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体育业市场前景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5 16:54:05

体育业市场前景

体育业市场前景例1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179-02

一、问题的提出

体育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和增长点的朝阳产业,也是关联面极广的上游产业,发展体育产业可以带动纺织、机械、建筑、电子、营养品、食品等制造业,以及旅游、保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还是一种“无烟工业”,消耗能源少,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培育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为社会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拉动内需、吸收社会游资、开辟新的税源。同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将更加舍得花钱健身和通过体育运动找“乐趣”,体育消费市场将会越来越大,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将成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0]22号)指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对拓展体育发展空间,丰富群众体育生活,培养体育人才,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和竞技体育水平,促进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景德镇市体育工作会隆重召开,会议认为我市体育产业稳中求进,要求进一步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并确定体育工作思路之一以发展体育产业为支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社会事业民生工程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推动景德镇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更好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举措。

二、景德镇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景德镇市体育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经逐步成为第三产业中的一个新兴产业,其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1.体育健身服务业快速发展。随着景德镇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为身体健康而投资,为锻炼身体而消费,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和生活需要,在全市城乡逐渐形成“我运动,我健康”的体育健身氛围,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景德镇市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经营单位,顺应广大群众的需求,在不影响业务工作的前提下将各类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为群众提供健身场所,有效带动了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许多有眼光的投资者也根据市场需求,投资兴建各类体育健身场所。据统计,目前全市已拥有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舞蹈、跆拳道等体育健身场馆2 000余个。

2.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日益繁荣。景德镇市体育部门从基础抓起,扎实抓好竞技体育培训工作,全市竞技体育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培养出了包括奥运冠军吴静钰、金紫薇等在内的大批优秀运动员。近年来,景德镇市成功圆满地承办了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跆拳道比赛、首届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和第二届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同时经常性地在全市举办各类体育赛事,较好地满足广大群众欣赏高水平体育竞技表演的需求。

3.体育用品销售业快速增长。随着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和体育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各种体育健身器材、体育品牌服装等体育用品需求日益增长,促进了体育用品销售业的快速发展,形形的体育用品专卖店不断增多。目前,全市拥有各种专营、兼营体育用品商店达到近200家。

4.体育销售态势良好。景德镇市从2001年开始发售电脑体育,目前全市共有电脑体育销售点31个。2001—2005年累计销售体育达4 325万多元,体育公益金收入近400万元。

三、景德镇市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景德镇市体育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景德镇还仅处于起步阶段,其自身价值潜力和特色优势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尤其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着一些制约其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1.体育产业链条短而无特色。景德镇市体育产业链主要局限在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用品和体育销售等几个传统项目上。体育健身运动除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舞蹈等大众化项目外,其他项目还开展得不够普遍。特别是体育中介机构、体育经纪人队伍、体育消费市场、体育商业赛事等方面仍然十分薄弱。同时,体育产业经营规模都不大,结构单一,档次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综合性、集团型体育经营企业,未能形成较强竞争能力和市场集聚效应。

体育业市场前景例2

关键词 山江湖 体育旅游资源 整合 对策 研究

“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就是出于对整个或者局部体育旅游市场的预期和总体目标的实现,通过市场主导,将不同类型的体育旅游资源统一开发,整体利用,全方位合作,充分发挥资源的整体优势,获得体育旅游的最大规模效益。九江市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庐山、长江、鄱阳湖。我们只有将三者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进行统一规划、布局才可以使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业前景更加美好。

一、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开发某一景区(点)时,要把它放在区域大背景下,旅游线路和景区(点)的功能、形象等设计都要考虑该区域整个的旅游网络以及周边的相关景区(点),避免开发过程重复性和趋同性,把体育旅游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形成综合产业结构,发挥资源的规模效益。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应该把庐山、浔阳江、鄱阳湖三个景区视为一个大的整体来考虑,根据三个景区的不同自然地形,景物特色来整合体育旅游资源,使其不重复,不相同,每个景区都要树立自己的特色和规模,使得“山江湖”体育旅游资源整体看起来既统一流畅,风格各异,又恰到好处。再把“山江湖”拆开来讲,每一个景区又是一个独立的整体,每一个整体里面的小景点也要遵循这个景区的整体性原则。

(二)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应包含两方面的意思:区域旅游整合开发过程中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统一原则,旅游内部各要素之间要协调平衡;区域内各地方政策的协调性原则。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必须根据九江市的经济基础,经济效益,依仗当地的人脉支持和生态效益去开发,其规模一定要考虑景区(点)的容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宣传促销,招商投资,引进外资政策应保持一致,避免内部的非公平竞争;另外还要协调庐山、浔阳江、鄱阳湖三者内部关系,,因为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任何一个景区的发展都可以制约其他两个景区的发展,所以三者之间的发展要平衡发展,不能只对其中的一个景区重点开发和投资,只有协调好三个景区的开发和投资,才能有利于整个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业前景的发展,对整个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的目的更具有现实性。

(三)独特性原则

独特性原则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中心原则。特色是区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资源整合一定要坚持它的独特性,结合庐山、浔阳江、鄱阳湖自然环境,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开辟出适合其发展的产业结构。强化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形象设计,打造出九江市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的宗旨:“大九江,大品牌,大山,大江,大湖”。让来九江市旅游的游客深深地感受到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的独特新鲜性感,让人乐于其中,流连忘返。实践证明了,任何地方的体育旅游业一定要有其赖以生存的独特性,否则必然会导致失败。

(四)市场导向原则

体育旅游资源整合要以本区域的自然资源为依托,以本市场为导向。市场导向原则,就是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内容和变化规律,确立旅游资源开发的主题、规模和层次。在市场经济下一定要遵守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市场的需求内容和变化规律,调整整个市场的动向和模式,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要和需求,才能使本市场得到更好的发展。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资源整合也必须遵守这项原则,才能不被外界市场所误导和吞噬。因此在进行体育旅游资源整合时,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内容和发展趋势来开发出适合其发展的市场规模和结构,最终达到满足游客来此旅游所要享受的愿望期待值。同时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要适应市场的基本需求和较长时间的变化趋势,使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前瞻性和适应性。

二、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主导功能,加快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步伐

九江市是一个很美丽且适合居住的旅游城市,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九江市经济命脉的主要来源,所以市政府应该正确引导九江市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模式,指导旅游业持续稳健地发展下去。充分发挥政府在体育旅游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把体育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新增点去扶持。

体育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旅游,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而且,前景明朗,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体育旅游带来的巨大经济利润,刺激了旅游业的发展,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完善。各省市旅游业纷纷开设出各具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来吸引旅客目光,使得体育旅游业各部门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我们要加快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步伐,使之更加完善完美的发展下去。

(二)对“山江湖”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对“山江湖”体育旅游资源要实行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多余的资源浪费,合理的对“山江湖”进行整体布局。第一个是“山江湖”的体育旅游线路问题,分别对庐山、浔阳江、鄱阳湖制定出专门的体育旅游航线,并附有标志性的路标,路牌。第二,对庐山、浔阳江、鄱阳湖每一景区应针对其各自的地理优势,风景特点设计出不同的体育旅游拓展运动的设施,使得整体具有连贯性,特色性,不同性。第三,还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防止掠夺性开发,严格控制容量,以免资源和环境的过量损失。

