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留守儿童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2 15:08:41

留守儿童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例1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文所指儿童,是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一、我国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与此相对应,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农村留守儿童占居绝对多数。按照全国亿千万儿童来计算,每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留守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学习较差。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性格缺陷。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心理障碍。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价值扭曲。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沦”、“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留守儿童存在以上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城市化的进展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使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壁垒使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本身收入不高,居无定所,无法负担子女在城市的教育费用。

    从家庭来看,部分外出打工父母的教育观念淡漠和社会不良风气,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收入较高,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对学习无所谓,这些孩子认为学习不重要,将来也能出去打工照样能挣钱;有的父母常年不在家,爷爷奶奶的宠爱让他们形成了骄横、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自由散漫、看黄色录像、搞帮派、谈恋爱;有的父母外出,孩子在亲戚家长期寄养,久而久之形成了孤僻、不合群的心理,遇事缺乏自信。  从学校来看,现在的学校并没有特别注意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章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打工村儿童扶助中心”,面向所有的在读学生,专门聘请教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可以开展夏令营、社会调查和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农产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留守儿童教育例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的现象。由于户籍、经济条件的限制,进城务工人员不能将子女带入城市接受教育,由此而产生大量的留守儿童。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整个社会的责任。然而,由于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问题,找出其中的原因并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教育机制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话题。

一、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对他们的学习缺乏相应的辅导和督促,因而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总的来说,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方面的问题。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儿童来说,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在整个家庭教育中,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指引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单方或者双方外出务工,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不够,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2、心理方面的问题。留守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特别需要关爱和辅导。但是,由于父母亲远在它乡,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上辅导,使得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容易出现各种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1)性格倔强,逆反心理强。一些留守儿童对周围的人不信任,待人不礼貌、不谦虚,性格比较倔强,他们不听从老师、监护人等的批评、管理,逆反心理强;(2)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对父母的依恋程度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情感世界、社会行为和性格特征。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缺乏与父母正常交往的机会,使得它们内心的烦恼与苦闷无法倾诉,又难以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排解,这样容易导致他们对外部世界不信任,不仅性格变得孤僻,还会影响他们与人的交往;(3)自制力差,自暴自弃。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缺乏自制力,具有贪玩的特点,对学习没有兴趣,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自暴自弃。这些心理状况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也对他们与人交往,生活上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4)我行我素,以我为中心。这种情况在隔代看护中表现比较突出,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眼中,孩子是整个家庭的中心,祖辈对他们也是百依百顺。而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祖辈思想观念落后,在很多方面不如自己,不仅不听从他们的教导,还对他们指手画脚,我行我素,以我为中心。

二、完善留守儿童教育机制的策略

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由多方面因素所致。然而,留守儿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完善留守儿童教育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值得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结合当前教育现状,考虑到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完善留守儿童教育机制。

1、留守儿童需要加强自我调节,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留守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机制的完善,最根本的还是要靠留守儿童自身,加强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加强自我调节,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在生活和学习中,留守儿童需要学会自我调节,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将学习看成是提高自身素质,实现理想和抱负,实现自己人身价值的途径。留守儿童要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不断用学习来充实和提高自己。

2、强化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责任,转变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是对留守儿童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完善留守儿童教育机制,应该强化家庭教育的责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第一、完善家庭教育功能。第二、代养人需要转变思想观念。该方法主要适用于被代养的留守儿童,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逐渐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代养人需要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转变思想观念。代养人不仅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更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要学会和留守儿童沟通,并采用讲道理和摆事实的方式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育,认真履行代养人的义务和责任。

3、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应有的作用,构建和谐校园。学校仍然是留守儿童学习知识、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场所,完善留守儿童教育机制,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应有的作用,构建和谐校园,为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一、教师应该了解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第二、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第三、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第四、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4、明确政府在完善留守儿童教育机制方面的职责。政府的职责在完善留守儿童教育机制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第一,加大经费投入。经费投入是完善留守儿童教育机制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也逐渐增多,第二、取消二元结构户籍制度。留守儿童是二元社会结构、城乡分割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第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建立农村教育与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的保障机制。其次,宣传与普及《义务教育法》,适龄儿童接受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一项义务,及时督促进城务工人员学法守法,正确处理外出务工与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将辍学率降到最低点。最后,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为留守儿童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总而言之,让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教育是整个社会应尽的职责,现阶段,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不足,而解决这个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它需要多方面配合长期共同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教育机制,才能保障留守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教育例3

