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3 16:28:52

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

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例1

高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向企业提供能够从事实际财务工作的合格毕业生。而毕业设计作为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对培养学生适应企业财务岗位需求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展面向企业的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对提高高职毕业生对企业经营过程中遇见的投资方向、筹资问题、应收账款控制、利润分配、以及存货管理等相关财会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是目前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主要方向。

1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的概述

1.1基本性质

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是我国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或实习期间获得的职业技能进行综合提升的关键环节。因此,在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文件和高校教学评估过程中,都对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给予了极大的重视。由于高职教育的一个显著目标就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建构,所以毕业设计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就愈加突出。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目前高职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过程中,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毕业设计应有的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作用没有得到凸显,毕业设计更多的走向普通高校的学术性论文写作的方向。具体来说目前高职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遵循的是“论文指导教师命题学生进行选题指导教师下发任务书学生按时保质完成任务书进行论文答辩”这一模式。这种模式完全将毕业设计以论文写作的形式完成,没有注重通过毕业设计提升学生的初步职业能力,形式化倾向比较明显。

2面向企业视角下的高职财会专业职业能力和毕业设计分析

2.1职业能力的构成

职业能力包括专业和非专业能力两个部分,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所在。专业能力指的是在职业活动中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专业能力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是“显性”职业能力。而非专业能力指的是能够普遍适应所有岗位需求的专业能力之外的的职业能力,它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个性心理特征,与专业能力相比,非专业能力是一种“隐性”职业能力,强调的是潜在可能性和可持续性。从我国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的特点来看,非专业能力主要包括了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三个方面。而从高职会计专业角度出发,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专业能力。即是学生要胜任会计工作岗位各项技术要求应该具备的侧重于实践的各种能力。其次,职业认知能力。即是对会计行业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以及其意义的理解、掌握和认知。最后,团队协作能力。这一能力指的是在具体的会计工作中正确处理工作与个人、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能力。

2.2毕业设计模式的构建原则

面向企业的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实质上就是要求在毕业设计中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的职业环境或模拟职业环境,使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在主要知识、技能、态度、以及能力等方面按照职业要求进行内化,进而提高初步获得的职业能力。具体来说设计模式应该按照“凭证———账簿———报表”的模式来开展。因此,要实现财会专业毕业设计的这一目标,应该按照如下原则构建高职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模式。首先,目标具有针对性。以高职财会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目标,以真实的会计应用环境为根本开展毕业设计。其次,方案具有可行性。目前,许多高职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是与毕业实习完全脱离的,二者似乎是两个毫无联系的过程。如果将毕业设计贯穿到实习过程中,让学生边实习边进行设计,以设计题目为中心目标开展实习,这样既能明确毕业实习目标,提高实习效率,同时也使得毕业设计与具体的职业环境紧密结合。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毕业设计方案在目前高职财会专业教学中还是具有较高可行性的。再次,过程具有可控性。高职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除了需要有有效的组织外,实施过程的可靠性也是保证预期效果和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如果失去对过程的有效控制,整个设计既有可能会流于形式而失去其原本的意义。由于财会工作具有财务处理相关性、业务内容相似性、规范要求一致性等特点,所以对高职财会毕业设计进行过程有效控制显得十分必要。最后,设计成果具有可评价性。通过“凭证———账簿———报表”与汇报答辩的形式,在评价学生毕业设计结果的同时,还可以对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穿行的过程进行评价考核。这种将结果和过程同时纳入考核评价的方法,能够实现对学生技能掌握程度、操作规范程度、工作熟练程度、以及灵活应变能力和会计职业道德的掌握等方面的的提升情况的把握。

3面向企业的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具体实践

面向企业的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是一种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毕业设计模式,在该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就在于企业参与到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也即是说在毕业设计教学中实施深度的校企合作。具体来说,这一毕业设计模式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毕业设计的流程。明确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各自职责。企业的指导人员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指导管理;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毕业设计进行中期检查;在毕业答辩前两周学生返回学校整理毕业设计相关的记账凭证、编制会计报表、并进行报表分析,同时带回实习报告等相关实习资料。第二阶段,校企共同合作共同选取设计素材。素材选取一定要学校和企业共同把关,使得设计素材能够充分结合专业和企业岗位的需求,素材内容能够反映财会专业的知识体系,并且含有丰富的任务量和相应的深度。第三阶段,学生选题。指导教师讲学生按照3—5人一组进行毕业设计小组分组,让每个小组从给定的素材中选取一部份,然后根据工作性质和内容对人物进行细分,每个人承担不同的职业角色和责任。第四阶段,校企双方共同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任务书要明确每个小组及其成员的具体任务、要求以及人物完成时间。个人则根据任务分工或者是根据任务收集的各种凭证、报表、以及编制报表或分析报表,对单个岗位技能进行熟悉或掌握岗位群之间的联系。小组最后以:“凭证———账簿———报表”的形式和毕业答辩的形式最终完成毕业设计。第五阶段,校企双方共同考核。这一阶段是高职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的收官站。校企双方对学生实习期间岗位工作的规范程度、学生毕业设计中知识体系运用和把握的熟练程度进行考核,并共同举行毕业设计答辩和综合评价,进而评选出其中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和岗位实习能手,以双向选择的方式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

4结语

面向企业的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实质上是高职办学校企合作的深化和拓展,是高职办学目标在具体教学环节深入贯彻的具体表现。实施面向企业的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让学生在实战环境中受到规范化企业运作的教育,熟悉未来职场工作的性质和具体要求,有效整合和提升平时学习中获得的零碎的职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从事财会工作的职业能力。在现阶段高职财会专业的教学中,校企合作已经得到广泛的推崇和实践,这为财会专业面向企业的毕业设计改革奠定了基础,高职院校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将学生毕业时的岗位实习和毕业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企业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中内化知识学习,将其转变为处理实际工作问题的职业能力,并通过毕业设计将学习所得的初步职业能力进行综合提升,转化为毕业后适应新的岗位工作的专业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非专业职业技能。

作者:何俐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

参考文献:

[1]沈群.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0(24).

[2]郑红霞,汪琦,赵巍,西凤茹.工程与管理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8(02).

[3]尹燕,王传云.多学科交叉综合型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与探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S1).

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例2

高校毕业设计(论文)(以下简称毕业设计)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在校学习知识和职业能力的综合提升起着关键性作用。特别是以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会计毕业设计是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定位

根据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和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测算,2013年中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7%,其中小微企业占了97.3%。会计人员绝大部分就业于中小企业,这说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今后主要的就业方向是中小企业。而会计专业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只有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是不行的。中小企业需要的会计人员大多是负责一些会计核算工作,所以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一进公司马上就能投入工作,免去了公司的培训成本,这也是中小企业对会计人员更看重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原因。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就要有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要能尽快熟企业的具体实际,了解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有关规定,独立完成凭证、账簿、报表等操作,做到内容真实,账目清楚,这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基础。会计工作的关键是实务,会计核算工作是做出来的,不是“研究”出来的,这也说明了会计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会计毕业设计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高职会计专业定位是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操作型、技能型财会人才,偏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会计基础岗位技能。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环节。目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一般采用随课分散实训、分课综合实训、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四种,前二种实训一般在校内模拟实训室进行,顶岗位实习一般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则可在校内模拟实训室和企业进行。

