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4 09:36:08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例1

【关键词】 延安;留守儿童;社会适应

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外出到城市务工,出现留守儿童人数不断增多的情况。目前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和身心健康状况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一个热点社会问题。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101.255万,占整个农村儿童数量比例为37.7%。[1]近几年,国家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问题采取了很多措施出台了很多政策。2015年教育部《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5周年系列新闻,会上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数据进行了。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据2016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超过90%分布在中西部省份[2]。数据显示,留守儿童人数有所减少,但这个900多万还是一个相当大的数据。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从社会适应的视觉对延安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实证研究,以便真实掌握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事实依据,为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在陕西省延安市的延川县、志丹县、黄龙县、延长县、子长县、甘泉六县的中学中选取了6所初级中学,共有12-16岁的学生11056人,其中非留守儿童9898人,留守儿童1158人,从6所学校随机选取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各100名共1200人为作为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和延安大学图书馆查阅了近10年以来国内外有关留守儿童相关研究的论文和著作。通过互联网查阅各级政府有关留守儿童的文件政策及各大媒体对留守儿童的相关报道。(2)专家访谈法:走访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教授专家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访谈,而且与专家老师进行了交流,探讨调查的区域和年龄段等相关问题。(3)问卷调查法:根据陈建文的《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心理控制感和心理能量4个维度中的16个因素分别是乐群性、社会接纳性、怀疑倾向、利他倾向;内抑制性、乐观主义、冲击性、灵活适应性、挑战性;责任心、自信、控制信念、自主性;勤奋上进、聪慧性和活力。[3]根据这个因素设计调查问卷,评分方法采用得分制法,对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延安大学体育学院2013级教育实习学生完成。(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和收集的所有数据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整理。

二、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分析

社会适应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通过顺应环境、调控自我,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平衡的动态关系,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心理、社会协调状态的综合反映。[4]基于这一观点采用陈建文的《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对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心理控制感和心理能量4个维度进行对比分以获得二者的差异规律。

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人际适应性对比分析

人际适应是个体在生活的环境中,通过主动调节认识观念与自身行为以适应与自己发生关系的众多社会群体,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过程。良好的人际适应能积极主动开创个体的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反之,对于个体的生活造成各种交际困难影响着个体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通过表1可以看出,非留守儿童人际适应性的均值(M)和标准差(SD)均大于留守儿童均值,说明非留守儿童的人际适应性高于留守儿童。P=0.031

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对比分析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例2

[4]曹春华.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5):73.

[5]潘璐,叶敬忠.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

[6]赵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例3

(一)对“留守儿童”身心问题的研究

梅传强[2]认为,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缺陷容易导致缺陷人格,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的需要和动机,的人格特征,不良的道德情感,缺乏自我调解和控制的能力等。范兴华、方晓义[1]通过比较对留守儿童的不同监护方式后发现,上代监护儿童、祖辈监护儿童在10种具体问题行为的发生率、多重问题行为总分、攻击和违纪行为的发生频率、行为适应困难的个体比例方面均显著高于一般儿童。说明留守现象给上代监护和祖辈监护儿童的行为适应带来了不利影响,使得他们对问题行为的易感性较高。这两类儿童缺乏正常的情感沟通与交流,使得他们在面临一些行为抉择时,常常不知所措,问题行为难以得到及时纠正。此外,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大多认为在情感方面亏欠孩子太多,通常会从金钱方面进行弥补,希望孩子生活得更好些。一些留守儿童不善于管理金钱,把钱花在买零食、玩电子游戏等方面,甚至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父母的“金钱补偿”也为留守儿童“攀比吃穿”“沉迷游戏”等不良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另外,研究还指出,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在绝大多数行为上并无明显差异,留守儿童并非一定是问题儿童。因此需谨慎对待留守儿童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与个别性问题,即一方面,对普遍性问题行为要保持适度的关注,通过研究找出有效的帮教方法,使留守现象对他们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另一方面,应避免人为地夸大问题行为在留守儿童群体中的发生情况,警惕“留守儿童即问题儿童”的刻板印象。此外,张颖[3]对湖北省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业问题、道德问题、行为问题、安全问题如欺负行为等。范兴华和方晓义[4]对不同监护类型的留守儿童进行分析发现,上代抚养、祖辈抚养的留守儿童问题相对突出。徐保峰[5]以技校中有留守经历的学生为样本,分析了留守现象对个体人格特征的影响。黄艳苹[6]从家庭教养方式的角度探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现同辈或无看护组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单亲看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最好。蔡重阳[7]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中发现,少部份留守儿童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在某些心理指标或因素方面存在问题,这些指标主要集中在学习焦虑、社交与人际关系不畅、抑郁与孤独、自我评价不高、身体症状与适应不良等方面。雷雨[8]以湖南、广西、江西、浙江、安徽与河北的留守儿童作为样本进行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存在孤僻离群、焦虑抑郁、情绪不稳、逆反心理、道德缺失及注意缺陷等诸多问题。

