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风险处理策略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4 16:30:52

风险处理策略

风险处理策略例1

一、BOT模式分析

个人资本通过对基础设施的参与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给社会的投资方式就是BOT模式,主要包括建设、经营、移交等三个过程。在BOT实际的运作中,政府或者是项目公司的股东都为项目提供了相应的支持,银行对政府的追求也有一定的限制,并不是无限的,所以,项目融资常常是有限追索权的。因为BOT项目的特殊特点,其债务是项目公司股东资产负债表之外的,这样的话,项目公司的股东就可以筹集更多的建设资金,因此,深受股本投标人的喜爱,并且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新时期污水处理项目BOT模式运作分析

首先,关于项目现金流的构成与特点,造成污水处理BOT项目的风险非常多,但是,按项目投资经济管理的理论而言,主要是对项目现金流的各项经济因素进行考虑,对污水进行处理的现金流是根据污水处理服务量及处理费而定的,现金流出是投资项目建设,对其进行经营的和与税金等各方面的支出。一是现金流入,污水处理项目的现金流入由三项构成,包括污水处理纲、回收流动资金以及固定资产的残值等,在BOT项目进行公开性的招标时,政府或者是公众的机构就会进行项目经营期的明确,并且对可提供的污水量,以及费用水平进行详细的报价与计算。二是现金流出,项目现金流出是由项目建设投资以及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与税金构成的,主要根据投标商使用的工艺方法与资金方法进行确定的。

其次,关于项目经济要素在风险方面的具体分析,一是对污水处理量的风险分析,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就是对污水量进行处理以及收费的水平,在对项目投资进行决策的时期,对项目未来可能有的污水量以及水质制定要求,各个项目投标商要根据其水量进行经济方面的评估。所以,对未来污水厂的进厂水量也要相应的预测,才能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行。二是物价变动给项目经济带业的影响,经过多年的研究表明,物价指数的不同其变化的幅度也不一样,对项目投入物与产出物带来的影响也就不一样。如今,有一部分文献的应用在投入产出方法以及计理经济学方法上都需要进行相应的预测。因为人工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函数的逼近能力非常的高,在众多领域中也一步一步得到应用与发展,在经济预测的领域中也受到普遍的应用,多项的研研结果表明,经过对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适当改进,使预测的能力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三、现阶段BOT污水处理风险分析

首先,政策法律风险,在发达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一直以其投资回报稳定,风险小而备受资金雄厚的投资者青睐。但是,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大规模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则是最近两年才开始探索的新商业模式,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进行规范,投资商其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包括业主变化、收费体系不健全以及各种政策的重大变化等。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约束,使投资者感到风险难测,投资者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是导致目前许多投资者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其次是国家环保政策和税收政策的改变如环保标准的提高会导致项目公司的运营成本改变,影响投资运营商的投资收益。

其次,商业风险,由于BOT项目融资的参与方和其中的审批环节较多,投融资结构复杂,因此综合融资过程较漫长、复杂,融资的成本较高,如果项目公司的资金到位困难,无法按时开工建设或如期完工,则不能如期收取污水处理服务费,投资难以如期收回。其次是项目持续时间长,经济形势的变化、通货膨胀和投资商的经营状况等不确定因素较多。

最后,技术风险,如果项目建设条件如工程地质、水文等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导致工程建设费用大幅增加,项目公司难以承担。如果投资运营商为降低建设和运行成本而选用不成熟的污水处理工艺而导致污水处理效果不理想,难以达到设计标准和国家排放标准,从而难以如期收取污水处理服务费或运营成本增加,投资收益难以保证。

四、BOT无炊处理风险控制策略分析

第一,对政府颁布的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呼吁,并提出要求对主管部门进行明确,负责组织协调与服务,对于各级政府部门来讲,也要对人们进行呼吁,起草制定相关的文件,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要有相应的法规出台,把各方的权利与义务确定下来,这样才能有法可依。除此之外,政府方面还要有相应的政策出来,才能保障政策的实施,同时,避免与现实发生脱节的问题。作为政府的主管部门在对污水进行处理中,担任着非常得要的角色,担负着非常关键的责任,与各方进行组织与协调,包括一些基本的工作如特许经营权的签署等,都是由政府的主管部门亲自监督与管理 ,因此,投资商对政府的主管部门可以提出明确的要求,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政府部门间在发生问题时相互的推诿责任,耽误时间,造成经济的风险。另外,投资商还可以请来法律顾问及投资银行家来参与政府的谈判。

第二,在工业用电谷期要争取项目用电的电价标准,对于用电来讲污水处理厂可谓是一个用电的大户,在污水厂运行的费用中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组成部分就是电费,与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成本有着直接的关系。污水厂需要的是二十四小时的运转,也无法享受只在晚上用电,白天用电少的优惠办法,因为污水处理厂还有另外一项功能就是社会效益,处理厂加大成本,投资商就会在投标时对污水的处理费进行提高,这样就加大了政府的支付压力,与此同时,也给企业与居民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所以,投资商在污水处理厂进行低价格的争取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三,把合适的投资收益率进行明确的确定,投资收益率如果过于高的话,那么,污水处理服务的费用就会提高,政府是很难接收的,投资收益率过于太低的话,又会增大投资的风险。根据以上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我们国家目前的经济状况,银行贷款的利率以及长期国债利率与走势,最为合适的投资收益率就是百分之八至百分之十。

第四,与商业银行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如今,我们国家的银行存款余额在快速的增长,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也普遍发生了惜贷情况。污水处理的市场在投资收益方面相对比较稳定,商业银行在这样的条件下介入也是非常合适的,并且作为商业银行来讲也是非常愿意的。所以,投资商应该从投标的时候就开始与商业银行进行合作,并且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这对于快速融资是非常有利的,对于低成本融资也有很大的帮助。

第五,选择较为适合的成熟一些的污水处理工艺,并且对设计进行不断的优化,投资商要根据国家环保的相关规定以及当地水质的要求,请技术专家联合设计部门对污水处理的工艺进行选择,选择适合的工艺,同时,对设计进行不断的优化,把投资的额度降低下来,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BOT项目存在的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 陈小艺 国际BOT投资模式分析 国际经济 2013年第2期

风险处理策略例2

结果:急诊科出现纠纷原因多是由于患者、医院及社会因素造成。

结论:分析急诊科医疗风险原因,制定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及纠纷处理措施,对维持医疗秩序,创建良好的医疗环境,提高医疗质量,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急诊科 医疗风险规避 纠纷处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603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88-0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健康需求日渐增长,再加上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群众的法律意识也日益增强,对各行各业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医疗行业具有相应的特殊性,再加上医疗行业本身所具备的风险性,如医疗事故的不可预见性、医疗费用的不一性、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等因素都会引发群众不满,诱发医患的纠纷事故[1]。为了进一步研究急诊科医疗风险规避和纠纷处理措施,笔者以24件医患纠纷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处理策略和风险规避措施,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急诊科出现的24件医患纠纷案例,包括:8起殴打、辱骂及打伤医务人员,6起摔打公共医疗设施,5起威胁医务人员,5起引起经济纠纷。

1.2 方法。选取调查问卷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分析引起纠纷的主要原因。

2 结果

2.1 患者自身因素。患者缺乏优秀的社会道德意识,语言粗鲁、行为粗鲁,思想文化素质较低,无法理解和尊重医务人员的付出;部分患者为酒后入院,行为意识不清,易出现暴力倾向;患者对医院治疗期望过高,全凭自身意愿要求患者,对病情痊愈期望过高;家属由于急危重患者的救治而出现焦躁、紧张、恐惧等心理,使医院之间的关系受到负面影响。

2.2 医院因素。部分医务人员未做到真正的关心和体贴患者,未理解患者,针对患者疑问未做到全面解释,或解释不清楚,患者治疗期间,医务人员操作技术不熟练,使患者无法信任医务人员,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并且急诊科未合理分配布局及抢救措施,给患者带来影响,都易出现纠纷。

2.3 社会因素。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医院纠纷事件中,过多的舆论导向介入,而在参与期间,媒体的态度倾向于患者,多谴责医院方面,使部分患者无法理解医院。另外,医院收费标准不同,医疗公共设施无法更好满足患者的需求,医药费用过高,使医患关系紧张。

3 讨论

急诊科出现纠纷多是由于患者的不理解,舆论的错误导向,医务人员自身疏忽,医疗费用的过高等因素都会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引起医患纠纷,因此根据纠纷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3.1 创建和谐、良好的医患环境。和谐的医患关系可有效避免医患纠纷,减少医患冲突,预防发生纠纷。因此,医务人员需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树立优秀的职业道德素质,要具备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尊重患者,关心体贴患者,与患者积极沟通,创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并使患者可真正了解医务人员,并做到双向了解[2]。

3.2 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在医患纠纷中,伤害最深的则是医务人员,面对患者的暴力、刁难及威胁时,医务人员要树立高度的自我保护意识。医务人员要尽量避开闹事者,并要做好一定的防御措施,借助外界一定力量,求助医院或邻近科室工作人员的帮助,若情况严重,可及时报告给警察,寻得帮助,从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对自身、家庭、医院的伤害。同时社会也需要尽可能的理解急诊科医务人员,多尊重和包容人员,以此降低急诊科医患纠纷。

3.3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水平。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时,最关键环节需要增强医疗服务行为的规范性,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在提高医疗行为的规范性时,要根据患者的需求采取针对性措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服务质量及服务水平有着更高要求。因此,在医疗服务工作中,需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温情呵护[3],创建良好的人文管理,采取优质性的服务措施,根据新时期医疗卫生制度,怀着高度责任意识,并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意识,培养医患的沟通技巧,需尊重、关心、体贴患者,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患者的身心健康需求,尊重患者意愿,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3.4 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医务人员需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急诊科具有综合性、风险性、应急性等特性,医务人员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以高水平的专业技术满足急诊科要求。

3.5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为了满足患者需求,满足急诊科急救需求,避免在急救期间出现差错,必须要创建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急救队伍的专业化,操作水平的流程化,工作规范化,必须要创建优秀的管理制度,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从最大程度上满足患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风险处理策略例3

现在民营企业挂牌新三板是较为常见的,因为它的上市条件没有那么的严苛,门槛不高且没有实质性的财务指标,也不需要证监会的核准,只需要备案就行,跟其他类型相比新三板挂牌显得尤为简单,但是如果没有处理好会计问题以及税务问题还是会阻碍民营企业挂牌新三板。

一、民营企业新三板挂牌的条件以及含义

新三板指的是在全国范围内除了大型企业的股份转让系统,我们把它们称之为新三板,但是新三板也是受到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为非上市企业的股份能够公开的转让、并购和融资的一个全新的业务平台,在2012年的时候新三板正式注册成立,成为了全国范围内第三个能够进行股权交易的交易平台。新三板成立后,证监会根据市场要求和宪法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在满足了以下六个条件之后才能够在新三板上挂牌,第一:依法设立后存续年限大于两年;第二:民营企业必须能够合法规范的经营并且有一个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机制;第三:民营企业的业务必须非常的明确并且企业有能够持续经营的能力;第四:由主办券商监督指导并且推荐;第五:民营企业的股权必须清晰,股票的发行和转让必须合法;第六:必须满足全国的股份转让系统公司的其他要求。以上这六个条件是民营企业乃至其他类型企业挂牌新三板必须满足的条件,只有遵循和满足了这些条件才能够在新三板的交易平台中正常的交易。

二、挂牌新三板的会计问题

在挂牌新三板的过程中有一些会计问题必须要及时的解决,不然可能会不能租上述的挂牌的六个条件之一,不满足新三板挂牌的条件民营企业想要挂牌是不可能的。在挂牌新三板的过程中的时候可能会遭遇这些比较常见的会计问题,无法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如实的披露,想要挂牌的民营公司没有满足必须成立了两个会计年度的要求,股东在挂牌的时候占用公司的资产没有解决,且分红超额了,或者是民营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民营企业想要挂牌但是企业的业务不明确,会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业务等,把企业和股东的财产混为一谈,民营企业的规章制度不规范,经营也不规范并且没有一个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机制,有的股东抽回出资或者是整体出资没有到规定的数额,在整体出资的时候变更了而且出资不实,这些都是影响民营企业挂牌新三板的原因,所以建议民营企业在挂牌之前要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无法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就要拿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且做一个解决的期限。

三、挂牌新三板的税务风险防范

(一)改制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转增股税务问题

民营企业挂牌新三板的时候应注意在改制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转增股的时候,个人股东把积累的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转增股后不缴纳个人所得税,但是按照税法当中的规定,必须按照百分之二十的税率把个人所得税缴纳清楚。

