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三峡工程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30 11:39:36

三峡工程论文

三峡工程论文例1

在三峡工程第一阶段建设期间,监理单位主要有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等10家。

在三峡工程第二阶段建设期间,主要监理单位有12家。与以往不同的是,三峡工程水轮发电机组的制造,业主聘请外国公司监造。5家外国公司参加竞标,最后由法国技术监督局与法国电力公司组成的联合体——EDF/BV中标。

三峡监理工作制度分为业主和监理单位两个层次。中国三峡总公司于1994年11月编制并《三峡工程建设监理统一管理办法》(试行)。该管理办法原则规定了三峡工程监理工作的内容、方法、程序、措施等。进场各监理单位依据业主统一管理办法的原则以及本单位制定的监理规划和监理细则开展工作。

中国三峡总公司工程建设部统一组织和指导各监理单位工作。三峡工程监理单位按工程项目或工程部位分别设置。监理单位均与业主签订监理委托合同,相互间没有隶属关系。监理组织机构由建安工程监理和永久工程设备监造两个部分组成。根据工程建设发展需要,三峡工程还按专业聘请了质量总监和安全总监。

2三峡工程监理管理机制

业主的监理管理部门制定了三峡工程建设监理统一管理办法,以总体协调三峡工程各监理单位的监理工作。

监理单位的选择与委托。三峡一期工程监理单位选择与委托的主要方式是邀请招标,通过竞争择优选择并委托。三峡二期工程监理单位的选择与委托方式主要是议标。

监理委托合同的签订。监理单位的委托必须签订监理委托合同书。合同书按《三峡工程建设监理委托合同书编制样本》(试行)规定的格式和内容进行编写。

监理委托合同的履行。业主依据监理委托合同对监理单位履行合同的行为给予检查和监督。

三峡工程实行分项目管理。监理单位一方面要接受各相应项目部对监理工作具体的检查监督,另一方面还要接受业主工程建设部工程信息部的检查与指导。

业主试验中心、测量中心及金属结构设备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既是对工程总体质量监督的专门机构,又是业主开展监理管理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

业主单位各项目部通过工程建设部的每月监理工作例会了解三峡工程监理工作开展情况。工程建设部通过例会协调解决监理单位提出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并在合同范围内,根据工程的最新进展和出现的新情况对监理提出一些具体的工作要求。

为加强对三峡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控制和管理,业主在工程建设部下设了质量总监办公室、安全总监办公室,聘请国内外知名的水工、机电、焊接和安全专家担任总监。业主每周一召开专业质量总监、项目总监联席会议和安全工作会议,及时解决工程施工中出现的质量和安全问题。

3三峡工程质量总监办公室

为进一步完善三峡工程建设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三峡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确保三峡工程的一流质量,2000年8月,中国三峡总公司按专业设立了三峡工程质量总监,成立三峡工程质量总监办公室。

3.1三峡工程专业质量总监的职责

质量总监不替代监理工程师的职能,监理工程师仍按合同授予的职责开展工作。专业质量总监的主要职责为:

1)按专业行使对三峡工程施工质量进行高层次、有权威性的监督。

2)研究和发现三峡工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并及时提出警示和建议。

3)为实现三峡工程的一流质量,对工程质量控制、施工技术与工艺提出意见和建议。

4)对已经出现的工程质量缺陷和事故,提出纠正和处理措施。

5)对施工中发现的质量隐患和违反质量技术要求的行为提出意见,行使质量一票否决权,并在授权范围内行使对质量监理的决策权。

6)在了解设计意图的基础上,为保证工程最终质量,提出优化设计的建议。

7)根据需要对总公司和监理单位的质量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3.2三峡工程专业质量总监的聘任和工作方式

专业质量总监由中、外专家和有关部门高素质技术人员担任。所聘专家应具备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良好的品德素质,经严格遴选确定。可根据工程建设需要,在不同时段聘请不同的专业质量总监,实行动态管理。

专业质量总监主要在施工现场独立进行质量监督,在授权范围内通过项目部的配合,对监理工程师提出建议或下达指令,一般不直接对施工承包商下达指令。

专业质量总监在质量总监办公室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下开展质量监督工作。

3.3三峡工程质量总监办公室职责

三峡工程质量总监办公室设在工程建设部,受三峡工程质量管理委员会和工程建设部的双重领导,负责组织和管理专业质量总监的工作,向总监提供必要的设计和其它技术文件。

质量总监办公室除行使专业质量总监的职责外,还承担以下职责:

1)参与对三峡工程各参建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规程、要求进行检查和指导。

2)掌握三峡工程质量状况,对三峡工程的质量管理和质量状况进行阶段性分析和总结。汇总和编写向上级有关部门的质量汇报材料和有关文件。

3)参与对工程质量缺陷和质量事故进行调查和评定,审大质量事故的处理方案。

4)协助和配合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行使对三峡枢纽工程的质量检查和监督,负责与质量检查专家组及其工作组的日常联系。

5)监督工程建设部各项目部和监理单位对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情况。

4安全总监办公室

为加强三峡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督与管理,力争安全生产零事故,2001年1月,中国三峡总公司成立了安全总监办公室。安全总监办公室设在工程建设部,受三峡工程安全生产委员会和工程建设部的双重领导。安全总监办公室除配备安全专职工作人员外,增加土建、施工设备专业工作人员各一名,并聘请数名专家担任安全总监。

4.1三峡工程安全总监的职责

安全总监不替代监理工程师的职能。安全总监的主要职责为:

1)对三峡工程施工安全进行有权威性的监督。

2)研究和发现三峡工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及时提出警示和建议。

3)对三峡工程的安全保证体系,安全规程、规范,安全生产措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4)对施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和违反安全规程的作业提出意见,由现场监理工程师行使职权,监督整改。

5)根据需要,对各参建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培训。

4.2三峡工程安全总监的聘任和工作方式

聘请在水电施工中有丰富经验的中、外专家和安全管理人员担任安全总监。所聘专家应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良好的品德素质。可根据工程建设需要,在不同时段聘请不同的专业安全总监,实行动态管理。

安全总监主要在施工现场独立进行安全监督,在授权范围内通过项目部的配合,对监理工程师提出建议或下达指令,一般不直接对施工承包商下达指令。

安全总监在安全总监办公室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下开展安全监督工作。

4.3三峡工程安全总监办公室职责

1)参与选聘安全总监和负责管理安全总监的日常工作。

2)安全总监办公室是安全总监的窗口,安全总监的意见、指令由办公室传达和贯彻。

3)参与对三峡工程各参建单位的安全保证体系、安全规程的检查和指导工作。

4)掌握三峡工程安全状况,对三峡工程的安全管理和安全状况进行阶段性分析和总结。

5)参与对安全事故的调查和评定。

6)监督项目部和监理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

三峡工程第一阶段监理单位及承担的监理(监造)工程项目

1、长江水利委员会:监理工程项目有右岸一期工程、二期围堰等项目,1993年5月进场。

2、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监理工程项目有永久船闸一期开挖等项目,1993年12月进场。

3、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监理工程项目为临时船闸及升船机工程,1993年12月进场。

4、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研究院:监理工程项目为对外交通专用公路工程,1993年12月进场。

5、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监理工程项目有西陵长江大桥、覃家沱大桥等项目,1993年12月进场。

6、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监理工程项目有左岸厂房1至6号机组段一期开挖、第13至第16小区房建等项目,1994年1月进场。

7、中国三峡总公司多能公司:监理工程项目为场内交通、房建、三通及场平工程,1994年1月进场。

8、葛洲坝水力发电厂:监理工程项目为施工供水供电等项目,1994年1月进场。

9、南京工苑建设监理公司:监理工程项目为右岸东岳庙办公生活小区建设项目,1993年8月进场。

10、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监理工程项目为建设者之家工程,1995年12月进场。

三峡工程第二阶段监理单位及承担的监理(监造)工程项目

1、长江水利委员会:监理工程项目有泄洪坝段及左岸11号?14号机组厂房坝段、右岸茅坪溪防护土石坝一期、金结及机电监造、塔带机监理等项目。

2、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监理工程项目有左非12号?左岸10号机组厂房坝段及左岸电站厂房,金结及机电监造项目。

3、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监理工程项目有永久船闸二期工程、金结及机电监造、98.7米拌和系统设备监理及运行监理等项目。

4、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监理工程项目为升船机工程、上游引航道工程。

5、东北勘测设计研究院:监理工程项目有茅坪溪防护土石坝一期沥青混凝土心墙及二期工程、右岸地下电站进水口洞挖及混凝土预建工程等项目,1997年8月进场。

6、中国三峡总公司多能公司:监理工程项目为下岸溪人工砂石系统开采等项目。

7、葛洲坝水力发电厂:监理工程项目为左岸14台水轮机埋件监造。

8、水电第十三工程局:监理工程项目有门塔机、土石方机械监理等项目,1998年11月进场。

9、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监理工程项目有缆机、门机监理等项目,1998年11月进场。

三峡工程论文例2

开发为了满足三峡工程建设的需要,我们从施工开始前的论证准备阶段就着手规划和建设一个先进而完善的通信和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现在这个系统已基本建成,经过几年实际运行和使用的考验,证明该系统的技术方案和使用功能均达到了国内同类专网的先进水平,为三峡工程的建设和施工管理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1三峡通信、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

(1)宜昌至三峡的数字微波通信和光纤通信。其中施工初期建成的微波通信是当时三峡工地对外通信的唯一手段,为解决大批施工人员进驻工地后的应急通信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光纤通信由于受到路由的制约直到1997年大江截流前才建成开通。这是连结三峡工地和宜昌公司总部的两条互为备用的主干通信线路。特别是高速光纤通信系统的建成不仅大大提高了通信的速率,增加了三峡通信网的容量,而且也使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分别在宜昌公司总部和三峡工地建成了总容量近一万门的数字程控交换机通信系统。各交换机之间统一用数字中继线组网、网内统一编号、直拨通话。并于1997年初与宜昌电信局实现了数字光纤中继联网(DID),专网与公网之间可以直拨呼入、呼出,彻底消除了过去企业网与电信公网之间通信的瓶颈,大大提高了呼通率和通信质量。

(3)建设了800Mhz集群无线通信和一点多址微波通信网,从而为三峡工程施工现场构建了一套灵活而快捷的施工调度指挥通信系统。

(4)为适应三峡工程信息管理的需要,建立了宜昌至三峡的两套155Mbps光纤通信系统(ATM光纤通信为主通道,SDH光纤通信为热备用)和高速ATM数据交换机,实现了三峡工地和宜昌的宽带数据通信。另外在三峡和宜昌两端有近20条分枝光缆延伸至各个信息点,加上前、后方几座办公大楼内的五类结构化布线系统,构成了一个无阻塞的高速信息网络平台。网内连接了800多台计算机,它们之间通过交换式集线器(HUB)能以高达100Mbps的速度进行通信。

(5)通过宜昌公司总部至北京的卫星通信系统将我公司的计算机网与因特网相联,从而使专网内的任何计算机用户除了具有网内通信、查询、共享网内资源功能外还能访问英特网并具有因特网用户的各项功能。卫星通道的速率现在为双向128Kbps(下行192Kbps,上行64Kbps),如需要可以方便地提升至2Mbps(双向)。

2三峡通信、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1)对内对外的电话直拨通信。其中网内通信免费,由于专网连通了宜昌与三峡坝区,故使得三峡对宜昌市的区间通信变为市内通信,不仅大大方便了公司和三峡建设者对内对外的通信联络,而且每年可为公司节约一笔可观的通信费(区间通信比市内通信费率要高)。

(2)实现了三峡前、后方800多台计算机的联网,为三峡工程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先进而可靠的宽带网络支持平台和运行环境。

(3)由我公司与加拿大Moneco公司合作研究开发的三峡工程管理系统(TGPMS)已成功地在该网上运行,它作为大型水电工程管理软件其内容包括了三峡工程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较完整的工程设计文档资料、施工计划进度、合同文档管理、财务会计、质量安全、大型施工设备以及科研项目的共享信息资源库。它的全面使用不仅节省了工程管理的人力、物力,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集中体现了三峡工程现代化管理的水平。