(二)对“留守儿童”违法犯罪问题的研究

各地区司法部门对有留守经历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进行了相关统计。例如2012年《安徽省东至县人民法院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犯罪案件的调研报告》中指出:2009年,留守儿童犯罪案件审结15件19人,故意伤害案件8件8人,抢劫案件2件3人,盗窃案件4件7人,非法拘禁案件1件1人;2010年,审结19件27人,聚众斗殴案件7件11人,故意伤害案件5件7人,抢劫案件3件7人,盗窃案件4件4人;2011年,审结24件38人,故意伤害案件8件9人,抢劫案件7件16人,盗窃案件6件9人,抢夺案件1件2人,案件1件1人,组织妇女案件1件1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开展的“未成年被告心理风险评估”课题也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早年曾有过留守经历的未成年被告数量占比较高,案件种类涉及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贩卖、盗窃、等重案。张颖[3]对湖北省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认为,留守少年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多发人群,并大多是团伙性犯罪;留守少年犯罪多以侵犯财产罪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为主,其中财产型犯罪占比60%,故意伤害、、杀人等暴力案件占比33%;农村留守少年重新犯罪率已达到15%。安徽东至县人民法院对农村留守儿童犯罪案件的调研报告显示,犯罪特点为年龄趋向低龄化,其中15至16岁占比最多;案件类型多为暴力、侵财类,涉及罪名有故意伤害、抢劫、盗窃、、抢夺、聚众斗殴、非法拘禁、组织妇女等,且以前四种犯罪居多,具有较强的社会危害性;留守儿童辍学现象严重,初中辍学的人数约占89%,文化程度偏低,法制观念淡薄,缺少起码的鉴别能力,很容易走向犯罪。对于留守儿童的犯罪原因和犯罪特点,冯倩[9]认为,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失调导致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数量逐年攀升;对未成年人的过度保护、隔代抚养宠溺、学校接纳等因素是留守未成年人多为惯犯的原因;社会不良诱导、欲望刺激等因素导致留守未成年人的犯罪类型多为侵财类和性犯罪;“读书无用”的风气等导致留守未成年人早早辍学参与社会劳动,法制观念十分淡漠,甚至丝毫不懂法。王道春[10]认为,留守儿童犯罪增多,除遵循青少年犯罪的共同缘由外,根本原因在于“留守综合症”作祟,即在缺少父母关爱监护,社会的有效监护、关心和教育等情况下,留守儿童更多地暴露在不良社会环境中,使得原本薄弱的学校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大打折扣,从而造成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的扭曲。他们存在着较普遍的心理和性格方面的障碍,学业更容易受阻,行为也更容易越轨等。王道春进一步说明,“留守综合症”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因素:监护人重“养”而不重“教”;亲子联系缺乏,父母放任不管或关爱肤浅;留守儿童中家庭破碎的比例较高,父母离异导致留守儿童的处境雪上加霜(海淀法院未审庭的实案举例中也提及此类型);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普遍较差,问题行为较多;留守儿童不良交往的群体多,团伙作案态势多发;受农村条件限制,就业机会少,留守儿童闲散。聂吉波[11]对重庆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根源实际上是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失败。所谓社会化过程是个人在社会互动中学会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使他的行为方式符合该社会的规范和道德,从而成为他所属社会的合格成员。社会化过程要学习三大技能,一是掌握生活常识,二是获得专业知识,三是遵守基本社会规范。而社会化主体是对这个学习过程影响重大的因素,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主体如家庭、学校、同辈、媒体、社会环境等都是有缺陷的,影响了其社会化进程,从而导致缺陷人格,而再社会化的失败是造成再犯和累犯的原因。全国“农村留守青少年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研究”课题组2009年对8个省市农村留守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状况进行调查后指出,在各种犯罪动机中,由于学业受挫、家庭冲突和经济受挫而犯罪的比例高达45%。因此,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未雨绸缪,避免问题行为进一步质变为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议题。

二、积极导向的“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研究”项目在方晓义等的主导下研究编制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问卷”[1]。该问卷是由自立顽强、明理感恩、宽容友善、自信进取、乐观开朗五个一阶因素组成的二阶单因素模型;问卷总分、各维度得分与西方心理资本各要素均呈显著正相关;问卷高分组儿童的情绪、行为与学业适应水平均显著优于中间组和低分组儿童;问卷与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在0.65~0.88之间,重测信度在0.78~0.85之间,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用于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资本的测评。除上述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专项研究外,国内其他学者也在留守儿童抗挫力、心理弹性等方面开展了部分探索。邓玮[12]认为,帮助面对挫折或逆境的农村留守青少年,提高其抗挫折能力或抗逆力,是预防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范燕宁[13]也作了一些尝试,从提升或恢复抗逆力的多个视角,对问题青少年、未成年劳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青少年群体进行了实务干预工作,使这些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挫折坚忍力、社交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不良情绪和负向感受的调节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的改变。由于这些抗逆力研究的不断深化及其影响力的逐渐扩展,青少年犯罪预防方面的理论研究重心也在发生调整,从过去强调控制、惩罚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强化抗逆力的模式,重点关注高危青少年的个人优势与未来发展的模式。刘慧[14]从心理韧性与适应性方面讨论了留守儿童的问题,她认为,发掘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个体特征和外部资源,能够帮助留守儿童抵御不良因素的影响并提高适应能力;王淑芳[15]从心理弹性与依恋、应对方式等方面对留守儿童群体调研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进而影响积极的应对方式。

三、“问题导向”与“积极导向”的研究视角之争

(一)问题导向在“留守儿童”研究中的诸多弊端

如若将视角一味盯住“问题”,一味用负向思维模式去反映和强调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危险性、违法犯罪高风险性等,实则现实意义不大。一则,现今对留守儿童生存问题现状的关注呼声之高近乎“过分”,再三强调留守儿童的问题,只会在学术领域甚至社会大环境下造成一种认知假象——留守儿童是身心不健康的问题频发群体。二则,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表明,他们会因背负“留守儿童”标签而被定义和预言化,在公众传媒等的炒作和渲染下,他们可能表现出更多“留守儿童”标签中的不良行为,不利于自身潜能的实现和身心健康,在过分关注中形成唯一的生存发展可能。三则,取长补短远不及扬长避短的效果明显,这句话可以概括出积极心理学的思维模式。在以往长久以来的心理学研究中,人们惯常的模式是去研究问题人群,例如战争对人类精神和心灵的摧残和伤害等,不管分析的维度如何精准,却始终无法突破问题;但积极心理学诞生后,这股新思潮鼓励研究者们去发现大多数以外的个别成功群体,例如虽然经历过纳粹集中营噩梦却依旧在自由后保持心理健康的人,探索他们所具备的积极内在品质才能推进人类发展,跳出问题以解决问题。

(二)积极导向在“留守儿童”研究上的建设意义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性中的美德与力量等积极方面能帮助身处困境中的人们过上相对满意、有尊严的生活,从而有效地缓解、抵消甚至消除困境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困扰;心理学家要用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在这一思潮影响下,Luthans等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将“个体一般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或能力”定义为“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capital),包括韧性、乐观、自我效能感和希望四个要素。这些要素是介于特质变量与状态变量之间的类状态变量,分别代表了个体凭借自身的努力和面临困境时的坚持,对周围环境的乐观评估和对成功可能性的合理预期,以及在内在动机驱使下的行为倾向。大量研究发现,在近似的社会经济背景、教育条件、地区文化、成长环境下,一些留守儿童虽然也同样面对监管不力和家庭功能缺失的处境,但并未出现身心问题,甚至表现出自强不息、明理感恩、健康成长的独立自我。这其中一定是存在某些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例如乐观、抗挫力、希望、自我效能感等。这里的心理资本[1],就是家庭处境不利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拥有的对心理社会适应具有促进作用的积极心理能力。提升这些积极的心理能力才是预防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乃至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着力点。针对“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现象、问题行为、身心发展等方面,积极心理学视角是预防性和建设性的。而将留守儿童等同于有心理缺陷的论调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因为类似于此的刻板认知将置留守儿童于“转型顽疾”的处境,非唯社会变革而不可蠲除,或杯水车薪收效甚微。注:本文系2015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博士科研项目“预防‘留守儿童’违法犯罪之问题行为与心理资本研究”的成果,基金项目编号:2015BKY026。

作者:徐超凡 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范兴华,方晓义,陈锋菊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问卷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1):1-6.

