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30 11:39:09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56-02

一、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精神支柱。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也是我校培育“三用”即“好用、顶用、耐用”人才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一)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为培育“三用”人才打下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始终把帮助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培育社会责任感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目标,围绕“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理想与现实、理想与信念的关系,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力求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关注“新”问题。时刻关注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中国的新发展,积极探讨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传统,增强大学生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探讨在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艰苦奋斗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二是切准“真”问题。针对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腐败、贫富差距以及就业等社会现实问题,教师们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关系中分析问题,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帮助学生在实际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辨别力,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许多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后,增强了对党的认识,普遍表达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

(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高地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决定了它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高地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头脑的使命。它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其它课程无法比以的重要作用。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把握时代脉搏,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结合大学生实际和课程特点,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觉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增强他们国家意识和政治责任心、历史使命感;贯彻“与时俱进”的思想,培养大学生的改革与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在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基础上主动学习,借鉴和吸收其他先进思想;引导他们要以英雄人物、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为榜样,树立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始终保持朝气蓬勃、昂扬向上、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对大学生深入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褒奖“八荣”,贬斥“八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守信意识,提高守法的自觉性。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实践中,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竞争与合作,贡献与索取等关系,成为祖国未来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深化思想政治理论理课教学改革,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原则,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质课程。

1、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从教材、社会经济发展、学生的现有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实际三个维度重新梳理、组织和确定教学内容,选取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案例,分析、阐述基本理论,做到既遵循教材,又不拘泥教材,使教学内容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和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相结合,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

2、重点强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直以来,我校社科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常规性考试与日常考查相结合,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有的结合课程特点,运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专题式、启发式、参与式、问题式、辩论式、演讲式、案例式等。这些尝试,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方式,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积极探索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从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学分中划出一个学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师把课堂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集体与分散结合,实现了课堂教学向社会实践的延伸和拓展。通过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企业这个平台进行实践教学。从而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行动,着实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4、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探索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把抽象的理论变为直观性、形象,是枯燥的内容不得生动性有趣,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充分利用QQ、电子邮件等形式,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思想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疑难解答等,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采用多样化考试形式

“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和方法,尝试新的考试方式,各门课程的考试和考核统一试题、统一成绩评定标准,采用开卷、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注意加强平时考核,把考试与课堂综合考查结合起来,把期末的一次性的静态考试与教学全过程的动态考核结合起来,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考核为:平时10%,实践教学40%(课内20%,课外20%),理论考试50%;《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和考核为:考勤10%,表现20%,实践、作业30%,理论考试40%。力求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重视诚信教育,强调知行统一。只要任何一门课程有作弊行为,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平时成绩即记为“0分”。

通过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提高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自身素质,提高理论宣传水平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例2

(1)通过对所调查的大一大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任课教师的访谈,70%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是来自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14%学生是从新闻及其他方式了解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有16%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讲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了解。我们从调查结果中发现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程度,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2)学习效果也有许多不尽人意,老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授方式方法方面确实需要创新,75%的调查对象认为授课老师的授课方式较传统、死板,在实践性方面做得有所欠缺。将近79%受访者认为教师的授课水平和方式直接影响他们上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度。不过同时也有65%受访者认为通过授课老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解对他们认识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作用。(3)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平飞表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学面临学生上课纪律性不强等问题,但是学生对于国家当前战略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掌握等方面还是基本可以掌握。”可见,虽然教师授课方式和学生自我约束等仍存在问题,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对学生自身思想的提升有着不容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积极成效。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1)关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内涵掌握和理解不足。所调查的学生中能准确掌握或按照具体文件描述的占8%,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的占28%,知道的并不多的占48%,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不了解的占16%。总的来说,当前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较好的准确理解仅占36%,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了解或者知道不多的占了64%。(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对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不够明显。认为十分有作用的占25%,认为有作用、对自我行为有约束的占40%,认为有一些作用的占27%,认为没作用的占8%。这表明大学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学生基本能够从课程中转为实践,约束规范自我,不过可以看出,仍有部分同学在接受课程教育后,并没有认识到达到课程应有的效果。(3)教师授课方式和水平以及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等问题普遍存在。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和课上手机使用是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的主要因素,分别占所有制约因素的40%、25%和20%。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因此,这些因素是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应着力解决主要的问题。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改进措施

(一) 改变创新现有的课程教育方式方法,提升教学师资水平。(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程中每一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不同,涉及的专题式教学也有差异,这就给高校任课教师的教学带来挑战,像《近代史纲要》的专题中没有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任课老师大多按照大纲教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讲解较少。所以高校应该积极组织现有的教学队伍进行适应性学习,提升教师对课程的把握程度,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创新课堂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封闭、单向的教学方法。通过制作相关专题的精美课件、设计相关的课堂讨论专题、结合案例、就某些问题展开分组辩论等等,比如:在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主题的课程,要求写字数不少于2000字的论文,内容准确详实。根据调查,写论文每个教师都要求完成,但是往往流于形式,学生交上去就没有下文了。教师应该在每班可选取比较好的、有代表性的几篇论文,在教学中进行点评分析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双方的交互性,争取在课堂教学方法方面实现创新。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例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促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思路与目标,应该以树立和培养艺术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紧密结合艺术专业特点和艺术院校大学生的行为特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改革与创新,构建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

1 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特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

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新挑战

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经济关系和利益分配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生活方式已呈现了多样化。社会正在经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激烈的社会转型带来了传统的“解构”,道德的冲撞,心理的震荡,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巨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面临着新与旧、继承与发展、批判与借鉴等复杂而深刻的矛盾。

加之互联网在高校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不同文化的激荡,不同意识形态的碰撞,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以及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使高校思想文化领域的形势复杂和激烈,变化的形势、变动的环境、变更的观点、变样的舆论这些都给新时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容易诱发自由主义、分散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国外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文化也会乘机而入。如何正确认识、对待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重要。

学生的思想和活动的自主性、差异性以及选择性明显增强,突出的新情况的出现,已经并将继续提出一系列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推动社会和人类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的面貌和人们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大量的思想认识问题,使一些人在价值取向和思想上产生困惑。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是一个充满矛盾、极其复杂的渐进过程。作用于这一过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既有可能控制的,又有难以预测的。学校教育、社会生活、国内经济政治、国际风云都将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

1.2 艺术院校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及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难题

