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趣味教学法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4:02

趣味教学法论文

趣味教学法论文例1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期间应用趣味教学法的措施

(一)精心规划课文的导入语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存在很多词语优美的文章,学生们在阅读期间能够获取美的感悟。所以,教师应善于应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阅读教育。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合理设定课程导入语,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或者演唱歌曲等方法为学生导入课程。例如:教师在讲解“升国旗”课程时,就可以让学生起立、演唱国歌,让学生们感受升国旗时的庄重,从而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再例如:教师在讲解“乌鸦喝水”课程前,就可以为学生们先简要介绍伊索寓言,并分享几则伊索寓言中的小故事,如:农夫与蛇、狐狸和山羊等。此种教学方法能力极大程度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应善于利用提问的方法调动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期间,教师应尽量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自身发挥引导、启发的作用。采用提问的方法能够锻炼学生们的思维,并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司马光”课程时,就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些小问题:你了解的复姓都有哪些?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掉入水缸中的?如果司马光没有及时将水缸砸破,小朋友会怎样?如果你碰到了司马光的事情,你会怎样做等,然后将学生们划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谈论,之后选出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补充。教师在学生们发言期间应多应用鼓励、表扬的话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同时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以后成长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为学生设定问题时,应注意提问的形式及方法,假如完全按照教材上的问题直接提出,则很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无法激发学习积极性。可以适当变化一些提问的形式及内容,并且针对性的设定一些问题,尽量与学生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调动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及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利用游戏的方法开展阅读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普遍喜爱玩耍。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应用游戏方法开展趣味教学,培养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狐狸和乌鸦”课程时,就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个角色扮演的小游戏,让学生们实现制作一些狐狸、乌鸦或者其他小动物的面具,然后将课文改变成小话剧,并且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将一些其他的小动物融入话剧内。此种方法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另外,教师还可以定期进行一些讲故事比赛、阅读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们的竞争观念,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四)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阅读教学

伴随着目前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并发挥了十分显著的作用。因为处在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小,生活阅历较少,所以课本中提到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这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庐山的云雾”课程时,就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庐山景观的图片,放映一些关于庐山的视频,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后续阅读教学奠定基础。另外,教师还可以在一些课余时间为学生放映关于语文的动画、影像资料等,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增长学生们的见识,帮助学生更好成长。

趣味教学法论文例2

1、母语激趣法

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而这一点往往被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忽略了。因为他们认为中学生已经属于“大孩子”了,不需要象教小学生一样,对他们进行热爱母语的情感渗透。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看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常常为学生在默写和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而头痛,而高考中的辨别错字题,往往是得分率很低的题。

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字感悟能力的培养。每天笔者都会利用早读、午读或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文字接龙的活动,或进行“咬文嚼字”的纠错能力大比拼,或进行成语故事赛讲,进行几分钟的“美丽演说”。这些活动每天并不会花多少时间,但是,由于坚持不懈,效果是特别显著的。首先,它让学生对令他们头痛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追根究底的激情,因此,最直接的效果便是错字率大幅度的降低,每次测验,笔者班学生在这种题目上总是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次,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从他们所了解的字词中,他们明显感觉到我们祖先造字的伟大和神奇,对我国的汉字产生一种崇拜感,这也就间接地帮助了他们对文言的理解。再次,学生的表达欲望与表达能力大大提高了,这是与我们的新课标精神完全一致的。因此,利用母语激趣,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层次领悟祖国文字的精妙,从而更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灿烂文化,并更有兴趣去学习和运用它。

2、魅力激趣法

新课标中提到“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被教师所忽视。而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这样说过:“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效果决不会好。”确实这样,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只有时刻注重自己的品格修养才能使一个语文教师具有一种人格魅力,这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的最直接的动力。

3、情景熏陶法

教师挖掘教材丰富内涵,弄清课文包容的科技、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诸多材料,围绕教育教学目的的要求,加以梳理设计,使之与课文内容水融,给学生及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情景。使学生在这种情景中得到教育受到熏陶。

4、设疑刺激法

即对课文内部“资源”进行挖掘整理,采用技术加工,以“新、巧、奇”的形式来刺激兴趣。如在教范仲淹,《岳阳楼记》时,可设计谜面为“丘”,猜课文一句(调头格,谜底:山岳潜形)在讲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时,可设置谜面:“蜜蜂”,打曲中句子(亥豕格,谜底:峰峦如聚)。这样使学生豁然开朗,妙趣横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刺激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5、双关类比法

对课文的外部有关“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巧妙地引导学生联想或合理推理,创造性的开掘学生思维的空间,产生神韵无穷的兴趣,运用得好就会产生神奇的教学艺术张力,使课堂教学增强辐射力,开拓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如教《孔乙己》时,教师用沉痛悲凉声情并茂的声调说:“孔乙己这个封建科举造就的畸形人,不仅灵魂受到了摧残,而且还摧残了他的身体,他是用自己的手走出了咸亨酒店,离开了社会舞台。”一边轻缓地檫去醒目的题目:孔乙己。这样不仅创造性地构成了学生视觉上的“空白”效应,而且重要的是艺术的启发学生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联想和补白。

6、角色意境法

通过演唱、对白、采访等方法,创设意境,模拟情景,使学生进入一定角色,身临其境,受到感染从而增加兴趣。如教《刘胡兰慷慨就义》,可分角色对白,通过对刘胡兰、阎军的对话,从中感染学生,加深刘胡兰“慷慨 就义”的体会,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经受一次洗礼。再如教《白毛女》时,采用演唱的手段,使学生欣赏感受戏剧的艺术形象和表现方法。

趣味教学法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72-01

趣味教学法,是指教师紧扣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营造积极、融洽、有趣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去领悟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教学方式。初中生渴望探索未知世界,获取未知知识,如果学生对某一教学内容感兴趣,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趣味教学法时,可通过情境激趣、生活激趣及活动激趣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学习、高效学习。

一、情境激趣,诱发学习动机

情境激趣,是指教师遵从“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依据学生的学情构建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加强学生的体验,促使学生更为有效地把握教学知识,以提升教学质量。如在教学《苏州园林》(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苏州园林优美风光,并配以古筝独奏曲和精彩朗诵,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充分激发,这是通过多媒体构建教学情境的方法;教师安排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在课堂上扮演“小导游”,向大家介绍我国园林发展历史,并对苏州园林的景致进行详细讲解,这是通过角色扮演创建教学情境的方法;而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课前查阅历史资料,以讲故事的形式把苏州园林中曾经发生过的历史片段叙述出来,让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得以拓展,知识内涵得以丰富,这是通过讲故事创建教学情境的方法……教师通过多种手段,挖掘教学内容中所隐含的风俗人情、历史文化等,构建丰富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趣味性,能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充分诱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生活激趣,升华真情实感

