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8-23 08:40:14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例1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3-0006-04

一、绪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正持续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不断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但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目标不够清晰,内容不够丰富,形式相对单一,指导力量不强,管理评价和组织保障相对薄弱等问题。就此我国也出台了相应政策解决这类问题,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中明确表示“采取观摩见习、模拟教学、专项技能训练、集中实习等多种形式,丰富师范生的教育实践体验,提升教育实践效果。”但现今我国对于教育见习的重视力度还不够,教育见习制度还不成熟,因此对“教育见习实效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除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需要学习钢琴、手工、舞蹈、绘画等多项技能。该专业学生要把理论知识和所学技能熟练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就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某师范学院制定了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见习制度,采用全日见习的方法,每学年安排每个年级进行为期两周的见习。在教育见习之前,学前教育专业领导和见习指导教师会召开见习动员大会,见习后有相应总结。见习生在每年的见习中都有一定的收获,但作为见习生中的一员,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见习生对见习目标不明确、每个年级的见习内容没有明确划分、见习指导教师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无疑会影响到教育见习的实效性。基于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实效性进行了研究。

实效性通常是指某项事物实施时在方案构思、设计理念、实施步骤及目的的可行性。而事物结果能达到的效果及达到的程度则是实施的效果。本研究的实效性是指在为期两周的教育见习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的见习生通过亲身体验及对幼儿园基本教学活动的观察,将从中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见习实效性现状调查及分析

1.调查方式及对象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某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见习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1份,收回201份。通过问卷检验,剔除无效问卷14份,获得有效问卷187份,问卷有效率为93.03%。根据对问卷结果的分析,有目的地选择了18名同学做深度访谈,其中见习三次(2013级)的6名学生、见次(2014级)的7名学生、见习一次(2015级)5名学生。

2.教育见习实效性现状调查分析

(1)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接纳度

由上表分析可得,见习三次(2013级)的见习生对于幼儿园的喜爱程度所占比例较高的是“一般”;见次(2014级)和见习一次(2015级)的见习生对于幼儿园的喜爱程度所占比例较高的都是“比较喜欢”。见习三次(2013级)的见习生、见次(2014级)的见习生、见习一次(2015级)的见习生对于幼儿园“比较喜欢”和“一般喜欢”所占的比例相差较大,见习次数越少对于幼儿园的喜爱程度为“比较喜欢”的比例越高;见习次数越多对于幼儿园的喜爱程度“一般”的比例越高。见习次数不同对于幼儿园的喜爱程度表现出两种极端的态度。整体来说,“非常不喜欢”幼儿园的比例为零。

另外通过访谈等资料显示,59.8%见习生倾向于去公立幼儿园。53%的见习生喜爱去公立幼儿园是因公立幼儿园硬、软件条件比较好,而57%的见习生喜爱去私立幼儿园是因见习班级指导老师;见习生的见习次数越多对幼儿园的硬、软件设施越是重视。

(2)学前教育学生对教育见习态度反馈

①见习时长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见习生对于将见习时间定为两周的看法如下:45%的见习三次(2013级)的见习生和55%的见次(2014级)的见习生认为时间刚好,而69%的见习一次(2015级)的见习生认为时间太长了。对于将见习时间缩短为一周,46%的见习三次(2013级)的见习生与47%的见次(2014级)的见习生认为不合理,而55%的见习一次(2015级)的见习生认为比较合理。根据数据分析可知,见习生见习次数越少越认为两周见习时间过长,一周见习时间较为合理,而见习生见习次数越多越认为两周见习时间太短。与此同时,不论见习次数多或少都有一部分同学持无所谓的态度。

②见习准备

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到各年级见习生在见习前都参加了系里组织的见习动员大会,但是并没有为见习做太多准备。

由上表分析,笔者得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年级较高的见习生对于见习目标的了解程度“不了解”的比例较高:“我是在六盘水市第三实验幼儿园见习的。在见习之前,我参加了系里组织的“见习动员大会”,在会上,主持教师说了一些见习期间的纪律要求、见习注意事项、见习时间和地点的安排以及布置相关的见习作业。但是对于见习目标并没有具体细致地讲解,所以每次去见习,我都不太了解见习目标。”(LXW,2016年6月6日)

年级较低的见习生对于见习目标的了解程度“非常了解”的比例较高:“我是在六盘水市第二实验幼儿园见习的。我对学前教育专业十分热爱,在见习前我做了大量准备,比如:向见习过的师哥师姐们了解见习情况,还有我们的课任老师也向我们传达很多有关见习的情况,让我知道了我们见习是去了解幼儿一日生活,观察儿童的行为,卫生保教等方面。”(HA,2016年6月11日)但总体来看,各年级见习生对于见习目标都不是非常了解。由此次访谈也可以说明见习见习生并不了解每次见习的目标。

③见习作业完成

对于教育见习作业的完成方式,年级相对较高的见习生越是敷衍应付,部分见习生直接抄见习班级指导教师教案,或者结合自己的见闻抄写见习班级指导教师教案。年级较低的见习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认真完成作业。

对于教育见习作业的态度,各年级大部分见习生都是无所谓。各个年级只有15%左右的见习生认为见习作业是有好处的。

“我是在六盘水市第二实验幼儿园见习的。我认为系里现在安排的作业是没有多大必要的,大多数时候我是应付着完成作业的。一般我会向见习所在班级指导教师借教案来参考或是直接上百度搜索,实际上我并没有认真观察记录。其实,我不是不想完成作业,只是觉得部分见习作业设计不太合理,不能充分表达我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可以在见习后系上指导教师可以组织见习学生进行见结,相互交流沟通,反馈见习的问题,增强见习的效果。”(LTT,2016年5月27日)

通过访谈了解到见习生并不是不想有见习作业,而是他们认为见习作业太过于笼统,不能表达其思想,应该在见习结束后有组织地进行交流沟通、总结和反思。

(3)教育见习对学前教育见习生职业规划的影响

通过教育见习,89%调查对象认为教育见习对职业规划有很大的影响。其中不少调查对象表示教育见习为今后的入职做了一些准备,为以后工作积累经验;对自我的职业定位更加清晰,会在此领域继续深造,或从事与之相关的职业,如早期教育、幼儿玩具设计等;重新认识所学专业以及了解社会对此专业的需求,帮助自我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

同时,有11%调查对象认为教育见习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没有影响,并不会改变自己最初的职业规划。

三、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见习所存在的问题

1.见习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见习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基本技能薄弱,对教育教学方法没有整体的认识。在见习的过程中,大部分见习生没有角色转换的意识,尚未从学生的身份过渡到幼儿教师的身份,在见习时常处于被动地位,没有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主观能动性不强。此外,还有见习生与幼儿园指导教师之间缺乏沟通,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见习态度不够端正,不愿主动与幼儿园班级指导教师进行沟通、学习;二是见习生性格过于内向、胆怯,怕与幼儿园班级指导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三是见习生在见习时不能发现相关问题或发现了问题不知如何解决。“我是在二幼见习的,在见习过程中,我与指导老师很少进行交流,或许是我的性格问题吧,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一般不太愿意主动与别人交流,老师让我做什么我就去做,一般都是一些杂活,但我不知道为什么指导老师要我做这些。”(LKX,2016年5月28日)。“我是在三幼见习的,见习中我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幼儿园就是每天重复着一日生活活动。”(XX,2016年6月3日)

2.教育见习准备工作不充分。教育见习准备工作不充分主要体现在见习工作领导小组未能向见习生传达每学年具体的教育见习目标。虽然每学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见习动员大会”,但仅仅提出见习要求、注意事项等,并未向学生明确指出具体的教育见习目标。由此导致见习生在见习过程中目标不明确,不能调动见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育见习的效果。

3.指导老师对教育见习学生的指导力度不够。根据调查发现,2013级在2016年见习时参与见习的学生为97人,见习指导教师仅仅只有5个,师生比例为1:20;在幼儿园方面,每个班级的见习学生人数为4个,见习班级专业指导教师人数为1个,其专业指导比例约为1:4。由此可见,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见习的指导老师缺乏,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较少,见习时一个指导教师要指导很多学生,,无法做到对每个见习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不能及时解决见习生遇到的问题。

4.见习单位与院系沟通不足。见习幼儿园指导教师并不了解见习学生,也不了解院系安排学生见习所要达到的目标,仅仅将见习班级学生当作园方布置的任务,不能有效地进行指导。“在你们来我园见习之前,园领导会组织一次会议告诉我们一些相关注意事项以及管理规则,但是园里并没有制定相应的评价细则及指导方法,加之彼此不了解,所以不能很好地对你们进行指导”(FW,2016年5月20日)。此外,由于没有具体的评定细则,幼儿园班级指导教师对于见习学生有不同的评定标准,而且就以一个笼统的分数来评定见习成绩,并没有具体指出见习生在见习时存在的问题,以致院系对见习生的见习效果没有给予及时的反馈,从而影响了教育见习的实效性。

5.见习后总结工作不完善。通过对见习生和教师的访谈发现,在见习后,院系没有组织学生开展见结的相关工作,并且没有将见习生见习作业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见习生,并就此进行针对性指导。“我是在六盘水第三实验幼儿园见习的,在见习结束之后,我们的指导老师仅仅要求我们将纸质作业统一上交,并没有开展见结大会,让见习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学习。在我看来,开展见结大会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让我们学到更多的东西。”(XGY,2016年6月7日)。“说实话,系上对见结这方面的工作做的不够好,也没有足够重视这个工作,其实,原则上是应该开一个见结工作的,但因每个教师都比较忙,就没有组织这样的总结工作。关于见习成绩的评定,我们是根据指导教师在园观察见习生见习情况和幼儿园教师给的成绩以及见习作业来评分的,但对于见习生的见习作业的好坏还没有给予针对性地反馈,这也是我们工作欠缺的地方。”(RWJ,2016年8月16日)。除此之外,部分见习生对于见习作业持应付态度,不能客观地对自我的见习进行总结与反思。