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如果缺乏人文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热情,那他手中的画笔、乐器仅仅是演奏的工具,不是用心灵去创作作品,不能激发人们的激情,启迪人们的智慧,不可能成为不朽的作品。高等艺术教育的本质是精神性和智慧性,因为艺术人才的人文素质直接影响到艺术作品的魅力。林语堂对此讲得十分生动:“人格伟大的艺术家产生伟大的艺术,人格渺小的艺术家产生渺小的艺术,感伤的艺术家产生感伤的艺术,多情的艺术家产生多情的艺术,色情的艺术家产生色情的艺术,巧妙的艺术家产生巧妙的艺术。一言以蔽之,艺术与道德的关系便是如此。”①可见优秀的艺术人才必须具备高尚的品行与卓越的人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艺术学院的大学生在文化基础理论、思维方式、思想政治状况、学习生活轨迹等方面与其他高校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差别。这使艺术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趋向于复杂化,任务更艰巨。

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注重形象思维,缺乏抽象思维。艺术院校的学生由于艺术专业的特殊性,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轻文化、重技巧轻理论的倾向,学习纯理论内容兴趣不高,向往艺术专业的学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太强,条条框框太多,枯燥乏味,与专业教学中形象生动的琴、棋、书、画格格不入,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艺术专业课的内容反差太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缺乏学习积极性,认为枯燥难学,加之文化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较差,有的同学更本就听不懂,对抽象理论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艺术院校的艺术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进程、教学组织、教学规律的差异较大。由于专业教学的特殊性,专业课一般都是小班教学,有些专业甚至是一对一的教学,教学时间,教学形式随意性较大,学生的纪律性较差。艺术类学生往往用专业课的评价标准来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两课”作为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内容、要求、形式与专业课不同,但他们对政治课的期望依然停留在专业课的层次,应该是诗情画意的。

就如美国学者三将好夫所说:“课堂就如一出谈话节目,是为了娱乐而非讨论,实际上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对课堂的典型期待。”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来看,有一定的严肃性,理论课的阐释形式不可能做到向专业课那样具有娱乐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对“两课”的学习兴趣不浓,厌学情绪的存在,反过来又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往往陷入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之中。艺术学院原有的教学设备陈旧,师资力量不足。由于长期以来,学校对“两课”教学设备的投入十分有限,相关的教学图书资料匮乏,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重视不够,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于适应与艺术类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形象生动要求。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有难度,因此改革实践要走我们艺术院校自己特色的道路。

2 增强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措施

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形式创新,主动探索和采用新的手段与方法,扩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活动空间,更广泛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主动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充分发挥“两课”教学在培养艺术人才中的作用。要改变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被动局面,必须针对艺术院校专业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方法上大胆创新。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在教学的首位。利用互联网来调试“两课”与艺术类大学生对课堂需求的反差,使“两课”加入现代化的科技元素和艺术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实现“两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展示形式的生动化和形象化。近年来,结合云南艺术学院自身的教学条件,不断推进教学改革,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

(1)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大力推进社会正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三进”工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素质课相结合,有秩序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根据教育部统一制定的教学基本要求设置和安排的,教材也是统编的,这对于保证教学的规范性是十分必要的,但并不限制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活化。教学体系的重建,必须针对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艺术院校进行思想政治课改革,首先要更好地平衡好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共性要求和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在遵循高校思想中理论课教学的一般规律时,不可忽略艺术类大学生文化基础差的客观现实,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其他普通高校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内容应降低难度,消除学生对政治课太难怕学的畏惧心理。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是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切、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对其产生的满意、喜爱以及肯定的态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宣讲式的教学方式,采取互动式的、情感教学的方式促进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普遍关注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讲。课程本身怎样扎实上好,如何使课程更生动,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关键,在教学中把文艺潮流、文艺现象、社会热点问题、受争议的主旋律作品等内容如何融入课程,改变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方式。

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各种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只是“我讲你听、我说你记”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大胆发言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要运用课本理论知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结合讨论情况进行引导、总结、归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多方面的、深层次的理解。

积极探索授课形式的改革,构建以课堂为中心的全方位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的启发性。通过这些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提高教学实效性出发,我们构建了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课程学习体系,这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自主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环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自主性学习环节:拓展、深化课程内容;即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结合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课堂讨论;参观、社会调查、看电视录像资料、读原著及其他参考材料。实践性学习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进行社会调查、写出有质量的调查报告,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进行教学机制创新,探索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实践教学新方法。

探讨适合艺术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探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来阐释理论,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声、色、光、画等多种现代化手段把教学内容呈现出来,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制作图文并茂,声影交汇的电子课件,充分利用学生的艺术特长,让学生参与电子课件的制作,使学生的专业特长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有机结合起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学生的艺术技能在电子课件的制作中得到完美的展示,既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得到传播,又使学生的专业特长得到发挥,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寓教于乐,改变思想政治课与艺术专业课格格不如,被学生视为艺术院校课程中“异类”的局面。可以用他们平时喜爱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而美术、设计、动画、雕塑专业的学生,则可以选用他们制作的美术、动画作品作为装点背景的材料,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动画形式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从而达到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教育、激励、引导和调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率、利用率。并且利用网络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的优点,使受教育者达到的学习效果远优于普通课堂教学,从而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

(3)资源整合、载体多元,开创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以学生的社会调查为主线,强化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实践性教学在成绩评定中的比重。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实践教学在该门课中占有一定学分,并且是课程成绩考核诸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基本形成了一个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在长期的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探索中,我们都重视实践环节,在总结通过看录象、外出参观、社会调查等多层次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统一加强和规范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

将课堂教学与写调查报告、写小论文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取得很好的成效。有效引导同学们围绕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和理性思考,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课程教学及课程建设不仅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同时注重将理论教学向课堂外延伸、向第二课堂拓展,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大学生素质教育密切联系,形成与本课程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机制,从而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学生进行社会调研,调研题目由教师拟定范围,学生按时按质完成调研报告,然后由教师批阅,最后纳入考核成绩。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社会调查、实践,学生上交的社会实践作业质量整体提高,许多学生在调查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能联系实际有较高的认识。做调查报告,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了解国情民情,从感性体验中得到启迪,学到了许多在学校课堂里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我们的教学经验。做调查报告,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了解国情民情,从感性体验中得到启迪,学到了许多在学校课堂里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是一个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历史课题,需要得到学院党委领导的关心到各部门的相互配合,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才能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7.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293-02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责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和面临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这是指导中国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对加强全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做出了重要规定。《决定》指出:“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这些内容,无疑是对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鞭策,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这对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高校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完成这一使命的根本保证。特别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认识当前我国的国情,增强在党的领导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力军,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切实使大学生充分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新的要求和责任,面临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的要求和任务,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更加崇高,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应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的战略高度,认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意义。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利益结构等方面的调整,促使着社会个体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价值标准、社会规范、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改革中深层次的矛盾日渐凸显,加之开放层次和领域的增多,文化传媒的丰富和多样,各种价值观念交织,致使人们的思想、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状况,2013年5月至7月,课题组在成都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75份,有效回收率为96.8%。调查结果显示:12.8%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比较差;51.6%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一般;只有35.6%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很好。大多数的同学都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非常重要,认为当代大学生除认真学习好自己的专业课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有少部分同学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较差,表现在教学内容陈旧,有些内容已经在中学阶段学过,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对大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问卷结果还反映出大学生更重视专业课。

