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社交媒体的基本特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8 16:27:01

社交媒体的基本特点

社交媒体的基本特点例1

社交媒体的出现迅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沟通方式,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经历、感悟成长、聆听声音,并将其逐渐固化成一种自主行动。当前基于移动平台的数字阅读正逐步兴起,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阅读的一个重要媒介,高校图书馆在工作重心转变过程中,把阅读推广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做,这归功于阅读推广的开展。鉴于社交媒体对用户阅读习惯所起的巨大作用以及其本身所具备的一些特性,将社交媒体应用于阅读推广工作成为诸多图书馆的共识。

1.社交媒体下阅读推广

1.1为什么要进行阅读推广

1.1.1回归图书馆基本属性的需要。文献载体形态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变化,阅读在启迪个体心智、开拓个体事业、推动社会成员整体素质提升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图书馆文化功能的具体体现,而文化功能是图书馆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功能。传统“重藏轻用”的观念束缚了图书馆管理者的手脚,图书馆营销更是一件“稀罕事”,更不用说去发掘图书馆的文化属性。在面临最为严峻的生存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图书馆举办了“读书节”“微书评大赛”等阅读推广活动,以期重新获得读者的青睐,这些活动不论内容、形式如何,实现了纯信息输出到文化传承的转变,是对图书馆文化基本属性的回归和重视。

1.1.2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在组织架构、服务范围、人力资源等方面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这对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的最好诠释。图书馆的物理形态、人员构成、功能、使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当前图书馆存在的主要价值已不再是其拥有的海量文献,而在于依托文献提供的各类服务,特别是在文化建设领域有所作为。

1.1.3社交媒体等技术不断出现所带来的生存压力。社交媒体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其发展的速度却超乎想象。纸质媒体时代,读者习惯于通过直接阅读纸质文献的方式来满足阅读需求,所以图书馆的入馆人数及资源利用率相对较高;网络时代的到来,数字阅读、移动阅读成为一种主流,图书馆为了应对这种冲击推出了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人馆人数虽然没有减少,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却持续降低。此外,网络的出现使图书馆传统的信息垄断地位土崩瓦解,强大的搜索引擎以及网络百科全书已经取代了图书馆在信息来源中的优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不得不面临存在和发展的危机。

1.2社交媒体下高校读者的阅读特点

1.2.1社交媒体的特点。社交媒体是人们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工具和平台,依靠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个体之间的一种有机链接,充分满足了互联网时代个体的个性化社交需求。社交媒体本身具有的一些特点给它带来了十分庞大的用户群体,微博、微信的用户群体都以数亿计。社交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上具有及时和精准的特点,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信息推送,充分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包括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内的社交媒体,能够起到富媒体传播的功效。此外,社交媒体如微信本身具备十分强大的可扩展性,为机构和组织使用社交媒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2.2社交媒体下读者的阅读特点。社交媒体的涌现深刻改变了读者的阅读特点:①阅读趋于碎片化。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内容篇幅都比较短少,如:微博在早期是一个只允许用户不超过140个字符的文字,后期在字数上有所扩展但总体依然比较短少,微信同样也是如此。篇幅的短少性决定了社交媒体上的阅读内容较为浅显、零碎,阅读总体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特点。②阅读的主动性和分享性增强。社交媒体是熟人、陌生人社交而组成的一个虚拟平台,平台上的内容以读者感兴趣的领域为主;在阅读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复制、收藏、转发到朋友圈来实现对内容的分享和赞赏。③阅读的移动性和浅显性。各个社交媒体的使用更多地依附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平台,读者可以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实现移动式阅读。社交媒体的阅读内容层次比较浅显,主要是以“心灵鸡汤”以及读者喜闻乐见的一些领域为主,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无须进行过多的思考,内容上讲究趣味性,而学术类研究的文章很少。

1.2.3社交媒体与当代大学生。高校图书馆面向的读者群体以大学生为主,他们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接收能力较强,社交媒体承载内容的浅显、短少及对个体心灵的慰藉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社交媒体中的内容采用了图片、声音等形式来进行表达,其语言风格较为活泼,更容易激起大学生的阅读兴趣;社交媒体也具有分享、及时传递的功能,可实现内容的快速分享、传播。

1.2.4社交媒体对阅读推广的重要意义。高校图书馆将社交媒体运用于阅读推广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契合了读者的使用习惯。读者只要进人社交媒体就可以看到图书馆举办的活动,更容易使x者关注和接受,同时通过精细设计内容的推送可以弥补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问题。②扩大了阅读推广的受众面,完善宣传效果。社交媒体的用户群体十分庞大,宣传内容在形式上可以多样化,更易于实现宣传目标。③改善了图书馆的形象,拉近图书馆与读者之问的距离。新技术的采用能够更加贴近读者,使图书馆更具时代感和亲近感。

2.社交媒体与高校阅读推广的结合

2.1社交媒体下的阅读推广现状

微博和微信作为社交媒体,二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二者受众面广、用户使用率高、信息接收度高,并且具有即时同步性及信息的到达率达100%的特点,且都是作为用户信息沟通、传播和分享的平台;不同点是微博起源于传统的博客,而微信则是中国人创造的一款社交媒体且具有更为强大的朋友圈。当前利用微博微信进行阅读推广的活动包括以下几类:①资源介绍及利用。主要以微资源、微书评、微分享、微图片、微话题为主。②微宣传。包括业界新闻、活动公告、日程安排等。③微服务。具体包括好书推荐、微电影分享、读书节、读书沙龙、微讲座等。

社交媒体出现后,一些高校图书馆积极地将其应用于阅读推广实践活动中,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堪忧。以清华大学图书馆官方微博为例,截至2016年3月23日,其官方微博拥有粉丝48,542人,微博条数6,538条,关注微博的有387人,图书馆的影响力和服务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淮海工学院图书馆开放的微信公众号将社交媒体应用于“读书节”活动的宣传中,通过后台统计,2016年2月20日至2016年3月20日期间总的点击次数为17次,同期消息发送次数为7次,发送消息次数为10次。尽管从数字上看各个图书馆社交媒体阅读推广的实际效果较差,但由于社交媒体在高校阅读推广中应用的时间不长以及社交媒体对读者生活、学习的逐步渗透,社交媒体应用于高校阅读推广工作仍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2社交媒体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

目前开办了官方微博和微信的图书馆较多,同时开设的大学亦不在少数,根据相关数据显示,112所“211工程”大学中同时开通微博、微信的有52所,其占比为46%。基于社交媒体进行的阅读推广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喜忧参半,存在着亟须解决的一些问题:①缺少主题化的“微语录”、一体化的“微体系”,这是很多高校微博阅读推广共同存在的问题。主题化标语的缺失使图书馆的定位无法清晰地表达出来,使读者很难明白图书馆微博、微信的主要目标是什么。②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平台,都涉及平台内容以及相应平台的设计问题。现有的微博、微信推广平台更多的是把图书馆网站搬到了社交媒体上,没有实现对社交媒体特点的有效挖掘。③宣传推广问题。很多高校图书馆建立官方微博、微信以后,虽然在平台的宣传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实际的效果却不甚理想。④微信、微博的管理问题。现阶段很多高校图书馆还没有建立起与社交媒体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其中一些高校图书馆还面临着微博、微信这两种社交媒体如何融合的问题。

2.3社交媒体阅读推广的改进策略

社交媒体的基本特点例2

一个毫无从政经验的美国人,一个看似满嘴跑火车的商人居然当上了美国总统!真让支持希拉里的美国精英阶层大跌眼镜,尤其是从始至终一边倒支持希拉里的美国主流传统媒体集体性的预测和传播失效更是前所未有的现象。那么特朗普是否没有打出“宣传牌”?作为个人传播体的特朗普或许已不需要传统的大众传媒来为其宣传和包装,因为他的过往经历已成为一个品牌,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多年从商经验又让其了解了草根大众的需求和胃口,深谙获取大众支持的传播策略。因此,即使大众媒体几乎一边倒地为希拉里发声和赢取支持者,特朗普也能靠广为人知的个人品牌,吸引草根的话语体系,尤其是凭借娴熟的社交媒体传播技巧最大限度地形成自身影响力并赢得支持。可以说,社交媒体在特朗普的竞选总统之路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如果说奥巴马是第一位“互联网总统”,那么,特朗普则是第一位“深度互联网总统”。在传统媒体一边倒支持希拉里的情况下,特朗普则选择了通过YouTube(优兔)、Facebook(脸书)、Twitter(推特)这些互联网渠道进行传播,特朗普的支持者们从互联网中对特朗普进行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如果只看电视,你一定会觉得特朗普是个非常不靠谱的人,然而,在YouTube上特朗普的每一个视频都轻松达到上千万的浏览量。特朗普的支持者在YouTube、Facebook、网络论坛上针锋相对地跟希拉里的支持者作斗争,一个视频评论数往往能达到五六位数。特朗普的粉丝还利用互联网传播拥护特朗普的文章,甚至让许多民主党的老选民都投奔过来。

当然,特朗普的个人品牌塑造和熟练的社交媒体传播技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2004年1月8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推出一档职场创业型真人秀节目――《学徒》(The Apprentice),主演就是唐纳德?特朗普!第一季一播出就风靡了全美国,连续4个月位居收视冠军宝座,平均家庭收视数达2070万,最高家庭收视数达4010万,成为5年中18―49岁成年人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学徒》也成了一部真人秀的教科书,从“学徒”到总统就是一场完美的真人秀。

