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汉字演变的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7 16:09:25

汉字演变的方法

汉字演变的方法例1

中图分类号:J614.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079-01

在利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咬字吐字方面的问题,使歌唱效果大打折扣,如何更好地解决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中的咬字吐字问题,成为了当前众多学者和研究者所思考的重点,本文就对此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存在的问题

(一)字头不准问题。字头的咬字问题能够直接影响后续歌曲的演唱效果。字头在演唱的过程中,要做到短促而轻巧。汉字中的发音多数是以辅音开头,在歌唱中,字头首先要“咬准”[1]。但是目前在利用美声演唱汉语歌曲的过程中,很多演唱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字头“喷口”现象,即咬字没有力量,字头着力点不准、出声字音含糊不清等问题。

(二)字尾不清问题。字尾即归韵收声,是字腹的归宿,又是下一个字头的准备,是咬字吐字发音中即将结束的阶段。在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的过程中,字尾不清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将字腹唱得较为饱满,但是字尾收音不能与之对应或者太早进入字尾、字尾音过重等问题[2]。

(三)声调不正问题。声调是一首歌曲的灵魂所在,声调的变化展现着曲谱的变化和情感的变化,但是在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声调不正的问题,这种现象使得歌曲的整体性失衡,音乐效果较差[3]。

二、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问题的改善措施

(一)加强发声练习,克服“发声障碍”。必须要经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够找到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的感觉,将美声唱法与汉语歌曲唱法相融合,更加清晰、流畅地进行演唱,表达演唱者的真实情感[4]。

在练习的过程中,演唱者不能将美声唱法和汉语歌曲的唱法视为两个不同的个体。歌唱者应该认识到,歌曲是存在一定的共性的,歌曲是不能脱离歌词和音调而存在的。在演唱之前,要首先清楚歌曲所传达的情感,在掌握歌词内涵、了解歌曲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加强练习歌曲中每一个字词的读音。根据汉语歌唱的特点,对演唱中的咬字吐字问题进行适当的调整。但是不能用改变字音来迁就歌唱中的发声。

(二)借鉴民族唱法,讲究“以字行腔”。我国传统的戏剧和民族唱法中,对咬字吐字的问题十分重视,歌唱者必须在演唱前,经过大量的发声训练和检验才能够登台演唱。在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我国民族传统唱法中的“四呼”、“五音”等方法,帮助歌唱者更好地调整呼吸,克服在咬字吐字中的问题。

比如在字头的演唱过程中,可以借鉴“五音”的方法,就是在咬字的过程中,利用人体的喉咙、舌头、齿、牙以及唇部五个部位阻气,以此来产生不同的辅音。在字腹的演唱过程中,可以利用“四呼”的方法,使演唱者的吐字能够更加精确而流畅。演唱者可以根据歌曲的中心思想和整体表达效果,灵活呼吸,保证字腹和字尾的呼吸,扩大腔体的空间,使歌唱者的声音能够更加圆润而清晰,达到最佳演唱效果。

(三)掌握声调技巧,保持“正静舒缓”。声调是汉语区别语义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声调的掌握程度能够直接影响整首歌曲的表达效果。在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的过程中,演唱者要做到“正静舒缓”,保持气息的匀和。在阳平字的开口中,要似音平字,注意字头漏半时,在保持气息匀和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上挑;在唱上声字时,要注意先降低,后渐渐地上升。根据歌曲的整体结构和声调特点,结合汉语中的辅音等发声方式,进行歌唱练习,不断掌握声调的发声技巧,使歌唱能够发声自如,温润饱满而咬字吐字清晰。

三、结语

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的咬字吐字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歌唱者和学者,在明确演唱中咬字吐字问题的根本因素和原因的基础上,利用不断地发声练习、借鉴民族唱法等方式,提升演唱者的演唱水平,告别咬字吐字不清晰的问题,能更好地表达歌唱者的心声,使更多的人能够沉浸在演唱者所表达的歌声情境当中。

参考文献:

[1]张钰曦.“字”与“韵”的完美结合――戏曲演唱方式融入到美声唱法的咬字问题[J].四川戏剧,2012,(09):102-104.

[2]朱敏.试析美声唱法演唱作品“中西兼顾”的可行性――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与西方早期美声作品为例[D].西安音乐学院,2011,(04):1-26.

[3]刘琰.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共融性问题考察与反思――以张权声乐艺术理论和实践为例[D].西安音乐学院,2011,(04):1-25.

