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留守儿童活动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0 15:06:12

留守儿童活动总结

留守儿童活动总结例1

为了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机构。组长:廖振宽; 副组长:谢永福 组员:谢树志、黄媛媛、叶发捷、谢吉凤。为了切实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及跟踪工作,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建立健全组织,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的机制,形成了以廖振宽校长亲自挂帅,谢永福副校长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总辅导员负责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教导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班主任负责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等教育。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顺利开展,这样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二、 制定方案,构建留守儿童关爱网络。

我校联合中心小学、团委、关工委在全校开展了“共同托起留守的太阳”为主题的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系列活动,并制定《陂头中学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工作计划》,明确了职责,分解落实了任务,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学生,构建层层推进、齐抓共管的留守学生关爱网络,努力为留守学生营造健康、快乐、和谐的成长环境。

三、多措并举,大力实施留守学生关爱行动。

(一)是开展结对关护系列活动。积极动员志愿者、教师等社会力量,广泛开展与留守儿童“一对一”结对关护活动,为留守儿童寻找“代表妈妈”,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学有人教、难有人帮”。目前,我校已为8位留守儿童找到了妈妈,通过与结对儿童面对面交谈、与结对儿童家长交流、与结对儿童共同生活等方式,在生活、学习、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帮助。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之家”。针对学校留守儿童相对集中这一情况,我们在政教处建立了一个留守儿童之家,每周2次为留守儿童开放,并提供学校长途电话给他们与在外打工的父母亲通话。“留守儿童之家”常年有两名教师现场指导。

(三)是开展贫困留守儿童帮扶结对活动。在县团委及镇团委的牵头下,今年共有6名贫困留守儿童受到结对资助,每年均有一定的资金确保学业正常。学校还积极回收饮料瓶、费纸,把卖到的钱作为慰问金,每半年组织一次贫困留守儿童慰问活动。

留守儿童活动总结例2

按照全省红十字工作会议精神,市红十字会工作统一安排部署,我县红十字会于2014年至2016年连续3年开展了庆六一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此项活动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每年根据市红十字会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人数给予纳入财政预算拨付资金。县教育系统也非常重视此项工作,每年此次活动都委派一名副局长负责此项工作、本着公正、公开、公平、品学兼优的原则向我县红十字会推荐参加活动儿童名单;为了孩子的安全委派教师全程帮助看护,仔细周到;同时我县政府将此项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制作固定流程,纳入到我县惠民政策、精准扶贫工作中。

通过连续3年活动、共有67名留守儿童参加了关爱活动,他们来自不同的乡镇、社区、街道,覆盖全县范围。所有参加过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孩子们又爱笑了、自信又回来了。每当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恋恋不舍,久久不愿离去,纷纷表示这是他们一生中度过最难忘的、最美好的节日,永远都不会忘记。

开展此项活动不仅可以使孩子们得到社会的关爱、家的温暖、被呵护的感受,同时可以使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受社会的正能量、让爱心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将来可以回报社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留守儿童活动总结例3

为了孩子的安全委派教师全程帮助看护,仔细周到;

留守儿童活动总结例4

一、教育社会化结果的比较

我们对教育社会化的界定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因此,在考虑留守与流动儿童教育社会化的效果时,我们从学习习惯的培养情况、学习质量与水平、学习状态、学习主动性4个方面(这4个指标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流动与留守儿童在教育社会化结果进行比较。上述4个指标的操作化过程中,交作业晚或旷缺的次数越多,得分越低;作业越感到吃力,得分越低;学习兴趣越小,社会化得分越低;求知欲越弱,得分越低。每一单项指标的赋分均为1-5分,此4项指标总分为20分,留守与流动儿童在此4项指标上所得分相加得该个案教育社会化维度的总分。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教育社会化的比较中,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在学习习惯的培养情况、学习状态、学习主动性3个方面并无显著差异,只有学习质量与水平即做作业时的吃力程度差异显著。为什么前3个方面及教育社会化总体水平会无差异呢?我们分析发现,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留守的儿童占67.5%;流动在公办学校就学的占6.5%,流动在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就学的占26.0%;这就是说流动出来的民工子女是以民工子弟学校就学为主——他们事实上享受的不是城市教育,大多数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质量与水平与农村的教育质量与水平不相上下,在儿童学习习惯与素质的培养上与真正的城市教育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流动儿童在民工子弟学校中所处的学习状态与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学习:状态也就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一指标对民工子女的发展不重要。其实,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状态、学习主动性是相近的指标,都是有“惯性”的因素。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来源:http://daode.youth.cn/xiguan/t20041124-14286.htm),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

现有的调查结果证明,要塑造民工子女良好的学习环境,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首先就民工子女享有教育资源的条件来讲,必须改变农民工子女仍然以民工子弟学校为主的被动地位,让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一同接受城市教育;或者是改善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二、家庭生活社会化结果的比较