这次美国大选不仅引发了我们对整个世界正在发生变革的重新思考,也在传媒领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无疑,这次选举表现出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巨大差异。就在竞选的紧要关头,Facebook的老总马克?扎克伯格居然第一个跳出来说,不同意希拉里的很多意见,直接反水支持特朗普了。Facebook之前也是民主党的拥护者,有段时间还因删特朗普的帖子而引起争议。但突然Facebook态度完全变了,Facebook的老总亲自带队给川普铺红地毯。Facebook还专门给川普开通了一个高清电视台,在Facebook页面上实时播放特朗普的各种集会视频。特朗普的Facebook粉丝数暴涨。经历此次大选,一直鼓吹希拉里胜出的传统媒体会加快淡出市场,新媒体将逐渐接管媒体世界。

为什么Facebook会突然转向支持特朗普呢?据说小扎通过分析Facebook的数据,发现已经有90%以上的人支持特朗普,所以立刻转变航向,转而跳到特朗普那一边了。这样的大数据和实际民意获取,传统媒体是做不到的。这是因为Facebook这种社交媒体和传统电视媒体有一个本质的区别:报纸和电视都是单向传播,缺乏交互性和有效的反馈机制,虽然也可以用抽样问答的形式来统计,但因为是小样本,存在采样者因个人的主观意愿,很容易对采样人群进行偏向性选择,对各类变量精准把控具有一定难度,造成结果偏离真实意向。

怎么才能最佳地预测谁是下一任总统呢?最理想的方式当然是全样本的收集。诸如Facebook、Twitter这类的社交媒体往往是典型的双向传播,这些平台上存储了大量网民发表和转发的关于总统选举的文章、评论、照片和视频。较之于传统民调,这些数据往往能更为真实和全面地反映选民的想法。

有人评论这次美国大选:“特朗普赢了,输的可不只是希大妈,还有传统媒体!”特朗普胜选的意义堪称划时代,标志着传统媒体的崩溃。选前主流报纸评论和电视民调全部失灵,抛开党政因素,这在美国大选的历史上是罕见的。资本主义寡头经济和中产阶级精英政治所依赖的传播手段,正面临这个时代的严峻挑战,社交媒体无论在议题、民意、社群和动员能力上都在颠覆西方百年的游戏规则。传统主流媒体不再是引导公众的?t望塔,反而成了误导国家的哈哈镜。

从传播学视角来看,整个美国大选过程,不仅再一次重创了传统上的媒体“皮下注射”效果学说,更为重要的是连传播学界奉为经典的议程设置理论也被颠覆。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大选的议程设置理论最终在50年后的美国大选中被历史改写。究其原因,莫过于基于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的失效以及基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社会化传播方式的兴起。

二、社交媒?w发展历程的回顾

“互联网技术先是将全球‘认知时钟’整齐划一,‘草根’先是‘捣毁’了权威的象牙塔,而后交互技术的飞跃式发展(Web2.0)更以前所未见的高效能建立起新型的信赖关系。”[1]目前在互联网上,社交媒体已经超越搜索引擎,成为第一大流量来源,二者的占比分别为46%和40%。今天,社交媒体几乎成为新媒体的代名词。那么,明天社交媒体会成就一个什么样的网络社会呢?在对社交媒体及其传播方式进行前瞻性预测前,需要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梳理。

“Social Media”,有人译为社交媒体,有人译为社会化媒体。笔者倾向于前者,如若使用后者,可把社交媒体看作狭义的社会化媒体。对于社交媒体的定义虽然表述不一,但有着共同的内涵。百度百科中的定义为: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是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是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及平台。人数众多和自发传播是构成社交媒体的两大要素。社交媒体这一概念最先出现在2007年的一本叫作《什么是社会化媒体》(what is social media)的电子书中。作者安东尼?梅菲尔德(Antony Mayfield)将社交媒体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其具有以下特征: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其实,社交媒体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其定义的模糊性、快速的创新性和各种技术的“融合”。

社交媒体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Usenet、ARPANET和BBS系统,甚至可以追溯到电脑时代来临之前的电话时代。随后,具有代表性的社交媒体相继诞生(见表1)。

有人把社交媒体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社交媒体1.0:个人社交时代――内容互通;社交媒体2.0:全民社交时代――关系互动;社交媒体3.0:移动社交时代――物物互联。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大数据和物联网让社交媒体插上了翱翔的翅膀。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和社会网络的构建,信息传播进入了关系传播,一些社交媒体成为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从而把新媒体经济导向关系经济。如果说互联网的发展促使传播赋权,那么社交媒体则促进关系赋权。喻国明教授认为,互联网的发展使社会对个体的赋权模式发生了范式转变,关系赋权作为一种全新的赋权机制,最大限度地激活了个体及其他关系资源网络,从根本上改变了权力格局与游戏规则。

目前社交媒体已形成多种传播形态和运营模式,有基于强关系的社交媒体,如微信;有基于弱关系的社交媒体,如微博;有基于位置服务的社交媒体,如滴滴打车;粉丝和网红打造了一个个社交入口,而直播和平台则把社交推向每一个角落。在今天,无社交不传播,媒介化与社会化融为一体,社交媒体已经从内容为王发展到连接一切!

然而,2016年为一些严重依赖社交媒体的运营者敲响了警钟。随着社交平台上运营者数量的不断增多,流量已呈现分散趋势,平台外的营收似乎亦达到顶峰。此外,社交媒体也给本已严峻的局面带来了新焦虑。尤其是Facebook,如今人们发现它构成的威胁竟和机遇等量。随着大数据的应用,信息泄露、数据安全等问题也在困扰着社交媒体。当微信面对人际过载、内容过载等社会化挑战时,腾讯创始人之一张志东对微信团队说,微信达到8亿用户之后,其社会复杂度已是无前人经验可借鉴的深水区,除了上面说的场景之外,还必然会有更多更深远的数字化社会难题接连浮现,微信团队面对社会化的挑战,会比5年前从零开始创业的挑战更大,责任也更大。

许多运营者不仅希望能够将在社交平台上的内容变现,而且渴望发掘社交媒体的连接能力。由于担心社交平台运营对于直接关系的稀释,运营者已不仅仅满足于以点赞和转发为基础的虚荣指标,他们开始专注内容与服务,线上与线下的连接。在社交媒体的关系传播中,关系转换和关系重构最为重要。笔者认为,对于社交平台,研究关系转换比研究关系本身更重要。张洪忠教授认为,社交媒体的价值观传播正在重构我们的社会关系,不但打破了传统媒体的“面”上传播关系,更打破了我们的社会一直以来“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建构方式。

三、社会化传播时代的到来

展望未来,社交媒体的发展方向使各个社交媒体之间会呈现出更多的关联性,它与现实的连接将更紧密,人类会成为虚拟世界的一部分。彭兰教授认为,在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一个万物皆媒的泛媒时代正在到来。然而,社交媒体的明天并不是一片光明。在人们纷纷表示对社交媒体的热忱与关注时,也有人在反思着这种趋势的另一面。社交媒体传播的自由交互性容易消解舆论的社会整合功能,使网络传播的自由空间处于无政府无秩序的状态。传播规范的缺失,信息传播的失控,致使网络社交媒体的传播极易出现各种负面功能。如“网络串联示威”的出现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但学者马尔科姆认为,社交媒体被大众高估了,数字化的狂热拥趸将新媒体看成无所不能的组织工具。

令人憧憬的是,如果当下仍然处于社交媒体发展的初级阶段,那么社交媒体的高级版会是怎样的存在?社交媒体的未来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社交媒体专家阿耶莱特?诺夫认为,社交媒体将来最显著的特征是信息不请自来。适当的信息会在适当的时候被传递给适当的人,为我们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实际上是一个智能社交的概念,人工智能将会让社交媒体变得更聪明,更善解人意。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将是明天社会化媒体的特征。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也将改变媒介生态和社会形态,需要在伦理的基础上加以治理。

大众传媒的失效以及失效的原因,恐怕需要从传播学近年来的发展上来寻找。笔者试图从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公共传播(public communication)、社会化传播(social communication)这三个概念入手分析大众传媒失效的原因。大众传播强调“受众”被动性,公共传播强调传播的公共性,社会传播强调大众参与和水平传播。

大众传播主要是机构性的,以五种大众媒介为传播介质和不确定数量的“受众”是它传播的对象,多为单向无反馈传播。公共传播是一个近年来使用频繁的新概念,尽管讨论较多,但至今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胡百精、杨奕在《公共传播研究的基本问题与传播学范式创新》一文中指出:“公共传播定义为多元主体基于公共性展开的沟通过程、活动与现象,旨在促进社??认同与公共之善。”[2]吴飞在《公共传播研究的社会价值与学术意义探析》一文中指出:“公共传播学是基于公共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参与各种社群实践活动,为人类的权利的平等、社会公正和民主参与社会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策略支持。”[3]社会化传播,不强调传播主体,而强调传播方式,指传播方式是弥漫的、对象是多样的、广泛渗透的。公共传播可以通过大众传播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社会性媒体进行社会化传播。可见,在当前的传播环境下,无论是大众传播方式还是公共传播理念,都可以借助于社会化传播的方式进行。

社会化传播偏重于运用社交媒体,一般是指一种传播方式或营销策略。但是,社会化传播并不只限于社交媒体,还包括每个互联网上的人,他们都在传播的节点上。有学者指出,传播的5W中的主体有可能会消失。如果从传播战略(为获得某种效果所进行的传播)角度看,社会化传播可能主要偏向于一种客观的或者事后的描述,而很难事先策划和掌控。那么,社会化传播这个概念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也不强了。当然,也许正因为如此,社会化传播概念的提出才具有了新意。

