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新型计算机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3 11:28:29

新型计算机论文

新型计算机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1-5874-02

Research of University Computer Specialty Setup and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CHE Kui1,2, LU Ling1, XUE Hai-yan1

(1.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450015, China; 2. College of Software,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uninterrupte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is infiltrating to other fields step by step, and the society requirement is extending uninterruptedly. How to train high quality innovative personnel, this brings forward a new challenge to university computer specialty setup and layout. This paper researches mainly university computer specialty setup and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includes the setup of specialty direction and courses system, the training pattern and training project of innovative personnel to adapt society requirement.

Key words: computer specialty setup; courses system;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practical teaching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发展十分迅速的专业,目前在国内高校本科教育中已形成了规模庞大、方向多样的教学体系,每年向社会输送大批的计算机人才。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向其它领域的逐步渗透,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充,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对于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设置与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主要研究了计算机专业的设置规划与创新型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包括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置,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

1 计算机专业设置规划

在制定计算机专业设置规划过程中,应考虑到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从“研究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入手,将计算机专业划分为多个培养方向,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方向、“软件工程”方向、“网络工程”方向、 “信息技术”方向等。

1.1 “计算机科学”方向

“计算机科学”方向主要研究计算机和可计算系统的理论、设计、开发和应用技术,涉及算法分析与设计、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软件开发与理论、数据库系统、人工智能、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知识领域。该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研究开发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及算法的实现,强调学生应用计算机算法解决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并可构建出高效的解决方案。

“计算机科学”方向的核心课程为: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软件测试、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1.2 “软件工程”方向

“软件工程”方向主要研究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的理论、设计、开发和应用技术,涉及算法与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需求开发、软件管理等知识领域。该专业方向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学生具备扎实的程序设计能力,具备深厚的软件工程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研发能力和市场与国际意识,能够对软件产品的需求分析、架构设计、实施和测试执行规范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以及进行可靠的方案实施。

“软件工程”方向的核心课程为:高级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编译原理、软件工程、UML软件建模设计、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配置管理、Web开发技术、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模式与重构、软件工程实践、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

1.3 “网络工程”方向

“网络工程”方向主要研究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理论、设计、开发和应用技术,涉及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网络设计与理论、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网络操作系统、信息安全、网络协议等知识领域。该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等知识,能够在IT领域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设备的开发、设计与管理,具有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与开拓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工程型与开发型人才。

“网络工程”方向的核心课程为:计算机组成原理、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网页制作技术、网络操作系统、TCP/IP技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管理技术、密码学与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网络性能分析、网络软件设计、多媒体应用技术、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

1.4 “信息技术”方向

“信息技术”方向主要研究计算机在信息处理、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理论、设计、开发和应用技术,涉及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系统分析与设计、系统管理与维护、电子商务、ERP原理、信息管理、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等领域。该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理论知识及计算机应用技能,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及信息管理等知识,具有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等多方面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信息技术”方向的核心课程为: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信息管理导论、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技术、系统分析与设计、Web系统与技术、电子商务、ERP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技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2 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

在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应坚持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使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方向与社会经济、社会需求相一致。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尤其对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2.1 结合社会需求,制定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专业教育过程中,应强化创新意识教育,增强创新思维训练,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着力创新人格塑造。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首要问题,其决定了专业能力结构和知识体系,而社会需求是一个客观标准。专业能力结构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贯穿于知识体系与教学模式中。在构建专业能力结构时,需考虑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问题。社会本位注重学生未来的就业前景,强调职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个人本位注重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培养具有创新型计算机人才,需将专业能力与基本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以专业能力为核心的科学架构。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强化相应的专业知识,按照“研究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人才培养。

“研究型人才”注重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具备深厚的计算机知识,关注计算机前沿的发展趋势,培养方向为计算机科学。“工程型人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分为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两个培养方向。“应用型人才”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包括信息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等多个培养方向。

2.2 紧跟计算机发展趋势,不断更新专业课程体系

结合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要突出理论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课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专业课教学需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调实践课的重要性。

按照信息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能力,应不断更新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增加相应的特色专业课程,并对主干课程设置课程设计,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2.3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构建和谐教学环境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广泛,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在某个学习阶段,紧紧围绕一个既定的学习任务,学习相关的知识,当完成了一个学习任务时,再定下一个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知识单元从不同角度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动其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开拓思维获取新知识。

教师应把教学作为发展认知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参与到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意识。针对学生的不同见解,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独立学习及创新思维的自信心。

2.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很强,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等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设计软件/硬件的创新能力。

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有效地开展专业实习。鼓励学生在实习基地参与实习工程,并结合实习成果完成毕业论文。学生通过参与企业运作与项目研发,体验真实的企业环境和项目开发环境,可提高自身的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

2.5 完善教学设备,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设备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专业设置的调整而不断更新,在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十分重要,教学设备是实践教学的必备条件,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完善教学设备,建立实验室、机房等。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型师资,由于计算机学科发展迅速、实践性强,对于计算机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需不断改革与完善,制定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体系与有效措施,建立科学有效的师资队伍考核评价体系,营造学科创新氛围,创造良性竞争环境,积极探索师资队伍的优化与整合,创造多学科汇聚与多方向交叉融合的创新团队群,努力打造一流的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

3 结束语

在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应不断改革教育理念和专业设置,积极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思路,促进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社会需求,不断调整计算机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教学设备,构建和谐教学环境,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和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韦丽梅.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设置对就业情况的影响[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26(10):111-113.