(三)对“山江湖”体育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和维护

在对“山江湖”体育旅游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后,就要要求有关部门对“山江湖”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监督,监控,指派专业人员对其进行保护和维护,对来往的游客也要贯穿爱惜保护体育旅游资源的意识,不要故意损坏体育设施,旅游场景,还要避免其受到人为的破坏和偷盗,加强防范措施。

(四)大胆创新,建立科学的体育旅游发展模式

任何产业想持续经营下去,就必须不断的更新,创新,密切跟进产业发展的趋势。体育旅游产业在当今社会还是一个新颖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旅游,健身的意识也逐渐强烈,体育旅游就是在这个大好的环境下迅速壮大风靡起来的。大胆创新是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要秉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加快体育旅游业从单纯数量型增长向效益质量型增长的转化,从资源高耗型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转化。

(五)加快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信息网络建设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喜欢在网上学习,查找资料,购物,娱乐,视频,聊天等,善于利用网络来打发课余时间,享受生活的乐趣。

九江市是典型的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很丰富。可以选择去风景独特秀美的庐山旅游和避暑,也可以选择去鄱阳湖看候鸟、野营、骑马、射箭等等,而且还可以来到浔阳江溿欣赏富有古典美的浔阳楼和锁江楼。把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资源信息做成网页挂在网上,可以达到宣传其知名度的效果,进而吸引更多的旅客慕名而来。所以建立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信息网很有必要。

(六)加快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随着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享受体育旅游的快乐中更加期待由体育旅游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来引导和指导旅客旅游的全过程,所以要加快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解决这个问题有以下几个办法:第一,在九江学院的旅游学院新增体育旅游专业;第二,在九江学院的体育学院增设体育旅游专业;第三,在九江学院的旅游学院和体育学院开设体育旅游这门课程,供有兴趣的学生选择学习;第四,在九江学院的旅游学院和体育学院开设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强化班,为毕业后想从事体育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空间。

基金项目:九江学院校级课题,课题编号:09sk10。

参考文献:

[1] 宋洋,刘志民.山东省日照市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6.

体育业市场前景例3

近年来,我国社会居民对于体育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体育消费的需求差异性也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体育产业链条正逐渐扩展和延伸。体育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带动作用比较强、综合性也比较高,已经在多个领域、多个区域以及多个产业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尤其是在一些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地区,多元群式发展正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趋势,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在新的经济和社会形态下,体育产业发展的势头越来越足,产业融合式发展正逐渐成为新常态下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体育消费发展趋势分析

(一)体育健身娱乐休闲市场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此背景下,围绕休闲和健身为主题的体育娱乐业和体育健身业在启动和发展上都迎来了发展机遇,使得这一体育发展主题能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使得人们更加重视自身及生活方式的健康,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休闲体育、健身体育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将休闲和娱乐以及健身融为一体的体育娱乐、体育健身将逐渐成为未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和消费的主流模式。

结合体育产业的发展实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经济增长不仅能够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会使得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一方面能够提升城乡居民对于生活质量以及自身健康的重视,提高消费者对于体育健身和体育娱乐的消费需求和支付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推动城市类型多样化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数量,并有效扩充体育消费和体育娱乐的群体数量。从这个角度上看,现阶段健身体育、娱乐体育以及休闲体育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除此之外,健身体育、娱乐体育以及休闲体育的发展又会进一步带动运动器材以及体育服装等产业的发展。我国体育基础设施情况如表1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健身体育、娱乐体育以及休闲体育在市场的开发应当围绕消费者的兴趣爱好及实际支付能力来开展,并且确保与其相适应。结合当前我国健身体育、娱乐体育以及休闲体育发展的现状分析,我国的健身体育、娱乐体育以及休闲体育在市场开拓上既要重视对原先的足球、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同时也应当进一步重视大众健身、欢度余暇、延年益寿等项目的拓展,实现健身体育、娱乐体育以及休闲体育在娱乐、休闲以及健身方面的产品和服务供应。

(二)运动竞界体育表演市场

运动竞赛体育表演市场自身能够实现参与性体育消费以及观赏性体育消费的有机结合,在实现体育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上,有效开发运动竞赛体育表演市场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并且,体育消费的总体消费支出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这一消费市场的发展情况。围绕当前我国运动竞赛体育表演市场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状况,在运动竞赛体育表演市场发展上还需要重点拓展职业化管理的竞赛项目。有效开发商业性的体育竞赛项目,积极引进一流运动员和运动团队参与各项商业性比赛,提升商业性比赛的观赏性。

(三)体育旅游市场发展

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体育消费市场重点拓展的领域。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突破,我国的旅游市场在消费规模以及消费次数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发展空间和潜力依旧较大。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个人旅游消费占据着重要的比重。作为体育和旅游结合的产物,体育旅游产业在发展中能够实现旅游资源和体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和优势互补,是一项将体育作为发展内容的旅游项目。积极发展体育旅游产业,能够进一步满足消费者对于较高层次文化娱乐健身的消费需求,在拓展和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充分利用体育资源,实现对整个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从发展实践上来看,迪斯尼乐园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体育娱乐与体育消费之间的有机结合,并在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巨大发展。

(四)电子竞技体育的发展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体育产业和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围绕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扩展。在此背景下,电子竞技正不断被人们所熟悉,并不断融入消费者的视野和生活中,尽管严格意义上的电子竞技是属于电子游戏的范畴,是消费者依靠电子设备的操控来实现竞技,但是在电子游戏的大范畴下,围绕体育竞技比赛已经发展出了较多的产品。

体育消费发展的内容分析

 (一)技术融合是体育产业融合的关键和核心

当前在网络创意产业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体育产业与新技术之间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体育市场中的体验、创意和创新类的新型体育产品越来越多,这不仅增强了体育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同时也依靠不断丰富和发展文化体育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扩展了体育产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范畴。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强化技术融合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发展体育市场的同时应当重视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增强体育市场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依靠技术发展和技术进步支撑体育市场、体育项目的创新和发展,将技术融合作为文化体育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推动力,切实发挥技术融合在产业融合背景下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

(二)界域融合是体育产业融合的发展和提升

在产业融合背景下的界域融合也是一种跨界融合,是对原有的行业边界以及常规产业、发展领域的突破过程。实现体育产业的界域融合既能够延伸和拓展产业边界以及产业领域,同时也能够为产业融合提供比较多的范本,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体育产业的带动价值。不仅如此,产业融合下的体育产业界域融合也有助于在微观上对原先的市场结构产生积极影响,在共同作用下产生新的能效作用,从而提升整体效益。在宏观上,实现界域融合有助于优化区域内的经济增长方式及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推动该地区产业升级,实现科学持续性发展。

(三)资源融合是体育产业融合的前提和基础

对于体育消费来讲,资源的整合是一项重要的发展内容。资源融合作为资源整合的表现形式,在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中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同时过程也相对比较复杂。实现体育资源融合不仅能够提升体育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产业整合能力,同时也可以为体育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及产品资源。对于体育产业而言,资源融合的程度越高意味着其价值就越大。尤其是我国的体育资源、人文资源以及社会公共资源都比较丰富,同时也有环境、土地、人力、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将上述这些资源与体育产业进行有机结合,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体育产业的大飞跃。

