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海洋文化调研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5 15:43:01

海洋文化调研

海洋文化调研例1

到目前为止,学界关于海洋意识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在国外,只有M. Kuijper 曾提及过海洋意识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并没有界定海洋意识的概念。对海洋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本文通过阅读CNKI 中影响力较大200 多篇文献,整理出有关海洋意识的数十条定义。这些定义虽然从表面上看显得分散且毫无关联,其实存在着一定的前后相继关系。依据不同流派的根本特点,将这些定义归纳为海权说、人海关系说和实践-认识说三大类。

1. 海权说

这一流派的学术观点源自马汉的《海权论》,其根本观点是将海洋意识视为一种新时期下国民应具备的海洋战略思想,是对海洋领土主权的关注意识,代表人物是马汉。马汉(1890)认为,一个国家想要真正面向海洋、走向海洋,其国民必须要有强烈的海洋意识。这种意识包括对海洋的热爱、了解,同时也包括对海洋的渴望和征服。此后,有一大批学者从这个角度界定海洋意识。比如,史英(1989)认为,海洋观是人们对海洋与国家民族根本利益之间的关系的总看法。李德潮(1997)认为,海洋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在海洋问题上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孙志辉(2008)认为,海洋意识是人类对海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冯梁(2009) 认为,21 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指21 世纪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对海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特别是未来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系统的理性认识。它是中华民族对海洋在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进全人类海洋事业中地位作用的心理倾向和基本认知;何立居(2009) 认为,海洋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是国家在海洋问题上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在它的内涵里,既包括国家现实的海洋利益,又包括国家长远的海洋利益,既包括海洋经济利益,又包括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军事利益。海洋观包括以下几方面:海洋国土观,海洋资源观,海洋权益观,海洋防卫观。总的来看,海权说将海洋意识与海权意识、海洋领土意识等同起来研究,反映出今年来随着我国海洋国土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学者对海洋领土安全问题的重视。

2. 人海关系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考察了人类与海洋的关系,认为海洋意识是在人与海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自觉意识。比如,何兆雄(1998)认为,海洋意识指人类在与海洋构成的生态环境中,对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的方法及途径的认识总和;郭渊(2009) 从心理学的视角对海洋意识进行分析,认为海洋意识是指人类在与海洋构成的生存环境中,对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所采取的方法及途径的认知总和。赵宗金(2011)认为,海洋意识是人们对人海关系的自觉意识,是人在社会活动中涉海行为的自我反映;陈艳红(2010)认为海洋意识也叫海洋观,是人们对海洋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指人类在与海洋构成的生态环境中,对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的方法及途径的认识总和;陈冀斌(2012) 海洋意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和把握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海洋意识具体就表现为人们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和心态等方面及由此而产生的生产生活方式,海洋意识的本质是一种精神活动。总的来看,人海关系说从海洋社会学的视角研究了海洋意识的生成过程,由于人海关系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基本概念尚不清晰,因此从人海关系角度来定义和理解海洋意识显得有些晦涩。

3. 实践-认识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将海洋意识视为对海洋及人类涉海实践的总和的反映,是一种建立在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对海洋的性质、作用、地位、功能等的综合认识。比如,陈小燕(2003) 认为海洋意识是人们对海洋与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的总体认识或反映;唐复全等(2004)认为海洋意识是人们关于海洋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理性认识;饶咬成(2005) 认为海洋的客观存在,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使人们产生关于海洋的认识,这种认识,被称为海洋意识;李文睿(2007)认为,海洋意识也叫海洋观,是人们对海洋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指人类在与海洋构成的生态环境中,对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的方法及途径的认识总和; 贺义雄(2011)海洋意识是人类对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的反映和认识。从历史的角度看濒海国家、民族海洋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国家总体政策的形成。总的来看,实践-认识说是一种建立在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之基础上的对海洋的全面认识,其包含的范围很广,但缺点是缺乏学科视角和理论特色。

三类流派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了海洋意识,丰富了海洋意识内涵,并且在流派内部形成了一定的积累,为今后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做了铺垫。但也存在着一个重大不足,即没有对海洋意识进行科学的学科定位。本文认为,海洋意识作为人类的一种意识类型,从学科归属上讲,应属于专门研究意识的认知心理学范畴,故应当从认知心理学研究意识的视角对海洋意识下定义;或者,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研究态度的视角将海洋意识视为人们对海洋的一种认知。为了更好地对海洋意识进行操作化,本文依据态度ABC 理论将海洋意识定义为人类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方面对海洋的观念总和,它形成于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和互动过程中,并进一步将其被操作化为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维度,这种划分方法更有利于今后海洋意识的调查研究。

二、海洋意识类型及其指标体系研究

学界除了探讨海洋意识的定义之外,还在海洋意识的类型和指标体系上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所谓海洋意识类型,是指海洋意识所包括的具体形式,比如海洋领土意识、海洋环境意识、海洋文化意识等,它们是政府部门、学者、媒体等基于我国海洋发展的现实需要而提出来的,是广大民众所应当具备的海洋意识;所谓海洋意识指标体系,是指在海洋意识类型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标准化的测量工具,用以编制海洋意识调查问卷,以测量国民海洋意识强弱程度及存在的问题。

1. 海洋意识类型的研究回顾

在国外,尚未有学者对海洋意识进行类型上的划分,美国珊瑚礁基金协会(2002)、美国科学促进会(2003)和Brent S. Steel(2005)等也只是针对其中之一的海洋生态意识进行过调查研究。但是在国内,已经有十余位学者先后划分了海洋意识类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陆水明、陈艳红和王华的研究,他们分别从维护海洋权益的角度、发扬海洋文化的角度、海洋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海洋意识进行了类型上的划分,分别划分出若干个子类型。陆水明等(2005) 认为海洋意识主要包括海洋国土、海洋资源、海洋竞争、海洋安全等方面意识,他引用古希腊海洋学家狄米斯托克利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的观点,从海洋权益的角度提出我国应该重点增强海洋权益意识,加强海洋建设;陈艳红(2010)认为海洋意识在内容上包括海洋国土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环境意识、海洋权益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等,并从海洋文化的角度,将海洋意识看做是一种深层次的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化的灵魂。王华(2009)认为海洋意识包括海洋历史文化意识、海洋生态资源意识、海洋开放融入意识、海洋战略安全意识等。他引用未来学家托夫勒的在世界文明发展的第三个浪潮中,向海洋进军是一个新的制高点的观点,从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着重强调了海洋开发的重要性。这三种划分方法较能反映出学界主流的海洋意识类型,除此之外,温广宇、牟方君、何兆雄、吴青林、郭渊等十余人也对此做过划分,他们在划分方法上的差异并不大,都是结合海洋发展的现实需要,从战略、权益、资源、文化、经济、环境等方面对海洋意识进行直观的划分。

学者们对这些海洋意识类型的称谓不尽相同,在涵盖面、数量上也存在较大差异,由此产生了许多争议,甚至是误解,这也是本文认为值得专门讨论的地方。本文将目前学界对海洋意识的分类归入政治、经济、法制、文化、生态、安全六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包含了诸多不同称谓,它们之间在含义上的差别不大。综合来看,海洋政治方面包括海洋国土与权利意识、国家安全意识、海洋国土意识、海洋权益意识、海洋权益安全意识、海洋主权意识、海洋政治意识、海洋国防意识、海洋国土意识、海洋主权意识等不同称谓;海洋经济方面包括海洋财富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价值意识、海洋开发意识、海洋经济与产业意识、海洋经济意识等称谓;海洋法律意识方面包括海洋法权意识、海洋权益意识、海洋法律法规意识等;海洋文化方面包括海洋历史文化意识、海洋文化意识、海洋价值与伦理意识等称谓;海洋生态方面包括海洋生态意识、海洋环境意识、海洋健康意识、海洋生态资源意识、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等称谓;海洋安全方面包括海洋防灾意识、海洋减灾意识、海洋危机意识、海洋安全意识等称谓。除此之外,还有学者提出了海洋开放与融入意识、海洋竞争意识、海洋创新意识、海洋发展意识等,影响并不大。总的说来,这六大方面基本涵盖了学界目前对海洋意识的认识,这种在同一类意识上出现多种称谓的情况表明我国学者在海洋意识类型表述上还存在许多分歧。

2. 海洋意识指标体系的研究回顾

目前,国内外有关海洋意识指标系的研究十分匮乏。国外尚未看到有人设计过海洋意识指标体系。在国内,李珊等(2010) 在分析了大连716油管爆炸事件网民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成果,首次构建出一套海洋意识指标体系。这套海洋意识体系应包括海洋国土与权力意识、海洋经济与产业意识、海洋资源与环境意识、海洋法律法规意识、海洋资源与伦理意识五个类型,他们将其归纳称作主观人海关系意识另外,该体系还包括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四个宏观层面的意识构建领域。他们认为,左侧五个海洋意识类型和右侧四个宏观层面共同构成海洋意识,而海洋意识体系的构建过程就是指在这四个层面中不断渗透正确科学的海洋意识的过程。赵宗金等(2012) 在充分分析、整合前人海洋意识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海洋意识体系。他们认为海洋意识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是多层次、全方位对人与海洋关系反映的内容体系,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方面面。他们将海洋意识划分为权益、安全、开发、战略、保护、教育和参与七个类型,七个海洋意识类型之间是彼此并列的关系,除海洋战略意识之外的其他六个意识类型又都包含若干个子类型,各个子类型都有相对应的概念界定。子类型之间也是彼此并列的关系,相互之间各有所指、统一于海洋意识指标体系之中。

三、海洋意识现状调查研究

1. 国内调查研究成果

中国青年报在1998 年进行过中国青年蓝色国土意识调查,结果显示,2 /3 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的国土面积为960 万平方公里,完全忽视了我国300 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共青团中央曾在上海大学生中做过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90% 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只有960 多万平方千米的陆域国土,有的大学生干脆认为争执海岛主权没有意义。王新刚等(2012)采用问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以大学生海洋意识状况、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状况和大学生对我国海洋政策的认识等三个方面为调查内容,对图2 海洋意识的分类体系河北三所大学理科、工科、农科、文科、艺术和体育等学科的共1500 名本、专科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海洋意识较薄弱,高校应加强海洋意识教育。这些调查结果引起了学界和媒体的极大关注,尽管有些调查在被访问人群的代表性、问卷的信度效度以及年限等方面存在不足,但其数据仍被政府官员、媒体和学者广泛引用。国内影响最大、最具解释力的调查,是海洋出版社与深圳互通调查机构、中国民意调查网于2010 年和2011 年,在河海大学社会学系老师的指导下,运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的18 个城市分别进行的两次科学、系统的抽样调查,其2011 年度的调查人数超过了5000 人。经过两年的调查,最终结果表明:第一,国民对海洋的了解比较单一、浅薄;第二,海洋知识较欠缺;第三,对海洋所发挥的作用认识得较浅薄,认为海洋与生活关系不大;第四,环境意识出现背离第五,海洋经济意识较强;第六,海洋维权意识有所提高在区域特征上,内陆的海洋意识高于沿海;第七,自我评价过高;第八,在获取海洋知识的途径方面,新闻传播是主渠道;第九,支持海洋知识教育进课堂。

2. 国外调查研究成果

美国珊瑚礁基金协会(2002)通过非概率抽样调查发现,尽管人们普遍关注珊瑚礁的生态威胁问题,但却对珊瑚礁的生态常识知之甚少;美国科学促进会(2003) 也通过非概率抽样调查发现,尽管人们普遍关心沿海地区的生态健康问题,但却只有31% 的人真正意识到自身行为对其的影响;Steel 等(2005) 发现,人们对沿海环境状况的关注要明显高于他们所知道的沿海环境政策知识,这不利于他们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海洋环境污染事件。Ballantyne 等在南非一个海滨小镇里做过一项海洋知识调查,调查对象是镇上三所小学的54 名学生,涉及的问题包括水为何会流入大海、大海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海水为什么是咸的等数十个问题,其研究结果表明,受谣言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被调查者对海洋存在许多误解,政府应该建立更多的海洋科普基地,让民众切身认识海洋。

就美国而言,在公众海洋意识调查方面最具解释力、影响力的是Brent S. Steel 等人的研究。Brent S. Steel 等人通过电话访问的方式对美国48个州的家庭进行了科学规范的随机抽样调查,被访者人数为1233 人,调查的内容是海洋知识。调查发现:大众对海洋知识普遍缺乏了解;沿海居民比内陆居民知道更多的海洋知识;大众对海洋重要专业术语普遍缺乏了解;电视和电台对传播海洋知识产生了消极影响,而报纸和媒体则产生积极影响。这一调查结论与我国海洋出版社2011 年的调查结果基本相同,都反映出国民的海洋知识较欠缺,对海洋的了解较浅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表现在:第一,不同于美国,我国内陆居民的海洋经济意识水平高于沿海居民;第二,我国民众获得海洋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新闻传播,但并未得出新闻传播产生了负面性影响的结论。

四、中国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工作情况的研究

在目前有关海洋意识的学术成果中,有大量关于我国海洋意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学者们认为,我国在海洋意识教育中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第一,主管部门对海洋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不够重视,突出表现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小学生及社会大众在海洋政策与法制的认知、海洋国土和主权意识的培养等方面的缺失;第二,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不够理想,尤其缺乏高素质教师;第三,我国的海洋意识教育工作几乎都集中于学校,阻隔了广大社会群众接受教育,全民普及程度不够高;第四,教育方式过于单一,海洋意识教材和读本数量太少,教学比重太低。鉴于此,学者们纷纷提出解决对策,包括:第一,各级相关主管单位,尤其是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非盈利文化机构,要重视海洋宣传工作;第二,加强海洋意识理论建设、法制建设、管理能力建设,使得海洋意识教育科学化、制度化,形成学习氛围,长久保持;第三,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人们自主参与学习;第四,多建设海洋大学、海洋学科和海洋意识科普中心。