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与整理,课题组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的原因有多方面的,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课程教学因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在课堂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挥大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能有效保证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大学生思想和行为转化的内在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交往互动关系,应该充分发挥学习者学习的主体作用。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忽视学习者的个性,教学中不能做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的是几十甚至上百人的大班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缺乏特点和针对性。课堂上往往缺少师生之间的讨论和对不同意见的争论,课后师生之间也缺少沟通和反馈。

第二,社会环境因素。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可能会对现在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好的现象缺乏正确的判断。当今社会在党风、社会风气方面都存在着一些消极表现,如贪赃枉法,腐化堕落,权钱交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这些消极现象的影响而产生政治评价的偏激和信仰信心的失落,从而减低了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的认同感,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学生自身因素。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加剧的竞争,为了在未来的择业中处于有利地位,研究生考试、过级考试、出国考试等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主攻方向,学生专业课负担很重,学习压力大,客观上弱化了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在课题组调查中,有41%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就业不直接挂钩,部分学生反应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抵触情绪。现实政治生活领域负面现象的影响,淡化了大学生的政治热情,造成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错觉,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一种教化和说教。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势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思考

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并不乐观,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因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势下如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课题组进行了一些探讨。

第一,在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应该如此,在课堂中,应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把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根本的目标。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如何将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进而转变为学生的认识体系和行为体系,探讨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途径。如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类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感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使学生终身受益。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实现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从而发自内心地喜欢它。

第二,重视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影响。每个人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的,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的、能动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可将学生的道德认识、人生价值观和道德活动导入正确的方向;相反,不良的、消极的社会环境既会误导学生思想道德的认识和实践,也会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重视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通过启发、引导大学生客观地看待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培育他们自我教育的观念,增强其主体意识,在教学中,要让大学生有独立感悟、思考、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最终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第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注重责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包括政治观、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教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社会思想越是多样化,越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唱响主旋律,要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个人成就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探索系统的、有理论说服力的结合方式,用历史的、现实的、学术的逻辑开展思想引导,把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成长结合起来,把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目标结合起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帮助大学生提高对自己将要担负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的认识,明确自己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责任。

参考文献: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例5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如今,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被弱化,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新的挑战。为了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校思政部从2011年春季起对思政课四门课实行专题教学改革。专题教学试行三年多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提高教学实效性方面仍然存在提升的空间。

为此,作者尝试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内实践教学交互进行,效果良好,受到学生普遍欢迎。下面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简称“概论”) 为例,加以具体介绍。

1 课堂理论教学采用专题式教学

专题式教学就是教师在吃透教材和熟悉大纲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梳理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把教材内容整合为若干个专题,以专题形式渗透到相关教学内容之中。“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共有十二章,涵盖了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到内政、外交、国防、党建、祖国统一,以及革命、改革、发展、稳定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宝库。为此,我校思政部以教育部组编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为依托,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社会生活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特点为重点,将教材的十二章教学内容归纳为十五个专题。

这十五个专题分别是:(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2)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4)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理论精髓;(5)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7)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14)祖国统一和国际战略;(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这十五个专题基本上能够涵盖本课程的内容体系,既符合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也反映了国家统编教材的初衷,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灵活性,又给授课教师留有余地,极大增强了该课程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专题讲座题目确立后,教师的使命就是讲授好每一专题的理论。专题讲座的主要特征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平台”。作者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专题的需要,以问题为导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提出如下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怎样才能中国化?这些问题的提出会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运用录像、讨论、案例等教学方法与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抬头率。

2 组织好每一专题后的课内实践教学

课内实践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的开放式实践教学过程。

课内实践教学要结合专题理论教学来进行。作者尝试了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内实践教学交互进行的教学模式,效果较好。该教学模式如下:每次课有2个课时,其中1个课时讲授理论,1个课时留给学生用上一节课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即进行课内实践教学。

首先是要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设置所要进行讨论的题目。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当前国内外形势和学生关心的问题,精心挑选课堂讨论的主题。十五个专题所对应的讨论题目分别是:(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今天还有价值吗?如果有价值,有哪些价值?如果没有说明理由。(2)如何评价和思想;(3)科学发展观对你个人有何的启示;(4)实事求是思想对你个人学习和工作有何启示;(5)发展是硬道理对于我们国家和个人有何的启示?……

其次是课内实践教学过程。

课堂讨论主题一般提前1-2周布置,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组,每个组要求自主选出组长、记录员和指定发言人。由于学生提前一周对所要讨论题目有所思考,每次讨论时再给学生一定时间讨论,根据教师上节课所讲的理论进行小组讨论,推出一个发言代表小组发言,然后小组成员有1-2次补充说明。

在讨论中要求学生各抒己见,允许不同意见和观点的交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对整个讨论过程只进行隐形的控制和引导。各组发言后,由学生评出2-3组优胜组,最后教师进行及时点评总结,同时根据学生一学期在课堂实践中参与表现的程度给出平时分数。这样完成了一次课内实践教学任务。

通过课内实践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的理论及时得到运用,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增强分辨是非和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使“思政课”理论内化为学生的共识,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3 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内实践教学的关系

任何单纯的理论课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都要辅以一定课时的课内实践教学。因为组织课外实践教学受到各种局限,不可能全体学生都参加。而课内实践教学则能让学生广泛参与,具有效率高以及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优点。课内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二者必须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相得益彰。

课内实践教学还能弥补思政课校外实践的不足,将社会实践搬回课堂、搬回学校,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从2013年秋季开始,作者在讲授概论课时尝试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交互进行,不仅使所学的理论及时与实际相结合,不但打消了学生认为“理论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学了没有用”的思想,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种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内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基本模式是:讲授理论―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证明理论准确性。这种模式不但让理论得以系统的、完整的阐释,而且让学生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实践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良好,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例6

