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学前美术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2 17:46:34

学前美术教育论文

学前美术教育论文例1

(一)学前美术教育利于养成幼儿良好的个性美术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在课堂之上,可以让儿童大胆的进行涂鸦,不受拘束的尽情绘画,这样的美术作品既能展现幼儿天真的心灵,也能反映出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从儿童的美术作品之中,可以明显的反应出他们每个人所独有的性格特征,其中可能有大胆、主动,也可能有呆板、懦弱,可能有热情、敏感,也可能有缺乏独立,幼儿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美术作品可以更好的了解每一位幼儿的性格特点,并对幼儿所表现的积极性格因素加以鼓励,对消极的性格特征予以引导改正,最终形成良好的个性。在学前美术教育中,不应过多的对美术技巧进行规范,在对绘画材料及工具进行简单介绍后,可以让幼儿自行选择绘画的方式和绘画内容,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美术课堂上,更加活跃的表现自己的思维,释放自己的个性。

(二)学前美术教育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人类大脑有着独特的构造,左右脑分管着不同的思维行为,其左脑主要分管抽象思维,右脑则负责处理具体形象的信息。幼儿文化知识的学习,如文字的记忆、数学知识的掌握,都属于左脑的掌管范围。在以往的学前教育中,往往存在左脑负担过大,右脑锻炼不足的现象,非常不利于儿童智力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能够通过教育、引导幼儿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开发幼儿的的想象和形象思维,从而达到开发右脑的目的。而且在美术课堂上,存在大量的动手实践机会,可以让幼儿手脑并用,提高大脑的控制与调节能力,并增强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及协调性。

(三)学前美术教育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开发美术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行为,所以学前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教育,它将幼儿的创作能力作为培养的核心内容。每一名幼儿都有美术创造的无限可能和潜能,幼儿教师要平等对待和充分尊重每一位孩子,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幼儿主动的发展,让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同时,幼儿教师也要鼓励和支持幼儿的探索与创造行为,不要对其进行过多的限制,从而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因此,培养儿童的艺术修养,全面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是学前美术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帮助幼儿健全和完善人格的主要手段之一。

二、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各种能力的培养

(一)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儿童认识外部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而美术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因此儿童的绘画是其在有意识的表现所观察的生活的结果。幼儿由于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往往喜欢画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新鲜事物,而且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他们往往对那些新奇的、富于变化的事物充满了兴趣。幼儿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特点,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中不同层次的事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主动的去捕捉和发现美,并通过绘画去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二)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形象记忆力的培养儿童的形象记忆力是指其能够对见到的事物进行记忆,并在一定的时间之后,通过回忆将事物的形象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描述。绘画、手工等美术活动都是以事物形象作为对象的美术活动,儿童在观察、记忆和描述的过程中,完成了一项美术作品,有效的锻炼了自己的形象记忆能力。在幼儿对观察绘画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可以引导其回忆自己所曾见过,但又不在身边的一些物品,并让其通过美术的方式描绘出来,从而对其形象记忆的调配能力加以提升。

(三)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是创新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素质教育所重点培养的一种能力。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这也是其灵魂和生命力的所在,通过学前美术教育让儿童拥有最基本的艺术表达能力,为其创造能力的释放开创一条通道。有了创造性的思维之后,可以帮助人们对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内容进行再次的组合和创造,从而获得新的观念、方法。

(四)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时观察能力与记忆能力的一种发展、延伸和升华。由于对于外部事物没有过多的概念性拘束,儿童对于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某些而不见的事物,在儿童眼中却有着极为丰富的含义。绘画等美术活动,可以让儿童拥有一个释放这种想象的渠道。幼儿通过绘画将自己所理解和想象的事物予以展现,在得到鼓励和认同后,他们能更加积极去发展自己这份想象的才能。

(五)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审美思想的培养学前美术教育不但包括各种美术作品的创作,也包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论,虽然由于幼儿特有的年龄特征,不可能对艺术审美拥有过于理性的审美分析,但可以通过幼儿教师的合理引导,让他们认识到艺术美的存在和基本形式。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和提高儿童在认识、发现、感受和创造美,进而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陶冶审美情操,并培养丰富的艺术情感,这也是开展学前美术教育最基本的目标之一。

学前美术教育论文例2

1.2学前美术教育促进儿童具有独特的审美感

(1)引导儿童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儿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美是一种艺术,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但是人的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后天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儿童时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学前美术活动的目标就是培养儿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在学前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儿童通过做创意手工、画图、艺术欣赏等活动,来感受美的力量。例如,在绘画《幸福的一家人》时,每个儿童的想象不同,绘画重点也不同,有的儿童突出一家人服装上的各种各样图案,有的儿童更强调一家人幸福的笑脸。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千姿百态、各有不同。作为一次美术活动,我想教师应该注意美的形式对激发儿童审美体验的重要作用。在情感目标上,我想让儿童感受情感的美,体会到一家人在一起幸福的氛围。

