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量子学习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8 15:42:28

量子学习法

量子学习法例1

杜新林(以下简称“杜”):许多家长都是在缺少教育经验的情况下,仓促地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担的。他们采取这种“填鸭式”的灌输方式,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是否能承受如此大的学习压力。要想真正地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必须采取科学的学习方法。

1、“时间拍卖法”

心语:从你的研究经验来看,孩子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段应如何科学的划分?

杜:现在,家长往往以小时来规定孩子的学习时间,但孩子的体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很难耐得住长时间的学习。

虽然1小时和55分钟只不过5分钟之差,但事实上,在孩子的心理上却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像百货公司大拍卖时,2000元的东西降价到1900元时,顾客就会感觉价格明显下降,从而产生购买冲动的道理一样。

因此,如果1小时的学习时间孩子不肯“买账”,那么家长就可以做“降价”处理,改成55分钟。表面看来似乎“便宜”了很多,但易于让孩子接受。

2、约斯特记忆法则

心语:现在孩子的学习科目增多了,那各科目的学习时间应如何安排?

杜:先举个例子:假如一门课程需要学习5个小时,1天用5小时的“集中学习”和分成5天完成的“分散学习”相比,一般来说,“分散学习”的效果更好。这就如同人的一日三餐,读书也不能一次全部读完,只有循序渐进,融入理解、消化的时间,学习成绩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美国心理学家约斯特曾经做过一次对所学的东西能记忆多少的实验,得出了著名的“约斯特法则”,即在学习某一科目时,与其连续强记,不如休息以后再记,这样可有效地避免记忆内容的重复和混淆。这个法则充分印证了“分散学习”的好处。

此外,家长在为孩子拟定学习计划时,与其以一小时为单位,还不如以二十分钟为单位。这样可以把孩子的学习时间“化整为零”,反复强化记忆。同时,把各科目的学习时间穿插开,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3、“心理除法”

心语:听说你有一种叫做“心理除法”的教育方法?

杜:由于孩子年龄越小对长期发展目标的意识越淡薄,所以当家长为孩子制定学习进度,尤其是给低年级孩子定“任务”时,应以具体的、眼前的目标为主。

假如家长给孩子规定一个月要完成300道练习题,家长最好将任务量平均分摊到每一天,也就是一天只写十道练习题。这样操作对孩子来说,就显得比较轻松,且更容易完成了。

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要多从孩子所处的立场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以便消除孩子学习上沉重的压力感,积极提高学习的质量。

心语:实际上,这种“心理除法”对成人来说也是非常适用的。

4、妙用“中间时间”

心语:现在孩子每天的作业量很多,孩子如何在保证正常休息的情况下,安排好学习呢?

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要保持一种紧张的学习状态,在一定时间内达成某种成果,仍是相当困难的。例如,家长可能把孩子做功课的结束时间定在4点钟或7点钟,但这对一个自律性不强的孩子来说,只是一个“大约时间”。因此,他难免会马虎对待,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

但是,如果把做功课的时间定为3点15分或6点50分这样的“中间时间”,那么对结束时间的意识便会鲜明起来,从而促使孩子在“有效时间”内充分保持紧张的学习状态,减少应付了事情况出现的几率。

其实,这种以“中间时间”代替完整时段的方法,在成人工作中对提高效率起到了明显的收效。所以为人父母者,不妨也借鉴借鉴现代管理学上的先进方法。

此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贪玩孩子的自制力比较差,如果单纯用时间作为衡量学习效率的手段,收效并不显著。所以,家长可以转变教育方式,把指定 “读书的时间”改成 “读书的量”。指定的学习量将使孩子把注意力转向这一定的 “量”上,反而能淡化“时间”的概念。这么一来,孩子便从必须忍耐时间的消极态度,转变成为赶快完成作业的积极态度上来,获得更多的学习效果。

5、具体目标“上好佳”

心语:有些家长在指导孩子做功课的时候,常常采取故意模糊学习量的方法。譬如,他们会说“到9点钟为止,能做多少尽量做多少。”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得当?杜:家长这么做,除了考虑到不愿意勉强、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之外,还暗自期许孩子能超过他们规定的学习量。但是这种方法,实际上对孩子学习效率的提高并没起到本质上的作用。比如,我们在做某项工作时,工作的目标越具体,越容易按时完成工作任务。而家长口中的“尽量多做”,对任务量规定不明确,易于导致学习量的“缩水”。

心语:我明白了,如果家长想提高孩子学习的效率,最好还是给孩子拟定以时间、数量、质量为基准的具体的学习目标。

6、学习效率的时间差

心语:人们常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孩子如何利用早晨宝贵的时间呢?