(二)税务争议问题

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税法是属于比较简单的,一些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在税收过程中发挥着极大地作用,所以包容性不大,而导致税务执法部门在执法的过程当中权力相当的大,那么企业就会和税务执法部门起争议,那么企业应当寻求专业的税务律师解决这个问题。

(三)特殊性税务处理没进行备案问题

有的企业会重组,并且用了特殊的税务处理方法,但是却没有按照规定到相关的机关单位进行备注,那么这就会影响企业的挂牌,所以当企业重组之后采取了特殊的税务处理应当到相关的单位进行备注。

(四)消除同行竞争没有税务注销问题

某些企业在挂牌之前为了避免出现同行竞争问题,对企业的某些项目注销了,但是却没有进行税务注销,但是主体资格却没有消失,所以在注销的时候应当要注销税务,同时工商注销。

(五)税收迁移问题

某些地区的企业可以享受区域性的税收优惠,所以有些民营企业也想享受这些优惠政策,但是实际上法人的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不一致,企业应当按照当地相关部门的要求解决这些问题。

(六)欠税问题

在民营企业挂牌之前,发现企业存在欠税问题,对于企业来说按照法律缴纳税费每个企业应尽的义务,如果企业确实出现了问题无法按时缴纳税费那么可以申请延期,否则的话能无法正常的在新三板挂牌。

(七)存在补税问题

某些民营企业为了在挂牌之前做出利润更高的账面,就会提高账面的利润增调原本的利润,从而需要补交税费,但是这么做是不行的,在挂牌前补交大量的税费是要出具合理的说明,否则会影响挂牌。(八)股权代持税务问题股权在正常的情况下应该是要实名制的,但是企业如果需要客观股权的话代持股就应当明确自己的权力义务,也应当正常的依法交税。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新三板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除了上海股权交易所、深圳股权交易所之后的第三大股权交易所,那么民营企业想要挂牌新三板,就要在挂牌之前把企业的会计事务理清楚,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企业可以将税收安排在公司的治理层面上,这样就从根本上治理这个税收问题,对于想要挂牌的民营企业雇佣会计事务所的特级顾问来避免关联交易的涉税风险,安排会计事务所的特级顾问来深入的理解和了解相关的税收政策,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税务筹划方案,降低民营企业的税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徐铁云.科技型中小企业新三板挂牌规范问题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

[2]罗威.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2

[3]申克.吉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新三板”融资的机制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5

风险处理策略例4

关键词 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 乘数 价值底线

一、引言

风险收益对应论认为:风险(以最小的风险)收益(创造最大的收益)对应论是投资管理的核心。为了实行风险收益对应管理,客观上要求投资管理人着力发展较低风险但却能获取较高收益的业务品种,使低风险或无风险的业务或者金融投资成为投资管理人为客户创造收益的基础。

在理论上,资产组合所面临的风险包括两大类,一类是非系统性风险,这类风险可以采用组合管理理论,通过分散投资加以分散;另一类是系统性风险,这类风险无法依靠组合管理来分散,而需要通过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来消除。运用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可保障投资组合之价值在一定额度内不受侵蚀,并消弭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以规避下方风险,并参与股市增值利益,但是该保险是以放弃部分向上捕获率为代价的。

二、CPPI策略概述

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是由Fisher Black 和 Robert Jones 在1987年提出的。CPPI策略的基本思想是让投资者根据个人对收益的要求程度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参数,通过动态调整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的组合比例,保证无风险资产的损失额不超过投资者的承受能力。

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的原理可以用下列模型加以说明:

假设t时点的风险资产价值为: ,此处, =应投资于主动性资产的仓位,即风险暴漏;m=乘数,由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决定,通常m大于1; =资产总额; =要保额度,即价值底线; =缓冲垫。

在运用CPPI策略时,首先在投资期初,投资者根据自身风险偏好的承担能力,设定最低要保额度 ,并决定乘数m的大小。其中,m一经确定便不再更改,而要保额度 在 基础上以固定无风险利率增长,即 ,t为该时点距离投资期初的天数。由上述公式决定了主动性资产部位后,其与总资产的差额便是应配置在无风险资产的部位。随着时间推移,总资产价值发生变化,需要对主动性资产和保留性资产进行动态调整。在整个保险期内任何时刻,CPPI策略通过动态资产调整,确保总资产不跌破要保额度 ,从而实现保险目标。

在CPPI策略中,乘数和要保额度的选择是关系到策略表现的重要因素,也是考察投资管理人判断力和洞察力的关键。

三、CPPI的应用

(一)参数选取

价值底线的选取,即将所保证的本金总额(即资产总值)按无风险收益率与投资期限的长度进行折现而得出。为提高投资的安全性,可以适当提高价值底线,但此时却牺牲了一定的随股市上涨能力。这里分别取价值底线为初始投资额度的100%和90%。

乘数的选取,即乘数必须大于1。乘数越小,投资组合价值在来不及做出调整的情况下跌破价值底线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在市场低迷时适当降低乘数可以有效提高投资安全性,反之则可以适当放大乘数以更好地获利。本文在这里为了比较,分别取m为3和6。

资产调整方法的选取。理论上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要达到完美的效果,应采取连续调整的方法,但在实务上却无法做到这一点,选择调整方法时,应避免过于频繁的交易以控制交易成本,同时也要注意保险的能力。比较适宜的调整方法有:每周调整,股价指数波动幅度达到一定程度(如3%或5%)时调整。本文在这里选择每周调整资产组合。

(二)操作过程的假设

为简便起见,在模拟的投资操作过程中,遵循以下假设:

1.所选择的风险资产的价值可由上证180来反映。

2.无风险资产能够稳定地获得无风险收益。

3.所有的股票交易都能顺利完成。

4.不考虑交易费用。

(三)投资期间的选择

理论上,市场指数下跌时,CPPI策略能限制损失;市场指数上扬时,该策略能让投资者分享市场上升所带来的盈利。为了观察实践中能否有这种效果,根据上证180指数的走势,选取2007年和2008年两个时期分别作为股票上涨和股票下跌的两个时期进行投资操作。这两个时期的无风险利率分别为3.06%和4.14%。

(四)动态调整过程

在以上假设和选定的各种相关参数基础上,根据CPPI策略的操作流程进行投资操作,下面给出具体的操作过程。假设最初的总资产为100单位。

以2007年前两期数据,m=3,保险额度为100单位为例。

2007年的无风险收益率r-3.06%,股票买/卖这一栏数据中正数表示买入,负数表示卖出。在第一个调整日期,最初资产 =100;价值底线用公式 确定,其中100为保险额度,T等于最后一个调整日期与第一个调整日期之间的日历天数除以365;再依据CPPI策略的风险资产确定公式将资产分为股票( )与无风险资产( )两部分。从第二个调整日开始, ,其中 等于当前调整日期与上一个调整日期之间的日历天数除以365; ; ,其中乘数m=3, ,股票的买/卖= 。在 最后一个调整日期,只计算总资产的值。最后得出在2007-12-28时,总资产价值为130.6个单位。

B&H表示买入并持有策略下的投资成果,在实证研究上,B&H策略通常是拿来与其它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做比较只用。在本文的实证分析中,将B&H策略设计为期初全额购买风险性资产并一直持有至期末,同时将期末时的资产价值与CPPI策略进行比较。

(五)实证分析

1.时期的比较分析。从二个不同时期的绩效比较图可以明显看出,在不考虑交易成本时,当行情处在多头时期,B&H策略表现最好,CPPI策略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收益,尤其是当保险值取90单位,m=6时的绩效可以达到与B&H策略类似的绩效。当市场处于空头时期,B&H策略表现最差,而CPPI策略表现较好,能够将损失锁定在最初制定的范围内,从而都达到了保障最低保险值的目的。

2.最低保险值的比较分析。当市场处于多头时期时,最低保险值为90时的效果要优于最低保险值为100时的效果,当市场处于空头时期时,则相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CPPI策略中保险价值越低,期初投资于风险资产的数额越大,这样在同样风险乘数的情况下,风险资产的变动也会越大,当市场处于多头时,就越能捕捉住盈利的机会,而当市场处在空头时期时,遭受的损失也越大。相反,当最低保险值取值较高时,风险资产的变动额相对少,故总体绩效表现就相对稳定。

3.乘数的比较分析。通过分析风险乘数的表现,可以看出不同的风险乘数表现出“一边倒”的迹象,即当市场处于多头行情时,风险乘数越高,CPPI策略绩效表现就越好;当市场处于空头行情时,风险乘数越高,CPPI策略绩效表现就越差。这主要是因为,风险乘数越高,投资于风险资产的数额即变动额越大,与最低保险值的道理一样,在多头时盈利增加,在空头市损失加大。

参考文献:

[1] 王铁峰.中国证券市场投资分析及组合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1.

[2] 陈伟忠.组合投资与投资基金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8.

风险处理策略例5

摘 要:引入生物进化理论,对人因系统风险的结构组成及演化机理进行分析。在人因系统的生物结构中,基因层影响策略形成;个体层和群体层分别以效用最大化和风险适应性准则,对行动策略进行优选;通过系统风险控制,最终能在系统层形成规范化的安全行为体系。以理论生物学中的演化博弈方法,建立风险演化的数量模型,通过改变有关参数,结合风险可接受性准则,进而实现风险的定向优化。关键词:人因系统 生物进化 安全行为 风险优化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216-021 前言人的功能自由度可能导致其行为与目标间的偏离,导致系统中的人因风险。而人机系统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人因可靠性[1],多数行业事故中,60%与人因失误有关,80%重大灾难事故与此有关[2]。人因风险包括人因失误与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不少文献指出,通过分析人因影响因素,加强人因管理,可以有效消除事故隐患,降低或避免事故的发生。笔者认为,在研究人因风险时,因人的心理、行为以及组织的复杂性,决定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人因风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工程是在人工控制下,使产物沿着符合人们需要的方向演变,在短时间内完成生物进化过程。生物系统及人因系统,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生物进化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系统优化的过程,结合适应性原则和系统定向演化控制,可以实现人因风险的系统性优化。1.1 个体行动策略的构成不同影响因子的组合构成个体的行动策略。不安全行为和符合安全规程的安全行为,二者共同构成了个体的行动策略的集合。1.2 人因系统的风险适应性准则生物的适应性准则源于自然环境下的生存准则。生物对环境有巨大的适应能力,会出现“用进废退”现象。人因系统的风险适应性准则,衡量的是个体的行动策略与系统风险控制和安全性要求是否相适宜。1.3 人因系统风险的定向演化系统的风险定向控制是弱化环境或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对功能性单一的人因系统的不确定性。针对人因系统拟定适宜的适应性准则,进行个体与群体的行动策略的动态筛选,达到策略优化系统的目的,促进人因系统风险的定向演化。2 人因系统风险的演化机理分析基于生物进化理论,从系统多层面角度出发,构建人因系统的风险演化机理结构图,如图1所示。人因系统的生物结构组成分为基因层、个体层、群体层、物种层。系统内各层面间,环环相扣,形成风险的定向演化链,勾勒出系统风险优化的基本路径。2.1 基础层:人因风险的基础基础层包含所有人的心理、生理、环境等影响人因系统的基础性因素,是风险产生的基础,不同的因子组合形成不同的备选行动策略。2.2 个体层:人因风险的产生个体层考量系统中的不同个体所采取的行动策略,及由此产生的人因风险。对于系统而言,个体层面上的“最优化”策略有显著的局限性,不是一种朝系统风险降低方向的定向策略选择过程。2.3 群体层:人因风险的定向演化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在群体层内给定的选择规则下,个体间、个体与群体间基于不同行动策略的效用自发进行博弈,实现对人因风险的定向选择。通过系统控制措施,使个体的策略选择向群体风险优化的方向进行,实现人因系统的风险定向演化。2.4 系统层:系统风险的优化实现人因系统的风险演化,是个体到系统,非定向的随机组合到定向规范化的优选过程。当群体策略的演进积累,最终将形成系统性、规范化的策略体系,覆盖从风险认知到风险处理的全过程,在组织内形成关注安全的整体性知觉,即安全氛围。3 人因系统风险优化的数理模型据理论生物学中发展形成的演化博弈方法,对前文的分析进行数理规范化论述。基本流程如图2所示。图2 人因系统风险优化路径3.1 行动策略的形成将人因风险影响因子全集记为E={e1,e2,……,en},个体行动策略集合记为S={S1,S2,……,Sm},所有行动策略都看作是由不同影响因子组合构成的函数,即:S=f(E)。通过对影响因子集合中元素的控制(即改变因子集合Ei),确定产生新的行动策略。由于影响人因风险的因素众多,对函数进行“灰箱化”处理。3.2 个体效用选择设有两种纯策略S1、S2(如S1=“按要求使用安全带”,“S2=不按要求使用安全带”),分别由集合E1和E2构成,E1∩E2=。建立一个对称的两个体、两策略博弈模型,博弈形成的支付矩阵如图3所示。图3 两个体博弈形成的支付矩阵由于博弈的对称性,在博弈中获取的效用记为u。如u(S1,S2)=d,表示个体1在自己采取策略S1而对方采取策略S2时,获得的效用值为d。若原种群中以策略S1作为初始策略(即全部个体都执行S1),设种群中有的个体(0