[2]梅传强,赵亮.青少年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点与成因分析——以重庆万州区张波、张涛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为视角[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01:95-103.

[3]张颖.我国农村留守少年犯罪成因及对策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1.

[4]范兴华,方晓义.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问题行为比较[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232-237.

[5]徐保锋.技校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与留守经历的关系[D].兰州大学,2009.

[6]黄艳苹.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6.[

7]蔡重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8]雷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

[9]冯倩.给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多一份关爱——关于留守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现状及预防[J].城乡建设,2014,2(下):211-212.

[10]王道春.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刍议[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5(3):27-33.

[11]聂吉波.“留守儿童”犯罪的实证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9.

[12]邓玮.社区为本: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风险的社工干预策略——以抗逆力提升为介入焦点[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5):84-90.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例4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迫留在家里,处于正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据2013年5月10日全国妇联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根据2010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算,可以确认0-17周岁的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以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6102.55万人,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与2005年全国1%的抽样调查数据相比,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242万;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规模为2948万,其中小学(6-11岁)和初中(12-14岁)学龄阶段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分别占32.01%和16.30%,规模分别为1953万和995万[1]。湖南省是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规模占到全国的7.13%,湖南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超农村儿童的半数。这表明“留守儿童群体规模确已十分巨大,且处于一种持续增长的态势。”[2]随着农村留守儿童规模的扩大,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也日益增多。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的学习、道德、安全、心理等问题上。Seligman博士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素质和生活品质。积极心理学家关注的是日常的激励和友爱。它要求人们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研究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强调人的价值[3]。本研究侧重在积极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等理论的指导下,对当前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进行调查,探讨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特点,并针对性地提出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湖南省的湘北、湘南、湘中、湘西、湘东各抽取了4所中小学,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量,总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61份问卷,有效问卷802份,其中男生410人,女生382人,缺失10人;四年级275人,五年级293人,七年级110人,八年级121人,缺失3人;非留守儿童494人,留守儿童287人,缺失21人。

(二)研究工具

根据Seligman编制的积极心理品质问卷修订了《中小学生积极人格量表》。该量表有5大分量表,15个积极人格因子:(1)关系品质:社交智慧、善良慷慨、合群性;(2)活力品质:好奇心、美的领悟、思维判断;(3)协作品质:领导力、合群性、(4)约束品质:自我控制、情绪管理、谨慎审慎;(5)超越品质:耐挫力、独立性、希望乐观、生活适应性[4]。测试共68题,包括3道测谎题。经信效度检验,该自编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的系数为0.826,重测信度为0.42,信度良好,各个维度与总问卷分的相关系数为0.68~0.80,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6~0.62,信效度达到统计学标准,可用于大规模的中小学生相关积极人格发展调查分析。

(三)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分析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状况

总体而言,留守儿童在积极心理品质中的得分为全体被试儿童的前27%,且在这前27%的人数中所占比例比较高,得分均接近45%,而在后27%的得分中,留守儿童的所占的比例均分在33%,低于我们的预期值(见表1)。因此,根据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并非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另外,由积极心理品质得分的百分数也表明,平均有43%(最高达到51%)的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得分处于前27%内,平均有33%(最低28.5%)的得分处于后27%内。这说明,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但也还有1/3的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处于较低的水平。

(二)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特点

为了解不同性别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特点,以积极心理品质为因变量以性别为自变量,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在积极心理品质的社交智慧(t=-2.161*)与善良慷慨(t=-2.586*)两个因子上性别差异显著,其他方面的因子差异不显著。男生在耐挫力、独立性、社会化、自我控制、思维判断的得分高于女生,但是在其它因子上要低于女生,特别是在善良慷慨和社交智慧上要普遍低于女生。

(三)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比较(M±SD)

留守的不同类型是留守儿童内部差异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体现在父母是否有一方在家等方面。单留儿童是指父母中有一方在家的留守儿童,双留儿童是指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儿童。在此以留守儿童的不同类型为自变量,以积极心理品质为因变量,对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单留、双留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交智慧(F=5.50,P=0.00)、美的领悟(F=2.89,P=0.01)、谨慎审慎(F=4.08,P=0.00)、社会化(F=3.34,P=0.01)方面差异显著,而在耐挫力、合群性、好奇心、自我调节、独立性、领导力、生活适应性、希望乐观等因子上面没有显著差异。同时,单留儿童在谨慎审慎、美的领悟、独立性、希望乐观、生活适应性、领导力、社会化、合群性、社交智慧等因子上面的平均分都要高于双留儿童。而在耐挫力、生活适应性上面,双留儿童与单留儿童的得分要高于非留守儿童。由事后检验得知,双留守儿童在谨慎审慎(F=-0.82,p=0.01**)、社交智慧(F=-2.51,p=0.00**)、美的领悟(F=-1.13,p=0.00**)上与非留守儿童有显著的差异。单留儿童在社会化(F=-0.39,p=0.045*)上与非留守儿童有显著性差异。而单留儿童与双留儿童在美的领悟(F=-0.78,p=0.04*)上存在差异,在社交智慧(F=-0.84,p=0.208)、谨慎审慎(F=0.03,p=0.927)、社会化(F=0.41,p=0.101)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三讨论

留守儿童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因“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导致了学习成绩不理想,内心比较封闭等问题,进而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5],所以留守儿童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

(一)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状况

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总体水平较好。留守儿童在积极心理品质中得分占全体被试儿童的前27%,且在前27%的人数中所占比例比较高,得分均接近45%,这表明不宜轻易给留守儿童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防止将留守儿童污名化。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我们要为留守儿童营造积极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更要重视留守儿童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与潜能的激发,“充分挖掘‘留守’蕴涵的积极因素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6]。研究数据表明,有约1/3的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得分处于后27%低分组范围内,主要表现在生活适应性、耐挫力和希望乐观等方面,因此,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留守儿童积极乐观、生活适应性以及耐挫性的训练,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