生活中有很多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内容,比如新闻报道、书信往来、交流对话等都以语文知识为基础。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引用与教学内容相贴近的生活事例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其中新闻报道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等特征,事例鲜活生动,教师在课堂上对其加以利用,可以让学生缩短进入学习状态的时间。以《科学与艺术》(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为例,该课主要阐述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教师可以把课文与一些与此相关的新闻结合起来教学,如2015年7月2日在中国质量新闻网上发表的新闻《清新“静”界,皮阿诺科学艺术家居之厨房里的环境工程学》,这则新闻颠覆了人们对厨房的传统观念,这间厨房不仅有大吸力抽油烟机、垃圾处理器等高科技厨房设施,还在外形设计上考虑到艺术美感,与整个厨房融为一体,不仅不脏、不乱、不臭,而且具备欣赏价值,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笔者将这则新闻引入课堂,学生在看到这则新闻时眼前一亮,并就这一新闻展开了热烈讨论,深刻地理解了科学与艺术之间有着紧密关联的观点,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的。由此可见,在课堂上引入生活化事例,其效果比简单地按照课文授课要好。

趣味教学法论文例4

2.捕捉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增强物理教学的趣味性

一个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只是教教材,依据教案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把教材作为一种凭借,及时捕捉课堂中的信息,从而进一步诱导、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传统的观念中,物理数学往往被认为是枯燥、单调的,造成这种错误观念的原因就是过往的教学方法以及教材等远离了实际生活。其实,如果进一步看,就会发现物理其实是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所以,学习的材料如果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或者直接选用鲜活的、有激情的内容,没有学生会不对此感兴趣。

趣味教学法论文例5

一、引言

语言学导论是本科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知识必修课程,通常在大三年级开设。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年),该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提高其对语言的社会、人文、经济、科技,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1]。其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该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遭遇了尴尬:教者乏味、学者无趣。根据我对乐山师范学院2008级英语本科100名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46%的学生在上这门课程时感觉很无聊,12%的学生则感到心情郁闷,其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同时,近年考研持续升温,报考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无论是哪个方向,初试大都要考语言学的内容,而这成了多数考生复习备考的障碍。因此,从学生的视角而言,改变语言学的教学现状,增强语言学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增强英语语言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将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二、趣味性研究的价值

我在万方数据库中以“英语语言学教学”为主题词,对自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颁布以来的近十年的语言学教学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了调查,发现研究者无一例外的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在探讨语言学的教学,虽然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趣味性的问题,但并非关注的重点。

潘之欣指出英语语言学教学依旧停留在语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理论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体会不到该课程学习的乐趣和用处,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2]。熊学亮也指出“语言学总是使人打不起精神来,原因无非是抽象和缺乏诱人的情节”[3]。鞠玉梅认为在语言学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语言学课程有趣、有用,他们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和激情[4]。教高[2007]1号文件也明确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意义。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正是当前语言学这类理论知识课程教学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趣味性教学缺失的原因

1.学生的困惑与茫然。

立足于语言学教学枯燥、缺乏趣味性的现状,对学生而言,其理解能力有限,对于英语语言学这样一门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知识课程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挫伤了学生对趣味性活动开展的兴趣。有69%的学生就表示不愿参加有关趣味性教学的任何活动。其次,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较弱,僵化地获取知识,无法对知识进行很好地吸收利用,因此制约了趣味性实施的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学生对语言学的学习目的茫然,大部分学生忙于死记硬背单词、术语和定义,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最终也没有明白语言学学习目的所在,从而扼杀了趣味性教学的实际价值。学生自身的情感和态度无法得到很好的关注,趣味性教学存在片面性。

2.教师的自我中心主义。

虽然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启动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但教师的思想观念并未真正转变,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讲座式教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语言学教学无疑成了教师死板地给对学生灌输语言学术语的过程,学生丧失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平等交流的机会,其能力的培养自然无从谈起。理论知识是研究人员和学者研究的成果和理论,包括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关于人类发展的知识、指导课堂组织的理论知识、教学法知识、评价理论知识、社会文化知识,等等。理论知识为教师的实践提供指导。然而,教师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提高,而忽视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往往思考的是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的问题,忽视了兴趣的培养和学生的可接受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只传递语言学知识,却没有注意学生的接受情况,没有与学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5]。整个授课过程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果差自然在所难免。

语言学是一门思辨学科,具有相当程度的抽象性,因为是英语专业,教师通常都采用全英文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从而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进而丧失了对该课程的兴趣。这就使得语言学的趣味性教学在全英文的教学环境下很难有效地开展。熊学亮也指出,无论其对象是英语专业学生还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相关的书用中文写较好,相关的课用中文讲较妥。这样可以减少学生或读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在语言转码上精力的追加投入,从而扩大读者面和听众面,因为语言学毕竟不是讲故事,初学语言学的人想要弄懂基本概念,必须重复学习和不断思考,此时再把英语当成信息的载体,中国学生的负担就会加重,学习的效果就会减弱[3]。

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法方法缺乏多样性,也难以激发学习语言学的兴趣。而由于学校的资源有限,硬件设施不够,语言学教学大都没有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根据我的调查问卷,50%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语言学老师从不使用多媒体教学,25%的学生表示很少使用,只有16%的学生说是经常使用多媒体的。而在传统教室上课,教师缺乏相应的配套资源,如图片、声音、教具,等等。这样,由于教师的教学辅助手段运用不全或运用不到位,导致语言学的课堂的趣味性大打折扣。与此同时,调查中大部分的语言学授课教师都是年轻老师,缺乏经验,他们的语言学课堂大多都是照本宣读,缺乏创新和趣味性。

3.教学资源单一。

高校教材更新缓慢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对于理论课程的教材更是如此。现阶段高校多选择胡壮麟主编的《语言学教程》或戴炜栋、何兆熊主编的《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为英语专业语言学的教材。这两本教材内容详实,知识全面,但是难度较大,不易于理解。袁秀凤曾指出“该书很大程度上是一本专著而非教科书,有些章节在难度上也把握不到位”[6]。在本次问卷调查中,50%的学生认为所用的教材枯燥,37%的学生认为该教材一般,只有8%的学生感到这教材是有趣的。由此可以看出,当前的教材并非令学生满意。此外,当前的教材都是用英文撰写,专业术语过多,有些甚至无法在词典中查到。而且,教材编撰并非是基于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难以激发阅读的兴趣。