(4)在这个宽带数据网上还运行着notes办公事务处理系统,它包含了总公司的公文系统、电子邮件、会议通知和会议纪要、人事档案等内容。该系统在全公司和各参建单位的成功应用改善了办公条件,提高了办公效率,得到了普遍地欢迎和好评。

(5)网内每个用户均能通过卫星专线与因特网相连,能以较快的速度上网。享受英特网所提供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和电子邮件服务。

(6)申请注册了中国三峡总公司的域名(),在北京代表处建立了3W服务器和网站主页。可以通过In-ternet网向全世界三峡工程及其相关的各种信息。

3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开发新的服务功能

计算机信息网络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技术领域,网络带宽在不断展宽,新的应用功能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三峡通信、信息系统的网络平台虽已基本形成,而应用还远未完善。为了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潜力,为三峡工程的建设乃至建成后的运行管理提供更完善的信息服务,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就不仅要继续推广已取得的应用成果,加强系统硬、软件的维护,使之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而且还要不断地开发新的应用领域和增值业务。

3.1加强三峡网站的建设管理,使之成为宣传三峡工程的第三大新闻媒体

利用三峡网站在因特网上适时三峡工程的建设成果和与之有关的信息是向全国及全世界宣传三峡最快捷、最方便的途径和手段。因为它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覆盖范围广。这是一般报刊杂志所不能比拟的。但现在的三峡网站一是布局设置不太合理,二是管理力量薄弱,所以信息较少,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形式也不够灵活新颖。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建议该网站的日常业务包括信息、资料的采访、编辑和录入,网页制作、更新等划归新闻中心管理,而信息中心则负责网站的技术支持。这样就把三峡工程的报刊、杂志和网站作为三大新闻媒体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并统一管理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鉴于目前北京和宜昌还没有专用通信线路,故需要在宜昌另建一台3W服务器及相应的连接设备和软件,而将北京的3W服务器作为数据备份。上网内容要作到全面、准确、实时,要定时更新。以增加它的新闻性和可读性,也就增加了宣传效果。

3.2开发专网IP电话业务

IP电话是因特网和电话交换机相结合的—项全新的应用成果。它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节省电话费。根据现在的国家政策,在企业专网内部开通IP电话业务是允许的。三峡通信、信息网不仅已与电信公众网联网,而月也已通过吉通网络公司的金桥网与国际瓦联网联通,这为开通IP电话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1)1P电话系统在三峡信息网的构成

由此图可以看出,在现有设备配置情况下,为了使我公司和三峡工地的用户都能打IP电话,只需增加少量设备。

(a)电话网关

电话网关是实现IP电话的最关键的设备,通过它把模拟话音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变换为可以在因特网上传输的数据包。此外它还能提供路由器功能、优先级别限制功能等。根据不同要求,安装时需对电话网关进行内存升级、更新路由器操作系统IOS.电话网关的联网调试包括设定IP地址、设置H.323网关参数、配置计费命令等。由于IP电话语音数据流对实时性要求很高,为了防止上网计算机数据流对语音数据流的影响,必需在电话网关上将语音数据流的优先级设置为高于计算器数据流的优先级。

(b)电话网关与电话交换机的接口

电话网关可直接与交换机的数字中继板相接。根据话务量大小可按30路(一块E1板)或60路(两块E1板)数字中继线配置。并在交换机上进行软件设置,定义IP电话的路由号(例如设为“10”),这样用户拨“0”就是通过公用电信网打市话和长途电话,拨“10”就是通过因特网打国内或国际长途电话。当然交换机的计费软件也得进行相应的定义,调整相应IP路由的费率。这样只是在交换机上增加了一条出口路由,故交换机原有的功能完全不受影响。

(c)增加三峡专网与国际互联网之间的通信带宽

为了节约上英特网的信号带宽,语音数据要经过数据压缩处理,将每路64K的语音数据压缩为4K左右的数据,因此有30路中继线的IP电话系统需占用128K的上网带宽,且这个通道只用于国际和国内的出中继通话业务,市话和入中继通话仍通过电信公网的中继线进行。总之可以根据经济、适用的原则灵活配置中继线数量和上网带宽。

(2)IP电话经济性分析

由此可见,两者平均价格差为62%,也就是说IP电话话费只为公网话费的38%.根据我公司2000年上半年电话费单统计,国际、国内长途话费为121.5万元(推算全年长途话费是243万元)。如果开通了IP电话业务,则一年少付通信费150万元。扣除因特网信道租费每年为24万元(128K)。则实际每年可节约话费120万元以上。可见它的经济效益是非常明显的。

3.3工地监视实时图像在网上的传输和查阅

前面已经提到,三峡信息网内主干线路传输速率已达155Mbps,不久还将建设622M甚至更快的三峡永久光纤通信网,局网内到桌面速率达100Mbps.是一个可以进行双向多媒体信号传输的高速数据网络平台。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在网上能够查看的信息较少,另外也还有一些部门的信息资源,例如物资部的散装水泥/粉煤灰信息系统、工程建设部的公共工程信息系统、工地图像监视系统等未能进入信息主网。如能将这些信息特别是图像信息纳入到公司的主网中,则不仅可以丰富公司信息网的使用功能,提高其使用效率,而且能把三峡工程的建设、管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下面主要介绍大坝监视活动图像在网上传输和查看的方案。

现在工地图像监视系统有两套。一套是模拟图像监视系统,已接入有线电视网;另一套是数字图像监视系统,主要用于大型施工机械如塔带机等的安全监视,(当然也可方便地用于大坝浇筑现场监视,将来还可用于船闸闸门及以电站机组运行的监控)。它共有八台摄像机,分别用微波或视频电缆将摄像机的图像信号传输至集中监控室进行图像的模/数变换、压缩、存储、显示。它采用了高性能多媒体监控平台,集高速矩阵切换、硬盘图像存储和防盗报警等功能于一身。主要性能指标如下:

(1)在监控中心显示器上有八个画面,显示八路彩色实时活动图像(可以扩充至16路实时画面)。一点监视八点,并可分别对摄像机进行控制;

(2)中心在监视的同时可硬盘录像和检索回放。基本配置可以记录一周的活动图像信息,增加硬盘容量可记录更长时间的信息;

(3)NT28套件(高速视、音频采集/压缩卡+高速PCI网卡),适用于LAN/WAN中多点对多点的视频监控。支持TCP/IP标准通信协议;

(4)视频采集格式为MPEG-1,视频采集速率256K~3Mbps,具有实时图像变化监测功能,利用画面运动补偿的原理,既能压缩带宽,又不影响画面质量(清晰度);

根据设计要求,该图像监视系统应能具备网上传输功能。只要在网上各计算机内装入多媒体软件就可在办公室计算机上观看施工现场实时活动图像。

三峡工程论文例3

论文摘要:开发性移民的补偿原则,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要执行好这个原则,关键是要处理好搬迁与发展的关系。库区移民安置是加速库区经济发展的难得机遇,三峡库区许 多县(区),都把移民工作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以移民安置带动库区经济发展,以库区经济发展促进移民发展,成效十分显著。 论文关键词:三峡 开发性移民 补偿 原则 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三峡工程水库移民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1985年至1992年三峡工程移民工作进 行了8年试点,1993年开始大规模实施。至1997年10月底,在开发性移民方针指引下,一期移民搬迁安置任务顺利完成,保证了大江截流的如期实现。大 规模实施5年间,三峡库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发性移民方针日益深人人心。实践证明,开发性移民方针是能够使水库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的方针,是“对国家负责、对移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方针。 开发性移民方针的重要原则之一,是要对水库淹没的公私财产进行补偿的原则,即开发性移民补偿原则。 《现代汉语辞典》中对“补偿”一词的解释是:“补偿——补足(损失)”。应当说,对三峡水库移民的补偿,符合上述解释,不但补足了受淹没的公私财产的损失,而且还考虑了适当的发展。对三峡水库移民的补偿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新旧差价性补偿。 对于淹没的一栋民房、一座工厂厂房、一条公路、一座水电站等,无论其已经使用了多少年,也就是无论其新旧程度如何,在原规模、原标准的前提下,都是按一座新 的建筑物进行补偿的。一座被掩没没的旧建筑物现在(实物调查时)的价值属于赔偿部分;该座旧建筑物与同样规模、同样标准的新建筑之间差价,属于补偿的部 分。例如,一栋砖混结构的居民住房,按1993年5月末价格水平(三峡枢纽工程和水库移民均采用这一价格水平)的补偿标准是每平方米185元,假如这栋房 屋已经住了10年,按50年折旧现值为每平方米148元,这部分应当是赔偿;而185元与148元之间的差价,即每平方米37元应当是补助的。这样补偿的 目的是为了能够让移民在新搬迁的地方按照原标准(砖混结构)、原规模(原面积),盖起一栋新的住房。 还应说明的是,对于公路(含桥梁)、输变电线路、通讯线路、港口码头等专项设施,不但要按原规模、原标准进行补偿,还要使其能够恢复原功能。比如:水库淹没 了10公里山区重丘4级公路,而要恢复原功能,必须要新建12公里才行,那就按新建12公里山区重丘4级公路进行补偿。 第二种类型是适当发展性补偿。 这类补偿主要体现在对受淹城市、县城和集镇在搬迁后的新城镇的占地规模上,还体现在对新城镇用水、用电容量及设施的补偿上。凡是到过三峡库区的人们都知道, 三峡库区受淹旧城镇的共同特点是,道路狭窄,房屋拥挤,人口密度大,发展余地小,人均占地一般只有25~30平方米,国家为了彻底改变三峡库区城镇的落后 面貌,给予了适当的发展性补偿,即不论一座城镇原有的占地规模有多大,均在考虑了城镇人口的增长因素之后,按建设部规定的人均占地标准补偿占地规模。 《三峡工程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规定的人均占地标准是:城市80平方米从,县城70平方米从,一类集镇66平方米从,二类 集镇61平方米从。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据建设部统计,目前除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域较为广阔的省、自治区外,全国尚有70%的城镇还没有达到上述标准。 国家让三峡库区受淹城镇在搬迁后即达到上述占地规模标准,应当说,是国家对三峡水库淹没区内城镇居民的关心和支持,为新城镇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 有利的条件。 根据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湖北省、重庆市三峡水库移民安置规划报告中数据统计,以8个全淹的县为例,新县城占地规模与旧县城占地规模相比,其倍数平均为2.65倍,最大的为3.23倍。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旧县城原有的占地规模,是赔偿部分;新县城比旧县城扩大的占地规模,是补助部分;而且补助部分都大于赔偿部分。 由于新县城占地规模的扩大,不论旧县城原有的用水、用电容量与设施的规模有多大,《大纲》中也都按照建设部规定的标准进行了补偿。比如:城镇居民用水量标准 为:城市120升/人·日,县城和一类集镇100升/人·日;二类、三类集镇80升/人·日;城市、县城的

三峡工程论文例4

一期土石围堰布置经过中堡岛左侧,束窄河床30%,轴线长度2502.36m,堰顶高程为80m,围堰高度为30~40m,渡汛标准P=5%,Q=72300m3/s,渡汛水位为78.3m,土石方填筑工程量为328.5万m3,开挖29.9万m3,混凝土防渗墙4.9万m2,帷幕灌浆0.41万m,土工膜4.92万m2,旋喷墙0.45万m2,1993年10月24日开工,1994年6月完成施工任务。该工程技术难点是,工期紧、强度高、施工技术复杂,为保证在一个枯水期内完成一期围堰工程施工,除加大围堰施工抛填设备外,还在围堰轴线的70m平台布置钻机打先导孔,探知围堰轴线的地质变化情况。根据探测资料研究和修改围堰防渗结构型式,选用和加大施工设备的投入,以适应变化了的设计方案。在砂砾石覆盖层内含有0.5~2.5m的花岗岩风化块球体的地段,坚硬块球体除对冲击钻施工带来困难外,还容易把块球体误认为是基岩,既影响施工进度,也影响质量。在这种地段,就改用混凝土防渗墙下接双排高压旋喷墙,既加快了进度,又保证了质量。在堰基强风化岩层较厚地段、岩脉和断层带的强透水层地段,就改为混凝土防渗墙下接磨细水泥灌浆的施工方案,同样加快了施工进度,满足了设计要求。

