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9 16:56:30

民营经济发展情况

民营经济发展情况例1

市工商联:

中共佛山市委办公室、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调研工作的通知》收悉,根据《中共佛山市委、佛山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佛发[XX]14号)精神,结合我局工作职能,就做好相关工作的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力度,全面提升城市形象

自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在我市全面实施以来,我们充分认识到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城市管理是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加快实现三大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加强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不仅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对外开放,也有利于增强城市的综合功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采取日常管理与开展各项专项整治相结合的方法,稳妥推进、有效开展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全面提升城市形象,为佛山创造优美的营商环境做出贡献。

民营经济发展情况例2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民营经济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生力量。我市民营经济工作在市委、市府的领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要求,实现“两个率先”和我市经济社会“争先进位、跨越发展”的奋斗目标,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提升经济水平、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着力点,及时制定出台了发展民营经济的“三十条”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服务,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氛围,推动了全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目前,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1、规模总量迅速扩张。到今年5月,全市私营企业达3732户,个体工商户14886户,注册资金分别为39亿元和3.57亿元。其中民营规模企业274户,占全市规模企业的43.9%。全市私营企业总数和注册资金总数分别是1998年的4.2倍和5.1倍,涌现出了一批如香塘集团、江苏新雅鹿集团等一批超强型私营企业。

2、贡献份额不断增大。据乡镇工业局统计,至今年4月,全市私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2.3亿元,实现利税总额3.13亿元,上交财政收入1.57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23.54%。从业人数78000名,在扶贫帮困、吸纳下岗职工、敬老和助残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3、行业门类日益拓宽。目前,全市私营企业已横跨一二三产业,产业比例日趋合理,行业门类基本齐全,企业品位不断提升。第三产业不仅增速快,而且已发展到物流、科研、咨询、中介等领域,第二产业的行业结构和企业结构不断优化,已初步形成了以能源、纺织服装、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电子、食品六大支柱产业,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4、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民营企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规范企业行为,提升产品档次,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目前,在全市私营企业中通过ISO质量认证企业182家,创部级驰名商标1只,省级著名商标4只,苏州市级知名商标11只,全市获产品专利100件,其中民营企业占40%,企业知名度及产品的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5、外来民资大量涌入。全国各地民资企业看好我市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纷纷来太兴办各类企业,据工商局统计,至今年5月,来自41个地区共174家外地民企来我市落户,累计注册资本46424万元,外来资金38060.6万元,为发展*经济作出了贡献。

按照省委“两个率先”和市委“争先进位、跨越发展”的要求,我们感到,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过程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特别是与周边地区相比差距甚远,主要表现在:一是民营企业基础薄弱,规模偏小。目前我市民营经济处在起步阶段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不像常熟的招商城、吴江的丝绸市场和张家港的企业基础已具相当规模。在现有的私营企业中真正上规模、上档次、科技型、外向型、集约型的企业占比不大,技术水平、装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普遍都是传统型产业、装备和产品,缺乏后劲,竞争力不强。二是载体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调查中我们感到,我市民营工业小区建设滞后,小而散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现象依然存在,没有形成相对集中、有一定规模的民营工业园区。三是扶持政策没有完全到位。在调查座谈中,大家普遍反映我市制定的《关于实施“富民强市”工程,加快私营个体经济的政策意见》是好的,对于加快发展我市民营经济起到推动作用,但好政策要认真落实,现实情况让人担忧,主要意见集中在收费问题上,如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大家一致反映,有的部门虽然减免了服务费,但追加了材料费;有的收费项目在规定幅度内就高就不低;对委托收费意见较大等等。同时,资金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市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四是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调查中,无论是镇、村领导还是私营企业主,反映比较突出的是“考虑部门利益多,考虑业主利益少;向企业收费多,为企业服务少;事后罚款多,事前帮助指导少”的三多三少现象。另外,对民营企业的行政管理体制也有待于进一步调整。所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市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对今后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优化服务,做优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要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的五个方面的发展环境。

(1)营造社会舆论环境。要重视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媒工具,广泛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宣传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贡献,宣传我市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个个支持、踊跃参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强烈氛围。要理直气壮地表彰一批在发展民营经济中艰苦创业、合法经营、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进一步激发自主创业的热情,动员千家万户办民企、闯市场、创大业,加速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

(2)营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放心、放胆、放手、放开、放宽、放活”的六放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好我市发展民营经济的“三十条”政策措施。当前要着重抓好三项工作。一要抓紧建立企业缴费登记制度。向企业统一发放《企业缴费登记卡》,所有收费、罚款单位和收费人员必须按卡收费。二要切实放宽领域,实行低门槛吸纳。要放宽注册资本限制条件,允许新设立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实行分期注入,分批到位,对上级政策允许收费的项目,要在下限幅度内收取或减免。要进一步放宽领域,要进一步打破所有制和地区、部门界限,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多种所有经济在产权上联合、机制上对接、经营方式上互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凡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要允许私营个体经济生产经营;凡允许外资经营的领域,都要向私营个体经济放开;凡国有、集体资本退出的领域,都要支持鼓励私营个体经济大胆进入。要引导民营企业向农业和农村拓展发展空间,为现代农业服务,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服务。三要实行国民待遇。取消以往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规定,不能再用“国企用政策,合资用副策、私营用另策”,切实在税收、缴费、信贷等方面同外资一视同仁,实行外资、民资、内资政策同轨。

(3)营造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一要优化窗口服务,打造优质高效的窗口服务形象。二要完善全程服务,重点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对规模型企业提供前期辅导、全程陪同和终身服务。三要强化政策创新服务,要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只要有利于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凡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切实承担起政策创新和政策变通的风险。

(4)营造积极的融资环境。目前,拓宽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已成为推进我市民企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建议政府尽快建立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基金。贷款担保基金应由政府搭台,企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

(5)营造公平的人才流动环境。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积极为民营企业的人才招聘广开门路,对民营企业的人才引进、户口迁移、职称评定、出国考察和有关政治待遇的享受方面给予优惠,努力为我市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做大民营经济发展“蛋糕”

发展民营经济项目是关键,因此,市镇两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都要把发展外资与发展民资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民营经济发展“蛋糕”,增大民企发展后劲。

一要全方位拓宽招商引资的领域。坚持一二三产并举、大中小项目并举,千方百计扩大招商规模,拓宽引资渠道。要通过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市场换项目、以岗位换人才等方法,吸引客商投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

二要抓住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在一二三产项目中,要以工业项目为主,集中力量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有利于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的制造业项目,带动农业特别是服务业项目进入。在引进内资项目时,要重点引进浙东、上海和珠江三角洲等国内发达地区民间资本上下功夫。在大中小项目中,要以骨干项目为主,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和档次,重点吸引国际著名跨国公司或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前来投资兴办支撑带动强的大项目。

三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要广泛采用驻点招商、招商、项目招商和网上招商等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要在民资相对集中地区设立联络处,选派得力干部长期驻点招商。要委托驻外机构、知名人士、投资中介机构牵线搭桥,推荐项目,联络客商,吸引投资。要利用现有各类企业,以商引商,吸引投资者增资扩股。

(三)加强载体建设,做强民营经济发展基础

要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与推进城市化相结合,加快民营工业园区建设。要抓住我省实施城市圈规划的机遇,把建设民营工业园区作为加快我市城镇建设的切入点,引导民营企业向园区集中、向城镇集聚,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一是要科学规划。把民营工业园区规划与城市规划相衔接,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二是强化功能。在产业功能上,综合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使各类园区的生产区、生态区、生活区、服务区、管理区和各类基础设施相配套。三是项目带动。采取灵活优惠的政策措施,引导现有企业和新上项目向园区集中,把民营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工业项目的密集区和城市、城镇建设的新亮点。四是要积极推动“一镇一品”、“一区一品”的区域经济战略。对一批如浮桥塑业、璜泾加弹、沙溪轻纺、金浪服装等具有特色产业的区域性经济实行滚动开发,行业连锁等方法,进一步拓宽市场覆盖面。

(四)实施扶持工程,增强民营经济发展动力

民营经济发展情况例3

今年以来,金坛市委、市政府围绕“两个率先”、富民强市的目标,坚持把民营经济定位于区域发展的“主体经济”,认真落实《常州市民营经济发展三年跃升计划》,通过强化组织领导、细化扶持措施、优化服务环境、硬化刚性考核,充分调动全市各级发展民营经济的积极性,不断激发民间创业热情,促进了民营经济的较快发展。文秘站网-

1、加强领导,强化考核。一是召开会议,广泛动员。为认真落实《常州市民营经济发展三年跃升计划》,春节一上班,我市就召开了由重点民营企业全参加的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座谈会,年中召开了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推进会,年底召开了由工商界代表参加的市工商业联合会五十周年、商会百年庆祝会,对民营经济发展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发动。借百年商会庆祝之际,编辑出版了《发展中的金坛民营经济》一书,宣传了康美化工、盘固水泥、金昇实业、成松防水材料和成业服饰等三次产业60多家民营经济典型,介绍了纺织服装、盐化、建筑、花木等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二是明确目标,强化考核。根据常州市下达的全年目标任务,我们进行了任务分解,把目标任务分解到各镇(区)。同时,将民营经济发展列入了全市年度镇级经济综合考核的重点附加内容,明确当年新办一个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工业企业得0.2分;新办一个工业企业,且年内开票销售额分别达100-500万元、501-1000万元的相应附加1、3分。开票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每增加300万元,再加1分;建在集中区的企业当年投资规模分别在300-500万元、501-1000万元、1001-1500万元的相应附加1、2、3分,投资规模在1500万元以上,每增加投资300万元,再加1分;当年新增一个年销售收入1-3亿元、3-5亿元、5-7亿元、7-10亿元、10亿元以上的,且年销售收入增幅不低于全市规模企业平均增幅的工业企业,相应附加4、6、8、10、12分;年内每新建一个农副产品加工经营企业(含市场建设)附加1分(以工商营业执照为准),其中投资规模分别在50-200万元、201-500万元、500万元以上的再相应附加1分、2分、3分。而且,针对下达的目标任务,两办印发了《20__年度金坛市民营经济考核奖励办法。三是强化组织,定期督查。市委、政府分管领导每月召集经贸、工商、税务、统计等部门进行会商,对照进度,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分头对各镇(区)进行督促。

2、帮扶齐抓,形成合力。在制定《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设立500万元民营经济发展基金的基础上,今年我市又出台了《关于实施名牌战略的意见》,对企业创名牌规定了明确的奖励标准,最高达50万元。同时,加大了向上争取各项资金的力度,预计全年可获省、市各类贴息、扶持、奖励资金547万元,比上年多争取167万元。在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面上工作指导的同时,突出抓好重点企业,实行了“一企一策”和市四套班子领导对全市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挂钩联系制度,工业主管部门和各镇及开发区也实行了领导与企业挂钩联系制度,定期走访企业,深入调研,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全面落实在财政返还、土地使用等方面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进一步调动了企业增加投入、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同时市委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补充规定》,完成三轮审改工作,促使各相关部门进一步改进服务,提高办事效率,积极为企业跑项目、争资金、找人才,有力促进了全市民营经济项目的开工建设。今年我市实施总投资1千万美元或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42个,其中:新开工在建的有康泰新型环保制冷剂、晨风高档服装生产、神力塑料包装材料等15个项目,总投资24.9亿元,目前已投入12.5亿元;上年结转今年已竣工的有红太阳科技研发、天洋稀土、鸿瑞昌泰织造、金欧水处理等16个项目,完成投资8.4亿元;今年开工并竣工投产的有盘固湿法窑生产线、艾帛制衣、单晶硅扩产及切片生产等5个项目,完成投资3.7亿元。总投资1千万美元或3000万元以上的服务业项目5个,目前已完成投资1.1亿元,茅山道教博览中心、金家园木板材市场一期工程已竣工。。

