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共享经济的思考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3 16:28:45

共享经济的思考

共享经济的思考例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16-02

一、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源起

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指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计划建设5 000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012和2013年分两批开展原有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审遴选工作。现2 659门国家精品课即使全部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2014和2015年还有近2 500门课程可以跻身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行列,是高等院校精品课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

目前,黑龙江高校精品课建设在全国仍处于平均线以下水平,现有国家精品课程2 659门中,黑龙江省仅有76门,占全国的3%。特别是在农林经济管理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尚未取得0的突破,农林经济管理类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也处于空白,与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培养优秀农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东北农业大学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农业经济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其课程体系结构中居于重要地位。其教学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的教学,而且关系到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学习热情,对实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同时,这门课程对其他涉农专业学生的作用也很突出,有利于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但是由于教学计划和学时数的限制,学校只将农业经济学课程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设为必修课,在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工商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设为选修课,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开展自主学习模式下“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经济学课程的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使农业经济学课程完成以教师为服务对象,到以高校学生与教师为服务对象并兼顾社会学习者的转变。不仅可以鼓励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还可以借助各方优势,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传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建设丰富多样的网络课程资源,涉农专业学生可以通过点击网络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农业经济学课程,通过习题训练等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作为社会学习者的农户、农业企业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资源了解一些相关应用知识,如农产品期货买卖、农业合作社等,使课程特色鲜明、实用性更强,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

二、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考

(一)完善课程全程教学录像资源

全程教学录像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要指标,教学录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载体,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录像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关键。根据国家教育部文件要求,教学录像要按教学单元录制,声音和画面要同步,字幕要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规范字,采用mp4格式。目前农业经济学18个教学单元,在课程教学录像内容方面,应注重农业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系统化,同时,面向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把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时加入讲课内容中,增强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增加定量分析和案例分析的内容,尽可能使用实际数据和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如结合黑龙江省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涉农部分,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专业期刊、专业网站,鼓励学生阅读学术专著,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并注意向学生介绍各种不同学术观点以及尚无定论有待探索的问题,特别是具有理论前沿性的观点,以打破学生过去长期形成的唯一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批判,善于发现新问题,使其创造性潜能尽量地发挥出来。

(二)修改教材、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辅助材料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对教材的要求是选用国内或国际一流同类院校的经典教材或规划教材,目前,与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教材蓬勃发展的态势相比,作为农业院校经济管理学院最为重要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农业经济学教材建设明显相对滞后。现在使用最多的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的3部教材,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内容更新慢,侧重于某些农业经济问题现象的描述和经验总结,缺乏从经济学视角解释农业经济问题的分析等问题,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对教材要进行修改完善,在已有规划教材基础上加入两部分内容,使农业经济学授课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为基本理论知识,即用经济学基础知识解释农业经济问题,一部分为介绍国外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最后一部分以专题的形式讨论农业经济基本理论。

教学辅助材料内容涵盖课程的教案、教学日历等教学文件、课程指导、电子教材、作业习题、试题库、典型案例,重点难点、前沿专题等内容,以学生阅读为对象,这些内容具有基础性、系统性、适应性和易用性等特征,结合课程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

(三)创建网络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网上互动

通过创建农业经济学网络教学资源,实现网络互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将不再局限于某一时间,某一地点,而是以其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良好的交互、快捷的通信方式,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提供可能。农业经济学网络资源系统应包括以下活动:自主学习、资源共享、师生交流、信息公告,在线批阅、后台管理等功能。主讲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上传、下载教学资源,以达到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多方位资源共享的目的。通过建立教学网络互动动系统,提供了一个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在线向教师提问,把课堂延伸到互动网络平台,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答疑。由于交流信息的公开,可以避免问题的重复,节约了教学资源。此外,由于网络的特性,师生不受空间的限制,在时间分配上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在农业经济学网站中设置信息公告部分,用于及时向学生传递课程信息,如交作业的时间、考试的时间和地点、课程安排的调整等信息。通过教学网络互动系统,学生可及时地将作业上传,而教师也可以及时进行批阅,及时进行信息反馈,节约师生信息传递的时间。

(四)改革考试考核方式,加强对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考评

为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引导学生适应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将对教学考核方式进行创新。由现在单一闭卷笔试模式转变为多元化考试模式,分散成绩的构成,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努力探索口试、案例分析、实践报告、论文、闭卷、开卷、半开卷、问题情境等多种考试形式,既考核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综合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使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有更大的发挥余地。

三、 结束语

通过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达到以下目标:一是更新和优化教学资源。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对能反映现有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进行更新和优化,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和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二是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更新完善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内容,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是丰富和完善的教学内容。经过建设,形成能够涵盖农业经济学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特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四是融入最新的实践教学成果。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不断更新,融入最新的教学成果,前沿、热点问题等内容,充分反映课程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教学风采。

参考文献:

共享经济的思考例2

2016年中央首次在: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共享经济”这一概念。共享经济是传统商业模式向新型企业金融模式的转变,其实质是企业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融资行为,将闲散资金集中利用的资源优化配置过程。共享经济与融资存在一定区别,融资的资金融出方以获取资金收益为目的将资金出借,并存在与收益相当的风险,例如购买股票、基金、债券等;而共享经济给予资金出借方的不是资本收益,而是消费需求,以共享单车为例,出行需求方将资金以押金的形式“出借”给企业,低于市场价的出行成本则作为出借资金的回报。

共享经济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主导的商业模式。这里的消费者需求是指深入消费者衣食住行的主导性需求,消费者具有绝对的主动权,由于交易高度透明,商家无需过多营销。正因为消费者在共享商品时具有高度选择权,共享商品市场才更加简单,确定、稳定。

共享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使用而不占有的循环经济,即传统的理性人经济转变为分享、担当、透明的良性循环经济。消费者用低于市场的价格购买商品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商品的使用权没有排他性是循环经济的重要成因之一。在循环过程中商品的供给者集合了闲置资金获取额外收益,该收益也是降低消费者购买成本的主要原因。

共享经济推动了经济与就业的发展。2015年共享经济领域市场规模达到19560亿元,参与服务者直接员工500万人,间接服务人员达到4600万人。目前较为成功的共享经济案例主要包括百度知道、知乎等知识共享;网易公开课、极客学院等技能共享;P2P网贷、京东众筹等金融共享;滴滴出行、摩拜单车等出行工具共享。

