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环境保护与治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3 16:28:49

环境保护与治理

环境保护与治理例1

1.1唐山地区水环境现状

唐山市地处环渤海湾经济带的重要位置,是京津冀经济区域的重要城市。并且矿产资源丰富。丰富的资源形成了该地区独具特色的产业,以重工业,包括钢铁、水泥、陶瓷等高耗能、高耗水产业为支柱,由于生产技术落后,使得该地区污染严重。地表水环境的恶化造成了饮用水的紧张,因此地下水遭受过度开采,这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现状,破坏了生态环境平衡,造成了地面沉降、地下水位下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深入研究该地区水环境的特点是必要。

1.2唐山地区水环境特征

一是水资源匮乏。唐山地区处在渤海湾中部,降水偏少且主要集中在夏季。全市地表水资源总量54×108m3,全市淡水资源26.3×108m3,人均水资源总量为380m3,属于严重缺水的城市。唐山的经济支持产业主要集中在钢铁、陶瓷、煤炭、矿山开发等高耗能、耗水产业,工业用水的巨大需求进一步加剧了该地区水资源的匮乏。二是工业污染严重。唐山是重工业城市,分布着许多中小型煤矿、钢铁厂,这些中小企业主要利用落后的生产设备,借助资源优势、人工成本优势在市场中生存。其本身对技术改造、废污水处理缺乏热情,缺少投入,因此废水废物的偷排乱排现象严重。三是农业、生活污染不容小视。唐山地区紧邻京津,外来人口增加和本地区人口稠密,使得地区水环境所承受的压力增大。过于密集的人口产生的生活废水,农业、养殖业产生的面源污染使得唐山地区的水环境进一步恶化。

2.唐山地区水环境防治、保护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明确了唐山地区水环境的特点。下面将有针对性的提出该地区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对策。

2.1强化水功能区的水质管理

唐山地区河流湖泊少,区域整体纳污能力弱。应该积极划分水功能区域,对不同功能的水域进行错位水质管理,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管理水质目标。必要时必须牺牲部分产能,关停低技术、高污染工业企业。

2.2控制工业污染

地区政府应下大力度对落后工业企业进行整治,对高污染企业进行严格的排污控制,对小型企业、作坊式生产方式进行关停淘汰。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应该出台措施鼓励企业在技术改造、污水处理上加大投入,实现企业生产技术升级。

2.3加大饮用水水源地的建设与保护

饮用水源的保护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生活安全,地方政府必须要足够重视,放到工作的中心位置。

2.4加强水质实时监测

政府应加大投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对重点地区、水域的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对重要的水库、河流要合理布置监测点,选取合理的监测指标,建立合理的评价模型,对区域、流域水环境状况做出准确客观的评价,发现问题、找出问题根源,并及时做出反应,采取应对措施。

2.5进一步加大水利工程的投入

水利工程是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加大水利工程的投入,才能更好的治理和保护地区水环境。地方政府增加水利工程的投入,建立健全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督机制,严把质量关。

环境保护与治理例2

[中图分类号] P6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174-2

1地质环境保护的意义

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所以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工业及生活所需,而导致大气、水质、土壤污染破坏日益严重,自然生态平衡受到了猛烈的冲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也日趋严重,粮食生产和人体健康也受到严重威胁,所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地质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和杜绝地质灾害的发生,遏制生态恶化,已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

2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

2009年根据《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09)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的编制工作,比较系统全面的阐述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并进行了系统评估、预测和如何治理等。为矿山企业今后发展,合理开采矿产资源,保护地质环境将发挥重要作用。地质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将得到一定遏制。但是,仅靠一套方案是远不能完全解决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确切地说是需要系统的政策、法规。

当前有些政策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经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如果政策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政策也要随之改变。我国从开始实行地质环境保护以来,制定了大量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它们为我国的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了客观法律依据,在我国的地质环境保护事业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原有的地质环境保护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如“三同时”制度原本是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的重要措施。但这些管制性措施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所发挥的作用不尽如人意,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硬性预算约束机制使企业在投资于治理污染设施上缺乏利益上的激励,加上政府企业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企业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着眼于短期效益最大化,而尽可能减少环境方面的投资,从而使“三同时”制度逐步失去应有的效力。

3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措施

3.1发挥政府职能优势,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地质环境破坏是一种典型的外部行为,因此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必须介入环境保护中来,担当管制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与矿山企业一起进行环境治理。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化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控制和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的地质环境破坏。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及国家和地方监测网络,实行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重要区域实行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3.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积极推进《矿山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出台,建议将《矿山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列入国务院法制办公立法计划,使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工作早日纳入法制轨道。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据《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矿山环境保护管理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技术规范,为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使矿山环境保护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的轨道。要明确矿山环保的目标,国土资源、环保等部门对于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职责,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规定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资源破坏浪费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3.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就应当广泛深入地开展有关地质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活动,培养矿山企业负责人地质环境保护意识,使之充分认识到地质环境保护与保护其自身安全健康的重要性;同时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把矿业权人、人民群众等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共同参与,把这项工作做好。

3.4加强监管,依法开采

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好坏,需要有严格的监测、监督检查等制度的支持,需要有一定的程序和手段作为保障。矿山建设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保证各项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对措施不落实、设施未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矿山建设项目,不得投产使用;对强行生产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依法吊销采矿许可证。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在矿山企业年检中加强矿山环境的年检内容,对矿山环境破坏严重的企业,责令限期治理,并依法处罚。

