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模板(10篇)

时间:2023-06-30 15:45:32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例1

当今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然而没有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学生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课堂的参与意识呢?

一、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1、要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一方面,平等地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格相信学生都能做得好。另一方面要给学生更多的理解、信任和鼓励,让学生乐观而自信,生动而活泼,诱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课堂上教师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善于运用表扬、鼓励的语言,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和蔼亲切,感受到教师是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点拨者、服务者。

2、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参与的催化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教师通过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讨论、商量,甚至是争论,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对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进而赏识其言行,培养其信心,发挥其才智。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 在思维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例2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进入试点实验阶段,对于正在实行课程方案的广大非实验区的一线教师,不能坐等新课程体系的到来,应该利用现行教材,研究摸索出适合新课程实施下的课堂教学 的新形式是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也是学校的常规教学顺利走向新课程的关键。走进新课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改变的,但是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或常规的角色,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也不是电视电影面前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的主角。   我们把《做功和内能的改变》一节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式实验,以实验为载体展开教学。人民出版社教材: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内放一小团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有什么结果。参考书针对实验难度大特意加了三点说明。1。密封性要好……:2。管内保持足够的氧气……:3。所有棉花的燃点要低,实验要用硝化棉。硝化棉的制作:取浓硝酸和浓硫酸按体积比1:2……。同一实验,97年出版的京教本写到:在一个厚玻璃筒里放一块浸过乙醚的棉花。先行高一课本185页也有这个实验“…把浸有乙醚的一小块棉花……。这是一个所有的初高中教师不知教过多少遍的难以成功的实验,一些教师为使这个验证性实验顺利进行,课下苦心准备硝化棉和乙醚,另有一些教师干脆在黑板上讲实验,让学生记结论。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使课程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我们把课堂教学分为三步:一、巧妙地把学生引向对教学内容的探究   按照课本“照方抓药”在学生睁大眼睛等待棉花燃烧时,看到的却是意想不到的“白烟”换用力气大的同学重做一遍,筒内棉花还是不能燃烧。教师则岩石急于弥补这一失误又不知所措的样子,以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这就巧妙地把学生引向对教学内容的探究 ,要目的明确,忌随心所欲。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新课导入的重要方法之一。实验具有生动、直观、新奇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如能充分发挥实验的趣味性、奇异性、多变性,就能创造出生动的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演示实验是用来配合教学的,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选择用合适的实验,合理地进行实验,以便让学生清楚地认清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在讲授"平抛运动"这一节的内容时,我们可以选择的演示实验比较多。如抛出的粉笔头、桌上滚落的玻璃球、水流的喷射、平抛运动演示仪、闪光照相等。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这一规律。我们利用演示实验都应清楚地显示出演示内容的本质特征。当然实验时要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再比如,讲"摩擦力"这一节,我们可以用引导提示法指出我们要实验的问题和目的。如"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调整吊盘上的重物的重量,使木块在桌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这时绳子对木块的拉力就等于木块与桌面间的滑动摩檫力。然后在木块上加一个重物,增大木块与桌面间的压力,这时发现,必须增加吊盘上的重物,使拉力增大,木块才能做匀速运动。可见增大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压力,木块与桌面之间的滑动摩檫力也增大。学生就很自然地得出"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檫力f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之间的压力N大小成正比"的结论,即f=μN。然后进一步得出动摩擦因素与两接触物体的材料和它们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整个实验目的性明确,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学生必定会有很强的感性认识,很清楚的认知思路,从而轻松地掌握这节的内容。演示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演示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做实验,不知道实验演示了什么规律,更谈不上自己去发现与探讨规律了。