(2)引导儿童接触生活中美好事物,丰富儿童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在成人的引导下,感受繁花茂盛的花丛,体会夕阳西下的感动,聆听滴答的雨点声,观看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些都可以使儿童感受到大自然中、社会生活中、艺术作品中的美好。无论是街上形形人的衣着打扮,还是大自然的鸟语花香都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让他们感受到美的陶冶。

1.3学前美术教育促进儿童思想品德的发展学前美术活动能丰富儿童的文化生活,启发儿童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认识。其实对儿童道德品格的培养可以从儿童自己的作品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如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扶着老奶奶过马路,把拾到的钱交给警察叔叔等等,这些都是儿童常画的内容,虽然他们画得稚拙,但是能从画面中看出儿童的美好,他们用身心感悟着我们的美好世界。

1.4学前美术教育促进儿童手、眼、脑的发展大家一提到学前美术,眼前就会浮现这样的情景,很多孩子在拿着画笔在纸上认真的画画,其实美术不只是单纯地画画,它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用手指画画,把豆子组合成一幅画,在废弃的瓶子上画等,所以学前美术不只是用笔在画,只要发散思维,就能创造出不同表现形式的画,儿童在操作中亲身体会到美术活动的乐趣,在这期间充分发挥了儿童的手、眼、脑的发展。他们用大脑去思考和理解,用语言交流自己的感受,用手操作美术工具和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用眼睛观察其他人的做法,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2学前美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2.1学前美术教育要求学生画的像,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在学前美术的课堂上老师认真地教儿童画画,以画葡萄为例,老师就用几个几何图形画出了,然后让儿童照着画,还要求要的像,儿童很容易就学会了这种简笔的画葡萄,但是在学之前,他们却能用很多方法去表现,虽然充满稚气,却体现了儿童创造的活力。模仿是一种固定的扼杀孩子创造性的方式,这会严重阻碍了儿童艺术感受和非凡才能的发展。

2.2学前美术教育缺乏儿童情感的培养每次当儿童完成画后,老师和家长在下课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看看谁画的最好看,每次看到涂颜色没有涂到外面且画面干净的孩子,还有看到你和老师画的一模一样的画家长就大加赞扬,其实这些都是不对的,我们不应该去注重这些,而应该更多地去发现儿童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感受以及情绪,这样做还能发现孩子心智的发展是否健康。

学前美术教育论文例3

2学前美术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

自从我国开展义务教育来说,学前美术教育开展走入人们的视野,并丰富儿童的心理成长。同时,职业学院设立学前美术教育,更多的是培养专业化的人才,从而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提升儿童的审美意识。并且,审美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美育,主要是培养受教育者对美的感悟,培养高尚的审美观念。目前,学前美术中审美教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教学任务:

2.1感受美从成长阶段来看,儿童最容易接受美好的事务,特别是一些缤纷色彩、故事性鲜明的图像,更能获得他们的喜爱。同时,这种感受美的能力也是儿童天生拥有的,职业学院学前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必须加强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例如,通过色彩鲜艳的鲜花让儿童自行观察和发现,从而想象出自己所感知的内容。

2.2激发兴趣学前美术教育的学生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大量的图片或玩具,提供许多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这样就能引起儿童的注意,符合他们美术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学生还能让儿童观察一些鲜艳的事物,鼓励儿童多画多接触,提高他们动手绘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3开发智力对于学前美术教育来说,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儿童的艺术审美意识,从而实现开发智力的目的。在教学内容中,学生可以通过课外教学,开展儿童喜爱的内容,并适度地鼓励学生进行回忆和创造,这样就能潜移默化地将艺术知识教授给儿童,提升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

3职业学院学前美术教育中的审美培养方法分析

作为一门必需的专业课程,学前美术教育主要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这样才能担任幼儿园教学的工作,才能全面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从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来看,加强审美教育注意十分关键,不仅能帮助学生培养优雅的审美情趣,而且还能从精神上实现人格的突破,融合艺术世界中。所以,审美教育必须从以下方面进行培养。

3.1激发审美的欣赏力近年来,国内现代化科技越来越先进,艺术设计领域也蓬勃发展起来,美的理念开始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针对职业学院学前美术教育的学生,审美活动早已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作品欣赏和美术绘画,逐渐通过外表美的事物挖掘出内在的有形和无形的美,这种深层次美的内涵,才能激荡学生的思想,启迪他们对美的欣赏。例如,凡•高的《星空》里,如果只是单纯地欣赏星空的色彩,就无法真正地探索到艺术的真正内涵。凡•高的作品大多带有浓厚的生命力,油菜的厚度和线条都是渲染一种夜空的氛围,画面沉浸在一种哲理的微妙光线中。

