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8 09:25:58

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

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例1

校本教研是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它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教学研究机制。以校为本的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校本教研是以行动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式的,因此校本教研应充分关注研究活动中教师的主体性、研究的实践性、研究目的的行为指向性、研究过程与教学过程的趋同性。

面对语文新课程,我们的校本教研应该从哪些方面展开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确定研究专题,进行深入研究。

1. 新课程理念的研究与探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与新课程理念有关的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怎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语文三维目标的落实问题,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问题……实践中有的老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机械地设计课堂活动,甚至使活动语文论文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这些现象表明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还不够透彻,有时甚至产生了误解,由于理解出现偏差,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就会对教学活动作出庸俗化的处理。

带着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新课程理念的研究和学习方面进行校本教研。

研究专题可以从宏观角度展开,也可以从微观角度进行研讨。宏观角度的研究专题,如新课程理念在语文课堂中的体现、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方法;微观角度的研究专题,如怎样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的制订、练习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等等。宏观角度的校本教研一定 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否则就会架空。

这方面的校本教研一般可采用专题研讨会、教育论坛、教育沙龙等形式进行。

2. 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与探讨

如何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广大教师直接面对的问题。这方面的校本教研应该尽量从微观角度展开,重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定位和具体落实。语文课程目标的分年级达成问题、语文课程目标的细化描述问题、语文课程目标达成的螺旋上升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继承与创新(人文性与工具性)等课题都很有价值,值得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深入探讨。

这方面的研究可采用研讨会、教育论坛、论文写作等形式。无论哪种形式,都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研讨,否则就会失去校本教研的价值。

3. 新教材研究与探讨从事新教材教学必然要对新教材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有时是无意识的,随意的,而我们所说的校本教研则是要求我们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有目的的研究与实践 新教材包括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总体研究、局部研究、编排顺序研究、实施策略研究等。如可以研究新教材的结构问题、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关系问题、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衔接问题、苏教版教材的学习专题问题、教材与读本的关系问题、教学顺序安排问题、弥补教材不足的方法问题等。我们还可以对文本进行具体研究,包括课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研究、课文注释的研究、课文不同版本的研究、单元或专题内课文与课文的关系研究等。

新教材研究与探讨可以采用个人研究和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方法。集体研讨可以采用备课组交流合作、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活动、论文写作等形式,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较大范围的教材研究。

4.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与探讨围绕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与探讨,是校本教研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极有研究价值 从事语文新教材教学,我们会遇到许多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制订计划,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进而反思总结,再进行新的实践,一定会有许多成果,关键是我们要做发现问题的有心人。只有在教学实际中发现了问题,我们才能进行研究。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可以研究的问题很多,宏观层面的如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课型研究,活动体验、文本研习、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研究,预习课与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合作学习的模式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分层教学研究、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研究等;微观层面的如一堂课教学过程的反思和研究、教学方法运用的反思和研究,甚至对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步骤和细节都可以进行反思和研究。

课堂教学研究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作为我们的理论支撑,应该是有意识地主动地开展研究。课堂教学的研究采用较多的是研究性教学、议课评课、个案分析、反思总结、论文写作等方法,围绕一定的内容进行专题研讨、调查学生的教学反应、师生共同座谈交流等也是常用的方法。

5. 课外阅读研究与探讨实施语文新课程,必然会遇到课外阅读问题,这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无法回避 但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教材编写者之间有比较大的距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不能采用自然主义的态度,而是要进行恰当的引导。这方面的课题是很多的,如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引导研究、语文读本运用的策略研究、名著阅读的引导、名著讲座方法的运用、西方现代派与学生的价值观等。

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例2

开题报告, 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 批准的选题计划。 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 展研究等问题, 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 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 研究的地位和价值, 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 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 这个课题就无法很 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

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就是课题方向确定之后, 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主研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研究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是对课题的再论证和再设计。

二、开题报告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完善实施方案,明晰研究技术线路,再次论证研究课题重要一步。

三、开题报告论证的主要内容

1、审定课题名称。一是看名称表述是否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二要看名称是否简洁,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如:应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听读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和学习策略形成之影响、借助信息技术,变革学习方式、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幸福成长。

2、寻找研究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充分、贴切、准确,不要贴标签,拉大旗,喊口号。

3、分析研究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实际。

4、查清研究现状单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现状。用书检和网检的方法。

5、论证研究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

6、阐述研究意义有现实意义;有历史意义;有实践意义;有方法论意义。

7、界定核心概念。就是对关键词、关联词的概念、意义、本质、联系进行阐述。

8、完善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程序;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措施;落实研究内容;提供研究方法;划分研究阶段;落实研究人员;预测研究成果效应;建立研究组织;规划研究管理;分析规划研究的保障。

四、开题论证的方法以综合评价为主:一是课题单位的自我论证评价;二是同行的论证评价;三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论证评价。由预审、初审、学术评审、综合评审四个阶段组成。预审与初审可在开题前后的时间里进行。 重点侧重在课题选择和课题计划的制订上。学术评审与综合评审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放在计划实施与成果的预期鉴定上。

五 、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 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 同时也可以看出今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分占有材料, 要认真对材料进行分析、 综合、 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1)课题、问题的提出? 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 B、提出和研究的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 C、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国外的,省市县内外的研究的,单位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进行了那些研究? D、问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什么贡献? E、问题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以上几点要求做到: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能理解把握。

(2)课题的界定:对课题题目的界定;对条件词、关键词的界定,包括内涵与外延。

(3)改革的主张、研究设计。 A、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可以是哲学的、政治理论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B、研究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分目标,目标要实在,要可行。和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 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C、研究的具体内容。内容要紧扣课题的目标来分解。 D、研究的方法、原则与策略:方法、原则与策略的理论支撑;方法、原则与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则与策略的活动性。课题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 和怎样做 。 E、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F、预测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G、有效的组织保障: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H、其他保障:如课题组活动时间;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6、简短的结语。开题报告的结语要简洁,可以对课题管理部门提希望,给研究人员提要求,可以表示课题组的态度和决心。

7、可以写上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撰写开题报告时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数据、论点、文章要按要求注明出处。反映出课题组严肃的科学态度,体现出开题报告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尊重他人劳动的体现。可以是页末注(脚注,在本页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后或篇后 注) 、文内注(行内夹注)和书后注四种。 开题报告也可以有致谢 。对于曾经指导、参加过选题、论证,或对此工作提供建议或便利条件,而又没有在课题组的同志,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感谢。开题会上,有关专家必须详细审查开题报告,向研究者提问质疑。但开题会不同于成果鉴定 会,更主要的应该是完善方案。在确定研究有明显价值的前提下, 论证双方应全力讨论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修改补充方案。专家审查的内容包括:1、选题是否当,是否符合立项条件;2、课题论证是否充分;3、负责人的素质或水平是否能承担此课题;4、课题组力量如 何或分工是否得当;5、资料准备如何;6、最终成果预测如何;7、是否具备完成本课题所 需的其他条件;8、经过比较,本课题是否有更合适的承担人;9、其他原因(加以说明) 。