对老师而言,这样的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二、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    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线索,力求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层层递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中。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这物体指的是(筒内气体)而不是(棉花)。燃烧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A与空气或氧气直接接触。B温度达到燃点。与空气直接接触可采用的办法是:用活塞将棉花送进筒底的过程即是将旧气排出换新气的过程再重复一次即可。   温度到达燃点的办法是:降低燃点,换用硝化棉或用乙醚浸过的棉花,增加压缩气体的内能,使之达到普通棉花的燃点。筒内气体体积一定,内能的增量有限,不足以点燃一小团棉花,。减少棉花的用量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同学们热烈讨论 ,C为最佳方案。正如卡文迪许所说:用最平常的仪器,做出最好的成果,才算是真本事。我们把教材中的一小团棉花改用几十根棉絮,让一个女同学走上讲台,成功地完成实验。在我们的预料之外的是,一个男同学走上讲台顺手从课本上撕下一小纸屑,放入厚玻璃筒内活塞压下去,小纸屑燃着了!这一独特的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让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极其宝贵的,如果教师在演示中出现失误和差错,不仅会殆误时间,而且会引起对所得结论的怀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必须确保成功。   成功的演示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首要条件是掌握实验原理,它是设计和改进实验的依据。只有掌握了原理,才能准确的抓住关键,成功的进行演示。例如,静电实验我们一般认为比较难做,其实关键在于静电电压高而电量少。因其电压高,通常所说的绝缘体在高压下变成了导电体;因其电量少,电荷容易漏。从原理上进行分析,我们就可以找到改进静电演示实验的关键--解决绝缘问题。只要对仪器进行简单的改进就行了。  其次,要注意环境条件。有些实验的成败与环境等外界条件很有关系。例如,空气的湿度对静电实验很有影响,某些电学实验跟电源电压的稳定性有关。因此,教师在课前要选择好所需的仪器和材料,仔细地进行检查,熟悉仪器的使用性能,了解实验的精确程度,估计实验时间,观察教室里即将演示的环境等。   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提高演示的成功率,但不能保证课堂上一定不出问题。出了问题怎么办?一是要镇定,切忌手忙脚乱,应认真思考和分析,尽可能及时找出原因,迅速排除故障;二是要实事求是,实验失败不可简单地用"仪器不行"来搪塞过去,更不能编造数据,弄虚作假。应当向学生如实说明实验失败的原因,申明下次再做。这种负责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必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形象。但它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观察启发思维,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发展能力,培养兴趣。因此,在设计和编制演示程序时,必须在启发性上下功夫。    演示中的启发性,首先在于以趣激疑。当生动的演示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认知的矛盾将上升为思维的动力。例如,静电植绒实验中,当启动手摇感应起电机时,下极板上的小纸屑不断地飞舞,粘附在涂有胶水的上极板上,形成了美丽的图案。而对这一美妙神气的现象,学生的问题必将油然而生。    运用演示引发问题,只是启发思维的起点,虽然它是学生开展积极思维的突破口,但要推进思维的展开,仍需有教师不断的引导。例如,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怎样才能产生?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在学生不断的探讨、思索中,逐步掌握物理知识,了解物理规律,这样的实验就成为了推进思维的向导。    演示实验一般情况可采用这样的几步:提出问题,通过实验建立初步表象;再做实验,又提出问题进行探讨,找出规律;应用规律来说明问题,并用实验来验证。这一过程体现了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演示实验切忌难易不分,草草了事。有些新教师做实验,常常以能显示实验现象为满足,急急表演,匆匆收场。这样的实验必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忽视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可能达到实验所需的目的。总之,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只有明确了演示实验的重要性,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用观察促进思维活动的展开,又用思维指导观察活动的进行,逐步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发展观察和思维能力,才能使我们的物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教师对待演示实验的严谨作风和科学态度也会对学生的实验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三、学到的探究方法再用于实践   本节实验2,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也是一个难以成功的实验,气体对塞子做功时,瓶内应该有雾出现,可是按课本装置却看不见雾,我们不能片面追求所谓正确结果“有雾,是因为你们离的远没看清”而抹煞学生的“求真”精神,使学生的创造性成分白白流失。经引导学生能分析出实验失败的原因:气体对塞子做功较少,需要液化的水蒸汽太多,造成雾的浓度小。雾的浓度由  内能的变化量/气体总量的比值决定。按数学知识,这问题很简单,增大分子减少分母即可。方法是:增大内能变化量,即是增加气体对塞子做的功,改正的办法是。打气筒接在侧壁上,以免塞子负重跳不高。                                  减少气体总量,用带有支管的试管代替小瓶。将图2-11中课本实验的打气筒接到右图试管的支管上。改进后的实验,雾很浓,持续时间也较长,教师里最后排的同学也看得清清楚楚。                                   本节课每用精湛引言的导入,而用课本上不成功的实验,激发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把学僧巧妙地引向“主动、探究、合作”之路。由师生的共同探究活动不仅解决来历困惑多年的两个实验难题,而且又升华到学生 压燃纸屑。这一开放性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学生的主体性,独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例3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进入试点实验阶段,对于正在实行课程方案的广大非实验区的一线教师,不能坐等新课程体系的到来,应该利用现行教材,研究摸索出适合新课程实施下的课堂教学 的新形式是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也是学校的常规教学顺利走向新课程的关键。