[作者简介]潘敏(1968- ),女,江苏南通人,南通职业大学社科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江苏南通 226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ZCZ40)和2013年南通职业大学高等教育教改重点课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体优化与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批准号:2013-ZD-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145-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十七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升华到“牖辍薄熬髓”和“方向”的战略高度,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胫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报告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给予高度概括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鲜明的论述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行高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的重要内容。在目前高校的课堂上,由于受到上课形式、课堂条件、课时安排等因素的限制,不少教师仅将其作为教材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里面的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和考查。但从整个“概论”课的逻辑结构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课程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应将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并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行为。本文试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出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教学思路进行实践和探讨。

一、抓住“灵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进课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与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居于统领地位。大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能令大学生正确选择符合社会需要的主导价值观念。但是,一直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高大空”的理论教学使课堂教学显得刻板、枯燥和抽象。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内容知识点多,而课时则相对不足,教师不能做到完整、透彻地讲授,学生对理论难以把握和运用。

要解决这两大难题,必须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课堂,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社会实践、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阐述、生动鲜活的案例分析,让经典理论从书斋走向现实,使科学理论成为大学生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教学思路上可做如下处理:

首先,简化内容,突出重点,进行专题教学。“概论”教材阐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实际上是围绕着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三件大事”而展开的。“概论”课教师不应该拘泥于章节体系授课,应该按照“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深刻领会理论精神,细细研读教材内容,提炼要点、实质和精髓,应在学生已经掌握理论的基础上,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方法为重点,在有限的课时内精心设计教学专题,构建模块化、专题化教学内容,使得理论教学具有整体性的效果,让教材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体系,深化其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的认识。

其次,强化应用,注重能力,开展互动教学。对于“90后”的大学生来说,单纯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已不可能让他们体验到理论的魅力,只有在实践中活跃着的理论才是鲜活生动、能说服人的。因此,要站在时代前沿和社会发展的角度选取当代大学生所关注的问题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导向作用。选取贴近生活、引人关注的经典案例,鼓励学生在有创造性的研究和讨论中展开专题的“师生互动”“生间互动”,通过“老师讲,学生问;学生谈,学生辩”,调动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关注和兴趣。同时,互动式教学还能发挥团队学习的作用,使学生们在学习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辨明真理。

二、围绕“主题”,实现社会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

理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前进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也是一个人心灵世界的核心。“90后”的大学生在理想的追求方面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亲身感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对自己面临的历史机遇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对在社会发展中如何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的关系等问题又存在诸多困惑。因此,要科学分析当前大学生的理想状况,既要承认大学生关注个人理想的合理性,又要强调社会理想对个人理想的制约性,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共同理想的有机统一。

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当着力研究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兴趣特点,结合学生人生实际和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来讲解共同理想,在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的方向下,抓住三个结合点:职业理想既要考虑社会需要,也要考虑个人兴趣和特长;生活理想既要符合社会生活方式的基本原则,又要凸显大学生的个性;道德理想既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要求,又要有自我鲜明的特色。让学生以谋求自身发展为起点,去理解和追求社会的共同理想,再从实现社会共同理想的过程中,找到实现个人理想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把当代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紧密结合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个人的“成才梦”与国家民族的“中国梦”结合起来。

三、把握“精髓”,体现两种精神的融合和创新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高校中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教育应注意把握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一方面,两个“精神”的教育是一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主张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经典常见的案例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够轻松理解、接受和内化,这是一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然后,再以学生的理解、感受和表达等具体和感性的形式为基础,提炼出两个“精神”的内涵和意义所在,这又是一个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过程。这两个过程不断交替上升所形成的螺旋式路线,实际上与哲学上的认识基本规律的路线是吻合的,具有科学性。

另一方面,两个“精神”教育密切联系、辩证促进,不能割裂开来。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历史的积淀,是各个时代传承的结果;时代精神是当前世界精神的精华,是各个民族当代精神的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是人类世界历史的经和纬,共同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全貌。我们在理解民族精神的时候,必须结合时代的特点,抓住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同时,我们在理解时代精神的时候,必须结合民族的特征,抓住本民族时代精神的本质。二者密切联系、辩证促进、相互渗透。

四、夯实“基础”,引导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有了依托。荣辱观教育在整个教育内容中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而课堂上的道德教育历来存在“只宣传、不教育”“只说教、不践行”的弊端。我们主张概论课中的荣辱观教育应遵循如下教育思路:

第一,应大力发挥实践课的作用。“概论”课内容丰富,且紧密结合社会实际生活,让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是必要而有益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明辨是非,获得内心的体验和心灵的冲击,从而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生活过程,就是对荣辱观判断的过程。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校园的文明状况、实训教学或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社会风气或社会秩序的现状,建立一种道德观的标准,将这些日常的实践进行正确的评判和取舍,从而达到抑恶扬善、知荣知耻并如是践行的目的。

第二,荣辱观教育要重视评价的作用,体现知行统一。教学中的评价应该是多向性、多元性的,既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亦或是学生的自我评价;既可以是是与非的评价,也可以是性质的评价、层次的评价;既可以是客观真理性的评价,也可以是主观感受的表达。同时,道德的标准不是唯一的,而是有层次的。人们在定位自己、评价别人的时候,不仅仅需要知识,更需要理性和感情的参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不仅作为评价的客体存在,而更要作为评价的主体存在,不仅让学生道德知识能学以致用,更能调动其理智和感情因素与知识相互作用,真切体验到社会的存在,从而使道德标准入脑入心,内化为个人素质的一部分,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与一般的知识教育有所不同,它是在掌握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融思想、政治、心理、道德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多维教育,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对价值观念的认同。而要在教育过程中获得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真正认同,使价值观教育取得实效,就必须有一整套密切配合、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部分虽然各有侧重,但四者之间是有机统一的。在“概论”课教学中,既要根据四者各自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讲授,又要把握其内在的联系形成合力。这样,才能使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在认识上成为大学生的共识,而且在行为上成为大学生自觉践行准则,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邓红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J].求索,2011(7).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96-03

多年以来,高等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成效有了显著提高,但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衔接方面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地方。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探索经验,就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一教学法”进行初探。