实际上,我国曾在国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上取得过许多成果,这些成果往往为人忽视。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音像书籍出版方面。1998 年,浙江省定海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小学海洋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组,出版了《海洋知识读本》《中小学海洋教育教材》《中小学海洋教育理论文集》《中小学海洋教育》等研究专集;2008 年,青岛市教育局为迎接奥运会,专门出资为全市中小学校的图书馆购买了《海洋小百科》全书,掀起了学习海洋知识、普及海洋文化的教育活动;2011年,国家海洋局、海军政治部、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纪录片《走向海洋》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2013 年,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召开了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系列教材编写研讨会,其内容包括海洋科学、海洋资源、海洋生物、海洋地理、海洋开发、海洋政治、海洋经济、海洋防务、海洋文化九个方面,标志着我国首套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系列教材编写工作正式启动。

第二,在科研教学活动方面。1998 年,浙江省舟山市虾峙镇中心小学开展了小学海洋教育课程研究课题,初步构建了以海洋教育活动课为主、实践课程和环境课程为辅的小学海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成为浙江省学校课程改革中最引人注目、最活跃的模块;1998 年,浙江省定海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小学海洋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组花了6 年时间完成了更具操作性的综合性海洋教育课题;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海洋专业教育、海洋职业教育、公众海洋知识教育体系。[35]目前,国内有37 所高等院校、29 所中等学校开设了涉海专业,在涉海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共有20 多个培训点。我国常年利用新闻媒体对青少年进行海洋知识教育,并在沿海地区公众中开展利用海洋和保护海洋环境的常识教育,在中国召开的各种海洋会议上发表了不同主题的《海洋宣言》。

第三,在社会活动方面。2005 年,全球29 个海洋城市在国际海洋城市论坛中发表了《厦门宣言》,号召共同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2006 年,中国海洋论坛通过了有关海陆统筹与可持续发展的《象山宣言》;2008 年,世界19 所海洋高等学校签署了《舟山宣言》,宣示了发展海洋教育、创新海洋科技的行动方向;2009 年,《中国航海日大连宣言》将文化建设列为海洋行为的首位,主张发展海洋文化,增强海洋意识。2013 年1 月,我们的海洋首届海洋中国新年音乐会在北京、天津、厦门、上海进行巡演,以建设海洋强国为主题的2013 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庆祝大会在辽宁省举行。

除此之外,据《中国海洋报》报道,我国目前已建立22 个海洋意识教育基地。这些由政府和教育科研机构牵头的项目对提升国民海洋意识的作用无可替代。遗憾的是,由于宣传工作的不到位,这些已有的成果没有被大众触及,也没有引起海洋文化专家、海洋意识研究人员的重视,造成了学术研究上的遗漏。

五、评价与展望

1. 海洋意识研究的成果评价

综观前人的研究,他们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表现出明显的特征。首先,在研究视角上体现了政治思维和学术思维的结合。国民的海洋意识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海洋强国的建设进程。新时期下,随着党和国家对海洋建设和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视,学界也开始对国民海洋意识发展状况及其解决对策展开大量研究;其次,在研究内容上,焦点较为集中。主要包括海洋意识的定义、类型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海洋意识实证调查、国民海洋意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再次,在研究方法上体现了经验和实证的结合。对海洋意识的定义、类型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以经验研究为主,而对国民海洋意识现状的研究主要是以问卷调查、个案访谈为主,对我国海洋意识教育及宣传工作的研究主要是以文献研究为主。

(1) 在海洋意识类型研究方面。通过分析、比较目前已经提出的海洋意识类型,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很少有人为这些类型( 即一级指标)分别下定义,更没有人做到继续往下发展指标。第二,一级指标间的重合。比如吴青林(2010)在海洋安全意识上犯的重合错误。他认为海洋意识包含七个方面,分别是海洋国土意识、海洋主权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强国意识、海洋安全意识、海洋通道意识、海洋生态意识。其中,海洋安全意识又包含四方面:二是我国海上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遭到严重侵犯;三是国家外向性经济发展面临着可能发生的威胁与挑战,尤其是海上通道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这些表述,与他同时提出的海洋主权意识、海洋通道意识产生了明显的重叠。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部分学者对海洋经济意识、海洋发展意识等的表述上。

(2)在海洋意识指标体系研究方面。李珊等(2010)构建的体系基本涵盖了海洋意识的类型,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第一,只有体系,缺少具体指标;第二,最大的问题在于很难处理左、右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这将直接影响指标体系的清晰度和解释范围。赵宗金(2011)等在指标的涵盖范围上较之李珊等人的研究有了十分明显的进步,它几乎容纳了目前所有可取的类型。但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具体表现在:第一,部分一级指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平行的,存在彼此重合的问题;第二,很多二级指标在表述上存在模糊不清、相互指涉的现象。不过,李珊、赵宗金等人的研究体现了学界对海洋意识进行实证研究的趋势,他们的研究为今后建立更加科学、规范的海洋意识指标体系提供了参考。

(3)在海洋意识调查研究方面。前人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国民海洋意识状况的一手资料,在研究方法、问卷设计等方面给予后人许多启示,但也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没有对海洋意识进行清晰、科学的定义;第二,既然无法合理地定义海洋意识,那就不能准确地知道海洋意识的内涵及主要类型(一级指标),因此也就不可能对海洋意识进行科学的操作化,其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将受到影响。

(4)在学者对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研究的评价方面。前人的研究指出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解决措施,但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第一,在前人的引用资料中,被提及最多的一项调查是1998 年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中国青年蓝色国土意识调查,[36]这一调查所得出的结果被十余位学者争相引用,作为判断国民海洋意识高低的重要凭据,而不顾及其抽样代表性较低、指标较为单一、年代较为久远等缺陷;第二,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被指责最多的是政府宣传工作不到位、教育部门的成果不明显、出版单位很少出版海洋意识读本和教材。而事实上,我国从1998 年开始就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海洋科普读物和音像产品,举办过许多海洋会议、海洋活动,这些都为学者、媒体所忽视。

2. 海洋意识研究的未来展望

(1)确立恰当的界定海洋意识的学科方向。

海洋意识作为一种人们对于海洋及其组成部分的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从学科归属问题上讲,应该属于专门研究意识的认知心理学,或研究态度的社会心理学。索尔所(2008 ) 认为:意识(consciousness)是对环境和认知事件诸如世界的形象、声音,以及人的记忆、思想、情绪和本体感觉的觉察。[37]尽管心理学界对意识的界定尚未统一,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意识所包含的范围是很比较模糊、宽泛的。海洋意识作为人们对海洋的一种觉知,属于人类意识的一部分。第二,意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认知成分,除此之外它还包含了情绪、情感因素,因此,海洋意识也应该包含人们对海洋的情感以及人们对海洋的认知。

海洋文化调研例2

摘要院本文对上世纪80 年代以来国内外海洋产业关联和海洋产业结构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述,阐明了相关研究的启示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院海洋产业关联;海洋产业结构;综述

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海洋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海洋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发展海洋经济,并且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国内学者主要就海洋经济理论和海洋产业结构理论成果进行了综述,极少涉及国外研究成果(乔翔,2007;张金珍、张敏新,2010)。

本文针对上世纪80 年代以来国内外海洋产业关联与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和评述。

1 海洋产业关联研究

国外关于海洋产业关联的研究不多,更侧重于研究某一具体海洋产业发挥的作用以及产生的影响。Briggs 等(1982)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了海洋渔业的发展。Jin 等(2003)构建了海岸带经济的投入产出模型,并用1981 年至1991 年的渔业相关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他们还与Managi 等(2005)借助墨西哥湾的相关数据,测度出技术进步对石油开采的影响系数。Herrera(2004)研究了海洋生态旅游与国际贸易、商业捕鱼、商业捕鲸等相关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Kwaka(2005)借助投入产出分析法探讨了海洋产业在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韩国海洋产业存在着前向、后向产业关联以及对生产的拉动效应。

从国内相关研究看,学者们多从产业层面研究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以及海洋产业之间的关联。王海英、栾维新(2002)从生态系统联系、空间依赖性、技术依赖性、开发的强相关性等方面进行了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间的相关性分析。综合运用了灰色关联、结构分析、相关分析、贡献率分析等多种方法,宋薇(2002)对海陆产业子系统间的密切联系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于谨凯、曹艳乔(2007)在投入产出分析原理基础上,结合海洋产业关联的特点,建立了海洋产业关联的一般模型、陆域产业与海洋产业关联、海洋三次产业关联的模型。

关于海洋产业之间的关联,国内学者多用统计计量方法测度海洋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叶持跃(1999)建立灰色关联度动态分析模型,并用其对各主要产业间关系展开动态关联分析。许长新等(2002)借助产业关联参数分析海洋产业的关联性, 并就江苏海洋产业关联性展开了实证分析。姜国建等(2006)描述了海洋生物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系。张燕(2009)构建了海洋产业综合实力、海洋产业结构转换、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3 个评价指标体系, 并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法,评价沿海区域协调发展的综合协调度, 研究表明海洋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三者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吴明忠(2009)借助海洋经济推动力系数以及海洋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指标, 研究了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的程度。韩立民等(2010)以海洋服务业增加值和海洋服务业内部三个行业作为参考序列建立指标体系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中国海洋服务业经济内部的优势产业依次为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张丹(2011)利用灰色模型比较了辽宁省各海洋产业与海洋经济之间的关联度,研究表明各海洋产业中对辽宁省海洋总值贡献率最为突出的是海洋渔业和海洋船舶工业。总体上看,海洋产业关联的相关研究较多关注海洋产业间关联模型的构建和关联程度的定量测度,对海洋产业间相互关联和融合的机制分析较少。

2 海洋产业结构研究

2.1 海洋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关于海洋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学者们比较认同海洋产业的演变和发展基本遵循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为主导, 再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动态演变规律(张静等,2006;陈可文,2008)。关于区域海洋经济结构,曹忠祥(2006)揭示了其一般的演进规律:以海洋运输、海洋水产、海盐等传统产业为支柱的起步阶段;逐步转变为以海洋石油、海上矿业、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船舶等海洋第二产业为发展重点的高速发展阶段;以海洋运输、海洋信息、技术服务、滨海及海岛旅游等海洋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高级化阶段, 即海洋经济的“服务化”阶段。

2.2 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原则及政策建议

国内学者比较认同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和环境以及综合效益等原则,认为海洋产业结构趋于协调是海洋产业未来优化升级的方向, 应该在协调化的基础上凭借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和加速海洋产业升级(徐质斌等,2003;陈可文,2003;李宜良,2009)。关于海洋产业优化升级应采取的措施,国外学者对此的研究较少。Smith和Lalwan(i 1999)分析了英国海洋知识产业———海洋培训、研究及教育业的发展及其管理对提升传统海洋产业的影响。Doloreux 和Melanc-on(2009)分析了海洋科技行业中创新支持机构的运作协调机制以及其技术及标准化服务在加拿大魁北克沿海地区的商业化及应用。国内学者则比较认同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并加快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和成长、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组建大型海洋产业集团、加强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等政策(陈可文,2003;李宜良等,2009)。此外,关于海洋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海洋服务业的作用,黄蔚艳(2009)从系统功能角度,提出构建由基础性服务系统和管理性服务系统构成的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吕惠明(2011)认为对区域海洋服务业进行定位,选择适当的主导服务业,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原有基础上稳步摸索,综合考虑各项因素。

2.3 海洋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关于影响海洋产业结构的因素,学者们较多利用定量方法进行分析。周洪军等(2005)借助灰色关联度分析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影响海洋产业发展的相关因素,找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海洋产业的相关对策。周罡(2006)通过研究发现海洋主导产业的选择、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海洋环境资源的制约是影响海洋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马洪芹(2007)分析得出金融抑制是影响我国海洋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主要因素,银行主导型金融模式才是适应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发展模式。姜军(2007)提出产业结构的不同是导致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通过构建熵、产业变动率、海岸线的经济集中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四个指标,把我国沿海的11 个省市划分为四类。张耀光等(2010)通过锡尔熵指数、变差系数等定量方法,分析了海岸带利用的结构和海洋经济区域间的差异,研究表明资源条件、区位状况、环境影响、开发历史、发展战略是辽宁省区域海洋经济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

2.4 海洋产业结构的评价指标及预测

关于海洋产业评价的指标及模型,董永虹(2002)以宁波地区为例,采用灰色线性规划方法,建立了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王永生(2004)提出了我国海洋产业评价的一系列指标,并进行了测算分析。刘洋等(2005)利用长时间序列的数据拟合建立模型,为优化海洋三大产业结构提供了数学模型支持。

关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整体评价,郭越(2004)分析了全国产业与我国海洋产业的异同,以及海洋三次产业、海洋第二产业各部门、各海洋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吴凯等(2006)构建了模拟模型,估算出2005-2020 年间我国海洋三次产业的比重和海洋产业的年增长率。赵昕等(2006)通过标准结构方法,测度并评价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状况,结果表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基本处于合理水平。关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发展的过程及预测,学者们认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基本经过了海洋产业恢复发展期、曲折前行期和大发展三个时期(姜旭朝等,2009),并对我国未来的海洋产业结构演变阶段进行了预测(刘明,2010),提出各个阶段海洋产业的发展重点与区域发展模式(张耀光,1995;王海英,1998),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王海英,2002)。

关于省市海洋产业结构的评价,韩增林等(2007)从静态、动态及结构效益等角度对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进行分析,认为辽宁海洋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调整速度较慢,增长稳定性较全国平均水平偏低,海洋产业仍处于初级不稳定发展阶段。黄瑞芬等(2008)通过第三产业增长弹性系数、霍夫曼系数等指标,分析并比较了沿海省市的海洋产业结构,给出了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翟仁祥等(2010)构建了产业结构熵指数、产业结构变动幅度K 值等指标,分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和海洋产业部门结构两个层次,定量测度出江苏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方向及效率。学者们还具体分析了辽宁省、环渤海地区、湛江市的海洋产业结构(纪建悦等,2007;王丹等,2010;吴海燕等,2011)。

3 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现有国内外研究分别运用产业关联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海洋产业的关联程度、结构演变的规律、特征及影响因素等。但深入分析海洋三次产业各自内部结构变动趋势或具体行业间关联机制和作用的成果较少。此外,目前海洋经济发展已进入“服务化”阶段,学者们已经开始关注海洋产业关联和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海洋服务业的作用,但对其作用的认识和研究并不深入。究竟海洋第三产业如何融入到海洋第一产业和海洋第二产业中,融入的模式与路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海洋第三产业促进海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优化升级的微观机制和影响如何?如何建立产业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并评价其产生的绩效?对于上述问题的深入探讨,将为研究海洋产业关联和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乔翔.我国海洋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述评[J].改革与战略,2007(11):15-19.

