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体育教育规划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5 15:43:02

体育教育规划

体育教育规划例1

二、主要目标

1、集体备课怎样开展:体育组按照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的程序进行。首先,备课组长确定好集体备课计划表,主要包括备课内容、主备人、辅备人、主持人等。在后面的一周里由备课教师熟悉教材,自我初备,下次集体备课时集体交流,集体交流后形成集体备课教案,

2、开展好教研活动:

(1)根据课程改革精神,认真组织体育教师学习,全面了解领悟课改精神,实行新课程标准,组织上好体育课。

(2)积极的向学生宣传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并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外活动时间里都能动起来达到体育锻炼的效果。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处在有张有弛的学习与工作状态中。

(3)组织研讨学校运动队的组建与训练,促进校运动队制度的完善与训练的高效性。

(4)继续加强小学校园舞的开展,抓好校广播操的训练质量。严抓进退场队列队形,加强全校师生对广播操的认识态度。

(5)继续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习惯对自身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6)组织教师开展优质课达标活动及听课评课活动。

(7)充分做好各项运动队工作,制定训练计划,抓好训练,作好比赛前的训练工作。

三、开展好业务学习和网上教研活动

本学期体育组业务学习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在专业性学习、主题性学习、研讨性学习三个方面着手学习。

体育专业性学习由谭延伟老师负责,主要学习体育专业方面理论和最新专业信息。

主题性学习由徐世伟老师负责,主要学习如何提高课余体育训练水平,提高二课堂活动效果。

研讨性学习由体育组教学能手谭延伟和邓伟老师负责,主要学习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等。

开展好网上教研活动,成立网上教研小组,定期登陆教师论坛平台,提高远程教育的应用。

四、具体工作安排

1、九月份完成训练队的选拔和组建工作(乒乓球队和速滑队),制定好各项体育计划。

2、十月份协助政教处和大队部开展校“园吉尼斯”活动。

体育教育规划例2

我校建校历史悠久,体育特色鲜明,教师素质普遍较高,学生体育基础牢固,学校对体育课设置课时充足,体育设施、器材齐全,有较好的体育工作条件。

本学期学校领导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对体育工作充分重视,由学校陈校长主管具体的体育工作,相信在他的督促、协调下我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一定会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体育教师日常工作实施目标管理,三名体育教师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建立奖惩制度,从根本上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体育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力争使他们安于工作、勤于工作,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二、学校体育教育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工作。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德育、智育、美育的基础,在开展具体的体育工作方面,本学年应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体育教研活动,规范体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成立体育教研组,组织体育教师学习《体育教学大纲》,钻研教材,交流教学经验,并使之制度化、经常化,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体育教师依据学科特点进行教学,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使体育教学步入正轨,在授课时突出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2、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切入口建立检查、评估制度,对所学课程及时测试,以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力争使全校学生的体育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

三、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学校文体生活。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培养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增强体质的有效措施,是发展竞技体育,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材的必经之路。

(1)、课间操、课间舞

学校加强对课间操、课间舞的管理,由王开敏老师按时组织。建立课间操常规,严格纪律,保证课间操、舞顺利开展。成立课间操检查小组,在精神面貌、出勤人数、动作质量等方面,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检查评比,并将检查结果纳入班级百分竞赛,定期公布成绩。在本学期力争使我校课间操、舞形成自己的特色,努力做到“四个一样”,即:进出场一个样;队伍、队形一个样;做操质量一个样;教师学生一个样。

(2)、班级体育锻炼

学校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利用下午第三节课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由各班主任负责,体育教师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帮助各班制定、执行锻炼计划,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班主任要把班级体育锻炼纳入班级教育计划,做好组织发动工作,进行思想教育,保证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学校将定期对各班锻炼情况进行评比,及时总结,形成制度。

(3)、体育竞赛

体育教育规划例3

1加强体育教研活动,规范体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成立体育教研组,组织体育教师学习《体育教学大纲》,钻研教材,交流教学经验,并使之制度化经常化,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体育教师依据学科特点进行教学,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使体育教学步入正轨,在授课时突出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2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切入口建立检查评估制度,对所学课程及时测试,以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力争使全校学生的体育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

二从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出发,完善体育管理机制,明确个人职责,为体育工作的开展铺平道路。

我校建校历史悠久,体育特色鲜明,教师素质普遍较高,学生体育基础牢固,学校对体育课设置课时充足,体育设施器材齐全,有较好的体育工作条件。

本学期学校领导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对体育工作充分重视,由学校陈校长主管具体的体育工作,相信在他的督促协调下我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一定会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体育教师日常工作实施目标管理,三名体育教师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建立奖惩制度,从根本上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体育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力争使他们安于工作勤于工作,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三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学校文体生活。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培养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增强体质的有效措施,是发展竞技体育,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材的必经之路。