一、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在对学生知识背景与思维水平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与领会思想的理解力,认清是非的分辨力,在价值多样与各种机会中找到适合自身特点与发展需要的选择力,在竞争中调试自身心理的平衡力,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良好相处的协调力,不断学习与自我发展的竞争力。为了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学习态度和知识基础,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入门问卷调查。这种调查既是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又是对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水平考查,还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检测。这样的入门问卷,给了学生们一个信号: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平时课堂养养神,考试之前背课文”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通过前期调查表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兴趣的学生并不多,部分同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缺乏正确认识,不理解高校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认为对以后的工作也没有太多帮助,不具备实际意义。当然,真正对其反感的学生也不在多数,大部分学生对此持“无感”的态度。如有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身帮助感觉很一般;有学生认为如果不参加公务员考试更没有必要学习;也有学生认为高等学校的政治理论课作为公共课混一混学分而已;还有学生对教学效果感觉不行等。这一切显示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无所谓的态度。当代大学生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普遍关注个性需要,提倡个性差异,尊重个体选择;热衷于求新求异,崇尚自由、个性、多样化;热衷于“自我选择”,其价值观更多地表现为实用性、功利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倡导的无私、忠诚、奉献等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持怀疑、排斥的态度。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行为道德失范的倾向。对以传统、权威、理性、一元的面目出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盲目排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普遍存在厌烦心理和淡没态度,具有勉强性、无奈性,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为一种外在的负担,一个不得不完成的“学分”任务。调查还表明,课程内容与大学生心理关怀存在一定距离。但教学活动却忽视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没有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引导。大学生渴望自主、活泼、减负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少些说教,多些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不要只是教师个人讲,应给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不要只讲理论,还要多一些案例、讨论、社会实践环节等教学形式,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促进他们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概论”课具有信仰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双重功能。通过教学,既要让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了解和接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内化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要使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精神实质和理论精髓。大学生学习理解“概论”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涉及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等多方面基础知识,需要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思维水平,但中学阶段的文理分班,使部分理科学生相关背景知识缺乏,这也影响了学生对“概论”课的学习兴趣。

二、“三个一教学法”的主要特色

为了配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消除学生思想困惑,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让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能入耳、入心、入脑,让学生真信。笔者创造性地探索了“三个一教学法”,从而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我们将“概论”课的切入点定位为“关注现实性与中国性”,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集思广益,创造性地形成了“三个一”教学法,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具体做法是:每次上课结合课程的内容,给学生带来最新的、最贴近专业的、最结合课堂内容的“推荐一本好书”、“思考一些现实”、“参与一次活动”,每期共“推荐30本好书”、“思考一些现实150条”、“关注30次活动”。同时,结合成都市“明日国际现代田园城市”的战略定位,结合成都改革发展的实际和成就,结合成都学院(原成都大学)的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关心城市发展,为学生作就业、创业指导及心理辅导。

1.推荐一本好书。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冰心老人也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一本好书就是一位智者,它和我们灯下交谈,能让我们一颗浮躁的心慢慢地沉静下来。读书可以帮助大学生改造思想,一本好书就是一位学者,博古通今,诲人不倦,让人警醒,使人自省。读书可以帮助大学生增长才干,一本好书就是一位益友,是前人知识和经验的总结,可以产生智慧,正确运用知识就会变成你未来创造事业的无穷无尽的源泉和工具,因为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在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已经多元化,很多人不再读书了。因此,指导大学生读书具有重要意义。读书可以培养独立人格,训练独立思维,在读书中绘就精彩人生;读书可以扩展知识、提高认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顺利地实现其价值;读书还意味着眼界更加开阔,更会思考问题,更具有创新精神,所掌握的知识可以转化为社会竞争力。现代社会是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爆炸的社会,人类文明的进步使得知识的更新和增加超过以往的任何年代,如果不读书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会被淘汰。读书就要读好书,读了坏书就是害自己。如何挑选一本好书?首先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基础,积极推荐。共向学生推荐30本经典书目,既有《资本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社会主义通史》等经典理论类,也有社会热点书目如《世界是平的》、《什么是幸福?》、《世界大趋势:正确观察世界的11个思维模式》、《中国大趋势》、《中国大趋势——成都模式》、《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其次是让同学互相推荐自己读到的好书,如《中国不高兴》、《赢在中国》、《品质成就财富》、《我用一生去寻找》、《心灵处方》、《平凡的世界》、《大国的较量》、《细节决定成败》等就是学生推荐的,既促进大家读书,也一起分享喜悦,增强相互交流。

2.思考一些现实。思考一些现实,就是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析社会现实问题,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为了帮助学生分析现实问题,教师会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引导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思考的现实既有国内外时事热点,如:“中国经济是否硬着陆”的思考;从美国驻华大使馆新“掌柜”骆家辉携家人“低调”亮相北京看中美关系新思路;故宫经历“十重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社会拷问与信任危机;婚姻法解释何以引来“契税争议”。还有地方社会建设的热点问题如“成都有望成中国经济增长第四级”的展望;中国第一个农民工博物馆在四川金堂开馆。诸多的思考,让学生意犹未尽,兴奋不已。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热点问题,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使学生对理论产生认同,引起共鸣和反思。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实问题,有利于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新形态。“在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中,一改过去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讨论让学生积极地从事学习,同时聆听他人的研究过程和结论,坦率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社会现实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建构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3.参与一次活动。参与一次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因此,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必须参与一次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公益活动、社团组织、校园文化建设;参与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参观考察、志愿者服务、“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引导学生参与西博会等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促进实践教学经常化、制度化。参与一次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关注成都文化名片:金沙讲坛与“创业成都”;关注成都会展业经济及动态;关注2011年成都双年展盛大启幕;关注四川财经“奥斯卡”及成都市“建设成都杰出贡献奖”。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第十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的志愿者服务;参与成都“全球影响力人物评选”;参与“首届四川最美村落评选”大型公益活动;参与“成都三年,写给未来的512封信”活动;参与“这城市有爱——3元的幸福”活动;参与“中国好人榜”活动及“道德模范,成都好人”评选等。特别是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强国”的精神和教材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思考。我们在成都杜甫草堂进行了主题为“寻巴蜀文化古迹,探文化强国新路”的教学活动,师生一起参观杜甫草堂博物馆,共同感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进行现实思考。了解四川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地方,物华天宝、人文荟萃,蜀之文章、领衔天下,蜀之俊秀、自古风流,使学生们深入了解四川的历史文化,对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有很大帮助。此次活动堪称一次成功的尝试!参与活动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是由于理论性比较强。但并不代表学生不理会政治,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关注社会热点。参与活动可以提升学生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人文精神教育功能,又有能力提升功能。参与社会实践是学生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科学地认识他人;又激活了他们改造社会的欲望,有效地提升其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兴趣倍增,他们还用一句广告来形容:“就是这个味儿,总有一款适合你!”