3、壮大载体,集聚发展。以加快基础投入和项目推进为突破口,狠抓开发园区建设,制定落实加快“一区三园”联动开发的政策意见,组织开展园区发展“四比四赛”活动,园区集约发展能力有效提升,全年园区基础设施投入5.7亿元,其中开发区投入4.5亿元,新入园区企业超过200家,新增标准厂房27万平方米,累计6 2万平方米,厂房入驻率达73。经济开发区和各镇工业集中区招商引资的集聚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今年新批的85个项目中,落户在开发区、各镇工业集中区的项目有70个,合同利用外资3.6亿美元,占全市合同外资比重达88.8。其中20个总投资超1000万美元的项目,全部集中在开发区和金城工业集中区。经济开发区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的总量分别占全市的74和71,充分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的加快建设,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新亮点和重要增长极,成为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集聚地。

二、20__年民营经济发展责任目标完成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民营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截止12月25日,全市新增私营企业531户、个体工商户2462户、私营个体企业注册资本9.53亿元,从业人员12.7万人,分别完成常州市下达计划的66.4、136.8、70.6、115.5。预计全市民营规模工业今年完成销售收入141亿元,利润9亿元,税金5.4亿元,分别完成下达计划的108.5、125和101.8。11家企业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虽然我市私营企业发展数量上还有差距,但民营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了较快提升。主要呈现以下特点,民营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注册资金500万元-1000万元的企业104家,增加26家(上年78家);1000万元-20__万元的34家,增加15家(上年17家);3000万元-4000万元的7家,增加2家;5000万元以上的5家,增加1家;民营工业运行状态明显提升。前11个月,全市民营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2.9亿元,同比增长38.19,实现利税总额15.8亿元,增45.66,其中民营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4亿元,占全市民营工业总量的73.3;投入强度不断加大。1-11月份,全市民营工业完成投入31.2亿元,增94.8,占全市工业投入的65.6;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加快了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全市民营高新技术产业今年已完成各类项目投入7.5亿元,占工业项目投入的18.8%,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9.5个百分点。民营企业新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步伐,全年民营企业开发新产品115个,上报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家。

我市民营经济虽然取得了平稳发展,但与常州市及我市下达的任务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一是私营企业个数和注册资本差距较大。截止11月底,新增私营企业仅完成常州市下达目标的62.6,完成我市自定目标的56.9;新增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额完成常州市下达目标的51.1,我市自定目标的46.6。二是镇(区)发展不平衡。1-11月份,新增私营企业数完成率较高的是儒林镇、直溪镇、薛埠镇,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03.3、76.7和75,最低的镇只完成年计划的16,多数镇只完成年计划的50左右;注册资本额完成率较好的开发区、金城镇,也只完成年计划的54和52。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从我市经济总量基础看,实现指标的大幅度跨越确有困难(03年470多户,04年579户,平均每月40多户)。二是一部分镇由于各方面工作的压力比较大,对民营经济发展未能予以充分重视,工作推进力度不够大。为此,我们在明年的工作中将进一步把民营经济发展摆上突出位置,变压力为动力,化发展的机遇为发展的现实,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干劲鼓足,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气氛造浓,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组织推动力度加大,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措施抓实,促进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20__年发展民营经济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

20__年我市民营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紧扣《常州市民营经济发展三年跃升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大推进力度,加强招商引资,加快载体建设,培育规模企业,做优服务环境,坚持量质并举的发展方针,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竞争能力和贡献份额,确保全年民营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完成。着重在“六个一批”上下功夫。

(一)创业兴一批。动员千家万户,推进全民创业,仍然是我市发展民营经济,实现民营经济大跃升的一个基础环节和一项基础工作,必须紧抓不放,毫不松懈。高度重视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发展。我们深知今天的工商户,完成原始积累后,就可能是明天的企业家;今天的小企业,就可能是明天的骨干龙头企业。因此,将继续宣传和落实好市委政府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大力激励扶持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发展。一是突出“小商品、大市场”,发动千家万户创业。通过发展家庭作坊式生产,带动千家万户创业,逐步做大做强。二是突出“小规模、大群体”,围绕产业集聚创业。水北密封件、河头油咀油泵、建昌绝缘套管等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广大干部群众完全可以靠船插篙,根据本地的产业特色确定自己的创业方向,在模仿性创业中完成原始积累,在群体性竞争中推动产业集聚,在滚动式发展中放大块状经济特色。三是突出“搞加工、活流通”,依托农业产业化创业。鼓励更多的干部、工人、农民、科技人员围绕农业产业化,从事无公害蔬菜、特种水产、特畜珍禽、食用菌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种养、储运和营销。突破粗放型加工的套路,尽可能拉长产业链,向深度加工要效益。

(二)招商引一批。坚持内外并举、三业并举、大小并举、政府招商与企业招商并举,把在外的金坛籍“成功人”请进来,把本地有一技之长“能干人”请出来,把市外的“有钱人”引进来。一是突出企业主体招商。企业主动参与招商,招商的时候就有目标、有比较、有选择。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寻求合作者、投资商,引进人家的新技术、新产品,开阔眼界,参与更大范围的市场竞争,不断发展壮大企业。二是突出以商引商。坚持“商能招商,凤可引凤”的招商策略,认真做好以商引商工作。坚持引一个客商交一个朋友,交一个朋友又引来一批客商的做法,千方百计扶持每一家外来企业做大做强,从而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来坛投资兴业。三是突出载体招商。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打造不同层次的创业平台。立足于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高水平实施园区管理,加快推进“一区三园”联动开发,加大拆迁力度,加快连片开发进度,筑巢引凤,虚席以待,加快形成环境优美、服务优质、人才优秀的综合优势。把集聚主导产业、形成项目集群作为招商引资主攻方向,吸引国内外的大公司进区发展,促进东部工业板块上规模、上水平,不断增强创新、集聚和产出能力,使之成为全市利用外资的最优载体、产业升级的最佳平台和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按照“重点突出、错位互补、集聚发展、形成特色”的要求,进一步整合提升镇工业集中区,强化专业分工和协作,促进产业集聚,加快形成一批特色园区,使其成为我市调整传统产业和积蓄发展后劲的新阵地。按照集聚集约发展的要求,结合各自的产业优势和发展形势,适度超前,加快建设标准厂房,切实提高投入强度、产出密度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同时做好标准厂房的租售,实现产销两旺。

(三)增资扩一批。新上项目是工业发展的命脉,抓工业必须大上项目、上大项目。招商引资、引进新项目十分重要,但引导现有企业增资扩股同样重要。 我们将千方百计引导有条件企业大规模追加投资,扩大注册资本。相对于引进新项目,增资扩股既便捷又省力,风险系数和商务成本也要小得多。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地域有限、发展无限”的观念,引导企业加快股权结构改造,积极培育发展上市公司,用企业增资发展推动我市工业发展。对于明年开工并竣工投产的扩建工业项目单晶炉和冷轧机械制造、健尔康医用敷料、康美高效农药项目;开工需结转的纺机机械、特种钢管、导电玻璃等项目,今年结转明年竣工投产的晨风高档服装生产线、晶励服装、公路花园等项目,加强跟踪,紧盯不放,强化服务,促使这些项目早日建成、投产、达产。

民营经济发展情况例4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辖6镇7街道,市域面积1105平方公里,本地户籍人口68万,外来暂住人口70余万,日均流动人口20万。义乌历史悠久,建县已有2226年历史,1988年撤县建市。先后涌现了“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宋朝抗金名将宗泽、金元四大名医之一朱丹溪及现代教育家陈望道、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历史学家吴晗等历史名人。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坚持“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从传统农业小县跃升为市场大市、经济强市。20__年,义乌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17位;综合竞争力居浙江省22个县级市首位。20__年,全市预计实现实现生产总值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3;按去年同径统计,预计完成财政总收入29.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3和1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比上年增长20;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90亿元,比年初增长23.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9亿元,比上年增长1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36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8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7。

一、义乌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纵观我市民营经济形成和发展,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萌芽起步阶段(1978-1987年)。改革开放之初,在我市稠城和廿三里两地自发形成了小商品市场,这是义乌民营经济起步的标志。当时的义乌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于1982年率先开放了小商品市场,并确立了“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二是稳步发展阶段(1988-1991年)。全国经济过热,通胀问题突出,为此,国家实行财政、金融双紧政策。在这样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我市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发展的时期。三是全面拓展阶段(1992年-20__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五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定位,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至此,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逐渐成为全市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四是接轨国际阶段(20__年至今)。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市民营经济加速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致力在更大的空间、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新的提升和发展。当前,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五个特点:

(一)规模总量倍增,主导地位日益凸现。到20__年11月底止,全市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69780户,民营企业8831万家。浪莎、梦娜、新光、能达利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在短短六、七年时间迅速成长,成为行业龙头企业。目前,占民营企业总数5的龙头企业,实现了全市1/3以上的工业总产值。民营经济已成为义乌经济的主体和支柱,全市GDP、工业总产值、市场成交额、财政总收入的90%以上均来自民营经济。

(二)块状经济崛起,产业集群日益明显。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贸工联动”战略,依托市场发展小商品制造业,“小商品、义乌造”的块状经济迅速崛起。全市形成了针织袜业、饰品、服装、工艺品、拉链、化妆品、文化用品、玩具等十四大优势行业,其中饰品产量占全国的65%以上、袜业占35%以上、拉链占30%以上,呈现出“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小规模,大辐射”的发展态势。

(三)创新能力提升,品牌意识日益增强。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科技型民营企业69家,建立各类研发机构52家,其中省级研发中心2家。民营企业资本投入结构逐步优化,去年投入技改资金24亿元。全市累计引进意大利、韩国等先进袜机3万台(套);伊美公司投入技改资金2亿元,引进德国布鲁克那BO薄膜生产线;百思得公司和威龙公司共同投资3.5亿元开发氨纶新产品。创品牌意识不断提高,共注册商标5000多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件、浙江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30件(只)。

(四)主动接轨国际,发展空间日益扩大。近年来,我市民营企业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去年我市经济外向度为33.8%,比20__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全市拥有自营出口权的民营企业264家,实现自营出口7.3亿美元。市场外向度达50以上,年出口标准集装箱货柜20万只,有5000多名外商常驻义乌从事小商品采购,市场商品已辐射到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市已有1500多人在国外设窗口、办市场、建基地,形成了市场、商品、商人“三位一体”的对外输出格局。

(五)主体构成优化,整体素质日益提高。许多家族制民营企业已由“前摊(店)后厂”向公司制企业过渡。全市现有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民营企业53家,年纳税超100万元的民营企业155家,年出口超500万美元的民营企业20家,形成了规模企业、中小企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此外,经营者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去年我市组织外语、电脑等各类实用培训10多万人次。在民营企业家中有全国 人大代表一名,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分别占35%、36%,外来务工人员当选市人大代表有11名。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市经济社会各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促进了综合实力快速跃升。我市经济之所以在近年来国内市场不够景气的情况下,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很大程度上依靠于民营经济的先发和活跃。二是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农村社会分工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推动了块状经济崛起。去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为4.2:52.1:43.7。三是促进了城市化快速推进。近年来,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民间资本成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在去年100亿元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资本占到70%以上,大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1995年的15.8平方公里,迅速拓展到45平方公里。四是促进了社会就业。68万户籍人口的义乌,为社会提供了100多万个就业岗位,其中吸纳了60余万中西部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为统筹区域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加快义乌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我市民营经济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关键在于抓住了两个机遇,一是在计划经济日用品严重短缺的特殊环境下,凭借改革的“先发效应”形成的区域间、城乡间一系列落差优势的发展机遇;二是中央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我市在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中,致力优化“四个环境”。

(一)提供积极的政策环境。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放宽”(即放宽个体户工商登记),“两个发动”(即发动千家万户发展种养业,发动千家万户发展工商业),“四个允许”(即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五项扶持”(即政治上鼓励、资金上照顾、技术上指导、法律上保护),到九十年代的“以商促工、工商联动”、“强化产业支撑”、“经济发展六项奖励政策”等,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我市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在降门槛方面,在原有的宽松政策基础上,再实行“四个放宽”,即:放宽股东资格条件,放宽企业经营范围限制(法律法规限制除外),放宽注册资本到位时间、数额、出资方式的要求,放宽工业区新设企业和市外投资企业注册登记条件。在筑平台方面,大力实施“贸工联动”策略,加速义东北和义西南两大产业带开发,鼓励民营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在促提升方面,积极实施“名牌带动”策略,鼓励企业争创品牌,推动产品品牌化、品牌名牌化。对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和建立部级研发中心,政府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和20万元。在强服务方面,我市着力在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审批方式上下功夫,开辟了外商投资专窗,推行网上并联审批,受到了广大民营企业的欢迎。

