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7 15:56:17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例1

现代汉语是众多高校为中文专业、新闻专业及文秘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学习现代汉语这门课程,首先要学习现代汉语语音方面的知识。然而,大学阶段的语音学习和中小学阶段的汉语拼音学习,在学习的难度和学习的目的上则有本质性的差别,它把我们的母语作为一种特定的语言加以审视,要求学生系统、全面、深入地理解并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语音分析能力,指导语言实践。笔者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经常会将汉语的部分语音理论和自己所了解的一些英语的语音知识相混淆,这与当前我们全民皆重视英语的大背景有直接的关系。

近年来,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学生而言,外语学习基本等同于英语学习。学生从小学、初中直至大学、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涯中必考英语,成人在出国、就业、评职称等社会生活中也会处处遇到英语的考验。在全民皆重视英语的大背景下,很多孩子甚至从幼儿园阶段就已经开始学习英语了。因此,当学生把自己的母语汉语作为一种特定的语言系统地学习的时候,已有的英语知识对大学现代汉语课语音学习形成干扰就在所难免。鉴于此,笔者试图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对这些干扰的表现进行总结,提出一些解决此问题的对策。

一、英语学习对现代汉语课语音学习的干扰

(一)极易混淆部分汉语拼音字母和英语字母的读音

汉语拼音字母和英语字母都来源于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最初是用来记录拉丁语的字母,大约产生于公元前六七世纪。拉丁语是罗马帝国的语言,拉丁字母笔画简单,字体清楚,用它记录语言便于书写和认读,加上宗教传播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拉丁字母成为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的字母。目前,世界上大约有120多个国家采用拉丁字母来记录自己的民族共同语或将其作为制定文字的基础。由于存在这样的渊源关系,一些学生在学习现代汉语语音的过程中经常混淆部分汉语拼音字母和英语字母的读音。

比如,在现代汉语课上,看到n,很多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将其读成[en];碰到x,一些学生头脑中最先想到的不是汉语拼音字母的读音[?],而是[eks];汉语拼音中的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ch[t??],常常会被一些学生误认为是英语当中c、h字母组合所发的舌叶清辅音[t?]。

(二)难以掌握部分拉丁字母在汉语中的特殊用法

《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字母表依次列举了现代汉语中所使用的26个拉丁字母,英语中也同样使用了这26个拉丁字母来记录自己语言中存在的音素。然而,外形相同的这26个拉丁字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体的运用情况却差别很大。由于受到英语学习的影响,很多学生在理解和掌握部分字母在汉语语音中的用法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比如,关于字母y和w的使用,《汉语拼音方案》中规定:韵母表中i行的韵母,在零声母音节中,如果i后面还有别的元音,就把i改为y,如果后面没有别的元音,就在i前面加上y;韵母表中u行的韵母,在零声母音节中,如果u后面还有别的元音,就把u改成w,如果u后面没有别的元音,就在u前面加上w。这样规定是为了在给诸如“大衣”“耽误”这样的词语注音的时候,音节的界限不至于发生混淆,即这两个字母在汉语中不表示任何音素,只起隔音的作用。然而由于英语中y和w是表示一定音素的,又常常处在单词的开头,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即便教师给学生多次强调y和w在汉语中的特殊性,一些学生仍然在其头脑中难以建立起零声母这个概念,将其误认为是辅音声母。

(三)分不清汉语韵母的字母本质和英语元音的音素本质

现代汉语中共计有39个韵母,其中单元音韵母10个,复元音韵母13个,带鼻音韵母16个,复合韵母都是由两个,或者是三个、四个字母组合而成的。英语中共计有12个单元音,8个双元音。在现代汉语韵母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注意到,汉语中的单韵母特别类似于英语中的单元音,汉语中的部分复韵母又和英语当中的双元音发音相似。由于缺乏理性深入的分析和总结,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前者的字母本质和后者的音素本质一般认识不清。

汉语中的韵母往往表示特定的音素,而英语当中的元音音素可能在特定的单词中会通过不同的字母来表示。比如汉语拼音当中的ai这个复元音韵母,实际上表示的是[a]和[i]这两个音素的复合音,而英语当中[ai]这个双元音在具体的单词中则是字母i和字母y都可以用来表示它,在单词“bike”当中就是字母i表示这个音素,而在单词“my”中则是字母y来表示这个音素。

英语当中,经常是一个字母可以对应多个音素,比如字母“o”,在“dog、not、hot”等单词中所发的音是[?] ,而在“come、love、mother”等一些单词中对应的音素却是[?]。除此之外,字母o有时还表示音素[u:](do)和[u](woman)。相比之下,汉语当中,排除个别音素所存在的音位变体情况,我们所使用的绝大多数字母和其所表示的音素之间基本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四)不能区分部分字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和特定音位及音素的不同对应情况

很多学生认为现代汉语语音章节音位这部分知识相对抽象难学一些。其实,音位只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是在一定语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学习音位理论的意义在于,一种语言或方言当中有细微差别的辅音以及元音是很多的,但是用来书写它们的字母却是越少越便于使用。如何用有限的字母去表示一种语言中诸多发音较为相似的音素,是音位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学习音位这部分知识对于创制和改革拼音文字、拼音方案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汉语和英语都是使用拉丁字母来记录各自语言中存在的音素,所以部分字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和特定音位及音素的不同对应情况,常常不能被学生准确有效地区分。

比如,汉语和英语中都使用了p和b这两个字母来记录自己语言定的音素,但这两个字母在两种语言中所对应的具体音素是有差别的。字母b,在英语中用来表示浊塞音[b](bank),字母p在英语中,用来表示送气的清塞音[p??](push),以及不送气的清塞音[p](speak)。由于这两个发音相似的音素在英语中各有自己出现的语音环境(送气的[p??]一般是出现在单词的开头,不送气的[p]则常出现在重读音节或次重读音节的前面),所以在英语中它们一般被归并为一个音位,是/p/这个音位的两个条件变体,可以用同一个字母p来表示。

在汉语中,虽然也使用了p和b这两个字母,p和b也对应了两个不同的辅音音位,但由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不存在浊塞音,因此字母b对应的是不送气的清塞音[p](班bān),字母p对应的则是送气的清塞音[p??](潘pān)。这样的区别仅从表面的发音上是很难区分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常常将出现在重读音节或次重读音节前面的字母p为何发[p]的音,简单地解释为清辅音的浊化,所以导致学生在学习音位及其条件变体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并有效地区分它们。类似的问题还存在于t和d,以及k和g这两对字母上。

二、排除英语学习对现代汉语课语音学习干扰的对策

(一)汉语拼音的学习应先入为主

在很多领域,“先入为主”的力量都是非常强大的,语言学习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能“慎于始”,那么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对汉语语音学习的干扰就会大大降低。我们目前的现状是,很多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就已经开始接触英语语音,但对于汉语拼音的系统学习则往往到了识字的时候才会展开,这样本末倒置的学习态度势必会降低孩子们对于母语语音知识学习的效果。相关的职能机构及教学单位只有竭尽全力地使汉语拼音的学习在幼儿阶段能够先入为主,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理论。

(二)汉英对比的意识应贯彻始终

众所周知,一种事物的特点,只有在跟别的事物的比较中才能显现出来,语言的学习更是如此。恩格斯就曾强调,只有将本民族语言同其他语言进行比较,才能真正懂得自己的语言。就目前来看,现在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学到了相当丰富的英语知识,因此,对于担任现代汉语课的教师而言,一定要善于通过汉英对比,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汉英两种语言在语音规律上存在的区别和联系,才能帮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的母语在语音方面的独特之处。

(三)国际音标的纽带作用不容忽视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例2

关键词:形合 意合 思维 构词

[中图分类号]:H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4-0187-01

引言

语言文化的差异包括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哲学等很多方面,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不同的表达法和习惯用法的差异,可以追究到更深层次的思维方面的差异。英汉语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莫过于意合与形合的区别。

形合和意合是语言组织方法,是从意义到具体语言形式的两个既有各自特点又不相互排斥的组词成句途径。形合(hyotaxis)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主要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衔接;意合(parataxis)指不借助于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于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语篇内部连接。申小龙(1992)认为:西方民族注重形式逻辑。强调主客的分离,因此在语言上注重形合,而汉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主客体的融合统一,因而在语言上重意合。

本文试图从英汉造字构词的角度分析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里所体现出来的思维差异的问题,即形合和意合的区别在词根词缀等构词方面的体现。

一、英汉词缀构成对比

英语属于一种拼音文字,英语的符号系统只包含二十六个字母,是形态语言,英语是一种体现逻辑思维能力的语言,其词缀功能主要为表义性词缀作为一种构词手段十分活跃。

英语中的词缀有两类:一类叫“派生性”;另一类叫“屈折性”。派生性词缀是一种与某个词根结合在一起时改变该词的词性或词义的粘着性语素,如后缀-ly改变词性,前缀dis-改变词义;屈折性词缀是一种既不改变词性也不改变词义,只起一种语法作用的粘着性语素,如动词的进行时态后加ing,复数名词后加-s。

英语中抽象名词多,汉语中具体名词多。英语中有一整套表达抽象思维的方式,使用大量抽象名词便是其一。英语中的抽象名词大多是通过虚化手段,即通过加词缀,尤其是后缀,从其他词类派生而来。比如,表示抽象名词:-ship hardship,leadarship,friendship,ladyship,和-hood manhood,motherhood,neighborhood,childhood。

而汉语中的名词,除了哲学上的名词之外,只能指称具体的东西,而且可以说五官所能感触的。现代汉语的一些抽象词尾大多来自外来语。英语说明性词语多,汉语形象性词语多。绝大部分英语具有说明性和功能性,极少具备形象性。而许多汉语词都具备形象性。