[2] 景海峰.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和建议[J].黑龙江教育,2008(7):84-85.

[3] 周兴社,樊晓垭.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3):10-11.

新型计算机论文例2

摘 要:本文针对计算机技术压力与个人和组织的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验证了计算机技术压力量表的重要性,对其由浅到深、由点到全面的到验证性开发,并对当前的计算机技术量表评测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压力;验证性因子;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C91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59-02

自从计算机技术的普遍推广,计算机开始走向走入普通家庭, 但是经过市场人调查发现,人们对此项技术有一定的抵制情况,大部分认为计算机技术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问题,使社会缺乏人性、侵犯个人隐私以及大量工作岗位的流失,自进入信息时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的普遍推广以及迅猛发展,使得计算技术在不断得到人们的使用,随之出现了计算机技术压力这一现象,“计算压力技术压力“这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定义计算机技术压力是一种由于没有能力应付新的计算机技术而产生的特殊非正常反应,表现为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产生畏惧心理或者沉溺于某一种计算机技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eil和Rosen对计算机技术压力概念进行了更为广义的解说,他们认为计算机技术压力并不是人的一种疾病,它是计算机技术对人的态度、想法、行为和心理造成的消极影响所引发的的后期不正常的人体反应,之后经过众多的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所得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计算机技术压力的定义和度量问题,本文基于这一概念,对原有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度量模型.

1 计算机压力的量表评测的研究现状

综合当前各国学者研究的理论结果,计算机技术压力是人在接触、学习和使用计算机技术时,由于计算机技术复杂难懂或是技术升级过快而产生的一种负极反应,之后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会引发心理和情绪的反感,例如工作所使用的计算技术过于复杂,自身不能完全适应所产生的一种焦躁感,这种现象主要出现于计算机技术的初期学习者身上,对进一步的学习和使用计算机产生阻碍,但是这种反应和状态属于暂时性的反应,就如植物的应激反应一般,可通过相关指导得到缓和和改善,此处的计算技术指的是计算机硬件、软件;计算机网络以及其它与计算机密切相关的技术.

美国托莱多大学商学院、罗切斯特理工学院的三位学者针对这一现象合作开发了Technostress Quest ionnaire,也就是计算机技术压力问卷,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根据美国国内计算机压力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可得,将计算机技术压力分成了五个因子模型:第一个:工作负荷因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得长期人们高效率的处理工作中,同时为获得更高效率的产出,但也大大增加了工作负荷,使得众多人产生手忙搅乱的心理,进而加剧个人工作紧张与压力;第二个:技术改变生活因子,紧张的工作导致多余时间少,不得不私人时间和生活空间学习新的计算机技术时间,另外由于多种原因,部分工作者在私人的休息时间里也必须与工作保持联络;第三个:复杂难懂的技术因子: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由于计算机技术复杂难懂,再加上技术更新过快,导致过多的失败经验所累积的挫折感引起个人对计算机的畏惧,并且因为计算机技术复杂,缺乏自我学习信心,难以将其学习和掌握;第四个:工作压力因子:由于智能化的计算机发展导致更多的就业机会的流失,同时企业中的员工多多少少会担心自己岗位会被计算机智能技术代替或者被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人所代替;第五个:技术更新过快因子:计算机软件、硬件更新频繁、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学习者、使用者很难追随上技术发展的速度,从而难以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的工作压力,这是当前计算机技术工作着最大的问题,以上的二阶因子模型是分析计算机技术压力的量表评测的重要理论依据,被当前研究者广泛接受.

2 计算机压力的量表评测的研究方法

计算机技术压力发展标准量表的完整研究过程主要分以下两步骤:第一步:试探性研究:通过数据参数构建参数分析模型,进而进行理论分析;第二步,验证性研究:对理论分析的数据进行分析验证阶段,通过分析参数分析理论模型的拟和优度等指标参数确定分析的正确与否.通过对验证性因子分析需要遵循相应的评估标准去分析比较两个以上(包括两个)相似模型的优劣性,并且根据实际的分析提出对模型评测的进行评测,计算机技术压力自提出到现今大范围研究,针对试探性方法对相关量表的研究,伴随简单重复试探性研究的技术路线,本文的研究就是在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原有的二阶单因子进行探讨,深入研究二阶多因子模型,并且构建另外一个二阶双因子模型与之比较,完成计算机技术压力量表开发研究的全过程.

2.1 计算机技术压力的参数模型分析

近几十年,学术界不断深入研究计算机技术压力,每个人对计算机压力的研究方向不同而导致研究结果不同,为此形成了当前众多计算机压力研究理论认知体系,例如反应特征认知体系,主体特征认知体系和复杂的计算机技术压力认知体系,本文从复杂的计算技术压力构成学说角度出发,依据罗宾斯的压力理论模型,结合目前的计算机压力的理论体系构成了计算机技术压力二阶五因子构成模型.罗宾斯认为压力由环境、组织和个人三方面的因素所构成,而计算机技术压力是在这三个因素的基础在增添了技术升级过快因子和技术复杂难懂因子所构成,这五个方面的因素是否会导致显性计算机技术压力的形成,这与个体差异有关(例如个人认识能力、知识水平、工作的经验、社会的压力等等),所以计算机技术压力五个一阶因子中的技术复杂难懂因子、工作压力因子和技术更新过快因子是直接由计算机技术特征所导致的压力感,亦或者说压力的产生源于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工作强度的增加和技术深入生活则是因为计算机技术特性及其变化情况,直接压力会引发间接压力,它们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二阶多因子模型则能够更为准确的描述了计算机技术压力的不同来源和类型,比二阶单因子模型而言,更能准确的体现自身的内涵.

