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健康干预策略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1 16:54:26

健康干预策略

健康干预策略例1

为了解学校干部职工健康状态,医院每年对教职工进行分期分批健康体检,今年对在我院体检的471名副处、副教授及以上干部体检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从中找出规律性,提出针对性防治对策,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提高干部、教职工整体健康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高校副处、副教授及以上干部(包括离退休人员)471名,年龄32~89岁(分成六个年龄组:32-39、40-49、50-59、60-69、70-79、70-89),女性158名,男性313名,男:女之比1.98:1。

1.2 方法

1.2.1 第一阶段 辅助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乙肝五项、甲胎蛋白)、血尿常规、腹部B超(肝、胆、脾、双肾)、心电图、胸部X片。

1.2.2 第二个阶段 请上级医院专家及校医院有经验的医务人员参加体检,对上述受检者询问病史及专科检查,包括:内科、外科、耳鼻喉科、眼科,测量:身高、体重、视力、血压、脉搏,结合临辅助检查作出诊断,部分受检者还需经上级医院加作相应检查以确诊。

1.3 诊断标准 按照全国疾病调查统一诊断标准进行疾病分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常见疾病检出率情况

471名受检者中检出病症44种,异常发现者408人,占受检人数86.62%。有二项及以上异常者362人,占检出异常人数88.73%。前10位异常发现顺位是:高脂血症(54.78%)、眼底动脉硬化(46.92%)、牙结石(21.66%)、前列腺增生(21.66%)、脂肪肝(20.59%)、肾结石(12.53%)、高血压(10.40%)、高尿酸血症(10.19%)、糖尿病(8.70%)、胆囊结石(8.07%)。检出脂肪肝及高脂血症最小年龄34岁,高脂血症各年龄组发病没有显著性但男女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2)即男性高于女性;脂肪肝各年龄组男女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7);血尿酸升高最小年龄32岁,男女差异不明显(P=0.483);眼底动脉硬化、前列腺肥大检出率阳性者全部在40岁以上并随年龄增加阳性率递增,各年龄组发病有明显差异(P<0.05);高血压、胆囊结石各年龄组发病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次检出率较高的有:肝囊肿、肾囊肿、肝功能异常、痔疮、心电图改变、胆囊息肉、肝内胆管结石、过敏性鼻炎等。

2.2 不同年龄组患病情况比较

3 讨论

3.1 本组资料显示,高脂血症、眼底动脉硬化、牙结石、前列腺增生、脂肪肝、肾结石、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糖尿病、胆囊结石检出率较高,这些病症中大多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而且除主要随着年龄而出现生理变化(如:前列腺肥大、眼底动脉硬化)外主要以高脂血症、脂肪肝等生活方式性疾病为主,且呈年轻化趋势。六个年龄组高脂血症检出无明显差异,但男女差异有显著性,应该与受检者工作分工不同和生活习惯有关,常态下男性工作应酬多于女性,并且吸烟、饮酒绝大部分是男性,加上饮食方面因应酬难以节制关系密切;高血压、胆囊结石各年龄组发病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男、女患病率差别不大,高血压患病率、发病率及血压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升高,高血压在老年人较为常见[4]。胆囊结石也是我国的一种常见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也升高,且其发生发展与环境因素也不无关系。

3.2 根据体检结果,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3.2.1 本组受检者均为脑力劳动者,其中副教授、正教授、院士约占70%;行政干部(副处及以上)约占30%且有部分承担行政、专业双肩挑重任,因忙于科研、教学、工作应酬,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精神长期高度紧张、身心俱疲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3.2.2 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 受检者在岗工作或离退休前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多,饮食难以控制,高脂肪、高热量、高盐、高糖饮食多,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用少,营养过剩,加上活动少而致超重、肥胖,造成过多的脂肪沉积在血管壁上,肝内脂肪含量也大量增加,从而导致血脂升高、脂肪肝等。另外,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处理糖的能力下降,因此高能量食物加速糖耐量降低,加重胰岛素功能负荷,促使胰腺衰老,最终发生糖尿病[1]。

3.2.3 不良嗜好、行为的影响 本组受检者中吸烟和饮酒者较多,大量饮酒也是导致脂肪肝发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乙醇的代谢使得正常的肝脏氧化还原失调,使脂肪酸的氧化减少,合成增多,促进了甘油三脂的形成,并堆积在肝细胞内形成脂肪肝[2]。经常酗酒或长期饮酒,嗜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也会刺激前列腺增生。本次体检发现每个年龄组都存在牙结石,无组间差异(P =0.136),应与刷牙方式不当密切相关。

3.2.4 离退休受检者不同年龄组异常率高,除生理原因外可能与离退休之后,社会活动减少,经济压力加大,不能很好调整角色行为,心理负担过重、精神抑郁、加上很多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寂寞孤独有关,促使各种疾病发病率上升,严重威胁到离退休干部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3.2.5 部分干部缺乏必要的保健常识,对自身健康不够重视,忙于工作、应酬而疏于保健,小病不管大病拖,延误治疗时机[3]。上述有些病症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加和机体的老化人体各器官的功能逐渐减退,更进一步促使了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分析、探讨这些常见病症的原因和防治策略,从而最大限度降低这些病症的患病率,促进群体健康,维护高校人文环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 干预策略

3.3.1 健康教育 利用校园网、广播等开展多形式健教,定期请医学专家进校园进行专题讲座,解读干部职工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机制、危害性等相关知识及科学防治策略,帮助教职工掌握健康知识、督促其主动建立健康行为。

3.3.2 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干预

合理膳食:改变不良饮食习惯,讲究平衡膳食,少吃高脂、高热量、高盐、辛辣食物,进食适量蛋白、丰富维生素、多纤维素食物,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和忍饥挨饿,科学生活,健康长寿;适量运动:运动是人类通往健康道路上为自己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运动项目的选择、运动强度应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增强体质、控制体重;调整应酬方式,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与自身健康紧密联系起来,改变吃喝交际,倡导健康应酬,生活与工作规律化、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平衡心态: 情绪稳定,善于自我调控,保持心情愉快。

3.3.3 建立教职工健康体检长效保障机制,完善高校教职工动态健康档案,建立良好的个人与医疗专家的信息互动;与学校各院系协作对离退休干部职工提供更细致的关怀与照顾; 24小时提供教职工常见病、多发病相关知识专业咨询,并与校园110联动配合,方便教职工急诊及时就医;建立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确保教职工生命安全。

4 小结

把高校中老年干部职工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控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但要提高人群整体体质还需从年轻一代抓起。十七大指出:健康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从年轻开始要合理膳食,坚持适量运动,始终保持乐观向上人生态度,戒烟限酒,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及交际应酬,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真正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保障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维护与稳定健康的高校环境。

参 考 文 献

[1] 卢宜芳.573名人员健康体检的结果分析及健康干预.当代护士.2008(7):91.

健康干预策略例2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中学教师471名,年龄32~59岁(分成三个年龄组:32-39、40-49、50-59),女性158名,男性313名,男:女之比1.98:1。

1.2方法

请省级医院专家参加体检,对上述受检者询问病史及专科检查,包括:内科、外科、耳鼻喉科、眼科,测量:身高、体重、视力、血压、脉搏,结合临床辅助检查作出诊断,部分受检者还需经上级医院加作相应检查以确诊。

辅助检查血液生化检查(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乙肝五项、甲胎蛋白)、血尿常规、腹部B超(肝、胆、脾、胰、双肾)、心电图、胸部X片。

1.3诊断标准

按照全国疾病调查统一诊断标准进行疾病分类。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常见疾病检出率情况

471名受检者中检出病症44种,异常发现者408人,占受检人数86.62%。有二项及以上异常者362人,占检出异常人数88.73%。前10位异常发现顺位是:高脂血症(54.78%)、牙结石(21.66%)、脂肪肝(20.59%)、高血压(12.53%)、肾结石(10.4%)、肝功能异常(10.19%)、糖尿病(8.70%)、胆囊结石(8.07%)、慢性支气管炎(6.5%)、下肢静脉曲张(3.1%)。检出脂肪肝及高脂血症最小年龄34岁,高脂血症各年龄组发病没有显著性但男女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2),即男性高于女性;脂肪肝各年龄组男女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7);肝功能异常最小年龄32岁,男女差异不明显(P=0.483);慢性支气管炎检出率阳性者全部在40岁以上并随年龄增加阳性率递增,各年龄组发病有明显差异(P<0.05);高血压、胆囊结石各年龄组发病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次检出率较高的有:肝囊肿、肾囊肿、痔疮、心电图改变、胆囊息肉、肝内胆管结石、过敏性鼻炎等。

3讨论

3.1本组资料显示,高脂血症、牙结石、脂肪肝、高血压、肾结石、糖尿病、胆囊结石、慢性支气管炎检出率较高,这些病症中大多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而且除主要随着年龄而出现生理变化外主要以高脂血症、脂肪肝等生活方式性疾病为主,且呈年轻化趋势三个年龄组高脂血症检出无明显差异,但男女差异有显著性,应该与受检者工作分工不同和生活习惯有关,常态下男性工作应酬多于女性,并且吸烟、饮酒绝大部分是男性,加上饮食方面因应酬难以节制关系密切;高血压、胆囊结石各年龄组发病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男、女患病率差别不大,高血压患病率、发病率及血压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升高,高血压在老年人较为常见[4]。胆囊结石也是我国的一种常见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也升高,且其发生发展与环境因素也不无关系。

3.2根据体检结果,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3.2.1本组受检者均为脑力劳动者,其中一线教师约占70%;行政干部约占30%,且有部分承担行政、专业双肩挑重任,因忙于科研、教学、工作应酬,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精神长期高度紧张、身心俱疲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3.2.2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受检者在工作中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多,饮食难以控制,高脂肪、高热量、高盐、高糖饮食多,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用少,营养过剩,加上活动少而致超重、肥胖,造成过多的脂肪沉积在血管壁上,肝内脂肪含量也大量增加,从而导致血脂升高、脂肪肝等。另外,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处理糖的能力下降,因此高能量食物加速糖耐量降低,加重胰岛素功能负荷,促使胰腺衰老,最终发生糖尿病[1]。