在现代变动的社会中,家庭关系及家庭形态发生了变化,但家庭关系仍然是最紧密最持久的纽带,对于儿童而言,家庭对其影响是其他社会机构无法取代的。儿童的社会化发展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早的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指导,儿童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和行为规范。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将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化做一定的比较,具体内容包括横向家庭关系、纵向家庭关系、主观生活质量、生活独立性等。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在生活社会化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在纵向家庭关系、主观生活质量与生活独立性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对横向家庭的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生活社会化总体水平及主观生活质量差异的不显著我们认为与农民工的总体社会地位及其生活方式有关,虽然农民工外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收入状况,尤其是对子女的流动提供了可能,但他们的收入水平不足以改变他们在整体社会结构中的农民地位,他们的人在城市中劳动,但他们并未享受城市的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当然,他们的子女仍然过的是与在家乡没有本质区别的生活,他们与城市生活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儿童的独立性是我们关注其生活化的一个重要指标。适当的家务劳动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一方面培养他们的自立自理能力,另一方面让他们作为家庭的成员,及早地体会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从我们的调查统计数据来看,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在洗衣服、买菜、洗碗、拖地扫地等四项的比较中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调查的状况来看,参与洗衣服和买菜的民工子弟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高,56.3%孩子没有帮父母洗衣服,74.2%的孩子没有帮父母或监护人买菜;相对于这些比较困难的家务活,民工子弟参与洗碗和扫地或者拖地的状况要好很多,56.6%的孩子会帮助父母和监护人洗碗,而77.3%的孩子会主动地帮助家里扫地或者拖地。在干家务这个问题上,民工子弟并不是娇生惯养的孩子,他们都会帮助父母分担一定的家务,以减轻父母的负担,但是他们的参与还是有选择的,大多数干的是他们力所能及的活,而像洗衣服和买菜这样的活对他们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于这些活的孩子所占的比例不是很高。

但是为什么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对家庭横向关系的评价显示出一定的显著差异呢?横向的家庭关系主要是夫妻之间的配偶关系,我国的家庭关系在改革开放以来夫妻关系的重要性日益上升,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与亲子关系并重甚至是超过亲子关系的重要性。这与家庭结构日趋简单、家庭代数减少、家庭结构日趋核心化有关,当然也与家庭观念越来越趋向文明有关,家庭的平等观念日益增强。作为民工子女为什么流动儿童对父母间关系的评价会低于留守儿童呢?笔者认为答案在于上述所有家庭横向关系的变化,留守儿童觉察到的要少于流动儿童。因为当今农民工外出流动越来越倾向于夫妻双双外出的趋势,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父母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是被隐瞒甚至是屏蔽的,而流动儿童由于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更多地感受到父母之间的冲突及其关系的变化,家庭中这一核心关系的感受是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尤其是情感生活的。但本研究由于主题的限制对这一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

三、身心健康社会化结果的比较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功能良好三个方面。本研究中的研究对象相对来讲业余生活不够丰富,尤其是本研究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心理健康与精神食粮的测量对民工子女来说还比较遥远,他们更多地是基本生存问题,所以我们在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肌体健康社会化的比较主要集中在运动锻炼情况、生病次数、身体素质评价、饮食习惯等等。

从T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在对健康状况的目我评价之间并无显者差异,在运动习惯、饮食习惯、客观评价(生病次数)方面流动儿童优于留守儿童,所以总体的身心健康方面,流动儿童优于留守儿童。

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有70.2%是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有25.5%是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只有4.3%是与其他亲属生活在一起的。这说明留守儿童大多是处于一种隔代家庭的生活环境中,为什么隔代家庭中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就差呢?

首先,就生理条件上讲,大多数留守老人抚养孙子孙女在力量上不堪重负,有学者的调查显示,有63%的老人表示是自己心甘情愿地接受照看子女孩子,他们主要是基于“天经地义”和“生活所迫——自己不为子女照看孩子,子女就不能够外出务工,家境就不可能变好”。而这样一来,年岁已高的老人在经过多年的农村体力劳动的消耗之后,照看子女的子女时显得力不从心,加上耕种田地的辛苦,他们对留守儿童的抚养与照顾的质量与流动儿童在流动地父母的抚养与照顾质量相比,无论是物质生活水平还是家庭气氛、亲子互动的频率与亲情感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不同,而所有这些不同都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影响。

其次,就家庭代际关系上讲,不少老年人是在子女的“压迫”下抚养孙子孙女的,他们急切地想摆脱这一负担,但由于子女的“啃老”而不得不承担下来,如此被动地抚养,其对孩子照顾的质量及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是可以想见。

第三,就儿童自身社会化的需求来讲,处于隔代家庭环境的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祖辈的关系肯定比不上马父母间的亲子关系。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大多有急切与父母见面的想法,这种急切既有物质上改善的需求,更有情感体验的需求;流动儿童由于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亲子互动及家庭氛围往往比物质生活本身更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虽然没有列入我们的计分指标,我们调查了一项不宜计分的项目,即民工子女的理想定位。人生理想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一个人社会化的终极目标,也是影响未来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内容。我们没有设计成选择项让儿童来选的,而是直接由儿童自己讲自己的理想,我们用文字记述,调查问卷进入数据库时用字符串格式录入,然后再归类统计。

当大老板、明显是流动儿童的选择比例显著高于留守儿童,而考大学的选择比例是留守儿童显著高于流动儿童。应该说,流动儿童虽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城市生活方式,但是城市生活方式对他们的影响还是显见的,他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在人生理想定位上得以体现,城市人更现实的金钱观念对他们影响很大,所以流动儿童在人生理想的选择上更接近城市里的儿童——能赚钱的职业才是理想的。然而,留守儿童更大地还是属于传统观念——考大学跳龙门,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发现,考大学的观念在留守儿童的脑海中是个相当朦胧与笼统的概念,他们并不确切地知道什么是大学,大学到底都学些什么,还有现在大学的改革所带来的大学多元化——层次不同的大学对个人的影响是天壤之别的,在他们的观念中,考大学就是翻身的代名词。