一是随课分散实训。各课程均有相应的实践教学课时,根据课程教学情况进行相应的实践操作,主要是结合理论教学进行相应技能作训练。

二是分课综合实训。按照课程设置相应的综合实训,主要结合课程开展相对完整的会计技能操作训练,例如《会计基本技能实训》《财务软件应用实训》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等实训课程。

三是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企业会计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

四是顶岗实习。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在完成所有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实践等之后,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学生边实习边找工作的过程。实习期间,要求学生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业务实践和调查研究,使学生通过实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充实和丰富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适应职业岗位工作环境和培养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为毕业后从事财务会计工作打下基础。

会计实践教学主要有以上四种实践教学方式,而毕业设计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综合应用会计专业知识和提高会计操作技能的重要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学会收集、理解和运用各种会计资料,培养和锻炼独立调查研究企业会计实际问题的技能,初步掌握独立分析解决企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方面问题的方法。毕业设计在会计教学中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作用,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衔接,是学生真正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实际的连接点,具有其他任何会计实践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毕业设计是会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综合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检验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情况的方式之一。

二、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设计的形式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设计采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训练。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能够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求真理、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

(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

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的操作使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对模拟企业整个会计核算过程和具体操作方法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和理解,熟练掌握填制会计凭证、开立并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装订账册的动手操作技能,帮助学生树立会计规范化的观念,最终达到培养综合能力,提高会计专业素质,提高会计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

(三)企业调研报告

通过企业调研,结合会计专业所学内容,根据调研企业的会计管理、会计核算、会计电算化、成本管理、财务管理、财税法规应用、企业管理等某一方面的情况,分析总结,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等。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毕业设计多是采用毕业论文和会计综合模拟实践这两种形式,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理论性不够强,要写出高质量的、理论性很强的毕业论文不太现实。毕业论文写作仅就某一论点进行阐述,与企业会计实际联系不紧密,不利于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考查。

二是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多是采用会计手工实训或是会计电算化实训,但缺乏综合多课程设置的会计专业实践,使得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习知识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况且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的内容相对有限,实训内容与会计的实际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利于学生毕业尽快适应会计实际工作。因此,本文正是切合高职会计专业定位,提出要在内容上、形式上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设计进行改革与创新。

三、建立多方向高职会计毕业设计

高职会计的毕业设计要建立多方向毕业设计。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在完成统一任务即会计手工操作和会计电算化操作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会计技能提高的操作,例如财务管理方向进行财务报表的分析,税务方向进行税务计算和纳税申报等操作,从而建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多方向毕业设计。

(一)多方向毕业设计的设想

多方向毕业设计要求学生首先根据所给的模拟企业的经济业务,按照手工会计模拟实践要求完成统一任务,即“凭证-账簿-报表”一整套会计操作。

其次,学生按照会计电算化的操作要求,完成统一任务,运用财务软件进行“凭证-账簿-报表”的电算化操作。

再次,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如财务分析,税务申报和计算,接受审计后发现问题进行调账,资产负债日后事项,改变会计核算方式等,从而能够将所学的不同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融会贯通。

最后,学生就实训过程和结论及完成的分支任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多方向毕业设计的创新

1.结合会计综合模拟实训。

多方向毕业设计中要求进行手工会计核算和会计电算化操作,使学生系统地练习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梳理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基本技能,提高“凭证-账簿-报表”的实际操作能力,巩固会计专业知识,为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

2.多方向的分支任务。

多方向的分支任务既能满足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来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又能使学生综合运用和融会贯通会计专业知识。多方向的分支任务的设置可灵活多变,可结合其他课程、会计技能竞赛结合、会计改革变化的新政策设置,也可让学生根据在企业事业单位实习调研发现的会计问题自己设置。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会计知识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结合会计技能竞赛或会计改革变化的趋势,从而提高会计技能竞赛成绩,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关注会计改革的新变化,或是通过实际解决企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会计毕业设计总结。

结合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过程和结论及选择完成的分支任务,完成会计毕业设计的总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能促使学生完成财务报告或财务分析的写作,又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会计实践工作。

多方向高职会计毕业设计,就是要切合高职会计专业定位,在形式上、内容上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设计进行改革与创新,开发研究适应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体系的毕业设计,通过毕业设计来综合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操作型、技能型财会人才。

作者:景红华

【参考文献】 

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例3

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以毕业设计为平台,任选一家单位为依据,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运用学过的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并结合毕业设计单位实际情况,对毕业设计单位的费用、成本、税务及市场营销决策等进行分析与核算;通过与岗位要求相结合进一步掌握会计实操技能,懂得会计工作中应具备的实际操作方法,以期在毕业时就能实现从实践教学到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胜任相关会计工作的岗位要求。具体目的包括:一是以毕业设计单位为依据,结合实际工作岗位要求,掌握全套会计处理方法;二是以毕业设计为综合实践平台,融汇专业主干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素质;三是通过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及沟通交际的综合素质;四是通过毕业设计中涉及的财务分析、营销决策、税务筹划等知识为学生将来的晋升奠定初步的基础,同时提升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毕业设计的总体思路

首先,学生以自己所熟悉的某单位作为毕业设计的对象,该单位可以是工业企业,也可以是商业企业;可以是小作坊,也可以是大企业。即对毕业设计的对象没有特别的要求。其次,依据所设计对象的实际情况,先阐述企业基本情况、营销策略及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再通过虚拟经济业务数据对单位财务进行核算(核算内容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填制会计凭证、记账、编制财务报表及纳税申报表)及财务预算,最后对企业的财务制度建设及生产经营管理改善提出建议。

(三)毕业设计的内容

毕业设计内容包括七大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企业基本情况介绍。在这一部分要介绍企业的经营范围、机构设置及周边地理环境。这些内容与后面的营销决策及会计制度设计有关联,所以置于毕业设计的第一部分。在这一部分我们设置了一个控制点——粘贴企业外景图片来防止学生抄袭毕业设计,因为我们要求每个学生独自做一家单位的设计。第二部分——企业营销。在这部分阐述企业市场定位、营销方式和定价策略等企业营销策略。第三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从企业的产品品种、生产流程、产品销售等方面阐述,这部分内容与后面财务核算中的成本计算相关联。在这一部分我们同样也设置了一个监控点——粘贴企业主要产品图片。第四部分——企业财务核算。这部分要求把设计单位日常经济业务分录填在毕业设计表格中。日常经济业务分录包括各项费用、材料采购、成本核算、产品销售、结转成本费用及计提缴纳税费的分录,并模拟各项业务的发生额填制记账凭证、编制报表及纳税申报表(记账凭证、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增值税或营业税纳税申报表及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另外装订成册,作为毕业设计的附件)。这部分毕业设计内容主要以实际工作岗位内容为导向来设计,比如按费用会计、成本会计及税务会计等岗位内容来安排设计毕业设计内容,毕业设计的内容即为将来工作岗位的主要任务,以此实现毕业设计与工作岗位的对接。第五部分——企业财务制度建设。这部分要求从企业应收、应付、存货管理、货币资金管理等方面阐述。毕业设计对象已经有完善制度的,要求把设计单位原有制度作为毕业设计的附件,在毕业设计中提出自己的意见,没有制定财务制度的,设计该单位的财务制度。这部分内容实质上要求学生从应收、应付、存货管理及出纳等岗位角度对公司的应收、应付、存货管理、货币资金管理等制度提出改进的建议或设计出相应的管理制度。第六部分——财务预算。要求以一个月期限预算设计对象的收入与费用支出,并对预算进行分析,评价企业的经营情况,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财务分析岗所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第七部分——经营改善措施。这部分要求学生从经营管理者的角度来考虑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第八部分——内容相互衔接成一体。囊括了企业财务核算、营销策略、税务实务、财务管理及会计制度设计等内容,融汇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制度设计、财务报表分析及税收实务等课程知识,突出实训了费用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及出纳等岗位技能。认真完成毕业设计对学生将是一次综合素质的提高及知识的升华。