3.2.3不良嗜好、行为的影响本组受检者中吸烟和饮酒者较多,大量饮酒也是导致脂肪肝发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乙醇的代谢使得正常的肝脏氧化还原失调,使脂肪酸的氧化减少,合成增多,促进了甘油三脂的形成,并堆积在肝细胞内形成脂肪肝[2]。本次体检发现每个年龄组都存在牙结石,无组间差异(P=0.136),应与刷牙方式不当密切相关。

3.2.4部分干部缺乏必要的保健常识,对自身健康不够重视,忙于工作、应酬而疏于保健,小病不管大病拖,延误治疗时机[3]。上述有些病症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加和机体的老化,人体各器官的功能逐渐减退,更进一步促使了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分析、探讨这些常见病症的原因和防治策略,从而最大限度降低这些病症的患病率,促进群体健康,维护学校人文环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干预策略

3.3.1健康教育利用校园网、广播等开展多形式健教,定期请医学专家进校园进行专题讲座,解读干部职工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机制、危害性等相关知识及科学防治策略,帮助教职工掌握健康知识、督促其主动建立健康行为。

3.3.2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干预

合理膳食:改变不良饮食习惯,讲究平衡膳食,少吃高脂、高热量、高盐、辛辣食物,进食适量蛋白、丰富维生素、多纤维素食物,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和忍饥挨饿,科学生活,健康长寿;适量运动:运动是人类通往健康道路上为自己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运动项目的选择、运动强度应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增强体质、控制体重;调整应酬方式,改变吃喝交际,倡导健康应酬,生活与工作规律化、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平衡心态:情绪稳定,善于自我调控,保持心情愉快。

3.3.3建立教职工健康体检长效保障机制,完善学校教职工动态健康档案,建立良好的个人与医疗专家的信息互动;?24小时提供教职工常见病、多发病相关知识专业咨询,方便教职工急诊及时就医;建立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确保教职工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卢宜芳.573名人员健康体检的结果分析及健康干预.当代护士.2008(7):91.

健康干预策略例3

关键词:心理;健康;干预

一、高职生心理状况调查

2011年10月――12月,我们对高职1413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 试。统计表明:35.61%的学生有考试焦虑,19.78%的学生有人际关系困惑,10.12%有不良情绪,主要表现在有自责、孤独、自卑倾向,除此之外,高职中的心理问题还集中表现在心理承受力差、性格孤僻、对新环境不适应等等。这些问题在各年级段都有不同程度的突出表现。

作为一所高职院校,我校学生中农村学生多,学习有障碍多,经济条件一般者较多,面对未来,学生有较多的困惑,单靠个别咨询虽然可以解决学生的一些问题,但不能做到深入了解,只有综合各种教育资源、手段,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心理疏导,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就业中发生的问题,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们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正确的自我观。(2)人格统一完善。(3)情绪健康。(4)行为正常。(5)人际关系适应。(6)能发挥自身潜能,有成就感。

二、校本心理干预的基本原则

第一、差异性原则,即群体和个体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就要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发展,既不能使个别差异消失在全体之中,也不能只注意个别而放弃全体,要做到全体参与和个别对待相结合。

第二、预防性和发展性原则,即发展与防治相结合。心理干预教育应以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为主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发展的需要给以必要的帮助,达到积极地建设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开发潜能的目的。同时,重视对学生发展过程中可以有出现的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防患于未然,尽量避免或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第三、疏导性原则,即他助与自助相结合。心理干预教育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种合作式、民主式的助人自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助人”只是手段,让学生“自助”才是目的。作为助人者,教育辅导者是朋友、服务者,是参谋、建设者。辅导者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心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而让学生自立自助。“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便是干预的真谛。

第四、平等性原则,即尊重与理解学生。心理干预教育坚信:人人都有价值与尊严,人人都是平等而自由的。它强调尊重与理解学生这种尊重即关怀、温暖、接纳,而不能指责、嘲讽,或把老师的意志强加于人。因此,只有尊重和理解学生,教育者才能和学生建立起真诚、信任、合作的关系,而良好的辅导关系则是心理干预教育获得成效的前提和基本条件。

第五,活动性原则,即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活动。把心理干预教育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活动的优势,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因为心理干预教育本质上是情感教育,是态度的学习,这种心理渗透过程用简单的说教是极难见效的。心理干预要走出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误区,必须从各个方面,围绕学生的实际问题来进行内容的选取。在干预过程中,应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互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身心投入,有心理历炼,有感情体验,方能达到最佳效果。

三、多角度构建心理健康干预体系

在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资源时,我们倡导可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发展性干预,从而使各种力量形成合力,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我认为,一所学校至少应该从班主任辅导员、课堂,家庭,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室的建立五个角度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全面实施心理教育。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一言一行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班主任应该首先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学会用心理辅导的眼光来关注、管理和教育学生,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各具特色的心理辅导模式。在工作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2、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3、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4在处理学生间的矛盾时,重视学生心理层次的分析。

2、课堂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对高职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只有发挥好课堂渗透的作用,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

高等教育专业分化性强,但各个学科当中,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如音乐欣赏,所涉及的心理品质是对于艺术的感受力和创造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及时地展示美的图片、歌曲,让美的作品展示在大家面前,就促进了学生美感道德感的发展。体育课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在学生比赛和锻炼中,鼓励他们坚持到底,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任何一门课程,都可运用学科渗透的方法加强心理教育的效果。

学科渗透的主要方法:

(1)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2)分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3)合作学习,培育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力

(4)努力激发兴趣,渗透学法指导

(5)善于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6)教给学生心理方面的有关常识,掌握心理规律。

(7)多运用赏识教育,鼓励赞美学生,发现优点,为每个学生铺设成功的阶梯。

3、家庭是教育的第一课堂,而父母则是孩子心理辅导的首任老师,因此,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不仅来自于学校,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康的心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不和谐的亲子关系都会直接引起学生心理问题,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应延伸到家庭中去,采取学校与家长同时关注学生的策略,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

学校应积极开通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针对高职生多为外地学生的情况,学校可选择性用电话、邮件及其它方式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到孩子在校的表现,配合工作。

4、心理健康课程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的主要阵地,面对学生越来越突出的心理问题,必须普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渗透到课程体系中。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专职心理辅导人员的工作,而是整个学校的工作。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以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为主体,专职兼职老师相结合、全员参与的工作体制。每位教职员工都应有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和意识,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在教学、管理和服务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和策略,调动和激活学生的各方面能量,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随机辅导,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导致改变自己的观念,从而帮助学生增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和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体会到教师对他们心灵成长的关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5、设立心理咨询室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其形成完善人格的有效途径,是为同学们提供排解压力、倾吐心声的场所。在这里通过专业老师的引导来增强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有效地帮助大家处理好环境、学习、成长、人际交往、人格发展、情绪、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和困惑,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设立心理咨询室是十分有必要的。

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室工作的功能定位,提升机构级别,赋予其决策自。同时加快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人力、物力投入,逐步提升整体资源配置水平。在提升硬件水平的同时,还要加大对高校心理健康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软件投入。

学校应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这一平台,向广大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常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增强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类心理问题。如可通过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从心理电影欣赏、心理小报的编排尝试到学生心理剧表演、心理健康故事撰写、心理小品,请学生积极参与,提倡鼓励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促使不良情绪的彻底释放。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方法,从而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咨询室的另一主要功能是对心理出现偏差的学生进行调适,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维护,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尤其对有重大心理偏差的学生实行追踪调查和心理干预,完善心理危机预警制度。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建立心理档案、完善心理教育

按照教育部和卫生部等部委要求,各个高校应对入学新生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做好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动态记录,如实地反映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并制定统一的心理健康分级指南,制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明确工作流程,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有据可依。新生入学后,教师就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情况,建立心理档案,构建一体化的心理健康量表填报、分析和网络平台,免费向学生提供。但由于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保密性,因而必须制定完善的心理档案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此外,还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校园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即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下,以辅导员、班主任等为联系纽带,建立班级心理健康联络小组,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能够及时及早的发现,有针对性的解决,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及身心的健康培养。

参考资料:

[1]刘志宏;大学生校园压力因果模型建构与压力疏导团体辅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2]李骅.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提高的途径与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7)

[3]梁恒、李发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成因分析.社科纵横,2008(01)

[4]赵瑞民.当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教育工作探析.沧桑,2008(03)

[5]郑淑婧,李经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池州学院学报,2008(01)

健康干预策略例4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部门都开始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新任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接触人群的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关。什么样的师傅,教出什么样的徒弟;家长性格暴躁,孩子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班风不好,学生往往也很难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为此,我们认为,要想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通过适当的措施对小学生接触密切的人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环境育人,小学生接触的人群健康水平提高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阻碍也就减少了。

一、以学习为入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组织学习。是知识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教师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首先要教师认真学习,调整心态。只有教师本身心理健康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工作中,我们采取理论学习、问题讨论、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丰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为进一步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打下思想认识和理论基础。

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就有了保障。我们把课堂作为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主渠道。学校各个班级每周都安排有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解和行为干预,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心理、明确自我人生价值观,学习心理问题的应对技巧,自觉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为了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还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深入浅出地讲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传授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我们的心理咨询师也为家长开通了热心电话,随时为他们释疑解惑。

二、以宣传为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1.利用黑板报、广播站和宣传橱窗

学校宣传橱窗开辟每月一期的心理宣传专刊。学校广播站专门开辟了“知心话题”栏目,及时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解决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各班的黑板报要求认真收集资料,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有关栏目,如开学初,设计“展示自我,认识朋友”;考试前,设计“考前心理调节”等栏目。这些做法,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专刊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健康知识的园地。