然而,一个新概念的提出必须说清它是什么和它不是什么,如果一个概念太无边界、太模糊,就容易让人觉得它可有可无,也不利于它得到承认和推广。社会化传播还是有主体的或者说是多主体的,传播也更加多样化和更加复杂化。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并存,传播理论需要重构。

“传播领域正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传播者从专业媒体机构扩展到非媒体机构和个人;内容生产模式从组织化到社会化;传播模式从单向大众传播到以社交关系为纽带的互动式群体传播;传播渠道从互相分隔到跨界融合;传播对象从被动接受到参与信息生产;传播范围从地方化到全球化;传播效果从传者基本可控到传受双方共同发挥作用。”[4]最近,可口可乐成立了北美社交中心,这是一个实时新闻编辑室,用来管理所有可口可乐商标品牌的社交媒体营销事务。可见,互联网世界里政府、企业、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互联网时代即社会化传播时代。

社交媒体的基本特点例3

社会化媒体的基础理论研究

社会化媒体的基础理论研究是一个尚不成熟的领域,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甚至在一些基本概念、特征、范围等问题上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概念与特征研究。2007年,Antony Mayfield 在《 什么是社会化媒体》(《What is Social Media》)一书中为社会化媒体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即“社会化媒体是一系列网络媒体的总称,这些媒体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的特点”。他认为,社会化媒体最大的特点是“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并将社会化媒体的基本形态分为七大类:社交网络、博客、维基、播客、论坛、内容社区和微博。Mayfield的定义成为学者们认识社会化媒体的重要起点。Kietzmann等人将社会化媒体定义为“超过了社会交往的内涵的社会化互动媒体,随时随地、门槛低和广泛的传播技术能使社会化媒体改变组织、群体和个人沟通方式”。他们观点的共性在于强调互动,因此暂时称之为“基于互动角度的概念”。

之后,后继学者又对社会化媒体提出了不同的定义:第一种是基于技术角度的界定,如Kaplan和Haenlein 提出社会化媒体是在 Web 2.0 技术的基础之上,允许人们交换自主创造内容的应用;第二种是美国公共关系协会提出的,认为社会化媒体是指支撑网络的那些工具和服务;第三种是基于网络结构的界定,如Toni Ahlqvist等人提出社会化媒体的一个重要元素是人际关系网,人际关系网反映了社会化媒体不再是所谓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漫无目的的传播,而是要依附于一定的关系网络,这也使得社会化媒体与传统媒体有了本质的区别。

此外,还有基于传播特点或者应用形态的界定,如认为社会化媒体具有内容碎片化、传播时空碎片化、受众碎片化、人们心智和生活方式碎片化的特性;还有一些学者将社会化媒体应用形式定义为博客、维基、播客、BBS、社交网络、内容社区和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就是由这些工具构建的社会化网络及其服务平台。

分类及类型研究。随着网络应用形态的丰富,社会化媒体所指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有必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然而,仅仅依据应用形态来分类显然缺乏学理依据,且难以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跨越。

Kaplan和Haenlein 运用媒介研究中的社会临场感理论(Social Presence)、媒介丰富度理论(Media Riches)以及社会过程理论,构建了一个二维表,根据表格将业已存在的社会化媒体分为不同的类别。在该分类方式下,就社会临场感和媒介丰富性来说,协作项目(如维基百科)和博客的程度是最低的,因为它们基本是基于文本的,因此交流空间较小;高一个层次是内容社区(如YouTube)以及社交网络(如Facebook),它们在文本交流之外还可以分享图片、视频以及其他形式的内容;最高层次的是虚拟游戏世界和虚拟社交世界(如“魔兽世界”“第二人生”),它试图在虚拟世界中复制面对面交往的所有维度。就自我展示和自我披露来说,博客比协作项目的程度高,因为后者主要聚焦于某一领域的内容;同理,社交网站比内容社区的自我披露程度更高;虚拟社交世界比虚拟游戏世界的自我披露程度更高,因为后者的用户是要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并以特定方式行动的。

Lietzmann和Hermkens等对社会化媒体的分类建立在对其功能性的区分上。他们首先提出了社会化媒体应该具有的七个基础功能模块(Functional Building Blocks),即认同、交谈、分享、存在、关系、声誉及群组:“认同”功能块表现出用户的社会化媒体设置在多大程度上透露他们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职业、所在地以及其他信息;“交谈”表现用户在多大程度上使用社会化媒体进行交流;“分享”是指用户使用社会化媒体来交换、、获取信息;“存在”是指用户可以在何种程度上与其他用户取得联系,这包括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情况;“关系”是指用户与其他用户之间的联系,具体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用户通过某种方式来相互交谈、分享社会事务、面晤或者仅仅是将对方加入好友列表;“声誉”是指用户如何识别他人及自己在社会化媒体中的地位(声誉在不同的社会化媒体平台上有不同的含义,有时声誉是一个信任问题,社会化媒体只能依靠机械判断,通过用户所提供的信息来判断何种关系是值得信任的);“群组”是指用户组建社区和子社区的功能,一个网络越是“社会化”,其朋友、“粉丝”、联系人的群组就越大。

大多数社会化媒体在这七个功能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没有哪个社交媒体只聚焦于其中一种功能,但又各有侧重,有的偏向身份认同,有的更关注分享,不一而足。

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研究

相对于理论研究的薄弱,应用研究的发展非常迅速。相关研究涉及到个人使用社会化媒体的情况,社会化媒体在企业、政府、媒体乃至非政府组织中的应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效果和影响。

商业与经济视角下的社会化媒体应用研究。商业与经济视角下社会化媒体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口碑影响、推广宣传、公关策划乃至组织管理等方面。值得指出的是,社会化媒体在上述诸方面的应用并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它还包括媒体、非政府组织乃至政府部门相关的行为。

首先,公共关系方面。社会化媒体在公共关系方面的应用研究包括两个内容。一是通过对公关从业人员的调查,发现社会化媒体在其工作中的重要性。例如Alikilic等人对于土耳其的公关从业者进行了一项在线问卷调查,运用UTAUT模型,研究调查了土耳其公关从业者是如何对内和对外使用社会化媒体的。二是具体研究公共关系人员如何使用社会化媒体,以及社会化媒体在公关应用中的效果。例如,Eyrich等人调查了公关从业者对于18种社会化媒体的使用情况,探究他们如何通过社会化媒体操纵“想象的受众”,如何以不同受众为目标,如何隐藏目的以及如何保持真实性等,并由此探究在公共关系领域社会化媒体应用的发展趋势。

其次,危机管理方面。对社会化媒体参与危机管理的研究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注重社会化媒体在危机事件传播中的作用;另一类关注公众对危机事件的反应以及对危机处理手段的反馈。例如,Liu BF等人通过一项针对162名大学生的实验研究,测验了一个以社会化媒体为媒介的危机传播模式(the Social-Mediated Crisis Communication Model,SMCC)。这项研究聚焦于SMCC模式的两个部分:危机信息形式的效果(传统媒体,社会化媒体,口碑传播)和公众对于危机回应策略的接受以及公众危机情绪的来源(第三方组织)。结果表明,有策略地将危机信息的形式和来源匹配起来对于危机回应尤为重要。

第三,品牌与营销方面。社会化媒体在品牌和营销方面的研究包括影响和使用两个方面,即研究社会化媒体如何影响品牌和市场,以及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开展广告和营销活动。例如,Christodoulides等人的定量研究为用户生产内容(UGC)对品牌的影响提供了例证。研究者建立了一个模型,为用户生产内容的驱动力和以消费者为基础的品牌价值之间的连结提供了新的洞察。研究表明,关于协同创造、集体和自我概念的消费者洞察对于用户生产内容有积极作用,从而对以消费者为基础的品牌价值产生影响。

第四,内部组织管理方面。如何运用社会化媒体进行组织内管理和组织外沟通,也同样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如Rybalko等人通过对《财富》的世界500强公司以及个人的Twitter信息随机样本的内容分析,研究了这些公司如何使用Twitter促进与股东的对话交流。研究发现,相对于没有用Twitter进行对话倾向的机构来说,具有此倾向的机构更重视与访客沟通。

政治与社会视角下的社会化媒体应用研究。以政治和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社会化媒体的应用,普遍关注效果和影响。研究通过理论推理论证社会化媒体可能引起的各种影响,和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存在的现实效果。

对于用户通过社会化媒体参与政治活动的研究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关注群体的行为特征,例如,Jiyeon考察了2009年Facebook上联合抵制Whole Food公司的事件,研究发现在社会化媒体上非计划性但效果有力的行动主义有可能激起拥有共同道德观念的中产阶级的进一步行动。他认为尽管许多人担心网络空间的群体极化,但是社会化媒体提供了一个相对包容的空间,反对者在此也会仔细审视自己的观点。

微观层面从个体用户切入,考虑个体在上述问题上的差异。例如,Homero等人对社会化媒体用于获取信息和个人社会资本以及用于公民参与和政治参与等进行了研究。这项研究首先检验了当人们利用社交网站获取政治事务或者集体事务的信息时,其民主愿望和行动会不会提升。结果表明,没有任何证据能够将社交网站的使用频率同公民参与行为和社会资本的增加联系起来。研究还发现,通过社交网站进行的新闻消费与人口统计变量之间有关系,如年轻人、少数民族、低收入者和低教育程度者可能更倾向于用社交网站获取信息。

