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共享会计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30 11:39:36

共享会计论文

共享会计论文例1

二、财务共享服务对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工作,对于提升我国管理会计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一方面积极顺应了会计职能的拓展趋势,另一方面成为了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一是推动管理会计的发展。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制定标准化的财务制度、集中财会人员办公、建立高效率且低成本的财务管理运作流程”等三大措施,使企业大多数财务会计人员从记账、算账等繁琐的日常性事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投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绩效评价、战略决策等领域,从而加快企业会计职能从重核算到重管理决策的拓展,促进企业管理会计有效发展。以中兴通讯集团为例,通过十余年在财务共享服务构建与创新方面的成功探索,中兴通讯集团建立了功能较为齐全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集团取消了内部单位的财务部门,选址西安,建立了集团直属、面向全球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制定统一规范的财务制度、集中财务与会计业务、再造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流程,不仅实现了会计人员集中化,还逐渐引导一部分会计人员深入一线业务单位为其提供管理咨询、内部控制等服务,引导一部分会计人员为集团公司规划、决策支持等提供全面且准确的信息,实现了大量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能转变,集团管理会计水平显著提升。二是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作为会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会计信息化在未来会计发展历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作为服务端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客户端(企业内部各单位、企业集团各成员单位)相分离,若要跨越地理距离的障碍,实现服务端向客户端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就得依靠于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无论是核算业务,还是财务管理、管理决策,都得借助于信息系统。目前企业常用的信息化工具有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网上银行和银企互联系统,此外还包括会计基础核算系统、网络报销系统、影像管理系统,以及财务辅助系统等。以报账为例,信息系统实现了从信息采集(电子凭证、电子影像)———核算处理(财务核算、电子审批)———资金处理(资金集中、银企直连)———信息归档(电子档案归档)的全覆盖,可见借助信息系统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将报销、支付等重复性的财务业务标准化、流程化与简单化,不仅降低了企业财务成本,规避了企业内部财务风险,还推动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

三、财务共享服务下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关注点

(一)云计算

作为一种新兴计算模式,“云计算”(CloudComput-ing)自Google前任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Schmidt)在搜索引擎大会(SESSanJose2006)上首次提出以来,凭借其具有的通用性、高效性、高可扩展性,尤其是相对低廉性等优势逐渐渗透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被称为自互联网革命以来IT产业最深刻的变革,也将深刻影响我国管理会计行业。将云计算运用于管理会计信息化是一种未来趋势。

(二)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信息数据的安全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关注点。信息技术再发达,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再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客户端和网络依然会存在各种安全风险和受到各种安全威胁。这些风险和威胁主要表现有:存放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会计资料可能遭到未经授权的查阅访问,甚至被泄露或被篡改,会计信息在客户端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传递过程中可能被第三方截取而丢失等。因此,如何全面保证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性是实施财务共享模式、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前提。

(三)机构调整和人员转型

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质是对企业进行一次财务管理流程再造。新建一个独立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撤销企业内部各单位(企业集团各成员单位)的财务部门,或仍保留机构、但只保留少数会计人员从事对接工作,企业的财务机构将面临大的调整。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运作流程,使会计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大为提高,更多的财务会计人员面临从核算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转型。机构调整得当与否,以及财务会计人员岗位的转型成功与否成为能否实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目标,能否提升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现有会计信息系统

近年来,财政部门多措并举,着力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一是于2009年4月了指导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二是创新信息化标准体系,于2010年了基于XBRL国家标准的《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三是于2011年9月《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系统规划了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具体措施;四是于2013年印发《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进一步规范了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工作。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效,多数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会计信息系统。在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中,如何对待现有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四、财务共享服务下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基础前提:全面保障会计信息安全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坚实的大数据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使得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控制、绩效评价等能够更加高效地运行和开展,最终实现创造价值目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数据存储于电子化介质之上,借助网络往返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客户两端,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全面保障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性。一是要合理确定数据访问权限。对于企业而言,有的数据可以在全企业范围内共享,而有些数据因涉及商业机密或是其他保密原因不能在全企业范围内共享,因此对于此类数据必须依据使用需要设定访问权限,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二是加强对用户的管理。用户操作不当或用户蓄意为之均有可能导致数据被泄露或被篡改而使企业遭受损失,加强对用户开展技术培训和加强对用户实时监控,减少人为引起的信息安全事故。三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技术支持方要从设备维护、软件升级、网络通讯等方面保障信息安全。

(二)关键环节:注重与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结合应用

新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花费较大,鉴于国内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建设了较为完备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现实,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不能对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盲目否定后再另起炉灶,而要注重与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结合,引导企业加快管理会计信息整合。例如,国内许多企业已经建成ERP系统,新成立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借助ERP系统来收集经营数据并且获得业务支持服务(张庆龙、张春喜,2012)。对于无法实现统一的信息系统,至少要做到互相兼容。

(三)重要保障:创新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会计人才队伍面临结构失衡的问题,传统的核算型会计占据了大多数,而真正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缺口将近300万;另一方面,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后,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能面临从核算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转型,可以预见,未来人力资源市场对于核算型会计的需求将会出现大幅度的降低,而对于高端管理会计人员的需求将更加高涨。如何应对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出现的这一变化?创新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一条必然路径。高等学校在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与政府、企业、国内外会计行业协会合作,构建多维度的协同体系保障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熊磊,2014),从而适应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四)有力支撑:支持会计软件开发、中介机构开发管理会计服务领域市场

企业在依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可能会选择服务外包的模式。因此,财政部门在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重视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补贴和技术支持等多种手段,支持国内会计软件开发、中介机构开发管理会计服务领域市场,共同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蓬勃发展。

共享会计论文例2

1引言

设计链是基于市场需求将地理上分散的制造商、供应商和客户等组成产品研发设计网络。“设计链”一词最早出现于服装业,目前设计链理论被大量应用在电子产业,例如系统芯片(Systemonchip,SOC)设计。设计链是产品研发的发展趋势,通过整合跨企业间的研发资源,可以达到迅速研发、降低成本的目的。

目前,设计链已经由概念演进为一种管理方式,与供应链、研发联盟和协同设计等模式相比,设计链具有不同的内涵及特征,是一种新型竞争模式和管理模式。设计链主要定位于上下游企业问的协同研发关系,企业间传递的主要是产品设计和研发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将协同研发具体化,并将最终结果输出到供应链中。设计链的实质是形成知识流动的创新网络,企业间的知识互补性是形成设计链的基础。企业间以高度协同方式进行知识交流与合作。知识共享是设计链成功的前提与基础。设计链中各企业间的知识共享频率越高,越能提高设计研发能力。当设计链成员愿意知识共享时,可相互学习不断丰富各自的设计知识库,提高研发效率,从而提升整个设计链的绩效。然而,作为一个新兴课题,设计链知识共享尚未被研究,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也有待探讨。本文将应用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分析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的主要因素,提出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供设计链成员企业参考。

2知识共享相关文献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知识是一种具有流动性质的综合体,它包括结构化的经验、价值、文字化后的信息、专家独特的见解、组织的观念、规则、程序等。知识与一般产品不同,它不具有规模效益递减特点,组织内的知识共享越频繁,越能发挥知识的价值。Quinn认为知识若经过共享,双方获得的信息和经验会呈线性增长,若继续共享知识,得到的信息和经验会呈指数增长。知识共享是一种沟通互动过程,它不像商品那样可以自由传递,在分享他人的知识时,必须有重建(Reconstruction)行为,需要具备一定知识才能学习、分享知识。Davenport等提出了知识转移公式,即转移(或共享)=传送+吸收(和利用)。传送是共享知识给潜在的接受者。吸收是指接受知识的人或团体对知识加以理解、消化。Eriks.son等认为知识共享过程包括认知与行为两个层面,在共同分享现有知识过程中,会创造新的知识,由此提出一个知识共享创造模型(Sharedknowledgecreationmode1)。由此可见,跨组织间的彼此合作交流、讨论知识,会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新知识。

面对全球化的竞争环境,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量快速而持续地学习,这也凸现出知识共享的必要性。Argyris认为组织中的个体之间不互相沟通,则个体可能会学习成长,但组织不会成长。Jarvenpaa也认为知识共享对于组织的成长与创新,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组织绩效有正面效果。

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

研究设计链知识共享,需要将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现做出以下假设:

(1)利已主义者,即设计链成员企业是自私的,在做出知识共享等决策时首先考虑自身利益,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前提;

(2)有限理性(Boundedlyrationality),即企业的行为是理性的,有能力判断做出的知识共享决策的结果;

(3)借鉴性(Retrospective),即能够根据过去的经验指导当前的行为并做出判断;

(4)相互依赖性(Mutualinterdependence),即作为设计链成员,在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够考虑其他合作伙伴的反应,不是单纯地考虑对自身有利的决策。

3.1计划行为理论介绍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理性行为理论(TheoyrofReasonedAc-tion,TRA)发展而来。理性行为理论假设行为是由行为意图(Behavioralintention)决定。Ajzen等将理性行为理论加以延伸,他主张态度(Attitude)与主观规范(SubjectivenolTn)是决定行为意图的最主要因素,提出计划行为理论,以解释并预测个体行为。1985年Ajzen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behaviorcontro1)因素,认为个体对某项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三项因素共同决定其行为意图”。因此,计划行为理论是一个三阶段行为分析模型:第一阶段,行为由个体的行为意图决定;第二阶段,行为意图由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三方面决定;第三阶段,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由外生变量决定。行为意图是指个体对于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概率的判定,反映了个人对某项特定行为的采取意愿;态度是个体对某项特定行为所抱持的感觉;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认知行为控制代表一个人对从事行为容易度的信念,个体认为拥有某一行为相关的资源或机会越多时,他对控制执行该项行为的信心会越强。外生变量包括人格特征、对事物态度、工作特性和情境因素等等。

另外,根据多个领域的研究表明,个体的主观规范会直接影响其行为态度,修正后的TPB如图1所示。

TPB包含的构面较多,可提供较多信息,除了行为主体对采用行为的知觉认知外,还考虑采用行为时受到的社会压力影响,以及主体本身是否能控制执行行为的机会与资源。因此,TPB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模型。许多实证研究表明TPB的预测与解释能力都强于TRA。

3.2设计链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及模型构建

知识共享过程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行为。在美国与欧洲地区的调查显示,推动知识管理最大的困难是“改变人们共享知识的行为”。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探讨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行为的重要因素。依据给出的计划行为模型(图1),主要研究影响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的外生变量。