二、共享经济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当前农业产业正积极响应着国家提倡的供给侧改革,基于互联网+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经济共享、农业发展现代化的有力手段。电商的兴起为农业产业经营的上下游共享提供庞大平台基础,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提高了交易透明度。

共享经济对现代农业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如农业生产能够形成良性的循环经济,有利于解决产前资金技术问题、产中土地流转问题、产后侧供给问题等,对进一步形成土地规模化流转、农产品产销渠道多元化、农业金融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提供了高效透明的经济环境。但共享经济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由于农业本身弱质性和农民个体差别,高度透明的共享使得原本存在的地域差别完全暴露,加深竞争程度的同时可能会导致优劣极端化,从而阻碍了现代农业的整体发展进程。

三、共享经济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1.设施共享

设施共享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的共享,由于农业机械设备不同于其他产业设施,使用频率具有集中性的特点,一年中有许多时间农机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又由于农机设备对于农户需要大量资本投入,我国许多小型农户仍处于手工作业的生产阶段,这无疑阻碍了机械化和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为了适应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土地规模化流转,我国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自发组成合作社,初步达成了农机共享的生产模式,但该共享是限于合作社成员之间的局部共享。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与打车软件原理类似的为农机需求供给双方匹配的第三方服务平台,但由于供给方分布不均匀,三方平台服务范围也受到了限制。由于农业产业的弱智性,农业设施可以效仿城市单车的经济共享方案,村政府可以先投资建设农机服务供应站,再以收取合理租金的形式免费为农户提供农业设施的使用权,从而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设施基础。

2.劳动力共享

我国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年劳动力不足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所取得收入远远高于务农取收益,许多信用社纷纷出现了有地无人耕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从共享经济的角度,可为农民工制定一个劳务平台,基于信用社发出的劳动力需求,鼓励农民工在闲暇时间反乡务农,所反之乡不一定是农民工自己的家乡,但必然是所在城镇附近有劳动力需求的乡村。

3.物流共享

农业物流共享是基于订单农业的发展而形成的。无论是种子肥料等生产原料还是农业畜牧业产成品,可在多个村设立一个共享物流的中转站,根据物流中转站辐射的多个村的多个订单进行混合集中配送,通过发挥中转站的地理优势,来减少单一且长距离的运输成本。

4.技术共享

共享经济的思考例3

一个全球性的监管问题

各种各样的共享单车让共享经济在资本寒冬的2016年又火爆了一把。

摩拜单车在2016年9月的C轮中,融资额达到一亿美元。2016年10月,腾讯和高瓴、华平、腾讯、红杉、启明创投、贝塔斯曼、美团创始人CEO王兴等又对摩拜进行了新一轮的投资,而腾讯参与,还预示着未来巨大的导流。摩拜的竞争对手OFO背后的投资方也不弱,除了在出行领域绝对领先的滴滴出行,还有大批投资过滴滴的投资机构。业界期待滴滴出行与OFO产生1+1>2的效应。

除了摩拜、OFO这两个行业内巨头,目前,中国还有深圳的funbike、成都的一步单车、飞鸽、阿里的骑呗,腾讯内部使用的webike,以及传说中的滴滴内部的滴滴单车,此外还有主打电动车的小鹿出行,在重庆投放smart租车的car2go。目前,这些行业正在飞速发展,还处于和监管部门的蜜月期。可以预见的是,恐怕未来仍有监管的麻烦。

中国共享经济遭遇的管制有着多层次的原因,首要的监管动机来源于共享经济模式本身的特点。

撇开共享经济纷繁复杂的技术、商业模式,共享经济最本质的特点在于,通过技术改变了交易成本,移动了交易边界,并且,更重要的是,一定程度上,分摊了甚至消除了固定成本。

比如,相对出租车,滴滴的固定成本已经分摊到车主本身的日常需求,而短租行业,与酒店行业不同,房子本身就是提供者的私产;在餐饮行业,“回家吃饭”APP的供应者,都是居民区的主妇,成本显然较餐馆低。

显然,这些模式必然引发传统模式的强烈反弹,由此形成全球性的监管问题。

除了商业模型和既得利益根本上的抵触外,中国共享经济面临的监管动机还来源于“吃大户”的社会观念:基于维权成本、监管成本等原因,消费者倾向于向更大的企业维权,而政府监管部门则倾向于监管大企业。

以餐饮业为例,中国消费者以往面对,并且习惯了的小、散、乱的餐饮集中在了美团、饿了么这样的大平台上,基于上述原因,以往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可以成为一个问题。再比如,中国消费者早已习惯了出租车低下的服务质量,打车甚至主动问司机去不去某个地方,但如果是网约车,肯定会成为大新闻。这种社会观念就成为推动相关部门管制的原因之一。

更深层次的原因来源于中国社会对个体劳动的观念。共享经济的特征就是物品或服务的需求者通过共享平台暂时性地从供给者那里获得使用权,有人说,共享经济改变人们的产权观念,重在共享而不是拥有。不过,被忽略了的是,人只能共享自己拥有的东西,在共享之前,必须拥有。某种程度上,这是中国共享经济面临的监管的深层次原因。

一般情况下,理论上,政府的存在是为了人们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产权,即拥有权,使用权,由此延伸a生的一系列法律、法案,必然也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现存于各个领域的管制,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交易成本与风险过大,为了保护市场,不得不限制某种类型的交易。一旦技术足以解决掉这些交易存在的问题,生产资料私有这个逻辑基础,必然在法律上演变为放松共享经济。这个过程仍然会很艰难,但法律是自洽的,所以,也是迟早会完成的。

多重监管动机造成了更严厉的监管,而某种程度上,更严厉的监管导致了共享经济领域更集中、更强烈的合并意愿。

2016年,滴滴与Uber的合并是共享经济领域内的一件大事,通过此次合并,Uber可以从中国市场中获益,而滴滴则无可争议的取得了市场绝对领先地位。而从监管角度看,合并起来的市场力量,能够具有更大的政策游说能力。

高层与基层,市场与权力

一般而言,创新动机与利益,都来自于市场,所以,它必然能改善微观市场中的个体福利,这种微观利益累加起来,就变为宏观经济上的好处,但与此同时,它对于传统模式的挑战,伤害的既得利益群体的阻力则主要体现在一个少数的中间层。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表示,某种程度上,高层政府和市场是驱动中国式创新的两大力量,而伤害既得利益所牵涉的相关基层官员则是一个明显的阻力。以滴滴为例,滴滴在微观上改善消费者的福利,并有宏观的就业、供给、消费提升等好处,所以,我们能看到国务院通知中的“出租车改革五原则”中的支持态度与消费者的赞同,与此同时,它伤害的既得利益的反对,则通过具体的监管部门体现出来。这个现象,非常明显的证实了中国共享经济面临的这种“支持vs反对”的政治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在民间力量软弱的情况下,高层的治理权威就成为中国共享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变量。