走进新课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改变的,但是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或常规的角色,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也不是电视电影面前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的主角。 我们把《做功和内能的改变》一节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式实验,以实验为载体展开教学。人民出版社教材: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内放一小团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有什么结果。参考书针对实验难度大特意加了三点说明。1。密封性要好……:2。管内保持足够的氧气……:3。所有棉花的燃点要低,实验要用硝化棉。硝化棉的制作:取浓硝酸和浓硫酸按体积比1:2……。同一实验,97年出版的京教本写到:在一个厚玻璃筒里放一块浸过乙醚的棉花。先行高一课本185页也有这个实验“…把浸有乙醚的一小块棉花……。这是一个所有的初高中教师不知教过多少遍的难以成功的实验,一些教师为使这个验证性实验顺利进行,课下苦心准备硝化棉和乙醚,另有一些教师干脆在黑板上讲实验,让学生记结论。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使课程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我们把课堂教学分为三步:一、巧妙地把学生引向对教学内容的探究 按照课本“照方抓药”在学生睁大眼睛等待棉花燃烧时,看到的却是意想不到的“白烟”换用力气大的同学重做一遍,筒内棉花还是不能燃烧。教师则岩石急于弥补这一失误又不知所措的样子,以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这就巧妙地把学生引向对教学内容的探究 ,要目的明确,忌随心所欲。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新课导入的重要方法之一。实验具有生动、直观、新奇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如能充分发挥实验的趣味性、奇异性、多变性,就能创造出生动的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演示实验是用来配合教学的,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选择用合适的实验,合理地进行实验,以便让学生清楚地认清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在讲授"平抛运动"这一节的内容时,我们可以选择的演示实验比较多。如抛出的粉笔头、桌上滚落的玻璃球、水流的喷射、平抛运动演示仪、闪光照相等。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这一规律。我们利用演示实验都应清楚地显示出演示内容的本质特征。当然实验时要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再比如,讲"摩擦力"这一节,我们可以用引导提示法指出我们要实验的问题和目的。如"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调整吊盘上的重物的重量,使木块在桌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这时绳子对木块的拉力就等于木块与桌面间的滑动摩檫力。然后在木块上加一个重物,增大木块与桌面间的压力,这时发现,必须增加吊盘上的重物,使拉力增大,木块才能做匀速运动。可见增大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压力,木块与桌面之间的滑动摩檫力也增大。学生就很自然地得出"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檫力f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之间的压力N大小成正比"的结论,即f=μN。然后进一步得出动摩擦因素与两接触物体的材料和它们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整个实验目的性明确,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学生必定会有很强的感性认识,很清楚的认知思路,从而轻松地掌握这节的内容。演示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演示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做实验,不知道实验演示了什么规律,更谈不上自己去发现与探讨规律了。对老师而言,这样的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二、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 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线索,力求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层层递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中。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这物体指的是(筒内气体)而不是(棉花)。燃烧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A与空气或氧气直接接触。B温度达到燃点。与空气直接接触可采用的办法是:用活塞将棉花送进筒底的过程即是将旧气排出换新气的过程再重复一次即可。 温度到达燃点的办法是:降低燃点,换用硝化棉或用乙醚浸过的棉花,增加压缩气体的内能,使之达到普通棉花的燃点。筒内气体体积一定,内能的增量有限,不足以点燃一小团棉花,。减少棉花的用量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同学们热烈讨论 ,C为最佳方案。正如卡文迪许所说:用最平常的仪器,做出最好的成果,才算是真本事。我们把教材中的一小团棉花改用几十根棉絮,让一个女同学走上讲台,成功地完成实验。在我们的预料之外的是,一个男同学走上讲台顺手从课本上撕下一小纸屑,放入厚玻璃筒内活塞压下去,小纸屑燃着了!这一独特的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让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极其宝贵的,如果教师在演示中出现失误和差错,不仅会殆误时间,而且会引起对所得结论的怀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必须确保成功。 成功的演示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首要条件是掌握实验原理,它是设计和改进实验的依据。只有掌握了原理,才能准确的抓住关键,成功的进行演示。例如,静电实验我们一般认为比较难做,其实关键在于静电电压高而电量少。因其电压高,通常所说的绝缘体在高压下变成了导电体;因其电量少,电荷容易漏。从原理上进行分析,我们就可以找到改进静电演示实验的关键--解决绝缘问题。只要对仪器进行简单的改进就行了。 其次,要注意环境条件。有些实验的成败与环境等外界条件很有关系。例如,空气的湿度对静电实验很有影响,某些电学实验跟电源电压的稳定性有关。因此,教师在课前要选择好所需的仪器和材料,仔细地进行检查,熟悉仪器的使用性能,了解实验的精确程度,估计实验时间,观察教室里即将演示的环境等。 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提高演示的成功率,但不能保证课堂上一定不出问题。出了问题怎么办?一是要镇定,切忌手忙脚乱,应认真思考和分析,尽可能及时找出原因,迅速排除故障;二是要实事求是,实验失败不可简单地用"仪器不行"来搪塞过去,更不能编造数据,弄虚作假。