(二)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在积极心理品质的社交智慧(t=-2.161*)与善良慷慨(t=-2.586*)两个因子上性别差异显著,其它方面的因子差异不显著。男生在耐挫力、独立性、社会化、自我控制、思维判断方面的得分高于女生,但是在其它因子上要低于女生,特别是在善良慷慨和社交智慧上要普遍低于女生。其原因可能是女孩比男孩更能善解人意,在语言上也具有先天优势,在人际交往中善于寻求社会支持。故女生在善良慷慨和社交智慧上得分更高。因此,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要加强对女生耐挫力、独立性、思维判断等方面的培养,对男生则要加强移情能力与社交技巧等方面的训练,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三)不同类型特征的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在美的领悟、谨慎审慎、社会化、社交智慧上面,单留儿童、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三者之间有显著差异。单留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只有在社会化上差异显著,在其他方面差异不显著。此结论和崔丽娟所得的结论有一定差别。崔丽娟的研究认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生活适应性存在显著的差异,且非留守儿童要显著的高于留守儿童[4,7]。人们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及生活压力的增大,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也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更何况现在是电子信息及交通极其发达的社会,电话、网络等缩短了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的心理距离,而高铁等交通工具则大大方便了外出打工的父母亲回家探望留守孩子。特别是单留儿童,大多数是与母亲留守在家,由于有母亲的陪伴而没有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而双留儿童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的思念非常深,虽然也经常与父母通电话,但其他的照顾者始终不能替代父母在儿童心目中的位置。更何况父母不在身边,把孩子交给其他人抚养,容易让孩子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会让儿童产生较低的自信心,在各方面不能够很好地发展,从而造成双留儿童在许多方面要差于单留儿童或者非留守儿童。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尽量留下妈妈或爸爸在家照顾儿童,使儿童不会因为缺失爱而在各方面受到影响。

四结论

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在整体上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不显著,这表明留守儿童并不是问题儿童。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在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人际协助、友善仁慈、坚韧性、希望乐观、思维判断、审慎勇敢、领导才能等方面差异显著,而在家庭支持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双留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双留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但是单留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则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13(6):30-34.

[2]王秋香.论农村留守儿童生态性社会化模式的构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5(3):13-17.

[3]SELIGMANM,CSIKSZENTMIHALYIM.PositivePsychol-ogy:AnIntroduction[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1):5-14.

[4]崔丽娟.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9(4):36-38.

[5]董颖,李维江,成夏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以浏阳市澄潭江镇为例[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15(2):24-27.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例5

前言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仅由父母中的一方、其他看护人或儿童自己照顾自己的14岁以下的儿童。重庆市巫溪县总人口51.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2万人,既是国务院公布的沿江开放县,部级贫困县,也是三峡库区移民开发县。该县现有农村留守儿童69020人,占儿童总数的68%,其中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有36318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6.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1。* 2009年7月,我们以共青团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在重庆市巫溪县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希望通过对该地区留守儿童各种心理的调查与分析,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和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措施,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对象为巫溪县留守儿童,调查以问卷调查方式为主,间插对一些特殊事例的访谈。我们在巫溪县城厢镇、凤凰镇、宁厂镇、文峰镇、徐家镇、白鹿镇、田坝乡、大河乡、中岗乡、土城乡等乡镇随机抽取20-25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共抽样239份,其中有效问卷236份,有效率为98.7%。同时,为获得比较效果,我们在各乡镇等量抽取相同数量的非留守儿童进行相同问卷的调查2,共获得问卷231份,有效问卷229份,有效率为99.1%。被调查儿童年龄为6—14岁,其中每个年龄段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数所占百分比基本相同。

本次调查采用美国derogatis.l.r.在1975年编制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10个因子。共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制:1、没有(1分):自觉无该项症状(问题);2、很轻(2分):自觉有该项症状,但影响轻微。3、中度(3分):自觉有该项症状,有一定影响。4、偏重(4分):自觉常有该项症状,有相当程度的影响。5、严重(5分):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调查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

二、结果

(一)心理问题总检出率。

在236份留守儿童的问卷中,至少有一项因子标准分≥3的78人3,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33.1%。检出率排名前5位依次为恐怖>偏执>其它>强迫>敌意,分别为23.3%、19.5%、16.1%、15.3%、13.6%。

(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巫溪县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全部因子均高于后者,尤其在强迫症状(前者1.90±0.52,后者1.61±0.54)和敌意(前者1.75±0.55,后者1.47±0.48)、其他(前者1.67±0.33,后者1.38±0.45)等因子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差异尤其明显。

(三)留守儿童scl-90阳性项目分布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全部因子均高于后者,在强迫症状、敌意和其他方面尤为突出,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儿童怕乘电车、公共汽车、地铁或火车,将近一半的儿童感到前途没有希望,以及不少儿童会感到公共场合吃东西很不舒服,感到害怕,感到孤独等。

三、讨论

此次调查中所发现的巫溪县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33.1%,远远高于全国青少年行为检出率4%,虽然这中间自然有研究方法和标准不一造成的误差,一个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该地区的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在scl-90的阳性项目分布中可以看出,孤独感、紧张感、失落感和焦虑感,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由于常年与父母相隔,许多留守孩子在感情上与父母产生了隔阂,即使父母回家时也难以与父母正常交流。一些孩子寄人篱下的感觉,又会使他们出现心理偏差,带来负面的心理感受。

四、建议

鉴于以上的情况,我们对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尽快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

留守儿童的心理建档工作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在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的统一协调下,配备专门的人力、物力资源,对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档案。同时,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培训,使心理健康档案真正成为这些人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工具和有力武器。

(二)积极推行“管教”分离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

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区域,集中建立一批留守儿童的托管中心或管理机构,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学校施教,机构监护,各施其职,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在这方面,巫溪县凤凰镇双凤村“留守儿童家园”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值得借鉴的做法。

(三)大力拓展留守儿童与父母亲人的联系渠道。

即集中社会的力量,充分利用网络、电话、传媒等多个媒介,大力拓宽留守儿童与父母亲人的联系平台和交流渠道,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助由实物和金钱的帮助转化为项目化、信息化的帮扶。