风险处理策略例6

【中图分类号】TM732

一、电网主设备运维策略优化方法

1.1总体决策逻辑

决策过程中,应综合考虑设备是否受强制性条件约束以及设备的风险评估等级、设备的风险概率、设备的运行年限。首先,考虑设备是否受强制性条件的约束,若设备受强制性条件约束,则直接进行决策,选择技术改造(简称技改)或检修及强化巡检等运维方式。若设备不受强制性条件约束,则对设备进行风险评估并排序,区分为不可接受风险区域设备、最低合理可行(ALARP)区域风险设备、可接受风险区域设备3个风险等级。风险评估成果见附录A。对于风险值位于不可接受风险区域的设备,评估其运行年限是否超过设备寿命周期,如超过则选择退役,如未超过则选择检修。对于风险概率高、风险值位于ALARP区域的设备,评估其运行年限是否大于设备寿命周期,如超过则选择退役,如未超过则选择检修;对于风险概率低、风险值位于ALARP区域的设备采取定期试验的运维方式。对于风险值位于可接受风险区域的设备,风险概率高的选择加强巡检的运维策略,风险概率低的选择酌情处理的运维策略。

1.2影响运维策略的要素分析

制定设备的运维策略,除了要考虑设备的状态,还需要考虑制约设备运维方式的多种约束条件。本文在制定设备运维策略时,对影响设备运维策略的要素进行分析,其结果如图2所示。本文中,影响设备运维策略的约束条件分为强制性和柔性2种。强制性约束条件更加注重运维策略的实效性,对设备运维策略的成本不是十分看重,因而其运维策略比较直接、单一。柔性约束条件下,制定运维策略的灵活性较大,注重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强制性约束条件具体有可靠性约束、反事故约束、政治性约束(如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环境约束(台风、地震等),其他引起设备损坏和制约设备维修的因素为柔性约束。

1.3设备风险评估与排序

K为比例系数;C为曲率系数;Ise为设备状态评价得分值;P为设备故障概率(在0~1间取值)。在计算设备故障影响时主要考虑设备本身的价值和造成电网电量的损失。在进行风险评级时,采用ALARP原则进行风险定级。

1.4设备寿命评价

电网设备的寿命可以分为物理寿命、折旧寿命、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物理寿命主要反映设备在反复检修直到无法恢复原状的时间周期。技术寿命指从投入起到无法满足技术要求而淘汰的时间过程,偏重于技术的进步使设备达到技术寿命。经济寿命指设备年均投入成本最低的年限,该年限的前一年或后一年,年均投入成本均将增加。折旧寿命主要从设备的剩余价值出发,是设备从投入到剩余价值折旧至零的过程。本文在制定设备运维策略时,主要考虑设备的物理寿命、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

1.4.1技术寿命评价方法

随着运行年限的增加,电网设备故障概率会逐渐增加。当设备的运行年限达到一定阶段时,设备故障概率会明显增加,导致设备运维工作增加。实际工作中,可以认为当故障概率增加到可以忍受的临界值时,设备达到了其技术寿命。这个临界值可以根据专家经验获得。本文采用数据拟合的方法绘制断路器的运行年限与故障概率之间的关联关系,其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估计出断路器的技术寿命约为21年。

二、电网主设备运维策略优化辅助决策系统

2.1系统功能框架

本文提出的电网主设备运维策略优化辅助决策系统包含设备风险评估模块、设备运维数据管理模块、设备运维知识库模块、设备管理系统以及设备运维辅助决策模块。各部分包含的功能和子模块如图2所示。

2.2强制性约束条件下的运维策略

在强制性约束条件下,更加注重运维策略的实效性,对策略本身的成本不是十分看重,因而其决策结果比较直接、单一。本文采用策略表的形式描述强制性约束条件下的运维决策。在制定设备运维策略时,首先判断其约束条件是否为强制性的,在强制性约束条件下,判断设备的运维策略。若设备不满足监管约束,则需要进行技改或增容。若设备需要进行检修或技改,则根据设备最佳运行年限判断其具体的运维策略。

2.3柔性约束条件下基于RBM和LCC的运维策略

在柔性约束条件下,制定运维策略的灵活性较大,注重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决策过程中综合考虑设备风险评估和设备寿命评价结果,其决策流程如图3所示。

对于风险值处于不可接受区的设备,按照风险理论必须消除设备故障带来的风险,此时根据设备的最佳运行年限判断设备需要检修还是技改。对于风险值处于ALARP区的设备,其运维策略需根据风险和收益的比较来获得。本文采取的办法是对设备按照故障概率进行排序,对于故障概率高(对应于设备状态为紧急状态的设备故障概率)的设备,判断其最佳运行年限,安排检修策略。对于其他设备,安排设备进行检修试验。对于风险值处于可接受区的设备,若设备故障概率高则加强巡检,否则不予处理。最后,将得到的设备运维项目按优先级排列。先是给强制性约束条件下的设备安排运维工作,其次是风险不可接受区内的设备,再次是ALARP区域内的设备,最后是风险可接受区域内的设备。

三、结语

本文依据设备风险评估和LCC管理制定设备的状态检修策略。该方法综合考虑影响设备运维策略的多种因素,采用定量的方法评估设备运行风险,基于LCC管理评定设备的最佳运行年限,具有很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根据该方法制定的电网主设备运维策略导则在供电局设备运维和管理生产中已经得到实际应用。

风险处理策略例7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更好的生存发展,就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再者,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企业的财务管理一定也要跟上,尤其是在这样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一个企业的财务策略在对于帮助企业更好的实现经营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企业生存发展的更好,就必须科学的采取相应的财务策略实现企业盈利;靠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策略为企业运转补充能源;要求企业财务策略在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你能够有效的降低各种风险。

关键词:财务策略;实施过程;因素分析

财务策略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适应企业总体竞争战略的必要资本。企业能否在市场化经济中实现盈利,与企业根据实际情况所采取的一系列与财务策略是否能够成功实施有很大关系。财务策略一方面要适应外界宏观环境的变化,又要适时地对企业内部运营进行合理调控。我认为财务策略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如下几点:

一、企业的经营目标

企业是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或多个目标将各种功能集于一体并且相互之间进行协作的一个经济体,其各个组成部分是实现各种目标的必要条件。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各部门、各战略和决策以及企业所有员工的行为都以企业各种目标为中心,当然这也包括财务策略。众所周知,财务管理不参与企业真实价值的创造,但它为企业经营价值提供了一个标尺。企业的经营目标通过财务管理更加具体、系统和合理,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提供指导。财务策略在为企业管理提供指导的同时,也受企业经营目标的影响。

(1) 从收入和成本的角度出发

财务策略通过增加产品以及服务的销售数量,拓宽其范围来增加主营业务的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大都是非固定性的,因此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可实施较为灵活、可行性强的财务策略。另外,除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外,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追求不同的目标,如:市场占有率最大化、品牌价值、产品质量、顾客忠诚度等目标,这些都要求企业的财务策略要具有权变性,要适应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不管企业发展情况如何,企业的财务策略都要以组织的战略目标为准,都应该以为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而不断努力。

企业在制定自身的财务策略的时候都必须要考虑企业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同时也必须结合企业的发展情况和发展战略的落实等因素,必须要考虑全面。企业的内部实际环境是指企业的负债、销售、投资与开发、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生命周期等具体情况,因为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企业财务策略的制定。很简单的一个理由,当企业的发展处于比较平稳的阶段,也不涉及到大的投资项目,这时候企业制定的财务政策是偏稳健的。如果企业正处于快速扩张时期,发展很快,所涉及到的资金就会比较多,因此这样的发展情况就应该使企业的财务策略重点要偏于投资和资本结构优化这一方面。相反,当企业遇到各种经营问题时,如面临日益竞争的市场,企业的市场份额被对手迅速侵蚀的时候,财务策略应随着问题的实时解决情况而不断进行调整。企业短期占领市场的目标会促使财务策略由如何缩减成本转向增加销售收入。

(2)所处行业的特点

单个企业处于某一个行业中必然具备此行业内大部分企业都具有的一些共有属性,但是每个企业也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知识既有企业自身的特点又体现外部环境的概念。企业所处行业特点对企业的运行有一定的宏观性的影响,甚至影响单个单位的发展经营状况,财务管理策略自然也会受所处行业的发展的影响。

例如,如果是朝阳行业,企业发展速度快,相应的财务策略就采取积极扩张性的策略,注重企业的融资与新项目的投资开发;如果是夕阳行业,整个行业已处于下坡阶段,企业业务增长呈现出非常缓慢的趋势甚至是持平或者下滑,在整个行业的大环境下,单个企业的财务策略将转向减少项目的投资和回笼资金。企业的财务策略会根据行业内的竞争水平进行调整,竞争水平高的行业,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在财务策略中更加注重成本的控制,优化结构、使自身的产品更具有价格优势。

如果整个行业内的利润水平较低的话,一般来讲,此行业所面临的行业的竞争水平相对来讲也比较低。企业的注意力更加放在自身的发展上,扩大自身的规模、增加更多的融资途径,增加负债比率等,通过一些列的财政手段,使企业的规模效益快速增长。也就是说企业财务策略受所处行业发展阶段、行业内的竞争水平等的影响,做好行业分析,采取正确有效的财务策略是取得企业最大效益的关键。

二、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因素是企业财务策略实施中应该认真研究的因素,如果所做的决策和策略无法适应外部环境,那么这种策略将无法达到最初预测的效果。企业一般采用PESTEL模型(P:Political, E: Environmental, S: Sociological, T: Technological, E: Economic, L: Legal)通过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法律制度以及经济因素对外部环境做一个综合客观的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合理的财务策略[1]。

三、风险

风险因素也是财务管理者制定财务策略前应该认真考虑的,财务管理策略中重要内容是风险控制,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其中系统风险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是企业或者项目自身特有的风险[2]。因此非系统风险的控制是财务管理者在制定财务策略的时候应该重点考虑的。风险不仅存在于投资环节也同时存在于其他各个环节,比如:融资策略应该考虑不同的方式带来的不同的风险。过高的负债比可以为企业带来沉重的债务负担甚至有破产的风险。太长时间的应收账款标志着资金的实用效率低,企业应该采取另一种信用销售模式,改变这种状况,使得资本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因此控制信用销售模式在营运资本策略中显得尤为重要。风险因素对于财务策略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综合考虑各种非系统风险因素,才可以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财务策略。

四、结束语

由于国内各大中小型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生存环境,因此财务策略对于企业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指导企业选择更好地投资方式,而且能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窘迫的困境,从而让企业可以长期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中平稳发展。(作者单位:江苏力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风险处理策略例8

abstract:the strategy risk management is the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important constituent.the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formulates the science reasonable strategy plan foundation,constructs the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system also is to the risk management strategic plan.constructs the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system the goal is enhances the negotiable securities company risk management ability,adapts the service development and the strategic plan goal request.the strategy risk management is to the strategic risk continually recognition,the appraisal and should to,carry on the strategic disposition to the economical capital,promotes the negotiable securities corporate business strategy plan goal smooth realization.

keywords:negotiable securities company strategy  risk  management

        全面风险管理不仅着眼于短期风险管理,还要对长远期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从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上进行风险控制,还要从战略层面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对局部风险进行控制,还要对全局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还要分析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关系,分析证券公司对各种风险的承受能力,从而实现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的全面、高效发展。因此,战略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风险管理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的基础,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也就是对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目标是提高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以适应业务发展和战略规划目标的要求。战略风险管理是对战略风险的持续识别、评估和应对,对经济资本进行战略性配置,以促进证券公司业务战略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1.战略风险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证券公司目前并没有明确开展战略风险管理,只是在进行战略规划时提及风险防范措施。战略规划也仅仅是提出了未来几年证券公司的发展目标。至于战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战略资源配置和资本配置等更是无从谈起,证券公司的战略风险管理存在较大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证券公司进行的战略规划主要是市场竞争策略,缺乏对战略决策的风险或不确定性进行的分析。