开题报告简写

学 生: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例3

一、课题开题报告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 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 批准的选题计划。 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 展研究等问题, 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 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 研究的地位和价值, 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 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 这个课题就无法很 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就是课题方向确定之后, 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主研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研究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是对课题的再论证和再设计。

二、开题报告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完善实施方案,明晰研究技术线路,再次论证研究课题重要一步。

三、开题报告论证的主要内容

1、审定课题名称。一是看名称表述是否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二要看名称是否简洁,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如:应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听读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和学习策略形成之影响、借助信息技术,变革学习方式、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幸福成长。

2、寻找研究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充分、贴切、准确,不要贴标签,拉大旗,喊口号。

3、分析研究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实际。

4、查清研究现状单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现状。用书检和网检的方法。

5、论证研究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

6、阐述研究意义有现实意义;有历史意义;有实践意义;有方法论意义。

7、界定核心概念。就是对关键词、关联词的概念、意义、本质、联系进行阐述。

8、完善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程序;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措施;落实研究内容;提供研究方法;划分研究阶段;落实研究人员;预测研究成果效应;建立研究组织;规划研究管理;分析规划研究的保障。

四、开题论证的方法以综合评价为主:一是课题单位的自我论证评价;二是同行的论证评价;三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论证评价。由预审、初审、学术评审、综合评审四个阶段组成。预审与初审可在开题前后的时间里进行。 重点侧重在课题选择和课题计划的制订上。学术评审与综合评审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放在计划实施与成果的预期鉴定上。

五 、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 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 同时也可以看出今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分占有材料, 要认真对材料进行分析、 综合、 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1)课题、问题的提出? 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 b、提出和研究的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 c、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国外的,省市县内外的研究的,单位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进行了那些研究? d、问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什么贡献? e、问题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以上几点要求做到: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能理解把握。

(2)课题的界定:对课题题目的界定;对条件词、关键词的界定,包括内涵与外延。

(3)改革的主张、研究设计。

a、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可以是哲学的、政治理论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b、研究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分目标,目标要实在,要可行。和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 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c、研究的具体内容。内容要紧扣课题的目标来分解。

d、研究的方法、原则与策略:方法、原则与策略的理论支撑;方法、原则与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则与策略的活动性。课题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 和怎样做 。

e、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f、预测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g、有效的组织保障: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h、其他保障:如课题组活动时间;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6、简短的结语。开题报告的结语要简洁,可以对课题管理部门提希望,给研究人员提要求,可以表示课题组的态度和决心。

7、可以写上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撰写开题报告时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数据、论点、文章要按要求注明出处。反映出课题组严肃的科学态度,体现出开题报告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尊重他人劳动的体现。可以是页末注(脚注,在本页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后或篇后 注) 、文内注(行内夹注)和书后注四种。 开题报告也可以有致谢。

对于曾经指导、参加过选题、论证,或对此工作提供建议或便利条件,而又没有在课题组的同志,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感谢。开题会上,有关专家必须详细审查开题报告,向研究者提问质疑。但开题会不同于成果鉴定 会,更主要的应该是完善方案。在确定研究有明显价值的前提下, 论证双方应全力讨论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修改补充方案。

专家审查的内容包括:

1、选题是否当,是否符合立项条件;

2、课题论证是否充分;

3、负责人的素质或水平是否能承担此课题;

4、课题组力量如 何或分工是否得当

;5、资料准备如何;

6、最终成果预测如何;

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例4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就是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主研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研究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是对课题的再论证和再设计。

二、开题报告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完善实施方案,明晰研究技术线路,再次论证研究课题重要一步。

三、开题报告论证的主要内容

1、审定课题名称。一是看名称表述是否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二要看名称是否简洁,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

2、寻找研究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充分、贴切、准确,不要贴标签,拉大旗,喊口号。

3、分析研究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实际。

4、查新研究现状——单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现状。用书检和网检的方法。

5、论证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

6、阐述研究的意义——有现实意义;有历史意义;有实践意义;有方法论意义。

7、界定核心概念。就是对关键词、关联词的概念、意义、本质、联系进行阐述。

8、完善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程序;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措施;落实研究内容;提供研究方法;划分研究阶段;落实研究人员;预测研究成果效应;建立研究组织;规划研究管理;分析规划研究的保障。

四、开题论证的方法以综合评价为主:

一是课题单位的自我论证评价;二是同行的论证评价;三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论证评价。由预审、初审、学术评审、综合评审四个阶段组成。预审与初审可在开题前后的时间里进行。重点侧重在课题选择和课题计划的制订上。学术评审与综合评审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放在计划实施与成果的预期鉴定上。

五、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例5

Lei Min

(Guangxi Textile Industrial School,Nanning 530007,China)

摘要: 在中职校本教研立项工作当中运用价值工程理论,通过开展价值分析辅助完成课题论证,有助于提高中职校本教研课题立项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优化中职校本教研立项工作、提高教研项目应用水平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Abstract: Using value engineering theory in the school-based research projec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and conducting the value analysis to assistant complete topic demonstration, which helps to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pplicability and maneuverability of secondary school-based research project approval, realize to optimize secondary school-based research project approval, and improve the research project application level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关键词: 价值工程 优化 中职校本教研

Key words: value engineering;optimization;secondary school-based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148-01

0引言

中职校本教研是指中职学校从本校实际需要出发,就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一线教育工作者为主体,通过一定的研究方法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用于本校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研究活动,也有人将其形象地形容为“草根化”校本教研。由于中职校本教研工作的主体是中职一线教师,与专业研究机构专家或高校教师相比,“草根化”的中职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科学的研究方法、丰富的教研工作经验和深厚的科研能力功底等问题,对如何开展好校本教研立项工作、提高课题立项质量存在着一定的困惑。价值工程虽然是一门工程技术理论,但由于该门学科以最少的费用换取所需要的功能为基本思想,以促进老产品的改进和新产品的开发为核心内容,因此与强调推陈出新、注重应用价值的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具有一脉相通之处,许多有益的理论和经验值得中职校本教研立项工作参考和借鉴。

本文提出将价值工程理论运用到中职校本教研立项工作当中,通过开展价值分析辅助完成课题论证,实现优化中职校本教研立项工作、提高教研项目应用水平和经济效益的目的。运用价值工程理论开展价值分析对中职校本教研立项工作所产生的良性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中职校本教研工作者在选题立项阶段进一步明确教研课题命题的价值取向,提升立项工作的针对性

价值工程把“价值”定义为:“对象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之比。”而运用到中职校本教研立项工作当中,不妨把“价值”理解为开展该教改项目所有可能得到的回报和效益,即完成立项课题的价值论证。中职教研工作者在开展选题立项工作之时,对所确定的研究方向以及初步拟定的教研命题可自我询问并依次回答“这是什么”、“这是干什么用的”、“它的成本多少”和“它的价值多少”等问题,同时运用信息收集的理论,对该教研项目进行反复论证:本项研究成果在本校本专业教育教学范围内有什么价值,在学校总体工作范围内有什么价值,在本地区职业教育教学领域范围内有什么价值,与该教育教学领域学术前沿同类研究项目相比较有什么价值……通过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平台逐次对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评估观照,开展成本和价值的核算,进行功能分析,从中不断挖掘该教研课题的创新点和应用性,在此基础上调整教研方向和教研命题,在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下确定教改研究的对象、功能和主要内容,有助于教研团队明确教研立项的价值取向,提升立项工作的针对性,减少教研立项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效避免重复建设或低水平建设。