汉字演变的方法例2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035-01

满源地名的表意功能是通过满语通名成分表现出来的。但经转写后的满源地名只记发音,不能兼顾含义。随着满语的逐渐消失,这些音节已经失去了原本的作用。满语含义消失所带来的这种语义空白随之被那些原本只用砑锹挤⒁舻暮鹤痔畈埂U馐怯捎诤河镏写蟛糠趾鹤侄伎梢远懒⒊纱蚀锏奖硪饽康模对那些已经脱离满语环境的使用者来说,汉字的功能更多的是表达含义。由于此时用来转写地名的汉字并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单词,于是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选择音同或音近的并且有实际意义的汉字来记录地名,这种演变最直观地表现为结构上的繁简转化。

一、译字的繁简

汉字与满语文字不同,汉字的字体结构复杂,具有表意功能。汉字的繁简主要表现在书写单位的数量和书写单位的交接变化两方面。李运富在《汉字学新论》中针对汉字发展和现行简化汉字提出了一套汉字分析的方法。根据这种分析方法可将汉字分为20种类型,涵盖古今所有汉字。

李运富认为,汉字根据字体的不同可以分为独体字4种和合体字16种。其中,独体字是指“由一个构件组成,也就是零组合的汉字。构成独体字的构件主要是象形构件,也有标志构件和代号构件,还有用借形变异方法创制的独体字”[1]。合体字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件组合而成的字”[1]。而合体字又可以再细分为二合和多合。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从构件数量的角度说,独体字简于合体字。独体字的繁简以笔画数量为判断条件,笔画多的为繁,笔画少的为简;合体字的繁简以构件数量为判断条件,构件数量多的为繁,构件数量少的为简。由此可以对满源地名的用字情况进行分析。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看到满源地名的用字在繁简程度上有简字繁化和繁字简化两种趋势。

需要强调的是,在汉字演变过程中,增加偏旁是汉字分化的一种手段。通过添加不同的偏旁可以分化汉字含义,减少一词多义的现象。这是同音字产生的原因之一。但不同于汉字发展过程中的演变,满源地名用字的繁简是由两个或多个汉字对比之后产生的。这种繁简演变与意义无关,是单纯的字体上的演变。

二、简字繁化的趋势

简字繁化是指在记录同一个地名时,所用的几个汉字发音相同或相似,但是构件数量随着时间推移由少变多。其中,偏旁是汉字构件中一种特殊形式,增加偏旁本质上是增加了汉字的构件数量,从而起到使简字繁化的作用。满源地名中有一部分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简字繁化。

例如,原约在黑龙江境内,现已消失的地名“喀萨里河”,在《舆图》和《水道提纲》上都是以“喀萨里”的形式存在的。但在其后的《盛京通志》(1779)和钦定八旗通志(1796)上被记作“喀萨哩”。“里”是义义合体字,由两个构件组成。“哩”是音义合体字,由三个构件构成。从“里”到“哩”的演变表现了满源地名用字的繁化趋势。

又如原属吉林境内,现已消失的地名“占河”(《舆图》),在《盛京通志》(1779)中记作“沾河”,在《嘉庆重修一统志》(1842)中记作“瞻河”。“占”从卜从口,是义义合体字,共两个构件,5画。“沾”从水沾声,是义音合体字,共三个构件,8画。“瞻”从目詹声,是音义合体字,共两个构件,13画。从“占”到“沾”再到“瞻”,转写同一发音选用的汉字构件和笔划由少变多,总体趋势由简入繁。

其他同属由简变繁趋势的地名有推屯河(1760)――推吞河(1779)、里河(1760)――礼河(1779)、折松厄河(1760)――哲松额河(1812)等。

三、繁字简化的趋势

繁字简化是简字繁化的逆过程,是指在记录同一个地名时,所用几个汉字发音相同或相似,但是构件数量随时间推移由多变少。

例如现流经吉林省吉林市的尼什哈河,在《舆图》上被记作“泥什哈河”。其中,“泥”从水尼音,是音义合体字,共三个构件,8画。“尼”为会代合体字,共两个构件,5画。从“泥”演变成“尼”,简省了原本的偏旁,构件和笔划数量减少。这表现出了地名用字的演化过程中也存在繁字简化的趋势。

除了简省偏旁以外,有些地名的简化是通过改用结构更简单的汉字实现的。例如《舆图》和《水道提纲》中记录的河流“穆禽河”,在《吉林通志》(1891)中记作“穆钦河”。其中“禽”字在演变过程中变成了“钦”。通过分析汉字结构可知,“禽”是代代合体字,共三个构件,12画。而演变后的“钦”字是义音合体字,共两个构件,9画。从“禽”演变到“钦”,构件数量和笔划数量都在减少,体现出用字由从复杂向简单演变的趋势。

同样表现为由繁入简的演变趋势的地名还包括:哈尔敏河(1760)――哈尔民河(1796);加牟蟾(1760)――加木禅(1779);温德狠河(1760)――温德赫恩河(1887)等。

满源地名的繁简转化是汉字构形上的变化。无论是由简变繁还是由繁入简,都是结构上的演变并未涉及意义。即使有些演变后的汉字中包含表义构件,但这些表义构件标记的意义属于汉字,与地名整体呈现出的含义无关,也就不能表现出地名含义上的发展趋势。

汉字演变的方法例3

一、汉字文化的发展

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也是传播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载体。从最早的契刻符号到象形文字,再到演变至今融入现代文化的“新创”文字语言,汉字的演变过程具有深厚的时代文化特色。追溯汉字文化的起源,自第一个语言文字体系出现之后,人类就在不断的复制、学习、创造过程中盘旋前进。考古学家在距今六千多年的文化遗迹中找到的刻画字符被认为是最原始的文字,而后在殷商后期出现了在兽骨中刻画的用来占卜吉凶的甲骨文,而到了西周后期逐渐演变为字形结构整齐且更加规范的大篆文、秦朝时期易于书写的汉隶、西汉时期的章草、唐朝盛行的楷书等等。经过千百年的演变与传承才逐渐发展成为我们如今的汉字。文字是时代文化的符号,也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先人智慧的结晶。汉字与埃及圣书字、古代苏美尔文字等都是经历了由图画文字到表意文字的阶段。古文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些被停止使用或是被外来文字取代,但唯有汉字自始至终从未中断过,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汉字之于现代已不再仅仅是一种传播的符号,而是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尽管我们无法预计汉字未来的走向,但值得确定的是,汉字文化的传承具有的意义是无法取代的。