由于所采取的施工措施得力,技术可靠,使一期围堰按预定工期完成了任务,满足了渡汛要求。围堰防渗体系的总渗水量在85~115m3/h之间,满足了明渠干地施工的要求。

所以,一期围堰防渗形式有3种:①混凝土防渗墙顶接土工膜;②防渗墙顶接土工膜,墙下接双排旋喷墙;③防渗墙顶接土工膜,墙下接磨细水泥灌浆。根据实际地质条件,灵活的变更处理方案,为水电工程施工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2、明渠通航

长江是黄金水道,三峡工程建设必须解决施工期通航问题。经多方研究,根据三峡坝址地形和水文特性,制定了三期通航的导流方案:即一期导流为大江通航;二期为明渠加临时船闸通航;三期为永久船闸通航。临时船闸和永久船闸都是按船队通航要求设计的过船建筑物,但明渠是以过水为目标兼顾过船的建筑物,所以体型和水力学条件要求高。当来水m/s以下,可通过长航船队;当来水流量超过20000m3/s时,所有船队从临时船闸通过;当来水流量超过45000m3/s时,实行长江断航,与天然河道通航情况无太大区别。

为满足通航和导流要求,导流明渠设计成新月状,伏卧在长江右岸,明渠轴线长度3950m,其中上游引航道长1050m,渠身长1700m,下游引航道长1200m。明渠设计成复式断面,最小底宽为350m,右侧渠底宽100m的底高程为85m,左侧渠底宽250m的渠底高程,从上引航道到下航道沿流程分5级,即上引航道底高程为59m、58m、渠身段为50m、45m出口段为53m于三峡坝址处在葛洲坝水库回水区,根据渠身变化渠底高程也有所变化,使明渠水面线保持为均匀坡降,以满足通航要求。

经过几年的运行,导流明渠实际通航情况为,来水流量在10000~25000m3/s时,各类船队均能通过明渠,随着来水量的增大,船舶有所减少,当Q=30000m3/s时,只有大型客、货轮通过明渠,且下水多上水少;当Q=35000m3/s时,水翼船仍可通过。实践证明,明渠实际通航水流条件优于设计情况。

3、明渠分流

由于导流明渠的体型是在不同流量情况下满足通航条件进行设计的,明渠进出口高程和水面线与大江连接平顺,所以过流量大,可以降低二期上游围堰的高度,分流条件好,可减轻大江截流的难度。明渠分流条件的好坏,除渠身体型按设计要求施工外,明渠进出口底坎的挖除也是个关键问题,必须满足设计要求。为解决这个问题,三峡工程提前一个枯水期在主围堰外修筑了低水围堰,将明渠进口段用干地开挖的方法,提前挖到设计高程,使明渠破堰进水时间提前5个月,为明渠进出口围堰的水下拆除赢得了时间,并保证了围堰拆除质量。所以在截流围堰预进占龙口宽度为280m时,实现了大江断航,全部船队经导流明渠通过,为减少截流龙口施工干扰创造了条件。1997年11月8日,龙口最终合拢前夕,明渠过水面积已达设计断面的81.3%~97.6%,分流比为94.22%,已达到设计要求。由于导流明渠分流条件好,为确保大江截流的顺利合拢提供了可靠的条件。

4、截流龙口护底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的难点是江水深、流量大,经水工模型试验,当水深大于30m时,截浪戗堤堤头抛料一次不能滚到底,在堤顶下5~7m水深处形成堆料陡坡,当坡度达到1∶1或更陡时,就出现堤头失稳坍塌,在10~15m处抛投料又形成暂时稳定坡,当受到扰动就形成第二次坍塌,对戗堤进占和施工机械及人员安全造成威胁。为解决截流水深这个难题,参考国内外施工截流经验,结合三峡实际情况,决定采取分期抛料垫底的施工措施,即沿截流围堰轴线低于40m的深槽部位宽180m,顺水流方向长140m的范围进行平抛垫底至40m于河床流速小于3m/s,在截流前的一个枯水期用底开式驳船抛填砂砾料和中小块石进行河床垫底。经过一个汛期的冲刷,垫底高程无大的变化,汛后又将垫底高程提高到45m垫底抛投量达74万m3。使龙口水深降至21~23m,这对保证截流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既可减少截流水深又可减少截流龙口合拢工程量。

5、二期围堰预进占

三峡工程由于截流水深、流量大,相应的围堰工程量也大。为降低截流抛填强度和施工难度,采用分期预进占的施工措施,从上下游围堰预进占到截流戗堤合拢,整个围堰工程分2个枯水期抛填完成。1996年汛后至1997年汛前,上下游围堰从两岸同时预进占到龙口宽度为460m和480m,又同时进行龙口河床垫底至40m高程,以满足20年一遇流量72300m3/s的渡汛和通航要求,相应流速为3~4m/s。1997年9~10月,上游截流戗堤预进占到龙口宽度为130m,下游围堰龙口宽度202m。上游截流戗堤预进占抛投量达122.3万m3,龙口合拢段只剩下20.3万m3的抛投量,这说明截流戗堤分期预进占的措施,给削减龙口合拢工程量、降低截流难度起到关键的作用。

6、截流合拢

由于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兴建,使三峡坝址水位抬高22~27m,致使三峡大江截流水深达60m。但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由于葛洲坝水库水位壅高,尽管三峡工程截流流量达11600m3/s,但截流龙口落差只有0.66m,又由于龙口落差小,相应的流速也只有4.2m/s,这样就减少了三峡工程截流的难度。1997年汛后截流戗堤继续进占,从9月12日至10月23日形成130m宽的龙口,实测龙口流速3.33m/s,落差0.28m。又从10月26日开始分2个阶段进行合拢进占,第一阶段为10月26日至10月27日,使龙口缩窄至40m暂停进占,实测流量11600m3/s,龙口最大流速4.22m/s,落差0.66m。第二阶段从11月8日上午9时,中央领导宣布截流合拢开始至11月8日下午3点30分,历时6.5h,截流戗堤合拢成功。实测长江来水流量为8480m3/s,龙口流速2.6m/s。

三峡工程截流戗堤顶宽30m,施工中可3辆大型自卸汽车并排同时抛料,单戗堤进占的小时抛投强度可达0.3万m3以上。据统计上下游戗堤和围堰进占最大日抛填量达19.4万m3,小时抛投强度1.71万m3,共用施工设备为20~77t大型自卸汽车300多辆,大型挖掘机60多台,大马力推土机29台。由于有以上施工措施和有利因素,使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合拢顺利完成。

7、二期围堰施工

三峡工程二期围堰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设计流量为83700m3/s,相应最高水位为85m;用二百年一遇洪水保堰,流量为88400m3/s,相应最高水位为86.2m。二期上游围堰轴线长度为1439.6m,堰顶高程为88.5m,最大堰高为82.5m。下游围堰轴线长度998.5m,堰顶高程为81.5m,最大堰高为73m。二期围堰土石方填筑量为1128.4万m3,混凝土防渗墙为9.6万m3,土工膜7.67万m2,帷幕灌浆11790m,高压旋喷墙8570m2。上游围堰混凝土防渗墙厚1.0m,在作用水头超过50m的部位采用双排混凝土防渗墙,墙中心间距为6m,墙顶高程73m,墙顶接土工膜至86.2m混凝土防渗墙底部进行帷幕灌浆。下游围堰70m高程以下为一排混凝土防渗墙,墙顶接土工膜至79m进制同m高程,墙底进行帷幕灌浆,当作用水头超过50m时,在混凝土防渗墙背水侧1m距离设一排高压旋喷墙,施工中为赶工期,把下游围堰混凝土防渗墙厚度由1m改为1.2m,取消高压旋喷墙,缩短了施工时间。

二期土石围堰,除围堰轴线上下游抛填块石和石渣棱体外,沿围堰轴线防渗墙部位抛填风化砂。深水中抛填风化砂靠自重密实度低,对防渗墙造孔孔壁稳定性差,所以在防渗墙轴线上下游4m范围内采用振冲加密措施,用5~40mm碎石充填,最深可加密30m深,振冲加密后风化砂干容重可达1.8t/m3。

三峡二期围堰,1997年11月8日截流合拢,1998年6月22日上下游防渗墙单墙封闭,基坑开始抽水,8月6日上游围堰第二道防渗墙完工,9月12日基坑抽水按计划抽干,实测最大渗水量为90L/s,低于设计值600L/s的要求。二期围堰防渗墙施工,用液压双轮铣槽机、钢丝绳抓斗、液压抓斗、多头长墙钻机、冲击钻和冲击反循环钻机等,这些设备对三峡二期深水围堰防渗墙的施工适应性强,工程质量有保证,可靠度高。防渗墙施工中,用先导孔对围堰抛填料形成架空的部位进行投入堵漏料和水泥膨润土浓砂浆充填,保证防渗墙造孔施工安全,创成墙6600m2/月的施工记录,确保近10万m2防渗墙以高质量的按期完成任务。经观测仪器测知,上游围堰第一道防渗墙最大变位0.5914m。但变位曲线平滑,防渗墙最大压应力为2.73MPa,最大拉应力为0.045MPa。均在墙体材料允许范围内,满足设计要求。

8、三期截流

三峡工程三期截流即是用低水土石围堰封堵导流明渠,江水由22个导流底孔通过,客、货船从临时船闸通过。由于截流时段选择和二期大江截流同期,仍是11月至12月,截流流量也是按9000m3/s至12000m3/s之间设计,但三期截流的分流条件比二期截流条件相差悬殊。导流明渠底宽为350m,进口底高程为50m,而22个导流底孔的总宽度也只22×6m=132m,且底孔进口高程为56m。由这些基本条件比较就可知,三期截流远比二期截流困难。截流落差达5.79m,截流总功率为689.9MW,是二期截流总功率75MW的9倍,也是葛洲坝大江截流的4.5倍,施工难度相当大。但三峡工程有一流的施工队伍和设备,有在长江上2次截流的实践经验(三峡二期截流和葛洲坝大江截流),只要施工设备和抛投材料准备充分,取得三期截流的成功是有把握的,亦可用葛洲坝水库进行反调节,提高三期截流龙口的淹没度,以降低明渠截流的难度。

9、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

三期截流时,是在明渠进出口修筑低水土石围堰,并在坝轴线以上114m处修筑一道碾压混凝土高水围堰,与纵向围堰堰内段共同拦挡135m的初期发电水位。并与三期下游土石围堰(堰顶高程81.5m)形成三期基坑,保护右岸厂房和坝段施工。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百年一遇洪水保坝。

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轴线长度572m,最大堰高121m,总混凝土量168万m3。围堰顶宽8m,迎水面为垂直,在70~60m高程以下为1∶0.3的斜坡。下游坡为1∶0.75,最大堰底宽度为106m。堰体碾压混凝土为3级配R90=150#,抗渗标号为S4,迎水面设4~8m厚的二级配R90=200#、S8的富浆混凝土。明渠底板高程58m、50m以下40万m3混凝土已先期浇筑,待明渠断流后4~5个月内,要从50m、58m高程浇筑碾压混凝土至140m高程。堰体升高达90m,最大升高23m/日,最高月浇筑强度达到39.8万m3/月。工期紧、强度高而且是背水一战。需要有严密的施工组织和详细的网络计划控制,才能完成这一攻坚任务,确保当年6月中旬蓄水,实现三期围堰挡水发电目标。

10、导流底孔渡汛

三峡工程论文例5

“(他者)形象的塑造虽然包含着塑造者的想象和欲望的折射,但又非不顾社会现实基础的纯粹想象之物,而且社会基础还影响着形象塑造者的视角,影响着对待他者的态度和评价。”“形象作为一种文化隐喻或象征,是对某种缺席的或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想象性、随意性表现,其中混杂着认识的与情感的、意识的与无意识的、客观的与主观的、个人的与社会的内容。”(周宁,《跨文化研究:以中国形象为方法》)而认同又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弗洛伊德语)。看来,社会对三峡工程的认同还有很大的距离。江河时空格局的改变、恢复、平衡,社会秩序的重构,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短时期内三峡工程公共形象得到改变是不现实的。三峡工程公共形象建构,过于乐观抑或过于悲观都是不可取的。