2有利于优化教研课题的替代方案,提升立项工作的品质和可操作性

中职教研工作者对初步拟定的项目实施方案(初稿)可继续自我询问并依次回答下列问题:“有其他方法能实现这个功能吗?”、“新的方案成本多少?功能如何?”、“新的方案能满足要求吗?”。在进一步明确对象功能、理清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提出项目研究的改进方案,对改进方案与项目实施方案(初稿)进行优缺点比较、分析和评价,依照节省成本的潜力及功能的改善做评估排序,在此基础上形成替代方案。替代方案一般选择排序最前即节省成本潜力最大、功能改善最完善的改进方案,或是在整合改进方案与项目实施方案(初稿)的基础上完成。经过优化后的项目实施方案(定稿)与项目实施方案(初稿)相比应该具备可操作性强、性价比高、资源共享最大化的特点,能够更有力地推动中职校本教研工作顺利开展。

3有利于中职校本教研工作者进一步把握教研课题的生命周期,推动该项目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一般工程的生命周期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营运、维修和汰旧换新等阶段,教研课题也不例外,项目研究成果同样存在着规划、设计(或开发)、实施、维护和汰旧换新等阶段。中职校本教研活动与其它教研活动相比,最突出的特征为校本性,即课题源自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问题。研究的结果直接作用于改进本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正因为校本性是中职校本教研工作的最大特征,所以中职校本研究成果的适用范围和生命周期也因此受到了一定局限:相对于中职教育事业整体而言,每个校本教研课题所取得的成果都是阶段性、区域范围内的成果,指望通过一项校本教研成果的成功研发从而根本解决困扰一所中职学校乃至我国中职教育事业长期存在的教育问题,这是一种理想化、功利化但脱离现实的想法,中职校本教研成果无法也不应承载过多的社会功能。中职校本课题研究周期一般不超过三年,即一届全日制普通中职生的培养周期,否则就有可能因为教育政策、学校办学条件等教育环境的变化失去校本教研项目特有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因此在中职教研立项阶段应该建立起统筹观、全局观、系统观,注重项目研究的延伸性、层递性和前瞻性。既要抛弃“教研是教育专家的事情”、“教研会分散工作精力”的畏难思想,又要抛弃“教研是副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年纪大了,职称够了,教研没用了”的保守思想,而要建立起与时俱进的思维,善于从正在开展或已经结题的教研活动当中发掘新问题,开展延伸性、拓展性研究;或是根据形势、环境、条件的变化对教研成果产生的影响,开展完善性研究。

现阶段,在中职教改领域运用价值工程理论指导教改活动的开展尚未形成完全成熟的经验和固有模式。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特定的功能价值,同时都有它的成本与耗费,因而可以进行价值分析。这就需要我们中职教育者对“工程”的内涵进行扩展,运用价值分析的思维对教研教改项目的价值特性进行分析和比较,从中总结出适用于中职教改工作的方式方法,从而进一步扩展价值工程的应用范围。

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例6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在重视“双基”的基础上,进一步的选择是:

更重视过程

传统的单科性、学术性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是,重视的是学习结果,通常的形式表现为考试、尤其是升学考试的分数。研究性学习评价也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即对研究成果的报告、论文、作品、制作等也进行评审,但是,评价学生研究成果的价值取向重点是学生的参与研究过程。诸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知识整理与综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因此,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重视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

更重视应用

单科性、学术性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注意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应用,但是,这种应用的范围,更多的是在理解中的应用。研究性学习评价强调的是学生把学到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去,关注诸如社会的环境保护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问题、科学技术发展问题等等。在问题提出和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既促进学生对知识价值的反思,又加深对知识内涵理解和掌握,形成知识的网络和结构。因此,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知识和技能的应用,重视的是学生主动探求、创新勇气和能力综合等在更高层次的发展。

更重视体验

单科性、学术性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也注意学生学习中的体验,但不是评价中价值取向的重点。研究性学习评价非常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或跨学科、综合式学习中,对科学研究一般过程、方法、原理等的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一种实践过程。学生在实践中既发展了观察、思维、操作和表达等基本能力,更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十分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精神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发展。

更重视全员参与

单科性、学术性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注意全体学生主动学习。然而,由于学生个别差异的客观存在,往往力不从心,评价中价值标准比较划一,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强调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学习的潜能,为他们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性,也为个别化的评价方式创造了条件。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等价值取向的选择,反映为教育目标在不同的学校可能会各有侧重。如开放式主题活动课程,价值取向中可能多关注些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或体验等;跨学科综合式学习课程的评价,可能侧重关注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横向综合性理解、掌握和应用;分科课程中穿插综合性专题研究,可能比较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技能应用能力、探求能力等进一步拓宽、拓深和拓展等。这些侧重一般来说是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求上的不同,作为研究性学习价值取向上的选择,在总体上还是一致的。由于精神、态度、能力、气质等比较抽象,对它们价值程度衡量或判断的准则与尺度,以及质量要求的具体规定,目前还难以制定出令人满意的评价标准,因此,我们的想法是,如果能确定若干视角或观察点替代常规的评价标准,不同的视角也可以编制出对应的评价指标,还是可以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的。

二、评价的信息收集问题

1.信息的来源

研究性学习,重要的是学生主动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而不是研究的结果或成果。因此,过程信息包括结果或成果信息的充分和系统,是对学生研究性学习作出有效价值判断的基本保证。

与原有单科性、学术性课程及学生学习的评价相比,研究型课程及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信息,主要地不是由教师通过作业、测验、考试,以及观察、提问等收集学生学习的信息,而主要地是由学生主动收集和提供。例如开展小课题研究或主题研究活动,课题的报告或方案,评审与立题,课题研究过程以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成果及评审中的答辩等,课题小组及每个成员,在研究活动的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其中有文字的,有行为的,有静态的成果,有动态的实践,有外在的形象,有内在的体验,有物质形态的,有精神状态的等等。指导学生系统地收集这些信息,不仅是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进行价值判断的需要,是有效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等功能的需要,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研究型课程设置的时间不长,学生研究性学习评价信息的收集迫切需要加强工具的设计与开发。现在的中小学教学中除了学生的测验考试分数外,几乎没有什么规范化的收集与记录学生学习表现的方法。如果临时、突击性地收集信息,难免造成信息流失和失真。在近两年的实践探索中,有些学校已注意了对评价工具的设计与开发。如七宝中学在开展“开放性主题研究活动”时,设计制作了“课程实施用表”、“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表”、“访谈表”、“实验记录表”、“指导教师意见表”等10余种信息记录用表,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提供了比较充分的信息。

2.信息的处理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跳出片面追求定量分析的定势。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是激活学生分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主要不是严格意义上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实用价值或经济价值等。因此,评价大多不是常模参照,而是目标参照。简明、直观、具有诊断性,是研究性学习评价结果的理想模式。如何使评价结果表述得简明、直观、具有诊断性,文字、表格、简图等都各有长处,是值得引起重视并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尝试的。

