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国际市场资源战略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3 16:37:20

国际市场资源战略

国际市场资源战略例1

本文为2014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14SWC-132);2014年度江苏省科技厅软课题《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市场环境建设研究――以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BR2014013)阶段性研究成果;江苏省“2014年度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基金”资助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1月3日

近年来,随着江苏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坚强宏观政策的引导、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加大要素支撑、加强科技创新、积极培育市场、推进开展国际合作等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实现了较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重点产业成长壮大,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集聚快速发展的姿态。然而,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产业周期的初期阶段,并且发展有着很强的特殊性,一方面不仅需要突破技术瓶颈、科技成果应用与产业化,另一方面更需要加强产业市场环境的建设与优化。而目前江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环境建设方面,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也有一定距离,市场环境建设已成为发展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突破的瓶颈之一。在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市场基础性的作用,建立适应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良好的国内外市场环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是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环境建设思路

目前,对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以及促进科技创新和市场环境改善的政策措施。但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仍然存在市场体系不统一、地区分割、地方保护、部门利益冲突的情况,缺乏有序的市场竞争和有效的资源配置。因此,江苏战略新兴产业市场环境建设,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特性,以市场为主导,利用我国市场需求巨大的优势,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创新模式,培育市场需求,规范市场,营造市场环境,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商业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体系,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同时,要考虑对接和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扶持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企业利用国际资源、吸纳领先技术、开拓国际市场,拓展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市场环境建设,充分参与国际化市场的竞争。

二、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环境建设对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环境建设,面临着国内市场环境与国际市场环境,同时面临诸如技术、融资、政策、体制和法制等市场障碍。根据主要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环境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从完善市场需求、财税金融政策、技术创新、市场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环境建设。

(一)优化和完善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内市场环境

1、加大财政扶持,完善税收政策,优化财税政策环境

(1)建立稳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在江苏省、市、县三级层次,设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重要环节、重大关键技术、重大工程、重大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及创新能力建设等。同时,利用科技财政资金支持项目,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和省专项扶持资金,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科技重大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重点行业结构调整专项和发展等各项专项资金。

(2)完善、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支持政策。对照国家和省级税收优惠政策标准,对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企业或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企业在产品技术开发、融资信贷、更新改造、税收减免和出口退税等方面给予扶持。对重点领域高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税收加大抵扣力度。加大对地方的税收返还扶持政策,增加部分用于支持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资金免征所得税,种子生产企业免征所得税的政策。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支撑的高新技术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及与税收减免和出口退税扶持。

2、拓宽融资渠道,发展创业投资,创新投融资环境

(1)拓宽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的融资渠道。支持发展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发展债券市场,扩大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发行规模,推动股权投资基金等机构与上市企业联动发展,建立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系统推动机制,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不断发掘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企业;其次,发展不同层次市场之间的转板机制,逐步实现各层次市场有机衔接;第三,实施金融服务创新力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差别化信贷优惠;第四,抓紧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担保、质押贷款机制,加大对发展势头良好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支持保险机构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保险业务。引导民间资金逐步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领域。

(2)大力发展创业投资。积极推动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多元化的产业投资基金,优先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产业链。通过设立引导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创建创业投资基金或股权投资基金。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企业。健全投融资担保体系。引导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3)开拓直接融资方式。积极推动业务规模大、综合实力强、在国内同行业领先的企业在境内主板上市;支持业绩突出、成长性好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或创业板上市,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境外上市融资。探索设立非上市新兴产业创新型公司柜台交易系统,增加非上市公司柜台交易场所,活跃非上市企业的股权交易,扩大股权融资规模。

3、完善市场机制,建立统一、开放市场体系。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和市场环境的建设,同样要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建立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市场体系。政府的各种产业规划要着重于提供权威、及时的信息引导性规划,避免出台计划性、指令性规划;其次,要打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方、部门利益的市场壁垒,加速建设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商业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体系。同时,政府要公平支持各种不同的技术路线,通过制定资源、能耗、安全、环保等标准,建立市场准入的技术门槛。让市场选择新兴产业的技术方向,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主体地位作用。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反映稀缺性和环境要素营销的资源价格和税收体系,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和引导企业创新。

4、推动政府采购,开拓市场应用环境,培育和创造市场需求

(1)对国有企业和政府投资项目的招标条款进行审查,在满足需要的情况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为主。对引进国外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的国有企业和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审查,杜绝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尽快研究出台政府采购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加快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政府采购工作;积极探索在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招投标领域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优惠政策,在更大范围内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市场应用。

(2)组织重大产业创新及示范应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为目标,选择部分较为成熟、有望取得突破的重点方向,依托优势企业和重点科研单位,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工程及示范工程。扩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试点范围,进一步深入组织实施太阳能光伏和并网输配、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医疗健康、智能制造、材料换代等示范推广工程。

(3)创造市场应用环境。借鉴发达国家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通行做法,在市场准入、示范应用、政府采购、财政补贴、知识产权、市场秩序等方面加大扶持,引导培育市场消费。建立以市场准入和运行监管为核心的监管体系,放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准入政策,鼓励产业内的价格适度竞争,保证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和市场活力。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完善基础设施等手段,优化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市场应用环境。例如,在电动汽车方面,可采取电动汽车充电电价优惠、加快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实行电动汽车优先策略等措施;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可采取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价、加快智能电网建设等措施;在节能环保产业方面,可实行节能减排差别价格。

5、建设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健全技术创新公共服务环境

(1)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实际服务需求,从政策、资金、环境、人才、技术各方面致力于培植产业服务平台的专业化、系统化、市场化。大力推动创新信息、共性技术交流、技术交叉对接、专业数据库共享等知识密集型的高水平、国际化的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以完善有利于促进区域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形成产业联盟、技术交流、品牌创建以及创新创业集聚的良好市场环境。

(2)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加强重大发明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申请、注册和保护,鼓励国内企业申请国外专利。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建立公共专利信息查询和服务平台,为全社会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针对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投资中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尽快建立健全预警应急机制、海外维权和争端解决机制。大力推进知识产权的运用,完善知识产权转移交易体系,规范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推进知识产权投融资机制建设。

(3)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发展规划,加快基础通用、强制性、关键共性技术、重要产品标准研制的速度,健全标准体系。建立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协同跟进机制,在重点产品和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同步实施标准化,支持产学研联合研制重要技术标准并优先采用,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

(二)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市场环境。根据当前国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态势和发展趋势,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明确在国际市场的产业优先发展次序、竞争水平和关键环节。与国际市场需求有效结合,开拓和利用国际市场,提升产业适应国际市场能力,拓展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化市场环境。

1、完善国际市场合作机制,推进国际贸易政策环境的改善。建立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融入国际贸易体系,必须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首先,可以借助政府力量推动发达国家放宽对中国高新技术及设备的出口限制,扩大江苏高技术产品国际贸易的范围。同时,引导外资投向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丰富外商投资方式,拓宽外资投资渠道,不断完善外商投资软环境。其次,简化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境外投资、国外资本入境投资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审批程序。加大对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境外投资的外汇支持,鼓励有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境外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同时,加快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海关分类管理措施,大力推进分类通关改革,为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企业提供相关通关便利措施,也为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引进的海外专家通关便利提供有效支撑。完善相关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国外推广应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开展国际化经营,参与高层次国际合作。

2、畅通国际市场信息渠道,促进产业与国际市场需求的信息对接。目前,经济发展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信息经济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建立畅通的国际合作信息渠道,建立及时跟踪国际市场需求和国际领先技术的信息平台,组织引导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际需求对口,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鼓励和扶持举办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国际展会和产品推广活动,促进中外技术创新型企业信息交流和项目对接。同时,结合国际市场需求和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技术、产品分类,引导参与不同的国际市场竞争,避免企业国际化市场的同质竞争;其次,要注重关注国际市场的未来需求,鼓励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开拓发达国家市场和国际新兴市场,促进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领先。制定具有领先性、针对性、鼓励性的贸易投资指南,以支持江苏各类经营主体创造新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应对国际未来市场的先见性。

3、加强国际市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造平等竞争的国际市场环境。加强以国际贸易准则咨询、人才培训、企业海外维权、建立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产业预警体系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国际市场、吸纳国际资本、参与国际并购、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建设海外生产体系、采购国际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国际创新商业模式、利用国际人才资源发挥积极作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附加值环节开展国际合作、提升参与国际分工能力提供高水平的全流程市场化服务。同时,通过建立支持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协同行业组织帮助企业做好反倾销、反补贴的防范措施,专业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指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积极利用世界贸易组织通报咨询机制等方式应对国外各种非关税壁垒,减少国际贸易摩擦,创造平等竞争的国际市场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国际市场资源战略例2