很多教师在进行语言学教学时,仅仅立足于语言学的教材本身,往往不厌其烦地把一个个复杂的语言知识点清楚明了地讲解给学生,却很难得到预期的回报,除了有考研意向的学生会认真的听课做笔记,其他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听之任之,并未真正理解吸收知识。这就是教师们没有从广义上去把握教学资源。他们把教学资源定位在教材和仅有的、常见的教学媒体上,而忽视了生活中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忽视了趣味性与实用性的结合。

四、趣味性教学的设想

1.转变观念,“趣”在新理念的运用。

现代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是时展所赋予的要求[7]。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就是要把“以学生为本”落到教学的实处,从人的发展和大纲目标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转变师生角色,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合作与探究的精神,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转变理念并非简单地意味着脱离粉笔和课本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如果不真正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大量的图片文字演示并不会减弱语言学本身的枯燥性与抽象性,相反课件频繁点击必然加快课堂节奏,进而模糊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识与理解,缺少师生互动的课件只不过是纸制课本的电子版本的演示而已,那又是另一种乏味[8]。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增强专业知识,丰富百科知识,才能将一个个的语言学术语讲得绘声绘色、深入浅出,从而降低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的枯燥性,为提升其趣味性和吸引力提供可能。例如,对抽象概念的讲解,除了列举事例,教师还可采用类比和对比方法,使之形象具体,饶有趣味,这样教学效果可能更佳。应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对在实施趣味性教学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加以思考,不断总结,提炼出好的方法,加以完善和推广,让语言学充满诱人的香味。此外,转变观念还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考试分数上面,而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个人素质、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评定,促进教学趣味性向多元化、高层次发展。

2.关注学生,“趣”在过程。

实行趣味性教学,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意识、鼓励合作与交流,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引导他们通过课堂辩论、演讲、表演、竞赛、课程设计及现场讲解等诸多形式把学习的注意力放在过程之中,而非一个个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之上。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65%的学生认同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趣味性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为教学趣味性的增强奠定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性和发展性,提升教学趣味的全面性。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因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将表现欲的满足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十分必要。多给予学生鼓励性和激励性的评价,深化师生感情,树立学生的信心,加强培养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在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的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去扩展利用课外时间。朱瑶瑶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出语言学课外读书目录,引导学生课外学习、读书、查阅资料和开展科学研究”[9]。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将语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而不只是死记硬背。比如,要引导学生了解学习语言学的目的和价值,将语音学与正确掌握发音结合起来,将语义学与词义理解、搭配结合起来;将语用学与提高交际能力和水平结合起来,让他们感受到语言学的趣味性和学习的意义。

3.改进教法,“趣”在参与。

《大纲》指出,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同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1]。教法新颖多样,自然具有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就能化枯燥为有趣。语言学教学也应该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单一的讲解,可开展课堂活动,像演讲、报告、讨论、专题研究等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结合图片、声音、视频、文字等,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去,才能积极地学到知识。

比如,教师可以以设置任务或布置作业的方式,由学生选择并阐述、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通过书面形式、口头陈述、PPT课件展示或在全班开展交流讨论等形式进行呈现。在收集整理资料、开展调查活动、撰写报告及论文的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资源,既锻炼了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这门课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同时,进行语码转换也是必要的,一味的全英文教学必然加重解码的难度,增加教学的枯燥性,降低其趣味性[10]。在语言学教学中,英语语言学教师充分利用英汉语之间,甚至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转换,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注意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学习效果就会慢慢地改善。

4.丰富教材,“趣”在资源。

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所以编写一本注重基础性、适用性、详略得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索激情的语言学教材尤为重要。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在保持语言学学科本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高师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水平,将教学内容集中在那些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一些语言学基础知识上,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11]。只有学生看懂了,他们才能参与,才会探索。同时,所编写的教材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不同类别的英语专业学生要用不同的教材。比如说,高师英语教材的设计就不能等同于一般类别,在编写教材时要注意师范生的特殊需求。此外,教师要多收集素材,丰富教学资源。例如,短小精湛的文章、语段、电影对白,以及谚语、警句、广告用语、新闻用语、公示语、路牌等社会用语,都能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如讨论明喻、暗喻、隐喻、双关等修辞手法时,可以用我们熟悉的广告语来替代书本上令人眼花缭乱的例子,它们比书上的例子生动得多,有趣得多。教师如果将这些丰富的“教材”在课堂上加以巧妙地运用,那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将不再是一件难事。

五、结语

趣味性教学不是教学的根本,而是增强学习动力和效果的手段,探索语言学的趣味性教学,就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旨归,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才能有效地改变当前语言学教学枯燥乏味的现状,改善学习效果。教师应将趣味性融入到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中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言学的兴趣和激情。有了兴趣和激情,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也才能逐步增强,真正实现语言学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语言意识,发展学生理性思维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

[2]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1):53-54.

[3]熊学亮.本科生语言学教学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5):18-19.

[4]鞠玉梅.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思考关[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31-33.

[5]张廷.谈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128-129.

[6]袁秀凤.探索趣味性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模式[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12-29:62-65.

[7]沈建民,谢利民.以学生为本:现代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22:48.

[8]唐艺菲.英语语言学课程的互动式多媒体教学[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2):87-89.

趣味教学法论文例6

论文摘 要: 英语语言学教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方法单一、术语抽象难懂,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增强其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交流是值得探索的方向。其趣味性教学在于新的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应用,即打破传统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模式,建构以学生的学习、研究、互动为主的教学模式,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大量引用实例,丰富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参与与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能力,以实现语言学课程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的课程目标,满足21世纪对复合型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引言

语言学导论是本科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知识必修课程,通常在大三年级开设。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年),该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提高其对语言的社会、人文、经济、科技,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1]。其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该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遭遇了尴尬:教者乏味、学者无趣。根据我对乐山师范学院2008级英语本科100名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46%的学生在上这门课程时感觉很无聊,12%的学生则感到心情郁闷,其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同时,近年考研持续升温,报考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无论是哪个方向,初试大都要考语言学的内容,而这成了多数考生复习备考的障碍。因此,从学生的视角而言,改变语言学的教学现状,增强语言学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增强英语语言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将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二、趣味性研究的价值

我在万方数据库中以“英语语言学教学”为主题词,对自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颁布以来的近十年的语言学教学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了调查,发现研究者无一例外的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在探讨语言学的教学,虽然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趣味性的问题,但并非关注的重点。