正确认识不同语境下三峡工程公共形象,是建构三峡工程公共形象的前提和基础。将三峡工程公共形象生成的不同历史背景、话语体系、主要表现形态等基本问题比较清晰地呈现出来,是非常必要的。

一 三峡工程与民族工程、民生工程的形象定位

中国历史上,堪称民族工程者并不多见。民族工程具有一些特质。其最根本的是,不管哪种政治派别在关涉民族和国家问题上,始终具有一些显著的共同性。三峡工程作为“民族工程”、“民生工程”,其最重要之点就在于它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

著名新闻记者卢跃刚认为:“三峡问题不是个简单的对错问题,不是简单地技术分析利益的问题,需要将三峡工程放到现代化的背景下,放到三峡的历史背景下,放到中国社会特殊的体制背景下来看,才可能看清楚。”

1919年,孙中山先生提出:“由宜昌而上,……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30至40年代,国民政府也曾着手三峡工程的勘测设计准备。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成立以后,20世纪6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曾考虑分级开发或分期开发方案,想缩小规模争取上马。70年代初先建下游的葛洲坝工程,想以此促进三峡工程上马。80年代初提出150米的低坝方案。后经过重新论证,最终确定为现在175米中坝方案。

显然,不能把三峡工程仅简单看成一个水利工程,也不能简单地仅从某一个历史阶段来认识这项工程。三峡工程不仅关涉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更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休戚相关。三峡工程的背后深刻地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意志。国共两党之所以都钟情于三峡工程,原因也就在这里。因之我们可以说,三峡工程,是一定政治、经济、技术条件下,中华民族治理长江的必然选择,是千百年来历朝历代治江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华民族水利工程思想、水利工程科技、水利工程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中华民族治理长江的里程碑。长江中下游水患,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千百年来,根治长江水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一项伟大的政治工程,是一项伟大的民族工程和民心工程。

三峡工程作为民族工程、民生工程的公共形象,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选择。这种形象贯穿于三峡工程科学论证、民主决策、建设管理、综合效益发挥和科学运行的全过程。这种形象体现了三峡工程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符合历史与现实条件,具有科学性,应该是三峡工程科学发展和社会认识的主线与基调。

当然,此种形象还需要向纵深开掘,向历史细节探寻,将视野和触觉延伸到全世界,体现国际视野。治水,是一个历史话题,也是一个国际话题。在治水与治国语境下,不同国家治水的模式如何,工程与国家、社会,工程与科技等不同维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建构,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阐释,找出其中的逻辑关系和规律性。而不是依靠历史进行印证式的说明。在一个更高的历史起点、更宏大的历史视野、更开阔的历史场景来认识三峡工程的历史地位及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价值,将三峡工程与世界其他大坝联系起来、对照起来,而不是就三峡工程谈三峡工程,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二 “三门峡工程”、“阿斯旺大坝”与三峡工程公共形象

“三门峡工程”、“阿斯旺大坝”一直被视为水电工程建设中最为失败的典型例子,但是在网上,也总有不少人将其与三峡工程联系起来。

针对三门峡工程,我国著名水电专家潘家铮院士指出:“三门峡的历史非常曲折。当初的规划无疑未实现,原因是对黄河水沙运行规律认识不足,提出蓄水拦沙的治黄方略,搞高坝水库,对水土保持的作用过于乐观,对综合利用要求急于求成,对移民工作的艰巨性也估计不足,以至造成失误,被迫进行两次改建,教训是巨大的。”三门峡的教训是深刻的。一是对自然规律研究和认识不够,造成对决策对象没有完全弄清楚的前提下就盲目建库。二是政治对科学的干预,反对意见遭到压制。政治决策,在那个年代,尤其是1955年之后,开始成为凌驾一切的价值与利益,削弱了技术论证上的科学氛围与严谨态度。虽然水利枢纽在规划和设计的时候,“大跃进”尚未正式拉开帷幕,但公共工程的“高大全”方案、“大上快上”思维,本着不可辜负这个时代的豪情喷涌而出,已经征服了众人。

潘院士说:“通过三门峡工程的反复,我们对‘治黄’从认识水平到科技水平都有极大的提高。例如,整治含沙河流的基本思路,水库如何能保持长期运行,蓄清排浑调水调沙合理运行方式的实践,库区泥沙冲淤的规律等等。泥沙学科从泥沙运行的基本理论、模型试验技术、数学计算理论和方法、异重流排沙等以及高含沙的水力发电问题也都有了迅速发展。这为中国人民继续整治大江大河带来无比宝贵的知识和经验。”潘院士谈到的这些历史与进步,可能是许多人没有能够认识到的。也可以这样讲,正是因为三门峡问题的出现,才更加引起了三峡工程论证、决策时期对泥沙问题的高度重视与研究,为不同意见提供充分表达的渠道和场所。

埃及阿斯旺大坝的“恶名”主要来自以下原因。第一,政治偏见。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并成功反抗了英法入侵,西方国家因此拒绝支援修建阿斯旺大坝。而埃及政府援请苏联去设计和修建,也为西方世界所不快。西方强大的舆论机器大肆鼓噪阿斯旺大坝的不利影响,给阿斯旺大坝“添黑加污”,制造“恶名”,影响了国际社会对阿斯旺大坝的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第二,诋毁宣传的影响。诋毁水坝的宣传,很容易在某些西方人士中产生共鸣。在他们看来,尼罗河是一条神性的神圣之河,全面改变尼罗河的面貌,拦阻泥沙,调节径流,消灭洪水……这不仅是对古老神话的亵渎,也是对上帝旨意的违抗。神秘主义思想在西方世界根深蒂固。社会大众,并不对建坝持有恶感,但他们相信西方报道的“客观”、“公正”。在“拟态环境”下,舆论被误导了。第三,水坝本身带来的影响。建水坝会带来有形无形、有深有

浅、有直接有间接、有长远有短期的影响,但是,人们总是带来一种高期望值。当高期望值与现实发生矛盾之时,也就是情绪爆发之时。

“(三峡工程的)舆论(注:舆论是公共形象最直接的反映)的形成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规律可循,其形成和消长与当今社会利益分配、社会心理演变、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矛盾激化等因素密不可分。”(尹鸿伟《三峡工程再成舆论热点》)将三门峡、阿斯旺大坝与三峡工程对照起来,将三峡工程的负面影响与之等同起来,此种形象建构的社会基础、心理基础是三门峡、阿斯旺大坝给社会造成的严重心理阴影以及将两大工程加诸于三峡工程的“集体无意识”,还有就是一些反坝人士有意而为之的结果。

三 特大自然灾害与三峡工程公共形象

最近几年,长江流域频频发生极端自然灾害。无论是旱灾、洪灾、雪灾还是地震,总有一些人将矛头直指三峡工程。这些联系是否具有科学性,是三峡工程公共形象认识的根本。这里涉及两个问题:第一,大坝与气候,三峡工程对气候有多大改变?第二,大坝与地震,三峡工程是否能诱发8级以上地震?

2011年长江中下游发生百年一遇的干旱。在此之前,还有重庆大旱、洪灾,西南大旱等。所以,一时间关于三峡工程改变气候的“舆论狂潮”不一而足。

在三峡工程兴建之前,四川松潘曾发生8级地震,建设过程中2008年又发生了汶川地震。无论是松潘地震,还是汶川地震,都已经证明龙门山断裂带是地震活跃带,与三峡工程并无关系。

将这些特大自然灾害与三峡工程联系起来,背后的深层原因还在于公众认知层面。长期以来,我国有些忽视科技素养、工程素养的教育,科学普及在一定程度上也处于缺失状态,公民科学素养缺失必然导致对自然现象的成因“胡乱归因”。外界一有“风吹草动”,社会立刻变得“惊若寒蝉”。古代社会,人们对自然认识不足,就从神话中寻求力量,从迷信中生成敬畏。整个社会对自然认知不足,导致的最直接后果是社会“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同时又加剧对科学的不信任,进而又会进一步加剧其内在矛盾。社会一旦进入这个认知的“怪圈”,即便是高层次的知识阶层也会慢慢失去理性、“随波逐流”。

如何面对一个“恶意”生长的世界?三峡工程公共形象既涉及到实践范畴,也涉及到认识和观念范畴。大坝与地震、大坝与气候,是国际水利水电学界面临的共同课题。实际上,世界上还没有哪一座水库造成特大地震,也还没有哪一座大坝改变了大气环流。况且,从坝高来说,三峡工程在世界高坝中处于24位。水库库容也不算很大。大坝与地震、大坝与气候问题,首先是一个科学问题。科学的问题,需要有持续的科学研究和科学论证。科学问题在大众化社会容易被简单化、情绪化和极端化,一定程度上还可能政治化。此种形象不仅是极端自然灾害在三峡工程接近完建阶段频频发生,还有媒体的“集体无意识”。而媒体策划一些“无中生有”、“子虚乌有”的毫无科学依据的报道,则是科学素养和道德责任的双重缺失。一些媒体有意无意将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记者在提问时采取一种诱导的方式,预设前提,将干旱、洪灾、地震加诸三峡工程,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媒体是如何采用这种逻辑进行议题设置的呢?约翰·汉尼根(john hannigan)在《环境社会学》一书中集中探讨了环境话语体系的建构特征和社会型塑方式。环境议题和有关环境的持续性争论中,媒体发挥了极其重要的议程设置功能,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简言之,即媒体对一些问题给予集中强调,或者将之不相干的事物进行比照、联系,最终将公众引进媒介议程。这一点,在特大自然灾害与三峡工程等问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自然灾害等议题之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四 “权力的奴婢”与三峡工程公共形象

有人把三峡工程看作是“权力的奴婢”。这里存在如何认识工程与民主关系的问题。三峡工程首先是科学问题。我国著名记者卢跃刚认为“治水问题在中国是直接关于国计民生的政治问题”、“最开始的反建派里,就有人担心三峡建设周期很长,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牵涉因素复杂,而体制运行效率太低,决策不透明,大型工程建设中常见的管理不善,浪费、建设质量差等。项目太大了,很难监督,容易失控。”三峡工程决策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型水利工程中的矛盾和问题高发期。人们对三峡工程的意见和忧虑,与这种客观背景有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存在诸多难以克服的矛盾和问题。同样,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三峡工程是否能解决这些问题,人们不免忧虑和担心。而这种忧虑和担心靠当时的体制是难以解决的。

如何科学决策是摆在新中国领导人面前的重大问题。无论是“林李之争”(林一山、李锐围绕三峡工程的辩论),还是因三门峡工程而声名鹊起的黄万里先生,也先后对三峡工程提出不同意见。20世纪80年代中期,三峡工程也再度进行“重新论证”,我们都可以看出三峡工程漫长决策的审慎性、艰巨性。

三峡工程是“权力的奴婢”,此种形象曲解了三峡工程科学化民主化的科学内涵,对于什么是民主、什么是技术民主、什么是精英民主、什么是专家民主、什么是公众参与等基本问题存在认识上的偏颇,从而导致认识上的片面性。这里存在两个最核心的问题,一是如何看待三峡工程决策过程中一般公众参与的缺失?一般公众参与的缺失,是否意味着缺乏民主?二是如何看待反对意见?反对意见是否被压制?对此,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上述两个重大问题。

第一,三峡工程是政治精英和科技精英互动的结果,一般社会公众参与决策过程缺失,这是整个决策论证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正因为三峡工程是政治精英和科技精英互动的结果,老百姓决策参与的主体地位缺失,导致了当前舆论的强烈反弹。”像三峡工程这样一个复杂而专业的工程问题,如何让老百姓参与到决策中来是一项政治难题。

