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养老金融概念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8 15:42:06

养老金融概念

养老金融概念例1

[养老资金问题在1999年恶化,中央政府不得不介入,为25个省提供支付养老金的资金。很显然,必须为支付转轨成本寻找到额外的资金来源。]

养老金隐性债务指一个养老金计划向职工和退休人员提供养老保险金的承诺。它等于如果该计划在今天即终止的情况下,所有必须付给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的现值加上在职职工已积累、并必须予以偿付的养老金权利的现值。养老金隐性债务通常是在养老金计划终止的假设下计算的,该终止假设假定没有资金积累的养老体系将立即终止,所有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将得到其未来退休金和应计权利的补偿。隐性养老金债务作为一个存量概念代表了政府能够明确预计到,并必须列入财政计划的直接和隐性的债务。与政府的潜在债务不同(例如挽救国有银行),隐性养老金债务不形成不可预料的财政支出需求。

转轨成本的概念产生于即使在部分缴费已分流到个人帐户的情况下仍要继续向养老金领取者(和未来的退休人员)支付退休金而出现的融资缺口,它是一个流量的概念。转轨成本的产生是由于仍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偿还旧体系的债务。该融资缺口源于隐性养老金债务,但并不等于隐性养老金债务,因为部分支出是用于因为保留部分旧体制而每天新增长的债务,而部分当前债务则是由继续的缴费所覆盖。

隐性养老金的规模取决于许多经济和人口因素,例如养老金体系的覆盖面、其所覆盖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年龄结构、养老金福利水平、退休年龄、替代率、指数化机制和贴现率等。基于其养老金体系于1994年终止的假设,世界银行(1997)测算

养老金融概念例2

需要重量级资金才能启动的大盘蓝筹股行情之所以在“双节”前夕异军突起,最大的依仗便是即将在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这次三中全会中,很多观察家纷纷预测将推出许多对未来10年国内政治经济发展极为关键的诸多新政,包括金融改革、、央企改革,等等,等等。这让今年以来一直秉承价值投资理念,却在上半年十分红火的创业板行情中无所斩获的机构投资者看到了新的商机,那就是抓住今年剩下来3个月的时光,围绕三中全会可能产生的概念或题材猛炒一把,让年终结算时的投资收益报表看上去更美。

虽然很多投资者在选择具体投资目标时,大都是根据所谓的技术面和消息面做出自己的决策,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国内股市每一次大牛市的启动,都是基本面产生了十分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的状况,也就是说基本面决定了股市运行的大方向。从历史上来看,“5﹒19”行情是由科技股的崛起导致的,2006年到2007年的大牛市是由股改行情点燃的。可以说,没有基本面的变化,股市很难产生大的突变,只能是像近几年来波动幅度越来越小,濒于边缘化。

今年前8个月,沪深大盘股指虽然跌多涨少,沪指甚至创下了1849点的三年新低,可是创业板指从800点扶摇直上九万里,最高冲至1250点,涨幅名列全球股指之冠。不过,在创业板指牛冠全球之际,很多投资者对于越涨越高的创业板股价也是越来越恐高,创业板指“见顶论”盛嚣尘上。尽管创业板指目前并未见顶,但是投资者对于创业板的投资热情却是越来越低,创业板指的见顶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自贸区题材首当其冲

在今年上半年创业板指的大牛市中,沪指基本上处于“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状况,这让众多坐镇沪指的机构投资者心中非常不忿,一直扬言要找回场子。可惜的是市场不给力,让机构投资者有心上冲,无力回天。这也使得这些机构四处寻觅可能的投资机会,而上海自贸区政策的出台,给了这些机构一个非常好的发挥机会。

今年3月“两会”之后,面对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内需不足的现状,管理层把保增长的期望寄托在了加大改革力度、盘活资产存量上。这也难怪,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内的政治经济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破冰式改革刻不容缓。与此同时,国内经济的崛起,让实体经济总量占到全球第二位的水平的中国,继续盲目追求实体经济的增速显得不切实际,而盘活现有实体经济存量,提高现有实体经济效益质量,无疑是一个极具操作性的途径。于是乎,作为国内改革开放老龙头的上海,再度进入了管理层的视野。

5月,在沪指仍然处于坐冷板凳之际,市场开始传出上海将设立自贸区的消息。虽然在自贸区消息传出之后,相关概念股炒作动静不大,但是事后看来,这个时刻无疑是机构投资者大举建仓相关概念股的时机。就在投资者纷纷恐高创业板指之时,自贸区概念启动了。

首先启动的自然是沪指的老神仙“两桥一嘴”。7月4日,在国务院通过批准设立上海自贸区方案之后,外高桥股价从14. 8元起步,到9月18日已经涨至48. 21元。与此同时,陆家嘴股价也从10.8元涨至20.55元,浦东金桥股价也从7元涨至14.11元,几乎都翻了一番。在“两桥一嘴”的涨势带动下,属地在上海自贸区附近的上市公司都得到了一轮疯炒,这也让一直想找回场子的机构投资者长长地舒了口气。

从9月底的大盘来看,正是有了自贸区概念股的启动,才搅热了大盘蓝筹股这口大锅的温度,让大盘蓝筹股的行情开始升温,而在此后,大放异彩的便是优先股和养老地产股。

金改概念股紧随其后

倘若不是在8月16日出现了国内股市史上前所未有的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或许二级市场对金融股以及地产股的炒作还会更加猛烈。不过现在看来,光大证券的“乌龙指”似乎只是给9月异军突起的蓝筹股行情进行了一番预演。

其实,在8月16日“乌龙指”事件发生的当天,就有诸多利好版本在市场上疯传,只是这些利好版本都被“乌龙指”事件遮住了,很多中小投资者只注意到了“乌龙指”,忘了股市不是一个“空穴来风”之地,任何所谓的利多利空都会在后来某个时间段得到验证。

譬如,8月16日传言的一个版本就是将在银行股中试行优先股,当时市场对此传言似乎并未太多关注,但是在9月初,管理层便传出将试点优先股的消息,并由此引发了金融股的暴涨。9月6日,浦发银行股价从9.12元起步,短短5天内上冲至12.4元。对于这样一个拥有149. 23亿流通股本的庞然大物来说,短时间内如此巨大的涨幅,如果不是背后有雄厚资金以及强有力政策的支持,是很难想象的。

在优先股概念引发银行股暴涨之后,9月15日,国务院的有关试点“以房养老”的文件,又引发了市场对于养老地产概念股的一轮爆炒,上海三毛等一批养老地产概念股拉出涨停板,万科等地产龙头股也是借力打力,好不热闹。

无论是优先股,还是养老地产概念股,其行情的上涨都是缘于基本面发生的变化,政策仍然是股市行情的生命线。

三中全会行情正在向纵深演化

从上海自贸区概念股引发的炒作行情,如今已经逐步过渡到各地新的一轮设立“自贸区”的热潮,这也引发了市场开始对传出有可能设立自贸区的地区进行一番挖掘,“炒地图”行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向各地演化。

从9月开始,市场主力资金炮轰金融股以及地产股,这是三中全会行情向纵深发展的一个信号。那么,在未来的2个月内,还有哪些题材或概念股会引起投资者新的炒作热情呢?