(1)课间操课间舞

学校加强对课间操课间舞的管理,由体育教研组长老师按时组织。建立课间操常规,严格纪律,保证课间操舞顺利开展。成立课间操检查小组,在精神面貌出勤人数动作质量等方面,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检查评比,并将检查结果纳入班级百分竞赛,定期公布成绩。在本学期力争使我校课间操舞形成自己的特色,努力做到“四个一样”,即:进出场一个样;队伍队形一个样;做操质量一个样;教师学生一个样。

(2)班级体育锻炼

体育教育规划例4

二、主要目标

 

1、集体备课怎样开展:体育组按照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的程序进行。首先,备课组长确定好集体备课计划表,主要包括备课内容、主备人、辅备人、主持人等。在后面的一周里由备课教师熟悉教材,自我初备,下次集体备课时集体交流,集体交流后形成集体备课教案,

 

2、开展好教研活动:

 

(1)根据课程改革精神,认真组织体育教师学习,全面了解领悟课改精神,实行新课程标准,组织上好体育课。

(2)积极的向学生宣传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并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外活动时间里都能动起来达到体育锻炼的效果。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处在有张有弛的学习与工作状态中。

(3)组织研讨学校运动队的组建与训练,促进校运动队制度的完善与训练的高效性。

(4)继续加强小学校园舞的开展,抓好校广播操的训练质量。严抓进退场队列队形,加强全校师生对广播操的认识态度。

(5)继续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习惯对自身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6)组织教师开展优质课达标活动及听课评课活动。

(7)充分做好各项运动队工作,制定训练计划,抓好训练,作好比赛前的训练工作。

三、开展好业务学习和网上教研活动。

 

本学期体育组业务学习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在专业性学习、主题性学习、研讨性学习三个方面着手学习。

体育专业性学习由谭延伟老师负责,主要学习体育专业方面理论和最新专业信息。

主题性学习由徐世伟老师负责,主要学习如何提高课余体育训练水平,提高二课堂活动效果。

研讨性学习由体育组教学能手谭延伟和邓伟老师负责,主要学习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等。

开展好网上教研活动,成立网上教研小组,定期登陆教师论坛平台,提高远程教育的应用。

四、具体工作安排

 

1、九月份完成训练队的选拔和组建工作(乒乓球队和速滑队),制定好各项体育计划。

 

2、十月份协助政教处和大队部开展校“园吉尼斯”活动。

 

3、十一月份体育创新课堂教学活动,组内互相听课。冰场浇制工作。

 

4、十二月份加强速滑队训练工作,准备参加分局冰上运动会。

体育教育规划例5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但大学生的培养状况与社会需求有差距,自1999年高校陆续扩招以来,存在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的矛盾,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义深远,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职业生涯规划产生于20世纪初,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越来越完善。190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创立了地方职业局,这标志着职业指导的诞生;第二阶段(1942-1951),以罗杰斯为代表,重视个人发展;第三阶段(1951-1971),金斯伯格和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是生涯规划的形成时期;第四阶段(1971-至今),霍兰德创建的类型学理论认为生涯选择是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中的表露。我国职业指导起步于20世纪初,20世纪90年代,职业指导发展速度加快,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入国外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但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断地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和创新,提出构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现代汉语词典》将职业概念定义为: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生涯是一个人生活里各种时间的演进方向和历程,目前对职业生涯的含义还没有统一的界定,职业生涯是个体行为,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充分了解自己的条件下,个人和组织相结合,认真分析当前的主客观条件,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即职业发展方向和职业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包括金斯伯格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施恩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塞普尔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阶段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的“三三三”理论。

职业选择的理论主要包括:人格特性与职业因素匹配理论,是建立在差异心理学基础上的;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匹配理论,把人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佛隆的择业动机理论,包括确定择业动机和比较择业动机;罗欧的心理需求理论,重视个体需求和职业选择之间的理念;行为论与决策论,注重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式。

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目前,对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进行调查表明,专业满意程度不高,影响学生将来择业问题;就业目标不清晰,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心不定;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比较淡薄,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远远不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需求较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迫切愿望,大学生希望得到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内容缺乏,涉及到真正的实践性的内容还比较欠缺;专业指导教师匾乏,教师教学水平一般、针对性不强,高校师资力量匮乏;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的方式与内容与大学生需求相差太远,开设课程实用性不强。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高校己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尚未普及,大学生阅历有限,在某些问题上的判断上还很难把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指导老师缺乏,老师大部分是非专业的兼职人员;组织机构设置不够健全,尚未形成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大部分高校只是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实施不到位,相关课程建设方面还是空白,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存在问题的成因:我国提倡素质教育也已经有很多年,但不能转变就业观念,缺乏自主创业意识,重视的仍然是学历教育和应试教育;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间接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成为影响人们行为和思想的基本因素;高等教育独立性缺乏,很多高校忽视自身的实际情况,成为其就业困难的内在性因素,学生职业选择自由度极低;家庭也是影响其职业生涯的主要因素,很多人还会受到家庭的各种影响,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影响孩子的受教育的机会,必然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职业思考和职业目标。