应当向学生如实说明实验失败的原因,申明下次再做。这种负责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必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形象。但它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观察启发思维,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发展能力,培养兴趣。因此,在设计和编制演示程序时,必须在启发性上下功夫。 演示中的启发性,首先在于以趣激疑。当生动的演示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认知的矛盾将上升为思维的动力。例如,静电植绒实验中,当启动手摇感应起电机时,下极板上的小纸屑不断地飞舞,粘附在涂有胶水的上极板上,形成了美丽的图案。而对这一美妙神气的现象,学生的问题必将油然而生。 运用演示引 发问题,只是启发思维的起点,虽然它是学生开展积极思维的突破口,但要推进思维的展开,仍需有教师不断的引导。例如,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怎样才能产生?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在学生不断的探讨、思索中,逐步掌握物理知识,了解物理规律,这样的实验就成为了推进思维的向导。 演示实验一般情况可采用这样的几步:提出问题,通过实验建立初步表象;再做实验,又提出问题进行探讨,找出规律;应用规律来说明问题,并用实验来验证。这一过程体现了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演示实验切忌难易不分,草草了事。有些新教师做实验,常常以能显示实验现象为满足,急急表演,匆匆收场。这样的实验必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忽视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可能达到实验所需的目的。总之,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只有明确了演示实验的重要性,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用观察促进思维活动的展开,又用思维指导观察活动的进行,逐步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发展观察和思维能力,才能使我们的物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教师对待演示实验的严谨作风和科学态度也会对学生的实验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三、学到的探究方法再用于实践 本节实验2,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也是一个难以成功的实验,气体对塞子做功时,瓶内应该有雾出现,可是按课本装置却看不见雾,我们不能片面追求所谓正确结果“有雾,是因为你们离的远没看清”而抹煞学生的“求真”精神,使学生的创造性成分白白流失。经引导学生能分析出实验失败的原因:气体对塞子做功较少,需要液化的水蒸汽太多,造成雾的浓度小。雾的浓度由 内能的变化量/气体总量的比值决定。按数学知识,这问题很简单,增大分子减少分母即可。方法是:增大内能变化量,即是增加气体对塞子做的功,改正的办法是。打气筒接在侧壁上,以免塞子负重跳不高。 减少气体总量,用带有支管的试管代替小瓶。将图2-11中课本实验的打气筒接到右图试管的支管上。改进后的实验,雾很浓,持续时间也较长,教师里最后排的同学也看得清清楚楚。 本节课每用精湛引言的导入,而用课本上不成功的实验,激发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把学僧巧妙地引向“主动、探究、合作”之路。由师生的共同探究活动不仅解决来历困惑多年的两个实验难题,而且又升华到学生 压燃纸屑。这一开放性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要明显直观,忌模糊不清,可以说演示实验的一切功能都不能离开观察,观察者只能在演示者所给现象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因此,演示实验的直观是最起码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物理过程的变化要显着。为了使现象明显,仪器的尺寸要比较大,尤其是观察部分的尺寸要大、刻度线条要粗,要使教室内最远的同学也能看清。这样做演示的精密度虽有所降低,但可以用感受效果来弥补。必要时可以借助投影、机械放大、光杠杆、放大电路等手段增强现象的明显性,提高观察效果。另外,仪器摆放的位置,被观察主体与背景的色调对比等也会影响观察的效果。通常可采用演示板、磁性黑板、染色、生烟、衬托背景、照明等方法来增强观察效果。 其次,仪器简单,过程明了。演示之所以要直观,就是为了能从实验中直接观察到物理过程,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而不需要过多地拐弯抹角,受其它无关因素的干扰。特别是一些为建立、巩固物理概念的定性演示中,没有必要选择精密复杂的实验装置。例如,我们用椭圆墨水瓶演示微小形变现象,效果就比用复杂的光杆系统装置要好。又如,用旋转电枢(或磁铁)的方法演示电动机的原理就比搬一个真的电动机来做实验更能突出物理原理。 第三,要多种感官并用。有资料表明"在接受知识方面,单靠听觉一般只能记住15%左右;单靠视觉,从图象获得知识,只能记住45%左右;如果两者结合起来,可记住65%"。因此,调动学生各部分感官的协调并用,比单一渠道要好。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各种感官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以强化有效刺激,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新规律的理解。例如,讲加速度时,学生视觉感受到加速度影响速度的变化可能不很明显,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演示时,速度的变化可以用音高变化来表示。使学生听觉、视觉共同作用可能比单纯用视觉更直接。因而对变化率的概念比较容易建立。 演示实验切忌模糊不清。学生看不到清晰的实验过程和明显的实验结果,搞不清实验所演示的规律、原理,无助于物理教学。与其浪费时间,不如不做。 整个教学过程也是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的模拟过程,在失败、分析、改进再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做功与内能改变的关系,也体会到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领略科学家获得成功时的喜悦,这种效果是验证性实验无法比拟的:学生当一切所学知识忘掉的时候,最后剩下的是方法和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使教师的身份有知识的传授者变成里研究者,真正尝到当教师的乐趣,这正是新课程的推进对教师提出的转型的要求。当然,过程的开放,也许回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但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在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理概念和导出正确物理规律的课堂教学中,实验是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部分。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配合讲授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例4