总之,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显性问题,而且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把留守儿童当作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来加以建设。中国的问题很大程度就是“三农”问题,在全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留守儿童作为农村建设未来的主力军,农业生产未来的接班人,农民生活希望的寄托者,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全民努力,让留守儿童心灵不再“留守”,让祖国的明天更有希望。

参考文献:

[1]肖正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进展》,《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1期

[2]李揽月,《打工教子难取舍,留守儿童问题多》,《安徽日报》,2004-2-11

[3]吴承红,蔡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教育探索》,2005年第12期

[4]张德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现代教育论丛》,2006年第3期

[5]刘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及展望》,《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6]岳慧兰,傅小悌,张斌,郭月芝,《“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6年第10期

1、 巫溪县相关数据由巫溪县妇联提供。

2 、一些乡镇非留守儿童数量极少,所以对非留守儿童的问卷数量与留守儿童的问卷数量有少量差异。

3、 有一些儿童存在多个因子标准分大于等于3分的情况,在统计时仍然将其算为一人。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例6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多,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的健康素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何让留守儿童更加健康的度过童年时光,这已经成为了我国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与分类留守儿童的概念最早提出是指其父和或母在国外工作或学习,但自己却留在国内的子女。而今,在城乡人口流动限制被打破,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的特殊历史时期,留守儿童又有了其新的定义,它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而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双方在一起生活,而由其他监护人长期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留守儿童的出现及其相关问题的形成是中国特殊国情下的特殊产物,在查阅国外文献的过程中并未见相关报道,而与中国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相近似的是国外对于亲属抚养儿童问题的研究。

(二)留守儿童的数量与构成留守儿童根据户籍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城镇留守儿童,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占86.50%,占绝大多数,是主要关注的对象。根据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估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2000多万人。在全国妇联2008年2月份的报告指出:2005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占55.68%,0~5岁留守儿童占27.05%,15~17岁的大龄留守儿童占17.27%。

三、健康素质

(一)健康素质的概念

目前国际上的研究大部分是以心理健康为核心词深人的.以健康素质为核心词的研究目前还很少,《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课题组提出一个新概念“心理健康素质”,基于素质的概念以及WHO对健康定义的理解,将健康素质定义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教育及自身实践的影响,形成相对稳定的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状态。

(二)健康素质的影响因素

首先是先天生理基础,指人的遗传因素,是健康素质的基础。其次是环境,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都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以及心理产生影响。第三是教育,无处不在的教育对人的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心理活动产生影响。第四是自身实践,个人通过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对人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我国留守儿通的健康索质研究现状

(一)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研究

从现在文献看,我国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心理方面,身体健康状况的研究很少。有学者对中国农村7岁及以下7585名留守儿童以及7557名对照组儿童的营养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问题主要有生长迟缓、低体重以及贫血。留守儿童大部分由祖父母照顾,可能会忽略儿童的营养问题。也有研究表明“非母亲照顾是导致儿童营养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二)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研究

社会适应是指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的观念、行为方式随之而改变,使之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过程。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外出,家庭环境发生变化,长期母爱或父爱缺失,留守儿童需要对家庭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应。湖北省调查小学儿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社交焦虑人数比例略高于非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状况总体表现良好,留守儿童没有表现出社会适应不良的现象。原因主要有:一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独立性比较强,需要面对和适应更多的事物;二是学校老师以及社会给予足够的关心与重视。

五、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对策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稳定。农村留守儿童可能是相当长时期会存在的一个现象,是社会转型期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各个层面的关注。基于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从家庭层面来看,关怀与沟通是促使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作为留守儿童的家长或是监护人,要经常加强与儿童之间的沟通。此外,对学生家长普及健康营养的基本常识将有助于儿童身体健康的成长。

其次,从学校层面来看,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建立完整的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收集基本情况,以便于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赏识教育,重视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辅导,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乐园。

(二)采取多种途径强化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儿童或监护人与儿童、以及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流和配合,用多方的关注填补留守儿童心中的空白。

(三)注重课外学习的培养,开展多类有益活动,娱教相长,丰富孩子的营养常识,针对学生家庭教育监管的不力,可以通过各种互助制度,以及激励机制保证学生的基本常识。

最后,从国家层面来看,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问题,因此,政府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措施保证留守儿童健康的成长:

1.调整基础教育投资结构,根据不同地区的现实情况,加强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以及加强贫困农村的师资力量,争取使所有学生享有同等的教育环境。譬如,在有条件且有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将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健康营养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例7

1.调研目的和方法

1.1 调研目的。走访了解留守儿童家庭基本状况以及儿童日常生活行为表现,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况,调研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发现他们的成长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及时矫正。

1.2 调研方法。实地调研本次调研选取了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临沂市沂南县、泰安市东平县三个地方进行留守儿童的调研,使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对留守儿童心理要素"害怕否定评价"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大因子进行数据收集、同时采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对留守儿童心理抑郁程度等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方面调查。

2.调研结果及原因分析

2.1 调研数据分析

数据统计显示了,小学与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诊断结果,小学留守儿童和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总分分别为19.85和21.63,小学留守儿童的分值在正常范围内,而初中留守儿童的分值略高于正常值。小学留守儿童的测验分值中害怕否定评价维度6.67,抑郁障碍评价维度5.54,社交回避及苦恼维度7.64,这三项平均分均在正常范围内且低于初中留守儿童。小学留守儿童与初中留守儿童比较,两组儿童在害怕否定评价维度差异不显著,在抑郁障碍评价维度和社交回避苦恼维度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根据表格对于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的研究,我们进一步思考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城长起来的儿童往往更加缺乏安全感,更容易表现出孤僻、胆小、自卑的心理特征并且其人际交往能力也相对较差。除此之外,初中年级的留守儿童大部分已进入青春期,情绪起伏大、变化多,容易缺乏理智自我控制能力,易紧张、易怒、行为冲动,女生则变得心思更加细腻,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秘密,而作为留守儿童其心思本来就比较敏感,此时的他们因无法的到有效的沟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排解。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2.1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2.2.2 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 二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三是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主要表现在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不足;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3.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全方位的问题,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因此各方面都应该正确认识并采取积极措施。