汉语词缀是一个严密性与开放型相互对立和统一的系统。从文字系统上看,汉语属于表意(ideographie)文字,汉字四四方方,字形与字义有很大的关联和统一。汉字,汉语词中沉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意合是汉字词的灵魂。汉字有四种造字法,其中“会意”和“指事”是典型的意合。比如,会意字“灾”,火在房子底下,意合为房子失火,表示“灾难”义,非常生动形象。再比如会意字“从”,由一前一后的两个“人”构成,意合为一个人跟着一个人,表示“跟从”义,同样生动贴切。象形字“日”,“月”,每个字所有笔画合起来就是该字所表达的客观实体的形状,也是一种意合。形声字的形旁也表意,比如“岗”,“岭”,“崩”都有“山”作形旁,表示它们都与“山”有关,这也是一种意合。

二、意合与形台的构调方式对比

汉语是分析型语言,不会像英语名词那样改变自身的形式变为复数,汉语动词也不会改变自身的形式表示过去,现在进行,将来,完成和被动等。中国人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英美人逻辑思维比较发达。而汉语主要依赖意义的内在衔接,形成一种隐约的意义脉络。

比较一组汉英对应的词语:牛-ox,公牛-bull,母牛-COW,小牛-caff,牛肉-beef这五对词语,汉语只有“牛”是单纯词,其余都是合成词,英语则都是单纯词。这中合成词和单纯词的区别说明了汉民族在形成这五个词所表达的概念时,只有“牛”是初始概念,其余都是用两个现成的概念作为元素合成的新概念。而英语则都是初始概念。汉民族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既注意了事物的特性,又注意事物类属的共性和事物间的联系,而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则强调事物的个性和差异。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例3

1.引言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外部形式。语言中任何词和语法形式都是依靠语音这种物质材料而存在的。然而,索绪尔也说过,“一个词中最重要的东西不是语音本身,而是语音差别。语音差别能使一个词区别于所有其他的词,因为正是这些差别传递了意义”(伊・克拉姆斯基,1993)[1]。正如Ellis所说,每一种语言独特的语音系统使得任何人在习得一门外语的语音系统时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本族语发音习惯的影响或干扰。这些影响和干扰所带来的问题就有意或无意地削减了语言本身固有的语言美,甚至改变或扭曲说话者的表达原意。因此,作为自然话语中切分出来的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位”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在语音教学过程中所必须关注的话题。

2.研究背景

白语,是我国少数民族白族的族语。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的民族,自称“白子”或“白尼”。因居住地的不同,也有“民家”、“那马”、“七姓民”之称。较其他民族,白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无论是教育水平还是民族的文明程度都相对较高的民族之一。从外语教育方面看,由于民族语言的特殊性,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就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白族而言,尤其是县以下的乡镇白族聚居区的,一般都以白语作为其日常交际的工具(《白族简史》编写组,1987)[2]。但是由于土生土长的白族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语言是他们的日常语白语,直到上幼儿园后才开始学习第二语汉语(并在带有浓重白语特点的汉语教师的教授下),后到了中学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杨红艳,2003)[3]。也就是说,对于白族学生来讲,白语和汉语都是在他们的日常环境中无意识间同期习得的语言,而英语则是后期通过学校的正规教育而习得的。

白语的书面语,即文字符号形式称之为“白文”,是建国后新研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形体的拼字白语的拼音文字,也可以说是一种汉字混合记录白语的音及汉意的文字符号(侯冲,2000)[4]。

3.英、白语语音音位对比

从语音的一些基本概念来看,英语、白语,甚至汉语三语都存在着一些共性特征:三种语言都有音位和音节之分;音位都可以分为元音(子音)和辅音(母音)两大类;形成音位区别性特征,也有类似之处。但从语音的社会属性方面观察,三种语言也有很多由其民族性特征导致的不同点。

3.1英、白语元音音位对比

从音位分析和归类上也有所不同,英语把音段音位(一般称为音素),分为元音(Vowels)和辅音(Consonants)两大类。白语则和汉语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两种语言在理论上本来都可以像英语这样分类,但传统的汉语音韵学里,却有它根据汉语特点的不同的分析法。音韵学的分析以汉字(代表一个音节)为单位,通常把它切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面的称为声母,后面的称为韵母。但是声母并不等于辅音,除了零声母如在“安”an,“爱”ai,声母都是加符号只有位于字首的辅音才叫声母,位于韵尾的辅音(如[n]和[?耷]),就不叫声母;韵母也不一定等于元音。如表1所示。

由上表得知,英、白元音音位存在异同。较英、汉、白三种语言,在音位系统命名上,白、汉语有更多的相似点,英、白因语系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

(1)英、白、汉三语的相似点

通过元音音位的比较,单元音[i]、[u]、[a]是英、白、汉三种语言共有的元音音位(从书面看)。但从发音部位看,三者在三种语言中的发音部位有所区别,汉语中的[i]是属于齐齿呼,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发音时,唇形呈扁平状,舌头前伸使舌尖抵往下齿背(黄伯荣:60)[5]。而英语里的[i]发音时舌尖抵下齿背,舌的前中部抬高,牙床半合,约开三分之一,即属于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克鲁特登:34)[6]。而在白语中,元音[i]出现在舌尖音ts、ts’、s后时,读舌尖元音[?尢],如:[tsi┫]“街”读成[ts?尢]等。正如李霁野在《英汉对比语言学》中说到的[i]这个音位在法语、汉语、英语等大多语言中都没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忽略这些细小的区别,读出来的音,不会对理解造成困难,[u]和[a]英、汉、白语中都有,而且发音部位都很相似,不同的是白语中在发元音时需在前面略带部分喉塞音[?],? ?“鸭”读成[?? ?],[]“什么”读成[]等(徐林,1984)[7],同样的,白语中的[u]也无法在汉语找到完全的对等音位。

(2)英、白二语元音音位的差异

除了以上对比之外,需要我们关注更多的是英语、白语元音音位存在的差异。

①单数差别:白语中的元音音位有31个,而英语中只有20个。

②二语都很难在彼此音位系统中找到完全对等的音位。只有相似或近似的语音音位,如:[ao]和[au],[a]、[Λ]和[a:]、[?藜:]和[?奕]、[e]和[?藓]等有很大的相似点,在英语音位中,因为发音个体的不同,形成了同个音位的不同变体。所以我们只能说在英语中可以找到与白语相似的音位,或部分英语元音的音位变体。如[ao]和[au],虽然我们分别在二语中找到了相似的音,但据史料考究,白语双元音[ao]原本是没有的,是专用来拼写近代汉语借词的。所以,由于白语发音的特殊性(正如以上所述),出现了白、英两语中的语音音位,看似相似却有着很大差别的发音。因此,在对比英、白元音音位时,可通过英、汉二语音位对比,并加上白语的发音方法后得出结论。

其次,如表所示,白语中的鼻化元音是英语元音音位中没有的。但如果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即把这些音位放在英语单词里,也就可以很轻松地找出两种语言差异中存在的相似点。如在英语lamb中的元音[a]具有后面的鼻音的若干特性,我们称之为鼻化。这时,国际音标表中的一套附加符号可以来标注同音变体之间的细微变化,也就成了[?](胡壮麟,p38)[7]。所以我们说,白语中的所有鼻化元音只是在英语元音音位中没有,而不是说在英语中没有。这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白语中独有的鼻化元音可以对我们操白语的英语习得者学习英语鼻化音产生正迁移。

再次,英语“长短”和白语的“松紧”之别。英语单元音中的长短元音具有区别性特征,如:ship/?蘩ip/和sheep/?蘩i:p/等;汉语和白语中的元音长短的区别只有松紧之别。这不仅给我们操汉语者习得英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经常在朗读和听音辨音时无法区分,同时也是白族学生在学习英语语音音位时最容易混淆的地方。

3.2英、白语辅音音位对比

老一辈的英国语音学家,琼斯(D.Jones)认为英语含有52个音位,其中28个是辅音。之后,美国当代的语音学家,杰姆逊(Gimson)加以精简认为英语中只有44个音位,其中24个是音音位。而白语中只有21个声母,而且都是单辅音。

辅音比较:

(1)相同点表现在:从英语的音位系统,我们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英语浊音数比汉语、白语都多。而且英语中清浊音大多是成对出现如[p]、[p’]、[k]、[k’]、[t]、[t’]等,构成相对立的音位。这些音位的对立可区别词义,这样不仅易于区别性习得语音,还可以在词义区别上发挥作用,如tie,die等。如汉语中的“帕”[p’a]和“罢”[pa],白语中的[p ?塾]奶、[p ?塾]闹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差异因对比而清晰、放大。正如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说过,“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英语、白语在辅音音位的不同表现在:

①二语数量上的不同:英语中有24个辅音音位,而白语中只有21个。

②从发音部位来看,白语的辅音有双唇音、唇齿音、舌尖音、舌面音和舌根音五种;英语中有双唇音、唇齿音、齿龈、齿龈音、后齿龈音、卷舌音、腭音、软腭音、小舌音、咽音、声门音等(胡壮麟:30)[8]。

③通过对比,英、白语共有的辅音音位有[p]、[p’]、[k]、[k’]、[t]、[t’]、[?耷]、[m]、[f]、[v][s]、[n]、[l]、[j],是白族学生相对容易习得的音位。而英语中的如[?夼]、[?奁]、[?]、[?藓]、[t?蘩]、[?蘩]、[h]、[r]是白语中无法找到的对等音位,是白族学生习得时较难的音位,也是造成他们学习英语语音出现障碍的直接原因;当然,也是汉族学生习得语音时遇到的最头疼问题。白语中的[?掮]和[x]是英语中没有的辅音音位。虽然从发音部位来看,英语中[h]和白语中的[x]很相似,但[h]发音部位比[x]更靠后一些。[x]在白语中是舌根擦音,在鼻化元音前读成喉擦音[h],如x? “天”读[hē┑]等。

3.3英语中的语调和汉语、白语中的声调

英语属于语调语言,汉语、白语属于声调语言。在此,三语也有相对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英语在口语中以音高的起伏变化区别说话者的感彩、态度、意图等,以此将语调分为声调和降调两种基本语调。正如罗奇所说,在大部分语言中,语调可以决定一个词或一句话的意思(P.Roach:136)[9]。如:I like this film.是一种陈述的语气,很平淡地表达说话者的意愿。而在“I like this film.”在英语口语表达中,说话者的语调升降就可以使受话者理解其感彩。