二、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会计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桂林师范高职高专学校会计电算专业从2007年起实施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会计专业毕业设计方案,将毕业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的提高,也更符合教育部提出的在高职高专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宗旨。多年来,绝大部分学生都独立按时按计划完成了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效果良好。但在实施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一,有些学生在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未做解释说明前,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做毕业设计。其二,有些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忘记了毕业设计所要运用的基本理论知识。其三,毕业设计中的监控点还是太少,仍然不能杜绝抄袭的现象。其四,指导老师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核心和关键。会计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高度的责任心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而实际上有些老师并不清楚开展毕业设计的思路,特别对要完成的任务及要提交哪些成果不是很清楚。另外,有些老师对毕业设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了解,有些老师对成本核算不清楚,有些老师对报表分析不熟练,有些老师则对市场营销知识有所忽视。

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例4

此次调研通过与用人单位的相互交流,了解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评价,听取对学生教育、管理和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有价值的建议。用人单位涉及银行、会计师事务所这样的财经专业类型的企业,也有建筑、生物、物流,工业等其他企业。

本次调查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定量方面:报告数据收集和分析主要采用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定性方面:对市场上各企业进行深入访谈和研究。两种调查方法结合最终形成本报告。

二、调研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本次调研共收集455份调查报告,通过对425份调查问卷的整理、分组、累加、计算和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一)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单位类型分析

1、用人单位对高职会计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1)用人单位在未来的五年内社会对高职财会人员的需求趋势:

此次调查用人单位中,有55%的单位表示将提升对高职财会人员的需求,有31%的单位表示持平,仅有14%的单位表示将降低聘用高职财会人员。这表明高职毕业生的文凭还是能够胜任会计人才市场需要的。

(2)单位对财会专业的学历要求

调查数据显示,有65%单位要求财会专业人员具备本科学历,29%的单位要求财会专业人员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另有6%的单位要求财会专业人员具备研究生以上学历,这部分单位主要是上市公司和大中型国企。

(二)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分析

1、用人单位对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评价

(1)单位需要的专业人类型

调查结果表明要求财会专业人员是复合型人才和“通才”的用人单位高达66%,仅有14%的用人单位要求财会专业人员是“专才”。这说明中小型企业希望财务人员是“通才”的比例较高,大型企业则更希望财务人员是“专才”,但所有企业都很重视人员的综合素质。

(2)影响用人单位选聘人员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影响用人单位选聘人员因素中,排列在前三位的因素为:是否具备职业资格证书、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思想品德;高职学院强调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水平被用人单位排列在第四和第五位。可见用人单位在人才选用时,更为关注的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和后续职业培养的潜质。:

3、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养评价

企业对高职学生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团队合作能力还是基本满意的,但对于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满意度不高,同时认为高职学生在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外语和计算机水平方面较为欠缺。对于部分用人单位要求员工的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高职学生还极其缺乏。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数据如表一:

表一 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养评价表

4、单位认为财会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职业能力

会计核算能力、会计分析能力、涉税业务处理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会计人员核心技能;而沟通协调能力则反映了企业对会计人员“情商”的要求;部分企业提出对会计人员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和资金筹集运作能力的要求,这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分析表如下:

表二 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分析表

5、用人单位认为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最突出问题

调查结果反映会计专业技能不熟练,会计专业知识不扎实以及动手能力差是用人单位认为会计专业毕业生最突出的问题。 毕业生职业能力缺陷如表三

表三 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问题分析表

(三)高职财会毕业生职业能力证书的需求情况分析

1.用人单位对高职财会毕业生职业证书要求调研数据表明,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从事会计工作的最低门槛,同时高职财会毕业生还应具备助理会计师职业资格,以增加就业竞争力。

2、用人单位对财会课程的评价

统计结果表明,单位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排列在前三位的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企业纳税实务。单位认为最不必要开设的课程是政治经济学、会计制度设计和英语。用人单位最希望毕业生具备明确的职业规划与职业取向,另外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形象,得当的行为礼仪也是单位较为关注的因素,对于具备经济应用文写作技能、多媒体应用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等综合素养的毕业生也颇受用人单位欢迎。

二、调研结果总结

(一)专业方向建议

可以结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在财会专业下设定核算会计方向、财会文员方向和税收申报专员方向。

(二)课程设置建议

1.对职业素养课程建议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财经应用文写作和社交礼仪等人文素养方面有较高求,因此建议经济应用文写作进行整合,改称“文化素养课程”,并在课程体系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财经应用文写作、心理健康教育、社交礼仪学时。值得一提的是,调查发现,银行等金融机构普遍认为,学校应该开设“奢侈品识别”一类的课程,以提高毕业生对奢侈品的鉴别能力。

2.对专业技能课程建议

从调查可知单位对人员的要求, 最注重 4 种知识和能力: 会计核算知识、 税务专业知识、会计电算化能力和其他业务能力的培养。因此, 专业课程体系也应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可分 4 个模块来设置, 第一模块是会计基础课, 包括基础会计、 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 第二模块是税法、税务实务等; 第三模块是会计电算化模块,包括会计电算化、 EXCEL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第四个模块包括:审计、 经济法、统计学原理和证券投资学等。

在课程改革上, 为了强调学生的税务处理能力,将“税务实务”课程改为“企业税收申报实务”课程;为满足中小企业对会计核算数据统计分析的要求,将“EXCEL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课程改为“EXCEL在财务数据统计中的应用”;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初级会计师考试需要,在专业课中强化经济法、财务会计实务和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整合财务管理、审计学和财务会计的部分教学内容,将中小型企业常规业务类型作为课程重点内容。

其次对不必要开设的课程调查中发现证券投资基础知识占调查人数40.58%,会计英语占23.19%,会计制度设计占10.14%,因此对于会计专业学生而言,证券投资基础知识、会计英语和会计制度设计可以改为选修课。

3.对实训课程建议

第一,新增企业经营模拟实训、内部会计控制实务实训和银行会计业务实训,实现理论与企业经营实务的对接;

第二,实训内容应增加对各类企业工作环境的认知。目前中小型企业会计工作包括日常业务会计核算, 涵盖了财务管理、税务、工商年检等工作。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核算特点,设计适当的实训内容。

第三,开设纳税实训处理企业报税实务能力是中小型企业会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为要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办税能力的需求,财会专业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和开设纳税实务实训课程。

3.师资队伍建议

开设会计类专业,应确保有一支符合要求的师资队伍,尤其是专业师资队伍。会计专业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风尚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参与会计专业相关的企业实习与实践活动;具备现代职教理念,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例5

无论任何企业,只要是正常的运营状况下一定会涉及财务问题,也就一定会对财会专业人员有所需求。因此,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领域相对比较广阔,内资企业、合资企业、外企、中介机构事务所、金融机构及科研教育院所等都是会计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的就业领域。在以上提及的就业领域中大部分毕业生会从事如统计、会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行政及研究等岗位的工作。