(四)功能融合是体育产业融合的重要内容

在当前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产业之间的不断融合使得体育产业的发展不再拘泥于单一产业,还应当在发展过程中充分结合当地民众社会需求以及地区的社会功能,实现区域范围内的功能融合。在这一新变化下,体育产业的发展在原有基础上也增加了新的内涵和功能,需要在产业融合的基础上实现游客与当地居民的资源共享,宜居和宜游功能的结合。只有实现产业融合基础上的体育产业功能融合,才能够进一步提升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

推动我国体育消费发展的建议

体育产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产业融合背景下实现体育产业的发展既需要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同时也需要政府、市场、企业以及管理部门的相互配合协作。具体来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第一,积极实施政策引导。政府部门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需要政府部门制定专门的政策加以引导和鼓励。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实现体育产业的顶层设计,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法规,推动体育产业的融合性发展。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当在规划方面加以完善,实现国家整体发展规划与体育产业规划的结合,提升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有效推动体育产业的融合。不仅如此,政府部门还应当强化舆论引导,推动管理理念创新发展,依靠良好的舆论环境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体育业市场前景例4

自2010年,我国教育部门颁布《中长期教育改革及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来,明确提出“将改革创新视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提倡地方院校进行大胆实践及探索”,主张高职院校以改革体制机制为核心,深化关键环节及重要领域的改革进程,搭建完整的质量改革评价及考试招生机制,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方法的作用,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1]。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减轻我国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有力措施,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改变社会民生现状,真正意义上做到彻底解决就业难的问题。由此可见,产教融合下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能发展职业教育及优化教学模式。鉴于此,该文针对“产教融合背景下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建设思路”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1产教融合背景下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1.1促进产业发展

从本质角度来看,产教融合市场化背景下建设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是有机整合现代产业体系及高职教育满足市场化接轨要求的过程。同时,建设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不仅能向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多的优质复合型人才,更是加快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及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战略性手段,换而言之培养兼顾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能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及发展现代化产业,符合产教融合市场化的要求[2]。此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先进制造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现代服务行业及发展文化产业设计行业均无法脱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团队的支持。由此可见,加快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建设进程,方可实现产教融合市场化接轨的目标,培养出更多促进新型产业发展及经济结构转型所需要的高层次新型技术技能人才[3]。同时,除熟练掌握新型理论知识外,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必须灵活运用新型技术手段及了解新型设备的基本构造,进一步加快劳动力结构转型升级,真正意义上做到完成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经济发展战略任务。有研究资料显示,我国短期内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及新阶段,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往往需要产业结构转型及复合型技术人才的支持,否则无法实现市场化融合的目标,说明产教融合下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具备重要的实践作用。

1.2创新教学理念

名言有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全球范围内国际间竞争以科技实力竞争为核心内容,而科技实力竞争的本质为人才竞争。自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个国家迎来全新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遇及挑战,大力推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国家战略,以达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目标。例如:大力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及健全教育体系,将其视为发展国家实体经济及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有力手段,有助于保持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不只是国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渠道,更是国家实现技术技能创新积累的重要平台,尤其是产教融合市场化背景下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能优化其专业课程。

1.3深化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间结合不密切的问题,尤其是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出现不相适应的结构性失衡问题,而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能彻底解决产教间不相融合的问题。同时,适当扩大应用型、技能型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比例无法脱离推进高等教育分类改革进程的支持,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能转变职业教育层次及类型,持续优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培养出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及技术技能人才,真正意义上做到覆盖基本公共服务各个领域及社会经济产业链条[4]。此外,目前我国就业形势相对严峻,而建设全覆盖的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能实现再就业的目标。

2产教融合背景下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思路分析

2.1面向市场需求的实现

由于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建设无法脱离面向人才市场需求的支持,客观上要求相关高职院校立足于人才市场的基本情况,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促使高职教育体系突出人才培养面向市场的特色,方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例如:以某地区涉农院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其占据全国涉农高职院校排名较前年,包含极其特殊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及系统化教育理念,把握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的建设核心,面向人才市场需求,扩大其市场发展前景,持续输送高技术高技能的人才。此外,充分发挥农业实训教学科研基地的作用,大力推行方向定岗、平台教学及专业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

2.2注重整合师资力量

一般说来,教师不止肩负着培养高职人才的重要职责,更是激发创新创业人才的精神支持者。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相关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于产教融合市场化背景大力建设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不得放松师资力量管理,着重强调合理整合师资力量,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例如: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期间侧重于突出“整合师资力量及面向人才培养”的特色,调动教师团队及科研人才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逐一打造出动画分镜、现代汽车故障诊断、鞋类生产工艺及皮鞋结构设计等精品课程,真正意义上做到迎合时展潮流,向社会及市场输送更多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

2.3加快课程改革的推行

体育业市场前景例5

一、前言

体育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开拓新的消费热点、拉动消费扩大内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20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体育本体产业、体育相关产业和以体育与主导业务的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人民收入快速提高和余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我国体育产业将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我国体育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及前景

1.经济转型是体育产业的孵化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体育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体育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要靠经济增长推动的。经济增长反映出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体育也成为经济增长的受益者。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基础,经济增长既创造了全社会的体育需求,又增加了体育供给。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亦是制约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决定着体育需求与供给,乃至体育市场与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从GDP增长来看,我国的GDP由1990年的18547.9亿元提高到了2002年的102397.9亿元,年均增长9.3%,相当于世界GDP平均增长速度的3倍以上。2004年我国GDP增幅为9.5%,达到136515亿元,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4000元。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六。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娱乐休闲的支出明显提高。城镇居民用在文教、娱乐休闲、医疗保健和交通等支出比重已占到32.5%。 这标志着在市场经济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新世纪体育产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促进体育产业的大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升温。从本质上讲,体育消费属于满足人们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消费。从现在至21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将实现由第二步发展战略向第三步发展战略的转变,这一时期的总趋势是人们对物质消费品的需求增势将会减弱,而对服务消费品,尤其是与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直接相关的服务消费品的需求将会迅速上升。体育产业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产业,体育消费是能给人们带来健康、欢愉、享受的消费。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对生活质量的需求是无限的,人们对体育的消费需求也将无限。

近年来,体育消费品在我国大中城市和部分富裕农村地点相继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正是社会消费结构合乎规律的变化给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助力的体现。随着居民家庭收入、个人收入的增长,体育消费也随之增长。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我国城镇居民从1992年~1997年5年间,在运动娱乐方面的人均消费支出已从84元增加到221元,年均增长20.2%,体育消费增长快于收入增长。1994年~1998年我过城市人口体育消费倾向是1.5,即城市人口收入每增加1%,体育消费就增加1.5%。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迅猛发展,这种在20世纪末已经显现出来的趋势,在新世纪中将会更加明显。需求结构的变化会带动消费结构的变化,随着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我国体育产业势必会得到迅猛发展。