养老金融概念例3

《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与《1993年国民账户体系》在原则和概念方面几乎完全一致,而08SNA是93SNA的修订和补充版本,所以《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与《2008年国民账户体系》在经济核算的许多基本概念和原则上也是保持着一致性。具体而言,这两套国际准则在对居民和非居民项目的描述、经济的部门划分、各种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分类、登录交易和其他流量的时间、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定值以及数据的加总和合并方面相一致。MFS注重金融性公司部门的存量和流量,因此可以大体上把它看作《2008年国民帐户体系》有关内容的延伸和具体化。然而由于各自核算目的不同,两手册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这里主要说一下两套国际统计手册关于金融主体统计分类的比较与思考。

金融主体分类是一国货币与金融统计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也是关系到货币政策是否有效、金融监管是否稳健的基础问题。MFS2000与08SNA都对金融主体的分类作了较详细的阐述。这两套国际统计手册都将机构单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住户形式出现的个人或一群个人,另一类是代表自身从事经济活动和交易的法律或社会实体,例如公司、非营利性机构、政府等。然而由于在经济目的、功能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公司、非营利性机构、政府单位和住户在本质上彼此也不同。因此08SNA与MFS2000根据机构单位所从事经济活动的特性将其归入相应的机构部门。并且他们都把机构部门划分为非金融公司部门、金融公司部门、一般政府部门、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住户部门这五大部门。这些基本的大类划分在两套手册上几乎没有体现出区别。而在各部门的子部门分类上有一些区别。其中,对于政府部门的子部门分类,MFS2000中分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会保障基金和受政府控制的从事非市场生产的非营利性机构;而在08SNA中将其分得更细,包括:中央政府单位、省级政府单位和省之下的地方政府单位,以及受这些政府单位影响和控制的社会保障基金,此外还有受政府和社会保障基金控制的从事非市场生产的非营利性机构。但这两本手册对于金融主体划分最大的区别在于金融公司部门的划分,而其他的非金融公司、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住户这三大类部门的分类大体都是一致的,下面就主要说说对金融公司部门的划分上的比较。

第一,08SNA中的金融公司部门包括所有的常住金融公司(为 SNA 所理解的公司,不限于依法成立的公司),无论其股东的常住性如何;非常住企业在经济领土内长期从事金融活动的分支机构;作为金融服务市场生产者的所有常住非营利性机构。并将所有金融公司分为三大类:金融中介机构、金融辅助机构和其他金融公司。而在MFS2000中只将他们分为金融中介机构、金融辅助机构两大类。

第二,MFS2000将金融公司部门分为:中央银行、其他存款性公司、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其他金融中介机构、金融辅助机构。而08SNA对金融性公司部门进行了更细的划分,其划分为九个次部门: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以外的存款性公司、货币市场基金(MMF)、非 MMF 投资基金、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ICPF)以外的其他金融中介机构、金融辅助机构、专属金融机构和贷款人、保险公司(IC)、养老基金(PF)。其中货币市场基金(MMF)、非 MMF 投资基金、专属金融机构和贷款人是在MFS中没有单独列出的。货币市场基金作为共同投资计划通过向社会发行股份或权益单位来融资,所得款项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MMF 股份或权益单位、距到期时间不超过一年的可转让债务工具、银行存款和追求回报率接近于货币市场工具利率的工具。非MMF投资基金是通过公开发行股份或权益单位来融资的共同投资计划。所得款项主要投资于金融资产(但不包括短期资产)和非金融资产(通常是房地产)。专属金融机构和贷款人是指这样一些机构单位:提供金融服务,其大部分资产或大部分负债不在公开市场上交易。

第三,08SNA还将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拆分为了两个单独的子部门。 保险公司可以是法人公司、共同公司和其他形式的实体,其主要功能是向个体机构单位或团体单位提供人寿、意外事故、健康、火灾或其他险种的保险服务,或向其他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服务。仅为其所有者服务的保险公司,即专属保险公司也包括在这一子部门中。养老基金子部门只包括有机构单位身份、且独立于其创建单位的社会保险养老基金。

SNA与MFS这两套核算体系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颁布的国际核算标准,SNA的核算目的是反映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状况,它以整个社会再生产为主线,全面核算再生产的条件、过程与结果,全面测定生产、收入、分配、使用和资产负债总量;而MFS则是为了测定整个社会的金融活动状况,以分析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它以经济体中的资金运动为主线,侧重于金融性公司部门以及次部门的金融资产负债的存量和流量核算。可以说SNA是起纲领性作用的,因此在经济核算的许多基本概念和原则上MFS与SNA都保持着一致性。但正是由于两者的核算目的不同,所以它们在以上方面存在着差异也是很正常的,他们都是为了能更好的达到各自核算的目的。参考文献:

养老金融概念例4

对于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位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在授课前首先应明确本堂课讲课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必须掌握什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陌生的概念、知识点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自己的授课方式是否符合经济现象的讲解,并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的提高。作为教师要从多个方面提高授课质量。

一、金融学的授课要紧跟时代思路是提高授课质量的保证

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异常迅速,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经得起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检验。因此,金融学课程授课思路也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紧抓时展的脉搏,依据社会需求来进行,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后,还要不断进行调整。随着时代的进步,金融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如果还是按照以往的授课思路进行授课,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很大影响。一方面,教师可能备课不再认真积极,而是敷衍了事,用上一年现成的东西从而降低了授课质量;另一方面,学生知识与时代脱钩,没有实用性而降低的听课质量。因此教师授课思路也要与时俱进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对各种新型金融机构的出现,未来金融类的学生就业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所以在课堂授课时,老师就要对授课思路有个明确的认识。通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来明确授课思路。金融基础知识、金融专题知识、金融热点问题等几个模块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金融基础知识模块是针对初中级财会人员的初级课程,分为“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三个子模块;金融专题知识模块为提高课程,由系列相对独立,但以金融基础知识模块为基础的专题子模块组成,包括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金融风险管理、国际货币体系与改革、人民币国际化等课程;金融热点问题模块为拓展课程,以分析财经领域热点问题、专家访谈和论坛视频等为主。

二、突出的培养是高质量授课的前提

以往老师在授课中往往将考点作为授课的重点,围绕考点来培养学生往往培养的是知识性、考试性人才,尤其是金融类专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知识结果脱节的现象,这些学生往往考试能力强而实际动手分析、操作能力不强。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提升,除了要将最新、最具代表的案例进行讲解外,还应该让学生掌握老师如何对案例进行分析、如何对知识点进行拆解的。而这个过程是学生向老师学习的重点,所以老师应当更加突出教育过程对学生的影响力。教师授课时的语言表达能力、板书的书写、多媒体的制作、对于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解决的能力等都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学生通过对榜样的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与锻炼了自己的多种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校对于知识的学生远远不能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学能力。而自学能力的提高除了学生自身外,老师也充当着重要角色。教师则通过经验、知识进行引导,一些简单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总结。而在引导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讲解正确的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授课时,应充分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发问,并将一些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一个阐述,让学生了解,这样会鼓励学生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熟悉讲课程序是高质量授课的基石

授课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课前的准备和课堂的讲授。课前准备是基础,授课是关键。课前准备非常重要,需要教师结合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相应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授课内容要依据课程大纲和实际学生情况,因此老师授课前应当对所授课程中包含的重点、难点以及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此外,针对相应课程内容最好能列举若干个学生容易理解的案例,做好由浅入深的课件。一份好的多媒体课件也应该少而精,应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能较准确地反映出授课前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尤其在案例的准备上,可适当增加某些新进展或发展趋势。经过精心的准备,应当使课程在安排上吸引学生,在讲授方法的设计上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所学内容,教授应该突出基本知识点,便于学生举一反三,完善分析问题的基础。授课方式就是一方面让学生理解基本知识点,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老师的示范、讲解来进一步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想要讲好一堂课除了课前的精心准备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多媒体课件、衣着打扮等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效果。

四、掌握授课艺术是上好课的重点

常言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课堂上除了教会学生知识点外,更多的是让学生从一节课当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就要求老师在授课时,应当把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自己与学生都融入课堂,将自身的综合素质人格魅力都能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并且影响学生,使得学生除了知识点的学习外,更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有可能达到较理想的讲课效果。为此,我们教师应该培养自己的讲课艺术,形成完美的讲课风格。金融学授课更应该注重授课艺术,让学生从众多的概念、数字中解放出来,通过案例、情景教学等方式来使抽象变得直观。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好的授课艺术,授课艺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新课的导入。一日之计在于晨,新课的导入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数老师授课完全按照大纲、书本来,从基本概念到最后的练习完全按顺序讲。这样会导致很多学生课程后半段睡觉,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照搬毫无新意,而且刚刚开始上课时,学生很难一下对老师所讲授的基本概念所吸引,基本概念的不清楚将导致后面的连锁反应。因此,课前应适当的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来作为新课的引子,这是尤为重要的。针对金融学,我们可以对学生和社会关注度高的一些问题拿到课堂前进行讨论作为引子非常有效。