二、汉字的文化传播

汉字是汉文化的传播符号,从形成体系到现在经历了三千年的历史。汉字的美学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书法”及“艺术字”,在“书法文化”发展鼎盛时期,人们将精力多放在对书法字体的研究上。楷书的娟秀,行书的细腻,草书的奔放,多样的文字书写形式使书法逐渐成为一种拥有独立性格且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审美观的艺术形式。由于不同人之间经验以及个性的不同,对相同字体的书写也风格各异。而在当下,受信息技术的影响,人们的沟通主要通过网络进行,短信、微信的便捷操作使人们习惯于用不同输入法进行文字录入。而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键盘敲击文字”取代传统的“纸质书写”方式时,传播同样的字体,同样的“书写”方式,使汉字丧失了对美的意境的表达,缺乏灵魂与生命力。“无纸化”时代的到来似乎带给汉字文化不小的挑战,极少有人会去关注不同字体的变化以及汉字的演变过程。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思考这两个问题:一方面,如何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中传承传统汉字文化内涵,使人们了解传统汉字文化背后的意韵?另一方面,面对当代技术对汉字的冲击,如何为汉字注入时代文化特色?

三、汉字互动艺术作品浅析

(一)“零壹”

该作品以数字化的方式尝试将传统文化进行合理化塑造,利用点阵与矢量两种不同的技术进行文字创作,寻求传统文字与现代技术之间的共融。作者冯梦波认为,数字化二进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例如太极图中的阴阳平衡,一阴一阳象征二进制中的“1”与“0”,中间的“S”型曲线与一循环往复,这与二进制代码“1”与“0”创造出无穷无尽的信息化时代产物存在某种关联。作为中国新媒体艺术家中最早运用电脑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先行者”,冯梦波认为“书法是文字本身,文字则以字作为载体,字以体而为艺术”。汉代的简书以刀刻于竹之上,魏代的石碑以斧凿于石之上,无论是竹子还是石头都只是被记录文字的材料,刻意追求刻字体运用书写形态就有些舍本逐末了,文字的美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这件名为“零壹”的作品就是他对未来字体实验的一部分。作者以“批判”的眼光对传统书法艺术美学进行颠覆式创新,以点阵为工具电脑为材料,传达艺术家对传统书法的敬畏之心以及对重构现代汉字的创新思考。

(二)文字瀑布

“文字瀑布”是由设计师何庭安与吴克军合作的一款智能的情绪化互动数字装置,在这部作品中,体验者会面对一个巨大而又纯粹的巨幅文字图像,透过肢体语言及动作则可与文字进行互动,文字的粗细变化、大小形状等都会随着体验者的动态行为进行改变。在设计师看来,文字是传播语言及文化的媒介,以最纯粹的方式展现汉字文化的美,体验历经几千年文字演变的震撼。在这件作品,文字已不再只是文字本身,而更是一种传播符号,无关乎文字传达出的内容,只关乎体验者的感受。通过互动装置,文字似乎变得鲜活起来,向体验者“诉说”着几千年的沧桑巨变。

(三)“化物”——神隐

艺术家以东方文化灵兽为主体,运用新媒介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光影交织的方式为参与者营造字体文化背后的真实意境。笔者通过毛笔装置在屏幕上进行书写,一条以书写痕迹为路径的水墨龙跃然纸上。神话中的灵兽以文化为载体,在文人墨客笔下是超然物外的存在,也是人们追求理想而幻化出的超自然艺术形象。作品打破文字与符号化的约束,回归由内心到外物的合一,让体验者不禁思考文字的本源。

(四)“别让暴力语言成为凶器”

汉字演变的方法例4

中国字体就是汉字的书写体态,即:汉字的外行和体式。相传,中国文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所创,他是根据各种兽蹄印,鸟爪痕而创造的文字。不过,有据可查的是:汉字作为一种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其形成大约是在我国夏商相交的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文字阶段。这个阶段汉字的特点是形象化,比较接近摹写的对象,秦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大篆、小篆等都是这种字体。第二阶段是今文字阶段。这个阶段的汉字的特点是符号化,象形的线条变成了笔画,形象性减弱而符号性增强,秦以后的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都是这种字体。汉字的字体演变有三次大的变革:商代甲骨文——秦代小篆;秦代小篆——汉代隶书;汉代隶书——魏晋以后的草书、楷书、行书。