学前美术教育论文例4

二、转换美术教师的角色

我们的美术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总是喜欢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的传输和训练,在培养人才这一方面注重单一方面的人才训练,形式单调,但在内容上却非常之深,总是让学生望而却步。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美术知识的普及,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创立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轻松地开展学习。并且教师要目的地做到因材施教,应人施教,鼓励学生上课的时候积极回答问题,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在欣赏梵高名画《向日葵》时,教师先简单介绍作者和作品的背景故事,紧接着留给学生一段时间去仔细地观察,但在学生观看的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索,例如:绘画中你觉得颜色怎么样?看到图画你会感受到什么?图中画得最好的地方是哪里?逐渐的让学生能够感受画家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画家的主观情感中去。但是我们也应该了解到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会对作品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和看法,但是我们只要认真讲解,学生就一定有真实的感受,教师对于学生的感受应该充分地给予尊重和理解。

三、教学密切联系学前专业特点

高职学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幼儿教师,所以,无论是哪一个专业多要立足于它要培养的的教育对象的特点,密切联系实际,精密联系教材来对学生进行美术教学。让学生在实际锻炼的同时,能够满足于以后所要从事的教学需求。

学前美术教育论文例5

随着学校不断扩招,专业技能课程不断增多,中职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也一一显现,其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尤为明显。中职美术教学的发展受到了以往教学的一定制约,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表现为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单一、枯燥,过于重视技能训练,忽略美术理论教学。美术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其情操、提高其创新意识。但受以往教学模式的影响,中职美术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须解决。

一、中职美术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1.现行教育体制对美术理论课的不重视

受我国教育现状的影响,很多初级中学受客观条件和升学压力的限制,只重视统考课,忽视艺术课教学,致使学生缺失美术教育机会。而初中生中学习成绩较差的普遍进入中职,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导致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基础差、底子薄,美术知识空白,缺少对美术教育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素养,给美术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针对这种现状,国家对学前幼儿教育教师提出了相关要求并出台了相关文件,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为了迎合文件内容便将美术教育的重点放在了手工制作和简笔画、素描等容易出效果的课程上,对美术理论知识教育的忽视越发严重。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发,这种理念陈旧的美术教学已不能适应当前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这就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

2.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

中职学生对美术课也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有的认为美术课是副科,并不会影响升学,学得好与不好并没有关系;有的认为画画要靠天赋,自己将来又不当画家,学不学都无所谓。甚至连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更多的是注重技能技法的学习,觉得理论知识并不重要。

3.教师的教学形式单调

现在学校的美术教育也更多的是注重技巧的训练,很多美术教师缺乏对美术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缺乏对美术教育真诚的投入,导致很多美术教师在上美术理论课时教学、形式单一、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美术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教师讲解时大量使用专业术语。

二、解决中职美术理论课存在问题的对策

1.重视美术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审美能力

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从小培养起来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美育是有限的,教师应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加美术欣赏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的发展。

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应加强美术理论教育,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更集中、更典型的美,即艺术的美。应引导学生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感受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加深他们对美的理解,而且开启学生欣赏美的眼睛,拓宽学生的视野,不是局限在单一的空间里。美术理论课程必须通过情感传递的渐进方式进行。美术理论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强迫的,而是通过艺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通过美术理论教育让学生感受美丑,以“善”为美,以“德”为美。

2.了解学生美术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术理论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真正认识作品、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与艺术作品直接交流、理解作品信息的过程,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从学生常见的、熟悉的画开始理论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后再选择较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进行教学。

3.把握学科特点,丰富教学形式

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美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审美情绪的体验,所以教师既要学会联系现实生活引发学生的兴趣,又要结合作品所处的社会现状、政治背景等客观因素,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作品所传递的信息,让学生享受美的愿望得到满足。

三、小结

当前,中职学前美术教育只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使艺术教育的发展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应加强美术理论知识教育,才能让学生理解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促进其身心各方面和谐全面发展,从而使美育不停留在口号上。美术教师要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的魅力,提高课堂效率,创新求变,美术教学才能真正走出窘境。

参考文献:

学前美术教育论文例6

一、美术理论对技法教学的重要作用

任何教育都是在既定的培养目标下进行,美术教育同样以培养取向不同分为“美术教育”和“教育美术”。在“美术教育”(美术取向的教育)中,以突出美术创作、研究、发展为抓手,开设艺术基础情感培养、科学理论积累、技法创作探究的课程。加大对艺术领域的挖掘力度,针对时下媒体热点的艺术新事物进行探索,逐步对动漫产业艺术引领的卡通、行艺为绘画等新兴术动向进行挖掘。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究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美术需求,重点对绘画时代思维形成较为稳定的导向价值,运用流行的美术话语、美术展览,提升传统美术教育理论。尽管这只是美术教育理论面临挑战的一个焦点而已。但从美术教育理论发展的轨迹分析,则可以更为清晰地概括出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化融合的趋势。

不可否认,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有着它特定时代背景。在民族文化蓬勃发展,世界文化相容相成的时代里,美术理论更需要适时赋予它新的含义。出现理论被实践即技法相隔离的现象,这说明我们的理论在技法训练中的指导性价值还没有真正得到实现,或者在技法实践中,学习者对理论的渗透把握度还不够。笔者始终认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的道理。专业美术教育教学中,美术理论课程的开设,都是专家经过多次论证得出的结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只不过在不同课程作用联系上存在一时的权重之别。所以它的基本作用仍然体现在指导实践提升素养的前提下。