潘之欣指出英语语言学教学依旧停留在语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理论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体会不到该课程学习的乐趣和用处,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2]。熊学亮也指出“语言学总是使人打不起精神来,原因无非是抽象和缺乏诱人的情节”[3]。鞠玉梅认为在语言学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语言学课程有趣、有用,他们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和激情[4]。教高[2007]1号文件也明确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意义。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正是当前语言学这类理论知识课程教学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趣味性教学缺失的原因

1.学生的困惑与茫然。

立足于语言学教学枯燥、缺乏趣味性的现状,对学生而言,其理解能力有限,对于英语语言学这样一门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知识课程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挫伤了学生对趣味性活动开展的兴趣。有69%的学生就表示不愿参加有关趣味性教学的任何活动。其次,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较弱,僵化地获取知识,无法对知识进行很好地吸收利用,因此制约了趣味性实施的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学生对语言学的学习目的茫然,大部分学生忙于死记硬背单词、术语和定义,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最终也没有明白语言学学习目的所在,从而扼杀了趣味性教学的实际价值。学生自身的情感和态度无法得到很好的关注,趣味性教学存在片面性。

2.教师的自我中心主义。

虽然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启动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但教师的思想观念并未真正转变,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讲座式教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语言学教学无疑成了教师死板地给对学生灌输语言学术语的过程,学生丧失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平等交流的机会,其能力的培养自然无从谈起。理论知识是研究人员和学者研究的成果和理论,包括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关于人类发展的知识、指导课堂组织的理论知识、教学法知识、评价理论知识、社会文化知识,等等。理论知识为教师的实践提供指导。然而,教师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提高,而忽视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往往思考的是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的问题,忽视了兴趣的培养和学生的可接受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只传递语言学知识,却没有注意学生的接受情况,没有与学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5]。整个授课过程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果差自然在所难免。

语言学是一门思辨学科,具有相当程度的抽象性,因为是英语专业,教师通常都采用全英文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从而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进而丧失了对该课程的兴趣。这就使得语言学的趣味性教学在全英文的教学环境下很难有效地开展。熊学亮也指出,无论其对象是英语专业学生还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相关的书用中文写较好,相关的课用中文讲较妥。这样可以减少学生或读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在语言转码上精力的追加投入,从而扩大读者面和听众面,因为语言学毕竟不是讲故事,初学语言学的人想要弄懂基本概念,必须重复学习和不断思考,此时再把英语当成信息的载体,中国学生的负担就会加重,学习的效果就会减弱[3]。

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法方法缺乏多样性,也难以激发学习语言学的兴趣。而由于学校的资源有限,硬件设施不够,语言学教学大都没有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根据我的调查问卷,50%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语言学老师从不使用多媒体教学,25%的学生表示很少使用,只有16%的学生说是经常使用多媒体的。而在传统教室上课,教师缺乏相应的配套资源,如图片、声音、教具,等等。这样,由于教师的教学辅助手段运用不全或运用不到位,导致语言学的课堂的趣味性大打折扣。与此同时,调查中大部分的语言学授课教师都是年轻老师,缺乏经验,他们的语言学课堂大多都是照本宣读,缺乏创新和趣味性。

3.教学资源单一。

高校教材更新缓慢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对于理论课程的教材更是如此。现阶段高校多选择胡壮麟主编的《语言学教程》或戴炜栋、何兆熊主编的《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为英语专业语言学的教材。这两本教材内容详实,知识全面,但是难度较大,不易于理解。袁秀凤曾指出“该书很大程度上是一本专著而非教科书,有些章节在难度上也把握不到位”[6]。在本次问卷调查中,50%的学生认为所用的教材枯燥,37%的学生认为该教材一般,只有8%的学生感到这教材是有趣的。由此可以看出,当前的教材并非令学生满意。此外,当前的教材都是用英文撰写,专业术语过多,有些甚至无法在词典中查到。而且,教材编撰并非是基于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难以激发阅读的兴趣。

很多教师在进行语言学教学时,仅仅立足于语言学的教材本身,往往不厌其烦地把一个个复杂的语言知识点清楚明了地讲解给学生,却很难得到预期的回报,除了有考研意向的学生会认真的听课做笔记,其他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听之任之,并未真正理解吸收知识。这就是教师们没有从广义上去把握教学资源。他们把教学资源定位在教材和仅有的、常见的教学媒体上,而忽视了生活中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忽视了趣味性与实用性的结合。

四、趣味性教学的设想

1.转变观念,“趣”在新理念的运用。

现代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是时展所赋予的要求[7]。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就是要把“以学生为本”落到教学的实处,从人的发展和大纲目标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转变师生角色,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合作与探究的精神,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转变理念并非简单地意味着脱离粉笔和课本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如果不真正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大量的图片文字演示并不会减弱语言学本身的枯燥性与抽象性,相反课件频繁点击必然加快课堂节奏,进而模糊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识与理解,缺少师生互动的课件只不过是纸制课本的电子版本的演示而已,那又是另一种乏味[8]。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增强专业知识,丰富百科知识,才能将一个个的语言学术语讲得绘声绘色、深入浅出,从而降低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的枯燥性,为提升其趣味性和吸引力提供可能。例如,对抽象概念的讲解,除了列举事例,教师还可采用类比和对比方法,使之形象具体,饶有趣味,这样教学效果可能更佳。应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对在实施趣味性教学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加以思考,不断总结,提炼出好的方法,加以完善和推广,让语言学充满诱人的香味。此外,转变观念还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考试分数上面,而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个人素质、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评定,促进教学趣味性向多元化、高层次发展。

2.关注学生,“趣”在过程。

实行趣味性教学,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意识、鼓励合作与交流,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引导他们通过课堂辩论、演讲、表演、竞赛、课程设计及现场讲解等诸多形式把学习的注意力放在过程之中,而非一个个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之上。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65%的学生认同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趣味性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为教学趣味性的增强奠定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性和发展性,提升教学趣味的全面性。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因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将表现欲的满足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十分必要。多给予学生鼓励性和激励性的评价,深化师生感情,树立学生的信心,加强培养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在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的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去扩展利用课外时间。朱瑶瑶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出语言学课外读书目录,引导学生课外学习、读书、查阅资料和开展科学研究”[9]。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将语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而不只是死记硬背。比如,要引导学生了解学习语言学的目的和价值,将语音学与正确掌握发音结合起来,将语义学与词义理解、搭配结合起来;将语用学与提高交际能力和水平结合起来,让他们感受到语言学的趣味性和学习的意义。