        1.2风险管理也只是基于业务条线的风险控制,是为保障市场竞争而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缺乏对风险的有效管理。

        1.3只局限在规划层面,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难以直接落实到具体的工作计划中。而且也缺乏根据对战略风险的持续识别和评估,进行战略调整。

        1.4只是指明了发展方向,但是对证券公司的现有资源缺乏客观的分析,更缺乏对资源的合理利用、配置和管理。如对资本、人力和物力的有效配置和管理。

        2.战略风险管理的总体构想

        2.1战略风险管理的内涵和意义。

        2.1.1战略风险管理的内涵。

        2.1.1.1对战略规划的风险管理。根据政治、经济、社会等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对战略目标、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中的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潜在风险进行系统的识别,并采取科学的决策方法和风险管理措施来避免或降低战略决策的风险。以风险为导向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是战略风险管理的最有效办法;

        2.1.1.2对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从长期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对风险管理和体系建设进行良好的规划,确定实施方案,运用经济资本配置,强化竞争优势,确保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在未来三年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就成为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

        2.1.2战略风险管理的意义。

        2.1.2.1有助于对未来的金融创新和战略决策(业务、机构、人员、资本的战略布局)进行风险评估;

        2.1.2.2对未来的风险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有助于减少或避免未来的风险损失;

        2.1.2.3有助于成体系地对未来风险加以有效地管理和利用,使风险转化为可以利用的发展机会,从而促进收益的稳定增长。

        2.1.2.4有助于减少被动性的风险资本准备,减少风险资本的占用,从而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提高盈利能力。

        2.1.2.5有助于减少流动性头寸占用,从而降低成本。

        2.2战略风险管理的体系建设。战略风险管理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政策制度体系、组织体系、流程体系、技术体系、文化体系等。

        2.2.1政策制度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包括风险管理战略和风险管理策略等部分。

        2.2.1.1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战略一方面是对战略规划及风险进行的风险管理,另一方面是是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主要包括: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确定经济资本配置、对战略规划进行风险管理、制定风险管理的战略步骤等。战略风险及风险管理。

        2.2.1.1.1行业风险。证券市场是一个起伏波动比较大的市场,而我国的证券市场更是一个发展时间短,结构不合理,参与主体不稳定、存在诸多固有弊病的不成熟的市场,经常是牛短熊长,而且风险极大。我国的证券公司由于政策限制,主要业务只能面对证券市场。在股票市场只能买入待涨的盈利模式下,证券公司的两大主营业务证券自营和经纪业务只能在行情处于牛市时期才能获得理想的利润,而在熊市时期,证券公司被迫压缩业务规模、紧缩开支,长期处于一种较大程度上靠天吃饭的经营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证券公司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来抵消这种市场剧烈波动对证券公司经营造成的冲击。在市场的不同时期,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措施不同。在牛市阶段,证券公司的风险偏好可适当宽松,风险容忍度可适当提高,在熊市阶段则相反。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主要业务是在经营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来创造价值。为了适应战略规划风险管理的需要,应当制定风险管理的的战略规划。在未来三年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成为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

        2.2.1.1.2业务风险。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应当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寻找能够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业务增长点,科学分析每一种业务(包括自营、经纪、资产管理、固定收益、投资银行、融资融券、直投等)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所带来的增长机会,分析这种机会所面临的风险及其带来的经营成本。将证券公司有限的资本、人力等资源科学合理地在各种业务间进行配置,从而实现在较长时间内的高效发展。证券公司在进行业务创新时,会带来风险分散化效果,在正常情况下会提升证券公司的风险承担能力,并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但是,由于对新业务缺乏成熟的管理经验,存在风险管理能力不相适应的可能性。如果新业务风险远远大于风险分散化效果,证券公司将面临较大的新增风险。而且,在未经风险评估和经济资本配置的情况下,业务过于分散,有可能使证券公司主业受到冲击,并且承担了过多业务类型的风险。因此,业务创新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和经济资本配置分析。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要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有机结合,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结合,并将之具体落实到证券公司的资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考核管理之中。战略规划应当明确确定针对证券公司各项业务、各种风险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以此来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基调和标准。

        2.2.1.1.3技术风险。随着证券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系统已经成为证券公司越来越重要的管理基础和技术保障。信息系统的不完善会导致战略决策风险。因此,安全、高效的信息系统不仅对业务的正常开展、业务创新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信息系统带来的技术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成为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2.1.1.4品牌风险。激烈的行业竞争必然形成优胜劣汰,品牌管理直接影响了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特别是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行业务等,品牌的影响力决定了业务发展的前景。因此,证券公司应当积极培育品牌优势,防范各种对品牌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隐患。

        2.2.1.1.5竞争对手风险。证券行业的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同业之间争抢市场份额,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取得在竞争中的先发优势、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要防止竞争对手带来的市场压力导致的短期行为,防止恶性竞争,防止为了争夺业务、争夺市场份额而采取的违规行为,同时对竞争对手的恶性竞争行为要有应对措施,要从战略决策的角度尽量避免竞争对手带来的风险隐患。

        2.2.1.1.6客户风险。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客户的稳定性下降,客户的维权意识和议价能力也日益增强,如果证券公司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不能随着客户的需求的改变而提高,将必然丢失客户和市场资源。证券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客户操作不规范,如异常交易、洗钱等,也将给证券公司带来监管风险。因此,必须对客户进行风险教育。

        2.2.1.1.7财务、运营等多种风险。这些都可能对证券公司的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如上市、购并、网点设置等,对证券公司经营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上市能够迅速增加资本规模,提高经营实力。购并能够迅速扩大规模,显著提高市场份额。网点设置在市场处于牛市阶段,随着业务的迅速增加,增设网点有利于扩大业务规模,提高市场份额,但是在市场处于熊市阶段,增设网点就有可能带来亏损。

        2.2.1.2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策略是风险管理战略的具体执行策略。风险管理策略应当明确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确定风险成本即经济资本成本等。风险管理策略应当确定识别、评估、量化各种风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明确经济资本配置的具体方法和运用原则。

        证券公司的经营指导思想是传统业务争份额、创新业务抢先机,稳健经营。总体来讲证券公司是风险厌恶者。但是对于业务发展、创新、市场竞争来讲,证券公司又是风险的积极承担者。证券公司的整体风险与收益趋于平衡。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为了获取较高收益,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在某个业务领域,相对于其它同业,若某证券公司已经具备了较高的针对某种风险的管理能力,或者能够通过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来获得风险收益溢价,就能够获得行业内相对较高的收益水平。这种有管理的需要积极承担的风险,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就是目标风险。而非目标风险是指证券公司在经营主营业务和承担目标风险的过程中所承担的附属或伴生性风险。此类风险不能形成证券公司的利润来源,也不是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优势所在,或者风险管理的成本过高,证券公司需要因此放弃部分目标风险的承担,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采取对冲、分散、转移等办法降低风险承担。

        2.2.1.2.1风险类型策略。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其它风险。总体的风险策略是有效降低市场风险、严格控制操作风险、严密防范流动性风险。

        a.市场风险策略。只要有市场波动,市场风险就始终存在,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通过风险管理措施加以有效降低。而且由于风险具有双侧性,既能带来损失也能带来收益。尤其是当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时,收益往往大于风险,当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末期或者负向波动时,风险往往大于收益。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就能获得较好的收益。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限额管理、资产组合管理、对冲、补偿等。

        限额管理包括风险资产限额、经济资本限额、净资本占用限额、投资限额、止盈止损限额等。对限额应当实行动态管理。当市场环境较好时,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尤其是处于初、中期阶段,收益大于风险,在证券公司的承受能力范围内,限额可适当增加。当市场环境趋于恶化时,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末期或负向波动周期时,风险大于收益,限额需要适当减少。限额的确定需要根据风险状况、资本规模、承受能力、风险偏好、风险管理能力等因素来确定,主要的计量基础是经济资本限额。

        资产组合管理包括业务组合管理、产品组合管理和股票组合管理等。资产组合管理有利于分散风险,提高风险承担能力。不同的业务、产品、股票承担的市场风险不同,当市场波动加大,甚至负向波动时,市场风险对不同的业务、产品和股票造成的影响不同。资产组合管理有利于降低整体市场风险承担程度。资产组合管理的基础是现资组合理论。但是对于业务组合、产品组合等资产组合管理的基础主要是经济资本配置。根据每一种资产的风险状况、盈利能力和资产限额确定每一种资产的在组合中的比例。根据每一种资产组合的风险状况、经济资本配置额度、资产限额、风险容忍度和期望盈利率,确定资产组合的总体额度。在预期收益率已定的情况下确定风险最小的资产组合;在风险容忍度已定的情况下寻求预期收益率最大的资产组合,通常这两者需要综合考虑。

        对冲和转移是市场风险管理的重要补充手段。

        b.操作风险策略。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不同,并不能直接带来收益。尤其是对于单个客户和单笔业务来说,操作风险的发生将直接带来损失。因此需要严格防范。但由于市场在不断变化,制度和流程规范永远不可能超过业务实际的需要,只能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加以修订。而且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种类不断增加,机构不断增加,人员规模迅速增长,业务创新不断发展,完全杜绝操作风险是不可能的。完全杜绝操作风险所需要花费的的成本可能会超过了业务发展的承受能力。只要能通过加强内控管理,实现比同业平均水平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和规范化水平,就能获得超额的风险管理溢价。因此,针对操作风险也要确定合理的风险容忍度。在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尤其是初、中期时,积极扩大业务规模、机构规模,就等于积极承担了更多的操作风险。但是,业务规模的扩大必须以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作保障。

        c.流动性风险策略。流动性风险是指证券公司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造成损失或破产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是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发生剧烈、数额较大变化的结果。流动性风险管理是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流动性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从资产和负债等多方面对流动性进行综合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证券公司的经营成本。流动性风险的危害性很大,必须严密防范。但是,由于流动性风险是各种风险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流动风险管理必须与其他风险管理结合起来。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方法主要有,流动性比率管理、现金流分析、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压力测试和敏感性分析等。

        2.2.1.2.2风险特性策略。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风险特性,如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高收益、高风险低收益等(见图1),面对不同特性的风险隐患,证券公司除了采取控制和化解措施防止风险转化为现实的损失之外,还应当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理策略,如风险控制、化解、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措施,降低证券公司的风险承担程度,降低风险转化为损失的概率,或者降低风险发生后产生损失的程度。

        a.针对低风险高收益业务,应当在市场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加强风险控制,并采取积极扩大规模的办法,获取盈利,成为证券公司重要的利润基础,如经纪业务、融资融券业务等;

        b.针对低风险低收益业务,应当积极扩大市场规模,成为利润来源的重要补充,如资产管理业务、固定收益业务、投资顾问业务、套利业务等;

        c.针对高风险高收益业务,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应当根据资本配置计划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业务规模,及时把握市场机会,获取较高的市场利润。如证券投资业务、直投业务等;为了降低风险,还应当采取资产组合管理的办法来分散风险,提高风险定价、加强保障措施等进行风险补偿,提高风险资本准备提高抗风险能力等措施。

        d.针对高风险低收益业务,一般应当采取规避策略,即使少量参与,也要采取对冲、转移等办法将风险转嫁出去,如衍生品业务。

        2.2.1.2.3市场角色策略。根据证券公司在市场中所处的角色,可以将业务分为买方业务和卖方业务。相应的风险也可以分为买方风险和卖方风险。买方风险相对较高,卖方风险相对较低。作为买方角色参与市场,如证投、固定收益、承购包销、融资融券等,将承担价格下跌或资产贬值损失,或债券交易的对手方违约风险等,涉及到市场、信用、操作风险,风险相对较高。作为卖方角色参与市场,将承担员工违规操作、客户异常交易被监管部门监控而证券公司被迫承担协同监管责任的风险,涉及到操作、合规风险等,风险相对较低。如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资顾问、研究咨询等。

        风险管理策略体系是风险预警体系的延伸,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但是,已发生问题资产的处理应当由资产保全委员会统一管理。

        2.2.2组织体系。战略风险管理体系应当纳入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之中,在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经营层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之下进行管理。