四、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见习实效性的对策

1.从见习生自身方面

见习生在课程的学习中要系统学习理论知识,认真学习专业技能,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见习时,应及时进行角色转换,积极主动地适应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遇到问题时,要及时与幼儿园指导教师进行沟通;注意观察幼儿一日生活活动。在见习的整个过程中还要端正自我见习态度,提高自我主观能动性。

2.从院系方面

(1)加强对教育见习的重视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因此院系更应加强对教育见习的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对此针对见习生见习,提出两个建议:

第一,推行微格试讲制。微格试讲制即组织学生以提高五大领域教育活动课程设计和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为目的,在微格训练教室开展的模拟性教师综合能力实践训练活动,一般采用撰写活动设计―试讲录制―观摩点评―改进方案―重新录制的路径模式。[4] 在该师范学院已设置多个微格教室,并有相应教师进行微格试讲的指导,因此建议推行微格试讲制。该制度能够在见习前让每个见习生进行模拟教学并得到专业指导,从而提高教育见习的实效性。

第二,建立教师指导队伍加强业务指导。教育见习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基于此,学校应该建立以心理学、教育学、幼儿园活动指导教师为主,任课教师和见习幼儿园相关教师共同参与的指导教师队伍中的教师作为教育见习指导教师。并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划分为多个见习小组,每个指导教师负责一个小组的见习指导工作,从而避免学生见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教育见习效果。

(2)充分做好见习准备工作

通过笔者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到见习生对见习目标缺乏了解,因此,院系应依据不同年级所学专业课程及见习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见习目标,以便让见习生在见习时有明确的目标,从而提高教育见习的实效性。

(3)提高见习生素质

院系应加强对见习生的专业技能培训,组织见习生对相关的教学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拓宽见习生的知识面,加强知识储备,增强见习生的服务意识。在课堂上,给见习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如模拟课堂教学、组织游戏活动等,帮助见习生转换角色,以及提高其自身素质。

(4)及时组织见习生进行总结

见习结束后,首先各个小组的指导教师应及时组织见习生对见习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次,院系指导教师队伍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各个小组的指导教师进行见习生见习工作总结,以便发现见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

(5)加强与见习基地的联系

一方面,双方共同制定教育见习的目标,便于幼儿园见习指导教师对见习生进行有效地指导;另一方面,双方共同制定对见习生成绩的评定标准,共同参与评定,做到评定到人,具体分析每位见习生的优缺点,对其进行专业化、针对性地指导。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例2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155-03

在众多国家中,新西兰被认为是世界上基础教育最优秀的国家之一,国际PISA项目测定也显示其中小学生读写与算术能力水平远高于其他国家。优秀的师资促成了优秀的基础教育。就小学教育而言,新西兰各大学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下称小教专业)为小学输送了大量优秀师资。奥克兰大学作为新西兰综合排名第一的大学,同时也是新西兰几个最大的职前教师培训单位之一,其小教专业有着完整而成熟的培养体系,成为新西兰其他大学小教专业的“样板”。对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小教专业培养体系的分析,探讨其对我国小教专业的有益的借鉴与启示,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奥克兰大学小教专业的培养目标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成立于1883年,作为新西兰ITE计划(职前教师教育计划)的27所培训单位之一,其小教专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完整而成熟的培养体系。奥克兰大学小教专业的主要目的是为新西兰小学和中学(包括毛利人学校、太平洋岛屿族裔学校)培养能进行有效教学的教师,使教师具有广泛的学科知识、教学技能和处理冲突能力。除此之外,小教专业还为小学教育硕士专业提供优秀后备军。奥克兰大学小教专业最大的特色在于不仅能真正做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而且专业的设置还以市场就业为导向,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学习新西兰最优质的教学与学习的实践理论(best―practice theories),并掌握如何将它们很好地运用到学校和课堂;第二,通过每学期大量的教学实践经历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教学生活,并能理解教学的真正意义;第三,在第三学年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与就业申请一个以证据为基础的创新框架。学生毕业后通过新西兰教师协会(New Zealand Teachers Council)进行教师注册,经认证合格后可取得教师资格证。该资格证有着很大的通用性,不仅可以申请一年级到八年级的教师岗位,也可以申请高中教师岗位,还可以申请非教学岗位,如申请社会工作、人力资源、新闻、政府各部门等岗位。

二、奥克兰大学小教专业的培养体系

(一)学年安排

奥克兰大学小教专业为3年制本科专业,每一学年为9个月,中途有3次各为期10-14天不等的休假,每一学年学习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整体上按照专业学习“理论+技能”的培养模式。第一学年主要是由教授给学生做讲座、学习专业课(上册)和教育实习为主,教授讲座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新西兰的教育历史和课程设置有清晰明确的了解;学生学习专业课(上册)的目的是发展学生读写和算术能力以及对新西兰多元文化的掌握。与此同时,第一学年学生就开始进行教育实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教育的深厚兴趣,并为以后的毕业论文撰写获取第一手资料。第二学年则是在第一学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西兰教育历史和专业课(下册),并选修通识教育课。通过专业课(下册)的学习使学生的读写与算术能力、多元文化的理解与掌握能力进一步提升,并通过更长时间的教育实习使教学技能上一个新的台阶。第三学年以实践为主,包括长达10周的教育实习以及各类教育参观活动,同时开始开设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特长。如果学生想申请取得其他专业的学位也需要在第三学年申请。

(二)课程设置

奥克兰大学小教专业以专业课为主,具体而言,第一学年全部安排专业课(上册)并安排教授以讲座的方式进行授课,第二学年继续学习专业课(下册)并开始增设通识课,第三学年则是以实习为主,并为学生的兴趣以及申请其他学位设置选修课,所有课程(包括实习)共350学分。专业课主要是为促进学生教学的专业发展而准备,专业课程有:新西兰教育史;发展、学习与教学;小学教育艺术;小学语言与文学教育;小学数学算术教育;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小学多元文化学习;教学与学习评价;小学健康教育;小学科学教育;支持教学。其中,专业课重点是小学语言与文学教育、小学数学算术教育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在3个学年中贯通。通识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并为学生申请其他学位而准备,通识课程可以从以下课程中选择一门:音乐、美术、当代出版艺术;商业与社会;生命科学;物理科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公共关系学;语言学。第三学年的选修课也将围绕专业课与通识课程展开,学生如果致力于教学工作则继续选修与教育相关的课程,如学生要申请其他专业的学位则依据第二学年的通识课程,选修与通识课程内容相关的课程。

(三)教育实习

奥克兰大学小教专业的教育实习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遵行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在3年内至少在3所不同的小学进行教育实习。首先,在第一和第二学年学生不能直接对一个班的小学生进行教学,而是先分配到小学班级学习小组并能和一位小学生交流,主要目的是观察班级小组,了解学生的性格;其次,在此期间如果学生的教学技能和沟通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则将协助小学教师对一个班级小学进行教学管理,并负责该小学班级的趣味课程;最后,到了第三学年,在第一和第二学年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只需在小学助教(associated teacher)的协助下,开始为期10周的全职教育实习。在全职教育实习期间,奥克兰大学派数名讲师对学生的教育实习进行全程跟踪。需要指出的是,助教和讲师的作用在学生教育实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助教代表小学为实习教师提供指导,协助实习教师管理好班级,组织班级活动,在特殊情况下(如实习教师无法管理班级)为学生实习创造有利条件,并且代表小学为大学提供学生实习情况的反馈;讲师则为实习学生提供理论指导,补充理论知识,并且代表大学与小学进行沟通,为学生实习提供便利,同时也对实习教师的实习成绩进行打分。

(四)评价方式

奥克兰大学对学生的评价以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和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结合起来评价学生的成绩,它要求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最后基于形成性评价,结合学生的全年表现做出一个总结性的评价。学生在校需要接受各种类型的评价,主要包括平时作业、日常表现和各种考试,除教育实习外,不对学生打实分,而是划等级,从A+划到D-不等,最终确定“通过/失败”(见表1)。评价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包括小组学习、课堂测验、研讨、论文、课前预习情况、计算机使用能力等。通过形成性评价,有助于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反馈学习上所出现的问题并迅速做出修改。总结性评价基于形成性评价所得的结论,用于为学生的每一门课程成绩划定等级,其应用条件、目的和时限都有明确规定,主要用于评价学生是否可以取得每门课程相对应的学分和学生是否可以顺利毕业,同时总结性评价也是为小学教育硕士专业选拔研究生的重要参考。

三、借鉴与启示

自1998年我国教育部实施“面向2l世纪培养专、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专业建设”项目由杭州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率先设立小教专业,到2002年小教专业被教育部正式确立为本科专业目录,截至2011年,我国开设小教专业的高校共计131所。我国小教专业培养在不断摸索中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例如,小教专业地位不高、课程设置不合理、毕业生就业难、学生教学技能水平低等。笔者认为,借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小教专业的培养体系,我国小教专业可采取以下策略进行改革。