3.5完善地质环境保护经济政策

法律政策只为地质环境治理提供了依据,但是环境治理要花费大量资金。只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持才能有效降低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因此,要完善矿山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必须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解决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资金问题。对于历史上由采矿造成的矿山环境破坏而责任人有过失的,各计划部门、财政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矿山环境治理资金,专项用于矿山环境的保护治理;对一些矿山开发时间较长或已接近闭坑、矿山环境破坏严重,矿山企业经济困难无力承担治理的,由政府补助和企业分担;对于生产矿山和新建矿山,遵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和有关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各地政府要制定矿山环境保护的优惠政策,调动矿山企业及社会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积极性;鼓励社会捐助,积极争取国际资助,加大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资金投入;还可以将矿山环境治理纳入市场机制之中,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来促进矿山环境的治理。

3.6发挥科技在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中的作用

矿山环境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要治理好就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要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应着重研究矿业开发过程中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及防治技术,矿业“三废”的处理和废弃物回收与综合利用技术,采用先进的采、选技术和加工利用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加强矿山环境保护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与推广,增加科技投入,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产业化。引进和开发适用于矿区损毁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新技术,进行矿区生态重建科技示范工程研究,加大矿山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力度。同时,要努力学习各国矿山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和改善我国矿山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3.7地质环境检测

地质环境监测就是专业技术人员利用各种仪器设备对构成地质环境的各种要素的变化进行的专门性测量。地质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地下水动态(水位、水量、水温、水质)监测、地下水均衡试验、地质灾害、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监测、与地下水关系密切地区的地表水水质监测及这些地区的酸性降雨监测。地质环境监测是一向长期的工作,只有做到早预防,才能把握好环境保护与治理主动权。

4小结

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对于矿山企业来讲,除了政府出台各项法律、法规外,还要从科学技术上加大投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从源头上杜绝对地质环境产生破坏的因素,严把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门槛,要将国家政府职能部门深入到环境治理当中,泛泛而论的治理方案编制,要从技术上体现谁编制谁负责的原则,空洞无效的方案要追究法律责任。

环境保护与治理例3

1 我市矿业经济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我市矿业经济发展迅速:新发现矿产地5处,新增铁矿资源储量516.3万吨,水泥用灰岩资源储量7108万吨;2007年,矿业采选业总产值15.75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3.99亿元,年递增15%;矿业总产值338.8亿元(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当年价),比2005年增加179.4亿元,年递增45%;实现利税34.55亿元,利润16.37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5倍和3.6倍。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与消耗,这为矿产开采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矿业企业抓住机遇,不断加快开采进度。这也就随之给我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市虽然因地质环境保护问题造成的事故较少,但地质环境问题却不容忽视。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保护,不论对于矿业企业自身安全生产,还是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都是负责任的体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我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现状

近些年,我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07年,全市矿山年排放废水348.97万吨,处理253.39万吨,废水排放达标率72.6%;尾砂(粉煤灰)年排放65.2万吨,年处理利用量9万吨,处理利用率13.8%;废石年排放量94.49万吨,年处理利用量40.69万吨,处理利用率43%;矿山恢复治理面积达到82.2公顷。但是必须指出,未来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截止2007年底,全市矿山历年累计积存尾砂288.43万吨,废石1121.95万吨,累计破坏土地面积2337.73公顷(占全市面积的0.74%)。矿山的生产活动诱发各种地质灾害将有所增加,导致采空和疏干塌陷、泥石流、滑坡、崩塌、地下水均衡破坏、矿坑突水等。2011年我市共发生三起地质灾害。因此随着矿产资源的开采,我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3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3.1 注重以人为本、防灾减灾

凡是地质灾害,都与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因此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对影响范围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破坏最小,达到防灾减灾的根本目的。

3.2 注重综合治理、有效防护

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各种治理方式,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治理。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只有各种措施配置合理,才能根治灾害。

4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4.1 加强已闭坑矿山土地分类管理

遵循“区域开展、重点突破、解剖典型、控制一般”的原则,依靠当地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填表调查,对典型矿山进行实地调查与核查,查明全市矿山土地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条件,重点查清闭坑矿山土地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条件,提出矿山土地用途转换方向和治理恢复意见,为矿山环境开发式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探索建立矿山土地转换使用制度与模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导社会投资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加速矿山环境治理恢复进程。

①宜“建”矿山土地:凡是适宜转换为建设用地的矿山土地资源,可由地方政府投资进行矿山土地复垦和环境综合治理,经申请和备案,可按建设用地出让管理规定要求进行招拍挂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

②宜“农”矿山土地:凡是适宜转换为农业和果业用地的矿山土地资源,可采用多方式、多渠道投资进行矿山土地资源开发整理和环境综合治理,经申请和备案,当地政府可采用协议、承包等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

③宜“林”矿山土地:凡是适宜转换为林业用地的矿山土地资源,可采用多方式、多渠道投资进行矿山土地复垦和环境综合治理,经申请和备案,当地政府可采用协议、承包等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

4.2 加快矿山废弃物处理

矿山废渣、废石对于矿山地质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废弃物的堆积造成矿山周边占压土地、植被破坏,影响了原有地貌环境。开采矿山会造成采坑区,现许多矿山通过废弃矿石与砂石配比进行回填,不仅减少了运输别的材料回填带来的巨大资金成本,而且也直接处理了废弃矿物,就地取材,变废为宝,节省了废弃物处理成本。