三、学生对“三个一教学法”的认同

教学实践证明,“三个一教学法”不仅培养了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而且提升了分析、综合能力,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

1.以饱满热情感染学生。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教师需要全身心投入,需要阅读大量书目,需要思考社会热点,需要关注社会活动。同时善用激情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在学习中感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教师充满激情,教态透着自信,语言铿锵有力,语音抑扬顿挫,情绪激昂饱满,学生较易受到感染,从而成功地把教师的内心独白转化成“观众”精神世界的激荡与共鸣。

2.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学生愿意进课堂。“三个一教学法”打破了传统课堂中教师主导整个教学的旧方式,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将想与做、动与静有机结合,把学生吸引进课堂,学生流传的“专业课选择性逃课,公共课必然性逃课”的现象减少,提高了课堂上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参与率和听课率。

3.构建起“以学生为本”的新型课堂秩序。“三个一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发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教师因势利导为条件,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新型课堂秩序。这种教学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促进教与学双方的了解与合作,学生之间通过课堂讨论,起到交流思想和看法,互相学习和取长补短的作用,是一种创新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实践的过程。

4.消除了学生思想疑虑,感到学有所用。“三个一教学法”把教材的基本理论和当前社会的难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解决了“成什么才”、“怎样成才”的问题。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解开学生的困惑,消除疑虑,澄清认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有所用。

正如,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演讲时强调的,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环境、任务、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想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效果,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不断探索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建宁.后现代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矛盾与破解[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2]李占才.引导学生剖析现实问题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J].思想理论教育,2011,(11)(上).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例8

一、 “概论”课教学中忽视原著阅读

“概论”是“05方案”实行后全国高校新设立的一门公共政治理论课,当时叫“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8年确定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自“概论”课程设立后,该课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成果,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内容上大多数老师采取重点讲授与一般讲授相结合,以解决“概论”课内容丰富与课时相对较少的矛盾;有的老师把课程内容与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相结合,不回避、不敷衍,增强“概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的老师采取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方式,授课过程既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进行讲授,又不完全按照教材照本宣科,而是对教材的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和优化。〔1〕

在教学形式上基本上改变单纯数说教式教育,把传统的“填鸭式”变为“启发式、讨论式”。大多老师都能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外自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等形式。有的老师采用专题讲授、案例教学、问题研讨、实践体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互动结合”教学模式〔2〕 ;有的老师采取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过程尽可能设计成与大学生的生活情境、社会环境、专业学习、个体具体的生活、职业相结合的课堂情境,以充分唤起大学生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经验和体验。〔3〕 这些尝试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手段上,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手段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网站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上述创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在大多数高校,“概论”课内容生动了,方法灵活了,教学效果提高了。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有一些学生对该课程兴趣不大,或者认为虽然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并没有学到什么,未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尽管很复杂,但笔者认为上述探讨和创新没有抓住“概论”课的特点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上述探讨创新的主要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并未针对“概论”课的特点而采取一种恰当的教学模式。

二、原著阅读符合“概论”课程特点

作为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概论”课在高等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实施方案》的通知规定:“概论”课要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4〕 为充分反映党的十七大精神,“概论”课第一章第一节又着重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中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后者是一个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贯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与此同时,“概论”课又是一门比较抽象、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其重点是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以及这些理论成果之间的继承与发展。这些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通过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著作以及党和国家的大量文献展现出来的。

课程背后有大量原著存在“概论”为一课程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必然要在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上体现出来。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只有与该课程特点相契合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此而论,原著阅读是符合“概论”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讲,“概论”课是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这两个主要的手段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与认同的。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体会到,原著阅读可以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第一,阅读原著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全面地掌握“概论”课程的基本精神。“概论”课中的思想、理论都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大量著作和党的文献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是这些原著的浓缩。阅读这些原著,可以从“原汁原味”中认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体系、基本观点、思想精髓及其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把握“概论”课中所阐述的那些具体原理,避免理论的枯燥与乏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第二,阅读原著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原著阅读教学模式不仅单纯地传授知识还注重能力的培养。阅读原著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阅读中撰写小论文和心得体会有助于促使学生思考总结,提高他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和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伴随原著阅读进行的演讲、辩论、讨论等活动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口才、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等。

第三,阅读原著可以帮助学生自觉接受、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论”课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接受、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践证明,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使正确的、科学的道理让教育对象接受并自觉转化为行动,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仅仅靠既定的结论灌输是不行的。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眼界开阔,既定的结论灌输并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只能引起他们的不满和抵触。原著阅读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原著,自主地探索问题的答案,从自己的研究成果中逐步形成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原著阅读在“概论”课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结合原著阅读进行“概论”课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真正调动起学生阅读原著的积极性,切实提高“概论”课教学效果,教师还必须进行认真地探索与总结,找出切实可行的方法。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的放矢,精心选择阅读篇目

“概论”作为一门理论课,涉及诸多领导人的著作,以及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仅《邓小平文选》三卷就收文205篇,约80.2万字。因此,在这短短的一学期让学生全部阅读是不可能的,针对“概论”课教学重点和难点精选原著篇目就显得非常必要了。例如,在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教学中,针对该章的重点和难点,笔者选择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作为精读篇目。通过阅读,使学生对中国近代国情、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历史进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与必然性有了透彻的了解。

(二)适当辅导,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由于大多数学生原来没有阅读过原著,所以他们在开始阅读时不知如何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阅读原著时要加以适当指导。首先要适当介绍历史背景。在让学生阅读原著时,事先给学生讲清楚这一著作是在什么背景下,针对什么问题而写的,让学生读前心中有数。其次要提出问题引导阅读。要提高学生阅读的实效,关键是要求学生带着一定问题去阅读。在让学生阅读原著时,结合著作内容,提出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原著。三是为了保证学生真正读懂,对所选篇目的主要观点以及文章的提纲进行了归纳整理,发给每个学生。起到辅助阅读的作用,强化阅读效果。

(三)读写结合,阅读后写心得体会和小论文

心得体会和小论文是阅读和思考的结晶,是认识的升华。因此,在每篇原著读后,都要求学生写心得体会。小论文的选题以及写作时间不作具体要求,只是要求他们遇到感触较深或比较熟悉的篇目,可以撰写小论文,到课程结束时每人需上交3篇小论文。通过写心得体会和小论文,深化了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在个人写好心得体会和小论文的基础上,搞好学习交流,达到互相学习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例9