        2.2.3流程体系。战略风险的管理流程体系包括:识别、评估、监测、报告、预警、处置、经济资本配置及考核等。

        2.2.3.1战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战略风险产生于证券公司运营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并与市场、操作、信用、流动性等风险交织在一起,需要从行业、业务、技术、客户、品牌、竞争对手、客户、财务与运营等多个方面进行识别。

        战略风险是无形的,因此难以量化。对战略风险进行评估,应当首先由证券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专家对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假设条件进行审核,例如整体经济指标、利率的变化及预期、市场风险参数等,然后由战略管理或规划部门对各种战略风险因素的影响效果和发生的可能性作出评估,据此进行优先排序并制定恰当的战略实施方案。

        战略实施方案执行之前,应当认真评估其是否与证券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对未来战略目标的贡献,以及是否有必要调整战略规划等。

        战略实施方案执行之后,无论成功与否,证券公司都应当对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的执行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客观评估、认真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等。

        针对未来不确定的经济、政治因素,证券公司可以利用情景分析法,分别评估有利、正常和不利的市场条件下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可能产生的影响。

        2.2.3.2监测、报告、预警和处置。证券公司应当采用定期(每月或季度)自我评估的办法,来检验战略风险管理是否有效实施。战略管理和规划部门应当对评估结果的连续性和波动性进行长期、深入、系统化的分析和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市场变化、运营状况的变化,以及各项业务为实现整体经营目标所承受的风险。董事会和经营层应当定期审议战略风险分析和监测报告,对未来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及时进行调整。

        对于风险监测中发现的风险隐患或风险事件,应当及时做出反应,进入报告和预警流程,并按照风险等级由负责部门拟定风险处置措施,并报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2.2.3.3经济资本配置及考核。对资本这一主要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为了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首先要分析每一种业务所面临的增长机会,以及这种机会所面临的风险;其次要分析这些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然后分析这种增长机会与风险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最后要在考虑风险成本、机会成本和经营成本的情况下,在各种业务品种之间进行合理配置。一种业务在短期内也许增长迅猛,但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这种业务的增长机会就会受到较大局限。因此,资本合理配置必须体现在战略规划的指导思想之中,进而落实到工作计划中去。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等。在制定战略规划时主要考虑前三种主要风险。在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风险和不同的业务、产品之间有效地配置资本,有助于降低证券公司面临的整体风险。资本配置运用到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表现为经济资本配置。

        风险包括潜在损失和收益波动。从损失的角度来讲,风险包括了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极端损失。预期损失是证券公司在现有的风险管理水平下,正常经营所必然发生的损失。而可接受的预期损失是指预期损失在证券公司经营成本的合理范围之内,并且在同业的平均水平之下,对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不构成实质性影响的预计会发生的损失。非预期损失是指由于市场及经营的不确定性,证券公司面临的潜在损失的可能性。证券公司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通过控制、化解、转移、补偿、分散、配置等方法是风险得以转化,更多地体现为风险收益,更少地体现为损失,降低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从而获得更多的超过同业平均水平的风险管理溢价。极端损失是指在极端情况下,证券公司经营可能面临的重大损失。

        经济资本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的用于弥补非预期损失的资本准备,数量上应该等于证券公司整体损失分布中给定置信水平下的在险价值,即var,乘上资本乘数(巴塞尔委员会规定最低为3)。var的计算需要考虑相关系数和边际var的贡献值。经济资本配置需要依据经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率(即raroc)来进行调整和考核。所谓raroc是指某一项投资的预期收入减去预期损失与其所占用经济资本的比值。判断raroc的依据就是股东对其承担的风险所要求的回报率。经济资本配置并不是把所有的资本都投入到raroc最高的资产中就能获得最多的收益,由于存在极端风险、系统性风险防范,以及风险分散化的要求,考核经济资本配置的效果时,除了考核raroc的大小,还要考核边际收益和边际风险的变化情况。在(股东)预期收益率已定的情况下确定风险最小的资本配置(即上行);在风险容忍度已定的情况下寻求预期收益率最大的资本配置(即下行)。通常这两者需要综合考虑。

        使用raroc对各个业务部门进行考核,容易导致业务部门不愿意开发具有战略意义但是短期内收益较低的业务或产品,需要进行修正,修正的主要依据就是各项业务所占用的经济资本的成本,即sva,其实际含义是各项业务应当实现的股东增加值。sva需要从各部门的收益中扣除,以鼓励业务部门进行着眼于长期发展的产品创新。

        经济资本配置及其考核体现了战略风险管理及收益须经风险调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并且贯穿始终。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最终体现为资本在不同业务之间的有效配置和平衡,全面风险管理在于整合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资源,提高整体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证券公司内的风险管理部协同各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经济资本配置标准及其考核办法。

        经济资本配置要折算为风险资产限额。经过调整的经济资本配置目标需要折算为各项业务的风险资产限额,从而对各项业务实施限额管理。

        2.2.4技术体系。为了进行战略风险管理,必须对现有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和改造。尤其是对经济资本配置的管理,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了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着手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提高操作风险计量的科学性。

        2.2.5文化体系。战略风险管理应当体现企业文化和风险管理文化的指导思想。

        2.2.5.1确定共同的价值标准。风险管理应当有稳定的目标、价值标准和管理原则,形成证券公司共同的风险价值观,这就是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的集合就形成了风险管理文化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下,用风险管理文化的价值标准来指导经营中的风险决策。具体的运用包括:培训、资格认证、考核标准的指导思想等。

        2.2.5.2全面风险管理要处理好三大关系:①风险与收益的关系。风险既代表了正收益也代表了负损失,风险管理就是要控制负损失,获取正收益。收益与风险是相匹配的,高收益就可能带来高风险,收益是有限的而风险是无限的,高风险不仅有可能损失掉过去几年的收益,甚至有可能给企业造成致命损失。风险不等于收益,承担了风险不一定就能获得收益,过高的风险就意味着。不过,风险也不等于损失。风险是一种可能性或不确定性,而损失是一种结果,从个体来讲以及从短期来讲承担风险不一定会造成损失,但从整体来讲或从中长期角度来讲,承担风险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损失,如果承担的风险适度,而且实现了有效地风险管理,就能将损失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内,并且能加以有效地转化或转移,从而实现理想的收益。因此,风险管理既要实现风险防范,也要实现积极地风险管理。②风险管理与内控的关系。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内部控制如果失效,将导致管理混乱,风险管理的机制和手段都将失灵。但是仅仅做好内部控制是不够的。因为,内部控制着重强调的是对规范的把握和控制。而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强调对证券公司整体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采取对风险的转移和补偿措施,实施对资本的有效配置以提高抗风险能力。风险管理不仅要解决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还应该解决应该做什么,再到如何做。③风险管理与发展的关系。风险管理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全面风险管理强调的是全员为了发展,全员也要做好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做好风险管理才能保障了企业价值的有效积累,才能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样只有深入到企业的发展之中,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才能真正做好风险管理。

        2.2.5.3风险文化。风险文化是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形成一系列的文化理念和价值标准,组成较为完善的文化体系。

        ——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来创造价值。风险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但是企业价值或股东价值必须通过有效地风险管理来创造。

        ——要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实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

        ——风险管理有助于实现长效机制:即员工及股东价值回报。

        ——全员风险管理与全员发展,防范风险人人有责,管理风险人人有责,促进发展人人有责。

        ——审慎对待风险。

        ——占用资源、承担风险就意味着机会损失,承担风险需要付出代价。

        ——风险管理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对风险的早期识别、预警和化解有助于减少和控制损失。

        ——任何失去控制的损失都无法用收益来弥补。

        3.结论

        随着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证券公司合规管理日趋成熟,但是全面风险管理还仅仅处于尝试阶段,为了积极探索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借鉴银行业及国际上比较成熟的风险管理理论,结合证券公司的实际风险管理需要,初步形成了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本文探讨的战略风险管理是这个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证券公司当前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最急迫的、也是最薄弱的工作内容。证券行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已经势在必行。本文略去了计量模型,以便使文章更加通俗易懂,更加实用。

参考文献

[1]《风险管理》,银行从业人员考试教材办公室,金融出版社,2007年

风险处理策略例9

全面风险管理不仅着眼于短期风险管理,还要对长远期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从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上进行风险控制,还要从战略层面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对局部风险进行控制,还要对全局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还要分析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关系,分析证券公司对各种风险的承受能力,从而实现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的全面、高效发展。因此,战略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风险管理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的基础,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也就是对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目标是提高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以适应业务发展和战略规划目标的要求。战略风险管理是对战略风险的持续识别、评估和应对,对经济资本进行战略性配置,以促进证券公司业务战略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1.战略风险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证券公司目前并没有明确开展战略风险管理,只是在进行战略规划时提及风险防范措施。战略规划也仅仅是提出了未来几年证券公司的发展目标。至于战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战略资源配置和资本配置等更是无从谈起,证券公司的战略风险管理存在较大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证券公司进行的战略规划主要是市场竞争策略,缺乏对战略决策的风险或不确定性进行的分析。

1.2风险管理也只是基于业务条线的风险控制,是为保障市场竞争而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缺乏对风险的有效管理。

1.3只局限在规划层面,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难以直接落实到具体的工作计划中。而且也缺乏根据对战略风险的持续识别和评估,进行战略调整。

1.4只是指明了发展方向,但是对证券公司的现有资源缺乏客观的分析,更缺乏对资源的合理利用、配置和管理。如对资本、人力和物力的有效配置和管理。

2.战略风险管理的总体构想

2.1战略风险管理的内涵和意义。

2.1.1战略风险管理的内涵。

2.1.1.1对战略规划的风险管理。根据政治、经济、社会等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对战略目标、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中的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潜在风险进行系统的识别,并采取科学的决策方法和风险管理措施来避免或降低战略决策的风险。以风险为导向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是战略风险管理的最有效办法;

2.1.1.2对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从长期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对风险管理和体系建设进行良好的规划,确定实施方案,运用经济资本配置,强化竞争优势,确保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在未来三年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就成为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

2.1.2战略风险管理的意义。

2.1.2.1有助于对未来的金融创新和战略决策(业务、机构、人员、资本的战略布局)进行风险评估;

2.1.2.2对未来的风险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有助于减少或避免未来的风险损失;

2.1.2.3有助于成体系地对未来风险加以有效地管理和利用,使风险转化为可以利用的发展机会,从而促进收益的稳定增长。

2.1.2.4有助于减少被动性的风险资本准备,减少风险资本的占用,从而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提高盈利能力。

2.1.2.5有助于减少流动性头寸占用,从而降低成本。

2.2战略风险管理的体系建设。战略风险管理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政策制度体系、组织体系、流程体系、技术体系、文化体系等。

2.2.1政策制度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包括风险管理战略和风险管理策略等部分。

2.2.1.1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战略一方面是对战略规划及风险进行的风险管理,另一方面是是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主要包括: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确定经济资本配置、对战略规划进行风险管理、制定风险管理的战略步骤等。战略风险及风险管理。

2.2.1.1.1行业风险。证券市场是一个起伏波动比较大的市场,而我国的证券市场更是一个发展时间短,结构不合理,参与主体不稳定、存在诸多固有弊病的不成熟的市场,经常是牛短熊长,而且风险极大。我国的证券公司由于政策限制,主要业务只能面对证券市场。在股票市场只能买入待涨的盈利模式下,证券公司的两大主营业务证券自营和经纪业务只能在行情处于牛市时期才能获得理想的利润,而在熊市时期,证券公司被迫压缩业务规模、紧缩开支,长期处于一种较大程度上靠天吃饭的经营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证券公司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来抵消这种市场剧烈波动对证券公司经营造成的冲击。在市场的不同时期,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措施不同。在牛市阶段,证券公司的风险偏好可适当宽松,风险容忍度可适当提高,在熊市阶段则相反。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主要业务是在经营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来创造价值。为了适应战略规划风险管理的需要,应当制定风险管理的的战略规划。在未来三年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成为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

2.2.1.1.2业务风险。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应当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寻找能够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业务增长点,科学分析每一种业务(包括自营、经纪、资产管理、固定收益、投资银行、融资融券、直投等)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所带来的增长机会,分析这种机会所面临的风险及其带来的经营成本。将证券公司有限的资本、人力等资源科学合理地在各种业务间进行配置,从而实现在较长时间内的高效发展。证券公司在进行业务创新时,会带来风险分散化效果,在正常情况下会提升证券公司的风险承担能力,并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但是,由于对新业务缺乏成熟的管理经验,存在风险管理能力不相适应的可能性。如果新业务风险远远大于风险分散化效果,证券公司将面临较大的新增风险。而且,在未经风险评估和经济资本配置的情况下,业务过于分散,有可能使证券公司主业受到冲击,并且承担了过多业务类型的风险。因此,业务创新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和经济资本配置分析。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要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有机结合,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结合,并将之具体落实到证券公司的资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考核管理之中。战略规划应当明确确定针对证券公司各项业务、各种风险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以此来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基调和标准。