3.改进教法,“趣”在参与。

《大纲》指出,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同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1]。教法新颖多样,自然具有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就能化枯燥为有趣。语言学教学也应该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单一的讲解,可开展课堂活动,像演讲、报告、讨论、专题研究等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结合图片、声音、视频、文字等,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去,才能积极地学到知识。

比如,教师可以以设置任务或布置作业的方式,由学生选择并阐述、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通过书面形式、口头陈述、PPT课件展示或在全班开展交流讨论等形式进行呈现。在收集整理资料、开展调查活动、撰写报告及论文的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资源,既锻炼了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这门课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同时,进行语码转换也是必要的,一味的全英文教学必然加重解码的难度,增加教学的枯燥性,降低其趣味性[10]。在语言学教学中,英语语言学教师充分利用英汉语之间,甚至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转换,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注意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学习效果就会慢慢地改善。

4.丰富教材,“趣”在资源。

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所以编写一本注重基础性、适用性、详略得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索激情的语言学教材尤为重要。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在保持语言学学科本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高师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水平,将教学内容集中在那些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一些语言学基础知识上,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11]。只有学生看懂了,他们才能参与,才会探索。同时,所编写的教材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不同类别的英语专业学生要用不同的教材。比如说,高师英语教材的设计就不能等同于一般类别,在编写教材时要注意师范生的特殊需求。此外,教师要多收集素材,丰富教学资源。例如,短小精湛的文章、语段、电影对白,以及谚语、警句、广告用语、新闻用语、公示语、路牌等社会用语,都能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如讨论明喻、暗喻、隐喻、双关等修辞手法时,可以用我们熟悉的广告语来替代书本上令人眼花缭乱的例子,它们比书上的例子生动得多,有趣得多。教师如果将这些丰富的“教材”在课堂上加以巧妙地运用,那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将不再是一件难事。

五、结语

趣味性教学不是教学的根本,而是增强学习动力和效果的手段,探索语言学的趣味性教学,就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旨归,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才能有效地改变当前语言学教学枯燥乏味的现状,改善学习效果。教师应将趣味性融入到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中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言学的兴趣和激情。有了兴趣和激情,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也才能逐步增强,真正实现语言学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语言意识,发展学生理性思维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

[2]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1):53-54.

[3]熊学亮.本科生语言学教学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5):18-19.

[4]鞠玉梅.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思考关[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31-33.

[5]张廷.谈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128-129.

[6]袁秀凤.探索趣味性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模式[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12-29:62-65.

[7]沈建民,谢利民.以学生为本:现代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22:48.

[8]唐艺菲.英语语言学课程的互动式多媒体教学[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2):87-89.

趣味教学法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85-02

高职生的网络基础课是专业的基础课,是一门打基础的课程。在以前的网络基础课的教学中,有大量的网络基础知识,比如TCP/IP协议、子网划分、OSI网络7层参考模型、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等知识。这些枯燥的基础知识使本来学习基础就不太好的高职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因理论课专业性强、内容抽象等特点,不愿意听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为了改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把相关的知识点通过网络游戏等媒体表现出来,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心情,把学习理论知识当做一种乐趣,而不是把理论知识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职学生特点分析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成绩较好的学生都去读本科了,以致于很多生源都是来自“三本”以下的专科生,这部分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学习自觉性不强,文化理论课普遍较差,对学生的管束也没有高中那么严格,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差,这就导致学生上课不愿意听,下课不愿意复习和预习,以致一门课学习不好,而影响到其他的课程,进而导致逃学、厌学的情况发生,影响了整个高职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分析

高职学生普遍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差,学习能力不强,遇到问题不愿意钻研,对理论性很强的网络基础课比如子网的划分等普通都不感兴趣。更愿意动手操作,对感性的知识愿意领会,对抽象的知识不愿意钻研。

三、高职学生网络基础实训课特点分析

高职学生上网络基础实训课时,更喜欢动手操作,比如网络命令PING,更喜欢老师一边讲学生一边练,喜欢动手操作。对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加上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学生对其更是难以理解,难以搞懂。很多理论知识都是一知半解,半懂不懂。这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

1.教学方法单一。目前很多高职的网络基础课实训课的理论教学基本上是以PPT加投影机为主的灌输教学或演示性教学,没有针对高职生的心理和学习兴趣方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基本上是以教师向学生单向交流为主。学生没有发言权和主导权,也很少有机会进行教学反馈,使得学生对网络基础理论课学习的兴趣提不起来。

2.教学内容抽象。网络基础实训课的理论教学内容抽象,比如CSMA/CD的实训基本上没有,目前这个知识普通都不讲或少讲,因为学生基本上听不懂或不理解。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基本上很多高职学院基本上现在都不涉及这部分的知识点或者少讲,只讲部分的理论知识。这样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要求。

四、趣味教学法的初步尝试

面对高职生的这些需求和高职网络基础实训课的单一化,我们研究了趣味教学法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认为趣味教学法在网络基础实训课的应用,是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的,在国内外趣味教学法普通被应用于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数学、语文、英语课的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针对高职生的网络基础课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有普遍的厌学情绪,把抽象化、专业化、理论化的网络理论知识进行形象化、趣味化,学生通过游戏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容易,学习主动性更强了,爱学习了。

趣味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1.传统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教学法:CSMA/CD网络上进行传输时,必须按下列五个步骤来进行:①传输前侦听;②如果忙则等待;③传输并检测冲突;④如果冲突发生,重传前等待;⑤重传或夭折。如采用传统方法,只能是用PPT或者口述加板书来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很不好。讲解过程非常复杂,要用图例来说明,也很容易出错。

2.趣味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教学法:CSMA/CD网络上进行传输时,必须按下列五个步骤来进行:①马路堵塞了,很多车子过不了马路。周警察来了,他带来最新消息,车子太多了,需要等待。这时你可以选择等待还是疏导。②这时有另一位刘警察给他打电话,告知前方有可能发生事故,要求周警察做出选择,告知全体司机还是等待。这时你选择等待则会重新开始游戏。③前方真有事故发生,则道路不通了,只能等待。如果选择等待则有两种命运,一种是重新来过,一种是发生事故。④选择重新来过,则返回游戏开头。⑤选择发生事故,则表现为游戏失败。

采用趣味教学法的“马路堵塞教学法”把讲解过程完全形象化变成了一次警察的疏导方法,学生就是警察,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自然了解学习内容。这种方法不但简单可行,易教,易学,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了这个知识点,并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厌学的学生迅速拉回了课堂中。

五、高职网络基础实训课教学法实验班的教学效果比较

本文是以11软5、11软6班做为研究对象,在11软5班应用了趣味教学法。采用趣味教学的学生有以下特点。

1.学生到课率普通提高。在用了趣味教学法后,11软5班的到课率普遍比11软6班的到课率要高,高出了20%的百分点。

2.实训课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经过对以上趣味教学法的11软5班和11软6班的随机听课的课堂活跃气氛比较,采用趣味教学法的11软5班普遍比11软6班的课堂气氛好。

3.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通提高。经两班的学生调查比较,采用了趣味教学法的11软5班的学生比没有采用趣味教学法的11软6班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通提高,更爱学习了,也不抵触学习了。

教无定法,贵得要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有创造性地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贵在探索,在不断研究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特点中,结合现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寻求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有能力的学生来。

参考文献:

[1]黄志丹.高职《离散数学》的趣味教学法尝试[J].快乐教学大纲,2011,(6).