四、人际关系社会化结果的比较

人类交往既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也是当代社会成员的一项基本技能,在社会和文化领域内,人际交往被看作是人们进行意义建构、文化分类、社会关系再生产的过程。在本文中是指儿童在性格上倾向于开放或是封闭,与家长、与老师和同学交往的程度,与同学有矛盾时处理矛盾的方式,这既包括儿童的性格倾向,也包括其人际融合能力,还有解决矛盾和争端的能力。因此,对农民工子女进行人际交往社会化的比较分析,对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生存与发展将有更深入的理解。人际交往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青少年的家庭成员交往、同辈群体交往、朋友数量、师生交往、人际关系需求与评价等。

从T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交往态度方面两类儿童无显著差异,在横向的同辈群体又往、纵向的师生交往、性格倾向等方面均是留守儿童优于流动儿童。在总体的人际关系社会化方面是留守儿童优于流动儿童。其主要原因在于流动儿事在流入地受到社会排斥,而留守儿童没有这一因素。社会排斥的概念是就社会关系而提出的,排斥或社会孤立是指某些令人或群体被排斥出社会关系。社会关系这一概念既有量的维度——包括交往数多少>、交往的频率如何,也有质的方面一社会关系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如何,还有结构维度——指社会网络的密度、同质性与多样性或分布广度厂据此分析,社会排斥是交往人数和频率的下降,是社会网络分割和社会支持减弱。具体到流动儿童而言,则表现为流动儿童的同龄群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断裂——留守儿童则不会遇到这一问题;作为群体性动物与好玩的本性,流动儿童期望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网络——除了与其他流动儿童组成群体之外,他们也倾向与流人地的儿童建立伙伴关系。但是现实是残酷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格局发生了变化,经济地位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流动儿童与流入地的本地儿童之间的交往过程中首先就存在文化差异与冲突,城市儿童自身及其家长大多也会考虑到这一点排斥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由于文化背景与经济条件无法融入到流入地同辈群体的生活当中,正常的社会人际关系难以建立。对于流动儿童而言,虽然身在城市,他们的社会关系主要还是与周围有着相同经历的流动儿童建立有限的人际关系网络,然而由于城市儿童这一比较坐标的参照,大多流动儿童会在心理上对人际交往产生自卑与封闭的趋向。

流动儿童受到的社会排斥现象是农民工遭遇社会排斥的一个缩影,这是与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伦理特征相联系的(郑勇,2005),其主要表现就是我国已经实行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户籍制度排斥,它在客观上起着社会阻隔的作用,尤其是对农村居民产生着巨大的社会排斥作用。大量的农民以农民工的方式流动到城市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能从事那些城里人不愿从事的体力劳动,特别是那些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差、劳动风险高的工作,而且不能和城市居民同工同酬,不能享受和城里居民一样的劳动保护和相关福利保障,一直无法融入主流社会,当然作为派生的民工子女也顺理成章地被排斥在社会保障政策之外,在社会支持网络中更是成为弱势群体。

五、知识面广度及他人评价的比较

鉴于本研究的目的,笔者设计了客观评价指标以对比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社会化结果的情况,从日常生活常识到电脑知识的了解程度,从儿童的自我总体评价到家长与老师对儿童的总体发展评价,均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赋值(见表6)。

110、119、120等常用的电话号码对于孩子在遇到意外的时候求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从对民工子弟对这些号码的认识程度来看,知道110的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119、120,而对114、122等咨询电话号码知道的孩子就相对比较少些,在对这些号码的认识和了解的比较中,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并无显著性差异。

在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对电脑知识的了解程度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者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使用过电脑但是自己没有的孩子在民工子弟中占了大部分(53.9%),而见过电脑,但没有使用过的也为数不少,占了23.2%;不知道电脑为何物的和自己有电脑的比例都比较小,分别为5.5%和6.7%,对于电脑知识的了解程度,流动和留守儿童都没有太大的差异,这主要和他们的生活状况相关,他们的父母没有更多的经济条件为他们创造一个可以经常性接触电脑的环境,更没有经济能力为他们配置电脑,由此总体来看,他们接触电脑和了解电脑的状况都不是很好。

从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对知识面的自我评价来看,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为留守儿童更加的趋于自信,而流动儿童更加趋于保守。在“比大多数同学窄很多”的选项中,有10.2%的流动儿童选择了该选项,而留守儿童为6.1%;而在“比大多数同学宽很多”的选项中,4.1%的。留守儿童选择了该选项,而选择该项的流动儿童只有2.8%;在“彼此差不多”的选项中,有50.7%的留守儿童选择了该项,而选择该项的流动儿童为61.1%,大大高于留守儿童。

从T检验可以看出,从知识面广度到民工子女的自我评价,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我们前文的流动儿童在流动地的教育社会化、物质生活质量等方面并不高于留守儿童的分析再次得到了证实。流动儿童的客观生存环境虽然比留守儿童有某些方面的改善,但就基本生活常识——这一社会化结果来看,流动儿童并未超出留守儿童的水平,身在城市但与城市儿童的知识广度还存在本质的差距。进而,流动儿童对自身社会化的评价与留守儿童无差异,也证实了在感觉上流动儿童并非与城市儿童属于“同质群”,而与留守儿童属于“同质群”。当然,就样本属性来看,流动儿童做自我评价所依据。的参照群体并不是城市儿童,而是他们自身所在民工子弟学校中的同学,此群体与留守儿童所在农村学校中的参照群体是同质的。所以厂就结论的解释力来讲,我们不排除样本设计的局面及其解释力的局限,只是本研究的数据结果进行讨论。站在客观立场进行评价,我们认为流动儿童的社会化效果总体上是优于留守儿童的,这一点既是我们的研究假设中重要的观点之一,也在家长与老师等“他者”对两类儿童的社会化总体效果的评价得到了证实,存在显著差异。