一、汉字的雏形——象形文字

原始时期的一些图画、图纹、图符等,虽能够表达人的一些意思,但它们没有和语言建立稳固的关系,与语言的音节和词没有对应的关系,所以它们都还称不上是真正的文字。

1、真正称得上文字的图符——甲骨文

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最早的能真正称得上文字的图符应是甲骨文,是因为它的每一个符号基本上能找到一个与现代汉语相对应的字。①甲骨文是从殷商遗址中发现的刻在龟兽骨上的文字,所以被称之为“甲骨文”。其特点是象形图画性很强,大多是象形字和会意字,占到了总数的60﹪,由于显字的书写材料是坚硬的龟甲兽骨,书写的工具是契刻的刀,所以甲骨文的笔画特点是线条细瘦,圆转与方折相间,方笔画居多,字形瘦长,且大小形态参差不齐。甲骨文是汉字的雏形,堪称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2、铸在青铜器上面的文字——金文

金文是在殷商、周、春秋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文字的总称。②金文又称“钟鼎文”和“铭文”。因为当时用青铜器铸造的器物主要有两类:礼器和乐器。礼器多以鼎的形式铸造,乐器则多以钟的形式铸造。于是“钟鼎”就成了商周青铜器的代称,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自然就被称之为“钟鼎文”。后来则把凡刻在石碑和其他器物上的文字统称为“铭文”。商代金文的字体特征有渊源于甲骨文的明显痕迹,许多字仍似简化的图画。周代的金文较商代的金文有了明显的进步,字体结构趋向紧凑,结构已基本定形,开始摆脱了象形图画的面貌。

二、首次统一规范定型的汉字——小篆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下令统一全国文字,推行小篆,将原来的籀文称为大篆,于是有了大小篆之分。秦统一规范汉字消除了同一汉字的众多异体字,实现了汉字新的统一和规范。篆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受到政治干预最强烈的字体。

③大篆和小篆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笔画匀称,线条粗细一样;不像甲骨文和金文那么多的异体了;字形呈长方;大小划一;文字的图画意味在很大的程度上消失了。秦代统一汉字,从大篆到小篆其实就是字体的一个简化过程。首先在笔画结构上有所简省,在形体风格上较原来大篆方正、典雅、笔画多弧形圆转。从小篆开始,走出了汉字不规则、不稳定的图画风格时代,进入了汉字规范、统一、定型阶段。这是汉字产生以来的第一次通过官方行政和法令手段的正式定型,称得上汉字发展史上第二座里程碑。

三、古今汉字的分水岭——隶书

隶书的兴起是因为秦统一中国后,由于政务繁忙,官府里经办普通文书的“徒隶”们为了应急求快,便采用了民间草写惯了的俗体字,即快速简写的小篆字。因为这种简体字首先兴起于“徒隶”之手,于是后来便称为“隶书”。

汉字字体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作“隶变”,其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④一是隶书从小篆的圆转绵长的线条演变成为平直方折的笔画;二是隶书的字形从小篆的竖长方形变为扁方形;三是古文字属于线条文字,隶书已经演变成为初期的笔画文字,已具有横、竖、撇、捺、点、钩、折等笔画;四是隶书的笔画,从小篆的粗细一律演变成为粗细不一;五是隶书的字形比小篆的简省;六

是隶书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汉字象形的特征,象形的特征在隶书中已经完全消失。

篆书发展到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一大飞跃。隶书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是汉字走向正式定型的标志,是现代汉字的开端,堪称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

四、速写的字体——草书

草书是一种比规范体写得潦草一些的字体,是由于“救速”、“赴急”而产生的。⑤ (下转第250页)

(上接第248页)草书的书写之所以可以迅速完成,效率极高,其技术性因素有三:一是损隶书之规矩,存字形之梗概;二是结构省简,笔划纠连,书写自如;三是笔划简捷,线条活泼,纵任奔逸。

草书主要的是章草、今草、狂草三种。最早的草书是章草,从汉隶演变而来。章草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西晋,延续至东晋中叶。其形体的特征是保留隶书的“波磔”,笔画有连笔,略带草意,有点类似于楷书为基础的行书,实际上是隶书的简捷书体。今草由章草演变而来,这种字体,随书写方便的需要,笔画相连,一气呵成,给人以自由奔放之感。狂草比今草还要放纵肆意,狂妄不羁。

五、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体

楷书又叫“真书”、“正书”,是从隶书演变而来。最初兴起于汉末,东晋时大发展,唐时大盛。楷书继承了隶书和章草的优点,将隶书的“波磔”的笔画改为平直,把原来扁平的形体改为方正,纠正了隶书之难写和章草之难识的不足,并适当吸取草书的简化规律加以简化。

楷书自汉末兴起,至今已有约1700年的历史,成为历代正规使用的一种典范文字。楷书之所以能在这么长的时期中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就在于楷书字体方正、横平竖直、笔划清楚、准确易识、便于书写。从楷书开始,汉字的笔画形式和方块字形,均已基本定型。

六、亦楷亦草的中间体——行书

行书始于楷书之后,在晋代开始流行。此字体简化楷体笔画,兼采用草书连绵笔画,是介于楷体、草体之间的一种亦楷亦草的中间体。行书分行楷和行草两种。写得稍微规矩些,接近楷书的叫行楷;写得放纵一点的,接近草书的叫行草。

行书比楷书易写,比草书易认。一千多年来,行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字体,现今人们的手写体基本上是行书字体。而篆、隶、草不适宜于时代所要求的简洁的需要,因此,已经被楷、行所代替。篆、隶、草作为书法艺术,仍然具有重要的保留价值。