(二)社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

会计专业就业的毕业生首先应该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爱岗敬业、客观公正等是会计从业者必备的基础素质。除了基本素质外,毕业生还应具备一般的人文科学文化常识、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互联网计算机使用能力等基础能力。在专业能力方面,会计核算能力、出纳业务操作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财务软件应用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及税务处理能力等是毕业生应具备的。除具备基础素质技能和专业基础知识外,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将是影响毕业生发展的核心能力。[1]

(三)高职会计专业的现状问题

虽然高职会计专业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但是社会企业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并不是很高,主要是因为毕业生的素质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另外,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只能在理论上分析,在涉及具体的财会问题时无法很好的处理,由此看来,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十分有必要,而合理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是培养毕业生能力的基础。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沿用本科教育的模式,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不足,在理论教育上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对实践的关注度,学生的技能短缺。第二,培养目标模糊,授课模式不是按照人才需求而是按照教师情况进行设置,导致重复性课程偏多。例如,内容有交叉的会计课程开设多门,不进行整合。第三,课程及授课模式与社会脱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互联网大数据盛行,仍采用旧的理论方法授课必然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第四,填鸭式教学依然存在,缺乏实践的机会及场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并且没有实际应用的机会,此模式培养的学生在实际技能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1]

三、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

(一)确立合理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之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高等性。对于会计专业来说,为了满足会计专业的社会需求,培养出能力出众的毕业生,高职会计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应具有职业性,面向企业岗位进行人才培养;应具有实用性,能够切实完成具体工作岗位的工作需求;具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经济需求培养有针对性的人才;具有综合性,能够满足与会计专业相关的不同领域的工作需求,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实现跨专业工作。

(二)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的设置应该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加强与实际的联系。在会计专业基本价值观方面,为了使毕业生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职业价值观和工作态度,应进行专业基础教育,如开设经济法、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课程。在培养基本能力方面,为了使毕业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语言能力和表达技巧,基本的互联网计算机使用能力,应该开设军训、思想政治、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基础、心理健康、高等数学等课程。在培养核心能力方面,为了使毕业生具备综合实力,持续的学习、创新及合作能力,应该开设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管理学、公共关系与社交礼仪等课程。

对于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应该用实际的工作过程进行培养,应该将专业技能进行分项学习培养,每一门课程针对一项能力。通过会计核算基础课程,锻炼学生的识别填制报表的能力;通过会计核算实务的课程,锻炼学生对企业经济业务核算的能力;通过出纳业务课程,培养学生的资金业务能力;通过税务课程,锻炼学生的税务登记、计算及申报能力;通过企业审计课程,锻炼其编制审计计划、实施计划及编写报告的能力;通过财务管理课程,提高学生的投资、预算、收益管理的能力;通过会计电算课程,提高学生财务软件的使用能力。[2]

对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可以在入学第一年进行基本价值观基本素质能力的课程学习;在第二年及第三年的上半时进行专业能力的课程学习,剩下的时间应该用于具体企业岗位的实践学习。在其他能力的培养上,可以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需求,包括一些职业生涯规划、互联网、大数据等方面的课程,培养面向未来的优秀人才。

(三)建立完善的实践环节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实践环节的教学是保证理论学习锻炼实际操作能力的关键,实践环节直接影响着毕业人才的质量。

首先,必须提高师资水平。教师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质量,教师应该保持终身学习的观念,与时俱进。对于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师,除了应该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比如除了具有高校的讲师资格外,还应具备一些注册会计师等的专业资质。因此,应鼓励专业讲师在课余时间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参与企业实践管理和业务操作,鼓励参加会计专业资质认证。对于学校来说,合理的教师队伍应该由学校的专职讲师还有校外的兼职讲师组成,兼职讲师可以来自企业财会技术人员、财务顾问或者财务业务管理人员等。因此,学校应该加强人才的引进,切实与校外企业加深合作关系,引进企业技术管理人员或者引进技术专家等人才。[2]

其次,加强实践培训。实践是巩固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各单项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平台。学校应该巩固加强实训的投入,可以与企业签订协议,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双赢。当然,校内实训是实践主体,在校内实践过程中应该模拟真实的企业环境,所使用的报表、账簿等材料完全采用企业实用的材料。

(四)改善教学方法

在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方面,必须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中应选取合适的材料,适合本专业学生的需求,没必要必须选取一些著名的案例,案例的适用性一定要把握好。[3]另外,课程教学中要加强情景教学和项目教学,让学生在模拟实际的情景中学习知识,在实际的项目处理中锻炼能力。

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例6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财会人才与普通财会人才相比,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对此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据有关院校对全国3个省、市、自治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财务分析决策能力;五是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六是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这是应用型财会本科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以上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课程的设置体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却存在以下缺陷。

一、现行的财会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培养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业,忽略了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当前财会毕业生大量地服务于小企业这一现实。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体现在“两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滥,不明确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面宽,而深度不够的局面。

(三)实训手段比较欠缺

主要表现在实训手段以仿真为主,少有实战的训练;实训资料中存在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实训规范有待加强。

(四)实训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财会教师队伍中相对注重的仍是教师的专业职称、文凭等,而具有双师、兼职、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比重仍不理想。这一方面源自具有较好的企业背景的财会专业人才向高校流动的动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校内教师无暇顾及外面的兼职及考取会计职称证和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即使有有限的闲余时间也不如进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师资的文凭为重。具有实战经验的实训教师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应用型财会本科教学模式未能很好地体现其应用型、实践性和创造性,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应作如下改革:

(一)加大财会实践课程比重

由于财会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财会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0%提高到30%以上,这样才能使财会专业毕业生不断更新财会知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二)建立多层次的财会实践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地设计财会实践课程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财会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笔者认为财会实践课程应包括单项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单项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单项实践课程是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科目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一般安排在每门理论课讲完的那个学期末,时间大约周,这样可以乘热打铁,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财会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财会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了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再安排~3周的时间会计综合实习课程,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又比如在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学完之后,可以安排~3周理财综合实习课程,选择相对来说筹资、投资业务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长性较好、较有活力的企业为考察研究对象,进行该企业、该行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等业务实习,以更深入地进行具体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在这一课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达到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个孤立章节的单项实践,以提高学生进行较为综合和较复杂的财务决策能力。

3.社会实践课程

笔者建议,除以上的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学期末之外,为了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与准备,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后半期进行为期十周左右的社会实践课程。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已将校内所开课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之前开设的。这一阶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带着任务到企业、事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单位主要由学校来联系,主要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便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将财会专业的所有重点理论课,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财会工作的综合实务中。当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将有关实践数据结果,带回到学校,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运用有关财会理论知识,提出管理建议。这个成果可以形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

有人认为,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与毕业环节的毕业实习会有所雷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经过多年的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认为虽然要求学生进行为期八周的毕业实习,但个别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毕业论文的压力,联系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不高,或联系了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实习单位出具相应的证明以敷衍了事,这样,使我们的毕业环节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笔者认为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安排这样的一个社会实践课程,一是对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联系、论文选题的把握有了一个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就业的压力有一定的缓解。因为越早一点接触社会,对我们的学生就越有好处。

对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将有关非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进行适当压缩,以保证这一阶段较大的实践课时数。

4.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的论文,要求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财务、审计等的具体问题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完善校内模拟试验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模拟试验的完善

校内财会试验室在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实习和综合的财会实习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研室可以选派相关教师到财务软件公司挂职锻炼,去实际参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工作,然后把经验和技术带到课堂,用企业的实际数据来解释教材中的原理。

还可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用友版)网上虚拟实验(包括五大系统:财务会计实验系统、管理会计实验系统、供应链管理实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实验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系统)组成。ERP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在用企业的实际数据强化基本层(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教学上,开展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等环节的教学,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沙盘对抗赛、银行证券等多样化的虚拟试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可以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等的财会部门,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实践基地。尽管在一个单位的财会部门建立实习基地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毕竟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对实践的勇于参与。

(四)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与聘请

学校应鼓励财会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各类财会专业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等能力考试,以提高“双师”教师比重,同时建议教师更多地进行校外兼职。当然,这些措施需要学校有充足的师资,教师的教学任务得以减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聘请校外较高层次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工作人员来学校作短期的实训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将其切身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财会实践教学的改革,将会使培养应用型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娴熟的财会实务操作技能,使其所学与所干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003年期.