针对此轮网约车监管,2016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个意见的基本原则有这样几条。首先,是乘客为本。二是坚持改革创新。要求抓住实施“互联网+”行动的有利时机,坚持问题导向,促进巡游出租汽车转型升级,规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推进两种业态融合发展。这个原则希望的是,从业态竞争走向业态融合,从而保护创新。

但遗憾的是,在各地落地的新规中,均不同程度的弱化了这一原则。比如一位基层政府官员曾这样表示:“根据分类管理、错位发展和差异化经营的原则,有序发展网约车,在网约车和巡游车之间设立一道有效的隔离板,将两种业态隔离”。

从这个意义上说,决定中国共享经济的未来走向,社会、高层、基层官员之间的博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除去各种层面的博弈,在共享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挑战既有的监管体制和法律适应边界。比如,此前,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对一起单车私藏案件作出判决,判处当事人私藏行为构成盗窃罪。除此之外,比如wifi共享应用因为安全问题出现用户的银行卡被盗刷的问题、乘客乘坐专车出现安全问题、用户因信任某UGC平台而上当受骗的问题,看似美好的未来,但似乎总有一个坑在等着用户跳进去。

这些负面新闻在提醒我们,共享经济并非打开新世界的万能钥匙,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商业模式,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从属于一个社会的治理体系。因此,有如下三大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是边界问题。并非所有产品都可以共享。比如在银行所留的个人信息,如果共享将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危害。再比如色情交易。因此,对于共享经济的边界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对严重负外部,法律必须明文禁止。

其次是法律困境。共享经济当前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蓬勃发展,但它面临一个很关键性的问题就是――法律制约。法律具有滞后性,对于难以预见的市场创新,现有的法律规定往往会涵盖过度或涵盖不足。一旦利益受到威胁,传统行业的从业者们就会利用这一法律内生缺陷,要求执法者将市场创新纳入到规制范围之内。所以,如果这个法律问题不解决,共享经济可能就会面临发展后劲以及发展空间问题。

再者,便是前文所提到的监管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有了新的监管方式,我们也应当注意其在博弈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可能。经济学家张维迎表示,监管的产生有如下原因。第一个就是监管的人要设租或寻租,要创造自己的权力租金,这是好多国家监管的重要原因。第二个就是有既得利益者要保护。比如说从网约车来讲,传统的出租车行业就是既得利益者,需要保护。“如果政府对网约车进行监管的话,未来网约车公司本身就可以变成一个既得利益者,这是我们要防止的。因为一种监管一旦形成以后,自身就变成防止新竞争者进来的屏障,被监管者就会和监管者合谋起来。现在看来我们特别讨厌别人监管我们,但是我也要提醒一旦你被监管以后,你就跟监管者变成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了。”

人性与制度之锁:喜剧与悲剧

从客户的角度讲,共享经济最大的挑战是信任。其实比起网上购物、社交网络等“前辈”项目,“共享经济”被网友接纳一点儿困难都没有。电脑和智能手机成了人的延伸,越过障碍连接在一起。陌生人在虚拟空间形成社交网络,分析自己的故事和想法,回捅鹑说钠缆邸T谀憷次彝的过程中,信任就达成了。

“共享经济”开始之前,互联网已经高度透明,网友们前所未有地信任陌生人。可如果市场规模巨大、有涉及到线下的实质往,这种信任就太脆弱。2013年12月,旧金山发生一起造成一死两伤的车祸,遇难者家属了Uber,称肇事司机在事故发生时正在使用Uber应用而分散了行车的注意力。2014年12月,一名印度的Uber司机因涉嫌女乘客而被逮捕,他在3年前就因涉嫌罪被逮捕过,但当时因双方达成和解而没有被判刑。Airbnb早在2011年就发生过房客把房主家洗劫一空的信誉危机。

共享是悲剧还是喜剧,在“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模式出现之前,专家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几轮的讨论。最有名的是1968年生态学家哈丁的论文《公地悲剧》,假设牧场对所有人开放,每个人都过度放牧以获得最大利益,最后导致草场退化。哈丁的结论是:“虽然每个人普遍克制对大家都有利,但个体受到各种刺激却常常阻碍那样的结果成真。”解决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取消共享,变成私人化,一种是政府管制。

共享经济的思考例4

1 共享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共享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企业可以通过利用共享经济平台,为企业寻找到更加优秀的人才,在共享经济平台中,企业用工信息,并按照一定的条件和标准对应聘者进行筛选,从而将合适的人员安排到最佳的岗位,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人才的潜能也能真正发挥出来,从而保障企业的稳定运行,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1.2 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

在共享经济时代下,企业中的员工并非全部归企业管理,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有的员工是通过其他途径到企业中工作,只负责企业的某项工作,而企业不需要对这些员工进行培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发生了变化,管理成本也因此降低,人力资源利用率得到了提高。这是共享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举措,同时也是人力资源能够高效利用的真实体现,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言,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3 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新时期下,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能否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标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很大一部分是人才的竞争,即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是否有较高的配置,如何调动人力资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化价值,以应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难点问题,确保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在共享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即为降低企业成本增加经济效益,而这在无形中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促进着企业的蓬勃发展。

1.4 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在共享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在无形中会对员工思想、行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员工树立了创新的思想观念,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岗位工作中,会更加敢于尝试,勇于创新,通过创新的思想来付诸实践,从而改变现有的工作状态,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起着推动作用,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因此提升。

2 共享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在共享经济时代下,各行各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加明显,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有一席之地,企业要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做好统筹规划。现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问题颇多,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与现阶段共享经济时代的内容相差甚远,由此导致了管理工作效率不高,从而阻碍了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共享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不高,但是工作任务非常繁重,业务量也是有增无减,所以更需要不断扩大人力资源队伍,培养一支综合素质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人力资源队伍迫在眉睫。但是在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在共享经济时代下,相关管理工作并没有与发展要求相吻合,缺乏创新的理念,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没有发挥出来。