(二)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一方面,精心做好“市场硬件”文章。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市已形成以中国小商品城为龙头,以各专业市场、专业街相支撑,以要素市场相配套,以国内外分市场相呼应的多层次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目前,我市正加快32.4平方公里的国际商贸城建设,其中一期市场已投入运行,建筑面积达88万平方米的二期市场已结顶,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精心做好“市场软件”文章。深入开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健全市场准入和重点商品监管制度,对市场商品实行划行归市,促进商品营销专业化;坚持打防结合,依法强化商品质量管理,今年以来,累计检查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2.9万余户(次),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362起;强化税收依法征管,大力推行建帐建证,全面推行银行网点申报纳税。广泛开展“打造信用市场、创建信用商位”活动,进一步完善信用登记查询、评价、监督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

(三)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在产权制度方面,不搞唯成份论,积极对公有制经济进行民营化改造,在竞争性领域确立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目前,义乌基本完成国有、城镇企业改制工作,除电信、供电、金融等国家专营领域外,公有制经济基本上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在土地使用制度方面,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自1991年以来,共出让各类用地2.3万亩,筹集建设资金130亿元。在投资体制方面,建立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市场化的新格局,在市场建设、旧城改造、社会事业等基础产业领域,确立了民间资本的投资主体地位。在金融服务体系方面,义乌金融部门破除“贷公不贷私”观念,早于1982年率先在全国开办了个体信贷业务,允许个体工商户开立结算帐户,“成份”障碍基本扫清。目前全市60以上贷款流向民营企业。同时,积极筹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缓解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收购股权、控股上市公司等,争取“借壳”上市,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四)健全有序的就业环境。我市从建立“三张网”着手,进一步完善就业环境。首先是建立了城乡统筹就业网。制定出台《义乌市推行城乡统筹就业实施意见》,打破城乡就业壁垒,构筑起以“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城乡一体劳动就业制度。其次是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网。全方位开展劳动保障年检,重点督促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及时发放工资、参加社会保险,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对“欠薪大户”由专人负责,实行实时监控;在劳动监察大队、镇(街道)劳动社会保障服务所建立投诉举报“绿色通道”,快速处理劳动纠纷;定期召开劳动纠纷处理联席会议,协调处理重大劳动纠纷;同常山等劳务输出县市建立“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互动机制”,提高劳动者的法制意识和维权观念。再次是建立了公正 司法保护网。积极推行人民调解与民事诉讼相衔接试点,构筑“大调解”格局。一季度,全市排查调处矛盾纠纷515起,调解成功率达99%。坚决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对民营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给予平等的司法保护。

三、推动义乌民营经济新飞跃的基本思路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民营经济的集聚化、科技化、国际化、规模化、股份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与此同时,我市民营经济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缺乏等问题进一步凸现。这些矛盾和问题,与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新趋势、新特点同时显现,标志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增长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提升发展水平,再创新优势、实现新飞跃的历史性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市民营经济新飞跃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确保市场长盛不衰为核心,以国际化和工业化为重点,强化三大意识,构建三大平台,不断增强我市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体要着力抓好以下三个重点:

(一)强化规划意识,构建大发展平台。以建设国际性小商品流通中心为目标,加快国际商贸城建设,大力推进市场现代化和经营国际化。围绕制造业产业链、市场消费产业链,加快培育新兴行业,完善商品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境外专业馆和国内精品馆,吸引知名小商品制造企业到义乌直销。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提升市场信息化水平。以建设国际性小商品制造中心为目标,建设先进小商品制造业基地。大力实施“贸工联动”和“名牌带动”,加快义东北、义西南两大产业带开发建设,做大做强优势行业和企业,努力造就具有“小商品、义乌造”鲜明特色的块状经济。

(二)强化国际意识,构建大接轨平台。一是要完善“大通关”体系建设。加快国际物流中心二期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运用现代管理、信息化和高科技手段,加快通关速度,提高通关效率。二是要提升义博会外向度。筛选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出口优势明显的日用消费品为参展产品,完善企业参展资格标准,提高境外企业参展比例,优化参展企业地区结构。三是要积极引进国外知名采购主体。积极引进国际采购商、连锁超市、外贸机构来义乌采购商品,扩大义乌市场份额。四是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民营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引导经营主体到境外设立贸易机构和商品专业市场,建立国际营销体系,增强跨国销售和经营能力。

(三)强化创新意识,构建大提升平台。致力科技创新,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加强与大院名校的科技对接,支持规模企业建设研发中心,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国际一流生产装备,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际性小商品研发中心。致力制度创新,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通过实施收购兼并、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做强做大,加快企业上市步伐。致力管理创新,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健全高级人才培训体系,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

四、当前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及建议

当前,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和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应该看到,实现民营经济转型,现阶段面临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对民营经济的社会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党的十六大提出“两个毫不动摇”,为民营经济创造了更加宽松的政治环境。但目前社会上对民营经济的歧视仍未彻底消除。与公有制经济相比,与外资形成的经济成分相比,民营经济得到的仍是“次国民待遇”,对不同所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税收等方面的两个标准、两套政策、两种待遇现象仍然存在。二是促进规范民营经济发展的法规建设滞后。一些法规的某些条款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如《民法通则》中对民营企业法人解散或破产时“进行清算”规定比较抽象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同时,随着新型服务业不断拓展,如汽车陪驾业等一些新的服务领域层出不穷。但因缺乏法律依据,有关部门在审批、办证时难以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三是政府对民营经济的管理有待改进。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计划经济管理手段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审批手续繁、环节多、效率低、周期长,企业负担较重;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大,政府的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民营经济发展情况例5

**县工商局深入贯彻全市民营经济大会精神,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搭建服务平台,对民营经济实施“催生、助长、扶强”,促进了全县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搭建服务平台,畅通登记注册渠道。一是实施企业登记绿色通道工程,进一步加强一站式首办责任厅规范建设本文来源于大秘书网,坚持一个窗口对外,把企业、个体私营登记注册等集中在一个窗口办理,设立了绿色通道服务热线,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中实行预约办事制、跟踪服务制、联系制、企业联络员制,从而改进企业登记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截止2005年8月底,全县注册个体工商户3604户,从业人员6741人,注册资金11203万元;私营企业538户,从业人员8857人,注册资金70443万元;2005年上半年个体工商户开业登记684户、从业人员963人、注册资金1423万元;私营企业开业注册登记63户、从业人员585人、注册资金9612万元。

二是认真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截止8月底,共办理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营500余户,实现再就业岗位1800余人,减免注册登记费、管理费90多万元。三是为方便企业年检,对87户企业实行上门年检,对13户企业进行预约服务,另外扩大了免审范围,对连续二年没有不良记录和设立不足半年的38户企业实行免检,减轻了企业负担,节约了时间,受到了企业的好评版权所有。

(二)优化政策服务,引导健康发展。一方面落实宏观调控,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改制,大力支持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认真做好企业组织改制的变更登记工作。

民营经济发展情况例6

一、民营经济发展状况

(一)规模持续扩大。

2019年,全县新增个体工商户6925户,新增民营企业1778户,总数分别达到46963户和8899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达70%以上,规上企业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10.9%。“专精特新”企业全年预计主营业务收入实现12.5亿元,同比增长20%,提升了民营经济发展质量。在当前经济下行、企业运转困难的形势下,民营经济支撑了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

(二)结构持续优化。

从投资规模看,民营经济主体数量在各类主体中的占比为14.55%,注册资本占比51.83%。从投资领域看,主要集中在生产生活性服务业,三个产业所占比例分别为13.51%、5.37%、81.12%,结构进一步优化,为活跃和繁荣县域经济提供了产业支撑。

(三)活力持续增强。

2019年,全县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8%,民间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达到70%,活力较强。攀望科技、百通达、海纳百川、光大垃圾发电等4家企业被纳入规上企业,规上企业总数达到121家;荣业纺织、立腾同创等2家企业被评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省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11家;飞松机械被评为“安徽省工业精品”;同时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6家,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民营企业发展质量、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效益持续释放。

2019年,全县民营经济共上缴税金12.1亿元元,从业人员达14万余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0.94%,民营经济已经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税源和解决就业的主要渠道。同时,100户民营企业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等方式,参与“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发展民营经济主要做法

(一)大力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不断营造发展氛围。

根据省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30条意见,县委、县政府先后研究出台《关于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减负增效纾困解难优化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好政策支持,同时抓好贯彻落实,营造民营经济发展良好氛围。今年以来,发放上年度民营企业奖补资金860万元。

二是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持续深入“多证合一”改革,完成多证合一29612户,积极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服务事项申请材料精简率达51%,本级公共服务项目审批压缩至1个工作日,开办企业压缩至3个工作日,不动产权证、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办理分别压缩至5个工作日和50个工作日。全面落实了企业注册全程电子化,所有业务,一天办结,“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目前已将22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中的约87%改为后置审批或取消,群众和企业满意度持续提升。

三是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健全政企沟通长效机制。实行县级领导班子包保民营企业制度,定期开展民营企业大走访,及时听取民营企业意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打造更有温度的服务环境。积极弘扬企业家精神,宣传优秀民营企业、创业创新典型,开展优秀民营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年度表彰。鼓励民营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在住房、就医、就学、落户等方面推出优惠政策,不断优化人才工作、生活环境,政府对企业引进高端人才给予一定补助。

四是继续健全企业服务机制。

深化对民营中小企业

“放管服”改革,严格推行“非禁即入”市场原则,制定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坚决破除各种不合理门槛和限制,成立灵璧县招商项目服务工作组、灵璧县服务企业办公室,加快推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持续开展“四送一服”活动,注重对民营企业的精准服务,常态长效帮助解决困难。今年以来,全县各级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299个,其中省“四送一服”综合服务平台问题34个、自行收集问题265个,精准对接资金项目81个,落实资金总额1亿多元。

五是加大对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保护力度。

坚决防止利用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制定和落实在执纪工作中对民营企业经营者合法人身和财产权益保护规定。建立民营企业投诉维权制度,对首次、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容错机制。强化法治保障,在制定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时,进行公平竞争审查。落实国家竞争政策,及时清理违反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和违反平等产权保护的规范性文件,推进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一是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落实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新增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比例不低于50%的要求,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扩大信用贷款规模,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发展免担保、免抵押的信用贷款业务。积极推广“税融通”等信贷产品,共为22家企业担保,授信额度6500万元。

二是加大融资担保力度。

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落实无还本续贷业务。鼓励金融机构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根据企业需求合理确定流动资金贷款期限。扩大新型政银担业务,落实国家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等政策,共为134余家企业担保,责任余额达到41800万元

三是鼓励开展直接融资。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项目,大力争取专项发展基金支持。支持优质民营企业发债融资,对首次成功完成债券融资的民营企业,按照发行规模的1%给予奖励。对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一次性奖补20万元。

四是设立民营企业纾困救助基金。

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增加产业龙头、就业大户、战略新兴行业等关键重点民营企业流动性,对符合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向、有前景的民营企业进行必要救助。3月份,县财政局和建设银行灵璧县支行续签《“助保贷”业务合作协议》投入500万元政府风险补偿金,承担民营企业代偿经营风险,帮助雨鹏科技、灵磁新材料2家企业融资780万元。整合设立1亿元县级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在财政奖补、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人才支撑、项目推进等方面,抓好贯彻落实,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三)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一是开展专项清欠行动。

落实全国清欠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源头治理,突出重点,建立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沟通联络机制,实行周调度、通报制度,下达督办任务函20件,限时清偿。对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全面梳理,细化摸排,积极清理解决,确保按时“清零”。共摸排出账款3.15亿元,2019年全年,全县累计偿还欠款2.9亿元,占全部拖欠账款的92%,清欠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二是减轻企业融资负担。

落实对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降低融资担保成本。发挥县财政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引导担保机构逐步取消反担保,降低担保费率,制定鼓励降低收费标准的奖补措施。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优化信贷资源配置。

