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消费心理学毕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6 18:52:45

消费心理学毕业论文

消费心理学毕业论文例1

一、消费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存在意义

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与商业活动息息相关的艺术设计门类,商业性是其基本属性。广告、标志、版式、包装、展示以及“VI”设计等,无不因商业上的需求而产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商业平面设计作品,其内容往往是对商品或者服务的展示、宣传,其对象,即该作品的目标受众,往往是其所展示的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作为一个商业平面设计作品的作者,受众对该商品和服务的心理诉求,是其进行设计创作无法绕过,必需思考的问题。因而,具备一定的消费心理学知识,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以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设计人才,非常有必要对其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消费心理学教育。然而,目前我国高职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是,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围绕着构成这类基础课程和标志、海报、包装、“VI”设计等应用课程来组织,像消费心理学这样的市场导向性课程的意义却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的课程设置,看似基础扎实、知识体系完整,却与市场严重脱节,培养出的学生市场适应能力不强,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二、在平面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近年来,消费心理学教育在设计类专业中的存在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部分学校也进行了将其纳入设计类专业教学内容的探索。然而,对于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来说,在短短三年的培养时间内,教学内容本已较多、课程也比较紧凑。那么,如何将消费心理学教育稳妥的纳入到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并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作者提出了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理由如下:

1.不宜过早地给学生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

高职类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基础相对薄弱,这些学生在入学之前接受的几乎都是绘画基础课程,对设计几乎一无所知。入学后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要夯实他们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方面的功底,另一方面是要循序渐进地教授他们平面设计的知识、技法,培养他们设计思维和创作能力。如果在他们还没完成平面设计的基本课程,完全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时候,就过早的给他们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让学生摸不清头脑、理不清思路。

2.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后已经基本掌握了平面设计的基础技能,同时,此时的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社会、接触市场,通过实习和找工作的经历,对专业方向所涉及的市场和消费者有了一些初步的概念和了解,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3.毕业设计阶段的消费心理学教育最具效果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和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挑战、他们有了解市场、了解市场的主宰——消费者心理的渴求。而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在他们根据兴趣、根据对职业发展的意愿或者实习的经历确定毕业设计项目的时候,都有着完成一件足以证明自己实力的完美作品的强烈愿望,所以这个时候的学生在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之后,会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同时,毕业设计阶段紧邻就业,这时候组织他们学习消费心理学知识,且经过与毕业设计项目的结合运用,印像清晰、深刻,在毕业开始工作后,这些刚学到的东西拿来就能用,具有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消费心理学教学实施

1.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

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是实施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环节。由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往往一边忙于实习,找工作,一边进行设计创作,能够集中起来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有限,所以对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讲授消费心理学知识内容,不可能像商务、市场类专业的学生那样系统、全面,而应对包括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和外部条件等在内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进行概括性、普及性的讲解,并对消费者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研究分析方法进行阐述。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消费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消费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消费心理分析。

对于讲授的形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能请校内外教授消费心理学的专业老师来进行讲座,专业老师的讲座,因其经验丰富、内容全面、讲解权威,显然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而没有这种条件的,则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可以通过收集、整合一些消费心理学的教学视频、教案和教学课件,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学习,凭借自身理解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讲解。而这就要求指导老师熟悉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同时具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再演绎能力。而无论进行哪种形式的讲授,指导老师都应选择一些消费心理学的相关教材、文章、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补充学习。

转贴于

2.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分析

在完成了基本知识理论的讲授之后,指导老师便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消费心理学原理,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心理分析。

进行心理分析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运用所掌握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完成对自己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分析作业。也可以将有相似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组合起来,成为受众心理分析小组,小组成员间分别针对各自设计项目的目标受众人群心理进行相互讨论分析,并完成各自的心理分析报告。

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设计项目目标受众人群消费心理特征的判断和确立,包括在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层次、消费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在理性程度、细致程度、情绪和偏好的持续程度,对流行和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生活节奏和时间观念的方面的性格心理特征;以及在消费的目的性、浏览、选择和购买习惯,对品牌、包装和广告宣传的认同度等方面的消费习惯偏好特征,这些设计作品的定位的影响因素。第二,目标受众的消费动机,消费动机和受众的消费心理特征,构成了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心理诉求,对消费动机的分析决定了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吸引受众眼球。第三,设计作品方式,通过对设计作品、接触受众时的方式、环境对受众产生的感官影响和心理变化的分析,为设计作品的设计创意寻求依据,设定条件。

3.对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调查

学生自己或者学生们之间运用刚掌握的消费心理学知识,针对目标受众所进行的理论分析,难免有“闭门造车”之嫌。而检验理论分析的最好方法就是调查实践。所以接下来要求学生们运用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分析方法,对拟定的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进行现场调查。

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综合调查法、实验法等。受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的组织能力、物质条件、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前三种相对简单、便于开展,较为适合作为受众心理调查的方式,其中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解受调查者信息的问卷法,因其使用预先编制的问卷表格,标准化的问题设计使信息收集更加全面,同时也有利于相互比较,因而最为适合学生采用。

问卷调查由设计、组织、调查、汇总、分析等一系列步骤组成,工作量较大,需要学生分组开展,分工合作。这样,我们之前提到的心理分析小组,就可以由此延伸为心理分析调查小组。问卷表格应由学生小组根据设计项目的调查需求自行设计,指导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表格应包含受众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形式上应多做选择,减少文字填写量,从而方便受访者填写。

组织对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调查,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且通过在现场调查中与目标受众的沟通交谈,既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又因为与目标受众的直接接触,为即将开始的设计创作打下了良好的感性认识基础。而通过将调查结果与之前的理论分析进行比较,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补充和完善,可以使学生在将来的设计实践中进行受众心理分析的经验更加丰富,充实。

4.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

通过现场调查及汇总、分析,掌握了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特征和消费动机,也就是把握了目标受众的心理诉求,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也就有了准绳。

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简而言之,就是决定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入手、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对于平面设计作品而言,就是为满足目标受众人群的主要心理诉求,决定从其设计内容哪些方面的特质、性能入手,采用何种创意烘托该特质、性能,使用那些元素构成画面、采用怎样的色彩搭配、形成什么样的设计风格。比如设计一款为年轻人目标消费人群的服装品牌海报,可以突出其时尚、运动、自我等方面的品质风格,可以通过展示其品牌代言人的青春魅力、运动活力的画面,采用新潮、简短、有力的流行广告语来反映这些品质,可以采用鲜艳的色彩搭配、充满动感的线、面构成,炫酷的字符设计等,形成直接、明快的设计风格,以满足年轻人的消费心理诉求。

完成了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作品创作的消费心理学准备即已完成,即可进入设计创作阶段。对平面设计专业结合毕业设计实施的消费心理学教学也就由此收官。

四、结束语

通过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消费心理学的教学实施,使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学生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知识,提高了运用消费心理学方法改善创作,增强作品市场适应力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能够设计出符合受众心理诉求的成功的设计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萍. 消费心理学教程[M].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消费心理学毕业论文例2

2、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不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3、博士论文开题要确定用什么样的知识来回答提出的问题。这些知识应该是多学科的知识(cross-discipinary inquiry)。方法论包括两种:理论框架和技术性、技巧方法。开题报告不能简单罗列,只要做到同类项归类。另外,文献索引要规范,譬如可以采用按照拼音的顺序排列。

论文开题是语境、语汇、逻辑和方法的统一体,开题是寻找一个合适的语境,用合适的语汇,以合理的逻辑,并论证方法的合理性。开题报告是一个过程,早点开始,不断去梳理。开题之前是决策,是选择,很痛苦(如何寻找人生的另一半,很费心思);开题之后要硬着头皮坚持,总会发现精彩之处(找到了之后就好好过日子,会找到属于两个人的精彩的)。 开题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对开题性质的认识。开题是一个重要环节,功能是制定研究计划。开题报告是由博士生对博士论文研究报告的价值性和可行性的一个辩论文本。(2)选题。选题要有挑战性,理论性和可行性(feasible)。题目是研究出来的,不是给定的。问题有problem, question和issue三类。(3)文献综述。综述是指综合评述,是对知识的梳理。综述文献不是做相关领域的文献,那些不能证明问题,而是on??,of??的文献。另外,不能对文献有偏见,也不能出现很少有人研究,没人进行研究的语句。

4、开题报告的撰写时间至少需要一年。

开题报告格式与开题报告写作技巧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指为阐述、审核和确定毕业论文题目而做的专题书面报告,它是研究生实施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是监督和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作品撰写能力的有效的实践活动。

《中国青年报》报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2级研究生所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仅有不到1/3的博士研究生获一次性通过,而78位硕士研究生,10人没获通过,仅有19人获一次性通过。这在复旦大学乃至于全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上都竞聘演讲稿 很少见。但据笔者了解,倘若以严肃的眼光审视目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论文开题报告工作,可以说,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视论文开题报告为形式。除思想上重视不足外,对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缺乏了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管理工作体会,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和技巧做一探讨。