在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对一个企业及其经营者来说,发展战略是企业参与激烈的竞争能否取胜的核心问题。在综合分析工程咨询业现状、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突出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国有综合性工程咨询企业可选择应用的战略包括:差异化战略,即塑造特色服务和品牌;市场重点集中战略,即巩固为政府服务的传统市场;多种经营战略,即扩大业务范围,构筑多元化的业务发展框架;构建战略联盟,即实现企业横向及纵向的联合;撤退战略,即放弃前景不佳、竞争力弱的业务和部门;国际化战略,即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走国际化之路。一、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特殊的需求,形成竞争优势的战略。企业运用这种战略主要是依靠产品和服务的特色,而不是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差异化战略在工程咨询行业应用十分普遍和广泛。国外知名工程咨询企业几乎都有自己的经营特色,或以综合服务见长,或以专业服务著称,或有良好营销模式和网络,或有先进的技术装备,如各种理论模型、经验模型,或有著名咨询专家。如美国兰德公司以宏观战略研究见长,麦肯锡咨询公司以规划发展和企业管理见长,普华永道、毕马威等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以企业内部审计、财务分析见长,各公司之间专长突出,经营特色鲜明,差异明显。作为市场竞争的相对弱体,国有综合性工程咨询企业更应注重差别化战略的实施和应用。大体上看,我国国家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的国有工程咨询企业长于工程前期论证、评估,经济、商务咨询实力较强,尤其是部委所属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熟悉国际惯例和长期参与国际工程招投标业务。工程勘察设计类工程咨询公司长于工程勘察、设计、监理,专业咨询实力较强,实践经验丰富。但我国工程咨询公司多以行业、地域为经营空间,业务范围相近,实力相当。同行竞争激烈,大型公司都有自己的专有技术;却未形成拳头产品。国有工程咨询企业实行差别化战略,要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有差异的特色产品和服务,机动灵活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实行这种差异化,要求企业首先要调查、了解和分清该项目市场上现有的服务种类、竞争对手和自己的优劣势所在,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发服务项目,满足目标市场顾客的需要。其次要从原有的项目前期工程咨询业绩中,筛选若于个专业作为强项,树立专业形象,专注自己特长的发挥,着重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以自身的特长来赢得市场的青睐。二、市场重点集中战略市场重点集中战略是指企业把经营战略的重点放在一个特定目标市场上,为特定的地区或特定的购买者集团提供特殊的产品和服务。一般来讲,采用重点集中战略的企业,基本上是特殊的差别化企业或特殊的成本领先企业。企业实施重点集中战略的关键是选好战略目标。一般的原则是,企业要尽可能地选择那些竞争对手最薄弱的目标和最不易受替代产品冲击的目标,在选择目标之前,企业必须确认:1、购买者群体之间在需求上存在着差异;2、在企业的目标市场上,没有其它竞争对手试图采取重点集中战略;3、企业的目标市场在市场容量、成长速度、获利能力、竞争强度等方面具有相对的吸引力;4、本企业资源实力有限,不能追求更大的目标市场。根据重点集中战略的特点和存在的风险,笔者认为这一战略适用于大多数的工程咨询企业。这类企业应集中优势资源,把经营战略的重点放在为政府服务上,把各级政府委托的重大项目咨询论证作为中心任务,以为政府服务、为国家把好关作为公司的主要目标和市场重点。首先,政府培育和支持诚信度与权威性比较高的咨询机构为其提供咨询服务,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比如美国的兰德公司主要就是为政府决策服务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国家项目决策服务的工程咨询机构不仅不能削弱,相反还会进一步得到加强。这是重大建设项目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的发展趋势。其次,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的原因,广大国有工程咨询单位与政府有紧密的工作关系,有为政府投资决策服务的长期经验和业绩,建立了密切的业务合作关系并深得信任,这是多年经营形成的极其宝贵的业务资源和无形资产,是国有工程咨询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也是实施重点集中战略的基础条件。在新条件下,继续保持和发展而不是淡薄或疏远与政府的工作关系。积极地参与政府工程咨询服务市场的竞争,为政府提供优质的服务,这对于工程咨询企业的业务建设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三、构建战略联盟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经营实体之间为了达到某种战略目的而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战略联盟可以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的各个活动领域,也可以局限于某一个具体的活动领域,例如研究开发、生产、营销、采购等。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短期的松散型合作到长期的资本连结。战略联盟可以是强、强联合,也可以是强、弱联合。战略联盟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是纵向的,甚至是网状的。战略联盟可以分散风险和分享资源,以及减少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进入市场的时间,通过合作,公司能够在技术研究开发、技能、产品、市场占有、生产能力等方面实现互补。随着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和竞争的加剧,国有工程咨询企业原有的优势会逐步丧失,功能单一,规模偏小的弱点将会显露出来。在资金、技术、信息网络、管理等诸多方面和国外知名咨询机构实力十分悬殊。除了极少数有实力的工程咨询企业可以通过扩大业务范围和经营规模的方式来增强实力,以期同国外大型工程咨询公司相抗衡外,对于绝大多数的咨询企业而言,采用自我发展壮大实力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不仅容易造成“小而全”的局面,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在短期内也难以实现。因此对国有工程咨询企业来说,最佳的选择应是进行行业重组,加强横向和纵向联合,构建战略联盟。应打破地域和行业、专业界限,走强强联合之路,以资本为纽带,在品牌、技术、管理、资金、市场等企业诸要素上进行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拓、风险共担、利益共沾,建立稳固的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发展。按照有利于专业化分工和项目全过程咨询服务的原则,相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少数有实力的大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化和特色服务为特色的小公司为主体,组建成跨行业、跨地区的以国际工程公司运行模式的大型工程咨询联合现代企业集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形成既有一定的全方位咨询服务能力,又有行业特色的工程咨询企业集团。由集团公司进行市场的统一规划,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四、多种经营战略多种经营战略,是企业在新产品领域和新的市场领域形成的战略,即企业同时增加新产品种类和增加新市场战略。企业实行这种战略是为了长期稳定地经营和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无论何种原因促使企业采用多种经营战略,企业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成功的多种经营不是经营单位或企业的简单聚合。在多种经营中,企业要获得成功,需要考虑:1、共同的市场或共同的技术;2、新经营的业务所处于的产品一市场发展阶段;3、构成多种经营需要原因的时间性;4、加强企业内部的协调。对国有工程咨询企业而言,多种经营战略也是一种较为适用的战略。工程咨询企业可通过积极稳妥的方式逐步开展多种经营业务。使工程咨询在不同层次上充分发挥作用,在上层为政府政策的贯彻执行保驾护航,以体现工程咨询业的智能性和渗透性;在中层为投资责任人出谋划策,以体现工程咨询业的全局性与全程性;在基层为项目参与者当家理财,以体现工程咨询业的机动性和实效性,在咨询服务中以质量取胜。五、撤退战略撤退是指企业出让某个经营单位、子公司、事业部或者某个产品系列。撤退战略包括收割战略、清算战略和放弃战略三种形式。企业在考虑从某个经营领域中撤出来时,通常还是先考虑该经营单位或业务是否还可以保留,或是否只消减经营的规模。即使企业下决心实行撤退时,管理人员还要考虑撤退的时机和回收的资金。在撤退的过程中,企业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决策、计划和出让三个阶段。企业在做出撤退决策后,要制定可行、合理的撤退计划,充分考虑克服退出障碍,有效地制定与实施撤退方案。同时要注意撤退后的安排,尽可能减少资产流失等问题。对于国有工程咨询企业来说,有效地实施企业收缩和撤退战略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对国有工程咨询企业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大多数的国有工程咨询企业,都应走专业化、特长化的道路,以自己的特长来获取竞争优势。这样必然面临一个取舍的问题。国有工程咨询企业应当机立断,放弃没有竞争能力或收益太差的业务,及时调整经营业务方向和范围,向自己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方向发展。武汉市国际工程投资咨询公司在成立之初,除项目的咨询、论证工作外,也相继开展了审计和会计业务,并尝试组建物资经销公司、营销策划公司,开展多元化的试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业务的劣势日益明显。一个是它们不是主营业务,因此在企业内部受到重视程度不够,获取的支持不足,缺乏发展持续动力。二是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与专业的审计师、会计师事务所、广告公司相比,无论在人才、资源、技术等各个方面都难以抗衡,导致市场日益萎缩。三是浪费大量公司宝贵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因此,公司当机立断,全面消减这些业务,通过出售、转让、注销、转向等多种方式,将这些经营不善的业务相继剥离出去,对人力和财力进行重组,结合咨询行业特点和市场需要,充分发挥特长,组建了项目管理公司和监理公司,开展对武汉市财政性项目的全过程服务工作,为政府和业主严格控制工程建设质量、工期和投资,不仅开辟了新的业务来源,也获取了可观的利润。六、国际化战略国际化战略是指企业将其具有价值的产品与技能转移到国外的市场,以创造价值的举措。广义上,国际化作为当代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诸多方面。狭义上讲,国际化包括商品国际化、资本国际化、技术国际化、生产国际化、人力资源流动的国际化等内容。而企业的国际化,则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跨越国界向更大、更广的范围拓展的过程。只有成为国际化的公司,才是我国工程咨询企业成熟和具备实力的标志。走国际合作之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学习和锻炼,是我国工程咨询企业加强实力建设,迅速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采用这种战略的企业应该是具有较强知名度,资金和人力资源雄厚的大中型咨询公司,如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中国国际经济咨询公司等。工程咨询企业要走国际化之路,推行国际化战略,首先要全面学习和引进成熟的工程咨询组织和服务的国际惯例,学习国际工程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方法和手段;其次应积极参加国际交流和合作活动,最后是循序渐进地开展国际业务。当然,也可能同一个业主同时属于几类不同类型的业主,这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国际市场资源战略例3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09002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各跨国公司也越来越重视其全球战略,并视其为兴衰的关键。全球化的跨国公司为了寻求新的市场和资源,一直向海外扩张,而且愈加依赖于国际市场。跨国公司通过规模生产提高效率,并从具有相对较低成本的生产要素中寻求比较优势,进而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国际市场上,跨国公司往往强调低成本和更高的盈利能力,其研发、生产、营销等活动一般分别集中于各自有利的区位,甚至其核心能力都分散在不同区位。

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跨国公司通过对资源配置与经营范围的决策,在国际市场上所形成的比其他竞争对手有利的竞争地位就是其竞争优势,形成并保持竞争优势是跨国公司战略的核心。因此,从如何形成并保持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看,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模式可分为基于资源的模式和基于能力的模式。各个公司的特殊资源和能力是不同的,因而在公司试图开拓自身以寻求经济上的收益时,也能够生成众多不同的战略。跨国公司可以采用基于资源的与基于能力的战略管理模式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