2.为家长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单

为了使广大的学生家长更多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家庭和睦、子女教育、邻里和谐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综合心理素质,我们经常向学生家长发放心理健康宣传单。宣传单就如何克服不健康心理,如何塑造心理环境,如何缓解情绪紧张等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活动中,许多家长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使自己进一步认识到心理保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向我们保证今后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态,同时也要让孩子健康的度过每一天。

三、以活动为载体,渗透心理健康知识

1.“社团活动”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社团活动”,是我们众兴镇中心小学的办学特色。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社团中的一员,让他们的兴趣爱好在社团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张扬。丰富的社团活动提高了他们的审美修养,使人身心愉悦、积极向上。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特别是在各种活动中,调整自我融入集体,消除自闭,懂得交往与合作,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2.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书可益智,书可怡情。”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研究中,我们通过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引导学生在经典名著和文学作品中接受熏陶,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3.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快乐一辈子。”我校坚持每天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活动内容以体育项目为主,活动采取班主任负责、值日领导监督的方式进行。充分利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时间,让学生积极参加不同的体育户外活动,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放飞心情,缓解学习压力。

4.主题班队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各班级充分利用班队活动课,每月进行一到二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班主任老师根据学期计划及学生的特点,积极有效的开展活动,进行团体辅导,在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先后进行了“成长中的我”“培养良好的心理”“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如何交往”“面向社会”“抵抗诱惑”“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如何自我表现调整”“如何面对考试”“解除考试心理压力和焦虑”等主题班会活动,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四、以沟通为方法,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1.生生沟通

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家长与老师都处于强势,学生即使有怨气,也是敢怒不敢言。心理健康问题的爆发,绝大部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学生往往就动起粗来,同学之间缺乏必要心理交流。为此,我们通过各种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通过班队活动、心理健康课等平台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

2.亲子沟通

家庭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最亲爱的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教育观念、教养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逐渐进入青春期,心理上有了逆反的心理。如果这个时期家长行为粗暴、方法简单,学生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我们积极倡导家长与孩子要平等交流,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

健康干预策略例5

关键词 青少年 体质健康促进 三联动 干预

青少年体质健康一直是我国政府关注的热点,我国相关部门相继于2006年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于2007年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在2013年,教育部组织对人员进行《标准》上报成绩的抽查复核等工作,但是,青少年的体质状况依然不容乐观。据统计,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已连续10年下降。7-22岁青少年肥胖率城市男女分别为13.3%和5.6%[1]。

一、我国部分城市的应对策略

教育部王登峰司长提出“学生体质下滑现象到2020年要实现‘触底反弹’,继续推进中考体育,下一步将与其他科目同等分值”[2]的构想,其他省市也采取了积极措施,其中以上海市的做法最具有代表性,他们将教学设施与体育设施功能区分开,体教携手创办校园足球联盟,由高校、高中、初中、小学形成四级网络。面对青少年体质下降,我们往往将原因归结于学校体育,但是更应该关注家庭以及社会,做到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密切配合。目前,已有学者提出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者联动促进学生体质发展的观点,但是没有明确阐述具体做法。

青少年体质下降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就要以学校体育为核心、以家庭为依托、以社会为支撑,促进青少年体质直接高效地提高。

二、三联动机制下学生体质健康的培养策略

(一)抓好“心脏体育”方向――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对学生体质的影响在所有影响中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因此,要狠抓学校体育这个“心脏”体育方向。

1.注重学校体育的管理

(1)抓好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

进行体育课改革,引进“学生体育学习与体质健康运动软件”[3],建立学生纵向成长信息系统,并将数据反馈给家长。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要合理利用学校空地,如在学校楼道画出跳格子等游戏区,另外还要保障学生体育场地的高利用率;根据学生已有的运动特长,以学生纵向发展为主线,注重其长远发展。在进行课余体育训练时,要做到科学合理。举办趣味体育竞赛,如双人反向拔河比赛等,注重集体性项目以及家庭间比赛项目的开展,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2)注重学校体育的政策管理

狠抓体育教学,注重对体育教师责任感的培养,多提供外出深造的机会,关注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将学生体育成绩的提高作为对教师考核的内容之一。给予一定的场地设施经费,注重学校空地的开发与利用。

2.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

学校及时与家庭沟通,加强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将学校建立的学生体质信息数据及时向家长更新,并给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

(二)注重家庭体育环境的培养

家长除了关注青少年的饮食平衡与健康外,还要注重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的支持,包括“家长示范”和“经济支持”[4]。家长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够起到示范作用,能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自觉性。此外,要给予青少年一定的“经济支持”,包括支持他们去收费场所锻炼、参加夏令营等。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体育工作,建立家庭与学校间良好的沟通机制。

(三)加强社会体育的发展

良好的社会体育氛围能督促青少年自觉进行锻炼,而不良的氛围则会导致青少年体质下降,如肥胖率不断升高、肌肉力量耐力下降、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差等。

1.重视体育产业发展,组织社区体育比赛

政府给予体育产业以大力支持,建设体育活动示范社区,注重培养体育指导员,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宣传体育与健康的知识,组建社区体育俱乐部,利用现有的场地组织相关比赛,促进社区良好体育文化的形成。

2.改变建筑环境,促进居民参与体育

改变居民能够接触到的建筑环境,在楼道内地面上画出海盗船、跳房子和梯子等图画,给家庭之间提供模仿相应角色的场地,社区对家庭楼道内游戏时间做出规定。在楼道以外,充分利用单元楼前空地,设定踢毽子等小面积活动区。对于大面积的体育锻炼场所,要根据年龄段进行区分,做到科学化、合理化。

三、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属于高层次需要的体育越来越受到关注。我们应该在学校、家庭、社会体育相结合的“三联动”机制下,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具体情况,促进青少年体质的提高。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要注重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以良好的体质为基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基金项目:天津市科委科普项目(13KPXM01SY004)。

参考文献:

[1] 吴健.算一算运动不足的成本[J].中国学校体育.2014(3):6-7.

健康干预策略例6

中图分类号: G 807 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6-0505-06 文献标志码: A

Research of the Intervention System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n the Physical Health of Adlescents:Analysis Baesd on the Results in Tianjin

WANG Xuguang,WANG Yang,WANG Yuan,ZHANG Fenggang,LIN Kailin,LV Xingzu,BAI Changke

Abstract:Proceeding from the behavior and lifestyle factors as the core elements which affect the physical health of young people,the present research conducts 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es of the physical health status,the related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of these behaviors of adlescents in Tianjin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questionnaire,interview,field research,symposia,etc.Baesd on the results analyses above,we set to build an intervention system which puts the physical health-related behaviors of young children at the core by using health management,health promotion,social ecology theory and methods.The research 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system,so as to cultivate the health behaviors and improve physical health of adlesents in Tianjin,as well as to provide specific cases for the promotion of physical health of adlescents in China.

Key words:adolescents;physical health;intervention system;physical fitness;family environment;school health environment

收稿日期:2013-07-03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010CTY008)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王旭光,女,天津人,教授,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后。

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问题没有出现根本扭转。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当前清晰认识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问题,深入分析影响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索并建立起切实有效的综合性干预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思路

当代社会,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下降的核心因素是行为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生命最初的20年所形成的行为模式与个人、公众的健康有密切的关系[1]。青少年儿童正处于快速生长和发育时期,也是健康行为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影响其健康的行为因素进行有效干预,促进其养成健康的行为模式,对提高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水平和促进其终身健康都具有深远意义;因此,课题组以影响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的核心要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为切入点,以天津市6~19岁青少年儿童为调查对象,深入调查和分析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状况,体质健康相关行为情况,并调查分析影响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相关行为形成的学校、家庭和社区等环境因素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健康促进等理论与方法,探索提出以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行为模式形成为目标的、综合性的干预体系,分析实施策略,以期为促进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行为的养成和体质健康水平提高提供参考。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和专家调查方法

课题组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相关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拟制了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指标体系和调查问卷,并通过专家调查等方法,确定了调查内容,制定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1.2.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将调查对象限定为6~19岁中小学生。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天津市18个区县中随机选择5个区(县),每个区(县)选择普通和重点各1所小学、初中和高中(有的学校为完全中学,包括初中、高中;有1所学校包括小学和初中),在每所学校的每个年级中随机选择1个班的学生(河西区为市内中心区,因样本同质性高随机选择了小学、初中、高中各1所学校),总计为5区县22所中小学3 2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取了这些学生的体检和体质健康监测成绩,对学生及其家长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学校相关情况设计了开放式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时间是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运用SPSS 16.0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样本分布见表1。

表 1 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1.2.3 访谈和座谈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天津市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学校健康环境、家庭因素、社区和相关社会组织活动情况,课题组对问卷调查的每区(县)至少各一所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学校体育与健康工作主管领导、体育、健康教育课教师等进行了座谈和访谈;对学校所在社区卫生医院、街道、各区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等相关组织进行实地考察,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和座谈。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天津市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状况

体质是人体的质量,是指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从结构上看,体质包括5个要素,即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生理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心理发育水平及适应能力[2]。体质健康是指构成体质的各要素处于良好和谐状态。课题组为了客观反映天津市学生体质与健康情况,通过调取学生每学年体检卡片和体育课上围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项目所进行的体质健康监测成绩,并辅以亚健康问卷调查来反映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指标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高标准体重)、身体机能(肺活量体重指数)、身体素质(速度灵巧类、力量、柔韧、耐力等)及学生身体、心理、精神状态的亚健康情况。

2.1.1 身体形态

总体上,学生身体形态的匀称度还需提高,身体匀称的学生比例仅为36.3%;“营养不良和较低体重”学生与“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较高,分别达到37.8%和25.8%,肥胖率为19.1%,即在所调查的学生当中5个就有近1个肥胖儿童,每3孩子中就有1个较低体重或营养不良。从性别分组来看,男、女生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女生肥胖率比男生低10.4%。从城乡分组看,农村孩子肥胖率略低于城市孩子。