1 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一般要求满足以下原则:

①开拓性: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②先进性:硕士毕业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博士毕业论文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说明,毕业论文题目不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只有在对所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的研究资料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确立满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选题,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结合导师已有科研任务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选题之前的信息积累与发现问题均是研究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导师已完成了以上过程,但导师并不能替代研究生,这就是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独立性要求。

2 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2.典礼演讲稿 1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2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德育工作总结 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 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2.3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 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 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请示报告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 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⑤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⑥ 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2.4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条件分析

突出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优势。明确协作单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确各自的工

作及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要以知识结构的互补为依据。

博士开题报告范文

中国产品质量法的法律移植研究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产品质量法制发展,相较于民事法学其他领域起步较晚,其自二十世纪初发端后,随着中产阶级兴起,产品交易频繁,致这一新兴法律领域迅速发展。而产品质量法演进,实反映近代社会运动史及经济史变化,若谓十九世纪系劳工运动蓬勃发展时代,则二十世纪即堪称为消费者保护运动高峰。产品质量法制发展及演进,始终遭受来自大企业及资本家积极阻挠或消极抗拒,致使产品质量法制发展,始终带有对抗及冲突色彩。

本研究即试图就产品质量归责原则法律移植的演进历程作为中心,根据回顾产品质量历经契约责任及侵权行为责任、过失责任主义及无过失责任主义等法学思潮变迁,据此重现产品质量法制百年来发展过程,试图对这一特殊而充满争议、冲突法律领域,对其演进作一个粗浅研究。

目录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2.中国古代法是否有类似条文或是制度

3. 近现代的引入背景、主要修正部分

4. 进入后本土存活现状及情况

5.拟研究提纲

正文:法律为人类试图以理性建构秩序产物,是社会文化现象一部分,随着人类生活发展,法律内容也须相应改变以适应新形态纷争。而重大的社会改变是源自于法律体是外,也就是源自于社会制度里面的法律体是外,法律体是不是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制度,法律体是不是遗世独立的制度,法律体是无法自外于外在的影响。法律于社会变迁过程也扮演重要角色,观诸民事法律发展,由早期私法自治、契约自由等根植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致使西欧各国于十九世纪陆续制定民法典时,就侵权行为法制归责原则,均严格奉行过失责任主义,自十八世纪末叶工业革命发端,经过百年发展,生产技术革新造成产业结构重大改变,尤其是机械设备渐次取代手工制造,商品得以大量生产,使民众可很容易由市场上取得所需商品,此种生产消费模式演进,虽促进工商社会繁荣,制造商为降低成本获取利润,往往仅着重于降低成本,对产品安全性及品质则有意无意加以忽略,造成大量劣质商品充斥市面,复因一般消费者对产品来源信赖及产品内容高度技术性,已无能力分辨其优劣,致使劣质产品造成严重生命、财产损失,此于十九世纪末叶层出不穷。是以,产品质量(或称商品责任、商品制造人责任)概念,于十九世纪后半业即已散见于英、美法院判决中,斯时仍未形成具体法概念体是,且责任类型仍未脱传统契约关系相对性或侵权行为法过失责任主义范畴。迄至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及美法院判决已渐次就产品缺陷案例跳脱传统侵权行违法或契约法思考模式,寻求新的解决道;而德国法院也试图根据减轻原告举证责任方式,以平衡一般个人在举证上困难。

消费心理学毕业论文例3

1、博士论文要有原创性知识;

2、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不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3、博士论文开题要确定用什么样的知识来回答提出的问题。这些知识应该是多学科的知识(cross-discipinary inquiry)。方法论包括两种:理论框架和技术性、技巧方法。开题报告不能简单罗列,只要做到同类项归类。另外,文献索引要规范,譬如可以采用按照拼音的顺序排列。

论文开题是语境、语汇、逻辑和方法的统一体,开题是寻找一个合适的语境,用合适的语汇,以合理的逻辑,并论证方法的合理性。开题报告是一个过程,早点开始,不断去梳理。开题之前是决策,是选择,很痛苦(如何寻找人生的另一半,很费心思);开题之后要硬着头皮坚持,总会发现精彩之处(找到了之后就好好过日子,会找到属于两个人的精彩的)。 开题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对开题性质的认识。开题是一个重要环节,功能是制定研究计划。开题报告是由博士生对博士论文研究报告的价值性和可行性的一个辩论文本。(2)选题。选题要有挑战性,理论性和可行性(feasible)。题目是研究出来的,不是给定的。问题有problem, question和issue三类。(3)文献综述。综述是指综合评述,是对知识的梳理。综述文献不是做相关领域的文献,那些不能证明问题,而是on??,of??的文献。另外,不能对文献有偏见,也不能出现很少有人研究,没人进行研究的语句。

4、开题报告的撰写时间至少需要一年。

开题报告格式与开题报告写作技巧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指为阐述、审核和确定毕业论文题目而做的专题书面报告,它是研究生实施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是监督和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作品撰写能力的有效的实践活动。

《中国青年报》报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2级研究生所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仅有不到1/3的博士研究生获一次性通过,而78位硕士研究生,10人没获通过,仅有19人获一次性通过。这在复旦大学乃至于全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上都竞聘演讲稿 很少见。但据笔者了解,倘若以严肃的眼光审视目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论文开题报告工作,可以说,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视论文开题报告为形式。除思想上重视不足外,对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缺乏了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管理工作体会,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和技巧做一探讨。

1 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一般要求满足以下原则:

①开拓性: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②先进性:硕士毕业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博士毕业论文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说明,毕业论文题目不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只有在对所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的研究资料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确立满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选题,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结合导师已有科研任务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选题之前的信息积累与发现问题均是研究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导师已完成了以上过程,但导师并不能替代研究生,这就是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独立性要求。

2 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2.典礼演讲稿 1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2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德育工作总结 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 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2.3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 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 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请示报告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 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⑤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⑥ 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2.4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条件分析

突出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优势。明确协作单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确各自的工

作及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要以知识结构的互补为依据。

博士开题报告范文

中国产品质量法的法律移植研究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产品质量法制发展,相较于民事法学其他领域起步较晚,其自二十世纪初发端后,随着中产阶级兴起,产品交易频繁,致这一新兴法律领域迅速发展。而产品质量法演进,实反映近代社会运动史及经济史变化,若谓十九世纪系劳工运动蓬勃发展时代,则二十世纪即堪称为消费者保护运动高峰。产品质量法制发展及演进,始终遭受来自大企业及资本家积极阻挠或消极抗拒,致使产品质量法制发展,始终带有对抗及冲突色彩。

本研究即试图就产品质量归责原则法律移植的演进历程作为中心,根据回顾产品质量历经契约责任及侵权行为责任、过失责任主义及无过失责任主义等法学思潮变迁,据此重现产品质量法制百年来发展过程,试图对这一特殊而充满争议、冲突法律领域,对其演进作一个粗浅研究。

目录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2.中国古代法是否有类似条文或是制度

3. 近现代的引入背景、主要修正部分

4. 进入后本土存活现状及情况

5.拟研究提纲

正文:法律为人类试图以理性建构秩序产物,是社会文化现象一部分,随着人类生活发展,法律内容也须相应改变以适应新形态纷争。而重大的社会改变是源自于法律体是外,也就是源自于社会制度里面的法律体是外,法律体是不是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制度,法律体是不是遗世独立的制度,法律体是无法自外于外在的影响。法律于社会变迁过程也扮演重要角色,观诸民事法律发展,由早期私法自治、契约自由等根植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致使西欧各国于十九世纪陆续制定民法典时,就侵权行为法制归责原则,均严格奉行过失责任主义,自十八世纪末叶工业革命发端,经过百年发展,生产技术革新造成产业结构重大改变,尤其是机械设备渐次取代手工制造,商品得以大量生产,使民众可很容易由市场上取得所需商品,此种生产消费模式演进,虽促进工商社会繁荣,制造商为降低成本获取利润,往往仅着重于降低成本,对产品安全性及品质则有意无意加以忽略,造成大量劣质商品充斥市面,复因一般消费者对产品来源信赖及产品内容高度技术性,已无能力分辨其优劣,致使劣质产品造成严重生命、财产损失,此于十九世纪末叶层出不穷。是以,产品质量(或称商品责任、商品制造人责任)概念,于十九世纪后半业即已散见于英、美法院判决中,斯时仍未形成具体法概念体是,且责任类型仍未脱传统契约关系相对性或侵权行为法过失责任主义范畴。迄至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及美法院判决已渐次就产品缺陷案例跳脱传统侵权行违法或契约法思考模式,寻求新的解决道;而德国法院也试图根据减轻原告举证责任方式,以平衡一般个人在举证上困难。