(1)影响知识共享态度的外生变量

1)知识类型

供应链中连接各成员企业的主要是物料流,信息流只起功能协调作用。与供应链不同,在设计链中连接各成员企业的主要是信息流。伴随着信息流动,知识共享行为得以发生,这种共享行为会随着研发合作的不断深入而创造出新知识。根据设计链不断创造新知识的特点,本文将设计链中的知识分为三类:基本知识、进阶知识和创新知识。其中,基本知识是指进入特定行业所具备的最低知识要求;进阶知识是指与同行业竞争者相比,能获得竞争优势的知识;创新知识是指研发合作过程中创造的新知识。企业拥有的进阶知识是合作伙伴愿意与其联盟的重要因素。创新知识是企业延续和增强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面对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设计链成员企业对待知识共享行为的态度会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共享的知识涉及进阶知识或创新知识时,企业往往会慎之又慎。因为进阶知识与创新知识与企业的生存、发展紧密相关。

2)期望结果

Bock等以TRA为基础研究知识共享外生变量时,提出了期望报酬(Expectedrewards)、期望关系(Exepctedassoci—ations)、期望贡献(Expectedcontribution)”。期望报酬是根据经济交换理论提出的,即当个体分享自己的知识给别人时,他所得到的报酬必须大于付出的成本,亦指企业在共享知识时将可以获得的外在利益,如专利、产品利润提成等。期望关系源于社会交换理论,在这里,期望关系是指在设计链中成员企业相信通过知识共享可以改善与合作伙伴问的关系,增进信任。期望贡献是指设计链中的成员企业相信共享知识能够提升设计链的整体绩效,增强竞争力。

3)关系强度

社会网络理论(Socialnetworktheory)认为社会网络由具有某种联结关系的人构成,关系强度是社会成员互动行为的基础。在设计链中,因成员企业间的合作强度、互惠程度以及重叠性知识拥有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关系强度存在很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对知识共享的态度。

(2)影响知识共享主观规范的外生变量

1)信任

社会交换过程,由于互惠互利的结果,会使彼此间产生感激、责任感与信任。组织间的信任是指组织相信另一方会采取对组织有正面影响的措施,而且不会做出预料之外的对组织有负面影响的行动,即对合作伙伴的可靠性和正直性有信心。对于设计链来说,维持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是信任。对合作伙伴能力与可靠性的肯定,会产生信赖感。组织成员问的彼此信任会诱发其知识共享行为。若双方缺乏信任,会彼此隐藏各自的信息或知识,使知识共享难以实现。因此,缺乏信任是阻碍知识共享的重要原因之一。强化企业问的信任,可以建立双方荣辱与共的双赢关系。信任程度越高,彼此会越愿意从双方合作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仅仅着眼于自身利益,也会更加乐意共享彼此的知识与信息。

2)承诺

承诺对设计链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承诺是指企业认识到合作关系不断延续的重要性,愿意从长远利益出发,尽最大努力去维持与强化合作关系,即合作关系是一种想要持续合作关系的意愿。承诺的形成,有助于合作伙伴之间彼此无私地共享本身具有的知识。

3)工作任务依赖程度

工作任务的相互依赖程度会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组织成员问的工作任务依赖程度较高时,会使交流次数增多,并且愿意共享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组织中的成员若具有共同目标的话,会相互依赖以完成目标。在设计链中,若企业自身的工作任务与合作伙伴有密切关系时,需要频繁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共享知识的行为就会增加。

(3)影响认知行为控制的外生变量

1)知识类型

在知识分类中,Nonaka等将知识分为外显知识(Explic—it)与内隐知识(Tacit)两种类型。这两种不同的知识类型在共享时的难易程度不同。外显知识的知识共享表现为使用经编码、储存或提取出的知识,通过文件、电子邮件等形式传输。内隐知识的知识共享表现为个人化的知识,通过人际交往、面对面接触、会议、聊天等形式传输。拥有的知识为外显知识时,更易进行知识共享。因此,知识的类型会影响认知行为控制程度。

2)IT平台

IT系统是支持信息流通、整合信息和设计链的工具,组建与完善IT基础设施,可以使知识共享更加容易。学者Hansen也认为通过一个能创造、传送知识或经验的信息平台,有助于知识的共享与传送。

在依次确定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的外生变量后,本文提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如图2所示。

4实证研究

4.1研究假设

为验证所提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图2)的有效性,提出HI—H22共22项假设。假设Hl:知识类型中的基本知识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有直接影响;假设H2:知识类型中的进阶知识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有直接影响;假设H4:期望结果中的期望报酬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有直接影响。依此类推,假设H22:知识共享行为意向对知识共享行为有直接影响。

4.2问卷设计与调查

以芯片设计链为调查对象设计问卷,针对知识共享模型(图2)的特点设计问卷,共向芯片设计公司、制造公司、封装测试公司、设备公司、主要材料公司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3份,有效问卷94份,有效回收率78.3%。受能力所限,调查对象仅限上海、浙江两个地区,各类公司投放问卷的数量存在一定差异,对研究结果可能会有不利影响。受访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为78.3%,能够较好理解知识共享相关问题。问卷的问题统一采用Likert五点式量表。

4.3信度与效度检验

问卷正式发放前曾进行试测,删除掉一些不合理题项,并对修正了内容上模糊的字句或问法。对正式问卷的信度分析采用内部一致性方法的Cronbach’d值,各层面的Cronbach’值在0.7301—0.9580之间,均大于标准值0.7,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Confirmatoryfactoranalysis,CFA)进行收敛效度分析。问卷题项多达83项,由于样本数量较少,无法将所有题项归人同一测量模型,本文采用理论切割方法将模型中的变量分为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两种,分别进行效度分析,例如图2中的内生变量包括知识分享行为、意图、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外生变量为知识类型、期望结果、关系强度、信任、承诺、工作任务相互依赖、知识类型和IT平台。分别对因子负荷(Factorload—ing,FL)、组合信度(Compositereliability,CR)和平均萃取变异(Averagevarianceextracted,AVE)三项指标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基本在可接受范围内(FL>0.5,且t检定的P—value0.8;AVE>0.5),说明测试题项均收敛在相应的层面。

4.4模型的多元回归分析

在确保模型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后,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检测所提出的假设,结果如表1所示。

共享会计论文例3

1引言

设计链是基于市场需求将地理上分散的制造商、供应商和客户等组成产品研发设计网络。“设计链”一词最早出现于服装业,目前设计链理论被大量应用在电子产业,例如系统芯片(systemonchip,soc)设计。设计链是产品研发的发展趋势,通过整合跨企业间的研发资源,可以达到迅速研发、降低成本的目的。

目前,设计链已经由概念演进为一种管理方式,与供应链、研发联盟和协同设计等模式相比,设计链具有不同的内涵及特征,是一种新型竞争模式和管理模式。设计链主要定位于上下游企业问的协同研发关系,企业间传递的主要是产品设计和研发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将协同研发具体化,并将最终结果输出到供应链中。设计链的实质是形成知识流动的创新网络,企业间的知识互补性是形成设计链的基础。企业间以高度协同方式进行知识交流与合作。知识共享是设计链成功的前提与基础。设计链中各企业间的知识共享频率越高,越能提高设计研发能力。当设计链成员愿意知识共享时,可相互学习不断丰富各自的设计知识库,提高研发效率,从而提升整个设计链的绩效。然而,作为一个新兴课题,设计链知识共享尚未被研究,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也有待探讨。本文将应用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分析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的主要因素,提出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供设计链成员企业参考。

2知识共享相关文献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知识是一种具有流动性质的综合体,它包括结构化的经验、价值、文字化后的信息、专家独特的见解、组织的观念、规则、程序等。知识与一般产品不同,它不具有规模效益递减特点,组织内的知识共享越频繁,越能发挥知识的价值。quinn认为知识若经过共享,双方获得的信息和经验会呈线性增长,若继续共享知识,得到的信息和经验会呈指数增长。知识共享是一种沟通互动过程,它不像商品那样可以自由传递,在分享他人的知识时,必须有重建(reconstruction)行为,需要具备一定知识才能学习、分享知识。davenport等提出了知识转移公式,即转移(或共享)=传送+吸收(和利用)。传送是共享知识给潜在的接受者。吸收是指接受知识的人或团体对知识加以理解、消化。eriks.son等认为知识共享过程包括认知与行为两个层面,在共同分享现有知识过程中,会创造新的知识,由此提出一个知识共享创造模型(sharedknowledgecreationmode1)。由此可见,跨组织间的彼此合作交流、讨论知识,会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新知识。

面对全球化的竞争环境,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量快速而持续地学习,这也凸现出知识共享的必要性。argyris认为组织中的个体之间不互相沟通,则个体可能会学习成长,但组织不会成长。jarvenpaa也认为知识共享对于组织的成长与创新,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组织绩效有正面效果。

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

研究设计链知识共享,需要将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现做出以下假设:

(1)利已主义者,即设计链成员企业是自私的,在做出知识共享等决策时首先考虑自身利益,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前提;

(2)有限理性(boundedlyrationality),即企业的行为是理性的,有能力判断做出的知识共享决策的结果;

(3)借鉴性(retrospective),即能够根据过去的经验指导当前的行为并做出判断;

(4)相互依赖性(mutualinterdependence),即作为设计链成员,在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够考虑其他合作伙伴的反应,不是单纯地考虑对自身有利的决策。

3.1计划行为理论介绍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理理论(theoyrofreasonedac-tion,tra)发展而来。理理论假设行为是由行为意图(behavioralintention)决定。ajzen等将理理论加以延伸,他主张态度(attitude)与主观规范(subjectivenoltn)是决定行为意图的最主要因素,提出计划行为理论,以解释并预测个体行为。1985年ajzen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behaviorcontro1)因素,认为个体对某项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三项因素共同决定其行为意图”。因此,计划行为理论是一个三阶段行为分析模型:第一阶段,行为由个体的行为意图决定;第二阶段,行为意图由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三方面决定;第三阶段,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由外生变量决定。行为意图是指个体对于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概率的判定,反映了个人对某项特定行为的采取意愿;态度是个体对某项特定行为所抱持的感觉;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认知行为控制代表一个人对从事行为容易度的信念,个体认为拥有某一行为相关的资源或机会越多时,他对控制执行该项行为的信心会越强。外生变量包括人格特征、对事物态度、工作特性和情境因素等等。

另外,根据多个领域的研究表明,个体的主观规范会直接影响其行为态度,修正后的tpb如图1所示。

tpb包含的构面较多,可提供较多信息,除了行为主体对采用行为的知觉认知外,还考虑采用行为时受到的社会压力影响,以及主体本身是否能控制执行行为的机会与资源。因此,tpb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模型。许多实证研究表明tpb的预测与解释能力都强于tra。

3.2设计链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及模型构建

知识共享过程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行为。在美国与欧洲地区的调查显示,推动知识管理最大的困难是“改变人们共享知识的行为”。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探讨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行为的重要因素。依据给出的计划行为模型(图1),主要研究影响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的外生变量。