总之,中国汉字的字体经历了几千年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演变历程。字体的演变和官方标准文字的替代是同步进行的。然而由于唐宋以来印刷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汉字几千年来自然的演化进程才被大大延缓乃至停滞了。新形势下的电脑打字的普及,更进一步地延缓或改变了汉字几千年来自然演化的进程。总的来说,中国汉字的字体演变的总体趋势是由繁趋简。中国汉字的字体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字体简化易写的过程。

注释:

汉字演变的方法例5

(一)字头不准确

在我国的汉字中,字头就是一个字起首的字母,在汉语中它主要充当着辅音的部分,所以它是一个字发音准确的关键所在。字头在具体的歌唱中被咬清楚了,那么后面唱出来的音才是正的,而字的意思才是准确的,同时有了好的字头演唱,也为字腹的发音打好基础。所以说字头的准确性是汉语歌曲演唱的最基本保证。然而用美声唱法来演绎中国声乐作品时,却存在不小的问题,往往是歌手在演唱过程中出现了字头模糊不清的现象,大部分都出现了字头咬字不清也没有力量和喷口,最终导致了发音不准,只能听到演唱者的声音却很难听清字,直接影响了中国声乐作品的教学与演唱的效果。

(二)字尾归韵不清

众所周知,中国的汉语语音中,字的韵母可以被分为三个部分,即韵头、韵腹和韵尾,所谓的韵尾就是字尾的意思,它是汉字发音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然而要想将一个字交代的准确到位,整体连贯,那么字尾一定要收好,只有这样才能将字的意思完整的表现出来。在汉语的发音要求中,结束字尾时只能在最后一拍不到四分之一的长度,同时要求在收音时一定要干净,并且要求力度适中,如果一个字的收尾含糊不清就会导致歌词的意思受到很大的影响。许多美声歌手在演唱中国声乐过程中经常出现字尾的收尾含糊不清,导致观众搞不清歌词的意思,字与字之间整体缺少连贯性,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汉字原有的美感。

(三)声调不正

我们从小学习汉语拼音时都知道,汉语是一个声调的语言,也是通过声调来区分相互汉字的意思的。在汉语中其声调主要有四种: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同样的声母和韵母,通过改变声调就会使得字的意思发生很大的变化。在演唱中把声调唱的正确,不仅能够让观众明白歌词的意思,还可以很好的呈现出歌词的感情内容,同时也是作曲家在谱写旋律时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歌曲的协调统一。然而在练习中,一些美声歌手在演唱汉语歌曲时往往会出现声调不准的现象,出现字音不正的情况,很难把一首歌曲中歌词想表达的含义完整准确的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二、美声唱法在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与演唱中咬字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一)加强汉语声乐作品吐字归韵的练习与实践

要想让美声唱法将中国声乐作品完美的展示出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训练,特别是对中国声乐作品咬字和吐字环节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对汉字的吐字归韵进行练习和实践,同时还要结合美声唱法的发声训练,对演唱者的训练不能只是浮于表面,要用心到每一个环节,在规范唱法时要完全按照汉语本身的吐字归韵规律来进行发声,同时还要结合民族声乐的特点把整个发音的状态调到最佳。

(二)借鉴和学习传统民族声乐咬字吐字的方法

汉字演变的方法例6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52-01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开展启蒙教育的第一站。新课程改革要求要同时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一要求下,语文识字写字教学就更加需要教师运用类型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开展识字写字教学,以提升识字写字的教学质量。

一、运用情境体验教学法提升识字写字实效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有趣的事物。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建有趣的情境来开展识字写字教学。例如,创建故事情境。教师在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故事情节中融入识字写字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识字写字的学习。在进行“采”字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解释:这个“采”字最开始的意思就是有一只小猴子,想用爪子在树上摘下可口的果子,那么“爪”字头就表示小猴子的爪子,而“木”字底则是长满了可口果实的树木,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采”字的结构与构成,对“采”字的印象十分深刻。又如,创建体态情境。汉字中包含着很多会意字,在识字写字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肢体动作或表情,建立体态情境,让学生在体态情境中对汉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进行“从”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挑选班上的一高一矮两位同学,安排矮一点的学生站在前面,高一点的学生站在后面,让他们齐步向前走,形成形态情境。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这就是“从”字。学生们看看汉字,又看看讲台上的两位同学,不禁笑出了声,并且深深记住了这个“从”字。这种情境体验教学法对于学生效果很好,能够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加深对汉字含义的了解以及运用。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法提升识字写字实效性

虽然文字语言体现出来的表象是静态的,但是反映的内容却是动态的。在语文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识字写字教学变得更加活泼、更加生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将一个个静态的方块字演变成为生动有趣的图案。汉字的演变是极其复杂的,其中包含着一定的规律,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汉字的演变形象地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够根据汉字的演变过程来进行字理识字。例如,在进行“鱼”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多媒体n件,在课件中先展现一条简笔画的鱼,接着逐渐出现楷体字的“鱼”,然后在图画与字之间展示“鱼”字的演变过程:点击鱼的头部,鱼头则变为了“ク”;点击鱼的身体,鱼的身体就变成了“田”字;点击鱼的尾巴,鱼的尾巴就变成了一横。整个“鱼”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完整形象地展现了出来,学生觉得十分新奇、有趣,进而加深了对“鱼”字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现汉字书写的过程,将抽象的汉字书写顺序直观地显示出来,让学生能够在形象的展示中加深记忆。