[作者简介]朱惠娟(1978-),女,河南周口人,周口师范学院公共理论教学研究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 周口 466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项目“地方高校与地域文化研究中心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18935)和河南省教育厅201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项目编号:2010-0N-1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050-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祖国繁荣和发展的重大使命,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大学生确立科学价值观理应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核心任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也是高校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要求。我们应当认识到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要性,从理论和实践中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要性

1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大学生价值选择的迫切需要。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深远。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全球化和互联网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开放,国外许多价值理念在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自我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这些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但是,全球化也使得许多西方落后的、腐朽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一并涌入,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当今时代,先进文化、落后文化。健康文化、腐朽文化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相互碰撞,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些原本十分明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遭到质疑,一部分大学生在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上感到困惑和迷茫,以至于形成错误的政治思想和价值理念。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和引领大学校园里的多元价值观,就成为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选择的迫切需要。

2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更为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更为科学的内容。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问题的敏感地带,当前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在高校表现得十分突出,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论导向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可以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思想基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在不断地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中得以创新和发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准则。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内容,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灵魂、主题和精髓。

3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有力武器。如何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为大学生创建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社会思潮,有助于高校校园文化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助于用马克思主义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最终形成一个和谐的、繁荣的、先进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

1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个人或群体乃至整个社会所发生的积极独特的作用或影响。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推进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首先要让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特征、功能及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认同,把外在的理论内容内化为信仰,最终再落实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活动中去。当前,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脱颖而出,并成为引领社会思潮的先进思想,关键在于增强其凝聚力。这种力量具有无穷的吸引力,指引着大学生不断修正错误思想,确立科学的价值取向。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仅要加强理论研究,更要重视理论实践相结合。近几年来,虽然理论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应该看到现有研究成果的重复现象较多,宣传性研究成果占相当比例,研究视野比较狭隘,缺乏与相关学科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涉及社会学科的方方面面,例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等学科中都可以研究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如何引导人们树立共同理想、如何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如何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问题。因此在“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方向的人才培养,加强整合现有学术界的研究力量,联合攻关”。只有形成系统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才能使大学生更深刻

地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普遍存在一种抵触情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如果停留在宣传和理论阶段,势必会演变成空洞的形势教育,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还必须注重理论实际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现实生活、学生的实践结合起来,学校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设情景,也可以结合时事,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真心接受这种思想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信念。

2 以人为本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核心理念。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重在培养有进步思想、有理想信念、有创新思维、有爱国主义情感、有基本道德认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健康全面发展,因此要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核心理念。同志曾经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在高校中,以人为本的关键是正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了解他们思想、心理状况和需求,并根据学校学生实际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和平台,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其次要重视学生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学校应关心困难大学生的物质生活,积极开展勤工俭学、社会兼职服务和减免学费等工作,使学生在获取精神财富的同时免受物质匮乏的困扰;学校更要关心大学生的精神利益,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再次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讲座、社团活动、心理健康咨询等,对学生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大学生塑造自信、自强、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3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础环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

第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去。课堂教学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去。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课堂讨论、主题演讲、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自己的科学价值观。

第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去。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培养和巩固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宗旨相吻合,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完全可行的。鉴于当前开展实践教学的条件有限,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设计一些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调研题目,也可以结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素质结合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对大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成败。在近年来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分析中发现,大学生基础课逃课率在40%以上,专业课逃课率在10%左右,而逃课学生较多的基础课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础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具有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才能真正打动学生,这就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4 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教育教学、科研与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称。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对于规范大学生的思想情感、言行举止,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重要的熏陶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包括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生活资料等,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要善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在校园环境中,在一些标志性建筑、道路或景点中要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突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板报、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中,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例10