六、小结与讨论

鉴于上述各项目的分析,我们对所有指标进行综合,五个维度综合成百分制的民工子女社会化指标体系,用总社会化程度得分来比较两类儿童的社会化结果。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总体的社会化结果方面流动儿童优于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社会化均值分高出留守儿童1.819个百分点,检验结果表明此差异达到统计显著水平;此结论证明了关于两类儿童社会化水平的研究假设。具体到各个维度来看,智育社会化与生活社会化方面,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身心健康方面流动儿童优于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方面留守儿童优于流动儿童,在知识面广度与他人评价方面流动儿童优于留守儿童,对此结果我们分几个方面加以解释。

关于教育社会化的无差异,我们认为流动民工在打工地是外来人口,不具备本地居民上学的制度条件,加上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是在民工子弟学校上学,民工子弟学校大多存在办学不够规范、师资力量不强等问题,虽然暂时性地解决了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但是,在实质程度上民工子弟学校不比农村的学校教学质量高,所以在教育社会化上,流动儿童所受教育与留守儿童差异并不显著。

关于生活社会化差异的不显著,我们认为民工子女无论是流动或是留守,他们都是底层社会群体的一部分,横向流动的地理位置并不足以改变他们的社会生活,这与他们不能享受城市的教育资源的道理相同,流动儿童并不能享受城市社会的生活方式,所以流动出来的民工子女在生活质量上与留守儿童并无显著的差别。

在身心健康方面,流动儿童由于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家庭生活相对完整,亲子问的互动及父母的照顾使流动儿童在身心发育方面相对更健康,尤其是把子女带出来的民工对其子女身心健康的评价更倾向于积极。

留守儿童活动总结例5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农村人口开始大规模流向城市,许多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打工,其年幼的子女则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由他人代养或寄养,甚至是让年龄稍大的儿童独自留在家乡上学,使许多儿童因此失去了与父母双方共同在一起生活的机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其生存环境和社会支持系统与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儿童有较大差异,他们的生存、教育和各项权益保护都异于非留守儿童。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社会支持是他们个体发展所能利用的一个重要外部资源,相对于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和教育环节缺失,父母行为榜样缺失,使儿童受父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较少,当儿童出现生理和心理等成长问题,或问题行为时很难获得父母及时有效的帮助,使儿童极易成为人格发育不健全者。学者认为留守儿童现象带来的最大问题在于青少年的“道德滑坡”及人格的不健全,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人格以及社会支持的研究越来越多。对留守儿童人格的研究有留守儿童人格的形成过程、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等。而社会支持方面,学者们对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水平、来源进行了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将两者结合起来,探讨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却较少。

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支持与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相关性,剖析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现状及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为留守儿童的人格养成提供理论指导。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荆州市农村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1份,有效率94.2%。其中留守儿童158人、非留守儿童313人,年龄在11~17岁之间。

(二)研究工具

1.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由肖水源1993年编制。该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客观支持是个体所接受到的实际支持,主观支持指个体所能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即个体对各种社会支持的主动利用。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重测信度为0.92,各条目的一致性在0. 89~0. 94之间。

2. 16PF人格测验。16PF人格测验由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B. Cattell)编制,是应用最广泛的人格测量工具之一,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测验共有187题,采用三级评分,分别对人格的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支配性、兴奋性、责任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开放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等16项特质进行测量。本研究采用由这16项特质计算得出的二阶因子对被试的人格特点进行描述,分别是适应与焦虑性、内向与外向性以及神经过敏。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8.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

(一)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特点

将16PF二阶因子的得分换算成1~10分的标准分,3分及以下属于低分、8分及以上属于高分、4~7分为正常范围。由表1可知,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3个二阶因子上的得分均在4~7分之间,属于正常范围,且两者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其人格发展基本处于正常水平,没有明显问题。

表1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人格特点

留守儿童(N=158) 非留守儿童(N=312) 总和

(N=471) T

M SD M SD M SD

适应与焦虑 4.32 1.31 4.16 1.45 4.21 1.41 1.20

内向与外向 5.47 1.13 5.33 1.25 5.38 1.21 1.22

神经过敏 5.07 1.05 4.97 1.35 5.00 1.26 0.88

(二)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现状

表2可见,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总分及客观支持上有显著差异。但两者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上差异不显著。

表2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上的差异

留守儿童 非留守儿童 T

M SD M SD

社会支持总分 39.68 5.79 41.01 5.91 -2.32*

客观支持 9.00 2.92 9.80 2.84 -2.85**

主观支持 22.71 3.17 22.86 3.28 -0.48

支持利用度 7.97 2.08 8.35 1.97 -1.90

注:* p

(三)留守儿童的人格与社会支持相关

表3所示,留守儿童人格的适应与焦虑性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内外向性与社会支持总分及支持利用度之间有显著正相关;神经过敏与社会支持总分及支持利用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非留守儿童人格的适应与焦虑性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内外向性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神经过敏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以及支持利用度之间有显著负相关。

表3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人格与社会支持的相关

社会支持总分 客观支持 主观支持 支持利用度

留守儿童 适应与焦虑 -0.25** -0.14 -0.19* -0.21**

内向与外向 0.19* 0.11 0.12 0.19*

神经过敏 -0.18* -0.07 -0.12 -0.22**

非留守儿童 适应与焦虑 -0.29** -0.13* -0.22** -0.30**

内向与外向 0.30** 0.18** 0.25** 0.23**

神经过敏 -0.23** -0.09 -0.21** -0.22**

注:* p

三、讨论

(一)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处于正常水平

表1可见,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均处于正常水平,且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这与刘照云等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刘照云在对江苏省小学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中指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更内向、好静,易出现焦虑、不安等适应不良现象。本研究中两者人格差异不显著,可能是初中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与小学阶段相比较成熟,适应能力增强。同时部分非留守儿童由于住校与父母一个月见面一次,间隔时间虽不及留守儿童长,但两者在生活方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随着人们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任课老师及其身边朋友能对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于帮助,以保证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留守儿童的客观支持水平偏低