(一)提高小教专业的地位

奥克兰大学作为新西兰27所职前教师培训单位之一,非常重视小教专业的建设。它将小教专业视为最有价值的专业之一,认为该专业不仅能使教师“与孩子们共同进步并分享他们的成功”,而且其学位也受到许多非教育机构部门的承认。在我国,虽然小教专业被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已将近10年,但其地位还不是很高。研究发现,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相对其他专业其历史短而未引起足够重视;二是高校小教专业强调学术性而研究小学不足;三是忽视专业特点导致培养效果不明显,小学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一样,培养模式简单同一化。因此,我国亟须提高小教专业的地位,例如,高校与地方教育部门合作宣传小教专业、突出小教专业的师范性与示范性特色、国家事业单位招聘岗位适当向小教专业倾斜等,通过此类途径促进小教专业的良性发展。

(二)实行教授一年级授课制

奥克兰大学小教专业将大部分的专业课程设置在第一学年,要求教授在第一学年给学生上课,并能过一系列的讲座与研讨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进而促进学生良好的教育价值观的养成。纵观我国高校的小教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大一、大二学年以基础课(公共课)为主,大三集中学习专业课,大四进行教育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而教授授课也大多是在大二学期之后。由于我国小教专业地位相对来说还比较低,因而不少学生对该专业认识不够,以致不少学生对小教专业的前途感到茫然,因此,让优秀的教授或专家在大一开始给学生授课显得非常有必要。优秀教授或专家给大一年级的学生上课,并非期待教授立即给学生传授他们一时不能理解的高深学问,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进校之初就能在与大师巨匠的零距离沟通中,在很高的起点上领悟科学、宇宙、人生的真谛,并充满信心找到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

(三)推行教育实习长效制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例3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049-02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然,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由过去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 培养目标的分类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可分为三类: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育类型、教育层次的不同。目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一般是工程型人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主要是技能型人才,而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任务就落在了高职、高专教育身上。

技术型人才也被称为中间型、工艺型、执行型人才,它们的工作岗位在施工现场或生产一线,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等只有通过他们的努力工作才能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转换成物质形态。技能型人才还被称为操作型人才或技艺型人才,他们主要应该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及必要的专业知识,是在生产第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两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之间既有分工的不同,又有层次的差别,当然不可否认两者也有交叉重叠之处[1]。

二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决定了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

教育类型的不同有两个标志,一是培养目标的不同,二是课程内涵的不同。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种基于职业属性的教育其教育规律在宏观层面上体现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融职业性的社会需求和教育性的个性需求于一体。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国际教育分类”中,将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进入需要高技术要求专门化”的普通高等教育称为5A教育,和它相对应的是基于知识储备的课程结构;而“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即“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高等职业教育被称为5B教育,其教育规律集中体现在致力于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实施计划——基于知识应用的课程结构之中。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职教育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即学生的职业属性的培养。

教育层次的不同在于教育功能的差别与教育内容的差别。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职业属性,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种职业属性明确了职业教育与劳动分工的层次之间天然而紧密的联系,诠释了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层次。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职业活动对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能力的要求呈现出层次性,这种层次性就集中表现为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高职教育的毕业生与中职教育毕业生层次的差别在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上表现为其综合性、全面程度、显现的责任、价值功能等的不同,即高职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复杂程度更高,从本质上说,这是真实职业活动功能层次的本源性映射。这种教育功能的差异决定了其教育内容的不同,职业教育的课程内涵具有鲜明的职业属性,教育内容的层次与其受教育者未来工作范畴的层次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具体的联系,职业活动的作用范围与集成度表现为工作岗位对其从业人员的活动范畴呈现出层次性要求,集中表现为工作过程的深度与广度。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毕业生要有能力驾驭策略层面的工作过程,常常是“面”和“体”的职业活动;中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一般只需要有能力把握经验层面的工作过程,通常是“点”和“线”的职业活动。这种职业活动范畴的不同,实质上反映了工作过程中深度与广度的差异,在教育活动中表现为教育内容层次的差别,其本质上是真实职业活动内容层次的整合性迁移[2]。

三 毕业实习报告是对教育类型与教育层次的具体反映

实习是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和必要过程;实习报告就是实习完成后进行的总体性总结和概括。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应对整个实习过程、实习内容、实习方法等进行系统而概括地总结,结合自己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且是如何解决和克服的,总结实习获得的经验、解决问题的方法、收获和体会,撰写成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实习报告必须有实习情况的概述和叙述,其中有些比较简单,有些比较详细,它主要是对实习过程中主客观条件、有利与不利条件,以及实习的环境等进行分析。

2.实习报告要有对成绩和不足的叙述总结,总结的目的是要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所在。成绩有哪些,有多大,怎样取得的,表现在哪些方面;存在的不足有多少,是什么性质的,怎样产生的,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都应当在实习报告中讲清楚。

3.实习报告应有对实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的概括和总结。我们经历过任何一件事情后,总会获得一些经验或者教训,无论经验还是教训,只要我们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概括、总结,并将它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来认识,这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是获益匪浅的。

4.实习报告还应包括对今后打算的概述。通过实习,对所学专业和将来的职业活动范畴有了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从而明确了努力方向和目标。

一份合格的实习报告,通过对实习环境、实习过程、实习内容的叙述,如实反映出学生实习期间的职业活动范畴,工作过程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从实习报告对实习中成绩与缺点、经验与教训的分析和总结,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等的掌握和理解。因此,合格的实习报告很好地诠释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具体反映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

四 实习报告对就业能力的体现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三方面内容。基本能力包括学习、人际关系处理、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等;专业能力指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发展能力包括个性创新与职业观等。其中,基本能力是基础,发展能力是核心,专业能力是保证[3]。

实习是高职学生步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第一步,也是客观了解本专业职业活动范畴的开始。如何处理周围的人际关系,尽快将自己融入新的集体,成为这个集体中的一员,是一个高职学生能否适应工作环境,完成实习任务的基本保证。

实习报告中对实习时工作的主客观条件、工作环境的描述,工作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的分析等,是学生对实习期间处理人际关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一种反映;也反映了学生对未来将从事的职业环境的认知程度。正确的处理方式,可以将一些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转化为可利用条件,反之会感到无所适从,无法适应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同时,在实习过程中也可以自我缩短和化解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之间的距离与矛盾,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使高职学生有一个切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这对高职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是至关重要的。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主要是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对专业技能理论上的认知,要达到“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通过到生产一线的工作环境中亲身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并加以灵活掌握应用。对实习中取得的成绩,获得的经验,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总结,同时,用专业知识对实习中发现的不足和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学生可以将在课堂上学到的抽象的概念和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了解掌握专业知识在生产中实际的使用方法;对所遇到问题的分析、研究、解决,是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的检验和升华,是对高职教育的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的最佳诠释。从理论层面对实习中的经验、教训进行的分析总结,对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为高职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提供了专业基础。

发展能力体现在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是否有独到的见解、较好地解决方案,以及对今后的职业规划等方面。在实习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必然的,是否能够利用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找出较好的较先进的解决办法,对于一个高职生来说,是他是否具有良好职业发展潜力的最好证明。制定一个具备可行性的良好职业规划,是一个高职生对自身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具有正确认识的表现,能够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尽快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总之,一份完整的、合格的实习报告,不仅仅是简单的对实习过程的描述,它可以反映出一个高职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程度,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控能力,也是一个高职生的职业观、处事能力等方面的客观反映,是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

参考文献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例4

1.前 言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业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是培养合格体育师资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教学能力更是被推到至关重要的地位。而教育实习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了解中小学教育,巩固专业思想以及培养实际工作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师职前教育的基本形式和必要阶段。在国外,教育实习普遍被当成毕业生从师前素质的集中表现,当成学生推销自己的首次面试,当成教育专业生存的基石。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河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实习生,了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教育实习学生。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体育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文献资料20余篇,著作6部;有关“体育教育实习”方面资料近40篇。

2.2.2 访谈调查法

笔者设计了一个访谈提纲向河南师范大学2009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实习学生进行逐个访谈调查。

2.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法对相关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对研究资料进行逻辑梳理,找出研究对象内在联系,从而得出结论。

3.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从两个方面总结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所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实习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实习学校存在的问题。

3.1 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3.1.1 实习学生的对新课程改革认识不足,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牢靠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中所学的专业知识较为陈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等全新的教育理念很少接触,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再适合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体育教育专业所学的课程理解性较强,学生花在这上面的时间极其有限,致使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牢靠。

3.1.2 技术技能运用以及课余体育训练能力差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高水平的训练和比赛的经历、经验以及与训练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课余体育训练中,训练内容明确,但安排不够合理。实习生在初次带队时,往往不知所措。

3.1.3 理论课教学能力差,课堂驾驭能力不足

新课程改革,我们增加了理论课的分量。很多实习生不知道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中学的课程结合起来,站在讲台上只会按照课本讲解,学生听着枯燥无味。

3.1.4学生对实习基地的选择随意性大

目前,很多学生都是自己的选择实习学校。所选择的实习学校条件有好有差,还有学生利用实习的时间外出找工作,并没有实习,只要求学校盖章。实习基地的随意选择不但不能保证实习效果,还使教育实习变成了可有可无的环节。

3.2 对实习学校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3.2.1 部分实习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和教师的教育思想滞后于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进程,导致新课程改革的下线执行乏力

我国体育院校大多数课程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这些滞后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不能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致使新课程改革在条件落后的地区无法顺利开展。

3.2.2 教育实习内容不完善,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的教育实习内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即教育工作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但是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一般只重视教学工作实习,轻视班主任工作实习。同时,教育实习形主要还停留在不变的跟班听课、上课、组织活动、实结这类安排上。

4.结论与建议:

4.1 及时了解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更新教学内容,适应中小学教育的需求

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科技的发展、新的体育科研成果不断地出现,要求高校在选择教材以及课程时,更加适应中小学教育的需要,还要更加重视培养实习学生的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4.2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不但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还要虚心学习他人经验,要善于总结和反思,要正确认识自我,努力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多参与体育活动,增强课余体育训练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4.3 增加教育见习次数,培养课堂驾驭能力

在教育实习初期,学生应该多听课。在实习过程中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改正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

4.5 实习形式要灵活多样

学校要积极进行改革,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实习方式,使实习形式灵活多样。

4.6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从严把关、全面考核实习成绩

实习基地是实习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决定性条件。高校要建立和联系更多优质的实习基地,增加经费投入。在各基地也要有专门的负责人,专门对学生进行管理,确保实习内容的完善,以及形式的多样性,加强各方面的联系,有效提高实习质量。对实习成绩的考核要全面,反映出学生各方面的实习效果。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已经由原来的执行者转变成设计者,由管理者转变成组织者,由督促者转变成参与者,由控制者转变成帮助者,由教书匠转变成研究者。教育实习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我国的高等教育实习还存在不少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问题越来越多的被人重视,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例5

一、加强师德建设,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

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师德系列教育,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实践“老师是学生学习的道德书籍”、“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教育家”,要加大身边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总结校内先进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弘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乐于奉献的师德风尚。学校的制度要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切合学校实际,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研究氛围,促进学校成员的成功,成就了学校成员中优秀教师的涌现。经常在一起碰头,相互交流。在交谈中,他们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共长见识和智慧。

二、校本教研

1.规范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做到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

参与互动,教师以主体者、研究者的角色主动参与教研、科研和培训活动,在有效的交流研讨中,收获教师个人单独学习得不到的知识,教研组组长做好记录,教科处检查做好评价记录。

2.案例引领。教研组活动中课堂现场诊断分析,案例研究(同课异构、先学后教等研究)

在全校范围内征集教师撰写的案例,每个学期每人须写一定数量教学案例分析,举办教学论坛,形成资源共享。

3.读书沙龙。完善学习制度,加强学习管理。做到“四层次,三必须,两有,一检查”,即在学习形式上分四个层次,每月一次全校教育理论讲座,一次学科组学习,一次网上学习,一次个人自学,在学习内容上做到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学习管理上二有一检查,即有学习记录、有学习体会,每学期检查一次。

4.教研组、备课组评价。

三、教学反思

反思性教学即“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教学反思也是一名教师成功的一个重要的行为因素。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同样,教师的成功也等于“经验”加“反思”。这里的“反思”是特指教师在教学行动中,“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将自我和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其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的过程。正因为反思具有如此的对自我和自我教学行为改善的功能,因而它必然会促进教师的成长,促进教师的成功。

优秀教师在自己取得成功的历程中,都十分注意运用反思这一自我改善和自我调节的行为,帮助自己成功,促进自己成功。他们反思的行为途径与行为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与专家交谈

在反思策略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即合作策略。它要求教师作为反思者,不能将反思只看作是一种个人行为,而要善于与他人交往合作,在与他人的交往合作中获得更多的有利于自己成长、进步的信息;从而使自己更快地获得成功。在进行自我反思中,也十分注意与他人的交往,尤其注意与一些专家学者之间的交谈、交流,在交谈、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更好地改善自己的行为。

有人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又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多与专家交谈,就能使现在或未来的名教师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己,从而将自己一步步引向更新的境界。

2.独立反思

反思,更多的是一种独立的自我反省活动。独立自我反省需要有一种自我问题意识,要善于在行动前、行动中和行动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或某种教育现象进行审视和琢磨,从中寻找和发现问题;同时还要有批判意识,要善于针对存在问题,大胆地进行否定与批判,从而实现一种新的超越。

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应该在“课堂拼搏”中不断进步。现代教师发展的研究表明,经验加反思的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教师早日突破“高原期”的有效方式: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自主实践活动,通过自我反思,记录自己认为对专业成长影响较大的关键事件,为教学提供基本素材,在经验中学习,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成长。

反思作为一种实践行为策略,还有进行总结归纳的要求,即要善于将实践中的感性知识向理性提升,将摸糊的知识向显性的理论知识提升。这一总结归纳工作,对名教师的最终成功和成名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不要懒惰,不要强调自己忙,一定要拿起笔写东西,从一节课写起,从点滴小事写起;认真写三年教案,未必成为一个优秀教师;认真写三年教学后记,一定能成为—个有思想的老师”,说不定还写出—个教育家来。这是经验之谈、成功秘诀之谈。这里强调动笔写,实际上就是强调是要善于总结归纳,要善于将感悟和体验化为理性的文本内容,并争取上升到一定的学术和理论的高度。

3.内省反思法

内省反思法是指反思主体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根据反思对象及反思载体的不同,内省反思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

(1)反思总结法。反思总结法主要是指通过自己记忆,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予以总结、反思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教学实践中的“灵感”内化,也使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得到考虑。

(2)录像反思法。录像反思法是通过录像再现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主体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客观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这样能更好强化自己已有的经验,改正和弥补自己的不足。

总之,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积极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努力寻求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接合点,大胆探索,认真实践,促使广大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逐步走向自主的轨道,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例6

社会体育毕业实习是实现社会体育专业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在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基础上,通过赴社会体育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习活动,巩固和深化对社会体育理论知识、专业方法技巧、专业伦理价值,以及专业行为方式的理解,在实践中把自己塑造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体育工作者。按照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在大学四年级集中一个半月时间(250学时左右),在教师和机构受聘督导的指导下,到实习机构(康比特科技健身公司、新悦康体育设施工程有限公司)进行全面系统的专业实习,接受聘请的专职督导人员的指导。实习的具体目标是:

1、通过系统和规范化的实习,使学生成为具有专业价值观、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的合格社会体育工作者。

2、整合课堂所学习专业理论与知识,在实习中强化专业知识和技巧的运用和体育实务的能力。

3、发展专业自主能力,增进专业自我发展。

4、培养专业意识,验证专业价值;培养反思、批判精神,促进专业成长。

5、积累专业实务经验。

在实习结束之后,每位学生可依据实习感受和体会,将其总结和提炼,写出毕业论文。

二、实习的组织、领导

毕业实习是体育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体育学院组建了由学院领导主抓、各系部及团委、学生会共同参与工作机构。

实习领导小组

组长:罗林

成员:各实习指导教师

三、毕业实习内容及时间分配

序号

毕业实习教学工作内容

起止时间

教学目标、要求

1

健身俱乐部经营与管理

21天

以培养各类体育俱乐部中、基层管理者为出发点,着眼于体育经营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国内外经典案例和实习实践基地为平台,以见习和模拟仿真、模拟实践俱乐部为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巩固俱乐部管理相关理论。

2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管理

21天

参与公司场地建设与管理的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应用加深对体育场馆管理相关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巩固专业理论。

42天

注:毕业实习教学内容安排要从毕业实习准备开始---学生实习、教师指导---实习成绩评定结束

毕业实习起止时间:2009年1月19日—4月30日

四、毕业实习单位选择及实习生编组

实习机构:与我院签署共建协议的三个实践教学基地:康比特科技健身公司、新悦康体育设施工程有限公司、江西省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学生自主选择的实习单位。

实习生编组以集中实习为主、分散实习和学生自主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自主实习、分散实习应提交书面申请交由学院审批,集中实习者到班长陈武惠处报名。

提交申请及报名截止时间:2009年1月10日

五、毕业实习内容安排与要求

(一)项目一(名称): 社会体育专业实习

1.实习内容:

(1)健身俱乐部经营与管理。

(2)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管理。

2.操作过程:

(1)毕业学生向实习领导小组提出实习申请。

(2)毕业学生与督导老师商讨与选择本人实习场所。

(3)与实训基地(机构)联系,并得到对方认可。

(4)制订实习工作计划。

(5) 提交督导老师审核。

(6) 提交实训基地(机构)审核。

(7) 执行计划(实习)。

(8)按计划递交体育日志、自我评估、机构导向报告、实习小结、自我评估报告、实习报告等文字材料。

(9)评估并评分。

3.基本要求:

(1)院系成立学生实习领导专案小组,负责学生实习各项事宜, 领导小组成员由学院领导、专业老师和 2-4名实习学生组成(学生由实习学生选派代表组成)。

(2)学生必须按要求完成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严格遵守学校及实习机构的安排,服从督导管理,并在实习机构按照规定完成实习任务并完成实习各要件(实习报告、实习契约、实习机构导向报告、实习日志、自我评估报告等)方可取得学分。

(3)实习的督导由学院老师或实习机构受聘人员担任,督导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每个实习机构配备一名督导。督导必须审核学生的学生实习计划和各种报告,有责任及时给予实习学生做出评估、提供建议,实习结束后应及时审核学生的实习报告和小组感受分享。

六、毕业实习纪律和注意事项

1、学生必须在实习基地完成规定任务方可取得学分。

2、学生要求实习,必须征得指导老师和督导的同意。

3、学生参加实习前,必须经过实习前培训。

4、学生必须接受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按时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认真参加实习总结、考核和交流。

5、不准占用实习时间进行与实习内容无关的活动。

6、学生必须服从管理,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实习纪律和实习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