媒介视角下的社会化媒体应用研究。随着社会化媒体的普及,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以及受众的媒介使用也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新闻机构利用智能手机来收集和社论内容,Mills等人通过四个国际智能手机的案例,研究了移动媒体在新闻生产中的使用。这项研究探讨了群体、学生和专业记者整理和媒体传输的潜力,并且提供量身定制的平台,并考察这个平台是否可以达到智能手机的内容制作和编辑部业务之间的无缝连接,同时探讨了未来的平台开发和潜在的设计方法。

除此之外,对于非营利机构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也被研究者提上了日程。例如,2010年,Rowena L. Briones等人以《跟上数字时代:美国红十字会如何使用社交媒体建立关系》为题,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社会化媒体如何被有效地用在公共关系中进行客户资源的维护、开拓,建立与客户或公众的联系的问题。研究认为,社交媒体似乎为促进交流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在这里组织与公众分享相似的价值观、信仰和兴趣。此外,研究还指出了美国红十字会社会化媒体的现状、问题和前景,还对美国红十字会社会化媒体的使用策略提出了建议。

国外社会化媒体研究的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国外社会化媒体研究的情况可见一斑,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良好的社会科学研究基础有利于新兴学科的发展。国外社会化媒体研究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与其良好的社会科学研究基础密不可分。包括传播学、社会学、管理学、商学、政治学等在内的社会学科,在国外有良好的研究基础,这为社会化媒体研究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一方面表现为理论和方法的支撑,另一方面是学术素养的延续。目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中仍缺乏这种宝贵的历史财富和学术积累。仅以传播学为例,进入互联网阶段后,网络传播研究成为传播学重要的分支。围绕网络传播的新问题,西方理论界迅速展开研究,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理论成果,包括社交现场感理论、媒介丰富度理论、信号理论、电子亲近理论等。相比之下,我国的网络传播理论研究还滞留在对传统传播学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验证阶段,这样的现状制约了理论创新,从而进一步制约了新兴学科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从根本上强化基础研究,才能弥补不足。

基础研究与理论研究亟待强化。对于国外社会化媒体研究而言,尽管基础学科内的理论创新有着很好的发育土壤,但是本研究领域内对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研究还很薄弱。现有的为数不多的成果对概念、特征、分类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往往陷入顾此失彼、厚此薄彼的境地,尚未形成共识。例如,一些研究中将电子邮件等与Twitter、Facebook等相提并论,一概算作社会化媒体。可见,概念体系尚未成形,对本质问题的规律性认知和理论体系的建构也有待深入研究。

社交媒体的基本特点例4

近期,新华社、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北京晚报等30余家媒体机构进驻开心网,4000万开心网注册用户可以通过社交网站这一新平台获取传统媒体提供的新闻资讯,与好友分享、交流。以社交为特点的开心网成为传统媒体争夺人气的新战场,再次反映出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成为人际传播路径下的一种新型大众传播模式。

social network与social networking

社交网站,英文称为Social Networking Site,简称SNS。目前风靡一时的Facebook、twitter以及开心网等都可归入这类网站。

所谓 social network,是一种由个体或组织(也称为“节点”)组成的社会结构,它由一种或更多特定形式的相互依赖关系联结而成,如朋友、血缘、金融交流等方面的关系。而social networking则是指个体借助这些关系联结成特定的群组,如社区、邻居等。这种群组的结成可能是面对面的(如在工作场所、学校),但在今天的网络上却最为流行。与传统的面对面方式相比,互联网上充斥着成千上万的个体,他们希望碰上其他互联网用户,以搜集和分享与各式各样主题相关的第一手信息和体验,最终发展出一种友谊或专业关系。这种陌生人之间通过网络实现社交的方式有一个经典的理论解释:六度分割理论。

六度分割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创立了六度分割理论,简单地说就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按照六度分割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这是Social Networking的早期理解。后来有人根据这种理论,创立了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但“熟人的熟人”只是社交拓展的一种方式。现在一般所谓的SNS,其含义已经远不止“熟人的熟人”这个层面。比如根据相同话题进行凝聚(如贴吧)、根据爱好进行凝聚、根据学习经历进行凝聚(如Facebook)、根据周末出游的相同地点进行凝聚等,都被纳入“SNS”的范畴。

社交网站(SNS)庞大的用户群及其特有的凝聚力使其作为信息传播介质的潜在作用日益突显。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社交网站Facebook、Twitter、YouTube就大出风头。当时的候选人奥巴马在Facebook拥有一个包含300万拥护者的群组,通过在网络上募集小额捐款。甚至有人称,2008年美国大选不仅仅是人奥巴马的胜利,同时也是美国社交网站的一场胜利。对于此次进驻开心网,新华社负责人也认为,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探索与网络等新媒体合作所产生的新的报道方式及商业运作模式。

传统媒体眼中这种“新”的报道方式与商业运作模式,其根本在于社交网站的人际传播模式对传统大众传播模式的路径变革,而这种变革是否成功,不仅在于表层的信息传播路径变化,亦在于由此带来的深层的信息传播本体――内容的改变。

传统媒体+社交网站: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路径接轨

社交网站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传播路径的改变。

1.传播模式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沿袭着点对面的传播模式,即以媒体为信源,向广大受众发出信息。作为信源的媒体主导着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方向,作为信息传播对象的受众则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这种单向传播的模式具有广覆盖的优点,同时也有其难以克服的弱点:传播路径的脆弱和传播效果的不可控。在这种模式下,信息一旦发出,即使是作为信息制造者的媒体事实上也无法有效掌控其传播进程;由于缺少中间节点的中继和增益,信息极易发生衰减甚至丢失;而且,对传播者一方而言,所谓受众不过是一个只有总体轮廓的群体。(见图1)

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交网站的信息传播主要依托人际传播的点对点模式,点与点的纵横交错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信息可以经由多重路径送达受众,而且由于点与点之间基于人际交往结成的凝聚关系使信息的传播过程变得稳定可控。(见图2)

重要的是,由于互联网平台的存在,这种点对点的人际传播模式大大突破了传统的点对面人际传播模式的局限,兼具了人际传播的精确性和大众传播的广泛性。

2.传播主体

如前所述,在传统传播模式下,媒体是当然和唯一的传播主体。而在社交网站上,媒体依然具有信息原发者的身份,但随着信息投放到人际传播网络,网络的每一个节点(媒体、网络中的群组、网络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可能成为再传播的主体,而随着这些再传播主体的加入,他们的个体影响也被加入到信息的再传播过程中,从而使这一过程愈加多元化。

3.传播对象

在传统传播模式下,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基本以群体姿态存在,个体特征非常模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信息传播的针对性,从而影响到传播效果的实现。而在社交网站的人际传播模式下,点对点的直接传受使信息的针对性大大增强,特别是网络中每一个节点作为传播主体的加入使信息针对性传播的成本大大降低,因为,每一个节点都有可能自发成为信息的再加工者。这无疑大大提高了传播致效的可能性。

路径变革传播致效:路径优势的深层转化

综上所述,传统媒体与社交网站的对接无疑是传播路径的一次变革。但是,这种表层的变革要真正转化为传播效果,还需要将路径优势向深层转化。

1.由针对到有效

使用与满足(Uses and Gratifications)理论认为,人们接触使用传播媒介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个体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信息传播的针对性。也就是说,针对性越强的信息因为满足了受众个体特定的需求,对受众就越有效。但是,这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在实际的传播活动中,信息的针对性总是有限的。这一方面基于传播者对传播对象特征把握的不确定;另一方面,信息针对性的要求越高,所付出的传播成本就越大,在大众传播中,由于传播对象(受众)群体的庞大,点对点的精确定制式传播需要付出难以估量的成本,因而在事实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这种针对性传播却在以人际传播为特征的社交网站平台上获得了一定的可能性。

如前所述,在这种新的传播模式下,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有可能作为传播主体参与进来,并义务地进行信息的针对性制作和再次传播。这就使得原本由媒体一家承担的针对性传播成本分解到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上,使点对点的精确传播具备了理论上的可能,因而也有可能大大提高传播的效果。不过,这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到现实的可行性之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解决这段距离的关键在于两点:

其一,媒体作为信息原发地是否提供了足够丰富和有效的信息。传统媒体要想借助社交网站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就必须提供足够多和有质量的信息。否则,传播路径的优势就只有理论上的意义。如同高速公路修得再好,如果没有多少车跑,路也就失去了意义。媒介系统依赖(Media System Dependency)理论认为,由于受众希望媒介系统能帮助他们接触和消费信息以实现其目标,他们会发展“与那些感觉最有助于帮助其达成目标的媒介的关系”(Loges&Ball-Rokeach,1993,p.603)。任何媒介吸引受众的核心都在于其内容是否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需求,传统媒体进驻社交网站也是如此,一开始可能由于传播路径新鲜这样的表层因素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但长远来看,如果没有有效的内容支持,这种吸引也将不过是昙花一现。

其二,社交网络中的各个节点有多少能被激活为主动传播的主体。如前文所述,社交网络中的各节点理论上有可能成为传统媒体信息义务的再传播者,从而大大增强信息的针对性。但事实上,这种义务行为不可能完全自觉发生,而是需要培养、引导和激发。通常对互联网使用者的研究都以在线时间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在线时间超过平均时长的被视为重度使用者,即heavy user。按一般推断,heavy user最有可能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主体力量。但事实上,在这些heavy user中,有很多人只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很少主动参与信息传播行为。网络信息传播的真正主体其实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具有heavy user的基本特征――使用网络的时间和频度较高;但同时,他们还有另外一些特质,比如参与信息传播的主动性较强、在网络社交群体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号召力。简言之,他们是在网络上有话语权并主动使用这种话语权的heavy user,我们将其称为power user。培养和争取更多的power user参与到媒体信息的传播行为中来,是传统媒体进驻社交网站后值得一做的功课,也是利用社交网络扩大传统媒体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