2.1.2 身体机能——肺活量体重指数

肺活量体重指数是通过人体自身的肺活量与体重的比值,亦即每kg体重的肺活量的相对值来反映肺活量水平及用以对不同个体与群体进行客观的定量比较分析。从总体上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不合格率高达到23.6%。农村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等级要好于城镇学生,女生略好于男生。

2.1.3 学生身体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机体维持长时间工作或运动而不疲劳的能力,总体上耐力素质不合格比例较高,达到21.1%。从城乡分组来看,农村学生的耐力素质明显好于城镇学生。男生、女生无显著差别。

总体上看,学生柔韧素质较好(总体不合格率仅为3.9%)。城、乡的学生有显著性差异,城市好于农村(优秀率高出农村3.2%,不合格率低于农村4.1%),女生略好于男生(优秀率高出男生0.8%,不合格率低于男生1%。)。

力量素质指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通过握力、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测试项目来反映。从总体上来看,学生优秀率19.5%,良好率35.4%,合格率31.6%,不合格率为13.4%。农村学生的力量素质好于城镇学生,女生略好于男生。

学生速度灵巧素质,通过测试学生速度、灵敏素质及神经系统灵活性的发展水平来反映学生速度灵巧素质状况。从总体上来看,学生优秀率24.2%,良好率28.8%,合格率31.5%,不合格率为15.6%。农村学生速度灵巧素质明显要好于城镇学生,女生略好于男生的水平。

学生亚健康情况:学生身体上亚健康问题突出,常常觉得疲倦、乏力的学生比例为32.2%,运动时常常感到气短的学生比例为23.9%,经常反复出现“感冒”学生的比例为15.9%,入睡困难学生的比例为14.6%。其次,心理亚健康问题也值得关注。经常或总是觉得精神不振、情绪低沉学生占15.7%,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学生占12.7%,经常感到孤单的学生比例为16.3%,闲暇时不知道做什么的学生比例为19.8%。从家庭类型来看,单亲家庭孩子的亚健康状况比核心家庭和大家庭要突出。

2.2 天津市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相关行为情况

健康相关行为是指人类个体和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既包括个体内在的特征和过程,例如性格、情感、信念、价值、动机、感知觉及其他认知元素,也包括外显活动,行为方式和习惯,通常可以分为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3]。课题组主要从个人健康知识、健康责任行为、营养饮食、身体活动和身体锻炼、日常学习和生活习惯(包括压力处置)几个方面反映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相关行为情况。

2.2.1 营养饮食

运用主因素分析方法,课题组主要从饮食规律情况(早餐、三餐定时定量等),零食、软饮料、麦当劳、肯德基西式快餐等不健康饮食行为情况,食用蔬菜、水果、肉、鱼等营养素是否全面和均衡情况来反映学生的营养饮食行为。

调查结果显示,除初中生(天天吃早餐的比例为68.2%)外,“天天都吃”早餐的学生占到了约80%或以上。早餐情况在不同家庭类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单亲家庭的学生情况明显不如大家庭和核心家庭学生。学生不吃早餐的主要原因是,不饿或不想吃(42.7%)、没有足够时间吃(32.3%)。有39.6%高中组学生因“没有足够的时间”而不吃早餐,比例最高。总体上,三餐做到定时定量的学生占到55.4%,有28.8%学生喜欢吃就多吃,不喜欢吃就少吃。不同年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初中生三餐定时定量不足50%,情况最差。城乡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城镇学生饮食规律情况好于农村。

总体上,学生喝碳酸饮料,吃西式快餐、吃零食等不健康饮食行为急需改善。每天吃1次及以上零食的学生占55.4%,喝碳酸饮料每天1次及以上的学生占到了13.9%。学生吃麦当劳等西式快餐每周1次及以上学生占18.7%。城乡有明显差异,农村学生情况好于城市学生。

学生(尤其是农村地区学生)营养均衡情况还有待提高。每天喝牛奶250 mL及以上的学生仅有37.5%,城乡学生每天吃蔬菜1种及以下比例分别占到25.7%和59.1%。城乡学生每天吃1种及以上水果的比例分别占到71.9%和56.1%,城乡间有显著差异。城乡学生每天吃鱼、肉一次及以上比例分别占到48.8%和33.1%,在营养均衡方面城乡之间有显著差异。

2.2.2 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

课题组从学生身体活动和锻炼情况、体育课质量情况2个方面反映学生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7 d内每天运动30 min达到3 d及以上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为49.7%,不足一半。城乡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城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情况好于农村学生。过去7 d,平均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未达到每天1 h的学生超过一半,达到5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男生前3位的是足、篮、排球(54.5%)、乒羽(34.7%)、短跑(30.3%);女生前3位的是游戏(55.6%)、短跑(35.5%)、健身操(27.4%)。制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为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占44.0%)和缺乏兴趣(占29.8%)。学生的课余休闲活动(多项选择)依次为:看电视、阅读、上网、体育活动、文艺活动。总体上,休闲活动以静态休闲活动为主。

体育课的质量。从学生感受来看,体育课程的愉快和满意度较高,83.4%的学生感觉十分愉快和愉快;80.3%的学生感觉满意和十分满意,但是运动负荷偏小比较明显;有43.2%的学生感觉很轻松或者说不清。总体上看学生运动量不足,休闲活动以静态休闲活动为主,课业负担重和没有兴趣成为制约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

2.2.3 学习和日常生活

课题组将所调查的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因素分为压力处置行为 、学习和睡眠、卫生习惯3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50%以上的学生能够较好处理压力,但是也有30%左右的学生还不善于处理压力。学生的睡眠时间普遍不足,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低于8 h的学生占总数的34.5%。学生每天作业课业负担普遍较重,高中年级的学生平均课业时间在3 h以上的占到了37%,小学1~4年级的学生平均课业时间超过1 h的比例也趋近了一半,小学5、6年级的学生平均课业时间超过1 h占60.1%,初中学生平均课业时间超过1 h占71.3%。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个人卫生意识较强,95%以上的学生能够做到每天刷牙1次及以上,88%的学生能够做到饭前便后经常洗手。

2.2.4 个人健康责任行为

个人健康责任行为是个体自觉维护自身健康的意识和相关行为。课题组从积极向上乐观态度,调控体重、关注健康资讯等行为,喜欢和亲人保持联络、注意维持良好人际关系3个方面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保持积极向上乐观态度和喜欢和亲人保持联络两方面总体较好,80%左右的学生能够经常和总是做到;但是学生在体重过轻或过重会努力调整、阅读有关促进健康的资讯、尽量选择少添加物的食品、每天站立或坐着都会保持抬头挺胸的姿势等具体行为方面还需加强,仅是有时或偶尔注意这些方面的比例都超过了20%。

2.2.5 个人体质与健康知识

个人体质与健康知识调查,我们主要围绕科学健身、运动饮食、体重控制等方面的知识设置了8个调查题目,调查显示40%的学生健康知识缺乏或匮乏。青少年儿童个人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从整体上来看还有待提高。

2.3 影响天津市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及其相关行为的环境因素情况

课题组借鉴国外对健康相关行为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4-5],在社会生态学理论视角下,主要从个人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地域等)、家庭环境(家庭社会经济环境,家庭结构,父母的态度、知识、行为、教养方式等)、学校环境(学校的体育、健康教育、卫生服务、相关物质和人文环境等)、社区环境(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育场地设施和体育文化活动等)、社会组织(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健康教育保健所等相关社会组织的作用)等角度具体分析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相关行为的环境因素情况。

2.3.1 学校环境

学校是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一个重要载体和责任主体,课题组借鉴学校健康促进理论,主要从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学校健康环境(采光等硬件条件和师生关系、卫生保健服务等软环境)几方面来分析[6]。

2.3.1.1 学校体育情况

学校体育主要包括体育课、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竞赛等。从总体上看,天津市学校体育工作基本能够按照国家的规定开展,但体育课存在课时不足,偶尔被挤占,学生活动量不足,运动强度不够的现象。各学校基本能做到每天组织一次25~30 min大课间活动,但也存在大课间学生实际活动时间少、一些学校受到场地小学生多等制约,大课间活动提升难度较大。目前,学校组织课外体育活动主要以体育活动课、体育兴趣小组、小型竞赛活动为主,活动时间一般为每周1~2次。少数学校在学生放学后组织学生自愿参加乒乓球、跆拳道、游泳、健美操等项目的俱乐部活动。也有少数学校利用社区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但大多数学校或由于人均操场使用面积不足,或怕学生受伤及学生的课业负担重等多种原因开展学生课外、校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开展得并不普遍。学校体育从总体上难以充分满足学生需求。

2.3.1.2 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学校健康教育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健康教育活动,使儿童青少年掌握常见病防治和卫生保健知识,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健康水平的目的。目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影响,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都不够,学校的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康需求之间有非常大的差距。

目前天津市大多数学校能够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在课程设置中安排健康教育课程,但实际上课随意性大,课时得不到保障,一些学校不能按照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完成规定的内容。健康教育课的内容不够丰富、考核方式往往流于形式。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宣讲为主,利用专业机构少,学生缺少实践环节,影响了学生有效地将健康知识转化为健康行为和技能。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学校健康教育授课教师不足,大多由体育教师、班主任、校医或其他任课教师兼任,学校没有独立的健康教育教师编制,健康教育教师不能按照教师系列晋升职称等都严重影响了学校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和培养。健康教育督导缺乏实效,往往流于形式。

2.3.1.3 学校健康环境情况

学校健康环境是激发和促进学生参加有益健康的活动、主动培养健康意识的外部环境,它与师生身体和精神健康关系密切[7]。我们主要从学校硬件环境、人际环境和相关制度环境角度来分析。