(1)影响知识共享态度的外生变量

1)知识类型

供应链中连接各成员企业的主要是物料流,信息流只起功能协调作用。与供应链不同,在设计链中连接各成员企业的主要是信息流。伴随着信息流动,知识共享行为得以发生,这种共享行为会随着研发合作的不断深入而创造出新知识。根据设计链不断创造新知识的特点,本文将设计链中的知识分为三类:基本知识、进阶知识和创新知识。其中,基本知识是指进入特定行业所具备的最低知识要求;进阶知识是指与同行业竞争者相比,能获得竞争优势的知识;创新知识是指研发合作过程中创造的新知识。企业拥有的进阶知识是合作伙伴愿意与其联盟的重要因素。创新知识是企业延续和增强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面对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设计链成员企业对待知识共享行为的态度会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共享的知识涉及进阶知识或创新知识时,企业往往会慎之又慎。因为进阶知识与创新知识与企业的生存、发展紧密相关。

2)期望结果

bock等以tra为基础研究知识共享外生变量时,提出了期望报酬(expectedrewards)、期望关系(exepctedassoci—ations)、期望贡献(expectedcontribution)”。期望报酬是根据经济交换理论提出的,即当个体分享自己的知识给别人时,他所得到的报酬必须大于付出的成本,亦指企业在共享知识时将可以获得的外在利益,如专利、产品利润提成等。期望关系源于社会交换理论,在这里,期望关系是指在设计链中成员企业相信通过知识共享可以改善与合作伙伴问的关系,增进信任。期望贡献是指设计链中的成员企业相信共享知识能够提升设计链的整体绩效,增强竞争力。

3)关系强度

社会网络理论(socialnetworktheory)认为社会网络由具有某种联结关系的人构成,关系强度是社会成员互动行为的基础。在设计链中,因成员企业间的合作强度、互惠程度以及重叠性知识拥有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关系强度存在很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对知识共享的态度。

(2)影响知识共享主观规范的外生变量

1)信任

社会交换过程,由于互惠互利的结果,会使彼此间产生感激、责任感与信任。组织间的信任是指组织相信另一方会采取对组织有正面影响的措施,而且不会做出预料之外的对组织有负面影响的行动,即对合作伙伴的可靠性和正直性有信心。对于设计链来说,维持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是信任。对合作伙伴能力与可靠性的肯定,会产生信赖感。组织成员问的彼此信任会诱发其知识共享行为。若双方缺乏信任,会彼此隐藏各自的信息或知识,使知识共享难以实现。因此,缺乏信任是阻碍知识共享的重要原因之一。强化企业问的信任,可以建立双方荣辱与共的双赢关系。信任程度越高,彼此会越愿意从双方合作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仅仅着眼于自身利益,也会更加乐意共享彼此的知识与信息。

2)承诺

承诺对设计链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承诺是指企业认识到合作关系不断延续的重要性,愿意从长远利益出发,尽最大努力去维持与强化合作关系,即合作关系是一种想要持续合作关系的意愿。承诺的形成,有助于合作伙伴之间彼此无私地共享本身具有的知识。

3)工作任务依赖程度

工作任务的相互依赖程度会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组织成员问的工作任务依赖程度较高时,会使交流次数增多,并且愿意共享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组织中的成员若具有共同目标的话,会相互依赖以完成目标。在设计链中,若企业自身的工作任务与合作伙伴有密切关系时,需要频繁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共享知识的行为就会增加。

(3)影响认知行为控制的外生变量

1)知识类型

在知识分类中,nonaka等将知识分为外显知识(explic—it)与内隐知识(tacit)两种类型。这两种不同的知识类型在共享时的难易程度不同。外显知识的知识共享表现为使用经编码、储存或提取出的知识,通过文件、电子邮件等形式传输。内隐知识的知识共享表现为个人化的知识,通过人际交往、面对面接触、会议、聊天等形式传输。拥有的知识为外显知识时,更易进行知识共享。因此,知识的类型会影响认知行为控制程度。

2)it平台

it系统是支持信息流通、整合信息和设计链的工具,组建与完善it基础设施,可以使知识共享更加容易。学者hansen也认为通过一个能创造、传送知识或经验的信息平台,有助于知识的共享与传送。

在依次确定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的外生变量后,本文提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如图2所示。

4实证研究

4.1研究假设

为验证所提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图2)的有效性,提出hi—h22共22项假设。假设hl:知识类型中的基本知识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有直接影响;假设h2:知识类型中的进阶知识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有直接影响;假设h4:期望结果中的期望报酬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有直接影响。依此类推,假设h22:知识共享行为意向对知识共享行为有直接影响。

4.2问卷设计与调查

以芯片设计链为调查对象设计问卷,针对知识共享模型(图2)的特点设计问卷,共向芯片设计公司、制造公司、封装测试公司、设备公司、主要材料公司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3份,有效问卷94份,有效回收率78.3%。受能力所限,调查对象仅限上海、浙江两个地区,各类公司投放问卷的数量存在一定差异,对研究结果可能会有不利影响。受访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为78.3%,能够较好理解知识共享相关问题。问卷的问题统一采用likert五点式量表。

4.3信度与效度检验

问卷正式发放前曾进行试测,删除掉一些不合理题项,并对修正了内容上模糊的字句或问法。对正式问卷的信度分析采用内部一致性方法的cronbach’d值,各层面的cronbach’值在0.7301—0.9580之间,均大于标准值0.7,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confirmatoryfactoranalysis,cfa)进行收敛效度分析。问卷题项多达83项,由于样本数量较少,无法将所有题项归人同一测量模型,本文采用理论切割方法将模型中的变量分为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两种,分别进行效度分析,例如图2中的内生变量包括知识分享行为、意图、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外生变量为知识类型、期望结果、关系强度、信任、承诺、工作任务相互依赖、知识类型和it平台。分别对因子负荷(factorload—ing,fl)、组合信度(compositereliability,cr)和平均萃取变异(averagevarianceextracted,ave)三项指标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基本在可接受范围内(fl>0.5,且t检定的p—value<0.05;cr>0.8;ave>0.5),说明测试题项均收敛在相应的层面。

4.4模型的多元回归分析

在确保模型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后,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检测所提出的假设,结果如表1所示。

共享会计论文例4

引言:当前,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与成熟,云计算已经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在各个领域中广受好评。究其原因,在于云计算技术具备众多技术无法企及的一些特征与优势。 本文中概述了云计算技术的有关理论知识,且重点讨论了云计算技术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的有机结合策略,进而给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程度带来有效的提高。

一、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共享程度低。由于每个行业与系统存在显著的差异

性,且我国也并未出台有关的规章制度来具体解释资源共享水平的相关标准,导致信息资源共享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有些企业的部门间也因为并不存在录属关系,没有交集地方,使得部门之间在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上并未形成一种平稳、健康的合作体制,再加上部门之间并不存在有效地沟通,导致很多部门的资源建设有着明显的重复性。

即便有些部门及行业系统已经创设了信息资源系统,形成了信息资源共享。但仍然因为各个业务以及各个部门间的信息系统建设都不统一,而造成共享障碍。这重点可以体现在,双方的建设的进度不同,采取的建设技术及标准不一致。究其原因,在于其基本是按照自身的需求而建设的信息资源,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仍有很大空间。

(二)信息化差异大。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各个产业的快速发展,数字信息资源的整体建设可以说已获得了一定成绩。然而,行业、产业、业务之间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就无可避免的出现信息差异,即出现了“信息鸿沟”。当前,这一道鸿沟仍然并未获得有效解决,且正在不断的加大,已然变为阻碍人们视线信息资源共享的重大阻滞因素。整体来说,现如今,我国无论是什么行业中的每个部门,其所展开的信息化建设都是封闭。所以,信息产品也就有着相对的技术差异与困难,很多部门都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所实施的信息资源建设,因而需求之间也都必然存在差距[1]。

二、应用云技术加强信息资源共享的措施

(一)保证接口的一致性。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的云计算的整体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相关部门依然还在研究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标准。相对来说,正是因为在建设、数据安全、服务质量这三个层面匮乏一致性的标准,也就进一步制约了云计算的整体发展与普及。这样一来,势必会影响了信息资源实现整合、共享以及云计算服务。因此,无论是云共享、亦或是云计算,都一定要创设统一的接口及技术标准,再利用该接口实现共享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云计算还是云共享,其需要的资金也必须要有明确的配置制度。

(二)建立管理中心,明确共享规则。要达到资源信息云共享,还可建设与之相契合的部门来展开云资源信息共享的专项管理。换言之,建立的这一管理中心能够具体的协调有关部门、产业于,利用部门之间的协调来完成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当然,一旦成立了管理中心就必须要制定一个云共享的规则。这个共享规则必须要涵盖几个层面:第一,云资源的效益人员怎样保护利益,每个投资系统间的利益怎样进行安排;第二,信息资源共享阶段,出现权限设定和出现冲突的协调规则,云计算的付费规则。第三,云计算管理中心的一个决定性权只便是设计云共享的规范的技术标准,一齐制定一致的数据资源接口,消灭互联网共享的阻碍[2]。

(三)以公共资源为起点。首先,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把能够公开的信息资源实施共享,自目前的信息资源的共享状况而言,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所操控的信息资源已经超过百分之八十。例如,公安、气象、交通等信息。倘若,人们可以把这些信息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会让这一种类的经济主体得以自由。进而,对信息产品实施再设计、研制,以及业务销售,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所以,政府先行、公共信息资源优先共享就成为其最重要的突破口。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资源共享是在云计算背景下的信息产品,其力求在更加自由的云环境中,实现共享云资源,进而给更加广大的用户给予更丰富的信息服务,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出贡献。尽管现阶段我国的云计算技术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仍然不太成熟,但只要积极都思考,研究出最为贴近于事实的构想,通过云计算高效的运算处理能力,在今后必然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高效管理。

共享会计论文例5

一、文献综述及假设的提出

(一)系统质量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个体搜集、筛选、交换及获取信息的有效工具。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也逐渐扩大,以共享数据、共同研究和交流信息为目的的虚拟社区已经成为知识共享的重要平台。

基于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虚拟社区的设计和开发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为了确保虚拟社区的效率和各种资源的充分运用,研究人员做了大量研究。Davis等人(1989)尝试建立概念模型(如技术接受模型),以助于解释为什么用户愿意使用信息系统。Gupta和Kim(2008)从虚拟社区的承诺的观点出发研究社区成员对虚拟社区的认可。这些研究有助于突出信息技术在成功系统利用率中的贡献,但增加了忽视其他可能是更重要的动机的风险。

为了衡量信息系统的质量, DeLone和McLean(2003)改进的模型由系统质量,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系统的使用,用户满意度和净效益6个变量构成。在前文研究基础上,用系统质量、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三个维度来衡量虚拟社区系统质量。