教育评价中常用的有直接计数、工具测量与评定等方法。直接计数主要用于可以直接度量或点计的评价指标,如资料收集的数量、时间的运用、调查次数与人数等。工具测量是指有现成工具可以测量的评价指标。如设计的产品、模型等,根据测量工具测出的结果可以作出价值判断。

研究性学习的态度、能力、成果等部分中的多数指标无法直接计数或工具测量,大多需采用评定的方法。评定是指把评价对象的表现与某种标准之间作比较,然后作出价值判断。评定更具有综合性与主观性,更多的是评价者的感受与反映,与评价者对标准的理解及感受的敏感程度关系较大。评定结果的表述方法主要有语言描述、等级评定、程度定位等。这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答辩是评价结果目前被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评审教师或相关专家不是死扣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逐条对照打分后再作出判断,而是在查阅了学生的相关信息材料后,先与心目中经验参照标准之间作比较,作出直觉判断,然后再倒算出各具体指标的得分或等第。同时,在评审的答辩中,教师或相关专家对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某一方面价值、意义,或某一方面不足,能够直接与学生进行讨论,或肯定,或提出改进意见,评价结果一般能为学生直接接受。这种经验直觉判断及师生互动评价,看来是研究性学习比较适用的评价方式。一般来说,可以适当提高评价指标的综合程度,不必搞得太细。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评价的工作量,保持评价结果的整体综合性,另一方面只要有相应的工具辅助,指导教师完全可以胜任作出直觉判断,进行师生互动评价。

三、评价结果表示问题

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例7

课程理论的研究范围指的是课程理论要研究哪些方面的内容。如果我们追问“幼儿园课程理论究竟应该研究什么”的时候,就已经涉及幼儿园课程理论的研究范围问题。需要说明的是,以往人们热衷探讨的课程理论的研究对象与课程理论的研究范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研究对象是研究者自己建构出来的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而研究范围则是相对客观存在的一个疆域或者概念框架,不是具体需要研究的问题,而是确定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和类别。

探讨幼儿园课程理论的研究范围,有着现实的需求和重要性。正如奥恩斯坦等人指出的那样:“建立一种确定课程知识领域的框架是重要的。基本的课程知识对于从事课程研究,做出有关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决定非常必要。”明确幼儿园课程理论研究的范围,一方面对个体研究者来说,可以扩大研究的视域,列出课程基本问题的清单,帮助研究者建立一个完整的课程理论框架,明确自己对幼儿园课程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对课程理论本身而言,明确研究范围就有可能建立更加完善、全面和系统的课程理论,并寻找新的理论增长点,而不再囿于某个方面。然而还很少有人对这个问题做出明确、系统的回答,即便是有关幼儿园课程的教科书或专著,也没有关于幼儿园课程理论之研究范围的直接论述。而这些著作的体系安排又大多没有超出泰勒原理的框架,一般都只涉及幼儿园课程的概念、理论基础、编制及其实践模式等。这一方面说明研究者对目前幼儿园课程研究范围理解的趋同和狭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有关幼儿园课程研究范围的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在社会学、政治学、生态学、文化学等学科的渗透和影响之下,目前幼儿园课程的研究范围应该不再仅仅在泰勒原理的框架内徘徊了,而必须跨越泰勒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跟上时展的步伐,体现幼儿园课程理论和研究的历史感。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确定幼儿园课程理论研究的范围。一条比较可行的道路就是沿着历史的轨迹,看看历史上曾经有人对此说了些什么,以在一个更加宽广的视界里寻找答案。

一、一般课程理论对于课程理论研究范围的观点

对于课程理论研究范围的经典回答是泰勒在其名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以确定如下四个基本问题为前提: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唷旨实现这些教育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应该说,泰勒提出的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实是任何课程理论都绕不开的基本问题。泰勒原理一直被作为课程人和探索的基本原理,一直被用来指导大多数课程研究的设计,这其中也包括幼儿园课程。正如胡森指出的那样:“泰勒的课程基本原理已经对整个世界的课程专家产生影响。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原理,不管人们持有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毋庸讳言,泰勒原理为现代课程理论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划定了研究范围。问题在于,泰勒原理所勾勒的研究范围是课程理论研究范围的全部吗?实际上后来很多课程专家都对此做出了不同于泰勒的回答。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三种:

Posner认为课程研究主要涉及教育成果的研究、课程发展过程的研究、研究概念和目的的分析、教育材料的研究、学生的研究、学校和课室的研究。

Jenkins把课程研究的范围分为准基础的研究(哲学、心理学等)、与政策有关的课程研究、现存课程的分析、课程设计实施的研究、课程评价研究。

Goodlad指出课程研究应该关注三类现象:实质性现象——指的是目标、学科内容、、材料等课程的基本范畴,探究它们的实质和价值;政治一社会现象——关注课程发展的政治和社会过程;技术一专业现象——着重探讨那些使课程得以改良、配置或取代的个人或团体过程。”实质性现象属于课程本身,比较容易理解;政治一社会现象指的是政治、社会因素如何渗透到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当中;技术专业现象则侧重于课程设计和课程发展、课程实施等方法和技术。这三位专家的观点虽然各异,但是都对课程研究范围做出了不同于泰勒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课程研究的范围在逐步扩展,不再仅仅是泰勒所提的四个基本问题。

二、幼儿园课程理论研究范围的划定

相比之下,Goodlad的观点由于其分类标准明确清晰、简单易行,显得更为可取。下面我们就以Goodlad的观点为框架来划定幼儿园课程理论的研究范围。

(一)实质性现象

这类现象涉及幼儿园课程理论的基本范畴,主要有幼儿园课程的本质、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儿童与课程的关系、游戏与课程的关系、处理幼儿园课程的方式、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幼教课程模式、研究幼儿园课程的范式和方法论,以及未来幼儿园课程的发展走向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一类现象构成了幼儿园课程理论研究范围的主体。当前大多数课程研究涉及的正是这类现象。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这类现象中,并非所有的现象都得到了深入的研究或被触及,比如处理幼儿园课程的方式、幼儿园课程研究的范式和方法论等就很少进入研究者的视域。

(二)政治一社会现象

如果说,实质性现象涉及的是课程本身的范畴,政治一社会现象涉及的就是与课程相关的范畴。这类现象的研究基本属于课程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研究这类现象,也就主要是运用社会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探究课程运作过程中各个层面的政治一社会过程。换句话说,这类现象的研究将课程视为社会的中介,围绕知识的生产、分配、控制及权力的分配等对课程展开研究。从政治一社会这个层面来思考幼儿园课程理论的研究,就会发现以往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比较缺乏,或者说基本上还是空白。具体说来,研究政治一社会层面的幼儿园课程现象,主要涉及以下基本范畴:

1.课程结构的研究。课程结构,就是课程内容组成部分之间的内部关系。课程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宏观层面——大的课程门类之间的关系;中观层面——具体学科(或者学习领域)之间的关系;微观层面——特定学科(或者学习领域)内部具体知识之间的关系。课程结构的社会学研究,就是运用社会学的立场、方法,对上述层面展开研究。以上是针对一般课程论而言的,具体到幼儿园课程论,由于幼儿园课程不是学科课程,而是一种综合课程或者广域课程,问题就转化为:宏观层面——各个学习领域之间的关系;微观层面——特定学习领域内部知识之间的关系。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有:幼儿园课程设计(发展)的主体及其权力分配、课程类型、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学习领域的演化、具体学习领域中知识的等级、数量比例和相互关系等。

2.课程标准的研究。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于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使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和评价有了客观标准。”通常人们认为只有中小学才会有课程标准,其实不然。20世纪上半期,国民政府1932年就颁行过由陈鹤琴等先生研制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包括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和教育方法要点三部分)。如果对照课程标准的表述方式及其基本内容,就会发现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虽无课程标准之名,却有部分课程标准之实。课程标准的产生,并不仅仅是一个纯技术的研究和操作过程,也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课程文件,而是一个从主流社会价值和意识形态出发,选择价值和进行价值判断,不同的价值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显示出特定社会群体强烈的价值倾向,也是各派力量折衷、妥协的产物。从政治一社会的层面出发,有一些重要而且有趣的问题还等待研究者去探索,比如制定幼儿园课程标准的缘由、课程标准形成的机制、课程标准体现的文化价值特征等。这些问题的阐述和研究在新近出版的纲要解读等书刊上都根本见不到。

3.课程内容的研究。虽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课程内容部分,但其只是规定了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和范围,并不是课程内容本身。真正的课程内容就是教师要传授和学生要学习的对象。课程内容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价值负载的。如果从政治一社会的角度出发,需要思考和研究以下问题:课程内容是否反映了课程标准中的价值观和价值立场、课程内容隐含的价值是否偏离了课程标准中的价值取向、课程内容营造了怎样的文化情境、课程内容与主流文化以及非主流文化的关系、课程内容的性别角色分析、课程内容价值的总体结构分析等等。

4.课程内容授受的研究。课程内容的授受既是一个社会与伦理的实践,又是一种社会与历史情境中的建构。教学不再是将人限制在一个透明的、表浅的、物化的教室中,而是存在于每个走人教室的人所带来的历史、经验、期待、梦想与理解交织成的一个意义多变的世界中。”课程内容的授受过程是一个双重转化的过程,一方面是文本的课程内容向教师实际传授内容的转化,另一方面是教师传授的内容向学生实际学习到的内容的转化。也就是Goodlad所说的从正式课程向领悟的课程、操作的课程以及经验的课程的转化。这当中有一系列问题有待人们去研究:教师对于课程的领悟、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重构、教师在传授过程中的调整和应对、幼儿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对于教师所重构内容的理解、幼儿真正获得的课程经验等。

5.课程评价的研究。就内容而言,课程评价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课程编制的情况;二是课程实施的情况;三是课程实施后最终产生的效果。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和程序来评价,都需要解决评价标准的问题。长期以来,课程目标一直在担当评价标准的角色。如果从政治一社会的角度考察课程评价,就会发现问题没有这么简单:究竟是哪些政治、社会因素卷入了课程目标的制定和认定过程,卷入了课程目标的监控过程,这些政治、社会因素又是如何相互作用、影响课程目标的认定和监控的,课程实施的效果究竟对哪些群体的孩子有利等等。

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例8

 

关键词:课例研究人文价值教育整合

一、目标之契合点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课例研究”对于大多数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它是教师用来改进教学的手段,涉及到教师团体一起开发课例,实施课例,检查学生学习结果,分享教学成果,在经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课堂教学。美国全美科学基金会(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研究了六项美国的“课例研究”状况,认为“课例研究”的目标在于:(1)理解“课例研究”实施过程中的支持和挑战,教育者和研究者共同分享信息;(2)调查“课例研究”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3)对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改革和变革方式进行设计;(4)开发视频材料和文本材料,支持美国“课例研究”的实践。那么,人文价值教育的目标又在于何处?在致力于人文价值研究的教育工作者看来,人文价值教育的目标是在品德、学业、为人等各方面发掘教师和学生固有的、内在的人文卓越品质。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师方面:教师师德提升;教师教学专业知识涵养;教师教学专业技能养成;教师教学专业研究能力形成。二是在孩子方面:实现孩子们全方位(心、头、手)的发育,让孩子认识自己,帮助孩子明白自己具有的潜能,培养孩子无私的服务态度。 

从二者各自的目标来看,它们都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方面是教师,二者都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发展等方面有所关注,另一方面是学生,二者都有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目的。但是,相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出,人文价值教育的目标更为全面,也更为理想,二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互补。可以说,就目前我们的教育现实来说,人文价值教育可能仍然是一种崇高的理想,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它遥不可及,我们应当相信它带给我们的积极意义并为之不断努力,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当成一种信仰,虽然我们现在所做的事很琐碎,也许可以说是很微不足道,但是我们应当坚信,这种力量经过慢慢的凝聚,一定会绽放出它应有的光彩。 

二、过程之交叉点 

“课例研究”要求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参与,它的基本过程包括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行为研究、教学计划、上课、课堂效果的评价(包括同行观察),修改课例。那么,“课例研究”的核心部分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上课”,因为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制定还是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都依托于课堂中的具体教学,离开了“上课”,目标和计划无法付诸于实践,效果如何更是无从评价。同样,人文价值教育的实施也离不开课堂中的具体教学过程,根据国际人文价值教育项目已有的经验来看,尽管人文价值教育的实施还可以在课外团体活动及家校活动中进行,但“课堂”依然是其实施的主要场所。那么,“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就自然地有了交叉点,相比传统的教学过程,课例研究能够为人文价值教育的实施提供更为有利的场所和机会,能够提高人文价值教育的有效性,人文价值教育的实施对课例研究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简单地来说,我们可以认为,课例研究和人文价值教育实施的场合并不冲突,都主要是在课堂的具体教学过程中进行,我们青海人文价值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项目目前就是要试图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二者进行有机的整合,并在课例研究和人文价值教育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三、问题与反思 

青海人文价值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项目进入第三期,开始将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进行相互整合和渗透,为了更好地设计教学,使学生们真正受益,我们的研究团队与一线教师一起进行了课例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来自香港大学及华南师大各位专家的指导,但效果依然不够理想,主要出现的问题有:教学设计表面精细,就课例研究本身来说做得很好,但与我们研究的真正目的有所不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依然对教育真正的目的有所忽视,即:依然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忽略了其他(这里主要指人文价值教育的渗透);尽管有些教师对

人文价值教育的相关理念进行了渗透,但由于依然没有找到一些自然渗透的方法而显得过于牵强。总的来说,就在把握课例研究和人文价值教育关系的过程中顾此失彼的现象非常普遍。 