4.3 加大矿山地质灾害治理

由于传统矿山开采很少进行矿坑回填,造成地质塌陷等情况极易发生。同时由于矿山开采影响了植被的生长,造成矿山地质出现疏松,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地下岩石的应力发生改变,岩石应力均衡被破坏,以及矿石废渣的乱堆乱放,易造成边坡不稳固,在外力诱发下,极易产生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灾难。

从治理技术上讲,矿山地质治理首先要从水治理开始,加快矿山植被的恢复,通过树木种植、草皮移植等方式恢复矿山植被,防止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积极争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我市正在进行的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有分宜县双林镇废弃煤矿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渝水区因资源枯竭关闭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渝水区下村镇航桥村岩溶地面塌陷勘探项目,总投资1000多万元。

4.4 加速实施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

开展矿山环境现状调查,查明矿山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影响程度,制定分期治理方案。建立并实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提高矿山准入门槛,禁止大矿小开,一矿多开,提高资源利用率。新建矿山应向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矿山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并按规定存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矿山环境治理保证金,属采矿权人所有,实行专款专用,在矿山环境治理完成后,经验收合格,返还全部保证金及利息。目前,省发证矿山基本全部实施保证金制度,市县发证矿山正在逐步实施。

4.5 加快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人才培养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必须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施。加强科学技术在矿山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特别是要加强对矿山的综合利用和尾矿、煤矸石、矿渣等开发利用的科研投入和生产开发研究工作。这样既可减少环境地质题目,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又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另外还要通过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对在职职员的再培训等方式加快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人才培养,促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实施。

5 结论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需要相关部门通过长时期地监控与治理,进行有效地引导,才能促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而且,还要加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技术开发,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切实实施,才能最终有效加强我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促进矿山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与治理例4

1、矿山废弃物处理――地质环境治理基础

矿山废渣、废石、弃土对于矿山地质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废弃物的堆积造成矿山周边占压土地、植被破坏,影响了原有地貌环境以及水文环境。其中还有重金属的废弃物长期受阳光、雨水、空气的析出,对矿山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合理利用废弃矿物进行矿坑回填可以极大的降低矿坑回填资金使用。通过废弃矿石与砂石的合理配比进行回填,一方面减少了回填使用材料带来的资金与物质浪费,另一方面也对废弃矿物有了很好的处理。并且这样的回填在压实度、以及地质原有情况复原上也有着一定帮助。

2 矿山地质灾害治理

由于传统矿山开采很少进行矿坑回填,造成地质塌陷等情况极易发生。按照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快慢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突变性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水土流失等。另一类为缓变性地质灾害,如沙漠化、荒漠化、地面沉降等。由于矿山开采对于矿山周边水资源的污染影响了植被的生长,造成矿山地质出现松散,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地下岩石的应力发生改变,以前的岩石应力均衡被破坏,以及矿石废渣的乱堆乱放,易造成边坡的不稳固,在外力诱发下,极易产生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灾害。

针对这样的情况,矿山地质治理首先要从水资源治理开始,加快矿山矿物制备过程中水处理设备的投入,将污水进行处理后再行排放。同时加快矿山植被的恢复,通过树木种植、草皮移植等方式恢复矿山植被,防止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土地荒漠化也可以算矿山地质环境的一种,由于矿山生产运行中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造成水资源的减少,河流的干涸,植被的消失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但矿山的不合理开采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某些矿山由于排水,疏干了附近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长期得不到补充恢复,影响植物生长,破坏了周围的生态环境,最终使矿区土地石化和沙化。这种情况的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通过上面论述的水资源治理、植被治理等方式,慢慢恢复矿山周边土壤水分以及植被,恢复土地含水量是治理矿山土地荒漠化的唯一方式。

二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保护

近几十年的矿业开采虽然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对矿山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针对我国矿山环境现状,加强我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通过复合治理方式、拦、排、护、整、植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加快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保护,对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加强矿业地质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推进我国矿山环境保护

为了更好的推进我国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首先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通过对矿山环境保护制度的建设,促进我国矿山化境保护工作的实施。环境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监督职能、国土资源部具体环保工作的实施共同来履行我国地质环境保护与监督的工作,促进我国矿业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实施。同时加强有关法规与制度的建设,从法律立法的角度,强化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

2 加快我国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人才培养,促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

矿山环境治理必须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施。加强科学技术在矿山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特别是要加强对矿山的综合利用和尾矿、煤矸石、矿渣等开发利用的科研投入和生产开发研究工作。这样既可减少环境地质问题,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又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另外还要通过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对在职人员的再培训等方式加快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人才培养,促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实施。

3 加快矿业“三废”回收利用技术的应用,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实施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对于“三废”的回收、利用,对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采用先进的采选技术和加工技术,提高矿山资源利用率,对于加快我国矿山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环境保护与治理例5

清远市清城区位于清远市南部,是清远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2215mm;境内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与粤北山区的交接地带,兼有山区、丘陵与平原等地貌,地势大体上自东北向西南倾斜[1];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区内的矿业生产为清城区乃至清远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多年以来的矿业活动,也给清城区的矿山地质环境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破坏,造成植被破坏、排土乱堆、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压占和破坏,水土流失,淤积水库、地质灾害。