针对三峡工程决策中的民主问题,不能使用简单化的思维来考虑。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皮特在《技术思考——技术哲学的基础》一书中专门提出了“技术、民主与变革”的关系问题。针对“技术是对民主的威胁”之主张,他强调:“我们需要有相应的民主化标准”、“技术对民主构成威胁这种观点使人难以理解。首先是民主自身的核心概念之中存在着大量难解之题。无论问题是否存在,它都难以理解在一个政治体系当中,还有什么比民主自身内在的不一致更能使它受到威胁。”约瑟夫·皮特认为:“如果改善人类命运的努力被破坏了,或为了实现进一步的目标而改进工具以求发展的努力也被破坏了,或者这两种努力都被破坏了,那么就危及到了我们未来改善人类命运的能力。”约瑟夫·皮特最后指出,“在保护民主的名义下,我们却偏偏将民主破坏了”“没有简单化的技术,也没有简单化的科学,更没有简单化的民主”。由此观之,只有在具体的情形中,当人们理解了一个特殊的创新是如何挑战了一种具体的价值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明白威胁的本义是什么。因此,泛泛地谈论技术和民主、工程和民主,几乎不会阐明任何问题。有学者强调,在西方,类似三峡工程这样非常专业的论证决策强调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社会公众参与,那么,中国是否可以呢?如何理解公众参与在三峡工程决策中的地位、条件、机制,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还是一个顶层制度

设计的问题。进一步研究三峡工程决策对推动我们重大工程项目决策体制、机制以及三峡工程决策体系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二,反对意见推动了三峡工程决策论证的深度和广度,使三峡工程决策更加优化,为三峡工程决策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民主基础(民意基础)和政治基础。“林李之争”奠定了成都会议上重大决议的出台,“高坝低坝之争”推动重新论证。反对意见的巨大贡献和对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所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值得珍视的。当前,争论的焦点,依然没有超越80年代重新论证时期所提出的各种看法和主张。

三峡工程民主决策表现出怎样的独特性?其独特性很难用一般普适性的理论进行解释。三峡工程决策过程对我国决策体制有哪些理论上的突破和贡献,对我国民主决策有哪些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对于此种问题,我们需要警惕一些人将三峡工程的负面影响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事实上,三峡工程负面影响与三峡工程决策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三峡工程负面影响不是由于三峡工程决策不科学不民主的结果。相反,三峡工程决策过程中高度重视三峡工程不利影响,最终经过近40年的漫长论证才得出“有利有弊,利大于弊”的结论。不能因为三峡工程的不利影响就否定三峡工程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合法性。将三峡工程的负面影响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主要是借助三峡工程来映射共产党的决策体制。一是对共产党体制下的决策不信任。二是对权威进行消解,否定或不承认科学的存在。这是一种科学虚无主义的表现。也是后现代主义中的政治心理。

五 “诗意的想象”与三峡工程公共形象

文学是最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三峡,如诗如画。三峡,是诗意栖居的地方。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千古名篇。这些名篇所能展现的,不仅有自然的各种外在特征,而且有人与自然互动时产生的精神的、内在的感受。三峡文学,当属于生态文学的范畴。它艺术地向人们展示自然的奥秘和神奇,使人产生强大的内心震撼,从而受到教育,而这一点恰恰是科学或其他手段难以做到的。

著名生物学家法布尔在《昆虫记》中也质疑科学方法的局限性,他说:“科学向我们讲述它们的距离,它们的速度,它们的质量,它们的体积;科学将铺天盖地的数字向我们压来,以无数、无垠和无止境,把我们惊得目瞪口呆。然而,科学却怎么地感动不了我们一丝真情。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科学缺少那伟大的奥秘,也就是生命的奥秘。”当三峡工程改变了长江格局的时候,三峡工程公共形象又该如何得到社会认同呢?

“文学是人学。”三峡文化研究者吴卫华先生曾统计:自20世纪30、40年代伊始,陆续有一些电影与三峡产生了某种特定的联系。逼近20世纪末的90年代,有关三峡地域的影视创作一时蔚为大观,总数量达数百部(集)之多。“三峡题材的影视作品是现代科技与古老文化相遇合的产物,作为一种崭新的审美文化,它以镜像的方式和多样化的创作形态丰富了三峡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三峡及其历史文化、现代文化的地位和影响,构成了三峡地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现当代人心目中的三峡是经过千百年诗词歌赋熏染了的奇山异水。三峡雄浑、壮烈、瑰丽、神秘、浪漫,已成为中国文化一个具有独特审美意义的符号——充满野性、力量的悲壮美在这里得到最为集中的体现。国人因之向往三峡,三峡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现在,仍有不少人留恋昔日三峡那激流之奔腾、纤夫之彪悍、木船帆影、神秘野性……

三峡工程,横空出世。因之而改变了千百年来人们的社会心理。现在三峡已是高峡平湖,静若处子,雄奇一变而为秀美,随着旅游的便利,其神秘感也在逐渐消失。

三峡工程论文例6

近年来,在水电开发中,移民、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舆论环境已成为影响水电发展的重要因素。正面宣传水电开发、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必将起到积极推动水电开发的作用。

三峡工程规模宏大、技术复杂、效益显著,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同时,三峡工程也牵涉到移民、生态、经济、技术等诸多问题。三峡工程从提出设想到付诸实践,备受争议、备受关注,尤其备受媒体关注。仅2009年,三峡集团公司接待来访记者就有154批,1560多人次。这在其他工程是很少见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峡工程宣传工作,有关领导多次做出指示。作为三峡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单位的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充分认识到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自公司成立时起,就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宣传体系,按照新闻宣传工作规律开展对内对外宣传,加强舆情监测和分析,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努力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为三峡工程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围绕工程建设重大进展和质量安全开展宣传,营造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良好舆论环境

在一期工程建设阶段,我们围绕公司挂牌成立、三峡主体工程开工、导流明渠破堰进水、大江截流等,大力宣传三峡工程的重大意义和建设进展情况,针对社会公众关心的质量安全、移民、防洪、国防安全和生态环境等热点问题答疑解惑,为工程开工创造了好的舆论环境。

在二期工程建设阶段,我们围绕二期围堰破堰进水、导流明渠截流、蓄水试通航发电,大力宣传三峡工程建设成就。我们初步总结了三峡工程的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深入报道了公众关注的工程质量、安全情况,逐步将其他与三峡工程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移民迁建、电力销售等主题纳入报道视野。与上一阶段相比,无论是宣传主题还是视角都有进一步拓展,特点是更为充分地利用媒体力量,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组织策划总结性深度报道。

在三期工程建设阶段,我们根据新形势,将新闻宣传工作纳入公共关系管理范畴,运用公共关系理念来传播三峡工程社会形象,提升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宣传“建设一座电站,改善一片环境,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批移民”的水电开发理念;大力宣传三峡工程质量安全文化;大力宣传三峡工程建设成就和巨大效益,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三峡工程建设成果与经验。

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各种手段开展对外宣传,以全面开放的意识进行国际传播活动

通过18年的不断努力,我们开辟了多种多样的国际传播渠道,建立了广泛的对外新闻宣传网络。

一是借助国内新闻媒体开展对外宣传。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等主要外宣媒体都组织发表过许多三峡专稿和系列报道。三峡开工之初,我们邀请中央电视台《中国报道》节目组专程到三峡工地,拍摄三峡工程建设情况,并用汉语、英语等多种语言对外进行报道。我们还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合举办了《三峡工程纪行》系列报道。节目播出后,收到了来自美国、意大利、法国、英国以及东南亚地区等24个国家和地区的听众来信1500多封。

二是利用国外新闻媒体开展对外宣传。三峡工程开工以来,来访的国外记者络绎不绝。权威传播媒介如美联社、路透社等四大通讯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报纸,BBC、CNN等广播电视台,《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都曾数次报道过三峡工程。为了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澄清某些不实报道,我们还多次与外交部新闻司联合组织常驻我国的外国记者赴三峡工地集中采访。

三是与海外媒体合作开展对外宣传。我们与香港《文汇报》合作,联合创办《三峡之光》专版;与香港凤凰卫视合作摄制、播出了25集电视系列报道《三峡工程全接触》和2集专题节目:与香港亚视合作摄制、播出20集《高峡出平湖》电视专题节目;与凤凰卫视合作《凤凰大视野》栏目;此外,还与国外华文报纸合作,不定期开辟专版或专栏介绍三峡工程。

四是加强对外交流,实行开放式传播。我们通过展览、电影、国际会议、考察访问等形式,宣传三峡工程的成就。我们组织参加了德国汉诺威世博会、法国中法文化周等大型国际展览,举办了三峡工程国际技术研讨会等国际会议。

我们建立了中英文互联网站,让关心三峡工程的海内外人士能及时了解三峡工程情况。此外,还通过采访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等国外政要,让外国受众能够了解三峡工程的真实信息。

加强正面引导,健全新闻制度,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新闻危机

一是以权威的正面信息主导舆论。我们主办的《中国三峡工程报》及《中国三峡》杂志、《中国三峡建设年鉴》,发表各类稿件近6万余条,对外提供新闻通稿上千篇。我们的每件重要新闻作品,都要经过有关专家和职能部门审核,认真订正每个数据。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要社会媒体发表了大量关于三峡工程建设的正面新闻报道,仅三峡工程开工、大江截流、导流明渠截流、蓄水试通航发电四大活动,所发表的新闻作品就达万余篇,形成了主流媒体的主导舆论。

二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维护三峡工程形象。有境外媒体指责中国兴建三峡工程是“好大喜功”,也有人就指责三峡大坝不仅无力防洪,而且会因超标泄洪,加重汛情;还有人指责三峡工程移民是“侵犯人权”。这些不负责任的说法,所产生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工程本身,使国家形象受损。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直面问题,通过自办媒体和社会媒体,传播权威的信息,让受众充分了解事实真相。

三是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宣传水电。2004年以来,“拆坝反坝”的舆论甚嚣尘上。我们利用自办媒体,正面引导读者;组织召开新闻宣传座谈会,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将真相告诉媒体,通过它们引导公众。

四是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新闻危机。三峡工程质量、安全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我们坚持以典型的事实、准确的数据、权威的结论、深入的分析,澄清各种不实传言,起到了良好的释疑解惑作用。

比如,今年入汛以来,受长江全流域降水影响,长江防汛形势较为严峻。根据长江防总调度令,三峡工程成功进行了四次防洪运用,累计拦蓄洪水153亿立方米,相当于三个荆江分洪区的分洪量,有效地减轻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压力。

7月20日,每秒7万立方米的洪峰抵

达三峡大坝,这是三峡工程投入运行以来遭遇的最大洪峰,也是长江有水文记录以来的第三大洪峰。与此同时,三峡大坝也遭遇了一次特大“舆论洪峰”。

起因是某刊记者发表的关于三峡防洪的文章,由某网站转载时标题被改为《三峡防洪能力遭质疑》。7月18日,这条消息被百度新闻放在头条。随即,有网友编辑了一条“三峡防洪能力逐年下降”的帖子,引发公众对三峡防洪能力的质疑。

7月19日,集团公司迅速启动三峡防汛新闻应急预案,成立了由分管新闻宣传的副总经理担任组长的新闻领导小组。新闻中心及时召开新闻会,联系、协调集团公司领导和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有针对性地新闻。洪峰期间,累计有新华社、CCTV等40家媒体,近140名记者参与三峡防洪报道。

针对公众对三峡防洪能力的质疑,新闻中心组织媒体采用深度访谈的形式,及时让公众获取客观、科学、准确的解释。7月22日,新华社组织了《三峡工程防洪减灾作用“三问”》一文,较好地澄清了三峡工程的防洪标准和防洪效益问题。7月31日,央视经济频道《对话》栏目走进三峡,在大坝前与曹广晶董事长对话,解答社会关注的三峡工程防洪能力、防洪作用、调度规程、调节功能、水情预报、枢纽运行等问题,阐释了三峡枢纽的防洪效益。8月2日,新华社《新华视点》刊发了《焦点面对面:对话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对种种网上质疑进行了解读。此间,自办媒体即时跟进,进行报道。

部长刘云山在《新闻阅评》上对《大坝前的对话》节目作出批示:节目以科学的视角用事实说话,回答了人们对三峡工程的疑虑,对营造良好社会舆论环境有建设意义。

不断完善新闻宣传体系,牢固树立创新和精品意识,追求卓越的宣传品质和效果

三峡工程面临的舆论环境不断变化,三峡工程新闻宣传工作必须不断创新,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