三是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

县政府印发《灵璧县标准化厂房入驻管理办法》,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在3年内进行厂房租赁补贴;县财政对符合招商引资要求的企业进行奖补,已落实300余万元商贸物流奖励政策;人社局为成达生物质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发放就业稳岗补贴;不动产登记依规定免收企业登记费计102件,约8.4万元。

四是减轻民营中小企业税费负担。

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加快推进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推进增值税等实质性减税,对小微企业、科技型初创企业实施普惠性税收减免,有效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支持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全年累计减税1.84亿元,取消涉企收费5项。

五是完善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政策。

及时公开政府采购合同信息,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力度,采取消除门槛、评审优惠等手段,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倾斜。

(四)筑牢工业发展基础。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同时,成立清理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领导小组、减轻企业负担工作领导小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落实,为工业经济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是增强项目支撑。

县政府出台支持南部经济开发区工业企业搬迁的实施意见,大力解决经济开发区历史遗留问题,盘活存量、做大增量,加快完善基础配套,提升经济开发区承载能力。北部园区7.9万平方米机电产业园标准化厂房扩建项目已全面开工,5个已签约项目拟入驻。2.1万平方米南部纺织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已入驻聚友沙发、润克服饰等6个项目。围绕产业抓项目,县政府成立灵璧县招商项目服务工作组,加快推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积极推进首位产业发展,全年新开工首位产业项目26个、竣工13个,致磨新材料、万丰轴承等项目建成投产,首位产业产值增长20.1%。工业招商多点发力,签约项目23个,落实到位资金15.8亿元,其中引入轴承产业关联项目5个,顺通钢管、开源精工等项目顺利落地,轴承产业集聚效应初显,重点项目带动作用逐渐凸显。

三是壮大市场主体。

推进“个转企、小升规”,开展“个转企,小升规”培育行动,完善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储备机制,对首次“入规”企业给予奖励,稳定发展规上工业企业。培育成长型小微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制定成长型小微企业及专精新特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和建立省市成长型小微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不断壮大主体规模。

四是注重创业创新。

强化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累计建成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个(下楼镇、灵城镇),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2个(冯庙镇、游集镇),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家,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工业精品1个,民营企业发展质量、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目标驱动,按照促进民营经济发展30条职责分工,把民营经济发展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奋力打造灵璧民营经济升级版。

(一)扩总量、挖潜力,不断壮大企业综合实力。

一是扶强民营龙头企业。持续给予首位产业及重点产业政策、资金和服务等多方面政策倾斜,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工业招商、科技招商,采取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等方式,建立健全协调服务机制,重点盯住工业项目和产业链配套项目。

(二)筑平台、强载体,持续完善园区配套建设。

逐步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增强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加快经济开发区北部园区7.9万平方米机电产业园标准化厂房扩建工程。借助机电产业园、食品产业园等标准化厂房,着力引进一批优质食品加工和机械电子加工项目尽快入驻,逐步扩大产业集聚效应。

(三)补短板、重保障,全力纾解企业发展困境。

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1亿元县级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品牌创建、中小企业发展、贷款贴息等方面。二是争取银行信贷支持。定期组织召开政银企对接会,邀请企业和银行参加,向银行推介好项目,建立良好的政银企合作关系,鼓励银行探索无还本续贷模式,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加强人才就业培训。有针对性地对民营企业家进行培训,努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不断提升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四)转作风、优环境,着力提升服务企业水平。

民营经济发展情况例7

二是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显著,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据有关部门统计,去年全区民营经济实现营业收入约170.65亿元,同比增长29.7%;完成增加值72.42亿元,同比增长30.8%;完成总产值196.77亿元,同比增长29.07%。民营经济还吸纳了大量社会劳动力,成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渠道。仅从这次调查的民营企业看,累计安置下岗职工约11560人。

三是产业领域不断拓宽,区域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传统的商贸、餐饮服务业有所下降,第二产业稳步增长,第一产业成为发展新热点,新兴三产迅速崛起,特别是生物工程、电子技术、网络信息、现代物流等新兴行业发展迅速。外向型企业不断增多,已发展到69户,出口创汇企业51户,43家民营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累计利用外资6.1亿元。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截止去年底,全区乡镇集体企业改制面已达到98.07%。民营经济正加快向区域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我区民营经济园区达到3个。

四是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区科技型民营企业109家,民办科研机构达到12家。许多民营企业的技术水平在国内、国际占据了领先地位。

五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整体素质明显增强。有限责任公司占全区民营企业63.7%。民营企业共拥有注册商标408件,其中**省著名商标8件。许多高科技人员、机关干部、国企员工、高校毕业生、回国创业人员纷纷加盟民营队伍,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区从事民营经济的有大中专毕业生共1.5万人。民营企业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参政议政意识不断增强。

我区民营经济近几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与我区作为中心城区的地位很不相称。一是我市民营经济规模总量明显偏小,户均注册资本72.2万元,不到全省77.9万元的平均水平;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在税收等方面的贡献较小;二是大型、科技型的龙头企业很少,高新技术企业比重较低,设备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差。三是我区的市场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周边地区市场建设轰轰烈烈,交易异常火爆,对我区市场扩张造成了很大压力。四是思想不够解放,政策不够宽松,尚未形成发展民营经济的理想环境。通过对我区的分析和与先进地区的对比,充分感到,民营经济发展的水平体现着一个地区经济的活力、财力的旺盛和群众的富裕,新一轮民营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地区间经济竞争的焦点。可以说,谁掌握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优势,谁就取得了经济竞争的主动权。

二、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优势条件分析

我区是老工业基地,国有大企业众多,资产存量大,工业基础雄厚,传统和特色产业优势明显,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为其实现低成本扩张提供了可靠的资源。我区地处鲁中,交通便利,城乡交错,工农相依,对点多面广的民营经济来讲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我区专业市场众多,市场框架较为完善,具有强大的市场依托。我区民间资本丰厚,尤其是民间的闲置资金更多,民间投资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区有优秀齐鲁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企业文化底蕴,群众发家致富的愿望强烈,具有发展民营经济的人文环境,为启动民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充分发挥好这些优势,我区民营经济必将取得飞速的发展。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引导和催动下,进一步加快了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

一是解放思想,把握导向,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战略意义,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紧紧把握舆论导向,以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认识和宣传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宣传民营企业的光彩业绩,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进而推动了全社会认识水平的提高,初步形成了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强领导,完善措施,为发展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民营企业的准入、用水、用电、用地、用工、税收、金融等多方面给予优惠;各职能部门相继出台了支持民营发展的一系列具体措施,较好地履行了“规划、指导、协调、服务”职能,通过放宽准入、简化程序、缩小限制,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是实施园区发展战略,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推进民营经济产业集聚和效益提升。着眼于集聚产业、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和减少环境污染,各地结合自己的实际,规划、发展了一批民营工业园区,走出了一条“园区化、科技化、规模化、产链化”发展之路。卫固镇建设傅山工业园一年多来,依托当地发电、铁路运输、铁矿等产业优势,与之相关的企业急剧增多,产业及其产品关联度高、效益好,全镇的国民经济生产部值由建设前的几千万元到**年的2个亿,2003年可达到8亿元,预计**年可实现20亿元产值。园区建设推进了相关产业的集聚和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四是实施骨干带动战略,培育强势企业群体,促进民营经济数量扩张和质量提高。从产业、产品、规模、纳税等不同层面、不同类型,选择一批骨干企业,通过领导挂包,部门帮扶,政策、资金、人才、管理方面的得力扶持,培植了一批“高、精、新”产品和骨干企业。科汇电器、得意乳业、通乾房产等10余家企业的膨胀和发展,从整体上带动了民营经济发展数量的剧增,带动了发展质量的提高。

五是强化保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各级机关、各职能部门,完善服务机制,深化服务内容,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力度,通过组织全国高校高新技术洽谈会、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会、银企洽谈会等,实现对民营企业更高层次的服务;以“两公开一监督”为核心,通过制定并落实首问责任制、办事承诺制、AB角工作制、“一条龙”、“一站式”等一系列服务措施,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促进了社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内部原因分析

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日趋激烈、残酷的形式下,能继续保持其迅猛速度,甚至通过买断或租赁因经营不善而破产的国营集体单位来扩张其规模,必有其成功之道。**天乐园娱乐有限公司在买断原天乐园商场后,利用其有利地理优势,转型向娱乐服务发展,现已是**地区乃至**省娱乐业最具实力的企业之一。目前,投资一亿余元的“双子座”综合办公楼正在建设之中,按照四星级规划和设计的酒店与客房,将为**餐饮服务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到底是何种因素促使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此次调研的实地走访中我们找出了其中原因:

一是经营机制灵活。民营经济大多数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营亏、自我发展的,并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企业运行机制,包括独立自主的决策机制、面向市场的经营机制、收入挂钩的激励机制、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严格科学的管理机制、自我约束的发展机制,具有典型的市场经济特征。国营企业长期在计划经济运行中所形成的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机构臃肿、对市场缺乏快速反应能力,对政府“等靠要”等种种弊端在民营企业中很少见。因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民营企业在经营机制上的优势逐步得以显示。

二是低负债运营。民营企业在国营企业与乡镇集体企业的夹缝中求生存,基本上未享受过政府优惠的扶持,可谓是“生于忧患”。正由于有这种忧患意识,企业在生产管理上更加注意成本、精打细算,在企业的发展上也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因此,多数企业经营状况和资产质量都比较好。我们调查的几家企业,都是靠自已积累滚动发展,尽可能不用或少用银行贷款,资产负债率非常低,一般都在20%以下,有的甚至是零负债。这为他们在宏观经济紧缩的形势仍然保持良好的运行质态打下了基础。

三是产权清晰、管理严格。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民营企业对此体会更为深刻,他们的规章制度体系与国有企业差不多,所不同的更加细致、全面,考核严格。由于产权明晰,私营企业主的管理更有权威性,执行起来也更加严格、彻底。**得益乳业有限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突出抓好内部管理,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运作,依靠管理抓质量,依靠质量打市场,企业内部还设立了党支部、团支部,企业文化气息浓烈。严格的管理制度带来了丰厚的企业利润,公司连续三年营业额突破两千万元,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市场前景可观。

四是注意市场开拓。不少私营企业主原先是国家(集体)企业的销售科长或外贸业务人员,手上都撑握着固定的客户群,再根据客户需求办厂,完全是以销定产。他们不仅熟悉市场,在市场开拓上也不遗余力,各显神通。一些高科技企业培养了专职的高学历、懂专业、会公关的销售队伍,有的还在国外建立了销售网点。在注意市场开拓的同时,把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名牌产品作为市场开拓的致胜法宝,把做好企业内部管理,降低运转成本作为发展的重要因素。仅从调研中发现的已经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就有12家,正在申请待认证的达20多家。这表明,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意识已有大幅度提高,与国际接轨的经营理念已逐渐成熟。

四、制约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制约发展的外部因素

一是资金紧张状况虽有所缓解,但融资瓶颈尚未打开,资金困乏是制约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资金紧张一直困扰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近两年,企业资金的紧张状况虽有所缓解,但融资瓶颈并未真正打开。调查中有90%以上的企业认为资金非常紧张。有69.5%的企业认为国家信贷政策对民企不平等;近78%的企业认为难以获得第三方担保;30.5%的企业认为融资成本过高;有49.5%的企业认为手续繁杂,附加条件太多,办理时间过长,贻误商机。究其原因:一是民营企业规模小,小额放贷成本高,难以对银行形成吸引力;二是贷款抵押、担保难。初创时期的企业本来就没有抵押物,不管其绩效和潜力如何,都难以获取信贷支持;三是基层金融机构授权、授信制度不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四是民营企业大多处于创业阶段难以在短时间内甚至没有机会树立或表现自己的信誉,加之个别民营企业因失信影响到了整个民营企业群体的信誉形象,银行对民营企业产生惜贷、惧贷现象。