②重位上的相同点:通过音强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意义,这种通过音强的不同起区别意义作用的音位叫做重位(P.Roach:97)。如英语中可以通过重读和非重读音节来区别系统词形的不同意义(?absolutely完全地,?abso?lutely一定),又比如说一些复合词:greenhouse和green house因重音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意思,greenhouse[?grin:nhause]是指温室,而green house[grin:n?hause]可翻译为绿色的房子,等等。汉语中的重音主要表现在轻声上,如老子中的“子”,东西中的“西”等。东西(?dōng?xī)指东边和西边,而东西(?dōngxi)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或特指人或物等。白语中也有m拔(草)不加任何符号,在单字中主要是为了区别于其他七个音调。

(2)不同点

①英语可以通过元音的发音长短来区别意义,这种音位叫做时位①。时位是指通过音长的不同起区别意义作用的音位。如英语中的“脚跟”heel[hi:l],“小山”hill[hil];“打击”beat[bi:t],“少许”bit[bit]。而白、汉语中没有长短音现象,也就没有时位之说了。

②白语、汉民族共同语是声调语言,读音完全相同的两个词,由于声调不同,意义也就不相同。由于声调的不同造成不同意义的声调音位叫做调位。也就是说白、汉与英语不同之处在于调位的划分上,白语和汉民族共同语都有调位而英语没有。但是白语和汉语也有所不同。汉民族共同语的调位共有四种,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调值也为55、35、214、51(黄伯荣、廖序东,2000)[10]。而白语有五种调位,分别是阴、阳、上、去、入声,调值分别是33、42、31、55、35、44、21、55,这是根据白族读汉语时的声调按顺序排列的,再加上白语的另外两个声调排列而成。在白语中,音节发音有松、紧的区别,表现在元音和声调上如pa(33)泡沫,pa(42)奶,pa(31)闹,p’a(55)松,pa(35)八[哥鸟],pa(44)倒,p?(21)蹄,pa(55)水坝等(徐琳,1984)[11]。汉语中有妈mā,麻má,马mǎ,骂mà,而英语里book这个词,不论是念成平调的[būk]、升调的[búk]、降升调的[bǔk]还是降调的[bù],词义都没有发生变化,而只是因个体差异或地区差异造成的不同的口音罢了。

3.4归属的不同

正如以上所说的,英语和白语的语系归属不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白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之系。英语属于拼写文字,白语属于寄生于汉语的意音文字(吴安其,2000)[12]。汉语和白语两语都属声调语言及文字语言,英语属语调语言及拼写语言。

针对以上英、白、汉异同分析,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操白语的英语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将通过什么样的有效途径促使和提高学习者的语音学习效率,以从整体上提高白族人群的英语习得水平和质量,同时为我国英语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从局部作出必要的贡献。对此,我有针对性地作了相关调查,调查对象是操白语的白族同学,大多来自云南大理,都是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得出了相关数据和信息,由于篇幅有限,我将在姐妹篇中进一步阐述。

4.结语

外语语音教学,随着跨文化交际的进一步深入,变得丝毫不可懈怠,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多少数民族的国家。就教学现状来看,教师们都在不断强调口语语音的重要性,但也是在教学过程中被忽略得最多的部分。学习他语文化,从口语语音音位开始。有了语音,语言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所感知,语言才能更多地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反之,习得一种语言不习得语音,就获得不了听说的能力,语言对学习者而言也就成了哑巴语言。作为语言的开门砖,语音在教学中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在一定可能上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彻底改变这种滞后的语言习得的教学方法。

注释:

①http://ws.zscas.省略/jpkc/yyxgl/jxnrty.htm.

参考文献:

[1]伊・克拉姆斯基.音位学概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2]徐琳.白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2-37.

[3]杨红艳.白族学生英语习得的有关问题与对策.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VOL20,(6):116-118.

[4]侯冲.白族白文新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VOL27:117-121.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0.

[6][英]克鲁特登.吉姆森贡语语音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1:34.

[7]吴安其.藏缅语的分类和白语的归属.民族语文,2000,(1):1-12.

[8]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8/30.

[9]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1942/1982,(上卷初版例言).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例4

关键词:主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文化背景;语言

近年来,全球“汉语热”频频升温。据中国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介绍,在很多国家,学汉语的人数正以每年50%甚至更高的速度增长,目前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四千万,共有94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三百多所孔子学院和三百多所孔子课堂,有10g个国家、三千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汉语课程。全球学汉语的热潮成了无法阻挡的势头,全球“汉语热”传达了世界人民渴望了解中国文化的讯息,古老而不再神秘的东方语言焕发出了新的的生机。

“汉语热”的兴起直接导致了对“汉语教师”需求的激增。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预计到2010年底,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将达一亿人,至少需要五百万名汉语教师。目前全世界每年至少需要一万名对外汉语教师,而我国仅能派出2000人。而与对外汉语教师紧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对外汉语人员在质量上存在着一定的“短板”问题,对外汉语人员在自身素质、对外教学实践中还不能完全适应各国的需求。

确实,对外汉语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会说汉语并不一定能教好汉语。对外汉语教师要对教学本身有理性的认识,要有技能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的才艺,要有汉语知识和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等。此外,教师还需要了解学习者母语的语言特点,了解其在学汉语时最容易犯什么错,以及学习者自身的文化背景等。可以说,除了丰富的汉语知识外,这些都离不开系统的学习和训练。

一、以普通话为标准

《世界汉语教学百科辞典》将汉语定义为汉族的语言,中国各少数民族的通用语言。现代汉语有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等方言,其标准是普通话。而普通话作为现代汉语的标准语及其高级形式,指的是目前通行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正式交际领域,由政府提倡和推广的规范化语言。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言规范。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是一种外语教学,它的任务是训练、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对以汉语教学、研究和翻译为终身职业的学生则要求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多半是成年人。对于一名成年人而言,母语之外,掌握第二语言的难度往往是很大的。特别是汉语,一般认为,外国学生学汉语比中国学生学外语要难得多,这和汉语本身的特点有很大关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试想想,中国的语言如此丰富,方言如此之多,有些我们自身都听不懂,如果不以一种我们自身都能接受、都能听懂的语言作为统一的标准,那还怎么去教外国学生呢?岂不是让他们越学越糊涂,越学越困惑,越学越觉得困难,这对于外国学生学习汉语、对于汉语的对外普及都是极为不利的。由于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普通话”,具有极强的交际潜力、社会凝聚力和对其他方言的影响力,因此,普通话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范式,是不容置疑的。对外汉语教学应以普通话为标准,这是顺利完成对外汉语教学任务、引导外国学生进入汉语世界的前提和关键。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语言训练中,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地排除地方方言的影响,提高普通话水平,提高日常交际中准确使用普通话的能力,以适应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

二、注意汉语语音教学

学习一门语言,发音是基础。汉语拼音对语音教学、听力口语教学、汉字教学以及语法和词汇的教学有很大帮助。汉语和英语分别作为非形态语言和形态语言的典型代表,既具有人类语言语音系统的共同性,又有其各自的特点。由于汉语拼音和英语在拼写上的区别,外国学生学汉语难免会有点洋腔洋调,这就使得汉语的四声成为他们学习汉语的难点,发音失误也常常闹笑话。比如有的学生把“同窗”说成“同床”,就很尴尬。

对外汉语教师面对外国学生,首先就有正音的任务。由于受第一语言的干扰,学习第二语言时很容易产生语言的“负迁移”现象,即学生用自己母语中的发音来替代目标语言中的发音。语音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发音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汉语学习的效果和水平,影响到他们使用汉语的质量。养成正确的发音习惯,可以使学生具有使用普通话的能力,为学习汉语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外国学生学习汉语,首先要学好汉语语音。对于汉语中的拼音和英语中的字母,可以用直接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一一对比,认识两者之间的区别,增强记忆。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教学规律的阶段性,确立教学的侧重点。一般而言,对外汉语教学都是在初级阶段加强声母、韵母的教学,让学生准确掌握普通话的语音特点和语音规则,在教学过程中,要分阶段进行:(一)初级阶段:要让学生初步掌握四声的基本调值发音,初步建立汉语是声调语言的印象,让他们正确掌握不同于其母语的发音方法;而在通过语音关后,应当着重进行声调辨义的相关语言练习,培养学生对声调的敏感,掌握声调在语境中的变异,并加强轻重音、语调的学习和练习,不说“洋腔洋调”,只说地道汉语,向标准普通话的目标努力;初级阶段不能太长,要求不能太高,否则会使学生在初期就丧失学好汉语的信心。(二)提高阶段:随着学生词汇量的扩充、语法知识的丰富,在各种语境中的声调学习以及更高层面上的语音的学习,包括轻重音、语调的学习,则应占据较重要的地位,甚至伴随留学生此后学习汉语、使用汉语的全部阶段。

三、注意两种语言句式结构上的区别

句子是在语音、字、词、短语等的基础上,形成的表达较完整意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英汉两种语言的区别在句式上的表现最为集中、复杂、明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句式上的区别难度相对要大,讲解的难度也要相对大一些。

由于文化和语言习惯上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式上形成的主要区别有三点:

汉语句子为意合型或语义型,英语句子为语法型或形合型。也就是说,汉语句子的根据在语义,英语句子的根据在语法。在汉语中,衡量一串词语是否成立为句子,要看这串词语能否表达出相对完整的意思。

相比较而言,英语句子的“主谓结构”为句子主干,其他成分则通过各种连带附加关系附着在这条主干上,犹如树枝与树干的关系。人们把英语句子的这种结构称做“多枝共干”型。与英语相比,汉语句号的位置有弹性,句子标准较宽松。有人形象地把这种句子称为“竹节”式结构,也有人称为“板块”式结构。

由于汉语的“意合”特点,有些汉语句子的内部成分常常一一罗列,呈现并排式结构,外形上没主从之分,层 面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标记。在句子结构上,汉语整体上显得头大尾小,有人将其比做“狮子头”形状。因为其状语总放在谓语或句子主体前边,定语无论长短,都置于中心词之前,形成“左分支”结构。这种结构特点往往使得汉语的状语部分长,主谓部分短;主语部分长,谓语部分短;修饰成分长,中心成分短。而多数英语状语的正常位置在主干成分之后,由此形成了英语的右分支结构;英语的定语成分除单词外,多数都置于中心词之后;另外,英语重视末端重量,凡较长的词语或累赘的成分均需后移,有时甚至须使用假主语来避免句子头重脚轻。