学校硬件环境方面,我们通过学生的满意度对教室采光、教室设备、教室通风、教室照明、教室噪声、教室温度、教室桌椅、校园卫生、食堂环境、体育场地和器材10个方面进行调查。另外,也通过对学校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来了解学校运动场地等相关情况。调查结果显示:75%以上的学生对学校的校园环境和学习生活设施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但是超过30%的学生对教室的噪音和学校食堂就餐条件感觉一般和不满意(包括很不满意)。其次,也有超过20%的学生对教室通风、温度、课座椅、校园卫生、学校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感觉一般和不满意(包括很不满意)。学生午餐质量差、学校课桌椅定期调整不及时、多媒体陈旧不清晰等问题给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的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挑战。体育场地狭小也是一些学校面临的突出问题。学校人际环境整体情况较好。学校在体检、防病、食品安全等制度方面重视程度较高,执行情况较好;但在体育活动、健康教育方面、作息时间、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方面,重视程度不够,执行中还存在不足。

2.3.1.4 学校卫生保健与体质健康服务工作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实施与评价情况。各学校都能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对学生开展测试工作;因为测试成绩与学校工作、三好学生评定、学生毕业等挂钩,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监测后的管理(指导)不充分的现象普遍,普遍缺少对学生和家长具体指导。学校将监测结果上报各区县教育局,通常缺少相关部门或研究机构对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成绩的深入分析和对相关工作的具体指导。

学生体检一般由学校委托有资质的社区医院开展。目前,学生体检工作主要依据《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每学年开展,整体来看情况较好;但也有农村地区,由于教育经费不足,高中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检工作没有在每学年都开展。目前,由于人力、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学生群体和个体较为深入的健康评价和提出健康促进对策建议的工作在学校中没有开展。

2.3.2 家庭环境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家长的健康素养有待提高。57.3%的家长健康知识匮乏。高达88.7%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对自己进行健康知识教育的普及。而学校与家长之间的相关联络和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不足。80.3%家长印象中学校未开展过相关活动。家长的相关行为还需改善。家长的体育运动不足,父母在过去7 d里,每天参加30 min以上的体育活动达到3 d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9.8%和27.2%,比例不到30%。家人定期体检情况还需提高,从来不体检的占17.1%,偶尔检查的有56.8%。

2.3.3 社区环境和相关社会组织情况

参与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主要有基层社区、基层社区卫生院,各区县卫生局及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育局及其健康保健所,以及体育协会、青年团、妇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社会组织。调查显示:目前社区的环境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可供青少年儿童进行体育活动的场地不足(41.0%和33.4%学生认为社区体育场地和健身设施差和非常差),缺乏青少年儿童健身活动的组织等;此外,社区针对青少年儿童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很少。目前,由于学生课业负担重等原因,一些社会组织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机构等希望对学校学生开展健康教育宣传等活动,往往并不受学校欢迎。社区医院工作的重点人群主要是婴幼儿和老年人,由于人力等方面的限制,目前针对青少年儿童开展的相关服务较少。近年来,许多专业的医疗机构加大了投入,大幅提升了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水准。如果相关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与学校的卫生保健工作能够相互连接,建立起信息共享、咨询服务、转诊等渠道,加强对青少年儿童近视预防、生长发育评估和促进、心理健康等工作,将为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近年来一些健身俱乐部、体育项目协会等积极开展青少年儿童的体育活动;但由于缺少相关政策倾斜,这些组织活动的普及性、广泛性、规范性等还难以满足青少年儿童需求。

3 结论

1)学生体质健康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超重及肥胖检出率高,身体匀称学生仅略高于1/3,学生身体机能(肺活量体重指数)不合格率高(23.6%)。运动素质中,身体柔韧素质较好,耐力素质不合格率高。学生身体亚健康问题突出,心理亚健康问题也值得关注。

2)从总体上看,学生体质健康相关知识还有待提升;选择对体质健康有益的行为方式的责任意识还需加强;在具体行为方面,学生体育活动量不足、吃西式快餐和饮用软饮料问题突出、农村地区学生营养均衡状况不佳、近3层的学生不善于处理压力、学生睡眠时间不足等问题也应引起足够的关注。

3)受到应试教育、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教育条件、人们健康素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还面临着许多挑战:①学校环境(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健康环境、卫生保健服务等),家庭环境(家长的知识和行为)、社区环境(社区场地设施、体育组织、卫生保健服务和健康教育等)与学生健康成长和体质健康行为模式形成的需求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②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和有效机制,相关社会组织如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服务机构、体育社会团体、健身俱乐部等在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上作用发挥不充分。学校与家长、社区和相关社会组织在对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促进上联络不足,尚未形成合力与长效机制。③学生体质健康工作存在重“检”而忽视后续管理问题,体质健康检查和体检后的数据主要停留于学生整体层次的分析,针对不同群体和个体的体质健康分析、后续的教育、指导和行为方式干预等工作不足,急需探索有效开展方式。

4 对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干预体系和实施策略的思考

现代社会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原因由生物遗传因素转变为生活方式、环境、医疗服务、遗传等多种综合因素,其中,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占到50%以上。这样仅依靠传统的医疗模式难以解决现代人的健康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人们提出了旨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提供环境支持的健康促进策略。健康促进强调多部门的合作,旨在结合健康教育和环境的支持,使民众能采取有益健康的行动及生活方式[8]。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运用健康促进、健康管理等理论和方法,建立起切实有效的可操作的综合性的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和干预体系,既是干预学生体质健康行为模式形成,促进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有效抓手,又是各类组织分工协作,形成促进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的合力和长效机制有效途径。

4.1 对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干预体系的思考

我们将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干预体系定义为,以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行为模式的形成为目标,以学校健康促进为载体,联合家庭、社区、社会相关组织,在社会环境和政策的支持下,构建学校、社区、家庭、社会相关组织网络化、信息化的体质健康信息搜集、风险因素分析与评估、体质健康相关行为干预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的循环的综合性的服务和促进体系,如图1所示。

核心目标:在政策支持和环境保障下,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相关组织相互合作的一体化的网络化的体质健康管理和干预体系,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行为的养成和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工作要点:

1)学校。以学校健康促进建设为载体,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学校健康环境;体检、体质健康监测和卫生服务;学校与家庭、社区和相关组织的合作;员工的健康促进等,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学校内部、外部环境。

2)家庭。与学校共享学生体质健康信息,接受学校、专家系统、专业组织的指导,提高家长的体质健康相关知识、态度、技能,促进家庭健康行为模式的形成,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家庭环境保障。

3)社区。与学校共享学生体质健康信息,加强社区青少年儿童健康促进工作的组织、场地设施、人才队伍建设,在社区中设有专人负责青少年健康促进工作,广泛组织和开展青少年儿童的体育活动、健康教育。加强社区基层医院对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服务。

4)社会相关组织。充分发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保健所、青少年体育研究中心等专业机构在学生体质健康和危险因素监测、分析和干预计划制订中的作用,加强对学校的学生体质健康干预工作所需的物质环境建设、师资培训和培养,学生群体和个体健康相关行为干预等工作的指导。加强专业卫生服务机构,体育协会、健身俱乐部等社会组织与学校密切联合,加强他们在学校学生的健康教育、健康活动、体育活动、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的作用。

5)加强政策支持。建立教育、体育、卫生等部门联合的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促进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国和区域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整体规划;转换对学校相关工作的评估监督方式、方法,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引导,促进网络化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干预体系和各类组织相互合作的“长效化”运行机制建设。

6)加强环境保障。加强场地设施的规划建设,加强媒体的宣传引导,推动和促进社会规范(法律法规、价值观念、大众行为模式等)的转换,使青少年儿童的健康行为选择更为便利。

图 1 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干预体系组织结构

4.2 具体实施策略分析

1)完善青少年儿童体检和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增加对学生体质健康危险因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例如身体活动、营养饮食、家庭环境等)的监测,探索形成学生、家庭、学校、社区(社区基层医院)、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业务主管部门(教育、卫生、体育等)共享的学生体质健康信息系统和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在学生体检、体质健康监测成绩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健康教育课等途径增加对学生体质健康相关风险因素(尤其行为生活方式、相关环境因素的监测,例如补充遗传病史、家庭环境情况、个人行为生活方式情况等内容)调查。整合学生体质健康检测、体检、学生健康风险因素调查、基层社区医院的居民健康档案和相关卫生医疗服务机构疾病诊治、疫苗接种等学生体质健康信息,形成共享的学生体质健康信息系统,探索实现学生个人健康管理端口,家庭服务端口,学校管理平台,教育卫生体育等政府机构管理平台,卫生服务机构使用端口(不同端口具有不同的使用权限)的信息应用系统,实现学生健康档案、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体质健康促进、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一体化、网络化的体质健康与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2)加强政策和环境支持,以学校健康促进为载体,提升各项工作品质,并建立起学校、家庭、社区和相关社会组织有机联络的一体化的综合性干预体系。

学校是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主要服务载体和责任主体,但其自身往往受到多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依靠自身力量,难以有效应对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建议政府深入探索,以学生体质健康需求为导向,不断转变对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卫生保健服务等工作的督导和评估模式,加强体育和健康教育师资培养,加大政策支持和学生营养午餐等经费投入,加强学校与社区、社会相关组织合作和有机联系的机制建设,加强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宣传,提高政府部门、学校、家庭、社会组织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促进社会规范的转变,切实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学校内、外部环境。

3)加强组织领导和整体规划,为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促进体系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在国家层面,建议成立由教育、体育、卫生等部门联合组成的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促进领导小组,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制定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整体规划、活动计划、保障措施,将地方(区域)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列为对地方政府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地方层面,不同区域的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促进领导小组可以委托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保健所、青少年体育研究中心等联合组成专家系统,在对学生整体体质健康和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分析后,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整体规划、具体的干预计划和保障措施等。例如,设定干预目标,重点干预群体和干预领域、拟定干预或活动计划(如营养午餐配给计划,学校体育活动计划、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计划、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计划、家长学校等),制订场地设施建设和政策支持等保障措施。通过加强对区域相关工作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对区域文化和社会规范引领。

体质健康问题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通过教育、社会环境、法律法规、政策转变来改变社会规范,使健康行为成为整个社会的标准,进而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习惯。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社会每一个部分的参与,作为计划的一部分,共同促进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行为的形成,为其终身健康提供保障[9]。

致谢:课题调研中得到天津市相关区县教委、相关学校、天津市民盟、天津市关工委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青少年的健康与成长[M].徐允诚,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会.体质测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 华西医科大学.健康行为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4] Lee-Lan Y.Child and adolescent behaviour in long-term evolution (CABLE):a school-based health lifestyle study[J].Promotion & Education,2002(9):33.