那么,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步该怎么做,经过与一线教师的共同探讨之后,我们认为,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指导与理解之间出现了偏差,由于课例研究在国内的运用主要是要解决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问题,因而教师们也就将目光自然地放在了这些方面,至于人文价值教育的渗透则成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附加策略,有关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之间的关系,许多教师在理解上都显得含糊不清,此外,人文价值教育的理念是要在自然情境中渗透的,有的教师却简单地将人文价值教育理解为我们平常所说的德育(即“道德品质的教育”),我们应该强调的是,德育还不能完全包括精神世界的全部,人文价值教育涵盖了德育,但也超越了德育,人文价值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已有项目的大量数据证明,人文价值教育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的,我们应该相信人文价值教育的积极意义,而且,作为教师,应当具备真正的教育意识,我们不能把教育的目的只放在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提高上,我们要明白,教育的真正目的绝不仅仅在于培养一个人的学术性,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也绝对不容忽视。有关下一步怎么做,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认清教育的真正目的和终极意义 

我国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较好地折射出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即: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也要教给学生学习的具体过程和方法,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发展。当前,有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教育目的的丰富性,但在如何将其付诸实践上则缺乏应有的经验,我们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也发现,许多教师能够意识到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相互整合的积极意义,但在具体的整合过程中则出现了顾此失彼的现象,这就说明,教师们还没有很好地理解教育的真正目的和终极意义,惟“知识”和“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还比较普遍或没有得到较大的改观,因此,鼓励教师进一步认清教育的真正目的和终极意义就显得很有必要。

(二)把握好“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之间的平衡点 

在“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相互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较好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平衡点,笔者认为,所谓的平衡点,即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二者的各自的优势,不仅让课例研究能够不断改进教学,而且让人文价值能够为课堂教学增添应有的生命力。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教师都不能较好地把握这一平衡点,要么课例研究进行的很好,忽略了人文价值教育的渗透,要么人文价值教育渗透的不错,但影响了课例研究的顺利开展,因此,如何把握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就成为教师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对此,教师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改进:

    1、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且要确保能够将其落到实处; 

2、教学过程中要在相关知识点中适时地渗透人文价值教育,尤其要把握好渗透的时间和方法,避免影响正常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要尽可能体现出人文价值教育的渗透带给课堂教学的活力; 

3、教学效果的检验必须与原有的教学目标相切合,尤其不能忽略与人文价值教育相关的教学目标的检验,尽管人文价值教育的效果不是一时就可以体现出来,但在教学效果的检验中不断加以强调必然能够逐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三)力求“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整合的自然性 

将“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进行整合是一种新的尝试,因此,问题的不断出现也属正常,在这些问题中,“整合的自然性”也应该得到足够的关注。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们已经意识到了二者整合的意义,但如何将其自然地加以渗透却显得勉为其难。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有二: 

1、许多教师在对人文价值教育的理解上视野还不够开阔,主要体现为将人文价值教育局限于道德教育上,事实上,人文价值教育涵盖了德育,也超越了德育。由于将人文价值教育局限于道德教育,就限制了教师对其它与人文价值教育相关的教学资源的挖掘,如果教学内容中与道德教育相关的内容较少,教师们就更容易将本来不适于进行整合的知识点进行生硬的整合,让人觉得十分牵强; 

2、许多教师认为,整合主要体现为自身教学行为的变化,即只要自己能够理解相关整合的意义就可以了,其实,整合不仅仅是教师行为的变化,也包括学生行为的变化,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得到学生应有的回应,那么教

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对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理解能力,只有这样,整合才能体现其应有的意义,教师也才能够不断挖掘出更好地教学资源。 

总的来说,有关“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关系的探讨还处于较为感性的层面,对二者的“整合”也是一种新的尝试,但在亲身参与青海人文价值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项目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这种新的尝试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非常有意义的,希望在接下来的实践中,这种新的尝试能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并与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起分享! 

参考文献: 

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例9

关键词:课例研究人文价值教育整合

一、目标之契合点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课例研究”对于大多数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它是教师用来改进教学的手段,涉及到教师团体一起开发课例,实施课例,检查学生学习结果,分享教学成果,在经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课堂教学。美国全美科学基金会(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研究了六项美国的“课例研究”状况,认为“课例研究”的目标在于:(1)理解“课例研究”实施过程中的支持和挑战,教育者和研究者共同分享信息;(2)调查“课例研究”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3)对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改革和变革方式进行设计;(4)开发视频材料和文本材料,支持美国“课例研究”的实践。WWw.lw881.com那么,人文价值教育的目标又在于何处?在致力于人文价值研究的教育工作者看来,人文价值教育的目标是在品德、学业、为人等各方面发掘教师和学生固有的、内在的人文卓越品质。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师方面:教师师德提升;教师教学专业知识涵养;教师教学专业技能养成;教师教学专业研究能力形成。二是在孩子方面:实现孩子们全方位(心、头、手)的发育,让孩子认识自己,帮助孩子明白自己具有的潜能,培养孩子无私的服务态度。

从二者各自的目标来看,它们都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方面是教师,二者都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发展等方面有所关注,另一方面是学生,二者都有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目的。但是,相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出,人文价值教育的目标更为全面,也更为理想,二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互补。可以说,就目前我们的教育现实来说,人文价值教育可能仍然是一种崇高的理想,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它遥不可及,我们应当相信它带给我们的积极意义并为之不断努力,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当成一种信仰,虽然我们现在所做的事很琐碎,也许可以说是很微不足道,但是我们应当坚信,这种力量经过慢慢的凝聚,一定会绽放出它应有的光彩。

二、过程之交叉点

“课例研究”要求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参与,它的基本过程包括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行为研究、教学计划、上课、课堂效果的评价(包括同行观察),修改课例。那么,“课例研究”的核心部分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上课”,因为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制定还是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都依托于课堂中的具体教学,离开了“上课”,目标和计划无法付诸于实践,效果如何更是无从评价。同样,人文价值教育的实施也离不开课堂中的具体教学过程,根据国际人文价值教育项目已有的经验来看,尽管人文价值教育的实施还可以在课外团体活动及家校活动中进行,但“课堂”依然是其实施的主要场所。那么,“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就自然地有了交叉点,相比传统的教学过程,课例研究能够为人文价值教育的实施提供更为有利的场所和机会,能够提高人文价值教育的有效性,人文价值教育的实施对课例研究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简单地来说,我们可以认为,课例研究和人文价值教育实施的场合并不冲突,都主要是在课堂的具体教学过程中进行,我们青海人文价值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项目目前就是要试图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二者进行有机的整合,并在课例研究和人文价值教育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三、问题与反思

青海人文价值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项目进入第三期,开始将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进行相互整合和渗透,为了更好地设计教学,使学生们真正受益,我们的研究团队与一线教师一起进行了课例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来自香港大学及华南师大各位专家的指导,但效果依然不够理想,主要出现的问题有:教学设计表面精细,就课例研究本身来说做得很好,但与我们研究的真正目的有所不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依然对教育真正的目的有所忽视,即:依然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忽略了其他(这里主要指人文价值教育的渗透);尽管有些教师对

人文价值教育的相关理念进行了渗透,但由于依然没有找到一些自然渗透的方法而显得过于牵强。总的来说,就在把握课例研究和人文价值教育关系的过程中顾此失彼的现象非常普遍。