四、注意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及惯用语的区别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中国全面介入国际事务,进入国际市场,展开全球合作交流战略的一项重要国策,被界定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面对不了解汉语文化背景和国情的外国学生,对外汉语教师在语言教学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文化知识并用于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国际汉语教师还要了解所执教国家的基本文化知识,在教学中通过文化差异的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知识。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例5

关键词:汉语;语言迁移;英语语音;对比研究

心理学中的迁移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而外语学习研究领域中的迁移“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汉语及汉语学习经历对学习新语言的影响。任何迁移形式的产生都会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而影响英语语音学习迁移的因素包括学习材料间的共同因素、对材料的理解程度、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定势作用、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及知识的运用等。

一、 对比研究概念

这是建立在美国学者雷多1957年提出的“对比分析”基础上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该对比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焦点是语言迁移。语言的对比研究有助于人们认识语言间的区别和联系。李庭芗先生指出,“英、汉在语音方面有哪些相同和相异的地方,是每个英语教师所必须了解的。英、汉对比的知识能帮助教师根据英、汉的异同,预见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从而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二、英汉语音音位的对比分析和迁移

音素是一个发音动作构成的最小语音单位,但在言语交际中能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音位。音位分为音段和超音段两种。而音段包括元音、辅音,元音与辅音、辅音与音在词中的组合,即音位组合或音节;超音段音位则是指重音,音程,节奏,音调,语调等。以下是两种语言音位的对比分析和迁移作用的情况:

1、元辅音与声韵母

英语有20个元音、28个辅音。汉语有声母22个,韵母31个。英语元音分为单元音和双元音;而汉语的元音分为单韵母和复韵母。但英语的单元音数量比普通话的要多,且分得细。汉语里只有6个单韵母;英语有12个单元音,而且分为前、中、后元音。其中/I、u、e、a、q/等单元音在普通话中找不到近似的音,很难说普通话说得好的人一定就能发好这些音和包含这些音位的单词和句子。而在普通话中能找到的近似音如/i、u/,前者发音的舌位比英语更靠前,后者则更靠后。

另外,汉语中的复韵母/ei、ai、ao、ou/和英语中的双元音/eI、aI、au、eu/都以强元音为主,向弱元音方向滑动。但汉语滑动较快,且并没有达到弱元音的位置,念起来两音浑然一体;英语的双元音滑动较明显,两者相对独立,普通话较好的人很容易将like误念成/lak/或/lek/。且两者在发音的部位和口形上都存在差异。发复韵母/ei、ai、ao、ou/的口形张得小于发双元音/eI、aI、au、eu/,但舌位略靠后。汉语和英语里都有三元音,其发音方法各不相同:发汉语三元音的方法是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中间的元音紧张度强,形成一个音节,如/iao、uai、iou、iao/等;英语的三元音由双元音加//组成,但不是出现在同一个音节里,其发音方法是由强到弱,再由弱到次强。

汉语和英语的辅音音位也是不同的。英语的辅音多数是清浊成对的,如/p、b/,/t、d/,/k、g/等;而汉语的辅音多数分为送气和不送气的清辅音,如/p、b、t、d、k、g、j、q、x、zh、ch、sh、z、c、s/等,浊辅音只有/r、m、n、l、ng/5个。汉语的送气和不送气区别意义;英语的清浊可以区别词义,影响元音的长度和同化相邻的辅音。如元音/r:/在 caw,cord,caught三个单词中的音程不同,在caw中发音最长,在cord中次之,caught中则最短。此外,英语中的辅音根据所处的位置不同和所连接的音位的关系,会产生音位变体。如音位/t/在不同的发音环境中,它的发音是不一样的,在top中是送气的;在stop中是不送气的;在certain中是鼻腔爆破;在little中是舌边爆破;在that kid中是不完全爆破;在that day中是失去爆破。而这些现象是英语有的。

2、音位组合―音节对比音节既是语音学也是音位学中一个重要概念。然对其定义却说法不一。就结构而言,“音节是由一个或一系列音位构成的语音结构”。音节通常由起音,领音和收音构成,领音一般是元音,起音和收音常常是辅音。英语音节构成形态要比普通话音节构成复杂得多。具体形态如下:

英语音节:V-VV-VVV-CV-CVV-CVVV-VC- VCC-CCVV-CVC-CVVC-CCV-VCCC-CCVC-CC CVC-CCCVVCC-CCCV-CCVVC-CCVVCC-CCVCC C-CCVCCCC-CVCC-CVCCC-CVCCCC

汉语音节:V-VV-VVV-CV-CVV-CVVV-VC-CVC- CVVC

综上可看出,汉语的音节结构相对简单,常常是单辅音加元音;但是英语音节的首、尾常常出现辅音群,如 must, tempt ,texts, thousandths等。即汉语中只有单辅音型的音节,没有辅音群型的音节。辅音群型的音节成为中国学习者的语音难点。学习者惯于在读英语辅音群中夹带元音,如把green念成/~ri:n/。

另外升调时容易从词尾的辅音开始,试图把它拉的很长,既费力又发音不规范。这是因为汉语的音节除/n/和/ng/两个鼻辅音外,都以元音结尾,且节峰前最多只有一个辅音;而英语的音节节峰前最多可有三个辅音,如/sprIt/等,而节峰后最多可有四个。

3、语调语言和声调语言

汉语中的每一个字(或音节)都有一个区分字义作用的声调, 如/mā/妈,/má/麻,/mǎ/马,/mà/骂,还有一个轻音/ma/吗,语音学家称汉语为声调语言;然而在英语中,单词的音调不改变它的词义,如book/buk/在读成平调、升调或降调时始终是“书”的意思,但英语的单词被用于句子时,就要赋予它一定的语调,来表达说话者的态度、语气等,这种语调的核心一般放在语句的末尾,所以语音学家把英语叫做语调语言。如:This is yourseat.句末的降调表示肯定的语气,但 This is your seat?表示疑问的口吻,以求取得对方的证实。汉语句子的语调也常常落在句末的重读字上,但由于这个重读字本身又有固定的声调,其实际语调必然受到该字本身的声调和所需语调的共同影响。可见,由于汉语语调受字调的限制,升降规则比英语复杂,升降的幅度也要小。中国学生由于受汉语的这种声调、语调的负迁移影响,讲英语时往往语调平平,抑扬不太分明,升降起伏较小,很难学会英语那种梯级下降型的语调。

4、其他语音方面的负迁移

英语单词没有辨义的声调,重音是重要的语音要素,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如:′converse(名词,相反的事务),con′verse(动词,交谈)。在汉语词组中起辨义作用的是声调而不是重音,声调比重音在话语中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除词尾含有虚词的词组(如桌子、木头等)和个别词组(如爸爸、妈妈等)外,大部分词组中的每个字都读成同样的轻重程度,如教师、天气等。这种汉语特点迁移到英语学习中,常常使初学者读多音节英语单词是重读、轻读音节不明甚至重音错位。

三、结束语

汉语和英语在发音的特征、规律、音位的数量与性质等方面都存在异同,而且差异性大于相似性,在二者相似性较强的方面,正迁移作用较为明显;二者差异表现明显的方面,负迁移作用却占了上风。既然汉语在英语语音学习中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两方面的双重作用,因此,在英语语音教学中师生应一起尽量克服汉语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干扰,促进汉语对英语语音学习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冯忠良.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 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 R.Lado. Linguistic Across Culture[M].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例6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汉语学习者的数量也不断增多,包括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英语与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在多种句式语法结构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而被动句作为两种语言中共有的一种基本句式,虽有相同点但大量区别依然存在。因此母语中的负迁移现象往往对汉语学习者被动句的习得造成困扰,引发偏误。汉语中的“被”字句作为有标志被动句中的典型代表,自然是汉语被动句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由此产生偏误的频率也更高。以英语为母语者在“被”字句学习过程中因其母语负迁移现象产生的偏误区别于其他语言汉语学习者,有其特殊性。本文拟对汉语“被”字句与英语被动句中的语法结构进行对比研究,针对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习得汉语“被”字句时在主语、谓语、状语、宾语和补语这五个方面出现的偏误加以详细分析,并探讨行之有效的对策,期望能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提供帮助。

一、汉语“被”字句与英语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按有无标志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有标志的被动句,含有“被、给、叫、让”等明显被动词;另一类为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义被动句。“被”字句作为有标志被动句中的典型代表,有其特有的句式结构:主语+被字介词结构状语(“被”+宾语)+谓语+补语(有时可省略)。如例句:

树叶(主)/被风(状)/吹(谓)/跑(补)了

他(主)/被我(状)/打(谓)了/一顿(补)

注:“了”为语气助词,不划分成分

英语中的被动句即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是一种不知道动作执行者或强调动作承受者的,在形式上主语表示为动作承受者的句式。其被动结构一般表示为:be+done或get+done。用这种结构的被动句侧重于动作的结果而不是动作本身。如:

The man got hurt on his way home.

那个男人在回家的路上受伤了。

How did the glass get broken?

杯子怎么破了?

这两个例句中更多的在强调“受伤了”和“破了”的动作结果。另外,因英语语法的特殊性,英语中的被动语态是有严格时态限定的。可以变为被动语态的时态大体来说共有七种,分别为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和过去进行时。其具体句式结构各有其特殊性,但万变不离其宗,都为被动句一般结构的变化形式。

汉语“被”字句与英语被动句在句式语法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这也是汉语学习者因母语负迁移现象造成“被”字句偏误的主要原因。下面就通过对英汉被动句的对比分析,来探讨由母语负迁移现象带来的多种偏误。

二、由母语负迁移带来的偏误

(一)主语偏误

汉语“被”字句中的主语是特定的,即在不说明的情况下谈话双方都知道的,这是相对于泛指而言的。李珊(1994)曾指出“动作作用的对象一般总是具体的有限的。例如:‘西被顾客打破了。’主语‘东西’是被处置的对象,必定是具体而有限的,不可能指任何‘东西’,所以‘被’字句的主语通常是‘有定’的。”①再如此例:

苹果被我吃完了。

小偷被警察逮捕了。

英语被动句中主语前常用冠词修饰,冠词分为不定冠词,定冠词和零冠词。根据主语是否有定,加以区别选用。上述两例的英语原句为:

An apple was eaten by me.