目前许多教师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尝试,我听过许多节“探究性”课的教学,从中受到很大启发,同时发现有不少教师对探究性课的错误理解,使课堂教学表现为表面化、形式化、教条化、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严重影响探究性教学的健康发展。因此我针对实施探究性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误区,谈谈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探究性是和探究主体的有机结合

探究性教学通常是以解决问题出现,贵在探究的本质,课堂教学的重点是依据确定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开展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究性教学中,讨论是课堂的常态,小组学习或合作学习是展开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教学中,许多教师普遍对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认识不到位,在教学中缺乏有效实施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的策略,并且认为,分组讨论,使课堂热热闹闹就是探究到位了。当然,有效的分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能加深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但是单一分组学习形式的讨论学习可以减化学生的兴趣,弱化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导致每个小组知识几个“尖子生”的表现,而差生知识在旁观看,根本没有参与进去,使部分差生产生自卑和依附心理。这样一来违背了探究性教学的目的,探究性教学中,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但不能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探究的本质;形式是为了有利于进行探究性教学,是为了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的机会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探究性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探究形式,营造融合的课堂探究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探究的学习方法,如质疑、争辩方法、讨论技巧、合作学习策略等,使学生在探究性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探究问题的选择

进行探究性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选择探究性的问题。在我听过的许多探究性的课堂教学中,发现大多教师不注重探究问题的选择,什么问题都拿来进行探究,使课堂中的探究性很随意,有的教师设置的问题很简单,没有难度和梯度,根本没有探究的价值。这样,一是时间长了会使学生探究欲望下降,对探究性学习缺乏积极性;二是浪费时间,很简单,无探究的需要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是没有价值的;三是缺乏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针对性,教学效果不好,解决不了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开展探究性课堂教学要认真备课,针对的探究性问题要认真研究设计,选择问题要有针对性,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梯度,具有新颖性,适合学生的认知结构,选择的问题要紧扣教学内容,又必须具有探究价值。

三、 过程和结果并重

新课程理念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应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参加知识发现的过程。多数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中注重了过程而忽视了结果,这样的探究性教学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新课程理念强调探究过程,但并不是说探究的结果不重要,应该这样认为:探究结果是探究过程的归宿和落脚点,两者不可分割,都很重要。在探究行学习中,每次探究的结果都是下次探究的基础,忽略结果的探究只能是“海市辰楼”,既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又不可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科学素养,反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完善和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只注重探究结果不注重探究过程,学生不能体会到探究过程的愉悦,没能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也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能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只有把方法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融合在一起,既重过程又注重结果的探究,才能真正达到探究行教学的目的。

四、 如何处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

多数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足,导致在探究性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不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认为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解放”出来,不注重课堂引导和讲解。这种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多数教师认为效果大不如前,学生学不到知识。虽然探究性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动地活得知识,学会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是探究性教学知识一种新的教学体系,还是要坚持传统教学的普遍规律和原则,结合传统的一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采用探究性教学时,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注重糖酒过程,另一方面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教师的工作量不是减少而是增大了。

总之,探究性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课堂教学,不是一哄而上,二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出具有一定难度、具有一定梯度的探究性问题,课堂中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探究性教学中,要处理好的问题远不止这些,教师一定要掌握好探究性教学的方法,认真研究探究性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探究性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例5

生物学科具有极强的生活性,要求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以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和生物实验为基础框架。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生物教学也需要以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为教学的目标,因此,高中生物要促进课堂研究性学习与课外实验的有机结合,要促使学生在学好生物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课外实验的参与程度,提高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科学探究习惯的培养。

一、课外实验与课堂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的课外实验突破了课堂场地和时间的限制,有利于促进学生充分投入到课外实验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爱动、爱操作的本性,有利于充分发挥户外场地的广阔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课堂的探究性学习也是立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其主要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探究能力的提升。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教学材料往往是从课外或社会生活中的素材中取得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重点是对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探究。探究性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由重视教学结果转向重视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有利于促进创新型人才和探究性人才的培养。

二、促进高中生物课外实验与课堂研究学习相结合的有效对策

1.注重探究性实验方式,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课外实验在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课外实验也应当重视对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不能单纯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进行课外实验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要让学生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实验步骤的确定,对整个实验过程负责,要重视实验过程中探究性学习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了光合作用一节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究树叶中色素的含量和种类,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根据“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过程的设计,指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案以进一步研究不同颜色的植物叶子中所含有的色素的种类和含量。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菜市场和植物园找到几种不同颜色的叶子。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到实验室中准备器材。最后通过适当的分组,让学生根据制订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鼓励,学生的探究性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2.精心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引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生物实验教学往往受到地域性条件或时间性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实验结果。教师必须在实验开始之前做好实验准备,并提前制订实验计划,根据地域性和季节性的条件对实验过程做出调整。同时,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也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实验准备,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要针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者实验结果遭遇的失败对实验过程进行调整。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促使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基础知识、培养探究精神。教师可以通过多次实验、反复操作的方式提高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行为,保证学生实验的成功率,促进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发挥。