3 共享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趋势和创新优化途径

3.1 共享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趋势

在共享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趋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管理思维模式发生了改变,管理手段也发生了变化,传统守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复存在,管理思维模式的调整,保障了人力资源管理总体水平的提升,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再局限于对人的管理,而从整体工作布局进行着手。在共享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各个因素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这些管理因素进行重新调整和整合,充分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行之有效,从实际出发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从而推动企业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只注重对人进行管理,完全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本身,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所以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发挥。在共享经济时代下,由于共享性这一显著特征,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围得到了不断的扩大,管理界限趋向模糊,这给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无限的可能,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和全面。在共享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的内在价值逐渐被挖掘,同时也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之下,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众多,而这时正是人力资源管理价值发挥的有效时机,从全局进行管理,针对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措施,从而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不断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挥人力资源的内在价值,才能确保企业平稳良性的发展。

3.2 共享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优化路径

3.2.1 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共享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必须要以提升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在共享经济下,市场处于开放性的状态,开放的市场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熟知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要能对所涉及的领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注重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培养,不断学习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并能够对现有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以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健康的开展。3.2.2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共享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完善非常重要,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的根本。要在立足企业自身发展实际的情况下,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提高用人标准,对应聘者的素质要进行综合的考量,即能力测试,这其中包含面试以及笔试等,以确保其能够完全胜任岗位工作,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完善,要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以人力资源的实际需求为根本,在不同发展阶段要制定与之相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制定没有一个定性的标准,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不断优化调整,以最终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为目的。最后,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的过程中,要从整体进行把握,从局部进行着手,注重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整体提高。3.2.3 构建“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平台在共享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必须要与时俱进,结合互联网的相关特性,建立共享应用平台,以不断拓宽人力资源管理范围,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构建“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平台,是共享经济时代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趋势,通过应用平台的建立,不仅能够加强各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和沟通,而且也是更好完成上传下达的重要平台,在无形中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通过应用平台,部门和员工可以直接将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上传,信息的时效性更强,企业内部工作氛围更加令人愉悦,由此工作效率得到提升。要充分提高“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平台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平台的各项功能,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不断为企业降本增效,推动企业蓬勃向上发展,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其一,在“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平台中,要将对人才的考核标准和条件进行详细的罗列,其中内容包含:考核的指标、考核方式、考核项目,等等,力求实现考核的公开化、公平化和透明化。另外,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要对个人绩效、团队绩效、季度绩效等都要进行一一考核,以不断提升其团队意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二,企业可以将用工标准到应用平台中,应聘者通过平台便可以熟知相关岗位的要求和标准,并可以直接与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企业可以根据应聘者的信息快速筛选与岗位合适的人才。其三,合理利用“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平台以精简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在岗位设置、人才招聘、人才培训、人才薪酬、留住人才等环节下足功夫,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费用,提高人力资源效益,展现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有效解决企业人力资源成本过高问题。

4 结语

总之,在共享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颇多,但是随之带来的也有机遇,要借助共享经济的东风,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从多方面进行着手,无论是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及共享平台的构建等,还是从整体上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充分利用共享经济带来的优势,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用,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林涛.共享经济下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挑战与机遇[J].今日财富,2021(04):174-175.

[2]魏丹霞,赵宜萱,赵曙明.人力资本视角下的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J].管理学报,2021,18(02):171-179.

[3]冯仁民,朱江艳,冯雨婷.“管控”到“赋能”的人力资源管理演进――以海尔集团员工赋能为例[J].市场周刊,2020,33(10):165-167+177.

共享经济的思考例5

“共建”指的是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享”指的是共同享有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果。“共建”与“共享”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共建”,“共享”就缺乏了基础;不能“共享”,“共建”就缺乏了持续的动力。

“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过程。人民群众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又是享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成果的主体。“在共建中共享”,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共同享有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果;“在共享中共建”,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力量,来源于充分享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的人民群众。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使“共建”取得实效、才能让人民群众可以充分享受“共建”的成果;只有让人民群众充分享有“共建”的成果,才能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实现更大、更多、更好的“共建”成果提供力量支撑。而更大、更多、更好的“共建”成果为人民群众进一步实现“共享”提供了新的基础,这样在“共建”与“共享”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作用下,形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良性循环,从而不断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共建共享”的精神内涵充分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共建”的主力军,在“共建”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共享共建”的精神内涵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共享”的主体,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群众能充分享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可见,“共建共享”充分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尊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其次,“共建”与“共享”互为因果,循环推动的过程,正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过程。“共建”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中也包括人自身的发展。“共享”使人民群众直接享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精神实质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始终,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共建共享”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中,对于如何抓住工作的重点、把握工作的关键等方面起到了具体的指导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复杂性决定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党和政府的推动力量,也不能只采用单一的方法,而是要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需要,采取个性化、针对性措施,调动各方力量,获得各方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只有这样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措施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以轨道建设中的动拆迁事件为例。“共建共享”的思想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要求我们在发展地区经济、搞重大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群众的现实利益,要综合考虑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动拆迁过程中,不仅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更重要的是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困难所在,有针对性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以实际行动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让群众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同时又进一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工作思路的指引下,我区的动迁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艰巨性决定了必须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带领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促成广泛的社会参与,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近年来我区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普陀区处于城乡结合部,城市规划建设基础较差,居民文化素质不高。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创建文明城区的工作遇到了很大的压力,方方面面的认识也不尽统一,要完成创建目标,确实很困难。但是,通过做群众工作,有效地调动了全区群众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创建工作取得了出乎预料的成绩,最终成功创建了上海市文明城区。取得这一成绩的关键因素在于我区在进行宣传动员工作的时候突出强调了文明城区创建将使全区的公共设施建设、卫生、治安、环境等方面得到重大改善,将惠及所有群众,而群众也能认识到这项工作对于他们的切身利益的影响,从而把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内化为自觉行动,形成了巨大的工作合力,把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推向了成功。“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恰好印证了我区的成功实践,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定不移地遵循这样的工作思路,才能进一步推动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

三、“共建共享”对地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讲话的精神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尤其是对地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实践和具体工作中要特别注意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要重点抓好民生工作,特别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我们的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民生问题。这次两会上,民生问题再次成为被重点关注的问题。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到了“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民生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能否切实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普陀区是外来务工人员相对较多的地方,困难群体比较多,这样的区情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更要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