目前,我县共有中小学校学生12400多名,其中留守流动生3182名,占学生总数的25.6%。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被寄养在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家。

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低、生产生活负担重,又是隔代抚养,在对孩子的思想沟通、教育管理、亲情关爱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孩子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切实开展好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教育关工委对全县部分学校的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学校关爱工作亟待加强。

1.留守儿童出现了较严重的心理危机: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心理加剧,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世孤僻不合群,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增强。

2.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脾气暴躁,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他们在家里和代为抚养的监护人发生顶撞,稍有不满意便大发脾气,叛逆怨恨。

3.留守儿童面临自身不适或者困难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表现为行动迟缓,意志力不强。

4.大部分学校关工委都成立了关爱工作团(组),但开展关爱工作的力度不够大,往往局限于节庆日的捐款、捐物、课业辅导等,而忽视对留守儿童的跟踪管理和心理疏导,没有建立起长效机制和稳定的结对帮扶关爱体制。

二、开展“家长”活动,探索关爱留守儿童常态化模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亲情的缺失给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为了探索出一条关爱留守儿童的常态化模式,我们在全县各中小学校普遍开展了“家长”活动,全县有335名“家长”参与留守儿童的亲情关爱活动。所谓“家长”,就是由学校各级领导、党员教师和“五老”,按“自愿、自主”的原则,经学校关工委协调,与留守儿童结成亲情关爱对子,成为该留守儿童的“家长”,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学习上悉心指导、心理上耐心引导,做孩子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其职责是认真做好“三知”、“三多”、“三沟通”、“五个一”。

三知:即知道留守儿童本人的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班级和教师情况,为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引导工作奠定基础。

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沟通,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多参加学校学生集体活动,增进了解,培养亲情;多到其家中走访,了解留守儿童情况,宣传科学教育方法,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三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老师联系沟通,交流留守儿童教育情况,形成管护、教育、引导留守儿童的有效合力。

五个一:即每周与留守儿童联系交流、辅导作业一次;每月与留守儿童父母、任课教师、监护人联系一次;每月到留守儿童家走访一次;每学期初制定一份帮扶留守儿童工作计划书;每学期末撰写一份关爱工作情况总结或留守儿童教育经验文章。

家长在履行基本职责的同时,针对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采取赠送生活学习用品、共度节假日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鼓励、关心、帮助留守儿童。如松江小学的李某某父母去外地打工,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年纪已大,还要干活,没有时间管他。他不愿意学习,有空就上网吧玩游戏。没钱就偷铁卖钱。为此,担任他的家长的班主任就主动找他谈话,耐心做思想工作,像母亲一样苦口婆心地教育、规劝,使他认识到错误。面对他犯的错误,给予宽容和理解。每天放学后把他带到自己家写作业,不会的题给他辅导。这样他的作业写完了,没有机会去网吧,时间一长,他渐渐也不惦记上网吧玩游戏了。看到他的进步后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让同学为他鼓掌。被承认、被表扬激起了他心中的愉悦感,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更努力了,成绩提高得很快,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建立“留守儿童”之家,“还原”家庭教育

1.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一是进行心理健康指导。针对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温暖而产生的孤独、封闭、自卑、冷漠等心理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建立家长电话联系制度。为加强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沟通交流,“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了三个电话。第一是“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父母每周和子女通一次电话,询问子女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与子女进行经常性情感交流,倾听子女的心声,给子女以热情的鼓励和关怀,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收集学生家长和监护人的联系电话,向学生及家长公示“家长”的电话号码,将学校电话和“家长”电话设置为亲情电话。第二是“师长电话”。在外打工的学生家长每两周给班主任打一次电话,和老师交流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第三是“监护电话”。“家长”每两周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通一次电话,及时通报有关情况。

三是实施“特别关爱工程”。为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弥补感情缺失,开展“爱心妈妈”征寻活动,“‘爸妈’伴我成长”书信活动、“感恩回报”主题班团队会及朗读比赛、讲故事、课本剧表演等有益活动,融化留守儿童冷却、封闭的心灵,让他们充分感受生活的美好、家庭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爱。同时,各校还利用“六・一”儿童节、寒暑假,组织发放结对帮助卡、给留守儿童捐款、赠送学习用品等方式,让他们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2.“还原”家庭教育。所谓“还原家庭教育”,就是尽可能地“还原”父母亲的关爱和教育,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父母时时都在身边的温暖与亲情。