二是税赋相对偏重,使我区民营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主要表现在双重征税、"低国民待遇"、税收优惠政策打折扣等。"双重征税"即民营企业除了交纳税率为33%的企业所得税外,还要缴纳税率为20%的个人所得税。"低国民待遇"主要表现在外资企业利润转增资本金或另行投资均可按投资额的40%得到所得税返还;国有企业享受技改贴息;国有、集体和股份制企业技术开发费以及技术改造投资购买国产设备可以部分抵扣所得税等,这些优惠政策都将民营企业排除在外。"税收政策不优惠"主要表现在政府在培训补贴、技术创新方面没有给予必要的财政预算支持,在税收抵扣和减免、成本摊提等方面没有优惠政策,对创业阶段的民营企业没有税费减免措施。民营企业认为,一是高税赋不利于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的原始积累,抑制企业的发展;二是我区民营企业与广东、浙江等外省市的同类企业相比,税赋根本不在同一水平,使之竞争中处于劣势。湖田镇企业反映:广东一个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左右的企业,年定税缴纳税金20万元,仅相当于我市同类企业所缴税金的1/30;在很多民营经济发展好的地区,一些小企业开办

三、五年不用纳税。如此悬殊的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势必造成民营经济发展的天壤之别,此外,民营企业对买发票必须先交税款或押金;出口退税政策不落实,退税款长期拖欠;年销售额不足180万元不能享受一般纳税人待遇等也反映十分强烈。

三是针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机制不够健全,信息渠道不畅已经成为影响发展的因素之一。民营企业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尤其需要在政策咨询、人才引进、法律援助、技术应用、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得到支持。我区目前还没有一家综合机构能够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还缺少畅通的信息渠道为全区民营企业及时提供政策、人才、技术、产业、产品等实用的甚至是前沿信息。国有、集体企业的服务和信息提供由各级政府及其所属组织机构予以保障,民营企业则不能。不少民营企业不知道有什么优惠政策,因而谈不上用足用活政策;不知道哪里有企业需要的人才,因而谈不上有目的地去寻求人才等等。信息滞后和信息缺失成为民营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有的民企反映,政府制定的很多优惠政策,民营企业都不掌握,希望政府部门发挥各类信息优势和公共服务渠道,多方面地为民营企业提供政策、法规、信贷、市场信息、咨询、管理、技术人才和培训等各种服务。

四是发展环境不够宽松,部门服务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意识不强,水平不高,"三乱"现象依然存在。有的企业主反映:没有人关心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来人就是收钱。每年来收费的部门有20多家,不管收费是否合理,一般是交了钱再说,以防得罪了这些有来头的部门;由于体制不顺、职能交叉,对民营经济的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比较突出,职能部门的执法权限划分不明确,重复执法,重复检查的现象普遍存在;企业不合理负担过重,上边许多好政策在基层难以落实到位,企业经营环境不够松。还有的民营企业反映劳动、人事部门还未把民营企业的用工纳入正常的管理轨道,造成民营企业人员在人事档案、劳动保险、职称评定等方面管理缺位。许多政府部门的审批手续多而复杂,办事效率不高,在征地、办理许可证、用电、用气等方面不能为民营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选择投资方向、争取技术支持上没有明确的服务部门等。

五是信用缺失、无序竞争、多头管理,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积极性。一些企业抱怨政府说话不算数,出台的政策、承诺的事项很多没有兑现。如新世界步行街、湖田工业园区等专项优惠政策基本上没有得到落实。这种现象尽管发生在一些特定环境、特殊地域,但政府信用的缺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同行业问部分企业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互相诋毁、竞相压价,使价值规律、竞争规律难以发挥作用,竞争秩序处于恶性循环态势。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市场运行中缺乏诚信制约机制,突出表现在不履行合同、互相拖欠债务的现象大量存在。许多中小企业由于拖欠债务导致资金周转困难,甚至濒于破产。无照、无证以及偷漏税费等非法行为的大量存在,相对削弱了对合法经营行为的保护力度。社会治安环境还不够好,有36%的企业希望进一步改善治安环境。

六是思想上的障碍,主要是对个体私营经济仍然存在种种认识误区和社会偏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个体私营企业的看法,观念有了很大变化,但“左”的思想和传统观念远没有根除。有的认为个体、私营经济是“私”字当头,搞个人发家,因而漠然置之,任其自生自灭。有的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与发展公有制经济对立起来,认为个体私营企业与国有、集体企业争产品、争人才、争市场,会冲击公有制经济发展,因而心存疑虑。加之北方历来有“轻商”的传统,特别我区作为重工业基地,国有企业一直在经济中占优势,所以一直没有形成从事民营经济的良好舆论氛围,不仅其政府在制定政策时经常表现出歧视民营经济的倾向,许多大中专毕业生和下岗职工也以到民营企业为耻。因此,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仍任重而道远。

除上述以外,地理区位的原因、开放程度的不同、文化传播和思想观念的差异、产业结构上的异同以及政府实施的政策,都将在其外部对民营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二)制约发展的内部因素

在民营企业内部,存在着管理家族化与专业化的矛盾、产权单一引发的产权关系中的矛盾、生产规模与经济效益的矛盾、文化素质与管理需求的矛盾,都将对今后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一是观念陈旧,管理模式滞后。许多民营企业观念有待转变,如对国家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有疑虑,不敢放手放胆经营。“小富即安“的思想比较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虽然部分企业在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后,已经开始在在更高的层次上确立新的发展目标,进一步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但大部分私营企业仍未破除私有者狭隘的观念。一是在产品生产上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缺乏投资开发新品意识;二是在经营上满足于自给自足式的传统经营模式,满足于无债一身轻,害怕举债搞发展;三是在管理方式上习惯于家族式的夫妻店、父子坊等形式,排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上述弊端严重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是民营企业主和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本次调研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企业家占26%,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企业缺乏会管理、懂技术的员工,高层次人才更缺。有68.7%的企业家对企业职工的素质不满意,民营企业中70%的从业人员只能应对简单劳动,管理领域、科技开发领域急需专业人才,但大部分不能适应。民营企业在用人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是其优势之一。但民营企业大多都是家族性企业,大量使用的是家庭成员,致使许多平庸之人充赛重要部门,严重挫伤了外来人员的积极性,使外来员工觉得在这种环境下做下去,没有什么前途可言,结果损失了大量的“千里马”。同时民营企业在对外招聘人才时,往往只是以高工资来吸引来人才,而对于保险、福利却只字不提,使得一些人才对民营企业感到无安全感,影响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及产品的开发创新能力。再次民营企业用人的随意性很严重,以致人才大量浪费,使得民营企业多年来形不成人才优势。

三是资本、风险、决策管理三权集中,民营企业组织机制存在一定缺陷,缺乏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现阶段我市民营企业主要是家庭化管理模式,企业主不但有决策权,还都直接掌握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民营企业始创阶段,这种方式有其合理性,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较高层次后,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管理上的缺陷。

四是民营企业法制意识不够强,信用意识比较淡薄。主要表现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行为不规范,如偷税逃税、制假造假、违规招工、用工,故意拖欠金融机构贷款、企业货款和职工工资等问题。另外,帐顶帐、三角债、连环债等拖欠帐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损害了整个民营经济的形象。

五是民营企业技术水平比较低,缺乏创新意识,核心竞争力不够强。我市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只占26.9%,生产有特色产品的企业也相对较少,产品整体定位不高。相当一部分企业设备陈旧,技术工艺流程落后,环保要求低,基础薄弱,对科技创新重视不够,科研条件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弱,产业趋同比较严重,规模优势尚未形成,导致比较优势递减。团队意识、协作意识、品牌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有65%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在有独立品牌的企业中有89.6%的企业商标未进行注册。

五、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基于以上分析认为,我区应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把民营经济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体,加大扶持力度,创造宽松环境,创新传统产业,发挥规模优势,形成传统产业启动,新兴产业和配套产业两翼齐飞,优势互补,整体推进的民营经济发展新格局,推动全市民营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到“十五”末,全区民营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形成一批市场竞争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民营企业集团,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高。

一是在思想观念上,牢固树立民营经济是全区经济发展主体地位的指导思想。思想观念落后仍然是制约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对比江浙沪粤等先进地区,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最关键的是思想解放程度和重视力度上的差距。实践证明,解放思想始终是发展的先导。思想解放一步,发展就向前一步;思想超前一步,发展就领先一步。思想的大解放才能带来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和社会的大进步。为此,必须明确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没有民营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的理念,将其作为我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来抓。只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这个大前提下,很多影响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才会逐步解决。这是治本的关键和基础。也只有牢固树立了这种观念,才能真正做到在社会资源有限、信贷资金、资本市场份额、投资机会、土地等资源不能均等分配的情况下,不把公有和民营作为资源配置孰先孰后、孰多孰少、孰可孰不可的标准。

二是在工作重点上,强力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的政策和环境。良好的政策和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当前,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热度不够、氛围不浓,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发展的环境不优,政策的吸引力不强。环境和政策的好坏是一个地方能不能快速发展的首要因素。优化发展环境,不仅体现在提高部门服务水平,杜绝三乱现象等问题上,更重要的是要从深层次上、从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上准确把握环境的内涵,从而构筑全方位的环境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是社会的、政府的,资源配置是企业主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一种横向的流动方式,目标是效益最大化,只受环境的影响,不受政府的约束,哪里适合生存发展就去哪里。在资源配置流动的过程中,资源的各个要素(资金、人才、技术、管理者等)和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需要的是各自不同的环境。因此,政策环境、法律环境、舆论环境、经营环境和服务环境构成了环境的基本内容。可以说,人人、事事、物物、时时皆环境。为此,我们应坚持民有所需,我有所为的思想,对照发达地区,找出我区在环境方面存在的种种差距,从各个层面制定好相应的对策,并抓好落实,避免实践中虚多实少、有口号无行动、有政策无落实等问题发生,真正下决心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全力构造好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环境平台。在政策和环境的制定与取向上,应突出把握好"放宽、保护、扶持、整合、创新"的工作方针,特别是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各级各部门要真正做到思想放开、政策放宽、管理放手、服务放活,通过在"放"字上做文章,最大限度激活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实现民营经济超常规发展。

三是在发展方向上,坚持以传统产业的整合、改造和创新为突破口,全力构筑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化工、建材、纺织、机械等是我区传统的优势产业。在这些领域,我们有基础、有资源、有人才、有市场。目前,我区70%以上的民营企业从事着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这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我区来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传统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企业规模偏小,产品雷同,恶性竞争,产业扩张力不强,形不成规模优势,严重制约发展。为此,要把创新传统产业,形成规模优势作为全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有计划地在全区选择一些骨干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在各产业中牵头组建一两个大型民营企业集团,给予政策、项目、资金、科技扶持,加强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使之成为传统产业的"领头羊",充分发挥其产业关联度高、资源聚集功能和产业拉动能力强的优势,形成高端带动、中间跟进、底部抬高的良性发展趋势。如此,我区就能够形成明显的行业优势、能够建立起强大的配套生产能力、能够实现生产高新技术化、能够造就鲜明的产品特色,从而真正在全区形成传统产业启动,新兴产业和配套产业两翼齐飞,优势互补,整体推进的民营经济发展新格局。

四是在发展载体上,加快园区建设和市场建设步伐,努力提高民营经济的集约化程度。工业园区和市场是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园区建设和市场建设不仅是解决民营经济布局分散、单体运行、信息闭塞、产业化程度低、效益差的重要措施,而且是推进区域经济规模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有效途径,是改变过去那种"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老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举措。当前,制约全区民营经济园区建设的主要因素是特色不鲜明,管理机制落后,优惠承诺不落实,影响了进园企业发展。要坚持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分层培育、循序渐进的思路,把园区建设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战略措施,突出抓好**私营经济工业园等园区建设。在这方面,应注重产业特色,高起点搞好园区规划;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完善园区功能;引进市场机制,推进园区的经营机制创新,按照现代化、规模化、特色化、外向化的要求,坚持环境建设和项目开发并重,使园区尽快成为我区的外资集中区、产业集聚区和经济高增长区。市场建设是加快总量扩张,实现遍地开花的重要途径,对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临沂的一个板材市场带动了4000家板材加工企业。因此,我们应加大市场建设投入,加快规模膨胀,为民营经济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市场培育建设上,应着眼于大开放、大贸易、大流通,以构建鲁中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大力培育"龙头"市场,管好搞活现有市场,通过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发展,全力构建与时代前进步伐合拍,与我区城市功能相符,布局合理、结构健全,具有旺盛活力和发展后劲的市场流通体系,成为承接南北,辐射东西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散中心。