1矿山地质环境开发现状及问题

1.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区境内已探明的矿产有钠长石、钾长石、高岭土、瓷砂、石灰石、花岗岩、河沙、水晶石、铁矿石等。其中储量大、品位高的有钠长石、钾长石、高岭土、瓷砂、建筑用花岗岩、河沙、建筑用砂岩。还有偏硅酸矿泉水和地下热水(温泉)。

1.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的有关规定,结合清远市清城区矿山的地质环境背景、开采矿种、开采方式和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本次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包含四类: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压占破坏。地质灾害。矿山开采过程中由于地表剥离、废土废石堆积、地下水疏干等活动,破坏了地面稳定并产生一系列与采矿活动密切相关的次生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灾害的诱发以采场边坡和排土场最为严重。矿山实行露天剥离开采,大量剥离土堆积成山;而堆积物高陡,沿沟谷坡面堆放,结构松散,无防护措施,在强降雨诱发下易发生泥石流,成为诱发崩、滑、流地质灾害的重要隐患。含水层破坏。区内矿山全部为露天开采,主要为正地形山坡式露天开采和负地形凹陷式露天开采两种方式,正地形山坡式露天开采矿山均能自然排水,采坑底标高高于侵蚀基准面,地下水位基本不变。负地形凹陷式露天开采矿山,采坑底标高低于侵蚀基准面15~25m,采矿作业时,需要机械排水,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在影响半径范围内会有不同程度的地下水位下降现象。由于本区降雨量较丰沛,且均为山林地区,居民稀少,地下水位下降没有导致植被、农田干枯。因此,含水层破坏的地质环境问题在本区中不严重,已经得到自然恢复,不作为区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清城区区内矿山自2000年开采以来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主要开采矿种4种,主要开采矿类为陶瓷土,其次建筑用花岗岩矿,砖瓦用粘土和建筑用砂岩开采较少。开采方式均为露天开采。露天开采好似实行“搬山运动”的露采剥离,采矿前需破坏地表植被并剥离表土,废土堆放压占土地资源,矿区大部分的山林土地已寸草不生,远看如同的“石头山”。矿山的露天采坑、排土场及其它等明显改变了矿山的原地形地貌,其主要破坏形式是破坏原有植被面积和改变原有地形标高。土地资源压占与破坏。矿业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土地资源带来了破坏和占压。露天开采破坏了地表耕植层;排土场的堆放,占压大面积土地的同时,也成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的诱因。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状。全区已对一部分矿山进行了简单治理。主要是对采场边坡及排土场进行分台阶放坡,种植树苗和竹子等,比较稀疏,坡面未种植草皮,冲沟到处可见,水土流失没有得到有效阻止,其中,部分石场作为水塘的采坑周围进行了铁网围栏警戒。另外,部分矿山闭坑时间较久的矿山已轻微自然复绿,多生长杂草,而大部分矿山采场及排土场边坡均未进行治理,微型地质灾害及水土流失时有发生[2]。存在问题。部分矿山企业“重矿产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矿山企业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认识程度不高,与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有待提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的应用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整治目标的要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资金投入不足。清城区矿业开发历史虽然只有十几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点多面广,而需实施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投入与实际收缴的费用差距很大,治理资金严重不足。

3矿山地质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矿山地质环境总体上受环境条件、矿业开发方式、矿山环保意识与投入、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制度等因素影响。地质环境条件:包括矿产资源空间分布、地层岩性、水文气象、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要素,它是控制矿山地质环境的基本因素。矿业开发方式:矿产资源开采方式、采矿方法等内容,亦是影响矿山地质环境状况的主要因素。矿山环保意识与投入:矿山环保意识越强,资金投入越大,环保设施越齐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可降低,反之对地质环境的破坏越大。

4结论及建议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是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工程,需要有关部门相互协调合作加大对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规范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重视其中存在问题及变化趋势,并有效的引导促进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鉴于以上情况,需进一步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资,健全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管理体系,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技术保障体系,新建矿山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准入制度,持续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资,全面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和行政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执法监管力度,历史遗留的和重点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得到全面治理,全区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

作者:吴育新 单位: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九四〇队

环境保护与治理例6

湖泊不仅是水资源的重要承载体,同时也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工业行业的不断兴起湖泊污染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水质的高与低将直接影响身体健康。而湖泊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往往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才能完成。为此笔者就湖泊环境治理与保护展开研究,同时结合实际状况总结出几点可行对策,希望对提高湖泊环境治理与保护效率有所帮助。

1我国湖泊环境现状分析

我国作为湖泊流域大国之一,湖泊治理与保护工作对人类文明进步和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而湖泊环境又是国土空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要予以重视,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也要及时采取对策来解决,进一步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就目前湖泊环境治理与保护结果看并不令人满意,治理中仍旧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得治理效果总是差强人意。具体问题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第一,湖泊淡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由于我国地质上的特点使得湖泊分布形态不一,如青藏高原地区、东北平原地区,不同地区的湖泊环境也存在较大差异,青藏高原地区淡水资源往往显得十分短缺,这就需要对不同的湖泊环境展开针对性治理,但是实际情况是相关人员并未对其展开针对性治理。第二,内陆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湖泊水资源短缺问题,而造成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人为,人类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过分开发水资源,使得当地本身就缺少的湖泊消失殆尽,久而久之就会加剧这些地区水资源的咸化。第三,湖泊污染与富营养化问题,造成这类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水污染较严重所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湖泊的破坏力也在提高,有些人为了一己之私过多开发水资源,使得部分湖泊环境变得越来越差,甚至出现了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以上问题都是迫切需要我们采取对策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类长久发展下去,以及促进经济、社会迅速发展。