我区在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在区、街道、居委会等多个层面系统地构建了高效率、低成本、全覆盖的帮困工作体系。建立了以社区为依托的“一口上下”帮困工作网络,确保帮困对象一个不漏;建立了系列帮困资金,共计8.8亿元;建立了就业促进机制,以“承诺托底制”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推进“万人就业项目”实施,清腾置换政府出资的劳务岗位,目前全区有就业愿望、对岗位不挑不拣困难人员的就业率达到百分之百。在党政机关干部中开展“献爱心,送千岗”、“一日捐”等帮困救助活动;积极建立义工队伍,为了让更多老年人欢度晚年,我们在硬件建设上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在软件建设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深化“守望工程”和“居家养老”,探索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新途径。在教育方面,进一步完善优质教育“圈、链、点”布局,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布局均衡化,把每一所学校都办成人民群众满意的优质学校,让全区所有群众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服务。

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一定要改善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否则“共建共享”的局面是不可能实现的。

2、要注重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集民智、聚民心、办民事。

“共建共享”的思想告诉我们,既要让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果,又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具体到实践中,我们就要注重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这样才能集民智、聚民心、办民事。要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公开政府行政和管理的行为,让群众有当家作主的感觉。当然,还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群众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充分表达他们的想法,并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影响力。此外,还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以便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我们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城管、市容、质监等部门都要改进工作方法和完善制度安排,进一步方便群众投诉监督,针对群众的投诉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当前,特别要进一步加强对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政府“三公部门”的监督,注意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为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共享经济的思考例6

如前所述,共享经济率先在互联网上兴起,都是代表性很强的企业。其实在实体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德国,共享经济也在悄然兴起。有专门网站为出行者提供拼车中介服务。汽车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实现了分离,通过网站这一信息沟通工具,使“空座”和“没有车但需要座位的人”实现了对接,社会资源得到很好整合增值。云晴认为,广义上来看共享经济对通信行业而言,存在几个机会。

首先,共享经济模式带来的信息交换需求和精确数据分析等为通信行业带来新的机会。其次,共享经济符合通信行业“云化”的趋势,有利于通信企业整合资源为客户提供更为动态而有弹性的服务。再次,通过整合资源,将网络建设模式由传统的集中式转化为分布式建设,客户可以同时作为服务的提供者。最后,将包括网络能力在内的能力作为商品售卖出去,通过虚拟运营商或下游运营商整合成为新的服务/面向其他用户群体的服务实现能力的增值。因此,“通信企业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共享经济,是能够找到很多商业机会的。”云晴表示。

共享经济的思考例7

共享经济模式是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基础,利用互联网的广阔服务平台,优化配置各种信息资源,并以此来提升对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企业内部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要求企业要不断更新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方式和思想观念,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适应共享经济带来的发展需求。

一、共享经济的主要特点

共享经济又被称为是分享经济,通过互联网技术来搭建平台,为客户共享各种类型的可用闲置资源,以满足各种客户群体的实际需求,属于一种新形式的经济模式。现阶段国内外已经涌现出了许多共享经济类型的应用平台,涉及到了人们生活当中的很多领域(见表1)。

(一)将互联网技术作为发展前提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与发展,为人民交往思维、工作、生活和方式带来了较大的改变,也大幅拓展了服务物品等多种闲置资源的共享数量、范围及频率,共享平台把闲置资源的提供者及需求者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这也是形成共享经济的基础及前提。

(二)将闲置资源作为共享经济的基础

闲置资源同传统经济需要的消耗性新资源有着很大不同,闲置资源的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相对较小,而共享经济的发展对于闲置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有着十分积极的价值。闲置资源主要包括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物力资源等多种形式,其中,房屋、船舶、车辆、土地、服装、设施设备和乐器等都隶属物力资源的范畴,而技能、体力、经验和知识等隶属人力资源。

(三)三大主体为共享经济提供保障

三大主体是闲置资源的提供者、共享经济平台和闲置资源的需求者。本文中所提到的闲置资源提供者指的是闲置资源所有权的拥有者,且他们也愿意也将这部分闲散资源进行分享,通过共享平台让闲置资源产生新的效益,如专车司机等群体。共享经济平台把有需求的用户和乐于提供闲置资源的人有机连接起来,让客户需求实现满足,还能同时创造出社会、经济两方面的效应。闲置资源的需求者需要通过对闲置资源的利用,购买闲置资源的使用权,来满足个人的某种需求。

二、共享经济背景下企业在管理人力资源方面的发展趋势

(一)重视职业忠诚

共享经济使人才隶属于价值创造权,而非单独为企业所拥有,对企业来讲,其最重要的财富资源是拥有的知识数量以及其可以利用的人才数量,并不是企业拥有的人才数量的多少,企业员工在当今时代也需要从传统的企业忠诚层面,逐渐向职业忠诚层面进行转变。优秀人才需要在对企业和组织忠诚的同时,对客户、专业和职业使命也要保持忠诚,比如专业技能较强的优秀人才就可以被多家公司同时雇佣。

(二)以全面认可为主要形式的激励手段

共享经济使知识型的企业员工成为企业主体,过去所采用的周期化、单一化的激励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员工的实际需求,而全面认可形式的激励手段通过对员工群体贡献与价值的肯定,重视他们的工作和努力成果,及时进行奖赏,有利于开发各部门员工的潜能,进一步增强其绩效水平。同时,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交流平台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全面、快捷表达个人诉求的平台,还可以让企业全面、及时地对员工群体展开价值分配与评价,这样能够为全面认可这种激励方式带来技术层面的保障。其次,移动互联有利于使企业员工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激励、关注以及认可,进而增强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幸福感及满意程度,实现员工群体、企业及社会的三方共赢。

(三)以人力资本为先,构建人才供应链

以大数据为基础构建的共享经济使得优秀人才将会对企业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人力资本将起到主导作用。首先,人力资本是一个最活跃、也最具创造性的因素。同时,和人力资本相关的投资与发展同货币资本相比更加优先,能够参与到企业内部剩余价值的实际分配中来,通过智力对公司治理以及经营决策进行参与。企业想要使组织战略实现长远发展,需要构建人才供应链,做到精准选人,建立起岗位职责和能力的优化配置方案,给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性的优秀人才保障。