3.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体育消费群体和体育市场

截止1998年,我国家人口已达到12.48亿,家庭总户数3.3297亿个,据推测到2010年人口总数将达到14.23亿,2020年前后将突破15.18亿,2038年前后达到峰值15.85亿,其后将出现缓慢的负增长。新世纪我国的人口压力仍然很大,但对于体育产业来说却是一个发展机遇。人口的增长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水平增长同步,在这种条件下,人口基数的增长意味着支付消费需求的增长,这必然会带来体育需求的增长,我国的15亿人口无疑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消费群体,并以他们活跃的体育消费能力创造世界上最大的体育市场。

4.体育用品出口业促进我国体育产业迅速发展

我国体育用品业是改革开放后,在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成功地接收了发达国家和地方体育用品工业的梯度转移而迅速发展起来的。1998年,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委托KSA独立顾问公司对世界体育用品的调查显示:“中国是世界体育用品生产商的可靠基地,是名副其实的世界体育用品制造大国”;“中国已经拥有全球65%以上的体育用品生产份额”。近年来,我国体育用品出口到一百多个国家,一直保持着20%以上的年增长幅度。2003年体育用品出口总额已达78.19亿美元,占2003年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78%。在广东省体育用品出口额占到全部出口额的三分之一。体育用品的大量出口为我国出口创汇、扩大就业、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有重大贡献。

5.奥运经济为我国体育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2008年的29届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巨大的奥运经济将为我国体育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据专家分析,北京举办奥运会将掀起一个能持续7年~10年的奥运热潮,2003年北京奥运经济推介会上介绍,预计未来7年里只北京投资和消费市场的总需求将超过3万亿人民币,这将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极大的发展空间。

三、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体育产业存在的问题

1.市场化改革导致居民对未来预期不佳,体育需求受到限制,制约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传统的福利体制被打破,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完善的情况下,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对居民体育消费的预期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市场化改革以来,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对居民的消费心理造成了巨大冲击,这些改革提示人们公共福利支出将大大减少,个人的指出预期将大幅度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支出预期,迫使居民储蓄意愿增加,消费倾向下降。同时,为了社会保障,人们需要交纳各种费用以预防可能失业带来的困难。总之,消费者为了应付将来的子女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边际体育消费倾向下降,形成紧缩效应。这意味着我国有效体育需求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受到限制,从而制约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2.产业结构还有很大的缺陷

市场化改革以来,虽然我国体育产业得到较大发展,但产业结构有很大缺陷,主要表现在本体产业发展还够大,没有形成支柱性优势。当前,三大支柱在本体产业(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无形资产开发经营业)规模还有限,市场运作也不够规范。现在,我国的体育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发展缺少可持续性活动,市场竞争力不够强,产业质量亟等进一步提高。

3.市场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度还不高

目前关于提高市场的管理方法还不够完善。在提高市场管理的实际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高层次立法予以明确,如:管理权限的明确划分,执法程度的完善和统一,法律责任的界定等。

4.体育用品出口缺乏自主品牌,只是处在产业价值链低端的制造环节

我国体育用品出口的产品中,大部分只是单一的加工,外商控制着技术、品牌、市场,我们只是凭借着廉价的土地、大量的技术工人和劳动力、丰富的原材料等方面的优势赚取微薄的加工费,虽然出口量大,但附加值低,企业盈利水平低。

四、对策

1.通过政策来实现居民收入及其消费的稳定增长

首先,继续提高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并使这种收入增长形成一种制度,改善居民对未来收入与支出的预期;其次,改善企业体制,放开国有企业工资,尽快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以此增强企业活力,企业的发展才有内在动力,企业的经营收入也会有大幅度提高;再次,利用经济手段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的税制还不够健全,应当加大对高收入阶层的征税,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这样可以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同时缩小收入差距。

2.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育产业资本投资体制

国外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实践已充分证明,体育产业资本投资是实现体育产业超常规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中国加入WTO、申奥成功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实行体育产业资本投资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国能否建立起促进体育产业升级、创新的体育产业资本支持体系,关系着在今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跻身世界体育强国之列的成败得失。因此,中国需要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体育产业资本投资成功的经验上,认真探讨中国体育产业资本投资途径,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育产业资本投资体制,进一步推动中国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3.加强体育产业发展的法制化建设,健全体育市场管理的相关法规

目前,当务之急是加快高层次的立法,尽快出台一些全国性的体育市场管理条例,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能、管理范围、管理权限、界定进入市场的专业技术条件、资格及审批程序。规定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规范体育市场的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管理、监督和调控。

五、小结

我国体育产业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热潮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产业,我国体育产业虽然发展很快,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就总体而言,全国产业规模还不是很大,发展很不平衡,结构不够合理,体育产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体育产业政策和法规建设也不适应产业的发展。现在我国的体育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加强体育产业发展的法制化建设,遵循市场规律放手让市场来发展体育产业,实现体育产业的市场化,是今后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我国体育产业绚丽前景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 剑:2004北京奥运经济报告[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刘 卫:市场化改革与居民体育需求[M].体育文化导刊,2006.5

[3]鲍明晓:国外体育产业形成与发展[J]. 体育科研,2005.5

体育业市场前景例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159-02

高职院校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织途径。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需要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根据社会和企业发展对于人才的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国家和社会真正需要的栋梁之才。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高职院校教育的模式较为死板,部分高职院校甚至仍然处于“闭门造车”的境况当中,和社会的衔接不够。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所催生的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给高职院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迎接挑战,如何制定科学的策略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和社会、企业衔接,成为了高职院校教育工作改革的重点、难点。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市场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才流动的影响越来越大,也即越有市场所需的能力的、越能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人才,才能越能真正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站稳脚跟,在社会中谋得一席之地,实现个人的长远发展。高职院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如果要有效实现推动社会进步、融入时代的车轮轨迹当中,就必须以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为导向,开展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工作。这给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一)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无法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存在金钱导向。部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者盲目追求经济收入,在教学工作中精力被分散,甚至突破了身为教育工作者的道德底线,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重学术而轻实践,重普教而轻职教,片面强调理论的重要性,缺乏实践的充分训练,并且所重点开展的理论教学内容较为落后,无法充分和当前飞速发展的行业前沿接轨。在传统教学根深蒂固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教育要想实现顺利转型,使教育工作获得社会认同和职业认同,就必须首先克服教学观念的问题,这是一大挑战。

(二)院校办学定位不够明确,未能突出自身办学特色

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各行各业都被深刻挖掘,并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等充分结合,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以往“隔行如隔山”的形势在现代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教育如果仍然广泛开展多种领域的教育,必然导致教育的内容粗放化、教学的重点模糊化,这在当前强调“点突破”的时代中,是难以行得通的。此时,高职院校应当将教育重点集中在某几个领域当中,重点挖掘、重点发展,然后全面带动其他领域的教学,以特色鲜明的办学方式实现教育水平的提升。但从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现状来看,不少高职院校仍然存在办学定位不准确、办学重点不突出的情况,导致有限的办学资源和师资力量被分散,无法形成强大的教学突破力。在没有自身办学特色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饭碗必然会被其他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的院校抢去,高职院校所能获得职业认同也会逐渐下降,最终导致招生困难。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实习实训存在较大困难