养老金融概念例5

(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退休养老保险制度第一层次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国家统一政策,强制实施,其覆盖面广,原则上适用于各类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共同负担,其筹资办法由政府根据支付费用的实际需要和职工的承受能力,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统一筹集。

(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费

第二个层次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费。它是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和辅助,属于社会保险的范畴,但与国家统一实施的养老保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目前,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补充办法主要实行“缴费确定计划”即企业为职工缴纳补充保险金,职工退休后的补充保险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在职时缴费的多少。

(三)个人储蓄养老

第三层是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这是由职工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经办机构的一种补充保险形式。由社会保险机构经办的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社会保险机构主管部门制职工个人根据自己的工资收入情况,按规定交纳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我国居民更多的是依靠第一次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险维持退休后的生活,由于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多,政府负担加重,再加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阶段的养老体系应将重点放到第二、第三层次,尤其是第三层次。居民应根据的自身状况来安排自己的老年生活,同时这就要求居民有很高的金融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享有高质量的退休生活。

二、调查数据整理与相关性分析

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地区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北京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及其有无退休规划来得出二者的相关性关系,并得出提高北京地区养老水平的相关建议。

(一)数据整理

问卷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受访者对相关金融知识的了解程度,共3题,具体包括复利计算、通货膨胀的影响及风险分散的问题;第二部分调查受访者有无退休规划,共1题,主要从受访者是否计算过退休生活所需金钱来考察;第三部分调查受访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水平等。本调查通过网上调查回收问卷341份;纸质版问卷发放904份,回收有效问卷811份,纸质版问卷有效回收率是92.5%。

(二)相关性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共收取有效问卷1152份,并对其进行整理得出具体数据。在对数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分析居民有无退休规划与金融素养水平高低、居民性别、年龄、收入水平高低之间的相关性。具体说来,将有无退休规划设为因变量y(有退休规取值1、无取值为0);以回答正确金融基本知识的个数来判断其金融素养水平高低,并设为自变量x1,取值分别为0、1、2、3;性别设为自变量d1(男性取值1、女性取0);年龄设为自变量x2,取值分别为1、2、3、4、5,取值越大代表年龄越高;收入水平设为自变量x3,取值分别为1、2、3、4、5(数值越大收入越高)。由于因变量取值只有0、1两个,属于受限变量,因此本文模型分析选用Logit模型分析其相关性。

在5%的显著水平之下,各变量与有无退休规划间的相关性都十分显著,而且,男性进行养老规划的概率比女性大;是否进行退休规划与居民金融素养水平的高低成正比,即金融素养水平越高进行退休规划的概率也就越大;是否有退休规划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大进行退休规划的概率就越小;是否进行退休规划与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成正比,收入越高越有可能安排退休生活。

三、调研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现阶段北京地区居民的居民金融素养水平整体偏低,没有合理的退休规划。其中,女性、年龄较大者、收入偏低者的金融素养水平较低,这与家庭经济条件有很大关系。

再次,通过模型估计与检验,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素养水平的高低与有无退休规划间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即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越高其建立合理的退休规划的概率就越大。

四、相关政策建议

从上面的调查中我们已经得出结论―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与其退休规划间的有高度的正相关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探索如何提高居民的金融素养,加强其进行金融决策的能力,增加居民的财富积累,从而使其能够建立科学合理的退休规划,提高其退休后的生活质量,最终提高整个社会的退休养老水平,解决社会的养老问题,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一)应加强全民金融知识教育

1.在学校加强青年学生的金融知识教育。对于青年学生,尤其是在校大学生而言,应该普及必要的金融知识,多开展一些金融知识讲座,金融知识有奖竞赛等活动,并积极号召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其金融素养。此外,还应该多开展金融领域的实践活动,比如模拟股市大赛、操盘手大赛等,提高其金融决策能力,树立金融理财意识,为其以后的退休规划奠定坚实的专业和实践基础,使其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善于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理性投资,科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保障其老年生活的质量。

养老金融概念例6

引言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人口占8.87%。与此同时,全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和独居家庭的比例已经达到49.7%,部分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达到70%。而且据全国老龄办《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的判断,2001年至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平均每年新增老年人口596万,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1]。严峻的养老形势,使我国养老金和老年人口医疗费用负担压力越来越大,而我国现有的社保制度和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也越来越难以适应加速到来的老龄化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房养老模式成了众多专家学者探讨和研究的一条新的养老途径。

一、以房养老概述

以房养老的实质,是要通过种种的金融与非金融的运营机制与手段,将老年人身故后将会遗留房产的巨大价值,提前变现套现到生前使用,是要将广大家庭普遍拥有的住房资源给予价值上的变现盘活,空间上的充分运用,权属层面的有益转换,实现其价值的流动,最终发挥养老保障的功效,成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体系之外的重要补充。简单而言,就是“以房换钱养老”。

目前各种以房养老模式可简单地分为金融保险和非金融保险模式,前者如倒按揭、房产养老寿险等,必须要金融保险机构参与其间才可能实施;后者如售房入院养老、租房入院养老、房产置换、房产租换、异地养老、基地养老等,则都属于非金融保险领域,它并不需要保险公司和银行的介入,老年人自己就可以实地操作,会遇到的风险则要小得多。在这众多的具体操办模式中,“倒按揭”是其中最为典型也最为复杂的一种,是我们今天正在大力倡导,并努力促使其早日得以实现的一种新的养老理念,也是下文将重点分析的一种养老模式。

“倒按揭”又称反向抵押贷款,是一种将房产与养老通过金融保险机制相结合的以房屋融通资金的商业行为。是指房屋产权拥有者,把自有产权房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后者在综合评估借款人年龄、生命期望值、房产现在价值以及预计房主去世时房产的价值等因素后,在一定年限后,按年或月支付现金,房主继续获得居住权,一直延续到房主去世后,其房产出售,所得用来偿还贷款本息,其升值部分亦归抵押权人所有。即“抵押房产、领取年(月)金”。因其操作过程像是把抵押贷款业务反过来做,如同金融机构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从借款人手中买房,所以在美国最先被称为“反向抵押贷款”[2]。

二、以房养老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在实践中,以房养老能够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房产富人,现金穷人”的现象,使老人的财富能够在一生中得到合理配置,使总效用达到最大化,因此在发达国家受到很多老人的欢迎。从现阶段我国的国情来看,实施“以房养老”可以有效解决养老资金来源,减轻子女的养老负担,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同时促进金融业多元化发展。但遗憾的是,在中国这一金融创新形式目前基本上停留在人们纸面上的谈论中,实践中尽管也曾出现过个别敢吃“螃蟹”者,但实践效果都不理想。我国中房集团前董事长孟晓苏在2003年最早提出以房养老,从此这一概念便走进了中国百姓的视野。2005年,南京汤山温泉留园老年公寓率先推出“以房换养”模式,迈出了以房养老在我国试点的第一步。2006年底,我国第一家主营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险种的保险公司开始筹建,名为“幸福人寿”。然而,几番下来,所有的试点无一例外地遭到了冷遇,迄今为止没有办理几笔业务。2007年,上海公积金管理中心试水“住房自助养老”,结果报名者没超过10人,最后不了了之。同年,北京也开展了“养老房屋银行”的实践,该项目由养老服务中心与房产中介公司合作,不久也被迫夭折。2007年11月,农民企业家何开敏提出“中国新模式”的以房养老,与之前人们接触的以房养老不同,在这种模式下,房屋产权不发生任何变化,最终仍归原产权人所有并且最终享有财产分配权;老年人不需与子女分开居住,不受房屋的出租或者抵押的影响可以随意支配所有权;对个人年龄没有任何要求。此模式一经提出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试点工作还没开展,其所产生的效果还需拭目以待。那么为什么在国外相当成熟的一个产品在我国会遭遇冷板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尴尬的局面呢?笔者认为,以房养老本身是一个很好的产品,但当我们准备复制别人的以房养老模式时,就不能不关注自己身后的土壤条件是否适合外来新事物的生长。