(四)劳资关系变得更加松散

过去企业在管理人力资源的过程中,往往都是采用全职就业的劳资关系形势,需要企业和员工之间签订一份劳动合同,使劳动者做好岗位要求的各项工作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享有企业提供的各项权利。而共享经济是对企业传统雇佣模式的改变,闲置资源的提供者在加入到共享平台以后,依然可以从事个人的本职工作,他们在共享平台上提供闲置服务和资源,而且基本都是通过个人的碎片化时间来进行兼职的。上述这种共享经济的形式无疑使得劳资关系变得更为松散,也可以称其是半契约形式的人力资源模式,该管理模式主要凭借半雇佣人员进行自我管理以及客户评价体系来实现,该模式的应用有利于简化人力资源在管理中的各项事务,提高了平台运行的灵活性和整体效率。

三、共享经济背景下企业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办法的有效路径

(一)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

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需要较高的专业性,对工作人员群体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有着相当高的要求,而工作人员群体的专业化水平无疑会对管理人力资源的整体成效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企业在人力部门进行招聘的过程中,需要以人力部门开展工作的实际需要作为标准,对求职者群体的各项专业素养和能力进行严格考量,这样使企业招聘的人才可以拥有胜任人力部门创新工作实际需要的能力。同时,企业人力部门的从业人员需要做到严格自律,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完善专业知识体系,利用工作实践来积累经验和阅历,及时进行整理总结,对于突发性的事件,也可以灵活运用自身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来进行解决,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人力资源的各种方法和模式,充分增强人资部门的管理工作开展效率和质量,使人资部门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其次,企业应当在落实各项人资工作的过程中,注重向同行进行借鉴和学习,向拥有这方面成熟经验的企业学习,根据本企业人资部门工作的发展需求和实际状况,将先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经验应用到本企业当中,发展具有本公司特色的人资工作管理模式,对人才招聘等相关工作进行创新和优化,制定出系统、完备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和健全企业的绩效考评机制。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增设企业年金和股权激励等形式,让企业和员工之间存在的利益关系更加紧密,也有利于提升员工群体对于企业的向心力,使员工乐于为企业进行持续性的个人专业价值输出,给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二)转变不合时宜的人资工作管理理念

共享经济迅猛发展背景下,想落实人资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求,就需要对现有的人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和革新,被动、单一的传统人资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所以企业需要对人资管理的发展规划提高重视。企业要实现长远化发展,就需要重视人资管理工作,从全局范围考虑强化企业内部各部门员工对人资管理的重视,使全员都可以对企业战略发展的各项目标及规划有全面充分的理解,进而共同努力推动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其次,在人资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过程中,企业需要通过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举措,促进业务发展目标与人资管理规划有机结合,发挥出其他部门与人力部门之间应有的聚合力,提升企业内部协作的效率。

(三)增强人力部门从业人员的整体专业素养

要使人力部门的工作开展效率得到提升,就需要创新人力部门从业人员的工作理念,提升其专业素质和知识储备,使他们能够掌握先进的人资管理经验,也可以对人力部门的员工开展定期培训活动,增强其综合能力与专业技能。其次,企业应当强化对人资部门从业人员的考核培训与管理机制建设,对于在考核中成绩不合格的工作人员需要制定相应的补考与考核机制。若考核仍然没有通过,就需要对其实施岗位调整,这样能够为企业人资团队的专业性提供保障,而且企业也需要对人资部门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持支持和鼓励的态度,邀请行业专家来到企业中,为人资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强化企业人才队伍的整体专业能力,进而增强人资管理工作的创新性。

(四)用制度管人,对人员所具备的专业能力进行审核

共享经济在国内出现的时间较短,可由于其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导致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仍然处在不完善的阶段,对于交易中出现的人身安全和争端缺乏有效的惩戒方案,而且由于行政形式上缺乏约束,使得人们在工作中的各项行为也会表现得更为大胆。因此,共享经济平台和有关部门都需要制定具有可行性的管理办法,控制好可能存在的各项威胁行为,例如,审核平台闲置资源的提供者身份,对用工门槛进一步提高,对符合要求的工作人员展开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共享经济使得企业内部人资管理的方式变得更加灵活,让公司拥有更加多元化的用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运行的整体成本,而这种管理方式和用工方式也会导致新的管理问题出现,如平台所具备的安全指数到底如何,人工群体的稳定性有何保障,如何分配好共享经济平台创造出的财富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企业深入思考的。

参考文献:

[1]邱丽华.共享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J].消费导刊,2019(48):102.

[2]李天健,苏勇.企业平台化,共享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变革[J].管理现代化,2018,217(03):111-114.

[3]李玲.创新:共享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途径[J].商业文化,2020,461(08):55-57.

共享经济的思考例8

一、共享经济产生的背景

共享经济是借助分享的平台对闲置资源的稀缺性进行价值的发现、交易和再造的经济创新模式。在现有的资源水平下,通过共享的方式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和闲置资源的“价值开发”,为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了新思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而带来的产能盲目扩张使得很多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不增加对生产资料新的需求,而是挖掘闲置资源的经济价值为共享经济创造了资源条件;从占有式消费到体验式消费观念的变革,让“轻资产”的生活状态得到很多消费者的认可,减少过度消费,培育消费需求,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为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互联网使用的普及、大数据及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共享经济的交易提供了平台,在提高信息匹配率的同时,降低了交易的成本,奠定了共享经济的技术条件。

二、共享经济带来的经济发展新机遇

共享经济催生了一种新的产权观,将所有权划分为归属权和使用权。在共享的过程中,闲置资源的使用权发生了转移,而归属权不变,由此产生的可持续可循环的交易机制,可以在实现交易成本低、资源利用率高的情况下,不断为共享资源的提供者带来源源不断的价值回报。利用共享平台和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共享经济形成了一个外延性很强的生态机制,由于需求的变化和消费关系的转变,每个市场主体都可能成为闲置资源的提供者,也可能成为共享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者。由此产生的新型交易方式、商业模式和资源整合途径为市场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创新活力,也吸引着一批批传统企业投入到共享经济模式的开发中,用共享思维助力传统业务的发展。

三、传统企业参与共享经济的创新途径

对于共享型的企业来说,他们的业务模式、交易机制和市场反馈是完全基于共享思维搭建的,他们从一开始就关注的是闲置资源的创新开发,通过对空间、资金、交通方式等闲置资源的价值发现,形成了如Airbnb、京东众筹和滴滴打车等类型的共享平台。而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他们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生产方式和主营业务,单单为了参与共享经济而放弃自己的优势并不可行,因此他们通常采用利用共享资源转型、应用共享平台融资和借助共享思维业务拓展的创新途径积极参与共享经济。