二、美术理论在公共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辅助作用

值得高兴的是,美术课程开设,开始走向交融相并的良好局面。当下流行一个新职业叫做美术心理治疗即绘画疗法。绘画疗法最早起源于上世纪20世纪初对精神病艺术家的研,目前,绘画疗法在西方国家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技术之一,我们国家也在逐步尝试。当然,这里讲这样的一个例子,并不是鼓动大家都以美术为专业来学习。我想说明的是,美术在人的生活中吃、穿、住、行的渗透已成不辨的事实,而今美术开始从表及里,它的影响力注入人的各个器官,作用不仅仅停留在视觉中。这门学科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共性综合学科。

美术的影响力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离弃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认为高校对各个学科开设公共美术课是非常理智且必要的,各高校应该以此作为创新学校课程设置、优化教学资源的契机来抓,真正落实到以人文本的教育教学初衷上来。其实,高校开设的公共美术课程,结合实际,就应更多地开设美术史论、美术鉴赏、美学常识等艺术理论课。目的,通过这些美术知识的学习帮助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开拓创新精神,丰富美的感受,触动对美的思考,最终达到身心美,寓教于乐,健全人格。跟以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比起来,这种以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更多的是关注人们的素质的提高。它的影响力远远没有专业美术教育那样功利。相反,让其它学科的同学学习美术理论,能更好地通过发现美(即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帮助其理解自己学科内部的联系。促进对所学学科有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起到一个辅助、补充的作用。

三、理论在美术教育中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前瞻性作用

人文精神是 “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的核心,它是以人文关怀、 人文价值为内容,以人格的完善为最终目标。近几年,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美术作为人类精神的物化必然与人类自身有关美术可以从“人类学“、“心理学”等视角深入研究。为什么在不同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会发生变化,社会心理会对美术产生什么影响,反过来美术形式层次的变化又会影响社会的审美心理,其间是一个动态的反馈机制。

美术和心理学不同之处,美术是典型视觉艺术,而心理学则是抽象艺术的物化。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感言:唔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美术理论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份子,通过美术史论、美学思想、美的教育美化人的心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里,更加充分地体现了美术理论是为真理的存在意义。心理学所提及的却往往可以通过美术及其理论进行教育后通过创作,实现美的视觉化。

而美术理论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作用,有着特殊的地位。美术的趣味性、直观性,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美术教育的多样性、灵活性使得这门学科充满活力。美术理论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能够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和创造的欢乐,为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作用。突出体现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美术史论及其鉴赏,在教育中形式的多样性、文化提炼的多元性,有利于受教者构建科学的思维辨别能力,直观感受能力。

2.美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商”

3.美术批评课程开设直接影响受教者高审美判断和审美趣味的提高,是其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知识获取部分。

4.美术史论、批评(画论)、美术鉴赏为学生提高文化理论素养,艺术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独特个性和创造力效果明显。

5.美术理论本身就是智慧的结晶,是建立在前辈实践创作的总结上得出的规律。理论课程教学本身就有一种启迪功效,净化心灵。

6.理论教学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部分。这也是人的综合性所要求的。

四、美术理论的科学性对文化传承具有的传播作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画论中最提倡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们的先辈们借助自然的灵气,向大自然诠释美的生命意义,在人类创造美好未来时,积累先进经验,继往开来。美术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诠释着对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精髓,用艺术的语言提炼着东方文化的精华。按照中国美学(哲学)思维出发,美术理论从“法” 、“理”、“道”三个层次都依次说明了中国美术理论在美术实践积累中留下科学合理的内在价值。第一层次属于美术的技法操作层次,第二层次为美术的本体层次,第三层次属于文化哲学层次。从这三个层次的意义上来说,我们再看何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即使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突出民族特质。如是,美术鉴赏通过理论对作品的理性分析,美术教育理论通过加强情感教育,突出人文关怀,更能立于教育的初衷,缓解人们偏见思想的左右,达到“真善美“的道德行为之触动。

中国美术理论的延续就是在继承中国文化脉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管以前还是现在,美术理论的形成、阐释都是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行的,以此对美术理论及其教学都将是对中国文化传承起到重要的传播作用。

1.美术理论通过教育教学的形式,总结前人的经验,汇聚前人的智慧,从美学思想中感悟传统的“法、理、道”。传承中国文化。

2.美术理论通过扩展其研究范围,通过加大艺术实践,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传达民族文化发展和需求。

3.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源远流长,传统画论思想的延续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4.美术鉴赏通过对不同时代作品评析,在前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晰中国文化发展的脉搏,了解中国历史波折,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五、为艺术家学习前人经验提供基础和借鉴作用