杜:人类在一天里,为了记忆各种事情,学习的内容常常与其他记忆相互重叠,而记忆的痕迹要在头脑里固定,却需要一定的时间。一次记忆的内容,如果完全不复习,则往后记忆的内容会一一消失,致使大脑几乎不会留下任何的记忆痕迹。

一般来说,在八、九个小时以内,把一次记忆的事情再度复习,才会记得住。因此孩子前一个晚上所学的功课,在第二天早晨,花上10分钟复习一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做完功课后立即睡觉,由于没有其他事情需要记忆,记忆的痕迹不会混乱,所以比较容易产生记忆的再生。因此,在早晨上学以前,家长最好给孩子留出10分钟让其回顾前天晚上所学的知识,这将事半功倍。

家长常常让孩子在课余时间分秒必争,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去做功课”,而且吃饭前使用的频率最高。他们似乎都不明白,饭前饭后的一小时其实是一天中效率最低的时候。

从生理学上来说,吃饱饭后,全身的活动能量都集中在消化器官,脑部活动相对迟缓;而空肚子的时候,身体能量很小,大脑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养分供给。因此,吃饭前后一小时,大脑的思考能力较差。

虽然常常有人说“珍惜吃饭的时间”,但实际上此时即使让孩子读书,效率也很低。建议家长在吃饭前后,多让孩子做好充分的休息,养精蓄锐,这才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上策。

7、“即时确认法”

心语:小时候,学校一考完试,我心里就记挂着不知道自己的答案对不对,于是一回到家,立刻翻出教科书和参考书来查个究竟。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时候记忆的知识很牢固呢?

杜:在学习理论上,这种所谓的“即时确认法”,正被许多教育场所关注和研究。刚一考完试时,学生对考题的关心度和动机最强,记忆力往往很集中。

量子学习法例2

我们学习汉语就是从学习拼音开始的,我们学习英语就应该从Phonics这种自然拼读法开始,这样才能减轻我们学习的难度,提升学习深度。Phonics自然拼读法可依照汉语拼音的学习法,把英语单词学习简单化、规律化。我们先从加入元音的拼读开始,英语的音组合起来更自由、更多。

1.用汉语拼音法转换Phonics自然拼读法

汉语拼音学习声母、韵母、声调,再把这些音组合成一个拼音。Phonics先背26个字母的常用发音(就是letter Sound),26字母中的五个元音(a,e,i,o,u),除了发letter Sound中的音,还会发它们的letter name的音,最后学习元音组合的发音。比如b-lbl b-l-a-n-k。

anan:man, fan, Jan, can, pan, ran, tan, van, Ann, Dan

a pap: cap, nap, map, sap, rap, gap, lap, tap, zap

a tat: pat, sat, hat, cat, fat, mat, bat

2.巧记单词

学习英语,最困难的是怎么记住单词,增加词汇量,在阅读时才能得心应手。我们常用的方法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背单词,这样既增加记忆的难度,又忘得快,学习的效率太低,而且不实用。我们现在运用Phonics记忆单词的方法,通过大量的阅读,来牢记单词。我们学习不要太在意大小写、语法知识,我们学习就是为了让孩子明白组from这个词的四个Sound才是关键,这样就会有意识地去帮助孩子记忆这个单词,然后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巩固单词,使得孩子们在阅读时能得心应手。

3.记住常用词

我们在学习中,还要记住一部分的常用词,这部分的单词要用另外的方法记忆。比如,用联想法,掌握Rhyming words。come 和some就是Rhyming words;here, there,where也是Rhyming words。Rhyming words掌握逻辑在于,Rhyming words中发音相同的单词,结尾部分的拼写也是相同的,因为“音—字母、音—字母”组合的对应关系正是phonics的基本假设。

二、科学阅读,提高阅读量

我们阅读英语文章都是看一词理解一词,逐个词去阅读文章,这样使得我们的阅读速度慢,阅读量少。运用Phonics背单词的方法,通过Phonics拼读单词、熟练掌握那些占据阅读量50%的常用词,然后靠大量阅读来巩固,最终实现快速流利阅读。我们在给孩子们阅读时要求三点:(1)增加一次阅读的词汇量。阅读时,是一块一块地读,而不是一个词一个词地读,增加每次阅读的块的词汇数量,就可以提高速度。(2)减少回头重复阅读。在阅读时,可指导孩子通过用手指、铅笔等指着文字去练习,眼随指尖走,尽量让阅读速度平稳;(3)还可以把椅子靠后,离书远点,一次进入视野的文字多一些,一般20分钟的训练就会有明显效果!