和全日制高等教育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教育的优势就在于:重点突出、职业导向强、实训机会多,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高职院校教育在开展过程中,由于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给予学生的实习实训机会越来越少,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不少高职院校仍然采取“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采用“试卷做题”的考核方法,使得学生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知识的记忆当中,而缺少动手实践。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实践能力”,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将失去最优势的能力指标,这对于刚刚步入社会急于寻求一份工作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是非常严重的打击。部分专业由于面向的企业较少,造成了一定的实训基地建设困难,这也是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实训困难的一个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校方没有找到科学的课程设计方式,没有挖掘出合理的实习实训培养策略。

二、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提升对策探讨

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育模式、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亟待转型。在此,结合实际提供几点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提升对策,供相关人士参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办学定位

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高职院校教育的亮点就在于其职业教育的专业性、针对性。高职院校应当在这方面有充分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办学重点,将学生培养为职业领先、行业拔尖、独当一面的专业型人才,赢得市场经济下激烈的社会岗位竞争。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建立“能力重于学历”的教育观念,万万不可看轻自身的教育工作,而应当认识到当前社会竞争是能力的竞争,以此为学生营造一个锻炼能力、提升自我的学习氛围,结合国家对于高职院校教育的政策倾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高职教育学习环境。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办学定位,转变模糊的、多领域的办学方式,集中自身优势教学资源,包括教师资源、专家资源、行业资源、实训资源、地方资源等,确定自身主体办学定位,突出自身办学优势条件,特征鲜明、方向鲜明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吸引大批的学生到来。

(二)完善教学体制,科学设计课程

高职院校教育当中,良好教学体制是教学工作高效开展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下,高职院校的教学体制需要逐渐改变、完善。一方面提升教学体制的灵活性,将教学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对应起来,社会对于人才的能力要求,就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社会的人才能力要求发生变化,高职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随之而变;另一方面,以良好的教学体制,从国家政策中借力。目前,国家吸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为国内高职院校的发展制定出台了不少法规、政策,这为高职院校教育的开展扫清了很多障碍,通过教学体制的改革,高职院校应当实现和国家政策法规的接轨,更好地推动教育工作的开展。在教学体制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科学的课程设计工作,在强化理论课程教育的基础上,将理论课程教育和实践实训教学结合开展,以“动手”促“记忆”,以知识引导实践,充分发挥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育效果。

(三)加强师资建设,培养高级教师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各行各业的快速变革,高职院校唯有仅仅跟随行业的发展进行人才培养,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师资建设成为了一大难题。老一辈的教师知识陈旧、缺乏创新,而新的教师引进困难、培养乏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师资建设,培养高级教师。一方面,应用激励竞争机制,在教师群体之中开展竞争,改变以往教师“铁饭碗”的师资模式,选拔专业知识拔尖、紧随行业进步的青年教师为教学代表,改善先进教师的师资待遇,推动全体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将行业先进人才引入到院校师资力量当中,在和行业进行交流、和企业开展合作的过程中,挖掘和发现行业先进人才,以灵活的方式和良好的策略,将其引入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当中,应用其掌握的行业先进知识、行业先进经验,为学生进行最新的、最有使用价值的知识讲解,帮助学生尽快获得职业能力的提升、职业知识的更新。

(四)拓展合作方式,加强社会沟通

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产学研一体化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部分院校由于一些客观因素,无法实现充分的“学研”结合,但仍然应当致力于充分的“产学”结合的办学方式,即发挥自身优势的办学资源,充分和具有足够资质的企业开展合作。高职院校为企业直接输送可用之才,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使得人才培养策略更加灵活,人才就业途径更加稳定,而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利用自身的场地条件、软件设施,让学生在企业当中得到良好的实习实训,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巩固知识、训练动手能力,促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即对即将进入的行业有充分的了解,在毕业之后即可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熟练开展相关工作。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校、研究机构、社会企业的各自优势,并将三者的优势充分整合,实现了人才培养、人才就业、人才应用的综合效果的提升。相关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者,应当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积极投入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构建当中,推动人才教育质量的提升,推动学校教学的长远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的挑战是艰巨的,但挑战背后同样隐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相关的高职院校办学工作者应当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立足自身办学资源现状,着力拓展高职办学方式,不断创新,锐意进取,通过良好的办学提升策略,实现高职院校教育的有效转型和深刻改革。在市鼍济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广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此时高职院校面临的挑战,更加应当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相关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万不可松懈,万不可迷失,而应当坚定不移地以市场为导向推进高职教育改革,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凡.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9):53-55.

[2] 董霞.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69-71.

[3] 霍淑芳.我国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经验[J].职教论坛,2010,(20):34-36.

体育业市场前景例7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76-02

1 引言

景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城市外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景观设计专业对于学生要求的本质是对于科学、艺术与技术的综合运用,因此相对于本科教育,景观设计专业在职业教育背景下的发展前景更为良好,也更能体现其偏重实用性的特征。在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景观专业的教学相对于本科学校,其办学宗旨、生源水平、教育侧重点等各方面都有所差别,因此发挥自身特长来培养职业技术型的景观专业人才,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2 职业教育景观专业教学的主要问题

2.1 专业就业形势

景观设计专业目前的就业前景良好,可选择的单位也比较宽泛,相对应的就业单位主要包括各大建筑设计院、城市规划院、综合性设计院、景观设计公司及效果图公司。从近些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后就业于设计院及大型设计公司的较多,在工作中展现出的方案能力、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与职教毕业生相比更加占有优势;中高职毕业生毕业后多任职于中、小型设计公司和效果图公司,职教毕业生的优势在于对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工程技术以及效果图绘制方法的熟练掌握,其在专业技能方面更加具有特长。职教毕业生出色的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在设计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为一个项目从方案到具体实施提供充足的技术保障,同时景观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也可以在效果图的绘制上发挥其特长。

2.2 现存问题分析

尽管景观专业当前的就业形势良好,但是市场需求也在不断产生变化和更新,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既定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也要不断推陈出新,从而适应新的市场导向。从另一角度来说,在各大院校扩招的同时,生源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质却难以保证,导致学生进校后由于基础水平不够而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职业院校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调整学生培养方案,使学校的教学与不断变化的企业需求相接轨,研究出有效的市场应对策略以发挥出职业教育的优势。

2.2.1 培养目标脱离实际

各职业院校对于景观专业的培养目标有着共同点,也各有其特点,其总体目标都是为了满足市场相对应专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不同之处是各个学校专业侧重点不同,培养出的学生技能特长也有所不同。总体来看,许多学校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都出现盲目向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看齐的现象,却忽略了专科学生本身的特点和长项,从而导致了学生难以吸收消化所学的知识,对庞杂的科目也难以把握其中的关联性,毕业后很难将学习的专业技能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去,从而出现在岗位上竞争力减弱的情况。

2.2.2 课程设置过于庞杂

根据不同的培养阶段,景观专业的课程通常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主要是指构成基础、建筑速写、建筑制图、电脑效果图等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设计基础能力,包括构图能力、手绘能力、制图标准的掌握等。专业必修课是指分专业方向后的设计课程,包括景观设计、空间设计、公共环境设施等,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专业必修课达到掌握设计方法的能力。总体来说,课程的设置过于细分,不同课程又是由不同的教师去完成教学,往往导致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仍无法领悟课程之间的关联,总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2.2.3 顶岗实习缺乏监管