一是开设“亲情教育课”,在电信部门的支持下,开通“亲情电话”,倡议家长在每周的“亲情教育课”时间或晚上、节假日、孩子生日等与孩子和班主任通电话,以了解自己孩子在校情况,与老师和孩子进行良好沟通,有针对性地还原家庭教育。同时每学期给外出务工家长写一封建议信,如《父母外出打工勿忘教子》、《父母如何与学校保持联系》等,以真诚感人的方式提出建议,让父母认识到自己的关爱对孩子成长、学习的重要性,时时心系孩子,情暖孩子,还原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例4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下列问题:第一,留守儿童主要是由老年人(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看管,这些老人在文化水平、生活习惯、教育观念、性格特征等方面都与孩子的父母有着很大差异,致使他们没有能力和精力去管教好留守儿童,而祖辈们对孩子的溺爱、放任,客观上也造成了留守儿童不爱学习;第二,留守儿童在生活方面缺少父母的照顾,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影响其身体的发育;第三,父母长期在外,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忽略了孩子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从而使许多留守儿童形成了自卑心理;第四,有些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缺乏有效的监管力度。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孩子的良好品格的形成,致使一些孩子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自信心,道德意志薄弱,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的道路。

2.学校教育的不完善影响孩子的行为发展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这种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在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着下列问题:第一,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诸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从而会出现一些过激行为。例如,脾气暴躁、乱摔东西、打架斗殴等;第二,农村的办学条件与城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异,绝大多数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还不能实行寄宿制管理,使留守儿童课余时间的教育出现了空白;第三,由于一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总觉得转化几个较差的学生不如带好一个优秀的学生,从而不愿意或者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关注那些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引导和教育。教师的冷漠和忽视,使孩子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对学校的纪律会产生抵触心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孩子的行为发展。

3.社会教育的不健全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社会教育,广义上是指一切社会活动对人的身心发展的教育。留守儿童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社会的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在社会教育方面存在着下列问题:第一,在农村,由于基层干部缺乏稳定性,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干部很少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工作;第二,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缺少文化设施,没有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课余活动场所;第三,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学校周边的网吧、歌厅、游戏厅等,缺乏对儿童出入的限制,吸引了一些留守儿童,并沉迷其中,从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更有甚者走上犯罪道路。根据调查分析,留守儿童的犯罪率仍有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对留守儿童来说,良好的社会教育是不可缺少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1.家长的责任心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础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少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因而容易造成家庭教育的“空白”。家长对教育后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外出打工或者经商的父母应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在工作之余关注孩子的成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果带孩子外出确有困难,应慎重选择委托人,要充分考虑委托人是否有能力照顾和教育孩子,通过各种方式经常和孩子进行交流,经常与委托人或孩子的老师进行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状况。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还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让孩子感觉到父母虽不在身边,但时刻能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关心和疼爱。

2.学校的教育方法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

在广大农村地区,学校是家长心中是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基地,学校教育除了自己的本职功能以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可以针对留守儿童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第一,有条件的学校可实施寄宿制度,一方面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新家,另一方面,便于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行为的监督,当然这需要学校和老师承担更多的责任,付出更多的心血;第二,根据需要,开设心理健康、法制教育等课程,增强孩子的法制观念,引导儿童顺利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第三,学校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档案,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以及临时监护人等情况,记录其身心发展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第四,多活动。调查发现,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教师应多组织各类集体活动,多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在学业上尽心辅导,在情感上尽心慰藉,在生活上尽心关怀,在成长中尽心呵护,多鼓励留守儿童,使其感受到成长中的快乐;第五,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教师应经常与孩子父母联系、交流。定期组织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会议,对孩子身上出现的不良现象,尽早发现,并及时解决。

3.各级政府的科学举措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保障

留守儿童教育例5

1、以专业人员介入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经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需求的诸多不足中,最严重的是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进而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这正是目前学校教师无法解决的难题。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可以给老师适当的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给予他们解决孩子基本问题的技巧。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骋请心理咨询师或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作为兼、专职教师帮助孩子渡过情感缺失时期,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

2、通过副班主任制度关爱留守儿童生活。留守儿童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一个班级留守儿童达到一半以上,一位班主任已经不能胜任其职责,许多留守儿童因为得不到老师的关爱与帮助而失落,甚至成绩变差、性格变坏。在留守儿童较多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请班级任课老师担任副班主任,或者请生活辅导员担任多个班级的副班主任,关爱留守儿童生活。不过在实施过程中,要明确两位班主任的职责,以免互相推诿。