量子学习法例3

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本科量子力学教学一般包括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正是因为微观粒子同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才造成了一些牛顿力学无法解释的新现象,例如测不准关系、量子隧道效应等等;第二部分是介绍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这部分是量子力学的核心内容,如波函数的统计解释、态叠加原理、电子自旋等;第三部分是量子力学的一些应用,如定态薛定谔方程的求解,微扰方法。以上三个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了量子力学的整体框架[3]。随着量子力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很多新的现象和成果。例如量子通讯、量子计算机等等。许多学生对量子力学的兴趣就是从这些点点滴滴的新成果中得到的。如果我们仍按传统的内容授课,学生学完了这门课程发现感兴趣的那点东西完全没有接触到,就会对所学的量子力学感到怀疑,而且极大地挫伤了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所以作者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添加一些量子力学的新成果和新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按照量子力学的特点有所改革。由于量子力学的许多观点和经典力学完全不同,如果我们还是按照经典力学的方法来讲,就会引起学生思维上的混乱,所以建议从一开始就建立全新的量子观点。例如轨道是一经典概念,在讲授玻尔的氢原子模型时仍然采用了轨道的概念,但在讲到后面又说轨道的概念是不对的,这样学生就会怀疑老师讲错误的内容教给了他们,形成逻辑上的混乱。我们应该从一开始就建立量子的观点,淡化轨道的概念,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

二、重视绪论课的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量子力学课程的第一节课,绪论课的讲授效果对学生学习量子力学的兴趣影响很大,所以绪论课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量子力学这门课程的态度。当然很多学生非常重视这门课程,但学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为将来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仅仅只是在行动上重视,而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如何使这部分学生从被动的学习量子力学变为主动地学习,这就要从第一节课开始培养。在上绪论课时作者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抓住学生的兴趣。首先列举早期与量子力学相关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奖得主历来都是万众瞩目的人物,学生当然也会有所关心,而且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主要工作在量子力学这门课程中都会一一介绍,这样一方面通过举例子的方法强调了量子力学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为学生探索什么样的工作才可以拿到诺贝尔奖留下悬念。抓住学生兴趣的第二个主要方法是列举一些量子力学中奇特的现象,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动力,例如波粒二象性带来的“穿墙术”、量子通讯、如何测量太阳表面温度等等,这些都很能激发学生学习量子力学的兴趣。综上所述,绪论课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是引导学生打开量子力学广阔天地的一把钥匙。

三、重视物理学史的引入

随着量子力学学习的深入,学生会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数学公式以及数学物理方法的内容,虽然学生会对量子力学的博大精深以及人类认知能力惊叹不已,但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越来越枯燥乏味。并且,学生学习量子力学的兴趣和信息在这个时候受到很大的考验,想要把丰硕的量子力学成果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传达给学生,就得在适当的时候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很多学生对量子力学的发展史有很浓厚的兴趣,甚至成为学生闲聊的素材,因此,在适当的时候讲述量子力学发展史可以增加学生学习量子力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讲授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融入量子力学发展史中的名人逸事和照片,如:索尔维会议上的大量有趣争论和物理学界智慧之脑的“明星照”,或用简单的方法用板书的形式推导量子力学公式。例如在讲到黑体辐射时,作者讲到普朗克仅仅用了插值的方法,就给出了一个完美的黑体辐射公式。而插值的方法普通的本科生都能熟练掌握,这一方面鼓励学生:看起来很高深的学问,其实都是由很简单的一系列知识组成,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教导学生,不要看不起很细微的东西,伟大的成就往往就是从这些地方开始。在讲到普朗克为了自己提出的理论感到后悔,甚至想尽一切的办法推翻自己的理论时,告诉学生科研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坚持自己的信念有时候比学习更多的知识还要重要。在讲到德布罗意如何从一个纨绔子弟成长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讲到薛定谔如何在不被导师重视的条件下建立了波动力学;在讲到海森堡如何为了重获玻尔的青睐,而建立了测不准关系;在讲到乌伦贝尔和古兹米特两个年轻人如何大胆“猜测”,提出了电子自旋假设,这些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这些小故事不仅让学生从中掌握的量子力学的基本观点和发展过程,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科研品质都有很大帮助。

四、教学手段的改革

量子力学中有很多比较抽象原理、概念、推导过程和现象,这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而且在授课过程中有大量的公式推导过程,非常的枯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多媒体的应用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比如:把瞬间的过程随意地延长和缩短,把复杂的难以用语言描述的过程用动画或图片的形式分解成详细的直观的步骤表达清楚[5]。相对于经典物理来说,量子力学课程的实验并不多,在讲解康普顿散射、史特恩-盖拉赫等实验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图形图像的形式模拟实验的全过程。用合适的教学软件对真实情景再现和模拟,让学生多册观察模拟实验的全过程。量子力学的一些东西不容易用语言表达清楚,在头脑中想象也不是简单的事情,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这块短板,形象地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比如电子衍射的实验,我们不仅可以用语言和书本上的图片描述这个过程,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让电子通过动画的形式一个一个打到屏幕上,形成一个一个单独的点来显示出电子的粒子性;在快进的形式描述足够长时间之后的情况,也就是得出电子的衍射图样,从而给出电子波动性的结论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经过这样的教学形式,相信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6]。但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不能完全地依赖于多媒体教学,例如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传统的板书就非常接近人本身的思维模式,容易让学生掌握,如果用多媒体一带而过,往往效果非常的不好。所以教学过程中应该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并重,对于一些现象的东西多媒体表现更为出色;而一些理论方面的东西传统的板书更为有利,两者相互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7]。