(二)激励机制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可以得出目前对知识共享激励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四个视角。

首先,处于激励理论主流的是委托理论。张克英等(2008)通过对非对称信息状态下知识共享激励的研究,分析了知识共享主体,揭示了组织知识共享的过程,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模式;邓玉林(2007)通过对风险成本和风险偏好的分析,讨论了员工风险偏好与企业激励强度的关系。再次是基于公平偏好理论的激励机制研究中。Itoh(2004)对激励机制进行了创新,引入了关注委托人净收入,并且具有同情和嫉妒偏好的人理论;李训(2008)把公平偏好引出到委托模型中,通过分析委托人雇佣公平偏好下的最优激励机制,得出人公平偏好利于委托人只是一种特殊形式。受双因素激励理论的启发,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考虑的激励机制。Greenberg 和 Liebman(1990)建议将激励分为三类:物质激励、社会激励和活动活动。Wasko&Faraj(2000)研究发现知识共享者的精神激励较物质激励更能发挥作用。聂规划和陈晓莉(2006)在研究知识绩效考核机制基础上,通过物质激励(薪酬、福利)和非物质激励(个人成就、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来促进知识共享。

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借鉴Greenberg 和 Liebman的研究将虚拟社区的激励形式分为3类,从物质、社会及活动三个方面来验证激励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的影响。

(三)知识共享行为

对于知识共享,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定义。IPE(2003)指出,知识共享是一个贡献和索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自愿将自己的知识转化成别人能理解,吸收和利用的东西。Aalst(2009)进一步区分知识共享为知识建构和知识创造,表明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输。

过去的研究中采用不同的措施测量知识共享。从资源的角度,Usoro(2007)从三个层面检验在线知识共享行为,包括知识分享行为的频率,知识共享的有用性,知识共享的方向、重点以及频率。吴和Sukoco(2010)将知识共享行为分为两个方面:消费和生产合作。为了检验虚拟社区的系统质量和激励机制对知识共享的影响,我们采用频率、时间长度、自愿性和复杂的问题及社区成员间的不同主题的参与度来衡量知识共享行为。

(四)假设提出

为了建设一个知识共享行为活跃的虚拟社区,我们从虚拟社区建设系统质量和激励机制两方面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进行研究。基于上面的文献综述,本文提出一下假说:

H1:虚拟社区成员感知的系统质量显著影响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

H2:虚拟社区提供的激励机制显著影响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

H3:虚拟社区成员感知的系统质量和虚拟社区提供的激励机制共同对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计

虚拟社区设计的系统质量和激励机制最终都会在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中体现出来,主要体现为社区成员知识共享的频率、时间长度、自愿性和复杂的问题及社区成员间的不同主题的参与度。根据前人的研究结论:系统质量用系统质量、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三个维度来衡量,激励形式也概括为物质、社会及活动三种。系统质量和激励机制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可以用以下模型描述。

上述模型可以表达为以下方程式:

其中,因变量Y为知识共享行为,自变量x1、x2、x3分别代表系统质量三个维度系统质量、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x4、x5、x6分别代表激励机制的物质、社会及活动的三种激励形式。

(二)研究样本

在本研究中,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虚拟社区“西电睿思”的成员为对象获取样本数据。“西电睿思”建立于2009年,是一个面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生的以资源共享为主,包括论坛在内诸多功能的集娱乐、学习、资源交流为一体的平台,至今为止“西电睿思”的注册用户已超过4万人。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途径发放调查问卷,共收回263份有效回复。

三、分析结果

(一)样本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为了保证测量的质量,在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前,我们检验了问卷信息的可靠性与有效性。首先将问卷的整体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得到Cronbach's α值为0.7315,大于0.7,表明该调查问卷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同时对问卷结果进行KMO测度和Bartlett 球体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7481,处于可接受范围,Bartlett 球体检验结果Sig=0.00

(二)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假设H1至H3,本文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对模型进行分析。

首先对方程1进行回归分析,验证系统质量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R2为0.214,表明虚拟社区系统质量对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假设H1成立。在虚拟社区系统质量因素中系统质量x1和信息质量x2对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尤其是信息质量,而服务质量x3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很小且不显著。

为了验证虚拟社区激励机制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对方程2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方程2中调整的R2为0.429,表明虚拟社区的激励机制对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假设H2成立。在虚拟社区激励机制的3中激励方式中,社会激励x5和活动激励x6对促进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有显著的影响,而物质奖励x4的影响很小,表明社会激励和活动激励更有利于激发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

在方程3的回归分析中,我们验证了虚拟社区系统质量和激励机制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共同影响,结果列示在表4-4中。结果显示虚拟社区激励机制中的社会激励x5和活动激励x6在P

四、结论

本文研究了虚拟社区系统质量和激励机制与社区成员知识共享的关系,结果表明系统质量和激励机制单独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具有显著的影响,当2个维度的6个因素结合在一起时,只有2种激励方式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具有显著影响。在比较两个维度单独和共同对知识共享的影响时,虚拟社区系统质量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不再明显,系统质量x1和信息质量x2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由显著变为不显著;不论单独还是共同作用,服务质量x3和物质奖励x4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都很小。

本文的研究中证实了:在个体自愿加入一个虚拟社区以获取或分享知识的情况下,虚拟社区系统质量和激励机制独立影响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但由于社区成员个体和知识共享行为的复杂性因素,在虚拟社区系统质量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的检验中加入激励机制,系统质量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不再明显,意味着只要一个虚拟社区提供了足够的功能,以及准确、完整和有用的信息,不应对系统投入过多的时间与资本。此外,本文还证实了社会激励和活动激励比物质激励对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更强的影响,。无论是单独还是共同作用,社会激励和活动激励对知识共享行为均具有显著影响,这与非正式的个人知识互动主要是基于社会交往是相一致的,这意味着要促进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必须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促进成员之间的各种互动,以及提供各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和问题,为社区成员间的知识交流和技能的提升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张克英,郭伟,孙晓华.知识型组织的知识共享激励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08,27(9):92-95.

[2]李训,曹国华.基于公平偏好理论的激励机制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22(2):107-111.

[3]徐美凤, 叶继元.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

[4]孙康,杜荣.实名制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 2010.

作者简介:

共享会计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7)06-0019-04

一、引 言

进入2016年以来,在北上广深等一、二城市中,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橙色标识的“摩拜单车”、黄色标识的“ofo”,又或者是蓝色的“小鸣单车”等等。他们有个共同的名称――共享单车。共享单车自2015年以来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其符合低碳出行理念,解决了干线交通落客的问题,提供了城市最后一公里交通出行的方案,引发了资本界的大鳄们争先投资。而各地政府目前对这一新鲜事物也处于较为善意的观察期。

共享单车在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和深入的研究,本文认为“共享单车”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该模式基于共享经济理论,通过提供单车服务,从而达到盈利目的。从目前运行来看,在中国一线城市都能找到这种共享单车,它看起来非常适合市民的短距离出行。

本文将以共享单车中的其中一家――摩拜单车――作为典型案例研究对象来对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设计进行研究。摩拜单车是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产品。它不需要客户亲自到固定点办卡,只需在手机上几分钟即可完成下载APP、注册、解锁、支付的全过程。还车时只需在路边白线内,手动关锁,无固定停车桩。摩拜单车在短短的半年内(2015年1月开始筹备,但为公众熟知却是在2016年4月22日正式上线以后)就达到了几何级的关注量,并成功引发了投资机构的疯狂追捧,原因是什么呢?道理很简单:针对中国大城市中积弊已久的城市交通问题: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是人所共知的“痛点”与“难点”问题,但过去的各种官方(如各区的公共自行车项目)与非官方(摩的与黑车等)解决方案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这些痛苦。当然另一方面,在倡导低碳环保、健康生活的当代社会,单车出行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美丽音符、绿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摩拜单车公司将O2O商业模式进行创新,与智能硬件相结合,解决人们交通出行的实际问题。

二、理论基础

1. 商业模式设计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商业模式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并不是简单的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产品背后的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而近十年以来,理论界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更多地转向对商业模式设计和创新方面的研究。商业模式设计的重要意义在于:新创企业只有设计可行的商业模式才能生存和成长,在位企业唯有开发新的商业模式才能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谋求存续和更新[1]。

Zott 和Amit提出组织必须确定合适的商业模式设计主题,才能发挥其商业模式价值创造的潜力[2]。商业模式的设计主题是企业能够获取竞争优势的动力,它涵盖了新颖性、效率性、互补性和锁定性等四类[3-4]。Osterwalder则认为商业模式设计是利用可视化工具来帮助设计者把握和设计商业模式基本要素、属性及相互之间关系[5]。国内学者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商业模式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的视角包括知识的视角、内外整合的视角、价值创造的视角以及要素视角等等[6-8]。

2.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定性研究方法,比较适合于缺乏理论解释或者现有理论解释力不足的研究。该理论主要核心内容在于建立一个三阶段的编码过程,从而提炼出所研究内容的理论范式,而是否能够建立良好的三阶段的编码过程取决于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挖掘和归纳,并反复对比和分析的结果[9]。相关材料的来源非常广泛,被视为分析对象的可以包括论文、书籍、访谈、视频甚至图片[9]。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核心是资料搜集与分析的过程,这个过程涵盖了理论演绎和理论归纳。运用扎根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透过理论层面去描绘现象的本质,通过对多种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和归纳得出比较规范的理论[9]。

3.总结

根据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我们认为对商业模式设计的研究还在逐渐深入,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在两个方面存在着问题:一是现有研究的关注点基本上还停留在理论剖析,而从事案例研究较少;二是共享单车还属于新鲜事物,在理论界关注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的研究是非常的少。而国务院早在2012年和2013年就曾先后《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加快推进城市公共自行车建设。共享单车符合国家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它是有效治理“城市病”的手段。一方面可以减轻城市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可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因此本文认为亟须对快速发展中的共享单车进入深入的研究。本文将针对共享单车这一块理论文献的不足,运用扎根理论,以摩拜单车为典型案例,对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设计进行深入研究。

三、摩拜单车商业模式设计分析

1.摩拜单车商业模式设计案例开放性编码

通过对目前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的近100篇关于摩拜单车或者共享单车等文章中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篇章进行深入研读,提炼出相关概念,并对这些概念进行开放式编码,这个阶段比较重要,直接关系到所提炼出的概念能否涵盖并反映原始材料的本质内涵。经过对开放性编码初步分析,本文提炼出86个基本概念,大致涵盖了共享单车、商业模式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接下来需要对这86个基本概念进行范畴化。因为在研究中提炼出来的86个基本概念,其中有一些是属于同类概念,那么需要将这些同类概念划为一个大类,然后用另一个概括性更强的词语来反映这组同类概念的实质,从而实现对资料的进一步归纳,便于后续分析,在这个步骤中最终提炼出12个范畴。结果如表1所示。