3、鼓励发展寄宿制学校。父母外出,学校是孩子最好的归宿。在学校全面实行寄宿制的时候,学校甚至有着家庭教育的作用。在寄宿制学校全盘托管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学校不仅能保证孩子的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威胁。开始时可以采取部分寄宿制,让一部分迫切需要的孩子享有这种待遇,然后慢慢推广。若不能实行寄宿制,学校应该考虑在家庭交纳一定费用的情况下解决孩子的午餐问题,尤其是路程较远的孩子的午餐问题,满足孩子们的最低生活需求。

二、提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

学校教育是核心,家庭教育是基础。在把握学校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正如前文所述,目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至少存在两大缺陷:一是父母远在千里之外且工作烦累,无心也不能直接辅导孩子;二是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文化素质低、教育观念陈旧常常教育失当。鉴于此,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有两种途径值得尝试。

1、建立父母、孩子与学校的联系纽带。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关爱是最为重要的,父爱、母爱教育比任何教育形式都管用,在孩子的教育中要充分发挥父母亲的作用,所以得建立与父母联系的纽带。家访是联系三者的重要纽带之一,重要的是要将家访制度化。老师定期向留守儿童在家的父母了解孩子情况,同时将孩子在校好的或环的表现全告诉家长。在家访中得注意两点:一是家访必须是定期进行;二是避免家访的误区,即老师通常只有在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才家访,使家长以为只要老师家访就是孩子出问题了,使之对老师有抵触情绪。除家访外,学校可以建立学生家长通讯资料库,并注意经常更新,适时的将孩子在校表现通过信件、电话形式告知家长;同时,老师应该主动给家长提供联系方式,以便家长主动联系。

留守儿童教育例6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47-01

我国劳动力人口流动不断加剧,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业机会少,农村劳动力不得不离开家乡到发达地区去务工,子女不得不留在家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的一大难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家庭教育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是当前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留守儿童存在着比较强烈的心理诉求问题。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大部分人群都具备生理需求、归属需求、安全需求、自我实现以及受人尊重、需求。留守儿童吃穿住现在都不成问题,然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最需要的是心理需求,是对亲情的依赖。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母爱父爱的滋润,没有安全感,隔代溺爱造成了留守儿童矫情和脆弱。留守儿童往往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或者讥讽,容易受到其他学生的歧视和欺负,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自卑心理,他们更渴望自父母能够在自己身边,没有心理归属感和安全感。当前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挣钱他们,缺乏和孩子进行相处和交流的时间,这些儿童基本上远离父母的关爱,他们得不到应有的温暖,长此以往,就会给学生形成自卑心理,性格变得较为古怪,不愿与他人交往,缺乏与人沟通的基本意识和能力,不仅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甚至影响他们的生活及未来发展。

2.学校教育缺失

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的家庭环境、生长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城市儿童一般情跟随父母长大,他们不缺吃穿住用,更不缺家庭的温暖和关爱;而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他们更需要得到心灵的慰藉,他们需要安全感,需要不断增强自信心,在父母关爱呵护的阳光雨露下更好地生活和成长。但是,农村学校课程设置城市全一样,没有兼顾到农村学生的实际,不能针对学生的心理诉求和发展需要开展相关课程,他们需要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来心理辅导,而这样的课程较少机会。因为受到经济条件制约,农村中小学一般情况下仅仅有必备的基础科目,缺少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由于生活条件、工作待遇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农村学校师资力量非常薄弱,能力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通过各种途径转入到城市,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严重流失。尽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通过特岗等招收了一部分大学生,但是,她们缺乏教学经验和阅历。农村留下来的中学教师也只能满足基本的教学任务。

3.社会环境因素给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由于学校规模招生规模以及生源地不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远远赶不上城市教育发展,使得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紧缺,教学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同时缺乏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学校就没有能力对农村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照,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也与我国严格的户籍制度有关,当前的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结构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很多的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够到教育资源丰富和教学方式比较先进的学校去接受教育,农村留守儿童不能享受其他先进地区、发达城市应有的教学资源。