那么,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步该怎么做,经过与一线教师的共同探讨之后,我们认为,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指导与理解之间出现了偏差,由于课例研究在国内的运用主要是要解决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问题,因而教师们也就将目光自然地放在了这些方面,至于人文价值教育的渗透则成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附加策略,有关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之间的关系,许多教师在理解上都显得含糊不清,此外,人文价值教育的理念是要在自然情境中渗透的,有的教师却简单地将人文价值教育理解为我们平常所说的德育(即“道德品质的教育”),我们应该强调的是,德育还不能完全包括精神世界的全部,人文价值教育涵盖了德育,但也超越了德育,人文价值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已有项目的大量数据证明,人文价值教育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的,我们应该相信人文价值教育的积极意义,而且,作为教师,应当具备真正的教育意识,我们不能把教育的目的只放在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提高上,我们要明白,教育的真正目的绝不仅仅在于培养一个人的学术性,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也绝对不容忽视。有关下一步怎么做,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认清教育的真正目的和终极意义

我国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较好地折射出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即: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也要教给学生学习的具体过程和方法,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发展。当前,有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教育目的的丰富性,但在如何将其付诸实践上则缺乏应有的经验,我们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也发现,许多教师能够意识到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相互整合的积极意义,但在具体的整合过程中则出现了顾此失彼的现象,这就说明,教师们还没有很好地理解教育的真正目的和终极意义,惟“知识”和“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还比较普遍或没有得到较大的改观,因此,鼓励教师进一步认清教育的真正目的和终极意义就显得很有必要。

(二)把握好“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之间的平衡点

在“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相互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较好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平衡点,笔者认为,所谓的平衡点,即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二者的各自的优势,不仅让课例研究能够不断改进教学,而且让人文价值能够为课堂教学增添应有的生命力。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教师都不能较好地把握这一平衡点,要么课例研究进行的很好,忽略了人文价值教育的渗透,要么人文价值教育渗透的不错,但影响了课例研究的顺利开展,因此,如何把握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就成为教师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对此,教师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改进:

1、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且要确保能够将其落到实处;

2、教学过程中要在相关知识点中适时地渗透人文价值教育,尤其要把握好渗透的时间和方法,避免影响正常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要尽可能体现出人文价值教育的渗透带给课堂教学的活力;

3、教学效果的检验必须与原有的教学目标相切合,尤其不能忽略与人文价值教育相关的教学目标的检验,尽管人文价值教育的效果不是一时就可以体现出来,但在教学效果的检验中不断加以强调必然能够逐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三)力求“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整合的自然性

将“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进行整合是一种新的尝试,因此,问题的不断出现也属正常,在这些问题中,“整合的自然性”也应该得到足够的关注。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们已经意识到了二者整合的意义,但如何将其自然地加以渗透却显得勉为其难。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有二:

1、许多教师在对人文价值教育的理解上视野还不够开阔,主要体现为将人文价值教育局限于道德教育上,事实上,人文价值教育涵盖了德育,也超越了德育。由于将人文价值教育局限于道德教育,就限制了教师对其它与人文价值教育相关的教学资源的挖掘,如果教学内容中与道德教育相关的内容较少,教师们就更容易将本来不适于进行整合的知识点进行生硬的整合,让人觉得十分牵强;

2、许多教师认为,整合主要体现为自身教学行为的变化,即只要自己能够理解相关整合的意义就可以了,其实,整合不仅仅是教师行为的变化,也包括学生行为的变化,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得到学生应有的回应,那么教

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对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理解能力,只有这样,整合才能体现其应有的意义,教师也才能够不断挖掘出更好地教学资源。

总的来说,有关“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关系的探讨还处于较为感性的层面,对二者的“整合”也是一种新的尝试,但在亲身参与青海人文价值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项目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这种新的尝试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非常有意义的,希望在接下来的实践中,这种新的尝试能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并与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起分享!

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例10

(2)研究地点:湖南省长沙市两所普通学校:高新博才学校和砂子塘学校。

(3)课题名称:“改革工艺美术教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下简称甲课题);“设计性绘画教学研究”(以下简称乙课题)。

(4)研究方式与过程。

①方式:参观访谈、课堂观察、阅读材料。②获取的材料:甲课题给我们呈现的材料:学生作品(布艺、综合材料、泥工、纸艺、印染、平面作业等);多媒体课题简介;文本展示(实验计划、总结、课题任务书、主件材料、学生获奖情况、老师获奖情况、美术教材、补充课目15本、会议记录、审美前期检测、思维前期检测、审美后期检测、实验教案等)。乙课题呈现的材料:学生设计性绘画作品(以平面作业为主);公开课《设计邮票》两课时。(见图1、图2)

多媒体课题详细介绍老师设计的单元课《面包》《色彩》《设计》、“色彩赏评”,开展的活动“毕业画展”“小石子工作室”等。

二、研究的内容

⒈关于研究的方向

两个课题研究的方向具有一致性,都属于教学的范畴,能针对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的最终目标一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促进教师的成长,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同时作为研究者的自主、自发性都较强。但甲课题重点在于教材研究,以课题组集体形式进行,乙课题重点在于教法研究,以主持人个人方式进行。

⒉关于研究的组织

甲课题是校级课题,以校本研究小组形式出现,适合开展“以校为本”的行动研究,既能体现研究集体的智慧,又能充分发挥研究个人的主体作用。但要注意充分发挥研究组长的统帅作用,加强研究的计划性和资料的及时收集和整理工作。

乙课题是区域性课题的子课题,完全以个人研究的形式出现,适合教师的个人行动研究,能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但对教师个人的研究素质要求较高,要充分发挥课题组的作用,避免研究的随意性和偏差,加强研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以及成果的物化工作。

⒊关于研究的结构

(1)问题的提出。甲课题问题的提出着眼于现有教学内容设置与学生生活经验缺乏直接联系而引起的矛盾。中小学美术教材中的工艺美术教学内容偏重于基础图案一类平面与传统的课业内容,而社会的发展又使得学生在生活中得以接触和感知大量丰富的工艺美术作品,因此原有的教学计划与学习内容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心智发展的需求,其任务与生活的冲突导致儿童学习中的矛盾心态,从而对学生学习内驱力产生消极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该课题提出对工艺美术课业内容进行改良、补充和调整,并根据课题实验的新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显然甲课题能针对当前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教材呈现、课时量、课程结构、培养目标等进行整体规划,合理调整,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前瞻性。

乙课题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时展的需要两个层面提出问题,认为学生在十岁以后进入“追求成人化样式的自律期”而产生眼高手低的矛盾心理和由此导致的兴趣下降的消极状态,如放弃画画,出现卡通漫画热,对“正规训练”的被动接受等,而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创造型人才。为此,乙课题提出在小学中高年级美术教学中开展“设计性绘画”,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以及对“造型元素”的认识与掌握,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乙课题能针对教师个人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具体问题进行自发研究,是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形式,具有真实性和教学的情境性,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笔者认为,“设计性绘画”这一概念比较模糊,且与问题的解决之间缺乏逻辑关系。

(2)理论假设。甲课题研究的方向是教材。其理论假设为:“通过对‘九年义务教育湘版美术教材’工艺美术部分课业内容的改革,并根据实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达到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目的。”显然甲课题在理论假设方面自变量过大,因变量过泛,所以研究的保真度值得怀疑。