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例7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财会人才与普通财会人才相比,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对此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据有关院校对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财务分析决策能力;五是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六是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这是应用型财会本科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以上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课程的设置体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却存在以下缺陷。

一、现行的财会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培养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业,忽略了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当前财会毕业生大量地服务于小企业这一现实。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体现在“两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滥,不明确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面宽,而深度不够的局面。

(三)实训手段比较欠缺

主要表现在实训手段以仿真为主,少有实战的训练;实训资料中存在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实训规范有待加强。

(四)实训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财会教师队伍中相对注重的仍是教师的专业职称、文凭等,而具有双师、兼职、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比重仍不理想。这一方面源自具有较好的企业背景的财会专业人才向高校流动的动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校内教师无暇顾及外面的兼职及考取会计职称证和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即使有有限的闲余时间也不如进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师资的文凭为重。具有实战经验的实训教师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应用型财会本科教学模式未能很好地体现其应用型、实践性和创造性,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应作如下改革:

(一)加大财会实践课程比重

由于财会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财会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10%提高到30%以上,这样才能使财会专业毕业生不断更新财会知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二)建立多层次的财会实践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地设计财会实践课程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财会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笔者认为财会实践课程应包括单项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1.单项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单项实践课程是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科目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一般安排在每门理论课讲完的那个学期末,时间大约2周,这样可以乘热打铁,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财会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2.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财会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了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再安排2~3周的时间会计综合实习课程,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又比如在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学完之后,可以安排2~3周理财综合实习课程,选择相对来说筹资、投资业务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长性较好、较有活力的企业为考察研究对象,进行该企业、该行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等业务实习,以更深入地进行具体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在这一课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达到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个孤立章节的单项实践,以提高学生进行较为综合和较复杂的财务决策能力。

3.社会实践课程

笔者建议,除以上的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学期末之外,为了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与准备,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后半期进行为期十周左右的社会实践课程。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已将校内所开课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之前开设的。这一阶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带着任务到企业、事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单位主要由学校来联系,主要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便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将财会专业的所有重点理论课,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财会工作的综合实务中。当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将有关实践数据结果,带回到学校,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运用有关财会理论知识,提出管理建议。这个成果可以形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

有人认为,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与毕业环节的毕业实习会有所雷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经过多年的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认为虽然要求学生进行为期八周的毕业实习,但个别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毕业论文的压力,联系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不高,或联系了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实习单位出具相应的证明以敷衍了事,这样,使我们的毕业环节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笔者认为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安排这样的一个社会实践课程,一是对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联系、论文选题的把握有了一个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就业的压力有一定的缓解。因为越早一点接触社会,对我们的学生就越有好处。对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将有关非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进行适当压缩,以保证这一阶段较大的实践课时数。

4.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的论文,要求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财务、审计等的具体问题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完善校内模拟试验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1.校内模拟试验的完善

校内财会试验室在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实习和综合的财会实习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研室可以选派相关教师到财务软件公司挂职锻炼,去实际参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工作,然后把经验和技术带到课堂,用企业的实际数据来解释教材中的原理。

还可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用友版)网上虚拟实验(包括五大系统:财务会计实验系统、管理会计实验系统、供应链管理实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实验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系统)组成。ERP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在用企业的实际数据强化基本层(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教学上,开展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等环节的教学,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沙盘对抗赛、银行证券等多样化的虚拟试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可以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等的财会部门,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实践基地。尽管在一个单位的财会部门建立实习基地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毕竟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对实践的勇于参与。

(四)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与聘请

学校应鼓励财会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各类财会专业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等能力考试,以提高“双师”教师比重,同时建议教师更多地进行校外兼职。当然,这些措施需要学校有充足的师资,教师的教学任务得以减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聘请校外较高层次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工作人员来学校作短期的实训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将其切身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财会实践教学的改革,将会使培养应用型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娴熟的财会实务操作技能,使其所学与所干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12期.

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例8

近年来,高职院校财经专业毕业生人数众多,在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大环境下,许多金融机构、企业以及事务所大量减少用工岗位,一直在招聘职位需求排行榜上领先的财经类专业,也出现了就业难、就业不对口等问题。对高职院校而言,解决好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毕业以后的生存能力,也是高职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时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1、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与特点

本文以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毕业生访谈等形式对学院过去5年(2010年-2015年)的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系统的调查统计。通过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专业对口情况、薪资水平、就业稳定性及就业地区等就业现状如下: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65%的毕业生就职单位为中小型私营企业,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 而且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会计、出纳等基础岗位。

从事财经类对口岗位的毕业生人数占受访毕业生总数的45%,超过半数的毕业生从事的岗位与专业不对口。

毕业生就业多数在山东省内地区,薪资水平较差。月薪在2000元以下的占62.5%,2000元至3500元的占24.1%,3500元以上的仅占13.4%。

在受访毕业生中,有53%的毕业生在一家单位工作不满一年就跳槽的经历,有30%的毕业生有在一家单位工作不满6个月就跳槽的经历。毕业生工作的稳定性比较差。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毕业生就业倾向于选择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即使毕业生生源地为欠发达地区,毕业以后也不愿意返回生源地就业。毕业后选择留在青岛工作的毕业生为39%。

2、影响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

2.1 就业大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减弱。但每年求职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并未减少,就业压力逐年加大。并且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企业生存不易,对用工成本的承受力与劳动者期望值难以协调,增加毕业生就业难度。市场对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逐渐转向高技能人才,低端就业岗位用工难,竞争激烈。能够因此一方面财经类急需人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财经类毕业生又供过于求,形成一种相对过剩。与此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才需求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青岛市作为山东半岛的核心城市,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海运贸易等行业发展迅猛,对人才的需求量巨大。高职院校能否提供精准匹配行业特色和企业特点的人才,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能否符合行业和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2 用人单位的需求

用人单位所需的会计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基础工作经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这种需求导致了大批刚毕业的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难的局面。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仅注重毕业生的学历、知识、技能,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察指标。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成为毕业生就业时亟待提高的能力。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毕业生面试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并不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缺乏,而是语言表达、沟通技巧等个人综合素质的短板。

2.3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准备不足

大多数高职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对于自身的定位和社会实际发展需要存在较大的偏差。根据调查问卷结果,超过82%的受访毕业生期望自己的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但实际上大多数初级会计岗位的薪资都o法达到毕业生的预期,使得毕业生放弃了很多就业工作机会。而刚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工资待遇不高, 也是毕业生工作调换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有30%的受访毕业生曾经有过在一家单位工作不满6个月就跳槽的经历。而且毕业生就业倾向于选择发达地区。但在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就业虽然工作机会相对较多,但刚毕业时的工作待遇和环境通常达不到毕业生的期待,在大城市生活的经济压力较大,导致毕业生因为待遇问题频繁跳槽。频繁的调换工作无疑会增加毕业生就业以及职业发展的难度。财经类岗位对于从业者资格证书的要求高,各项资格证书是求职者职业能力的体现,也是岗位从业的必备条件,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所考取的资格证书数量较少、质量较差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一大因素。