二、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1.注重实施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举足轻重,从整体上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务必重视家庭教育,这就需要村委会创建当地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整理归类,引导儿童积极主动有意义的活动。尤其是在节假日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关怀,充分发挥当地村委会、妇委会的作用,送礼一定的小礼物,或者组织他们参加一定的活动,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心灵慰藉,给予他们心理安全感,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家庭温暖,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第二,针对劳务输出大省,倡导父母对儿童更多的监护,让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父母真正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照顾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利用多种形式更好地引导儿童和家长沟通和交流,强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义务。第三,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教育宣传,给留守儿童监护人提供更好的儿童教育方法,让农村的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心理安慰,让他们更有安全感,促进他们更好地生活成长,塑造他们完美的心灵。

2.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

学校应该根据留守儿童实际,组织实施法制平安讲座,帮助儿童更好的自我防护,降低减少各种安全事故,不断增强他们的安全感,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排解各种疑虑,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灵关爱,减少和排除各种心理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让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有更多的交际沟通机会,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帮扶。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关注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情感等问题,教师实施角色转变,让留守儿童不仅从老师那里得到知识能力,还能够找到更多的家的温暖,能够得到更多的父母般的亲情。

3.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切实改变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教育状况,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第一,政府加大对教育投入,针对当前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寄宿制学校,给予农村学校更多的教育投入,引进较为先进的教学设备,不断丰富教学资源。第二,农民工集聚城市建设农民工子弟学校,让这些留守儿童能够留在父母所在城市或地区接受义务教育,这样就能够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学校的双重教育问题。此外,我国各地公立学校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接受更多的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并且在教育过程中,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温暖,消除他们的心理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激励,促进他们健康的生活学习和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充分发教学校、政府、家庭等方面的综合作用,针对问题提出更多的解决策略,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能够让他们得到更好的教育,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和发展。

留守儿童教育例7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在户籍地以外的地方谋生,把未成年的子女留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多与一方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甚至是父母的亲戚、朋友等。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较之其他孩子而言,他们的成长环境是不够健全的,他们从小缺乏父母亲的关爱,使得他们极易在认识、价值观等问题上产生异常。

一、留守儿童受教育现状

1.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是属于隔代监护,尤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抚养为主导,由于农村老年人文化素质低下,思想教育落后,或者是年事已高,很大部分老人已经无法承担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问题。还有的老年人重男轻女思想较为严重,他们总是认为,让女孩子上学是“花钱给别人家教育孩子”,所以,留守儿童中女童的受教育权利往往总是很轻易地就被剥夺了,加上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各方面的监管不够严格,很多孩子无法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他们中有的读完小学就得外出打工,打工的过程中结婚生子,他们的孩子再一次成为留守儿童,悲剧再一次重演。

2.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对于现在的留守儿童来讲,他们的父母有大部分是现在所谓的“80后”,而他们的爷爷奶奶大部分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由于年纪太大,加上思想水平的落后,很多老年人根本无法履行他们的监护责任,或者是用他们曾经教育子女的思想来教育孙子女,这种隔代教育的结果往往无法满足现代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

3.学习能力不强

存在于留守儿童身上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学习能力较差。由于他们从小缺乏家庭教育,较之其他的孩子,他们起步较晚,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叫“输在了起跑线上”。不够自觉、缺乏自律、心不在焉等都是现在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者由于家庭原因,他们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整个家庭缺乏学习的氛围,导致留守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不浓,甚至厌学、逃学等。

二、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因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是孩子学习的主要阵地,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而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从小就缺乏了这样一位“启蒙老师”,在他们的生活中,从来就没有人教育他们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对的,什么事情是错的。在遇到一些他们自己没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由于缺乏父母的知道,他们往往是迷茫的。加上农村教育意识的淡薄,总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就万事大吉了,而不管孩子心理上的教育,总觉得“那么小的一个孩子,他懂什么”,不懂得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

2.农村教育条件的制约

城乡二元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农村小学教育条件较之城市的学校来讲,要落后得多。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及严重的小农意识的影响严重地阻碍着先进文化的传播,很大程度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使得农村小学教育难以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如何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

对于农村小学而言,留守儿童占了一个相当大的比重。那么,如何加强对留守儿童语文教育的监督力度,如何让留守儿童跟其他儿童一样,享受一个健康的受教育环境?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1.多一份关心,多一点爱