2 基于资源的战略管理模式

基于资源的观点认为,公司内部环境同外部环境相比,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对企业创造市场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核心能力的形成需要企业不断地积累战略制定所需的各种资源,需要企业不断学习、超越和创新。企业内部所拥有的资源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否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决定了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企业可以通过资源关联性增长,实现企业市场的扩展,最优的企业成长战略就是实现开发己有资源潜力与发展新资源间的平衡。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管理单元,同时还是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企业是以资源为基础的组合体,不同的企业资源具有不同的用途,企业异质性来自于企业内部资源的异质性,强调资源异质性对其绩效的影响作用,形成了企业资源论的基本内涵。

基于资源的战略管理模式在跨国公司的战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跨国公司在全球利用区位优势、当地物产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真正能给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的往往是人才。随着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的日趋成熟,跨国公司往往倾向于采取在子公司建立专门的R&D机构,实现R&D本土化,这一般都离不开对当地人才的引进。像这样以当地人才为依托,才能更好的提升跨国公司的竞争力。IBM、微软、Intel等巨头就纷纷在全球设立了研发机构,这就是一种基于资源的战略模式,其优势如下:第一,设在世界各地的研发机构可以作为跨国公司获取技术信息和全球研发网络的桥梁,实现全球信息资源共享。世界各地的研发机构不但能更好地了解当地市场的技术动态,而且还能更加了解全球竞争对手的技术动态。此外,分布在全球的研发机构还能共享科研资源,推广科研成果。第二,各研发机构能在世界各地网罗人才,满足整个企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只有掌握并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企业才能具备真正的竞争优势。第三,各研发机构很好地利用了全球化的分工体系,将研发放在了知识密集型地区,使产品能更好地适应并占领当地市场。跨国公司采用基于资源的战略管理模式通常利用东道国当地的原料、劳动力、智力资源等来降低成本,从而在当地乃至全球取得竞争优势。

3 基于能力的战略管理模式

基于能力的观点认为组织是一个知识系统,在组织中通过学习创造新的知识并把创造的新知识传递到组织层面制度化能够更好地提升企业动态能力。公司能力是公司所积累的存在于公司成员或职能机构中完成某项工作的可能性,是一种主观的行为能力。公司之间的竞争本质在于公司能力的竞争,因而考察公司的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不能仅从公司外部的产业环境入手,而应该关注公司的内部,公司竞争优势来源于公司的能力(特别是公司的核心能力)。公司的竞争战略应围绕着公司能力来制定和实施,竞争战略一旦偏离公司的核心能力,公司将无法获得竞争优势。公司竞争战略必须具备相当的能力保证,充分有效地利用和增强公司的现有能力,并有目标地开发和培育有市场潜力的新能力。因此,公司的能力决定了公司对竞争战略的选择形式,公司运用竞争战略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公司现有的资源与能力并推动公司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进而在产业中形成竞争优势。对于成功的跨国公司来说,跨国子公司以低成本管理广阔网络的能力似乎是最关键的,也是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Kogut & Zander,1993)。

基于能力的跨国战略管理模式的构建对于公司是否能够在持续的基础上保持资产和能力的优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芬兰的诺基亚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移动通信产品制造商,在移动电话产品市场上,它是世界头号巨头。最初的诺基亚公司是由一位芬兰工程师于1865年的创立的,当时主要从事纸浆的生产及造纸业务。1967年,诺基亚公司与芬兰橡胶厂以及芬兰电缆厂进行了合并,从而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诺基亚公司。如今,诺基亚公司开始专注于移动通信相关产品的研发与制造,截至2006年底,公司在全球9个国家拥有16家工厂,并在11个国家设立了研发中心,雇员人数达到了约51000人。诺基亚之所以能够在芬兰这样一个小国家从造纸厂发展成为今天的世界顶级跨国公司就是因为其对核心能力及国际市场的高度重视。诺基亚首席执行官奥利拉曾说过,我们不可能在许多领域都做到世界一流,所以必须要在各种业务中做出一个选择,在移动通讯方面,我们有这样的能力,而在其他领域许多公司可能比我们更成功,所以我们在移动通讯领域是最棒的。就这样,诺基亚在明确了其核心能力以后就集中90%的力量大力发展移动通讯业务,甚至不惜砍掉庞大的电视生产业务,足以显示发展核心能力对其未来取得成就的重要性。但是仅仅靠芬兰这样一个北欧小国的市场需求很难使诺基亚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公司,于是诺基亚面向国际市场需求在全球设立研发机构,并以其优良的品质和不断地推陈出新,最终战胜了强大的竞争对手,取得了手机市场世界第一的宝座。诺基亚正是凭借其对核心能力的专注以及广阔的全球视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4 国际市场中资源与能力的协调运用

从战略角度来看,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是建立在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核心能力的构建的基础上的。由于跨国经营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而跨国公司需要发展公司的管理结构以降低资源控制的成本。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外国直接投资来降低不确定性,但公司在未来战略的实施方面增加了资产成本与机会成本并降低了灵活性。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是以本土市场经验为基础的,当跨国公司获得国际经验时,就能从与更大环境的接触中获得资源并发展能力。然而资源与能力只有在战略实施产生收益时才能被认为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中的资源与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之前战略所带来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成功的跨国公司往往先以在本国市场上的成功为基础。但是,不同市场的特质与环境是不同的,这也是中国很多企业至今未真正走向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不是所有资源与能力都适合跨国公司,尤其是在新环境中,有些资源与能力根本就不适用。比如东道国政府要求实施许可或合作经营等方式就限制了公司运用内部组织资源的资源与能力,在发达国家发展的技术很可能在发展中国家不适用。只有当资源和能力同市场的特质与环境相兼容时才有可能产生核心竞争力,并带来经济利润。

宝洁公司就是在国际市场中成功利用资源与能力的典范之一,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其利用全球人才针对全球各地市场的不同需求不断创新改良产品,也就是利用全球资源提高公司创新能力并最终提升核心竞争力。宝洁分布于全球的18个研发中心共聚集了超过8300名研究人员,他们来自600多所不同的大学及研究机构。他们通过这个庞大的科研网络分享最新的技术和成功的经验,不断创新,开发优质产品。宝洁每年用于技术研发的投资超过17亿美元,每年申请近20000项专利,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公司之一。此外,宝洁还在国际市场上大力建立和发展合作伙伴关系,以充分利用各方的资源与能力。在同供应商的合作中,宝洁公司通过吸收原材料供应商的知识和创造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5 结论

基于资源与能力的战略管理模式在跨国公司的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离不开对资源与能力的协调运用。甚至可以说,全球化的跨国公司是市场不能满足其发展目标时,将资源和能力,尤其是无形资产的资源与能力,跨国进行传送的机制。跨国公司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开拓出一片新的市场空间,就要从资源与能力的角度来分析并实施其战略。综上所述,在国际市场中合理的利用各种资源与能力才是跨国公司取得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利润的保证。

参考文献

国际市场资源战略例4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

我国中小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将面临着许多难题,特别是在同一些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竞争中,无论是在资金、技术、人才还是在管理等方面都处于下风。而同世界上相关企业结成战略联盟,由此实现“走出去”战略是最佳的选择。

1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义

1.1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

(1)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我国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以成熟技术和设备开展对外投资合作,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同时有利于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

(2)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扩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要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带动货物、技术和服务出口,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在国际分工与合作中取得有利地位。

(3)实施“走出去”战略,是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我国企业主动“走出去”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在世界范围内从资金、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分享所获得的效益,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4)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培育我国跨国公司的需要。中国企业要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必须面向世界,“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到国际市场求生存、谋发展。

1.2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紧迫性

(1)我国内部资源短缺与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之间的矛盾。据统计,在我国45种主要矿产中已探明储量1/3不能满足需要,到2010年近1/2储量出现缺口,海外战略资源的开发与投资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出路之一。

(2)我国部分产业技术、设备、产品过剩,市场不足,生产能力过剩。国内有限的市场已不能满足部分企业的发展,向海外市场扩张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须。

(3)加强初级产品贸易和经济技术的国际合作的日益发展的需要。

(4)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中国企业面临着国际大循环背景下的竞争,能否成为这种国际分工的一环并参与整个进程,是对我国企业发展能力的严峻考验。

(5)要在“走出去”战略中了解国际市场价格和市场趋势,从而进一步扩大和利用境外市场,以增强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

2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困境

首先,我国中小企业不仅要与国内企业竞争还要同一些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竞争,在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缺乏资金支持,融资相当困难,资金短缺,生产能力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其次,在产品技术日益分散化、复杂化的今天,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需要大量时间和成本投入,且具有很高风险。企业单纯依靠自己能力已经很难掌握竞争的主动权。第三,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经验不足,缺少精通国际间资本运作的管理人才。第四,目前,贸易壁垒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绿色技术壁垒。

3战略联盟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最佳途径

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途径主要有四:兼并与收购、依靠企业自身资源进行扩张、合资、战略联盟。

3.1兼并与收购

采取并购的方式,虽然能使跨国公司绕过关税壁垒和配额限制,省掉建厂时间,迅速进入相应的市场,获取天然资源和原材料、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他们所掌握和积累的产品、技术和管理方法,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但是,公司治理结构不清、文化冲突和利益调整难以协调的问题是企业并购过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美国著名企业管理机构科尔尼公司多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只有20%的并购案例能够实现最初的设想,大部分的并购都以失败告终。同时,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与先进的管理技术,而这些都不是我国中小企业的擅长。因此,并购不是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好的选择。

3.2靠自力资源扩张

依靠企业自身资源扩张,是指将所有的物流活动,包括市场采购、物料存储、厂外运输、厂内搬运等,完全自身运作。虽然自我扩张的形式下,人员少而精,办事效率高,经营灵活,适应能力强,专业化程度高,有利于提高质量。但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资金的规模小,生产的变动性大,一方面无力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自有物流设施的建设,而且由于企业内部业务流程重组风险的存在,还可能受到企业内部员工的抵制和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不能强有力地支持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企业的发展。而且,企业越追求自给自足,企业的规模会越大,从而管理任务也越复杂和多元化,这样很可能导致管理层由于过度分散而无法有效管理,从而面临风险。在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的今天,已经没有哪一家厂商能够完全作到自给自足,即使是大公司也不例外。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单纯产品质量、价格、品牌上的竞争,而是在买方市场环境下由产品日趋同质性所导致的供应链的竞争。针对上述情况,依靠企业自身资源进行扩张并不是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最佳选择途径。3.3合资