量子学习法例4

对《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的学习,可使学生体验到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从初中的物质变化、质量守恒上升到对数量的认识。但微观粒子用肉眼是观察不到的,十分抽象。对高一新生而言,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特别发达,再加上本节内容概念多、关系式多,这些都构成了学生的学习障碍。为了促进学生对“

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奥苏贝尔认为,动机的作用与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学习的类型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的认知学习是受内部和外部动机影响的,而动机本身既受认知学习结果的影响,又受身心发展和社会文化诸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艺术在于如何认识、控制和调节这些因素,使学生始终充满学习的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挖掘知识本身的认知功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更应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节和感性认识为基础,不断创设认知冲突,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如为了说明摩尔这个概念的使用规范,我用生活中的长度单位做类比,指明我们不能说“氢气的摩尔数是5”就像我们不能说“这张桌子的米数是5”一样。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摩尔的规定性,我通过播放一段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起学生在方法论上的思考。为了说明阿伏伽德罗常数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只能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用来描述宏观的物质,我举了以下例子:如果把

6.02×1023个直径为2.5cm的硬币排成一行,可以来回于地球与太阳之间240.8亿次;如果把6.02×1023粒米给全球60亿人吃,每人每天吃一斤,要吃14万年。

二、设计先行组织者,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要促进新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观念。在环节一的新课导入阶段,我设置了四个问题情境,以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用学生知道的“千克作单位,对应的物理量是质量”“米作单位,对应的物理量是长度”作为先行组织者,为学生同化“摩尔作单位,物质的量是物理量”提供认知固定点。用测化学课本一张纸的厚度来说明微小物质的计量方法,用1滴水所含的分子数之多来说明引入一个新的计量单位的必要性,用箱、打、双来类比摩尔就是一个单位。

在《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教学中,可直接告诉学生用摩尔做单位计量微观粒子时应注意的事项。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一盒铅笔有12支,一盒别针有100枚,1摩尔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为多少呢?为避免学生机械学习,我在这里设置了一个比较性组织者,介绍保存在法国计量局的千克原器,是质量的一个单位1kg,它是人们为了使用、计算的方便而人为主观规定的,这样学生可以顺利完成“摩尔的规定”的同化过程。

三、创设问题情境,自主建构知识

本节内容学习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关系式多,学生普遍感到公式难记。为了减少学生的机械记忆,变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使学生直接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增强记忆的牢固性,便于学生提取信息,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了一组简单的计算题:1molH含有NA个H,则2molH含有2×NA个H,amolH含有a×NA个H,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法自己找出物质的量、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换算关系。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发现的知识,记忆会非常牢固。由于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在计算,因此,我设计了两组例题,提醒学生注意解题规范和微观粒子组成的层次性。

在摩尔质量的教学环节,为了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即收集数据――发现规律――提出假设――理论证明,我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通过提供数据让学生分别计算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再分别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对比,发现规律,然后让学生证明1mol原子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等于相对原子质量。

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摩尔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则采用演绎的方法,由学生根据摩尔质量的定义自行推导得出。然后通过一组练习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巩固知识。

人类认知发展的规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果没有感性认识做基础,理性认识就会有偏差或模糊不清。为了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物质宏观质量和微观粒子数的桥梁,我提供了一道计算题,通过质量与粒子数的换算,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物质的量的桥梁意义。

四、精选练习,加强对概念的辨析

认知同化理论认为,原有概念与新学习的概念的区别程度,是影响意义学习和记忆保持的重要变量。教学要防止新旧概念的混淆,使新概念能够作为独立的实体保持下来。在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教学环节,为了加强对概念的辨析,提高概念掌握的牢固程度,我设置了如下一组判断题:(1)摩尔是七个物理量之一。(2)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3)氢气的量为1摩尔。(4)氢气的摩尔数是5。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我设计了如下表格,引导学生分别从单位和数值两个角度对相对原子(分子)质量、1mol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三个概念进行了辨析。

总之,本节课我以认知同化理论为指导,试图通过提供一些内容作为组织者,为学生建构新知识提供固定点,通过知识迁移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注意归纳法和演绎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以期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两个层面上达成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军.“摩尔“教学中的演绎与类比[J].中学化学,1996,(8):10.

[2]齐红涛,赵河林.“物质的量”认知结构形成的实验研究[J].化学教育,2003,(5):7-11.