三、我国开展以房养老面临的障碍

(一)养老观念陈旧

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养儿防老”的观念已逐渐淡化,但“但存方寸地,留于子孙耕”的传统观念却一直影响着很多老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家庭观念尤为重,家庭情结尤为浓厚,而房子是家最直接的体现。将自己居住多年的房产抵押,不留给子女,这样的现实,他们一下还难以接受。调查发现,仅有14%的老年人能够接受以房养老,84%的老人表示无法接受。在当前经济还不太发达、贫富差距还较大的情况下,许多老百姓辛苦一辈子才攒下一套房子,到老了却又不得不将房子抵押给银行,以贷款养老,这怎么都让人感觉银行似乎在“抢钱”[3]。随着目前的房价高涨,许多年轻人买不起房,父母手中的房产成了他们的指望。上海老年学学会秘书长孙鹏镖也认为,老人对“倒按揭”的养老模式很难接受。很多老人不愿老来卖房,双手空空而去,而且害怕造成家庭纠纷。另外,该政策需要对房产进行合理评估,如果操作不当,可能存在的财产损失问题让多数老人担心。

(二)金融机构犹豫不决

商业银行在以房养老模式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但是对于其面临的风险也不能漠视[4]。第一,来自抵押物的风险。以房养老模式在运行过程中一般要经历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在这一跨度相对较大的时间期限内,房产的价值会受到市场需求、政府政策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波动,这就有可能使得商业银行在估算房产未来价值时出现较大偏差。第二,来自借款人的风险,是指借款人的长寿风险以及相关的道德风险。借款人虽都为老年人,但是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使得他们的余命不尽相同。借款人的余命越长,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贷款期限也就越长,因此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而对于自身的身体状况,借款人显然要比商业银行了解得更多。此外,当老年人采用“倒按揭”把自己的住房抵押给银行之后,在住房的维修、管理方面可能会懈怠,也有可能给抵押物带来“加速折旧”的风险。第三,来自市场的风险。这里市场风险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来自金融市场的风险,比如利率波动的风险;二是来自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包括房产价格的变化、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等。无论是上述哪种类型的风险都会使得房产价值与借款人到期累计还款本息总额有所出入。此外,资金流动性风险、违约风险等一系列风险,也是商业银行在开展此项业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风险,亦应谨慎对待。

(三)未开征遗产税

以房养老在欧美的流行,与其高额的房产遗产税有很大关系。例如在美国,子女要继承父母留下的房产,必须缴纳高达60%至80%的遗产税。但如果老人选择以房养老的话,所获得的“倒按揭”金额部分是可以被免税的,因此个人在买卖房产时采用这一计划,可以达到避税的目的。所以,即使是从经济角度考虑,国外老人也愿意将房产抵押,子女也少有异议。但在我国没有开征遗产税,倒按揭的制度优势并不明显,很多老人不会从经济角度考虑房产的问题,而会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从亲情角度考虑选择将房产留给子女。所以,目前来说在我国愿意参加以房养老的多数是那些没有子女的老人和残疾人,他们没有理财的能力,或者是一些老人得不到子女的赡养和照料,生活面临风险时,以房养老可以切中他们的需求。

(四)受房屋产权的限制

我国推行以房养老还面临一个特殊限制,即我们对住宅的使用权只有70年[5]。根据《房地产管理法》,土地使用权的续期必须重新批准,重新缴纳土地出让金,否则土地使用权及其附着的建筑物,都将被政府无偿收回。也就是说,我们无法“买断”任何一间房屋。这样,当老人年迈将房产抵押时,商品房的使用年限大都已经不多,而当老人身故时,使用年限更是所剩无几。那么,保险公司或银行依靠剩下的使用年限来补偿已支付的养老金成本,一方面所能承受的给付能力有限,另一方面风险也较大。保险公司或银行将房产收回后无非出租或出售以获得相对稳定的现金流,但在房价泡沫时,租不出去或卖不上价的情况也是可能发生的。

(五)房地产市场趋势不明朗

以房养老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先得到房子,这里就不得不说当下的房地产市场。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一个原始积累时期,暴力特征十分明显。此时推广以房养老,将会加剧房地产商对楼市的掌控权,强化购房者的被剥夺感。住房是生存的必须,以房养老把房子和养老捆在了一起,无形中让“住房的必须”和“养老的必须”处在了对立的位置。当房产一头挑起拉动消费的重任,另一头又扛上保证养老的重担,房产价格的亢奋状态很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反过来,房价的坚挺又会影响到以房养老的覆盖范围和保障效果,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四、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以房养老在我国实施还面临很多困难,因为它牵涉到房地产业、金融业、社会保障、保险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对这些领域的运作质量要求相当高[6]。如何保证这些行业及部门公平、公正地经营、管理和执法,在当前法治不健全的条件下是个极大的挑战。此外,我国目前承接“倒按揭”的业务尚不成熟,国内房地产市场价格中长期走势、人均预期寿命等关键因素均难以预测。对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来说,如何确定“倒按揭”利率也是一大难题,贷款额少,老人不乐意;贷款期长,机构又可能吃亏。再加之“倒按揭”的评估标准也非常复杂,除了估算房屋价值及未来房价走势,还要估算老人寿命。同时,银行还要培育一批类似保险精算人的测算人群,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两年内能解决的。虽然“倒按揭”很可能成为银行盈利的新品种,但如果没有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扶持,减轻风险,以房养老很难在大范围、短时间内推广。所以当我们在引入这一制度概念的同时,也应当参透其中的肌理。有关部门应当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有的放矢地做好制度性建设工作,为金融养老制度的正式开行夯实基础。唯有如此,以房养老才能够实质性地走入寻常百姓家。

以房养老把房产变现机制和养老服务功能组合起来,解决有房老人使用房产中积压的资金来增加养老收入,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我们不能因其本身所具有的优点,就过多地抬高以房养老的价值,甚至把这种模式当作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灵丹妙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以房养老模式为老年人增开一条新的养老资金来源渠道,但这种模式只是获取养老资金的一种补充来源,不可能也不应当是主要来源。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表明,养老资金主要应当通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个人储蓄、商业保险、社会救济制度的完善等多支柱加以构建。所以,以房养老模式和其他养老模式一样,只是适应于老龄化社会的一种养老补充。从另一个角度看,以房养老热潮的掀起,也折射出我国脆弱的养老体系正日益不堪承受老龄化社会的养老保障之重。面对当前严峻的养老形势,政府必须认识到在健全的养老制度上,以房养老只能是锦上添花,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我国只有加快推进包括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商业性养老保险、社会化养老服务以及家庭内子女孝敬赡养老人的多元养老保障体系,才是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增强国民养老安全保障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1]叶紫.我国老年人口过亿社会保障制度面临挑战[EB/OL]..

[2]邓艳川,杨雪梅.浅析“以房养老”在我国的遇冷原因--潜在市场的视角[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24(6):121-122.

[3]陈鹏联,刘杨.中国实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再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3):56-57.

[4]李永清.以房养老,离我们还有多远[J].金融与经济,2010(4):30-32.

[5]王成程.“以房养老”在中国的实践分析[J].价值工程,2009(3):42-44.

[6]郇丽.“以房养老”的中国式困境[EB/OL].gd.省略.