三、关于国外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国外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在美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中,拥有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人员,设置健全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开展贯穿大学生涯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个性化的职业辅导;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信息化国家,他们设计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报告,提供快速方便的信息服务,注重与政府、社会的联动。

从国外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知,他们基本形成较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甚至在中学教育中就开设职业设计辅导,从事职业指导的人员专业化水平高,大学就业指导部门推行四年职业规划项目。利用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各种社会需求,社会各界力量全面推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通过自我评价适合的职业种类,并接受大学就业指导部门为其就业提供的全方位的服务,相关部门对大学生的就业技能进行评价。

国外的特点对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很大启示: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应实行贯穿大学始末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校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提供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开展多样的社会活动,为参加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建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体系

高校应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和推广工作的领导机构,在借鉴国外高校的机构设置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高校需设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项经费。

建立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队伍,采取多层次的梯队队伍建设,须建立与培养一支综合能力强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加大指导员队伍的培训力度,引入绩效考核理念,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人员应进行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推进全覆盖的职业生涯教育网络信息服务,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运用网络的高效完备信息,结合传统的实际服务并研发多元的网络服务,不断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质量,开展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同时注重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设置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良好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卢仁山.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对我们的启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3).

体育教育规划例6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3-0001-05

研究生教育是输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其培养质量关乎教育改革的成效,研究生个体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关乎国家命运和社会和谐。据统计,2005 年至2014年十年间中国研究生招生增长近72%, 其中近5年培养的研究生约占培养总量的50%, 研究生的持续扩招导致就业问题增加,其群体就业压力逐年攀升[1-2]。研究生的就业现状折射出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但主要反映出高校就业指导不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效不高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围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校展开了部分研究,但研究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针对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对较少,关于如何构建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仍鲜有涉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士桢教授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 67.29%的学生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但49.84%的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3]。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对本科生有本质区别,不能照搬本科生的方法。其次,针对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主要从国家政策或高校职业指导的宏观视角出发,没有细化到具体的方法中,对如何构建研究生教育体系指导作用有限。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重庆地区三所高校的理工科、文科专业研究生群体进行了调研分析,调查样本总量共计300份,有效问卷286份。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证考查和研究,分析并创新性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无论对研究生群体的长期职业发展,还是国家的长远发展都意义重大。

一、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从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出发,帮助研究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教授职业生涯规划方法,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并努力实现职业发展目标的一系列活动[4]。19世纪初,以职业指导的形式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5]。20 世纪初,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出现在美国高校,60 年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概念开始细化为具体的教育政策,高校中产生了职业生涯辅导和职业生涯咨询的专业机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迅速普及和发展[5]。20 世纪90年代中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传入中国[6],它的引入和发展意义重大。

(一) 提高国内研究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注重研究生个体特点和发展需求,能充分发挥研究生个体的主动性,激发其内心职业生涯规划的激情和创业的雄心壮志。职业生涯教育能帮助研究生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和发展意向,提升专业技能,熟悉行业领域,提高职场能力。文献[5]显示,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生,在职场的竞争力和自我职业规划调节能力,明显高于未接受类似教育的研究生,二次就业的就业率也远远高于未受教育的同类学生。所以,做好职业生涯教育是保证研究生就业的重要手段之一,能有效节约社会人力成本,减少研究生与其他求职人员的不良竞争,提高就业率,为国家、社会输出符合要求的各类人才。

(二)正确引导研究生的价值观,保证研究生的长远发展

在高速发展的当今中国,社会处于高速转型期,全球化和国际化速度大大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缩短了国与国、人与人的距离,研究生在强度和速度上都受到外来文化和多元思潮的影响、冲击。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入和发展,能帮助研究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有选择性地接受新文化、新思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负面影响。同时,帮助研究生规范其行为方式,理性分析其业规划的发展需求,引导研究生正确判断是非,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二、研究生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针对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不是很普遍,将其设置成专业课程的学校很少,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虽然国内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但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与行业发展相匹配

国内高校、社会、用人单位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淡薄,其主流思想认为研究生世界观、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较为成熟,专业技能强,职业发展前景更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其意义甚微。因此,长期忽视对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合理、高效的指导方式和教育体系欠缺。