A thief was caught by the police.

在英语被动句中,主语的有定和无定没有区分得那么明显,无论是有定还是无定都并不影响语义的理解,在语法上完全行得通。由于英语中这两个被动句均采用的是不定冠词,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常因英汉语法的差异在汉语被动句中把不定冠词加在有定主语前,造成偏误。如:

*一个苹果被我吃了。

*一个小偷被警察逮捕了。

(二)谓语偏误

汉语中的“被”字句在被字介词结构状语的后面直接添加谓语动词,其结构为:“状语+谓语”。此处的谓语动词在语义上存在着主动意义,如例句:

我被妈妈叫醒了。

他的桌子被我弄脏了。

这两个例子中的谓语成分,无论是“叫醒”还是“弄脏”,在语义上都是施动者的主动行为。

如上文所述,英语中的被动句基本结构为:be+done 形式,done作为动词的过去分词,其在语义上表示为受事者因动作行为的发生而产生的某种结果,是一种被动状态。如上述两例的英语原句为:

I was woken up by my mom.

His desk is stained by me.

由于谓语动词在汉英被动句中存在语义方面主动与被动的差别,以英语为母语者在学习“被”字句时常出现以下偏误:

*我被妈妈醒了。

*他的桌子被我脏了。

(三)状语偏误

汉语“被”字句通常是由主语,谓语以及主谓之间的由介词“被”引进施动者,构成介词结构状语组成的。如例句:

他被老师批评了。

他被狗咬了。

英语中的被动句是由宾语+be+动词ed+(介词+主语)形式构成的。通过英汉被动句式比较不难看出最易出现的偏`是状语的语序问题。上述举例中的英文原句分别为:

He was scolded by the teacher.

He was bitten by a dog.

由于汉语中的介词结构状语只能放置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而英语中的介词短语放置在谓语动词之后,汉语学习者常造成语序不当的偏误。如:

*他批评了被老师。

*他咬了被狗。

(四)宾语偏误

在汉语被动句中,主语是受事的一方,是被动的一方,而宾语则是“被”字后连接的施事的一方,是主动的一方,格式为:主语+状语+谓语。如例句:

树被风刮走了。

菜被他吃完了。

英语中的被动句式施事方为“by”后连接的主语而受事方为句首的宾语。格式为:宾语+谓语+状语。(此处不考虑状语偏误)如上述例句的英语原句:

The tree was blown away by the wind.

The dishes were eaten up by him.

这两个例句中真正施事的宾语分别为“风”和“他”,受事主语分别为“树”和“菜”。由于英汉被动句中的主语和宾语位置在形式上正好相反,主谓宾式的语法分析在英语被动句中是看形态而非语义的。所以当汉语教师着重强调语法结构时,有时汉语学习者会因无法判断何为主动对象何为被动对象而产生主被动对象语序颠倒的语义偏误。如:

*风被树刮走了。

*他被菜吃完了。

(五)补语偏误

汉语被动句中谓语后的补语有以下作用:说明动作行为的方向、数量、时间、处所、可能性等,或者说明性状的程度、状态等。如趋向补语“去”,“来”,“上”,“下”,“回”等,具有表示行为方向和性状的作用。此处以趋向补语为例:

信昨天被哥哥寄出了。

橘子被装进袋子里了。

英语中的被动句在动词过去分词后并不存在如汉语被动句中谓语后的补语成分。上例英语原句为:

The letter was sent by my brother yesterday.

The oranges were put into the bag.

由于上述补语差异,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往往不知道在造类似具有补语成分的“被”字句时应加上对谓语动作的补语状态词,常产生如下偏误:

*信昨天被哥哥寄了。

*橘子被装袋子里了。

三、从偏误分析看对外汉语教学

(一)教师课堂教学

教师作为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客观因素之一,其作用不可小视。在对外汉语被动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而不仅仅依照教材和大纲照本宣科。在初步讲解“被”字句时,教师不仅应给出“被”字句的基本公式:主语+被+宾语+谓语+其他成分(如补语),subject+被+object +verb +other element,还可以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将此基本公式简单化教学,并辅之以大量的举例。如薛凤生(1994)把“被”字句的公式简写为:“A被B+ C”形式,A为主语,B为宾语,C为补语及其他成分。该公式不仅将语法结构清晰简单化,而且将语义明确化,即A为受事者,B为实事者,C为动作性质或状态。教师可根据此基本句式简化形式举出句例,以提升汉语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如:

诡计被拆穿。

水果被大家吃完了。

香港被中国收复了。

在“被”字句教学中,切不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告诉学生把“by”直接理解为“被”,从而导致偏误。教师还需将易出现偏误的句子作为反例,将其与正确的形式进行语法结构的对比分析,以预防学生出现类似偏误。

最初开始讲解“被”字句时,进行一定的生活情景导入不失为一种活跃课堂气氛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从简单易懂的“被”字句进行切入,使汉语学习者能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接受,到模仿再到亲自实践,以此一步步循序渐进地提升汉语学习者的“被”字句理解运用能力。

(二)教材编排

现行外汉语教材中在“被”字句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编排不合理的部分。高顺泉(2001)指出:“传统的教法明显的特点是句法、语义结构方面的介绍多,而语用功能方面的解释少……教学常常局限在单句句型之内,孤立地强调句法限制和语义特点,有些规则旺旺说得过死……”对于仍然存在的教材弊端,应注重加强编排,如在“被”字句知识点的编排上注重重点与难点的结合,依照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特性进行循序渐进的由浅入深式的引领教学,而不仅仅将有关“被”字句的知识点机械化地简单呈现出来。

在对外汉语“被”字句教材的配套练习中,也存在一些亟需改善的部分,如整理句子的题型过少,改错题型中偏误举例不够鲜活的情况。整理句子可以帮助汉语学习者逐渐掌握句子的语法结构,从而提升汉语学习者熟练运用“被”字句的能力,其作用不可小视,笔者认为该题型甚至可作为“被”字句练习的重点而进行反复大量的练习。对于改错题型,笔者认为可将其与造句题型相结合。如采用汉语学习者之间相互学习的模式,让汉语学习者之间相互检查彼此造句是否准确,并学会修改对方不准确之处。此举不仅可以将陈旧的偏误举例鲜活化,真实化,而且也有利于加深同语种学习者之间对汉语“被”字句学习的认识,从而有效规避下次犯同样错误的可能。

四、结语

本文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被动句式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语法结构中的主语、谓语、状语、宾语和补语这五种角度进行了因母语负迁移现象而产生偏误的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

在主语问题上,因汉语主语特定而英语主语有定和无定区别不明显,易产生不定冠词错加的偏误;

在谓语问题上,因汉英被动句中谓语动词在语义方面的主动与被动存在差别,易出现语义颠倒的偏误;

在状语问题上,因介词短语的位置在两种语言中的放置情况不同,易出现语序偏误;

在宾语问题上,因英汉被动句中的主语和宾语位置在形式上正好相反,易出现主语宾语颠倒的偏误现象;

在补语偏误上,因汉语学习者忽视在谓语动词前添加补语状态词,从而出现补语缺失的偏误。

不难发现,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在其“被”字句的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偏误有其特殊性,而据此设计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可以有效提高汉语“被”字句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贾晓蕾.对外汉语教学中“被”字句的偏误分析及其教学策略[J].语文学刊, 2012,(10).

[2]刘春.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被”字隐现偏误研究[D].湖南大学,2014.

[3]郭晓玮.留学生学习汉语被动句的偏误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8.

[4]姬敏.以英语为母语留学生“被”字句课堂教学设计[D].河南师范大学,2015.

[5]王晓洁.“被”字句教学设计[D].吉林大学,2014.

[6]贾雨薇.面向对外巧语教学的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

[7]蒋彤.被动句的汉英对比研究及其对对外汉语被动句教学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13.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例7

一、字母词“入典”之争的由来

字母词主要指由拉丁字母、希腊字母等西文字母构成的或由它们与数字、汉字或符号混合构成的词语,其中大部分为缩略形式。《现代汉语词典》为现代汉语使用规范的权威词书,在1978年的第1版中就收录了“阿Q”“三K党”“X射线”3条字母词,1996年第3版正文中增加“卡拉OK”一词,并首次在正文后以附录形式吸纳了39条“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后在词典中以附录形式出现的西文字母词词条不断经历增删修订:2002年第4版(增补本)收录字母词145条(正文3条不变,附录收142条);2005年第5版在第4版基础上(附录中)新增49条,删除9条;2012年第6版正文和附录收录的西文字母词已达242条(正文3条,附录239条)。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中西文字母词的收录与增删修订如实地反映了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变化,也体现了中外越来越多的文化接触和交流。西文字母词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汉语词汇同其他民族词汇交流时存在的空白,属于一种更为纯粹的“借词”,因为绝大部分字母词不仅音与义都借自外语,连同字形也一并来自外语。近年来,汉语中西文字母词不断涌现,数量迅速增加,这也反映了在中外交流中作为强势语言的英语对汉语的影响和冲击。正因如此,第6版《词典》一经问世,就因收录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而备受关注与争议。包括“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翻译家江枫、《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傅振国在内的百余名语言文字工作者联名向新闻出版总署、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举报《词典》违法,认为《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有损汉语纯洁,威胁汉语安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商务印书馆于8月29日在京召开专家座谈会,就《词典》字母词条目展开讨论并回应质疑,认为《词典》编纂者根据词语使用频率、为读者查阅方便而慎重选取一定数量的字母词编入附录中,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充分考虑到了字母词与汉字词的区别;华龙网等大型网站也就此辟专栏进行讨论和意见征集:学生群体和外企工作者倾向支持字母词“入典”,认为字母词具有鲜活性,已融入生活;部分文字工作者则持反对态度,认为字母词“入典”可能会改变年轻人的语言习惯,影响汉语的传播和发展。