在职业院校中,顶岗实习是促使学生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重要课程,一般顶岗实习的时间是一个月到三个月不等。由于校企合作的公司数量有限,每个公司又只能安排有限的岗位供学生实习,而学生数量相对较多,因此实习单位的选择一般不由学校安排,而是通过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进行,这就导致了专业教师在顶岗实习期间难以对学生有针对性、系统性的进行辅导,缺少了实训课当中应有的监督和管理,难以保证学生所递交实习成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也无法及时对学生的学习任务提出意见和反馈。因此,顶岗实习作为职业院校教学当中的特色课程,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管理手段进行监督考量,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 职业教育景观专业教学的总体策略

3.1 发展职教特色,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规定了一个专业教学的总体方向,在整各专业教学当中起着引领作用。在职业教育背景下,景观专业总体的培养目标一直是致力于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实践型人才,但培养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跟随最新的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相适应,通过总体方向的把控和细节的调整,以适应新型岗位需求。

职业教育分为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两大类,这两类教育培养的是受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技能,具有专门性的特征,毕业后要求其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对于景观专业而言,职业教育毕业生对于知识的整体把握程度较弱,在一个项目的团队当中很少担任项目负责人,但其能够充当团队中的技术支持,例如场景模型的构建和后期的效果图渲染人员等,可以作为项目的助理设计师。

因此,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景观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落实到与岗位的实际需求上,着力于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景观专业技术人才和助理设计师。

3.2 适当调整课程,拓展教学思路

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当前职业院校的课程门类普遍偏多,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课程的时间安排逻辑性不甚严密,使学生难以把握其中的联系和规律。因此,景观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紧跟市场导向,将现有课程进行模块化整合和精简,将基础类课程巧妙地融入到设计主体课程中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设计与技能之间的关联性。例如,表现技法、建筑制图等基础课程可以与景观设计等专业课程整合,并将学时适当延长,这样,教师在教授设计思维和方法的同时,还可以教授学生绘图技法和制图标准,并告知学生整个项目的设计顺序,使其将所学知识连贯成一个整体。通过课程的调整,发展专业主干课程,使课程设置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使其专业技能得到提升。

3.3 增加实训课程,重视顶岗实习

职教院校的景观设计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设计思考技能和实际操作技能,因为仅在培养计划中设置理论课程是不够的,还应该重视实训课程的设置。在实训课程中,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培养,发挥学生所长。

培养学生的设计思考技能可以通过多种模式,例如让学生讲解对于项目的理解并用文字进行分析,或是采取口头表达的方式讲解自己的设计思路等,均可以不同层面上提高学生的设计思考技能;另外还可以训练其绘制效果图的能力、汇报文本的排版与设计说明的撰写能力等,使其通过训练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设计者的设计思路。景观专业对于实际操作技能的要求,主要包括对国家施工规范的了解、市场建筑材料的认知、施工工程技术的掌握等。通过实训课程,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设计性思维,转换为具体的图纸和文本的形式,清晰地表达出设计意图,最终完整的体验整个景观项目的设计施工过程。

实训的开展既需要在校内有计划的训练学生专业技能,也需要到企业中去进行学习技能实践和工作体验,也就是顶岗实习。通过在企业的专业岗位中实习,使学生发现已学知识的漏洞和不足,针对比较薄弱的环节进行实践和完善。在实习期间负责的专业教师,应对整个实习期做出详尽的学习计划,并在实习期间予以监督和指导。可以考虑先制定出学生实习要达到的总体学习目标,在分阶段进行任务的布置和检验,以达到预计的学习效果。实习阶段结束后,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作出检查和评价,从而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有的放矢,对不同的学生有侧重点的进行教学。

4 结语

本文针对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发现了目前职业学校景观专业存在的一些比较普通的问题,并通过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目前市场的需求变化很快,教学培养目标的制定是关键,课程设置也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企业岗位对于人才的技能要求,教学方法要不断推陈出新,以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虽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多样性,我们无法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并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进行思考:

4.1 发挥职业教育的特点

艺术类职业院校与普通职业院校在艺术类专业教学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其对于艺术类专业的教学具有更加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更加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应当发挥其特色专业的优势以提高市场竞争力。景观专业作为艺术类专业中的新兴学科,其艺术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与目标,在专业教学中应努力发挥其专业特色。

4.2 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顺利走向就业,景观市场需求的变化会直接影响职业院校专业培养计划、目标的制定,因此景观专业的教学不应该一成不变,应该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反馈调查工作,从中了解企业岗位需求而去进行不断的自我调整和修正,使学生在就业后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岗位要求。

4.3 做好职业教育基础工作

应该为新思路下的景观专业教学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例如利用假期给在岗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为教师提供机会定期到企业实习,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水平;配备足够数量的实训工作室与电脑培训教室,给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设置实操性较强的课程等。只有将培养计划落到实处,将基础教学条件和教学理念相协调,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加贴合实际的课堂教授模式,在职业教育背景下将景观专业更好的发展起来,使教学目标稳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欧百钢,刘伟,王敏.关于风景园林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格的思考[J].中国园林,2009,25,6.

[2]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与景观学的教育[J].中国园林,2004,

20,2-5.

[3] 艾昌青主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15.

[4]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15-116.

体育业市场前景例8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群众余暇时间增多以及体育活动的普及和体育旅游市场范围的日趋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体育与旅游结合的行列中来,从而产生新兴行业一体育旅游业,这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消费观念,提供了更广阔的健身、娱乐消费空间,成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支柱产业。

目前,黄冈市旅游资源丰富,集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气候天象、生物景观于一体。这里有号称“中原第一峰”的大别山主峰天堂寨,有“华中第一洞天”美称的古溶洞群双善洞,这里溪流蜿蜒,地势落差大,山地河流多形成瀑布、深潭,有毕异的漂流,大崎山的自行车赛事等。这为开发黄冈市体育旅游资源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本文正抓住这历史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其地缘、人文和丰富的体育资源优势,通过细化、设计、组织和加工,将其资源优势包装成有诱惑力和感召力的黄冈体育旅游产品,推向市场,以满足大黄冈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地区脱贫,实现经济腾飞。

一、黄冈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一)黄冈旅游资源概况分析

体育旅游资源是体育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体育旅游业是借助体育旅游资源而建立和发展的,没有体育旅游资源就没有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没有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也就没有旅游业的服务对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体育旅游资源是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凭借,没有体育旅游资源就没有体育旅游业。体育旅游资源的分类形式多种多样,笔者根据资源的空间和时间结构,主要从普通视角和开发视角对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划分。

由表1可见,黄冈旅游资源可谓得天独厚,景点众多。以森林公园为例,仅省级以上,就有大别山森林公园等13个。而且,这些景点也不是盲目凑数,其质量层次较高。仅载入《中国名胜词典》的就有24处,据国家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对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评审,公园各景点中,上上景占12.7%,上景为54.9%,中景占32.9%,综合等级为胜景。