[2]张金珍,张敏新.海洋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27-19728,19732.

[3]Herrera, G.E. and P. Hoagland. Commercial Whaling, Tourism,and Boycotts: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J]. Marine Policy, 2006, 30(3):261-269.

[4]Jin,D.,Hoagland,P.,Dalton,T. M. Linking Economic andEcological Models for a Marine Ecosystem[J].Ecological Economics,2003,46( 3) : 367原385.

[5]Kwaka, S.J., Yoob,S.H., and Chang, J.I. The Role of the MaritimeIndustry in the Korean National Economy: an Input-output Analysis[J].Marine Policy,2005,29.

[6]Jin,D.,Powell,H. L. K.,Thunberg,E.,Solow,A. R., Talley,W. K.A Model of Fishing Vessel Accident Probability[J].Journal of SafetyResearch,2002,33 ( 4) : 497原510.

[7]王海英,栾维新.海陆相关分析及其对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启示[J].海洋经济,2002(6):28-32.

[8]叶持跃.象山县域海洋经济发展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8):25-29.

[9]许长新,陈浩.海洋产业的关联性研究[J].海洋经济,2002(5):31-34.[10]姜国建,文艳.世界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 2006(4):45-49.

[11]张燕.海洋产业结构转换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12]吴明忠,晏维龙,黄萍.江苏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1996-2005[J].江苏社会科学,2009(4):222-227.[13]张丹.基于灰色模型的辽宁省海洋经济关联度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8):705-708.

基金项目:

海洋文化调研例3

一、前言

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沿海发展、港口建设、船舶建造、航海技术、航路开辟、政治联结、文化传播、商品生产、贸易互利等诸多方面,通过开发、利用海洋环境空间而存留下来的历史遗迹。中国沿海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的半壁江山,沿海、海岸、港口、航道、岛屿、水下等现存和蕴藏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藏量和独特的价值。这些海洋文化遗产对推动当代中国海洋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实现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相比世界其他国家而言,我国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近十年,且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遗产调查与发展理论,缺乏对于区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针对性研究成果。同时,近30年来沿海城市发展与经济建设,导致中国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破坏严重,大量遗迹不复存在,而且这一趋势至今仍在持续。因此,在推动沿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寻求合理保护沿海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已刻不容缓。

浙江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端,临近东海,作为一个海洋大省,浙江沿海人民与海洋朝夕相处创造了璀璨的海洋文化,但是对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政策体系还不是非常完备。本文即以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考察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将直观可靠的现状与学科前沿理论相结合,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建议,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方向,以提高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浙江文化软实力。

二、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的南翼,拥有海域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域面积的2.56倍,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6500千米,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20.3%,拥有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3061个,占全国500平方米以上岛屿数量的47%。浙江的海洋活动可以追溯到距今六千年前的河姆渡时期。优越的海洋地理环境与相对稳定的行政区划,使得浙江在漫长的海洋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集中于舟山、宁波、温州、台州与嘉兴(按分布数量多寡排序)这五个城市。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与全国其他区域相比,既有共性的海洋物质文化遗存,如海防物质文化遗产(诸如烽火台、炮台等历史军事遗址)、妈祖文化遗存(诸如浙江沿海渔村及岛屿上分布的天妃宫),也有独具浙江特色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如涉及中日交往的海洋文化交流遗产(如舟山、宁波一线的市舶司遗址、寺庙日本友人题词与绘画等)、涉及浙江先民抵御海洋灾害的海塘文化遗产(如嘉兴海塘)。就浙江本省而言,不同区域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也有诸多的地域色彩,如舟山涉海博物馆、宁波远古文化遗址、温州沿海炮楼遗址、台州章安港遗址、嘉兴海塘遗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遗址不仅呈现出面上的空间分布,还是区域海洋文明历史累积的结果。如宁波至温州一线的海防遗址就包含自明代抗倭烽火台直至民国抗日工事近500年的海洋物质文化遗存,而温州至宁波、嘉兴一线的天妃宫遗址也是随着沿海渔村妈祖信仰自南向北扩张而不断累积的下来的。总体而言,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海洋远古文化遗产、海洋商业文化遗产、海洋港口文化遗产、海洋军事文化遗产、海洋信仰文化遗产等五个部分,其在浙江沿海城市的分布状况如下表。

表 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现状

资料来源:据互联网统计与实地调查整理。

相比其他浙江沿海城市,舟山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最为成熟,这里建立了12家涉海类博物馆,将本区域乃至全国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以博物馆的形式进行保护与开发,如中国盐业博物馆、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中国海防博物馆、中国灯塔博物馆等国字头的博物馆。除此之外,舟山沿海村落与摩崖石刻的广泛分布也体现了这一区域海洋文化历史的悠久。而作为中国沿海著名的港口城市,宁波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其海洋文化遗产几乎涵盖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如远古河姆渡遗址、东汉越窑青瓷遗址、唐代天封塔、宋代海运码头遗址、元代高丽使馆遗址等一批在浙江乃至全国享有盛誉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而现存明清时期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不计其数,仅海防物质文化遗产就有120处(其中明代87处,清代33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地处浙闽交界的温州不仅分布大量明代抗倭遗址,还有20世纪三四十年代防范海匪的炮楼,这一融居住与军事防御为一体的独特建筑仅在乐清就有22处。除此之外,温州还有郑成功的遗址,如洞头郑成功校场遗址、平阳郑成功摩崖石刻等。另外,除信仰妈祖的天妃宫外,沿海渔村还大量分布信仰温州海神杨府爷的杨府庙,这种庙宇仅温州洞头县就有39座。相比前三个沿海城市,台州和嘉兴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海洋军事与信仰物质文化遗产。与温州相类似的是,台州的海神庙宇既有天妃宫,也有杨府庙,另外这里比较有特色的是仙居下汤文化遗址与东吴时期章安港遗址。嘉兴乍浦的水仙庙、天妃宫、普照庵、城隍庙,海宁的海神庙,海盐的云岫庵等众多庙宇则祭祀着形形的海神。除此之外,嘉兴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当属海塘遗址。

三、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如一颗颗明珠般点缀着这个沿海大省,它既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追根溯源的历史依据,其对当代浙江“两富”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我们在对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近一年的实地考察与访谈后,发现现存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很多问题,其现状不容乐观。这些问题主要集中研究基础数据缺乏、城市经济发展破坏、政府政策导向不足与民众保护意识淡薄等四个方面。

1.缺乏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基础数据

尽管自2008年以来浙江文物保护部门与各地旅游部门都发起过大规模的文物遗址普查工作,但是至今我们仍然无法全面了解浙江省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偏僻与难以准确鉴别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缺乏对积累基础数据的重视。而海洋物质文化遗产随时间流逝而产生的变动也给数据统计工作带来了难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现有数据已经无法准确反映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现状。如我们在平湖市博物馆网站上查到嘉兴有一个“龙湫”摩崖石刻位于平湖市乍浦镇陈山北麓的九龙山森林公园内,但在实地考察中却没有找到此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而当地人对此也一无所知。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基础数据的缺乏,不仅为相关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使得我们现有涉海文化政策的出台和实施缺乏现实基础。

2.沿海城市发展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

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近三十年来,浙江沿海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极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旧城改造工程使得原有城市格局荡然无存,宁波历史上的码头、商埠、渔港等建筑、街区、场地、标志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只能在博物馆看到,而宁波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三江码头如今只剩下一片现代化景象。与此同时,工业化建设也导致浙江大量海岛物质文化遗址消失。如在舟山市马岙镇的实地考察过程中,我们就发现当地很多海岛先民建造的土墩都被工厂取代。至今我们已无法知道浙江沿海有多少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被消失”,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再不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我们在几十年后将很难找到一个沿海城镇所特有的文化传承。

3.政府所出台的相关政策导向性不足

中国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是纳入文物保护的范畴。浙江现行的《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于2005年制定。就地方相关立法而言,只有1994年的《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和2001年的《温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作为浙江省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舟山市,还没有专门的文物管理条例。至今仍旧空缺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使得浙江沿海各级政府缺乏对本区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依据。缺乏足够政策导向的后果就是不具备经济开发价值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被忽视。如在舟山嵊泗列岛上的金平天后宫、沙帽礁沉船遗址、白节山灯塔、各类摩崖石刻等有专人负责管理,而定海马岙镇的凉帽篷墩遗址和洋坦墩遗址却一片荒凉。如果任凭这一状况持续下去,大量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就成为必然。

4.民众对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

没有意识,就没有自觉。政府政策导向性是大方向,但具体到基层还要看民众的态度和行为。在涉及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热门旅游景区,游客还基本了解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但对其历史渊源知之甚少。具体到乡镇,民众对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认知的淡漠更加严重。我们在对舟山马岙镇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仅有17%的居民知道当地有哪些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而高达53.33%的居民仅在政府组织的情况下才会参与相关的保护活动。民众对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还表现在浙江沿海地区有不少工厂和企业在不经批准的情况下建造厂房,破坏海洋物质文化遗址。同时,趋利性的海底非法打捞水下文物的行为在浙江沿海也时有发生。

四、对于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建议

对于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到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中去。针对实际调查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目前最迫切的是由政府支持地方高校常态化普查与研究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成立由省市政府主导,各相关部门、高校参与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加强政策引导。在此基础上,由省市旅游部门主导,文物保护部门、高校参与设计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分类保护与开发的模式。最后,各地方文化旅游部门要加强对本区域居民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普及与保护意识的宣传工作。

1.常态化的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研究

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动态分布的准确把握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出台相关保护政策的前提,而普查工作需要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需要由省政府牵头协调地方政府与相关科研院所开展常态化的普查与研究工作,在提供财政支持的同时,以便各级政府了解本区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与保护状况。与此同时,省政府应适时引导高校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以借鉴国内外成熟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与教训。

2.涉海省市成立由政府主导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

要改善现有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缺失的现状,就需要成立由省政府主导,各相关部门、高校参与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以统筹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相关条例、规定,以实现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法可依,更加合理有效的强化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同时,该委员会作为省级及地方政府的咨询机构,负责提供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前瞻性政策研究。

3.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分类保护与开发

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高低及广泛分布的态势增加了我们管理与保护的难度,这就需要由省市旅游部门主导,文物保护部门、高校参与设计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分类保护与开发模式,将本省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可开发程度的高低及其价值进行合理排序。将符合开发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交由专业旅游机构进行保护性开发,而其余不适合进行市场性开发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其价值由文物保护部门进行差异化保护与管理。

4.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工作

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广大人民的参与。通过支持地方海洋文化活动,大力宣传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提高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区域的保护意识。与此同时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与媒介,加强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不同区域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以增强其对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了解的兴趣及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宏,李强编.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2)[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2]张亚红,徐炯明编著.宁波明清海防研究.宁波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系列丛书[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2.

[3]杨宁主编.浙江省沿海地区海洋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4]余群鸣.乐清炮楼的分布与建筑特色[J].东方博物(第三十九辑),2011(2).

[5]陈爱琴.洞头杨府爷信仰调查[J].苍南文化,2011.

[6]柳和勇.简论浙江海洋文化发展轨迹及特点[J].浙江社会科学,2005(4).

[7]李加林,王杰.浙江海洋文化景观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8]苏勇军.浙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9]曲金良.海洋文化艺术遗产的抢救与保护[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海洋文化调研例4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各沿海国家纷纷把目光投向海洋,寻找未来发展的支点,我国也不例外,海洋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洋资源开发管理力度加大,海洋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也给海洋环境带来了压力,海洋成为污染输出的空间载体。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加大,加之薄弱的海洋环境保护观与低效的污染治理力度,导致海洋环境污染的加剧与海洋灾害的频发,严重影响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要求,在促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由此可见,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引起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对于环境与经济的协调研究国内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国内的研究有1996年吴越明等对环境—经济指标体系以及协调度模型做了相关研究;2000年阳洁等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库兹尼茨曲线, 建立了环境经济的协调度函数,并给出了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判据;2003年,张晓东等利用灰色系统模型对90年代我国省级区域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度进行了计算,并对2005年与2010年的区域协调度进行了预测;2007年李鹤等运用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法对1990年以来辽宁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2010年王辉等通过建立协调度模型对辽宁14市的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度进行了定量测评;2012年盖美运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来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海洋环境的协调关系;2013年许冬兰,王超运用熵变方程法对我国海洋经济和海洋环境的协调度进行了定量分析。

 

本文在借鉴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11个评价指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在综合评价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子系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性分析法定量评估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度,为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一、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协调度

 

(一)协同论与协调度

 

协同论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 ·哈肯教授1971年提出。他认为:系统发生相变与否由系统控制参量决定,系统相变过程通过系统内部自组织来实现,系统走向何种序和结构取决于系统在临界区域时内部变量的协同作用。相变点处系统内部变量可分为快、慢驰豫变量。慢驰豫变量是决定相变进程的根本变量也称为系统的序参量,快驰豫变量服从于慢驰豫变量,因而可以不加考虑。

 

系统的相变结果不一定都走向新的有序,也可能走向无序。在临界点处,如果系统内部变量不能区分成慢驰豫变量和快驰豫变量时,则系统将进入无序状态。临界点处,系统内部变量的不可划分性说明了子系统的耦合能量不占主要地位。

 

协调度指的是系统之间或系统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体现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由协同论可知系统走向有序的机理不在于系统现状的平衡或不平衡,也不在于系统距平衡态多远,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相互关联的“协同作用”,它左右着系统相变的特征和规律,协调度正是这种协同作用的量度。

 

(二)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协调度

 

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其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因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会存在由协调到不协调或由不协调到协调的一种动态演化过程。根据协调度的概念,本文将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协调介定为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内,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协调一致程度的定量评估,它能表征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整体的发展水平,最终追求的是两系统之间相互促进、互惠共生的协调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建立

 

(一)研究方法

 