三、运用游戏教学法提升识字写字实效性

学生爱玩的天性,会导致其在课堂上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课堂上过于规范、过于统一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天性相违背,也与新课程发展的要求相违背。因此,教师在开展识字写字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尝试各种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画一画: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绘画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用铅笔勾勒出汉字的形状。例如,“飞”字可以画成鸟的身体,后面两笔是鸟的飞翔的翅膀。演一演: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动作来演示汉字。例如,教学“看”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细心观察“看”字的字形,上面是一个“手”字,下面是一个“目”字。而如果在太阳底下看东西,为了不让太阳光刺到眼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做出“看”的动作――将一只手放在眼睛的上面。这些都是语文识字写字课堂中十分有趣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在针对汉字识字写字教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灵活选择有趣新奇的识字写字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对汉字的印象,使学生享受到学习汉字带来的乐趣。

四、结束语

语文的识字写字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十分关键,识字写字的教学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各个科目的学习。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识字写字的教学工作,在课堂上综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情境体验教学法、多媒体技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让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到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去,从而学到更多的汉字。

参考文献:

汉字演变的方法例7

文章编号:978—7—80712—971—4(2012)01—059—02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在汉字起源时,它同古埃及文字、玛雅文字等一起被称作表意文字。几千年来,汉语从比较原始、比较简单的氏族语言发展到比较复杂、比较发达的民族共同语;汉字也由表意字为主的原始文字逐渐演变成以象形符号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方块字。虽然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其由文字画脱胎到线条过程中,它的主体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表意性就是汉字最基本的性质。

文字的表意性,指文字的形体结构能够直观的显示一定意义的属性。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有过所谓的图画文字阶段,就像圣书字、楔形文字,还有苏美尔文字、赫梯文字等。这说明表意性是早期文字的共同属性。但是在漫长的历史淘洗中,许多民族的文字都变成拼音文字,失去了其表意性。汉字系统是否也正在逐渐失去其表意属性,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论。 一方面,汉字的表意性为语言文字学者充分认识。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里曾说:“只有两种文字体系:(1)表意体系。(2)‘表音’体系”。高名凯在《普通语言学》中写到:“中国的文字(汉字)……自殷商的甲骨文到现代的方块字为止,都脱不了表意文字的阶段。”

另一方面,曾汉字属表意体系文字的观点虽被普遍接受,但由于形声和假借结构方式的大量存在,现在提出不同看法的学者越来越多。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中:“……所谓表意文字,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误会的名称。文字的重要特点恰恰就是,字并不是代表实际世界的观念,而是代表写字人的语言的特征:所以不如叫左表词文字或言词文字。”

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一书对文字性质的定性中也曾表明观点:

“近代研究世界文字发展史的学者,起初把汉字、圣书字、楔形文字这种类型的文字称为表意文字。这一类型的文字都包含大量的表音成分,把它们简单的称为表意文字,显然是不妥当的。”

一时间,汉字的性质有了“表词文字”说、“词—音节文字”说、“语素文字”说、“词素文字”说和“语素—音节文字”说等等。这些说法都有它们的合理之处,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汉字的性质和特点。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其实都包含了汉字作为表意系统文字的基本特点。下面本文就关于汉字为表意体系文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汉字字形的演变情况来看

《说文解字》叙中如此描述文字的起源: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可见,汉字脱胎于图画,并冲破图画发展成了记录语言的笔画符号系统。由包羲氏作《八卦》、神农氏结绳记事、仓颉初造书契直到甲骨文字的出现,“盖依类象形”,这里的象形,透露出文字与表意的图画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古文字的表意性是不容置疑的。

甲骨文的出现到现今通行楷书的确定,文字发展的轨迹源远流长。汉字形体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到秦代的小篆

这个历史时期的文字被统称为“古文字”。商周的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成体系的汉字中,最古老的一种。作为契刻于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它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许慎总结的“六书”除转注外,在甲骨文中都已经相当发达。其次,汉字作为方块字的格局早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基本定型。这些都是甲骨文成熟得很好证明。但是,甲骨文作为早期文字,有很重的象形成分在内。另外,除了象形字之外,会意、指事和形声字也都有很强的绘图性。金文主要是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随着绘图性的逐渐减弱,偏旁意识逐渐增强,由于认识到六国文字不统一造成的不便,秦国便以秦系篆书为基础,统一文字为小篆。小篆线条化、减省化、定型化的特点在文字的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古文字演进的过程中,形体随趋于简易,笔画渐趋平直,形体结构渐渐繁复,但高度象形,随体诘诎,表意性很强却是古文字的突出特点。