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总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可见留守儿童获得的总体社会支持显著少于非留守儿童。对儿童来说,亲子关系是其最早的人际关系,交往时间最长、最频繁、最为稳定,所以儿童的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父母。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地而居,较少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从而表现出社会支持总分较低。在社会支持的各维度中,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只在客观支持上有显著差异,这与段玉香等的研究结果一致。非留守儿童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能够直接参与到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中,从而能更多的得到来自父母直接的关爱与物质支持,所以其客观支持得分较高;而留守儿童没有与父母共同生活,父母对其学习、生活的参与性较低,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只能通过其他方式获得,从而产生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客观支持上的差异。这也提示我们采取各种方式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客观支持,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留守儿童人格与社会支持显著相关

留守儿童人格的适应与焦虑性与社会支持总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留守儿童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焦虑感就越低,社会适应能力也越好。反之,则焦虑感增加,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具体表现在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两个维度上,也就是说焦虑感的缓解更强调个体所能体验到的社会支持感及个体的积极主动性。人格的内外向性与社会支持总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可见留守儿童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越容易发展出开朗、外向的性格;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少,则会形成害羞、内向的性格。其中,支持的利用度与内外向性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外向性格的儿童能更加主动的利用各种方式获得社会支持,包括倾诉、求助及参加各项活动等,而内向性格的儿童对各种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则较低。人格的神经过敏与社会支持总分之间有显著负相关。可知,良好的社会支持水平对于降低留守儿童的神经过敏性有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对支持的利用度上,神经过要表现为个体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及对自己不适感的过分夸大,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自我评价。当个体能够积极主动的利用各种方式来获取社会支持时,不仅能降低其神经过敏性,还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非留守儿童的人格与社会支持之间也呈现上述特点。可见,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援助,有效提高其社会支持感及利用社会支持的主动性更为重要。

本研究中,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差异显著,但人格差异不显著。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在人格发展上影响更大,而客观支持的影响减弱。同时,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虽对其人格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人格的发展受到生物、社会环境及早期童年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且各因素之间有复杂的交互作用,社会支持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留守儿童的人格培养,还需关注除社会支持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

四、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处于正常水平,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2)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水平上有显著差异,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客观支持。(3)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和社会支持之间显著相关,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对其人格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1(187):71.

[2] 吴霓,丁杰,唐以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25(10):15-8.

[3] 郑真,金琳,赵青.空中战勤人员16PF人格特征调查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0,24(005):392-4.

[4] 刘照云,朱其志,刘传俊,张静.江苏省488名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人格发展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3):379.

[5] 李文道,邹泓,赵霞.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73.81).

[6] 段玉香.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及其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

留守儿童活动总结例6

二、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重要举措

留守儿童正处在人生中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教育和引导他们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使他们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去,这是一项关系我们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生生不息的根本大事。只有通过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共同管理,才能把留守儿童教育好,管理好。一是建立了综合的教育管理领导班子。由党委、政府、学校、文化、公安、共青团、女联、卫生等部门组成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各村、各单位同时成立专门班子,设立留守儿童工作辅导员,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二是投资办阵地,建设留守儿童乐园,分别在中心校和各行政村建起留守儿童之家,建立留守儿童管护中心,开设了图书室、电脑室、娱乐室、亲情电话,实行星期六、星期日全天开放,及时掌握“留守儿童”动态,因人施教,让留守儿童倍感阳光雨露。达州市达川区百节镇三牌村留守儿童之家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三是建立和完善了管理制度、教育制度、留守儿童动态报告制、留守儿童管理制度。建立留守儿童台账,准确掌握了留守儿童人数及年龄结构、文化层次,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培养和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基层党委与学校,村、社、家长及监护人层层签定责任书,把留守儿童管理工作列入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积极开展适合留守儿童特点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丰富多彩

1.建立键全留守儿童帮扶制度。

政府、学校、社区、文化、卫生等部门要与“留守儿童”实行结对帮扶,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并及时帮助解决,真正让他们体会到爱和亲情就在身边,特别是对在校留守儿童的帮扶,重点要放在帮助其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找准学习差的原因,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分类辅导,促进成绩的提高,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构筑成长梦想。

2.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

对留守儿童每月开展一次谈心活动,根据不同年龄特征、认识水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学校每周要安排两个课时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乡镇文化站、司法所、学校共同每月举行一次安全教育讲座。3.在经济上关心家庭贫困的留守儿童。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和个人援助,挤出资金,解决留守儿童的各种困难,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难点,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政府、家庭、社会、学校的温暖和关爱。

4.开展亲情教育活动。

在学校、社区、文化站点开办留守儿童教育讲座,让他们明白父母出门务工的艰辛与奉献精神,懂得自己在家应如何尊重、理解父母,不让父母牵挂,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举行演讲活动,让那些表现优异的青少年展示自己的自立、自爱的强者风采,抒发对父母的思念和爱戴之情,通过书信、作文让留守儿童的家长知道孩子对自己的看法,达到沟通的目的。