(1)数据标准化方法。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评价过程中,需要用到不同的指标分别对海洋环境质量和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描述,但由于不同指标数据的量纲、正负向、数量级均有差异,为消除各指标数据的量纲的影响,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数据标准化常用的两种方法是标准差变换和极差变换,本文中采用极差变换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子系统有积极影响的正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大对系统发展越有利的指标,采用正向标准化方法;对于子系统有消极影响的负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小对系统发展越有利的指标,采用负向标准化方法,具体公式如下:

 

正向指标标准化:Zij=■

 

负向指标标准化:Zij=■

 

其中,i是指标序列,j是年份,xij为指标数据,min(xi·)是指标i在所有年份中的最小值,max(xi·)是指标i在所有年份中的最大值。

 

(2)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该方法的核心是将专家的经验判断予以量化据此确定指标权重的一种方法,属主观定权法的一种。在指标权重确定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专家的实际经验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量化评估,因此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从主观方面确定指标的权重。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需要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利用德尔菲法,邀请多名相关领域专家分别对指标的相对重要度进行打分,根据评分结果构建判断矩阵。判断矩阵可用A=(αij)m×n表示,αij为因素i和因素j对目标因素的影响之比。二是计算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λmax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λmax的特征向量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指标对相应上一层次指标或目标重要性的排序权值。三是进行一致性检验;若未通过一致性检验,应该对判断矩阵进行进一步修正。

 

(3)熵值法。熵原本是一热力学概念,它最先由申农 C. E.Shannon引入信息论,称之为信息熵。现已在工程技术,社会经济等领域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熵是系统的无序度量,可以用于度量已知数据所包含的有效信息量。熵权法就是根据指标数据的变异程度,利用信息熵,判断该指标提供的有效信息量,从而确定权重。当指标值数据变异程度大时,说明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大,指标的有用性就越大,其权重也应相对较大;反之,指标数据变异程度较小时,说明指标提供的信息量少,指标的有用性就越小,其权重也应相对较小;当某项评价指标的数值完全相同时,意味着此项指标提供的是无用信息,可以从指标体系中将其剔除。熵权法属于客观赋权法的一种,本文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的客观权重。

 

用熵权法确定权重需要以下三个步骤:一是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二是计算指标信息熵ei,ei=-k■(yij×lnyij),其中,yij=Zij/■Zij,k=1/lnn,Zij是第i项指标第j年的数据xij标准化之后的值;三是计算信息冗余度di,di=1-ei,其归一化后的数值即为指标权重。

 

(4)相关性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是数学统计中的一种分析方法,主要用以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表现为两者之间的正相关程度、负相关程度以及两者之间无太大相关性的无序程度。相关系数基础的计算公式是:

 

r=■

 

其中,r是相关系数,r∈[-1,1],r<0时为负相关,r>0时x,y为正相关,且│r│越接近于1,两者的关联程度越大。

 

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体现在两者具有相同的发展程度,还表现在两者的同向发展以及同向发展的相关程度。简单来说,若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处于协调发展的状态,两者应具有相似的发展水平,同时,发展水平应同步正向提高,此时两者之间相关性是正相关,且相关系数越大说明其同步发展的程度越大,两者的协调度也就越大;当然,正相关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两者同步衰退,此情况属于极不协调状态,因而在分析相关性的基础上,应结合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发展状态对两者的协调度做出判断。若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相互之间呈负向发展,则两者处于不协调状态,此时两者之间负相关。在测算并分析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性分析方法,完全可以达到分析二者协调发展程度的目的。

 

(二)模型建立

 

(1)发展度模型。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作为两个子系统,在不同的阶段其发展程度是不同的,二者的发展水平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演变过程。协调度的评价正是基于对二者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因此需要建立发展度模型分别评价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在不同时段的综合发展水平,具体的评价模型如下:

 

海洋环境:FAT=∑(wAi*zij) (1)

 

海洋经济:FBT=∑(wBi*zij) (2)

 

式中,FAT、FBT分别是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在第t年的综合发展水平,wAi、wBi分别是各指标体系第i项指标的权重,zij是各指标对应实际数据经标准化后的数据值 。

 

(2)协调度模型。根据前文可知,相关性分析方法属于统计学中的一种方法,可综合反映两者之间的密切程度和发展方向。在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都呈良态正向发展的情况下,海洋环境状况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正向相关度越大,两者的协调度越高。本文基于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利用相关性基础计算公式,建立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协调度评价模型如下:

 

C=■ (3)

 

式中,C表示系统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1≤C≤1;

 

FAt、FBt分别表示两系统在t时期的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分;

 

■A和■B分别表示两系统在不同研究时段发展水平综合评分的均值;

 

相关性原理中,要求K≥3,根据这一要求,同时考虑海洋环境变化的渐进性与环境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滞后性,选取5年为一个观察周期考察2003—2013年我国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协调性。

 

三、协调度类型划分

 

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选取相关系数检验的临界值作为协调度类型的划分标准。一般而言,当│R│0.805时,属同向相关,代表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海洋环境改善,两者协调共同发展;二是海洋经济衰退的同属海洋环境恶化,二者共同衰退;具体的情况应结合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而定。样本数为5,R0.1、R0.05、R0.01分别为0.805、0.878和0.959,以此为划分标准(见表1)。

 

四、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标筛选原则。指标体系的筛选直接影响到海洋环境质量与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到两系统之间协调度评价的有效性,因此确定客观合理的指标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指标的筛选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筛选指标体系时,应该首先考虑指标筛选的科学性,这关系到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协调度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遵循客观实际而非主观臆断筛选指标体系;另外,选取的指标应能通过观察、测算等方式客观真实的对系统特征做出明确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2)系统性原则。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各作为一个子系统,指标体系应正确合理的描述海洋环境子系统和海洋经济子系统的发展现状,指标的选取应综合考虑影响系统发展的各个因素,同时所选指标之间既要有联系也要有区别,尽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反映系统的总体特征。

 

(3)有效而实用原则。指标的选取尽可能的简练、有效,数量上要少而精,避免过于庞杂;且指标体系能较为准确的反映海洋环境现状和海洋经济实力,其分析结果能准确的说明问题。

 

(4)数据可获性原则。在筛选评价指标体系时,不应只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动态性原则,还应遵循数据可获性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指标数据的采集和获取必须有正确合理的途径;其次,所选指标应该能够量化,以保证定量计算,这是进行计算的关键。

 

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科学性、系统性、有效而实用和数据可获性等原则,综合考虑海洋水质、入海污染和海洋环境灾害情况,分别选取全国劣于四类水质标准海域面积、径流入海CPDCr总量、径流入海重金属总量、工业废水直排入海量、沿海工业固体废弃物丢弃量与赤潮灾害面积为反映海洋环境质量的指标;综合考虑海洋经济的发展情况,选取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涉海就业人员与全国海洋科研机构从业人员为反映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根据2004—2014年的《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环境统计年鉴》2003—2013年的《中国海洋报环境质量公报》确定表2中指标数据。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是在评价过程中,各指标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在评价过程中,不同的指标对海洋环境质量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难免会有差异,因此需要根据不同指标的重要性赋予不同的权重。而指标权重直接影响到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选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分别使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确定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是通过德尔菲法建立判断矩阵,并据此计算指标权重的一种方法,属于主观定权法;由于此方法的主观性比较大,本文中权重的确定结合了熵值法。熵值法是基于数据的有效信息量确定权重的一种方法,属客观定权法。综合主客观因素,最终的指标权重取两种定权方法计算结果的平均值。由于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在科研中的运用已相当成熟,本文不再赘述具体计算步骤,指标权重计算结果见下表:

 

五、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

 

(一)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综合评价

 

利用经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结合已确定的指标权重,根据公式(1)、(2)综合评价2003—2013年间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综合评分变化情况见图1。

 

由图1可知,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在2003—2006年间,海洋经济增长势头较猛,海洋经济发展在2006年出现了一次高峰;在2006以后海洋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呈波动上升趋势。海洋环境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03—2004年间环境质量下降最明显,2004年以后呈缓慢波动下降趋势,在2012年环境质量出现研究时间段内的最底峰,2012年以后环境质量有明显的改善。

 

对比海洋经济和海洋环境质量发展状况,海洋经济增速最猛的时候也是海洋环境质量下降速度最大的时候,说明在此研究阶段,海洋经济的发展以海洋环境的恶化为代价,此时人们只看到经济增长带来的短期利益,忽视了环境恶化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造成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海洋环境的严重破坏。2006年以后,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态势放缓的同时,海洋环境恶化的速度也放缓,这说明了两点,一是海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二是政府和民众已经意识到海洋环境恶化问题的严重性,越来越重视海洋环境的保护问题。

 

(二)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协调度评价

 

根据海洋环境会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利用协调度评价公式(3),分别以5年为周期滑动进行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的协调度评价,计算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2003—2007年间,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处于异向发展状态,说明海洋经济增长的同时,海洋环境反向恶化;根据协调度类型的划分,判断2003—2007年间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属中度失调。该时期海洋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沿海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大量工业废水排放入海,加上工业废弃物的倾倒,严重污染了海洋环境,致使海洋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2004—2009年间两个研究时间段内,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发展都处于相关性关系不明显,无序发展的状态,同属轻度失调;但值得注意的是,两者的协调度基本呈直线上升趋势,说明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有所改善。在此期间,不论是是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还是海洋环境质量下降的速度都有所放缓,说明恶化的海洋环境已对海洋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也说明海洋环境问题已引起政府和民众的重视,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也会注重海洋环境的保护。

 

2005年之后的4个研究阶段内,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仍然呈相关性不明显的无序发展状态,同属轻度失调;协调度呈先降后升的“U”型趋势发展,说明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呈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2003—2013年,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总体处于不协调状态。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海洋环境并没有得到同程度的改善,且海洋环境的恶化会制约海洋经济的发展。

 

六、结论

 

本文从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协调度的概念出发,根据科学性、系统性等原则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从主客观两方面综合确定指标权重,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利用相关性分析原理建立协调度评价模型,研究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密切程度与变化方向,定量评价了2003—2013年间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协调度。评价结果表明:我国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基本处于不协调状态,海洋环境的改善落后于海洋经济的发展,但人们已经意识到不良的海洋环境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海洋环境问题已受到了重视。为促进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海洋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高海洋产业创新能力。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呈现的是高速发展态势,但是经济发展质量仍然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仍停留在低层次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制约了海洋经济质量的提高。因此,应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转变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注意提高海洋产业的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环保等新兴产业,在利用科技进步促进海洋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

 

(2)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造成了海洋资源的严重浪费,这严重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在科学有效的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

 

海洋文化调研例5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015-02

党的十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建设海洋强国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而统一战线在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应充分发挥其作用,为实现海洋强国建设目标做出贡献。

一、海洋强国建设必要性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中的地位更加凸显。我国在历史上曾创造过辉煌的海洋文明,但自明中叶实行“海禁”后,中国最终沦入有海无防、丧权辱国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海洋事业发展迅速,现已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加快海洋强国建设已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心愿。

第一,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可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据预测中国近海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占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总储量的23%和29%;中国海疆内海洋能源总量约有4.41亿千瓦;可为中国提供60%的水产品和70%以上的原盐。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开发这些资源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1]。

第二,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海洋强国建设关乎国家和民族命运,一方面从历史教训来看,我国近代百年屈辱直接源自于海上衰落,海权的丧失多次打乱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因此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就必须建设海洋强国。另一方面从当前海上形势来看,当前我国面临复杂严峻的海上形势,主要威胁也来自于海上。因此必须加快海洋强国建设,维护海洋权益,以海富国、以海强国。

第三,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保障海上安全的必由之路。中国虽是海洋大国,但“有海无洋”,中国出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被岛链所封锁。同时、南沙群岛等问题使中国还不能确保海洋国土安全[2]。因此必须加快海洋强国建设,以确保海上安全。

二、统一战线在海洋强国建设中独特作用

目前统一战线承担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同样在社会主义海洋强国建设中也将扮演重要角色。从哲学角度来看,统战与建设海洋强国统一于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统战工作历来是党的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海洋强国建设赋予了统战新的内容。同时海洋强国建设又是系统工程,需要汇聚各方力量长期努力,这就为统战在海洋强国建设中发挥作用提供了阵地。因此统战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法宝,海洋强国建设也为统战提供了发挥作用的平台。

统一战线在海洋强国建设中具有独特的自身优势,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统战具有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人才优势,可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是海洋强国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广大知识分子是海洋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主力军。因此全面做好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充分发挥其作用是建设海洋强国重要任务。另外,统战还汇聚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可为海洋强国建设把脉支招。第二,统战具有求同存异、包容和谐的政治优势,可为海洋强国建设奠定政治基础。统战中有许多派和工商联成员,在海洋强国建设的重大问题上与他们进行沟通和咨询,听取他们有关意见和建议,既是在海洋强国建设中少犯错误和少走弯路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和集中民智的需要,更是加强执政党民主作风建设的需要。因此应积极鼓励和帮助各派、工商联及统战各方面的成员就海洋强国建设的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为党和政府在海洋强国建设中科学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使海洋强国建设真正做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第三,统战具有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团结功能,可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力量支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统战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作用,可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因此统战要充分发挥各种政治团体和社会民间组织等的作用,做好广大渔民、海员、海军官兵以及其他涉海人员的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献身海洋事业的积极性,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力量支持。第四,统战具有理顺关系、化解矛盾的协调功能,可为海洋强国建设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海洋强国建设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但近年来在海洋开发过程中,由于填海造田、海洋污染等原因也会造成一定的社会矛盾。因此协调好统战内部各方面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巩固发展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渔民协会、海员团体等在处理一些涉海社会矛盾时往往能发挥特殊作用,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从而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第五,统战具有体察民情、反映民意的沟通功能,可为海洋强国建设奠定群众基础。在海洋强国建设中既涉及国家海洋局、中国海事局等海洋管理和执法部门,又涉及渔民协会、海员团体等涉海民间组织;既涉及中远、中海这样大型国有企业,又涉及个体渔民和养殖户;既要发挥海洋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又要调动广大海员、渔民和海水养殖户等各方的力量;既要整合大陆涉海部门的力量,又要调动港澳台及海外侨胞的积极性。而统战具有空前广泛性,只有通过统战把这些涉海的各种力量团结在一起,倾听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需求,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海洋强国建设奠定扎实的群众基础。