我国中小企业采取合资的方式不仅可以获得先进企业的技术和诀窍,使产品获得巨大的国内和国际市场,保持竞争优势而且还可以分担成本、分散风险。但是合作带来的企业控制权的争夺,对知识产权专有权丧失的担心,文化差异等导致经营管理复杂化,使企业陷入不稳定。统计数据表明,在中国建立的中外合资企业(包括跨国公司)中,有15%左右的企业预定寿命提前终止。因此,合资并不是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最好的选择途径。

3.4战略联盟

而构建战略联盟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最佳途径。所谓战略联盟是指市场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自愿组成的一种企业之间松散的、以契约形式为纽带,追求长期、共同、互惠利益的战略伙伴关系。战略联盟能够帮助企业获得先进技术、提高其研发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开拓国际市场、降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风险。

战略联盟与兼并收购、依靠企业自身资源进行扩张、合资相比,具有许多优势,可为合作双方提供下列其他机制中所不具有的显著优势:协同性,整合联盟中分散的公司资源凝聚成一股力量;提高运作速度,尤其是当大公司与小公司联合时更是如此;分担风险,使公司能够把握伴有较大风险的机遇;加强合作者之间的技术交流,使他们在各自独立的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与竞争对手结成联盟,可以把竞争对手限定到它的地盘上,避免双方投入大量资金展开两败俱伤的竞争;组成联盟可给双方带来工程技术信息和市场营销信息,使他们对于新技术变革能够做出更快速地调整和适应。营销领域向纵向或横向扩大,使合作者能够进入新的市场,进入单方难以渗透的市场,联盟双方将具有更广阔的战略灵活性,最终可以达到双赢。

战略联盟还具有战略优势:一是创造规模经济。小企业因为远未达到规模经济,与大企业比较,其生产成本就会高些。这些未达到规模经济的小企业通过构建联盟,扩大规模,就能产生协同效应,即“1+1>2”效应,提高企业的效率,降低成本,增加赢利,以追求企业的长远发展。二是实现企业优势互补,形成综合优势。企业各有所长,这些企业如果构建联盟,可以把分散的优势组合起来,形成综合优势,也就可以在各方面、各部分之间取长补短,实现互补效应。三是可以有效地占领新市场。企业进人新的产业要克服产业壁垒,企业进入新市场也同样要越过壁垒。通过企业间的联盟合作进人新市场,就可以有效地克服这种壁垒。四是有利于处理专业化和多样化的生产关系。企业通过纵向联合的合作竞争,有利于组织专业化的协作和稳定供给。如丰田公司只负责主要部件的生产和整车的组装,减少了许多交易的中间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提高了经济效益。而通过兼并实行联盟战略,从事多样化经营,则有利于企业寻求成长机会,避免经营风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而是联盟与联盟的竞争,是大势所趋。全球的电子企业和计算机制造商已加入了建立战略联盟的行列。尽管存在着超乎寻常的激烈竞争,但是也达成了一些水平协定。如苹果和数字公司已达成了有关生产标准的协定、松下和德国的仪器公司已达成合作开发芯片的协议、理光和松下半导体公司合作生产半导体元件的协议。在航空业,西班牙航空公司和泰国航空公司建立了航空运输战略联盟。在石油业,英国壳牌石油公司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合作开发西伯利亚油田等。而我国中小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与国际市场接轨。

4我国中小企业构建战略联盟应该注意的问题

4.1谨慎选择联盟对象

在选择联盟对象时,企业首先要清楚候选企业的战略意图。其次,企业应该调查候选企业的合作经验。此外,企业还应考察潜在候选企业是否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的潜力。

4.2强化组织学习,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竞争优势往往不只是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和质量,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战略联盟,合作伙伴可以学到对方融化在组织之中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组织知识和技能。因此,企业的创新能力往往可以通过在企业联盟中强化组织学习来获取。

4.3在合作中注意保护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企业在构建战略联盟时,一定要保护好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尤其是核心技术。

4.4加强合作伙伴之间组织文化的融合

不同的企业拥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国家的企业在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企业制度、员工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更大。因此,企业在构建战略联盟时应该注意企业文化的整合,使企业宗旨、战略目标、组织制度等方面协调一致。

参考文献

1陈剑涛.战略联盟稳定性与战略联盟合作伙伴的选择[J].商业研究,2004(2)

2周朝琦.企业创新经营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吴定玉.基于全球学习效应的跨国战略联盟机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

4韩釉岚.企业国际战略联盟的形成与发展[J].工业企业管理,2000(6)

国际市场资源战略例5

论文摘要:全球化与本地化是跨国公司技术研发的两大趋势,选取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视角,探讨两种研发方式背后的动机和战略导向,并基于其战略差异对全球化和本地化研发的区位模式选择和组织形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跨国公司研发活动的意义所在。 论文关键词:战略;研发;球化;本地化 1 研发活动的战略导向分析 1.1 全球化的战略基础 研发全球化是指跨国公司将研究与开发活动扩散到母国以外的其他区位,利用多个国家的科技资源,跨国界开展研发活动,即研发资源的全球配置,研发活动的全球管理及成果的全球共享。实施全球化研发的跨国公司多以国际战略和全球战略为导向,所谓全球战略,是向全世界的市场推广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并在较有利的国家集中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并由此形成经验曲线和规模经济效益,以取得高额利润。 在该战略下,企业以成本领先为目标,建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技术基础,集中在具有优势区位条件的国家或地区设立研发机构,服务于全球市场,这就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研发。 1.2 本地化的战略基础 研发本地化是指跨国公司将研发活动扩散到母国以外的子公司所在地,利用东道国的科技资源开展研发活动。这种策略显然与实施多国战略的跨国公司所追求的目标相一致,多国战略强调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市场,提供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以实现差异化战略。因此,在消费者偏好不同的国家利用当地资源开展研发活动,用适合东道国的本土化的产品和服务更容易充分渗入市场,抢占份额,这正是基于多国战略的研发本地化。 2 研发活动区位模式的选择 2.1 全球化的区位模式 全球化研发的跨国公司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佳的海外研究与开发的区位,作为其全球市场的供应中心,这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是东道国的市场规模,研究与开发的基础条件和科技发展水平,相关政策和文化背景,另一方面是跨国公司自身的规模,国际化程度和发展经营战略。能使各种因素取得平衡的国家和地区就是最理想的区位(见图1)。 基于这些因素和全球化研发的战略动机,可以将其区位模式总结为4种: (1)生产支撑型。 生产支撑型的R&D机构大多是为了支撑在海外的生产而设立的,为母公司在当地的生产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通常与海外生产基地联系在一起。 实施全球战略的跨国公司主要在优势地区集中建立生产基地,研发机构与其密切配合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区位优势,为海外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动力,取得成本领先,从而服务于国际市场。 (2)资源需求型。 这种类型的R&D机构主要着眼于东道国的研发资源,包括适合技术开发的基础设施和科技成果,当地的激励和扶持政策,以及人力资源等。 大型跨国公司多在经济和科技相对发达的地区建立研发中心,显然是看中了这些地区的R&D设施和基础性研究成果。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一般都是此类机构的聚集地,而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也正在成为国际企业新的研发基地。同时,在全球范围内网罗和储备优秀人才也是全球化研发的重要策略和内容。 (3)市场导向型。 以全球战略为基础的市场导向型的R&D研发机构追求不同市场的一般偏好和需求,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强调标准化的技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学习曲线效应,在成本优势的基础上扩大全球市场份额。 无论身处哪个国家,消费者都品尝着同样的可乐,经典的口味风靡全球,长久不衰,这正是可口可乐公司立足于全球市场的产品开发所带来的效应。 (4)战略投资型。 这类R&D机构的区位选择不是从跨国公司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是直接依据全球战略规划来考虑海外研发的全球布局。规模较大和国际化程度高的跨国公司通常采取这种方式获取长期的竞争优势,抢占全球市场和技术的制高点,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服务。 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发展吸引了许多国际企业在当地建立生产和研发基地,如新加坡,中国台湾等。中国加入WTO后,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在内地设立研发机构,显然也是看到了中国经济广阔的发展前景和 新兴市场的巨大潜力。 2.2 本地化的区位模式 影响本地化研发的因素与全球化研发不同,更加需要考虑到研发活动与诸多方面的相关性,从当地的实际条件出发制定研发战略。 (1)基于区位优势的本地化。 本地化研发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研发资源,但与全球化不同的是,本地化模式下对资源的利用是为了服务于东道国的市场,并非着眼于全球。因此,适合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和能源,高质量的人才队伍,都应从地区特点出发进行筛选和开发。另外,也有不少跨国公司受到当地相关政策的激励和吸引而设立了研发组织和机构。 (2)基于市场需求的本地化。 全球化研发是以全球市场为导向,而本地化研发则是以东道国市场为导向。采取差异化战略的多国公司大都是以本地化研发来实现其战略目标。在深入考察当地市场的规模潜力和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基础上进行研发,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符合当地消费习惯的产品和服务,并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及时加以调整。使研发活动真正为市场服务,才能始终保持公司和产品在东道国的竞争优势。 2.3 研发全球化与本地化的组织形式 为了适应不同的发展战略的需要,跨国公司研发的组织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调整,以更有效的协调和管理遍布全球的研发机构,为其全球目标服务。 (1)基于研发全球化的全球集权型。 跨国公司在母国研发活动的基础上向海外扩展,在全球范围内设立若干分支研发机构,跟踪全球市场,进行技术探索,同时,母国的研发中心仍是技术开发和创新的主要执行者,这就是全球集权化的研发组织形式。它既保留了传统的母国集权型模式集中进行研发的优势,又能兼顾全球市场,因此适合采取全球化战略的跨国公司。 (2)基于研发本地化的多国分权型。 不同于集权型的组织形式,这种分权型是适应跨国公司经营“本地化”的趋势而产生的,因此大多用于采取多国战略的国际化公司。在该模式下,母公司将其研发职能分散到多个具有高度自主性的海外研发中心,并对各分支机构进行协调,以实现总体战略。海外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当地的研发资源,以当地市场为导向独立研发,生产差异化的产品,从而服务于跨国公司的多国战略。 3 结语 研究与开发作为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管理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企业占领国际市场,取得技术优势的保障,也是跨国公司实行其经营战略的关键环节。基于不同的战略模式,跨国公司进行不同的区位选择,采取不同的研发策略。不论是全球化还是本地化,从研发组织的设置到技术资源的开发,从研发计划的制定到学习能力的积累,都是一个在长期发展中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都是为了发挥区位优势,整合全球资源,以技术创新提升竞争力,占领市场份额,实现企业价值增长。服务于整体经营战略的研发活动,正是维持跨国公司旺盛生命力的源泉所在。