2.2.1.1.3技术风险。随着证券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系统已经成为证券公司越来越重要的管理基础和技术保障。信息系统的不完善会导致战略决策风险。因此,安全、高效的信息系统不仅对业务的正常开展、业务创新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信息系统带来的技术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成为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2.1.1.4品牌风险。激烈的行业竞争必然形成优胜劣汰,品牌管理直接影响了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特别是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行业务等,品牌的影响力决定了业务发展的前景。因此,证券公司应当积极培育品牌优势,防范各种对品牌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隐患。

2.2.1.1.5竞争对手风险。证券行业的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同业之间争抢市场份额,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取得在竞争中的先发优势、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要防止竞争对手带来的市场压力导致的短期行为,防止恶性竞争,防止为了争夺业务、争夺市场份额而采取的违规行为,同时对竞争对手的恶性竞争行为要有应对措施,要从战略决策的角度尽量避免竞争对手带来的风险隐患。

2.2.1.1.6客户风险。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客户的稳定性下降,客户的维权意识和议价能力也日益增强,如果证券公司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不能随着客户的需求的改变而提高,将必然丢失客户和市场资源。证券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客户操作不规范,如异常交易、洗钱等,也将给证券公司带来监管风险。因此,必须对客户进行风险教育。

2.2.1.1.7财务、运营等多种风险。这些都可能对证券公司的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如上市、购并、网点设置等,对证券公司经营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上市能够迅速增加资本规模,提高经营实力。购并能够迅速扩大规模,显著提高市场份额。网点设置在市场处于牛市阶段,随着业务的迅速增加,增设网点有利于扩大业务规模,提高市场份额,但是在市场处于熊市阶段,增设网点就有可能带来亏损。

2.2.1.2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策略是风险管理战略的具体执行策略。风险管理策略应当明确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确定风险成本即经济资本成本等。风险管理策略应当确定识别、评估、量化各种风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明确经济资本配置的具体方法和运用原则。

证券公司的经营指导思想是传统业务争份额、创新业务抢先机,稳健经营。总体来讲证券公司是风险厌恶者。但是对于业务发展、创新、市场竞争来讲,证券公司又是风险的积极承担者。证券公司的整体风险与收益趋于平衡。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为了获取较高收益,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在某个业务领域,相对于其它同业,若某证券公司已经具备了较高的针对某种风险的管理能力,或者能够通过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来获得风险收益溢价,就能够获得行业内相对较高的收益水平。这种有管理的需要积极承担的风险,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就是目标风险。而非目标风险是指证券公司在经营主营业务和承担目标风险的过程中所承担的附属或伴生性风险。此类风险不能形成证券公司的利润来源,也不是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优势所在,或者风险管理的成本过高,证券公司需要因此放弃部分目标风险的承担,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采取对冲、分散、转移等办法降低风险承担。

2.2.1.2.1风险类型策略。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其它风险。总体的风险策略是有效降低市场风险、严格控制操作风险、严密防范流动性风险。

A.市场风险策略。只要有市场波动,市场风险就始终存在,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通过风险管理措施加以有效降低。而且由于风险具有双侧性,既能带来损失也能带来收益。尤其是当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时,收益往往大于风险,当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末期或者负向波动时,风险往往大于收益。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就能获得较好的收益。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限额管理、资产组合管理、对冲、补偿等。

限额管理包括风险资产限额、经济资本限额、净资本占用限额、投资限额、止盈止损限额等。对限额应当实行动态管理。当市场环境较好时,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尤其是处于初、中期阶段,收益大于风险,在证券公司的承受能力范围内,限额可适当增加。当市场环境趋于恶化时,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末期或负向波动周期时,风险大于收益,限额需要适当减少。限额的确定需要根据风险状况、资本规模、承受能力、风险偏好、风险管理能力等因素来确定,主要的计量基础是经济资本限额。

资产组合管理包括业务组合管理、产品组合管理和股票组合管理等。资产组合管理有利于分散风险,提高风险承担能力。不同的业务、产品、股票承担的市场风险不同,当市场波动加大,甚至负向波动时,市场风险对不同的业务、产品和股票造成的影响不同。资产组合管理有利于降低整体市场风险承担程度。资产组合管理的基础是现资组合理论。但是对于业务组合、产品组合等资产组合管理的基础主要是经济资本配置。根据每一种资产的风险状况、盈利能力和资产限额确定每一种资产的在组合中的比例。根据每一种资产组合的风险状况、经济资本配置额度、资产限额、风险容忍度和期望盈利率,确定资产组合的总体额度。在预期收益率已定的情况下确定风险最小的资产组合;在风险容忍度已定的情况下寻求预期收益率最大的资产组合,通常这两者需要综合考虑。

对冲和转移是市场风险管理的重要补充手段。

B.操作风险策略。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不同,并不能直接带来收益。尤其是对于单个客户和单笔业务来说,操作风险的发生将直接带来损失。因此需要严格防范。但由于市场在不断变化,制度和流程规范永远不可能超过业务实际的需要,只能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加以修订。而且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种类不断增加,机构不断增加,人员规模迅速增长,业务创新不断发展,完全杜绝操作风险是不可能的。完全杜绝操作风险所需要花费的的成本可能会超过了业务发展的承受能力。只要能通过加强内控管理,实现比同业平均水平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和规范化水平,就能获得超额的风险管理溢价。因此,针对操作风险也要确定合理的风险容忍度。在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尤其是初、中期时,积极扩大业务规模、机构规模,就等于积极承担了更多的操作风险。但是,业务规模的扩大必须以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作保障。

C.流动性风险策略。流动性风险是指证券公司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造成损失或破产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是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发生剧烈、数额较大变化的结果。流动性风险管理是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流动性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从资产和负债等多方面对流动性进行综合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证券公司的经营成本。流动性风险的危害性很大,必须严密防范。但是,由于流动性风险是各种风险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流动风险管理必须与其他风险管理结合起来。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方法主要有,流动性比率管理、现金流分析、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压力测试和敏感性分析等。

2.2.1.2.2风险特性策略。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风险特性,如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高收益、高风险低收益等(见图1),面对不同特性的风险隐患,证券公司除了采取控制和化解措施防止风险转化为现实的损失之外,还应当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理策略,如风险控制、化解、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措施,降低证券公司的风险承担程度,降低风险转化为损失的概率,或者降低风险发生后产生损失的程度。

A.针对低风险高收益业务,应当在市场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加强风险控制,并采取积极扩大规模的办法,获取盈利,成为证券公司重要的利润基础,如经纪业务、融资融券业务等;

B.针对低风险低收益业务,应当积极扩大市场规模,成为利润来源的重要补充,如资产管理业务、固定收益业务、投资顾问业务、套利业务等;

C.针对高风险高收益业务,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应当根据资本配置计划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业务规模,及时把握市场机会,获取较高的市场利润。如证券投资业务、直投业务等;为了降低风险,还应当采取资产组合管理的办法来分散风险,提高风险定价、加强保障措施等进行风险补偿,提高风险资本准备提高抗风险能力等措施。

D.针对高风险低收益业务,一般应当采取规避策略,即使少量参与,也要采取对冲、转移等办法将风险转嫁出去,如衍生品业务。

2.2.1.2.3市场角色策略。根据证券公司在市场中所处的角色,可以将业务分为买方业务和卖方业务。相应的风险也可以分为买方风险和卖方风险。买方风险相对较高,卖方风险相对较低。作为买方角色参与市场,如证投、固定收益、承购包销、融资融券等,将承担价格下跌或资产贬值损失,或债券交易的对手方违约风险等,涉及到市场、信用、操作风险,风险相对较高。作为卖方角色参与市场,将承担员工违规操作、客户异常交易被监管部门监控而证券公司被迫承担协同监管责任的风险,涉及到操作、合规风险等,风险相对较低。如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资顾问、研究咨询等。

风险管理策略体系是风险预警体系的延伸,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但是,已发生问题资产的处理应当由资产保全委员会统一管理。

2.2.2组织体系。战略风险管理体系应当纳入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之中,在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经营层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之下进行管理。

2.2.3流程体系。战略风险的管理流程体系包括:识别、评估、监测、报告、预警、处置、经济资本配置及考核等。

2.2.3.1战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战略风险产生于证券公司运营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并与市场、操作、信用、流动性等风险交织在一起,需要从行业、业务、技术、客户、品牌、竞争对手、客户、财务与运营等多个方面进行识别。

战略风险是无形的,因此难以量化。对战略风险进行评估,应当首先由证券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专家对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假设条件进行审核,例如整体经济指标、利率的变化及预期、市场风险参数等,然后由战略管理或规划部门对各种战略风险因素的影响效果和发生的可能性作出评估,据此进行优先排序并制定恰当的战略实施方案。

战略实施方案执行之前,应当认真评估其是否与证券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对未来战略目标的贡献,以及是否有必要调整战略规划等。

战略实施方案执行之后,无论成功与否,证券公司都应当对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的执行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客观评估、认真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等。

针对未来不确定的经济、政治因素,证券公司可以利用情景分析法,分别评估有利、正常和不利的市场条件下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可能产生的影响。

2.2.3.2监测、报告、预警和处置。证券公司应当采用定期(每月或季度)自我评估的办法,来检验战略风险管理是否有效实施。战略管理和规划部门应当对评估结果的连续性和波动性进行长期、深入、系统化的分析和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市场变化、运营状况的变化,以及各项业务为实现整体经营目标所承受的风险。董事会和经营层应当定期审议战略风险分析和监测报告,对未来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及时进行调整。

对于风险监测中发现的风险隐患或风险事件,应当及时做出反应,进入报告和预警流程,并按照风险等级由负责部门拟定风险处置措施,并报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2.2.3.3经济资本配置及考核。对资本这一主要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为了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首先要分析每一种业务所面临的增长机会,以及这种机会所面临的风险;其次要分析这些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然后分析这种增长机会与风险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最后要在考虑风险成本、机会成本和经营成本的情况下,在各种业务品种之间进行合理配置。一种业务在短期内也许增长迅猛,但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这种业务的增长机会就会受到较大局限。因此,资本合理配置必须体现在战略规划的指导思想之中,进而落实到工作计划中去。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等。在制定战略规划时主要考虑前三种主要风险。在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风险和不同的业务、产品之间有效地配置资本,有助于降低证券公司面临的整体风险。资本配置运用到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表现为经济资本配置。

风险包括潜在损失和收益波动。从损失的角度来讲,风险包括了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极端损失。预期损失是证券公司在现有的风险管理水平下,正常经营所必然发生的损失。而可接受的预期损失是指预期损失在证券公司经营成本的合理范围之内,并且在同业的平均水平之下,对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不构成实质性影响的预计会发生的损失。非预期损失是指由于市场及经营的不确定性,证券公司面临的潜在损失的可能性。证券公司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通过控制、化解、转移、补偿、分散、配置等方法是风险得以转化,更多地体现为风险收益,更少地体现为损失,降低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从而获得更多的超过同业平均水平的风险管理溢价。极端损失是指在极端情况下,证券公司经营可能面临的重大损失。

经济资本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的用于弥补非预期损失的资本准备,数量上应该等于证券公司整体损失分布中给定置信水平下的在险价值,即VAR,乘上资本乘数(巴塞尔委员会规定最低为3)。VAR的计算需要考虑相关系数和边际VAR的贡献值。经济资本配置需要依据经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率(即RAROC)来进行调整和考核。所谓RAROC是指某一项投资的预期收入减去预期损失与其所占用经济资本的比值。判断RAROC的依据就是股东对其承担的风险所要求的回报率。经济资本配置并不是把所有的资本都投入到RAROC最高的资产中就能获得最多的收益,由于存在极端风险、系统性风险防范,以及风险分散化的要求,考核经济资本配置的效果时,除了考核RAROC的大小,还要考核边际收益和边际风险的变化情况。在(股东)预期收益率已定的情况下确定风险最小的资本配置(即上行);在风险容忍度已定的情况下寻求预期收益率最大的资本配置(即下行)。通常这两者需要综合考虑。