量子学习法例5

在元素化合物及有机化合物的学习中,我们注意这些章节的内容安排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先派一种典型的代表物做“先行官”,介绍其结构性质制法,接踵而至的“大部队”就是它的同族元素或同系物。我们只要重点学习透彻掌握代表物的性质,即可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结构相似性质相似”的化学原理大胆预测,充分推断同族其余元素或同系物的性质。并与课本上的内容加以印证。

二、具体化手法

元素周期律一章练习中有许多排序问题,如:原子半径大小,离子半径大小,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合物酸硷性,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金属性(非)强弱的排序等。习题里不会具体给出是什么元素的微粒,而是一些字母代号,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分析题意,将未知粒子一一对应于两组“靶心”粒子,然后对照讨论,这两组离子是:具有氖原子结构的 O 2-,F - ,Na + ,M g 2+ ,Al 3+ 和具有氩原子结构的 S 2- ,Cl - ,K + ,C a 2+ 。当然,学生对两组离子的性质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假如所给离子是 X n+ ,Y m+ ,Z n- ,电荷绝对值m > n,且三种离子M电子层的电子数均为奇数,然后要求选择性质排序,我们只要把 X n+ ,Y m+ ,Z n- 当成 N a+ ,Al 3+ , F- 问题不就简单多了?

三、联系实际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而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生活中的化学对学生来说大部分是未开拓领域,学生对此有极大的兴趣,当他们明白其中蕴藏的化学原理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决不亚于因苹果砸到牛顿头上而发现“万有引力”。基于这点,我在教学中利用实物、图片、实验以及参观工厂等手段,着意加大学生探究生活化学的力度。讲完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就让学生讨论铁匠铺中打铁时“淬火”的原理;讲了明矾的性质,就让学生探讨“炸油条”时加入明矾和小苏打的作用,并解释上面许多小洞的成因。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

四、口诀法

有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如“氧化还原反应 ”“周期律”等,概念多易混淆,而且关系复杂,辨证性较强,采用此法即可免去学生学习中“阴差阳错”之苦。在“氧化还原反应”初期教学中,就让学生掌握八字诀“升 ―失 ― 氧―还,降―得―还―氧”。乃至后期深入学习时采用更有趣的“绕口令”如:“还原性强的原子失电子后变为氧化性弱的离子”其相对应的另外一句话让学生自己说出。因此,在学习中起到理顺关系,提示引导的作用。其他的如原子核口诀:体积核小原子大,质量核大原子小。电量相抵呈中性,质量数作原子量。

五、冠名法

针对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教师如果一味地强调重要,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冠名的目的就是要为这些重点难点贴标签,加“绰号”。这样听起来响亮,奇特,可以增强学生注意力,一提名字则可代表一种方法,一类题目或一部分知识。如学生在学习“化学平衡”时对于“勒氏”原理压强变化的认识,往往张冠李戴,模糊不清,其原因是能引起压强变化的手段很多,可以是: 1.恒容,改变气体的物质的量(包括参与反应的与不参与反应的), 2. 恒容,改变温度。 3. 体积改变,气体物质的量不变。只要让学生认清正宗的勒氏压强变化指的是第三种情况,而其余则是“假冒伪劣产品”。

六、偏微分法

量子学习法例6

1 引言

生产力的发展客观需要,推动人们探索微观世界的奥妙,掐指算来,量子概念的诞生已经超过整整100年。但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量子物理,就没有人们今天的生活方式。量子物理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现代化生产的许多方面,如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磁性材料与器件,原子能技术、激光技术等等。《量子力学》课程的学习已成为国内高等理工科院校“应用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必修学科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并为“固体电子导论”“光电子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对《量子力学》课程的探讨

《量子力学》涵盖了基础物理、数学物理方法、概率论、线性代数、矩阵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规律与方法与经典物理截然不同,不能凭借我们所熟悉的经典概念去证明。这些现状导致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感觉到难度更大。传统的课堂教学容易陷入纯粹的数学推导而忽略物理情景的建立。

种种现象表明,现存的“单纯授课式”教学方式不符合本课程的教学规律,无法实现其预定的教学目标,必须在各方面加以充分改进。目前,国内外对《量子力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已经作了大量的尝试和研究,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开发生动的多媒体课件、课堂分组讨论、模块化教学等。如何让学生在偏微分方程为主线的教学体系中,理解抽象的量子物理基本框架,并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任课教师需要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值得花力气去研究。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量子物理所带来的新技术又层出不穷,大量前言研究成果脱颖而出,如量子通信,量子纠缠,量子密码等。如何将这些最近量子应用技术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无疑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综合素质以及学生的课程学习方式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问题既是学习的起源,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又是掌握知识的手段,因此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尝试以“问题导向”作为切入口,将案例教学、视频教学、科研成果等融入《量子力学》的教学过程,克服抽象的物理图景给学生带来的困扰,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实践创新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专题研究,用现有的专业实验室条件,针对课程理论知识带着问题和专业的实践应用问题,在科研实践中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逐步提高其创新能力。

3 《量子力学》课程问题导向型教学实施建议

3.1 学习状态的调查与分析

量子力学可谓无处不数学,因此需要以无记名答卷调查和课间交谈方式,对学生的之前数学物理知识基础,学习兴趣等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为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打下基础。如果没有对具体问题进行严格的数学推导,就无法真正深刻理解基本原理,量子物理的实际应用也就更无从谈起。课程系统学习之前,教师应该把知识点中可能运用到的数学知识梳理后作为参考资料发给学生,便于学生在平时练习中使用。