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没有形成以专业学科、研究生个体特色为基础,将职业生涯细化到匹配行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教育模式。研究生与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很大的差异性。相较而言,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相同点在于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障碍依然没有扫除,无法规避就业压力或择业的彷徨,在急需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而又缺乏相应指导的局面下容易违背初衷和意愿选择职业。差异性在于研究生专业学术上研究得更深,对应的工作面反而更窄,工作内容更精细。因此,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更加具体的指导方法和教育模式,以匹配学科、行业发展。然而,当前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仍然与本科生的就业指导一致,缺乏具体、详细的指导方法和现实经验,框架理论和“照搬”的做法过于模式化和形式化,更谈不上针对专业

的指导和教育,也缺乏相应的案例归总和分析,没有达到将其职业生涯规划细分到行业需求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匹配模式的条件。这种偏理论、宏观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法激起研究生参与其中的热情,在缺失了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严重影响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

(二)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重理论轻实践”

1.全程化的研究生职业生涯指导模式尚未形成

对研究生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是一个具有连续性、长效性特点的过程,而我国高校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更关注对毕业班学生短期的就业辅导、面试技巧的培训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辅导内容偏重于为研究生提供招聘信息,以引导研究生择业和就业,对职业生涯教育系统的自我探索较少,单纯以提高就业率为目的,只考虑短期结果,而没有考虑研究生个体特点、差异性,以及对行业领域、职业的了解程度和步入职场后的融入度。这种常规的辅导模式仅仅重视研究生毕业前期突击性指导的信息给与,完全没有考虑研究生走向社会之后长期的发展,没有真正形成以整个职业生涯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更谈不上形成一个完整的、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2.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性不强

我国研究生培养方式是导师全权负责制,研究生课题方向、科研内容、专业细分的方向通常由导师及其研究的课题决定。在学习阶段,研究生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大部分时间是看文献资料和做实验,这种象牙塔式的学习状态成为现阶段国内研究生学习、研究的一种常态,这种现象违背了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实践性”特点。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停留在短期突击性就业指导层面上,仅仅注重择业的技巧、方法手段和技能技巧等操作性内容的指导,并没有在择业前期与实践结合,脱离了实践的检验,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初衷和预期达到的效果相差甚远。

研究生期望的职业生涯指导活动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生对实践活动的期待值最高,达到85.2%(图1),期望能提供更多实习机会的研究生达到70.2%(图2)。这也验证了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活动的缺失和广大研究生对专业实习机会的迫切需求。

3. 从事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人员不足,专业化能力欠缺

在国外,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已有严格的从业资格审核与认证体系,国内尚没有权威的培训和认证机构,培训和认证工作一般由市场化的培训公司来完成[7]。认证机构缺乏权威性,认证内容不成熟,必然导致所认证资格的含金量不高,指导效果相较国外而言大打折扣。其次,国内只有少数高校安排师资进行职业生涯辅导培训和资格认证,得到专业培训并获得相关从业资格证的教师很少。研究生职业咨询途径选择结果显示,仅12%的研究生选择专业机构进行职业咨询,19%选择学院辅导员咨询,如图3所示。可见高校、社会机构对研究生职业生涯的指导欠缺,没有在研究生群体中树立起接受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的意识。

同时,缺乏适用于国内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师资队伍结构不良。从职业生涯师资队伍现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教师知识储备上,认为教师有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选择B的研究生比例为 42.5%,选择C的为 27.6%。在教师社会实践经验和职业指导、规划能力的调查中,选择C的研究生为31.1%,选择B的为35.5%,如表1所示。说明教师本身缺乏职业生涯指导的理论知识,并且在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结构、实践经验及指导能力上明显不足。

教育团队的缺乏和专业能力的欠缺,使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停滞不前,教育的实用性、针对性远远不够,不能有效发挥指导与划作用,没有使学生获得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严重制约了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三、构建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对策

(一)重视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各方主体参与体系的建立,并以开放的信息化服务作为技术支持

面对逐年增长的就业压力和因此引起的各类问题,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社会团体应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构建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重视并参与到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同时开放研究生职业生涯信息服务,开辟新媒体技术为其答疑解惑和指导。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以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社会团体为依托,以信息化服务为技术支撑,构建金字塔式的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如图4所示。

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社会团体可以相互合作,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研究生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开发出相关网站和系统。用人单位开放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给研究生,让研究生通过这种简单常见、易查询搜索的方式了解行业领域、公司背景、职位需求等情况,从而为研究生树立职业观念,从根本上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二)细化研究生群体,设置“2学年课程教育+1学年动态评估”的教育模式,构建导师团队专业化的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细化研究生群体,全程对研究生专业技能、实践、价值观、思想、心理发展进行把控,顺应研究生特点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如图5所示。