留守儿童大多是缺乏关爱的,他们的内心较多缺乏安全感,自卑心态比较容易产生。在一个课堂上,留守儿童往往比较胆小、不敢当众讲话、不善于表现自己、羞怯等。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多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尤其是那些特别胆小特别害羞的,应多给他们一些关照,让他们有受重视的感觉,让他们不断克服自卑心态,敢于在公众场合大胆地展现自己。例如,在课余时间可以多和留守儿童交流,让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课堂提问的时候,多提问那些比较害羞的学生,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让他们敢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

2.尽可能地和留守儿童父母沟通

作为一名教师,面对如此多的学生,其精力总是有限的,因此,和留守儿童父母沟通,让他们多抽时间关爱自己的子女,也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例如,对于大部分留守儿童而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们大部分不会去买课外读物,从而减少了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而在儿童时代,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速度是相当强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和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告诉他们孩子在这个阶段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他们的孩子哪些方面有所欠缺,让他们多花心思在孩子身上,就算通过电话沟通也可以,让父母更多地参与到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来。

3.重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例8

【中图分类号】G420

1、前言

伴随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持续深入,进城务工人员总量持续增加,农村较多夫妻一同或者一方外出打工,进而导致形成了较多的留守儿童。该类现象将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形成,即亲情关爱、儿童教育、健康安全以及生活照顾等层面均会形成不良问题。为此,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尤为重要。

2、父母应做好家庭教育

儿童成长生活阶段中,父母是其第一任教师,与儿童关系最为亲密,父母言行将影响儿童一生。倘若儿童接受不到家庭的良好教育,那么父母将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更应做好家庭教育。首先,应做到长爱。通常较多父母错误的认为,只要尽到家长职责,符合孩子成长生活的物质需要,确保其健康生长便可。实际上,这样的爱仅仅能够称为短爱。在此之上,令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受到优质的教育,符合其心理需求,方能做到长爱,令儿童们的身体与心理均能够健康成长。再者,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无法对孩子进行以身示范的教育,为此,应多利用各类学习渠道,基于网络平台、丰富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持续的升华自身道德品质,形成丰富的文化素养,积极探究孩子们呈现出的成长规律,科学掌握培养教育孩子的有效方式,提升引导教育孩子的综合本领,方能真正升华家庭教育整体水平。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应经常同孩子取得沟通交流,并时时刻刻注重教育引导孩子正确的发展。信息时代,各类通讯手段较为发达,父母虽然出门在外,但是可以通过每天同孩子打一通电话,视频聊天,把握孩子的发展变化,关爱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状况。对于孩子取得的点滴进步应给予积极肯定的鼓励与表扬,令自身时时刻刻均仿佛仍旧在孩子的身边,令他们体会到亲情温暖,没有被父母所忽视。这样留守儿童自然而然的会充满信心,心情愉悦,干劲十足,学习热情高涨,进而实现更大的进步。

3、学校强化培养教育

3.1实施全过程教育管理

为强化培养教育,学校应实施全过程管理,每逢新学期学生报到,教师应及时统计学生家长外出务工状况,登记监护人的变化状况。应快速更新掌握资料,做好留守儿童登记管理工作,获取充足的信息,进而为后续管理、经常教育提供有效支持。另外,应在教师培训工作中有效囊括关爱留守儿童以及培养教育的有关内容,全面提升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综合能力。应有效激发少先队以及团组织核心作用,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健康成长作为团队主题开展德育教育实践活动。

3.2优化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学校应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作为重点核心,囊括到教学计划之中,引进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强化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应真正的令留守儿童明确,父母虽然没在身边,然而他们对自己的爱别无他养,仍旧是永恒真挚的爱。同时,应开展丰富生动的体育锻炼、艺术活动与社会实践,引领留守儿童全面参与,利用一帮一结对子、手拉手等活动,令留守儿童的进一步扩充交往面,开创良好的校园环境,避免其产生孤独情绪。教师应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以及思想动向,积极回应其现实心理需求,强化师生交流以及感情沟通,有效的补充留守儿童欠缺的亲情关爱。同时,应做好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令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阶段中,价值观以及态度情感实现充分良好的发展,全面提升自主学习实践技能。实践工作中,教师应坚决杜绝对留守儿童进行标签化管理,应合理的运用教育方式,应对其心理存在的问题。