2.由信任到说服

信任是很多人际互动成为可能的关键,它是理解各种社会行为的基础。人际传播的一大优势就是,这种点对点的传播往往以人际间的信任作为基础,因而更容易产生传播效果。传统媒体与社交网站的结合产生了3种信任资源:

(1)对传统媒体的媒介信任,这种信任会在一定程度上自然转移到网络平台上,从而影响到受众对信息价值的判断。

(2)熟人间的人际信任,这是一种附加的信任资源,熟人的推荐往往会增加受众对信息接收的主动性和信任度。

(3)对power user的人际信任,它与受众可能不是熟人,但由于其作为意见领袖的号召力,其对信息的选择和推荐往往也会强化相关信息的传播效果。

如何保有和充分发挥这三种信任资源的作用,是传统媒体信息在社交网站上产生传播效果的关键。

结语

传统媒体进驻社交网站,是互联网背景下人际传播模式与大众传播模式的一次富有创意的结合。社交网站所拥有的人际网络资源为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其多元化传播主体所造就的针对性传播的可能性和独特的信任资源更为传统大众传播媒体所稀缺。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模式的创新到实际效果的产生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传统媒体进驻社交网站后,如何确保提供丰富和有效的信息,如何充分挖掘社交网站的路径优势和信任资源,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①《开心网成传统媒体争夺人气新战场》:

②Hovland, C. I., Janis, I. L., & Kelly, H. H. (1953). 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③Loges, W. E., & Ball-Rokeach, S. J. (1993). Dependency relations and newspaper readership. Journalism Quarterly, 70(3), 602-614.

④Stanley Milgram, 1967,"The Small World Problem", Psychology Today, Vol. 2, 60-67.

社交媒体的基本特点例5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3-0029-02

随着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传媒平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以其及时性强、互动性强、冲击力大、内容容量更丰富等众多优势,迅速成为传媒行业的佼佼者,极大地改变了传媒的发展格局,给传统媒体巨大的冲击,传媒领域正式进入了网络时代的新传媒时代。基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基于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广大新闻采编人员唯有不断加强学习,快速掌握新传媒的特征和规律,才能真正驾驭新的平台为我所用,成为网络时代的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本文从网络时代的传媒本身的特征谈起,就新闻采编人员的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探析。

1 充分了解并掌握新媒体的特点与属性

在掌握网络时代媒体平台的基本特点与属性,是分析新闻采编人员应该具备那些素质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唯有掌握了网络时代的传媒体特征,才能根据现实的需要针对性地找到提高网络时代新闻采编人员素质的“钥匙”,才能从本质上找到自身亟须修补的短板和症结,从而“对症下药”。

网络时代的传媒平台与传统的媒体传播平台的不同,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一是及时性更强。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采编,由于受到设备、交通工具、通讯手段、传播方式等限制,很多时候必须亲临现场才能采集到新闻,不能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把信息传播出来,实际上新闻变成了“旧闻”。网络时代借助于互联网技术,通过微博、贴吧等工具,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就能将信息传播出来,时效性更强。因此,网络时代的新闻采编人员要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增强新闻的时效性。

二是互动性更强。传统媒体只是单向传播,不具备双向交流的特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闻采编与传播的呆板。网络媒体时代的传媒机构,都将传统媒介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紧密结合,线上线下密切互动,让新闻变得更加生动,更有生命力。所以,新闻采编人员在网络时代要注重与受众的沟通交流,通过互动,去发现新闻,提取信息,升华新闻的主题和内涵,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让新闻更“接地气”。

三是信息大爆炸,信息来源多元化。广播和电视媒介受到时间限制,纸质传媒受到版面容量限制,只能在海量的信息中摘取部分新闻信息进行报道,信息的交流和沟通过既不充分也不深刻,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进步,不能满足社会受众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网络时代的传媒平台采用虚拟技术,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介的限制,实现了新闻信息采编与传播的全新革命。信息大爆炸是网络时代的基本特征,新闻采编人员要分析受众的心理需求,从信息中筛选有价值、富有生命力、能够正确引导舆论的素材信息进行加工编辑,从而扩大新闻的影响力。

四是言论更自由,新闻更开放。传统媒体在很多时候受到信息源的干扰和阻挠,不能全面地展示事件的全貌,或者不能更加深入地探究事件的真正根源。除此之外,还要受到体制内各级管理机构的审查和审核,新闻几乎都是经过过滤的产物,并不是原生态的事实本身。因此,新闻采编人员要更加注重听取和吸收“网友”的声音,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找到新闻的价值,在观点的争辩与讨论中找寻事实的本源。

2 善于辨别、分析、整理、整合各种信息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多元化,微博、贴吧、社交群等都是重要信息传播工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娱乐、教育、汽车、房产等社会各方面的新闻信息。信息的者只要具备基本的网络工具操作能力,不管其身份、地位、学历、目的、动机等,都可以信息,发表观点与评论,这就造成了信息的鱼目混杂。

新闻采编人员要善于分析这些信息,发现那些信息是有价值的,那些是没有营养的;那些是真实的,那些是虚假的;那些是表面的,那些是本质的……要运用分析、综合、对比、求证等各种方法检验信息的真伪,保持足够的清醒,独立思考,明辨真伪,编辑整合,传播真实、客观、全面、有价值的新闻。

3 广泛拓展社交网络渠道,扩大信息来源

网络时代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信息与信息接收的主体交融。在网络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只不过,新闻采编人员是职业的信息传播者,身份上赋予了职业特征而已。爆出猛料的微博博主、透漏内幕的贴吧吧主、转发新闻的社交群主……这些人都是广义上的新闻采编人,他们知道或者采集了信息,进行了编辑和,完成了信息传播的全过程。所以,受众由单纯的信息接收,变成信息接收与的角色融合,促进了新闻来源的多样化,促进了新闻信息的更快、更真实、更完整的传播。

基于网络时代新闻信息传播的这一特征,新闻采编人员为了获取更广泛的信息,就要拓展自己的社交网络,扩大信息来源,为新闻的采编提供稳定的多元化的渠道和方式。其一,某一领域的专职采编人员可以重点关注该领域的行业专家的微博、博客、QQ空间等动态,以此来提升报道的专业性和深度;其二,善于参加论坛、QQ群、贴吧等组织的各类网友互动,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其三,维护网络社交圈,通过线上互动,线下交流,增进感情,培养信任,让信息来源更可靠;其四,与同行建立广泛的联络,通过信息共享,资料共用等方式,建立起自己的信息来源渠道。

4 遵纪守法,坚守道德底线

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传播的面积更广,短时间集聚的影响力更大,因此,新闻采编人员在信息传播上更应该认真、谨慎、客观、理性、全面、准确。作为一名记者都必须严格地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恪守新闻行业自律,遵守职业道德。网络时代虽然很多信息传播平台是虚拟的,但它对受众,对社会的影响是现实的。因此,新闻采编人员在信息,表达情感时,必须要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和框架内适合的正确的信息。

记者在新闻信息前,一定要全面的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遵循新闻信息的一般流程,慎重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刻考虑到网络的迅速传播可能会造成的社会影响,这样才能保证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充分、高效、有价值的利用。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及时性、互动性等特征是一把双刃剑,可能会促进事件的积极发展,促进社会的正向发展,也可能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权衡利弊,取长补短,严格审核,强化监管才能促进网络时代媒体平台的健康长久发展。

综上所述,新闻采编人员要具备应势而变的水平和能力,分析掌握网络时代传媒的特点与属性,充分发挥和利用新传媒的优势,在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自身的采编水平,扩大社交网络,扩大新闻信息来源,通过信息、观点的交流与探讨,以独特的观察新闻视角、崭新的论点观点,让新闻更务实、更接地气、更丰富。网络时代的新闻采编人员应该是一专多能,知识丰富,了解受众,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社交媒体的基本特点例6

一、从宏观角度看社会化媒体对教育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社会化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和“学”方式,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出现了促进意义学习的交互学习方式以及Blending-learning(混合学习方式)。交互是在某种学习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间进行的双向交流,其目的在于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或人际关系的构建。而社会化媒体的“交流”和“对话”特性正好迎合了交互式学习的这一主要特征。“交流”是指采用社会化媒体将内容在媒体和用户之间双向传播,这就形成了一种交流。而“对话”是指社会化媒体和受众之间的双向对话,甚至是多个受众间的多向对话。

二、从对教育目标适应性的影响看社会化媒体对教育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布卢姆等人提出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将教学活动中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大领域。目前,社会化媒体的基本形式有六种:

博客:也包括微博,是在线刊物,最近的将显示在最前面。

维基:维基站点就像一个公共数据库,人们可以在上面添加内容,或对现有的内容进行修订和增补。最著名的维基站点是维基百科——一本在线的百科全书,仅英文资料就超过150万篇文章。