国际市场资源战略例6

中图分类号 F276.3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中小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将面临着许多难题,特别是在同一些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竞争中,无论是在资金、技术、人才还是在管理等方面都处于下风。而同世界上相关企业结成战略联盟,由此实现“走出去”战略是最佳的选择。

1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义

1.1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

(1)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我国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以成熟技术和设备开展对外投资合作,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同时有利于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

(2)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扩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要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带动货物、技术和服务出口,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在国际分工与合作中取得有利地位。

(3)实施“走出去”战略,是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我国企业主动“走出去”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在世界范围内从资金、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分享所获得的效益,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4)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培育我国跨国公司的需要。中国企业要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必须面向世界,“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到国际市场求生存、谋发展。

1.2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紧迫性

(1)我国内部资源短缺与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之间的矛盾。据统计,在我国45种主要矿产中已探明储量1/3不能满足需要,到2010年近1/2储量出现缺口,海外战略资源的开发与投资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出路之一。

(2)我国部分产业技术、设备、产品过剩,市场不足,生产能力过剩。国内有限的市场已不能满足部分企业的发展,向海外市场扩张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须。

(3)加强初级产品贸易和经济技术的国际合作的日益发展的需要。

(4)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中国企业面临着国际大循环背景下的竞争,能否成为这种国际分工的一环并参与整个进程,是对我国企业发展能力的严峻考验。

(5)要在“走出去”战略中了解国际市场价格和市场趋势,从而进一步扩大和利用境外市场,以增强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

2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困境

首先,我国中小企业不仅要与国内企业竞争还要同一些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竞争,在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缺乏资金支持,融资相当困难,资金短缺,生产能力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其次,在产品技术日益分散化、复杂化的今天,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需要大量时间和成本投入,且具有很高风险。企业单纯依靠自己能力已经很难掌握竞争的主动权。第三,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经验不足,缺少精通国际间资本运作的管理人才。第四,目前,贸易壁垒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绿色技术壁垒。

3 战略联盟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最佳途径

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途径主要有四:兼并与收购、依靠企业自身资源进行扩张、合资、战略联盟。

3.1 兼并与收购

采取并购的方式,虽然能使跨国公司绕过关税壁垒和配额限制,省掉建厂时间,迅速进入相应的市场,获取天然资源和原材料、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他们所掌握和积累的产品、技术和管理方法,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但是,公司治理结构不清、文化冲突和利益调整难以协调的问题是企业并购过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美国著名企业管理机构科尔尼公司多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只有20%的并购案例能够实现最初的设想,大部分的并购都以失败告终。同时,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与先进的管理技术,而这些都不是我国中小企业的擅长。因此,并购不是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好的选择。

3.2 靠自力资源扩张

依靠企业自身资源扩张,是指将所有的物流活动,包括市场采购、物料存储、厂外运输、厂内搬运等,完全自身运作。虽然自我扩张的形式下,人员少而精,办事效率高,经营灵活,适应能力强,专业化程度高,有利于提高质量。但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资金的规模小,生产的变动性大,一方面无力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自有物流设施的建设,而且由于企业内部业务流程重组风险的存在,还可能受到企业内部员工的抵制和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不能强有力地支持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企业的发展。而且,企业越追求自给自足,企业的规模会越大,从而管理任务也越复杂和多元化,这样很可能导致管理层由于过度分散而无法有效管理,从而面临风险。在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的今天,已经没有哪一家厂商能够完全作到自给自足,即使是大公司也不例外。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单纯产品质量、价格、品牌上的竞争,而是在买方市场环境下由产品日趋同质性所导致的供应链的竞争。针对上述情况,依靠企业自身资源进行扩张并不是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最佳选择途径。转贴于

3.3 合资

我国中小企业采取合资的方式不仅可以获得先进企业的技术和诀窍,使产品获得巨大的国内和国际市场,保持竞争优势而且还可以分担成本、分散风险。但是合作带来的企业控制权的争夺,对知识产权专有权丧失的担心,文化差异等导致经营管理复杂化,使企业陷入不稳定。统计数据表明,在中国建立的中外合资企业(包括跨国公司)中,有15%左右的企业预定寿命提前终止。因此,合资并不是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最好的选择途径。

3.4 战略联盟

而构建战略联盟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最佳途径。所谓战略联盟是指市场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自愿组成的一种企业之间松散的、以契约形式为纽带,追求长期、共同、互惠利益的战略伙伴关系。战略联盟能够帮助企业获得先进技术、提高其研发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开拓国际市场、降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风险。

战略联盟与兼并收购、依靠企业自身资源进行扩张、合资相比,具有许多优势,可为合作双方提供下列其他机制中所不具有的显著优势:协同性,整合联盟中分散的公司资源凝聚成一股力量;提高运作速度,尤其是当大公司与小公司联合时更是如此;分担风险,使公司能够把握伴有较大风险的机遇;加强合作者之间的技术交流,使他们在各自独立的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与竞争对手结成联盟,可以把竞争对手限定到它的地盘上,避免双方投入大量资金展开两败俱伤的竞争;组成联盟可给双方带来工程技术信息和市场营销信息,使他们对于新技术变革能够做出更快速地调整和适应。营销领域向纵向或横向扩大,使合作者能够进入新的市场,进入单方难以渗透的市场,联盟双方将具有更广阔的战略灵活性,最终可以达到双赢。

战略联盟还具有战略优势:一是创造规模经济。小企业因为远未达到规模经济,与大企业比较,其生产成本就会高些。这些未达到规模经济的小企业通过构建联盟,扩大规模,就能产生协同效应,即“1+1>2”效应,提高企业的效率,降低成本,增加赢利,以追求企业的长远发展。二是实现企业优势互补,形成综合优势。企业各有所长,这些企业如果构建联盟,可以把分散的优势组合起来,形成综合优势,也就可以在各方面、各部分之间取长补短,实现互补效应。三是可以有效地占领新市场。企业进人新的产业要克服产业壁垒,企业进入新市场也同样要越过壁垒。通过企业间的联盟合作进人新市场,就可以有效地克服这种壁垒。四是有利于处理专业化和多样化的生产关系。企业通过纵向联合的合作竞争,有利于组织专业化的协作和稳定供给。如丰田公司只负责主要部件的生产和整车的组装,减少了许多交易的中间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提高了经济效益。而通过兼并实行联盟战略,从事多样化经营,则有利于企业寻求成长机会,避免经营风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而是联盟与联盟的竞争,是大势所趋。全球的电子企业和计算机制造商已加入了建立战略联盟的行列。尽管存在着超乎寻常的激烈竞争,但是也达成了一些水平协定。如苹果和数字公司已达成了有关生产标准的协定、松下和德国的仪器公司已达成合作开发芯片的协议、理光和松下半导体公司合作生产半导体元件的协议。在航空业,西班牙航空公司和泰国航空公司建立了航空运输战略联盟。在石油业,英国壳牌石油公司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合作开发西伯利亚油田等。而我国中小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与国际市场接轨。

4 我国中小企业构建战略联盟应该注意的问题

4.1 谨慎选择联盟对象

在选择联盟对象时,企业首先要清楚候选企业的战略意图。其次,企业应该调查候选企业的合作经验。此外,企业还应考察潜在候选企业是否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的潜力。

4.2 强化组织学习,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竞争优势往往不只是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和质量,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战略联盟,合作伙伴可以学到对方融化在组织之中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组织知识和技能。因此,企业的创新能力往往可以通过在企业联盟中强化组织学习来获取。

4.3 在合作中注意保护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企业在构建战略联盟时,一定要保护好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尤其是核心技术。

4.4 加强合作伙伴之间组织文化的融合

不同的企业拥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国家的企业在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企业制度、员工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更大。因此,企业在构建战略联盟时应该注意企业文化的整合,使企业宗旨、战略目标、组织制度等方面协调一致。

参考文献

1 陈剑涛.战略联盟稳定性与战略联盟合作伙伴的选择[J].商业研究,2004(2)

2 周朝琦.企业创新经营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 吴定玉.基于全球学习效应的跨国战略联盟机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

4 韩釉岚.企业国际战略联盟的形成与发展[J].工业企业管理,2000(6)

国际市场资源战略例7

1 研发活动的战略导向分析

1.1 全球化的战略基础

研发全球化是指跨国公司将研究与开发活动扩散到母国以外的其他区位,利用多个国家的科技资源,跨国界开展研发活动,即研发资源的全球配置,研发活动的全球管理及成果的全球共享。实施全球化研发的跨国公司多以国际战略和全球战略为导向,所谓全球战略,是向全世界的市场推广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并在较有利的国家集中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并由此形成经验曲线和规模经济效益,以取得高额利润。