我们建立了完善的新闻宣传体系。1994年三峡公司成立伊始,就设置了新闻宣传机构。新闻宣传中心作为集团公司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公司的新闻宣传工作,内设新闻宣传处、影视工作部、中国三峡工程报社、中国三峡杂志社和中国三峡建设年鉴社、北京记者站、金沙江宣传工作组等七个机构,并管理三峡工程展览馆和公司门户网站。其中,报纸、杂志、年鉴均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媒体。完善的体系建设,保证了三峡工程建设主流声音的有效传播。

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我们在宣传内容、宣传形式上不断创新,促进宣传品质的提升和宣传效果的增强。我们着力提升自办媒体的影响力。《中国三峡工程报》定位为水电行业报,主要报道“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新闻,报纸扩大为对开八版,并将发行范围扩大到金沙江流域。《中国三峡建设》杂志更名为《中国三峡》,单月以科技和生态环保为主要内容,双月以水文化、江河人文地理为主要内容。关于影视工作,我们不仅利用电影、电视、摄影等手段拍摄、积累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创作出了一大批电影、电视作品,举办了若干次大规模、高规格三峡工程摄影展。

三峡工程论文例7

“三峡省筹备组”撤销了,改组成国务院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简称“三经办”),花甲出征的李伯宁正准备打道回府。然而历史却再一次选择了他。

为了库区的脱贫致富,为了三峡移民搬迁安置,这位产党员再一次忍辱负重,服从了中央决定,肩负起“三经办”主任和党组书记的神圣使命。

现在,李伯宁将面临两大难题,一个是三峡工程要重新论证,这必须用科学来回答反对者的疑问;再一个就是移民,必须搞好移民试点,用事实说服那些在移民问题上反对上三峡工程的人。李伯宁就是这样一个人,不管什么事情,不干就不干,不乱插嘴,不乱评论,更不乱伸手。但他应当干的事情,看准了的事,特别是中央已经决定的事,不管事情多难,也要拼死拼活干出个样子来。

李伯宁不计荣辱,不计名利,答应去挑“三经办”这副担子,但令他想不到的事情还是接踵而来。李伯宁送走了“三峡省筹备组”的大部分干部,留下50个人租了北京市水利局在玉渊潭附近的十几间房子,在极其简陋、艰苦的环境中,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生活的困难大家能够克服,但开展工作必须的资金,却难以解决。国务院主要负责人在宜昌答应的每年各给2个亿的移民费和扶贫款,到北京时由于财政发生困难,减为2000万元。另有扶贫款1000万元,还是由国家计委和财政部分摊的,而且财政部的500万元以后还要收回。另外,计委批准“三峡省筹备组”计划单列后,李伯宁和计委副主任黄毅诚商量好,在“七五”期间,给三峡留了10亿元移民经费。但后来因为“三峡工程没有立项,不能搞移民”给取消了。李伯宁回京后知道这一情况,要求黄毅诚按原协议办事,但这10亿元已经给了别的项目,没办法再调整了。

李伯宁对此很不满,但木已成舟,也只能叹口气而已。此时,“三峡省”的筹建已成为历史,后面开发工作也只是李伯宁工作的一部分,他又把大量精力放到重新论证三峡工程上来。

三峡工程重新论证开始后,成立了以水电部部长钱正英为首的领导小组,根据多方提出的疑虑和问题,设置了14个专题专家小组。在412位专家和顾问当中,有中科院学部委员15人,全国政协委员2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359人。这些专家、顾问几乎囊括了中国有关专家人才中的精华。李伯宁以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三经办”主任的身份,作为顾问参加了论证工作。

三峡工程论证,赞成与反对者各抒己见。要坚持己见,就必须驳倒对方所持的理论依据。这样必然要发生磕磕碰碰,情绪激动。甚至有的人发言后,扭头就走,别人说什么根本不听。本来一个重大工程的科学民主决策,应该是大家心平气和地进行民主磋商,科学探讨,每个参与者都应抱着互相学习的态度,从而提高自己,这样中央才能集中大家的智慧,作出正确的决策。但三峡工程论证的困难是,赞成者讲得有根有据,反对者说得有理有由。甚至有些人对水利和三峡工程从未接触过,也积极参与了这个热门争论。有人还大胆地提出否定三峡工程的“科学”幻想,即解决洪涝干旱可以从空中调水,干旱了可以人工降雨,雨多了可以把云调走。殊不知人工降雨需要有一定的气象条件,加上人为的作用,可以在短时间和小范围内起到一定作用。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大面积的干旱或洪涝,目前的科学还是无能为力。

当然,也有极少数人把中央、国务院对三峡工程的决定,说成是“专制政治”,是“吞噬了科学”的结果……这就是三峡工程论证中所遇到的困难。

李伯宁在这次论证中,可以说是三面作战。一是以顾问的身份在论证小组召开的有关大小会议中,阐述自己对三峡工程和移民的见解。二是以政协委员和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身份,多次就政协经济委员会论证的有关问题积极发言,拒理力争。三是为了使更多的领导和关心三峡的人了解真实情况,他把有关论证材料和自己在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写信分报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及各部委的领导同志,进行呼吁。据秘书事后统计,1990年李伯宁发信400多件,1991年发信700多件。

针对三峡宣传上的不正常现象,批示:“可以下点毛毛雨,进行点正面宣传了。”

王任重是全国政协第一副主席。由于他对1954年长江发大水时保卫武汉和荆江大堤有亲身体会,并开始认识了李伯宁,因此对三峡工程情有独钟。在第六、第七届政协期间,是他要李伯宁担任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并多次鼓励李伯宁在政协多做些解释工作。全国政协对三峡工程争论最大、最激烈。但王任重一直旗帜鲜明地主张早上三峡工程。

据李伯宁回忆,王任重在生前多次向中央表示,他要毛遂自荐去当三峡工程的总指挥。1986年2月,王任重要李伯宁陪同他去三峡库区考察,了解移民试点情况。为及时了解情况,王任重差不多每一两个星期就叫李伯宁向自己汇报论证的情况,及时了解三峡论证的动态。并颇有信心地鼓励李伯宁说:“、是赞成上三峡的,有人说三道四、颠倒黑白,南宁、成都会议我是亲自参加的,小平同志也是积极支持的。他不是说过吗,有人说三峡是个政治问题,而不上三峡是更大的政治问题。是积极主张上三峡的,他是搞电的,现在水和电,他都管。三峡这个千秋大业他能舍弃?同志在上海时就表示支持,当时我曾去上海,和上海政协谈起了三峡争论,也谈了我的观点。上海政协向同志汇报了我们谈话的情况。第二天,他来到我住的地方,我们俩又谈起三峡来,他和我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1991年3月20日,在政协七届四次会议讨论全国人大提出的“八五”计划和规划中,李伯宁对报告中只字未提三峡工程,而三峡工程反对者则又出书,又在报上登大文章,心里感到很不舒服。他认为这是三峡工程支持者在宣传上的软弱和失策。于是,他给王任重写了一封信,希望王任重能建议中央,改变在宣传上的不正常现象。3月21日,王任重即把李伯宁的原信转给了党中央,并在信上写道:“转泽民、各位常委和邹家华同志阅。”李伯宁听说后对王任重说:“我是向你乱发牢骚,希望你能促进对三峡工程的宣传工作,你怎么把原件转给了党中央?我对你有什么说什么,但对中央有些话就太不恭了,我觉得心里很不安。”王任重笑着说:“这有什么?我转了你的信,就是同意你的意见,也就成了我的意见,中央是不会怪罪的。”

3月31日,王任重叫李伯宁到他家里去看个文件。李伯宁来到后,王任重把一份文件交到他手里。李伯宁一看,是3月30日对他那封信的批示:“看来对三峡是可以下点毛毛雨,进行点正面宣传了。也应该开始做点准备。请、家华同志酌。”

就在政协七届四次会议期间,李伯宁、魏廷铮、张光斗等10位委员,联名写了一个“建议将长江三峡工程列入‘八五’计划的提案”。当时,王任重立即将这一提案转报给和,引起了中央的重视。批示:“要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先听一次论证汇报。”当年7月,邹家华副总理主持召开了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全体会议,听取了有关人士对三峡工程重新论证的汇报,为三峡工程早日提交人大讨论通过起了促进作用。

力主早上三峡的国家副主席王震,也一直在关注着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1989年4月11日,王震曾给钱正英、李伯宁、魏廷铮三人写过一封亲笔信。在信中说:“长江三峡水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富的资源开发……对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极其重要……”并要求替他请十来位专家,要在两三日内向他进行一次汇报,提供一些数据供他使用。

李伯宁说:我们遵照王震同志的指示,向他进行了多半天的汇报。他听了很高兴。在汇报结束时拦住大家,一定要我们跟他到北京饭店,由他请客吃饭。在饭间,他谈笑风生,大家都为这位老革命家支持三峡工程而兴奋不已。此后,王震又几次邀李伯宁到他家单独汇报过情况。王震的热情豪爽、旗帜鲜明,使李伯宁深感敬佩,并为之鼓舞。不久,专题片《三峡在呼唤》完成剪辑后,李伯宁特意送请王震审阅。王震看后心绪难平,他眼含热泪说道:“我是《三峡在呼唤》的热烈拥护者,我是三峡工程的热烈拥护者。”王震的秘书李慎明把王震的这两句话写给李伯宁,并且打电话对李伯宁说:“我跟王老多少年,从来没见他掉过眼泪,这次看了《三峡在呼唤》录相片,第一次看他这样激动呀!”

随后,王震又给王任重打电话:“你看了伯宁送来的《三峡在呼唤》录相片吗?”

王任重说:“看过了,这不是很好嘛!”

王震说:“我看了有点坐不住啦!任重呀,今年春节咱俩别在北京过咧。咱们到广州去,邀请十来位水利专家开个座谈会,然后咱俩给中央写个报告,建议早上三峡工程。”

王任重满口答应。这个春节,两位老革命真的就和十来位水利专家去了广州。他们在节日的气氛中,讨论了几天三峡工程,随后便给中央写了报告,建议早上三峡工程。

1990年9月,王震因病住院。在治疗期间,他仍然放心不下三峡工程,便叫秘书李慎明问李伯宁三峡最近的情况。于是,李伯宁给王震写了个汇报信,汇报了三峡工程的论证进展情况,反驳了一些人的错误观点。希望对三峡工程早日决策,并建议为节约移民经费,扩大开发性移民试点工作应早日进行等。王震在医院看了李伯宁的汇报,立即将信转报中央,他附信说:

总书记、总理同志:

现将李伯宁同志给我的来信转呈你们一阅。

我完全赞同李伯宁同志信中的思想。

我虽然没有分管过三峡的有关工作,但几十年来接触过许多水利专家学者,与伯宁同志也谈过数次,并几次到实地看过。凡是参加过这一工程勘察的专家基本上都主张早日上马。与此相反,没有参加勘察工作的、也不懂水利的一些所谓“专家”,则拼命反对。

大江滔滔,日夜不息,每年相当多少万吨煤炭的丰富水力资源付之东流,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如果几十年后再遇到特大洪水,那将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和政治损失。

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我们完全相信总书记、总理能代表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下定这个决心,使三峡工程早上马。我也完全相信,在你们的正确领导下,把这件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圆满、光荣地完成。这对全党、全国人民将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王震的这封信,还得到了李先念的赞同。李先念的秘书许克有写信给王震的秘书李慎明,转告了此事。

14个专题组的412位专家与有关知名人士,经过两年零8个月的艰苦努力,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三峡工程经济效益高,经济评价指标好,虽然总投资较大,但建设中期即可以发挥效益,后劲大,对实现长远经济战略方针目标有利。根据综合经济分析,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建议早作决策。”

曾经参加过此次论证的一位移民专家告诉笔者,14个专题论证材料堆起来有一米高。

在14个专题组中,有7位专家对本组的结论持不同意见,因而没有签字。但在论证小组的论证材料中,对所有专家和顾问的不同意见,或是反对意见,都全部上报国务院,并提请审查。