5.建立健全对留守儿童的评价体系。

通过制定具体规范行为要求和评价标准,开展留守儿童自评,结对帮评,委托监护人参评,乡村干部、教师审评,党委、政府与学校总评的评价活动,对表现优秀的留守儿童进行表彰,并以信函的方式寄给远方的父母,让外出务工人员放心务工。

留守儿童活动总结例7

留守儿童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是一项民生工程,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作为学校责无旁贷,必须不折不扣地做好各项工作。为此,市局会议之后,学校立即行动,于会后第二天召开领导成员会议,研究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方案,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领导小组,校长为领导小组组长,成员包括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等。下设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办公室,总务主任为办公室主任,负责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日常事务。

二、加大投入,硬件过关

根据市局有关“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目标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首先把教学楼四楼原图书室确定为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场所。其次购置了电脑、电视机、电话机、以及大量图书和文件器材,把活动场所布置得温馨舒适,真的像家一样。

三、制度先行,措施得力

我们在建设“留守儿童之家”硬件的同时,着力制定了一整套的规章制度,保证“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先后制定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及考核办法,制定责任追究制度,活动制度,心理咨询制度,健康教育制度,家长制度等各项制度,有了这些制度的保证,我校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才能稳步推进。

四、培训了一支高素质的家长队伍

“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关键是“家”中的家长素质,为此,我们召开了5次家长会议,用以会代训的方式来提高家长的工作水平。同时借助网络视频观看其他小学关爱留守儿童情况,借鉴其工作经验。另外,我校还编制了“家长”工作记录簿,对家长的日常工作给予总体要求和规范,鼓励家长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五、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注重特色,形式多样

我校的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既能参照市局目标要求,又紧密联系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首先,我们严格做到“四个一次”,即每学期到留守儿童家中走访1次以上,了解掌握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每学期与留守儿童谈心1次,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从心理上给予慰藉;每学期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沟通1次,了解他们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每学期给留守儿童写信1次。其次,编排了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主题活动,尤其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在这方面,我校的班主任老师贡献很大,他们牺牲了大量时间,花费了大量精力,任劳任怨,诲人不倦。所以,我校的留守儿童无一人出现心理问题。我们还先后举办了跳绳比赛、乒乓球比赛、书画比赛和读书演讲比赛等。

六、全方位帮扶留守儿童完成学习任务

我们在关爱留守儿童各方面的成长同时,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完成学习任务。班主任既是家长,更是留守儿童学习的第一责任人。其他授课教师对留守儿童实行优先辅导,结对帮扶。

留守儿童活动总结例8

目前,我县约有5万余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安全等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和农村孩子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关系到和谐建设。省委、省政府将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室建设纳入民生工程,为丰富农村留守儿童课余文体生活提供了阵地,为服务留守儿童提供了保证。各乡镇政府,以及妇联、财政、文化等部门要提高对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认识,把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尽心尽力抓好落实,力争把留守儿童活动室办成儿童的幸福之家、关爱之家、成长之家,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明确职责,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室后期管理养护机制

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室建设的责任主体是县、乡镇政府,工作任务主要在乡镇基层。各有关乡镇在抓好2012年留守儿童活动室建设的基础上,要切实加强已建活动室的后续管理、养护工作。要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后续养护政策措施,健全完善管护机制,制定具体管护办法,重点落实管养人员和管养经费;要加大宣传,提高已建活动室的使用率、知晓率和群众满意率,努力实现留守儿童活动室效益最大化。

三、规范管理,保障留守儿童活动室有效运行

留守儿童活动总结例9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1为进一步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结合我乡的具体实际,更好地发挥学校、社会、少先队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道口乡中心小学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实施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3、对涉及留守儿童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规定的,100%给予法律援助;

4、关爱留守儿童,在学校班级实行结对帮扶活动。

三、主要措施

㈠健全机制,发挥班级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辅导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信息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电话号码:_______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对其他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其他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班级的建设与管理

通过广泛宣传,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

班级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确保他们完成义务教育。

3、积极发挥班集体作用,开展各项活动

课外活动时间,学校将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组织成一个新的班集体,定期开展各项活动。由教导主任汲广然担任班主任,拟每月开展一次大型文娱、体育、读书等活动,也可邀请关工委领导来校上课,学校领导也可以不定期对班级授课,对这些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自信教育,自强教育。

4、定期表彰自强留守儿童,进行榜样教育。

对于我校的留守儿童中出现的优秀学生、自强学生进行表彰,这是树立留守儿童自信的重要激励工作,拟在学期末表彰一批自强学生。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2当前,农村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远家离乡,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有些儿童的家长不可避免地尽不了家长监护的责任,而他们的孩子只能留守在家庭,由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这部分远离了父母亲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只有创造优良的环境,才会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一、指导思想

以践行重要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落实__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和谐发展,服务经济,共创美好未来为落脚点,奉献一片爱心,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二、活动内容

目标任务针对我班30多名留守儿童得不到直接监护人的关爱,加之农村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年老体弱或文化水平较低,无法担负起教育辅导孩子的责任,他们的生活习惯比一般家庭孩子差一些,有的成绩明显下降.如何确保留守儿童不失学、不违法犯罪,同时让外出务工的父母安心挣钱,这就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

工作内容我们深深体会到大多数农村农民外出赚钱,解决了贫困问题,但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却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在建立和谐社会和城市化进程中,留守儿童的教育困惑,逐渐凸现出来,这不仅是一个家庭自己的事,更是全社会应关注的大事。

1、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能力与孩子自身发展的需求有差距。

据调查,凡外出务工的夫妇家庭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的需求、交往、兴趣关注很少,更谈不上给儿童精神上的慰藉和知识上的辅导。