六、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一)加大领导和发动力度,在营造发展氛围上实现新突破。

建议今年召开一次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大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广泛的思想大发动、大动员;组织各新闻媒体和宣传工具,在全区开展一次声势浩大的宣传月活动,推出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先进典型;对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实行重奖,在社会上形成强烈震动和影响,促进思想观念的大解放;在考核机制上,确立一把手为发展民营经济的第一责任人,自上而下建立目标责任制,纳入对各镇、办事处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实现“三个转变”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主要依靠国有集体经济向依托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转变;在工作精力上实现由重点抓国有集体经济向重点抓民营经济转变;在工作方式上实现由计划经济条件下以行政干预手段发展经济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地运用调控引导手段发展民营经济转变使各级领导切实做到嘴上讲,心里想,手上抓。

(二)加大扶持力度,创造宽松环境,在实施政策和环境促动上实现新突破。

在政策促动上,建议在干部轮岗、用地、投资、贷款、招商、税费等关键环节上实行突破性更大的政策。一是坚持"三个凡是",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即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凡是允许外商投资企业进入的领域、凡是固有经济退出的行业,民营经济都可以进入,允许和鼓励民营企业进军电信、电力、水利、桥梁、公路、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二是出台更加优惠的机关干部分流新政策,鼓励通过辞职、轮岗、停薪留职等形式从事民营经济,对分流、轮岗从事民营经济的,我区已经出台了政策,重点抓好落实。同时出台鼓励国有企业职工从事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尽快在全区实现机关干部、科技人员、转业军人、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农村群众"六股力量"带动,人人想门路,家家搞经营的浓厚氛围。三是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在税收、融资等方面实行灵活政策,为我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在税收上,建议按照保住存量,放开增量的原则,对新开办的民营企业在3-5年内都实行定税制,不再实行申报制,以保证企业有充足的资金和精力来发展自己;对于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原则上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以提高企业运行灵活度。在融资上,建议由政府部分出资,吸纳民间资本进入,成立专门为民企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搭建更直接的信贷信息平台;建立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洽谈会商制度,进一步改进信贷管理运作机制,特别是授权授信方式,适当下放民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个私协会经过探索建立的“企业贷款联保机制”已取得初步成效,**年通过联保机制,全区已有一家民营企业获得贷款万元,可以逐步推广。在优化环境上,要实现"三减一保",即减低税费,减少手续,减轻"三乱"负担,确保安全经营。为此,要实施"两手抓",一手抓服务,一手抓治理。在服务机制上,建议在全区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实行"三个最大限度":最大限度地简化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免手续,最大限度地提供服务,对民营企业实行全方位贴身服务。在环境治理了,坚持"重典治乱",突出处理一批反面典型;对国家、省、市取消的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和收费项目进行不间断的认真实地检查,对违反的,严肃处理;建议在区监察局设立专门投诉举报电话,配备专人、专车,及时、迅速整治各种吃商、卡商、欺商行为;取消或降低一批收费项目,设立"免费保税区",除照章纳税外,免交一切费用。积极督促政策落实,切实兑现政务承诺。凡是已经出台的政策和服务承诺,就要千方百计兑现,言必信,行必果。无法兑现的,必须采取补救措施或承担相应责任,以取信于民。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议政府开办一个民营经济综合网站,利用现代传媒将政府各部门制发、转发的有关政策性、公益性、服务性"红头文件"向全社会开放,扩大个体民营业户的知情权;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率,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大力倡导诚信,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每年在全区组织一次由个体民营业户参加的"下评上"活动,对服务意识强、服务水平高的部门给予通报表扬,对评议差的单位给予公开批评,切实形成人人关心,个个支持,全民参与个体私营经济的浓厚氛围。

(三)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在实施骨干带动战略,构筑产业格局上实现新突破

民营经济发展情况例8

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全力营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务环境,力争成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服务效果最佳省份。清理规范审批事项,按照“合法、效能、责任、监督”原则,加大对审批事项的梳理、规范和清理力度;建立健全审批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推行行政审批标准化管理制度,切实解决互为前置、权责脱节和多头审批等问题;按照“整合资源、共享信息、统一平台”的原则,以电子政务应用为先导,以工商网上办事系统为突破口,探索实行“一证多用”、“一证通用”电子认证服务系统;加快推进电子审批平台建设,制定网上审批规范和流程,实现网上公开申报、受理、查询、办复,全面推行证照电子化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

2、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按照“非禁即准”、“非限即许”的原则,通过第三方机构评估制定“负面清单”,并以条例、法律的形式,大幅放宽民营资本进入限制。制定支持民间投资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的具体实施意见,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投资风险”的投资运行机制,推行特许经营管理模式,探索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投资主体,支持民营资本公平竞争进入相关行业和领域。设立民间资本投资项目库,形成向社会公开推介项目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公平竞争机制,使各类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3、建立规范透明法治环境。树立良法善治理念,加快建立符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能够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营商法律体系,打造公平公正、规范透明的法制环境。加快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深化权力内控机制建设,加大权力运行监督力度,推行涉企收费公示制度。建立民营企业法律帮扶机制,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行为,整顿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密切跟踪调控和监管的新思路新方法,积极推进第三方监管机构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建设,探索大市场大监管模式。

(二)着力培育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按照培育一批、引进一批、扶持一批、壮大一批的思路,完善政策体系,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加。

1、培育一批市场主体。强化创业载体和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民营市场主体倍增计划。一是实施民营企业倍增计划。设立自主创业奖励资金,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对创业典型进行奖励,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实施“扶持创业行动计划”,发挥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的放大效应,引导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创业投资机构,扶持一批省级重点创业投资项目,培育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初创期企业。二是加强创业载体建设。加大省市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支持力度,综合采用拨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每年评估认定20处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创业示范园区,优先保障创业基地用地供应,对创业基地创办3年内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租金补贴。三是构建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为创业者提供项目信息、政策咨询、流程指导、风险评估、技术支持、融资援助、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依托院校、企业、园区等,给予培训补贴,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创业教育和订单式培训。

2、引进一批市场主体。构筑高效招商合作平台,打造投资乐土,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汇聚山东创业发展。一是打造公共招商平台。整合招商信息资源,建立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信息资源库,构建统一、开放、规范、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积极引进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园区招商、科技招商、网络招商、展会招商、旅游招商等,着力引进一批有利于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的绩优型、科技型、旗舰型企业。二是实施“鲁商回归”工程。建立针对全球鲁商商会的信息库和重大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使全球鲁商及时了解掌握山东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优惠政策,吸引鲁商回归创业;每年召开一次全球鲁商商会联谊会,在鲁商密集的地区开展驻点招商,加强宣传推介,鼓励鲁商回乡投资创业。三是实施省外商会“引凤”工程。建立与驻鲁商会常态化联系交流机制,成立由省领导挂帅、有关部门参加的联络服务小组,发挥其宣传山东、招商引资的作用;制定驻鲁商会招商引资奖励办法,每年召开总结表彰大会,重奖在“引凤”工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商会。

3、扶持一批市场主体。针对中小民营企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大、承担风险能力弱的特点,建立健全帮扶机制,帮助经营困难的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一是实施危困企业救助工程。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建立企业呼叫系统,对因资金、技术、人才等制约经营困难的民营企业,纳入重点帮扶困难企业名单,制定一企一策扶持办法,开展一对一服务,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二是支持危困企业转产转型转移。在符合城乡规划的前提下,对“退二优二”就地转型发展企业,其土地用途不改变的,各地可按该企业当年经法定评估机构评估的生产设备净值价,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对腾出的排污指标,可实行有偿收储。对“退二进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退出企业,经认定符合城乡规划、环保、产业发展等要求的,对原土地在依法补偿的基础上,可再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因成本因素需要转移的企业,搭建合作平台,鼓励在省内转移,最大限度减少市场主体退出数量。

4、壮大一批市场主体。着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做强一批中小企业,加快推动“个转企”,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中小企业紧密配套的市场主体结构。一是着力培育龙头企业。设立大型骨干民营企业名录,将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民营企业列为省重点培育对象,鼓励发展总部经济,制定大型民营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资产重组的扶持措施。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省级重点项目的建设,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二是提高中型企业的协作纽带效应。支持现有中型企业扩大产业规模,鼓励生产相同产品的小企业通过经营权和资产转让、联合并购等方式实现兼并重组,使其尽快成长为中型企业,在接受核心骨干企业辐射带动的同时,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新节点,充分发挥承上启下、聚散调节的重要作用。三是实施小微企业成长行动计划。搭建融资平台和担保平台,帮助小微企业扩张资本、扩张规模;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政府采购力度,对高新技术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开展小微企业集合债券发行试点工作,增强小微企业融资能力。制定技术、信息、资金、市场网络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支持大中型企业加强与关联小微企业的协同联动。四是实施“个转企”工程。建立“个转企”重点培育库,全面掌握个体工商大户的经营状况,在税收优惠、收费减免、融资服务等方面制定个性化的扶持措施,支持个体工商户升级为企业。设立提供“个转企”咨询、指导及业务办理的绿色通道,落实配套政策,优化服务环境,开展政策宣讲、法规讲解、登记答疑等舆论宣传,引导个体工商户升级为企业。

(三)着力提升民营企业整体素质。着力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完善商业模式创新的促进机制,放大名牌的带动效应,夯实内生发展动力,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民营企业以股份制改造为重点,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民营企业经营模式,提升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促进民营企业向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方向发展。一是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开展民营企业股份制改造规范试点,加强政策倾斜,在费用减免、手续简化、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民营企业推进多种形式的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激励约束机制,推动民营企业由传统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搭建平台,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引入资本雄厚、技术实力强、品牌价值高的战略投资伙伴,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升发展素质。二是创新企业经营模式。顺应现代企业扁平化、无边界化、弹性化、网络化、虚拟化发展趋势,引导民营企业再造管理流程,探索建立事业部群、矩阵组织、模块小组等组织体系,创新经营模式,提高运行效率。引导行业民营骨干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库,围绕产品研发建立合作机制,基于互联网进行联合设计,提高企业集成创新能力。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产品研发、装备设计、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应用,大力发展柔性制造、敏捷制造、精密制造及虚拟制造,促进传统制造模式转型升级。

2、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完善支持政策,开展商业模式创新试点工作,引导民营企业优化服务模式、强化集成创新,加强在线维护、合同能源管理、连锁销售、现代物流、专业化的总集成总承包等新型商业模式的应用,深入挖掘产业价值,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商业模式创新带动民营经济发展。发挥电子商务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作用,加强专项资金支持,打造一批网络零售平台、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鼓励民营企业利用第三方平台开拓国内外市场。支持“好品山东”做大做强,大力推进“鲁货网上行”活动,鼓励民营企业应用互联网强势平台“上网触电”,引领消费理念,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需求,实现线上线下资源整合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3、提高名企名牌比重。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带动工程,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全面提高商标注册、培育、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丰富商标内涵,增强品牌竞争力,提升民营企业国内外知名度。一是提高品牌数量。实施商标品牌培育工程,加强商标战略工作专项资金的扶持,加大对品牌创建活动的奖励力度,打造一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民营企业,在全球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提升知名民营企业的要素资源保障能力,支持开展品牌创新、质量创新和标准创新;支持知名民营企业申请中国工业大奖、中国质量奖,优先推荐其产品出口,优先纳入政府采购名单。在具有传统地方特色并形成一定规模和优势的区域,依托产业集群或龙头企业打造区域品牌,开展区域品牌创建试点,加强集体商标、联盟标准、区域名牌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特色民营经济区域品牌。确定一批商标战略示范县(市、区)、园区、企业和运用效益较好的地理标志商标,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支持民营企业主导或参与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制订修订,落实好《山东省联盟标准管理办法》,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山东民营企业标准。二是强化品牌经营。加强品牌推广平台和品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发展专业品牌运营机构,提供信息咨询、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实施品牌质量提升工程,支持民营企业利用开展品牌资本经营,加强品牌创新和品牌管理,通过兼并、收购、转让、特许经营、有偿使用等方式经营品牌,实现品牌价值提升。实施国际化推进工程,选育一批竞争力较强的民营经济品牌,设立“山东制造精品”指导目录,依托各类媒体和国内外知名展会,重点加以推广。三是加大保护力度。坚持创牌与保牌并重,实施商标保护工程,建立健全政府、司法、企业三方联动的品牌保护机制。加强品牌保护的法制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对知名民营品牌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假冒行为和侵犯商标、专利、版权、商业秘密及仿冒知名商品包装、装潢等违法行为,创造有利于品牌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指导民营企业加强商标权自我保护意识,帮助企业解决商标纠纷问题,努力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着力发挥民营经济在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按照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方向,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合作组织,提升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塑造民营经济转型发展新优势,发挥民营经济在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