2湖泊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思考

2.1构建湖泊保护机制

为了全面提高湖泊治理与保护水平和质量,环保局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首先,要构建湖泊保护机制,而保护机制的种类往往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以下类别,比如联合会议机制、领导责任机制、工作联动机制,所谓联合会议机制泛指各省级部门汇集在一起展开调研,如环保局、林业局、水利局以及农业局等,同时各局内部的相关负责人、水利管理人员都需要参加,进一步对已经出现的湖泊环境治理问题展开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严格履行和遵守所设机制,不断强化各级部门职能以此来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其次,领导责任机制主要指明确各级政府管理人员岗位职能,并对相关湖泊展开精细化治理,同时让县政府等部门与当地湖泊管理单位签订保护协议书,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细致化地明确各级政府、水利管理部门的职责,比如,可以实行年度考核制,从而发挥湖泊保护机制的最大化价值。此外,工作联动机制主要是依据相关文件信息,组织当地这政府部门、环保局、林业等部门,定期对湖泊进行巡查治理,通过联合执法全面提高治理水平。同时对于那些违法行为要及时给予处分,比如拦网养殖、承包养殖等,进而有效提高湖泊质量与保护的效率,使其面积不在缩减以及提升水质。

2.2加强湖泊保护管理

除了要构建湖泊保护机制之外,环保局还应采取有效对策来加强湖泊保护管理。首先,我们应从源头上对相关湖泊生产项目进行整改,比如,现运行的湖泊开发项目审批流程、排污口等,这些环节都是湖泊保护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其管理水平的高与低将直接影响后续治理工作水平。同时为了进一步维护现有湖泊生态环境调节河流分流功能,还需要结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合理规划湖泊,环保局可以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来到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全面收集湖泊环境状态数据资料,为后续湖泊治理与保护工作打下夯实基础。其次,还应加大水行政执法管理力度,这是维护湖泊保护管理工作秩序的重要前提,并对于那些违规操作必须进行严惩,必要的话可以运用法律武器强行拆除非法拦网养殖等设施。而为了降低湖泊水质污染程度还要加大投入资金投入,对相关湖泊工程进行合理改造和治理,其目的是为了增强湖泊自我调节能力。此外,还要加大对湖泊治理与保护的宣传力度,本身湖泊治理与保护就是一项复杂性工程,只有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湖泊的保护意识,才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治理与保护活动,进而从根本上解决治理与保护效率低的问题。

2.3稳固湖泊保护基础

环境保护与治理例7

良好的河道水环境不仅能够美化城市,提高城市品味,还能丰富居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同时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改善河道水环境,加强水环境保护力度,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1 河道治理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

在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期间,受到最大影响的将是水环境。水环境主要受到3方面的污染,且污染治理难度大。

(1)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期间的工地废水污染。河道治理工程施工需要用到砂石料和混凝土,这些会生产废水,形成污染物。

(2)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期间施工人员生产的生活污水。河道治理工程规模一般不会太小,需要大量的人工进行工作。而施工人员为了便于施工,会生活在施工区附近(距离河道较近),如此便会产生生活污水。这些污水无处可流,流进河道,造成河道污染。虽然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并不多,但是水利工作者仍不得马虎,采取放任态度。

(3)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期间施工机械冲洗废水污染(包括机修含油废水污染)。这部分的污染主要源于设备维修保养场。部分河道治理工程施工区域因地理位置条件差,需要设置大型机械,并进行维修保养。施工机械冲洗废水或者机修含油废水流入河道,会影响河道的水质。

2 河道治理改造中水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污水系统建设

随着近几年雨污分流的建设,排入河道的污水日益减少,但是在一些老旧居住区及棚户区范围,仍存在雨污支管混接的现象。沿河修建截流管道虽能快速解决污水流入合流的现象,但是增加了污水处理厂在雨季的运行压力。

要解决未达标的污水排入河道的问题,必须在河道治理的同时,加快污水系统建设的步伐,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污水处理设施,才能实现水环境改善目标,巩固河道治理的成效。

2.2 生态护岸技术推广

生态护岸技术虽然日益成熟,但推广与应用较少,原因一是受传统河道设计理念的影响,直立式护岸、浆砌石挡墙等方式还在应用之中;原因二是生态护岸技术在实践中需要不断研究和积累经验,使得护岸结构在满足结构安全的同时,达到水土交换、水气交流、水体自净等方面的要求。

生态护岸需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对规划设计部门开展相关知识培训,确保生态护岸技术的推广应用,恢复和保持河道及其周边环境的自然景观,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河道亲水性,更好地保护水生态环境。

2.3 河网改造

河网水道贯通难度大,由于城市建设的不同步,使得各河道之间连接困难,实现搞活河网水体的设想尚有一定难度。这需要从规划层面对河道进行宏观控制,从全局出发。河道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工程,需要争取各级政府对河道整治工作的重视,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取得各级各部门和老百姓的理解、关心、支持和配合。

3 河道治理改造中对水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3.1 规划先行

科学规划是工程项目实施的前提和基础,针对以往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新的规划设计中应克服单一性的传统观念,强化生态、环境要求,以生态型、高起点、前瞻性为目标,达到“安全舒适、资源利用、环境生态”的有机结合。