播客:可以通过Apple iTunes等软件来订阅的视频和音频内容。

论坛:用来进行在线讨论的平台,通常围绕着特定的话题。论坛是最早出现的社会化媒体,同时也是最强大、最流行的在线社区平台。

社交网络:人们可以在这类站点上建立个人的主页,在朋友之间分享内容并进行交流。

内容社区:组织和共享某个特定主题内容的社区。最流行的社区一般集中于照片(Flickr)、书签(del.icio.us)和视频(YouTube)等相关内容。

而对于每种类型的教学目标都能找到不同形式的社会化媒体与其所要展示的教学相匹配。如下图,我们来仔细地看一下。

首先,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对知识内容的掌握要求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若要实现对于知识内容的“知道”,上面六种形式的社会化媒体都能完成简单的知道功能;若要实现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播客、论坛、社交网络、内容社区可以很好的实现此功能;若要实现对于知识内容的“运用”,播客、播客、论坛、社交网络、内容社区基本上就能够满足;若要实现对于知识内容的“分析”,论坛、社交网络、博客、内容社区上都可以很好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达到与人分析的目的;若要实现对于知识内容的“综合”,论坛、内容社区等不可或缺;而要实现对于知识内容的“评价”,博客、论坛、社交网络、内容社区等起得作用更是相当重要。由上我们也不难看出,能够实现高级功能的媒体形式基本上也都能实现要求的低级功能,但反之不一定成立。

其次对于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因其有一个动作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技能的迁移的过程,所以既要有演示环节又要有模拟最后发挥环节,而论坛、内容社区等都能实现此功能的教学。

最后对于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因其需要产生情感共鸣,最后确立学习者的价值观,所以博客、播客、论坛、内容社区等都能实现此功能的教学。

由此,任何种类的教学目标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化媒体来实现此目标的教学和学习,这也为教学和学习带来了便利。

三、从对学习者的影响看社会化媒体对教育的影响

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以及不断的发展使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早先的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到混合学习(blending-learning)再到现在的泛在学习(ubiquitous-learning)无一不见证了社会化媒体对学习方式变革产生的深远影响,而没有社会化媒体就不会有这些新型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影响将会一直进行下去。

四、从对学生评价的影响看社会化媒体对教育的影响

社会化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单一、不客观的学生评价方式,带来了全新的、多样的学生评价方式。我们以往评价学生多依赖于学业成绩,而学生的协作能力、自我评价、平时表现、学习伙伴评价等很少被考虑进去,现在有了交互性强的社会化媒体,这些因素都可以以匿名或不公开的形式被传递到教师那里,少了“当面只能说好话”的不客观的评价。

总之,社会化媒体来了,以始料不及的速度冲击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更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在这场革命中始终保持“新思维,新头脑”的人才会赢,你准备好了吗?

社交媒体的基本特点例7

一、导论

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采用最先进的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交互式教学手段。 在远程开放教育这种学习方式下,采用信息技术交流,以文字教材为基本媒体,配合音像教材、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利用电话答疑、电子信箱等信息交流,并辅以必要的面授辅导,是大众化的、终身学习的最理想和最方便的学习方式。

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方式,适用于社会的任何群体,但目前远程开放教育的普及度并不高,大部分学员对远程开放教育的形式和操作实施仍不了解,不知道远程开放教育给教育所带来的好处,因此在社会大力宣传推广远程开放教育是必要的。

目前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网络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交流渠道,因此采用网络社交媒体对远程开放教育进行宣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试图立足于对企业社交媒体经营模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远程开放教育的社交媒体推广经营方案。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交媒体是一种社会化的沟通方式,本质上是把传统的以物理为媒介的互联网转化成以个人为媒体的互联网,过去耳口相传的信息传递形式被转移到了网络上,媒体与受众者之间的界限愈加区别,媒体与个人实现了有机合一。

最先研究社交媒体的是一家名为“spannerworks”的新媒体研究机构,其在《什么是社交媒体》中提出,社交媒体是一种赋予用户极大程度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该类媒体具有参与、公开、对话、交流、社区化、连通性的特点。

刘蔚,胡昌龙(2012)提出社交媒体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产生的一种区别于传统主流媒体,给予用户参与的空间,以用户创造内容和信息传播为主要特点的新型交互式在线媒体。目前对社交媒体的界定基本包括: 博客(Blog)、微型博客(Twitter)、论坛(BBS)、社交网络(SNS)、播客(Podcast)、维基(wiki)、内容社区(content-community)等7种形式。社交媒体以其互动的特性在现代商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我国企业的社交媒体经营现状

1.企业对社交媒体的应用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应用社交媒体树立品牌口碑,建立与客户之间的亲密关系,增强客户黏度。近两年国内企业应用社交媒体取得较好效果的案例较多,下面挑选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携程网的企业博客Ctripper,用于社会化媒体来吸引入境旅游者, 选择以微博、视频、邮件、手机为社会化媒体工具进行营销。

优衣库2010年优衣库在国内开展社交媒体营销创意活动:LUCKY LINE,网络排队有奖活动。优衣库通过一些轻量级的社交小游戏,实现了线上社交网站与网店和线下人群的拉动和实体店的成功营销,通过游戏充分调动用户的社交积极性,接近与客户关系,在客户的真实社交圈子中产生联动效应,形成了人人相传的口碑效应,其核心在于体验营销和关系营销。

2012年创立的黄太吉煎饼店应用社交媒体平台营销,包括新浪微博、大众点评,即时通讯工具(如微信、陌陌),通过这些途径来订餐和推送促销信息,达到提升产品知名度的作用。

2.企业社交媒体的经营模式

通过研究企业应用社交媒体的案例,可以归纳出企业使用社交媒体的基本模式:

(1)成立相应的社交媒体营销组织。企业进行社交媒体营销,成立相应的组织是关键。随着互联网技能和数字化信息的日益发达,企业迫切需要成立专门社交媒体营销部门,合理灵活的运用各种社交媒体为企业的品牌和产品服务。未来,人与人的联系更加紧密,人与人之间的影响加大,企业建立专门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组织将能更好地发挥网络社交关系的作用。

(2)配置对应的社交媒体营销人员。大部分企业认识到组建一支高效率团队对项目的开展非常有帮助。社交和数字媒体的崛起改变了往常营销团队的构成,传统的营销人员都是通才,现在挑选社交媒体管理人员需要考虑到营销能力和技术性相结合。

(3)选择合适的社交媒体, 用心经营。不同类型的企业会根据产品或服务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社交媒体组合,使之产生最佳的推广效果。例如有的食品类企业的产品合适线上支付,线下交易,即O2O模式,该类企业则采用微信平台进行营销。有的企业只是为了树立品牌形象,则可采用博客、微博等组合媒体。不同的社交媒体组合,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的推广目标能发送到受众面前,产生影响力。

(4)运用关系营销。关系营销的核心是与顾客保持长期的关系基础上开展营销活动,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互联网把人与人构建成一个巨大的关系网络,企业合理地运用关系营销则可以扩大宣传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远程开放教育的社交媒体推广经营方案

基于对企业社交媒体经营模式的分析,结合学校的特点,本人认为学校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社交媒体推广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建设学校网络推广工作室

学校社交媒体的经营模式可以参考企业社交媒体的宣传模式,在学校建立自己的网络推广团队,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对远程开放教育进行网络推广和宣传。网络推广团队由教师与学生组成,由教师负责进行管理和监督。团队以学校社团的形式开展活动,设置社长和副社长,负责各项网络推广任务的安排和实施管理。社团中设置活动策划部、业务部、文案设计部、客服互动部,其中文案设计部和客服互动部按推广媒体的不同进行文案的设计和推广工作,如图1。文案设计人员负责为推广信息设计合适的图片和宣传海报,撰写推广信息内容。客服专员负责把推广文案在各推广渠道上进行,并记录推广信息的转发数量、回复数量等,同时监控记录网络舆论。

社团成员由社团的教导教师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宣传和招聘,主要招聘热衷于电子商务实践的青年学生,重点招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学生可以将学习的技能在网络推广社团的活动中加以运用。

招聘工作先让学生进行报名,再对报名的学生进行面试。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志愿。要求学生有从事网络营销相关工作的志愿,从而通过该次工作实践,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图1 网络推广工作室组织架构

社交媒体团队根据团队管理制度,积极组织开展活动,如网络广告文案制作,论坛、微博、贴吧等的推广,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践活动。

2.明确推广的目标群体

学校社交媒体团队在开展网络推广之前,必须先了解哪些群体是推广目标,这部分群体有哪些兴趣和爱好,通过社会化媒体找到他们并主动建立联系。了解网络推广的受众目标喜欢倾听什么,想了解远程开放教育哪些方面的内容。

远程开放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继续化和教育中终身化,满足更多求学者的愿望。它建立在对各种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是实现教育的平等化和大众化的教育形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市场潜力巨大。

以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的目标服务对象为例,主要有在校学生、准备报读大专、本科的学生、想进修的工作者。由于远程开放教育主要通过网络技术开展教学,学员必须具备上网操作能力,熟悉网络媒体的操作,接受网络教学、网络答疑等教学形式。因此把网络推广受众定位于青少年,包括学生及刚参加工作有进修需求的人员,这部分人群熟悉网络操作及各种网络社交媒体,能与之在网络上互动,能取得更好地推广效果。

3.选择合适的社交媒体

在互联网上开展营销推广之前,需要选择一些合适的工具,例如网站、电子邮件系统和社交媒体账户。根据确定的目标受众,选择目前国内的主流社交媒体,建立账户。选择的主流媒体包括新浪微博、新浪博客、论坛、百度等。