三、在海洋强国建设中发挥统一战线作用的基本途径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战略服务的,因此在海洋强国战略建设中同样也离不开发挥统战的作用。目前在海洋强国建设中发挥统战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同心同德,增强全民海洋意识,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古今中外历史证明,国家及其人民海洋意识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对此,强调:“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增强民族的海洋意识。”而统战的价值内核就是凝聚精神力量,因此应发挥统战在强化海洋意识中的优势作用,形成全民关注海洋的氛围。首先,统战工作应充分认识海洋宣传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对所联系群众进行海洋国情教育。其次,统战工作应联系有关部门特别是科教和新闻出版部门在教科书及相关读物中加重海洋国情教育内容。最后,统战工作应营造普及海洋国情教育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所联系的社会力量普及海洋知识,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现代海洋意识,为海洋强国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3]。

第二,同心同向,提高海洋科技水平,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必须以科技为支撑,发挥统战同心同向特点,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大力发展海洋科技事业。因此统战应充分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团结广大知识分子促进海洋科技发展。一是统战工作应建议有关部门适时调整和完善海洋科技发展的战略规划,为海洋科技发展明确前进方向。二是统战工作应联系有关部门进行海洋科研体制改革,形成布局合理的海洋科技研发体系。三是统战工作应联系各方面社会力量拓展融资渠道,不断加大对海洋科技研发的投入。四是统战工作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重大海洋科技课题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五是统战工作应协调有关部门加快海洋科技产业化进程。六是统战工作应积极联系海外侨胞,深化海洋科技的国际合作。

第三,同心同行,发展海洋经济,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物质基础。为此,统战工作应紧紧围绕海洋经济建设这条主线发挥其作用。首先,统战工作要积极支持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经营者进一步完善海洋经济管理。其次,统战工作要积极支持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经营者努力发展重点海洋产业,促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加快海洋经济发展速度的基础上注意提高经济效益。最后,统战工作要积极支持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经营者努力建设良性的海洋生态系统[4]。另外,对于因海洋环境污染所引发的社会矛盾,统战部门应动员其所联系的社会团体进行调解,为改善海洋环境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同心同力,发展海洋文化,为海洋强国建设增强软实力。统战工作应通过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及所联系的渠道,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充分发挥中华海洋文化对海洋强国建设的引领用,营造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思想保证。一是统战工作应鼓励有关部门继承和弘扬中华海洋文化如妈祖文化,凝聚民族合力。二是统战工作应鼓励有关部门继承和弘扬中华海洋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合作,使开发海洋实践能达到文化自觉的水准。三是统战工作应鼓励有关部门继承和弘扬中华海洋文化,为中华海洋文化复兴提供现代元素,使其在海洋强国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总之,海洋强国建设需要汇聚各方面力量,而统一战线正好可发挥其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为海洋强国建设做出应有贡献。为此,统战工作要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主题,不断拓展联系渠道,努力牵线搭桥,为尽快实现海洋强国这一美好目标凝聚力量和智慧。

参考文献:

[1]陈明义.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战略[J].宏观经济,2010(6):4.

[2]王娟.维护国家海权,建设海洋强国[J].军事论坛,2012(2):47.

[3]张宇.增强全民海洋意识:海洋强国必由之路[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4):91-92.

[4]王蕾.关于当前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3(4):153.

海洋文化调研例6

中华海洋文化特质及其现代价值

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关于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比较的再认识

刍议《庄子》海洋意象及其当代教育价值

基于人海关系认识的海洋教育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海洋强国

社会变迁:日本漂海民群体的研究视角

古代浙江海洋渔业税收研究

渤海溢油事件的社会影响研究

包容性增长与海洋渔区渔民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失海渔民社会保障研究综述及展望

东亚海岸带综合管理经验对环渤海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长三角城市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探究

海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基于就业弹性的海洋人力资本地区性差异比较分析

我国水生生物资源生态保护现状刍议

中国南海开发石油缓慢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失海渔民发展资源的多重衰竭与渔区社会基础的振兴

从环境公民到海洋公民——海洋环境保护的个体责任研究

美国海洋溢油事件的社会学研究

从课责概念探讨台湾渔会组织之治理

海洋社会学视域下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试论海洋社会互动及其主要形式

海洋社会学:回顾、比较与前瞻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从渔民节到赶海节:山东半岛刘家湾海洋民俗文化的变迁

我国海洋民俗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对策

我国涉海人类活动与海洋环境污染关系的研究

海洋渔业“双转”政策与风险社会中的渔民

水上居民群体认同问题实证研究

心理学视阈下的海洋意识指标体系构建

大学生的海洋环境意识——对青岛市在校大学生的调查

围填海造地问题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我国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机构间的协调机制探析

基层政府走向渔民环境抗争对立面的双重机制

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研究综述

海员关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人化因素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安全政策体系研究

渔权即海权:张謇渔业思想的核心

福建昙石山文化遗址的海洋社会学考察

海洋社会变迁过程中海洋渔民的地位变迁初探

从海洋文化到渔民社会:海洋教育与意识的培育路径分析

功能主义视角下的日本祭海仪式变迁——以濑户内海管弦祭为例

海洋意识的变迁及其建构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的分析视角

海洋环境变迁的主观感受:环渤海渔民的口述史研究——一个研究框架

海洋文化调研例7

欧洲的数据管理网络

海洋数据的获取对于众多的海洋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海洋防灾减灾、海洋工程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气候变化预测、海洋国防安全等都离不开海洋数据。欧洲在先进观测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数据信息管理和服务网络,并将它们在互联网上公开。通过使用人性化简单快捷的可视化用户界面,让来自不同背景的、无论是否具有处理复杂元数据库经验的用户来提取所需要的信息,这些措施有效保证了对海洋学相关数据和信息的轻松访问。这种便利的访问和获取方式将确保网络的使用并不仅仅局限于业务海洋学中心和机构。学者及来自各界的科学家和企业家将能够找到各种欧洲海洋观测系统和数据相关的信息,例如观测站点/设备,观测数据要素、测量精度、时空分布及观测数据所有者等特征信息。

1)欧洲海洋数据和信息管理网络

欧盟发起的海洋搜索(sea?search)计划聚集了来自30个欧洲沿海国家的33个研究所/中心,在不同的海洋数据和信息的管理和附加服务方面具有丰富的专业经验[3]。数据的学科范围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水动力学。另外,这些中心在各自的国家局扮演海洋数据和信息的国家资料中心或联络点的角色。它们是国家的中心节点,与其他的组织相连接,积极参与海洋研究和海洋环境管理活动;因此,负责监测和检查国家海洋研究活动和海洋数据流。大部分的合作伙伴也加入了IOC-IODE系统的国家海洋学数据中心。这些成员机构也参与了很多部级和国际级别的海洋研究计划,包括一大批的欧盟委员会①计划。在多数情况下,成员机构对这些计划的海洋数据管理给予支持或协调。通过这些过程,成员机构为数据和信息管理的全过程,即数据监测、追踪、质量控制、处理、存档、产品制作、数据分析、元数据库及数据库维护、支持服务、数据分发/服务等积累了专业的技巧,训练有素的员工,以及建设基础设施(软件、硬件、网络)。在sea?search(2002—2005年)计划期间,所有的成员组织一起建立并推广了来自欧洲30个沿海国家的海洋数据和信息资源的泛欧洲目录以及概况。这些服务的维护、升级,以及未来的拓展由sea?search的后续计划———海洋数据网络计划(seadatanetproject,2006—2010年)来完成。sea?search计划的目标包括以下内容。(1)建立、维护及电子3个元数据产品/目录以追踪海洋数据和信息的动态,并提高欧洲海洋数据和信息的知名度、总体概况及可获取性。这3个目录分别是:①欧洲海洋环境数据集目录(europeandirectoryofmarineenvironmentaldata?sets,EDMED),一个索引和检索海洋环境相关数据集的欧洲标准,覆盖多个学科,它发起于1991年,至今仍在不断更新。目前,EDMED已经涵盖了来自超过574个资料中心的2814个数据集。②航次总结报告(cruisesummaryreports,CSR,旧称ROSCOP),一个通过调查船检索海洋航次信息的全球标准。它给出了这些航次所涉及的数据收集活动以及研究机构。航次报告由首席科学家编写。③欧洲海洋环境研究计划目录(europe?andirectoryofmarineenvironmentalresearchpro?jects,EDMERP),提供正在进行的研究计划、数据收集活动、参与机构和科学家、成果产品等信息。目前,EDMERP包括了来自超过62个研究中心的320多个研究计划。(2)针对数据和信息管理实践与方法交流经验,共同促进其发展和实施。(3)建立并组织形成处理、质控、存档不同格式海洋学数据的总体能力,并充分考虑单个团体能力差异以及新数据种类的出现。(4)定义、建立、实施公共数据索引(commondataindex)元数据目录,保证用户可以获得详细的海洋数据可获取性和地理分布信息。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技术将被应用于以分布式网络方式建立并维护新的元数据库,支持跨越多平台的检索。

2)海洋数据管理欧洲基础设施

欧盟海洋数据网络(seadatanet)计划是sea?search计划的后续计划,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标准化的系统来管理由海洋调查船和新型自动观测系统所收集的不同种类的海量数据集以及网络,并巩固现有基础设施,即来自35个欧洲国家的积极进行数据收集工作的40个国家海洋数据中心和卫星数据中心。这些专业数据中心的联合将产生一个独特的数据管理系统来在线提供统一质量标准的综合数据集[4]。seadatanet已联合开放数字资源库,对来自海洋船队,新型自动观测系统和空间传感器的数据、信息、产品和知识,进行管理、访问和共享。

通过使用通信和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和标准,现场和卫星海洋数据平台正在作为一个独特的虚拟数据中心提供元数据、数据和产品。seadatanet的各国合作伙伴将确保数据的归档和保存,以便它们被用于新的研究,保护不可能被重复创建的独特观测数据,提高供研究项目及海洋环境管理和教育、历史以及其他用途的数据的可用性。seadatanet还涵盖了以数据为基础的研究所强调的重要信任问题:安全性、保密性、所有权、保证来源、真实性,以及数据质量和元数据。标准的制定及其在通信和数据、元数据和产品质量保证问题方面的应用,为综合数据集提供了可通过评估的质量。seadatanet采用分布式网络方法对其数据资源实现综合协调的概述和访问,即通过制定和实施通用数据索引(CDI)服务来为用户提供了跨越整个欧洲的不同数据中心的海洋数据的可用性和地域分布等详尽信息。CDI为单个的数据集(如样本、时间序列、剖面图、轨迹等)提供了基于ISO19115的指数(元数据库),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在线数据访问接口。seadatanet同时还提供数据产品服务,其产品设计的目的是验证和综合有关海洋状态和健康监测的多学科数据集。区域涉及北极地区、北大西洋地区、波罗的海、地中海、北海等区域;主要变量包括热量和盐度、海平面、海流,还包括海洋生物资源及生态系统的相关变量,如营养盐和溶解氧等。区域seadatanet产品已通过这个项目的框架开发了专用的网络界面———OceanBrowser并向公众访问开放。通过这个网络界面可查看水平断面和任意垂直剖面。图形可以导出为各种格式,包括PNG,EPSSVG和KML,还可下载NetCDF格式的整个数据产品或使用OPeNDAP下载一个子集。seadatanet开发的基本型产品主要是环境参数的网格场,用于估算其平均值、季节变化及年际趋势。分析场使得seadatanet数据中心能够进行质量比对检查和其余离群值的检测。这些产品被科研团队广泛使用,如模型初始化和新的观测地点的优化选取等。#p#分页标题#e#

同时,一批面向非专业人士的高层次产品也将被,以实现贡献于国际气候变化与可预测性研究计划(CLIVAR)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海洋生态系统综合研究计划(IMBER)等重大国际项目、为Argo/Coriolis、My?Ocean、MFS/MOON等实时/业务项目提供补充产品等目标。用于分析的算法在优先级参数、时间和空间尺度和现有的程序方面,充分考虑了在不同海洋区域的特殊环境条件和需要。不同区域产品之间的一致性问题,由逆变模型分析进行的交叉检查来确保,并且通过参考DIVA图形软件专家和国际专家来实现。目前的工作主要为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可视化服务:用户将能够从产品目录中搜索到数据产品,然后在地图中查看以及下载产品。目录和地图查看服务正在与My?Ocean合作,根据INSPIRE和OGC标准进行开发[6]。在元数据服务方面,欧洲海洋机构目录(EDMO)、欧洲海洋环境数据集目录(EDMED)、欧洲海洋环境研究项目目录(ED?MERP)、航次总结报告(CSR)、欧洲海洋观测系统目录(EDIOS)等5个欧元数据服务,给出了欧洲的海洋组织和他们在海洋研究项目、大型数据集管理,以及调查船和监测计划获取的欧洲海洋和全球海洋数据方面的概要。这些目录由各国协同编制,由seadatanet合作伙伴整理。每个目录都有各自的来源,然而seadatanet已将所有目录在使用语法、语义和工具上进行了统一。下面分别介绍seadatanet的5个元数据目录[7]。