乙课题研究方向是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实用性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和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能力,形成‘设计描绘’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理论和教学水平。”可以看出乙课题自变量不明,因变量不确定,研究的材料不能归类,研究成果不能归因。

虽然两个课题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但最终目标都在学生身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一点两者都是相同的。

(3)研究的目标。甲课题是通过改革教材达到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甲课题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分目标,目标的制定分类合理,指向明确,如能进一步分层、分阶段就更好把握了;乙课题几乎没有目标,只有基本内容,而且指向不明,分类不清楚,主要是在实际实验中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单元课培养学生创意表现的能力,发展学生求异思维与想象能力,如在“大师画我也画·面包”(见图3、图4)中,有一位学生以此为题创作了十幅作品,表现得非常巧妙。虽说在实验过程中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但从实验的归因分析乙课题完全处于“无目标”状态,且设计的典型课例指向模糊,范围不清,实验者对于该实验应在内容、方法、课程、老师与学生表现方式哪方面突破自己也模棱两可,导致实验随意性太强,无法控制,实验信度下降,失去研究的意义。

(4)方法和措施。从计划的制定来看。两个课题都有计划,甲课题有具体实验计划,包括指导思想、实施内容、重点难点、实施目标和要求、实施步骤、实施措施几个方面。甲课题研究的计划性较强,方法和措施较严密,特别是对教学内容的改进和重组吸收了当前新课程的理念,对实验的操作和管理及课程结构的调整比较合理,但不够具体,如在“实施步骤”中没有按时间段、分层次的安排,“实验阶段”也仅仅只有老师的分工安排,没有详细的实施计划,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措施培养学生能力没有体现出来,且对学生知识技能部分完全忽视,缺少对自变量的操纵控制。乙课题没有专门实验计划,在方法和措施中没有内容,研究缺乏细节,缺少对自变量的操纵,缺乏必要的计划性,研究出现了随意和缺乏思考的倾向。但在实施方案中有具体实验步骤及时间安排。从计划的制定来看,两个计划都偏“大”偏“空”,没有落实在每一个操作的步骤上,操作指导性偏弱。

从操作水平上看。甲课题操作比较规范,按计划分阶段完成,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对实验班与对比班从思维与审美角度进行了前测和后测,有检测报告。检测过程科学、规范,有检测内容,学生受检作业,自制量表,实施质量分析等,保真度较高,但是作为工艺美术内容方面课题研究,缺少专业方面的检测,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另外从考察中我们还看到了大量的一手材料,有实验的跟踪记录,有典型课例的教案,有实验教材的样本,有补充课目的样本,有作业测评标准量表等。材料的收集整理规范,有专家的定期指导,操作水平较高,整个课题实验比较规范,实验内容反映了实验方案的假设,有较强的说服力。乙课题以单元研究的方式进行,设计了六个创意表现的单元:“大师画我也画·面包”“色彩”(见图5、图6)“设计”(见图7、图8)“色彩赏评”“毕业画展”“小石子工作室”,教师从学生在审美表现中自我体验和学生在审美追求中的个性体验两个角度出发,关注学生在欣赏名作、创意表现、分解迁移、感受体验、综合应用等审美体验过程中的细节与生成性表现。特别是在“毕业画展”和“小石子工作室”两个综合探索的单元中,学生的表现更是精彩,所有的学生一起动手把自己几年来的作品以展览的形式向家长、学校、社会汇报,有美术兴趣的同学聚集在一起设计、创作各种海报,展示了学生的智慧、个性和才华。在与乙课题授课老师的访谈中,我们深深感受到老师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幸福体验,实验研究工作的辛苦没有给她带来任何的疲惫和厌烦,她始终微笑着,乐此不疲地给我们展示她的课题研究成果,介绍她的学生,讲述她和学生之间的故事:有一次,学习了“设计”单元后,正逢下大雪,她和学生们一起用雪塑造文学社标志,从平面到立体,老师学生玩得很开心,还请摄影组同学照了像。她还给我们看了照片。我想她是在“用心、用情、用爱、用生命”做研究,这一点实属珍贵,也是成功的,而甲课题授课老师在“研究的伦理”方面稍稍欠缺,从访谈中我们得知甲课题老师在“合作”“分工”“荣誉”等方面有小小的矛盾,这无疑给课题研究蒙上了一层阴影。但从科学实验的角度看,乙课题又存在明显的不足,实验内容与计划不符合,实验过程无控制,实验对象无检测,作业分析无科学的量化标准,只有研究结果的展示,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课题实验。但老师这种自发的研究、问题意识和投入的精神是我们每个想成为研究者的教师应学习的榜样。

(5)检测及归因:这一点两个课题都有明显的不足。甲课题按照教育统计方法从审美与思维两方面进行等数差异显著性的检测,无论从横向和纵向比较,实验班都有明显进步,但由于缺乏工艺方面的检测,使得实验的效度、信度降低。另外这些还只是科学的检测结果,没有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没有发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是因为改革了工艺美术教材中的哪些方面所引起的,没有对改革的课目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源,没有形成理论的总结。但甲课题有详尽的自制量表,每一个测量都真实可信,有研究价值,甲课题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研究过程中还有一些生成性的研究成果,而且这种质性研究成果的价值往往大于最终结题的影响;乙课题更多的是经验成分的积累,还是一般的材料收集,对材料没有理性的分析和整理,几乎没有对预期效果的检测,只有对行动结果的自然展示,自制量表几乎谈不上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没有找到学生之所以产生创意的作品与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之间的必然联系,成果的理论含量可能下降,与预期的距离可能增大,理论假设可能站不住脚。但教师和学生能在研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和幸福的感受,不排除有新的发现的可能,这种经验成分的积累对老师来说是一笔巨大而无形的财富,因为它是另一种研究方式“质的研究”的雏形。

三、研究的结论:

⒈两个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比较分析:

总的来说,甲课题比较科学规范、计划严密、操作严谨、控制较强、检测较完整,有一定成果,属于目标取向的研究,是一项比较规范的美术课改课题实验。在这里,预定目标是课题研究的唯一标准。这种价值取向是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兴起以后,在课程领域渐居支配地位的,代表人物为泰勒及其学生布卢姆。这种价值取向曾推进了课题研究科学化的进程,简便易行、好操作,缺陷在于“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对于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而言作用非常有限”。但是,它把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考虑周全了,惟独忽略了人本身。因此,甲课题如果能继续探索新的经验,在计划的制定、无关变量的控制与归因的整理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有可能朝着有生命力的校本研究方向发展;乙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创意与设计能力,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进步与喜悦,同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成长,是一项“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课题实验。在这里,研究者试图使课程价值走出预定目标的藩篱,强调把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研究的范围,强调研究者与研究情境的交互作用,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不论是否与预定目标相符合,都应当得到支持和肯定。这种研究的价值取向以美国的斯克里文(Scriven,M.)和英国的斯腾豪斯(Stenhouse,L.)等为代表,属于过程取向的研究。该取向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完全走出目标取向研究的藩篱,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不够彻底。因此,乙课题教师如果能加强理论学习,加强合作,将有现实意义的研究碎片加以整理和提升,并及时进行物化,将研究主题明确,并尝试在行动中做质的研究,有可能实现新的突破。

⒉美术新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