消费心理学毕业论文例4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按成教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3篇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XX年9月26日或XX-09-26.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中国互联网经过10年的持续发展。目前在普及应用上正步入崭新的多元化应用阶段。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宽带用户、网络国际出口带宽、上网方式和途径、网络应用服务更趋多样化。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广度、信用度、依赖度正在逐步提高。随着网络提供的功能和服务的进一步完善,网络应用化、生活化服务正逐步成熟。互联网的影响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角落。中国互联网整体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但中国地区之间互联网发展水平、普及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呈现东快、西慢,城快、村慢的特点,因此,加大对于互联网应用和发展的研究力度,借鉴国外互联网应用的成功范例引入和普及互联网应用的先进经验是当务之急。

2.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从全国人口来看,互联网普及率还很低,仅有7.9%,与世界平均水平约14%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普及互联网,让更多人来使用互联网是任重道远的事情。

第二,网上信息资源还不够丰富,质量比较好的、能反映我国优秀文化的、对广大网民有真正用处的信息还不够多。根据国信办的调查,截至XX年底,我国共有6.5亿中文网页,比XX年底差不多翻了一番,但是仅占全世界网页数量(300多亿)的2%,比例很低。因此我们需要网上有更多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健康的、有质量的、有针对性的内容。第三,目前,互联网产业虽然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网络应用水平和实效(即网民的用户体验)还比较初级。在技术驱动下产生的包括网络游戏、电子商务、无线宽带、voip、p2p等新的应用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

第四,新技术发展遭遇机遇和挑战。当前国外互联网新技术层出不穷,一直处于互联网发展的领先地位,而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需要更加努力,迎头赶上。

第五,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面临严峻挑战。网络文明要靠政府法制、行业自律、网民的自觉来维护,而最关键的应该是网民素质的提高。就像交通管理一样,有交通法规的限制,也有警察的监管,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司机素质的提高,否则交通事故还是无法避免的。同时,提供内容、服务的企业也应当承担其责任,实施行业自律。

3.论文提纲

我国互联网在若干领域的应用

1.互联网在政府中的应用

2.互联网在企业中的应用

3.互联网在消费群体中的应用

我国互联网应用前景

1.互联网将加速融入我们的生活

2.互联网经济逐渐产生效益

3.宽带网络建设打通互联网应用瓶颈

4.互联网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指导教师意见:

(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

指导教师: (亲笔签名)

年 月 日

系部审查意见:

系部负责人: (亲笔签名)

年 月 日

你只要开题报告吧 我再上传点例文你对照下,

还有网站自己去看

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社会责任

摘 要 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三个元素组成,即企业的市场行为、监督行为、自愿行为。通过对iso9000质量体系、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的分析介绍,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道德标准、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

关键词 企业 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诚信、可持续成长等问题,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实践中难以回避的话题。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企业具有双重性:一是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它有经济属性;二是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组织形态,它又具有社会属性。当今社会,人本主义思潮对世界的影响日益深远,范围日益扩大。要求企业重视经营行为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也就成为理所当然。因此,企业的目标定位应由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管理理念,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管理观念转变,把追求利润与对社会负责统一起来。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产品、技术、知识等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已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比经济效率更为重要的课题,一个比管理效率更难实现的目标。同时,也有大量的企业实践证明,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的赢利有一种积极的影响和巨大的好处。其中包括:提高企业声望,减少企业运作成本;提高销售率和客户回头率;更容易招募到优秀员工和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减少常规性错误和事故;提高员工生活质量,增加企业赢利。所以,从根本上讲,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赢利并不是对立的,现代企业所推崇的回报大于索取的哲学原则,用双赢思想超越二元对立思维,也逐渐在改变企业的目标与标准。

扩展:范文

电子商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随之改变。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为企业营销带来了新的契机,也向传统的企业营销方式提出了新挑战。本文以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电子商务中的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和心理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探讨现代企业面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的特征,应该制定怎样的营销策略以应对他们的这种心理特征,以突破传统的经营思维模式的局限。

电子商务是基于国际互联网环境中的 B/S 架构开发出来的一种应用方式。在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中,买卖双方可以互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务活动,可以全程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在线电子支付等商贸环节。电子商务将国际互联网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引入到商贸领域,对商业运作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被各行业广泛运用。相对于传统商业模式,电子商务优势明显,因此众多现代企业都基于 B2C 模式开发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而企业在制定产品最终价格时,除了考虑成本、利润等客观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略,即定价策略中的心理因素。

在电子商务这种彼此互不见面的特殊消费环境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充满不确定性,其表现更为复杂和微妙,商家对于消费者心理状态的把握更加困难,而这种心理变化会直接影响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的经营效果和发展空间。因此,研究电子商务中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企业良好地应用电子商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征

改革开放使得产品种类和形式日趋多样化,消费者可挑选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市场也由最初产品匮乏的卖方市场向消费者掌握主动的买方市场转化。在消费者主导市场的时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卖方市场相比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在电子商务模式中这些特点和趋势表现得更为突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追求便捷。现代社会将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对于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来说,需要一种方便、快捷的购物模式,而传统的购物模式通常需要在规定的营业时间内到达购物场所、挑选购买产品,整个过程繁琐、复杂、耗时长,再加上往返路途上的时间,通常会消耗掉消费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上购物恰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其方便、快捷、高效、24 小时不间断服务等特征符合现代人的消费心理。

追求物美价廉。在买方市场中,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选择余地变大,因而价格就成为消费者较为敏感的因素之一。互联网上的网店相对于传统商店而言,可以让消费者通过网页轻松地浏览商品、比较不同卖家的商品,更为重要的是,电子商务模式提供了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平台,这样省去了中间商环节的网上直销模式可以节省成本,最终降低产品价格,因而,电子商务模式可以满足消费者选择价廉物美产品的心理需要。

追求个性化。买方市场中消费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极为丰富,现代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往往想象力丰富、喜欢展示自我个性,通常希望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独一无二,这种心理对个性化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只看商品的实用价值,而更重要的是看商品是否与众不同,是否能充分体现个体的特性,这也已成为消费者消费的一项重要指标。

追求独立思考。在消费品种类及数量急速增长的现代社会,随着消费者选择范围的扩大,消费者独立思考的意识也在加强。面对传统模式下商家的各种宣传消费者会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消费者通常会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获取产品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消费者会从自身分析比较的过程中获取心理上的平衡,从而降低购买产品特别是贵重产品的风险感,增强购物过程中的心理满意度。

追求表现自我。电子商务购物环境中往往消费者会占据主导地位,通常消费者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到虚拟网店中浏览、对比并选择产品。在买卖双方彼此看不到对方的购物环境中,消费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想法行事,这种思想会使得消费者在电子商务购物模式中表现自我的心理体现的愈加明显。

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分析

虽然电子商务的网购模式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等诸多优势,但是目前仍有大量消费者基于对互联网环境的不信任,进而对网上消费产生怀疑,对电子商务模式敬而远之,这会严重制约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的这些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传统购物方式已深入人心。消费者在传统购物模式中已经习惯 眼看、手摸、耳听 的方式,这种方式与网上购物环境中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影音等方法了解产品是截然不同的。网购平台不能满足消费者手摸、眼看的特定心理,而习惯了传统购物模式特性的消费者往往会因此对电子商务产生怀疑和顾虑。

价格达不到消费者预期。在网络购物过程中,消费者通常期望能够得到质量相同但价格比传统商场中低很多的产品,据统计显示,目前的网上商品仅比商场中便宜 4%- 10%,再加上网购环节中的物流、配送费用,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实际享受到的价格优惠是十分有限的。价格上达不到消费者预期会使部分消费者宁可多花时间和精力采用传统购物模式,也不愿选择电子商务模式。

配送体系效率较低。电子商务模式中有形产品的运输无法通过互联网直接实现,必须借助物流配送体系才能完成,因此,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商品的配送存在周期长、费用高、效率低等问题。数据显示我国仓库周转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而差错率却近乎于发达国家的三倍。低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会严重影响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感知,进而导致部分消费者不愿接触电子商务。

小结

电子商务为消费者带来了方便、高效、快捷的购物方式,消费者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消费心理给企业传统的经营理念带来了新的挑战,商家必须适应消费者新的心理特征和变化,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建立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电子商务运作机制,只有如此,企业才能在电子商务运作模式下获益。

参考文献:

[1]樊春阳,葛新旗。基于消费心理学的企业营销策略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27)

消费心理学毕业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215-02

一、硕士毕业生就业特征分析

“智力资本”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对科技与人才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硕士毕业生大多具有扎实的科研基础与实践能力,具有突出的创新意识,因此,在就业大军中无论是从需求角度还是从自身能力的供给方面来看,都有着比较优势,他们的就业形势从理论上来讲,应该也是非常乐观的,但是现实的状况并非如此。[1]分析认为,目前硕士毕业生就业主要有以下特征。