2、营造关心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

妇联、团委、镇政府是社会群团组织,我们组织这一次活动,意在呼吁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的关心教育工作,以便影响本地区不在利用游戏厅、网吧、舞厅来坑害未成年人.特别是要与学校加强协作,引导留守儿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挥他们个人兴趣和专长,给他们创造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留守、单亲儿童茁壮成长。

3、建立留守儿童的牵手扶助体系,确保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针对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情况,生活状况,行为习惯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落实扶助措施,每个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其在外务工父母反馈,使我们真正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监护人,让孩子得到健康成长。

4、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减轻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

由于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许多困惑与疾病,因此学校除提供良好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在他们身上倾注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得到更多的温暖,从而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和精神失落,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

三、活动要求及措施

凡牵手扶助联系留守儿童从初一开始,直至18岁之前,重点是初中阶段。联系要求:定期到学校、家庭了解留守儿童阶段性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校内外表现,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工作;定期与联系的儿童父母交换意见,以便形成有效的家庭、学校、社会的立体化教育网络,确保儿童成人成才。要求参与这项工作的牵手扶助人员,做到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使外出务工的家庭夫妇安下心在外赚钱,让留守儿童在“三位一体”化的牵手活动中健康成长,让家庭成员实实在在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群众团体组织力量的作用。同时也是增强党员、干部服务妇女儿童,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三农”大局的意识2016年留守儿童工作计划2016年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四、活动步骤

1、调查摸底阶段

4月上旬

2、征求意见阶段

4月下旬

3、召开座谈会

5月中旬

4、拟定活动方案

5月下旬

5、实施活动计划

6月

五、活动的效果

群团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凝聚广大群众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通过活动的开展,要使广大群众认清形势,正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暂时困难,引导更多的农村家庭积极投身到富民创业致富奔小康的大潮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努力奋斗。

六、考核及奖励。

考核奖励分为两块。一块为牵手扶助志愿者、班主任。以初一第一学期期末学习成绩总分名次为考核基数,到第二学期期末,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每上升1个名次,被考核人加10分,保持在班级前5名的加10分。学生无严重违纪违法行为的,另加20分,学生获得“三好学生”称号的加10分。

依据上述加分的办法,每一学年累计得出的加分总分即为牵手扶助志愿者及班主任老师的考核得分,考核分是多少就奖多少元。牵手扶助人员所得总分等于包保留守、单亲儿童各自所得考核分的总和。学校班主任按本班相关学生所得考核均分为实际考核得分。

第二学年的考核就以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生考试成绩名次为依据,加分办法不变。

另一块是奖励学生设有班级优秀奖和越位进步奖。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总分在班级前第一名的奖100元,2—5名的即为优秀奖,奖学生30元。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比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总分名次进步达5名的即为进步奖,奖学生15元。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3一、指导思想

根据校关于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结合我班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学校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措施

1.成立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对结对帮扶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给妈妈写一封感谢信。

留守儿童活动总结例10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弥补留守儿童感情缺失、提高留守儿童道德素养为目标,以服务农村留守儿童为重点,以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为载体,以师生结对帮扶为形式,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开展关爱服务,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快乐成长的温馨家园和良好环境,提供良好的教育保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新一代合格人才。

二、工作对象

父母双方(一方)长期或连续3个月或全年累计外出6个月以上的全县中小学在校儿童。

三、中小学留守儿童工作规范要求

(一)组织管理

1.县教育局德育工作办公室负责管理和指导全县各中小学留守儿童工作。

2.乡镇教育管理中心要有人员具体负责留守儿童工作。各学校由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建立由教务处、政教处(德育处)、团委(少队部)等部门人员参加的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政教处(德育处)负责本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关爱帮扶、管理“留守儿童之家”等工作,留守儿童工作要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

3.建立完善留守儿童教育的各类制度。如留守儿童教育帮扶管理制度、“留守儿童”学习制度、生活制度、留守儿童管理教师考评制度及“留守儿童之家”日常管理制度等。

(二)队伍建设

1.从在职教师中抽调一批师德高尚、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担负校内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和关爱工作,确保“留守儿童”安全、健康成长。抽调教师的工作量记入教师个人工作总量,作为绩效考核的内容。

2.各学校要争取留守儿童家庭所在社区、村委会、居委会、群众组织等社会各方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及其家庭的困难提供具体帮助,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网络。要动员和组织老干部、老教师、乡(镇) 、村党员等社会各界人士与“留守儿童”牵手结对,保持近距离接触,成为孩子们的“编外家长”,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和亲情关爱。

(三)实施过程要求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各校要对在校的“留守儿童”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各校政教处(德育处)专门负责建档及管理工作,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各校每年春季(3月1日前)、秋季(9月1日前)要组织开展本校留守儿童的普查统计工作,并按照相关要求将统计数据报县教育局。

2.建立并不断完善留守儿童教育的“优先”制度。一要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优先帮助和辅导。各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科任教师。科任教师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订立学习帮助计划,明确帮助的时间、内容和方案。要积极动员班内的同学进行结对帮扶,促进学业进步。二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优先关心和照顾。各寄宿制学校要优先解决有寄宿要求的“留守儿童”寄宿和吃饭问题。各学校要积极动员各种力量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全方位的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三要对留守儿童在活动上优先参与和指导。各地各学校要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依据留守儿童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让他们感受活动的愉悦,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开拓他们的视野。