2.摩拜单车商业模式设计案例主轴式编码

通过开放式编码得出的范畴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潜在的逻辑关系,因此第二个阶段主轴式编码的主要任务是去发现他们的关系,进一步区分出来主范畴和副范畴。同时需要将相似主题的副范畴归为一类[1]。对第一阶段提炼出的12个范畴,通过梳理、归类与合并有关内容,建立了3个典范模型,得出了共享单车商业模式设计的3个主范畴,分别是客户价值主张、关键资源与流程设计、盈利能力培育等。

3.摩拜单车商业模式设计案例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的分析重点是主范畴,需要从主范畴中挖掘出核心范畴,最终用“故事主线”的形式描述资料所反映的现象或事件[10]。根据系列研究得出共享单车商业模式设计的3个方面主范畴:客户价值主张、关键资源与流程设计、盈利模式设计,分别从客户、流程以及盈利3个主要视角来研究了共享单车商业模式设计的有关情况。实际上,这3个范畴具有内在的逻辑递进关系:客户价值主张是价值创造的基础,分析问题的起点;关键资源与流程的设计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支持和保障;盈利模式培育是价值创造的根本。通过对这3个主范畴和其他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不断挖掘、识别,最终概括出“价值创造”这一核心范畴。

四、扎根理论下的共享单车商业模式设计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第3部分对摩拜单车为案例的共享单车商业模式设计的扎根分析,本文围绕“价值创造”这一核心范畴对客户价值主张、关键资源与流程设计、盈利模式培育等3个主范畴给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1.基于价值创造的客户价值主张的对策与建议

客户价值主张设计是整个企业商业模式设计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找到谁是我们的客户?在共享单车这个商业模式中,客户不仅仅包括使用共享单车的人,其实还包括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如城管以及城市建设规划等部门。

根据扎根理论对文献的研究,认为共享单车在如下方面需要加强:①对其单车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做产品远比只做模式更复杂,更需要匠心,应当让其单车在与同类企业对比中具有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要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提供不同类型的单车;根据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提供不断变化的单车,从而使企业能够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如考虑将骑行的动能转化为助力,为用户减负;推出可调节座椅的版本,达到“女孩子单手”完成调节的简便程度等等。②共享单车整个行业发展需要与当地政府有进一步的合作,比如在自行车道的设计、自行车停放点的基础设施规划、智能推荐停放点建设以及公益与用户运营等方面可以有一定作为。在社会经济中,存在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简单来讲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在该模式下,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由民营资本与政府共同合作。民营企业与当地政府的合作可以最有效的成本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补对方的不足,形成长期互利的目标;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交警的力量减少单车被损坏,偷盗行为的发生。政府的加入可以适当地降低民营企业的各项政策风险。

2.基于价值创造的关键资源与流程设计的对策与建议

客户价值主张和赢利模式设计分别明确了客户的价值和公司的价值;而关键资源与流程设计则描述了如何交付客户价值和公司价值。成功企业都会设计一个比较稳定的系统,将这些资源与流程以连续一致、互为补充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关键资源与流程是指人员、技术、产品与厂房设备以及品牌以及公司的制度和条例、绩效指标等。

同样认为摩拜单车需要加强的主要方面有:①在共享单车这个行业,其入门门槛较低,而单车出行又是一片广阔的市场,因此其竞争非常激烈,需要巨大单车的投放量才能形成规模效应。这就意味着摩拜单车公司应该投放更多的相对廉价的单车,才有利于促进规模效应,更具有成本和价格优势,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体验。目前摩拜单车公司已经启动小蓝车计划,将成本降低到1 000元左右。摩拜单车目前已经和富士康展开合作,将通过生产更低成本的单车来缓解单车的损耗与偷盗造成的损失。②进一步深度开发摩拜单车的App[11]。摩拜单车APP的用户使用率非常高,深度开发摩拜单车APP,实现其价值延伸,建议采取做法:第一,通过APP对单车使用费用的减免、打折来实现与用户的实时互动。第二,App起到了宣传作用。宣传不单单是推送关于价格的信息,还可以不断推送关于摩拜单车的信息,比如经常骑单车提高身体素质、减肥瘦身等信息。通过不断重复使得消费者逐渐认可骑单车,尤其是骑摩拜单车不仅仅是一种出行方式,还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3.基于价值创造的盈利能力培育的对策与建议

盈利需要找到最合适的付费方,帮助付费方创造最大的价值,然后让这个价值为自己盈利。共享单车公司手里有大把的消费客户端用户,可是用户付费价格很低,成本打平都很难,盈利也就很难。但是,除了这些表面的特征之外,共享单车公司还有一个关键的资料――握有所有用户的行为数据。与大的互联网公司进行商业合作是盈利的方式之一,例如向互联网巨头提供相关骑行内容的大数据等。

以摩拜为例,摩拜因为有GPS,拥有的数据很丰富。它能够得到你住在哪里、在哪里工作、每天途径哪里、在哪里短暂停留过,等等。而腾讯在2016年对摩拜进行了投资。微信支付已经打通了线下90%的在线支付场景,微信需要在这些场景中丰富最后一公里导流能力,从而将支付的流量做到更大。而能够为微信提供最后一公里导流的,必须是一个可以绘制人们出行数据的精细化地图级应用,这方面恰好是腾讯缺失的。摩拜帮助腾讯绘制了这张丰富的地图。摩拜与腾讯合作,很可能会介入到线下最后一公里支付交易,从而扩充其盈利能力。

对于盈利能力的培育还有一些建议:①增加投放量和站点:持续增加投放量和布点,大幅降低边际成本;②做好调度:24小时系统监控,并及时安排调度,让每个站点在有需求的时候都保证有车;③通过广告来增加收入。目前不论是摩拜单车还是ofo单车公司几乎都还没有涉及到广告。但调研中我们发现公共自行车的广告收入来源于其停车桩广告的租赁。由于商业共享单车没有固定车桩,但是客户常常使用的共享单车的APP可以是一个非常好的植入广告的途径。

五、结 论

基于扎根理论,以摩拜单车为例,研究设计了共享单车商业模式的路径:首先,通过对近100篇关于摩拜单车的文献进行分析,利用扎根理论的3阶段编码,逐步提炼出12个子范畴,分别是:产品范畴、产业特性、营销策略、盈利模式、顾客价值、市场主导、社会价值、政治环境、法律环境、人力资源、技术环境、创业外力,这些子范畴涵盖了共享单车商业模式设计的关键资源和重要活动。其次,进一步归纳12个子范畴,构建出客户价值主张、关键资源与流程设计、盈利能力培育等3个主范畴以及“价值创造”这一核心范畴组成的摩拜单车商业模式设计模型。

[参考文献]

[1] 张敬伟,崔连广.作为工具的商业模式:理论与实证最新进展[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6,8(4):52-60.

[2] Zott C,Amit R. Business model desig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entrepreneurial firms [J].Organization Science, 2007, 18(2):181-199.

[3] Zott C,Amit R.Business model design, an activity system perspective[J].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2):216-226.

[4] Zott C,Amit R. The business model: A theoretically anchored robust construct for strategic analysis[J].Strategic Organization,2013, 11(4):403-411.

[5] Osterwalder A.Designing Business Models and Similar Strategic Objects: The Contribution of IS[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13,14(5):237-244.

[6] 侯S慧,铊≈.网络平台商务生态系统商业模式选择策略研究[J].软科学,2015(11):30-34.

[7] 王雪冬,董大海.商业模式创新概念研究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11):29-37.

[8] 刘建刚,马德清,等.基于扎根理论的“互联网+ ”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以滴滴出行为例[J].软科学,2016,7(30):30-34.

共享会计论文例7

据教育部统计,全国高校的仪器设备有20%完全闲置,170所高校价值25亿元的23种精密分析仪器,约40%的年使用时间不到500小时[1]。原本就缺乏的教育资源没有合理利用。共享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短缺与浪费共存的问题。

我国高校主要通过财政资金拨付维持运行,生均成本的合理计算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根据《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高校学费收取是否合理,取决于生均培养成本的测算是否准确,这一点备受关注①。其次,财政拨款多以学生数量为基础,如果生均成本核算清晰,财政拨款就不会与高校真实合理需求相背离。最后,高等教育渐趋产业化,高校再不能不惜成本投入,必须重视成本管理。

尽管作为高等教育经济学核心概念之一的生均成本如此重要,迄今不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际操作,都缺乏统一的核算框架或模型[2,3]。本文旨在构建高校资源共享框架下的生均成本统一核算模型。

一、高校资源共享模型

共享经济是指利用任何有价值的闲置资源创造新的价值,是一个建立在人类和物资共享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系统。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中定义了共享经济,并指出,“我们的经济正以协同共享的模式替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交易模式”。[4]

假设某主体的全部资源包括K个子类,即资源向量Xi=(xi,1, xi,2,…, xi,K),其中xij表示i的资源j,N主体共享系统的资源向量。价格体系Pi=(p1, p2,…, pK)是系统中各类资源的公允价格。主体i用于共享的资源禀赋,资源禀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共享主体对系统贡献的程度。整个共享网络的资源禀赋。[5,6]

任何资源的获取都有成本。资源共享的成本包括为实现共享的初始不变成本和由资源量决定的可变成本, ,其中, 描述了参与者贡献单位资源的成本,体现为预处理成本; 即初始投入,包括软/硬件投入、安装费用等。

引入共享系统的受益人数S,定义共享收益:

假设ti(l)为常量, 且pi,j(l)p且ci,j(l) c,则上式简化为:

其中,R表示每个共享者效用与变动成本之差,T代表不变成本。注意到,首先,根据上式,只有当资源共享的收益高于成本,该资源用来共享才有意义。其次,共享范围越大,投入的成本就会增加。因此,R与T应表示为R(l)和T(l),近似为倾斜的曲线。这意味着,随着资源共享范围的增加以及使用率的提高,总收益增加,但边际收益递减,总收益与共享范围不再线性正相关。因此,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1)共享范围达到n1()时,资源参与共享后的收益刚可以弥补成本,即超过n1,共享资源才有意义。

(2)共享范围达到n2()时,资源共享范围恰好在边际点上,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共享该资源可获最大收益。

可见,并非所有资源都应参与共享。如高校定制化的包括教学管理在内的各种后勤管理系统,其使用范围有局限性,共享不会产生经济效益。可见,把高校资源划分为共享性教育资源和独享性非教育资源对于共享模型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生均成本的分析中,我们将看到针对这两类资源的支出分别对应于高校系统的成本和费用,因此这种划分在生均成本核算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二、共享模型下生均成本的核算