2.2 计算机技术压力的评价体系

本研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即SEM模型)为基础来构建模型,根据模型的绝对拟合指标、相对拟合指标和调整性拟合等参数指标作为性能判定的理论依据,绝对拟合指标为V2/df、RMSEA、GFI,V2/ df在0至5之间表示模型可行,GFI在0.8以上代表模型拟合良好,RMSEA小于0.05代表模型拟合正常;相对拟合指标主要有NFI、NNFI和CFI,这三个指标大于0.9代表模型拟合良好;调整性拟合指标是指AGFI,AGFI大于0.9代表模型拟合合理.

2.3 计算机技术压力调研与样本

本次实证调查电子邮件的方式将问卷发放给全国各地的企业技术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将20%的问卷发给不同工作性质的人填写,例如普通工作者,大学生等,问卷总共为1000份,信息技术人员800份,其他工作者200份,根据问卷的回收结果,有效问卷为760份,根据其结果分析,男女比例为1:2.3,年龄段在25以下和以上的比例为2.1:2.3,根据教育状况来分析,本科学历者比例为59%,此外计算机技术人员值占17%,计算机使员人员高达83%.

3 计算机技术压力结果分析

针对以上的数据对二阶五因子模型进行分析验证以确定模型的信效度.

3.1 模型因子分析及信效度检验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模型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进行信效度分析,工作负荷增加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计算机技术发展导致工作量加大、工作安排紧凑、工作方式发生改变、工作负荷加重以及工作节奏加快;技术入侵生活是指计算机技术发展导致个人休息时间较少、在假期必须与工作保持联系、牺牲假期与休息时间来掌握新计算机技术以及新技术的安全性导致个人隐私的泄露;技术复杂难懂是指计算机知识掌握困难、花费过多的时间掌握新计算机技术、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困难以及掌握最新计算机技术维持工作;工作压力增大主要为维持岗位难以与其他共享计算机知识以及技术好的同事时迫使自己去学习新技术而导致工作压力的增大;技术发展过快是指工作中使用的计算机软件、硬件、计算机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更新频繁升级;对以上五大因子的分析来确定模型的信效度.

3.2 二阶五因子模型检验与比较

通过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对两个模型进行比较,通过对模型拟和优度指标显示以及调整性拟和指标( AGFI)确定,两者模型皆具有良好的拟和效度,但是二阶五因子模型的拟和优度比二阶单因子模型更具优势性,这说明模型能够符合计算机技术压力的分析,同时二阶五因子模型在一定程度能够诠释好五个因子的变化量,通过比较两个可替代因子模型,能够更为准确的衡量模型刻画相应的理论体系,提升模型的拟和优度,所以在对模型的模拟性与信效度检测时,如果模拟和优度指标的区别度不大,可通过检验模型中潜变量的信效度对模型的优劣性进行判断,以检验模型是否满足理论分析需要.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计算技术压力的的量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通过提出了计算机技术压力二阶五因子构成模型,解决原来的二阶单因子构成模型所存在的不足,在模型拟和信效度优于原有的二阶单因子模型,所以二阶五因子模型能够准确的反应计算机技术压力概念,这一模型为计算机技术压力的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同时对进一步探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压力量表的发展,为计算机技术压力量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Tarafdar M, Tu Q, Ragu- Nathan B S, Ragu- Nathan T S. The impact of technostr ess on ro le stress and productiv ity[J]. Journal o f Manag 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7(24):301-328.

新型计算机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4-0123-02

1 概述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委员会计算机学组将计算机导论纳入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必须开设的八门核心课程的“开门”课程起,“计算机导论”在高校已经历经了三十载的发展。所谓开门课程,是指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知识覆盖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计算机导论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所有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先导课程。是让学生认识专业的发展状况,培养自学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专业兴趣的入门课程。

这是一门更新换代非常快的课程,特别是历经了近些年的迅猛发展后,从前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一些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渐渐不适应现代计算机教育的需要,另外,针对应用型本科这一特点,还需重点强化其应用性,并在此基础之上找到最合适的学科理论体系,加强学生应用性这个层面的学习,并强调联系理论知识的理解。所以,不仅仅是对学生,对教学、教师以及相关各方面的要求,都需要改进,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笔者已从事本课程的教学十余年的时间,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验环节等,分析本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革措施。