养老金融概念例7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唐山市;金融服务业;老龄金融;金融创新

一、人口老龄化对金融服务业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未来几十年中国社会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人口老龄化催生了老龄金融问题。所谓老龄金融,是指年轻人口(60 岁以下人口)在自己年轻时期所作的各种资产准备,在进入老年期以后将这些资产置换为可供享用的产品或服务的金融运作机制。

人口老龄化和老龄金融对金融服务业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首先,老龄化带来的是金融消费观念的改变,风险厌恶型金融消费将成为老年金融消费的主流,因此,保障性、储蓄型金融产品将更受青睐。其次,老龄化对现有社会保障结构提出了新要求,在“未富先老”的压力下,一方面需要强化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保障第一支柱的足够保障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第二和第三支柱以提高保障水平。三是需要金融服务业提供更具人性化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以缓解由于老龄化所引起的生活不便。四是在消费超过储蓄情况下,融资问题成为金融服务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方面要解决个体老龄消费所引发的融资问题,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由老龄消费需求扩大所引起的供给方融资需求的扩张。

老龄金融问题的本质是使用当前的价值积累来满足未来资金需要的资金配置过程,其核心是金融资产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金融服务业是这种交换得以实现的媒介,适应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环境变化是金融服务业发展所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唐山市金融服务业现状分析

根据《2012 年唐山市统计年鉴》资料,截止2012 年底,唐山市总人口为757.73万,其中60岁以上人口117.5万,占总人口的15.5%,预计2015 年,老龄人口将超过140万。韩召华(2010 年)在分析河北省老龄化趋势时进一步指出,唐山市在2013 年左右完成初始人口老龄化,在2033-2050 年间早于河北省其他地区进入平稳重度老龄化社会。

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唐山市金融服务业尚未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金融服务业发展所需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有待完善。近年来,唐山市金融服务业发展较为迅速,大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证券公司营业部进驻唐山,但金融服务职能弱化造成了金融对经济渗透能力不足。另外,由于社会征信体系不健全,企业和公众的诚信意识、金融风险意识、法律意识薄弱,在唐山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减缓的条件下,信用违规时有发生,加大了金融服务业的经营风险。二是缺少服务意识,整体服务理念有待提升。人口老龄化趋势下,金融服务业将面临更多的老龄人口,如何为这一特殊群体提供更为便捷、灵活的金融服务将是金融服务业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三是金融创新不足,缺少有针对性的老龄金融产品。四是金融机构体系不够完善,缺少满足老龄金融发展需求的金融机构。五是高素质金融服务业人才缺乏。

三、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唐山市金融服务业发展策略

1.积极构建金融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和谐金融生态环境

一般来说,金融生态环境指金融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是依照仿生学原理来发展建立金融体系的良性运作发展模式,法律制度、信用体系和产权制度是其构成的核心要素。首先,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是构建和谐金融生态环境的前提。在我国当前金融法律体系下,唐山可出台扶持金融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一方面引导金融服务业加大对老龄金融服务的投入,另一方面配合金融监管部分加强对在唐金融机构的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出现。第二,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制度,建立并逐步完善金融机构、行政执法部分和司法部门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同时,可与本地高校建立合作机制,共同研究并开发信用风险预警机制,防范道德风险和金融风险。第三,根据人口老龄化的现实和金融服务业发展需要,鼓励唐山市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提高金融行业竞争自由度,促进金融产权制度的完善和金融服务业的良性发展。

2.树立“以人为本”的金融服务理念,将服务营销贯彻于经营活动中

在老龄金融服务领域,老龄人口以及为老龄人口提供商品或劳务的企业将成为金融服务业的直接服务对象。尤其是老龄人口,是一群特殊的被服务群体,其生理特征、养老方式、消费途径等内容是金融服务的供给方进行产品研发和经营、机构网点设置、业务领域拓展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唐山市的金融服务业应提高全行业的服务意识,树立“灵活、便捷、安全”为核心内容的“以人为本”的金融服务理念,为顾客提供更为人性化的订制型服务。此外,金融服务与其他商品或劳务服务不同,不是单纯的产品销售或服务的提供过程,其服务具有良好延续性、深入性和传承性,与传统商品销售的售后服务更为接近,适用于服务营销的概念,有利于企业根据顾客需要提供创新性的服务模式。“以人为本”理念和服务营销策略的结合,为金融服务业发展开拓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3.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加速老龄金融产品的研发

老龄金融产品的创新必须要充分考虑老龄人口的消费特征。首先,人口老龄化是社一个社会发展过程,是在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的社会现实状况,是几代人要面对的社会问题,而不只是当前老龄人口所需考虑的问题。以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状况看,作为第一支柱的社会保险不足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因此,第二支柱以企业年金为代表的团体福利计划和第三支柱商业保险将是未来金融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唐山市的金融服务业应将集中力量进行第二、三支柱的金融创新研发,为人口老龄化做准备。其次,在金融产品的选择上,老龄人口更倾向于选择风险低、保本且收益稳定的产品,因此储蓄型和保障型保险、个人理财产品将成为热点。完善现有理财产品结构,开发如税收递延型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将成为金融服务业的老龄金融产品的供给方向。第三,由于老龄人口收入下降,根据我国国情和现有产权制度,研发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等融资类产品推向市场将有效缓解老龄人口养老资金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第四,老龄人口意外大额支出概率较高(主要受突发疾病影响),鉴于储蓄作为老龄人口主要金融资产情况将长期存在这一事实,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储蓄型金融服务行业,应着力研发新型储蓄产品,在兼顾流动性的同时,保证适当收益。

4.加快建立满足老龄金融所需要的新型金融机构,完善社会保障第二支柱

未来可着力发展三种新型机构,即私营养老金、养老金信托和专业投资运作机构:私营养老金是第二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主要由私人退休账户和雇主自助的养老金计划组成,政府给予其一定的税收优惠,由个人自愿参与,其覆盖范围较广,类似于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而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缓慢,唐山也仅有唐山钢铁集团有试点企业年金计划;养老金信托是采用信托管理的养老基金和养老资产,能有效杜绝养老资金被非法挪用情况的出现,是国外广为流行的资产管理模式,具备财产管理和中长期融资的独特职能;专业投资机构主要负责机构专项资金的保值增值运作,具有经营运作独立、透明、高效的特征,可为上述两种组织和其他机构提供专业化投资服务。以上三种新型机构将有效缓解老龄金融服务压力,推动唐山市金融服务业的整体发展。

5.培养高素质金融服务业人才

金融服务业需要的人才应具有全面金融知识储备,较强市场分析能力,较好实践操作能力,良好人际沟通能力及一定研究能力等特征。唐山市金融服务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通过域外引进或与市内高校联合培养的途径加以解决。从外引角度看,唐山市地理位置优越,毗邻京津,是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支撑点之一,城市规划布局良好,基础设施完备,经济水平在河北省居于首位且发展潜力巨大,周边地区高校云集,具备吸引高素质人才的良好环境和物质基础。从内培角度看,唐山市现有的三所本科以上院校河北联合大学、唐山学院和唐山师范学院均设有金融类相关本科专业,其中河北联合大学具有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资格,这种人才供给结构符合金融服务业发展的需要。高校的优势在于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金融机构的优势在于市场经验和实践操作,两者结合能更有效的促进人才供给和需求契合,从而推动唐山市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课题来源:

唐山学院科研项目13014A;唐山市社科联课题项目TSSKL2014-016 。

参考文献:

[1]党俊武.老龄金融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制高点[J].老龄科学研究,2013,05:3-10.

