配,为艺术创作的成果产出提供了条件。

在一定条件下,艺术管理与艺术创作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统一体,他们本着分工与协同的原则,共同为创作艺术成果而努力。艺术管理对艺术创作而言,起着推动或阻碍作用。

三、艺术管理与艺术接受的关系

艺术管理与艺术接受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具备艺术接受的各种特征,但与传统的艺术接受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艺术管理具备艺术接受具有中介性、接受性、主动性、考察社会接受效果的基本特征,但是由于它的行为起点即动机与艺术接受不同,因此至少在两方面与传统的艺术接受有着不同:

A、艺术管理在接受活动并非是纯粹的接受客体,因此由以产生的主客体间的隔离性较少。一方面,艺术管理的接受活动更加深入;另一方面,艺术管理的接受活动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而很难保持相对的超脱和中立。这是因为,艺术管理参与了艺术成果的策划和创意过程,辅助了艺术构思物化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种类创作主体,因此对于艺术成果的接受活动,它容易带有主观色彩。

B、艺术管理对接受的反馈是决定性的。传统意义的艺术接受如艺术欣赏、艺术批评,它们对艺术成果的反馈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影响是间接的。由于艺术管理参与了艺术创作,是一种类创作主体,因而它对艺术成果的反馈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影响是直接的,而且往往是决定性的。

结 语

研究作为一门交叉科学的艺术管理学的学科归属,可以反映出艺术管理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学科交叉的途径、学科内的内在联系,它对今后艺术管理学的学科发展、研究重点、课程设置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以研究对象为学科归属研究的标准,是当今学科分类研究的主流。本文以艺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艺术管理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切入点,试图确定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即艺术管理的对象是整个艺术活动,它的根本成果是它的存在对象的成果,即艺术成果本身,这决定了艺术管理作为艺术活动的一个部分,它的本质特征仍是审美。它参与了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推动了艺术成果的产出,是一种类艺术创作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