(一)转型

应用共享资源转型,扩大商品和服务通过共享辐射的人群,实现企业潜在市场消费者的发掘,增强品牌的影响力和认可度,增加优势业务的盈利水平。作为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德国戴姆勒(奔驰)集团在2009年就开始探索汽车租赁的共享经济模式,并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戴姆勒智能交通服务集团,将其开发为奔驰smart车型的汽车共享平台,开展基于共享模式的“以租代售”模式,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获得不同的乘驾体验,这一平台目前已经形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共享品牌。

(二)融资

传统企业利用共享经济平台,根据消费者的新型消费需求设计产品方案并以众筹的方式获得对此产品及服务有需求的消费者的资金支持,分享自己的生产能力,创造新型的共享商业模式。京东众筹通过开放共享平台的企业入口,帮助企业完善众筹方案的设计,匹配目标的消费群体。传统企业通过众筹完成的融资,不仅保证了资金成本的经济性,同时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产品需求,更好的支持企业完成自身业务的发展。

(三)业务拓展

借助共享经济思维,传统企业在原有业务模式的水平下构建新型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实现企业的业务创新。2010年,家居企业宜家在瑞典启动了一个在线平台,供顾客出售使用过的宜家产品。瑞典的宜家会员可以免费和出售自己的二手宜家商品,而且宜家会员没有会员费。一些人认为这样的销售策略会长期影响宜家自身的销售,但实际上,二手家具交易市场却通过消费者对旧家具的替代,增加了对新家具的需求,而环保型的理念也深得环保主义者和社会的认可。

传统企业通过以上三种创新途径在不改变现有业务结构水平的前提下,通过参与共享经济开发更大的市场潜力、获得低风险的资金保障并赢得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可。传统企业进行的共享经济改革,以多连接的方式接触消费者,低成本的资金开发产品服务,可持续的模式完成业务拓展,获得了“共享经济红利”。

参考文献:

[1]汤天波,吴晓隽. 共享经济:“互联网+”下的颠覆性经济模式[J]. 科学发展,2015,12:78-84.

[2]郑志来. 共享经济的成因、内涵与商业模式研究[J]. 现代经济探讨,2016,03:32-36.

[3]吕本富,周军兰. 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和创新前景分析[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07:88-95.

[4]杨帅. 共享经济类型、要素与影响:文献研究的视角[J]. 产业经济评论,2016,02:35-45.

共享经济的思考例9

[中图分类号]C9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142-01

1 学习型组织概述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经营多元化、竞争白热化的发展,新的组织模式不断涌现。其中,学习型组织独树一帜,成为21世纪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发展模式。许多学者对学习型组织进行了研究,其中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企业应建立学习型组织,其含义为面临剧烈变化的外在环境,组织应力求精简、扁平化、弹性因应、终生学习、不断自我组织再造,以维持竞争力。

学习型组织是能对相互依赖并且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出有效反应的组织,应该是一个能不断适应与变革的组织。学习型组织包括五个部分,分别为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改变心智模式、自我超越和系统思考。

2 人才聚集理论

在区域要素边际收益差异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因素的引导和驱动下,科技型人才会从边际收益较低的地区流向边际收益较高的地区,使科技型人才呈现出区域集中的特征,形成了人才密度大于其他地区的聚集现象。所谓科技型人才聚集现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随着科技型人才的流动,大量同类型或相关人才按照一定联系,在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所形成的聚类现象。与其他经济现象一样,人才聚集现象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人才聚集的不经济性效应;二是人才聚集的经济性效应。

人才聚集的不经济性效应是指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人才,在一定区域内聚集过程中所产生的人才聚集作用低于各自独立作用的效应。人才聚集的经济性效应是指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人才,在一定的区域内以类聚集,在和谐的内外部环境作用下,发挥超过各自独立的作用,产生加总效应。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经济性效应是科技型人才聚集现象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其特征主要有:信息共享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创新效应、集体学习效应、激励效应、时间效应、规模效应、区域效应。

3 学习型组织对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

3.1 学习型组织对知识共享、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

共同愿景使得组织中的人才具有共同的目标,形成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人才在追求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实现时,为了组织的发展,有迫切的知识共享的需要,愿意与其他人共享或交流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这种共享的知识具有互补性,甚至是隐性知识,通过横向联系、多维互动,大家亦能彼此交流、共同学习、共享知识,将获得的知识进行整理、消化、吸收与发展,实现知识共享的良性循环,进而形成人才聚集的知识共享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

3.2 学习型组织对集体学习效应的影响

学习型组织用系统思考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更全面地分析组织内外环境,探索影响组织创新的组织结构,增强组织的适应性,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学习型组织的氛围是开放的、相互信任的。学习型组织通过培养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和文化,使组织中的每个员工不断地学习,透过集体思考和分析,强化团队向心力,并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能力,促进思维的碰撞和交融,产生人才聚集的集体学习效应。

3.3 学习型组织对创新效应的影响

创新是认识和实践能力的融合,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学习型组织通过改变心智模式和自我超越激励组织成员进行探索性的学习,突破传统思维,摒弃固执己见和本位主义,提出新的思想,设计新的工作方法和业务流程。创新效应的产生取决于知识的学习和信息的交流,而具有不同背景和不同经历的员工在知识共享条件下,由于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相互之间信任感较强,同时具有较强的团体内聚力,通过团队学习可以迅速地掌握新知识,产生灵感,导致新知识的产生,形成人才聚集的知识溢出效应和创新效应。

共享经济的思考例10

在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中提到:“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对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各地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对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在这段政策表述中,政府旨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促进产教融合,同时也鼓励学校按市场需求,结合学校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的企业或经营场所。政策在应然层面上,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企业举办或参与职业教育。在实然层面上,由于职业学院和企业两种不同组织的类型,决定了每种组织只能利用有限的优势资源,去做自身最擅长的事情。为了克服这一矛盾,我们需要转换思维,寻求校企合作新路径。

一、在校企合作理念中引入“分享经济”思维

分享经济(Sharing economy)是公众将闲置资源通过社会化平台与他人分享,进而获得收入的经济现象。分享经济的核心理念是“闲置即浪费,分享产生价值”,其强调的是“使用权”的分享,而非所有权。分享资源是对于用户闲置物品和碎片化时间的剩余价值释放,主要包括闲置物品、闲置资金和闲暇时间。随着分享经济的发展,分享主体也由个体扩展到企业/政府等主体,有学者将个人之间的交换推广至个人或组织之间,将组织与组织间的资源共享也认为是分享经济模式。