学前美术教育论文例7

和其他纯理论的学科不同,美术教育质量的考量必须借助全面、具体的评估措施考察学生的学习质量。但是,当前阶段,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估还存在许多问题。当前阶段,我国的高校美术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更多的是从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论的掌握程度来进行考量的,这种考量方式很难适应学生学习美术课的实际,也就是说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估措施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并不适用。因为高校美术教育开设的专业理论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美术一般规律,并为之后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绘画理论素养。传统的理论文字考试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学生理论识记程度的考核,偏离了美术理论教育的初衷,也容易误导学生只去识记理论概念而忽视将其内化为自身理论素养的。高校美术教育主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因此,过于重视理论掌握的教学质量评估,很难准确地对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作出全面的评价。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实现美术理论与绘画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以美术理论为核心的评估方式会误导学校美术教学,造成美术教学过多地侧重于理论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实际创作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二)美术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很多院校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没有认识到美术教育的特殊性,仅仅将其当作普通的课程进行教学,也就无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术的文化内涵,导致学生无法将美术创作与本土文化有机地结合,只能闭门造车。有的院校不重视基础美术教育,只是教学生找观念。然而观念不是教出来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文化积累,见多识广以后会自然形成。美术教育理念的偏差导致当前我国美术教育始终停滞不前,缺乏创新性。

二、国外美术教育经验的借鉴

国外有些先进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下面以美国和日本为例加以说明。美国十分重视对人的艺术素质、能力的培养,并将艺术素质和科学技术能力并称为新时代人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到目前为止,美国已经形成了具有国家和民族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美国明尼苏达州对青少年美术教育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但要细致地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艺术形式,还要了解创造这些艺术作品的艺术家。除此之外,明尼苏达州还要求学生尝试着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文学、诗歌等进行相互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创造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作品。另外,在保证学生创作热情的同时,也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不同艺术流派之间的差别,掌握世界上主要的艺术流派和艺术大师。由此可以看出,美国艺术教育更多的是侧重于学生的实际创作能力,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单纯要求学生掌握艺术理论知识。日本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精神人格,重视保护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日本也将美术教育作为保护国家传统文化和实现与国际进行交流的重要途径和工具。由此可见,美术教育过程中理论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忽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美术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

三、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教育的实质是准确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善自身,并最终实现自身价值。但是,当前阶段我国高校美术教育深受社会世俗价值观的影响,将美术创作的性质从精神层面迅速转向商品化层面,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了艺术修养的培养和训练,过分重视艺术创作的经济效益,导致艺术创作形式新颖但内容空洞、消极。因此,这也就要求高校美术教育准确进行自身定位,提高对美术教育的要求和标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并将美术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绘画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新突破。

(二)建设高水平的美术教师队伍

美术教育的快速发展除了要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之外,还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美术教师队伍。因为,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成为能否在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而要想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美术教师队伍。除了要吸收富有活力和热情的青年教师之外,还要充分发挥中年教师的中流砥柱作用,将中年教师与青年教师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与积极探索和创新精神的有机结合,实现青年教师与中年教师的优势互补,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美术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另外,高校美术教育也要打破传统理论研究的模式,做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借鉴其他高校美术教育的先进经验,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美术教育理论能够始终走在学术的最前沿,保持美术教育的专业优势。

(三)重视美术教育过程中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美术作为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单靠理论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理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对美术、对艺术的正确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美术创作的专业性。但是单纯的理论教育很难满足学生美术创作的实际需要,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专业理论教育的同时,增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而开展这种训练最好的方式是进行社会实践,让同学们深入社会、深入自然、深入生活,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真正实现美术理论与社会实际的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将美术理论有机地融入到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艺术创作当中。另外,通过开展社会实践,还能够帮助学生开阔眼界,为学生提供一个与社会、生活进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进而在交流过程中产生新的创作灵感和新的创作观点和思路,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打破学生只会临摹前人作品而缺乏自我创造性的僵局。当学生真正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说我们的美术教育是成功的。

(四)重视美术教育的人文内涵

高校美术教育除了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艺术创作技巧之外,还要提高学生的人文内涵,帮助学生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实现自身身心的发展和升华,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重视学生人文内涵发展的美术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关怀学生实际发展的本质。

(五)加强多元文化教育

艺术创作最忌讳的就是闭门造车,那些优秀的艺术作品之所以成功,无不是吸收了多元文化的精髓。因此,在高校美术教育过程中也应该加强多元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放开心胸,积极地吸收其他文化的精髓,重视多元文化的艺术价值,从而冲破传统艺术创作的封闭性思维,做到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尊重多元文化。

学前美术教育论文例8

人文素养的提高对美术素养起重要的作用,学生了解美术知识及相关文学知识后,把丰富的阅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而提高美术方面的感受、认识、想象、审美、鉴赏和表达等方面的意识与思维能力。老师要千方百计使学生多了解和加强人文素养或全面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学前教育美术专业学生的涵养应该是我们美术教育中需要进一步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应重视从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美术理论、素描、简笔画、色彩、装饰画、线描画、版画、儿童情景画、儿童国画训练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素养现状研究