趣味教学法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31

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越来越多,在诸多的方法中,既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就是构建趣味课堂。基于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学生在中学阶段就要进行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高效的进行学科学习,教师应该构建有趣的课堂教学。本文就趣味信息技术课堂的构建展开论述,希望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

一、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构建趣味课堂的意识

通过课堂教学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而为了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将注意力集中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教师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师只有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现代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而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在中学阶段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也应该积极的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意识。只有教师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重要性,并积极的将多种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才能切实达到构建趣味课堂的目的。

二、教师在备课阶段要“备学生”

为了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下工夫,其中在备课阶段教师备好学生十分重要。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而哪些元素才能更好地调动中学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对中学学生的兴趣点有清晰的了解,教师只有把握了中学学生的兴趣点,才能将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元素在备课阶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目的。

教师与学生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代沟,因此教师在备课阶段要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例如中学学生有自己喜欢的图片类型,教师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喜欢的图片穿插到课件中;中学学生也有自己喜欢的话题,教师可以在备课阶段对学生喜欢的话题进行了解,将学生喜欢的话题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去。总之备课阶段对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产生重要影响,为了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趣,教师必须在备课阶段下工夫,只有备好了学生,才能切实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目的。

三、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物结合起来

中学阶段学生要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具有很强的基础性,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又要对学生基本的操作进行指导。人们可能认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际的操作,而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重要,实际操作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引起重视。

就信息技术学科而言,不管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实践操作的学习,对学生都十分重要。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因此教师要注重提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物结合起来,就能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解硬盘时,就可以拿一个硬盘展示给学生,这样就使得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可观,学生能够及时收获知识,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使学生感受到了课堂教学的乐趣。

四、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想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进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际操作机会。教师如果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影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本人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教师可以将很多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因素与学生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讲解Word这一章的边框、水印知识点时,首先教师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演示,做出学生喜欢的图案,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学生通过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制作出自己喜欢的边框与水印样式,产生了极大的成就感,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极大的学习乐趣。实际的操作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实际操作阶段进行有效把握,通过实际操作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五、将信息技术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构建趣味课堂

趣味教学法论文例9

从现代文理分科的层面讲,旧时八股文属于文科,或者说属于文科之中的议论文写作。因而科举教育“课目单一”的弊端是非常明显的。20世纪初,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等人,“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1],以新式大学教育取代旧式科举教育,其中课程设制以“多门”取代“单一”。1902年《钦定高等学堂章程》中的“政科课程”,一个星期的课程类别多达17门,授课时间高达36学时。[2]当然,从教育的通识性及多样性层面而言,现代教育课程设制的“多门”,可以救科举教育的“单一”之弊;但就教育的“趣味”而言,科目太多又会生出新的弊端。趣味的培养是要往深处引,知之愈深,趣味愈真。一个学生,一周上36节课,而且是在17个不同的类别中穿梭转换,既是走马观花,更是疲于奔命。这就像《围城》中的方鸿渐,“兴趣广泛,心得全无”,而“心得全无”之后,自然是“趣味萧条”了。

梁启超关于“趣味”的演讲,距今已近百年。相较于梁启超的那个时代,今天的大学教育当然有很大的变化;但就“趣味”这一关键词而言,梁启超当年所针砭的三大病症今天依然存在,只是说法稍有不同。比如,“注射式教育”今天称之为“满堂灌”,“科目太多”即为“学生负担过重”,“拿教育做敲门砖”则是“学校教育的急功近利”。笔者在大学生活了40年(前10年当学生,后30年当教师),对大学教育的“趣味”问题真正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念本科时,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必定是闭卷。动笔之前,先将试题浏览一遍,便可预知这门考试我会得多少分:题目摆在那里,自己准备过的,将已经背熟的答案默写在试卷上即可;自己没有准备的,只好硬着头皮胡诌,最后的分数可“算”而知。默写完毕,走出考场,马上将试题连同答案忘得一干二净。待自己十年媳妇熬成婆,又用同样的方法去考学生,虽觉得很没有趣味,却也无法改变,无趣又加上无奈。我将这种教育模式概括为“三写”式教学:先是上课“听写”,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然后是课外“抄写”,整理课堂笔记,到期末总复习时还要做各种模拟题,甚至一遍遍抄写标答以加强记忆;最后,就剩下走进考场“默写”一通了事。如果说今天大学里的“三写”与我们当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高科技的引入,比如,用手机拍照替代“听写”,用复印机拷贝替代“抄写”,而应该“默写”的时候却在“抄写”或者“听写”。有一次监考,学生退场后,教室里一片狼藉,各种写满标答的纸片和用过的教材散落各处。面对此情此景,不仅无趣,甚至无奈。

这还不是最高级别的“摧残趣味”。试以大学本科教育的最后一道程序――撰写毕业论文为例。梁启超说教育的最大趣味,就在于能将学问与职业统一;对学生而言,则是将学问与学业统一:学问是一件最有趣味的事,因此到了做毕业论文的时候,应该是大学生活最有趣味的阶段,至少比“三写”有趣味。其实不然。先看毕业论文的生产程序:第一步,教师提供题目,越准确越具体越好,准确、具体到学生拿到题目就可以直接动笔;第二步,学校提供统一的论文制作模板,学生用教师的题目,用学校的模板,在上面填充文字即可;第三步,学生参加论文答辩,包括学生陈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分,整个过程5到10分钟(一位);第四步,结果是预知的:没有不通过的答辩,没有不合格的论文,因为不能影响学生就业,而就业是大学的头等大事。学生拿着用毕业论文换来的学位证书,走上就业之路。再看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的生态和心态:毕业论文的撰写在大学四年的最后一个学期,而这个时段,就业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哪里还有做学问的兴致,更何谈学问的趣味?