在该战略下,企业以成本领先为目标,建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技术基础,集中在具有优势区位条件的国家或地区设立研发机构,服务于全球市场,这就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研发。

1.2 本地化的战略基础

研发本地化是指跨国公司将研发活动扩散到母国以外的子公司所在地,利用东道国的科技资源开展研发活动。这种策略显然与实施多国战略的跨国公司所追求的目标相一致,多国战略强调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市场,提供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以实现差异化战略。因此,在消费者偏好不同的国家利用当地资源开展研发活动,用适合东道国的本土化的产品和服务更容易充分渗入市场,抢占份额,这正是基于多国战略的研发本地化。

2 研发活动区位模式的选择

2.1 全球化的区位模式

全球化研发的跨国公司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佳的海外研究与开发的区位,作为其全球市场的供应中心,这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是东道国的市场规模,研究与开发的基础条件和科技发展水平,相关政策和文化背景,另一方面是跨国公司自身的规模,国际化程度和发展经营战略。能使各种因素取得平衡的国家和地区就是最理想的区位(见图1)。

基于这些因素和全球化研发的战略动机,可以将其区位模式总结为4种:

(1)生产支撑型。

生产支撑型的r&d机构大多是为了支撑在海外的生产而设立的,为母公司在当地的生产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通常与海外生产基地联系在一起。

实施全球战略的跨国公司主要在优势地区集中建立生产基地,研发机构与其密切配合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区位优势,为海外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动力,取得成本领先,从而服务于国际市场。

(2)资源需求型。

这种类型的r&d机构主要着眼于东道国的研发资源,包括适合技术开发的基础设施和科技成果,当地的激励和扶持政策,以及人力资源等。

大型跨国公司多在经济和科技相对发达的地区建立研发中心,显然是看中了这些地区的r&d设施和基础性研究成果。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一般都是此类机构的聚集地,而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也正在成为国际企业新的研发基地。同时,在全球范围内网罗和储备优秀人才也是全球化研发的重要策略和内容。

(3)市场导向型。

以全球战略为基础的市场导向型的r&d研发机构追求不同市场的一般偏好和需求,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强调标准化的技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学习曲线效应,在成本优势的基础上扩大全球市场份额。

无论身处哪个国家,消费者都品尝着同样的可乐,经典的口味风靡全球,长久不衰,这正是可口可乐公司立足于全球市场的产品开发所带来的效应。

(4)战略投资型。

这类r&d机构的区位选择不是从跨国公司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是直接依据全球战略规划来考虑海外研发的全球布局。规模较大和国际化程度高的跨国公司通常采取这种方式获取长期的竞争优势,抢占全球市场和技术的制高点,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服务。

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发展吸引了许多国际企业在当地建立生产和研发基地,如新加坡,中国台湾等。中国加入wto后,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在内地设立研发机构,显然也是看到了中国经济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新兴市场的巨大潜力。

2.2 本地化的区位模式

影响本地化研发的因素与全球化研发不同,更加需要考虑到研发活动与诸多方面的相关性,从当地的实际条件出发制定研发战略。

(1)基于区位优势的本地化。

本地化研发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研发资源,但与全球化不同的是,本地化模式下对资源的利用是为了服务于东道国的市场,并非着眼于全球。因此,适合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和能源,高质量的人才队伍,都应从地区特点出发进行筛选和开发。另外,也有不少跨国公司受到当地相关政策的激励和吸引而设立了研发组织和机构。

(2)基于市场需求的本地化。

全球化研发是以全球市场为导向,而本地化研发则是以东道国市场为导向。采取差异化战略的多国公司大都是以本地化研发来实现其战略目标。在深入考察当地市场的规模潜力和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基础上进行研发,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符合当地消费习惯的产品和服务,并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及时加以调整。使研发活动真正为市场服务,才能始终保持公司和产品在东道国的竞争优势。

2.3 研发全球化与本地化的组织形式

为了适应不同的发展战略的需要,跨国公司研发的组织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调整,以更有效的协调和管理遍布全球的研发机构,为其全球目标服务。

(1)基于研发全球化的全球集权型。

跨国公司在母国研发活动的基础上向海外扩展,在全球范围内设立若干分支研发机构,跟踪全球市场,进行技术探索,同时,母国的研发中心仍是技术开发和创新的主要执行者,这就是全球集权化的研发组织形式。它既保留了传统的母国集权型模式集中进行研发的优势,又能兼顾全球市场,因此适合采取全球化战略的跨国公司。

(2)基于研发本地化的多国分权型。

国际市场资源战略例8

在海外资源的获取上不能服从超级大国的政治指挥棒

当前,尽管对国民经济未来中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石油需求量还有不同预测,但一个可以基本确定的共识是,我国在“十五”及此后一段时期内的新增石油需求几乎将全部依赖于进口。特别是从一个长期过程看,到2020年前后,我国的石油进口量就很有可能要超过日本(日本目前的石油进口量约为2.5亿吨/年)而突破3亿吨/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而1999年全世界石油实际产量才只有33亿吨(含中国)。面对这样一个数量巨大的资源进口预期,仅仅从应对当前国际油价波动的角度探索石油安全的措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及早在获取稳定的海外资源供给上采取战略性对策。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参与对海外石油富集地勘探开发权的竞争。

在当前世界政治格局中,尽管和平仍是主基调,但个别大国操纵世界的企图非常明显。在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举措上,我们不能被动地服从大国的指挥棒,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利益取向,注重和那些石油资源富集的第三世界国家主动建立多元化的战略联盟关系。从目前看,中东地区应当是我们重点出击的地区。其中,伊拉克的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二位,2000年世界格局中的一个重要动向是很多国家已经开始用各种方式打破个别大国的封锁靠拢伊拉克,其目的就是要在新一轮资源竞争中获取先机。我国的石油战略要走出去,就要选准走出去的目标;而且要赶紧走,坚定不移地走,排除阻力地走。

要加入对伊拉克这类国家的资源竞争,需要对我国目前的海外投资战略与政策进行必要调整。尽管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认识的深化还会有新的发现,但世界上有利的资源富集地已经所剩不多,这个基本状况不会有大的改变。“走出去”不是应对短期危机的措施,而是直接关系到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目标能否实现的根本性举措。要从抢占新世纪发展制高点的高度、从资源战略重大转折的意义上来认识海外石油投资的重要性。

要重视价格安全,积极参与国际期货市场的竞争

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在关于国家石油安全的探索中要重视价格安全的问题。我们不仅要着眼于在实物供给方面买到足够数量的油,还要着眼于买到风险尽可能低、价格尽可能便宜的油;我们的“走出去”战略不仅要包括走到海外石油资源勘探开发领域中去的战略,而且还应包括走到国际风险市场中去的战略。

对我国这样的需求大国来说,参与以期货市场为主的国际风险市场的竞争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参与国际风险市场竞争需要重点考虑四个方面的政策。

一是我国应当积极、主动、规模逐步扩大地进入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我们要走出总是被动防守的格局,用市场化的手段来对抗市场化的风险。建议在国家石油安全战略中将进入国际期货市场作为重要措施之一。

二是对石油石化领域的部级企业(集团),在国际期货市场上实行战略性分工,一部分重点作套期保值,以规避价格波动风险为主,例如可由目前中石化、中石油集团下属的联合石化和联合石油负责;另一部分重点进行高抛低吸的投机性运作,以降低价格波动的损害为主,例如可由中化公司负责。

三是积极培育参与国际风险市场竞争的企业主体和市场人才,研究国际风险市场的运作规律,制定对国际风险市场操作的相关政策,如金融支持政策、境外证券监管政策等。

四是在国内建立制度化的风险采购屏障,由用油企业按进口量的一定比例与在国际市场上从事风险采购的企业签订固定价格的长期合约,部分地锁定资源成本,把一部分风险屏蔽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之外。从我国的油品价格形成机制看,到2005年左右,我国在国际期货市场上采取有“保价”措施的采购规模应当至少占到石油进口量的一半以上,才能使国民经济运行成本初步摆脱被国际油市过度频繁地 “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

进入以期货交易为主的国际风险市场并不意味着国民经济运行风险的增大。实际上,在价格波动的特定周期内风险总是有的。这些风险如果不能在国外释放,就要在国内国民经济运行体系中集中释放。参与国际风险市场竞争的根本意义,一是要打破西方大国对资源控制权的垄断,二是把国际市场上的价格风险尽可能多地释放在国际市场中。

全方位地走出去,建立“石油金融”战略体系

应当强调,经济全球化下的竞争已经是实物市场与虚拟市场联动的全方位竞争。当前,不仅国际油市上的操作(实际上)已经变成了金融化的操作,期货交易量已经完全脱离了实物供给量与需求量,而且在其价格波动的背后,国际金融资本已经大规模参与到了实物市场中来。应对这样的竞争格局,我们也需要在“走出去”的战略中制定相应的金融对策,要把石油领域的“走出去”与金融领域的“走出去”、石油安全与金融安全联系起来考虑。从目前看,我国的对策重点在三个方面。

一是要在参与国际风险市场的操作中学会更大规模地利用国际金融资源,要特别注重培育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信用能力的期货市场交易主体。我国的外债规模监控体系应当适应新的变化,要对战略性期货储备所需的长期融资和短期投机运作所需的短期融资制定不同政策,同时赋予参与期货市场交易的主体以较灵活的海外融资权限。

二是要建立对实物储备的金融支持体系。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这实际上也孕育着较大的市场风险,有必要采取合理对策,把单纯的货币储备及外汇储备与更灵活的石油等资源的实物储备、期货储备密切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变换资产存在形态来提高金融资产质量和规避金融风险、汇率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国内金融支持(包括国家财政贴息等政策性金融措施)大幅度提高国内企业的实物储备能力,给在国际市场上从事风险采购与投机运作的企业以调整仓量的更大进退余地,为其留下更安全的退出通道。