(一)以蕴含故事的生态环境,使学生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业归属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利用大自然作为教育的内容,通过持之以恒的自然环境教育,使我们的青少年从小就树立关注自然、关心周边事物,树立社会和自然的和谐思想,树立环境道德意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和情操。现代大学都有一个美丽如画的校园生态环境,校园生态环境同样渗透教育的价值取向,要发挥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陶冶作用,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场景和社会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医学院校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可以针对医学的使命和特点,打造具有关爱生命、散播至善情怀的特色校园风景,让学生感受“一栋建筑、一个故事”“一片园林、一种使命”的责任意识。医学院校在进行校园环境绿化过程中,应建设一片集价值观念和休闲怡然一体的杏林,通过杏林故事的述说、校园碑刻如“视彼儿女,犹我兄弟”“普同一等,皆如至亲”等书法文字的展现,让学生明白杏林与医学事业的关系,诠释杏林故事渗透的深刻哲理,从而获得一种事业成就感,催动医学生为民族、为国家作贡献的心理动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氛围深入医学生的心田。(二)以常设性典礼为依托,让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仪式渗透性。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是以造就人的品质为其目标。”现代大学,典礼作为一种常设性仪式,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每种仪式的背后,都有一个体现了文化核心信念的寓意”。大学生的开学典礼、升旗仪式等是大学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开学典礼是大学生入学的第一课,是开启人生航向的指明灯。大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开学典礼对其人格塑造、职业成长具有很强的启发作用,典礼中的演说和仪式能够向学生传授价值观、人生观的理念,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医学院校大学生开学典礼中的重要一环“医学生誓词”的宣誓,其中“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等誓言的表达,既体现了医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又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等个人层面的重要内容。大学里重大活动的庄严升旗仪式中,师生穿戴的礼仪规范,自然会引发大学生对国旗、国歌的价值思考,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国歌和国旗作为国家的象征符号被运用,从而实现了对国家的认同,使得每个在场的学生都感受着国家的在场”。通过升旗仪式,学生能进一步学习、掌握国家的兴衰史,知晓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形成理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爱国”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强化。(三)以重大节日活动为契机,使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内在性。大学校园活动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医学院校应根据医学生的专业特殊性,在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中弘扬、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医学院校可以在每年的5月12日护士节举办讲座等,讲述护士节的来历,阐释南丁格尔精神的实质,从而诠释不论贫贱、关爱他人的和谐理念,使得在当前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过程中,广西教育412017.1医务工作者可以用爱心去关爱患者;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公正”的内在含义,让他们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患者,不论其出生、民族、地位、信仰,都要一视同仁。对于南丁格尔在护理事业中的敬业精神,让学生体会“敬业”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个岗位的具体行动中,让青年学生理解责任和担当的使命。纪念护士节还可以采用演讲、歌咏、舞蹈等比赛形式。演讲内容的写作、演讲思想的表达应围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来展开,歌曲、舞蹈的选取应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使学生懂得如何合作、如何表现正能量。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促使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医学院校应根据医学生的学习状况及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把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讲授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教育是集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科学教育于一体的高度融合的教育体系。医学人文科学蕴含了医学价值观、医学法律规章、医学追求等要素。“概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骨干课程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如“概论”课教学中对医学生讲授“文明”的内涵时,特别要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渊源、表现形式、职业表征等,结合医学现状,指出必须摒弃医疗行业中存在的“见物不见人”“看病不看人”的“非文明”现象,提出医务工作者文明举止、言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医务工作者将“文明”的观念内化为执业认同,外化为职业行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化。医学专业教育侧重医学思维、医学理论、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的培养和传授。医学专业教育追求的“求真”精神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精神融合才能实现大医卓越的本色。在医学专业教育过程中,尤其针对病人的个例特征时,医务工作者需要涵养精诚的职业品格,以“文明”的眼神、语言作载体,接近患者、了解患者、同情患者,形成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从而提高获知病情的全面性、准确性,更能对症下药,展现医学职业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二)把专题教学与自主授课有机结合,拓展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院校“概论”课教学既需注重专题教学,亦需运用自主教学。专题教学主要突破一些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掌握国家重大的方针政策。自主教学让学生拓展资料,分析问题,提出对策。专题教学既注重紧跟党的理论创新,关注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又紧密结合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讲授与医学生相关的理论侧重点。例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讲授中,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梦”等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基本内涵和战略意义进行专题教学要讲解透彻;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阐释,指出全面小康不仅仅是经济的富裕、政治的民主等,还包括人民的健康,因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些专题教学内容结合医学生关注的兴趣点,拓宽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在把握“中国梦”包含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三层基本含义时,将人民幸福的内容具体化,将医学生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所应秉承的责任与义务紧密联系起来,能有效地对医学生进行“爱国”“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题讲授的内容来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理论传输与价值塑造有效结合,能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概论”课教学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授课,推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自主教学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材内容选取某个章节的某个内容进行分享,自主授课小组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医学特点拓展知识,例如在进行“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自主授课中,学生需要联系专业特点,指出医疗卫生改革为推动医院和健康中国发展作出的贡献,为促进社会和谐和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分配提供有效的制度基础,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平等”的内涵,这些都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核心价值观内容,体现在医疗卫生改革的实践中,增强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的理解。(三)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论”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干课程,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把理论讲透。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内容时,要作横向比较,把社会主义的“自由”概念与资本主义的“自由”概念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指向对象做一个全面的对比,揭示西方自由的虚假性和根源性,让学生学会分析鉴别,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概论”课教学中同样要注重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进一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行业中的内蕴性,形成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素养。医学院校在“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中,可安排学生结合专业实际,到医院、社区、学校、工厂、农村参观、考察、调研,尤其针对当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展开调研,并结合社区医疗、健康服务、卫生下乡等活动把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进行梳理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医疗卫生事业如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医疗工作者如何在职业活动中通过自身对患者的呵护,增进医患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一实践教学活动过程,就是将医学生的专业特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相融合,既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又进一步理解和辐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三、运用灵活性的教学实践环节,促使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中,既要注重课前的氛围营造、课堂中方式方法的运用,又要注重课后考核方式的灵活,让学生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力所能及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知行统一。(一)收集分享榜样事例,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医德榜样是医疗行业中以突出的执业善行和伟大的人格魅力值得和可供医务工作者学习效仿的职业贤者。医德榜样需要具备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宽厚的学识功底、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博大的仁爱之心。医德榜样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也是个人的德。在“概论”课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在课后教学环节中把收集分享榜样的事迹作为课程组成的一部分。白求恩精神的宣传教育曾影响了几代中国医学人,但身边的医德榜样更具说服力。大学生收集医德榜样的过程,也是解析、学习医德精神的过程,“榜样教育的原理是个体内部潜在行为被榜样的外部激励唤醒,自己的道德境界得到提高”。医学生通过与榜样人物的近距离接触,与他们平等对话,通过了解医学名家的成长经历、倾听名家的真实感受、接受名家的品格影响,树立成就“精诚”的“大医”品质。医德精神是在医学执业行为中展现的真善美,“真”昭示了医学科学价值,“善”彰显了社会伦理的职业化,“美”提供了人性和谐的价值。医学生在观察中学习榜样的言谈举止,修正自己的不恰当的认知,加强自我调控的能力,从而不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如屠呦呦作为医德榜样,教育了医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做到敬业、勤业、乐业就会有收获,即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公正”“和谐”“敬业”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正能量作用。(二)参加医疗下乡活动,体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受。大学生的下乡实践活动,能使他们在耳闻目睹、情感碰撞中感受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作用,启发他们的价值追求,在实践中体会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离实践教学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容易形成知行不一、“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不知所从”的窘境。医学院校的“概论”课教学,借助假期开展的“医疗下乡”实践活动,在医疗卫生状况比较落后的边远地区开展“义诊”“健康咨询”“医疗帮扶”等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医学生从多维度、多渠道了解社会,增进他们的怜悯、恻隐、关爱、助人的情怀,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的“爱国要爱民、爱民要亲民、亲民要贴民”的价值观念,而这些价值观念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友善”的具体化、细微化。这些价值观念是大学生在体验中选择,并不断固化的过程,是经过实践体验后“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在医学生结合专业的实践活动中,在自我感受中更易形成可以感知和达致的信条和规范并内化于心,在以后的从业生涯中更加坚定和笃定这些理念和信条。(三)贯通见习实习过程,坚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要把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大学生的执业体验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临床见习实习是医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借助带教老师的力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职业行动中。在见习实习中,医学生亲赴医疗工作的第一线,与病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接触,调查病人所思所需,激发学生的价值情感,不断思考、调整自身的服务理念,增强辨别善恶是非和尚德精技的能力,为病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病人感受到医务工作者的关怀,凸显“精益求精,济世救人”的医学职业道德,为以后的执业奠定高尚的职业情操,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敬业”“友善”的价值追求,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言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概论”课教学过程,需要把课前与课后、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当代大学生在生活中认知、领悟、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渗透到职业行动中。

作者:刘胜良 单位:桂林医学院

【参考文献】

[1]郭朝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5

[2]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168

[3]特伦斯.迪尔,艾伦•肯尼迪.企业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M].李原,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2-63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5]共建共享健康中国[N].人民日报,2016-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