1、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深入贯彻落实《山东省六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指导计划》,加大对民营企业技改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民营企业通过核心技术产业化、先进装备更新、信息技术应用、工业设计改造等手段,推动产品向终端、优质、精细、高档方向发展,提高传统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支持民营企业加强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改造,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建链、强链、补链、断链等形式,拉长产业价值链条,强化原材料深加工、关键技术研发、设计营销、终端服务等对行业发展控制力强或利润空间大的关键环节,促进民营经济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对向境外转移过剩产能的民营企业,可按规定享受出口设备和产品退税政策。妥善解决民营企业在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过程中的人员安置、债务处理、企业转产等问题,支持相关民营企业向提供配套、提供服务转变,实现产能化解淘汰与转型发展的有机结合。

2、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各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引导资金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采取委托贷款、优先股、可转债等方式,优先支持一批持续进行研发和成果转化、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企业。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科技金融,建立完善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开展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抵押、小微科技型企业贷款担保等,优化投融资环境,推动民营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汇集。加大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的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出台适宜基地发展的政策,放大资金的集成效应和政策的叠加效应,促进技术、人才、项目、资金加快向基地集聚。选育50家技术含量高、特色鲜明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依托其培育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力争到2017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民营企业比重达到80%以上。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落实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工业化夯实产业基础,以城镇化拓宽发展空间,以市场化注入发展活力,以信息化增强技术支撑,集聚各类资源向服务业倾斜,努力构筑高增值、多层次、广就业、惠民生、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支持民营企业走品牌化、标准化、连锁化、网络化的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医疗健康、教育培训、养老养生、社区服务、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生活业;制定生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产品营销、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战略咨询等生产业;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工程和创意山东计划,扶持发展一批能够成为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的文化创意民营骨干企业;完善支持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新业态。

4、培育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按照构建完善的“产地运输加工转化配送市场与销售”的全产业链思路,培育一批旗舰型农业龙头企业;以合同契约或产权联结等多种形式,加快构筑“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组织体系和经营机制,提升全省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水平。结合乡村旅游工程,加大支持力度,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形成一批集观光、体验、科普、休闲、旅游等内容于一体的民营企业。

5、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顺应产业融合发展、制造业服务化趋势,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多种服务形式,积极提品整体解决方案、个性化研发设计、在线支持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运行维护、精准化供应服务、电子商务、多元化融资服务等,促进制造业从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向基于产品提供综合服务模式的方向转变,尽快形成高端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先导性带动作用,推进电子商务研发、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网商,加快推进“电子商务+传统行业”融合发展模式,促进电子商务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五)着力构建民营经济服务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整合社会资源,增强服务意识,着力构建和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打造高效服务平台。

1、构建生产要素保障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资金、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保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是强化资金保障,着力破解“融资难”。鼓励金融业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扩大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信贷规模。支持民营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扩大债券融资规模,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私募股权基金,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支持民间资本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融资担保机构,探索设立“互助合作基金”,完善再担保制度,提升融资担保水平。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发有针对性的新型金融产品,发展无形资产抵押、供应链金融、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贷款信用保险等业务,缓解民营企业资金周转压力。二是强化土地保障,着力破解“用地难”。充分发挥各类园区作用,鼓励和引导民营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引导和促进项目落地。按照产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鼓励民营企业通过盘活存量土地、改造利用闲置场地等方式,建设、使用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实现“少用地、集约用地,努力保障民营企业的用地需求。三是强化人才保障,着力破解“用工难”。引导民营企业建立柔性化引才机制,发挥人才中介、猎头公司等中介机构的作用,畅通引才渠道。鼓励民营企业采用股权激励、期权激励、技术入股、成果奖励等多种形式,吸引高层次管理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规范民营企业薪酬增长机制,增强民营企业人才的职业归属感。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劳动力资源的储备和培训,立足需求开展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

2、构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完善民营企业公共信息平台,为民企发展提供快速、准确、及时的信息和政策导向。大力推动省级民营企业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健全网上企业库、项目库、产品库和技术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汇总企业相关信息及动态变化情况,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府服务。指导和帮助各市建设分网站,实现国家、省、市三级联网和信息共享,加快建设区域内统一认证的信息平台。鼓励企业在平台网络上免费信息,积极为企业提供最新最全的全国各地政府采购信息及其他相关采购信息,设置“民营经济信息服务热线”,为企业“打包订制”各类商业信息、投融资信息、会展信息、人才信息、行业动态等,畅通民企与政府、金融机构双向、多向信息交流。

3、构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坚持创新驱动,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破除单位、部门壁垒,整合创新资源,加强科技专项资金等资金的扶持力度,制定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加快构建由科学数据和仪器设施共用、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协作、创业孵化基地与推广服务中心联手、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人才共享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为民营企业创新提供服务支撑。引导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科技信息、成果转移、知识产权、大型仪器设备以及专业技术服务资源市场化运作,实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信息、检验检测等资源的共享共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委托开发、联合开发、技术入股、对重大技术难题组织联合攻关等多种方式,培育建设一批由民营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新型创新联盟。

(六)着力激发民营经济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破除发展障碍,激发全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努力将民营经济打造成为山东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和强大支撑。

民营经济发展情况例9

一、基本现状

(一)民企经济贡献逐步上升

我区民营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截止2019年6月,全区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9151家,注册资本45.76亿元,从业人员6.4万人,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20.61%、34.03%和30.61%;个体工商户10945户,注册资本2.103亿元,从业人数1.69万人,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12.07%、0.21%和20.79% 。全区民营企业完成税收10.25亿元,占比为79.23%,与上年同期比增长22.91%。其中,纳税100万以上的民营企业128家,占比为1.4%,税收总数8.59亿元,占民营企业税收83.8%。全区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94家,占比为81.7%,实现工业增加值(现价)占比为33.1%,与上年同比(现价)增长12.9%。民营企业对全区经济贡献突出。

(二)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提升

1.优服务,行政审批更加高效。我区多措并举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一次性告知、首问责任”“三集中”“并联审批”等工作制度和机制,开展“六最”营商环境对标等各项活动,实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提供“一站式”服务,做到“进一个门、办所有事”,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进行了四个轮次梳理,目前,进驻部门单位22个(成建制入驻单位4个),设立窗口61个,进驻事项644项(行政处罚87项、行政审批408项、公共服务149项),实现审批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共有“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事项593项,占审批和服务事项644项的92 %,名列全市前茅。办事流程和环节得到最大限度精减压缩,大大缩短企业开办时间,提高群众办事便利度。如:最多跑一趟和一趟不用跑事项全部当天办结;内资备案类项目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联审联办事项时限平均缩减61%;工程建设项目承诺减半再减半,由国家法定时限200天压减到90天再减为50天。

2.减税费,发展动力更加充沛。税务部门采取对标梳理、对接协作等措施,充分利用商事制度改革成果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展网上税务局功能,创新“线上申请、后台审核、线下取件”新型办税模式,简化流程,缩短时间,提高办税标准化、网络化、智能化。据统计,2018年,共减免各项税费1.79亿元,辖区企业减税5200万元;2019年上半年,累计减免各类税费款2.07亿元(其中,2019年新增减税降费减免7838.92万元,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1047.39万元,受益6890户),国家减税降费政策落地实施让税源企业信心指数止落回升,发展信心和动力更加充沛。

3.宽准入,市场活力更加激发。我区“商事制度”改革重点从登记准入环节发力,实行“审核合一、一人通办”“先照后证、证照分离”“多证合一”等制度,采取“简易、简化”流程,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创业门槛,推行证照、档案电子化及应用,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制度性成本显著降低。解决了“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问题,实现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的分离,大大激发了大众的创业热情,新设立企业持续、快速增长。据统计,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个体工商户、企业注册登记数增幅较大,2018年分别增长2223户、754家,分别比增17.42%、16.68%;2019年1-6月,分别增长1293户、507家,分别比增43.34%、23.05%,至今年6月底总数分别为15794户、5404家。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比改革前明显增长(见表格)。

项目

商事制度改革前基本情况

商事制度改革后

基本情况

比增数

企业

家数

4155家

9161家

120.48%

从业人数

64564人

97302人

50.7%

注册资本数

417.68亿元

689.26亿元

65.02%

个体工商户

家数

5211户

15159户

190.9%

从业人数

10879人

35593人

227.17%

注册资本数

3.51亿元

13.96亿元

297.72%

4.强法治,发展预期更加稳定向好。区市场监管、税务和行政执法部门以及公检法等单位,依法加强市场监管、执法办案、扫黑除恶、消费维权、信用体系建设等工作力度,规范市场行为、整治市场乱象、维护市场秩序,市场竞争环境不断改善,消费环境持续优化。

二、存在问题

我区存在人气不旺、规划定位不优、基本配套不全、市场要素和政策缺乏竞争优势、政务服务有待提升等问题,造成诸如温商和浙商回流、建筑企业外流、中介机构外迁、存量工业企业抽资外投等情况,不容乐观。具体分析如下:

(一)“放管服”改革还不够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

主要是“放”得不开、“管”得偏紧、“服”得不够到位等问题。

1.部门授权不充分。政务中心入驻人员有的能力不强、业务不精,聘用人员待遇低,缺乏激励机制,教育管理难度大。“人进事不进、事进权不进”,部门专网没同网上办事大厅端口对接,审批事项名称、时限、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共享,群众和企业跨地区层级办事仍不方便,行政审批和服务无法真正实现“一站式”审批,“互联网+政务”纵深推进受到制约,并联化审批程度不高。

2.市级部门权限下放有限。市、区衔接还不畅通,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和环节还是繁多,审批时间还偏长。“重审批、轻监管,重处罚、轻服务”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3.政企沟通渠道不够顺畅。“清有余”而“亲不足”,企业的利益诉求提的多、解决的少,特别是企业办证难等历史遗留问题久拖不决,怕担责任、怕风险成为一些干部的工作心态。

(二)政策落实还存在障碍,需要进一步理顺

主要是政策实用性还不强,知晓率不高,兑现度不够。

4.惠企政策针对性不强。更多针对规模以上企业,而我区多数民营企业为中小微企业,规模小、财务制度不够健全,无法满足申请条件,政策“闻着香”,却“吃不到嘴”。许多政策信息分散在各部门,信息宣传渠道传统、单一,没有传达至关键点、关键人,“抽屉里的政策”、申报准备时间不充分、错失时机、先考虑国有企业等情况不同程度的存在。

(三)生产要素制约还较大,需要进一步扩大保障

5.人才供给不足问题突出。一是人才引进困难。据统计,我区超六成民营企业存在包括普工和高级技工在内的用工短缺,引进高层次和科技创新型人才更是困难重重。二是人才队伍不稳定。经济发展、区位环境等因素,用工和人才流动性较大,流失严重,尤其技能型人才和中高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流向沿海城市。三是人才政策不够健全。对民营企业用工特别是外来用工人员住房、子女就学、医疗、养老等方面保障政策举措仍然缺失,不利于稳定人心、留住人才。

6.融资贷款难问题突出,一是贷款门槛较高。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融资贷款程序多、利率高、额度低,条件相对苛刻;“政府采购贷”等金融产品审批时间太长。二是金融产品偏少。对企业贷款主要是抵押贷款或变相抵押贷款,在外地能开展的设备融资租赁业务,本地金融机构不愿涉足;银行、保险、证券各类金融机构各自分口经营,没有形成紧密联系、支持民营企业的金融合力。三是信用体系建设滞后。有些企业信用意识差,长期拖欠银行贷款本息,有效预防、治理措施不健全,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打交道有顾虑。