使用RAROC对各个业务部门进行考核,容易导致业务部门不愿意开发具有战略意义但是短期内收益较低的业务或产品,需要进行修正,修正的主要依据就是各项业务所占用的经济资本的成本,即SVA,其实际含义是各项业务应当实现的股东增加值。SVA需要从各部门的收益中扣除,以鼓励业务部门进行着眼于长期发展的产品创新。

经济资本配置及其考核体现了战略风险管理及收益须经风险调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并且贯穿始终。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最终体现为资本在不同业务之间的有效配置和平衡,全面风险管理在于整合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资源,提高整体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证券公司内的风险管理部协同各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经济资本配置标准及其考核办法。

经济资本配置要折算为风险资产限额。经过调整的经济资本配置目标需要折算为各项业务的风险资产限额,从而对各项业务实施限额管理。

2.2.4技术体系。为了进行战略风险管理,必须对现有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和改造。尤其是对经济资本配置的管理,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了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着手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提高操作风险计量的科学性。

2.2.5文化体系。战略风险管理应当体现企业文化和风险管理文化的指导思想。

2.2.5.1确定共同的价值标准。风险管理应当有稳定的目标、价值标准和管理原则,形成证券公司共同的风险价值观,这就是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的集合就形成了风险管理文化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下,用风险管理文化的价值标准来指导经营中的风险决策。具体的运用包括:培训、资格认证、考核标准的指导思想等。

2.2.5.2全面风险管理要处理好三大关系:①风险与收益的关系。风险既代表了正收益也代表了负损失,风险管理就是要控制负损失,获取正收益。收益与风险是相匹配的,高收益就可能带来高风险,收益是有限的而风险是无限的,高风险不仅有可能损失掉过去几年的收益,甚至有可能给企业造成致命损失。风险不等于收益,承担了风险不一定就能获得收益,过高的风险就意味着。不过,风险也不等于损失。风险是一种可能性或不确定性,而损失是一种结果,从个体来讲以及从短期来讲承担风险不一定会造成损失,但从整体来讲或从中长期角度来讲,承担风险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损失,如果承担的风险适度,而且实现了有效地风险管理,就能将损失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内,并且能加以有效地转化或转移,从而实现理想的收益。因此,风险管理既要实现风险防范,也要实现积极地风险管理。②风险管理与内控的关系。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内部控制如果失效,将导致管理混乱,风险管理的机制和手段都将失灵。但是仅仅做好内部控制是不够的。因为,内部控制着重强调的是对规范的把握和控制。而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强调对证券公司整体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采取对风险的转移和补偿措施,实施对资本的有效配置以提高抗风险能力。风险管理不仅要解决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还应该解决应该做什么,再到如何做。③风险管理与发展的关系。风险管理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全面风险管理强调的是全员为了发展,全员也要做好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做好风险管理才能保障了企业价值的有效积累,才能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样只有深入到企业的发展之中,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才能真正做好风险管理。

2.2.5.3风险文化。风险文化是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形成一系列的文化理念和价值标准,组成较为完善的文化体系。

——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来创造价值。风险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但是企业价值或股东价值必须通过有效地风险管理来创造。

——要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实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

——风险管理有助于实现长效机制:即员工及股东价值回报。

——全员风险管理与全员发展,防范风险人人有责,管理风险人人有责,促进发展人人有责。

——审慎对待风险。

——占用资源、承担风险就意味着机会损失,承担风险需要付出代价。

——风险管理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对风险的早期识别、预警和化解有助于减少和控制损失。

——任何失去控制的损失都无法用收益来弥补。

3.结论

随着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证券公司合规管理日趋成熟,但是全面风险管理还仅仅处于尝试阶段,为了积极探索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借鉴银行业及国际上比较成熟的风险管理理论,结合证券公司的实际风险管理需要,初步形成了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本文探讨的战略风险管理是这个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证券公司当前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最急迫的、也是最薄弱的工作内容。证券行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已经势在必行。本文略去了计量模型,以便使文章更加通俗易懂,更加实用。

参考文献

[1]《风险管理》,银行从业人员考试教材办公室,金融出版社,2007年

风险处理策略例10

全面风险管理不仅着眼于短期风险管理,还要对长远期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从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上进行风险控制,还要从战略层面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对局部风险进行控制,还要对全局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还要分析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关系,分析证券公司对各种风险的承受能力,从而实现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的全面、高效发展。因此,战略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风险管理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的基础,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也就是对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目标是提高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以适应业务发展和战略规划目标的要求。战略风险管理是对战略风险的持续识别、评估和应对,对经济资本进行战略性配置,以促进证券公司业务战略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1.战略风险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证券公司目前并没有明确开展战略风险管理,只是在进行战略规划时提及风险防范措施。战略规划也仅仅是提出了未来几年证券公司的发展目标。至于战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战略资源配置和资本配置等更是无从谈起,证券公司的战略风险管理存在较大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证券公司进行的战略规划主要是市场竞争策略,缺乏对战略决策的风险或不确定性进行的分析。

1.2风险管理也只是基于业务条线的风险控制,是为保障市场竞争而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缺乏对风险的有效管理。

1.3只局限在规划层面,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难以直接落实到具体的工作计划中。而且也缺乏根据对战略风险的持续识别和评估,进行战略调整。

1.4只是指明了发展方向,但是对证券公司的现有资源缺乏客观的分析,更缺乏对资源的合理利用、配置和管理。如对资本、人力和物力的有效配置和管理。

2.战略风险管理的总体构想

2.1战略风险管理的内涵和意义。

2.1.1战略风险管理的内涵。

2.1.1.1对战略规划的风险管理。根据政治、经济、社会等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对战略目标、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中的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潜在风险进行系统的识别,并采取科学的决策方法和风险管理措施来避免或降低战略决策的风险。以风险为导向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是战略风险管理的最有效办法;

2.1.1.2对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从长期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对风险管理和体系建设进行良好的规划,确定实施方案,运用经济资本配置,强化竞争优势,确保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在未来三年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就成为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

2.1.2战略风险管理的意义。

2.1.2.1有助于对未来的金融创新和战略决策(业务、机构、人员、资本的战略布局)进行风险评估;

2.1.2.2对未来的风险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有助于减少或避免未来的风险损失;

2.1.2.3有助于成体系地对未来风险加以有效地管理和利用,使风险转化为可以利用的发展机会,从而促进收益的稳定增长。

2.1.2.4有助于减少被动性的风险资本准备,减少风险资本的占用,从而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提高盈利能力。

2.1.2.5有助于减少流动性头寸占用,从而降低成本。

2.2战略风险管理的体系建设。战略风险管理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政策制度体系、组织体系、流程体系、技术体系、文化体系等。

2.2.1政策制度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包括风险管理战略和风险管理策略等部分。

2.2.1.1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战略一方面是对战略规划及风险进行的风险管理,另一方面是是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主要包括: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确定经济资本配置、对战略规划进行风险管理、制定风险管理的战略步骤等。战略风险及风险管理。

2.2.1.1.1行业风险。证券市场是一个起伏波动比较大的市场,而我国的证券市场更是一个发展时间短,结构不合理,参与主体不稳定、存在诸多固有弊病的不成熟的市场,经常是牛短熊长,而且风险极大。我国的证券公司由于政策限制,主要业务只能面对证券市场。在股票市场只能买入待涨的盈利模式下,证券公司的两大主营业务证券自营和经纪业务只能在行情处于牛市时期才能获得理想的利润,而在熊市时期,证券公司被迫压缩业务规模、紧缩开支,长期处于一种较大程度上靠天吃饭的经营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证券公司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来抵消这种市场剧烈波动对证券公司经营造成的冲击。在市场的不同时期,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措施不同。在牛市阶段,证券公司的风险偏好可适当宽松,风险容忍度可适当提高,在熊市阶段则相反。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主要业务是在经营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来创造价值。为了适应战略规划风险管理的需要,应当制定风险管理的的战略规划。在未来三年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成为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

2.2.1.1.2业务风险。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应当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寻找能够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业务增长点,科学分析每一种业务(包括自营、经纪、资产管理、固定收益、投资银行、融资融券、直投等)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所带来的增长机会,分析这种机会所面临的风险及其带来的经营成本。将证券公司有限的资本、人力等资源科学合理地在各种业务间进行配置,从而实现在较长时间内的高效发展。证券公司在进行业务创新时,会带来风险分散化效果,在正常情况下会提升证券公司的风险承担能力,并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但是,由于对新业务缺乏成熟的管理经验,存在风险管理能力不相适应的可能性。如果新业务风险远远大于风险分散化效果,证券公司将面临较大的新增风险。而且,在未经风险评估和经济资本配置的情况下,业务过于分散,有可能使证券公司主业受到冲击,并且承担了过多业务类型的风险。因此,业务创新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和经济资本配置分析。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要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有机结合,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结合,并将之具体落实到证券公司的资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考核管理之中。战略规划应当明确确定针对证券公司各项业务、各种风险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以此来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基调和标准。

2.2.1.1.3技术风险。随着证券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系统已经成为证券公司越来越重要的管理基础和技术保障。信息系统的不完善会导致战略决策风险。因此,安全、高效的信息系统不仅对业务的正常开展、业务创新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信息系统带来的技术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成为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2.1.1.4品牌风险。激烈的行业竞争必然形成优胜劣汰,品牌管理直接影响了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特别是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行业务等,品牌的影响力决定了业务发展的前景。因此,证券公司应当积极培育品牌优势,防范各种对品牌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隐患。

2.2.1.1.5竞争对手风险。证券行业的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同业之间争抢市场份额,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取得在竞争中的先发优势、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要防止竞争对手带来的市场压力导致的短期行为,防止恶性竞争,防止为了争夺业务、争夺市场份额而采取的违规行为,同时对竞争对手的恶性竞争行为要有应对措施,要从战略决策的角度尽量避免竞争对手带来的风险隐患。

2.2.1.1.6客户风险。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客户的稳定性下降,客户的维权意识和议价能力也日益增强,如果证券公司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不能随着客户的需求的改变而提高,将必然丢失客户和市场资源。证券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客户操作不规范,如异常交易、洗钱等,也将给证券公司带来监管风险。因此,必须对客户进行风险教育。

2.2.1.1.7财务、运营等多种风险。这些都可能对证券公司的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如上市、购并、网点设置等,对证券公司经营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上市能够迅速增加资本规模,提高经营实力。购并能够迅速扩大规模,显著提高市场份额。网点设置在市场处于牛市阶段,随着业务的迅速增加,增设网点有利于扩大业务规模,提高市场份额,但是在市场处于熊市阶段,增设网点就有可能带来亏损。

2.2.1.2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策略是风险管理战略的具体执行策略。风险管理策略应当明确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确定风险成本即经济资本成本等。风险管理策略应当确定识别、评估、量化各种风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明确经济资本配置的具体方法和运用原则。

证券公司的经营指导思想是传统业务争份额、创新业务抢先机,稳健经营。总体来讲证券公司是风险厌恶者。但是对于业务发展、创新、市场竞争来讲,证券公司又是风险的积极承担者。证券公司的整体风险与收益趋于平衡。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为了获取较高收益,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在某个业务领域,相对于其它同业,若某证券公司已经具备了较高的针对某种风险的管理能力,或者能够通过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来获得风险收益溢价,就能够获得行业内相对较高的收益水平。这种有管理的需要积极承担的风险,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就是目标风险。而非目标风险是指证券公司在经营主营业务和承担目标风险的过程中所承担的附属或伴生性风险。此类风险不能形成证券公司的利润来源,也不是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优势所在,或者风险管理的成本过高,证券公司需要因此放弃部分目标风险的承担,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采取对冲、分散、转移等办法降低风险承担。

2.2.1.2.1风险类型策略。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其它风险。总体的风险策略是有效降低市场风险、严格控制操作风险、严密防范流动性风险。

A.市场风险策略。只要有市场波动,市场风险就始终存在,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通过风险管理措施加以有效降低。而且由于风险具有双侧性,既能带来损失也能带来收益。尤其是当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时,收益往往大于风险,当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末期或者负向波动时,风险往往大于收益。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就能获得较好的收益。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限额管理、资产组合管理、对冲、补偿等。

限额管理包括风险资产限额、经济资本限额、净资本占用限额、投资限额、止盈止损限额等。对限额应当实行动态管理。当市场环境较好时,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尤其是处于初、中期阶段,收益大于风险,在证券公司的承受能力范围内,限额可适当增加。当市场环境趋于恶化时,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末期或负向波动周期时,风险大于收益,限额需要适当减少。限额的确定需要根据风险状况、资本规模、承受能力、风险偏好、风险管理能力等因素来确定,主要的计量基础是经济资本限额。