(二)秦汉的隶书

文字字形的演变都是渐进的不是突变的,在以小篆为“正体”的秦代,已经出现了隶书作为“俗体”辅助书写。在秦隶的基础上,汉隶逐渐成形。小篆到隶书是汉字形体的第一次巨变,笔画的方折使得汉字在逐渐简化的基础上向符号化的发展道路上迈进了一个大步。这样的变化好像使得汉字不能察其形而知其意了。但是,用发展的观点来看,这并没有瓦解汉字的表意性,汉字形义间约定俗成的内涵并没有随着字形的渐变而改变。在字形的演进中,汉字音义的结合也一脉相承。所以汉字的表意性并没有在隶书的出现后就戛然而止。而是随着汉字形体的演进延续着。

(三)魏晋以后的正楷

汉字演变的方法例8

汉字在使用过程中,体系与字形都在不断变化着。就汉字的体系而言,几千年来,汉字越来越繁难庞杂。就字形而言,除了少数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中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大部分汉字都发生了易变,有的变简为繁,有的变繁为简,但汉字演变的总趋势还是由繁入简。汉字简化不仅是汉字作为辅交际工具趋向简单、便利的必然要求,更为汉字的普及和推广带来有利条件。

一、简化的分类

汉字的简化总体来讲有两部分,其一精简体系,其二精简字形。

汉字体系的简化,即汉字去异体字,除繁体字的过程。由中国改革委员会公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依照从俗、从简、照顾书写方便三个原则,对810组异体字进行精简,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

汉字形体结构化繁为简的趋势,在甲骨文时代就已初见端倪,其后经西周金文而战国古文,规范化为小篆,又演变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这种简化趋势更是越加明显。汉字字形的简化使汉字的表意性逐渐减弱,而使其符号性、记号性更为增强。

二、汉字简化的方法

1、汉字体系简化的方法

汉字的总数是不断增多的。从东汉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到当前的《汉语大词典》收字六万多个,汉字增长的幅度可见一斑。但是《康熙字典》一类大型字典中包含了许多极为生僻的字以及很多异体、讹体。限制与减少这些异体字与生僻字就是对汉字体系的“瘦身”。

2、汉字形体结构简化的方法

⑴汉字形体结构化繁为简,在古文字阶段主要有一下五种方法:

变图形为符号。早期的象形字“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图画味道很重,比如“车”,就是依样画葫芦画出来的双轮车,写起来非常复杂,后经逐步简化,现在只剩下四画。

删除多余或重复的偏旁部件。为求简单,将一些合体字不必要的或重复的偏旁删去,如“渔”字,造字时以水中有鱼取捕鱼之意,多至两水四鱼,后把重复的去掉,留下了一水一鱼。“渔”字一繁一简共见于甲骨文,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结构简便的“渔”代替了其繁体。

截取原字的一部分以代替本字。截取表示本字特征的形体而删去附加性形体。如“旅”,甲骨文作旗下二人的形状,古金文则强调旗帜的特征,至周代金文有些还附以车的形象,表示行军作战要有战旗、战士和战车。而后去掉了“车”,旗帜也符号化,只取其中旗下二人会意的“旅”。

更换偏旁,以简代繁。形声字中改用比较简单的形旁或声旁来代替原来复杂的部分。如“庙”字,西周金文大多数从广从朝,战国时便简省为从广,苗声。

更换字体。以简单字体代替复杂字体。如,以“原”代“”,以“粗”代“”,以“岳”代“”,以“尔”代“”等。

⑵现代汉字简化的方法可以归纳为省略、改形、代替、新造四大类,具体有以下几种:

1.保留原有轮廓。如:“”作“虑”,“”作“窜”,“”作“树”。

2.保留原有的特征。如“”作“虐”“”作“开”,“”作“医”。

3.改换形符或声符。如“”作“亿”,“”作“痒”,“”作“剧”。

4.将非形声字改为形声字。如“”作“审”,“”作“邮”,“”作“态”。

5.同音归并。如“困”代“”,“台”代“”,“丑”代“”。

6.草书楷化。如“为”代“”,“书”代“”,“马”代“”。

三、汉字简化的利弊

汉字简化不仅是汉字作为辅交际工具趋向简单、趋向便利的必然要求,更为汉字的普及和推广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从而带动了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但是,简化字也并不是尽善尽美的。比如,因过于简化而产生的大量形近字,既难分辨,又易写错。并且过于符号化使得有些简化字与原形相差甚远,无音义可循,造成了学习者的困扰。加之汉字规范化不够,社会上用字混乱的现象还很明显。

总的来说,汉字简化的目的既然是便于书写、交际,当然也要以不影响交际、不致引起混乱为原则,并非笔画越少越好,字形越简越好。并且,汉字简化的同时,还要重视汉字规范化的约束,这样才能确保汉字简化的初衷的实现。

四、汉字简化的未来

汉字简化既然是字形演变的总趋势,是客观规律,现行汉字仍然有繁难之处,在使用过程中,还可能会继续简化。但是,继续简化并不是不断简化,天天简化。汉字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稳定性仍然是其必须特性,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运用于交际。因此,对于全社会而言,我们在承认并尊重汉字简化规律外,还必须强调汉字的规范化,否则,社会用字将必然处于混乱状态,正常的交际活动就会收到影响。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陈炜湛.《汉字古今谈》[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3]廖才高.《汉字的过去与未来》[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汉字演变的方法例9