(1)欧洲海洋环境研究计划目录

欧洲海洋环境研究计划目录(europeandi?rectoryofmarineenvironmentalresearchpro?jects,EDMERP)涵盖了海洋气象、物理海洋、化学和生物海洋学、沉积学、海洋生物学和渔业、环境质量、沿海和河口研究,以及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等学科范围广泛的研究项目。在EDMERP编目中的研究计划是根据其题名或最关键内容的摘要而排列的[8]。其主要目标是支持用户在整个欧洲范围内寻找其感兴趣的研究活动,使他们能够与计划的科研管理人员联系,并访问项目成果,如数据、模型、出版物等。数据库具有许多实用功能,例如确定沿海和河口的研究项目,包括它们的数据收集活动,确定灰色文献(greyliterature)等。EDMERP由欧盟海洋搜索(EUsea?search)项目发起。欧盟seadatanet是其后续计划,参加seadatanet的成员国覆盖了所有35个欧洲国家。此外,EDMERP最近完成了一次重大升级:EDMERP用户界面和在线内容管理系统已经升级到第二版(V2),这将更好地衔接其他seadatanet目录,并使用已被引入seada?tanet的通用词汇。用户可以查询和浏览EDMERP目录,还可以指定搜索条件的组合。由此生成的与查询匹配的结果将出现在一个浏览列表中,清晰显示所选的个数,并允许在列出的结果之间跳跃浏览。此浏览列表可按一些关键要素排序,也可查看每个条目更多的细节,用户可以从一个项目跳到另一个。所涉及的组织和国家机构名称均设置了超链接,以链接到欧洲海洋组织目录(EDMO)所提供的具体组织的完整地址和描述介绍。EDMERP条目的汇编和维护由seadatanet网络的参与伙伴进行协调,它们与各自国家的机构联系和沟通,确保收集到重要的海洋研究计划的最新信息以及有关合作伙伴机构的地址和相关配置文件。NODC通过位于荷兰的机构来协调EDMERP的维护。这是通过一个专门的网上EDMERP内容管理系统(CMS)实现的。NODC可以为该国机构设置子账户,使其可以拥有自己的登录信息,因此,各机构可以添加和编辑自己的计划记录。然而,NODC负责验证由当地机构执行的所有修改和新建条目,然后再通过EDMERP用户界面提供给用户。另外,研究机构可以通过XML文件交换提供新条目和现有的条目的修改。因此,已经开发了一个新的适合单机使用的录入工具———MI?KADO。本着与seadatanet和NODC内的其他元数据库标准化和统一化的目的,EDMERPV1XML架构和XML交换格式已使用ISO19115元数据标准的标签来制定。EDMERPXML格式使用了通用词汇(commonvocabularies),该通用词汇是在seadatanet计划内发起建立的,通过网络服务和用户客户端保持业务运行。通过使用ISO标签和通用词汇,确保了与其他元数据库之间的互操作性。MIKADO工具可兼容修订后的CSRV1的XML格式,并使用seadatanet通用词汇。

(2)航次总结报告航次总结报告

(cruisesummaryreports,CSR,旧称ROSCOPs)是记录和汇报航次调查或海上现场实验的常用手段[9]。传统上,首席科学家有义务在航次结束两星期内向其国家海洋学数据中心(NODC)提交一份航次总结报告。通过此报告给出海上测量和所采集的样本的第一级目录清单。在欧盟Sea?Search项目范围内,德国海洋局(DeutschesOzeanographischesDatenzen?trum,DOD)已经安装了一个创新的基础设施,以简化录入和更新航次总结报告(CSRON?LINE)的流程,并通过互联网搜索和提交航次总结报告(CSRRETRIEVAL)。作为其后续项目seadatanet的一部分,覆盖范围扩大到了参加seadatanet的所有35个国家。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个重大的升级是:CSR用户界面和维护系统已经升级到第一版(V1),与其他seadatanet目录更加一致,并使用了为seadatanet介绍的通用词汇。目前,CSR数据库涵盖了从1873年直到今天,来自欧洲30个沿海国家覆盖欧洲海域和全球海洋的超过37万条航次信息。其中也包括来自欧洲国家历史的CSR,从国际海洋勘探理事会(ICES)数据库加载的1960年之后的航次总结报告。CSR的汇编和维护由seadatanet网络成员负责协调,他们与各自国家的首席科学家沟通并且提交其CSR报表。NODC是荷兰的责任机构,协调和指导NODC成员机构整理和维护全国的CSR条目。这可以直接使用在线内容管理系统通过seadatanetCSR数据库完成,或者以CSR的形式提交给NODC,然后NODC将传输XML格式的CSR更新至seadatanetCSR数据库。为了与seadatanet和NODC内的其他元数据库标准化和统一化,使用ISO19115元数据标准的标签制定了CSRV1XML架构和XML交换格式。CSRXML格式使用了seadatanet发起的通用词汇,它通过Web服务和用户客户端保持业务。通过ISO标签和通用词汇的使用,与其他元数据库互操作性得到了确保。作为seadatanet项目的一部分,输入工具也已经升级。已经开发了一个新的输入工具:MIKADO,它适用于单机使用,与修订后的CSRV1的XML格式兼容,并使用seadatanet常见通用词汇。#p#分页标题#e#

(3)欧洲海洋环境数据库目录

欧洲海洋环境数据库目录(Europeandirecto?ryofmarineenvironmentaldatasets,EDMED)。由意大利国家海洋学和实验地球物理学研究所(OGS)维护的海洋资料库目录介绍了由意大利几个科学实验室收集的500多套意大利海洋数据和普遍关心的国际数据库。该目录清单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生物海洋学、海洋气象、水文、海洋生态和水下声学等学科[10]。自21世纪初开始,已在全球范围收集多目录记载的数据集。他们的描述信息包括:观测的参数、仪器、数据处理、地理区域和时间周期、可用性和协调中心及联络人。它们以各自的格式(如数据库或文件、模拟记录、纸图、硬拷贝表格、生物样品等)被引用。完整数据集目录位于服务器上(http://nodc.ogs.trieste.it/cocoonda?taedme-search)。

(4)欧洲海洋机构指南

作为seadatanet检索服务的一部分,欧洲各国的国家海洋数据中心维护着许多的元数据库。对于每个目录,重要的是具有海洋数据采集、处理和管理活动和研究项目所涉及组织的最新名称和地址。因此,建立了欧洲海洋机构指南(Europeandirectoryofmarineorganisati?ons,EDMO),以简化和有效一致的方式来管理这些地址和组织概况。目前,EDMO列出并描述了超过1000个研究院、数据保存中心、监测机构、政府和民间组织,它们从事海洋和海洋科研活动和/或数据和信息管理或支持服务。EDMO条目的汇编和维护,由seadatanet网络的国家海洋学数据中心(NODCs)协调,他们与其所在国家的机构接触和沟通,以收集信息确保这些机构的最新地址和信息。每个现有的元目录的维护工作被并入这些NODCs的国家收集活动中,并已经实施新的手段和工作方法,以支持协调的维护。NODCs可以通过网上内容管理系统(CMS)检查和更新国家组织的条目。

(5)欧洲海洋观测系统目录计划

欧洲海洋观测系统目录(Europeandirecto?ryoftheinitialocean-observingsystems,ED?IOS)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欧洲海洋观测、测量和监测系统的检索目录,是欧洲全球海洋观测系统(EuroGOOS)的倡议之一,由欧洲委员会研究总局共同出资开发。该目录包含元数据,即位置、测量参数、频率、数据的可用性、仪器的技术信息、负责机构以及数据持有机构的链接等信息。EDIOS目录的定期更新,确保大多数欧洲进行连续观测的海洋观测系统的最新信息。该目录是EuroGOOS全面实施的先决条件,它实现了对欧洲业务模式的可用数据进行连续分析,从而能够优化仪器的布放、采样策略及分类设计;基于EDIOS可访问数据及其包括的海洋观测系统,将海洋观测设置为欧洲标准,并帮助定义欧洲海洋观测系统。EDIOS有如下几个目标:①收集目前在波罗的海、东北大西洋(包括西北部的欧洲陆架)、地中海的所有欧洲海洋观测站点/设备(站、断面、重复样品、浮标、平台等)获取的信息,包括其地理位置、技术特点、观测的频率,并将这些信息传输到一个可查询的数据库(目录)。②通过对使用中的海洋观测站点/设备进行分类来定义欧洲海洋观测系统。③创建一个可视化用户界面(用户参与),以方便各种潜在用户访问本目录。EDIOS分类系统对EDIOS元数据库中的条目进行了分类,使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的工作人员和使用者能开放式的以最小限制访问GOOS并立即识别描述观测站/数据的记录;访问某些组织和GOOS区域联盟的观测站/数据;以及那些仅设计为单一机构或本地接入和使用的观测站/数据。目前EDIOS包括12000多个信息条目,并不断地在更新中。EDIOS收录的信息包括:①数据收集手段(仪表、传感器、船舶、网络等)的技术规格。②地理坐标。③观测的详述以及他们的时空特征(但不包括观测值)。可以包括站点采样的生物和生物化学数据的信息,没有必要为这种实际记录存储做特殊的考虑。将提供包含实际记录的数据库/档案的链接。④测量的近似精度。⑤采样数据目前的应用,包括衍生产品的应用。⑥每个仪表或传感器的责任机构/研究所。⑦数据持有机构和研究所的链接。EDIOS使得各国的国家海洋观测系统能够快速组合和协调,提高欧洲周围海域的监测和建模,并发展和完善观测活动。它还允许对海洋观测和预报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并通过建立业务海洋观测系统的分类计划,来为海洋观测技术设置欧洲标准。EDIOS将鼓励对目录中包含海洋观测系统产生的数据在国家间进行广泛科学使用,以助于预测、评估,并制订应对全球变化的方案。

EDIOS对欧洲业务海洋学的促进作用将凸显在业务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中,从仪器制造商、海洋观测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建模到附加价值处理和客户的需求。除了IOC/全球海洋观测系统、EuroGOOS、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计划的用户外,该目录还将寻找自己的用户群体。他们将是科学家和海洋科研院所和机构,环境和资源管理机构,气象部门等其他人员;此外还包括SMEs海洋行业的中小企业。EDIOS将有助于一般的海洋资源用户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数据来源。此外,欧洲海洋观测地点/设备的汇编将有利于业务海洋学产生数据的协作及科学使用,从而减少冗余或重复的数据采样。由此带来的成本节约可能吸引更多的调查研究海洋,进而增加我们对海洋过程的整体了解。对ED?IOS测量系统的分类,将建立欧洲的海洋观测系统所需的欧洲标准。这些标准将处理由国家和区域机构存储的海洋观测站点/设备的格式、尺度、单位、地域分布、类型和详细信息。他们将有可能激励海洋观测设备的制造商和业主改善他们的系统。EDIOS将有可能首次实现对欧洲业务模式的连续性数据进行分析。主题网络将收集分散的海洋观测系统信息,将其整合归入目前正在使用的欧洲业务化海洋观测站点/设备的目录(包括黑海)。EDIOS的建立将尽可能与现有的如SEANET和EDMED等国际元数据库密切结合。如上所述,这样的一个目录能够协调各个国家海洋观测站,以改善欧洲海域周围的监测和建模,它是EuroGOOS全面实施的先决条件。EDIOS将会包括欧洲目前所有的目录以及数据存储机构和研究所的链接,从而有利于欧洲的海洋组织、机构和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网和数据共享。EDIOS将采用未来定期更新的规定。EDIOS将向海洋科学、机构和企业提供前所未有的服务。这将补充和支持元数据库,包含项目的档案记录,或该清单的科学航次,档案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目录和其持有者。到目前为止,海洋观测站/设备的信息包括:海洋站、重复站、锚系浮标、远程成像等,目前在欧洲这些信息分散且不容易获得。许多区域数据库包含某些类型海洋观测地点/设备的材料,或专注于测量变量和机构持有的数据。国家机构和研究机构通常持有他们经常使用的海洋观测地点/设备名单,但这个信息在不同的机构之间是不兼容的,即格式、尺度、单位等类型和详细信息往往不一致。因此,欧洲海洋观测地点/设备全面的目录将是业务海洋学和海洋科学领域一个新的非常有用的工具。在海洋数据管理领域,EU/MODB(地中海海洋资料数据库)率先提供了一个地中海温度和盐度的全面数据集。这项工作由EU/ME?DATLAS项目进一步发展,该项目制作了目前地中海地区最完整的数据集,包括温度和盐度的气候图集。正在进行的EU?MEDAR/ME?DATLAS-II项目,旨在通过收录化学和生物参数和黑海地区的数据推进上述工作。欧洲海域其他地区的数据库和元数据库包括:波罗的海海洋观测系统(BOOS)收集由波罗的海沿岸国家运行的观测站观测信息;对于北海,欧洲北海地区的固定监测网络研讨会(SeaNet)提供浮标和平台的全面信息;其他欧洲国家建设海洋数据和元数据的数据库的行动,与欧盟支持的区域海洋大型研究项目框架内进行的海洋数据和信息管理活动相互联系(OMEX、MTP、CANIGO等)。#p#分页标题#e#

除了BOOS和SeaNet元数据库外,所有上述数据库和元数据库,主要或完全以传统海洋航次调查期间收集海洋学数据为基础。然而,欧洲的海洋预报需要具有实时数据采集能力的观测网络和分析系统、数值模式和资料同化程序。为此,大多数欧洲沿海国家维护着业务海洋监测计划,这些计划通常由国家机构和研究机构或科研组开展。然而,这些计划和项目通常只在每个国家内部运作,很少互相协调,即使在一个国家的各机构之间他们往往也是不相容的。一般来讲,一个国家有10到15个不同的机构在进行业务观测,如果计算所有那些地方一级的机构,数字可以达到更高。除了国家方案,业务海洋数据也来源于国际项目(如MF?SPP—地中海预报系统的示范项目)。总之,EDIOS是业务海洋学一个急需的工具,将填补现有欧洲海洋元数据库存在的差距。EDIOS将通过提供关于欧洲在连续使用的仪器和传感器信息的一个全面的目录,帮助Euro?GOOS建立欧洲海洋观测系统。此外,它的可视化用户界面会使用户很容易获得感兴趣的EDIOS资料,从而确保了EDIOS对所有海洋部门、商业和非商业组织的实用性。