3.1 家长要转变观念、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父母应与孩子经常联系。通过在莒县、沂南县和东平县留守儿童家庭的走访,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父母与孩子交流很少,见面更少,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容易倒是"亲情饥渴"现象。针对每个星期或至少半个月要交流一次,如果经济允许,可增加亲子互动的时间与机会,如一个学期中间回来一次或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除电话联系外,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调查发现,许多学生习惯通过书信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另外,父母要经常与监护人联系(每周至少一次),督促监护人行使监督责任;经常与学校沟通联络(每月至少一次),切实关注孩子的成长。

作为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监护人可参加家长学校,学习儿童教、养、护知识,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环境,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爱的结合。

3.2 学校要提高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师生互动学校加强对农寄宿基础设置的建设。通过师生互动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安全实行全方位管理,及时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设立情感交流室、法律援助室、文体活动室,配备图书、体育器材、亲情电话等设施,同时,配备洗浴室、餐厅、宿舍等,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干净整洁的休息和集中生活学习的良好环境。加强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强化其自尊、自立,使其知法、守法;开设心理课程,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其心理抵抗能力。教师除了多与之交谈外,可借助作业本广泛地与班上每个学生沟通,交流内容广泛,具有及时性、针对性、双向性和高效性。

3.3 加强农村的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作用。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很大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给农村社区以监护留守儿童的责任和权力,并在社区设置一处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目标。建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继续教育机制,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思想道德的修养活动,使脱离学校和家庭的留守儿童能在社区继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例8

新时期,在社会转型与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下,农村众多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2004以来,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农村的留守儿童,但由于一直以来,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得到系统研究比较晚,许多研究结果不一致,原因是因为概念界定、取样等。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父母不在身边,跟随爷爷奶奶或亲戚一起生活,这与一般性儿童相比较,个体成长的自我概念在共性基础上,有其独特的方面。另外,由于当前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报道,主要是一些负面方面的报道,其实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也有众多正向的方面,表现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正能量。因此,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应该以自我概念为理论指导,以留守儿童正能量为引导,学习他们在不同环境下,依然保持一种高的心理弹性,表现出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的人格特点。

一、自我概念与正能量

(一)自我概念的结构

James最早将自我概念(self-concept)分为经验自我与纯粹自我,并将其细分为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和纯粹的四个成分。目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一般认为在社会环境背景下,角色身份变化速度加快,个体的自我概念也处于调整中,不是保持恒定不变,所以处于解构与重建自我的过程,表现出新的、动态与发展的自我概念模型。

(二)儿童自我概念发展

研究表明,在年龄特征方面,儿童进入小学后,自我评价越来越趋向于客观,入学初期( 1- 3,4 年级),自我概念水平不高,自我评价明显下降,但到了小学中期( 3,4 -6年级), 自我概念相对客观,表现较为稳定,且有上升趋势;儿童在青春期,自我概念波动较大,总体表现出上升趋势;在自我概念的社会方面,研究者们认为,小学阶段的儿童自我评价较高。

二、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概述

2004年以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普查抽样估算,年龄在17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61万人,而这个数量在我国现今社会环境下,数量继续“壮大”。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区域,调查显示主要分布于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等省。四川省最多,规模达792.60万,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13.52%。

(二)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反思

任运昌认为要高度警惕留守儿童的污名化;也有许多研究者提出不能将留守儿童以问题儿童来看待,要反思留守儿童认识的误区,要从“减法”转向“加法”。

三、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转向

基于以上不足,研究者们提出了要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关注留守儿童,从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概念入手,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的正能量,向公众展示农村留守儿童的积极方面,让众多同龄人和其他人群受到启发,学习他们在不一样的环境中,依然保持高弹性,同时获得一种新的成长,与同龄人相比,有不同的自我概念构建。

参考文献

[1] Cole D A, Maxwell S E, Martin J M,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domains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self- co ncept: a cohor t sequent ial lo ngitudinal design. Child Development,2001,72.

[2] 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2(3).

[3] Gergenk.Technology and the self : From the essential to the sublime. In Grodin and lindlof (Eds) Constructing the self in a meridted word.Sage,1996,8.

[4] 李旭.从非问题儿童的角度看待留守儿童[J].农村经济,2011,3.

[5] Marsh H W, Barnes J, Cairns L, et al.The Self-Descriptio n Questio nnair e ( SDQ ) : Age effects in the structure and level of self- concept for preadolescent children.Journal of Educatio nal Psychology,1984,76.

[6] 任运昌.高度警惕留守儿童的污名化——基于系列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呼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

[7] 万明钢,毛瑞.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7(1).

[8] 徐菡.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启示[J].科技创业,2011,8.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例9

Wei Wenwen;赖东锐 Lai Dongrui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China)

摘要: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是缓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等多方面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生活教育环境。文章通过对广东省河源市古竹镇的实地调研,深入剖析当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从政府、家庭、学校三个角度出发,构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Abstract: The issue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alleviat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this group and the society. In order to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 good social and living condition needs to be created with government, family, school and so on. Considering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psychological health conditions of the loc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Guzhu town, Heyuan city, Guangdong, the paper proposes a trinity mode respecting the roles of government, family and school, constructing an educational pattern towards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教育模式 古竹镇

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ode;Guzhu town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240-02

0引言

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所关注的问题。200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共计约5800万人[1],并仍在迅速地增长。庞大的基数以及广阔的地域分布,使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了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解决,为缓解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保证。

本文的主体研究对象为农村留守儿童,其概念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1]。基于广东省古竹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我们从政府、家庭、学校等方面出发,寻找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最终构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1 留守儿童社会背景介绍留守儿童现象产生的关键原因是我国特有的城乡经济差异。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始终从属于城市经济,农民为求谋生只能进城务工,导致了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近年来,面对留守儿童问题,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做出相应的政策支持。2004年,教育部专门召开了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并于2005至2010五年间实施了包括《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在内的各项政策,着手解决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留守儿童正处在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成长过程中缺乏来自父母的直接关怀,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及心理自闭现象。监护人给予留守儿童的精神关怀及行为引导不足,农村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意识的缺失,逐步造成了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路径的偏离、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恶化。

1.2 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我们在广东省河源市古竹镇开展了实地调研。本次调研对象为古竹镇留守儿童,年龄集中在10-17岁。本次调研共访问留守儿童183人,回收有效问卷157份,有效率达85.79%。根据问卷回收情况及调查结果得知,本次抽样调查访问对象数量较多,访问地点分散,涉及各村村民家中、古竹镇镇中心区域、古竹中学校内等。本次调研结果,有代表性地反映出古竹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得出的对策和结论具有针对性,可推广到其他农村地区。调研结果显示,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如下:

1.2.1 情绪状况欠佳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精神上得不到满足,情绪状况欠佳,形成了焦虑、忧郁、怨恨等不良情绪状态。据调查,26.43%的留守儿童担心外出务工的父母,希望他们能够平安归来。在自身情绪方面,29.03%的留守儿童表示在生活中常感到心里烦躁,33.06%的留守儿童感到容易激动和烦恼。在调查中还发现,42.17%的留守儿童表示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方面。

1.2.2 人际关系不合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反映在日常情绪、性格上,直接影响了其人际关系的发展。在“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的调查中,有31.21%的留守儿童表示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集团活动。高达64.44%的留守儿童表示不会主动与陌生的人交谈,显得内向,不积极;13.34%的留守儿童表示不希望与陌生人交谈,甚至抗拒与任何陌生人的交流。留守儿童交际面过于单一,人际关系不合理。

1.2.3 自我认可程度低留守儿童自信心普遍不足。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很优秀的留守儿童仅占1.52%,认为自己一般的留守儿童有46.97%,认为自己很差的留守儿童多达16.67%。由于学习成绩、家庭经济等各方原因,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古竹中学的受访者普遍感到己不如人,认为考上重点大学是“不可想象”的事,因此学习热情不高,产生自暴自弃等极端情绪。

1.2.4 学习心态不稳定根据调查统计,留守儿童中,51.01%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23.04%由亲朋好友代为监护,20.14%为独立生活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有64.9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的热情忽高忽低,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心态不稳定,自律性不强,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不受学校和老师的重视。

2构建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2.1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提出中国社科院孙春晨博士指出,留守儿童问题是政府不应忽视的社会问题[3],基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留守儿童问题仍将长期存在,全社会必须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积极地寻找有效解决方案。以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为基础,文章从政府、家庭以及学校方面出发,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制定解决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的对策。

2.2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受到来自家庭、学校以及政府等方面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从间接作用上看,政府提供相关政策支持。一方面,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引导学校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家庭教育意识,共同为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生活教育环境。从直接作用上看,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的主要学习环境,应构建完善的心理教育机制,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家庭作为留守儿童最直接生活环境,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负主体责任,应树立起家庭教育意识。从相互作用上看,应重视学校、家庭与留守儿童之间的相关关系。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家庭及学校提供反馈。

2.3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意义图1直观地展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本次项目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由古竹镇实地调研结果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得出,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提供建议与参考,可推广到我国广大存在留守儿童问题的农村地区。

3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实施

3.1 政府方面政府面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应做出可行的政策支持。针对政府对学校、家庭及整个社会的引导作用,对政府提出如下建议:

3.1.1 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学校建立相关体制留守儿童的时间多半在学校度过,学校教育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健康程度。政府应引导学校构建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机制,鼓励学校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只有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到制度层面,才能保证执行的力度。同时,政府应给予学校一定的资金、设施支持,定期抽检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建设工作,保障法规的落实。

3.1.2 提供家庭培训交流平台,强调家庭教育重要性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监护人本身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家庭教育意识不强。政府应针对此根源性问题进行逐步的改革,为留守家庭提供家庭教育的培训交流平台,即按区域设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培训交流会,并配设一定比例的培训指导人员。定期地向儿童的监护者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鼓励监护人之间的相互交流。

3.1.3 扫除学校周边不利因素,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社会各方面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政府亟须扫除的不利因素。目前我国普遍存在以下现象:有学校的地方就有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相较其他儿童而言,家庭教育普遍缺失的留守儿童更易沉迷网络、流连娱乐场所。政府应严厉查处不合法娱乐场所,扫除学校周边的不利因素,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有利的社会环境,有效遏制留守儿童心理迷失。

3.2 学校方面如前所述,学校教育是组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2.1 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构建心理教育新体制学校应积极拟定适合本身的、面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体制,强化政府的政策指引作用。具体表现为: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常规工作,筹建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组、心理辅导办公室等。儿童心理教育组定期、适时地向全校同学传达心理健康知识,保证全校学生一齐健康地向前发展。针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办公室应安排定期谈心活动,实时了解其心理动态并采取相应措施。

3.2.2 定期回访监护人,信息交流促进健康教育学校应设定班主任定期回访制度,定期与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教育,做到信息的双向互动,有利于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3.2.3 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加强师生同学间交流学校应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同学交流接触的机会,引导留守儿童敞开心扉,接受集体的关怀。同时,通过活动加强留守儿童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及信任,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扮演“学校教育者”这一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指导。

3.3 家庭方面作为留守儿童的直接及最终生活环境,家庭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为建设良好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可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3.3.1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纠正“为孩子提供金钱和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认识偏差。物质支持必须与精神引导相配合,家长应重视对孩子的精神引导,保证儿童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3.3.2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思想道德水平、身体状况、经济收入水平等。家长应把孩子托付于较为亲近的人,确保监护人能够真正起到家长的作用。家长应保持与留守儿童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理状态、学习情况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足够关爱。对于父母外出时间较长的情况,鼓励经常性地将子女接到身边生活一段时间。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地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地区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

3.3.3 保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连贯性外出务工的家长要与学校,特别是孩子的班主任保持经常联系,定期沟通,随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3.4 留守儿童个体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最终主体,留守儿童面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态度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留守儿童应正视自己的个体心理健康问题,消除自身的心理抵制情绪,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行为;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与周围同学交流;敞开心扉,配合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留守儿童在自我约束、疏导的基础上接受多方的帮助,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

4小结

留守儿童基数庞大,社会分布广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我国下一代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正确处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解决留守儿童个人发展问题的关键,同时为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了强劲助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在短期内难以根除的社会问题。政府应就此问题进行全面规划,将其作为发展的长期目标,完善相应制度。重视政策引导作用,引导学校和家庭正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家庭和学校,直接作用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承担了教育的责任。政府、家庭、学校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教育环境。以政府、家庭、学校和留守儿童个体的有效配合为前提建立的心理教育模式,能直接且有效地显示问题的相关影响因素,政府可从宏观角度进行调控,最终保证模式的有效实践。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08,(6):35-37.