至此,代表我国三峡工程最高水平的这场重新论证,马上就要画上圆满的句号。

虽然全国人大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但对三峡工程和百万移民来说,这不是句号,而只是开始

1992年,李伯宁和他领导的“三经办”与川、鄂两省及所辖的地方党委、政府紧密配合,在移民试点工作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第一,为探索农村移民安置的出路,投资1亿多元开发了14万亩经济园林,大多种植了柑桔、板栗、柚子、茶叶等干鲜果类或经济林木。按原定的每个农村移民给一亩经济园林的安排,有些直接分配给了试点农民,他们高高兴兴地搬了上去,盖起新房,安居乐业;有些还由生产队暂时管理,等待正式搬迁时再供分配使用。

第二,投资5000多万元,支持创办了28个工业试点,通过探索工厂更新改造和从工业上安置移民。

第三,进行城镇搬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3亿多元用于搬迁城镇的“三通一平”建设,其中修建道路37条,157.79公里;建设桥梁6座,总长802米;建水厂一座,日供水11万方;兴建供电工程4处;还进行了部分邮电、通讯等工程的建设。

第四,先后投资1700万元参与三峡工程有关项目的勘测与论证,并对两万人次的移民,进行了种植柑桔等经济林木的实用培训。

让李伯宁颇感欣慰的是,通过八年移民试点工作,不仅推动了三峡移民试点的进程,更重要的是丰富和完善了开发性移民方针的内涵。何谓开发性移民?李伯宁以其切身体会,作了如下解释:我认为主要是利用移民投资(除去必须的一次性补偿部分),充分开发利用库区丰富的土地、矿产、旅游和与之相配套的第三产业资源,由国家给移民提供稳定的生产、生活出路,使移民安居乐业,最终步入长治久安的富裕之路。并根据三门峡、丹江口、新安江等水库的经验与教训,尽可能不远迁外省,以避免在几代人、几十年后返迁闹事,影响社会安定团结。不只是按淹没的实物指标定出个赔偿标准,发给移民赔偿费就万事大吉,而是人民政府对移民负责到底。

1992年2月14日至19日,国务院在京西宾馆召开了三峡移民试点工作会议。这个会议由国务委员、三峡移民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主持。大会不仅高度评价了三峡工程八年移民试点工作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而且决定扩大三峡工程移民试点,加快三峡工程移民进度,并从当年开始加大移民试点投入。

当年3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受国务院委托,在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上,代表国务院作了《关于提请审议三峡工程议案的说明》。

4月3日是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的最后一天,聚集在人民大会堂的2633名人大代表,对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案进行表决,结果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获得通过。至此,构想70余载,勘察50多年,论证40个春秋的盖世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终于走完了曲折、漫长而辉煌的里程,跨入了崭新、艰巨而浩瀚的年代。

虽然全国人大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但对三峡工程和百万移民来说,这不是句号,而只是开始。与三峡工程构想同龄的李伯宁,期望多年的愿望如今可以付诸实施,他很是高兴。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有40多年工作经验的水利老兵,他深知库区移民的艰巨性、复杂性,几十年来库区移民的历史教训,他很清楚。但李伯宁对哪一个库区的移民,都没有像对三峡移民这样,下过如此大的力气。李伯宁在整整八年期间,在库区爬山越岭进行调查研究,和移民促膝谈心,商讨让移民脱贫致富的出路。八年移民试点的成果,最终得到了移民的拥护,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肯定和赞扬,甚至得到了一些认为三峡移民是个无底洞的人的认同。但李伯宁清醒地认识到,有了八年移民试点经验,这与百万移民大规模搬迁是两码事。三峡开发性移民试点,是为了给三峡移民探索出路,它可以成功,也允许失败。但三峡百万移民按规划正式搬迁,则只能成功,不允许失败。因为我们没了改正的时间,失败则会造成社会问题,关系到三峡工程的成败,损害党和国家的崇高威信。为化解这个困难,李伯宁反复思索,三峡工程是关系我国全局的头号工程,它不只是四川、湖北两省的事,也是全国人民、各行各业、各个省区市的事。特别是三峡移民这个难题,应该动员全国进行对口支援。想到这里,李伯宁立刻向国务委员、三峡移民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作了汇报,建议召开一个全国对口支援三峡移民会议。这个建议得到陈俊生的赞同。

1992年3月27日,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国务院对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出了《关于开展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对口支援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在安排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其他投资开发项目,以及在横向经济合作、引进外资、人才培训、干部交流等方面,对三峡库区各县(市)移民工作给予支持。国务院各部门在安排计划时,要给三峡库区移民多摆些项目……”《通知》最后提出:“国务院三峡工程移民试点领导小组,拟在今年适当时候召开会议,总结交流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对三峡库区移民对口支援的经验。”

在当年8月11日,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对口支援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委员、三峡移民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致开幕词。他讲述了兴建三峡工程的战略意义,指出三峡移民是三峡工程中最艰巨、最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

邹家华副总理作大会主题报告,他深刻阐述了全国对口支援三峡移民的重要意义,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部门要用改革精神在农业、工业、科技、商贸、旅游等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向三峡地区进行对口支援和开展横向经济联合,要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迅速制订一个长期和近期计划,抓紧进行。他强调“移民资金要用活,要考虑能投入、回收、再投入、再回收,进行滚动良性循环”。他再次举出万县日用化工厂做例证,“移民经费滚动增值,并回收利用的办法很好”。他强调,“在农村移民安置上,要以土地为根本,要依靠开发大农业,不能丢掉农业这个基础”。

他还指出,“总书记和总理批示同意,力争从1991年起,用十年时间,使大部分或绝大部分移民搬到淹没线以上”。邹家华告诉与会人员:“今天上午,国务院召开了汇报会,有四川的、湖北的、北京市的同志发了言,李伯宁同志作了汇报,总理听了汇报以后,作了重要指示,对会议作了很好的评价,对今后的工作和要求,以及政策都作了明确指示。我今天的讲话,就是根据会议讨论的情况和总理指示讲的。”

到三峡视察,大家纷纷要求和总理合影留念,唯独不见李伯宁

1993年1月,中央发出1号文件,宣布“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简称三峡建委)成立。鉴于三峡工程的重要性,根据邓小平的指示,今后谁当总理谁是三峡建委主任。这样,就当上了三峡建委的第一任主任,副主任有副总理邹家华、国务委员陈俊生、川鄂两省省长,专职副主任为郭树言和李伯宁,委员为国务院各部委主要负责人,三峡建委的顾问是钱正英。三峡建委下设办公室、中国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三峡移民开发局。这样,三峡工程的万钧重担,压在了每一个责任者肩上。

为使三峡大规模移民有法可依,李伯宁根据八年移民试点经验,组织编写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草案)》。1993年6月29日,朱基副总理受总理委托,主持召开了国务院第六次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草案)》。1993年8月19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草案)》。从此,坝区和库区的移民工作进入了正式实施阶段。

1993年12月下旬,李伯宁陪同到三峡坝区进行视察,这是他第七次陪同总理到坝区来了。这次来,他有说不尽的感慨和喜悦。大家在中堡岛上纷纷要求和总理合影留念,唯独不见李伯宁。这时,的夫人朱琳看不到李伯宁,就到处找他。原来,李伯宁在标有“坝轴线”的标牌前默然沉思。

这时,朱琳喊他:“伯宁同志,大家都和总理照相,怎么就不见你,跑到这儿愣神来了。”

三峡工程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51.02

1引言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以下简称三峡工程)是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配置和生态与环境保护等巨大综合利用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经过反复论证,采用175m水位作为三峡工程水库的正常蓄水位,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三峡工程建设坝前蓄水水位至175m,淹没涉及湖北省和重庆市的20个区县2座城市、11座县城、116座集镇、277个乡(镇),规划搬迁移民124.55万人,移民静态补偿补助资金约529.84亿元。

三峡移民工程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其核心是:“统筹使用移民资金,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妥善安置移民,使移民的生产、生活达到甚至超过原有水平,为三峡库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条件”。三峡移民工程投资保障了百万移民工作的顺利完成和移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库区和谐稳定的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城乡风貌和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三峡移民补偿投资,带动了库区的经济发展,投资管理的有效实施进一步扩大了移民投资的乘数效应。同时,各级政府以三峡移民工程为契机,对库区产业发展推行了一系列优惠与对口支援等政策,促进了库区产业结构升级和三次产业的稳定发展,在三峡库区各区县生产总值节节攀升的同时,移民个人收入也相应增加。因此本文通过相关实证研究深入分析三峡移民工程投资对移民收入水平提高带来的促进作用,对于研究三峡移民工程投资的投资效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模型建立与数据分析

本文建立的模型为计量模型,模型涉及的变量有4个,分别是三峡移民工程投资累计完成额(Y)、三峡库区人均可支配收入(X1)、三峡库区恩格尔系数(X2)、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X3),计量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2.1三峡移民工程投资累计完成额(Y)

通过查阅重庆市统计年鉴,得到三峡移民工程投资累计完成额,其具体情况见表1。由此可以看出三峡移民工程投资累计完成额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1年的2942280万元上升到2009年的4142745万元,总体上涨幅度为40.8%。

2.2三峡库区人均可支配收入(X1)

通过对三峡库区移民样本户家庭的基本情况进行监测,得到三峡库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数据见表2所示。从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看出三峡库区移民的收入水平均得到了提高,从2001年的2245元上升到2009年的4548元,上涨幅度达到了102.6%。

2.3三峡库区恩格尔系数(X2)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一个家庭收入越少,用于购买生存性的食物的支出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通过对三峡库区移民样本户家庭的基本情况进行监测,得到三峡库区恩格尔系数的相关数据见表3。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是总体而言,从2001年的0.49下降到2009年的0.41,这从恩格尔定律方面说明移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4结论与讨论

本文从三峡移民工程投资对移民收入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方面出发,构建了基于三峡库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和三峡移民工程投资累计完成额这四个变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从分析结果来看,三峡移民工程投资累计完成额与反映移民收入水平的三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较为显著,随着三峡移民工程投资累计完成额的增加,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会增加,恩格尔系数会因此降低,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会上升,由此说明三峡移民工程投资能够促进移民收入水平的提升。

作为一项举世瞩目、任务艰巨的大工程,三峡移民工程投资保证了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的实现,它实现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尤其对提高三峡移民的收入及生产生活水平产生了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素环.三峡移民就业与库区经济发展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朱农.三峡工程移民与库区发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3] 陆远权.移民教育与移民经济――基于三峡库区移民就业及家庭收入的实证分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22(5):1.4.

[4]郎永建.三峡库区城镇移民的就业与生活现状[J].统计与决策,2005,(7):51.52.