3.重视课外实验的可行性,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实效

课外实验和探究性学习都强调教学过程的可行性分析,要求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找出符合生活、生产实际和科研需要的问题进行探究性分析,因此,生物课外实验和课堂探究性学习都要立足于实际社会生活制订研究课题。例如,面对不断严重的环境问题,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园环境空气污染监控”研究;面对不断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研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影响”课题等。总之,生物课外实验与探究性学习都要以已知知识为基础,以实际生活问题为指导,注重实验对现实问题的解决。

高中生物教学通过课外实验强化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发展,同时要将课堂探究性学习与课外实验有机结合,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学生探究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例6

“课堂教学中讲全面性与课堂练习少的矛盾”是存在的。我们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生,怕学生不懂”的思想负担,因此,课堂教学都比较严谨、面面俱到,课堂上老师讲得多,学生练习少之又少,其结果是学生听得懂课,不会运用知识,能力得不到提高,课后做练习或考试,解题能力差,考试成绩不理想,由此,也造成一些学生的困惑——老师讲课我听得很明白,可是为什么却不会做练习呢?

有些老师把课堂练习少的原因归咎于教学过程的全面性。作为教学,教师的讲是不可缺少的,关键是讲什么,怎么讲。其实,不管哪一个学科哪一本教材哪一节课,都有教师要讲的东西。教师必须在备课上下苦功夫,要加强对教材的钻研,将需要由教师讲的内容和不需要讲而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展现的内容区分开来,做到该讲的要讲清楚,该强调的要强调明确,不该多讲的或可以不讲的坚决不讲,语言精简扼要,在这方面省时省力,为设计课堂练习腾出空间。因此,教师要加强其备课能力的训练。

有的老师把课堂练习少的原因归咎于教学过程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太强。他们认为教学过程过于追求其逻辑性和严谨性,势必会造成教学时问的耗费,影响课堂练习时间。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课堂教学的逻辑性、严谨性是必须的,它有利于教师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逻辑思维,这对于学习理科是很重要的。我们的老师把不能进行课堂练习的原因归咎于课堂教学的逻辑性、严谨性是不正确的,之所以不能做更多的练习,是因为我们老师教学的基本功不纯熟,是基本功出了问题。要想节约时间以增加课堂练习量,教师必须做到思路清晰、引导简洁到位;语言表达精确、精炼、不啰嗦、不重复;节奏快慢合理有序;内容过渡简洁、自然;分析问题切中关键,一语道破玄机;讲演实验步骤清楚、动作娴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节节快速、高效、具有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讲练结合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解决这种矛盾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提高个人教学水平。

二、区分两类不同的教学内容,正确地处理“探究与练习”的关系。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例7

随着自主探究性课堂的构建,一些教师产生了“为什么要构建自主探究性数学课堂”的疑问,不知道为什么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而且以往的课堂模式学生已经习惯。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为什么要构建自主探究性课堂进行概述。

1.新课改的需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明确说明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课堂一直处在“以师为本”中,严重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严重影响了新课改基本理念的有效贯彻落实。而自主探究式课堂的构建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也有助于“以生为本”理念的落实。

2.学科的需求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学科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学生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简单的灌输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了,而自主探究式课堂的构建不仅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主动性的培养也有助于学生社会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

综上可以看出,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对学生、学科以及课改的发展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要确保自主探究式课堂的顺利实现。

二、如何有效构建自主探究性课堂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自主探究性课堂的构建做好基础工作

众所周知,问题是探究的前提,只有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但是,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已经习惯了“接受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严重缺少问题意识,严重不利于自主探究性课堂的构建。因此,我们要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为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也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我选择了问题情境创设的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如果两三角形相似,是否能够判断两三角形中所对应的角相等?(2)试证明: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3)在相似三角形中对应高的比与相似比相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动手证明,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能逐渐形成问题意识,进而为自主探究性课堂的实现做好工作。

2.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为自主探究性课堂的构建做好保障工作

自主意识的培养是构建自主探究性数学课堂的保障,也是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驱动力。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为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作出贡献。

例如,在教学《多项式乘多项式》时,我选择了自主学习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探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乘法法则。接着,鼓励学生结合上两节课所学的知识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我,之后,我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同时,为自主探究性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例8

一、“翻转”模式在思想政治探究课中运用的必要性

“翻转”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进行了调整,是基于微课和导学案让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并相互展示的一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自主选择需要加强巩固的内容。然而“翻转”课堂是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开展“翻转”教学需要一定的硬件和技术支持,对农村地区的学校来讲困难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仍可以将“翻转”模式理念运用到农村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课中。

(一)“翻转”模式适应探究课特点。

新课程标准强调,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的重点在于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与“翻转”课堂模式凸显知识的内化具有一致性。探究课的开放性,研究性需要学生主动探究,协作互动,让学生成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学习者。“翻转”课堂关注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以学生讨论、探究、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拥有更多自,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学习,实现个性化教学。由此可见“翻转”教学模式与思想政治探究课的内容设置是非常适应的。