七、毕业实习成绩考核及办法

(一)上缴成果

1、实习报告(个人或小组形式撰写) :字数3000字以上,实习结束后,交给学院。

(1)总结实习经验:个人感想与体会;对实习机构有什么新的认识?最大的得益是什么?印象最深刻是什么?对社会体育有没有新的体会?等等。

(2)实习报告应紧密结合实习单位的实际。

(3)实习报告集中体现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

4、《实习日志》 《实习日志》是实习生每天实习工作实际的记录。每天必须完成日志每周交给督导老师批阅。其内容:

(1)当天实习工作的感受、反思(主要是自我的感受)。

(2)当天实习工作的内容,重要工作的过程(应有时间、地点、事由的详细叙述)。

(二)成绩评定

(总分 100分):

实习日志( 30分)

实习报告( 35分)

教师观察、小组分享( 25分)

出勤( 10分)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例7

本研究是以温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应届、往届师范生为研究对象的。其中应届生60名,近两届毕业生40名。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从实际出发,对本院应届与往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究他们实习是最真实的感受与体验,总结实习对他们的帮助以及不足。

2、观察法

积极、有效地利用实习时间,仔细观察各位体教生上实践课与他们的表现,做好观察笔记,认真的听指导教师讲评、求教,为论文提供最直观的现实依据。

3、文献查阅法

通过查阅文献并对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以获得间接理论知识。

4、数据统计法

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归纳并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温州大学体育学院教育实习基本现状

温州大学体育学院教育实习分为在校实习与回生源地实习。其中在校实习的实习点包括:南浦实验中学,绣山中学,温州第十四中学以及温州第二实验学校。实习点的分配是通过抽签决定的。实习时间为第七学期,实习期为两个月。

(二)实习生在实习前所做的准备程度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想要实习顺顺利利的进行那么前期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做好充分的准备,接下来的实习效果可谓是事半功倍。调查发现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在实习前没有做过准备,大部分同学都为此“备战”过。其中45.31%的同学所做准备程度为一般,37.5%的同学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甚至有10.94%的同学做好了非常充足的准备。由此可以看出本院体教生对于专业教育实习还是非常重视的。

(三)实习生对自己实习效果的预想

教师是个非常神圣的职业,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知识可以在学校、在课本中学到,教育教学能力就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实践了。两个月的实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积累教学经验的平台,也让我们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调查发现仅13.11%的同学觉得实习结果比预想好,而59.02%的同学都认为自己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那么剩下的就需要我们自己以后在工作中慢慢探索与学习了。

(四)实习生实践课内容的选择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的综合实践环节,计划内容安排,实习的目的和要求、实习组的划分、指导教师配备、以及组织领导等项须在实习前制订出计划。教育实习的内容包括班主任工作实习、体育教学实习、和课外活动工作实习,使学生受到全面锻炼,培养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实习生上实践课时内容的选择大多是自己的指导老师来定的,这在总的调查对象中占了40.63%。有20.31%和18.75%的同学上实践课内容是根据自己擅长的或者自己的专业来选的。还有20.31%的同学是按照体育课标内容要求来上课的。根据自己的专长来选择上课内容容易导致“强越强,弱越弱”。上完一节课后,你可以进行反思,还有指导老师进行点评,下节课课针对之前的总总不足做出相应的改进,这样在这一领域你肯定会有所进步。所以你上擅长的课你会越来越擅长。若是你不去加强自己薄弱的项目,那这点永远都是你最大的“敌人”。所以我觉得实践课内容的选择还是根据实际情况再有机结合课标要求比较恰当。

(五)实习生实践课的课堂氛围

一堂好课的标准有很多,上课内容选择恰当、教师讲解清晰有条理、师生互动活跃、课堂秩序活跃而不凌乱等等。不管是体育课还是其他文化课,老师讲的再好,示范的再准确,学生没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不配合老师的话一切都是枉然。而教师是否成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他们再进了学习的海洋,从课堂氛围是最容易看出的。教师教得好,讲的东西有吸引力学生才会有兴趣,会乐意配合你的教学,课堂才不会“死气沉沉”。调查发现我校体教生教育实习期间实践课上的挺成功,有百分之67.21同学上课时学生大部分都能很好的配合,课堂气氛较活跃。还有百分之19.67的同学上实践课时课堂氛围非常活跃,所有学生都很配合他们上课。仅有百分之9.84的同学上课时学生不怎么积极配合和百分之3.28的同学课堂氛围相当不活跃。

(六)教育实习对就业的影响

我们选择体育教育专业都是为了四年的磨练后可以成功的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而教育实习就是我们成为体育教师的道路上的垫脚石。调查统计,往届与应届体教生参加教师编制考试时教育实习时学到的知识与经验为他们顺利考上编制并成功成为一名教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访问时,学姐学长以及2011届已顺利考上教师编制的同学认为不论是笔试、面试还是技能上教育实习都让他们有了全新的认知,获得崭新的知识。教育实习时我们可以接触到很多活生生的教学实例所以深有体会。当笔试问到此类问题时他们可以更加有自己的见地并且更具真实性。教育实的提高了我们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的能力,让我们有一定的经验去面对突发事件与各种棘手的问题。所以在面试时我们的想法更有见地,思路更清晰,教学也更加生动。这些都使评委老师对他们有个良好的印象。教育实习时,为了学生能够学得更好我们都会亲自做些正确的工作示范,因此我们也苦练过自己的基本技能。这让他们在技能考试时能更加有把握,更加从容。调查发现,两个月的教育实习对毕业生的影响非常大,教育教学能力(教法运用、队列队形、课堂的把控、教育经验等等)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温州大学教育实习对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生的影响主要是教育教学能力与就业情况两个方面。

2、温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生绝大多数都会认真、努力的对待教育实习。多数人会提前准备;基本上实践课内容是指导老师定的;大部分实习生实践课较为成功;对于用心去实习的实习生都有不少的收获。

3、教育实习使得温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教法运用、队伍调动、学生组织以及语言表达有很大进步,其中进步最大的是教法的运用。

4、教育实习使得体教专业的师范生们在运动技能、师范技能以及教育教学能力大大提高,增加了毕业生们成功就业的几率的同时也让往届毕业生在工作中更加顺利。

(二)建议

1、学院应加强教育,提高学生对教育实习的重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认真。严谨的对待仅有的、短期的的教育实习。

2、应注重督促学生练习基本技能,保持或加强体能,为接下来的教育实习打好基础。

3、对于体教生的专业师范技能应更加重视,建议每个学期都有相应的检查或审核,以保证他们的师范技能基础扎实。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例8

分类号:B849

1、问题的提出

特殊教育的发展关键在师资,打造一支具有专业化水平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对于特教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012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首次全面对特殊教育教师的队伍建设作出部署,体现了国家在特教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决心和力度。但就我国特教师资的现实情况来看,规模偏小、数量严重不足。而且,现有特教教师中职前受过专业培养的数量不足一半,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特教事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承担着基层特教师资培养工作的特殊教育师范专业的任务就凸显艰巨。这些专业的学生学习状况如何,对特教事业的认同感如何?这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

学习倦怠和专业承诺是反映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重要指标。学习倦怠(learning burn0ut)是指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当学生处于学习倦怠时,往往会感到厌倦、疲乏、沮丧和遭受挫折,从而产生一系列不适当的行为反应,表现为对学习疏远、学习目标模糊、学习意义感降低、情绪低落并且出现一系列的心理综合病症,如易怒、紧张、沮丧和低自尊等。关于学习倦怠的内涵和维度,国内外学者大都借鉴了职业倦怠的定义和测量工具,在这方面,Maslach(2003)提出的三因子模型最有影响,他认为职业倦怠是由工作压力引发的包含情绪耗竭、去个性化以及成就感降低等典型特点的综合性身心症状。国内研究者连榕、杨丽娴等人参照Maslach的职业倦怠问卷,编制了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并对大学生的学习倦怠进行了调查。他们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不容乐观,其中行为不当得分最高,其次为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专业承诺(pr0fessi0nal c0mmitment)是指大学生认同所学专业并愿意付出相应努力的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它是衡量大学生专业选择满意度、专业思想稳定度以及专业学习兴趣的重要指标,也是大学生专业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特殊教育师范生学习元明确目标、旷课逃课、考试作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学习倦怠表征。这对他们的成长、成才乃至以后的专业发展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以特殊教育师范生为对象,对他们学习倦怠的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就其与专业承诺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为改善特教专业学生学习状况、促进他们更好地专业成长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帮助。

2、研究方法

2.1 被试

被试为南京某专科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在校大学生,采用分层整体抽样方法选取了大一至大三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402份,回收有效问卷385份,有效回收率为95.77%。被试中大一、大二和大三年级的被试分别为110名、151名和113名;其中男生52人,女生322人;农村生源的158人、城镇102人、城市110人。(问卷中部分被试信息存在缺失,数据分析时进行了缺失处理)

2.2 测查工具

2.2.1 学习倦怠问卷

学习倦怠的测量使用由连榕、杨丽娴等参照Maslaeh的量表编制的《学习倦怠问卷》。该问卷共20道测验,分为三个维度,即情绪低落,反映大学生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中的问题与要求,表现出倦怠、沮丧、缺乏兴趣等情绪特征;行为不当,反映大学生由于厌倦学习而表现出逃课、不听课、迟到、早退、不交作业等行为特征;成就感低,反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低成就的感受,或指完成学习任务时能力不足所产生的学习能力上的低成就感。该问卷采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个等级计分,分数越高说明学习倦怠程度越严重。总问卷的Cr0nbaeh a系数为0.865,分半信度为0.880。每个项目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在0.408-0.762之间;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各项指标在0.87-0.91之间,拟合较好。