(二)黄冈体育旅游开发项目经济效益现状分析

由上述材料可知,2010年旅游业综合收入44亿元,体育旅游收入占总收入的4.6%,说明黄冈体育旅游发展已有蓬勃之势和巨大的体育旅游市场需求。因此体育产业决策者及从业人员应主动出击,充分利用黄冈市体育旅游资源,依靠旅游业众多分支机构,力争将黄冈市体育旅游市场做大;同时,黄冈市旅游部门也应主动配合,共同建立和完善体育旅游中介机构,最终形成黄冈体育业和旅游业的双赢局面。

(三)黄冈体育旅游资源优势为开发新项目提供有利保障

由表可见,黄冈具有体育旅游具有区位优势,从中国地理角度看,东连长三角,南接珠三角,西倚大三峡,北承大中原,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依傍长江,紧邻武汉天河机场、九江机场两座机场,贯通京九铁路、合九铁路、京广联接线三条铁路,飞架鄂黄大桥、黄石大桥、九江大桥以及规划中的沪蓉高速公路桥四座长江大桥,纵横沪蓉高速公路、黄小高速、江北高等级公路和即将兴建的武英、大广北高速公路五条高速公路,由此看出,黄冈地理位置显著,交通便利;其次,黄冈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将旅游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推出了一批资源独特、市场广阔、潜力巨大的体育旅游项目,如大别山生态旅游区自行车赛、毕异漂流、英山南武当山风景区太极等;再次,黄冈旅游服务体系也在不断健全,大部分景区和旅游馆都有进行专业培训上岗的工作人员。

二、开发黄冈体育旅游新项目的理论思考

(一)利用黄冈自然资源优势开发野战军事拓展运动项目

军事野战拓展项目是以野营CS军事游戏、拓展培训、探险、会务接待、攀岩等极限项目为主线,建设魔鬼拓展训练营;极限拓展运动等精彩项目。黄冈以森林公园、水库等体育自然资源,在基地可设置休闲钓鱼池、自助烧烤台等,让游人在体验纯军事训练中同时还享受大自然的美妙之感,享受着精美农家美食,为开发野战军事拓展运动奠定了绝佳的先天基础。

经过调研了解,现在黄冈平均每年参加军事拓展的驴友有近上万人次,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而且目前的拓展基地不管是基地设置还是拓展水平极为不正规,都是打着拓展的旗号做旅游产业,没有实质性的开发军事拓展产业。因此根据黄冈体育资源可以开发的内容五方面:第一,开展国防教育及其他拓展训练;项目完成后可以承接当地及周边地区民兵预备役训练及各企业单位的拓展训练。第二,承接大中小学校学生的军训、开展军事夏令营等活动。第三,承接公众军事科普教育、旅游、娱乐、休闲活动;第四,承接部分企事业单位内部会议、训练等;第五,承接军事发烧友CS游戏的活动组织;第六,开展转业军人、毕业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启蒙培训课程。通过这种市郊基地地理位置优越,借助自然景观资源开辟极限军事拓展旅游,既可丰富黄冈旅游内容,给黄冈自然风景观光增添文化色彩,又可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二)政府或企业投入资金建设卡丁车赛场开设卡丁车培训基地

体育业市场前景例9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129-02

景观体育是将新鲜、时尚的体育赛事与城市人文、自然景观有效融合为一体,展现了城市的动感魅力。国外的景观体育实践已有上百年历史,在我国景观体育是近几年新兴起的一项体育产业,当前国内许多城市正如火如荼地运用景观体育来提升城市形象。吉林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雾凇已成为使吉林市的一张名片,人们一说起吉林就会想到冰雪,但吉林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并没有完全被利用。所以,本文对吉林市的山水资源进行挖掘,探索吉林市的景观体育构建,为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一、景观体育的概念

景观体育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欧美,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旅游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和体育业呈现互动发展的新态势,景观体育逐步进入中国。国内最早举办景观体育活动的城市上海率先明确了概念,将新兴城市景观、标志性建筑与时尚运动进行巧妙结合,通过特色体育赛事的举办,利用城市特有的景观资源来展现城市魅力。[1]简而言之,就是以体育赛事为载体,把城市功能与城市形态有机结合,展现城市之独特形象。

二、吉林市景观概况

吉林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山水城市。四面被龙潭山、小白山、朱雀山、玄天岭环抱,还有西团山、东团山两座古文化遗址遥遥相望。松花江似玉带,松花湖若明珠,正如清朝皇帝所咏“城临镜水沧烟上,地接屏山绿树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吉林市具备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我国少有的山水环城的自然地理环境,堪称东北的香格里拉。[2]中国・吉林雾凇冰雪节至今已举办了,被列为中国重大民俗会节之一,就此,吉林雾凇成功的成为了吉林的一张名片。吉林市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形成以亚洲距城区最近的滑雪场,以北大湖滑雪场为代表,松花湖滑雪场、北山冰雪大世界、朱雀山滑雪场等大小雪场遍布全市,滑雪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吉林市是一座具有鲜明的山水风光特色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魅力城市。

三、吉林市景观体育构建设想

(一)开发滨江景观体育资源,打造精品体育赛事

奥运会、亚运会、青奥会、网球大师赛的举办,让举办城市感受到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形象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得许多城市正如火如荼的以各种体育赛事来打造体育城市。但从欧美关于体育城市的构建指标来看,目前中国打造体育城市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造成有些城市为了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而建设的场馆处于闲置和浪费状态,没有长远机制通过体育去营销城市。鉴于此现象,吉林市需切合实际,不过度开发、兴建体育场馆,利用天然资源重点依托雾凇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体育赛事,使之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赛事。2003年,吉林依托雾凇景观成功举办的中国・吉林首届国际冬季龙舟赛在世界龙舟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吉林市凭借国际冬季龙舟赛的平台走向世界,世界通过国际冬季龙舟赛了解了吉林,为吉林市经济发展、旅游事业打下不可多得的基础。另外,吉林实现了把龙舟从南方划到北方,从夏季划到冬季,这种开拓和创新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借机大力挖掘龙舟赛事以建设吉林体育城市。

目前,吉林的龙舟赛还没有形成系列赛事,打造吉林的精品赛事可以由此为突破口。北方的龙舟文化底蕴和发展规模确实逊色于南方,但吉林是首个将龙舟在冬季举办的城市,基于此,吉林应继续把冬季龙舟的特色进行下去,把龙舟竞渡作为吉林举办体育赛事的特色。也可以在中国传统节日举行,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元旦,形成一系列的春夏秋冬都可以进行龙舟竞渡的赛事,形成地方特色的健身龙舟赛。这样既可以增强节日气氛,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激发市民的健身热情,为群众体育、社区体育拓宽思路。在地方性龙舟赛的基础上,吉林市应更好地利用雾凇资源,以雾凇旅游带动赛事,以赛事推动雾凇旅游,以赛事拉动体育产业,逐渐引入高水平赛事。通过政府支持、市场运作,打造地区、国家、洲际、世界的龙舟赛事,让冬季龙舟赛成为吉林市的精品赛事,这也继承了吉林的船文化,发扬了吉林的摇橹人精神。