[5] Lucie R.EcologicalModelsRevisited:Their Usesand Evolution in Health Promotion Over Two Decades[J].Annu Rev Public Health,2011(32):307.

[6] 吕姿之.学校健康促进[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9):683-685.

健康干预策略例7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370

老年高血压常具有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的特点,目前研究表明脉压增大是心血管事件、冠心病高危的强有力的独立预测因素[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老年心电图也有一定特点,异常心电图检出率较高,早期报导为年轻人的3.1~3.5倍。为此,校医院在2010年对退休老年教职工进行了健康体检,旨在从血压、ECG变化这两方面探讨老年教职工心血管病发病情况及应采取的预防保健措施,以降低老年教师退休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资料与方法

2010年进行健康体检的≥60岁老年教师325例,男208例,女117例。

方法:①血压测量方法:血压统一由固定医务人员测量,按WHO规定的统一方法,采用标准化法,使用台式汞柱袖带血压计,在被测量者坐位静息15分钟后测量右上臂血压。对疑有“白大衣高血压”等者隔日两次复查后确诊。如体检时是首次发现血压增高,休息15分钟再测,测量3次取平均值。②心电图描记方法:由专人FCP-2155型号心电图机,纸速25mm/秒,定标电压10mV,记录前休息30分钟,取平卧位,按常规记录肢体导联及胸导联。心电图由专人手工分析。

诊断标准:高血压诊断及测量标准依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的诊断标准: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1mmHg=0.133kPa)或近2周服降压药血压正常,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电图诊断标准以黄宛主编的1998年版《临床心电图》为准[2],由专业心电图医师操作、分析。

结 果

老年教师高血压病患病情况:体检结果表明,在325名高校教师中共检出高血压124例,患病率38%,其中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108例(男63例,女45例),占高血压总数的87%,新发现16例(男10例,女6例),占高血压总数的13%。男、女患病率分别为35%和44%,性别间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被检老教师中职称是教授的老年教师高血压患病率最高,其次是既往有行政职务的老年教师。

心电图异常变化:体检结果表明,正常心电图仅占74%,而异常比例26%。其中心律失常、左室肥厚、ST-T改变居多,心律失常主要表现房性异常搏动、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讨 论

高血压常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其危害极为严重,常致死、致残。本次体检资料可看出,高校老年教师中高血压患病率较高,≥60岁的老年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38%左右。在检出的高血压患者中,87%在退休前既往就有高血压病史。高校老年教师退休前发病率较高的原因可能与老教师退休前承担着教学、科研、管理的重担及工作紧张有关。

本次体检检出12种异常心电图,主要表现心律失常,以房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为主,其次表现为ST-T改变。心电图异常占老年人群26%,出现上述心电图异常原因可能与随着年龄增长,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脏传导系统病变增加有关:①老年人易出现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平衡失调将会使心肌的快、慢纤维兴奋性失调,使传导速度发生变化,从而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交感神经兴奋,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而心率快会使心肌耗氧量增高,心肌缺血易发生;如迷走神经兴奋,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②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动脉硬化逐渐发生,血管硬度变大、弹性降低,顺应性下降。这些改变使收缩期射血时由于大动脉可扩张性降低,收缩压增高,加重心脏射血时的压力负荷和心肌耗氧量,导致左室肥厚和舒张功能减退;舒张期不能保持血管腔内压力,舒张压降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因此易引起左室肥厚、器质性ST-T改变及各种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异常改变,其中缺血性ST-T改变主要表现为ST压低交角≥90°并伴有T波改变。

在对高校老年教师健康体检中发现,血压高、心电图异常主要出现在下列人群:①退休前曾是学科带头人,承担多项课题研究并担负行政职务,社会活动频繁的高职称教师;②退休后社会活动减少,经济压力大,不能很好调整角色的教师;③子女婚姻、就业压力大,丧偶等家庭负性事件多的教师;④经常焦虑、易情绪激动的教师;⑤体型肥胖,平时不注重运动、保健的教师;⑥具有烟酒嗜好、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教师。

通过对上述资料的分析和研究,高校老年教师是患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高校老教师的心血管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校医院亟须开展心血管疾病的综合防治工作,其中包括定期开展退休教职工体检工作,关注老教师的健康变化,进行生活方式、心理调节、合理膳食等方面的指导等,以帮助老教师掌握健康知识、督促其主动建立健康行为。

健康干预策略例8

通过对我院50例成人大骨节病患者的区别护理,观察优质护理及心理干预策略改善成人大骨节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探讨护理方法对成人大骨节病的治疗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3月~2016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50例成人大骨节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差异性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男16例,女9例,年龄40~64岁,平均年龄52岁,给与专业护理干预;常规组男18例,女7例,年龄38~62岁,平均年龄50岁,给与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优质护理联合心理干预策略对成人大骨节病患者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组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者给与常规护理,配合治疗要求做好基本护理工作,指导患者用药、引导患者合理作息,保障患者的安全性。

1.2.2观察组护理方法 观察组给与优质护理联合心理干预策略,即在常规组护理基础上增加了以下护理内容:①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有序开展护理工作,保障护理工作的延续性、有效性以及适用性。②健康教育知识指导,护理过程中注重加强和患者家属的交流沟通,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和健康教育知识的指导,提高家属的认知水平和临床护理能力,家属是患者的情感归宿,对于患者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护理过程中的部分特殊情况也只有家属才能给与最有效的补充。家属也是患者出院后的重要护理人,在治疗时一起参与护理过程,可以保障患者护理的延续性和有效性。③日常生活习惯指导,患者受到疾病侵扰身体功能受限明显,生活自理能力也同步下降,原有的生活习惯需适应调整,原本熟练掌握的生活技能要重新学习,护理人员应耐心引导患者对新方法、新习惯的学习和适应,这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④临床护理,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检测,并及时处理相关问题或向主管医师汇报,争取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并做好相关记录工作,便于交接和病情分析。⑤改善护理环境,成人大骨节病患者一般都遭到了长期的病痛折磨,对环境的感官感受比较敏感,安静、整洁的护理环境、可以减少外来刺激,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⑥加强心理辅导和语言交流,成人大骨节病患者患病后,各种困难和痛苦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极大的刺激,情绪变化明显。焦虑、抑郁、恐惧不安等不良情绪在一定时间内将长期存在;交流也日渐困难,进一步加深患者的失落感,治疗意愿也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失控情况,破坏正常的医疗秩序,不利于患者的有效治疗。

1.3评价标准 以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精神健康状态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软件运用 SPSS20.0,以(x±s)与%分别表示计量与计数资料,以tcχ2进行检验,对比结果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精神心理健康程度都有较好的改善,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又超出常规组,同时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也高出常规组,对比结果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成人大骨节病属于慢性地方性骨病,主要特征包括:患者身体多关节肿胀、疼痛,甚至关节活动受限或畸形。并具有病情长、易反复以及持续疼痛等特点,发病后会导致患者身体功能严重受限,正常的生活以及工作均会遭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有效的护理方法对改善成人大骨节病患者精神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一般情况下多数医院对住院成人大骨节病患者均开展了优质护理联合心理护理进行护理干预,其核心就是以患者为中心,优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1]。本次试验中,我院也采用了优质护理联合心理干预策略对25例典型成人大骨节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经过治疗护理后,患者的精神心理健康状态改善明显,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相比常规组护理效果有大幅的提升,实验表明优质护理及心理干预策略改善成人大骨节病患者精神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效果。

大骨节病病因主要涉及以下三类因素,即病区生态环境低硒;饮水中有机物污染;真菌毒素[2]。中西、医均有方法改善病况,但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治疗标准[3]。因此,加强对该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由于大骨节病的发病受制于多种因素,有效的预防需从多环节采取综合性防护措施,如改善水质、优化粮食结构以及积极补充人体需求的微量元素,尤其是硒元素等,对大骨节病进行全面预防[4]。

综上所述,大骨节病治病因素较多,应加强预防,降低发病率。优质护理及心理干预策略改善成人大骨节病患者精神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史雅锋,黄芸芸,丁汉飞,等.优质护理及心理干预策略改善成人大骨节病患者精神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4):260-261

[2]李旗,李芳,王宝强,等.中医药二联疗法治疗成人大骨节病临床疗效观察[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6(1):92-94.