1.按类别细化研究生群体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指导

目前,研究生生源背景更为复杂,如生源地更广阔,专业跨度更大,教育资源不均衡等。同时研究生群体思维方式多元,个性鲜明。所以,应根据研究生基本情况及研究生的不同特点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反馈给导师,针对研究生的不同状况进行细分,如专业技能、生源地等,在教育辅导的三个学年内进行动态调整,分别设计侧重点,予以个性化、贴近需求的职业生涯辅导。

2.构建“课程教育+动态评估”的教育模式

当前我国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仅仅是作为讲座来开办,专门针对研究生群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空缺。从图1中可以看到,研究生对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开设的期望值较高,为62.10%。所以,建议高校结合研究生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开设针对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修课,课程设置时间为“2学年课程教育+1学年动态评估”,构建全程特色化“2+1”的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从研究生入学即开展为期2学年的“理论(主体课程)+实习实践”课程教育,在第3学年添加“一对一跟踪式职业生涯的动态评估”,动态跟踪,实时调整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内容和方向。实践课程主要通过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合作实现,用人单位为研究生提供现场参观、考察、实习的学习机会,研究生通过实践,精准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高校为用人单位培养实践性复合型人才,以达到企业、高校、社会和研究生个体的多方共赢。

将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设置为研究生学位必修课程,从而将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始终,将生涯规划意识融入研究生思维中,使研究生从入学第一天就开始思考自己想做什么职业,获得什么技能。作为长期伴随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贯穿研究生在读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在课程学习中答疑解惑,有序安排和解决各种问题,满足广大研究生的需求。

3.搭建导师团队,构建专业化指导队伍

导师是研究生专业学习、学术研究、做人做事等多方面的多重导师,不论是在理论学习还是职业规划方面都潜移默化地对研究生产生影响。从图3中可以看到高达63%的研究生在职业咨询选择时会选择向自己的导师寻求帮助,但现实中导师由于众多科研项目或其他原因,无法保证足够的精力和连续时间对研究生职业规划给与合适的指导及建议。现阶段导师与研究生的“导学关系”偏重于“学”而非“导”,导师一己之力无法满足当前研究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规划的双重需求,所以,在研究生职业规划的“导学”关系中,需要导师团队发挥其团队力量。

导师团队的构建除了配备专业性强、学科相近或交叉的“校内教授+校外企业专家”或“ 校内教授+校内教师”外,尚应配备学院教师和政府相关就业指导人员。院系教师了解研究生专业特点、研究生个体具体情况,能动态把握研究生的思维动态,政府相关就业指导人员了解职业需求和行业发展情况,可以邀请他们定期开设讲座,分享就业和行业信息,并协助导师和院系教师传授职业生涯教育方法。构建“专业技能强的导师+院系教师+政府就业指导人员”的导师团队更能共享信息,动态掌握研究生学业、学术、兴趣、职业需求等信息,最大化发挥团队力量,从“理论+实践+职业规划教育”的角度全方位构建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四、结语

由于中国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普及程度不高,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虽然有所改进,但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整体上不容乐观。针对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性提出“2学年课程教育+1学年动态评估”教育模式,这种长期、全程一对一跟踪辅导模式能将职业生涯规划从始至终融入研究生思维中,激发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坚定其实现职业目标的决心。同时,也创新性提出构建“专业技能强的导师+院系教师+政府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队伍,从而为国家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构建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对现阶段提高就业、深化教育改革和为国家输出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是提高研究生就业率、创业成功率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云霞.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建设人才资源强国――访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杜占元[J] .中国国情国力,2013:7-9.

[2]裴光术,刘清才. 提高研究生就业效率与质量的思考与建议[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2):107-109.

[3]汪庆春,孟东方. 大学生职业评价与职业选择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5):136-138.

[4]王娟娟,张海林,陈文卿.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4(1):124- 126.