[2]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J].劳动保护,2007,(02).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例10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一大批未成年孩子被留在家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父母的教育与关爱,这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与性格养成。因此,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帮助学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南省X市为例,以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抽样调查法,对X市五县一区的每个县区都进行了抽样调查,每个县区抽取3个乡镇,对抽取到的乡镇进行深入走访。调查对象为0至6岁的留守儿童监护人及幼儿园教师,研究共调查了18个乡镇,发放两种调查问卷,一种留守儿童监护人问卷,共发放108份,收回有效问卷96份,问卷回收率为88.9%;一种幼儿园问卷,共发放54份,收回54份,回收率100%。

2.访谈法

本研究对X市18个乡镇的36所幼儿园园长、乡镇干部及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了随机访谈,实地观察了36所幼儿园及乡镇的具体情况,分析了18个乡镇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整体状况。

3.观察法

本研究课题组成员赴X市五县一区的18个乡镇进行了实地观察,对该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幼儿园管理以及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等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观察研究,并在观察过程中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记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学前家庭教育现状

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状况

在回收的96份问卷中,家庭结构类型的调查结果如下:单亲抚养有57个,占59.4%;隔代抚养有26个,占27.1%;亲戚抚养有13个,占13.5%。

2.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调查发现,该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监护人中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占55.4%,初中学历的占33.1%,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占11.5%。监护人整体教育水平较低,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调查发现,该地区留守学龄前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父母亲子联系较少,亲子教育缺失。在回收的96份问卷中,留守儿童与外出打工的父母,平均每周电话联系1次及以上的仅为17人,占17.7%;每两周联系1次的有22人,占22.9%;每月联系1次的有29人,占30.2%;一个月到半年联系一次的有14人,占14.6%;半年以上联系一次的有8人,8.3%;从未联系过的有6人,占6.3%。调查发现,该地区86.9%的留守学前儿童的监护人对亲子教育的看法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吃饱喝好。56.1%的监护人认为,0至6岁儿童有必要进行学前教育,但监护人对学前教育的看法,仅为幼儿园教育。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监护人仅为3.4%。留守儿童父母长年累月在外为生计奔波,亲子关系缺失,这种不稳定的家庭结构易引发各种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调查发现,该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儿童安全保护意识淡薄。86.9%留守学前儿童的监护人不了解儿童安全保护意识是什么,监护人儿童安全保护意识淡薄,留守儿童很容易成为意外伤害及违法犯罪的受害者。

(二)农村幼儿园教育状况

1.幼儿园硬件设施不达标,幼儿园条件差

调查发现,该地区幼儿园在园舍、场地及设施等硬件方面基本都不达标。在被调查的幼儿园中,40.3%的幼儿园园舍面积不足800平米,31.3%的园舍面积在800至1000平米之间,园舍在1000平米以上的仅占28.4%。

2.幼儿园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学历较低,对留守儿童关爱不够

调查发现,该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师资力量不足,职称偏低。在被调查的农村幼儿教师中,中专学历占总人数的70.3%,中专以下学历者为20.3%,中专以上学历者9.4%。73.2%的农村幼儿教师无职称,有职称者占26.8%。调查发现,平均每班留守儿童占幼儿园班级人数比例为:超过班级总人数一半以上的为36.8%,占班级总数20%至50%的为43.4%,占班级总数20%以下的为19.8%。农村幼儿园中85.7%的幼儿教师在平时的班级教学中并未对留守儿童特殊照顾。农村幼儿教师精力和体力有限,不能全面、细致地照看每一个留守儿童,更不能及时地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三)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状况

1.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不够

调查发现,河南省X市的政府部门并未专门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照顾,仅仅是对贫困户建档立卡进行帮扶,帮扶的家庭有部分是留守儿童家庭,而广大留守儿童并未成为帮扶对象。各乡镇也曾考虑过为农村留守儿童改善幼儿教育条件,但是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限制了政府对留守儿童的作为。

2.留守儿童社区教育缺乏调查

发现,X市农村地区完全没有社区教育,更没有关于留守儿童的社区教育。以村委为单位的社区,社区教育的实施率为0%。X市农村地区83.6%的乡镇都有专门为儿童设立的活动中心,活动中心主要是儿童游乐场和育婴店。社区教育的缺乏,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放任自流,不利于孩子成长。

四、建议与对策

(一)注重家庭教育,为孩子选择合适的临时监护人

注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为孩子选择合适的临时监护人是至关重要的。父母在外出打工之前就应该考虑家庭情况,至少有一方留在孩子身边照顾孩子,如若不能,也应该为孩子选择有身体条件和经济能力的人做孩子的临时监护人。良好、亲密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基础,因此,不管父母外出打工离家有多远,都应该经常与留守儿童保持联系与沟通,让儿童感受到父母之爱。另外,学前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全面考察临时监护人的抚养能力和文化素养,考虑他们是否有责任心和爱心,能否较为科学地教育留守儿童,能否为留守儿童提供适当的家庭教育。

(二)加强幼儿园师资力量建设,改善农村幼儿园硬件条件

加强幼儿园师资力量建设,改善农村幼儿园软、硬件条件,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就需要加大幼儿教师师资引进,提供多样的幼儿教师研修培训渠道,设计合理的研修内容,设置科学的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课程,从而全面改善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状况。本研究中的幼儿园硬件条件,主要是指幼儿园园舍、场地及设施等方面。改善幼儿园硬件条件,给幼儿提供足够多的户外游戏活动场地,能够使留守儿童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

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非常重要。农村幼儿园应在儿童入园的时候,对儿童家庭情况进行深入调查,为每一名留守儿童建立儿童成长记录袋。幼儿教师要在成长记录袋中,详细登记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随时记录儿童在幼儿园期间的表现,包括在园的日常表现、心理变化、与父母或临时监护人的情感沟通情况等。幼儿教师通过成长记录袋,更细致地监控留守儿童的成长状况,发现问题时及时地与其父母或者监护人沟通,以尽快解决问题。

(四)加强政府引导,实现社区帮扶教育

在政府引导下的社区帮扶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至关重要。各个社区或者村庄,应该设立留守儿童成长帮扶小组,在帮扶小组领导下,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一份成长档案、聘请教育专家开设讲座、发放育儿知识教育资料、举办各种形式的家长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关注留守儿童成长,也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提供适当的引导。实现社区帮扶教育,家庭、幼儿园、社区三方合作,共同努力,使留守儿童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