健康干预策略例9

1 健促项目成果和健康促进能力的评估

在回顾总结健促项目的成果时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评估卫生部门健康促进能力。作者认为评估健康促进能力主要是检查卫生部门管理人员及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在解决本地区健康促进问题中做了些什么?取得了哪些成果?重点是考核项目市健康促进典型案例的数量和质量。典型案例的数量和质量能反映项目市专业技术队伍健康促进的能力和工作水平,也可反映健康促进的成绩――项目市人群行为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健康支持性环境的变化。若从更高层次上看健康促进的能力,应体现在通过健康促进项目的实践总结和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健康促进理论和模式。

为能说明健促项目的成果,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正组织中央和项目市有关专业人员编写一套以场所为基础的健康促进手册――即社区、学校、医院、工厂健康促进手册。手册将汇集健康促进项目这两方面的成果。

作者拟根据多年来参与天津市慢性病综合防治项目与卫Ⅶ项目实践的体会试对健康促进的基本理论和模式进行初步归纳总结,希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供同道们讨论批评。

2 健康促进的理论和模式

健康促进是在健康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有关健康教育的一些理论和模式,如行为改变理论和传播理论应是健康促进理论和模式的组成部分。但为要成功地开展健康促进,健康促进人员尚需学习应用有关健康促进的另一些基本理论和模式。作者认为以下这些是健康促进人员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健康促进理论和模式:①健康促进的五个途径(五类策略);②健康促进的基本构架(五个组成部分);③健康促进工作过程模式;④健康促进的立体框架综合干预模式;⑤健康促进结果的三个层次;⑥社会市场学。

健康促进能力主要表现在掌握和应用这些理论和模式的程度。此外,掌握和应用社区和组织行为改变的理论和模式,可更好地提高工作质量。下面主要介绍上述这些健康促进的基本理论和模式。

2.1 健康促进的五个途径

在本刊1999,7(3):144《健康促进的理论和策略应用》一文中已有介绍。由于这是健康促进的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为帮助读者更好理解,作以下补充说明。

2.1.1 发展健康的公共政策 健康的公共政策有别于单纯的卫生政策,它是对健康有重要影响的、涉及多部门的政策。如环境保护、烟酒销售和税收政策、公共场所禁烟立法、福利基金和住房政策等。健康的公共政策能创造有利于健康的政治环境,是保证五个途径中另四个途径成为可能的重要条件。它们的出台和实施是经验合算、有广泛影响、作用持久的健康促进策略。由于公共政策对健康有重要影响,因此政府各部门在制订公共政策时应把健康作为制订政策考虑的基本要素,卫生部门要积极参与、评估政策可能带来的健康后果。政府对公共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应投入必要的资金。在实施时应广泛宣传,做好说服教育工作,使受政策影响最大的人群都知道并能自觉地执行政策。

2.1.2 创造健康的支持性环境 这里的环境指对健康有影响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和物质环境。建立健康的支持性环境是健康促进的重要目标之一。因为支持性环境的建立对健康有持续的影响,也是行为改变能继续保持的重要条件。下面举例说明:

①社会环境 支持性社会网络;无迫害、无暴力、有安全感的环境;劳逸结合的工作制度,团结合作、愉快的工作环境。

②经济环境 有满意的工作、充足的收入。

③文化环境 可通过舞蹈、音乐、艺术自由表达、无种族主义、无色情等。

④政治环境 社会公正的体制、人人能参与政策的制订。

⑤物质环境 舒适的住房、无污染的环境、清洁的供水和食物、安全方便的道路和交通。

2.1.3 发展个人技能 主要是通过传播和教育提高人们能作出健康选择的技能,也包括通过训练和帮助提高卫生专业人员和社区组织的健康促进技能。

2.1.4 加强社区行动 指提高社区改变物质和社会环境能力的各种活动。如建立社区健康促进的组织结构、帮助社区领导和现有团体、通过集体的组织和行动进行健康促进活动。

2.1.5 卫生服务重新定向 改变卫生系统以医院为基础以医疗为中心的服务体制和模式,使之转变成以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为基础的、与社区居民密切联系、友好的卫生服务体系。当前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服务重新定向的具体体现。

2.2 健康促进的基本构架

健康促进实践的组织和工作可概括成五个组成部分:政策和结构改革、人力资源开发、监测、干预和评价。这五个组成部分各有独自的工作范畴又相互联系。健促项目的开展即以此为基础。

通过结构改革,建立一个职责分明、协调有序的组织管理系统,它是实施健促项目的组织保证。政策改革可为不同部门和组织提供协调行动的指导原则,形成实施项目的良好政治环境。

人力资源开发是对社区和组织、专业人员和基层卫生工作人员进行健康促进能力的建设过程,是社区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监测(死亡、行为危险因素、环境监测)为确定问题、制定目标和策略、评价干预的作用和效果提供科学数据和资料。

干预是创建支持健康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促使人们行为改变、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主要手段。  评价是科学地说明项目策略和活动的实际执行情况,以及它们的价值,以便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项目的计划和策略的重要途径。

干预是五个组成部分的核心,其他四个部分为干预保驾。

2.3 健康促进的工作过程模式

健康促进的工作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①需求评估;②项目计划;③动员资源;④实施项目和过程评价;⑤效果评价;⑥报告结果。这六个阶段是相互衔接的,又彼此交叉。整个工作过程是不断循环的。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2.3.1 需求评估 需求评估的目的是通过社区诊断:①确定社区重要的健康问题及选择优先;②确定优先健康问题的重点人群及其危险因素;③确定危险因素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④取得社区对项目的承诺。

2.3.2 项目计划 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确定:①目标人群及他们对优先健康问题的知信行现状;②向目标人群传播的基本讯息和重要的可变的行为;③总目标和具体目标;④策略和活动;⑤制订监测和效果评价计划。

2.3.3 动员资源 ①确定实施项目所需的社区资源;②发现和动员社区内外可利用的资源。

2.3.4 实施项目和过程评价

2.3.4.1 实施项目 ①制作和预试材料;②社区和组织的能力建设;③专业人员、基层卫生人员、志愿人员的培训;④通过多种媒介渠道宣传教育提高社区人群健康意识和技能。

2.3.4.2 过程评价 监测计划执行的质量、策略和活动的即时效应,改进计划的策略和活动。

2.3.5 效果评价 评价目标达到的程度、原因和问题,提出改进项目计划的建议。

2.3.6 报告结果 确定报告的对象、内容和形式;报告结果、推广经验。

详细有关内容可参看本刊1996,4(4)、(5)中《慢性病健康促进的计划设计和评价》(二)、(三)以及本刊1999,7(4)∶188《社区诊断》。

2.4 健康促进的立体框架综合干预模式

此模式由三个不同方面:场所、危险因素、干预类型的三维组成的立方体。场所包括全社区、学校、卫生机构、工厂企业、居委会、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吸烟、盐摄入过多、过量饮酒、超重肥胖、缺乏运动;不同类型干预包括公众信息、组织结构与政策改革、环境改变、卫生服务、个人技能发展。立体框架模式即是针对慢性病(或其他健康问题)的多种危险因素,并对每种危险因素在全社区和社区不同场所同时采取多种健康促进策略的干预。

2.5 健康促进结果的三个层次

健康促进的结果可分为三个层次。

2.5.1 健康促进的直接结果 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技能;通过倡导产生健康的公共政策和组织行动,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社会氛围。

2.5.2 健康促进的中期结果 为健康决定因素的变化,包括①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②有效的卫生服务,③建立支持健康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5.3 健康促进的长期结果 健康水平的提高:患病、残疾减少;死亡率下降;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得到改善。

健康干预策略例10

[中图分类号] R19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1-0124-05

健康素养是以包容地、公平地享有优质教育和终身学习为基础,是范围较广的技能和能力的综合体[1]。我国对健康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对健康素养认识的不断提高和研究的深入,将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形成自立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各种行为因素,提高山区居民自我管理的能力。2013年9月,我院建立^镇一体化紧密型医联体,为进一步了解柯桥区山区居民健康素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大力推进社区健康素养监测与干预工作,制定健康教育策略和措施,本研究拟通过我院近两年来医养结合试点、健康小屋的运行、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开展健康教育课堂和科普演讲比赛、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等,进行有效的健康理念宣教与管理,探索出符合柯桥区山区居民特点的基层健康教育模式,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分析总结,为新模式的推广使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1研究方法

以文献复习与系统检索方法,收集国内外关于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影响因素、与疾病管理的关系、干预效果的分析和评价等相关文献,了解近年来国内外参与式干预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并进行系统的比较和分析。

1.2 研究对象

柯桥区平水镇15~69岁,排除外出时间6个月以上的居民。随机定额抽取健康小屋所在地的2个行政村共100名居民进行面对面健康问卷调查,干预1年后再随机定额抽取100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居民健康素养的三个维度和五类健康问题的得分变化情况。

1.3 干预方法

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版)》(以下简称健康素养66条)和《重点卫生防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为内容,采取以信息传播、同伴教育、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健康教育课堂、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健康小屋定期开放及参与式教育等主要干预措施的“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具体为:开展12次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12场健康素养知识巡讲、9次义诊咨询等;开展健康场所创建、镇卫生院定期发放健康素养知识宣传片、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健康教育宣传栏每季度张贴健康素养宣传画报、责任医师入户宣传发放有关《健康素养66条》的读本、折页、单页等一系列宣传材料共计12种53379份,入户率100%;加强媒体沟通,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平面广告等全方位推进健康素养知识的宣传。评估参与式健康教育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差异。

1.4 现场问卷调查

以国家卫生部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为基础,问卷来自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健康素养包括三个维度(健康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五类健康问题(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素养、慢性病预防素养、安全急救、基本医疗素养);共71个条目,包括健康理念与基本知识(34个条目)、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30个条目)和健康技能(7个条目)。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面对面入户调查,干预前调查时间2015年3月,干预后调查时间2016年3月。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问卷10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以Epi Data软件双遍录入数据,核对无误后,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本次调查所获健康素养得分资料为计量资料,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评价干预前后健康素养得分的统计学差异,选择α=0.05作为统计检验水准,P

2 研究的内容

按照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原则,在平水镇健康小屋所在地行政村,先按2015年各村(居)的服务人口数(包含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经济条件、地理位置分为两类,每类再各随机抽取1个样本村,每个样本村定额抽取50名居民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干预1年后每个样本村再次定额抽取50名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居民健康素养三个维度和五类健康问题的变化情况。

2.1 参与式健康教育模式的试行

2.1.1 宣传材料的制作 宣传内容包括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素养、慢性病预防素养、安全急救与基本医疗素养等。

2.1.2 教材和课件的制作 制作统一的《健康素养66条》、《重点卫生防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健康生活指导员工手册》等授课教材和“精品讲堂”40个课件,将培训手册中重要的信息统一编写到课件中,形成规范的讲课版本。