养老金融概念例8

一 一个金融学课堂交流的例子

在金融学、商业银行管理学或其他金融类课程中,“我国贷款定价的方式”是一个重要内容。我们每次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总是以课堂交流为主,虽然具体的进展过程稍有区别,但效果很好。下面以该部分内容的授课为例来分享师生课堂交流的经验和体会。

这部分内容主要探讨我国现阶段特殊的贷款定价方式,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核心是贷款利率的确定。授课内容涉及到利率这一金融学核心概念,并具有中国特色,能很好地反映我国金融实践的发展历程。与这部分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有,利率的作用、基准利率及其确定、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等。以这部分内容为依托可以延伸到贷款利率差异化、高利贷、中小企业贷款难等问题。这部分内容广泛,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教学灵活度高、掌控难度大。除了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之外,教学目的更体现在理论的运用方面,体现在对实践问题的分析和把握方面。通过对相关实践和具体问题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银行体系结构,更好地理解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机制;理论联系实际,从金融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念出发分析实践中的具体事件,锻炼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课堂交流过程分析

我们把本节课的流程设计为,首先提供简单明了的讨论框架,然后通过不断引人实践问题,反复提问,相互质询和讨论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我国贷款利率确定的特殊性,并领会金融核心理论和基本理念的强大解释力。下面把具体的课堂交流过程细分为七个环节,这种细分仅具有参考作用,实际的课堂交流需要根据内容、时间、学生学习状态等具体情况灵活借鉴。

1 简单介绍总体框架,使学生心中有底

我们首先把主要内容列了出来,并做简要解释,本次课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一是官定利率和自由利率及其比较;二是官定利率的浮动区间。官定利率和自由利率同时存在反映了我国现实中存在的利率双轨制,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践问题,值得从理论上去分析。官定利率的浮动区间政策不断调整,是我国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重要标志,是对我国金融经济改革进程的反映。要理解分析我国金融问题,大的金融发展环境是必须了解的。

2 做足知识铺垫,引入核心概念和核心思想,为学生思考奠定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概念辨析、事例分析等方式回顾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并交代主要的实践背景。在具体授课中我们强调了利率,特别是基准利率在金融学和金融分析中的核心地位,使学生明白这是分析金融问题的一个最基本出发点。我们比较了基准利率、市场利率这些标准的金融学概念和我国现阶段官定利率、自由利率之问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金融问题的特殊性。我们还通过回顾我国银行利率浮动区间政策的出台和变动历史,使学生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改革有大致的认识。这些理论和实践知识是本部分内容的基础知识,为学生进一步思考奠定了基础。

3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辨析理论要点或提出实践问题来打开学生思维之门

引入实践中的问题并要求学生解释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我们在分析自由利率概念时,自然引入了民间借贷和高利贷问题,介绍了我国政府的基本政策和一些改革措施后,列举了近些年一系列的相关案例,通过反问来激起学生探讨的兴趣。我们在介绍利率浮动区间时,提供了政策出台后大型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不同反应,引导学生反思我国特定的银行体系和金融体制对金融活动的决定作用。

4 基于实践问题层层推进,并适度变换交流方式,引导学生相互椿讨,碰撞出思维火花

基于实践提出问题后,我们通过连续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往往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自然而然地出现了相互矛盾和对立的观点。需要说明的是,在提问过程中老师并不做评论,只是顺势介绍一些实践进展情况,或更进一步提出问题,或只是稍微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既不妨碍学生思考,又有助于引导学生提炼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充分领会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力——原来我国的金融问题是如此有意思,金融实践的发展是如此合理。

5 不动声色地引导学生反复思索,帮助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中心结论

虽然每一部分均提供了各自的背景资料,并提出不同的问题,然而,所有部分、所有问题在事后看来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来展开,从我国特殊的金融双轨制这一基本背景出发,就可以合理解释官定利率和基准利率的区别、自由利率和高利贷问题、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行为差异、民间借贷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事后看来,虽然每一部分都不重复,但学生的思维的确是在按照一定的思路不断反复着,首先需要回答具体问题,然后剖析具体问题背后的决定性因素,而这些决定性因素具有明显的共性。在这种课堂交流启迪下,学生只需具备基本的经济金融思维,从基本的金融经济原理出发就可以理解、分析我国金融实践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6 总结整理并提供进一步的支持佐证,巩固学生思维成果

在学生从我国特殊的金融体制出发理解了我国特殊的利率定价问题后,归纳性思维基本上宣告完成,这是艰难的一步,其中充满了发散性,需要花费较多时间。下一步就是总结整理和进一步论证了,属于演绎思维。演绎思维能进一步巩固学生思维成果,体现核心思想的强大解释力,并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在这一阶段,我们对上一阶段学生的发言做了总结和肯定,让学生有一种心领神会的体验。在总结补充过程中,我们还穿插介绍了分析金融问题的一些基本视角和基本方法。

7 适当引入更深层次问题,供学生课下继续思考和探索

实践中的问题和现象层出不穷,而且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得到的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学生分析金融问题,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推理过程。学生应该通过反复思考,反复训练,能基于特定的视角和前提,符合逻辑地推出与假定、条件相一致的结论,并且推理过程中不会出现明显的跳跃、断层或错误。我们在确认学生理解了本节的核心思想后,更进一步地提供了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国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关系等方面的一些资料,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索。

三 一些注意事项及经验总结

在整个课堂交流中,我们对内容、方式、进程都有精准的把握,然而却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们感到思维自由、交流自然,丝毫没有被掌控的感觉。诚然,这与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有关,与老师有热情、喜好和学生真诚交流有关,更重要的是需要课前有充分准备。有效的课堂交流需要教师在如下几方面做好准备,下大功夫。

1 课前要下足功夫,详实的资料要比空洞的实例介绍更有说服力

与基础性的、常规性的内容不同,每门课程都有其核心概念和基本理念,这些内容理解起来简单,但应用起来很难,学习这些内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程度是其专业素养高低的标志。这些中心理论需要结合实践,让学生在反复思索、不断质问中来体会,特别适合以课堂交流、课堂讨论为主的授课方式。对于这些重点课堂,教师应该在课前下足功夫。为了这堂讨论课,我们不但准备了教案、讨论大纲等常规性资料,而且通过剪报、政府文件、网页打印、图片、观点摘录等多种方式准备讨论材料,在讨论过程中适时把这些看得见的论据拿出来,使学生感受到了其可信性。

2 要有全局把控能力,恰当地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把控方式

课堂交流被限定在了有限的时间之内,而不同学生的思维过程有明显差异,相关的、不相关的论点会不时地冒出来,教师一定要有全局把控能力。我们主要是通过适时引入案例资料来更新议题、把控课堂讨论的。我们顺着学生的发言引入资料,既让学生讨论得以继续,又自然而然地更新了讨论议题。在具体的议题讨论过程中,我们采用的主要是提问这种方法,但提问的视角、方式会根据学生的反应而调整。

3 交流方式要多样化,尽可能随和自然

养老金融概念例9

中国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也许本世纪中叶我们就会在老龄化程度上“超英赶美”。明天我们如何养老?退休规划显然是个人针对这一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养老金产业与其所提供的养老金产品是开展退休规划所必需的客体。作为清华大学养老金工作室的研究人员,笔者一直关注中国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与个人退休规划问题,遗憾的是,在多支柱养老金制度尚不完善、个人退休规划理财产品缺失的大背景下,笔者自身也未真正开展切实有效的退休规划。个人退休规划的展开需要国家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养老金产业的发展,本文既着力于界定养老金产业,介绍我国养老金产业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与建议。

一、养老金产品与养老金产业:定义与特征

养老金产品是指能够为老年人提供退休后所需养老资金的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总称,包括养老储蓄产品、养老保险产品、养老信托产品、退休规划理财服务等内容。需要指出的是,养老储蓄产品不同于普通的银行储蓄产品。养老储蓄产品是指金融机构针对客户退休养老所开展的锁定账户的储蓄产品,由于养老储蓄产品账户资金锁定时间长(可能长达二三十年),因此这类储蓄产品往往需要国家专项的法规政策支持(例如,有政府补贴或者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像英国2008年的养老金法)。本文的养老保险产品是指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这类产品往往在养老储蓄的基础上附加保险功能。养老信托产品是指由信托机构所提供的养老金信托服务,包括职业养老金计划中所涉及的信托服务,也包括养老储蓄与养老保险金支付阶段的信托服务。退休规划理财服务则是指为了实现老年生活财务独立所进行的一系列理财服务,包括养老金规划、老年医疗保健规划、老年教育规划、老年旅游规划等内容。