美术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而学生进校之前没有一点美术基础,完全处于一种茫然不解的状态。美术素养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基本的美术素养是对美术的整体所学的基本内容和一种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对美术作品创作技巧与流程有基础的理解,对美术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根本领悟。就目前高职学校的情况来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具有一些问题,例如学生欠缺基本的美术常识、基础的概念理论知识不清缺乏欣赏技能、美术独立创作中缺乏感情的投入等。笔者针对这些现象,研究适合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方法。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

(一)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素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守旧的美术教学中教师死板地照着大纲进行教学,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美术老师不要生搬硬套美术大纲来教学。美术是一门特殊的专业,这种技艺和实操的教学,单一地依赖老师在课堂上教和做示范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而要引导学生怎样去欣赏,课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身边的美,经常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相关的一些动画片、电影和宣传片等。让学生领会种种技法和了解历史原因,建议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展览,邀请名家来校定期进行知识讲座,增强学生对艺术进一步的认识。这样不仅改进课本上欠缺的内容,还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也提升了他们对艺术的夂裥巳ぁR虼搜生的“学”要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成为美术教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环,能够调动学生的热情及对知识的渴望,培养他们对美术的热爱,这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基础知识的掌握要在能力培养中激发兴趣

美术带给人情感的愉悦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代替的,必须要注重加强学生基础的美术知识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技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幼儿园教学工作中能遵循儿童的特性,扩展幼儿的独创能力和创新能力。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是通过审美教育培育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寻找灵感和缔造美的才能。学前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主要由美术理论、素描、简笔画、色彩、手工制作等组成,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些基础课程知识与技能掌握要非常熟练。美术史论对美术素养的综合提升有重要的影响,在以往传统的美术教育中,总是忽视美术史论欣赏课程的研习,培养的只是技能的制作者。美术欣赏是利用自己的视觉感受、生活阅历和文化学识对美术作品进行体会、想象、推断,赢得审美偃意。而美术理论就是要对美术历史有充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对美术理论知识和美术鉴赏有了深入的理解与鉴别基础后,再进入绘画阶段就很轻松,这样理解性的绘画,有自己的情感在里面。经常揣摩对美的认知,才可以提升本身的艺术修养。

(三)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提高审美情感

利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势,美术教学可以多元化,重视美术学科与其他艺术学科的渗入和统一,乃至可以与文学、政治进行联系。这样不但使美术学科本身发挥作用,还能够有利于多方面的学习。如美术与音乐的融合,其中能感受音乐的格律与和谐,又能感受到感情的细腻和瑰丽多姿的色彩。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借鉴美术馆、博物馆的优秀作品进行分析,平常多举办美术展览,带学生参观大型作品展览,让学生互相学习,多找灵感和创新点。在美术素养培育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本身情感和外部事物之间自然联系。因此,教师需要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审美培养”,让学生足够了解幼儿园不同年龄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要求,从而有重点地推行美术教学计划,帮助幼儿园学生产生奇特的审美眼界,强化学生的审美体会,然后关注美的本身。同时,教师要经常通过美术作品调动学生欣赏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跨界思考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对艺术魅力的感知和审美情感。

(四)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要注重将美术与生活联系起来

美术教学要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我们平常的衣食住行。而艺术是什么呢?艺术是我们在生活中有实践的体验却有着不同的体悟,对大自然现象进行加工、提取、感悟、体会,并用艺术形式去描绘它。例如:用音乐去表现人之常情,用绘画去表现春夏秋冬,用书法去表现行云流水,总之用艺术诠释自然生活。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美术素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训练才能达到。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可以安排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通过种种手段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快乐学习,拓宽他们的视野。

结语

在当今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生活品位的要求越来越高,日益注重对幼儿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综合培养,十分重视对孩子美术才能的培养,因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美术涵养。在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本身的美术审美品位,将实际生活中的美与美术教学有机联系,注重学生综合美术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学前美术教育论文例9

1存在问题

(1)美术教育培养的教育人才难以适应当前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要求。高师师范美术教育长期以来“重技艺、轻学理”的教学模式,专业性过强,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理论水平薄弱,无法顺利参与教育教学实践,难以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

(2)课程设置不合理。素描+色彩+专业课程(油画、国画、版画等)=总课时量,这一课程设置模式是目前高师美术教育的普遍教育模式。只重视传统美术技法科目的教学,忽视手工制作(如陶艺、剪纸、折纸等)、书法篆刻、民间传统技艺等项目的技能训练。由于当前师范类美术教育课程设置是参照专业美院的课程设置来安排的,因此过分专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必然引起“师范性”技能的下滑,“专业性”和“师范性”矛盾突出。

(3)地方特色不突出。区域性文化是地方文化特色的标志,也是地方文化保持独立性的法宝。鲁迅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对文学写作来说是这样,对地方文化发展也是这样。地方高校美术教育要服务地方,凸显地方特色,打地方文化名片。