(二)道路景观体育资源开发

吉林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水域资源和山地资源,松花江在吉林蜿蜒穿过,四座名山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吉林应该在白山黑水间大做文章,重点开展景观体育。目前,吉林市已经举办过环松花江公路碳纤维自行车大奖赛,似乎全国都在举办此类赛事,但吉林市举办的赛事有所不同,比赛统一使用吉林市碳纤维企业――吉林吉研高科技纤维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吉昊麟牌”碳纤维单速飞轮公路自行车,是吉林市自己研发的产品。这不仅提高了比赛的公平性,也向世界宣告,吉林市有了自己的碳纤维自行车品牌。同时,也是吉林市由工业产业向多元化产业转变的一个拐点。借于此经验,吉林市可以有计划的通过赛事推广自主研发的自行车产品,也可以借此机会宣传吉林市的旅游,形成景观体育与旅游共建的项目。

公路运动包括自行车、徒步、竞走、摩托车、马拉松等多种项目,在此以公路自行车项目为例分析道路景观资源开发和利用,因为吉林目前已经有自主研发的自行车和举办赛事经验。开展道路景观体育需要考虑的是路线设计、道路情况、路边环境、距离。在吉林市可以重点打造几条景观体育线路,在线路设计上,以往路线是市政府―松江中路―临江门大桥―滨江中路―吉林大桥―松江中路―市政府,逆时针骑行,单圈里程6公里。其中男子A组赛程72公里,男子B组和业余女子混合组赛程48公里。

除环松花江以外,可对龙潭山―北山―小白山―朱雀山、北大壶等道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让参与者领略到松花江美丽风光和吉林“宜居生态城市”的魅力。同时倡导市民及所有人实行低碳生活,使自行车成为城市宜居和低碳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打造成体育赛事与传媒、旅游、环保产业的共生发展产业链。

为了更好地利用吉林市山地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出发点和终点可以结合吉林的四座名山。四座名山位于吉林市四个方向,而且线路不重复,四座山跨越吉林市的三个区,并且四座山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这样既能举办好赛事,也宣传了吉林的人文历史。以龙潭山为起点,途经龙潭桥,延滨江东路到松江中路到北山再到小白山,最后延滨江南路到朱雀山,参赛选手既可领略四座山的不同气势,又可以欣赏到松花江的美景和市区的风貌,做到景观与自行车、旅游的有机结合。

目前,举办环公路自行车赛比较出名的赛事有环中国自行车赛、环北京职业自行车赛、环海南岛、环太湖、环青海湖等几大赛事。许多国际友人通过环青海湖了解青海,而环海南岛赛则将海南岛美丽的海滨环境展露无疑,为“国际旅游岛”增添一个全景的注释。[3]吉林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并有明显的四季更替。吉林通过冬季龙舟赛已经打破了龙舟赛事只能在夏天举办的模式,所以为了更突出吉林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在冬季举办环吉林公路自行车赛或设置吉林分站赛区,会成为自行车比赛的又一创新赛事。另外,环中赛的城市有北、中、西部的几个经济发达城市,在展现中国的整体风貌中缺少东北的地域风貌。吉林可以申请该赛事的承办权,从而更进一步地推动“环中赛”的价值与意义所在,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吉林,从而推动吉林的旅游和经济发展。

景观体育倡导人们融入自然,走入低碳生活和健康运动,对于全民健身的开展,延伸体育市场产业链的形成,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形象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体育业市场前景例1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28-01

景观设计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既有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又有对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的规划与可持续管理。景观设计以其独特的城市生态、景观环境为对象,来保障社会和环境的改善和提升。高职教育在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方向上,应该围绕职业院校技能教学需求,从课程资源整合上,明确教学重点,突出实践技能性教育,特别是在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延伸课程调整中,既要增强学科知识的覆盖面,又要反映社会对人才岗位的职业需要,增强叙述适应市场、适合岗位的综合能力。

一、职业院校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常见问题

课程教学是保障学科人才培养的基础,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培养目标存在偏差。由于各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侧重点不同,尽管都将实用型人才作为主旨,但在学生景观设计能力,特别是创意能力培养上缺乏针对性,难以胜任景观设计工作,这一方面与课程资源有关,过多的知识性课程使学生难以获得实践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存在重复,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荷。二是专业课程门类较多,覆盖面过大。过多的课程分类,以及较广的知识覆盖面,无法从景观设计的专业性上来突显,造成课程综合度太大,专业核心技能变得模糊。三是实习实训环节缺乏全面考核及评价,对于职业院校技能教学,重在围绕景观设计专业实习实训课程的完善,由于实习课程监督与考核工作不完善,难以确保学生专业素能的成长。

二、职业教育视野下景观设计课程资源整合对策

根据当前职业院校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常见问题,从职业教育视角来审视和分析,重点从两个方面来优化课程资源。一方面发挥教师优势,凸显专业特色。以景观设计课程为例,各职业院校要明确学科培养方向,加大师资人才的引进,特别是从景观设计教育体系建设上,不仅要从工艺美术视角来延伸课程,更多的是从景观设计理论和应用实践经验积累上,强化职业教育的特色性、专业性,满足人才市场对岗位能力的需求,如构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工作室,以教学、实践融合来打造职业教育特色;另一方面加大对教学问题的改进力度,提升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市场竞争力。景观设计人才要体现学科专业性,要从时代特征需求中明确教学重点,从人才培养定位上来制定特色化教学体系,强调学科与时代、市场的衔接。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保障教学的首要问题。景观设计专业在职业教育理念下,要从应用型、创业型高级人才上,凸显技能职业化教育,要能够适应市场变化,体现岗位能力。从当前景观设计教育现状入手,从学科及专业覆盖上,注重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性特征,加大对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设计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从景观设计相关研究及承担具体实训案例中来培养专业认知和岗位能力。如从景观的规划、设计、实施、养护等方面来细化专业教学内容,构建完备的学科专业知识,多从现场调研、资料收集、勘查分析来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

(二)注重课程资源的适应性调整

课程设置是建立在学科专业基础上,并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整合课程模块,实现课程的简化和优化。现代景观设计所涉及的领域较广,既有环境设计、城镇规划、区域规划、园林规划、生态规划内容,还有生态学、景观学、人类学等知识体系,因此,合理的架构各学科比例,凸显核心课程的专业实践能力。景观设计与景观规划都需要从自然与社会、科学与艺术上来渗透创造性思维,并从科学分析、理性思考中来完善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的展现。景观实践课作为立足景观设计基础,更需要从城市环境资源综合度、繁复度上来融合科学、技术、艺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统合中来创造生态宜居环境。

三、结语

职业教育下的景观设计教学,要从实践性上来强化人才培养目标,从学生的知识、素质结构及能力培养上,围绕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要强、知识面较快、综合素质较高的方针,注重课程教学的实践性,特别是从景观设计岗位所需操作技能上,完善文化教育、实践技能教育、专业素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体系,帮助学生从工程技术原理上,从施工工艺及施工材料选择及应用上做到规范、全面、准确,从差异性、多样性上优化课程教学环境,推进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稳步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