2.4 高职院校专业培养存在缺陷

高职院校在培养财经类专业学生的过程中,缺乏特色和针对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与行业脱节,与地区经济发展脱节。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与行业的真实需求有差距。院校的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较为雷同,不能精准匹配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缺乏专业特色。并且高职院校在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上缺乏个性化的指导,缺乏对学生就业心态的辅导,使得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心理期待与现实落差太大,影响就业质量。

3、促进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当前严峻迫切、不容乐观的高职财经专业就业现状及相应出现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从多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无论是深化推进校企合作、依托政府平台对财经就业大环境产生影响,还是高校进行自我完善,从学校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进而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竞争优势,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都需要我们做到思虑周详、全方位提供保障。具体的措施如下:

3.1转变传统教育固态观点,树立新型教学观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应当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为标准开展教育,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这是新时代教育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大学教育已从单一的、传统的学科知识教育走向复合的、有针π浴⒂星罢白饔玫木鸵抵傅冀逃。如果学校和毕业生还坐井观天、固步自封,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现象,学校不在学科教育中正确的引导,毕业生不及时正确的调整自身的求职心态和心理预期,抓住市场需求的关键,那必将会对未来的就业产生多重束缚,甚至偏颇方向。所以,转变传统观念是解决高职财经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3.2以行业需求为培养标准,实施有效校企合作

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应地域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关联度的提高,巩固专业基础知识,使学生能较快适应工作环境,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能较快提高,在工作中做出成绩。为了能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理应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将学校人才的培养与行业、企业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有机结合,采用校企联合,共同开发出财经专业人才的能力标准。这对于学校来说,是一项艰巨而又具有创新性、探索性的复杂工程,也是实现教育教学有效改革的命脉前提。具体细化来说,一方面学校应当邀请合作企业参与到日常的财经专业建设与管理中,参与到本专业的教学内容改革、新课程新教材的开发等,能真正从实战实践的角度出发,为专业建设提供切合实际的宝贵意见。另一方面,在时间合适、经费允许的框架内,应竭力邀请合作用人单位里面具有丰富经验的财经专业技术人员莅临学校第一线,进行客座演讲甚至完成部分授课,运用他们有说服力的实战经验,有效地启发学生们进行深入思考,衡量自己与现实中企业财会人员要求的差距,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改正,而不是到了应聘求职的环节甚至是上岗后才发现不足,到时候措手不及。而且学校应当积极利用第二课堂这一有利平台,通过假期实习、课外自学的知识技能、空闲课余时间的课外兼职等有效举措,来帮助专业学生们提高在未来职场的发展后劲。除此以外,院校能够在交流沟通的环节中加强校企合作的相互信任,充分利用用人单位的现有资源多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场地,也是院校不可忽视、应当竭力争取的机遇。

3.3突出高职特色,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这项措施主要是从学校的角度,通过提供一系列来自课堂讲解、校园协会知识技能推广、敦促课外自学等保障措施,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优势,以适应苛刻多变的市场需求。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的宽广性和专业性的关系。所谓的宽广性,就是需要培养应届毕业生具有相对丰富的知识储备、扎实靠谱的职业能力和较为全面的素质修养。基于我院的研究调查表明,目前学生的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随着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变化,很多财经专业岗位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而且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能胜任综合性的工作,如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外语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法律知识等能力。因此,现实需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强调“专门性”,更要实现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不断反思、拓宽专业口径,将专业学科设置的综合性、交叉性、复合性有机考虑,统筹安排,来适应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增强专业的适应性。

所谓的专业性,就是使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之前就已经具备与职业岗位要求相一致的知识和技能技巧。从我院会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来看,多数用人单位都追求专业技术人才,但在招聘中感到专业人才难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不对口;二是专业技术不过硬,不能胜任岗位。即企业需要的专业职业院校没有,或者即使有这样的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也不符合企业的要求,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与此同时,与本科教育和其他教育模式相比,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少有自己的特点,专业设置的实用性不足、针对性较差。除了少部分技术应用型的专业具有明显的高职特点,大多数服务贸易型的高职专业都可以在本科专业里找到,这在客观上就造成了学生学习目标不精确、学习动力不足和就业的观念模糊。毕业生一旦没有突出的专业优势,就很难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我们前期针对本校会审专业的调查报告也有力地证明了基本专业知识技能应掌握的必要性,这包括会计核算技能、成本核算技能、税收核算与申报技能、会计电算化操作与维护以及统计分析等,重点学习课程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报表分析等,与此同时,根据大部分同学们所处行业及从事行业性质,开设《商业企业会计》、《中小企业会计》这些课程的学习是有必要的。

此外,加强高质量师资力量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宝贵的实践经验以及文化素养的积淀对于教师这种职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与此同时,高职教师还应兼有职业素养传承的使命感。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光靠三尺讲台教学经验的逐年积累是不够的,也不具备推己及人的说服力。因此,学院可以聘用一批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从业人士充实到教学一线,也应大力鼓励、既有教师的自我不断进步、深造提高,更应该提供一系列完善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平台,倡导高职教师走到行业发展前线,掌握行业最新脉搏,带着真实可靠的工作体验感悟回到教学岗位,有效地引领学生在校期间即可获得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4准确合理定位、树立正确就业观

这项措施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来通过内因改善个人就业状况。就业观念的狭窄封闭、思维固化促使财经专业学生的择业场所局限在常规会计事务所、记账公司等中小型企业,择业地点局限在山东境内,极不利于就业工作的开展。毕业生工作一年内的离职率依旧居高不下,对学生个人及用人单位带来双重损失,用人单位浪费了培训成本,而学生则要承担失业风险及再次求职的成本。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说,理应在日后重视职业规划指导工作,加强对学生思想觉悟、工作态度的引导,重视个人特色与发展,避免形式化,在财会专业学生中开展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方法先进的就业指导,完善就业制度,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和拓宽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潘早霞,穆红.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促进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辽宁丝绸,2012,(3):50-51.

[2]许晓惠.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6):220-223.

[3]饶培培.高职会计专业就业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2):204.

[4]贾彭芳.高职会计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基于Logistic回归的研究[J].超星期刊,2015,(13):228-229.

[5]肖铁峰,杨燕.就业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中国市场,2015,(44):108-109.