梁启超认为,“教育”作为一种职业,其“趣味”应该是最真最长的。就职业这一层面而言,所谓“最真最长”的趣味,又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全日制、全天候的,上班与下班,职业生涯与业余生活,涵泳于、笼圈于 “趣味”;二是全过程的,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弥纶于、整合于“趣味”;三是良性循环的,问学与诲人,利己与利他,条贯于、赠答于“趣味”。

福柯说“人受制于劳动、生命和语言:他的具体存在在它们之中发现了自己的确定性”[3],人首先要活着,然后要工作,要说话(包括书写),人只有在这三种状态中方能确认自己的存在,并进而确证自己的价值和乐趣。然而,对于大多数职业来讲,这三项活动并不是统一的,至少不能统一于“趣味”。上班时间不得不做一些没有趣味的事,只能等到下班后去寻找趣味,所谓业内无趣业外补。或者反过来,本职工作太有趣味了,下班后反觉得无趣,但又不能24小时上班。而教育这种职业(比如大学教师)大多不用坐班:就时间而论,没有上班与下班之分;就空间而论,只有到教室上课与在书房做学问之别,而按照梁启超的说法,教书与问学,其实都是做学问;而“学问”则是“劳作、游戏、艺术、学问”四大趣味之一。 梁启超给“趣味”下的定义很有趣味:“凡一件事做下去不会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结果的,这件事便可以为趣味的主体。”他排比的例子更有趣味:赌钱趣味吗,输了怎么样?吃酒趣味吗,病了怎么样?做官趣味吗,没有官做的时候怎么样?梁启超是做过大官的大学问家,他当然知道“做官”与“做学问”哪件事更有趣味。有官做的时候,梁启超只能在下班后做学问,趣味是不连贯的,是业余性质的。20世纪20年代,不做官了的梁启超,一心一意、一以贯之地做自己的学问,全天候、全日制地享受学问的趣味,只嫌24点钟不能扩充到48点;不光是自己享受,还要“野人献曝”,让别人也享受。晚年的梁启超,除了做清华的专职导师,还到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大谈学问和教育的趣味。品味当年梁启超关于趣味的文字,目睹当下一些迷恋于做官,忙碌于做官,或者蹉跎于做官,甚至委顿于做官的学者,真不知是何滋味。

当然,学者想做官也很正常,因为中国的文化向来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问题是,学问一旦成为手段,趣味便可能丢失甚至被杀死。因此,梁启超提出趣味主义的第一条件是“无所为而为”。梁启超承认,有所为去做学问也可以引起趣味,比如学生为了学位证书,学者为了著作版权;但到了趣味真正发生的时候,必定是无所为的。学问是趣味的主体,趣味是学问的目的,趣味之于学问,恰如康德关于“美”的定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因此,真正的学问是有趣味的,有趣味的学问是美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是基础是出发点,“好”是过程是缘由,“乐”才是原动力。按梁启超的说法,学问这件事,从“知之”到“好之”,从“好之”到“乐之”,其“本体”和“对境”只能是学问本身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非如此则无趣味可言。而我们这个时代名利俱收的学问,其问学者或“好”或“乐”的大多是与学问不相干的各种目的,又何来趣味可言。

梁启超说“生命是活动,活动是生命”,而生命这种活动,无外乎两件事:所做与所说。所作与所说的完美统一,是“趣味”之真谛所在,故稚童是有趣味的,童心是有趣味的,有童心的文章是有趣味,故卓吾先生要喟叹“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人世间有一些职业,所做与所说是不能统一的,比如官宦,比如商贾。而教育这种职业,所做与所说是应该也可以统一的。借用孔子的话,教师的所做是“学而不厌”,所说是“诲人不倦”;“学”是利己,“诲人”是利他。“学”与“诲”,“利己”与“利他”,又是互为因果、互为赠答的。而教育的趣味,正在于学与诲、利己与利他的相互赠答之间。教师拿到课堂上“诲人”的,应该是自己做学问的心得和收获。就大学的专业课教学而言,一位不好好做学问或者学问做得不好的教师,肯定不是一位好教师,至少在学生眼中不是一位有趣味的教师。梁启超曾讽刺不做学问的教师,“拿着几年前商务印书馆编的教科书上堂背诵一遍完事”,甚至长期使用“几年前在师范学校里听的几本陈腐讲义”。百年前的喜剧,仍在今天的课堂上重演:教师拿着商务印书馆或者某个不入流的出版社的教材,在课堂上背诵甚至朗读;考上本校研究生的学生,惊讶地发现导师新开的研究生课程与几年前本科生的旧课并无多大区别。不“学”的教师,“诲人”时除了照本宣科和炒炒剩饭并无他途,日日讲,月月讲,年年讲,教师自然是既“厌”且“倦”;年年听,月月听,日日听,学生自然是既“倦”且“厌”了。梁启超说“厌倦是人生的第一件罪恶”,故不学而诲人的教师是有罪的了。反过来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师是有趣味的,而且这种趣味因着自己的既“学”且“诲”而成倍增长,即如老子所言“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亦如梁启超所说“教学生是只有赚钱不会蚀本的买卖”。

大学教育的“趣味”问题非常复杂,牵涉方方面面,自然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而最应该关注此问题的,是作为“趣味”施授者或创制者的教师。细品梁启超专论教育趣味的三篇文章,似可见出任公的问题意识聚焦于“教育者的趣味”,其良苦用心则是期冀能以“教育者的趣味”来改变干瘪而萧条的现状,从而为大学教育创生或滋乳真的趣味。梁启超认为教育者的趣味,从消极的方面说是“不厌不倦”,从积极的方面说则是“乐”:教育家的财产就是这片“教育的快活林”。或许,做教育不如经商与做官那般有钱有权,也没有山珍海味与绫罗绸缎,但学问和教育的快乐,大到一项崭新的学术创获,小到一句独出心裁的课堂妙语,都是自体自足的真趣味,“南面王无以易也”。