体育教育规划例7

【中图分类号】R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135-02

随着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人们逐渐步入小康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降生是每个家庭都关注的焦点,家中有孕妇,全家人都高兴地围着孕妇转,过精、过多、不均衡的饮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孕妇体重异常增长,导致分娩期并发症以及巨大儿的出生率、剖宫产率明显增高[1]。2011年本院的剖宫产率居高不下,达到49%,巨大儿占15%,不得不引起本院产科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因此,本院从2012年2月份开始通过对182例孕妇,从怀孕14周开始进行孕期体重规划教育,使孕妇及家属转变观念,科学地调整饮食结构,合理摄取营养,适当地安排孕期活动,使孕期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从而降低巨大儿的出生率及剖宫产率、以及分娩期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2012年2月份开始在本院产科门诊定期产检,并于37~41周内住院分娩均为头位初产妇544例。实验组182例从孕14周开始定期产检,均无原发性并发症,在孕妇学校进行宣教,孕期体重的规划教育如:鼓励孕妇及家属参加孕期营养指导,传递孕期体重管理的重要性,孕期休息与活动,推行的产科门诊体重管理干预流程。并强调所有活动均为免费。对照组362例是接受一般产前检查及相关健康教育,未参加孕期营养指导。实验组与对照组都从孕14周开始,两组体重指数年龄、学历、职业、家庭情况等各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规划教育是优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其主旨是学习内容、方向和目标要有系统可持续提升,而不是凌乱、被动、肤浅的消极式学习。规划教育强调研究每一位学习者的具体需要,并根据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不断收获而及时调整学习要点,以变应变,培养具有可持续自主学习的能力。孕期体重管理规划教育就是执行一系列有循征基础的监测及有效控制以预防孕期体重增加过快,让孕妇在规划教育过程中不断收获而及时控制孕期体重增长情况。指导孕妇体重指数的计算方法:计算孕妇孕14周前的体重指数和分娩前体重指数,即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体重指数变化=分娩前体重指数-孕14周前的体重指数,将体重指数变化≥6视为体重增加过多。

1.2.2实验组:对孕14周开始进行孕期体重的规划教育,使孕期体重指数总增幅6,体重增加15kg,让孕妇及家属掌握产科门诊孕期体重管理的规划教育流程。如:合理的膳食营养满足孕妇及胎儿的生活需要,保证孕期营养平衡;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适当运动产生的能量消耗,可调节妊娠体重增长;保持心境平和,消除紧张情绪。具体措施为:根据表1告知体重指数的计算方式,以及孕期体重增加的正常范围,控制孕周体重增加情况,通过定期产检,了解宫高及腹围情况,胎儿宫内生长发育情况,告知胎儿体重的计算公式(宫高×腹围±200),介绍孕期体重增加速度对母婴健康的影响,让孕妇适时调整饮食,日常活动,有利于调整心态,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3 讨论

3.1 开展孕期体重规划教育有助于孕妇树立科学的孕育观念

近年来人们的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尤其是孕妇对自身及胎儿的健康更为关注,母体的营养状况对胎儿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1].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缺乏正确的引导,特别是农村孕妇,知识缺乏,大部分孕妇都没有上班,摄入大量营养物质,自认为营养越多越好,胎儿越大越健壮,又缺少适当的运动,导致孕期体重大幅度增长,新生儿出生时体重增加及孕妇发生妊娠高血病、妊娠期糖尿病、难产率随着增加,通过孕期体重规划教育,有利于控制孕期体重增长,从而减少并发症及难产率。通过孕期体重规划教育,使孕妇掌握合理控制饮食,孕期适当活动的必要性,使孕妇了解孕期体重过重对母儿造成的危害性,从而树立科学的孕育观念。

3.2 孕期体重规划教育有利于控制孕期体重指数变化

孕妇对孕期保健知识的需求越来越高,利用孕妇学校进行规划教育有助于孕妇全面掌握孕期保健知识[2],把孕期体重规划教育流程贯穿于整个孕期健康教育活动中,将教育内容化和个体化,使孕妇及家属意识到控制体重增长的重要性,积极主动改变自身行为,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控制自身体重的变化,给孕妇确立阶段目标与终期目标,并教会其计算胎儿体重及绘制妊娠图,使孕妇能适时纠正孕期某个阶段的体重增加过度,最终到达终期目标,通过孕期体重规划教育有利于控制孕期体重指数,如表3,实验组BMI变化≥6的百分率为10.4%,明显低于对照组28.28%。

3.3孕期体重规划教育,有利于控制孕期胎儿体重,改善分娩结局

孕妇孕期体重指数增幅过大,巨大儿以及难产率增高,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等机率增加[3]。接受孕期体重规划教育后,实验组巨大儿及难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因为参加孕期体重规划教育的孕妇,依从性高,整个孕期均能坚持按时产检,全面控制孕期体重增长,能够正确认识妊娠分娩这一生理过程,减少恐惧和焦虑,提高妊娠过程的安全。另外,孕妇学校让孕妇了解了分娩的全过程,如给予拉玛泽减痛法的训练,镇痛分娩等支持措施,对剖宫产的利、弊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消除顾虑,建立正确的分娩观,积极选择自然分娩。结果显示,经过孕期体重规划教育的孕妇巨大儿出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难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有利于控制孕期胎儿体重,改善分娩结局。

参考文献:

体育教育规划例8

(一)硬件建设方面。

基础条件较差,我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与真正的体传学校还有很大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落后、陈旧,已经上报的射箭器材到现在还没有到位、满足不了日常训练的需要。