二、汉语语言环境中字母词的存在“弊大于利”

字母词“入典”之所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归根到底在于字母词本身就存在争议。字母词应如何分类?与汉语词汇有哪些不同?在实际运用中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应当考虑的。

(一)字母词的分类

西文字母词按构词成分可以分为纯字母词和混合字母词两大类。2012年新版《词典》收录纯字母词181个,均为缩略形式,或提取一个单词中的几个关键字母,如:“PS”(用软件对原始图片进行修改,英文“Photoshop”的缩写)、“FAX”(传真,英文“facsimile”的缩略变体),或提取几个词的首字母构成简称,如:“AQ”(逆商,英文“adversity quotient”的缩写)、“CBD”(中央商务区,英文“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的缩写)。混合字母词则包括字母汉字混合词、字母数字混合词、字母符号混合词三种类型,新版《词典》收录此类字母词共61个,如:“X光”(X射线)、“C2C”(电子商务中消费者对消费者的交易方式)、“CD-R(刻录光盘)”。无论是纯字母词还是混合字母词,在书写形式上,由于笔画少,较之于方块汉字组成的词写起来更为简便,符合语言经济省力的原则。也正是因为书写形式的不同,西文字母词出现在汉语中就非常醒目,容易形成视觉焦点,因而经常与汉语词一同出现在广告、标语等宣传语言中,如“终极PK”“PS教程大放送”等等。

西文字母词按来源可以分为“借入式字母词”和“自创式字母词”两大类。“借入式字母词”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WTO”(世界贸易组织)、“DNA”(脱氧核糖核酸)、“GDP”(国内生产总值)等;“自创式字母词”则是仿照英语缩略词的构词方式,一类是先把汉语英译再取首字母,另一类则直接由汉语拼音的首字母组合而成。前者有“CCTV”(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中国中央电视台)、“CBA”(Chinese Basketball Association 中国篮球协会)等,后者有“HSK”(汉语水平考试)、“PSC”(普通话水平测试)等。借入式字母词以快捷的方式、精炼的形式填补了汉语词汇的空白,丰富了汉语表达;而自创式字母词采用了对外的视角,与国际接轨,便于国际间的交流沟通,也有利于在国际交往中以便于识别的通用语形式宣传中国的方方面面。

西文字母词按内容则可以分为术语(如:“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RT”阴极射线管)、专名(如:“CIA”美国中央情报局、“WHO”世界卫生组织)、日常用词(如:“T恤衫”“K歌”)三大类。随着国际间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的不断深入,大量术语、专名以及用于描述新事物的日常用语涌入中国,随之产生的问题就是因为翻译滞后、译法不统一造成的口语或书面语形式的混乱,而直接使用西文字母词可以使表意更加准确,避免歧义的产生。

(二)字母词与汉字词的区别

西文字母词的构词形式与汉字词不同。首先,构词成分不同:西文字母词的构词成分主要为西文字母,它与作为汉字词主要构词成分的汉字分属表音和表意两大体系。其次,简缩方法不同:西文字母词多为英语的简称形式,其简缩时多为取一个英文单词的几个关键字母或取几个单词的首字母;汉语简称则是由关键字组成。

西文字母词的表义功能与汉字词不同。由于西文字母词多为某几个单词首字母的缩略形式,每个字母可以分别对应不同的单词,因而字母组合产生的意义非常多,比多为单义词的汉语简称更容易在实际交流中产生歧义。

西文字母词的使用范围与汉字词不同。首先,在空间上,与汉字词在汉语语言环境中的畅通无阻不同,西文字母词的使用范围是有限的。虽然我国普及英语教育多年,但人们受到的英语教育毕竟有限,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能听懂并识得英语的人几乎没有。其次,西文字母词使用的时间范围与汉字词不同。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流通速度并不相同,每种语言的词汇系统都不断经历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灭亡,字母词也有时效性,如果借词时只图一时之便直接“拿来”而不及时“汉化”,当该词在原语言环境中被淘汰时,这些“不中不洋”的借词就会显得格外尴尬。

(三)字母词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不同类别的字母词在汉语语言环境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但通过分析以上字母词与汉字词的区别,不难看出字母词在汉语语言环境中使用时存在的种种问题。

首先,因为构词成分不同,字母词和汉字词同时出现在书面形式中时会影响方块汉字的整体美观,在口头交际中汉语夹杂英语也会显得不伦不类。由于西文字母词不符合汉语构词规律,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像汉字词一样进一步简缩,实际使用时并没有比汉字简便。如:“加入WTO”可以先还原成汉语,再简缩成“入世”,5个音节变成两个音节,更加简便;又如:“CPA”汉语对译过来是“注册会计师”,可以进一步简缩成“注会”等等。

其次,由于西文字母词的多义性,在汉语环境中使用时容易引发歧义。例如2012版《词典》收录的自创式字母词“PSC”在书中释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汉语拼音缩写形式,但是在实际语言应用中,“P”“S”“C”还可以分别代表不同的英文单词,“PSC”可以同时是“Population Society of China”(中国人口学会)、“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美国公用事业委员会)、“Port State Control”(港口国监控)、“Product Safety Commission”(产品安全委员会)等词的缩略形式。类似的例子还有“ABC”“AV”“DC”“PET”等等,这类字母词在使用时需要通过汉语注释排除歧义,如果不加注释往往会引发误会,降低交际效率。网络语言受西文字母词影响也在大量自创拼音的缩写形式,比起这些新的拼音缩写,借入式字母词的群众基础就显得非常单薄,如:《词典》收录的“TMD”(美国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heater missile defense的缩写)就远不如国骂“TMD”知名度高。

第三,由于使用范围不同,汉语语言环境中过度使用字母词有可能会脱离群众;字母词的读法有待统一,《词典》上并没有给出语音标注,只能在书面形式上辨别字母词的词义,在口头交际中使用字母词则容易因其特殊的语音形式造成理解困难。另外,借词的首要目的在于方便交流沟通,但一些字母词在原语言环境中淘汰后仍然广泛用于汉语语言环境中,例如:2012年第6版《词典》附录中还保留着字母词“W.C.(厕所)”的词条,该词借自过去英国人用的“water closet”,现在在英语国家中早已淘汰,但它在中国的知晓度仍然很高,且在实际交际中大有取代对应汉语词“厕所”之势,这不仅不利于国际间的交流沟通,还影响了汉语词汇的纯洁性。

通过分析字母词的分类和字母词与汉字词的区别,不难发现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字母词的存在也有其合理性,它的确在交际中以简便快捷的形式发挥了独一无二的桥梁作用。比起字母词之“利”,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字母词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除了以上提及的几条外,近年来字母词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汉语的发展,不利于汉语和汉字真正地“走出去”。

三、字母词入典“利大于弊”

字母词的存在弊大于利,字母词“入典”却无可厚非:对于字母词“入典”,质疑的声音主要针对字母词不够资格编入作为汉语语言使用规范的《词典》,但是《词典》并没有在正文中编排字母词,而是在正文后另辟附录专门收录,这就在形式上很好地区分了字母词和汉字词。虽然字母词无法被纳入汉语词汇系统,也不够资格在《词典》正文中出现,但《词典》收录字母词意义重大。

首先,西文字母词是时代的产物,语言的实际应用并没有门槛。新时期,新概念和新事物不断涌现,语言间的接触更加频繁,而新词首先在一种语言环境中被创造出来,并由它的原产地流向其他缺少此类词义描述的语言中。我国全民素质的提高,特别是社会、学校中英语教育的普及使主要来源于英语的字母词具备了在汉语语言环境中被理解的可能性,并被较高频率地使用。在关于字母词“入典”的讨论中,学生群体和外企工作者就是字母词的忠实拥护者。正是因为字母词在汉语语言环境中具备一定的使用率,又有一定数量的使用人群,《词典》才会择取其中部分词语以如实记录汉语语言生活的变化,也为读者解疑释惑,尽工具书之责。

其次,《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还体现了新时期汉语开放、兼容和多元的特点,一方面汉语词汇系统不断吐故纳新,另一方面,汉语对外来词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汉化能力。上文提过,字母词是一种更为纯粹的借词,历史上借词时通常使用的方法是根据本民族语言中现有的语素材料和语音进行改造,字母词先把形、音、义一起借来,有待通过“汉化”改造成只借意义的“意译词”。将常用的字母词以附录形式收入《词典》,有利于在“汉化”外来词这个过渡阶段为读者查阅提供方便,同时可以提供一份语言发展和词汇系统更新的真实记录。

四、字母词“入典”之争的启示

《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发争议,从侧面反映了西文字母词在汉语语言环境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

首先,西文字母词的读音有待统一。《词典》附录 “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中西文字母无注音。1996年版《词典》正文中收录了3个字母汉字混合词——“阿Q”“卡拉OK”“三K党”,直到2002年版《词典》,这三个字母词中的字母都是以汉语拼音的形式标注语音,“Q”注作“qiū,又kiū”,“OK”注作“ōukèi”,“K”注作“kèi”。但从2005年版《词典》开始,正文字母词中字母的注音被取消。字母词没有规范的读音,就会影响语言交际的准确性和效率。至于选取怎样的注音方式,存在国际音标注音、汉语拼音注音、汉字注音三种意见。我们认为汉语拼音注音比其他两种注音方式更为合理。参考英语词汇中吸纳的汉语词,如“Confucius”(孔子)、“tofu”(豆腐)、“kow tow”(磕头)、“mahjong”(麻将)等,读音是英语化而近似汉语拼音的发音,并不影响我们的理解,因此我们在借入西文字母词时也不必追求读音和西文读音完全一致,字母词在汉语语言环境中使用,就应赋予它与汉语语音系统相符的语音形式,这样不仅便于讲汉语的人使用和掌握,也有利于把字母词纳入汉语词汇系统。