三是制定专门的“石油金融”货币政策,具体规定紧急情况下国家银行提供融资的条件,为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的风险操作提供战略性的后备金融授信额度,提高操作主体遭遇恶意狙击时的持仓安全性。

调整进口结构,合理利用国际成品油和石化产品市场

我国石油需求量的快速上升是难以避免的客观趋势,但从国际市场上买到油或采到油并非是“走出去”、“多种途径”和“多元化” 战略的全部内容。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调整进口结构,在成品油和石化产品上更多利用国外市场,可能会在相当大程度上缓解我国石油短缺的压力,同时将有利于国家石油安全。

国际市场资源战略例9

国际化成长阶段:经过第一阶段的积累,我国石油企业在上游油气资源占有、勘探技术方面已具有一定基础,逐步熟悉国际市场游戏规则,并开始向石油产业中游的炼化和工程技术服务发展,同时积极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积累客户,为第三阶段做完全的准备。

全球化经营阶段:在该阶段我国石油企业积累了丰富的资本和国际竞争经验,此时石油企业应以全球市场为导向,利用石油的资本性和市场性进行全球资源配置和国际化经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石油资本市场和期货市场竞争,希望能成为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对石油价格体系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国际石油巨头。

2 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路径

针对石油企业国际化三个阶段的特点,我国石油企业可以分别采取以下对策推进企业国际化道路。

2.1 国际化初级阶段战略措施

在该阶段石油企业初涉国际市场,国际化经验呈空白状态,因此在该阶段我国石油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应对国际化过程中会遇到的风险。

(1)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时间较短,经验不足,仅依靠企业的力量很难建立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国家的政策扶持有利于企业培育竞争优势,提升竞争能力。

(2)加大市场研究力度。国际化初期,面对繁多的石油市场,我国石油企业不免眼花缭乱,无从选择。通过市场调研,细分国际市场,确定进入各个市场的方式和时间尤为重要。目标市场的地理环境和政治环境决定了我国油企对外投资的成本和风险。环境恶劣的地区,大大增加开发难度,提高作业成本;而基础设施建设好的国家势必会降低开发成本。因此,我国在国际化初期阶段应选择地理环境相对较好,与我国有良好外交关系的的周边国家进行开发。

2.2 国际化成长阶段战略措施

(1)实施企业重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国际化成长阶段,我国石油企业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国外油气田运营系统。我国石油产业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重组,但是由于改革并没有改变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思维,企业制度依旧不完善。因此,我国石油企业需要进一步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拥有经营自主权,在重组中保持发展活力。

(2)提升石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我国油企长期垄断经营,管理者缺乏创新的积极性,炼油技术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油品质量与进口成品油相比技术质量标准低。再加上我国石油企业研发机构少,人才流失严重。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常年处于模仿与跟随国际石油巨头的状态。要改变这一现状,我国石油大企业必须加大研发投入, 进一步完善石油工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全球化经营阶段打下基础。

(3)占据国外石油行业下游油品销售市场。国外石油巨头在融入我国石油市场时,通过与国有石油石化公司合作,布局国内成品油零售网络;收购民营加油站,建设油品独资公司;进入成品油批发领域,获得成品油批发资格三种方式渗透到我国石油产业下游市场。我国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加入国外石油下游市场,但要注意做好市场细分策略、产品策略及推广策略。

(4)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说过: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解决人员臃肿的问题,还可以吸引和开发人才,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2.3 全球化经营阶段战略措施

(1)石油产业一体化战略。在这一阶段,我国石油企业就是要通过一体化战略实现资源的全球整合。一体化战略包括横向一体化战略和纵向一体化战略。横向一体化战略即指国际企业之间的兼并和收购,通过产权买卖、招投标、拍卖等形式将本国的资源勘探开发权或者本国企业的部分经营管理权出卖。通过横向一体化战略,我国石油企业资本得以实现国际营运整合,实现企业国际多元化。纵向一体化又分为前向和后向一体化。采取纵向一体化经营的石油公司,能更好的平衡和处理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能更好的缓冲石油产业不景气时对企业所产生的影响。实施一体化经营,进行全球资源配置,有利于增强我国石油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促进国内产业、产品结构的升级,也是石油企业全球化经营阶段的目标和途径。

国际市场资源战略例1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逐年增加,其中石油需求增长迅猛。2009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为40,837.5万吨,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2009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达到21,888.5万吨,石油进口依存度为53.6%,已经继2008年之后连续超过50%的警戒线。

随着全球经济的稳步增长,原油价格自2002年开始步入上升通道,并且很长时间在高位运行,最高曾经达到2008年7月的147美元/桶。在国际油价高位运行过程中,我国过多、被动地承担了高油价带来的成本提高与风险。进入2008年下半年,伴随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国际油价暴跌,原油价格最低达到33美元/桶。之后又迅速回升,目前价格在70―80美元/桶波动。受多重因素影响,国际石油价格每周10%的波动已经成为市场常态。

本文将针对与石油价格波动直接关联的我国石油安全问题,从战略层面研究石油与金融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我国石油战略中的金融支撑作用,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以及石油与金融的关联分析

2002年以来,在我国石油进口不断增长的同时,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上升,且大部分时间在高位运行,我国石油消费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1.石油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健运行

随着我国经济的长时间快速增长,石油需求量逐步增加,国内原油开采与加工增速滞后于需求增速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国石油(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和其他石油产品)净进口量不断增加,从2003年9739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21888.5万吨(见图1);与之相对应,石油进口依存度稳步上升,从2003年的36.4%上升到2009年的53.6%(见图2)。

在我国石油需求不断增长,进口依赖性不断提高的同时,国际石油价格波动性加大,并且随着全球经济的平稳增长,国际石油价格很长时间在高位运行。2003年,国际原油价格平均约为27美元/桶,以后逐年攀升;2005年平均价格突破50美元/桶,达到55美元/桶左右;2008年最高突破147美元/桶(见图3)。当然,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原油价格波动幅度加大,2009年1月国际原油最低曾经跌至33.20美元/桶,之后迅速上升,平均价格在70―80美元/桶附近。在原油价格变化的同时,成品油及其制品价格也是跌宕起伏。

国际石油价格是地缘政治、市场供求关系、美元汇率波动、石油衍生品投机、基金行为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我国石油进口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石油价格的高位运行与大幅波动,直接导致国内进口和消费成本的上升与不确定性增加,从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能源安全。

石油供给问题将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的“瓶颈”。我国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促使石油需求继续保持增长,但国内原油产量增幅缓慢,经济增长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会越来越强。作为工业的重要原材料,石油价格的波动将直接导致经济的波动,一旦出现用油紧张或者石油短缺将制约国内经济的平稳发展。由于石油涉及行业广泛、产业链长,并直接影响普通消费者,油价波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都非常大。近年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已经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稳定的石油供给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是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问题。

2.石油正演化为金融性商品,石油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与国的经济竞争已经发展成为实物市场与虚拟市场的全方位竞争。当前,石油衍生品的交易量已经远远超过其现货或实物交易量,国际石油市场上的操作日趋金融化,其价格波动的背后活跃着大量国际金融资本,这些国际金融资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走势。另外欧美日等发达地区和国家非常重视石油储备,并凭借石油储备的调整调控世界石油市场价格,保障用油安全。无论是参与国际石油市场还是建立安全的石油储备,都需要大量的金融资源的支持;同时,较为合理石油战略,能够保障国家经济稳定发展,也有利于维护其本国货币的国际地位以及长期的汇率优势。因此,国家石油战略与国家金融战略是有机配合、密不可分的。

我国国内石油资源相对短缺,石油储备规划起步较晚,石油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内资石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经验不足,导致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处于长期被动低位。随着石油进口依赖性的不断上升,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面临挑战并亟待解决。

现阶段,全球石油供求基本平衡,并且供给稍大于需求。我国石油安全重点不是供给问题,而是市场上的价格风险,也就是以什么样的价格购买的问题,以减小和克服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保障我国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的安全和长期稳定发展。这就需要制定科学有效的石油金融战略,以支持国内石油产业的发展,完善我国石油的定价机制并争取国际石油市场话语权,以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

3.石油价格波动关系我国金融稳定

自2002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不断走高。石油价格上升,有利于促进石油输出国的经济增长,增加其出口收入和外汇储备。但在油价上升过程中,也必然不断增加石油进口国的输入和消费成本的提高,诱发物价上涨和相应的货币政策调整,从而抑制消费和投资,引发金融市场波动。发展中国家将会因石油进口高成本而增加外汇支出,并使其贸易条件恶化,对他们的经济增长也是不利的。当然,高油价对石油进口依赖性较高的美、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其化解高油价问题的重要手段就是货币政策的调整。石油与金融相互关联和互动已经引起各经济体的高度重视。从世界经济整体利益看,过高的油价对世界经济的持续与稳定增长弊大于利。

随着我国石油进口量的增加,按理可以通过调整需求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其实恰好相反。现在最不安全的因素,是我们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没有影响力和发言权。据标准普尔公司分析,中国需求因素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不到0.1%。所以在近年来石油价格反复波动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被动地接受国际市场竞争的结果,国家利益经常蒙受损失。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国内进口和石油消费成本会下降,此为有利一面;但是,成品油和一系列的石化产品的外部竞争价格,跌幅会更大,直接影响其产业链的市场竞争能力,油价大幅下跌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也有不利的一面。目前国内原油的开采成本远高于中东原油,当油价上涨的时候,我国仅仅是石化下游产业的原料涨价;但是下跌的时候可能连上游产业一起连累了,这也是我们面临的困境。

二、发达国家石油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建立国内石油安全与发展战略需要借鉴发达国家成熟方案和路径。发达国家为了经济的发展以及应对可能引发的石油危机,纷纷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石油发展战略,以下将从五个方面加以分析。

1.建立多元化石油供给体系

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9》报道,世界石油供给主要来自中东、欧洲及欧亚大陆、北美、中南美洲和西非。世界各国为了应对这种不利局面的发生,已经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