4.制定网络推广执行详情

根据选择的社交媒体,制定推广的执行详情,并安排主负责的学生,为该渠道的推广工作进行安排和管理,如表1。

表1 网络推广执行详情表

5.设计推广工作记录表格

为了记录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网络推广效果,本人结合企业的工作记录和社交媒体特征,设计了远程开放教育网络信息推广记录工作表格,分别有博客推广工作记录表格、微博推广工作记录表格、论坛推广工作记录表格、百度经验推广工作记录表格(如表2、表3、表4、表5),工作记录表有助于记录工作情况,评价工作效果,其中的阅读量、查看量、转发量等反映了网络推广的影响程度。

表2 博客推广工作记录表

表3 微博推广工作记录表

表4 论坛推广工作记录表

表5 百度经验推广记录表

综上所述,学校可以通过制定合理完善的社交媒体推广经营方案,对远程开放教育进行网络推广。开展社交媒体的推广时,需要结合企业的社交媒体营销方法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本人总结得出以下几个要点:

1.开展推广前,分析目标受众的特征

实施推广工作之前,必须充分了解目标受众的特征,年龄段及兴趣点,他们对远程开放教育的需要。了解目标受众的特征,才有助于寻找目标受众在哪些社会化媒体平台上,方便推广信息。

2.寻找存在目标受众的社交媒体平台

目标受众会活跃在很多社交媒体平台,因此需要推广者选择目标受众较集中且操作方便、经济的平台,洞悉他们怎样相互对话和分享。选择社交媒体平台后,则需要了解网络社区的规范和禁忌。

3.制定完善的工作执行方案

由于社交媒体的使用是关系到团队的每一个人,因此必须制定完善的工作执行方案,确定各个社交媒体平台的负责人,规定每个平台的具体操作,使每个部门的教师和学生都能按执行详情设计信息的内容,与受众互动。明确每个时间段的工作情况及负责人,当发现问题时应如何处理。通过详细的规定使团队的每个人都能分工合作,最后达到同一个目标。

4.有推广的目标和衡量标准

确定推广目标,使团队都有工作的动力。制定衡量的标准,对推广工作的效果进行量化,如查看量、回复量、粉丝量等。不同社交媒体平台设定不同的衡量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设计工作登记表格,记录推广的各项数据,以便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推广的效果。

5.将推广工作与教学相结合

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因此推广工作的实施应该结合学校专业的课改工作一起进行,把该项推广项目作为课程的一个实施任务,让教师通过实施工作获取实践经验,让学生通过“做”达到“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H.James Wilson,Patircia J.Guinan,Salvatore Parise, Bruce D.Weinberg . 你的社交媒体战略是什么[J].北京:商业评论,2011:36-40

[2]David Kirkpatrick.Facebook效应[M].北京: 华文出版社,2010:1-13

[3]王惟言,邹自德.电子商务导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176-181

社交媒体的基本特点例8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00702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工厂”,因为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品牌,在国际竞争中走的弯路众所周知。那么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随着社交媒体兴起,品牌该如何低成本高效率传播,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1相关文献回顾

Mc Phee(1963)提出市场上存在双危险效应,即大品牌或更加受欢迎的品牌可以享受更多的好处,拥有更多顾客和更高的顾客忠诚。20世纪70年代开始,Ehrenberg等人将双危险效应与品牌的研究联系起来进行研究。Philip Kotler认为,品牌可以从资金、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这6个领域给顾客提供商家及所售产品的信息。

社交媒体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具有巨大的流量和相对透明和公平的规则。社交媒体最常见的基本形式主要有Facebook、Twitter、YouTube、微博、微信、APP、QQ和论坛社区等。Antony Mayfield(2007)认为社交媒体是一个给用户提供参与空间的新网络媒体,这意味着媒体让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交流。张引等人(2013)认为,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应用中可以把握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变化规律。徐艺欣(2013年)认为社交媒体强调了人际关系和信息传播方式的融合。马斌(2014)认为,通过社交媒体朋友圈之间传播的品牌形象将更容易被朋友之间认同,具有口碑传播的鲜明特点。人们比较愿意相信来自认识的朋友们分享的体验,无疑这会提升顾客参与度和满意度(王晓展,2014)。

在大数据时代,基于社交媒体,鲜为人知的新创品牌以及信息传播点能够得到更加精确的定制和传播。在品牌传播的过程中的最重要的部分是选择目标受众,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准确的识别目标受众的兴趣点(胥琳佳,2013;路雪珂,2014)。

2基于社交媒体品牌传播的问题

本研究走访了成都高新区创业园的37家入驻孵化的企业,其中有35家拥有自己的品牌,有31家企业准备使用社交媒体传播品牌,有12家已经建设或在建自己的社交媒体传播平台。我们通过对这些企业进行分析,总结出基于社交媒体传播品牌具有以下问题:

(1)数量太大,价值密度低。社交媒体的基本特点是大范围的不同的数据类型在同时交互式传播,庞大的数据量,超出了一般企业的控制能力;低密度数据价值,比如视频安全监控,在持续监测下具有重大价值的信息可能只是一两秒的数据流。

(2)时效性强,传播跟不上更新速度。社交媒体环境的变化多端,需要监控并及时迅速作出反应。企业在传播过程中都希望信息传播速度变快、范围变广。但是,目前企业掌握的数据挖掘技术还不够,不容易时刻关注到高速运转、随时在更新的社交媒体。

(3)安全性低,私密性弱,监管难。社交媒体中充斥着大量虚假信息,要想轻易让社交媒体的成员相信品牌,聚集旺盛的人气,并且建立忠诚度和美誉度,这让品牌的传播倍感棘手,借助专业性的工具和平台又要增加成本。因此,信任度、忠诚度和美誉度不容易提高。

(4)话语权低,负面消息难控制。社交媒体作为供给网友自由发表舆论的平台,并不掌握太多数据的社交媒体中单个成员,面对负面新闻,缺少舆论话语权,又必须在第一时间将其解决,不然会很快扩散到很大范围,造成无法控制的影响。

(5)容易遭受复制仿冒等不正当竞争侵害。数据公开是一把双刃剑,公开数据会引来模仿复制,从而导致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出现。

3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本研究经过对走访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导致问题出现主要有以下原因:

(1)品牌自身存在个性、特色、定位等问题。内因是基础,要内容为王,练好内功,分享有价值的内容,特色鲜明,才会被广泛关注。应着眼于顾客需求,在品牌定位中强调品牌的特点,使产品更加个性化。否则,在社交媒体大数据中会被淹没。

(2)品牌自身存在是否能精准地满足顾客需求的问题。精准传播的实现依赖于大数据的应用,对顾客画像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促销的时候,可以针对大数据预测结果,来发现顾客、创造新的顾客、挖掘顾客更大的购买力、增加顾客的购买数量和购买频次。

(3)缺少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传播推手。传播推手是关键节点,建立与具有话语权的关键人物的良好关系,这些人物是社交媒体传播的重要节点。与高昂的广告成本花费相比,通过和关键人物默契的合作,利用关键人员和他们的粉丝无限配合和有效沟通之间微妙的融合,会取得廉价、高效、精准的传播效果。关键节点的媒体传播价值被凸显了出来,但是,目前这种传播方式路径还未成为企业的首要选择。

(4)缺少知识产权保护。既然开放和复制已经不可避免,为了防止品牌在传播中被人肆意截取仿冒,先行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是必要的,比如预先申请注册商标、外观设计专利、发明专利等。

4解决问题的对策模型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设计了关键节点传播路径模型,以期解决上述问题。

图1社交媒体中关键节点传播路径模型(刺猬模型)图1的横坐标表示传播的空间,纵坐标表示传播的时间,箭头表示传播路径的方向。通过社交媒体,新的信息很快就能传播到遥远的空间,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整个路径模型外形酷似一只刺猬,所以也可称为“刺猬”模型。

图1中浅色的圆形节点是一般节点,深色的方形节点是关键节点。深色的方形节点能将收到的信息转发到关注自己的新的更多节点。这种能将有效传播数量超过接收数量的若干倍以上的节点,我们就称为关键节点。关键节点人物一般是社会公众人物,拥有众多的粉丝,具有较好的影响带动作用。而一般节点并不具有这样的传播价值。

上述路径反过来,各关键节点能接收到众多目标顾客的信息反馈,这些数据集中到品牌传播者那里,能够更加精准地分析潜在的消费需求,从而提出更多精准的市场预测,实现精准的传播。这种方式还能通过关键节点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解决了监管、话语权等诸多问题。

表1关键节点传播路径与传统路径的区别

区别传播受众传播途径传播效率传播费用舆论控制传统的

传播路径面向不特定的大众主要依靠媒体刊载低,不知道哪部分浪费了广告费依靠传媒关键节点

传播路径面向已经被关键节点聚类的小众主要依靠关键节点的朋友圈分享高,能够精准地投放到已聚类的目标顾客关键节点

公关费依靠粉丝对关键节点的信任表1比较了本研究提出的关键节点传播路径与传统传播路径的区别。从表中不难看出,基于社交媒体的关键节点传播在传播受众、传播路径上更加精准了,传播效率提高了,传播费用降低了。

因此,对品牌传播者来说,一方面要注意品牌自身的内容,如品牌的个性、特色、与顾客需求的契合度、是否获得知识产权保护,使其更适合社交媒体传播;另一方面,要认真培养自己的关键节点,比如行业内的大师、名人、明星等。获得关键节点的支持,将比传统商业广告更加精准和高效。

参考文献

[1]胥琳佳.大数据对于传播学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影响[J].中国出版,2013,(09).

[2]岳莹.品牌、自媒体与大数据的未来:当代传播语境下川北灯戏发展策略论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4,(01).

[3]徐艺欣.基于社会化媒体的精准营销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3,(05).