前面的分析基于产出端,对于财政拨付,更关注成本分析。

假设一个最简单的共享模型,即高校A和高校B间共享一项资源。高校收入包括财政拨款、学费、共享收入和其它。定义高校的支出包括教育支出和非教育支出,即C=Cedu+Cnon-edu。定义高校学生数量(简化为仅有本科生)为N,因此,全口径下的生均成本即,显然更具意义的生均成本是,首先,只有真正用在学生培养上的成本才更符合生均成本的含义;其次,共享框架下,非教育类支出没有共享效益;再次,教育类和非教育类支出有着完全不同的优化策略。

注意到如此计算生均成本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但按照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只能以当年发生的成本作为计量基础,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采用会计调整法,即将收付实现制的会计计量基础调整为权责发生制下的计量结果。[7]

借鉴高校财务报表中支出明细,定义高校培养成本。一般包含三类: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划分成本和费用的基础为共享性和教育性,教育过程是可以标准化、数字化,从而共享的,而管理相关的过程是非标准化的,不具有共享价值。

根据表1,将学校总支出划分为成本和费用,即C=Cedu+Cnon-edu,其中前一项对应成本,后一项对应费用。在这个框架下,由于口径一致,我们可以在具有同等性质的高校之间进行横向比较,成本表征了对教学的投入力度,是财政教育拨款的依据,费用则对应着管理的效率。

定义Cinter-edu为校间购买共享资源的支出项,即对方实施共享资源销售的收入项。对每个高校来说,表征生均成本,对系统来说,表示生均成本的是,

表示生均费用的是。注意到只看公式,引入共享项后,对于主管部门而言,生均成本绝对值增加了,但在共享框架下,可以考察共享收入,因此,尽管单个高校成本有所变动,系统总成本并没有增加。即,静态看,共享的价值即在于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最大化产出,动态看,共享的价值在于不影响产出的情况下,最小化成本。教育资源共享是在成本约束下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三、模型的优势和后续研究展望

高校资源共享框架下的生均成本核算模型区分了成本和费用,一方面为教育管理部门确定收费标准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通过校间/校内部门间、横/纵向比较,提高资源分配效率。

由于高校财务数据的封闭性,本文没有获取到足够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实证分析。后续在实证的基础上,可以发现许多真实环境下的问题并进而展开研究。

参考文献:

[1]岳建军.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12,6.

[2]曲京山.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11,6.

共享会计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3)05010207

一、引言

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它们之间的和谐发展是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然而现实中,媒体上频频报道的产品造假、血汗工厂、环境污染等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事件,反映了一些企业与社会关系的不融洽。在这些企业的观念里,履行社会责任意味着增加企业成本,将会减少企业的利润(Friedman,1970),因此,它们把社会问题置于边缘而非核心位置。

当然,与此同时,亦有些企业积极从事慈善捐赠等公益活动,履行社会责任,这是我们所看到的企业与社会和谐的一面。但是,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具有良知的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慈善捐款阶段,其履行的多数社会责任活动与自身业务不具有关联性,或者把社会责任更多看成是一种义务(Kotler et al,2004),从而出现了各类不协调的社会责任活动以及脱离了企业战略的慈善行为。这样会使企业始终在经济效率与社会进步之间做出此消彼长的权衡取舍,其结果既不能产生持久的正面社会影响,也无法提升企业的长期竞争力(Porter et al,2006)。

Porter等(2011)进一步指出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冲突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创造共享价值,即找到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业务之间的交汇点,通过满足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在本文是狭义概念,是相对于“传统经济需求”而言。根据Porter和Kramer(2011)的观点,社会需求指能够解决社会问题或具有社会责任特点的产品需求,如环保节能产品、更有益于健康的产品等;而传统经济需求指满足人们日常使用的普通或大众化商品需求。 和应对社会挑战,在创造出社会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经济价值。共享价值作为一种融入社会责任要素的新型价值创造方法,应该如何进行度量?共享价值在我国实践的应用情况如何?共享价值与企业绩效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目前在我国鲜有学者对此做出深入探讨,尤其缺乏实证研究。本文将以我国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行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实证研究共享价值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期丰富和拓展有关研究,并为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兼顾企业绩效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Porter等(2011)认为共享价值是企业通过创造社会价值来实现经济价值的一种自利行为,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实现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并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Porter指出,企业在共享价值方面,主要可从如下三大途径来展开。

第一,重新构想产品与市场。庞大的社会需求包罗万象,比如有益于客户健康的产品、社区医疗保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等,这些可以说是全球经济中尚未得到满足的最大需求。企业若能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或关注边缘市场的需求,那么企业将能够发现在现有市场中实施差异化和重新定位市场的新机会,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给企业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从而创造出共享价值。例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绿色创想”计划所孵化出的一系列绿色环保产品,2009年给企业带来的销售收入高达180亿美元,相当于一家美国《财富》150强公司的年销售额水平。根据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市场预测,此类产品在今后五年的销售收入增长率将是公司全部销售收入增长率的两倍。

第二,重新界定价值链的生产率。企业的价值链与许多社会问题密切相关,两者之间必然会相互影响,如自然资源与水资源的利用、废弃物处理、环境影响等。社会问题可能会给企业的价值链带来经济负担,但这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创造共享价值的机会。例如,产品的过度包装和温室气体排放,不仅对环境危害很大,同时也会让企业为之付出巨大成本,然而沃尔玛公司却巧妙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2009年,沃尔玛公司在出货量明显增加的情况下,采取了共享价值的创新做法,对产品包装进行简化处理,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包装,并重新设计了货物的物流运输路线,直接缩短了1亿英里路程,从而减少原料浪费并有利于保护环境,同时还显著降低了经营成本,节省了2亿美元;此外,在处理各个门店所使用的塑料制品时,沃尔玛公司也采用了创新性方法,从中节省了数百万美元的垃圾处理费用。

第三,改善当地产业集群环境,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当代没有哪个企业可以脱离产业或其他企业而完全自给自足,每个企业的经营效率都会受到配套企业和周围基础设施(即产业集群环境)的影响。良好的产业集群环境在提高企业生产率、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反之,若缺乏良好的环境条件,则会使企业产生内部成本,比如缺乏优质原材料的获取会直接制约企业的发展。当企业在主要运营地区建立起产业集群或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时,就能增强企业自身成功与社区繁荣之间的联系。例如,雀巢公司致力于改善产业集群环境,从而极大提升了新采购方式的实施效果。雀巢公司带头推动咖啡苗、化肥和农业灌溉设备等基本原料及生产设备供应渠道的增加,加强与地区农民合作社的合作,帮助他们贷款购买公用湿磨机,以生产出品质更高的咖啡豆;同时它还支持开展一项教育延伸计划,为所有农民提供咖啡苗等种植技术建议,以提高他们的种植技术,确保优质原料能够得以稳定供应,进而使雀巢公司能够极大提高自身的生产率及产品竞争力。

综上所述,如果企业采取了更多的共享价值措施,那么也就意味了企业采取更多并更有效的方式来开发产品、服务市场,能够更好地改善及提高生产率,企业也就有可能获得更好的绩效。由此,本文提出假设:共享价值正向影响企业绩效,即企业采取共享价值措施越多,企业绩效越好。

三、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中国证监会行业分类中拥有较多上市公司的一个子行业――C76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为排除样本企业绩效异常值的影响,本文剔除被列为ST的上市公司,最终获得112个有效样本,其数据时间为2010年。共享价值变量的数据主要从样本的官方网站、2010 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0年度报告、谷歌及百度等渠道,通过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将传播媒体的文本内容系统地分配到各个类目(指标)中,并对其进行客观的编码和赋值量化分析的一种方法。 进行编码获取;企业绩效等其他变量数据则来自CCER数据库。

2. 变量测量

(1)被解释变量

本文选用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企业绩效测量指标,它是企业绩效最常用的测量指标之一(Orlitzky et al,2003),比如Waddock等(1997)、Preston等(1997)、张旭等(2010)均选用了ROE作为企业绩效的一个测量指标。ROE是评价企业获利能力的一个重要财务指标,是财务比率综合性最强的一个指标,而且它还是中国证监会考核上市公司业绩所用的主要测量指标(刘宇会 等,2010)。ROE值越大,表明企业所有者或股东所拥有的净利润越多,投资收益越好,企业获利能力也就越强。

资料来源:在Porter等(2011)文献基础上扩展整理。

(2)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是共享价值,由于无法对企业的共享价值量进行直接量化,本文用企业所采取的共享价值措施数量来间接测量。在与四位熟悉此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多次交流及讨论的基础上,本文从Porter等(2011)的三大共享价值途径细化出11项共享价值度量措施,如表1所示。然后,对共享价值措施进行计数,当企业于2010年采取了某项共享价值措施时,计数一次(赋值为1),累加得出合计总数,其最高值为11,最低值为0。

(3)控制变量

参考McGuire等(1988)、Moore(2001)、李庆华等(2011)的相关研究,把企业规模、企业年龄、企业性质作为研究模型的控制变量,其度量方法如表2所示。

3.数据编码与分析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收集共享价值措施变量数据,借鉴前人(陈晔 等,2011;张音 等,2012)的相关做法,成立一个三人编码小组,由笔者与两位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组成,开展编码工作。首先,笔者向另两位编码员详细介绍研究目的、研究主题及内容分析法的操作步骤,让他们准确理解共享价值措施变量的测量指标、度量方法、数据收集及其编码的方法等,确保能够熟练开展内容分析工作。接着,三位编码员独立开展编码赋值工作,之后一起讨论核对。

具体的编码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三位编码员各自针对112个样本的共享价值措施进行编码赋值,编码完成后,比较赋值结果的相互一致性情况。如表3所示,三位编码员相互间的编码结果一致率分别为87.3%、85.6%、88.2%。第二,讨论编码结果出现差异的地方,争取达成共识,最终三位编码员对编码结果一致认同的数目约占总数的95%。第三,对剩余5%无法达成共识的地方,请一位企业管理专业的资深教授协助分析,最终编码结果以资深教授的意见为准。

每个样本的共享价值措施的测量项为11项,112个样本的测量项总数就是1 232项;三位编码员对112个样本的共享价值措施展开独立编码,因此,三位编码员的编码总项数均为1 232项。

编码一致性的计算规则是若两位编码员对某个测量指标的赋值结论相同(比如两位编码员对某样本的“SV1”共享价值措施的编码赋值均为1),则表示两位编码员对该项编码的结论一致;统计编码员相互一致结论的数目,即得“一致项数”,统计不一致结论的数目,即得“不一致项数”。