量子学习法例7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较初中阶段有质的飞跃。

多数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和障碍。这些问题和障碍使很多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异常的艰难,进步微乎其微。为何很多的学生也曾努力去尝试各种不同的办法希望在英语方面有所进步,仍然没有取得一定的成效呢?我认为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缺乏耐心和毅力。另外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没有发现在学习中真正的学习阻力是什么,也就是在学习中的主要绊脚石,主要障碍。

1.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词汇量不足

掌握足够的词汇是成功运用外语的关键,没有词汇就没有能力运用所学的结构和功能意念(张虹,2008)。《初中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不少于600,高中阶段对词汇量的要求进一步的增大,新课程标准对每个级别的词汇学习都做了目标描述和量的规定。

1.2 学生不懂基本的语法规则

在近些年的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要求淡化语法的教学,这一点本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如果一点都不对语法进行讲解的话,学生对基本的语法知识就会一无所知,这对提高学生整体的英语水平会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一个含有很多从句的一个句子,学生如果看不出主干结构,就不能理解句子主要的意思,就会把从句的意思理解为句子的主要含义,造成对整个文意的理解出现很大的偏差。从而影响考试成绩,影响英语成绩的提高。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合理恰当的对学生进行语法方面的教学。比如,很多的学生写作文,造句子不知道英语句式结构的特点,写出的句子,很多都是Chinglish,就是按照汉语学习的思维,去把单词堆砌在一起,造的句子让人看了啼笑皆非。只有掌握基本语法,学生所说的、写的英语才比较规范,他们才不会犯时态、语态、结构等方面的错误。因此,在语法学习方面,教师应告诉学生语法是语言规律的总结,我们应该利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学英语要多读、多看,可以从简单、短小的文章开始,然后过渡到较难的文章。除学习课本外还可以阅读英文版的报刊杂志。

1.3 英语学习和运用严重脱节

许多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英语,到了初中就开始英语的语言系统学习,可是很多的学生到了高中毕业还只会说,“Yes, very good.” “I am fine.”等简单的口语,学生把课堂的学习就当成一种很死板的东西,不懂得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就是一种沟通的工具。

2. 解决学生学习中问题的对策

2.1 创造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英语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创造自己的英语学习环境,鼓励他们在课堂内外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交流,大胆实践,并从错误中不断改进学习,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同时,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并迎合他们的心理特点,以便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尝试和改进。第二,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口语不只是天天说就能说出来的,真正听英语听得很多了,对别人怎么说就有了一个感觉,这时候自己再开口说就很容易了,听力和口语是连在一起的,甚至与阅读都会有很重要的关联,任何读、听、说、写都不是孤立的。

2.2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词汇的正确方法

高中教材,听、说、读写对英语词汇量的要求变大。而很多学生词汇量还停留在初中水平上,因此无论是在平时的练习还是在考试中,很多学生发现在英语的词汇理解上有很多的绊脚石,不能理解句子和文章的意思。最终影响学生整体的学习成绩。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应该从几个方面来解决。

第一,阅读是吸收英语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的最重要的手段;而且阅读能力的提高能为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也能使学生从英语阅读中认识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英语阅读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才能培养起来。英国语言学家韦斯特指出“通过阅读学会阅读”。因此,教师不仅在课内,也应在课外培养学生地阅读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愉快地进行大量、广泛、快速地阅读。

第二,要教会学生记忆单词的恰当方法,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有的学生在记忆单词时往往孤立地死记硬背,把每个单词孤立地抄写十几遍,尽管暂时记住但记忆时间不会长久。教师应教给学生学习单词的正确方法应是把单词放在句子和阅读文章中来记忆,整合多个情景,灵活学习词汇,这样才能真正学以致用。

第三,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猜测词其义的好习惯。不妨联系上下文让其猜一下要表达的意思,读完后再去查词典,这对培养语言的悟性是很有好处的。学习英语犹如盖房子,英语的句子结构就是框架,单词则是造房子的砖瓦。你虽然备足了砖瓦,但不知怎样建房子的框架是造不成房子的,充其量也只是砖瓦的杂乱堆砌。这就是有的人记住了单词却写不出句子的原因。学习单词不要孤立地去死记硬背,要在句子中、在篇章中学习,要记住单词在句子中是怎么运用的。

2.3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如果把英语学习变为更自觉的过程,学习内容和方法也应该相应地灵活些。既要培养感性的东西(例如兴趣、语感等),也要有理性的思考,既注重课内也注重课外。学习的路子也不必过于拘泥,情景的、意念的、语法的等方法可以尝试,接触的材料也可以广泛一些。这样学习的效率才会提高。

3. 结束语

总之,提高中学生英语成绩的关键在于教师帮助学生消除学习障碍并适时地予以学法指导。只要我们面对现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加强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成绩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学好英语最主要的是有主动性,当然方法也是很重要。本文就学英语过渡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了原因分析,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量子学习法例8