3.3完善法制安全管理教育

学校应积极创建安全管理工作责任体制,对学校、家庭以及社区教育培养留守儿童的责任做到依法合理的分解。应有效组织安排安全逃生演练,提升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救助、安全防范、避难应急实践能力。在安全教育工作中,应引导农村留守儿童时时刻刻提高警惕、预防溺水、中毒、交通事故与煤气中毒意外。应创建针对留守儿童的安全管理工作预案,制定突发问题应急管理制度。对于其在校期间发生的突然事件,学校应第一时间作出依法且快速的救助处理,并立即联系留守儿童家长以及监护人。另外,应依据相关要求及时上报有关单位。应全面贯彻落实未成年人安全保护法律制度,预防对其人身安全造成不良侵害的犯罪行为,确保留守儿童享有合法权益。应积极开展普法知识、法律宣传教育,提升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意识,快速的纠正其错误行为,避免留守儿童触犯法律规范。

3.4加强联动机制

各个学校以及班级应合理组织建设家长委员会,建立联系信箱、交流群,通过委员会组织与留守儿童家庭取得联系,给予必要的关爱。同时,该委员会可良好的辅助学校做好留守儿童管理教育,并给予困难家庭有效的帮助,积极化解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问题,有效的激发家长学校优质作用。另外,应强化对留守儿童家庭监护人以及家长的引导教育,提供优质服务,有效强化整体家庭的管理教育意识与实践能力。应积极联合有关机构、工委、妇联等,创建完善的家庭教育责任管理监督体制,尽可能的减少父母一同外出务工时间,并促进家长定期回家看望留守儿童,令家长进一步明确自身应承担的监护职责,进而由根本层面有效缓解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矛盾问题。教师应强化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探访管理工作,全面把握儿童心理状态、思想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学习特征,作出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

3.5注重社会关爱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教育离不开社会的全面关爱,各个社区应发挥自身优势,建立文化活动、服务站,进一步优化管理工作体制,确保规范运行实施。应利用广泛的宣传途径提倡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并可组建托管中心,预防留守儿童无人照看的问题。应创建十六岁以下留守儿童管理登记体制,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相关单位应积极采用信息化手段,快速网络通讯途径组织开展丰富活动,便于务工家长同留守儿童取得联系,发动一切社会力量,开展多元化的关爱活动,进而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创一个积极向上、健康优质的成长发展环境。应积极的利用假期时间组织丰富的夏令营与冬令营活动,为留守儿童以及家长创建团聚的活动机会。另外,应进一步扩充教育基金用途,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公益性活动,进而真正的营造良好的教育管理社会氛围。

4、结语

总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做好教育管理尤为重要,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实践策略,完善联动机制,注重社会关爱教育、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全过程教育管理,方能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阳光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教育例9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陷,使得留守儿童在生理和心理成长等方面都面临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1.亲情缺失不利健康心理的形成

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避风港,家庭的温暖是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留守儿童极少,甚至根本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引导,而他们的心理变化,父母也知之甚少或根本无从得知,就更谈不上教育与引导了。这种亲情的缺失,导致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对他人、集体漠不关心,脾气躁,自控能力差,动辄就发脾气,甚至大打出手。

2.隔代教育导致留守儿童性格缺陷

隔代监护是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的主要方式。一部分祖辈们由于所生活年代条件差、社会环境相对单纯,令他们更多的是为生计奔波,而无法为子女的成长教育过多考虑,更谈不上宠溺孩子,当孙辈被他们代为看管时,他们把这曾经忽略的对子女的关爱加倍地施予到了孙辈身上,久而久之,导致了孩子刁蛮性格的形成;与此相反的另一个极端是,一些祖辈对孙辈严格要求,孩子稍做错事,就棍棒相待。祖辈严加管理是好事,但这种只有高压的管教,也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孩子叛逆性格的形成。这些性格的裂变,都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监管人文化偏低无法辅导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波动大

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低文化、低素质,使监护人自身的修养、意识、教育方法等都存在不足,根本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辅导,这就使得孩子们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来自学校里的学习和教师的辅导。但是,孩子毕竟年龄小,持久性差,根本无法把教师在课堂里传授的知识全数收于大脑,这就使得大部分留守儿童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作业拖拉马虎,学习成绩差,波动大,最终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二、改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对策及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充分发挥自己在教育力量上的优势,切实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1.家校联系,共同努力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应通过家访,形成一个家校合力的和谐的教育氛围,共同维系、巩固教育成果。一方面,通过家校联系,加强与临时监护人、家长的沟通,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培训,使其在监护过程中对孩子的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另一方面,通过家校联系,及时把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习、行为和思想动态以及孩子的点滴变化通知家长和临时监护人,让他们能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分享孩子的进步,体验正确教育方法的成功,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教育的方法与方向。此外,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2.创设环境,陶冶情操