2.2.2 专业承诺问卷

由连榕、吴兰花等人参照Meyer和Allen的量表编制。该量表共27道测验,分为四个维度:情感承诺、继续承诺、理想承诺、规范承诺。该量表也采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个等级记分。总量表的Cr0nbach a系数为0.927,分半信度为0.831。每个项目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在0.360-0.873之间,四个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分别为0.873、0.891、0.774,0.781;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各项指标在0.93-0.99之间。

2.3 测验过程

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集体施测,被试同时完成两份问卷的填答。问卷的施测不限定时间,被试回答完毕后当场回收,之后对被试填写的完整性和认真性进行检查,剔除有较多漏答或作答不认真的不合格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

2.4 数据分析

问卷回收后,在SPSS13.0上进行数据录入并对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 特殊教育师范生学习倦怠的总体情况

被试在学习倦怠各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见表1。由于问卷中每一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故取中值3为参照值。从表中可以看出,被试倦怠总分的平均值为2.74,接近中等程度范围。

另外,根据问卷结构特点并借鉴其它研究者的处理方法,高于60分者视为学习倦怠者,低于40分者视为不存在学习倦怠,介于40分和60分之间者视为不确定的中间状态。统计结果表明,有明确学习倦怠者有108人,占28.05%;不存在学习倦怠者有18人,占4.67%;状态不确定者有259人,占67.27%。

3.2 不同性别、年级及生源地特殊教育师范生学习倦怠的差异性比较

分别以性别、年级、生源地等被试特征变量对被试分组,以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及学习倦怠总分等变量为因变量进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一表4所示。

由表2可知,不同性别的特教专业师范生在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两项维度以及学习倦怠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

不同年级特殊教育师范生学习倦怠各维度及倦怠总分的平均值如表3所示,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以及倦怠总分上,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显示,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二年级学生和三年级学生之间,总体来讲,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最高,表现为他们具有更多的学习方面的不当行为以及更低的成就感上;而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最低,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间差异并不明显。

以生源地为分组变量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在各个维度以及倦怠总分上都没有明显差异,不同生源地类型的学生在学习倦怠各维度上的得分如表4所示。

3.3 特殊教育师范生专业承诺的整体状况高,其余依次为情感承诺、继续承诺和理想承诺。

3.4 特殊教育师范生学习倦怠与专业承诺的相关分析

表5表明,特殊教育师范生专业承诺的整体状况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各维度及承诺总分均值都略高于中间值(中间值为3)。其中,在规范承诺上的得分最

学习倦怠问卷各维度和专业承诺问卷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见表6。由表6可知,专业承诺的各个维度以及承诺总分与学习倦怠间都存在显著的负性相关,相关系数在-0.137--0.584之间,其中,情感承诺与学习倦怠的相关性最高。

为进一步考察学习倦怠与专业承诺的关系,分别以特殊教育师范生学习倦怠的三个维度和倦怠总分为因变量,以专业承诺的四个维度为预测变量,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见表7。可知,对于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两个维度,学生的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是其有效预测变量(F=42.64,p

4、讨论

4.1 特殊教育师范生学习倦怠的整体状况

调查发现,特殊教育师范生学习倦怠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在调查的样本对象中,有近30%的学生存在学习倦怠,有些甚至已达厌学水平;另外,还有六成多的学生处于不确定期,如果学校、老师不能及时对其进行很好的教育和引导,那么这些人很快也会产生严重的学习倦怠反应。该结果与周丽玉等人使用相同量表所做的研究比较一致,这也再次为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学业倦怠情况提供了实证方面的依据。

在学习倦怠的三个维度中,被试在行为不当上的得分最高,其余依次为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其中行为不当和情绪低落两个维度的均值都高于中间值3。结合现实情况来看,不难发现,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学习倦怠比较明显地表现在各种外显的行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平时经常会迟到、早退,甚至旷课,课上注意力不集中,作业简单应付、考试时有作弊,最终导致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欠缺。在学习倦怠的定义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提到由学习压力引起的。所以,我们认为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学习倦怠可能和学生的压力过大有关。目前,国内各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大而全的倾向,过于强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学习时间短,课程模块多,高强度的学习任务带给学生很多压力。就本研究所调查的被试而言,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自我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比较欠缺,进入大学后,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压力,可能会出现退缩或不愿投入精力,最后导致了身体、情绪、态度等方面的耗竭,学习绩效和自我价值感降低,形成倦怠症状。因此,作为高校来讲,要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精简课程门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按照工作过程改革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觉到每堂课都学有所用,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

4.2 特殊教育师范生学习倦怠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从性别上来分析,男生比女生存在更多更严重的学习倦怠,主要表现在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方面,两者达到显著性差异。这与连榕等人以普通大学生为对象所做的研究结果不太相符,这或许是由特教专业本身的特殊性所导致的。对特殊儿童的康复教育需要巨大的爱心和奉献精神,从事特殊教育既辛苦,社会地位又不高。传统观念中,往往认为女生更加细心、耐心、有爱心,因此更加适合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在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中,女教师的数量也要远远大于男教师。基于这样的观念和现实,特殊教育师范专业的男生对未来职业的认同感往往会不及女生,继而会衍生出更多的情绪低落。而较之女生的含蓄、内敛,男生的行为意愿往往更容易直接表现出来,反映在学习过程中,男生会出现更多疏远学习的行为。

从年级差异上来看,我们发现,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最为严重,较之三年级和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学习方面表现出更多的不当行为,成就感更低,而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间的差异并不明显。这一结论和相关研究的结论比较一致,在以本科生为调查对象的诸多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基本上呈倒“U”型发展,大三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最为严重;在刘志芬所做的一项关于高职生学习倦怠的调查中,也发现二年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行为不当,三年级学生的成就感较好。具体到特教专业而言,二年级学生在经历了第一年的新鲜神秘感之后,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心中很容易产生失落,同时在专业学习、技能培训等方面也会面临诸多挑战,所以这个阶段的学生比较容易产生倦怠感,无论从情绪还是行为上都会表现得比较明显。到了三年级,随着专业知识学习的加深、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巩固,以及见习、实习等实践锻炼的增多,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所以自我价值感能够得到提升,获得的成就感也会更多。

4.3 特殊教育师范生专业承诺状况及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分析

研究中,我们也对被试的专业承诺情况进行了分析。从整体来看,特殊教育师范生的专业承诺处于中间水平,各维度及承诺总分均值略高于中间值。其中,被试在规范承诺上的得分最高,而继续承诺和理想承诺的得分较低。规范承诺指大学生认同所学专业的规范和要求,留在所学专业主要出于义务和责任的考虑;继续承诺主要反映大学生出于自身素质、能力、就业机会以及与该专业相应的工资、待遇等经济因素而愿意留在该专业学习;理想承诺则反映大学生认为所学专业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后面两个维度的承诺水平较低表明特殊教育师范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整体动力不足,热情不够。这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说明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期待不高。近年来,虽然特殊教育事业不断得到社会的关注,发展速度也很迅猛。但就其总体状况而言,发展仍不均衡,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地位不高,职业声望和经济待遇也相对较低,职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些状况会导致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前景持有一种比较悲观的态度。

从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上来看,两者呈显著负性相关。专业承诺的水平越高,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就会越少。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还表明: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是学习倦怠中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两个维度的有效预测变量,情感承诺和理想承诺是成就感低维度的有效预测变量。其中,特别是情感承诺,对学生的学习倦怠有着最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在回归模型中的解释量是最高的。情感承诺指学生呆在所学专业的一种强烈愿望,不愿意转换专业主要是因为个人对现在所学专业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可见,如果能够培养学生对学习或对所学的专业充满深厚的感情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的意义感,减少学生对学习的厌倦。笔者了解的现实情况是,很多特教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前对特殊教育并不是太了解,甚至有的闻所未闻。入学后,接触到的情况可能和自己的想象间存在很大差异,何来感情可谈?因此,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加强对特殊教育师范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特教专业的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对特教事业的职业情感,引导其形成积极的职业动机,这将有利于减少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

5、结论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例9

(二)预期学习结果教育目标和预期学习结果是课程改革的“指南针”。预期学习结果是对教育目标的细化,使之达到可操作、可实施的程度。预期学习结果反映了学生在毕业时期望的和所能达到的学习水准,它常常与学生掌握的知识、具备的技能和态度有关。6所大学课程计划中预期学习结果的关键信息见表2所示。表2表明,6所大学工程教育的预期学习结果在知识、技能和态度这3个维度设置上大体一致。但不同学校设计的预期学习结果内涵也有差异。例如,A大学和E大学在知识要求中将经济管理知识单列;C大学特别强调工具性知识和社会发展及相关领域知识。我国大学对工程专业中“知识”要求的趋同性,说明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性得到了重视,但技术知识的分化、交叉与快速变化的特性没有受重视,工程科学知识没有很好地被重视。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高校对工程的本质和工程实践的时代特性没有精准地把握。又如,关于学习结果的技能要求,C大学独树一帜,将终身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流、协调、合作与竞争能力纳入其中。关于态度要求,6所大学的表述非常泛化,还停留在精神、思想、素养、意识层面。可见,我国大学对工程专业中“技能”和“态度”的要求,还需更关注21世纪工程师职业新形象和工程实践新特征对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影响。