养老金产业是指提供养老金产品以及相关养老金业务咨询服务的产业。该产业以其提供的产品服务界定,应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金融机构是养老金市场最主要的供给主体。在分业经营的金融体系中,各类金融机构基于其功能应提供不同的养老金产品。商业银行应注重开发提供养老储蓄产品与养老金账户托管服务,人寿保险公司注重提供养老保险产品,信托机构提供养老金信托产品,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寿险公司均可开展退休规划理财服务。第二,中老年群体是养老金市场的需求主体。为退休养老做准备,首先要求个人有收支结余,而根据财务生命周期规律,大多数人往往在进入中年时才具备这样的能力。第三,养老金产品应具有多样化特征。不同类型的养老金产品可满足客户全方位的养老金需求,养老储蓄产品应实现养老储蓄的保值增值,养老保险产品应具有保费豁免等保险特征,养老信托产品应帮助无能力支配养老金的老年人合理支配使用养老金,退休规划理财服务则应结合客户的退休目标综合考察客户的收支结余能力合理构建养老资产组合。

二、老龄化中国为什么要发展养老金产业:现状与趋势

近年来,随着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以及金融理财业务的发展,金融机构所开发的养老金产品不断丰富。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较,与我国老龄化程度所产生的相应需求对比,我国养老金产业发展仍相对滞后。

首先,我国养老金制度体系不完善,国家、集体、个人养老责任不明确。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应由社会保障、企业补充保障与个人自我保障三方面制度共同构成。随着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与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推广,我国已基本构建了覆盖人人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2004年以来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标志着我国着力构建企业补充养老保障体系,但是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税收优惠力度有限,企业年金的积累对未来个人养老金的补贴程度有限,而且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尚未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目前我国个人养老储蓄保障制度是相对缺失的,当前除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相对成熟外,个人养老储蓄产品、个人养老金信托业务、个人退休规划理财服务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第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限制金融企业发展养老金业务。从西方实践看,养老储蓄产品最主要的供给主体应该是商业银行,要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就要求经营养老储蓄产品的商业银行涉足资本市场,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限制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的步伐,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未开发养老储蓄产品的重要原因。从资金流的角度看,养老金业务涉及资金筹集、资产管理、待遇支付等诸多环节,需要发挥金融机构的多项功能,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下,上述功能需要由不同类别的金融机构来承担,即同一养老金产品需要多个机构配合开发,而在监管中又将由不同的监管委员会覆行其相应的监管职责,例如,我国企业年金业务当前的监管模式即三会(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加一司(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协同监管。这种模式可能造成监管过程中政出多门的弊端,还可能因此而影响金融机构开展养老金业务的积极性。

第三,金融机构内部业务部门隔离,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养老理财观念淡薄。以银行为例,在企业年金计划发展的过程中,中国许多商业银行建立了养老金部,但当前养老金部的主要任务是企业年金的受托、托管与账管工作,养老金部的业务不为绝大多数银行职员了解,银行一线的金融理财人员对养老理财没有概念,不熟悉员工福利特征,不了解养老金政策,不了解退休规划的意义。微观供给主体的缺乏亦是导致退休理财产品缺失的重要原因。

第四,养老理财产品少之又少。中国当前没有养老储蓄产品,没有专业的退休规划理财服务,部分具备一定养老储蓄功能的养老保险产品甚至难抵通账风险。退休规划的资产配置要实现长期稳健的收益目标,而要做到这一点分散化的资产组合非常重要。养老理财产品的缺乏使得个人退休规划难以开展。

三、老龄化中国怎样发展养老金产业:策略与建议

应该说,无论从宏观国家层面、中观产业层面还是微观企业与产品层面看,我国养老金产业发展环境均有待改善。笔者认为,当前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在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的中国发展养老金产业。

第一,完善养老保障制度,构建个人养老保障体系。养老是国家、企业、个人共同的责任。尽管中国人民的储蓄倾向高,但大众的养老储蓄倾向却基本为零。因此,要构建个人养老保障体系需要国家首先向民众宣传养老储蓄观念,让个人明确自身的养老责任。同时,国家应该出台专项养老金政策以法律形式明确养老储蓄账户的锁定性质,并应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个人积极进行养老储蓄。

第二,构建养老金业务的专业监管模式。如上所述,三会加一司的协同监管模式需要各监管机构间进行密切的沟通与协调,可能加大监管成本。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英国养老金体系的监管模式,构建专业的个人养老金业务监管委员会。在专业监管模式下,允许涉足养老金业务的金融机构混业经营,以减少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降低养老金业务的管理成本。

第三,培育退休规划理财服务人才,调动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业务的积极性。比较各类金融机构在民众的口碑,在我国,商业银行更为百姓所依赖,因此,要大力发展养老金业务,需要调动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国家通过立法与宣传向民众灌输养老储蓄理念的同时,应优先培育商业银行的管理者,使其了解养老理财产品。继而,商业银行需要培育能够开展退休规(下转第100页)(上接第98页)划理财服务的专业人员,当前国际金融理财师等培训已经将使得商业银行的部分理财师具备开展退休规划理财服务的能力,但是银行当前的绩效考核体系限制了理财师进行退休规划理财服务的热情,银行的相关管理文件也制约理财师开展综合的退休规划理财服务。当前,我们在加大人才储备的同时,应注意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管理理念的提升,要将我们的国际金融理财师由理财产品营销人员转变为真正的理财服务提供者。

第四,建立良好的信托环境,发展养老金信托业务。我国当前的养老金信托业务主要表现为企业年金基金的受托管理。事实上,为了保证养老储蓄账户资金的安全,个人养老理财产品亦应构建信托管理模式。而且,养老金信托业务可以进一步扩展至养老金支付过程中的信托服务,即当老人丧失养老金支配能力时,可以根据信托合同所规定的资金方向合理为老人配置养老金,以进一步解决老人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杨燕绥,胡乃军.中英养老金个人账户体系建设比较[J].中国社会保障,2010,3.

[2]张勇.企业年金税收入优惠政策的成本:一个文献综述[J].税务与经济,2006,6.

[3]卢仿先,张洁瑜.企业年金对退休收入替代率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9,16.

养老金融概念例10

金融作为一种交易的活动,金融交易的本身并没有价值的创造,那人们就会想到既然没有创造价值,那为什么金融交易中就有赚钱的呢?依据陈志武先生的说法,金融交易是一种把未来的收入变为现在的方式方法,白话说就是今天花明天的钱。简单地说金融交易的频繁程度就是反映一个区域、地区甚至到国家经济能力繁荣的重要指标。金融的传统概念就是研究货币流通的学科。然而现代的金融本质就是经营活动的资本化过程。在西方对金融的定义上,《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字典》,指运营的资本市场,资产的定价与供给。其基本的内容包括风险和收益,效率的市场,套利与替代,公司金融和期权定价。除了纵深发展的学科内部外,创新发展的趋势与金融学领域的学科交叉非常明显,涌现出许多新兴边缘学科引人注目,比如演化金融学即是才兴起的介于金融学和生物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演化证券学则是介于生物学和证券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传统金融的概念是研究货币资金的流通的学科。而现代的金融本质就是经营活动的资本化过程。