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例9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23-03

广西财经学院是一所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文学、法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地方性、教学型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自成立以来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学校毕业生人才需求出现稳中有涨的趋势,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相吻合,与社会未来的就业需求趋势相吻合。

一、进校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总体情况

(一)用人单位及岗位数量情况。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数呈稳定增长趋势。从进入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及提供的岗位数量的角度看,2009年至2012年,除受金融危机不利影响,2010年进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总数较往年减少外,历年进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总数基本保持稳定,数量保持在1300~1400家,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数则呈稳定增长趋势。具体见表1。

表1 2009~2012年用人单位及岗位数量需求情况统计表

项目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进校用人单位总数 1325 1072 1311 1400

提供就业岗位总数 8200 9300 9960 10300

(二)不同专业就业需求情况。不同专业就业需求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从不同专业的就业需求的角度看,从2009年至2012年,本科专业需求数量历年平均排名前三的专业分别是:会计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高职专业需求数量排名前三的专业分别是: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和市场营销。这说明学校定位准确,特色专业如会计等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和较大的社会需求。具体见表2。

表2 2009~2012年专业需求情况排名统计表

本科专业 专业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需求岗位数 所占比例 需求岗位数 所占比例 需求岗位数 所占比例 需求岗位数 所占比例

会计学 1862 22.71% 1863 20.03% 2138 21.47% 2291 22.24%

市场营销 1023 12.48% 1068 11.48% 883 8.87% 958 9.30%

工商管理 327 3.99% 538 5.78% 548 5.50% 607 5.89%

金融学 356 4.34% 421 4.53% 458 4.60% 511 4.96%

物流管理 451 5.50% 379 4.08% 438 4.40% 455 4.42%

注:比例数据等于该年各专业需求人数/该年需求总数。

二、专业需求分析

(一)专业需求“热者恒热”。从毕业生就业岗位供需情况的角度看,通过对已有毕业生的本科、专科专业的检测,结果显示,2009~2012年度各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冷热不均,热者恒热,冷者尤冷。需求量较高的本科专业主要有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工程管理、工商管理等;需求量较高的专科专业主要有市场营销、会计与审计学、会计电算化、会计、资产评估、物流管理等;需求量较低的本科专业主要有法学、文秘教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需求量较低的专科专业主要有公务事务管理、商务英语、旅游管理等。

(二)热门需求岗位专业。从2012年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岗位需求情况看,2012年进入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为1400家(扣除“双选会”数据),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数为10300个,需求专业结构前十名的本科各专业排名为:第一,会计专业2291个,占22.24%;第二,市场营销专业958个,占9.30%;第三,工商管理专业607个,占5.89%;第四,金融学专业511个,占4.96%;第五,物流管理专业455个,占4.42%;第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321个,占3.12%;第七,财务管理专业312个,占3.03%;第八,工程管理专业264个,占2.56%;第九,经济学专业138个,占1.34%;第十,财政学专业100个,占0.97%。需求专科专业前三名的专业为:第一,会计电算化专业704个,占6.83%;第二,会计与审计专业564个,占5.48%;第三,市场营销专业207个,占2.01%。以上各专业工作岗位的社会需求,2009~2011年的比例与2012年的比例是接近的。

(三)热门就业机会岗位专业。从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看,2012届毕业生中,本科毕业生3400人,专科毕业生1387人,共4787人。2012年,用人单位进校需求的就业岗位10300个,2012届全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为2.15个。其中,各个专业大类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前十名排名如下:第一,财务管理专业社会需求岗位312个,毕业生51人,就业机会6.12个;第二,市场营销专业社会需求岗位958个,毕业生167人,就业机会5.73个;第三,物流管理专业社会需求岗位730个,毕业生176人,就业机会4.14个;第四,电子商务专业社会需求岗位157个,毕业生40人,就业机会3.92个;第五,房地产经营与评估专业社会需求岗位198个,毕业生61人,就业机会3.25个;第六,会计学专业社会需求岗位2291个,毕业生730人,就业机会3.14个;第七,国际商务专业社会需求岗位197个,毕业生66人,就业机会2.98个;第八,市场营销专业社会需求岗位207个,毕业生70人,就业机会2.96个;第九,保险专业社会需求岗位129个,毕业生48人,就业机会2.69个;第十,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社会需求岗位166个,毕业生63人,就业机会2.63个。

以上分析数据显示,一方面,学校各专业毕业生毕业的去向基本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步调一致,毕业生意愿去向多集中在银行金融、商业贸易等行业,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以及落实的就业去向,居前列的也是商业贸易和银行金融等行业;另一方面,学校专业的设置和招生人数的规模符合社会的需求,如市场营销、会计、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在校学习的学生多,近几年进入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多,提供的各专业就业的岗位数量相应也多。

三、用人单位招聘基本情况分析

(一)单位性质。从毕业生需求的用人单位性质来看,2009~2012年度毕业生需求的用人单位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数据显示,2009年进校招聘的用人单位中,民营企业占78%,2010年占79.1%,2011年上升到81.2%,而2012年上升到了85.69%。而机关事业单位所占比率波动上升,从2009年的4.3%上升到2012年的4.62%,国有企业则呈下降趋势,从2009年的13.6%下降到2012年的8.74%。进校招聘的外资企业呈波动下降趋势。具体见表3。而这也与2008年至2011年的就业单位分布情况大体一致。2012年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分布具体见表3。

表3 2009~2012年进校招聘用人单位性质情况统计表

年度 项目名称 机关事业单位 企业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外资企业 其他

2009 所占比例(%) 4.30% 13.60% 78.00% 1.00% 3.10%

2010 所占比例(%) 3.80% 12.80% 79.10% 1.00% 3.30%

2011 所占比例(%) 3.20% 11.10% 81.20% 1.40% 3.30%

2012 所占比例(%) 4.62% 8.74% 85.69% 0.21% 0.74%

(二)地域分布。用人单位地域分布情况、毕业生就业地域的意愿及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地域的实际情况是基本呈正相关的。

从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来看,2012年广西本地就业的占94.27%。其中,以南宁为主,占总数的72.49%。区外就业的占5.73%,以广东为主,占0.26%。2011年学校毕业生就业地域,第一为南宁,占73.1%;第二为桂林,占4.0%;第三为柳州,占3.5%;第四为北海、钦州、贵港,均占1.6%;广西区外共5%。2009~2010年学校毕业生就业地点的比例大致与2011年和2012年的比例接近。

从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地域看,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具体归纳为“三多三少”:一是在城市就业多,县城及乡镇就业少,学校毕业生高度集中在南宁、柳州、桂林、北海和梧州等城市就业,而在各市所辖的县城及乡镇就业的比较少。二是高度集中在南宁市就业,而在南宁市以外的地方就业比较少,如2012年在南宁市就业的高达72.49%,在南宁市以外所有地方就业仅仅占27.51%。三是高度集中在广西区内就业,而在广西区外就业的比较少,如2012年学校毕业生在广西区内就业高达94.27%,在广西区外就业的比较仅仅占5.73%。

(三)单位招聘人员要求。一般来说,企业需要的大多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调查结果显示,公司对于人才要求不同岗位有不同的需求,目前企业最需要的主要是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在学历上,虽然都说看不同的岗位来决定需要哪种学历的人才,但是大多数的企业还是比较偏重大中专学历的人才,认为研究生学历的学生眼光高,容易跳槽,且大多数在专业技术上和本科大专学生差异不是特别大;在薪资与学历上,挂钩并不是很大,若是刚进入某企业,大多数企业并不会根据学历的高低来评定薪资的多少。企业在录用应届毕业生时对于其毕业院校声誉、成绩优秀、学历高低不是很看重,只是做一个参考而不是决定因素,而在社会实践及工作经验上大多数企业是非常看重的。大多数企业认为员工的专业技术能力与企业经济效益是息息相关的,此外对综合素质能力也十分看重,专业不符但是综合能力突出者也可以得到企业的青睐。

在学校招生就业处做的《2012届毕业生家长问卷调查分析报告》中,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提了83条意见和建议,关于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问题共35条,占42%。家长们要求学校:(1)加强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工作的14条,占40%;(2)加强实习、实训课程安排的9条,占26%;(3)加强联系实习单位的12条,占34%。家长对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多角度的要求,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是相一致的。这要求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性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多融入实例、案例的内容,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结合教学计划,结合专业和毕业生现实需要,认真抓好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和实践工作。