2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2.1教学目标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和目标,其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不求研究的深厚坚实,但也不能只讲技术的够用即可,它应该要求的是理论是紧密结合于技术的实在。不需要追究理论知识的起源学派等。着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去的导论教学里,存在目标有失偏颇的情况,要么就是偏理论,学生学习困难,枯燥无味,没有学习兴趣;要么就是偏重技术,学生虽易于掌握,但会造成内容过于浅显,使得教学品质下降,达不到本科教育的要求。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导论教学目标应作为首要的改革内容。经过理论结合实践,改革后的对学生的教学目标可从这几个方面来叙述: 第一,使学生通过学习,全面了解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总体概貌,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前景与职业方向需求,以及对合格毕业生的要求。第二,了解课程框架体系,通过宏观浅入地学习专业课程的内容,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了解数据库、多媒体技术、网络等课程的内容及其引导其初步应用,并与时俱进了解计算机的相关发展情况。第三,培养计算思维,计算机方法论等专业素养,为后继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并激发学习兴趣。

2.2教学内容改革

从前的学生由于计算机的普及不够,大多学生来自农村,很多新生对计算机都是从零学起,所以,当时本专业计算机导论的教学一开始就侧重于计算机基础文化知识以及计算机的操作及Office系列,以及互联网的使用,剩下的为数不多的时间,用来简单介绍一下今后各专业课的大概情况,很少深入地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以及计算机专业人才最不可或缺的计算思维、计算机方法论的培养。而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教育以及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飞速普及,如今的计算机专业的新生已有了完全的不同,他们大多在中学就将文化基础与基本操作学完了,如果不作改革调整,就会导致与中学内容重复,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要求,而且还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消极的态度,影响到今后各科课程的学习。

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是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好计算机导论课的教材,内容上,要与目标一致,但要注意深度与广度的把握,但求广度优先,不求深度优先[1]。不仅如此,还要防止过于简单和过于复杂的教材,应与应用型本科的目标相一致。其次,在此基础上,修正教学侧重点并拓宽知识点。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摒弃过去把计算机导论课程与“计算机基础加专业课程系统介绍”相提并论的思想。在理论教学课程中,要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这一主旨,侧重构建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框架体系,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计算机方法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具备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通过宏观框架体系及相关课程的入门介绍,为后续每一门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深入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内涵,并可以因此能够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树立一个方向和目标。其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软硬件知识、数据库、程序设计、网络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基本操作等,结合学生的特点,要科学合理地控制好相关知识内容的难易程度。而作为应用型本科,还要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具备熟练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前提下,在内容上增加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与计算机方法论,做好今后学习的准备。课本是死的,教学是活的,还要及时跟进最新计算机技术发展方向及时更新知识点。做到与时俱进,并培养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2.3教学方法改革

计算机导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和利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较快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2]所以,在教学方法上,首先要立足于应用型大学的特点即“应用”,强调理论实践于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给学生提出概念,然后做出解释说明,最后举例的体验研究型教学。在计算机导论课程里,可以采取通过对应用的举例或者操作,让学生得到一个理解的过程后,作出反思,提出问题,最后试着自己总结理论概念,再找出与概念的认识差距。其次,在强化概念的时候,可以改变传统知识讲述的方法,利用思维导图这一类的学习工具,归纳和演绎所有学过的知识点,然后慢慢引入新的东西,这样一来既给学生注入了了计算思维,又让学生有了牢固的理论基础。再则,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能联系实际的简单内容,可以让学生自行学习,就相关内容知识点与现实的结合查阅资料,安排适当的讨论课,这样还能丰富了教学形式,也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总结知识的能力,共享教学资源,强化自主学习,这是一种基于网络基于文献资料的协作教学。另外,还可以对相关知识点涉及的前沿领域,作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眼界,进而更深入地了解学科状况,提高学习兴趣,这可以归结为专题讲座式教学。

计算机导论课程知识覆盖面大,所以章节间的内容比较松散,不容易理解,而且面向的是大一新生,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系统性,强调每一部分内容在专业的地位及作用, 以及未来深入学习之后的融会贯通,在理论教学中要给学生构架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使之系统化地进行学习。相应地,实验教学的内容要贴近理论教学,突出专业特点,学生不仅要能够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还要初步掌握计算机的组装和维护能力[3]。这些能力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所以要注重强化理论与实验的联系,而不能和从前一样,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分离。

2.4 实验环节的改革

作为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其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重点就是体现在实验上,所以加强实验课程是重中之重。计算机导论课程是一门实践与理论并重的课程,因此针对计算机导论的课程特点,实验教学的内容除了计算机基础操作、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和网络工具的使用等内容以外,还需在对各个主干课程的章节介绍中,设置相应的实验,例如在学习数据库这部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计算查询小系统,培养学生的贴近现实的应用能力;在学习程序设计这部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编写一些简单有趣的小程序,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在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部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拆装废旧的计算机,增强其动手能力。实验教学内容较多,所以对课时的要求,应当不低于理论学时。另外,在实验中,要严格要求,强调对学生良好操作习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环节中,传统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还是最佳选择。但在任务的布置上要有所改革。传统的教学中,基本都是按部就班地给出步骤,大家得到同样类似的结果,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自学能力。在布置任务的时候,要具有开放性,能够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特点,即根据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完成各自的任务 ,达到不一样的效果。也就是说,这样的任务能够使得程度不一样的学生都能够尽情发挥,而即便是较差的学生也可以顺利完成。比如在Office实验中,让学生做一个自我介绍,但是内容不限于学过的Word、Powerpoint, 可以做网页,可以做动画这些课堂还未学过的内容,要求图文并茂。并安排成为制作竞赛进行展示,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兴趣,还能刺激学生的未知欲,并能在竞赛中展现出不同学生的能力。