1.就业满意度不高。硕士毕业生中,只有少数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形势表示乐观,而大部分的学生表现出茫然,甚至含有悲观情绪。分析表明硕士毕业生对于就业的悲观情绪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自己的“出身”,是否是名牌大学,是否是热门专业,这些都成为大部分毕业生的“短板”;其次是前一两年的“考研热”与大量扩招,[2]使得大量的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才涌入就业市场,硕士毕业生的就业优势不再像从前那样明显。两大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满意度。

2.就业选择范围狭窄。目前硕士毕业生就业选择范围狭窄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就业岗位及就业地点。对于就业岗位的选择,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越来越多的硕士毕业生开始选择高校和科研机构,因为这些单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工作有成就感,有发展前途,收入稳定;其次选择是大型企业,其原因在于收入高;第三的选择是政府公务员或事业单位,选择的考虑因素是福利待遇、工作稳定。硕士毕业生对就业地点的选择较集中,大都是选择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硕士学生的来源是全国的,多元化,而毕业的选择去向单一,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大中型城市,这就造成“僧多米少”的现象。

3.就业不如本科生。据2008年《网络招聘下北京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与职业发展调研报告》显示,研究生就业不如本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率差别较大,研究生的就业率明显低于本科生,二者的就业率分别是64%和73.4%。在智联招聘对多家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的调查中显示,如果不是岗位对学历有必须的强制要求,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本科生,他们认为本科生的优势在于三点,即年龄、薪酬和稳定性。换句话说,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讲,这三点就是他们的弱势。

二、硕士毕业生就业的弱偏好性分析

硕士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表明,硕士毕业生与本科生相比,并非是“强势群体”,从经济学的弱偏好性角度出发,硕士毕业生属于“弱势群体”。

1.何谓弱偏好性。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对消费者的偏好有这样一种界定,面对两个消费束:

X=(x■,x■) Y=(y■,y■)

可以存在三种关系:①严格偏好关系,即(x■,x■)?酆(y■,y■),其含义是消费者认为消费束X确实比Y好,在需要从两者进行选择时,消费者总是选择X消费束。②无差异关系,即(x■,x■)~(y■,y■),其含义是X与Y两个消费束对于消费者来说,同样好、无差异。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偏好消费X消费束,但如果让其选择另一个消费束Y,消费者感到同样的满足。③弱偏好关系,即(x■,x■)■(y■,y■),其含义是消费者对于两个消费束有偏好但又不在乎,认为两者至少一样,消费者对于消费束X的偏好弱甚于Y消费束[3]。

第三种关系就是本文中所引用的弱偏好性。

2.硕士毕业生是弱偏好性群体。在硕士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都是劳动力的需求者,他们对劳动力有自己的关注和偏好,非常类似于消费行为偏好理论。对于一个职位,在众多的求职者中选择哪一个,取决于用人单位的意愿和偏好。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来应征某一职位的求职者很多,硕士毕业生是一类型的求职者,除此之外,还有数量众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哪一类求职者,这是用人单位的主观判断和偏好。在这样的背景下,硕士毕业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讲是弱偏好性群体,也就是说,用人单位认为硕士毕业生比本科毕业生好,比如,在素质、学历背景等方面都要略胜一筹,但是用人单位并不在乎,认为两者至少一样,因为接收硕士毕业生后,需要给他比本科毕业生较高的工资收入和待遇,但从用人单位本身的需求上或业务需要上,本科毕业生也能胜任。此外,在年龄和稳定性上,本科生比硕士研究生又有比较优势。因此,比较而言,用人单位对于硕士毕业生的偏好弱于本科毕业生,在进行选择的时候,硕士毕业生并没有绝对的优势,不是“强势群体”,相比之下,反而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三、硕士毕业生就业对策分析

鉴于硕士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弱偏好”地位,硕士研究生需要不断完善自己,使其从“弱偏好”地位变为“严格偏好”地位。此外,高等院校作为硕士毕业生培养单位对其就业市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高校应该做好“质”的培养和就业指导两个方面的工作,具体对策如下。

1.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对策。①提高个人素质。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增强就业力。就业力的体现,不仅仅体现在毕业生的专业素养、科学知识,在当今社会毕业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良好的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基本的社会知识、较强的外语能力、开放的学习态度、健康的心理等等,也都是适应新形势下市场需要的重要就业能力。对于“弱势群体”的硕士生来说,更要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除了要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还要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等综合性素质,要全面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使自己的素质严格好于本科生。②正确理解“成功”的内涵。虽然毕业生自我成才意识比较强烈,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成才的定义和自我成长的目标都不明确。毕业生认知中的成才途径非常狭窄,仅仅局限于找个好工作。对于什么是好工作,大多数学生却没有非常明确的认知。成功、成才、价值都是相对而言的。硕士毕业生要摒弃狭隘的成功观、成才观、价值观,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和特长,都是一种成功、成才、价值的体现。“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要更为珍贵难得。所以,硕士毕业生要开阔眼界去就业,不要“好高骛远”,不要片面追求“稳定性”,或许更能体会到一种成功和价值。③主动适应市场。硕士毕业生要主动走向市场,适应市场。硕士一入学,就要密切关注就业形势的变化,看看人才市场上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然后根据社会用人需求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这样才不至于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要认清用人单位的需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努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综合能力。用人单位认为硕士毕业生最缺乏的是实干精神、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5]。而现在的硕士毕业生只注重英语水平、计算机运用、专业知识等技能性、学术性水平的提高,对社会的发展与运作了解不深,不能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素质与岗位要求的差异。

2.高等院校的就业对策。①注重毕业生“质”的培养,“质”的培养首先要做的就是改革课程结构,加强综合素质教育。要构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重视创业实践活动。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重在实践,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磨炼创业意志、培养创业能力,得到创业技能训练。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大中型企业,参与小企业的设计,同时学校也可尝试建立一些小型企业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得到创业教育的体验,通过体验使学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其次,在教学模式上,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让师生共同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通过探索,使知识结构不断得以充实和完善。②就业指导势在必行,学校应该围绕硕士研究生就业实施多项措施,进行适时的指导,以确保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业指导重点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指导要与毕业教育相结合,教育毕业研究生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发展的关系,走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才之路。要让硕士研究生看到职业的冷热是相对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长期和短期之分,克服只顾眼前利益而放弃专业特长的弊病,自觉地选择到既符合国家需要又能发挥专业特长的地区和部门工作。同时要引导毕业研究生认识到大城市、开放地区的物质待遇虽说不错,但人才过于密集,更容易埋没人才。而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则较容易脱颖而出。

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需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作用。对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毕业硕士生来说,要正确把握就业方向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仅仅依靠硕士毕业生个人的判断很难选择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理想职业。这就要求我们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帮助他们正确分析不同岗位、不同职业的要求,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客观条件,做出明智选择。

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要紧跟社会形势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变化,都会对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产生重大影响。

消费心理学毕业论文例6

信用消费属于超前消费,是一种简单方便的消费。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先消费,后付款,商品买卖和资金借贷相结合;二是以自然人为贷款对象;三是以个人信用为基础。信用消费有分期付款、消费信贷、信用卡等多种形式。信用消费方式的出现,既能解决购买心仪物品的问题,又能在还款日期前还清借款还免息。这样的消费方式流行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里,信用消费的新型理财观念也在大学里被普遍接受。大学生信用消费在信用消费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因此衍生了“学生经济”这个新名词。

在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消费的主流人群,对大学生信用消费的研究至关重要。首先大学生将会是社会中整体素质(包括知识、能力、以及预期收入等)较为领先的群体;再者社会消费观念由现金消费走向信用消费,由储蓄理念走向理财理念首先应该在大学生中普及;最后未来诚信机制的完善有赖于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打好基础。本文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透视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信用消费,对完善社会经济信用消费理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信用消费现状分析

《大学生蓝皮书:中国大学生生活形态研究报告(2013)》中提到,2013年中国大学生人均月消费支出为945.6元,人均年消费总额更达到11347元,超过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50%。由此可见,虽然没有稳定的收入,在校大学生依然是极具消费能力的消费群体,是消费主力军,因此各商家想尽办法纷纷做起大学生的生意。

1、大学生消费规模

作为在校大学生,从13届应届毕业生起,往后推均为新起的90后一代。在中国1990―1995年间出生的大学生约有3000万,占总人口的11.7%(数据来源于中国电商报)。由此可见,新起的90后一代将会是今后的主要消费人群,而且根据其现有的消费观念以及习惯,可以推测,他们还将会是销售信用卡银行、电子产品商家的主要顾客。