(4)生源质量严重下滑。高校教育扩张,使学生获得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大,这是他们的权利,可是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矛盾就在于此。大众教育的生源质量与精英教育的生源质量自然不能相提并论。另外,通过调查,当前艺术类考生多数选择艺术的动机并不是出于对艺术的虔诚,而多数是因为艺术类考生文化成绩要求低,因此他们看准这一特点,选择学习艺术,以此为获取高校教育的机会,获得大学文凭。所以,美术类考生的生源质量自然会受到影响,出现考生整体文化素养不高,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5)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当前高校艺术教育以传统的教育模式为主,缺乏新观念、新方法。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一致,以“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

2改革探索对策研究

(1)改革“重技艺、轻学理”的课程设置,加大学生艺术理论和文化修养的训练。绘画艺术是一门技术很强的艺术门类,没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不掌握熟练的艺术技巧,很难顺利进行艺术创作。但,艺术终究不是技术,艺术家除了有高超的专业绘画技能,还需要思想文化的滋养,艺术理论的学习利于指导艺术创作实践。当代艺术发展经历了物质生产性的制作技术的“技艺”追求向作为精神生产的视觉文化的转换,追求艺术的文化性是当代艺术发展,也是艺术教育的本质要求。艺术创作是个系统工程,基本功的训练是基础,艺术控制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艺术技术技巧的把握程度,但艺术创作不能仅靠艺术技术技巧的学习,更多地要依靠自身的学养,整体艺术观的建构。艺术发展到今天,技术问题已经不是艺术家关注的唯一重要问题,而思想观念和艺术判断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美术教育的核心。艺术理论以研究艺术的本质、艺术的门类划分、艺术的发生发展、艺术的创作主体与创作活动、艺术作品、艺术接受以及艺术的功能特征等为研究对象,明确艺术理论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完善个人的人格修养,健全人生观、艺术观和价值观。人生观、艺术观、价值观的培养不是技术训练能达到的,杜键说“由于艺术是作者人格的外化,以致艺术教育就不能只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我们必须把人生观、艺术观乃至整个精神品格的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1] P14针对课程设置不合理,建议增加理论课程的课时量,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开设与绘画艺术相关的横向学科的教学研究。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调整教学模式,加大文学、戏曲、音乐、建筑等学科内容的教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提高生源专业和文化质量。绘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法训练,皴擦涂染,绘画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撑。目前美术考生多数是在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考取普通或名牌大学无望的情况下选择美术专业作为上大学的捷径,因为艺术类考生大学录取文考分数调控线普遍要低于普通专业分数线近100分,有的甚至更低。学生在看到艺术类专业文化录取门槛低的情况下自然都将希望投向了艺术类专业。功利性较强,而对绘画艺术的兴趣十分有限,有部分学生甚至仅仅是将之视为获取大学文凭的手段。大部分学生在高考前通过参加短期高考美术培训,获取大学入场券。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双双下滑,高师美术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改革目前的高考制度,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确定招生数量和质量,培养高素质的美术教育人才。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1)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虽然打破了旧有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局限性,但示范―修改―再示范的教学方法依然是当前美术教育的主要手段,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导致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热情得不到有效提升,学习气氛沉闷枯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加新的教学手段是当前美术教育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绘画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情感形式、情感符号、情感表象活动在绘画艺术教育中,施教与受教双方都不应该仅仅是理智交流、冷静的对话和枯燥无味的示范与模拟,而应当是动情观照、动情体验、动情制作,使受教育者的情感得到宣泄、抒发、净化、美化即艺术形式化。”[2] P66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运用现代教育心理学,针对学生个体情况,“因材施教”。2)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变旧的教学理念,加强对交叉学科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学习,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保障。比如在美术教育中引入设计教学思维和手段。纯美术教育与设计艺术不再有不可逾越屏障,打破传统美术格局,建立纯美术和设计艺术的共生互动的关系,在美术教育中引入设计教育理念,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3)利用多媒体技术教育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绘画属于视觉艺术,图像的直观表现比任何华丽的语言更具说服力。多媒体图像以直观、明确、形象的视觉语言能够直接引发学生的审美共鸣,减少因语言表述而存在的被“误读”的可能,多媒体技术拓展了美术教育的教学空间。现代媒体的优势就在于它涵盖面广、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便于检索,是获取教育资源的有效手段。现代传媒对于拓展教育空间,了解当下教育发展格局,发展趋势,把握学术前沿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3突出重点、提高效率

(1)突出美术教育“师范性”特征,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师范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培养能画、能教、能讲、能做的全面性综合人才。师范生将来面临的职业要求是他们除了能画、能教外,他们还要具备一定的美术理论知识,手工技能等师范技能。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当代中、小学美术教育对美术老师的师范技能要求更高。