(二)“翻转”探究课有利于拓宽师生知识深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思想政治探究课教材内容皆取材于现实生活。教师需要查证丰富的材料,要有相应的信息素质能力,才能将探究课微课做得饱满和生动。学生也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在课堂上灵活互动。“翻转”探究课能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使教材越学越厚,知识越学越透。同时“翻转”手段结合探究课的开放性特点能使学生的倾听力、质疑释疑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得到锻炼。在拓宽师生知识深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翻转”探究课有利于推动政治课堂教学改革。

高中思想政治课在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政治素养。以“翻转”模式上探究课可实现传授知识的目标,让政治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培养出会思考、有见解、能辩论的学生。高中思想政治探究课选择“翻转”课堂这一路径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积极的探索。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翻转”模式对于推动政治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难以估量的作用。

二、“翻转”模式在综合探究课中的实施

结合各地“翻转”课堂的成功案例,以及农村高中的实际条件,现将农村高中思想政治探究课的“翻转”教学实施做以下说明:

(一)学校在各方面的支持。

“翻转”课堂的实施离不开学校的支持。首先是在课时安排上的支持,学校可以每两周给思想政治安排一节探究课。最好是安排两节连堂课,一节做自学课,一节做展示课。不占用学生课后时间,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其次是硬件上的支持,大量微课材料是“翻转”课堂实现的前提。需要学校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加大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力度。改善教学配置,即使不能建设微课录制实验室,也应该保证每个教师都有一台能录制视频的电脑。再次缩减班级规模,给学生充足的活动空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教师的课前准备。

在上综合探究课之前,教师应该准备好相应的导学案。制作好相关探究课知识讲解的短视频及PPT。并在网上寻找一些与探究内容相关的短视频。在现有条件下,农村高中很难实现每个学生人手一ipad的目标。老师可以提前将微课、短视频、PPT及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通过手机QQ群、微信群给学生。学生只要用自己的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老师还能通过QQ群、微信群一些新闻、时事等与政治教学相关的资源。

(三)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

将探究课分为两小节。第一节学生自学。根据学案上的导学目标自己阅读学习课本知识内容,通过手机自主选择要观看的PPT和相关视频材料。对于自己理解的可以略过,对于有疑问的课时适时停顿和反复观看,并做好疑问记录。然后完成老师布置的研究任务,自己不能解决的就由组内记录员记录,并由组长组织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观察各小组讨论研究情况和进度,并进行个别同组或小组的辅导。第二节为展示课。由教师或一个同学支持,各小组展示自己组的研究成果,必要时组与组之间可以相互辩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相互提问,最后老师总结,然后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后面的练习。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翻转”课堂模式不是万能的模式,不能不加选择地随意“翻转”。需要在实践中掌握“翻转”课堂的要义与精髓。在思想政治探究课中实施“翻转”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探究课的“翻转”教学要与高考相适应。

探究课的“翻转”教学应与高考相适应。目前高考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政治素养和思维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探究课的“翻转”教学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内化,还要注意突出思维深度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教师在准备教学素材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重点、难点、高考考点及易混易错点的讲解,为学生的应试夯实知识基础。同时强化运用基础知识对社会热点话题的深度思维讨论和训练,要回归高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探究课的“翻转”教学仍需要保留原有的教学常规。

“翻转”课堂不是单纯的教与学颠倒的课堂。要防止“翻转”课堂变为学生自由看课,也要防止“翻转”教学变成穿上现代化外衣的接受性学习。要求“翻转”教学保留原有的教学常规。首先要重视发挥教师原有的引导作用。教师实施“翻转”课堂时应有相应的导学预设。“翻转”课堂应该有相应的导学案支撑。让学生通过导学案在头脑中形成一个问题链条和知识结构,提高自主学习效率。教师需要保留必要的板书、段落的朗读、师生对话等原有的教学环节。

(三)不因“翻转”教学加重学生负担。

新课改的理念之一是要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翻转”课堂的实施可提高学习效率。但依托于微课及导学案的自主学习必然会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此外,为了更好地完成“翻转”课堂的展示环节,学生需要一定时间收集材料,在展示过程中可能形成一定的心理负担。探究课的“翻转”教学要注意关注不同学生的基础,不能盲目给学生布置任务,也不能盲目延长学习时间,否则就不能达到“翻转”课堂释放活力,减负增效的目的。

“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农村高中虽然条件不足,但理念却可以先行。我们应该正确全面地认识这种理念,不断实践探究,用这种理念服务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例9

一、探究性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有效的学习策略

所谓探究性自主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从中掌握探究能力,形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科学素质和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全面发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想方设法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热情,课堂上尽可能多地为学掌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抓好几个转变,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快实现从偏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的转变,从偏重教法研究向学法研究的转变,从重视单一认知向重视全面发展转变,从重视学习结果向重视学习过程转变,从重视成果继承向重视发现、创新转变。教师不仅重视探究和思考的结果,尤其是要重视探究方法、过程以及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二、在新课程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从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和课后反馈三个方面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