2、大学生消费方式

庞大的学生群体,催生了异常的“学生经济”。有不少商圈靠学生消费群体拉动,信用卡、数码产品等有专门的学生分销渠道,瞄准学生的房屋出租、餐饮、数码产品等行业的消费标准比普通市民还要高。一个巴掌拍不响,学生群体不但没有排斥商家迎面而来的营销,反而乐于接受,因此商家对在校大学生的评价是“花钱大方,追求时髦”。大学生虽然明知商家所营销的都是高利息的业务以及商品,但是他们还是出于一种虚荣心理,不惜超前消费,成为各种商品及服务的“奴隶”。而商家当然会毫不客气地与信贷公司联手,设下消费陷阱,将在校大学生手上的钱收入囊中。商家明知大学生没有经济收入,却以低门槛对其进行放贷;明知大学生的理性消费观尚未形成,却刺激其购买价格昂贵的电子产品;明知此举会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一种奢靡的风气,还有意而为之,毫无顾忌;明知这是对在校大学生群体裸地剥削,却不惜一切,铤而走险。有专家认为,大学生虽已经成人,但是消费观却尚未成熟。消费金融公司在趋利动机下,以宽松的门槛向大学生放债,对非理性消费在客观上形成诱导。如此下去,这样低门槛、高利率的贷款,会给金融秩序甚至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3、大学生消费心理

在新起一代的消费观中,跟潮、多变是90后的消费特点。90后普遍认为,追求快乐和享受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与此同时,他们认为经济不独立是束缚他们随心消费的主要因素;他们喜欢刺激、新鲜的事物,所以一旦从市面或者是网络上发现有新的产品上市,他们会很感兴趣,想要尝尝鲜;假如有除了从父母手中得到的零花钱之外的收入,比如兼职或者获得奖学金之类的奖励,他们愿意和身边的朋友们分享,或许出外吃一顿饭表示庆祝。因此,他们可能会成为“月光族”。

4、大学生信用消费方向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90后大学生的手机价格在1000―2000元的占比49%,2000―3000元的占比11%,3000以上占比6%,平均手机价格1416元,每月手机话费在35―65元间不等。

手机现今作为大学生生活的必需品,多数大学生对手机有极大的心理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消费心理欲望增强,商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缩短,特别是在电子产品领域,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他们注重手机的款式,注重手机的质量及功能,同时也是品牌的忠实拥护者。手机消费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学生消费者的确是不容忽视的消费群体,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特殊的消费群体将越来越表现出其巨大的消费潜力。

调研走访中,广州各大型超市卖场层的数码产品专柜,随处可见大学生分期付款购机计划的醒目宣传栏,众多品牌产品包括苹果、三星、索尼、HTC、华硕等,类型从手机到平板到手提到台式电脑一律支持分期付款。除此之外,许多受年轻人青睐的商品,都采取分期付款、月供的形式出售,比如说电动摩托车、单反相机等上千元不等的商品,月供只需两到三百元不等。这一销售手法对于在校或者是即将踏出社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来说都极具吸引力。他们普遍都有这样的心理:现在我们没有稳定的收入,但是可以通过省吃俭用、兼职等获得额外收入并用于供款,或者等到参加工作、有正式收入了以后再一次性把剩余款项付清即可。于是他们很乐意与商家达成协议,尽管这样的购买方式需要支付比一次性付款多一点的利息费用,但对于他们目前的收入状况而言,分期付款未尝不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既可以获得心爱之物,又不会拖累自身的经济情况。

实地走访中,其中一家针对大学生分期付款的价目表上显示:贷款金额分为14档,从540元、1000元到10000元不等;期数分为3档:9个月、12个月、15个月、24个月。以贷款2000元为例,选择期数12个月,月供为246元,如此算下来,年利率为47.6%;再以贷款5000元为例,选择期数12个月,月供为613元,年利率为47.12%。

以广州的幻想曲为例,在校学生需要提供的资料是银行账号、身份证和学生证。申请填写资料时,再提供一些个人资料,例如家庭电话号码等,月供方面看你首期给多少,然后剩下的再在每个月规定的日期内自己去存款或者办理自动扣款。与银行信用卡不同,这类手机分期付款的批准最快只需十几分钟,经过审核完毕,付清首付,就可以将自己看中的手机或电脑等数码产品带走。

二、大学生信用消费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信用风险问题

信用消费无疑加剧了金融风险和金融犯罪。目前我国针对大学生信用消费所制定的法律体系和相关配套措施还不完善,信用消费环境不成熟。无论是信用高息消费还是信用诈骗,这些加剧金融业的不稳定性和财产危险的种种因素都是大学生信用消费所不能承受之重。

2、职场新人的巨额消费

根据官方的统计信息,2014年全国的应届毕业生数量将达到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了28万人。14届应届毕业生夹于学校与社会间,没有取得工作收入,而实习租房、添置职业装、买电器、毕业旅行等每一件事都需要花钱,除了向父母索取外,社会、政府、学校没有更好的资助。

3、大学生信用消费观念的短板

在调研中,不少商家对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描述是“花钱大方,追求时髦”。在虚荣心和攀比心态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超前消费”。在大学生月光族的背后,信用消费必然助长某种病态的消费心理,花明天的钱买今天想买却不敢买的奢侈品。长此以往,会麻痹我们对金钱、对数目、对账单的基本概念,自制力差的人更会在债坑里泥足深陷。

三、对当代大学生信用消费的建议

1、国家对大学生贷款分期付款业务风险的监管

为了倡导不攀比、不虚荣的社会风气,教育大学生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央行在2009年就叫停了银行对大学生发放透支额在1000元以上的信用卡。我国法律也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不得超过银行同类利率的4倍。某些信贷公司,过分简化贷款程序,淡化诚信审核,忽悠大学生“超前消费”,赚取超过40%的疯狂高息,已经是公然违反相关法律。

由于我国正在向信用消费阶段过渡,贷款分期付款购买商品的现象将会越来越普遍。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消费金融类公司的监管,对违规者给予重罚,全面规范金融典当、担保、财务公司的贷款行为,防止出现大规模的金融纠纷。

2、学校与政府对应届毕业生的资助

在上海“211工程”高校试点中推出针对大学生信用消费的“信用启航”项目,只要毕业生和就业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就能够从消费金融公司申请到一笔5000-10000元的信用贷款,用于从校园到职场过渡期间的花销。在还款方式和期限上,还款期限有两种:12个月和24个月。根据大学毕业生的特点,在贷款期限外还设置了三个月的还款宽限期。以本科生申请的6000元贷款为例,在“宽限期”内毕业生只需缴纳0.8%的贷款月息,就不会产生账户管理费,即每个月只需要还款48元,从第4个月开始支付本金利息,还款方式为等额本息还款法。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未来收入许可的前提下,申请这一贷款用于过渡阶段支付房租、添置物件,能让其更轻松地走向职场,此种模式操作也减轻了父母的压力。

3、大学生信用消费观念的树立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着自己特殊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要理智地对待自己的消费,不能盲目地陷入感性消费的误区,自觉提升理性消费观念,量力而行,拒绝奢靡。

对于经常入不敷出的信用消费超支,无论是向银行贷款或与同学亲人支借,要做好每日、每周、每月消费明细记录,找出原因,在超支方面做调节,争取每月实现收支平衡。

对于外面商家实行的超过银行同期利率4倍的那部分利息,要懂得通过法律途径,向法院,要求降低利率,维护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陈鹏:消费价值观对大学生信用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34(4).

[2] 李泽一:论信用经济下的大学生消费――基于天津高校信用卡调查[J].现代商贸工业,2009(16).