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可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健康活跃的气氛感染人;创造赏心悦目的卫生环境,以优美的校园环境熏陶人;竖立张贴各种形式的标语警示牌,以鲜明生动的语言教育人。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如文化长廊主题宣传、墙报设计、作文比赛、小学生运动会、讲故事比赛等,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加强学风、校风建设,培育校园精神,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减少留守儿童在校外逗留的时间,避免他们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毒害。

3.爱心倾注,耐心教导

留守儿童教育例10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248-01

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键全发展形成的影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成了学校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些孩子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正面教育或教育不当,将不仅会出现成绩下降现象,还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何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已成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更是班主任值得重视的问题,以下结合自己的多年班主任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建立档案、多沟通

据调查,有15%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0.2%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有的就比较冷漠,孤僻等不良心理。班主任要想真正关爱好留守儿童,首先就应对留守儿童有全方位的了解。班主任要积极地为留守儿童建立详细的档案,以起多沟通的作用。如:家长姓名、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年龄等情况,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同时,并适时根据本班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档案的相关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建立起学生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渠道,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联系网络。同时,与家长沟通,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2 用心关爱、多引导

父母“关爱缺失”导致严重的“感情饥饿”,这是留守儿童的共性。上世纪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引力的心理》中指出:“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该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以连接母子之间的“爱”,因为他们可以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如由于在感情上缺少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应该用真爱教育引导留守儿童,在工作中应把爱放在首位,因为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爱,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针对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亲情关爱,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注重从平时生活细节、亲情体验、心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力争让留守儿童找回亲情、找回快乐,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健康成长。

3 利用活动、多鼓励

留守儿童往往存在慵懒、冷漠、不思进取的心态,矫正的良方是“集体精神”,班主任只有把工作做到细致入微,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而在细致管理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集体活动之娱乐、导向、育人的功能。同时要积极组织留守儿童参与学校各项有意义的活动,让留守儿童积极参加各种各样有意义的活动,有序的培养他们的文明习惯,组织他们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例如:在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中,我们应该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多鼓励他们报名参加各项比赛,并告诉他们比赛的结果如何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大家一起来享受比赛的过程,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我们班的余志强,在老师们的眼里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留守生,在一次校运会报名期间,我鼓励、动员他报名参赛,并让他看到我的真情:孩子,我只在乎你的参与,成绩是其次。之后,他每天自己去训练,在比赛中他的成绩虽然不理想,但却令我看到他的另一面,在校运会期间我们班的啦啦队、救护队中都看到他的身影。当看到他手捧班总分一等奖的奖状在默默地笑着看时,我就知道他已融入我们这个大集体了。自此,他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各方面都有了进步。

4 挖掘闪光、多表扬

留守儿童大部分性格比较孤僻、自卑、害怕群体生活。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督促,很容易使“留守儿童”们变成了“问题学生”。但留守儿童并不一定都是问题学生。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留守儿童,发现他们的优点。他们中也有自立自强的,部分留守儿童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水平远高出其他同龄人。如何转化他们呢?我的经验是挖掘其闪光点,善待他们,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都会有发光的时候。比如,班上的甄健强,家境比较特殊,父母外出打工,常年寄居在年迈的外公家,从小性格孤僻,不参加班集体活动。但他爱好打篮球,且有一定的球技。我利用一次校际篮球比赛对他进行转化教育:“我很早就发现你有打篮球特长,现举行校际赛,班中同学一致推荐你去参加,你愿意吗?”听后,他有点吃惊,但我从他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乐意接受。此后,我又多次和他聊天,鼓励他树立信心,用我的球技和他比赛,他果然变了,每天下午都留下来与班的其他同学训练球技,最后,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从此,他完全变了,非常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成绩也提高很快。班主任要珍视留守儿童的这些闪光点,利用一切契机激励、表扬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精神。

总之,留守儿童也是国家的未来,也是祖国的希望,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新使命,班主任有责任担负起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任。作为班主任应该多关心、爱护留守儿童。尽量做到给留守儿童更多的爱,让爱渗透他们的心灵,温暖他们那颗冰冷的心,让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2006(1).

[2] 何宇,郭俊位.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浅析及对策探讨[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