2.1.3 参与式干预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随机选择2个村做为试点单位,每月定期开放健康小屋,开展1次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和健康素养知识巡讲,结合义诊咨询、健康场所创建、健康管理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镇卫生院社区责任医生定期发放健康素养宣传画报、《健康素养66条》、疾病防治宣传资料等,强调主动参与的重要性。同时,社区责任医生用统一版本的精品讲堂40个课件对居民实行面对面集中宣教,普及健康素养核心知识,提高居民健康素养。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对每期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和健康教育课堂作跟踪和调研,收集参与者反馈的建议和信息。将试点单位推进过程中收集到的建议和信息做分析归类,修订原《培训手册》和培训课件。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前后自身对照,但前后调查的对象均来自实施干预措施的2个村的随机抽样样本,可近似于前后自身对照。

2.2参与式干预健康教育模式的评价

通过干预前后两次问卷调查,从“供需”双方进一步了解本项目实施的满意度,与传统健康教育模式相比的优缺点,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等。

3结果

3.1 健康素养干预的总体效果

干预前,居民健康素养平均得分为(45.89±10.81)分,干预后平均得分为(53.34±10.4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71,P

3.2健康素养三个维度得分情况

干预后居民健康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的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健康素养五类健康问题得分情况

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居民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素养、慢性病预防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基本医疗素养的得分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通过一年时间对山区居民开展健康素养集中干预后,经前后两次调查,山区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高,尤其是健康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素养方面有较大的增长幅度,说明山区居民对健康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素养有较高的需求,通过1年干A,每月发放宣传资料,定期开展健康小屋自助式服务、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和健康素养知识巡讲,结合义诊咨询、健康管理和全科签约服务工作,创新基层健康教育模式,得到了山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3]。

结果还显示,山区居民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基本医学知识匮乏,特别是基本医疗素养和五类健康问题,通俗易懂的干预效果较好,比较容易被居民接受;而专业性较强的基本医疗素养和五类健康问题,不太强容易被居民所掌握,这将是今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重点[4-7]。本次干预研究表明,需要进一步制作、播放健康公益广告,加大公益宣传力度,不断增加健康科普报道数量,多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途径和方法宣传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让不同文化水平的受众都喜欢听、乐意做。同时,创新健康教育的方式和载体,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提高健康教育的权威性、针对性、准确性和实效性[8,9]。

改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尤其是个体和群体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固化后就很难轻易改变[10]。对山区居民提供健康体检、健康教育及慢性病随访管理的地点主要在乡镇卫生院,应全面提高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水平、技巧和责任心,将健康教育贯穿于诊疗活动的全过程中[11-13]。同时,乡镇卫生院作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坚持预防为主,推进防治结合,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推动健康管理关口前移,发挥专业优势大力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服务。要加强医患沟通和科普宣传,围绕健康维护、慢性病和传染病防治、妇幼健康、心理健康、合理膳食、老年保健等重要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普及合理用药和科学就医知识,提高群众防病就医能力。要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科技工作,大力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引导群众建立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倡导“人人守护健康”的理念,不断提升全民健康素养。针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开展符合其特点的健康促进及健康素养传播活动。面向社会宣传倡导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理念,面向老年人及其家庭开展知识普及和健康促进,结合老年人健康特点,开展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提高老年人群健康素养[14]。

研究表明普遍性的干预措施对提升社会弱势人群健康素养水平的作用可能比较有限,也提示我们目标人群的干预效果与人群自身特点紧密相关,受人群的教育水平、经济水平、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较大[15,16]。因此,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要从认真分析目标人群的特点和需求出发,以人群所处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状态为干预策略制定的指导依据之一,以保证效果为目标,选择适宜性、针对性、可行性、经济性的干预措施和方法,实行因人施教、分类干预。另外,干预工作中还要注意健康信息的可读性对目标人群健康素养水平改变的影响[17,18]。公众对信息的接受,除受个人接受度、判断信息的能力的影响外,还取决于信息本身的难易程度、表达的方式和传播技巧。书面材料是最简单易懂且便于居民使用的,对于低文化素养的人群,内容简单易懂,表达方式生动活泼的书面材料更容易被理解。

本次调查分析了柯桥区山区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健康教育措施和健康促进策略提供了依据,有利于针对低健康素养人群开展健康教育监测干预。按照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推进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实施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心理干预等综合治理,有效应对各类健康影响因素。要针对农村人口健康需求,广泛宣传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升农村人口健康意识,形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5 建议和对策

5.1 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

2013年第八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芬兰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重点讨论了非卫生行政部门在履行健康的社会责任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如前所述,健康素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19]。因此,提升全社会素养水平绝不仅仅是卫生计生一家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责任。全社会各成员部门均负有健康的社会责任。各级政府和社会成员部门要切实推进“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策略,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科技行动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卫生计生部门要做好协调、倡导,为全社会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供技术支撑。

5.2大力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以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为契机,以健康促进场所和健康家庭建设活动为平台,大力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应充分认识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是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质、解决当代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9]。要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宣传和普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大力开展场所健康促进建设,各行各业要结合自己行业特点和优势,打造出一批健康教育基地,成为日常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固定阵地。充分发挥功能单位对社会和家庭的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全社会对健康的关注,推动全社会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

5.3加强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人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尤其是农村和山区等重点地区,基本医疗素养和慢病防治素养等重点领域,妇女儿童、老年人和青少年、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深入广泛地开展健康素养促进活动[19]。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发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播资源库,构建数字化的健康传播平台。坚持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重点覆盖农村和山区的原则,不断增加对项目活动和经费投入,加强对健康素养促进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力争使更多地区,尤其是农村和山区居民受益。加强学校教育工作与健康促进,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做好学生常见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加强与教育部门协作,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考核指标,提高大、中、小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开课率和教学质量,从学生时期抓起,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从而去影响他们的行为。中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很多观念和行为习惯已根深蒂固,改变起来会更加困难。此外,老年人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接受信息能力变差。因此,开展中老年人健康教育时,要认真研究中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中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核心信息,优化常规的工作模式和技术方法,切实提高健康教育成效。

5.4加强实用技术研究,总结和推广优秀实践

认真研究山区健康题,大力开展适宜技术研究,加强科普信息内容建设,不断创新健康教育工作形式和载体,提升健康教育效果[19]。积极学习国外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先进理论、技术、方法,进行本土化研究,立足实际,勇于创新,在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不断提升实际工作水平。

5.5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这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视,也对全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各成员部门都要履行健康的社会责任,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每个人要做自己健康的管理者,从多层次、多方面促进公众健康素养提升,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6小结

本研究在干预前后两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参与式干预健康教育新模式,该模式在国内具有创新性。从项目实施过程来看,总体的满意度较高,采取健康教育与促进、开展健康素养监测与干预工作有效果的,应以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和慢性病预防素养为重点内容,以农村居民、老年居民、低教育程度居民以及低收入居民等为重点对象,实行有侧重性、分类指导的健康素养干预策略。总之,我们要从公共卫生的角度,以提高人群健康素养水平为抓手,以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着力创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努力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促进全民健康和健康公平。

有研究认为有效的健康促进应包含良好的公共健康政策、支持性的健康的结构环境、社区行动、支持健康的社会环境、发展个人技能、支持个人健康决定的环境这6项关键性的行动和策略[21]。在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要积极创建健康的社会支持环境,拟定最佳的健康促进政策和健康教育措施,通过多部门协作,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根据群众需求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服务,培育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共享的健康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佟丽,胡俊峰,侯培森. 健康素质与健康素养[J]. 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06,4(22):293-295.

[2] 王晓杰,林小邀,张骑奔,等. 山区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现状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杂志,2013,25(8):84-86.

[3] 姜迎华,吴慧芳,耿倩影. 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分析[J]. 西部医学杂志,2014,1(26):110-112.

[4] 徐倩倩,陈国崇,王潇怀,等. 宁波市2013年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J]. 浙江预防医学杂志,2015,10(27):1064-1066

[5] 杨文燕,尹爱田,吴群红,等. 山东省农村居民健康素养评价及其与卫生服务利用的关系研究[J]. 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4,5(7):33-34.

[6] 翟高峰,高洁,何伊莎,等. 南京市雨花台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评价[J]. 职业与健康杂志,2012,2(8):29-30.

[7] 林玲,蔡波,杨自力,等. 南通市居民健康素养知识干预效果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11,9(18):42-44.

[8] 何亮,吴红辉. 居民健康素养浅析[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杂志,2012,3(23):114-115.

[9] 徐水洋,王磊,杨清,等. 浙江省居民健康素养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杂志,2011,23(5):5-11.

[10] 陈雅蓉. 县级医院引入健康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 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1,12(22):16-17.

[11] 刘卫东,俞清,刘林飞,等. 江苏省淮安市常住居民健康素养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4, 8(2):120-123.

[12] 曾庆奇,常春,蒋莹. 健康素养与高血压健康管理的关系[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46):492-497.

[13] 王晓康,闵捷,李晓宁,等. 江苏省居民慢性病预防素养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15,10(18):3477-3480.

[14] 杨国莉,严谨. 老年人健康素养现状、影响因素及健康教育策略[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1(36):250-252.

[15] 虞哲彬,潘佳玲,郭林杰,等. 浙江省居民健康素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 浙江预防医学杂志,2016,2(28):113-120.

[16] 陈蓉姝,谢国祥. 2012年江宁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江苏预防医学杂志,2014,3(7):70-71.

[17] 傅灵菲,余登来,王静,等. 上海市浦东新区职业人群健康素养调查[J]. 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2012,6(3):66-67.

[18] 王孝千. 富阳市社区健康教育模式探讨与思考[J]. 社区医学杂志,2012,11(21):18-19.

[19] 姚宏文,石琦,李英华. 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及对策[J]. 人口研究杂志,2016,40(2):8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