(三)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它是连接教育目标和最终学习结果的桥梁。课程结构包含课程类别、内容、学分比例、选课性质等要素。由于我国大学课程模块划分没有统一标准,为规范统计口径,本研究将课程类别分为以下7类:(1)通识通选课程,包括政治、军事理论课,外语、体育和计算机工具类课程以及学校单独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块;(2)自然科学课程,指数学、物理、化学类课程;(3)学科技术基础课程,指大类学科基础课、学科平台课、技术基础知识课或专业基础课;(4)专业课程,是指直接针对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专业核心课;(5)专业方向课,是指单独划专业分类的课程,包括分组方向选修、分模块选修、分课程群选修等;(6)集中实践环节,是指对立于课堂教学的一类课程,不包括具体课程涵盖的实验、研讨和课外自学,但包括一门课程结束之后的课程设计;(7)单独设置的跨学科选修课。数据分析表明,6所学校课程学分总数从160~208不等;通识通选课总学分数超过40的学校有5所;自然科学课程学分平均为26;学科技术基础课学分从21.5~54,集中实践环节学分从14~45不等,这两类课程学分配置差异较大,说明课程学分设置被学校认识的重要程度有差异。从图1可以看出,各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有所不同。如果按某类课程的学分数占本专业总学分的比例超过20%这一标准来衡量,6所学校的通识通选课比例全部超过该标准,学科技术基础课比例有5所学校超过该标准,集中实践环节有3所学校超过该标准。自然科学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例均低于总学分的20%。关于专业方向课和跨学科选修课,分别有3所和2所大学单独设置了该类型。图1还表明,自然科学类课程所占总学分比例变化不大,全距R=6.2;学科技术课程占总学分比例有波动,全距R=16.8,上异常值为30.2%,下异常值为13.4%;集中实践环节的下异常值为B大学的8.8%。上述数据表明,不同学校对不同类型课程的重要性程度认识不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还说明了专业课程(学科技术基础、专业课、专业方向和跨学科课程)中必修与选修的学分配置情况。从选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来看,比例最高的是B大学,选修学分高达32;比例最小的是C大学,选修学分低至7;这说明这两所大学对选修课程的功能和学生学习选择的灵活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其余4所大学选修课程比例大体相同。图2显示了各学校专业类课程提供的选修课程门数的差异。如果单从选修门数的绝对值来看,A大学高居榜首,其值为51;C大学最少,其值为8;选修课提供门数有下异常值,为C大学的8。绝对值只表明量的多少,要说明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还要考察可选门数与应选学分的比值。该比值越高,表明单位学分可选门数越多。从表3可以看出,D大学和A大学提供的选修门数与学分之比较高,可以推论,其学生的选课自由度可能较高。B大学和E大学提供的选修门数与学分之比较低,其学生的选课自由度可能较低。

(四)实践环节工程专业的课程计划中,实践环节的设计对工程教育尤为重要。从6所大学课程计划的集中实践环节设置看,集中实践环节的学分数占总学分的比例有一定的差距,最低8.7%,最高24.4%。案例大学的实践环节类别和学分配置见表4。表4显示,集中实践环节的类别按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认知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军训、课程设计、各类实习、综合项目设计。值得指出的是,“综合项目设计”本应是工程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无论从学分设置(4~5学分)还是采用学校(3所)来看,均没有凸显该类实践环节应有的地位。富有个性化的是,A大学设置了大学生科研项目训练(2学分),旨在为学生提供课外科学研究、接触教授的机会。C大学设置了创新拓展项目(2学分),旨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实验室、教学基地、创新实践的学习活动。C大学还要求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专业必须建立学校与企业培养联合体。这代表着工程教育课程改革在实践环节方面的创新。

(五)学习经验与评价关于学习经验,我国高校的课程计划大多没有专门规定。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学习经验,主要体现在不同类型课程与教学的要求中,个别大学还规定了课程内部各教学环节的学时要求。例如,A大学的课程计划规定,每个专业必须有2门双语教学的课程和2门研究型教学的课程(Seminar);每门课程的学时由5部分组成:授课、实验、讨论、上机和课外学时,各门课程可根据具体情况有侧重地设计相应环节。又如,C大学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与人格标准的要求,采用小班化教学、分小组学习、项目作业以及讨论式、案例式和做中学的学习方法。再如,F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开设了“Project课程”,即项目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项目设计经验,培养工程设计能力;学生还可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获取科学研究的学习经验。上述教学要求为学生学习工程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学习评价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程度总体不高。从6所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捕捉到的关于学习评价方式,大致可归结为2类。第一类是“简化”模式,以E大学为典型。在课程计划中有一项“考核分配”的要求,规定了所列课程是“考试”或“考察”,仅此而已。第二类是“对应”模式,以C大学为典型。C大学除了在课程计划中表明考核方式外,还对成绩评价方法进行了限定,要求评价方法与专业培养目标中的“知识、能力与人格”要求相对应。例如,对“数学或逻辑学的基础知识”,其评价方法是“数理知识通过课程期中、期末考试并考虑平时成绩、实验报告等综合评价”;对“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评价方法为“若干专业课实行小班化、讨论式、案例式、做中学、大作业以及通过面试和笔试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C大学的学习评价模式紧扣学习预期结果,其改革的先进性和政策力度值得借鉴。

二、讨论

上述研究结果呈现了案例大学工程教育课程现状的教育目标、预期学习结果、课程结构、实践环节、学习经验与评价等关键要素。从静态的课程设计角度进一步考察课程现状与工程实践的契合度,深入探讨这些现状背后隐藏的问题并揭示其潜在成因,是本研究关注的另一重要问题。

(一)课程现状与工程实践的契合度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分析课程现状与工程实践的契合度,可以看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与工程实践的关联度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从教育目标来看,无论是学校人才培养使命还是专业教育目标,大多没有体现面向实践的工程教育愿景。案例大学均是具有良好工程教育声誉的研究型大学,理应肩负培养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所需工程师的使命。但其教育目标的表述,并没有突出培养工程人才这一重点。其二,从学习结果来看,知识、技能和态度之间是分离关系,没有体现工程实践的整合能力观。虽然知识要求面较广,但没有与工程实践相联系;技能要求还只是一般本科生所应达到的通用标准,没有体现“工程师”的能力特质;态度要求更是泛泛而谈,不易操作和评价。其三,从课程结构来看,总学分数和学分比例设置不合理。首先,总学分数偏高,这意味着课内学时太多,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可能会遏制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各类课程学分比例设置不合理,理论课程过多,实践课程偏少,实践内涵不够丰富。这些现状与工程教育的实践特性这一本质属性的要求相差甚远。其四,从学习经验和评价来看,教学方法还是以讲授为主,学习经验的设计仅停留在研讨课、双语课等形式层面,远没有触及工程实践的本质。学习评价仍以“考试”或“考察”为主,从现行课程计划中几乎看不出改革与前进的步伐。唯一例外的是C大学提出采取不同的形式、与能力标准相对应进行学习评价,但这只是一个尝试,实施效果要拭目以待。

(二)课程现状隐含的问题及成因我国工程教育课程偏离工程实践、与工程实践的契合度不高,这一现象背后隐含的问题颇多。若从静态的课程设计视角审视问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的主要矛盾表现在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目标脱离工业需求。本研究所揭示的我国本科工程教育课程目标呈现趋同化特点,各校之间“相互借鉴”表述空泛,针对性和个性化不强。同时,课程目标还呈现智性化特点,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掌握,忽视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4],断失了工业界需求这一“活水源头”。工程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当紧紧围绕工程师在企业环境中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我国工程教育课程目标的内涵没有很好地吸纳工业界对工程师特质的诉求,课程目标的制定过程也没有充分考虑工业界企业雇主的参与,似乎只在学校内部“闭门造车”,脱离工业企业和工程实践的需求。另一方面,课程结构分离工程能力。研究表明,我国工程教育课程结构存在明显的学科壁垒,仍以学科知识为导向划分课程结构。按照严谨的知识体系划分课程结构的弊端是,在获得知识体系完备性的同时,牺牲了学科交叉的机会,而跨学科思维是工程师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可见,课程结构的分离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分离,两者缺乏必要的联结;二是学科课程之间的分离,各类知识缺乏渗透和有机联系。上述工程教育课程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反思。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在探索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路,为何改革从未间断但问题仍很严重?究其根源,笔者认为这与我国高校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缺乏工程观、人才观和课程观的指导有关。工程教育若不皈依工程本质、面向当代工程实践,如何谈及培养未来的工程师?过度科学化的课程割裂了工程实践的整体特性,而建立在“大工程观”基础上的“整体工程观”[5]是指导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哲学思想。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例10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3-0098-05

《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实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进行业务训练的实践活动,是高等院校学生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的一环。对高等院校教育实习的优化及改革将有利于促进整个高校教育教学体制的完善与发展。随着山东体育学院办学规模和层次的不断发展,我院已有19个本科专业。深入了解我院本科生教育实习的现状,发现和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提高我院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院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等12个已参加完实习工作的本科专业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广泛查阅了有关教育实习的期刊、学位论文,了解当前国内教育实习特别是体育专业教育实习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2.2问卷法

1.2.2.1问卷设计

分别针对参与我院本科生教育实习的教师和学生设计了两套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完成后,请我院9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相关专家进行了试验性填写,根据反馈意见又对问卷进行了修改。

1.2.2.2问卷发放

从我院12个专业参加过实习的学生中随机抽取46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其中回收448份,有效率为97.4%;向18名相关专业主管实习工作的系领导和教师发放问卷,回收率100%。

1.2.2.3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1)信度。在第一次填表的两周后,从第一次填表人中分别抽取20名学生和7名教师再次填表,将两次填表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得到相关系数为0.82。

2)效度。问卷的编制是在调查分析、专家审议、试验性填写与不断修正的基础上完成的,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科学性;另外,专家认为本问卷调查很有意义和有意义的占到90%。