基于分享经济的思维方式,我们重新审视现有校企合作的方式。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企业对这些实训基地有所有权;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职业院校对这些企业具有所有权。这样的做法有利于产教深度融合,企业对建立的实训基地的所用权和使用权相统一,职业院校对自办企业有所有权和经营权。这样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充分挖掘企业内部资源参与职业教育,学校内部资源参与企业的实习实训,但无疑也侵占了这两类组织中最核心的资源去做最擅长事情的机会。

为了解决此问题,将分享经济的思路引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中,会有全新思维。分享将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可以将组织与组织之间所拥有的资源,通过一定的平台进行分享,将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从而拓展校企合作的发展空间,改变校企合作方式和理念。企业未必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公共实训基地,而是通过一定平台,寻找到适合企业的实训基地,节约企业自身资源,重新利用社会有效闲置资源。同样,拥有一定实训基地的企业,可以通过平台,让其他企业或学校进行使用,从而达到分享合作的目的。

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提倡“分享经济”的必要性

(一)传统校企合作途径中学校及企业面临的各自困境

一方面,职业院校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必须配备满足教学要求的实训基地、编制或引进科学而具有实用性的教材,培养或聘请技术娴熟的实训指导老师。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硬件和软件的投入,都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才能保障其建设和运行。但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由于高校扩招,在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现有的实训教学设备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职业院校有限的资金资源和教学资源和现实的实训教学需求形成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大多数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立自己的实训基地,只限于本校学生使用,导致很多设备闲置,利用率低。还有部分职业院校本身并不具备实训条件,通过模拟来代替“真枪实战”,学生并没有真正获得实训机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都无法得到真正的培养。

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国家从政策、税收等方面,在积极倡导和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合作,但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的整体意愿不高。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并不是企业不需要职业院校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相反,他们非常需要。但企业在与学校合作过程中,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会产生额外的成本与开支,培养的人才很多时候无法保证留在自己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带来的收益十分有限,会影响企业本身的盈利,又会影响到企业将有限的内部组织资源,投入到最具核心竞争优势中去。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和效率并不高。

(二) 分享经济思维下校企合作的益处

第一,扩大供给总量。学校所需要的实训实习场地的供给量扩大。分享经济通过重构无限量的存量资源,转化为能够提供经济和社会价值的产品或劳务。例如,分享经济一方面可以提升资源利用率,将闲置资金、资产和认知盈余等资源投入社会消费中,产生了新的价值。另一方面,扩大了供应面,过去生产供给以企业端为主,现在增加了兄弟院校的端供给,大大提升了社会供给总量。

第二,需求侧影响。分享经济有助于降低社会价格总水平,消费者参与分享经济,可以降低消费成本,提升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分享经济平台通过供需方直接对接,免除复杂的手续和中介费用,降低交易成本。分享经济通过提供无限的社会存量供给,扩大消费者可选择空间,实现供需匹配,从而扩大社会总消费需求。企业在寻求为自己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的时候,可以通过一定平台,需找适合本员工专业领域的培训学校。同时学校也可以寻找适合与专业相匹配的行业企业,大大节省了为满足需求,校企双方在寻求资源中所浪费的时间和金钱。

第三,分享经济理念下,学校和企业一方面可以省钱,一方面可以赚钱;一方面获取他人的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可以自己探索。分享经济实现了高效率,并为合作双方都创造了经济利益。共享平台能够给合作双方提供丰富的社会经验。

三、分享经济视角下重校企合作新路径

(一)以政府为主体搭建资源分享平台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共享经济模式,利用互联网的传播特性,使供需双方的需求展现得更为精准和具体。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及信息传播方式比较传统的困境,为了解决资源零散的情况,现在搭建了很多职业教育集团,每个职业教育集团中包含了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多个主体。但在一定区域内,多个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会产生重复,并且又互不交集。如一个企业可以受多个职业教育集团的邀请,参与到多个职业集团当中,这个企业可以享受到与多个学校合作,但众多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资源又不能互相匹配和有效利用。因此迫切需要以政府为主体,搭建一个众多企业和众多学校都可以充分利用的公共网络平台。

(二)在平台上积累可以共享的资源

在政策《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通知 》里提到:“基本建成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基本形成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和数字化资源协作共建共享机制,加快提高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开发的标准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全国职业学校协作发展、共享资源和改革创新的能力。”国家通过在政策层面的导向,鼓励职业院校积累数字化资源,这些资源将来都可以成为公共网络平台上,在校企合作中可以共享的资源。

(三)校企双方线下分享的资源途径

第一,人力资源的共享

设立企业专家大讲堂,构建信息沟通平台。邀请实验室专业人员、校友每学期举行两到三次讲座和专题报告,做到及时、深入了解企业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组织安排。实行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互派交流机制,结对开展实验室建设、课程标准制订、合作科研项目等,达到校企双方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专任教师三年内至少下现场锻炼一次。顶岗锻炼期间,积极参加企业生产,企业人员进入学校承担部分授课任务,指导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

第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共享

有些职业院校有土地资源与企业共享,企业很愿意与学校合建厂房,进行“工学结合”;有的职业院校,生产设备比企业的还要好,企业非常乐意与学校共享设备;还有的学校拥有经验丰富的教师,能搞科研,帮企业解决生产上一些实际的问题,也受到企业的欢迎。集教学、培训、生产服务和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实训场所,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改善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条件,节约资源,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各职业院校在新的实训基地建设中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学科的建设,学校间互通有无。实训基地的使用者不局限于学生,可以面向企业提供在职人员的培训、教师的进修以及社会上其他行业的培训。加强对实训基地的管理,适当收取费用,支持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建设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支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发挥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设备优势和开放办学的优势,服务、带动周边中小企业及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实现区域资源共享,成为服务区域中小企业的工艺技术研发中心、社区培训服务中心和区域资源共享中心,最大限度发挥辐射功能,提高高职院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凌超.“分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路径研究――以在线短租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4(10):36-38

[2]威茨曼.分享经济学[M].林青松译.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86.

[3]廖丰.“分享经济”在中国 P2P 发芽易生长难[N].京华时报,2014-06-11.

[4]田淑娟.Airbnb 创始人:分享经济模式也适合中国[J].财新网,2013-09-18.

[5]毛向辉.分享经济学――数字媒体时代的新交易规则[J].创新时代,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