其次,西文字母词的使用有待规范。许多语言文字工作者之所以反对西文字母词“入典”,是因为汉语语言环境中存在字母词滥用的情况,一旦它们进入作为汉语词汇规范权威的《词典》,就会给读者造成字母词合法化、规范化的错觉,进而误导人们认为汉语可以混杂英语一同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规定:“汉语文出版物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应当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做必要的注释。”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也要求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来语言文字。但在我们可以接触到的电视网络媒体、报刊杂志中,诸如“GDP”(国内生产总值)、“DIY”(自做)、“QC”(质量检查)等西文字母词常常不带汉语注释单独出现,会影响甚至削弱汉语作为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造成语言使用的混乱。因而西文字母词的使用有待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防止滥用。

第三,西文字母词应尽快走上“汉化”之路。在立法监督以防西文字母词滥用的同时,尽快把它们转化成方便人们识记、使用的汉语新词,才是保护汉语的一大良策。大量西文字母词出现在汉语语言生活中,正是“翻译缺位”和“翻译滞后”的表现。每种语言中都有借词,汉语词汇曾吸收过不少外来词,其中包括部分从日语中直接“拿来”的“形借词”,如“背景、常识、法律、作者”等等。在近代,日本与西方的接触比中国更为频繁,因而首先把因交流产生的新事物翻译成日文,并以书面语汉字的形式加以记录,由于字形相通,汉语从日语中借词时可以直接借词形并按照汉字本身的读音来拼读这些新词。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与西方国家开始直接对话,由于汉字和西文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少了日语这个桥梁,借词应该坚持的正确原则是先翻译(包括音译和意译)后吸收。如“电话”借英语“telephone”一词,经历了先音译为“德律风”再意译为“电话”的过程。字母词是没有翻译成汉语的英语,应该遵循先翻译后吸收的原则,尽快“汉化”,然后从汉语语言环境中剔除,以保持汉语的纯洁性。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曾说过,外来词并不是语言中的一股恒力。语言系统及其各个组成部分都有自身的生成和发展机制,西文字母词的生命力有限,虽然它们现在可以被收录进《词典》,但并不能说明它们就具有进入汉语词汇系统的资格。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国际间交流的进一步推进,必然还会不断涌现出包括字母词在内的大批新词,为了交际的需要,汉语词汇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西文字母词是“引进来”的结果,需要及时“汉化”;“mahjong”和“CCTV”等词则是汉语词汇“走出去”的结果,前者保留了汉语语音,比迎合英语字母词构词规律的后者更有利于推广汉语。

使用字母词在短时期内好处多多,既丰富了汉语词汇和语言表达,又有利于和国际接轨,但是从长远来说,弊大于利。直接“拿来”西文字母词本身就是一种偷懒的行为,伴随着新的社会现象的产生,应该有新的语言表达形式与之相对应,当其他语言先于我们创造出该现象的表达方式时,我们可以借鉴学习,甚至暂时“借用”,但我们更应该做的是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汉语词汇库,吸收新词、淘汰旧词,及时“汉化”外来词,这也是语言文字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在民间,很多网民已经开始自发承担起“汉化”外来词的责任,用汉语音译的方式幽默地“汉化”字母词,如“QQ—球球,IPhone—爱疯”等等。这些“汉化”的成果如果经得起时间考验,比起字母词更有资格被收录入《词典》。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刘涌泉.字母词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李明.也谈字母词语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2,(4).

[5]任小芳.关于社会生活中字母词读音的问题[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4).

[6]王吉辉.字母词语的外来词语性质分析[J].汉语学习,1999,(5).

[7]杨建国,郑泽之.汉语文本中字母词语的使用与规范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05,(1).

[8]周健,张述娟,刘丽宁.略论字母词语的归属与规范[J].语言文字应用,2001,(3).

[9]张德馨.字母词语是汉语词汇吗?[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例8

回答问题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什么是自然拼读和汉语拼音?

自然拼读

自然拼读法(Phonics)是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孩子学习英语读音与拼写、增进阅读能力与理解力的教学法;同时,也是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英语初学者学习发音规则与拼读技巧的教学方法。

自然拼读法通过直接学习26个字母及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则,建立字母及字母组合与发音的感知,了解和学习英语字母组合的奥妙,掌握英语拼读规律。

从而达到看到单词就会读,听到单词就会拼的学习目的。

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的确是跟自然拼读非常相似。

有趣的是,发明拼音的恰恰是一个外国人。因为古代汉字读音大多采用“两字相切”的方法,太繁琐且不易读准。于是,来自法国的一位“中国通”传教士首次准确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记录了汉字的读音。

哪些孩子会将两者混淆呢?

所有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这个问题。英语(Phonics)和汉语拼音在孩子的学时过程中是一定会出现混淆的情况,而且无论孩子一年级、三年级还是长大了学习,或是先学拼音还是学英语(Phonics)孩子都会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自然而然的就能分开。

英语中的自然拼音(Phonics)和汉语中的拼音为什么会混呢?

例子一:就像是新生儿的双胞胎看起来一样其实还是有区别的,外人看是一样的,但是孩子妈妈肯定不会给其中的一个孩子洗两遍澡的。因为虽然长相很相似,但一 定有一些特点是不一样的。熟悉后就自然给然的分开。那么汉语拼音和自然拼音(Phonics)也一样当孩子接触了一个月以后,自然而然会发现不同之处。比 如说一个最大的不同在于汉语拼音有音调而自然拼音(Phonics)没有音调(通tōnɡ 童tónɡ 统tǒnɡ 痛tònɡ)。最好的方法就是交给老师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孩子自然而然的就能分开。

例子二:我们家长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曾经遇到过“买mǎi”和“卖mài”我们家长在学习的时候也是混淆,我们并不是先学“买mǎi”然后一年后才学的 “卖mài”。而是一起学的。然后时间长了,熟悉了,了解意识后就区分开了。“入”和“人”、“因”和“困”等等。孩子学习英语中的自然拼音 (Phonics)和汉语中的拼音也是一样的。了解了熟悉了就自然分开了。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例9