美国为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正把目光移向加拿大。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认为,加拿大石油可帮助美国在20年内把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减少50%,这将有助于实现美国前总统布什提出的到2025年把从中东进口石油减少75%的目标。

欧盟各国也准备为确保能源供应安全采取有效措施,其中包括天然气的应急储备。德国的做法极具代表性,1980年德国进口石油的62%来自中东地区。目前,德国从俄罗斯、挪威、利比亚、英国、哈萨克斯坦等26个国家进口石油。其中,独联体国家占德国石油进口总量的42.2%,北海油田占34.9%,欧佩克成员国所占比重已降至18.2%。并且,德国的石油进口以海上运输与管道输送为主,减少了供应风险。

2.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在欧盟国家中,法国在生物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领域均有成功的开发经验。据国际能源机构公布的统计数字,2009年,法国总共消费可再生能源总量为20 Mtep(百万吨当量油),占当年法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2.5%。目前,可再生能源在德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已占到7%,可再生能源发电已占德国电力需求的15%,某些州风电利用比例甚至超过了35%。在风电和光伏发电领域,德国不论在产量上还是在技术水平上,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3.建立战略石油储备

从西方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来看,美、日是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最早、储备量最多的国家。美国的石油战略储备相当于150天以上的进口量,日本不低于160天,德国不低于120天。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中企业石油储备远远超过了政府,占到全国石油储备的2/3。欧盟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主要特点是建立官民一体化的战略石油储备。法国的民间储备、政府储备的比率为75:25,德国官民联盟储备量、政府储备、民间储备比率为57:17:26。

美、日、法、德等国战略石油储备的方式,对于正在实施战略石油储备工作的中国具有借鉴意义。而最值得借鉴的则是实行战略石油储备与一般商业周转库存相结合,国家储备与民间储备相结合,探索石油战略储备的多元化,积极鼓励藏油于民,在加快中国石油战略储备的同时,建立多元化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

4.提高石油利用效率

在提高石油利用效率方面,国际上通行的是政府管理和引导。作为世界石油消费大户的美国、欧盟和日本,均出台了车辆燃油经济性标准,以此提高石油利用效率,减少油价上涨对交通运输部门的影响。比如美国、欧盟和日本政府对汽油和柴油的轻型客车和货车制定了一套燃油经济性目标,在每个重量级中确定具有“最优”燃油经济性的汽车,并以其燃油水平作为本重量级的燃油经济性标准,同级新车均要达到该标准。

5.发挥石油衍生品市场的作用

随着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世界上一些国家和机构正在利用金融衍生品市场来规避国际油价波动带来的风险。研究表明,借助期货市场,有助于降低或对冲油价波动带来的风险。事实上,墨西哥等国家曾通过套期保值交易的方式来锁定价格;美国近年借助期货市场,以轮库的方式释放和吸收战略储备石油,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稳定市场油价的目标。

国际经验表明,发展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可以增强对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影响力,通过利用国内外石油期货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国际油价波动风险。

三、我国石油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与金融保障

在石油市场金融化的背景下,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波动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油价上涨直接导致外汇支出增加,进而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近年来,国际石油市场异常波动以及石油地缘政治的变化等不确定因素很多,对我国石油供给和国民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和严重的冲击,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按照国际经验,要保障一个国家的石油安全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充足数量的石油基础;二是稳定的供应;三是合理的价格。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我们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和逐步确立在石油价格形成中的主导地位。然而,在石油市场日趋金融化的市场条件下,安全的石油战略储备、稳定的供应以及合理的石油价格的形成关键在于金融市场和相应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在此前提下,我国石油安全战略体系才能有效建立。

1.我国石油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针对当前紧迫形势,参照西方经济体成功经验,在金融配套前提下,我国石油发展战略体系建设应由三大战略组成,即可持续发展战略,石油储备战略和全球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包括国内稳定供应战略、能源结构调整战略、节约能源消耗战略;全球化战略包括进口多元化战略和石油企业走出去战略。

(1)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可持续发展战略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要保证国内稳定的供应战略。我国石油发展战略的根本要立足国内,加强石油勘探投入,保证国内石油基本供给。

第二,要调国内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油气,积极因地制宜地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有步骤地推进核能的利用和开发。

第三,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2%,低于国际先进水平约10个百分点。若中国的单位能耗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即使石油消费不增加,经济亦可再翩一番。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快建立节约型的石油消费模式,发展低碳经济,走出一条石油消耗低、发展速度快的新路子。

(2)安全的石油储备战略

石油储备可以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物质力量,是稳定供求关系和应付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是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核心。它不仅可以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还有利于我国在国际政治较量中站稳脚跟,取得主动,避免受制于人。

首先,应重点发展政府储备。我国石油储备建设还在在起步阶段,为保障石油安全,要利用中央财政资金建立完善和安全的国家石油储备。其次,要大力推动商业储备。为保障石油安全,还应约束国内石油相关企业保有一定商业储备,以维护国内稳定的石油供应。第三,要确保一定的资源储备。根据目前情况,可考虑在国家石油资源总体规划中将我国西部地区少量开发条件极为恶劣、成本高、在经济上不合算、企业不愿进入工作的地区,划为战略储备区。

自2004年开始,我国正式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在镇海、舟山、黄岛、大连四个地方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先前只是由三大石油公司各自进行商业储备。目前,中国已建成的一期四个国家原油战略储备基地已经完成收储,二期的8个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也已经启动。我国现有战略储备不足一个月的使用量,距离国际公认的90天安全储备还有相差很远,资金也是制约战略储备建立的瓶颈之一。

(3)全球化的石油战略

加快推进进口多元化战略和实施石油企业走出去战略,以实现我国全球化的石油战略。近年来,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从在海外购买储量、进行小规模低风险油田开发,转向了油田勘测生产和管道、炼厂建设等大型项目的综合开发。同时重视通过政治、外交途径,改善与石油出口国,特别是中东、中亚、俄罗斯等国家的政府关系,争取签订政府间的长期、稳定的石油合作与贸易协议。

在对外合作中,政府对在海外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的公司提供经济支持优惠政策。一是借鉴国外一些成功做法,设立国家海外石油资源风险勘探专项资金,用于对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国有大型企业从事境外勘探实行补贴;二是对国家石油公司跨国经营给予优惠贷款和财政担保;三是建立海外勘探开发储备金制度,石油投资损失准备金制度和勘查风险费用特别扣减制度等,对于项目未发现商业性油气或因自然灾害和战争因素受到失败,政府保证可以减免偿还贷款。企业在投资国进行勘探开采时可采用多种形式。一是购买股权,参与开发,获得股份油;二是签订产量分成协定,取得份额油;三是签订各种转让协定;四是直接投资开发油田。

以上国家石油战略选择,都需要法律先行、政府引导、政策倾斜和相应的资金配套支持与金融保障。

2.我国石油发展战略实施的金融保障

通过研究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状况发现,我国石油安全的真正问题并不是供给不足,而是市场上的价格风险。为达到减小和克服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保障我国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的安全和长期稳定发展战略目标,就需要制定科学有效的石油与金融战略支撑体系,通过金融手段有效支持国内石油产业的发展,从而尽快完善我国的石油安全体系,以确保国家经济稳定与金融安全。

在石油市场金融化的背景下,把石油安全定位到国家经济安全高度,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和金融支持规划,并对石油产业发展给予金融政策倾斜。在相关政策支撑的前提下,借鉴他国先进经验,建立国家石油产业发展基金,以给予石油产业以持续的金融保障。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加强多层次的石油交易市场建设与相关的金融安排,包括石油外汇、石油基金和石油银行等诸多方面,充分利用金融手段支撑和发(下转第110页)(上接第85页)展我国石油战略的实施,保障我国石油安全和经济的平稳发展。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实施:

(1)制定有利于石油战略的金融政策

把石油安全定位到国家经济安全高度,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和金融支持规划,并对石油产业发展给予金融政策倾斜。

(2)建立石油产业发展基金

在相关政策支撑的前提下,我国还应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建立国家石油产业发展基金,以给予石油产业以持续的金融保障。石油产业发展基金一般是一种用于石油专业投资的新型基金,可以有如下几个发展方向综合考虑:由国家财政出资设立海外石油投资基金、石油产业投资基金、国际市场石油投资基金以及石油综合基金等。

(3)积极参与和发展石油衍生品市场

面对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我们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避免重蹈覆辙,今后我国应加强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利用期货交易规避价格风险。同时,从国际石油定价机制来看,我国必须要尽快推进国际化的、多层次的石油市场的建设,以谋求国际石油定价的话语权,发挥我国在国际石油价格体系里面应有的影响力,彻底摆脱中国石油进口“买涨不买落”的怪圈。

2004年8月25日,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燃料油期货推出以来其价格指导作用初步显现。我国尚需一步开发石油期货品种,增强我国在国际石油价格体系中的作用,改善国内企业在国际石油贸易中的地位。

当然,在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体系的同时,需要严格金融监管和交易监管,加强石油市场信息披露机制建设,防止投机过度导致的石油价格的过分波动,有步骤地推进石油远期交易市场、期货、期权交易等其他石油衍生品市场建设和发展,从而完善我国石油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总之,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和过往的市场教训,建立金融支持下的国家石油发展战略已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傅新.战略石油储备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10,2.

[2]高新伟,张宏民,石磊.石油储备与期货市场联动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10.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我国国家石油储备体系研究”课题组.我国国家石油储备体系的基本构想[J].经济研究参考,2007,57.

[4]李畅,杨再斌.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特点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07,1.

[5]黄运成,刘莹.应对油价高位波动的策略选择[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2.

[6]金柏松,张莉.国际市场石油供给潜在危机及我国对策[J].经济学动态,2005,8.

[7]焦建玲,范英,魏一鸣.石油价格研究综述[J].中国能源,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