欧洲海洋观测与数据网络欧洲海洋观测与数据网络

(Europeanma?rineobservationanddatanetwork,EMOD?NET)是欧洲海洋委员会2008年发起建立的,其目的是把现有的、分散的欧洲海岸带、大陆架以及周围海盆海洋观测系统获取的原始数据整合起来,对其进行综合管理,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保存数据,为政府决策者、海洋管理部门以及相关部门和研究人员等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数据访问和获取渠道,提高海洋观测、预报、海洋资源管理、海运安全以及欧洲海洋研究效率等各项工作。EMODNET是端对端的系统,由传感器与平台、调查研究、通信系统、数据管理和信息工具几个模块组成。EMODNET将形成一个公共的数据管理办法,倡议和组织协调海洋数据的管理,包括欧盟第六框架计划全欧洲海洋数据网络(seadatanet)的延时数据、欧洲海底观测网(ESO-NET)的海底长期、多学科观测站,欧洲全球海洋观测系统(EuroGOOS)区域的实时和准实时数据,欧洲气象卫星组织(EUMETSAT)的数据、图像和产品,国际海洋勘测理事会(ICES)的大量海洋学数据等。欧盟委员会已经签署了创建欧洲海洋观测数据网络(EMODnet)试点组件的服务合约。总体目标是创建试点门户,将分散和访问不便的海洋数据整合成完整海盆的可互操作的、持续和公开的数据流。整合的结果将有助于欧洲海洋观测数据网络的最终业务运行,为其确定流程、最优技术和近似成本。EMODnet-水文地理门户(EMODnet?hy?drographyportal)是EMODnet正在建设的数据门户之一。水文地理门户发起于2009年6月,目前正在为广大用户提供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服务。在编制水深调查(铅垂线、单波束和多波束调查)目录方面正在取得突出的进展,并采用SeaDataNet的通用数据索引(commondataindex,CDI)结构,提供其数据检索和获取服务。此外,这些调查数据被整合处理,生成了欧洲下列海区的高精度的电子水深产品:①泛北海区域:包括卡特加特海峡(在瑞典和丹麦之间)及延伸海域。②英吉利海峡和凯尔特海。③地中海西部、爱奥尼亚海、地中海中部。④伊比利亚海岸和比斯开湾(大西洋)。⑤亚得里亚海(地中海)。⑥爱琴海-利万特海(地中海)。通过专门的数据产品查询服务,用户可以公开访问下列地理信息系统图层:①在0.25′经纬度DTM网格上的格点水深。②标注有等深线的标量水深。③选择查看单个DTM单元的质控参数和源数据。④选择显示沿航线的深度剖面。⑤海岸线。⑥通过OGCWMS协议选择添加CDI检索服务所包含的图层,如测深调查的轨迹等。用户可以下载多种格式的数字地形。此外,用户可以检索原始调查的元数据,并可以向分布式数据管理者提交对这些数据集的访问请求。OGCWMS还支持用户使用数字地形与其他门户网站数据产品相结合进行使用,这些门户包括EMODnet开发的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物理学和海洋生物栖息地门户和其他门户。许多组织参与了水文地理数据和产品的获取和提供,它们包括:①水文局,负责测量航线、港口航道,生产用于导航的纸质海图和电子海图(ENC)。②负责管理和维护港口、海防、航道和水路的主管部门。这些机构开展定期水深监测调查,以确保维持经协商的航海深度或确保国家的海防安全。③研究所,在其科学航次调查中收集多波束调查资料。④工业机构,特别是能源工业,进行多波束调查线路管道和电缆线(风电场),以及电信行业调查电话和互联网电缆的架设。EMODnet水文和海底制图组正在积极寻求与这些组织的合作,以生成更多的数据集(单/多波束调查、探测轨道、复合产品),以支持良好的地理覆盖率和高品质的水文数据产品。接收到的数据集正用于生产区域的数字地形模型(DTM),分辨率为0.25′×0.25′。该数据集本身不,但在CDI的元数据中有所描述,提供有关制作DTM的背景调查的数据,数据的访问限制、组织者和者等明确信息。这样一来,门户网站不但为水文资料的提供者设置了一个向潜在用户展示数据集的有力窗口,还可以对数据集进行有效的管理。

结束语

海洋文化调研例8

一、引言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以及高新技术在涉海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海洋人才在我国未来海洋事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出来,以海洋人才为代表的海洋创新资源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地区海洋开发能力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当前,我国海洋人才与世界海洋强国之间尚存差距,现有的海洋创新人力资源储备难以满足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如何科学高效地配置相对有限的海洋人力资源已经成为推动海洋创新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此,有必要对中国海洋人才分布与海洋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为实现科学布局相对有限的海洋人才资源提供决策支持,为我国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

近些年来,海洋经济的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之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海洋经济问题是近年来诸多学者关注的重点,但其研究内容多集中于海洋环境经济、海洋产业经济以及海洋区域经济等问题,而海洋人才作为海洋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核心,针对该类问题的相关研究则较为少见。一方面,多数学者将海洋人才培养作为与其他专业门类人才培养视为同样的问题加以看待,从培养模式、空间分布上未给予特殊关注,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拥有较长的海洋开发历史,但真正进入以海洋创新人才为核心的科技兴海阶段尚不足二十年,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了海洋人才在海洋经济研究中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较为少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蓝色圈地运动的兴起和资源、能源问题的进一步加剧,面向海洋、利用海洋已成为沿海乃至世界各国的共识,而以耕海牧渔的传统方式简单、低效地发展海洋经济的方式显然已难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无法满足世界各国对发展海洋经济的迫切需求,因此,以海洋人才为主体的海洋科学技术逐渐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海洋开发能力和海洋利用水平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相对系统的海洋人才培养架构,包括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及广东海洋大学等在内的海洋专业院校以及中科院、国家海洋局、中国水产研究院等诸多科研机构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逐步增多,但如何从优化人才布局出发,高效利用海洋人才,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快速发展成为了新的命题。

根据经济学中的稀缺规律,一切用于经济增长的要素资源都是有限的和稀缺的,必须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即实现要素的优化组合、有序流动,以实现整体经济的高效发展。海洋人才作为海洋创新要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如此。按照要素配置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要素在某一位置的大量集聚一定会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正向作用。对于某些生产要素,如资金、自然资源等,其过量的集聚可能会导致单位要素的边际产出有所下降,但是对于诸如人才、信息、技术等涉及创新问题的要素而言,要素的边际产出递减规律并不容易出现,因为更多的人才、信息、技术的聚集会引发较为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以近年来海洋科学界大力推动建立的国家海洋创新体系为例,该体系的建立必将实现海洋人才、技术、信息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流通,会形成因集聚而高产、因高产而集聚的“马太效应”。由此可见,对于海洋人才而言,如何培养是根本问题,而如何配置,实现对海洋人才的科学布局和高效利用,同样是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二、现状及变化趋势

(一)中国海洋人才分布现状及变化趋势

在对中国的海洋人才分布现状加以研究以前,有必要对海洋人才的概念加以明确界定。在以往的海洋科学研究中,通常将海洋从业人员数作为海洋人力资源加以分析,但随着近些年来海洋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该类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处也逐步显现,因为从事传统“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涉海初级劳动者显然不是智力密集型的海洋创新资源,无法称之为“海洋人才”。在此,为与初级涉海劳动者加以区别,将海洋人才定义为“具有一定知识技术水平,能够从事较高水平海洋资源开发或为海洋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专业涉海技术人员”。为便于后文定量研究,结合历年海洋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数据,将本文的海洋人才计数范围设定为历年统计年鉴中的“科技活动人员”(包含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在内的海洋科技活动人员)。考虑到2006年开始,国家对海洋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指标和统计口径进行了大规模调整,为保证数据资料的连贯性和可比性,在此,将本文的研究区间设定为2006-2012年。七年间,中国的海洋人才总量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

该图显示,2006-2012年间,我国海洋人才总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在2006年至2008年间,海洋人才总量平稳小幅增长,在2008年至2009年间,海洋人才增长近78%,扣除统计误差,可以看出,该段时期是我国海洋事业大发展的时期。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海洋开发得到充分的重视,相关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加强,海洋人才总量高速持续增长,2010年至2012年我国海洋人才总量又呈现出平稳增长趋势。在“量”的问题得到大力改善的同时,七年间,在我国海洋人才分布方面,同样发生了变化。考虑到绝大多数海洋人才分布于沿海省市,在此,按照十一个沿海省市、北京与其他地区划分(未包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及南海诸岛),将2006年与2012年各地区海洋人才占比数据整理如下表:

该表显示,在2006-2012的七年时间里,十一个沿海省市、北京与其他地区的海洋人才分布情况略有变化,以北京为代表的地区海洋人才高度集聚,截止到2012年,已有近四成的海洋人才位居北京,占比居各地区榜首,也反映了北京对人才吸引的竞争力,而天津、上海、山东及广东虽然仍是我国海洋人才较为集中的地区,但海洋人才的占比明显减弱,除此之外,河北、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的海洋人才的占比略有下降,广西省海洋人才的占比没有发生变化,而辽宁、海南和其他地区海洋人才的占比略有上升。将2006年与2012年海洋人才在各地区的分布情况在地图中加以展现,可以直观地得到我国海洋人才总体分布情况。

上图显示,2012年与2006年相比,虽然各地区的海洋人才占比发生了变化,但是,海洋人才占比处于高、较高、较低和低的地区分布基本一致,也体现出我国传统海洋强省强市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传统海洋强省强市地区由于具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海洋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等优势,对海洋人才的吸引力较强,而以广西、海南为代表的部分沿海省市虽然临海,但受到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海洋人才仍然较为缺乏,这直接制约了该类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

(二)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变化趋势

中国的海洋经济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步发展的,据统计,1979年至2012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9.7%,而同期沿海省市的GDP增长速度高达14.1%,沿海省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其自身优越的区位条件,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密切相关。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特别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海洋经济的发展逐步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包括“蓝色经济”、“海洋强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一系列口号和战略相继提出,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据统计,2012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50045.2亿元,对全国GDP和沿海省市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达到9.6%、15.8%;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29397亿元,对全国GDP和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6%、9.3%。2006年至2012年间海洋生产总值及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趋势如图3,由该图可以看出,七年间,海洋生产总值稳步增长,而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呈现波动状态,特别是在2008年及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期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最小值,且2009年相对于2008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几乎没有增长,所以可以得出,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宏观经济环境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产生了较为明显的负面效应。

本文研究的是海洋人才的分布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因此有必要考虑各沿海省市海洋经济的发展情况,2012年全国十一个沿海省市中,广东省实现的海洋生产总值名列第一,达到10506.6亿元,接近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是我国的传统海洋大省,其次为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8972.1亿元和上海市海洋生产总值5946.3亿元,广西省和海南省分别以761亿元和752.9亿元居沿海省市的末尾。由于各沿海省市经济规模不同,因此,不能仅以海洋生产总值规模大小衡量沿海省市海洋经济的发展情况,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的数据,将2012年我国十一个沿海省市地区生产总值、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及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整理如下:

根据数据,我国十一个沿海省市中,天津市海洋生产总值占比居全国首位,占比达到30.6%,其次为上海市29.5%和海南省26.4%,占比最低的是广西省,仅为5.8%;在各沿海省市地区生产总值方面,广东省居首位,广西省和海南省居地区生产总值的末尾,值得注意的是,海南省虽然地区生产总值和海洋生产总值规模不大,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却位居十一个沿海省市的第三位,说明虽然海洋经济在海南省经济发展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但海南省本身经济亟待发展。

三、协调性研究

在对我国海洋人才分布及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分别加以分析之后,接下来将对两者的协调性加以深入研究。在此借鉴纪瑞雪(2015)对中国海洋创新要素空间集聚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中应用的研究方法,先对我国海洋人才的集聚度的赫芬达尔指数加以计算,用以衡量我国海洋人才分布的集聚程度,然后通过构建变异系数法模型对其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加以定量研究。赫芬达尔指数是指各区域某经济要素占总值百分比的平方和,即:

该表显示,七年间,我国海洋人才分布的赫芬达尔指数值整体呈现出递增趋势,意味着各地区海洋人才有相对集中的趋势,这个计算结果与前文对2006年、2012年各沿海省市、北京及其他地区海洋人才分布占比的结果相一致,以北京为代表的地区海洋人才高度集聚。其中,2006年至2008年该指数有所下降,但从2009年起快速上升,此计算结果与金融危机发生及作用时期也相吻合,说明金融危机对海洋人才的集聚也产生了影响。接下来,参照黄瑞芬、王佩(2011)曾运用的变异系数法,探究海洋人才的这种集聚分布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两人曾运用该方法对海洋产业集聚与环境资源系统的耦合性加以分析,用以研究两大系统的协同效应,在此加以借鉴,将变异系数法的模型设定如下:

计算结果显示,2006-2012年七年间,我国海洋人才分布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呈现波动:2006-2008年间协调度值下降趋势显著,2009年出现反弹,此后三年逐步下降。因此,从研究区间来看,除去区间端点值,2009年是我国海洋人才分布与海洋经济发展协调度最高的年份。2009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概念被时任国家主席提出,也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海洋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的海洋开发进入新时期,以上计算结果也基本与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现状相吻合。2010年以后,该协调度有所下降,表明现有的海洋人才分布并未充分发挥其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因此,我国的海洋人才分布亟需优化,以最大限度助推海洋事业发展。

根据殷克东、李兴东(2011)构建的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测评指标体系对我国沿海11省市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进行测评,所得结果认为我国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第一梯队包括上海、广东、天津,第二梯队包括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和海南,第三梯队包括河北和广西。将上述结论与图2得到的我国海洋人才总体分布情况加以比较分析,发现,海洋人才占比最高的山东在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仅列第二梯队,而海洋人才占比较高的天津和广东却列居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第一梯队,根据殷克东等的分析认为海洋经济对陆域经济有较强的依附性,上海、广东、天津强大的陆域经济带动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因而广东、天津在我国沿海省市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评测中位于第一梯队;根据数据,海南省海洋人才在各沿海省市占比最低,而海南省却处于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第二梯队,使我们不得不考虑海南省海洋经济结构中需要海洋人才较少的旅游业在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我们注意到广西省无论是海洋人才占比还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水平均列沿海省市最末级别。综上所述,作为决定一个地区海洋开发能力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我国现有的海洋人才分布并未充分发挥其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海洋人才的分布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完全协调,海洋人才的分布还可以进一步优化,这与海洋人才分布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计算结果一致。

四、结语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综合考虑未来海洋经济发展趋势,确定“十二五”时期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20年,我国海洋经济总体实力进一步提升,海洋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随着科学技术在海洋领域的进一步应用,以海洋人才为代表的海洋创新资源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海洋经济是创新的经济,海洋发展靠创新驱动,海洋人才作为新时期我国海洋创新事业发展的核心,尤其是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的经济新常态情况下,要求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海洋人才的分布不仅对于海洋事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本文从我国海洋人才分布与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出发,尝试通过建立模型定量研究两者的相互协调关系,以期为优化海洋人才分布提供指导。研究表明,2006至2012年间,我国海洋人才分布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值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这一方面与包括金融危机在内的宏观经济形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海洋经济自身发展规律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密切相关。在海洋人才培养体制日益健全的今天,科学掌控海洋人才分布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海洋人才优化配置的现实价值,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义旭东.论区域要素流动[D].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5.