3 结束语

本文的教学改革在安顺学院201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近六十名学生中进行了实践 ,收获颇丰,效果较好。学生的学生兴趣增强,成绩也大大提高 ,思考问题主动积极,从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考试成绩与往年的对比,操作考核成绩与理论基础知识的成绩都很理想,达到了提出改革的初衷。

参考文献:

新型计算机论文例4

袁开榜,1934年出生,贵州遵义市人。重庆大学毕业,连续四届当选为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长(1989年、1996年、2002年、2007年),2011年12月4日在福州第五届一次全体理事会上被聘为荣誉理事长。连续四届担任重庆计算机用户协会理事长(1984年、1987年、1993年、1997年),2004年2月改选,被聘为重庆计算机用户协会第五届理事会资深理事长。1987年担任首届重庆计算机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又连续三届担任重庆计算机学会理事长(1990年、1997年、2003年),2010年改选时被聘为重庆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此外,1989年当选为四川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1990年和1994年连续两届担任四川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兼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1992年7月当选为西南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还担任多个全国一级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五、六、七共三届理事(1992年、1996年、2000年),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第五届理事(2000年),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1998年),中国国际名人协会理事(2000年),发现杂志社副理事长(2001年),决策者杂志社荣誉理事(2009),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2004年),中国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2005),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2005),世界华人交流协会理事(2005),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课件评比评测委员会主任(2005),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课件评比评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2005),香港国际皇家社会科学院院士(2006),被香港皇室文化研究会授予爵位(2006),中国国际专业人才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2007)。

主要经历:1960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留校任教,历任计算机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院学术委员、校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计算机等级考试委员会委员、重庆电子工程学院院长、重庆正大软件专修学院院长。现任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主讲过8门专业课程。主持全国性学术60多次,任主席。主持鉴定项目110余个,任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担任11个教材编委会主任、副主任或编委,担任中国国际出版社6家大型出版社的顾问编委或科技顾问,《计算机教育》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党旗飘飘·优秀共产党人思想宝库》特约编委,《2020年的中国》顾问。连续7届2006(厦门)、2007(武汉)、2008(开封)、2009(南宁)、2010(合肥)、2011(新加坡)、2012(澳大利亚)担任“新科技与计算机教育国际学术会议”总主席,以主任身份连续主持2005(北海)、2006(青岛)、2007(北京)、2008(北京)、2009(北京)、2010(十偃)、2011(武汉)、2012(长沙)共八届“全国计算机课件评比评测大会”,提出并在全国推动全国信息化计算机应用技术资格认证项目。

主要业绩:1980年开始涉及社会团体工作,1984年领导创建了重庆计算机用户协会,1987年领导创建了重庆计算机学会,1988年领导创办了重庆电子工程学院,1989年领导创建了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2001年参与创办了重庆正大软件学院。编写过7种教学讲义,正版出版《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跟我学电脑基础》三部著作。主审《微机实用指南》、《计算机华夏码》、《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型计算机系统与接口》5种教材。此外,还给《影视动画设计实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实验指导与习题》3本教材写了序。推荐出版两本教材:《如何防止计算机犯罪——管理者指南》、《计算机科学技术方法论》。主编学术会议论文集23种共27册。写有学术论文40余篇,有的还被《现代教育文集》、《世界学术文库》、《中华新论》、《中国优秀领导管理艺术宝典》、《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文集》、《现代教学论坛》、《中国世纪英才论著精粹》、《共和国60年重大获奖理论成果汇编》、《共和国前沿创新理论成果文选》、《党旗飘飘·优秀共产党人思想宝库》等巨型文献分别收录,不少论文获得世界学术贡献奖论文金奖、国际优秀论文奖、亚太华文教学成果奖、共和国重大前沿理论成果创新特等奖、建党九十周年大型理论成果征文特等奖,在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型文献征文中荣获优秀论文特等奖。因业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学会先进工作者、优秀教育工作者、获得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民办高等教育创业奖、首届东方名人成就奖、重庆大学科学技术协会荣誉奖等多项。并取得“改革先锋(2005)”、“2006年度十大新锐人物”等荣誉称号。其传略被《中华科技精英》、《中华成功者》、《中国教育家》、《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共和国建设功勋》等100余种大型词书收录。

新型计算机论文例5

一、尽可能地培养实践操作型的人才,控制工程需要能手与动脑相结合

对于任何一项制造项目,模具在一开始的设计和成型对于接下来的材料制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在这项设计和制造工作当中, 非常注重工程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操作水平, 在社会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还可以将计算机应用到模具的制造和设计当中,获得更为准确的设计模板以及制造数据,使结果更为精确缜密。这一项技术的成型和开发无疑让众多的工程操作人员在技术和理念上都产生了一个观念的飞跃与革新,为模具的设计和制造这一基础工程和环节塑造了更多的人才,建立了一个更为效率且科学的制造业氛围。

相对于传统的控制工程专业教学理念,现如今更加注重的是让学生在知识科学理论学到位, 基本功过硬的前提上,要充实更多的实时信息与社会动态,将知识理论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操作水平的高低, 关系着模具制造以及材料成型的基础问题。为了与时俱进,跟上社会科技发展的脚步,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应用技术的掌握已变得必不可少。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 在实践教学当中, 要优化教学课程的结构以及教育方式,适当地改正以往不合理的教学理念及手法。