3. 建立并完善教职员工与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机制,建立优秀学生与留守儿童结伴成长制度,动员社会热心人士与留守儿童家庭结对帮扶。建立互助互爱的同学关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以及同学间“一帮一”、“手拉手”等互助交流活动,增进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形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对家庭十分贫困的留守儿童,学校应纳入“两免一补”范畴,并开展爱心捐赠活动,给他们以经济资助,切实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同时可邀请热心公益的人士担任校外义务辅导员,了解学生校外表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对走读的学生,要组织教师定期家访,及时反馈在校期间的情况,会同学生的其他法定监护人共同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使“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和思想上得到关怀和帮助。

4.建立并完善与留守儿童父母、第二监护人和本人的沟通机制。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每周与帮扶的留守少年儿童谈一次心,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每月指导其给父母写一封爱心书信或通一次亲情电话,增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每学期向其父母通报一次学习表现和行为习惯,形成家教合力;每年陪同其过一次有意义的节日,让他们感受浓浓的温情与关爱。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作用,定期组织面向留守儿童家长、第二监护人的家教讲座,提高教育子女的方法与技巧。

5.建立完善班主任和"代管家长"协同管理的"双管理"制度。要建立健全代管家长制度,组织教职员工担负起校内监管与教育职责。要加强代管家长的管理与指导,提高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要每月进行一次温馨家访,加强代管家长与家长、第二监护人的密切联系,提升代管家长的管理水平。要加强学校管理职能,班主任要切实掌握学生家庭背景,掌握思想表现,掌握学业成绩,掌握日常行为,要与代管家长密切协同,管好思想,管好学习,管好生活,管好身体。

6.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安全保障和应急机制。各校要切实抓好“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及管理工作,层层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学习培训,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常识,及时检查“留守儿童”上学和放学路上交通安全、食宿安全、防火、防水、防毒、防盗、防骗等危及人身安全问题。要经常过问关注“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平时要加强防范,及时发现苗头,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认真制定安全工作预案,建立处理“留守儿童”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如遇突发事件,要依法迅速采取适当的救助措施,要30分钟内告知委托监护人,1小时内告知在外务工家长,并报告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任何情况下,以保证留守孩子的安全为第一要求,不得拖延推诿。要层层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7. 建立 “留守儿童之家”,广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各乡镇中心小学及以上学校均应建立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可下设活动小组,如学科辅导组、心理咨询组、健康卫生组、后勤保障组、文娱体育组等。各校要充分利用“留守儿童之家”在节假日、学生生日等一些特别的日子,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人失缺、家庭失爱”的情况下能真正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1)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应达到以下标准:

②设施配备。必须做到 “五个一”,即:一台电脑(接通互联网)、一部亲情电话、一台电视机(有闭路或卫星电视接收机)、一台影碟机(DVD)、一套适宜儿童活动光碟(内容分别包括为少儿喜闻乐见的乐曲、舞曲、动画片、电视剧等)。

③配套设施。图书500册,并配置桌椅书架、文体活动器材(如篮球、象棋、跳棋、跳绳等),要能够满足留守儿童的文化娱乐需求。

(2)“留守儿童之家”活动要求:

①日常管理原则。责任明确、安全第一、严格有序、关爱到位,加强力量配备,明确专管人员。

②开放时间。周末、节假日开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课余开放。

③工作运行。要通过家校联系、心理抚慰、生活关心、学习辅导、结对帮助、亲情电话等方式给予留守儿童关爱。积极争取农村基层组织、群众团体参与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动员组织志愿者队伍与留守儿童之家实行定点、定向、定期挂钩,协助教育管理,尽力提供服务,为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开展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丰富活动内容,扩展活动空间,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关爱。

④活动开展。要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作用,针对留守儿童的身心特点,根据实际需要,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积极探索和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道德品格培育。注意研究和把握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特点,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通过开展各种主题德育活动,培育留守儿童的感恩之心、进取之心、文明之心。

二是抓好健康文化熏陶。注重适应和满足留守儿童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开展快乐活泼、娱情益智的文化活动,通过收看电视、播放少儿影像、读书竞赛、排演节目、书法绘画、兴趣小组、网上学习等活动,对留守儿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使留守儿童在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中情感得到熏陶、精神得到充实、境界得到升华。

三是开展体质体能锻炼。注重关心和增强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开设防病健身卫生常识讲座,组织各类体育运动小组,开展有益身心的兴趣体育,使留守儿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备锻炼健身的能力、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

四是组织社会活动。注重引导和拓展留守儿童与社会接触,开阔眼界、开阔视野、开阔心胸,增长见识、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夏令营、冬令营、调查走访、劳动体验、关爱老人、保护环境、公益活动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使留守儿童广泛吸取社会生活的丰富营养,茁壮成长。

五是培养独立合作能力。注重培养和增强留守儿童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的意识,提升他们善于沟通、和睦相处、团结协作的本领。通过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困难面前我能行”等活动,培养孩子动手操作能力、独立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

六是进行心理健康疏导。注重了解留守儿童产生的心理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抓好人文关怀,与留守儿童面对面、心贴心地开展工作,促进心理健康。

8.工作计划与总结。工作计划主要包括“留守儿童”工作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学期工作历、品德教育计划、体育锻炼计划;要有活动记录、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等,年末要有专题总结。

9.档案建设。主要包括:“留守儿童”花名册;“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活动成果;“留守儿童”兴趣爱好作品展示;“留守儿童”开展活动记录及相关材料;“留守儿童”成长进步记录;“留守儿童”与家长联系手册;留守儿童工作其他档案资料。

10.留守儿童工作研究。要研究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积极探索留守儿童工作的新规律,不断创新留守儿童工作机制,提高留守儿童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并积极申报留守儿童工作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