[2]纪瑞雪.中国海洋创新要素空间集聚的区域分异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15.

海洋文化调研例9

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探析

浙江“港航强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

台湾海洋资源与海洋产业发展

“十二五”时期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发展构想

北部湾经济区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对策探析

海水利用业统计方法研究——以天津海水利用企业为例

基于文献统计的国内海洋经济研究现状初步分析

中外海洋经济统计分类比较分析

《海洋经济》2011年总目录

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分析

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融资问题研究

“十二五”时期加快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潮流能发电的潜在环境影响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大型海藻能源化利用的研究与思考

天津北疆电厂海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取水工程关键技术

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与对策研究

渤海海域生态系统功能服务价值评估

论长三角海域生态合作治理实现形式与治理绩效

江苏省滨海旅游竞争能力分析

试析中美海洋经济发展的差异

中国海洋经济已进入阶段性调整期——解读《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促进中国海陆一体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中国近岸海域环境保护的陆源污染防治政策研究——以排污治理工程投资政策为例

无居民海岛属于国家所有的法理分析

关于加强海洋社会建设的思考

海洋生产总值可比价增速计算方法的思考

中国沿海地区工业经济差异测度分析

山东省滨海城市入境旅游发展研究——基于GM(1,1)模型

统计上沿海区域的概念界定

海洋类节庆品牌影响力提升研究——以中国(宁波)国际港口文化节为例

中国海洋经济已进入阶段性调整期——解读《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促进中国海陆一体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中国近岸海域环境保护的陆源污染防治政策研究——以排污治理工程投资政策为例

无居民海岛属于国家所有的法理分析

关于加强海洋社会建设的思考

海洋生产总值可比价增速计算方法的思考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作用机制研究

陆海统筹的内涵与目标解析

海洋经济调查技术的应用与改进方向

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选取原则与发展重点

海洋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评价方法与实证分析——以北疆电厂循环经济项目为例

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基本概念

中国海岛县经济测度与综合实力演变

中国“蓝色硅谷”的功能定位、发展模式及创新措施研究

天津市海洋产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象山县海洋管理创新的探索与思考

浅议中国与加拿大海洋经济发展条件差异

中国沿海地区工业经济差异测度分析

海洋文化调研例10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3)03-0011-05

一、引言

“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辞海》)。在不同的研究范畴中,其内涵也有所区别,如在考古学和人类学中,“文化”主要指物质生产,而在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则指向“象征”或“表意”,即更偏向于精神层面[1]。作为文化研究的特定对象,海洋文化具有更为具体的内涵,主要包括海洋物质文化、海洋制度文化和海洋观念文化三个层面。海洋物质文化又叫海洋器物文化,是人类认识、开发、保护海洋能力和活动的物质体现,是一种可以直观感知的表层次文化;海洋观念文化又被称作海洋意识,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反映了人类对海洋的心理感知与价值认识;海洋制度文化则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中层次文化,包含了与海洋活动相关的一切禁忌、仪式、风俗、惯例、习惯法以及各种明文的典范规则等[2]。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实施生效,国际海洋权益和海洋经济竞争进入到一个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也为海洋文化古迹和遗产的保护工作开启了新的篇章。

青岛作为我国乃至国际知名的滨海旅游城市,不乏特色鲜明的现代都市魅力。同时,与东夷文化、龙山文化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为其积聚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因而,1994年被国务院审定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独具一格的历史发展中,青岛形成了集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海滨都市于一体的双重城市特点。近年来,青岛提出打造“现代海洋文化名城”的新战略定位,更使海洋文化遗存价值的挖掘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研究综述

20世纪50年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指出,在许多城市,古建筑个体和城市整体具有配合关系,形成了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环境,因此只针对单一文物建筑进行保护是不够的,而应采取措施对整体城市环境予以保护。1982年我国正式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这一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将其定义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3],借此保护那些曾经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运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迹免受破坏。

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学者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逐步拓展的发展阶段,并相继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界定、类型特征、价值评价、保护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之后则将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同区域文化、生态美学、社会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相结合,开启了跨学科的思考。

随着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不断深入,地域特色日渐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对沿海地区来说,海洋文化的深层次挖掘便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学者开始比较系统地对海洋文化及其相关概念理论进行探讨,许多沿海城市也相继提出了打造海洋文化名城的建设目标。桑秀萍(2002)、柳和勇(2009)、傅红波(2010)、王文洪(2011)等以舟山为例,分别从建设策略、名城内涵及名城特色等方面对海洋文化名城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邓春玉(2010)、杨宏烈(2011)、杨素梅(2012)等以广州为例,对其建立“海上丝路的世界商埠”的有效途径进行分析研究;对于青岛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研究,赵立波(2009)、姜正轩(2011)着力强调了蓝色文化、海洋文化对于青岛名城建设的重要意义,高莲莲(2012)则通过SWOT分析对青岛海洋文化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评价。

综上,目前国内对于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城市规划与风貌保护方面,且以定性分析居多,研究的科学性与说服力有待加强。本文尝试从公众感知的角度构建海洋文化名城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力求对该薄弱环节进行更深入的量化研究与探讨。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1.客观性。从实际出发,避免主观片面性对评价体系的科学建立造成影响。对于体系中某些无法直接量化或难以量化的复杂指标,秉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辅以德尔菲法进行综合分析,力求得出相对客观的评价结果。

2.全面性。公众对城市的感知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刺激,在构建海洋文化名城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从多角度出发,将影响城市形象的因素尽可能全部涵盖,从而建立一个全面、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

3.可操作。海洋文化名城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相较于其他确定性评价目标,具有更多变的表现形式和更复杂的内部特征。如何将众多要素进行汇总、划分,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要素,从而有效提高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是模型构建的关键。

(二)指标选取与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原则,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结合评价目标及评价目的,初步选取了一系列评价指标,设计形成问卷,向规划、城建、旅游、文化等相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城市居民、游客等发放,征询意见,经过总结、归纳,最终形成一个包含4个层次、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5个基础指标的海洋文化名城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三)指标分析

限于篇幅,本文只对评价体系中的一级指标进行内涵解析。

1.海洋文化资源。海洋文化资源可概括性地分为海洋物质文化资源和海洋非物质文化资源。海洋物质文化资源,也叫有形海洋文化资源,根据其产生形式的不同可划分成自然形成的景观资源(如海湾、海滨、海岛景致等)以及由海洋文化孕育而生的非自然型资源(如独具特色的建筑聚落、海港码头、渔猎工具及海洋文物遗址等)。海洋非物质文化资源,也叫无形海洋文化资源,是指与海洋文化相关的文学艺术、民风民俗、制度宗教等文化形态,具体包括诗歌戏曲、民间传说、妈祖信仰、船工号子,以及与渔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祭海仪式、海洋节庆等。在青岛,海洋物质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结合相当密切,例如将宗教文化与山海景观相融合的崂山道教文化就是此类典型。

2.海洋文化产品。海洋文化产品可以分为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和海洋文化宣传品。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根据其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景观观赏类、风情体验类和艺术欣赏类,具体如海洋文化景区景点、海洋科学考察、海洋节庆、渔家乐、渔家宴,以及海洋主题影视剧等。海洋文化宣传品主要包括对海洋文化有宣传作用的书刊、杂志、电影、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类宣传品,以及网络、动漫、电子书刊等创新类媒体文化宣传品。

3.海洋文化服务。文化服务是指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其提供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自丹尼尔·贝尔(1973)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第一次提出知识业的概念后,文化服务业这个新兴产业便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文化服务业的一个重要领域,海洋文化服务包括开展与海洋文化相关的一切文娱科教、媒体宣传或海洋文化咨询等活动,例如,为公众提供各种传统类或创新型文化出版物的阅读平台,为公众参与相关文化活动提供场所、设施、技术、服务和管理的支持。本文主要对海洋文化服务所涉及的三个方面(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人员)进行探讨。

4.海洋文化城市形象。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性质、城市区位和城市底蕴等的综合反映,是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体现着城市的价值[6]。换言之,它是在宏观环境的影响下,融合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一无二的特色或风格而形成的城市标签,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整体品位和内涵。好的城市形象,不但可以成为一个城市品牌的关键,甚至可以在区域竞争中成为该城市不容忽视的无形资源和竞争优势。此外,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的素养、形象也会影响到大众对于该城市的态度和印象。

(四)确定权重

本文采取专家调查法确定判断矩阵(见表2)。

对判断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其特征向量W=(0.2366,0.2746,0.2416,0.2472)T,说明对于总目标A来说,因素B1(文化资源)、B2(文化产品)、B3(文化服务)和B4(城市形象)的相对权重分别为0.2366、0.2746、0.2416和0.2472。

依据公式,计算可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4.0017,0.000567,RI=0.9,CR=CI/RI=0.000630

由此可见,文化产品的开发能力对海洋文化名城的建设最为重要,是影响名城建设的核心要素;城市形象次之,需要有关部门着重考虑;文化服务作为城市的窗口性行业,对名城建设可以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海洋文化资源的差异性较大,每个城市都有其突出的方面,可通过人为创新产生新的吸引效力,所以其对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的影响最小。

同理,对二级指标层(B层)和基础指标层(C层)进行权重计算,结果见表3。

根据权重大小,将海洋文化名城建设评价指标概括性地分为核心因素(≥0.05)、重要因素(≥0.03)和次要因素(

四、综合评价模型

根据上述结果,从公众感知角度对青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各项指标评估打分,并将所得单项分数的平均值进行积分化综合评价,最终得到公众(游客与本地居民)对青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现状的看法和态度。公式如下:

其中,W为评价综合得分;n为指标数,在本调查中共有25个指标因素,即n=25;K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值;Di为第i个指标单项得分的平均值,Dij是第j个公众对第i个指标的评分,且共有X个公众对第i个指标进行有效评分。本文对单项指标的评分采取5分制,并将结果分为5个等级(见表4)。

公众对青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中各因素现状的评分D1—D25分别为:0.0893、0.1036、0.0813、0.0968、0.1500、0.1791、0.2142、0.1523、0.1516、0.1805、0.1598、0.1988、0.1033、0.0651、0.0900、0.0907、0.0702、0.0855、0.0822、0.0912、0.0934、0.1663、0.1183、0.2005、0.1369。

进行综合化评价,得W= 3.1509,表明青岛海洋文化名城的建设水平处在中高级阶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创建全国优秀,乃至世界知名的海洋文化名城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具体建设过程中,景观观赏类文化旅游产品属于相对完善的部分,制约因素主要包括科教型文化服务内容、文化服务人员素质水平、老城区整体风貌等。

五、相关对策

(一)扩充海洋文化服务内容

针对青岛海洋文化服务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主管部门不但要对相关企业单位的服务资格进行严格把控,整顿管理文化服务场所、优化文化服务环境,更要为满足公众的个性化文化需求提出创新型解决方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平台,为受众提供新鲜快捷的海洋文化资讯、信息,增强受众对海洋文化的了解和关注;增加城市公共图书馆内与海洋文化相关的科普读物,并对其进行定期的更新、维护,充实受众的海洋文化知识储备;建立高层次、高水平的海洋文化教育基地,包括海洋文化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等,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讲解,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定期组织海洋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吸引大众参与、互动,掀起全民关注、传播海洋文化的热潮。

(二)提高文化服务人员素质

文化服务业是一种人文化、知识化的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为此,青岛各高校应有针对性地设置、创立海洋文化类的科目、专业,为青岛海洋文化建设提供知识与人才储备;对于从事海洋文化服务的相关人员,应注重对其职业道德与服务技能的培养,并通过合理推介与奖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在某些对从业者的专业性、知识性要求较高的特定文化服务机构或单位中,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需要主动吸收新鲜血液,增强新老员工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让激情与经验有机结合,有效弥补人员结构的不足。

(三)加强文化老城区保护

特殊的历史发展经历使青岛的城市风貌呈现显著的多样性、异域性特征,前来游览甚至定居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名人为其增添了巨大的名人效应,在这块土地上孕育、发展的宗教、民俗、民风更是为城市整体氛围、格调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地域元素。这些特征在青岛老城区的建筑及风貌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对老城区进行规划开发时,首要任务应放在正确处理城市开发与历史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上。第一,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合理的保护程序及责任管理制度,有重点、有区分地对海洋文化街区或具有海洋文化价值的城市景观风貌进行管理、保护与开发,保持其原始的历史感、文化感;第二,在对老城区周边环境进行建设、拓新时,要求新建建筑、景观,不论是形态、色彩还是文化内涵,都要与老城区的环境氛围相得益彰,创造性地体现出海洋文化与地域特色;第三,成立老城区开发保护委员会,广泛吸收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使青岛海洋文化名城的保护、维修、开发及研究等工作更为专业、科学,避免出现新的失误。

(四)优化海洋文化产品结构

虽然公众对青岛海洋文化产品的综合评价不算太低,目前景观观赏类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也已初具规模,但在风情体验、艺术欣赏等深度型海洋文化产品的开发领域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具体如加强区域联动,开发考古探险游、名家足迹追溯游、民俗体验游等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建设海洋文化主题公园,掀起海洋文化体验旅游的热潮;顺应国人对航母建设的巨大热情,挖掘沿海抗倭遗迹,建立海洋文化与爱国教育基地,加强对全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宣传国防、海防的重要意义,开发海洋科教旅游产品;做大做强海洋文化影视休闲业,以实景表演“蓝色畅想”为基础,对文化产业中较为薄弱的演艺市场进行改造升级,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全方位展现青岛的海洋文化魅力;释放“万国建筑博览会”这一城市标签的魅力,让游览者切身感受青岛近现代优秀建筑作品带来的视觉与心灵享受;加强海洋文化与宗教文化的有机结合,以崂山道教为核心,开发宗教朝觐、养生等类型旅游产品;举办涉海特色展会、论坛,深层次挖掘海洋文化产业内涵,探索海洋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与有效保护,最终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