二、培养人才知识技术的同时,不可忽略其素质方面的教育

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级工程人员, 其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和思维能力塑造都是缺一不可的。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思维方式以及能力,可以将其培养成具有自身优势的工程型人才。通过对各个电子行业或机械行业的材料制造以及模具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完整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感受和操作, 让学生打好设计及应用实践的基础能力, 在掌握技术的同时拥有健全的人格,熟练了解塑性成型的理论技术及应用方法, 尽可能地用现代化的技术进行创新与改革, 熟知材料制作的整个过程。

三、以知识水平作为前提,教学工作中要讲究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当中,教育人员应从几个反面入手,重点培养学生的制造水平及创新能力:理论基础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方式方法在革新的同时,理论永远是必不可少的依据和前提,文化知识课可以改革但不可以削弱, 可以用适当的方法将理论课的授课效率以及授课方式进行变动和改革,但是,应当掌握的知识内容是不可删除的;理论知识和能力素质双重培养, 不光是指重视基础理论知识,从更广的意义上说是指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要全方面进行素质及能力培养工作,除了基础理论知识以外, 还包括作为工程应用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劳动技能、集体主义精神、个人创新能力和良好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新的培养计划中, 规定了理工科学生必须选修学时的人文类和经管类等课程规定了大学生必须参加为期二周的军事训练同时学生还可以参加第二课堂学习及结合我校特色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等。

开展这些活动和课程, 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最后还要大力加强和深化实践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熟练,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培养, 大约可分四个方面, 即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前项可由教学计划加以指导, 后项则主要通过实践来逐步养成。在模具专业培养计划中, 除了必修的课程以外,学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练习, 达到更高的水平。

四、开设计算机课程,发展现代化科学技术能力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是通过开设计算机系列课程来实现, 在模具专业试点班中计算机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有所加强。一年级学习“ 计算机应用基础”和“ 程序设计基础”这门计算机基础类课程, 在学科基础课部分增加了“ 计算方法” 和“八基础” 门应用性比较强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阶段开设了“ 模具计算机应用”和“ 模具” 专业计算机应用课程。在实践环节加上了周的“ 计算机辅助测绘”和周的“ 模具实习” , 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大量的实践, 使学生在毕业时掌握了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编程、计算机绘图等学科的基础知识, 并初步具有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能力。重实践。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特征之一, 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 进行技能训练, 了解专业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的一个必要教学环节。在试点班培养计划把实践教学环节的总周数从周提高到周, 我们安排的主要实践教学活动含实习和实训周课程设计周及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周。

五、进行集体实地事物操作训练,做好操作报告,进行相互交流学习

在集体进行的时间操作活动当中, 不仅可、可以加深基础知识的印象, 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还可以增强团体之间的协作能力、集体荣誉感和纪律性也得到了增强。通过实际动手训练, 对于各类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和模具加工方法也更为熟练。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育成果,教育工作者对于课程结构的掌握是使学生能否更好地巩固所学深化实践的重要因素。应当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计算、制图及查阅资料的能力。使学生能正确应用专业知识,初步掌握有关设计原则和方法, 为今后的工作及适应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毕业答辩是考察学生在校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 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教学环节,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 毕业设计的选题应符合应用为主、面向实际的原则, 并尽可能多的覆盖所修课程。在导师的帮助下, 通过毕业设计,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培养创新意识, 获得工程师能力的基本训练, 其内容包括检索、查阅资料文献,调查研究、数据采集, 分析计算、综合比较、计算机应用、撰写论文、论文答辩。

总的来说,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育对于学生今后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及塑造作用。为了能成为制造业中有用的人才及工作人员,现如今对于能力型人才的培养,已经越来越重要。为此,要加快脚步,改革控制工程专业教育的落后状态,让材料成型这一基础环节更加过硬,可靠。

新型计算机论文例6

 