3.2 适时清淤

根据统计,淄博市大部分河道存在淤积现象,平均淤深达0.5~0.8m,减小了河网的滞蓄容量,影响河道行洪排涝功能的发挥,而且还减小了灌溉供水量,降低了河网水体的自净能力,因此应适时疏挖河槽,保持正常的河道过水断面。

3.3 加强水体流动

加强水体流动能有效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是促进水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重要措施。通过开坝筑涵贯通水系,并根据周边条件的可能性,引入片区水系以外的水资源,促进水系的流动性。

3.4 生态护岸

生态护岸不但能固土防止河岸坍方,还可使水体与土壤相互交融,增强河道自净能力,是具有自然景观效果的护坡形式。欧洲许多国家在进行护岸工程设计时,非常注意沿岸的景^与生态系统,尽最大可能地参照天然状态下的河海岸形式,避免以建筑物的形式去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目前河道治理改造积极尝试生态型的护岸结构型式:自然原型护岸:采用种植植被保护河岸,保持自然特性的护岸。自然型护岸:除了植被还采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以增强堤岸的抗冲刷能力。复合型护岸:是在自然型护岸的基础上加入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加强抗冲能力的一种新型生态护岸型式。

复合型护岸常用的技术有以下几种:纤维织物袋装土护岸、面坡箱状石笼护岸法、高效三维网液压喷播植草法、骨架内植草法、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法、土壤固化剂法等。采用多种形式的生态护岸,可以达到护岸、绿化、水土的有机结合。

3.5 雨污分流

河道遭到污染,主要受工业、农业、生活和其他污染源污染,截污治污迫在眉睫。解决河网水质状况的根本出路是改变合流的排水体制,在于雨污分流,截污治污,将污水统一排放,可大大改善河网水质状况,有效提高水环境质量。

3.6 严格实施管理

河道整治建设与管理措施并举才能达到综合整治成效和水环境保护的目的。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和相关地方法规及规章,才能对河道整治治理建设形成长效保护机制。加强河道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是巩固河道建设成效、保护水环境的有效途径。

4 结语

环境保护与治理例8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城市化是一种全球现象,当今世界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带来的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重,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城市的发展中,便利的城市基础设施、大规模的交通系统、发达的贸易和增加的工业生产,刺激着人口的集中,改变了城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如清除树木、平整土地、建造房屋、街道,整治河道以及兴建和完善排水管网等,造成天然田野、森林、河流的消失,并出现大量污染。人们必须维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建立新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体系,以保证其平衡。城市化的发展和程度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到城市地区的水环境,由此带来城市雨洪控制和水质污染控制的问题。建设和完善水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并进行科学的治理,将是创造现代化城市良好的生存环境,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需要对城市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政府已经加强重视水资源现状,并意识到由水资源污染而产生的严重后果,正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为了更好地落实水资源保护目标,优化水环境,可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以我国实际国情为出发点,采取多种措施和途径,推动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市场化运营。

1 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市场化运营意义

以我国实际国情为出发点,水资源短缺问题客观存在;一方面人均占有量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水资源管理的方法滞后,以粗放型为主,用水效率有待提高。但是我国拥有十分广泛的节水空间,意识到水资源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树立水环境保护观念,非常重要。因此,全面推动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市场化运营,具备重要意义:

1)实现水资源的优化利用,推动水资源的效益平衡,发挥最大效率。

2)全面强化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促进水资源利用的公平性,达到效益均衡目标,顺利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2 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市场化运营思路与方法

2.1 公布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具体项目

在我国提出的《水法》中已明确规定,我国水资源归国家所有,实际上也就是归属于我国的各级政府,但是当前我国“多头治水”的问题普遍存在,造成水资源的产权不清,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若想从根本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必须加快产权制度的改革,创新水资源产权体系,将每一条江河归属于明确的产权人。通过构建水资源国有资产公司,明确产权所有者的职能与责任,将水资源的污染治理作为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对江河水质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控,避免发生水资源污染问题;另一方面,积极治理已经发生污染问题的江河水资源,通过面向市场的方式,公开招标水环境治理项目和保护项目。

2.2 规范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运行过程

以我国当前水资源污染治理、水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来看,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而全社会的参与热情不足,没能从根本发展产业化运营,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必须加大水资源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更多力量的积极参与;作为水资源国有资产公司,具体的任务或者项目,由专业性的公司通过竞标的方式获得治理污染的权利,全面推动市场化运行。

在我国发展环保产业过程中,水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是较为重要的环节,实现社会化运营势在必行。对于专业性的经营公司来说,以市场主体的形式存在,一切工作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通过自负盈亏的方式获得持续性发展。一方面,国家在资金、政策、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全面加快水资源的运营体制改革,带来更多市场化运营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2.3 强化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市场监管力度

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国家必须加强重视,采取一定的监督管理措施进行规范。在我国提出的《水法》中,已经提出采取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实现水资源的流域性管理、统一化管理,奠定流域管理专业机构的法律保护地位,并且在辖区范围内行使权力,落实监督职能。通过该种管理体制的约束作用,各个流域、各个行政区域参照水法以及相关法律规定,做到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管理流域水资源。但是以当前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缺乏各区域政府的统一调控与管理,没能全面落实管理机构的权、责、利,各方关系存在交叉或矛盾之处;另一方面,水资源的监管工作不到位,造成权责涣散,难以发挥严肃的执法权。因此,加快整合不同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各自落实责任,形成一个统一化、规范化的水资源监管系统,非常重要。由水监会直接领导,构建水资源监督管理局,并下设水资源监督管理处,提高监督与管理的权威性。