对于大学生在校考的各种证书,企业单位有如下看法:学历证书上,企业认为学位证和毕业证稍微重要些,辅修证和双学位证只起一个参考作用;在国家等级考试证书上,企业单位较重视英语四级、六级和计算机二级证书;在职业证书上,企业较为重视,如管理认证、技术认证等。总体而言,企业看中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等,而对于学历及其他大学生特别看重的证书,企业单位并未将其作为决定因素,只是作为一个参考。所以在校大学生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自己 专业技术能力、实践能力、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

三、从用人单位视角分析学校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其一,从人才市场需求结构来看,学校的专业结构存在一定问题。部分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多但社会需求量少。加上受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社会就业需求总体不旺盛,人才需求结构更加不平衡,特别是外语类、管理类、IT类等专业类别的就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最大。对供过于求的专业,尽管学校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帮助毕业生就业,但由于受人才市场需求结构和国际金融危机大环境的影响,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仍然普通感觉工作比较难找。

其二,从人才市场要求的市场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来看,有的专业不能适应人才需求的方向和知识、技能要求,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例如,个别专业设置缺乏特色,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模糊;有的专业教学内容不适应或滞后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的要求,有的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强,等等。

其三,从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来看,一部分毕业生及家长就业心理预期与社会现实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部分毕业生择业期望值偏高,就业指导工作在帮助毕业生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思想、更合理地进行就业定位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广西财经学院毕业生未来需求分析

其一,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基于国家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经济会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增长势头。党在十报告中提出,要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这必然会在国际商务、经贸、物流管理和市场营销等行业产生广阔的市场就业需求。此外,党的十报告还提出,要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纵深发展。这将有力推动我国的大量民营和私营、外资企业的发展,也将进一步扩大对金融、会计、财税、工程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人才的需求。

其二,从广西未来发展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颁布实施以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合作等多重合作,为广西建设成为“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也为学校传统的优势专业如财经类专业及国际合作的办学专业如会计学(国际会计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东南亚贸易方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其三,从学校定位与发展看,学校坚持“立足广西,面向基层,服务社会,辐射东盟”的办学定位,服务区域发展特色凸显。学校主动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新设会展经济与管理、物流管理等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专业,建设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投资理财人才培养等多个创新实验区。而从2009~2012年来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情况也符合这一特点,近年来到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对专业需求排名前十的专业分别为:会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金融学、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工程管理专业、经济学及财政学专业。

总之,社会未来的就业需求趋势符合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经济管理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特点。今后一方面应继续加强主干学科和专业的建设,把学校的龙头和优势专业如会计、财税、经济学、市场营销等建设成为特色品牌专业,充分发挥品牌专业的带动效应。另一方面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新增一些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而对刚成立的新兴专业,则寻找突破口,凸出特色,以树立学校的形象,扩大学校的影响,为提升人才就业需求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全国全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对广西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广西财经学院要积极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特色与优势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发展输送大批优秀人才,办好社会满意的财经教育,为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新平.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2(1)

[2]石岩,于涛.河北省高校毕业生需求调研[J].青年文学家,2012(6)

[3]张凯,李希来.青海省农牧专业高校毕业生需求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4]钟宇.用人单位对专科毕业生需求的调查报告[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9)

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例1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一、财会类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一)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当今社会信息瞬息万变,人才竞争也愈趋激烈。市场对高职学生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财会类专业是大学生“趋之若鹜”的热门专业之一,其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二)供求关系不平衡

从当前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来看,财会专业的就业市场已经严重出现供求关系不平衡的现象,明显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一方面各类院校财会类专业的普遍开设,导致该专业毕业生数量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加,普通的财会类毕业生求职也就变的相对艰难;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社会对高层次财会类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渐的加大,但是学校培养的财会类毕业生难以胜任这些岗位。这两点造成了财会行业“一头冷一头热”的行业现状。

(三)社会选材要求提高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才会专业不断的进行扩招,使得高等院校在校才会专业的学生数量仍在不断的增加中,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开始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长,以及日渐严峻的就业压力,必然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造成巨大的冲击。

二、高职院校财会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内部因素

(一)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并没有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展现出来,对理论教学仍然比较侧重。虽然高职院校的许多专业在每个学期都相应的安排了实训周,但由于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和实训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校企合作也没有进行充分开发,就导致实训在一定程度上过于形式。此外,很多实训仅在校园中模拟完成,根本达不到专业实践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教育定位及专业培养存在缺陷

高职院校即高等职业教育,也称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或“高等职业和技术教育”,即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层次。其侧重点应在“职业”二字,重在培养学生拥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在专业培养方面则应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学生“理实一体”的职业能力。而从当今高职院校财会教育的现状来看,财会人才的培养并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学生学了三年的会计,好像什么都会了,但到了实践岗位又好像什么都不会,迟迟不能上手。而企业实在缺乏优秀的财会类人才,但又不知道到哪里去找,招聘来的学生,还需岗位培训,在企业打杂一年半载,才能上手。

(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欠缺,缺乏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两方面。用人单位通常对大学生的要求是:不仅业务能力非常强,还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以及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专业知识掌握得扎实的学生(具体表现为成绩较优秀),往往工作能力不强;而具备一定工作实践的学生往往理论知识又呈空白状态。

其实很多工作的基本能力,如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都可以在学校的社团活动的锻炼中得到提高。但高职院校往往不重视对社团活动,对社团活动的支持经费非常有限,且没有设置专门的社团活动指导老师,便无法有效的开展社团活动。正因为缺乏有效的引导,一些学生自发的社会活动既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不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在活动中的组织能力和沟通协调等能力,使得学生在学校活动中得到锻炼的机会甚少。

三、提高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就业观念必须主动符合客观形势

虽然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面临着许多困难,存在众多的阻碍,但是新的机遇和挑战仍然摆在我们面前。为实现充分就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必须主动符合客观形势,要正确认识自己,要有艰苦奋斗、立大志、干小事的思想准备,正确理解专业对口。此外,创业也是促进和实现就业的重要方式。目前我们正在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性作为一个国家和社会永葆活力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创业便逐渐成为整个社会创业大潮中关键组成部分。因此,学校、社会、政府应当对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环境和氛围进行大力的营造,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切忌盲目跟风、人云亦云随大流,若条件不成熟、本身不具备创业的能力就不要勉强自己创业。但是对那些适合创业、具备创业基本素质和条件的人来说,要敢于大胆创新、顺势而上。

(二)找准人才培养定位,加强学科建设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做到精准定位,定位越准确,培养出来的人才越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财会类专业尤其如此。改革开放30多年了,一切的经济运行都需要大量合格的财会人员为之确认、记录、记量和报告,但许多实践中新的经济业务的核算,都没有及时更新到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如此的差距,怎不叫学生望“职”兴叹?

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坚持“新”、“实”、“广”的思想适时适度调整教学结构。“新”,指的是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应适时更新,将财税处理中的新政策、新方法引入教材,引入课程,保持与企业实践同步。“实”是指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将我们的企业财税业务实务带入课堂,运用中国会计准则和税收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梳理,充实财务会计学等各主干课程中的实务性内容。“广”是指广泛关注企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的需求,拓宽财会专业的广度,将多种行业、多种类型的财税处理融入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多储备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其就业质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就业指导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提升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着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二是,提升就业指导教师及辅导人员素质,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