1、 引言 近年来,计算机专业人士已经出现了一个供求关系的一个互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大型计算机类人才缺口,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计算机科专业毕业生已经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首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专业优势逐步减弱。在从事与行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歼发与研究工作中,除了需要计算机专业知识,更需要与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 再者,我国很多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大多传承计划经济时代的需求模式,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大多数高校的学生缺乏知与行的结合,许多毕业生存在动手能力差的问题。第三,高校招生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往往不吻合,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不出来或数量极少,而社会不太需要的毕业生又供过于求。 一位著名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一针见血地指出:许多大中专毕业生只不过踏着别人的知识混日子,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严重脱节。为了弥补高校毕业生技术与能力结构的缺陷,用人单位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和时间进行岗前应用培训,毕业生才能逐渐投入工作。另一方面,毕业生为了就业,不得不参加应用软件学习班的培训。 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实现人众化,高等院校要面向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线,为行业和企业培养各级各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紧缺人才的需要, 学生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才能所学为所用。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设计思想和技术引入到现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新版本中。因此,培养计算机应用型紧缺人才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2、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操作系统概念多、难度大、应用性强、案例更新快。如何将计算机操作系统抽象的知识、理论及繁多的应用技术形象化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深入浅出地掌握相关知识并能实际应用?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般地,操作系统的教学方式是从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入手, 内容仅限于讲解其概念和原理,最后选讲unix或windows操作系统案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到不易理解,难于掌握。大量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只能记住几个基本概念,某个操作系统的构成原理、功能和简单操作,并没有真正了解现代操作系统的思想精华和应用技巧,没有掌握操作系统最有价值的实际应用,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的实际用途不大。 当前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较普遍。很多教学内容已经陈旧,落后于实际应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教学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不能满足应用型紧缺人才的培养要求和教学工作需要,使我们培养的很多人才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我们认为,计算机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培养研制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特殊人才。因此就必须要打破传统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教学方法,建立一 套有效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模式,形成新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体系结构势在必行。 3、 如何评价计算机应用型紧缺人才的能力 能力是人们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可能性,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计算机能力是指计算机基本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一个物体,能发现他本身的价值,使其成为资源,就是创新;能利用资源创造财富,也是创新。与时俱进是创新的关键,创新是对旧资源的新整合。德鲁克说:“创新是市场或社会的变化,它不是某种发明,不是主观的,是客观的,是作用于外界的。它为客户带来更大好处,为社会带来更多财富以及更高的价值和满足。榆验创新的标准永远是它为客户做了什么、是否创造价值。”下面讲一个创新的例子: 100年前,石油还不是资源,只是令人讨厌的东西,因为石油可以破坏土壤的肥质。后来人们刷创新的思维发现了石油的很多用途,并赋予它经济价值,令人讨厌的东西就变成了可贵的资源。所以不创新就不可能有发展,创新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国家都相当重要。小创新的企业和学校不可能产生核心竞争力,不创新的闺家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国。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高瞻远瞩地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胡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我们有些同志没能深刻理解胡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型国家”的内涵,简单地把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笔者对此观点不能苟同。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是正确的,但仅靠高等学校是无法完成这个目标的。因为绝大多数成功的创新者,他们的创新能力是通过长期的历练和思考,形成有系统的观察和研究方式,同时也培养出持之以恒、脚踏实地、艰苦工作的习惯和创新能力。所以,用计算机创新能力米描述学生在接受高校计算机本科教育后的能力是小实际的,实际上也没有相应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课程实践来保证这种能力的落实。 日前,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市场结构特征是应用,计算机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是指对计算机有效技能的培养,具体包括对计算机基 奉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基本能力是指计算机操作和使用的能力,要求如下: ① 熟练使用一个流行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 XP / Vista,linux1: ② 熟练使用文字编辑、电子表格、互联网应用软件、多媒体应用软件等;③ 能使用数据库语言设计简单的数据库,并能熟练掌握它的各种操作;④ 能使用常备的杀毒软件工具检测、消除常见的计算机病毒和有效地防止网络黑客攻击;⑤ 能对计算机进行基本配置、组装、选购和调试,并能正确配置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如下: ① 因特网和局域网的应用能力,应用网络技术策划、设计和组织实施局域网的建立和运行; ②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③ 多媒体网页制作能力; ④ 判断、检测和排除计算机的常见故障; ⑤ 运用知识产权保护信息的能力; ⑥ 应用软件平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⑦ 参加研制开发小型过程控制系统; ⑧ 运用数据库和程序设计语言,能设计和建立一个中等规模的关系型数据库,熟练掌握数据库的操作并能培训数据库的管理人员。 4、 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的全新教学模式 德鲁克大师说:“注重实践,并请记录下你的实践!” 计算机教学的关键词是“实践”。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果知而不行,理论学习简直是浪费时间。只有把从课程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学习在f知,更在于行。行中有知,知中有行,知行合一。 知而不行,就很难领悟到所学之真谛;行而不知,就难以有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故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探索出满足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措施、手段和方法,提出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的全新教学模式。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全新教学模式应贯穿“原理。应用。实训”这一主线,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原理与应用兼收并举,不仅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原理,还要掌握目前流行的windows和Linux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思想精华和应用技巧。 结合应用型紧缺人才的培养特点,我们重新安排和完善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教学内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实验课和课程设计。我们将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分为两个阶段进行,这个两阶段相辅相成,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使计算机操作系统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接受。 第一阶段: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和案例的教学。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和案例的教学具有丁作量大、学生学习任务重等特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消除学生存学习过程中“机械记忆”的学习习惯,避免原理讲授与案例脱节、课堂学习与现实应用偏离的情况。 这个阶段,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将“启发式”的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在讲解原理的过程中不断地问“为什么”,提高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使学生在对比中加深记忆,更好地吃透课程。为激发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我们对讨论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特别加分”的激励,鼓励学生表达自己观点。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目标之一就是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从以往“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状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和案例教学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方法改革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内容,提高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质量,结合当前流行的windows xP/2003计算机操作系统和Linux计算机操作系统,精炼规范地讲述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概念、原理、结构、机制和实现方法。我们还增加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功能的讲解,全面清楚地展现了当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概念、原理、技术应用和发展方向。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设计原理体系严密,各种技术方法错综复杂,教师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剖析,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各部分机制具体化,使学生能够看到实际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工作情况。例如在学习“进程管理” 时,我们结合多任务的实现和多线程模型进行讲解;讲解“文件系统”时,我们对目前流行的FAT32、NTFS等文件系统进行对比讲解;讲解“内存管理”时,我们对windows xP/2003计算机操作系统和Linux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进行对比讲解。这样的教学内容虽然备课难度大,但是教学效果却非常好。 这一阶段,教师要组织学生互动讨论,适当开设习题讨论课,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多提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考能力,实现被动教学向学生主动学习的过渡。 第二阶段:计算机操作系统实训。为加强计算机操作系统实训的力度,我们提出了全新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实际训练项目,结合当前流行的windows xP/2003计算机操作系统和Linux计算机操作系统设计了1 8个计算机操作系统综合实训项目。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实训部分主要集中在操作系统与计算机网络的结合处,在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中引入互联网的各种应用服务器的安装与使用。例如:着重训练DHCP、WINS、DNS、IIS、FTP、BBS等服务的使用与设置,强调相应的具体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处理方法,着重训练网络管理命令和网络诊断命令。通过综合实训项目,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但有助丁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而且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实际的能力。 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实训期间,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指导经验, 町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小组,组内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凼队协作,解决问题,共同完成实际训练项目。这种方式大大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加强学生沟通协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队协作模式使学生能够完成较为复杂的实践题目,加深了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和技术实现细节的理解程度。 该阶段是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阶段,加深和巩固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概念的理解,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应用计算机操作系统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5 、操作系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建设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是要有一本好教材, 目前,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教材很少。我们融合了二十多年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和教学的经验,吸收了国内外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教学成果,在自编教材的基础.进行了多次修改,编着了《操作系统的原理与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与应用》两部特色教材。其中《操作系统的原理与应用》入选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2008年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操作系统的原理与应用》由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篇、案例篇和实训篇三部分组成,全贯穿“原理和应用。 文训”这一主线,紧扣基础,面向应用,重点突出,循序渐进。本书精炼规范地讲述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概念、原理、结构、机制和实现方法,减少或淘汰比较陈旧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概念和原理,增加了线程、任务、会话、对象、句柄、基于消息传递通信、端口和套接字的网络通信、网络通信原语的应用格式等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新概念和新技术。本教材规范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原理,对一些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的描述,例如信号量机制和死锁等。该教材体现了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内容的改革,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原理与应用兼收并举,将计算机操作系统抽象的原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使学生通过实践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理论方法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实际应用能力。  6、 结论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们必须对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和改革。特别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把培养学生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放在重要位置。按照IT人才培养日标要求,探索建立一套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吸收国内外优秀科技成果,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把代表学科前沿领域的新成果和各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技术反映到实际教学中去,增加针对性、应用性较强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此我们提出了“抛砖引玉式”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综合实训项目,使大多数学生成为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际应用的“小能人”。 经过十多年应用型本科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我院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受到了学生的良好反馈。从部分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上看,我院毕业生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能力相当强,受到了所在单位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实践证明,我们提出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的全新教学模式是正确的,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胡锦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月9日)[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孔宪君.操作系统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新型计算机论文例7