资产组合管理包括业务组合管理、产品组合管理和股票组合管理等。资产组合管理有利于分散风险,提高风险承担能力。不同的业务、产品、股票承担的市场风险不同,当市场波动加大,甚至负向波动时,市场风险对不同的业务、产品和股票造成的影响不同。资产组合管理有利于降低整体市场风险承担程度。资产组合管理的基础是现资组合理论。但是对于业务组合、产品组合等资产组合管理的基础主要是经济资本配置。根据每一种资产的风险状况、盈利能力和资产限额确定每一种资产的在组合中的比例。根据每一种资产组合的风险状况、经济资本配置额度、资产限额、风险容忍度和期望盈利率,确定资产组合的总体额度。在预期收益率已定的情况下确定风险最小的资产组合;在风险容忍度已定的情况下寻求预期收益率最大的资产组合,通常这两者需要综合考虑。

对冲和转移是市场风险管理的重要补充手段。

B.操作风险策略。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不同,并不能直接带来收益。尤其是对于单个客户和单笔业务来说,操作风险的发生将直接带来损失。因此需要严格防范。但由于市场在不断变化,制度和流程规范永远不可能超过业务实际的需要,只能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加以修订。而且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种类不断增加,机构不断增加,人员规模迅速增长,业务创新不断发展,完全杜绝操作风险是不可能的。完全杜绝操作风险所需要花费的的成本可能会超过了业务发展的承受能力。只要能通过加强内控管理,实现比同业平均水平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和规范化水平,就能获得超额的风险管理溢价。因此,针对操作风险也要确定合理的风险容忍度。在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尤其是初、中期时,积极扩大业务规模、机构规模,就等于积极承担了更多的操作风险。但是,业务规模的扩大必须以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作保障。

C.流动性风险策略。流动性风险是指证券公司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造成损失或破产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是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发生剧烈、数额较大变化的结果。流动性风险管理是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流动性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从资产和负债等多方面对流动性进行综合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证券公司的经营成本。流动性风险的危害性很大,必须严密防范。但是,由于流动性风险是各种风险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流动风险管理必须与其他风险管理结合起来。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方法主要有,流动性比率管理、现金流分析、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压力测试和敏感性分析等。

2.2.1.2.2风险特性策略。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风险特性,如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高收益、高风险低收益等(见图1),面对不同特性的风险隐患,证券公司除了采取控制和化解措施防止风险转化为现实的损失之外,还应当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理策略,如风险控制、化解、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措施,降低证券公司的风险承担程度,降低风险转化为损失的概率,或者降低风险发生后产生损失的程度。

A.针对低风险高收益业务,应当在市场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加强风险控制,并采取积极扩大规模的办法,获取盈利,成为证券公司重要的利润基础,如经纪业务、融资融券业务等;

B.针对低风险低收益业务,应当积极扩大市场规模,成为利润来源的重要补充,如资产管理业务、固定收益业务、投资顾问业务、套利业务等;

C.针对高风险高收益业务,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应当根据资本配置计划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业务规模,及时把握市场机会,获取较高的市场利润。如证券投资业务、直投业务等;为了降低风险,还应当采取资产组合管理的办法来分散风险,提高风险定价、加强保障措施等进行风险补偿,提高风险资本准备提高抗风险能力等措施。

D.针对高风险低收益业务,一般应当采取规避策略,即使少量参与,也要采取对冲、转移等办法将风险转嫁出去,如衍生品业务。

2.2.1.2.3市场角色策略。根据证券公司在市场中所处的角色,可以将业务分为买方业务和卖方业务。相应的风险也可以分为买方风险和卖方风险。买方风险相对较高,卖方风险相对较低。作为买方角色参与市场,如证投、固定收益、承购包销、融资融券等,将承担价格下跌或资产贬值损失,或债券交易的对手方违约风险等,涉及到市场、信用、操作风险,风险相对较高。作为卖方角色参与市场,将承担员工违规操作、客户异常交易被监管部门监控而证券公司被迫承担协同监管责任的风险,涉及到操作、合规风险等,风险相对较低。如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资顾问、研究咨询等。

风险管理策略体系是风险预警体系的延伸,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但是,已发生问题资产的处理应当由资产保全委员会统一管理。

2.2.2组织体系。战略风险管理体系应当纳入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之中,在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经营层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之下进行管理。

2.2.3流程体系。战略风险的管理流程体系包括:识别、评估、监测、报告、预警、处置、经济资本配置及考核等。

2.2.3.1战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战略风险产生于证券公司运营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并与市场、操作、信用、流动性等风险交织在一起,需要从行业、业务、技术、客户、品牌、竞争对手、客户、财务与运营等多个方面进行识别。

战略风险是无形的,因此难以量化。对战略风险进行评估,应当首先由证券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专家对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假设条件进行审核,例如整体经济指标、利率的变化及预期、市场风险参数等,然后由战略管理或规划部门对各种战略风险因素的影响效果和发生的可能性作出评估,据此进行优先排序并制定恰当的战略实施方案。

战略实施方案执行之前,应当认真评估其是否与证券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对未来战略目标的贡献,以及是否有必要调整战略规划等。

战略实施方案执行之后,无论成功与否,证券公司都应当对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的执行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客观评估、认真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等。

针对未来不确定的经济、政治因素,证券公司可以利用情景分析法,分别评估有利、正常和不利的市场条件下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可能产生的影响。

2.2.3.2监测、报告、预警和处置。证券公司应当采用定期(每月或季度)自我评估的办法,来检验战略风险管理是否有效实施。战略管理和规划部门应当对评估结果的连续性和波动性进行长期、深入、系统化的分析和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市场变化、运营状况的变化,以及各项业务为实现整体经营目标所承受的风险。董事会和经营层应当定期审议战略风险分析和监测报告,对未来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及时进行调整。

对于风险监测中发现的风险隐患或风险事件,应当及时做出反应,进入报告和预警流程,并按照风险等级由负责部门拟定风险处置措施,并报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2.2.3.3经济资本配置及考核。对资本这一主要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为了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首先要分析每一种业务所面临的增长机会,以及这种机会所面临的风险;其次要分析这些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然后分析这种增长机会与风险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最后要在考虑风险成本、机会成本和经营成本的情况下,在各种业务品种之间进行合理配置。一种业务在短期内也许增长迅猛,但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这种业务的增长机会就会受到较大局限。因此,资本合理配置必须体现在战略规划的指导思想之中,进而落实到工作计划中去。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等。在制定战略规划时主要考虑前三种主要风险。在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风险和不同的业务、产品之间有效地配置资本,有助于降低证券公司面临的整体风险。资本配置运用到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表现为经济资本配置。

风险包括潜在损失和收益波动。从损失的角度来讲,风险包括了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极端损失。预期损失是证券公司在现有的风险管理水平下,正常经营所必然发生的损失。而可接受的预期损失是指预期损失在证券公司经营成本的合理范围之内,并且在同业的平均水平之下,对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不构成实质性影响的预计会发生的损失。非预期损失是指由于市场及经营的不确定性,证券公司面临的潜在损失的可能性。证券公司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通过控制、化解、转移、补偿、分散、配置等方法是风险得以转化,更多地体现为风险收益,更少地体现为损失,降低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从而获得更多的超过同业平均水平的风险管理溢价。极端损失是指在极端情况下,证券公司经营可能面临的重大损失。

经济资本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的用于弥补非预期损失的资本准备,数量上应该等于证券公司整体损失分布中给定置信水平下的在险价值,即VAR,乘上资本乘数(巴塞尔委员会规定最低为3)。VAR的计算需要考虑相关系数和边际VAR的贡献值。经济资本配置需要依据经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率(即RAROC)来进行调整和考核。所谓RAROC是指某一项投资的预期收入减去预期损失与其所占用经济资本的比值。判断RAROC的依据就是股东对其承担的风险所要求的回报率。经济资本配置并不是把所有的资本都投入到RAROC最高的资产中就能获得最多的收益,由于存在极端风险、系统性风险防范,以及风险分散化的要求,考核经济资本配置的效果时,除了考核RAROC的大小,还要考核边际收益和边际风险的变化情况。在(股东)预期收益率已定的情况下确定风险最小的资本配置(即上行);在风险容忍度已定的情况下寻求预期收益率最大的资本配置(即下行)。通常这两者需要综合考虑。

使用RAROC对各个业务部门进行考核,容易导致业务部门不愿意开发具有战略意义但是短期内收益较低的业务或产品,需要进行修正,修正的主要依据就是各项业务所占用的经济资本的成本,即SVA,其实际含义是各项业务应当实现的股东增加值。SVA需要从各部门的收益中扣除,以鼓励业务部门进行着眼于长期发展的产品创新。

经济资本配置及其考核体现了战略风险管理及收益须经风险调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并且贯穿始终。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最终体现为资本在不同业务之间的有效配置和平衡,全面风险管理在于整合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资源,提高整体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证券公司内的风险管理部协同各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经济资本配置标准及其考核办法。

经济资本配置要折算为风险资产限额。经过调整的经济资本配置目标需要折算为各项业务的风险资产限额,从而对各项业务实施限额管理。

2.2.4技术体系。为了进行战略风险管理,必须对现有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和改造。尤其是对经济资本配置的管理,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了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着手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提高操作风险计量的科学性。

2.2.5文化体系。战略风险管理应当体现企业文化和风险管理文化的指导思想。

2.2.5.1确定共同的价值标准。风险管理应当有稳定的目标、价值标准和管理原则,形成证券公司共同的风险价值观,这就是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的集合就形成了风险管理文化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下,用风险管理文化的价值标准来指导经营中的风险决策。具体的运用包括:培训、资格认证、考核标准的指导思想等。

2.2.5.2全面风险管理要处理好三大关系:①风险与收益的关系。风险既代表了正收益也代表了负损失,风险管理就是要控制负损失,获取正收益。收益与风险是相匹配的,高收益就可能带来高风险,收益是有限的而风险是无限的,高风险不仅有可能损失掉过去几年的收益,甚至有可能给企业造成致命损失。风险不等于收益,承担了风险不一定就能获得收益,过高的风险就意味着。不过,风险也不等于损失。风险是一种可能性或不确定性,而损失是一种结果,从个体来讲以及从短期来讲承担风险不一定会造成损失,但从整体来讲或从中长期角度来讲,承担风险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损失,如果承担的风险适度,而且实现了有效地风险管理,就能将损失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内,并且能加以有效地转化或转移,从而实现理想的收益。因此,风险管理既要实现风险防范,也要实现积极地风险管理。②风险管理与内控的关系。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内部控制如果失效,将导致管理混乱,风险管理的机制和手段都将失灵。但是仅仅做好内部控制是不够的。因为,内部控制着重强调的是对规范的把握和控制。而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强调对证券公司整体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采取对风险的转移和补偿措施,实施对资本的有效配置以提高抗风险能力。风险管理不仅要解决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还应该解决应该做什么,再到如何做。③风险管理与发展的关系。风险管理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全面风险管理强调的是全员为了发展,全员也要做好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做好风险管理才能保障了企业价值的有效积累,才能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样只有深入到企业的发展之中,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才能真正做好风险管理。

2.2.5.3风险文化。风险文化是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形成一系列的文化理念和价值标准,组成较为完善的文化体系。

——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来创造价值。风险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但是企业价值或股东价值必须通过有效地风险管理来创造。

——要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实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

——风险管理有助于实现长效机制:即员工及股东价值回报。

——全员风险管理与全员发展,防范风险人人有责,管理风险人人有责,促进发展人人有责。

——审慎对待风险。

——占用资源、承担风险就意味着机会损失,承担风险需要付出代价。

——风险管理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对风险的早期识别、预警和化解有助于减少和控制损失。

——任何失去控制的损失都无法用收益来弥补。

3.结论

随着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证券公司合规管理日趋成熟,但是全面风险管理还仅仅处于尝试阶段,为了积极探索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借鉴银行业及国际上比较成熟的风险管理理论,结合证券公司的实际风险管理需要,初步形成了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本文探讨的战略风险管理是这个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证券公司当前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最急迫的、也是最薄弱的工作内容。证券行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已经势在必行。本文略去了计量模型,以便使文章更加通俗易懂,更加实用。

参考文献

[1]《风险管理》,银行从业人员考试教材办公室,金融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