四、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首先,本文对共享价值措施与企业绩效两个主要研究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从中可以得知,样本企业的共享价值措施合计数量最高值为10个,最低值为0个,共享价值措施合计数量的平均值为3.63个。样本企业绩效(ROE)最高值为0.413,最低值为-0.055,平均值为0.141。从两个研究变量的样本数据偏度和峰度看,其偏度的绝对值均小于1,其峰度绝对值均小于0.5。根据Kline(1998)的观点,样本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基本标准是偏度绝对值小于3,峰度绝对值小于10。由于两个研究变量的峰度及偏度均远小于临界值,所以变量数据大体上服从正态分布,符合后面回归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

接着,对创造共享价值三大途径所对应的共享价值措施数量小计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表5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样本企业在AVENUE2“重新界定价值链的生产率”、AVENUE3“改善当地产业集群环境,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这两个创造共享价值途径上所采取的共享价值措施数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然后,本文整理出表1所示的11项共享价值措施在112个样本企业的应用频数及其占比的统计量如表6所示。

从表6中,可以了解到各项共享价值措施在样本企业中的大体应用情况。其中SV1“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服务”与SV4“致力于产品的环保节能设计与研发”是样本企业中比较常见的共享价值措施,其频数分别为83个与81个,占比分别为74.1%与72.3%,这主要与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出台低碳环保、家电下乡等相关政策有关,这些政策促使企业去把握机会,创造出共享价值。同时,SV9“与科研机构、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也是比较常见的共享价值措施,其频数为69个,占比是61.6%,这主要是因为企业与科研机构及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彼此可以优势互补,企业从中可以极大提升研发能力,从而研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而样本企业较少采用SV3“对员工实施有效或创新的激励措施,使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相整合”及SV8“培育或扶持供应商发展,提升供应商的管理能力,确保优质原材料获取”的共享价值措施,其频数分别为9个与13个,占比分别为8%与11.6%。本文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发现通常是一些知名大企业(如海尔、格力等)在SV3及SV8的共享价值措施方面才会有所作为。如果企业能借鉴一些先行者在SV3、SV8方面所应用的共享价值措施实践,并设法进行一些创新,那么往往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因此,对企业而言,应该尽可能地在其他企业不常采用的共享价值措施方面有所作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创造出共享价值,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2.回归分析结果

本文运用SPSS18.0软件,采取层次回归分析法对共享价值措施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首先是企业年龄、企业规模及企业性质三个控制变量对企业绩效进行回归,构建出模型1;然后在模型1的基础上,把共享价值措施解释变量纳入回归方程,构建出模型2,分析结果见表7。模型1和模型2均显著通过F检验,比较这两个模型,可以看出模型2调整后R2显著提高,即从0.056增加至0.164,表明模型2比模型1具有更强的解释能力。结果显示共享价值措施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 0.386,p≤0.01),共享价值措施是影响企业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文的假设得到验证,说明企业采用的创造共享价值的措施越多,那么企业绩效就越好。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112家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行业的深、沪上市公司的2010年样本数据,对共享价值与企业绩效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企业采用共享价值措施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作用,这就证实了Porter等(2011)有关共享价值是企业自利行为的观点。本文在我国相关理论研究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发出测量共享价值变量的量表(即11项共享价值度量措施),二是通过样本数据验证了共享价值理论在实践中的存在及可行性,三是率先尝试对共享价值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对共享价值理论研究做出了有益的扩展与补充。

本文研究表明,共享价值措施有助于化解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的冲突。对于企业来讲,共享价值可以使企业找到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之间的平衡点,做到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还能提升企业绩效。因此,在当前环境日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情况下,企业应该抛弃狭隘的创造价值或独享价值的做法,而致力于创造共享价值,使得企业在为社会进步努力的同时,也能够兼顾经济效益,并在市场中更具竞争优势。也只有这样做,企业社会责任才可持续,利润也才可持续,因为只有企业积极采用和创新创造共享价值的有效措施,使其在更多的经营环节融入社会责任活动成为可能,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共享价值,企业才能拥有更多的资源,才能持续提升企业绩效,企业也才能由此进入良性的循环发展之中。

此外,本研究也能够给政府部门带来一些启示。本文在收集整理样本数据的过程中发现,企业所采取的共享价值措施中有不少是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的结果,比如家电下乡补贴、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等政策的相继出台,带动了一批先行企业创造出了相应的共享价值。从中说明企业采用的很多共享价值措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Porter等(2011)也指出政府若能站在有利于企业也有利于社会的共享价值角度来制定出一些政策,那么将能够带动或促进更多企业去把握并创造出共享价值,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陈晔,白长虹,吴小灵. 2011.服务品牌内化的概念及概念模型: 基于跨案例研究的结论[J].南开管理评论(2):4451.

李庆华, 胡建政.2011.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来自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8):139148.

刘宇会,王海东.2010.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张旭,宋超,孙亚玲.2010.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力关系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3):149157.

张音,黄敏学.2012.产品召回为何“弄巧成拙”――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交互满意影响机制探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4):96105.

FRIEDMAN M. 1970.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J].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9: 173178.

KLINE R B. 1998.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M]. NY: Guilford.

KOTLER P, LEE N. 2004.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oing the Most Good for Your Company and Your Cause[M]. New Jersey: Wiley & Sons.

MCGUIRE J B, SUNDGREN A, SCHNEEWEIS T. 1988.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rm Financial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1(4): 854972.

MOORE G. 2001. Corporate Soci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 Investigation in the U.K. Supermarket Industry[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34 (3): 299315.

ORLITZKY M, SCHMIDT F L, RYNES S L. 2003. Corporate Soci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J]. Organization Studies, 24 (3): 403441.

PORTER M E, KRAMER M R. 2006. The Link betw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4 (12): 7892.

PORTER M E, KRAMER M R. 2011. Creating Shared Valu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9 (1): 6377.

PRESTON L E, O' BANNON D P. 1997. The Corporate SocialFinancial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A Typology and Analysis[J]. Business and Society, 36 (4): 419429.

共享会计论文例9

[分类号]G359.25

科技文献资源是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近些年来,科技文献数量不断增长,一方面使得单个科技文献服务机构(包括企业、非盈利机构等)不能拥有科研所需要的全部科技文献;另一方面,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些机构没有必要全部购买科技文献。科技文献共建共享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我国科技部组织全国8个科技情报部门成立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建立了国家科技文献资源网络服务系统;部分省市建立了相应的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另外还组建了一些行业性科技文献共享网络,如全国交通科技文献资源共享网络已经开始规划建设。

出于某些原因,科技文献共享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例如科技文献机构将公共资源视为已有、以自我为中心来支配资源的使用,提供共享的科技文献资源质量大打折扣,导致科技文献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为了准确地把握科技文献共享的情况,发现问题与不足,制定共享政策、提升共享效果,有必要对科技文献机构的资源共享绩效进行评估。

1 研究进展

1.1 图书馆联盟的共享绩效评估

当前,图书馆联盟是比较成熟的科技文献共享系统。国外图书馆联盟大都建立了自己的绩效评价机制,设立绩效评价工作组和委员会,定期对联盟开展的各种项目和活动进行监测与评价,评价方式包括专门的评价项目、网上用户调查、成员馆调查、访谈等。评价主体主要是联盟内部专门机构、专家小组、学术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等,例如为了对学术图书馆联盟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由OhioLINK提供资助,采用LibQUAL+评估方法,对其成员馆的用户进行调查。国内对绩效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较少,主要关注建立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例如,方小容提出以信息资源共享率、信息输出\输入率和信息资源贡献率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常红从治理的角度提出包括工作效率、读者满意度、参考服务质量、营用成本、合作能力等的图书馆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张晓红等建立了基于核心价值的PATOP框架来进行图书馆联盟效用的探讨;王真等从经济效用、实践效用和社会效用三个方面进行图书馆联盟效用探讨;徐晓琳利用层次分析法提出包括战略整合力、组织协调能力、服务控制能力、敏捷性和用户满意度的图书馆联盟运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近年来,这方面研究开始逐渐关注建立成熟的评估机制。

另外,2003年文化部开始对文化领域文献共享工程的国家中心、省级中心、基层中心进行考察和调研。图书馆联盟内部也启动绩效评估项目,如CALIS的“资源评估子项目”。还出现了对专门的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绩效评估的研究,NSTL内部每年也有年度总结类型的评估报告。

1.2 非盈利组织绩效评估

各类非赢利组织特别是科研院所是非常重要的科技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机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非赢利组织开始逐渐关注绩效评估。20世纪90年代早期,非赢利卫生和公共事业机构普遍关注衡量财务责任、项目产品或产出、提供服务的质量、统计学指标及利益相关者制定的指标、效率及顾客满意度指标等;同时,非赢利组织致力于推动社会改良目标的实现,向用户和公众提供服务,具有同政府部门相似的绩效标准,例如,工作结果、操作效率、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另外,在评估方法方面开始强调公共和非赢利部门的战略与使命,更多地同该组织战略框架相联系,通过一定的方法把评估系统及其管理过程结合起来,更具结果导向。

1.3 信息资源共享的经济效率分析

经济学家H.R.Varian通过对团体消费模型的分析,提出了信息物品购买、租让和共享的约束条件。张军与姜建强利用“俱乐部产品”概念,从纯经济学角度建立了信息商品共享收益模型,并作出了理论解释。马费成和王晓光在“网络计算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效率研究”项目中利用经济模型和博弈论方法分析了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问题。

总体来看,已有科技文献资源共享绩效评估相关研究,研究领域和范围也不断扩大。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第一,评估对象主要为NSTL等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联盟,属于宏观层面的评估。科技文献的共享工作并不是只由这些平台的成员承担,相当一部分科技文献服务机构没有纳入这些平台。而且,可共享的科技文献资源广泛分布在科研人员、各类实验室、企业、政府部门及其他非盈利组织等当中。上述科技文献服务机构提供文献资源共享服务方面的评估还处于开始阶段,例如对科学数据机构资源共享的绩效评估。

第二,评估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现有的评估多采用主观评估的方法,所建立的评估指标体系比较随意,一些指标体系倾向于关注科技文献共享系统各种要素构成、运作方式,另一些指标体系倾向于关注其经济效率,从而使得评估结果不能令人完全信服。评估方式以国家主管部门的常规检查/汇报性评估为主,多为“目标计划―报告―评估”的制度系统。另外还存在评估操作程序不规范等不足。

本文以单个科技文献服务机构为研究对象,引入项目管理方法,以项目影响理论为基础来构建其评估框架,从而更加准确地对科技文献机构的资源共享绩效进行评估。

2 项目影响理论

项目影响评价理论是指:项目建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通过对实际发生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和对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复核项目过程中实际发生情况和预测评价成果的差异,以检验预测成果和项目的合理性,提升项目质量服务。项目影响评价可以监测项目设施的运行情况,为后续项目管理和运作提供依据。项目影响理论的基本方法是有无对比法,即项目建成后将实际产生的环境影响和预测成果相比较,通过综合分析,确定项目实际存在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因素,提出进一步发挥工程有利影响和减小不利影响的措施。