7.土地供应矛盾问题突出。一是供地率不足与项目无地可供的矛盾。园区供地率达不到省、部级的要求,影响年度项目供地和报批工作,使得不少意向投资项目外流到周边县(市);二是园区用地储备不足与土地闲置矛盾。僵尸企业、批而未建、建而未用等闲置、空置土地较多,而园区用地储备不足,使得新项目无地可供;三是项目供地缺少“比较优势”。与本市兄弟县(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比较,项目用地价格、优惠政策、交通区位等均没有优势。

(四)公共服务还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配套完善

8.平台建设须进一步完善。小蕉工业园区供水、道路、交通等生产、生活配套相对滞后,瓶颈制约突出;已建成的小微企业创业园等平台还存在配套不全、功能性不强,服务性和基地化程度不高、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

9.对存量企业服务缺失较多。存在“重招商、轻服务”现象,特别是对存量企业的服务失之较多,招商服务队伍专业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不强,情感投入和积累不够,项目招商和服务无法做到厚积薄发。检查、视察仍然繁多,且多数集中在正常生产、效益较好的个别企业,使企业疲于应付。涉企执法存在“一刀切”现象,没有充分考虑政策延续性、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没有给企业缓冲期,有时处理问题简单化,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转型、技改无望,反映强烈。

三、意见建议

面对竞争和差距,要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进一步深化改革,采取措施,优化环境,提升竞争力。具体建议如下:

(一)持续优化政务服务

1.加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研究。要明确主管部门,抓紧组织人员学习研究,及时对标查核,积极探索我区原创性、差异化的优化营商环境具体措施。

2.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大队伍建设,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建立教育、管理、监督、整改、考核等机制,不断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入驻人员素质和能力培养,提高待遇。继续对标中央、省、市“放管服”改革要求,进一步理顺整合、挖掘创新,合理配置资源,科学简化审批、办事流程,真正实现《条例》规定的“三减”“三办结”“四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的办理要求;突破“并联审批”这一难点,保证工业项目、工程建设项目等重点领域真正实现“四个阶段”、全流程并联审批审查,实现对办理时限“再减半”的承诺。

3.强化一体化平台建设。《条例》明确国家将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主体维权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动建立统一的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公示系统、电子证照共享服务系统等体系,我们要积极准备,推动并做好政务服务大厅与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的全面对接整合,保证市场主体对政务服务的受理渠道和方法的选择权;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依托国家建立的在线服务系统和监管系统,进一步整合、完善我区行政服务中心网上办事大厅、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等线上线下载体功能,建立公共政策信息、政务事务办理、数据共享、服务与监管统一的一体化平台,真正实现“一网通”,提升行政服务和行政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4.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立政企沟通机制,形成畅通有效的政企沟通关系。要尊重企业意愿,听取企业的反映和诉求,了解并实实在在帮助解决企业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存量企业办证难等历史遗留问题。

(二)持续强化要素保障

5.加快建设补齐短板。小蕉工业园区建园之初便是市、区共建、共享园区,是市区协同发展重要平台,我们要将其提升到战略性地位,争取省、市的投入和支持,加快其水、电、路、交通、生产生活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制约因素和短板问题。支持园区与供电企业建立直供电关系;二期供水建设项目要尽快启动建设、尽早实现供水,破解即将面临的制约瓶颈;在完善基本生活配套的基础上,以较大力度解决公共交通问题,发挥市区生活大配套对小蕉园区的辐射作用,以较少投入解决园区职工出行和生活配套,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创新思路和方法,着力破解园区项目用地供求矛盾问题,以政府依法回收、二次供地、管理层持股、兼并收购、债转股、破产清算、二次创业等方式方法,处置好“僵尸企业”,利用好闲置存量土地,加大盘活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

6.强化平台功能性建设。突出小蕉标准厂房、小微创业园等平台的孵化功能,重视引进项目的产业关联度,为中小企业入驻、创业提供便利,为园区培育新生力量、促进产业链发展创造条件。利用好园区土地,借助三钢集团、小蕉轧钢厂、三钢劳服、台明铸管等现有辖区内龙头企业的资金和产业优势力量,打造小蕉园区“政企空间合作平台”,提高园区土地供应,培育、拓展园区产业链。翁墩城市物流园在解决好闲置用地和厂房的同时,还需进一步理清园区目前不明确的规划定位问题,让入驻经营企业有明确的身份认定和发展定位。

7.保障人才供应。加强人才引进、留住人才的保障政策和机制建设,以全方位、优厚的人才政策吸引人、留住人,引导大学生、专技人才、返乡人员在本地就业创业,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建议学习漳平市出台《加强企业用工十九条措施》,从毕业生和返乡人员就业补贴、以工引工奖励、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就学保障、免费午间托管服务、园区企业员工保障性住房待遇和解决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或购房补贴等方面落实人才发展战略。学习将乐做法,集中抽调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作为项目专员,加强培训,明确责任,全脱产专门从事招商项目服务,为业主和企业全程代办项目手续。以传帮带方式,培养、积累一批懂招商、懂项目、懂服务,有干劲、有韧性、有能力的年轻项目工作者,作为优先提拔对象重点培养。

8.提升三产做旺人气。充分利用目前梅列房地产、教育、医疗卫生、万达新商圈、城投连锁酒店、中央商务区总部经济等第三产业发展旺盛势头和三明绿色生态资源,着力规划好人口发展目标、整体功能定位和三产重点项目、道路交通连接办法、教育卫生文化酒店配套设施等,大力整合,做旺徐碧六路新片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建设三明、梅列的新标志和新品牌,形成市区新的人口聚集区、商贸中心区和新的增长点,辐射三明全市和周边地市。

(三)持续释放政策红利

9.强化政策落实。加强中央、省、市和兄弟县(市)及周边地市有关政策的研究,全面梳理我区过往制定的政策,及时更新优化完善,形成较为科学的政策体系。加强减税降费和扶持政策的宣传和培训,帮助企业知晓政策、用足用好政策。税收奖励要向商贸、工业企业倾斜,特别是落地扎根在梅列区的存量企业,要减少和弱化对房地产企业的奖励,以鼓励制造业发展、存量企业成长,保证可持续性,促进经济发展“长短结合”。学习龙岩、宁德做法,在政务中心开设政策奖励(补贴补助)兑现窗口,主动、认真兑现落实政策优惠奖励、补贴补助,用政府诚信带动社会诚信体系的构筑。对现行规章、规范性文件中含有地方保护、指定交易、市场壁垒等内容进行清理,严格履行公平竞争审查机制,严禁对民营企业实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推进涉企收费制度改革,健全完善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动态调整和公示机制。将国家规定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按有关标准下限执行。加强对部门和行业商(协)会培训、评比、达标、赞助和订阅刊物等各种收费监管,切实为企业松绑、减负。

(四)持续拓展金融服务

10.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新型金融产品研究和应用,加强银政、银企对接,发挥新金融产品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作用;激励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和落实信用贷、合同贷、知识产权抵押贷等信贷产品;创新担保方式,以建筑材料、工程设备、在建工程和应收账款等作为抵质押物提供担保,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引导金融机构对特级企业、重点骨干企业倾斜配置信贷资源,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重点企业增加银行授信额度。继续发挥我区兴业担保公司以担保基金通过转贷方式对辖区企业的金融扶持。加大力度推进“担保解圈”等风险化解工作,积极协调法院和债权银行,按“先主债务人后担保人”、“比例代偿”、“分期代偿”原则进行处置。对仍在经营但负债沉重的企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债权转股权的方式,让企业更好地发展。

11.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将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纳入“五比五晒”项目竞赛考核体系,建议由市金融监督管理局牵头对各商业银行的民营企业贷款投放额度、贷款增速、融资成本等方面实行专项监管考核,对成效显著的银行和主要负责人进行表扬,并将结果通报各省行。加快建立诚信奖罚机制,落实好失信受罚、守信奖励措施,对诚信企业和企业家在工程项目、资金补助、融资贷款等方面给予正向激励。

民营经济发展情况例10

我局党员总人数为名,其中在职党员名,离退休党员名。在一年来的工作中,我局党组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带领全体员工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努力开拓工作新局面,充分发挥了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一、把党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局党组高度重视党务工作,把党务工作放在统领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分管政工的负责人靠上抓。落实了党组成员和支部委员党务工作责任制,落实了基础管理、先进性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教育规划,对各项工作措施进行了完善,为加强党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认真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按照区委的统一部署,我局深入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并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以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

⒈教育形式灵活多样。采取集中学习、业余自学、局领导辅导、党员相互交流学习体会、请党校老师讲课等多种形式组织学习培训,组织党员观看有关革命先烈及英雄人物事迹录相片等,接受革命传统和党性教育,做到重温过去,把握现在,不忘根本,牢记宗旨,使学习真正入心入脑,强化了学习效果。

⒉做好结合文章。在学习教育活动中,我们做到立说立行,具体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先进性教育同抓好机关党员的思想作风建设结合起来。摸清底子,把准脉搏,掌握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增强他们严格按办事的自觉性。二是把先进性教育同做好民营经济工作结合起来,尤其是迅速贯彻落实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区民营经济工作的重点、目标、工作措施,重新进行理顺调整,进行调查研究,总结民营企业先进典型经验,制定民营企业扩大融资和减轻负担的具体方案,全局党员干部精神振奋,信心倍增,焕发了工作热情。三是把先进性教育同办实事、送温暖结合起来。针对我局离退休党员多,患病住院老职工多的情况,我局组织在职党员干部到离退休党员和患病老职工家里走访慰问,积极为他们解决生活、就医等方面的困难。还落实了党员干部帮扶责任制。由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到王格庄镇张家村为贫困户送去了近千元的救助金和面粉、肉、蛋等物品,把党的温暖送到贫困党员和贫困户的家中。我局还积极帮助莒格庄镇落实“村村通”工程捐款总额达一万元。我局还积极改善办公环境,今年全局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为各科室每个人配备了电脑,对办公室进行粉刷,投资十万多元新上供暖设备,为干部职工创造了温暖舒适的工作环境。

⒊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搞好先进性教育最根本的在于建立加强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今年,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局将原有的机关工作制度重新加以修订,制定了机关工作十九项制度,其中主要涉及党务工作的有六项:一是局党组工作制度。二是局党组成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三是行政接待制度。严格压缩各类宴请,严格控制陪餐人数,尽力降低接待费用。四是机关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对区里出台的机关干部“八不准”要求进行了细化,提出了局机关工作人员十条纪律要求。五是廉政和行风监督制度。为了搞好全体干部的廉洁自律,我们定期和不定期地向企业征求意见,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六是考核奖惩制度。为了保证制度的落实,我们将各项制度执行情况列入了机关考核奖惩内容,考核情况每季度通报一次,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通过以上这些制度机制的引导、规范和约束,使班子成员和工作人员廉洁守法意识明显提高,廉洁从政、勤政为民的工作作风明显好转。

三、加强了基础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制度。我局多次召开党员大会,重要问题都提交党员大会讨论决定。党组成员会议基本上每周一次,日常工作中重要问题都提交党组研究。党小组会议每月达到两次以上。主要是学习党内文件和上级批示,落实党组的工作安排;听取和接受党员思想汇报和工作汇报,党员互相交流思想实际,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我局还坚持上好党课。党课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结合本单位党员状况和工作实际,生动活泼、有针对性、形式多样地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教育等。同时我们还积极做好党报党刊的订阅、党费收缴等工作。还积极参加机关工委组织的机关运动会等活动,取得了较好成绩,我局所在的机关五团名列团体总分第二名。

四、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建设。我局党组坚持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同时,党组成员做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要求同志们做到的,领导成员首先做到,要求同志们不做的,领导成员坚决不做。对干部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事业上帮助,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全局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急企业所急,帮企业所需,真心实意为企业、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实现了机关转变职能、促进经济发展。今年以来,围绕发挥好民营经济主管部门的作用,主要抓了以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