所谓“快乐”,是由“趣味”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孔子讲“益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其实也是教育(包括授者与受者)的快乐;孟子讲“君子三乐”,其中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苏轼《上梅直讲书》,感叹孔门师徒之乐,虽周公之富贵、召公之贤,均不能与之相比:“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苏轼坦陈“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但师者的趣味及其快乐,与或富贵或贫贱并无因果关系。师者之乐,“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这是一种以趣味为目的的趣味,一种自足的快乐,一种“乐乎斯道”的快乐:“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多年以前,笔者在给自己一位学生的新著作序时,套用孔子“益者三乐”和孟子“君子三乐”的话语方式,提出“师者三乐”。人生在世,荏苒百年,免不了会衰老,会独孤,会烦忧,这些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生活在“教育的快活林”,体会着持续的彻底的圆满的趣味,享受着最丰富的快乐,这么一来没有趣味的事情也会神奇般地变得有趣味,结果是:老而不衰,独而不孤,烦而不忧――此乃“师者三乐”是也。

笔者属马,甲午耳顺,他人体貌之,皆曰“看不出”,并询问“有何健身之法”,答曰:只缘身在快活林。“教育的快活林”是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永远青春做伴。问学并诲人于青春的校园,几十年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师生同创青春版”。何谓“青春版”?就诲人之道而言,是指带“古”字的课目中蕴藏着现代价值和生活智慧,做教师的要将之讲出来,使古树绽放新花;就诲人之方而言,是如何用议论、叙事加抒情的方式,用诗性与理思相融通的方式,将传统文论及文化的趣味和真谛传授给青年学子,并使之融入他们的青春和性情。师生同创,授受相长,做教师的自然会“老而不衰”了。

像笔者这种年龄的教师,大多是独生子女的家长,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孩子大了,远走高飞,留下双亲相依为命。我自己,以及近处的同事、远处的同行,虽然早已“空巢”,却也并不孤独。原因很简单,身边总是有学生:本科生课堂的学生多达三位数,研究生课堂也有两位数;老生尚未毕业,新生早已进校;已经离校的学生,返回母校纪念毕业N周年时,总忘不了看望老师…… 独而不孤的趣味,更深一层的内涵是教学相长。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此多的学生与我同行,能做“我师”的该有多少。我曾让两位本科生同学编辑我的散文集,窃以为是给她们一次学习的机会;后来我无比惊讶也无比惭愧地发现:她们的散文比我写得好多了。我的普通话说不标准,尤其是四声混淆不清,每次上课,我总要发动学生纠正我的四声,做我的语音老师。梁启超将趣味比方为发电,越摩擦越出,所以需要朋友,需要朋友之间的相互砥砺,相互切磋。否则,趣味就会变弱,甚至停摆。常说亦师亦友,学生是忘年交,而且是无功利的。年年岁岁,这么多这么好的学生,“足以相乐如此”,自然是“独而不孤”的了。

教师也是凡尘中人,也有各自的烦恼人生,也要去应对一些没有趣味的琐屑之事。进教室之前,你还在为一些琐事烦心;可一旦走上讲台,面对那些略显稚气却是充满渴望的目光,和学生一并陶醉于斯,原先的烦恼便早已烟消云散。梁启超讲教育的趣味,反复强调教师的导引作用。做教师的,有责任引导学生到高等趣味的路上来,否则他们到校外找趣味,结果弄得人生无趣味。主张趣味教育的人,要有做“太子太傅”的使命感,要趁儿童或青年趣味正浓而方向未决时,给他们一种终身受用的趣味。“教然后知困”,不学新知,何以诲人?只有学不厌,方能诲不倦。反过来说,将诲人当作一件正经事,拿出良心去干(今天叫“职业道德”),怎会厌倦?故只有诲不倦,方能学不厌。趣味这东西,是愈引愈深,一旦尝到甜头便可成为嗜好,所谓如痴如醉。此乃“烦而不忧”也。

梁启超自称“信仰趣味主义”,自己的人生观“拿趣味做根柢”,进而主张“在教育界立身的人,应该以教育为唯一的趣味”,他自己也是“趣味主义”的践行者,我们看他关于“趣味”的讲演,实在是很有趣味。梁实秋认为任公是一位难得的好教授,有丰富的学识、流利的口才、动人的表情,凡是做过他学生的,莫不深受其影响,[4]故感叹:“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5]以梁公为镜便可看出,以教育为唯一趣味的师者,人生自会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一个既有根底更有趣味的境界,梁公之教学也是对“趣味”作为大学教育关键词的最好诠释。

注释

[1]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上册第151页。

[2]同上,中册第537页。

[3]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08页。

趣味教学法论文例1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接受简单、快捷、高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由此引来了“微时代”.“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正以其潜在的优势开始走进学生们的生活.“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途径改变了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和学习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大学数学课程中有很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定律定理,如果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另外,微课是要求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所以微课的制作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要有足够的趣味性让学生爱上“微课”.为了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并取得好的效果,那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提高微课的趣味性就变得至关重要,下面给出增加趣味性的几点建议。

一、教学内容选取的趣味性

大学数学微课程问题的引人及相关理论的背景和应用等教学内容需要选取一些素材和案例,选取的原则一方面要贴近生活实际,从人们身边常见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或生活实际中找案例,另一方面,所选择的案例应具有一定的专业指向性,例如面向理科、工科、农林和财经类各专业的大学数学,应适当选取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案例加以分析和解决,让学生充分了解大学数学的抽象理论和方法在本专业学科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觉得如果学不好这些数学的理论与方法,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很难提升,从而重视大学数学的学习,如此微课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趣味性

(1)实物教具演示(展示)的趣味性.实物演示是大学数学微课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一个独特手段.在微课的引入阶段,适当的用实物进行演示在大学数学课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通过用实物演示,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可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出发,重视在大学数学微课的教学中增强实物演示的趣味性。

(2)多媒体引入的趣味性.微课是一种播放形式,学生是主体,知识的传授是被动的.所以有必要对声音的制作形式进行挖掘,大家都知道歌曲是大家都乐于接受的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将音乐的旋律与课程的内容相结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提高记忆与增强学习兴趣的方法.比如让微课录人的声音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歌曲旋律;PPT页面的转换可以借用动听的音符;思考题页面也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能让学生感兴趣的动画,让学生根据动画情节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等。

(3)讨论式教学的趣味性.在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开展讨论式教学,可以是全班式讨论,也可以是小组式讨论.实践证明,讨论式教学的效果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效果会好很多.同学们通过讨论能使一些复杂的内容变得更清晰.讨论式教学既可以增强课堂趣味性又可以提高同学参与积极性。

(4)适当的引入测试游戏的重要性.闯关题和小游戏的设置可以增强微课的趣味性.在微课内容的最后可以设置闯关练习题或者游戏测试,让学习和测试更像是闯关游戏.这对学生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们在游戏的情境下完成学习的任务,让学习知识的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另外,进行这种小测试,老师还可以通过学生自批和互批快速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并得到及时的反馈。

三、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