1.2.3访谈法

就国内体育院校本科生教育实习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走访了国内9家体育院校的部分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走访形式为电话访谈和座谈。

1.2.4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13.0和Excel 2003统计软件对调查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

2.1我院本科生教育实习现状分析

2.1.1教育实习模式

教育实习模式是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相对固定的教学实践框架织管理形式[1]。现阶段,我国体育专业常用的教育实习模式主要包括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分段实习、分段与集中相结合、委托实习、顶岗实习七种模式[2]。实习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实习质量的高低,由表1可知我院12个专业中体育教育专业、人体科学专业、特殊教育专业和舞蹈专业采取了集中实习,运动训练、民族体统体育两个专业采取了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形式,其他6个专业均采取分散实习。可见现阶段我院12个专业采取了一次性教育实习模式下的三种实习形式。

2.1.2实习时间

实习时间是保证实习效果的先决条件。目前我院大部分专业实习时间是9周,5个新上专业实习时间是12周。很多专家学者在对关于高校学生实习时间的问题上均提到要适当增加学生教育实习的时间,更有学者提出最好是一个学期[3]。从我院的情况来看,实习时间为9个周,显然时间偏少,另外去掉实习前的准备和返程时间,9周时间又缩水了。实习时间12周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是以一个学期9周为上下单元,如果实习安排12个周,剩余时间就不好再安排课程。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12]1号)中的第4条关于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中,明确提出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

在学生关于实习时间的态度中,选择12周及12周以上的学生超过了63%,选择9周以下的只有47人,只占到总人数的10%;在学生对“对本专业实习工作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中有近四分之三的学生填写了“增加实习时间”,说明通过实部分实习生认为目前的实习时间较短,希望能适当延长实习时间,培养实习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在对相关教师的访谈中,大部分也认为现在实习的时间偏少,很难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实习时间短的问题,已成为影响教育实习质量的一个比较突出的因素。

2.1.3实习基地现状分析

教育实习基地是实现教育实习目的的基础,是保障教育实习工作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通过调查发现我院各专业都建立了自己较为稳固的实习基地(见表4),都能基本保证本专业的教育实习工作。由于近几年来我院专业设置增加,学生人数增多,使得部分专业的实习基地不固定,也出现了部分学生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实习基地不能完全满足现有学生的教育实习,有些实习基地的硬件设施和指导教师不能达到要求。有专家曾指出,体育院校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走向应当成为选择教育实习基地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应该据此拓宽选择实习基地的思路和范围。有些老专业像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由于地方体校和武校招生减少,甚至有些学校被合并,也给这些专业的学生实习增加了困难。这就要求我院进一步建立更多的符合要求的教育实习基地,来保证教育实习的质量。

通过调查发现实习单位对我院的实习生总体评价较高,其中认为很好和较好占到100%。同时通过对实习教师的问卷中了解到实习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重点提到了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能力、敬业精神、交际能力,这也说明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还较差,敬业精神和交际能力也有待提高。从选择专业能力只有1人次可以看出我们培养的学生专业能力还是不错的,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锻炼。

2.1.4实习管理工作

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前提,不仅仅是实习学生一方面的事,对实习教师的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山东体育学院对本科生的实习工作全部采取下放系部进行管理的措施。教务处一般负责宏观管理,包括审核各专业实习计划、督促各系领导小组的成立、聘请专家进行实习工作落实情况检查、审批院优秀实习学生等工作。各系部负责实习的具体管理工作,通过调查发现我院各系对实习工作均比较重视,一般由分管教学的副主任具体负责,每年成立实习工作小组,行使实习过程中1~2次的监督巡查职责,但大多数系部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据了解,只有民族传统体育系和运动系分别于2006和2010年成立了本系的实习与就业指导办公室,工作人员只有1名,主要负责实习工作中实习基地的联系、实习文件及材料制定和整理工作,同时还兼职辅导员工作。

实行集中实习的系,大部分是把实习学生送到实习单位,并没有派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一般在实习过程中进行一到二次的检查。这样就很难了解到实习生在实习单位实习的真实情况,和实习单位的联系也不是太畅通。分散实习由于学生自已联系单位实习,学校对这些学生的管理和监控也是鞭长莫及。因此,现阶段急需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教育实习管理制度,确保每个实习学生得到真切的实践锻炼。2011年下半年,运动系2009级实习中,分别在济南、潍坊和淄博3个实习基地派了3位带队教师,进一步强化了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和信息的沟通。

2.1.5实习成绩评定

教育实习成绩的评定是监控和改进教育实习工作的重要手段,它应是对实习生实习过程的全面、客观的评价。通过调查发现我院对教育实习成绩的评定主要由实习学校打分,这与国内其他体育院校相比成绩评定的形式过于单一,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没有将整个实习过程的表现统盘考虑进去。另外,对于不同的实习形式,由于评价方法、指标及要求本身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样各专业实习生的成绩也会因评价方法不统一,导致成绩不准也不好进行横向比较。

据悉,体育社会科学系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实习结束后,再组织本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答辩后打分,再结合实习单位打分综合评定成绩。

2.1.6实习经费投入方面分析

我院实习经费由财务处直接拨款,按学生人数60元/人给指导学校,学生每人每天2元交通费的标准。通过与国内其他体育院校比较发现,我院的实习经费投入属于中等,但考虑到地域和经济因素等差异的影响力,实际上属中等偏下水平。另外,实习工作由各系负责,包括联系实习基地产生的费用,接送实习生还需要交通费,还要给实习单位礼品,划拨的实习经费根本就不够。

2.2山东体育学院本科生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我院在教育实习工作方面尽管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与国内部分体育院校相比还存在差距,与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高等院校培养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实习的模式单一,实习时间相对偏少,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和指导不够,实习成绩评价不够科学,对实习的总体投入不足。

我们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要体现在:

1)教育实习观念跟不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随着我们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高校的人才工作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改革带来了教育实习的新变化,但是人们的教育实习观念并没有跟上当今教育的快速发展。

2)实习管理制度机制不健全。我院的教育实习工作只有2个系有组织相对完善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其余系部都没有,都是临时组建的指导小组。这不利于常年跟组观察教育实习中出现的问题,不利于教育实习的改革和创新,更不利于教育实习工作的健康发展。

3)学院扩招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增加很多,给安排实习和实施监控带来很大困难。教师课时量突增,学院派不出教师参与实习生的指导工作,造成对实习学生监控力度不够。

4)办学经费紧张,实习经费投入不足。由于两地办学,增加了办学的成本,学院给各系部只是按人头划拨实习经费,显得捉襟见肘。另外,建立实习基地都是各系部的事,这本身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由于集中实习需要给实习单位实习费,如果让大部分学生都进行集中实习,再加上交通费,可能就不够。这也是有些专业选择让学生分散实习的原因。

3实习改革

3.1改革思路

为解决我院本科生教育实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我院实习工作再上一个台阶,首先要从改革实习模式入手。各专业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实习模式,全程实习模式和分段式实习模式、多元化实习模式是现阶段研究中提到较多的实习模式。在安排实习形式的时候也不应一刀切,根据专业特点可以采用集中、分散、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形式,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3.2实习改革的保障机制

有了先进的实习模式,还需要一整套与之相配套的保障措施,才能达成既定目标。

3.2.1建立稳固和数量充足的教育实习基地。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增加各专业实习基地数量,拓宽各专业实习基地种类,建立健全实习基地与学院经常化交流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和完善学院和用人单位双向推动、双向管理合作的管理运行机制,使实习基地同时成为生源基地、科研基地。对于由各系牵头新建立的实习基地而产生的费用应由院财政统一划拨。

3.2.2加强教育实习评价制度。教育实习评价要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即教育实习的评定不仅要对学生的教育实习成绩进行评定,而且要对教育实习指导老师、教育实习工作的监督者、决策者进行教育实习工作评定。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实习成绩标准,对学生实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成绩的评定不但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还应包括政治表现、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要根据每个方面的重要程度,确定它的权重。评定教育实习成绩要有多方面的人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实习对象、实习指导教师、实习生本人、实习工作监督者。

3.2.3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我院本科生实习时间总体较少,很难完成专业培养目标,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建议各专业尽快修订培养方案和实纲,有条件的专业可以试行实习时间延长到一个学期。建议在实习前提前安排好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工作,以便在实习过程中收集所需资料,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调查活动。

3.2.4加强实习过程的监督,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第一,利用制度来约束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学生。第二,选派素质高、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提高实习的实效性。实习指导教师可由教研室指派专项教师担任,可利用周六周日时间派往各实习点进行实习指导工作,完成实习日志,为所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辅导并进行评价打分。第三,改革现有实习成绩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使实习成绩与学生评优挂钩。

3.2.5加大实习经费的投入力度,促进实习工作的社会化。建议进一步增加我院实习经费的投入,明确规定使用范围(应包括指导教师指导课时量、交通及食宿补助;学生交通补助;实习单位指导费用),应拿出专款支持新建立的实习基地建设。与实习单位积极协商,为其提供能获收益的专业服务项目,可适当免除部分实习费用;有些比较有特色的专业比如运动人体科学的康复专业学生已经在相关岗位就业,并领取报酬;同时实习基地建设也应该达成双方共建协议,达成经费投入的社会化、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党炳康.体育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3).

[2]李会明,等.体育教育专业七种常用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8).

[3]汤国进.孙任,龚大利.体育院校训练课教学质量评价内容指标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0(1):45-60.

[4]魏祝颖.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实习改革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