[3] 赵鹏飞:中国个人消费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消费心理学毕业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F241.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1-78 -03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开始出现大学生就业问题,尤其是1997年以后,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1999年起,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连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是社会性问题。2011年2月22日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报告“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总量压力有增无减”[1]。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直接“供应者”,更需要优化对学生培养过程的管理,以便能提供适应社会需要的毕业生,这将有助于解决有些学者提出的“就业鸿沟”问题[2]。 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这对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一、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的职业特点

本文界定的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指居民生活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服务的产业,包括娱乐、休闲、咨询、金融、保险等。本文以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为代表。通过对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的用人单位的访谈,我们发现,该产业的专业学生面向市场,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素养;知识更新快,需要较强的积极学习知识的能力;业态变化快,更强调创新能力和非智力因素;新业态不断涌现,需要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聚集性,要求高效的时间管理能力;创意经济、创意文化,急需新产品的构思能力;品牌效应,需要开阔的国际化视野;产业化,实践性强;综合性,要求情商和智商均同,不能有偏颇;广泛的人际交往,需要较强的沟通能力。产业发展,需要主观能动性。

二、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理论依据

(一)就业理论

就业理论最早诞生于国外,检索就业理论的资料,可以发现,国外的马克思就业理论和西方就业理论最具有代表性,国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理论最具有代表性。我国就业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刚刚起步,总体来说,我国就业理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建国初期的就业理论(1949-1977);改革开发初期的就业理论(1978-1993);市场经济初期的就业理论(1994-199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理论(2000年至今)。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理论正在走向成熟,其基本方针是“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其目标是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市场秩序,充分发挥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作用,最终实现充分就业。[4]

依据上述理论,在市场经济导向就业机制的市场中,大学生通过自主择业就业,使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要在大学生的培养上要多下功夫;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尽快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在更高层次上成为新型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劳动者。可见,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基础。也就是说要使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专业的学生充分就业,要提高该专业的综合素质。

(二)竞争力理论

关于竞争力理论,说法不一,有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家管理与发展学院(IMD)的国家竞争力理论、波特的产业竞争力理论、基于资源和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基于大学生就业层面,应研究基于资源和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及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管理学家越来越重视对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分析,并形成了基于资源和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该理论关注的问题是某些资源和能力是有价值的、稀有的或特制的,难以模仿或不可替代的,拥有这些资源和能力的企业如何获取高收益和竞争优势。企业资源和能力理论内部尚存在诸多分歧,企业资源和能力理论是一系列具有密切联系的理论集合体。近年来对企业资源和能力理论的扩展有:第一,动态能力论。传统资源观和动态能力观的区别在于传统观念认为当前的企业资源和能力是与市场中的机会相匹配的,而在动态能力观认为企业需要发展动态能力以识别新的机会并迅速与新的机会相适应。按照动态能力理论的观点,一个企业要创造、保持其竞争优势,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发现存的企业独有的能力;二是开发新的能力,即更新现存能力的能力。现存的企业独特的能力是内隐的,存在于企业的技术、知识优势中,存在于企业的日常事务的处理流程中,存在于企业的惯例中,而这种内隐的能力是难以模仿和复制的。至于更新能力,企业在熊彼特式的竞争中所面临的战略问题有二:一是如何识别企业独特的能力,二是决定在几个可能会有竞争优势的领域中投入多少。而这种决策还常受到企业以前的进化路径、以前决策的影响,即决策是路径依赖的。第二,网络分析理论。网络分析理论对体现在企业内或企业间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结构中的企业优势的关注充实了企业资源基础观。社会网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强调人际关系和强烈的团体倾向。由于其在网络中的地位,个人能够识别机会并与合适的人选一起开发这些机会。形成战略联盟的能力依赖于企业高层管理的社会和人际网络,以及要实现哈默和普拉哈拉德的战略意图要求的外部的“操纵能力”——对社会政治联系的利用以及塑造环境的能力。第三,知识论。企业资源和能力理论认为,与企业外部环境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内部能力、资源和知识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智力资本理论强调企业员工创造与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认为知识与劳动的有机结合形成人力资本,知识的生产使用和配置都必须依赖各种层次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企业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载体。体现在员工身上的智力资本主要以隐含知识的形式存在。隐含知识难以通过语言表达,个人之间转移缓慢且成本昂贵。[5]

借鉴竞争力理论,本文发现当前高校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就业市场对学生能力要求的相互匹配度不高。高校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以与不断涌现的新业态相适应。高校学生要保持就业的竞争优势,需要一是提高自身已具备的能力,二是不断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能力。据于此,高校培养的学生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不能只培养学生已有的能力,要培养符合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的能力,所以,针对市场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显得至关重要,这应该体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既应该重视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培养,提高积极学习的能力和热情;又应该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的锻炼,可以成立学校和企业的联盟组织,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界定

国内外学者多从就业竞争力的模型构建、评价体系、就业指导等经验层面对就业竞争力进行研究。已经有学者对就业竞争力从各自的角度做了不同的概念界定。

对于就业竞争力的界定,国内外研究多数没有定论。施炜依据核心竞争力理论,提出了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系统,并从横向上由内而外分为核心精神层、核心资源层和核心技术层;从纵向上分为初级就业核心竞争力、中级就业核心竞争力和高级就业核心竞争力三个层次,表现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从成长、成熟、跃进到衰退的四个发展阶段。[6]姚德超,晏月平在综合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主要由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求职能力、就业资源利用能力等要素构成。[7]美国权威机构SCANS(美国劳动部就业技能委员会)对21世纪美国就业市场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作了调查研究。此项调研铺面甚广,从制造业到政府部门,涉及所有各种类型的工作,结果发表了综合报告,报告指出,在20世纪最后25年中,由于工商业的全球化及科学技术的爆炸性发展,就业市场已对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需要具备知识并能以知致用的人才,才能做好工作。报告归纳综合了各类工作的要求,指出为适应21世纪的新形势,就业人员需要具备五项能力和三方面的基础 [8] 。

本文通过归纳、总结,把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定义为:毕业生初次进入就业市场获得、胜任工作的能力或创业的能力。

四、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构成分析

根据就业竞争力的概念界定,我们知道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有学习能力、市场洞察能力、实践管理能力、新产品的构思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本文根据美国SCANS标准,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的职业特点,初步归纳出这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征求相应企业的管理人员的意见后,进一步归纳出,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文简称“4力”)由人际沟通力、逻辑思考力、积极学习力、综合执行力构成。人际沟通力,以“和谐”为取向,这是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大学生就业需具备的重要能力,沟通要在复杂的博弈中求得平衡,在学习、实践中都可得到锻炼;逻辑思考力,以求“真”为本质,是探究各种业态的运营规律进行业态创新的基本能力层次;综合执行力,以“实”为特征,要求行知合一,干实事、出成效,在社会大课堂中独当一面地执行任务,解决问题;积极学习力,以“主动”为起点,是具备创新能力、有关的科学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根据“4力”对不同层次的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的职业要求,把“4力”细致划分,如表4-1所示。

五、结语

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依据就业、竞争力理论,结合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的职业特点,根据美国SCANS标准,对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进行了界定,在征求相应用人单位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后,提出了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由“4力”构成,即人际沟通力、逻辑思考力、积极学习力、综合执行力。

参考文献:

[1] 尹蔚民在2011年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2011-03-03 .

[2] 熊书银,黄登婕.大学生就业与就业能力培养[J].重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107-110.

[3] 2011年2月22日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报导[EB/OL].光明网-光明日报,2011-2-22 .

[4] 王鹏飞.就业理论综述与研究新动向[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12):16-19.

[5] 朱春奎.国外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J] .生产力研究,2004,(01):187-188.

[6] 施炜.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结构分祈[J] .江苏高教,2010,(02):102-103.

[7] 姚德超,晏月平.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J] .教育评论,2009,(01):75-77.

[8] 21世纪美国对就业人员素质的要求——美国劳工部就能技能委员会(SCANS)报告(摘译)[J] .太原大学学报,2000,(01).

作者简介:

消费心理学毕业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84-03

麦可思研究院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总数为630万,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9.6%,也就意味着有60多万大学生处于待业状态。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创新高,将超过680万人。根据《中国青年报》与搜狐网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68.0%的大学毕业生认同“先就业后择业”。严峻的就业形势让人们变得现实起来,先就业后择业已成为大学毕业生面对人力资源市场的一种典型的就业行为。

当前,社会各方面也掀起了大学生是应该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应该先择业后就业的讨论。笔者不作简单的价值判断和因素分析,而是希望通过借助经济学“效用理论”对这一行为进行分析,帮助大学生实现理性决策。

就业行为的经济学基础

从根本上说,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当今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已经越来越转向个体。个体的就业行为表现在产品市场上,就是卖方提供有限就业岗位,劳动者获取(即消费)就业岗位。这样就会产生个体对好工作的无限欲望与岗位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因而具备了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的基础。

效用理论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重要基础。一切从个人的效用函数出发,求解约束条件下的个人最大化目标以及由此导出的行为标志均衡结果,成为今天经济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就业是人类获得基本生存的方式,一切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客观存在皆构成就业的内容。因此,就业效用的研究也是经济学效用理论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微观就业理论的重要基础。

由此可知,对大学生就业行为的研究可以运用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进行分析。

就业效用的变量分析

在解释就业行为选择的过程中,我们依赖于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假定,即消费者在消费时,总是倾向于选择他们看来具有最高价值的那些商品。为了描述消费者如何选择消费品,经济学家发展了效用这一概念。效用是消费者消费或拥有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它是消费者对所消费商品给予的主观评价。同理,就业效用就是指个体在从事一项工作或劳动的过程中得到的主观上的满足感或有用性。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假定,人在进行就业行为选择时,总是试图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因此,不应该把就业效用简单地等同于可以直接量化的工资或其他可以衡量的任何确指的心理感觉。相反,就业效用是一种科学构想,即指有理性的劳动者如何将有限的生命或就业能力分配到能给他们带来满足的各种就业方式上。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层次需求。把这些需求归结到人类就业行为上,可以区分出经济需求、发展需求、安全需求及情感需求。为了便于分析,在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这一就业行为上,可以把大学生的需求简化为两个变量,即经济需求和发展需求。