(二)软件建设方面。

1.我校射箭项目没有具体的主管部门、分工不明确、部门之间的合作不够到位。目前,我校体育传统项目管理的主要工作是音体美组具体实施,各部室配合、支持力度不够,不能有效的形成合力,不利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

2.教练员的素质亟待提高。目前我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教练员参加省级岗位培训、外出学习交流机会很少,缺乏训练、竞赛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有的教练员所学专项和所带项目不对口等,这些亦成为制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训练水平提高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指导思想

我校体育传统项目的改革与发展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进行科学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推进体教结合,共同构建我省及市级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网络;夯实业余训练基础,有效地培养更多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全面提高教练员、运动员队伍素质,确保体育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建立与省市体育事业发展相协调的、符合体育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音体美教研组和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充分发挥省市体育局的宏观调控作用和教育部门的教育资源优势,经过两个周期(一个周期为四年)的规划建设,以实现我校体育传统项目协调发展,构建起切实有效的汉中市乃至陕西省优秀体育人才培养网络,为我省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备人才的目标。为我校争光,为陕飞二中添彩。

四、项目布局

(一)项目布局的思路。

针对我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项目布局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进行调整,重新布局,主抓射箭。

(二)项目布局的原则。

1.小学—初中,相互衔接,确保射箭、田径项目在小学、初中、高中均有对口衔接,避免出现断层,从而使培养输送渠道畅通。

2.我校要突出我校的传统特色,使其有广泛的参与性。就我校而言,项目设置要相应集中,便于竞赛活动的开展、交流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三)项目布局的要求。

1.针对我校,确定“射箭、田径”等两项为我校体育传统项目;确定“足球、乒乓球、篮球”等三项为发展项目;除此以外,具有特色20人21足也可列为发展性项目。

2.我校应尽可能把申报的市级传统项目构建成“串”,即把同一项目小学、中学、高中相衔接形成完整的培养输送体系。

五、政策措施

(一)进一步发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考核评估的激励作用。

1.音体美教研组、学校各部门密切合作,加大管理和扶持力度。学校定期对训练进行检查,进一步加强体教结合,为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奠定基础。

2.对于表现好的体传项目及老师、要大胆的给予奖励及表扬。

(二)不断提高学校体育优秀人才培养质量。

1.正确处理好学、训关系。在训练的同时,要安排专人负责训练学生的文化课、使其能安心训练。

2.提高教练员的素质,注重教练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加强学校之间教练员的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全面提高我校体育传统项目的训练水平。

3.建立不同等级的竞赛制度。应发挥体育竞赛的杠杆作用,定期举办不同等级的竞赛,使体育传统项目竞赛制度化。

(三)建立多元的保障体系。

1.在改善体育传统项目训练条件发面,设立专项资金。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应对体育及体育传统项目的奖励资助力度应不断加大,逐步改善训练条件。对开展工作好、输送人才多的教练员,将给予奖励和资助。

体育教育规划例9

 

2、继续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对9个项目学校的校舍进行加固、改造、扩建和新建;根据校园维修改造计划推动全市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作,完成维修、改造任务。

 

3、加强学校网络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加强学校图书室建设,为全市中小学配置优质图书,加强图书室效益;完善中小学、幼儿园监控、防盗等安全防范设施,切实保障师生在校安全。

 

4、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采取有力措施,制定有效的倾斜政策,更新完善实验设施、仪器,提高实验装备水平。

 

5、加快城区学校建设,推进荥阳新区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和教师进修学校建设,促进“大班额”问题的解决。

 

二、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1、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大力弘扬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钻研精神,立足本职、乐为人师的奉献精神。

 

2、继续开展“名校长带徒”活动、“校长进课堂”活动,提高学校领导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模范引领与辐射带动作用。

 

3、进一步深化以新课程、新理念为主体的教师全员培训,深入开展教师“岗位培养”工程;继续实施“三名”工程,推进“梯级名师培养工程”,全力打造优秀教师队伍。

 

4、完善教师成长档案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建立和完善教师成长档案制度,记录教师成长轨迹,营造教师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

 

三、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全力打造高效课堂

 

1、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以课堂晋级达标活动为平台,以学科组建设和学科特色建设为支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深入开展“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继续推行单元主题集体备课制度和学校领导观课制度,充分发挥教研室、教科室等部门职能作用,积极协助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

 

3、加强课程和教学过程监控与评价,改革教学评价制度;推出一批课堂改革示范校和教改新秀,推广校本教研典型范例,以点带面,全面深入的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四、加强城乡交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完善落实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制度,加大非教学单位支教教师人数比例,强化支教管理,加强支援单位和受援学校的交流,促进农村学校教师成长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2、充分发挥城乡教育协作区作用,通过“名校下乡”、“区域结对”等多种途径,采取“支持引领”、“指导合作”、“对口帮扶”等多种方式,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