(1)汉字的造字法

一般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我国古代对造字法有“六书”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种外,还包括“转注”和“假借”。但严格说来这两种应属于用字的方法。

(2)汉字的形体及其演变

每个汉字都是一个独立的

形体, 构成汉字形体的最小单位是笔画。 汉字的基本笔画是由点和成演变而成的八种笔画:点、竖、撇、捺、提、折、钩。

汉字产生都是几千年,形体在不断地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 行书到现在使用的简化字这样一个过程。

2、正确书写汉字

(1)注意字休的规范化

(2)不写错别字

3、熟悉汉字的偏旁,部首,笔画和笔顺的知识, 掌握查字典的方法。

4、汉字中形声字形旁与声旁的六种配合方式

(1)左形右声(2)右形左声(3)上形下声

汉字演变的方法例10

中国文化博大精神,孕育了华夏各族儿女,同时也产生了具有很高价值的音乐艺术。加之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战略进一步加深,使得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加大了,同时在艺术方面也是不断的相互促进,我国正在以更开放的态度积极容纳外来的优秀艺术,各种艺术之间的融合,为世界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虽然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但是各国间的文化差异还是非常大,所以要想让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各个国家发展,就应该包容和接纳各国间的文化差异,同时要努力的克服在艺术沟通、交流、融合中出现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谈谈美声唱法在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与演唱中的咬字问题。

一、美声唱法在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与演唱中的咬字问题

(一)字头不准确

在我国的汉字中,字头就是一个字起首的字母,在汉语中它主要充当着辅音的部分,所以它是一个字发音准确的关键所在。字头在具体的歌唱中被咬清楚了,那么后面唱出来的音才是正的,而字的意思才是准确的,同时有了好的字头演唱,也为字腹的发音打好基础。所以说字头的准确性是汉语歌曲演唱的最基本保证。然而用美声唱法来演绎中国声乐作品时,却存在不小的问题,往往是歌手在演唱过程中出现了字头模糊不清的现象,大部分都出现了字头咬字不清也没有力量和喷口,最终导致了发音不准,只能听到演唱者的声音却很难听清字,直接影响了中国声乐作品的教学与演唱的效果。

(二)字尾归韵不清

众所周知,中国的汉语语音中,字的韵母可以被分为三个部分,即韵头、韵腹和韵尾,所谓的韵尾就是字尾的意思,它是汉字发音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然而要想将一个字交代的准确到位,整体连贯,那么字尾一定要收好,只有这样才能将字的意思完整的表现出来。在汉语的发音要求中,结束字尾时只能在最后一拍不到四分之一的长度,同时要求在收音时一定要干净,并且要求力度适中,如果一个字的收尾含糊不清就会导致歌词的意思受到很大的影响。许多美声歌手在演唱中国声乐过程中经常出现字尾的收尾含糊不清,导致观众搞不清歌词的意思,字与字之间整体缺少连贯性,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汉字原有的美感。

(三)声调不正

我们从小学习汉语拼音时都知道,汉语是一个声调的语言,也是通过声调来区分相互汉字的意思的。在汉语中其声调主要有四种: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同样的声母和韵母,通过改变声调就会使得字的意思发生很大的变化。在演唱中把声调唱的正确,不仅能够让观众明白歌词的意思,还可以很好的呈现出歌词的感情内容,同时也是作曲家在谱写旋律时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歌曲的协调统一。然而在练习中,一些美声歌手在演唱汉语歌曲时往往会出现声调不准的现象,出现字音不正的情况,很难把一首歌曲中歌词想表达的含义完整准确的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二、美声唱法在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与演唱中咬字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一)加强汉语声乐作品吐字归韵的练习与实践

要想让美声唱法将中国声乐作品完美的展示出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训练,特别是对中国声乐作品咬字和吐字环节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对汉字的吐字归韵进行练习和实践,同时还要结合美声唱法的发声训练,对演唱者的训练不能只是浮于表面,要用心到每一个环节,在规范唱法时要完全按照汉语本身的吐字归韵规律来进行发声,同时还要结合民族声乐的特点把整个发音的状态调到最佳。

(二)借鉴和学习传统民族声乐咬字吐字的方法

要想快速的提高美声唱法在演绎我国声乐作品时的咬字能力,就必须要借鉴和学习我国优秀的民族声乐咬字和吐字的方法。比如我国古代在演唱一句歌词时一定要做到声韵要有一声平、一声背和一声圆的特点,声音要圆熟而且腔调要圆满,在字音之间的转换时一定要注意不能有很多的赘音,这样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汉语的圆润饱满,所以老师在教授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着我国传统的咬字方法,做好这方面的训练,。

(三)学习我国优秀歌唱家在咬字吐字方面的成功经验

在向学生们讲授中国声乐作品时,更多的结合实际,根据课堂内容的要求将我国优秀歌唱家在咬字吐字方面的成功经验介绍给学生。可以通过视频或者是录音,让学生通过观看或者是收听我国声乐名家在演唱作品时,是如何处理咬字和吐字方面的问题,之后让美声唱法的学生模仿优秀歌唱家的演唱方法以及在演唱中的咬字技巧,在演唱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自己改正的同时老师要在一旁加以指点,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美声唱法在演唱中国声乐作品中出现的咬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