3结束语

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从整个城市水环境的范围出发,将区域规划、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污水治理等诸因素相结合,从综合方式考虑,以达到水环境的最优治理和运行。

环境保护与治理例9

水资源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必用的一类资源,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之一。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要求强化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对水环境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已然采取了相关的措施。但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地加快,大量的河道和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依然频现,这不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更无法支撑城市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所以,如何科学保护水环境健康并强化对河道的治理已然迫在眉睫。

一、水环境保护的作用

(一)水环境保护能够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提高人们对水环境保护的意识,能够起到保护环境的效果。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健康的水环境是一种必要的生存基础,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水资源,而且能够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水环境出现污染势必会对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群众用水安全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这也引起了全球人民对水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视。国际化趋势不断地加强,让人们更加注意一个国家的整体健康形象。所以,健康的水环境对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升我国国际影响,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都大有帮助。

二、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护岸技术有待完善

作为可利用水资源最广域的载体,纵横交错的河道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还是没有更新观念,不能够适应快速发展中的现代化建设。在我国依然有很多地区在对河道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是只考虑到现有的问题,一味简单的“围堵”,并没有考虑到水体生态健康等长远问题。在进行护岸的过程中,其定位还是不够明确,技术也相对落后。所以,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应该努力转变传统的观念,研发新的河道治理技术。同时组织专家,在护岸的实践中不断总结,从而能够使研发的护岸技术能够实际应用到护岸中,提高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最大程度发挥出其健康治理功能。

(二)排污的难度日益增大

我国的经济不断地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升,因此生产生活中大量污水无可避免的产生。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在对污水的处理上还是相对落后,污水处理的效率不高,偷排现象不能有效遏制、截污和控制污水的措施相对滞后等等现象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在城市中,大量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合流中。在污水的治理过程中,与经济发展的指标存在一定的冲突,这就导致了必须强化污水排放的管理力度,改善污水处理方法。因此,我国的相关部门要强化污水的管理力度,鼓励建立污水处理厂,在不同的区域,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和重工业区域应该建立大型的污水处理设施,为污水处理厂提供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而且要改善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效果,采取先进技术科学治污,使污水能够得到合理处理,不能使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三、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相关方法

(一)制定科学的设计与规划方案

在对河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科学的规划,按照规划来执行。我国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进行河道治理要根据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而能够改善内部的环境,制定有效的治理方案。在河道治理过程中,要更新观念,将那些不能够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的河道治理观念摒弃,提高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积极实施清淤活动

未治理的河道中大量的淤泥堆积,使城市居民不能够合理的用水,农业灌溉的用水量也会减少。与此同时在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会导致河道中的水资源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和污染物,导致水资源的污染,使水资源的自净能力下降,人们在使用了这类含有细菌和污染物的水资源也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完善河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的规划后,应该加强完善河道清淤的工作,将河道中的淤泥清理,增加河道中的蓄水量,解决河道的堵塞问题,使河道的排洪泄洪能力得到提升。所以,对河道进行清淤整治,能够使水资源的质量提高,而且能够使河道内的蓄水能力增强,起到了美化生活环境的效果。

(三)搞活水体,强化管理

在对水环境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搞活水体的方法,这类方法能够使水体流动,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量污染物的聚集,能够减少淤泥的含量,提高水资源的自净能力,实现了水资源的良性循环与利用。在搞活水体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大型的水利工程来实现,这样就能够实现水资源的调用,使各个区域都能够使用水资源,避免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使水体的结构能够得到改善,使水体的调节能力增强。

在对河道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分区管理,区域负责的方法,由于我国河道的领域非常广,能够贯穿南北,而且,在河道的周围都有工业和农业发展,所以,在对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应该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实现分区域责任管理,对河道周围的工业和农业发展部门进行有效约束。

(四)完善生态护岸技术,强化截污控污的能力

实现生态护岸技术的发展,在生态护岸的过程中,应该结合以往的经验,努力研发新的生态护岸技术,针对我国河道污染的具体情况,完善不同形式的护岸技术,可以运用生态植物进行护岸,也可以采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在进行河道截污控污的过程中,应该先分析污染产生的原因,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在截污和控制污水的过程中,要从净化河流环境开始,相关的部门要加强宣传,强化人们的截污意识,使社会大众都能够为截污和控污出一份力,从日常生活做起,从而能够通过群众的力量实现河道的治理和水资源的健康保护。在分析污染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其不稳定的特点,考虑到其在治理的过程中要面临的随机性问题,所以,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是比较严重的。在治理面源污染的时候,尤其要改善农业的灌溉等相关的技术,尽量在单位面积内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在农村的养殖业中,尽量控制污染。

结语

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大量的农业污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中,河道水体的健康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对污染河道尽快采取综合整治的方法,提高水环境的质量。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清淤、搞活水体的方法,完善护岸技术,提高人们的水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巫青松,李永俊,尹洪星. 浅析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J]. 广东科技,2013,18:184-185.

[2]朱荣华. 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问题分析[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06:217-219.