二、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

金融是全部活动的总和,不能一一细数,比如,银行是提供资金流动的金融系统,它为资金盈余的一方提供存储的场所,为资金不足的一方提供贷款。比如,股市市场为公司提供了上市的机会,从而可以集资,正因为它提供了资金的融通,所以证券也是金融。比如,保险,它的职能是在风险发生之前收取每个被保者的资金,然后在风险发生后给被保者提供风险基金,他也是资金融通的机构,那么保险也属于金融。目前我国金融学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而且基于我国金融学的发展步伐,金融学将要发展的方向很多,因此,我们应该明确金融学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金融学,为我国金融学的完善做出努力。

(一)对金融的概念和定义模糊

世界经济在飞速发展的步伐下,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加重,西方金融实业界和金融学界却对其的概念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前者认为融资服务就是金融,而后者则是对金融作出了具体的划分,他们认为金融有其“中心点、和方法论”至于中心点就是市场经济的运转,方法论则是给金融找到相应的替代物给其一个工具定价。在我国,对金融的定义也并不明朗,并且与西方的金融观点相比,更是有许多的创新。我国金融理论界学者把金融学和经济学划分为两个学科,经济学是一级学科,而金融学是二级学科。

(二)金融学科理论和建设较为落后

我国的经济自从实行改革开放后就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着,然而相比于西方国家成熟的金融行业而言,我国对金融学科的建设是比较落后的。

目前,我国的金融学建设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对金融学科的设置不够完善,没有科学合理性,课程实际与实际情况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很多学科设置甚至与我国当前的经济不匹配。由于我国金融学起步晚,金融学课程在国内的开展没有受到很好的重视,大学教授金融学的老师也比较少,甚至对金融学的理解并不透彻,师资匮乏。西方的金融学日趋完善,在学术上,我国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崇洋媚外,设置很多金融学的论文都是照搬西方,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速度都与西方国家是不同的,这都影响了我国金融业的蓬勃发展。

当然,我国的金融学正处于一个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在所难免的,在困难和挑战中寻求发展的契机,这才是我们应首当面对的,正视我国金融业发展需要应对的挑战,为中国的金融学发展作出贡献。

我国目前在界定金融学的内涵上尚不明朗,这就导致我国金融学科建设和理论比较落后,主要的差距表现在下面六个方面上:第一,对于金融理论方面的研究落后。在我国经济发展下,金融业的重要更加得到了体现,“微观金融”的不断研究前提就是直接融资的发展,还有在我国对金融学科的设置一直倾向间接融资领域。使得一些行为金融、金融工程学这些前沿领域没有得到广阔的研究。第 二,在金融学科的分布上,应该更加详细,很多国外的大学在经济系里设置有国际金融以及类似货币银行学的学科。但是国内的大学在分工经济学科时,很多的金融学科还在原有的经济学院下,分工不明确影响了我国金融的学术深层次研究和发展。第三,金融方面专业性老师的缺少,当前,我国高校的金融专业考试人数少,我国公司投资学和金融学在研究领域奇缺人才。再者,高校金融学科布局混乱,对于引进外来人才也增加了困难。第四,传统教育理念使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上比较封闭。在我国教育行业本科生培养尚且还好,但是在对于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就和国外走着很大差距。在国外的博士生,国外大学的工作重心是博士项目,在博士论文的指导上由导师组指导,但在我国却是单导师指导,这就培养不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五,在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下,金融类的教材明显和社会经济脱节。在我国很多上市金融教材里,许多都是由国外的金融专家所撰写的原版英文教材,这与我国的经济状态严重不符。我国目前缺少根据我国的金融状态所编写的高质量教材,第六,我国在金融行业的期刊中缺少高质量的学术期刊。虽然我国的金融业期刊在近年来也努力的在规范化发展,然而我国还是缺少足够的Finance学刊。

三、我国金融学的发展前景

(一)打造中国金融学明确的定义

要想发展中国的金融学,首先我们要有一个确定的方向,为我国金融学找到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义。首先,要去实践;要切身以我国的金融实践为基础,结合我国的金融理论基础、我国国情、我国的金融法律法规、创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义。

(二)科学规划金融学的学科

我国的金融学学科众多,知识点繁杂,所以要归纳统一门类繁多的各个金融学科,势必要建立一个合理科学的金融学科体系。教师在参考和教学中、以及学生在学习方面都得到极大便利,对金融学理性科学的研究,将大大有利于对金融学人才的培养。

(三)理论联系实际,合理设置学科

设置我国的金融学科,应当把教材与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联系起来,实际探查经济运作,使设置的学科与经济命脉息息相关,同学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能时刻与当下经济联系在一起。可以适当的举出一些经济案例,更形象具体阐明金融学。也可以在一些金融行业实习,把握资金的运营,联系理论知识不断分析,使理论体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印证理论,采用数学中“反证法”的理论不断在理论与实践中循环。

(四)提高金融学教学质量

当下我国金融业的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国内金融业的教学大多以博士为主,这就同时对教授老师的质量以及文化水平要求比较严格,我们应改变这一现状,强大我们的师资队伍,积极引进人才,吸引国外优秀人才进来,同时,注重培养我们国家的优秀金融人才。针对博士教导这方面,我们国家教导方式比较单一,借此,我们可以学习国外的多导师制度,增加博士生的研究角度,使他们探讨金融问题时能更有竞争力,促进我国金融行业发展。

(五)设置中国特色的金融教学

无论哪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特色的国情和文化,文化的差异,导致每个国家的国情与国家的制度都不一样,法律法规也有很多的差异,就如同我们国家与西方在制度上的不同,我们走的具有中国特色、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在金融学的发展上,我们也应有自己的特色。虽然国外的金融学比较先进、也比较成熟、但是我们也不能照搬照套,这样只会造成与我国的金融文化产生冲突。我们应该设置出适合我国国情,对我国金融行业产生巨大帮助的金融教学,这样则不会造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局面。我们要使我们本土的金融文化茁壮成长,不断进步。

(六)对法和金融学研究的加强,对金融学科建设不断的完善,加强金融创新

我国目前还没有开创法法和金融学,因此,研究这方面的内容也将非常大,我们可以从两个领域进行探索,一个是研究金融运行在法律制度下的影响。研究在资源下人的行为,这是传统金融学的研究范畴,它没有思考在蕴含法律制约时人是怎么选择的。然而,在金融交易和现实经济当中,法律的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的行为程度;二就是为司法和金融立法提供对金融学的观点见解,利用经济学效率、最优化、均衡等很多方法和概念来解答和分析法律制度,评判和描述法院和法律制度的效果和行为。

四、金融学的分类和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学概念比较模糊,相对于西方金融学发展尚不成熟,因此,为了更好的让人们了解金融学,我将金融学分为下面几个学科内容:即指微观金融学、宏观金融学、以及金融学同数学、法学等学科相互结合形成的金融内容体系。

(一)微观金融学在我国的发展

首先我们谈谈微观金融学,它就是人们口中通常所说的Finance,在公司里划分时,它就包括公司的投资、金融资金以及证券市场这三个大的内容,在对微观金融学学科的设置上,一般的商业学院都有设立,微观金融学是我国同国外对金融学的理解上差距最大的部分,微观金融学我国目前的发展尚比较落后,同国外走着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在对微观金融学的研究上应该加大步伐,缩小与国外的差距,积极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微观金融学迫在眉睫。

(二)宏观金融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宏观金融学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对微观金融学的延伸,它的涵盖范围比较广泛,一种是金融市场、国际证券市场和公司金融等,这种理论性的东西一般在高校的经济学和金融学都有设立课程。另一种就是传统的对金融学的理解,它主要包括货币学的研究和国际金融,涉及到金融行业的稳定性、危机性的研究。在我国由于微观金融学理念的不清晰,人们在应对金融学的问题时,一般都是将其划分为宏观金融学里,原因就是微观金融学所要支持的市场理论及市场在我国尚未建立,基于微观金融学延伸后形成的宏观金融学,我国加强宏观金融学的研究对微观金融学的发展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和其他学科领域纵横交集的金融学极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