首先,项目确定比较固定的服务目标人群,从项目本身来讲,必须同目标人群的需求结合,观测其是否达到或满足了目标群体的需求。同时,项目产生预期结果还需要具备相应的资源条件保障,如资金、人力以及项目活动的制度安排等,如图1所示:

“影响理论”是一种因果理论,它假设在项目行动和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项目行为A将产生一些直接结果B(行动假设),继而这些结果又产生一些间接结果或最终结果C(概念假设),如图2所示:

复杂的项目影响理论在项目行动和获得最终结果之间会有更多的步骤或者项目所执行的行动程序不止

一个。项目影响理论包括两组假设:第一组假设揭示了项目行为对直接结果或最近结果所产生的影响,成为“行为理论”或“行为假设”;第二组假设将直接结果与间接结果或最终结果联系起来,成为“概念理论”或“概念假设”。如果没有充分地贯彻项目服务,不能成功达到预期结果,无论是直接结果还是间接结果,这称为项目的“执行失败”,如没有服务,没有足够的服务,服务被错误送达,与目标用户有很大偏差等。如果项目虽然获得了预计的直接结果,但是间接结果没有出现,这称为项目的“理论失败”。

有效的“影响理论”能显示源自项目行动的预期结果链,同时区分结果链首端的结果(即预期的、直接来自项目行动的结果)和结果链末端的结果(间接的、要求更多时间或更大项目积累才能达到的结果)。

3 科技文献机构资源共享绩效分析框架

3.1 指标体系框架

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理论架构可界定及对与问题有关的重要变量归类,并同时解释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互动关系,为更加清楚地呈现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可视情况引入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科技文献机构资源共享的绩效评估,根据项目影响理论,可以从因变量(共享的结果)出发,寻找自变量(资源共享)的中介变量(共享绩效评估的指标),进而通过调节变量(整改措施)来理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使之能够呈现良性循环(见图3)。这些变量是指标框架的重要来源。

在科技文献共享过程当中,科技文献机构通过同其他科技文献机构、科研人员、企业、政府部门及其他非盈利组织等进行共享,会产生一些直接结果,这些结果继而又产生一些间接结果或最终结果。其中一个简单的共享活动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间接结果,而某一次共享活动的最终结果又会成下一个共享活动的直接结果,如此不断循环以满足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过程中不断涌现的各类文献需求。不管是直接结果还是间接结果,不断循环会产生一个结果链条,在这个链条上科技文献资源的价值不断增值。这一结果链条就是我们要评估的内容,而其表现形式就是我们所需要的评估指标来源。

项目行为。主要是对科技文献共享的活动过程进行描述。主要包括共享性文献资源条件(共享性文献资源的数量、质量、覆盖范围等以及共享性文献资源的来源稳定性和可靠性等)、共享服务保障能力(提供共享服务的技术设施与文献资源加工和整合能力、研发能力、技术能力、人员配备、资金配备和制度保障等)及共享服务方式(联合编目、馆际互借、馆际资源中心、合作藏书、共享网络等的服务深度和广度等),等等,如图4所示:

直接结果。主要描述直接从科技文献共享活动中获得需求满足的用户的表现(在实际中可能产生正面效应,也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包括共享服务的主动性、及时性以及与用户文献需求的匹配程度等。

间接结果和最终结果。主要描述在科技文献共享的过程中,资源共享对各个利益相关者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文献机构服务及水平提升、协作单位服务能力提升、用户单位科研产出提升、经济效益增加及社会影响扩大等方面。

3.2 评估过程框架

科技文献资源的开放共享,可以为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提供更加优良的科研条件和更公平的创新机会,将给科研开发活动的组织行为方式、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带来深刻影响,可以促进科技合作和交流,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科技创新效率。科技文献机构资源共享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作用深远,可以看作一个科技工程或者社会项目,因此可以借鉴项目影响理论来设计评估流程。

共享会计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032-02

企业联盟是企业间交换、共享或共同开发新产品或服务的自发性活动。一般来说,企业之间建立联盟,是为了通过信息共享来获取互补资源,提高竞争力,达到双赢的局面,而探索企业联盟内的信息共享的理论机制是保障信息共享顺利进行的必要支撑点。

1 企业联盟视角下的信息共享理论

由于联盟中的企业可能来自世界不同的地域,成员企业之间相互不了解,所以必须解决企业间信息不对称、信息冗余和短缺并存、信息的盲目生产和重复配置等问题,从而提高信息的有效使用和共享效率。

当前,很多专家学者倾向于从经济学角度入手,将信息资源共享方面的研究与福利经济学、博弈论、数学等学科结合起来,通过构建经济模型和数学模型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彰显其实用性和社会价值。

首先,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是借鉴福利经济学原理和博弈模型。如:伯克(David A.Burke)对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重复博弈模型进行修正,以使“信息福利”包含其中。

“信息不对称”这个词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有效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加信息的透明度,能有效实现企业联盟内的信息共享。

由于现实社会中,存在大量的普遍的信息不对称,博弈论(game theory)是研究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动态行为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它的研究方法和其他许多利用数学工具演剧社会经济现象的学科一样,都是从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基本的元素,对这些元素构成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而后逐步引入对其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从而分析得出结果。而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是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在经济学上的应用。

通过建立信息共享的静态博弈模型,研究信息资源的所有者,通过分析模型,进而说明不管共享集合中信息对共享者价值高低,只要经济行为者通过共享获得的最小收益不小于其承担的共享成本,那么实现的信息共享就是一个“帕累托改进”,进而实现社会效用最大化。张军和姜建强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解释了信息产品共享产生的原因,构建了一个简易模型,将消费者购买模式与俱乐部共享模式进行了比较,讨论在何种条件下信息产品共享模式是一种“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

其次,为了实现信息高效共享,国内一些专家提出了改进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的理论。如:马费成教授在分析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信息福利的变化情况以及效率损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效率改进的方案和合理的信息资源共享措施。先进教授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探讨了基于网络拥塞的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构建了相应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冯秀珍和刘一剑以博弈论为工具,借助KMRW模型,引入监管指数于收益矩阵中,分析实现信息共享的障碍及其原因,提出关注企业成员特性,增加企业成员间博弈的次数,降低成员间不共享信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改进成员间信息共享状况等措施。

2 企业联盟视角下的信息共享方法

企业联盟中信息共享有两种方法:一是发生在联盟内的信息共享。某一成员企业,将信息带盟进行共享,其他联盟成员在联盟内学习和分享资源,从而在联盟内实现信息共享。二是成员企业通过联盟,在成员企业内共享信息。即某一成员企业的信息共享到联盟中,再由联盟转移给其他成员企业,其他企业在外部学习和使用该共享资源。

在企业联盟中,企业间的信息共享数据可分为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其中,结构化数据主要来自于企业经营、生产、销售、财务等过程中的各种实时更新的数量庞大的业务数据;半结构化数据是企业中对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到的大量决策信息,可直接运用于企业决策活动中;非结构化数据主要是来自于企业组织和个人的经验数据,对组织决策有重大作用。这些不同的数据类型,为联盟企业快速决策,实现信息共享增加了难度。

王伟等认为,联盟企业间可共享的信息内容有:产品的基本信息、库存信息、生产信息、销售信息和预测信息、订单状态信息。

企业联盟中信息共享程度,分别体现在作业层、管理层和战略层。其中,作业层信息,一般包括产品品种、价格以及其他有关订单处理的信息;管理层信息包括生产能力、库存状态、供货提前期等;战略层信息包括市场预测情况、新产品的设计信息等。当信息化程度越高,企业研发合作紧密度越高,其信息共享的层级也就越高,信息共享也就越集中到战略层面,联盟企业间相互依赖程度也高,风险降低,从而达到长期互惠互利的目的。

3 企业联盟视角下的信息共享技术

企业联盟是一种较为稳固的社会关系,它是企业的一种社会资本,可以提供更多的发展新技术的资源储备。李随成和杨功庆提出IT能力对信息共享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1 网格应用

目前,以OGSA为代表的网格应用就为企业联盟中的信息共享提供了较好的途径。

如:段武明等结合中科院计算所织女星信息网格计划,提出了元数据对象的表示、分类、建立方法;企业信息网格资源的组织管理的机制,讨论了LDAP在信息网格中的应用;在企业信息网格中获取资源的方法;企业信息网格中用户管理、角色管理以及权限管理的策略;以及信息网格访问控制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李立、杨放春提出了一种融合网格的下一代网络资源共享模型GRSM,及融合网格的下一代网络资源共享环境GRSEN,解决了下一代网络的资源共享问题,借助于网格技术将下一代网络资源统一封装成网格服务,并定义了虚拟服务和虚拟组织来解决NGN资源共享问题。

3.2 数据挖掘

在企业联盟中,不同的企业的数据集成在一起,通过数据挖掘,形成可供行业或专业使用的有用知识。通过对数据的清理、集成、选择、变化、挖掘,分析数据库中关联函数,从而预测,为企业做出有效信息共享的决策(如图1所示)。

图1 数据挖掘过程图

3.3 云计算

在云计算模式下,计算是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的计算机上进行的。云海中,成千上万的计算机群能够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并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可在短时间内对大量的业务数据进行快速处理,进行海量数据的存储、分析、处理、挖掘, 可在短时间内为企业的业务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预测分析和技术支持,未来的发展方向,将结合云计算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从业务流程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从海量数据中快速地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共享,为联盟企业的商业决策服务,也可以给企业联盟带来了更强的竞争优势。

4 结论

综上,从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对企业联盟视角下的信息共享状况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展望。

(1)重视系统性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联盟中信息共享的面临的关键问题,如:共享的动机,联盟成员信任问题,利益驱动下的博弈模型,对企业联盟中信息共享的控制和优化配置等,确定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基于企业联盟战略视角下的信息共享理论体系。

(2)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企业联盟的信息共享系统框架的研究, 先从已有的信息技术,如开放网格服务结构OGSA等,标准协议,如SOAP、WSDL等,共享平台和系统出发, 综合提出自己的系统结构,应用技术,服务和数据库,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完善框架。

(3)重视与行业应用相结合。从国内外企业联盟集中的行业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信息共享与宏观政策与微观用户需求,价格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陈维盛.区域中小企业动态联盟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D].福州:福州大学,2005.

[2]先进.信息资源配置与共享[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冯秀珍,邓雪芬,刘一剑.虚拟团队成员间信息共享的博弈分析[J].情报杂志,2008,(11).

[4]邹文杰.企业战略联盟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5]王伟,郑衍衡.基于网格服务的校园信息共享系统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6,(4).

[6]李随成,杨功庆.IT能力及信息共享对企业间研发合作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