[4]马斌.社交媒体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4,(07).

社交媒体的基本特点例9

关键词:传媒经济;社会资本;经济资本;转化

我们在理解传媒经济的时候,一般是以著名的“二次销售”理论为基础,即传媒的利润主要是传媒通过把凝聚在自己版面或时段上的受众注意力以及自己对于受众的影响力卖给广告商来实现的。我们要问的是,传媒凭什么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其影响力来自哪里?实质是什么?如何才能培育这种影响力?

这里所说的传媒,特指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传媒影响力是受众注意力的质量,是文化活动者以一种所喜爱的方式左右他人行为的能力。影响力在本质上是一种控制能力,这种控制能力表现为影响力的发出者对于影响力的收受者在其认知、倾向、意见、态度和信仰以及外表行为等方面合目的性的控制作用。影响力是大众传媒存在价值的最重要的体现方式。无论是舆论导向、还是广告销售,大众传媒的功能发挥都取决于其影响力的大小。

大众传媒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传播形式,主要在于其传播的规模化和公开性,也即传播的广泛性和民主性,因而其基本的功能是放大和公开,即把一个信息大规模公开。大众传媒所有的功能,都是由此造成或者说是派生的。

所谓规模化,其含义有两个:一是指数量大,包括信息的大批量和受众的大范围;二是指齐一,即整齐划一。整齐划一也有两个内涵:一是传递信息的一致,如到达受众面前的是同一期报纸、同一期节目;二是时间上的一致,信息几乎是同时(至少传播者主观目的是这样)到达受众面前的。规模化是大众传播的数量特征和结构特点。

所谓公开性,其含义是大众传媒上的信息面向所有公众,传播的对象(即受众)是匿名的,分散的,无阶层和群组之分,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除了技术门槛(如接收设备的有无、符号解码能力的大小等)外,没有其他门槛。公开性是大众传媒的内在属性。它要求大众传媒尊重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话语权,大力拓展信息畅通渠道,把公众欲知、应知、早知的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告诉公众,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在传播中,规模和公开性在同等条件下成正比,也就是说,规模越大,公开性越强烈。所以大众传播就是一种使某个信息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的传播方式,其特点可以一言以蔽之,就是大规模公开。

规模化和公开性使得大众传媒成为了公众舆论的良好载体。因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1]舆论的特点一个是多数公众的意见。二是,这些意见一定是表达出来、在表达中不断磨合、达成相对一致的意见。这些与大众传媒的特点不期而合。

“报纸是作为公众舆论的纸币来流通的”[2],这是马克思关于报纸与舆论关系问题的一个著名论述。这一论述把报纸与公众舆论的关系比作纸币与商品的关系,可以给我们两点启迪:第一,正如纸币必须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报纸也必须以反映舆论(即民意)为基础;第二,正如纸币的价格可以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一样,报纸上的舆论呈现也可以围绕社会舆论上下波动,这种波动是报纸的主观性和主导性的体现,是报纸的舆论引导机制的作用方式。但是这种波动不能偏离社会舆论太远,太远就会出现舆论的“通货膨胀”,这种情况下的报纸就贬值于行尸走肉。

马克思虽然说的是报纸,但是对于其他大众传媒来说也一样。这个比喻说明,大众传媒的生命力在于它与社会舆论的共生共荣的联系。传媒的影响力来源于对舆论的影响力,它的力量实际是舆论的力量;但这还不足以说明传媒影响力的实质。笔者认为,传媒影响力的实质在于传媒通过与舆论互动而形成的对社会资本的占有,而传媒经济的实质就是实现这种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之间的转化。

社会资本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特别是90年代国际学术界广泛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意指一种存在于社会结构关系中的资源,它体现为(1)个人关系;(2)成员身份;(3)社会网络;(4)信任关系。其中核心要素或基础要素就是信任关系。社会资本被认为是区分经济资本(包括货币资本、物质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等)和文化资本、可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

社会资本既包括正式的制度设计,也包括信任度、归属感等软性要素。笔者以为,社会资本就是人们在社会中的交往成本,这种交往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一个社会的社会资本越丰裕,其交往成本就越低。这种交往成本体现在经济上就是交易费用,体现在社会交往上就是信任度的高低问题。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舆论工具,对社会资本中软性要素的培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传媒能准确、全面、及时地反映世界真相和公众意见,有效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这对于营造一个互相信任、彼此关爱的社会氛围有巨大作用,同时传媒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得到公众的充分信任,从而赢得公信力。相反,如果传媒本身就不诚实,它在社会中所起的示范和暗示作用是极其恶劣的,对社会资本的损害也是极其巨大的。如果社会受到了损害,传媒的生存环境就会越来越恶劣,而最终受害的,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社交媒体的基本特点例10

用数据说话

对于很多人来说,社交媒体,无论是QQ空间、人人网,还是微博、微信,都是一个熟人或者生人之间社交的圈子,这里只欢迎希望见到的人,或者不期而遇的同道中人,至于带着自己产品的不速之客,则会感到深恶痛绝。这也是初引入信息流时,很多人感到反感的原因所在。这就像一群朋友聚会时闯进来的推销员一样让人厌恶。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信息流中后边跟随的评论不再是清一水的厌恶,而开始多了很多对产品表示感兴趣的评论,或者至少是对产品本身的评论。这一方面说明受众对这种广告形式已经开始有了习惯养成,另一方面,还是说明了当出现使受众产生兴趣的广告时,对广告的厌恶情绪变成了对相关信息的关注,而这方面就牵扯到了关于产品的精准营销。

精准,是一个有充分吸引力的词语,代表着一种理想的状态,但同时,也是一个有些唬人的词语,以至于一部分脚踏实地不喜浮夸的业内人士对其表示抗拒,认为频频提及者不过是在玩弄概念,吸引眼珠。但这一状态又是每个希望用实在的技术为行业推进尽出自己努力的企业在默默争取的目标,也是其在无限靠近的状态。技术的进步开启了营销行为向精准的日益贴近,而社交媒体所产生的大数据内容,正是这一行为实现的有效根基。

受众在社交媒体上所体现的上网特点,因其选择众多、贴近生活而更加反映受众自身特点,对于这一领域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于实现广告有效投放至少不会比在搜索、购物中反映的效果差,关注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通过检测数据,在客户允许下获得的第三方数据,对于用户行为习惯的推测准确性更有保障。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于用户的隐私保护以及社交媒体对于自身数据的保密。由于现有的互联网巨头纷纷推出自己的DSP平台,这让第三方数据分析者在竞争与合作中,比较处于劣势的地位,这一点无论在资源还是人才的占有上都是显而易见。

让内容营销

在各种社交媒体上,无论用户对于各类营销号如何冷嘲热讽,但在各大品牌官方账号下的评论却很少无关的排斥,而是对产品或活动本身的关注与评论,这也是内容即广告的魅力之处。同时,官方账号的存在,更集中了品牌本身的关注者,在对需要者进行有效集中的同时,对于非需要用户也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的效果。

越来越多资金充足的广告主开始喜欢原生广告的形式。在视频、事件、报道等各种形式的帮助下,品牌的内涵得到挖掘与延伸,而消费者甚至可以成为爱好者对于品牌的忠诚度也得到了加强,而互联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可延展性让这些内容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社交媒体上的官方账号让品牌的宣传有了一个常规有效的渠道,这也是新媒体的发展迅速赶超传统媒体的原因所在。据国外媒体报道,到2017年,社交媒体广告支出预期将达到100亿美元,而原生广告在其中的占比至少为40%。

在美国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上的报告显示,品牌广告主试图在移动、PC上做跨平台推广营销,而通过原生广告实现PC端与移动端媒体内容间无缝式融合显得合理而实际。同时,根据AdRoll提供的数据, Facebook信息流中的广告点击量是传统网页侧栏广告点击量的49倍,而单次点击成本较后者低54%。这份报告还认为,图片和视频分享应用也可以提供有效的原生广告形式,而图片因其与文字相比更加形象、与视频相比更加简洁的特性成为互联网最常见的分享内容。

当然,官方账号的运营本身也需要大量精力。很多品牌广告主惯性地将这种运营工作外包给了广告公司,广告公司也乐于接受这种易见成效的宣传工作,但官方账号作为自身形象的社交媒体窗口,其象征意义与气质体现需要更熟悉品牌,也更有感情基础的人士才能做好。同时,增强与用户的互动,甚至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中鼓励消费者参与其中,提供建议和想法,也是加强品牌与消费者关系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同样,即使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节目,其推广中,社交媒体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最近一段时间创下收视纪录的节目《爸爸去哪儿》,很多用户就都是被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吸引而成为忠实观众的,而移动端也成为很多用户收看节目的主要视频工具。

掘账号价值

社交媒体每个用户都拥有一个自己的账号,这个账号成为用户在该媒体的世界中自身的象征,也是在网络世界的代表。很多社交媒体都推出了与其它网络应用的账号互通服务,通过一个账号用户可以登录几乎全部自己感兴趣的网站和App等。这也是值得营销者进行挖掘的价值。

微信支付在前一段时间引起业界普遍关注,在微博叫好不叫座许久之后,微信的经济意义受到专业或不专业的各种猜测,而腾讯也在此做了一些成功的尝试,其中支付与游戏都得到了市场的强烈回应。而在社交媒体中,微博、人人等也都推出了账号的支付功能,这是互联网、金融融会贯通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交媒体对于营销行为的尝试,是对商业的有力切入,而对于电商营销者而言,这个入口的营销价值则更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