小学数学学习的精髓不在于数学知识,而在于数学学习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让孩子们掌握多少数学知识,而在于提高孩子们运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想上。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数学思想,采取多种方法对孩子们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并逐步提高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内涵

数学思想方法是指孩子们在学习具体数学内容和对其认知过程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学习方法和理性认识,它是孩子们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向孩子们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使孩子们领悟到学习的真谛,懂得学习数学的意义,学会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并把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还要注意情感素养的培养,这正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所强调的。

二、小学阶段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由于孩子们认知能力不强,因此我们只能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落实到课外教学辅导中,并且对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不应该要求过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化归思想方法、符号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和数形结合方法这五种。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他们的实际生活,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思想方法能够很好地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掌握这些思想方法能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小学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学阶段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途径

1.通过小结和复习及时概括数学思想方法。

因为同一内容可以表现为多种数学思想方法,而同一数学思想方法又可以体现在很多不同的知识点里,所以在单元小结时要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有效的整理和概括。例如,在讲分数应用题时,我们在小结中可概括性地向孩子们指出分数应用题实质是对应思想,找准相应的数量关系,然后通过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2.培养积极提问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孩子们提问质疑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给孩子们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们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多用批判的眼光观察和分析问题。另外,还要培养孩子们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对应用原有知识不能解释的老问题,可以引申出新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可以延伸出新问题等,培养孩子们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考虑问题,训练孩子们良好的思维方式,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3.教学中注意数形结合。

数与形是社会生活中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两类基本对象。在小学数学中的“数”主要指自然数、小数和分数,属于抽象思维,是孩子们左脑思维的产物。而“形“主要指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几何图形,属于形象思维,是孩子们右脑思维的产物,数形结合使孩子们充分运用左、右两脑的思维功能,彼此补充调动,全面、协调、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数形结合的实质就是通过数与形的有效转化,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和学习方法,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几何图形,从图形的结构体现数量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解决有关数量的数学问题或者是把一些几何图形的问题用数量或方程加以表示,进而研究相关图形的性质和特征。在数学学习中,数量关系通过图形展示,能够使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关系直观化、形象化,有利于探究解题的新方法;而有些几何图形的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问题,又能获得严谨的论证,这就是以数辅形。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有效运用数形结合思想,不仅有利于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法,而且有利于培养孩子们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孩子们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数学思维,反思自己学习过程,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等。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对数学思想方法有科学有效的认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由量的积累上升到质的飞跃。

量子学习法例9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 07-0004-02

量子力学作为当代科学发展最成功的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量子力学是学习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和微电子技术等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已经成为很多理工科专业最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其体现出的研究和对待新事物的思想和方法,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毕业后从事其工作均有很好的指导和启迪作用,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及科学素养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量子力学理论与学生长期以来接触到的经典物理体系和日常生活常识相距甚远,尤其是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手段与经典物理更是截然不同,但二者又是科学上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许多量子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从经典物理中的相关内容类比而来的。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需要彻底打破学生在经典物理学习中已经形成的固有观念和认识,另一方面在学习量子力学某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时又要求学生建立起与经典物理之间的联系,以形成较为直观的物理图像,这种思维上的冲突导致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困惑不堪。同时,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由于数学和普通物理基础比较薄弱,众多学生陷于烦琐的数学推导之中,导致学习兴趣缺失。那么,在教学量子力学时,应如何激发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学习量子力学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量子力学课程的第一节课讲授效果对学生学习量子力学的兴趣影响很大,所以量子力学绪论课的讲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量子力学这门课程的态度。作者主要通过列举早期与量子力学相关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以及量子力学中奇特的现象来抓住学生的兴趣。诺贝尔奖得主历来都是世人瞩目的人物,处于网络时代的学生当然也会有所关心和理解,而且他们的主要工作在量子力学这门课程中都将会一一介绍,这样通过举例子的方法强调了量子力学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学生探索什么样的工作才可以拿到诺贝尔奖留下悬念,逐渐消除学生对量子力学的恐惧感。通过介绍四大经典力学,引导出量子力学和大家熟悉的经典物理学的关系,并结合经典物理学史上出现的困难和解决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量子力学发展史。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对量子力学的形成和建立的科学历史背景有深刻了解,有助于学生厘清经典物理与量子理论之间的界限和区别,加深他们对量子力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对蕴藏在这一历程中的智慧火花和科学思维方法有一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科学素养。

在授课过程中,在介绍量子力学发展史上一些著名科学家的简历,如爱因斯坦,海森伯,薛定谔等的同时,适当地量子力学发展史上的大事记,比如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个晶体管的发明等。通过介绍这些学生熟悉的人物及相关事件,有助于促进学生对量子力学课程的兴趣,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了解量子力学的诞生,通过讲述量子力学与经典物理学的关系,让学生明白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基础之一,在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后续课程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等学科的发展中它都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