我们把纯粹的经济价值追求设定为“经济人”,同样把纯粹的发展价值追求设定为“发展人”。在现实生活中,纯粹的“经济人”或纯粹的“发展人”都是很少见的,因为作为纯粹的“经济人”,劳动者就会失去自己长期的人力资本投资,如北大毕业生当屠夫;同样,作为纯粹的“发展人”,劳动者就会失去生存的基础,如理想主义的哲学家,这不符合效用最大化原则。因此,理性的劳动者在进行就业行为选择时,存在统一的一面。经济需求是发展需求的基础,发展需求是经济需求最大化的保证。大学生就业实际上就是先解决生活生存的问题,属于经济需求。择业就是在有业可就的前提下找更好的工作,属于发展需求。每个大学生的就业行为,都是在“经济人”的追求和“发展人”的追求之间达成一种妥协,在事业与生活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这样才会处于一种满足状态。因此,对大学生就业而言,就业效用均衡实际上就是经济价值追求与发展事业追求的一种成功组合,这样就可以用如图1所示的就业无差异曲线进行衡量。

在图1中,用横轴OJ表示“经济人”追求的高薪工作,纵轴OD表示“发展人”追求的具有发展前途的工作,W1、W2、W3用来表示某大学生满足程度的一簇无差异曲线。

就业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就业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负,表示大学生进行就业行为选择时,在增加发展需求的同时,必须减少经济需求。

第二,在同一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曲线代表相同的就业效用,离原点越远效用越大,如图1所示,W3代表的效用最大,W1的效用最小。

第三,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要想提高大学生就业行为的满足程度,就必须同时提高“经济人”和“发展人”追求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无差异曲线会向右上方平移,表明满足水平提高。

先就业后择业的效用模型分析

无论“经济人”追求还是“发展人”追求,都是需要资源的,而资源又是有限的。从现实条件来看,个人就业效用水平受到就业时间和就业能力的限制,这种限制可以用经济学中的预算约束线来表示,如图2所示的AB线。

如果说无差异就业曲线表示的是一种理想追求的话,资源(就业时间和就业能力)约束线则表示的是一种实际可能,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就业效用的最大化。将资源约束线放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必定与其中的一条线相切,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既定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如图2所示,资源约束线AB与就业无差异曲线W2相切于E点,这时,作为“经济人”追求的工薪水平是OM,作为“发展人”追求的工作发展水平是ON,在该点实现了效用的最大化。

然而,由于“经济人”追求的是物质利益,相对具有刚性;“发展人”追求的是精神,相对具有弹性,所以如果两个大学毕业生获得相同薪酬水平的工作,那么工作发展空间较大的那个人满足水平会更高,就业效用就会更大。如图3所示,AB是作为“发展人”追求较低的大学毕业生甲的资源约束线,表示该毕业生不考虑自身兴趣、能力等特征,盲目就业后不再提升自身能力去追求发展,AB与W1相切于E点,表明在该点就实现了人生价值最大化。而CB是作为“发展人”追求较高的大学毕业生乙的资源约束线,表示毕业生乙与毕业生甲获得的工作起点一样,但他对未来工作的发展有较高的追求,并且经过科学的职业规划,努力提升自身就业能力,CB与W2相切,在F点毕业生乙实现了更高的人生价值,获得了最大化的满足程度。这说明,在薪酬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可以通过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而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从而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同样,如果一个大学毕业生虽然作为“经济人”获得的工作薪酬不高,但作为“发展人”追求所实现的价值较高,那么他也可以获得同样高的满足水平,实现同样大的人生价值。如图4所示,AB是作为“经济人”追求较低但作为“发展人”追求较高的就业约束线,可以视为大学毕业生甲寻找到与自己能力、兴趣、性格、价值观相匹配的工作,但薪酬水平较低。而GH是作为“经济人”追求较高但作为“发展人”追求较低的就业约束线,可以视为大学毕业生乙获得薪酬待遇较好但与本人所学专业、兴趣、能力不符的工作岗位。两个人的就业约束线都与W曲线相切,表明两个人可以获得同样水平的满足感,即就业效用一样。这进一步说明,大学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不能过分注重薪酬待遇,可以结合自身条件,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策略。

我们还可以发现,如果一个大学毕业生虽然作为“经济人”追求工作所实现的价值不高(薪酬水平较低),但作为“发展人”追求所实现的价值相当高,那么他也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满足水平,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在图5中,AB约束线可视为大学毕业生甲只获得了一份普通工作,但通过进行职业规划,有较清晰的职业目标和较高的就业能力,与W2切于F点,实现了效用最大化。GH约束线可视为大学生乙没有进行过任何职业规划和职前培训而获得了一个收入较高的职位,与W1相切于E点,也实现了效用最大化。比较W1和W2可知,毕业生甲虽然只是获得了较低薪酬水平的工作,但从就业行为中获得了更大的满足感。

通过上面三个定理的图示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大学毕业生在人生的初次求职过程中,不能把经济追求作为职业选择的唯一或首要标准。一个人要获得更大的就业效用,在进行职业决策时就必须遵循就业效用定理,把发展需求甚至安全需求和情感需求等多个变量考虑进来,并且应重视这些变量对就业效用的累积强度。也就是说,大学生在正式就业之前应该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工作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形成恰当的就业期望,然后根据这些方面的情况结合所学的专业和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制定一个中长期职业生涯发展线路图,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鑫媚.68.0%的人认同先就业后择业[N].中国青年报,2007-11-19.

[2]陈惠雄.快乐原则——人类经济行为的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罗传银.就业效用——一个人的生存方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4]保罗·萨谬尔森,等.微观经济学(第16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消费心理学毕业论文例9

就业难,似乎在这个春天更加艰巨。

自197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恢复始,中国的新闻教育可谓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期,在教育体制改革、人才培养、师资引进、学科创新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这些骄人的成绩相映衬下的就业难,却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其中的问题。以新闻专业为例,有以下几难:

难点一:师资结构不合理

教师队伍中在一线工作过的人数量较少;教师队伍的学科背景偏文学化;师资结构无法实现跨专业的融合。如果老师本身就不是“复合型”的,那么他也无法教出复合型的学生。最终结果是“两张皮”。学校请一批其他专业的老师,教社会学、教经济学,但这些老师对新闻很陌生。对学生来说,他们只是学了两种不同的专业,不知道如何去融合、如何去做复合型的新闻人才。新闻实践界强调“复合”强调了很多年,但实际情况却差强人意。

难点二:新闻专业过剩

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1994年,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截至2008年,全国高校已建立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点达899个。每年毕业生由20世纪80年代的数百人增加到现在的数万人。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新闻类的专科毕业生已不再需要,能从事一般新闻记者、编辑工作的本科毕业生,需求量也已接近饱和。这样不考虑市场需求的“生产”,必然导致“产品滞销”。

难点三:课程设置的缺陷

现有的高校新闻教育的课程体系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另外还要完成实习和论文。其中公共基础课占总学时的40%左右,专业课(包括专业实习)占60%左右。专业课又细分为专业主干课程和一般专业课程,课程越开越细,但是内容重复,而对做好新闻工作有帮助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课程却严重不足。同时,没有将课程与实际相结合,没有让同学们在业务上得到行之有效的帮助。导致学生在进入工作后,后劲不足。

而在美国,进入新闻院系的学生在前两年都在外系选修其他课程。修完20门课程升入三年级后才正式开始学习和新闻相关的科目。近年来,北大、清华等已开始尝试在本科低年级不设专业,让学生接受通识教育,到高年级再定专业,让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主修新闻传播,进行专业教育,打造更具市场竞争力和更具职业水准的新闻人才。但对于大多数学校,尤其是省级院校来说,课程设置依然问题重重。

难点四:存在院校歧视

不仅媒体,不少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标准中频频设置“院校条款”,有些甚至明文规定只要“21132程”“985工程”高校毕业生,非名校毕业生遭遇就业上的“院校歧视”。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同时,“211工程”院校毕业生绝对数量较大,客观上给用人单位“优中选优”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单位具有浓厚的“名校情结”,尤其一些政府机关和国企,“院校歧视”已经由隐性向显性转化。而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位,则助长了这种趋势。

难点五:教育经费不足

教育经费不足限制了新闻教育的发展。我国目前的新闻教育主要依靠国家划拔的教育经费来运作,经费来源比较单一,数额明显不足,有些新闻院系由于受制于资金短缺,致使好多理应开展的项目搁浅。而一些必要的新闻实验室,也无从建设。

针对这些问题,是否可以改变思路和教育理念,让困惑缠身的新闻教育有所突围。笔者从以下几点予以解析:

一、用市场细分理论,建立订单式培养

首先,市场细分化促使媒体转向专业化,专业化的媒体亟需特色鲜明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市场细分理论最早是经济学家温德尔·史密斯提出的。它是根据构成总体市场的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特点、购买习惯,将他们细分为若干相类似的消费群体,然后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采取相应的整套市场营销战略。受市场细分论启示,新闻媒体为摆脱同质化的竞争,开始追求“专业化”特色。如前些年电视领域的“频道专业化”讨论,就是基于此。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一些媒体专业化实践的成功,为“专业化”前景提供了足够的信心。它们在相关领域的读者群中既叫好又叫座。这类专业媒体在发展过程中,深深感到传统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其次,媒体不堪同质化竞争,同样,新闻人才的培养也不堪同质化竞争。市场细分理论实际上从另一个方面提醒我们,既然不同消费者阶层和集团的需要不同,那么,投放市场的产品也应多样才能满足这不同的需求。

二、警惕研究生盲目扩招和学生对未来缺乏规划

今春的考研,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严考试”。但却没有因此阻挡报考者的热情,全国报考人数创下新高。某调查机构目前公布的“2013届大学毕业生流向调查”显示:三分之一被调查的本科毕业生在国内读研的第一理由是“就业前景好”,其次是“想去更好的大学”,只有不足一成的人考研是有志于科研。而从考生的报考地和报考学校来看,大城市、名校和热门专业,是考生最热衷的。据统计,北京大学等名校录取率仅为百分之十几,而全国报名录取比例约为31%。今年报考最火的专业仍然是工商管理、法律和新闻等,本科毕业后读研的学生约有三成换了专业。

全国人大代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一些研究生招生单位盲目扩大招生、部分考生对未来发展缺少规划,共同助推了考研的热潮,这种盲目性,是最需要警惕的。一方面有些大学科研机构盲目发展研究所教育,另一方面,考生在考研时没有合理规划,也没考虑研究所毕业后的就业发展,这也就促使了一些学生以“打酱油”的心态去考研,就混了一张文凭,没有提高能力和素质,导致研究生整体的贬值。

消费心理学毕业论文例10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生源争夺战愈演愈烈,职业院校犹为突出。对我国的职业教育而言,一方面是普遍出现生源危机,另一方面是部分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学生对现有教育服务不满意。职业院校遭遇的双重困境需要转变观念,用全新的思路来解决这些关乎学校生存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逐渐转变,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自己也应参考企业的营销指导思想,用营销理论来指一导自己的办学,建立起适应市场变化的营销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营销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招到足额、优秀的学生,有效实现办学目的,使学校进人良性发展的快车道。本文在倡导职业院校应用营销理论来指导教育办学的前提下,构建了一个简单的职业教育“双向”营销系统模型,并就职业教育的营销战略的制定和营销策略的实施进行了分析。

一、职业教育“双向”营销系统模型

学校要想发展,必须有充足、优秀(至少是合格)的生源,而是否拥有充足、优秀的生源又取决于由学校办学实力、教育质量和就业水平等形成的教育吸引力。尽管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但在当前就业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形势下,高校应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上来,对职业院校来说就更是如此。就业率的高低已成为左右学生、家长选择一个学校的主要因素。本文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职业院校应在教育教学中引进营销理念,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吸引大批优秀学生选择在本校接受教育,从而促使学校健康发展,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广泛收集经济社会信息、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潜在学生对教育服务的需求信息,在充分把握社会人才需求及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

自身的优劣势进行SWOT分析,确定学校总体发展战略,制订学科与专业设置规划,明确培养目标,并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

其次,向潜在学生传递学校能提供的教育服务信息,强调本校教育特色和教学质量。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吸引潜在学生选择本校的教育服务。对在校学生加强教学和管理,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树立以学生为导向的营销理念,将质量、服务和营销融为一体。强化内部营销,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教育工作者为学校教学服务,努力生产适销对路、质量过硬的“产品”,并使大学生活成为学生一生难忘的美好体验。

最后,向用人单位传播毕业生的专业门类和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促销工具向用人单位推荐学校毕业生,努力提高就业率。(见图1)

就业率高不仅反映学校办学思路对、办学实力强、教学质量好,而且给学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至少在当前形势下,就业率成为职业院校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筹码。就业率高,选择该校的学生就多.学校招生的选择面就越大.学校就越有可能招到更多更好的学生,进而毕业生的质量越高,就业率也就进一步提高。这样招生和就业就形成一个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学校就在这个良性循环中得到发展。

二、职业院校的营销战略

(一)分析宏微观环境和自身优劣势,确定发展战略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环境发生明显变化,职业院校应全面收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目标市场状况、高等教育市场供求状况、就业市场供求状况、毕业生发展状况、相关院校发展状况、在校生的需求特性、历届毕业生情况、用人单位反映等,认真研究教育市场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特点,分析自身的优劣势,了解市场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趋势,从不同侧面进行深人细致的论证,才能有预见性地做好产品市场定位,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这是培育自己市场竞争力的前提。高校管理决策者必须具有办学观念创新性和市场定位前瞻性的素质。办学观念创新性就是应冲破计划经济条件下,教育是行政主导型的管理模式向行政引导和经营管理型过渡,突出高校运作的经营理念,即市场竞争观念、经济效益观念、质量优先观念、以生为本观念等。高校市场定位前瞻性是指高校从学校实际出发,着眼整个教育宏观战略的发展态势,制订适合自己发展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它包括办学层次定位、学科布局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育特色定位。

(二)辨认细分市场和选择目标市场,差异化自己的“产品”

营销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核心的,但任何一个企业产品不可能满足所有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一个高校也是如此。因此要对教育市场进行细分,并对自身能提供服务的功能进行合理评估,在衡量自身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细分目标市场,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提升自身的生存和学校的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在发展战略上应采取集中战略,集中优势资源,注重品牌培养和特色教育,进而实施差异化战略。在战术上具体分为以下步骤:首先,以专业课程结构建设为重点,形成一批名牌专业,实施专业差异化。其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进行学科的调整、优化与重组,创建特色学科。第三,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培养适销对路,有充分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我国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科技发展及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瞄准市场需求,拓宽专业口径,提高毕业生市场竞争力。

三、职业院校的营销策略

(一)产品策略

职业院校的产品策略主要是指人才培养策略,也就是服务学生策略。在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和营销策略确定了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后,下面就是如何进行教学管理,以实现培养目标,为社会提供符合需要的人才。要不断改善学校的育人工作,改革教学管理运行体制,全面实行真正的学分制,推行弹性教学管理模式。建立教育质量监督评价制度,强化内部控制。积极推行内部营销,视教师为内部客户,营造适合教师成长和发展的氛围,尊重知识、爱护人才,给予教师相应的待遇,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确保吸引和保留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营销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他们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打破专业壁垒,淡化专业界限,使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和转换专业。不断调整、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机制。作为职业院校,要把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地位,多方联系“伙伴企业”,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

(二)价格策略

学校的价格策略涉及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收费。尽管目前高校的主要收费项目是由国家严格控制和管理的,但对于一般性收费项目,学校还是拥有较大的自主权的。职业学校确定收费项目与收费标准,应综合考虑学校的发展定位、专业特点、所在地lx.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源的背景和承受能力以及竟争者的收费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有两种比较可行的价格策略:差别定价和分阶段、多形式收费。

所谓差别定价,即职业院校在保持全校平均收费标准合理的前提下,对一些预期回报较高的热门专业适当提高收费水平,而对那些虽有需要但偏冷的专业实行低收费或向用人部门收取一定费用。随着生源的丰富,可以提高收费标准,同时为争取优质生源也可根据生源地的经济水平差异,确定不同的学费标准。

分阶段、多形式收费,即可通过实行间歇性的分阶段学习,使部分困难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自助完成学业。

(三)果道策略

教育办学是一个“双卖”模型,既是把学校的教育服务卖给学生,也是把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产品”‘·卖”给用人单位。所以这里我们要考虑两个渠道:招生渠道和就业渠道。除了常规招生外,还可以开展联合办学,与外省市政府、学校及企业合作办学,输出管理品牌等方式。形成包括本科、专科、中专、自考和成人教育的多形式、多层次办学。尽量拓宽就业渠道,组织各种活动推出学生,安排学生参加各类招聘会。多联系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就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网络。可以与企业结对成伙伴采取“订单式”培养或接受用人单位委托培养。

(四)促销策略

综合运用广告、公共关系、人员推销等促销工具,为学校争取更多、更好的生源,并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公关活动是职业院校沟通、传播扩大组织影响、提高自身知名度的重要途径。学校公关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树立学校形象,宣传学校特色,使社会正面认知学校等。可以通过发掘或创造新闻、组织校庆、建立校友网络、参加各种庆典及公益活动等来提高学校知名度,树立学校良好的公众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