翻译文献时,经常会遇到人名地名等的还原问题。“‘名从主人’和‘约定俗成’这八个字是历来翻译人名地名的准则。其中尤以‘名从主人’为主。”[1]。已故台湾翻译家思果先生曾不止一次撰文论述翻译还原问题的重要性和难度[2-3]。有研究表明近代英语文献中中国地名的拼写主要是跟旧邮电式拼写走的,部分跟威妥玛式拼写走,少数为这些拼写法出现前有人用拉丁字母拼写而约定俗成[4],还有一些为意译或音译意译并用。旧邮电式、威妥玛拼写法跟汉语拼音有较大区别,对这些拼写法缺乏了解或存在误解会使汉译还原此类中国地名出错。意译的中国地名如果不借助相关文献也容易出错。该文将简述上述拼写法与近现代英语文献中的中国地名拼写的关系,及其与汉语拼音的对应关系,以笔者翻译两份中华基督教青年会资料①时遇到的部分地名翻译还原为例,谈谈如何在汉译近现代英语文献中出现的中国地名时实现“名从主人”。 1旧邮电式、威妥玛拼音与中国地名拼写的关系 已故地理学家曾世英先生1981年曾指出一种普遍的误解,即认为近代史上英文里拼写我国的地名主要是采用“威妥玛式”,对“威妥玛式”与“旧邮电式”的区别缺乏认识[4]。权威者如耕田编《英语中的威妥玛式汉语拼音》认为“威妥玛拼法1867年创自英人ThomasWade,是长期在国内外流行的中国人名地名的一种拼音法式。”[5],“‘邮电式(笔者注:曾著中称“旧邮电式”,为行文方便,该文统一使用“旧邮电式”)’拼法即过去邮政方面用的地名拼写法,大部分与威妥玛式相同。”[5]。这种误解至今仍然存在,如孙伟杰认为“威妥玛”拼音出现后即成为中国人名、地名和物品名的译音标准,葛校琴谈到汉语地名英译的三种方法时也只提及威妥玛拼音而没提到旧邮电式拼音[7]。曾世英先生比较了1958年英国出版、在西方国家里影响较大的《泰晤士地图集》里中国地图上的重要地名跟我国旧邮电局名,发现旧邮电式与威妥码式相同的中国地名不到400个,通过统计旧邮电式与威妥码式不同的部分,发现使用两者拼写的中国地名分别为1270个和72个,即两者相比是18:1。因此他得出结论“中国地名拼写法是跟旧邮电式拼写法走的”[4]。当时还有另一种拼写法“翟理斯式”,曾先生指出其第一版已经不可考,通过对比发现其第二版与威妥玛式的区别是,翟理斯式只在u上标发音符号为ü,不在e上标发音符号[4]。鉴于此,该文不再单列这种拼写法。 2旧邮电式、威妥玛式拼音的区别及其与汉语拼音的关系 两种拼写法互有差异,与汉语拼音也有较大不同,要避免翻译还原文献中的地名时张冠李戴,既要了解两种拼写法的差异,也要清楚它们与汉语拼音的对应关系。曾世英先生摘自周有光《汉字改革概论》的汉语拼音-旧邮电-威妥玛式对照表可揭示旧邮电式区别于威妥玛式的最突出特点。限于篇幅,下面转录部分汉语拼音、旧邮电拼音和威妥玛拼音例子对它们的区别加以说明。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旧邮电式拼写把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混同起来,也没有发音符号,威妥玛式区分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且有发音符号;同一个汉语拼音声母或韵母对应的旧邮电式和威妥玛式拼音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字母符号。如果误以为中国地名在英语里的拼写都是威妥玛式,就会在转换到汉语拼音时出现错漏,造成译名错误或翻译困难。 3例外的拼写法式及英语中一般地理名称的表述结构 英语中有一些中国地名既不是旧邮电式也不是威妥玛式,而是这两种拼写方式出现之前已经有人用拉丁字母拼写的,邮电局名沿袭照用,类似的例子有Peking(北京),Foochow(福州),Chunkiang(镇江)等[4]。此外,旧邮电式拼写的地名中还有采用方言拼写(如Kongmoon江门)、少数民族语拼写(如Jirin吉林)、拼写错误等情况,都是翻译还原地名时需要注意的。曾世英先生把英文中一般地理名称的表述结构大致归纳为四种:(1)只有专名,不加通名,如theAlps;(2)专名在前,通名在后,如theBiscayBay;(3)通名在前,专名在后,如LakeGeneva;(4)通名在前,中间加of,再加专名,如theSeaofMarmara[4]。国外拼写中国地名,除了使用旧邮电式、威妥玛式等拼音法,还会用这四种表述结构意译或音译意译并用等手段。 4地名的翻译还原 笔者在翻译两份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英语文献时,遇到要还原的中国地名近百个。这些地名可分为两类:(1)市级以上包括少数县级地名,这类地名是翻译中遇到的多数。这些地名有的今天仍然使用,如HongKong;有的虽然已经不用,但查阅一般英汉词典或者如“有道”这样的在线词典,甚至用百度引擎搜索就可以还原,如Chefoo(烟台),Amoy(厦门)等。(2)县级及以下地名,包括街、路、道、巷等。这些地名绝大多数一般英汉词典查不到,在线词典查不到,甚至在收纳了众多中国地名的黃光域《近代中国专名翻译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之类的词典中都无法查到。第一类地名只要译者本着严肃认真负责的翻译态度,勤查字典,多数就能准确还原。不过也有些地名字典里能查到,由于作者的笔误或者理解错误,英文里写错了,则需根据地理常识和上下文进行甄别。如Taiku,ShensiProvince和FenyangAssociationinShensi中的Shensi,字典上查到是“陕西”,但Taiku(taigu“太谷”)和Fenyang(fenyang“汾阳”)均在山西,可知Shensi为Shansi(山西)的笔误。总体而言,只要译者认真负责,这类地名的还原相对容易,在此不再赘述。第二类地名则要视具体情况综合不同方法进行翻译还原。首先要看看它是采用旧邮电式或威妥玛式拼写音译还是意译或部分意译,音译的首先要结合两种旧的拼写法式与汉语拼音的对应关系转换成汉语拼音,意译的则要根据相关文献确定中文。不论是音译还是意译的地名,还要视具体情况结合地理名称的常用表达法、地图及相关文献等,进行还原,对于音译的地名还要考虑方言的影响。下面结合笔者翻译的资料中部分地名加以论述。#p#分页标题#e# 1)逐字对应音译,不受方言影响的地名,要结合旧邮电式和威妥玛式拼音与汉语拼音的关系及有关文献翻译还原。如长沙青年会旧址资料中的“TaSsuFangTang”对应汉语拼音tasifangtang和dasifangtang。结合中文的基督教青年会文献[7]还原为“大四方塘”。杭州青年会会址资料中的“YingTzuLu”对应的汉语拼音有yingzilu,yingcilu,yingzulu,yingculu,yingzili,yingcili,yingzuli和yingculi,共8个。结合杭州市志翻译还原为“迎紫路”(),确定经略庙与苍霞洲的地理位置关系,把ChingLuehMiao,TsangHsiaChou还原为经略庙(全称“七省经略庙”)和苍霞洲。 2)逐字对应音译,受方言影响的地名,要结合旧邮电式和威妥玛式拼音与汉语拼音的关系并考虑方言影响,还可利用地图辅助翻译还原。从曾世英先生借助《泰晤士地图集》考证中国地名在英文里的不同拼写法使用频率的做法可以看出,根据地图还原地名是个有效的方法,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通过goole或百度地图方便快捷地查询全球地名,特别是google卫星地图为地名的查询带来很大便利。如翻译还原武汉硚口青年会资料中的地名“Chiakow”。从文献看,只知道Chiakow协会是武汉的一个分会,没有别的信息,查询到的中文版中华基督教青年协会会馆信息的文献均指出武汉的青年会主要在武昌、汉口两个地区,可知Chiakow在武昌和汉口两镇辖区内。按照两种旧式拼音与汉语拼音的对应关系,Chiakow对应的汉语拼音为qiakou或jiakou,goole武汉市区,找带有“口”字的地名,位于汉口的“硚口”进入视野,进一步查阅硚口的历史沿革,对照基督教青年会的服务宗旨和开展的事功,确定“硚口”即武汉的Chiakow,“硚”在武汉方言中念qia。再如成都青年会会址资料中的“KoChiaHang”,hang为四川方言,对应普通话中的xiang(巷),最终确定KoChiaHang对应的汉语拼音为kejiaxiang,google查成都街道名还原为“科甲巷”,与有关文献[8]相符。类似的还有福州青年会会所地址资料中的Ingtai(烟台山)和南昌青年会会所地址中的HsiaoChiTai(小金台)等。 3)音译字数和读音与中文文献有出入的地名,可通过地图和其它文献甄别还原。如汉口青年会会址资料中的“cornerofHouchengMaluandHuangPiLu,landpurchasedin1914”。HouchengMalu对应的汉语拼音包括houzhengmalu和houchengmalu。有关文献[7]指汉口青年会会址在后城马路和黎黄陂路。武汉有许多为纪念名人而命名或改名的路,查询相关文献可知,“黎黄陂路”原名“黄陂路”,据传为湖北黄陂旅人修建而得名,1946年此路为纪念黎元洪而改名,因为黎元洪也为黄陂人,人称“黎黄陂”。会址材料描写的是1914年的情况,因此该路英译名为“HuangPiLu”。又如南昌青年会会所地址“cornerofHsiaoChiTaiandNiehHouCiang”。有关文献[8]指南昌青年会会所在法院后街与小金台街。可是NiehHouCiang对应的汉语拼音是niehouqiang和niehoujiang,跟“法院后街”相去甚远,google南昌市地图,发现与小金台路相交成夹角的是后墙路,百度查询“小金台”和“后墙路”,搜到一位南昌基督教青年会员后人写的文章“我们的爷爷(/blog/blog_3_log_one.php?log_id=2253)”,文章说青年会的旧址在小金台和后墙路交界处。南昌市志显示,后墙路几经易名。“清代时,后墙路东段靠近按察院,得名臬台后墙,民国时期将按察院改为省地方法院,路亦更名法院后街。西段靠近巡抚部院的后墙……1966年两端合并改名图强路……1984年复名后墙路。”[9]NiehHouCiang是音译“臬后墙”。 4)意译的地名。这样的地名是用普通名词来表达的,翻译还原需结合上下文,查询相关文献,而不能简单查字典了事或照字面翻译。如广州基督教青年会会址资料中的“theBund”,字典和网络搜索引擎查询结果均注为“(上海)外滩”,依据上下文“PearlRiver,outsideWuHsienMenGate”及广州青年会资料,theBund应是广州的“长堤”。福州青年会会址资料中的thebridgeofTenThousandAges,根据福州青年会会所文献“1922年,青年会迁入南台苍霞洲临江朝向万寿桥的新会所”[8],因此thebridgeofTenThousandAges应翻译还原为“万寿桥”。再如吉林青年会会址“thenewnorthgate”,很容易误译成“新北门”,但根据青年会有关文献[7]和吉林市志[10],thenewnorthgate为“新开门”。 综上,翻译还原近现代英语文献中的中国地名时,查字典、查文献特别是方志、查网络地图都是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准确把威妥玛式和旧邮电式拼写的地名转换成汉语拼音是翻译音译地名的重要一步,翻译时还需要考虑方言的因素。地理变迁的因素也要加以考虑。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例10

语调和声调属于不同的语言学平面,各有自己独特的音高变化格局,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音高系统。在实际的语言学习里,同种语言之间声调、语调相互影响及不同语言之间声调、语调相互影响非常普遍。英语国家的人讲汉语时出现“洋腔洋调”现象,其中“洋调”指的是他们讲汉语普通话时声调运用不准确。如将“妈妈”说成“骂骂”,将“杯子”说成“被子”等。

在学习汉语普通话过程中,英语语调对汉语声调造成干扰和影响。反过来,汉语声调背景的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调时,也会同样面临着母语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语言方面。由于汉语普通话的元音数量比英语的少一倍,而且在汉语普通话中没有浊辅音,有些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借用汉语普通话中相似或相近的音来发音。例如,[e]念成“ɑi(爱)”,[i][i:]念成“i(衣)”,[tr]念成“que(缺)”,[dr]念成“jue决)”等。

汉语是声调语言,有阴、阳、上、去四声。而英语只分升调、降调和平调,同时英语有重读音和弱读音。中国人讲英语时也常常像讲普通话一样语调高低起伏,普通话中利用元音(有时是辅音)相对音高的不同来进一步区分字音,字音的这种高低不同的读法叫做声调。声调又叫字调,是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声调包括调值和调类两个方面。调值指声调的实际读法,也就是高低升降变化的具体形式。调值是由音高决定的,音乐的音阶也是由音高决定的,但是调值和音阶不同。音阶的高低是绝对的,调值的高低是相对的。描写调值常用五度制声调表示法。把一条竖线四等分,得到五个点,自下而上定为五度:1度是低音,2度是半低音,3度是中音,4度是半高音,5度是高音。一个人所能发出的最低音是1度,最高音是5度,中间的音分别是2度、3度和4度。一个音如果又高又平,就是由5度到5度,简称为55,是个高平调;如果从最低升到最高,就是由1度到5度,简称为15,是个低升调;如果由最高降到最低,就是由5度降到1度,简称为51,是个全降调。调类指声调的类别,就是把调值相同的音归纳在一起建立起来的声调的类别。例如,普通话的“去、替、废、动、恨”调值相同,都是由5度到1度,就属于同一个调类。汉语的声调可以区分意义。普通话里“山西”(shɑn xi)和“陕西”(shɑn xi)的不同,“主人”(zhu ren和“主任”(zhu ren)的不同,就是由于声调的不同。

普通话有四种基本调值,可以归并为四个调类。根据古今调类演变的对应关系,定名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具体描写如下:

1.阴平。高而平,叫高平调。发音时由5度到5度,简称55。例字:妈、督、加、先、通。

2.阳平。由中音升到高音,叫中升调。由3度到5度,简称35。例字:麻、毒、荚、贤、铜。

3.上声。由半低音降到低音再升到半高音,叫降升调。由2度降到1度,再升到4度,简称214。例字:马、赌、甲、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