环境保护与治理例10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7-0121-02

1 矿山生态分析

我国矿业经济蓬勃发展,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随着深入研究矿山的生态环境,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在进行着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1.1矿山生态环境现状

矿业活动主要指矿石采掘、选矿和冶炼三部分,而每一部分都会影响到矿山的生态环境。

为了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避免和减少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我国已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的决定》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并于2005年9月7日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土资源部、卫生部共同制定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由这些法律、法规可以看出,我国早已重视矿山的生态环境保护,并在法律上予以有力的保障。

从目前我国矿产资源开采现状来看,大部分矿产企业由于设备技术、经济利益等因素的制约,都会对局域生态环境造成或大或小的破坏。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开采技术落后、开采方式粗放的矿山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根本不考虑生态环境问题,滥采滥挖,采富弃贫、掠夺开采,直接破坏生态环境,且不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在选矿过程中,随着选矿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完善,需要更多品种的选矿药剂用于生产,而选矿药剂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污染与危害十分严重。同时,选矿过程中的废水、废气和尾渣的随意排放直接破坏生态环境。如何减少或净化废水和废气对矿山生态环境的污染,如何解决尾矿库的问题早已成为矿山环境保护研究的重点。

1.2 矿山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矿山总体生态环境现状复杂,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很多,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1.2.1 矿业活动的污染物排放

矿业活动中的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废水、废气和废渣。废水主要包括矿坑水、选矿冶废水和尾矿池水等。这些矿山废水多以酸性为主,并含大量重金属、有毒有害元素以及悬浮物。废水未经达标处理就任意排放,甚至直接排入地表水体中,使土壤或地表水体受到污染。

废气主要包括烟尘、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卤化物及碳化合物等。废气会造成大气污染,当废气浓度很高时,能会产生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生存。

废渣主要是煤矸石、废石、尾矿等。大量堆存的废渣占用土地资源,污染生态环境,有些尾矿废渣中甚至含有重金属,放射性元素等,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十分严重。

1.2.2 生态环境的破坏

(1)大气生态环境破坏。大气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是由矿山生产中制造的粉尘、废气、悬浮颗粒、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以及碳氢化合物等造成。大气污染可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减少太阳辐射,抑制植物生长。

(2)地面生态环境破坏。如矿山开采直接占用土地,相应地破坏耕地、森林和草地等原始地貌。同时因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废渣尾矿排放等导致采空区地面沉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尾矿库溃坝等均在较大程度上破坏矿山生态环境。

(3)水资源破坏。由于疏干排水及废水、废渣的排放,使矿区水环境发生变异甚至恶化。如破坏地表水、地下水均衡系统,造成大面积疏干漏斗、泉水干枯、水资源逐步枯竭、河水断流、地表水入渗或经塌陷灌入地下,影响矿山地区的生态环境。矿山附近地表水体常作为废水、废渣的排放场所而遭受污染。污染物一旦深入地下,会直接造成地下水污染甚至是饮用水污染,后果十分严重。

1.2.3 地质灾害

随着矿山事故频发,因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而遭受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越来越严重。

冒顶片帮已成为地下矿山生产安全的主要危害。主要是采矿活动破坏矿区原岩力学结构平衡,地下开采空间顶板和边帮岩石发生冒落、崩塌。冒顶片帮常常无明显前兆,具突发性,发生频率高等特征。据有关资料,我国有色金属地下开采矿山冒顶片帮造成的人员死亡人数占矿山总事故死亡人数的l8%。如形成采空区,更容易发生地表塌陷、裂缝、沉降等。滑坡和泥石流也是露天矿山最常见的工程地质灾害。

2 保护矿山生态环境的对策

(1)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按照“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建立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有关规定和管理制度,完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新建矿山或原有矿山必须达到矿山生态环境准入条件才能获得采矿权。

(2)矿产资源开发设计,应优先选择废物产量少、水资源重复利用、对矿区生态环境影响小的采、选、冶生产工艺与设计。考虑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延伸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3)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保障,国家和矿山企业都要建立环境保护的管理机构和监测体系。目前矿山企业中都会配备环境保护人员,如矿山环保科研人员,环境监测人员,污水治理人员,矿山企业防尘人员,保护设备险修人员,矿区绿化人员等。

(4)鼓励科技创新。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着重研究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及防治技术,矿业“三废”的处理和废弃物回收与综合利用技术,先进的采、选技术和加工利用技术。鼓励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与推广,增加科技投入,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

(5)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增强矿业从业者的环境保护意识。矿产资源开发必须是可持续的,矿山生态环境也必须是平衡循环的。如果每一位从事矿业人员真正把节约矿产资源、保护矿山生态环境放于工作之首考虑,那么资源和经济就不会再相互制约。

3 结语

在政策上予以保障,在经济上予以扶持。坚持“谁破坏,谁恢复”的方针。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在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上予以保障。各职能部门应统一思想、明确责任,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开采,谁复绿”的原则,根据矿产资源法律和政策采取开采制约措施和复绿激励政策。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对于矿产企业来说是只有经济支出没有收益的项目,因此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在经济方面实施鼓励与引导,在一定基础上给予照顾。同时,要长久保护和修复治理矿山生态环境,就需要研究如何将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这块市场化、经济化,需要国家、社会、科研机构及矿业企业之间协调合作。

矿产资源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也成为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与努力的一项长期工作。如何高效、经济的保护矿山生态环境、遏制矿山环境污染、减少矿山地质灾害对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