(2)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教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则是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传统的教学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循规蹈矩,重复劳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得不到体现,创新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突出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当前美术教育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3)突出“研究性”教学,以课题式教学引导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是指探究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的方法。传统美术教育以事物的普遍规律和造型规律为研究对象,很少触及深层次的艺术问题。课题式教育以微观的局部问题为出发点,意在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文化内涵。通过课题式教育着力发挥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参与课题讨论与研究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又增强了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4)突出“地方性”特征,整合地方美术资源。以云南为例,云南是个民族文化大省,地方文化资源十分丰厚。多民族共居的地方特色促进了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合理利用地方优势,服务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地方高校的建设目标。高师美术教育对地方美术资源尤其是对地方民族民间美术资源的挖掘与保护研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乡土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但丰富和发展了高师美术教育课程建设的内容,也促进了地方民间文化的开发和保护研究。民间美术教育对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十分重要,对中国广大青少年进行民族美术的教育与培养是加强和保护民族民间美术、传承文化传统的关键。

4结束语

高师美术教育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机遇和挑战并存。针对当前高师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新的、符合时展要求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制,整合现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美术师资,是高师全体教育同仁共同的目标。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学前美术教育论文例10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不能一味的否定,传统文化中也有积极的一面。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传统美术教育理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更应该科学合理的认识它,不能给予全盘否定。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育内容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美术教育理论逐渐走进了课堂教学,成为美术学科的一部分。在现代教育理论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在关注国外优秀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开始挖掘本国的美术教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特点、方法、理论以及现代价值。想要从根本上建立健全现代美术教育体系,除了学习西方美术教育理论的精华,更要深刻的认识我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概述

(一)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界定

“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是针对历史上延传下来的教育现象而言,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如实践教育和理论教育。传统教育是相对而言,有封建的传统教育、近代的传统教育等。其中,封建传统教育对我国教育界影响深远,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教育思想,尔后得到了历代教育家的改造和发展。从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结束,儒家教育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体而形成和发展的美术教育实践和美术教育理论遗产,正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本文侧重于分析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

(二)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研究的目的

之所以大力研究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而人作为研究的主体,只是实现社会发展的中介。“美术教育”是随着近代教育方式的不断改革而出现的,在中国古代,没有“美术教育”之说,但是美术教育理论却在古代的画论、书论等中无处不见,成为当代美术界珍贵的精神财富。美术教育研究的另一个目的是促进当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从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中吸取精华,不断改造与创新,融入现代美术教育之中。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伴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中国美术教育也呈现变革之势,如何从传统美术教育中汲取营养而不断充实、发展现代美术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关人员普遍关注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美术教育资源,公正客观的评价传统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和美术教育改革顺利进行必须的理论准备。

二、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的实际应用

(一)传统哲学与美术教育的理论建设

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中国文化教育有着深远影响。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对传统美术理论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启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自古以来,我们国家始终强调“和”,这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哲学体系,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反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放的心态和宽阔胸怀。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应用在美术教育的理论建设中,要求我们在学习外国美术教育理论时,不能全盘吸收,盲目推崇,要根据我国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做出整体性的选择。在当今社会,我们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坚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理论的正确立场,确立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美术教育理论体系。

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以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的精华为基础,引进国外先进的美术教育理论,进行分析与改造,将我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的优秀部分推向国际,不断融合,却不乏本国特色。

(二)确立新型的师生观

近代以来,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变革,师生观也发生了改变。当代的平等、合作、健康的师生关系是从古代的师徒制逐渐演变而来的,有利于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实践中,古代教育家、画家看似更多的是教徒弟技能,并没有过多的体现出师徒之间的深厚感情,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往往是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向我们呈现出来。随着时代在前进,当代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教育的目的有了本质的不同,也有了质的飞跃,但师生关系却依然存在。古代画家与徒弟之间的师爱思想,对于建立现代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三、中国美术教育的展望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进程中,美术教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研究为我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进一步推动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

我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在实际的运用中,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之处,如缺乏集体教学与集体学习的环境,往往都是一个大师带着几个徒弟,进行指挥学习;课程与教学方式随意,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固定的课程指标以及完善的教学方式,大师一般根据需要现场决定当堂课程内容,这样学生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熟悉内容,方式不断的变更,也不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效果与质量;学生对于老师的观点全盘接受,在学生的眼里,老师就像是个神一样的人物,只要是老师提出来的观点肯定是正确的,却不认为老师也有犯错的时候。可见,传统的美术教育也存在一系列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传统美术教育理论时,要选择性的吸收。此外,中国美术教育在优秀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下面是对美术教育理论发展的展望。

首先,合理的开发传统文化资源。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在差异中挖掘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的价值,吸取其中的精华理论,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其次,设立开放式的美术学校。美术学校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综合性的、也有分科性的。在现代化的教育制度下,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设立以一门或两门美术专业学科或活动为主的综合性美术学校,突出美术的专业性。开设美术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多少个画家和大师,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展现学生的个性,环节学生的学习压力。最后,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师徒制是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虽然在美术的教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本身的缺陷,不利于美术教育的长期发展。因此,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传授美术教育理论知识,更要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发挥教师育人的特殊作用,塑造健全的人格,为祖国培养新型的美术人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任何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研究的价值。我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在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相信在教育工作者和相关人员的深入研究下,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会有更大的价值,现代美术教育将会有更广阔的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