 

3、深入开展“名师”送课下乡活动,组织城区学校的特级教师、名教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到农村学校上示范课、指导课或开办讲座,加强农村中小学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4、认真实施城区学校校级领导兼任农村学校“名誉校长”制度,深入开展“学校诊治”活动,实施“捆绑”考核,加快农村学校发展。

 

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1、研究制定职业教育“十二五”重点项目建设规划,适时启动职业教育“十二五”重点项目遴选、立项和建设,努力争取国家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

 

2、强化学生技能培养,坚持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相结合,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加强学生德育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勤劳吃苦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加强职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积极参与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强中职学校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

 

4、继续抓好招生及就业工作。进一步强化措施,扩大招生规模,完成中职招生任务。认真落实中职学校学生免费及助学政策,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多渠道、多形式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六、完善学校管理机制,大力加强教育管理

 

1、坚持以人为本,实行民主管理,注重细节管理,加强过程管理,狠抓常规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高效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严格财务制度,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乱征订、乱收费等有损教育形象的行为,严格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

 

3、深入开展“学校诊治”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按照“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总体要求,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问责制,加强行风建设。

 

4、按照相关要求制订各校绩效工资实施细则,加强平时的各项考评,认真实施教师绩效工资,真正实现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实现“管理上水平、教学上质量、工作出效率”的目标。

 

5、进一步改革职称评定和评先评优办法,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接受广大教职工监督,真正利用好职评和评先评优的杠杆作用。

 

6、全面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做好学校信访稳定工作,确保教体系统稳定。

 

七、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遵纪守法、文明诚信及慈善教育活动,努力构建家庭、社会和学校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格局。

 

2、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结合本地文化和学校实际,积极创建特色学校;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改进评价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校、教师和学生三维评价体系,变单一的、静止的终结性评价为多种方式有机结合的、过程的发展性评价,充分发挥正确评价的导向作用。

 

5、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工程。加强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和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努力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八、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1、进一步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改善群众体育活动条件;定期举办教练员培训、裁判员培训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不断提高体育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群众体质。

 

2、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课程建设,对全市中小学体育课及活动进行专项督查,促进学校开足开全体育课,坚持“两操一课”,抓好预防近视和科学营养工作。

体育教育规划例10

二、主要目标

1、集体备课怎样开展:体育组按照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的程序进行。首先,备课组长确定好集体备课计划表,主要包括备课内容、主备人、辅备人、主持人等。在后面的一周里由备课教师熟悉教材,自我初备,下次集体备课时集体交流,集体交流后形成集体备课教案,

(1)个人初备时,一定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写出备课提纲。(2)集体交流,由主备人围绕讨论提纲逐一抛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及有关理论依据,主持人组织大家就备课时的困惑或教学实践的反思等选择一到两个话题,组织大家讨论交流。(3)修正教案,在集体备课中,中心发言人说课,老师们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4)形成教案。集体交流之后,由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教案。主备人在形成的教案应力求精致和完美,力求体现新的课改精神。(5)课后交流,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以扬长避短,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2、开展好教研活动:

(1)根据课程改革精神,认真组织体育教师学习,全面了解领悟课改精神,实行新课程标准,组织上好体育课。

(2)积极的向学生宣传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并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外活动时间里都能动起来达到体育锻炼的效果。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处在有张有弛的学习与工作状态中。

(3)组织研讨学校运动队的组建与训练,促进校运动队制度的完善与训练的高效性。

(4)继续加强小学校园舞的开展,抓好校广播操的训练质量。严抓进退场队列队形,加强全校师生对广播操的认识态度。

(5)继续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习惯对自身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6)组织教师开展优质课达标活动及听课评课活动。

(7)充分做好各项运动队工作,制定训练计划,抓好训练,作好比赛前的训练工作。

三、开展好业务学习和网上教研活动。

本学期体育组业务学习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在专业性学习、主题性学习、研讨性学习三个方面着手学习。

体育专业性学习由谭延伟老师负责,主要学习体育专业方面理论和最新专业信息。

主题性学习由徐世伟老师负责,主要学习如何提高课余体育训练水平,提高二课堂活动效果。

研讨性学习由体育组教学能手谭延伟和邓伟老师负责,主要学习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等。

开展好网上教研活动,成立网上教研小组,定期登陆教师论坛平台,提高远程教育的应用。

四、具体工作安排

1、九月份完成训练队的选拔和组建工作(乒乓球队和速滑队),制定好各项体育计划。

2、十月份协助政教处和大队部开展校“园吉尼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