1.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学生探究性自主学习能力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好新课、高效率学习的基础。为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我们在引导学生预习时一直坚持用设计预习提纲来明确预习任务,采用编制“学案”来完成教学内容。教师要精心设计预习提纲,营造一种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依据问题思考,遇到难点迫使自己查阅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习惯的形成。

2.在课堂讨论中培养学生探究性自主学习能力

要培养学生探究性自主学习能力,必先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教师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的习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发挥实验魅力,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唤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强化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化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及国防科技等知识,强化了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3.在课后总结反馈中培养学生探究性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化学教学认知结构,理解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关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总结过程,本身就是探究性自主学习能力训练过程,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及时调整学习策略,自觉把握思维方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例10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知识和能力可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获得。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不少教师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新课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身体力行。于是不少教师认为:不安排实验探究的课不能算好课,不分组讨论就不能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不用多媒体就不能提升课的档次。教学形式追求形式的多样化,不值得探究的也探究,不需要讨论的也分组讨论,形式确实多样,课堂气氛确实活跃,学生的主体作用确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但深入剖析就不难发现,学生的活动很多,体验很少,学生疲于探究,疏于感悟,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够。在基础知识的落实上,课堂用时不够。着力不够。过多的探究讨论,无形中造成了课堂教学时间的隐性流失。

例如,在一次《超重与失重——牛顿定律的应用》公开课上,教者把课堂活动的绝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学生:①学生对乘坐电梯的感受踊跃发言;②对电梯内感觉“变轻”“变重”是不是重力发生变化发表见解,并提出实验验证方案;③对体重计的示数是不是重力做了讨论;④进行了弹簧测力计钩码的游戏(如何让测力计的读数与钩码的重力相等);⑤由教师总结超重与失重的定义并板书;⑥学生对课前教师在观光电梯内拍的一段录像完成探究卡(可以根据电梯内的上下行箭头,判断电梯的运动方向)并汇报结果;⑦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从牛顿运动定律的角度分析超重与失重的原因(由于前面用的时间过多,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时,就显得比较仓促)。学生的讨论应在教师的引导调控下进行,讨论不能漫无边际地进行,毕竟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无论新课程怎么改,探究活动总要以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为最终目的。本节课前面的探究讨论活动明显过多,用时过长,教师不妨修改教学设计,腾出部分时间,将课堂的重点后移。在教师得到超重与失重的定义后,不妨安排一道关于概念理解的小练习题,让探究获得的知识落在实处。由于本次课探究讨论过多,造成了课堂时间的隐性流失,显得前松后紧,使得本节课的重难点——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与失重,草草收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是那么理想。

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平衡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防止步入课改的误区。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完全开放课堂,并不是探究活动越多越好,教师应充分备课,选择有探究空间、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操作性强,学生通过思考有路可寻的内容进行探究。教师引导要适时适度,要在探究偏离教学目标,或者无法深入时,或者在方式方法的重要拐点处,予以恰当点拨,把探究向正确有效的方向引导,以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否则探究只能在浅层次做文章,很难深入,使得探究流于形式导致课堂时间隐性流失。

二、教师引导探究任务交代不明,探究漫无目的

例如,在一节《加速度》公开课中,在师生探讨得出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后,教师提出:不同的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快慢往往不同。为了让学生体会不同的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快慢不同,教师展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实验,调整斜面倾角获得不同的变速运动,打出相应运动的纸带,在纸带上标号后,分发给各小组,每组两根进行探究。

显而易见,教者设计这一探究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比较速度变化快慢的方法:如果时间相等,通过比较速度变化大小,知道速度变化的快慢。从两根纸带上很容易得到两段相等时间段。

从开始实验到分组探究,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但是由于教者分发纸带后,任务交代不太明确,一些学生拿到纸带后东张西望,一些学生漫无目的地测量似乎在进行探究,教师没有及时补救,没有引导学生注意纸带上点迹之间的时间特点,也没有对利用纸带比较速度变化快慢的方法做详细分析。等待几分钟后(教者还是注意控制时间的),随即进入提问环节,学生只能凭感觉笼统概括:“倾角越大,小车的速度变化越快”。由于教师探究任务交代不明确,学生无从下手,空有探究之名,造成了课堂时间的隐性流失。

思考:教师备课要充分,对学生提出的探究任务要明确,对探究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课堂探究实验必须课前亲自做一遍,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预设,比如学生在某个环节卡壳了,我该怎样引导等。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要走下讲台,一方面便于指导,另一方面能及时发现问题。探究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很多,只有充分准备才能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有效防止课堂时间的隐性流失,提高课堂效率。

三、高估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活动无法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