三峡工程论文例9

三峡地域历史悠久,文化丰厚。早在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中,考古挖掘就已展开,但作为一次绝无仅有的大规模的地面、地下文物抢救工程,则是三峡工程兴建时启动的。权威部门确定的文物点达1087处,其中地下文物723处,地面文物364处。从挖掘疏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层面上讲,三峡文化开发不亚于三峡工程兴建,它是当代中国无与伦比的文化开发工程。伴随三峡工程的兴建,三峡库区大规模的文物抢救性挖掘保护工作也紧锣密鼓地进行了十年。截至2005年底,地下考古发掘面积达110.7万平方米,已出土珍贵文物9000多件,一般文物17万多件。这是三峡地域有史以来从社会层面开展的一次全峡范围内的特大规模的文化资料收集活动,有效地保护了这一地域的文化宝藏。

三峡地域文化宝藏的挖掘保护,对研究开发三峡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作为华夏祖先聚居之地的长江三峡,山险水恶,交通闭塞,“蛮夷”聚居,开化甚缺,不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中心,倒是历朝历代贬罚官吏的去所。明代修志以前,这里发生的人和事,除在浩瀚的历史文献中依稀可见之外,很难有完整系统的文字可考。要再现那漫长的历史脉络,除在历史文献的大海中捞针之外,就要靠收集民间传说,考察古代遗存,翻阅贬官诗文,挖掘地下“天书”。长期以来这项工作除个别学者尚有涉猎外,就整个社会层面来说进展甚微。正是兴建三峡工程,为挖掘整理、研究开发三峡文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随着诸多重要考古的发现和不同历史时期文物的出土,披在长江三峡灿烂历史文化上的神秘面纱才被人们撩开,漫漫的三峡历史文化脉络也才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峡工程论文例10

1 丰富多彩的三峡库区文化资源

三峡库区文化资源指固兴建三峡枢纽工程而形成的,西起重庆江津白沙镇,东到三峡大坝坝址宜昌三斗坪这一长约700公里、面积约1081平方公里的巨大水库及周边地区内各种凝结着丰富文化精神的社会人文资源。在这里,优美瑰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和独具特色的民俗、宗教、饮食文化等,奇妙地构成了一条灿烂辉煌的文化长廊,正所谓“三峡文化,国之瑰宝”。具体他说,三峡库区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一、文物古迹。包括巫山猿人遗址、大溪遗址、巴王墓、黄陵庙、白帝城、大足石刻、涪陵白鹤梁等75处人文景观资源和1.2万多个文物点。二、三峡工程文化。主要包括围绕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而出现的七十年梦想、四十年争论,全民族决策这段应该珍藏的工程史话,三峡工程的建设及其意义,下个世纪三峡工程及库区建设的展望等内容。三、历史文化名人及文学艺术。主要包括三峡地区以屈原为代表的一大群本土历史文化名人及其名著;以李白、杜甫、陆游为代表的一大群对三峡地区文化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的历代历史文化名人及其名著;以及围绕三峡的奇山异水而产生的民间神话传说、民歌民谣等。四、三峡民俗宗教文化。主要包括生活在三峡地区的土家族、苗族的民风民俗,以及在三峡地区颇为流行的巫教、佛教、道教、天主教等宗教文化。五、饮食文化。主要包括三峡腹地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享誉世界的川菜文化,源远流长的重庆火锅文化等。

2 举世瞩目的三峡库区工程

梦想70年,争论40年的三峡库区工程建设举世瞩目。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实业计划》中就提出了开发三峡水力资源;改善川江航运的设想,1924年他在《民生主义》中进一步强调了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重要性。30年代初,国民党政府正式开始研究三峡工程,40年代中期,又邀请美国著名高坝专家萨凡奇来华,经现场查勘,编写了《杨子江三峡计划之初步报告》,建议在宜昌上游建坝发电。直到1947年,国民党政府在军事上江河日下。才最终停止了三峡工程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虽然在一定的阶段受到过左的干扰,但是有关三峡工程的科研、设计和试验工作,从未停止过。1992年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议案,经过70多年的艰难岁月和风雨历程,修建三峡工程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开放形势下,由梦想变成了现实。从此,三峡库区倍受世界瞩目、全国关注,自三峡合拢现场直播的那个时刻起,三峡的点点滴滴都会引起我们的心动。目前,三峡库区工程建设、三峡库区百万移民、三峡库区对口支援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据悉,国内外诸多企业进驻三峡库区,世界500强企业的200强投资于三峡库区。

3  重庆图书馆应建立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馆藏

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是在特定区域、特定经济和文化条件下产生的,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这种具有特定地方文化特征的文献资源,不仅能有效地为本区域的社会发展服务,而且还能促进人类社会不同社会文化需要的交流与发展。以收藏文献资料和传播文化信息为己任的公共图书馆,收集、整理与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正是它的使命之一。重庆图书馆无论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目前的状况,还是从它的特色文献资源建设、自身今后的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应承担起建立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馆藏的重任

3.1 重庆图书馆所处的位置

1997年直辖后的重庆,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总面积约8.24万平方公里,三峡库区70%以上的面积都位于重庆辖区内。重庆图书馆是重庆市立公共图书馆,位于重庆市中区内。重庆市有43个区县公共图书馆,其中属于三峡库区范围内的图书馆就有22个。此外,还有部分位于三峡库区周边地区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有的位于长江三峡的黄金旅游热线带,有的位于部级或省级风景名胜区,有的位于各类文物、遗迹、遗址区,这里琳琅满目的古今人文景观,荟萃了巴渝文化、抗战文化、宗教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的风采。而万州、云阳、开县、丰都等区县又位于三峡库区建设中心,是承担三峡工程百万移民任务最重的地区,备受世界关注、全国关注。

3.2重庆图书馆目前的状况

重庆图书馆是始建于1947年的老公共图书馆,曾经有过辉煌的昨天:丰富的馆藏使它居于全国五大公共图书馆之列,古籍善本书、抗战时期出版物、联合国文献三大馆藏特色使它以文献优势馆自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文献和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与社会化,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通讯、信息存储等新技术的运用使图书馆事业得以迅猛发展。然而,近几年来,重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窘态:在1994年文化部对全国市级公共图书馆评估中,仅列倒数第2位;在1998年文化部对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评估中,综合地位差不多退到了未位,有13项指标不能达到最低评估标准,而吃了“鸭蛋”;2000年国家文化部举办“读者喜爱的图书馆”评选活动,重庆图书馆甚至连参评资格都未能获取!如此揪心的局面,致使读者人数不断萎缩,馆内职工人心涣散,人才流失严重,1995年至2OOO年上半年共流失了硕士研究生1人,大学本科生10人,专科生10人。固然,造成如此尴尬与无奈的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政府投入偏少、馆舍条件差、硬件设施落后……,但作为重庆图书馆自身也应认真而深入地反省思过,痛定思痛。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重庆图书馆要进步要发展,绝不能固守旧有的工作思路与模式,必须走“创新”之路,而搞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正是目前公共图书馆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摆脱困境的出路之一。

3.3 重庆图书馆应开辟特色文献资源建设

何谓“特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的《现代汉语字典》的解释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色彩、风格等。就图书馆馆藏而言,也就是指“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缺我全”,总之,就是要有与众不同的为社会大众所需的别开生面之处。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本地区独特的社会文化资源,建立特色馆藏,开展特色服务。在国外,有许多特色图书馆,比如,日本歧阜县立图书馆拥有8万幅世界各地分布图和地图资料。该馆为此专门设立了世界分布图中心情报室,一方面对世界分布图、地图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做成数据库;另一方面通过分布图情报系统,按用户的要求进行加工、组合做成新的分布图或地图。在国内,不少公共图书馆也设立了特色资源中心,如,深圳图书馆的时装图书馆,绍兴市的鲁迅图书馆,宜兴市的紫砂图书馆等等。在目前众多公共图书馆经费紧缺的情况下,搞特色馆藏、突出重点应是一些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一条基本原则。

重庆图书馆长期以来以古籍善本书、抗战时期出版物、联合国资料这三大特色馆藏而自居。但是,自从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等地的图书馆成为联合国资料寄存中心后,重庆图书馆馆藏的第三大特色实际上已不复存在,再看看静静躺在书库里、大多处于破损状态的古籍善本书,我馆虽然拥有古籍线装书5万余种,然而,孤本只是很少数,绝大部分资料国内其它图书馆也有,一旦这些馆抢先上网,形成规模,重庆图书馆馆藏的这一特色也将失去优势。至于抗战时期出版物,虽然我馆在几年前就多次讨论过开发其资源、发挥其特色的问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抗战时期出版物仍未走出“深闺”。据悉: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目前正在开展对“民国时期出版物”(其中包括抗战时期出版物)的调研,继而将在全国开展“民国时期出版物”的缩微工作,然后将向外发行、出版。呜呼!重庆图书馆又一馆藏特色处于岌岌可危之境地也。

从目前情况看,重庆图书馆要立即着手靠自己有限的力量来开发古籍善本书、抗战时期出版物,困难重重:首先,经费是个大问题;其次,人才资源跟不上。当然,并不是说就放弃对这两大特色馆藏的开发,以笔者之见,重庆图书馆不要固守旧有的三大馆藏的老路子,应摆脱束缚,放开眼光,建立第四大特色馆藏——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馆藏。

4         如何建立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馆藏

4.1成立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馆藏小组

馆里选出富有开创精神、业务能力较强之人,成立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馆藏小组,专门从事这些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开发工作。并制定出详细的关于三峡库区特色文献收集方法、收集范围、收集类型、收集重点、开发原则等一系列的制度。此外,应向上级申请经费,获得专款,如果暂时不能获得专款,也应明确每年购置三峡库区特色文献经费占全馆整个购书经费的比例。目前,我馆虽开设有地方文献阅览室,也藏有部分有关三峡库区的文献,然而要建立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馆藏仍需做大量艰苦而细致的工作。

4.2扩大宣传,加强收集三峡库区特色文献的力度

争取地方立法或地方发文,确立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以此获得重庆市各新闻出版机构的大力支持。另外,加强与各三峡库区区县图书馆的联系,同他们一道共同收集三峡库区特色文献。目前,已有部分库区区县正式发文,确立了当地地方文献向重庆图书馆呈缴的制度。此外,应广开渠道、多方收集,比如:上门收集、信函收集、交换收集,在各种以三峡库区为主题的座谈会、新闻会、学术研讨会、展览会上现场收集等。

4.3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契机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高瞻远瞩、统揽全局、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成了举世瞩目的亮点,中央支持的重点,全国关注的焦点,西部唯一直辖市重庆,特别是三峡库区更是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投资者的目光。为了更好地吸引国内外商人、企业家来三峡库区投资建设、共同发展;吸引国内外明星企业、名牌产品来库区安家落户,国务院、重庆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着力改善库区投资环境,为发展库区经济,扩大移民安置容量创造有利条件。那些已到或准备到三峡库区投资建设的商人、企业家必定要了解三峡库区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重要信息资源,作为向社会提供这些信息资源的公共图书馆,应该抓住机遇,扩大自己的影响,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5如何开辟特色服务,发挥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馆藏的优势

5.1 编制剪报

编制剪报无疑是目前公共图书馆开展特色服务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它经费投入少、信息出台快。针对性强、对工作人员能力要求相对较低。我馆订有1400余种报刊,占全国核心报刊的83%以上,其中三峡库区的地方报刊也有多种。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馆藏小组可派1~2人专门编制有关三峡库区信息的剪报,供重庆及全国各地社会各界参阅。

5.2  制作数据

全国图书馆信息网络化建设及文献资源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各图书馆建立自己的特色文献数据库,以自己的特色馆藏入网。我馆应在逐步形成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馆藏的同时,逐步建立起适合计算机网络需要的特色文献数据库,数据库可建三峡库区特色文献目录数据库、摘要数据库、主题专辑数据库等。

5.3  撰写专题综述、决策建议

剪报是对三峡库区特色文献的粗加工,除此之外,还需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对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进行深加工。首先做好市场调研,根据社会热点,经济重点撰写专题综述、决策建议,供重庆决策首脑机关参阅,供重庆一些地方企业参阅。

5.4  出版书籍

通过市场调查,了解社会情况,可与重庆或全国的出版机构共同开发、出版有关三峡库区的各类书、画,既可选择一些通俗易懂、普及性的题材,如:《三峡库区文化系列丛书》、《新三峡与旧三峡》等。又可选择一些具有较强学术性的题材,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工程》、《三峡库区人防问题》等等。

5.5  开展系列活动

可聘请有关学者与专家,举办以三峡库区为主题的讲座;组织评选三峡库区优秀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的活动;举办反映三峡库区文化、经济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展览;成立三峡库区文化沙龙等,让更多的人了解三峡库区、认识三峡库区,同时,也扩大重庆图书馆自己的影响。

5.6  开发特色旅游文化产品

1992年4月,全国人大做出了兴建三峡库区工程决定后,国际国内掀起了长江三峡旅游高潮,旅游在逐渐成为三峡库区经济的一大支柱。图书馆可与旅游部门合作,利用自己丰富的文献资源,深入挖掘三峡文化的内涵,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如,旅游小纪念品、旅游宣传小资料等。目前,三峡库区的旅游大多停留于低层次的“乘船观光游”,图书馆与旅游部门可对三峡库区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考察,开辟一些科考探险、了解风土人情等专项旅游和特色旅游线路。

参考文献

(1)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西部大开发百问学习资料,2000.4

(2)郑敬东,中国三峡文化概论,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6.7

(3)黄济人,三峡工程议案是怎样通过的——一个全国人大代表的日记,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9

(4)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