二、加深对物理概念的把握,帮助学生找寻学习方法

量子力学课程的教学和学习需要线性代数、概率论、高等数学、数理方法等数学课程作为的数学基础,而在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从而对量子力学产生畏惧心理,影响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在物理学中,数学只是用来表述物理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演算的工具,教师不能将深刻的物理思想淹没在复杂的数学形式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于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讲授,把握这些概念和理论中所蕴含的物理实质。对一些涉及繁难数学推导的内容,在教学中刻意忽略具体数学推导过程,着重于使学生掌握其中的思想方法。例如:在一维势垒问题的教学中,对于数学方面的问题,只要求学生能正确写出入射粒子能量和势垒高度不同关系情形下三个区域薛定谔方程、记住其结论即可,重点放在该类问题所蕴含的物理意义及对现成结论的应用上。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加深学生的理解

“量子力学”课程本身实验基础薄弱、理论性较强,物理图像不够直观,一味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和长时间的板书推导,学生势必感到枯燥,甚至厌烦。长期以往,必然挫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类比的方法构建物理图像使学生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理论形成较为直观的印象,从而形成深刻的记忆和理解。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结合图形、影像等多媒体手段,模拟实验全过程。借助有关的教学软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可以让学生重复观察模拟实验过程,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述微光粒子的波动性,借助电子衍射实验图像类比讲解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和态叠加原理时,使用多媒体动画,我们可形象地展现电子一个一个打到屏幕上最后得到衍射图样的过程。通过减弱电子流强度使粒子一个一个地被衍射,粒子一个个随机的被打到屏幕各处,显示电子的粒子性;但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所得衍射图样和大量电子同时衍射所得图样一样,显示电子的波动性以及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理解其物理意义,同时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比较电子和经典粒子的波长,说明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观测到粒子的波动性,加深学生对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的理解和掌握。若使用传统板书手工绘制,不仅速度慢而且不准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作为电子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是研究电子或离子在固体材料中的运动规律及其应用,以实现微米和纳米尺寸下电路和系统的集成为目的。针对这种情况,在授课时应注意介绍量子力学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的联系,尽可能进行知识的渗透和迁移。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总结和创新的过程。要实现量子力学这门课程的全面深入的改革,还有待与同仁一道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世勋,量子力学教程【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量子学习法例10

方程是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称为方程的“解”或者“根”。求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学习了简易方程,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并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引入的。学习了方程这个有利工具,让学生更多地利用正向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避免逆向思维的繁琐,便于学生用相对简单的方法解决已有问题,同时能够解决稍难的数学问题。

最先接触方程时,对于孩子们来讲,是个难点,有些孩子依旧喜欢用代数思想解决问题,不习惯利用方程解题,这说明孩子们并没有意识到方程的作用,没有体会到方程的优点。实际上,合理利用方程解决问题,可以大大简化思考过程。例如,一个数的3倍比2多4,求这个数。学生会想到列式:(4+2)÷3=2,很容易解决此问题,对于初学方程的学生来讲,如果此类问题要求其列方程解决,似乎有点强人所难。明明可以用已有知识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用方程呢?确实,在此类问题上,方程的优势并不凸显。我们再来看一道题目,一个数的3倍减2等于这个数与4的和,求这个数。学生会在大脑里建立等量关系式:一个数×3-2=一个数+4,那么求这个数,用之前学习的知识解决,似乎遇到些困难,此时如果想到方程思想,只需要将这个数设为x,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此题便迎刃而解。

利用方程解题的另一大优点是化抽象为具体,在四年级介绍分数时,引入了单位“1”的思想,但并不是每位孩子都能理解单位“1”的思想。在学习了方程后,解决此类问题便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例如,某人从甲地前往乙地,已经走了总路程的25%,剩余4200米,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根据已知条件,我们得到未知量是甲乙两地间的总路程,已知条件是走了一段路程后,剩余的路程。学生可以通过已知条件建立数量关系式:总路程-已经走的路程=剩余的路程。设未知量甲乙两地相距x米,则已经走的路程为25%x米,根据上述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只需一步解方程,此题便可以轻松求解。

同样,在学习了方程后,一些以前看似复杂的题目,现在也可以根据数量关系式,列方程求解。例如,在小学奥数中,有一类经典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说有若干只鸡和兔,共有88个头,244只脚,求鸡和兔的只数。在学习方程之前,我们可以利用假设法,假设所有的头都是鸡的,那么有176(88×2=176)只脚,但实际有244只脚,得知多出的68只脚是兔子的,每一只被当做鸡的兔子会多两只脚,则兔子有34只,鸡有54只。如果用方程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根据题目条件可以得到两个数量关系:鸡的只数+兔的只数=88,鸡的脚+兔的脚=244。利用第一个数量关系得到未知量之间的关系,设鸡有x只,则兔有88-x只。利用第二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2x+4×(88-x)=244,解得兔子有34只,鸡有54只。通过两种方法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利用方程解决问题,避免了假设法的繁琐,直接根据题目中的两个数量关系列方程便可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