[作者简介]于丽(1971-),女,内蒙古兴安盟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应用。(天津300387)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基金项目“教育技术专业网络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52WQ57)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090-02

研究型教学与研究型学习是我国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为目标,为学生具备自学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文章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特点,探讨如何有效地将研究型教学引入该课程,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一、研究型教学的意义

目前国内高校在创新教育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的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到位;教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脱节,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考核体系中只注重对知识的考核,而忽略对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等。因此,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为目标的研究型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引入研究型教学,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不仅成为适应社会的人才,更能成为改造社会的人才。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科学,它的应用已经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整个学科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网络基本应用、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和网络相关科学研究。其中,网络基本应用的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和简单网络故障维护的能力,这是现代人才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网络管理员与网络工程师是培养掌握网络集成、网络管理与安全、网络编程等技能,并专长于其中某一项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一层次的人才,既要具备较好的理论知识,又要充分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是培养该类人才的基本策略。

高等教育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涉及大量基础理论、基本模型,还要与当前的工程经验和工程实践密切结合,为社会培养既具有较高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网络应用技术人员。然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课堂参与度低;课程讲授过分重视确定性、陈述性和记忆性的材料,忽视原理性、策略性、创造性知识教学;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实验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长期存在。学生总体的感觉是教学内容过于抽象、空洞,知识陈旧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研究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见,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的方案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改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多年发展的基础上,“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已经具有自身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基础理论知识相对成熟,在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理论知识的选择上应该兼顾新兴技术。例如,当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广泛应用的工业标准是TCP/IP协议栈,而OSI参考模型对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却没有被广泛应用,因此,只需要选择介绍其特点和网络体系结构的意义就可以了。

在教学方法上,重学术深度,即教学内容深层次的内涵,而不是教学难度。追求教学深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教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挖掘教学深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从“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发展历史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发展史以及相关的人物故事,以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例如,讲到分组交换技术对计算机网络发展的重大意义时,强调分组交换技术的提出以及当时多个科研队伍的研究状况,可以突出人物Leonard Kleinrock,当时他是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名研究生,第一个分组交换技术的公开工作者。通过这种方法告诉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历程中,有很多在校大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钻研精神。

二是从“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基本理论挖掘教学深度。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一些概念,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要引导学生从更深刻的层次上分析和理解这些内容,就有可能使学生创造性地应用这些概念。例如,介绍OSI参考模型时,可以介绍其三级抽象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贡献,以鼓励学生在具有相关技术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体系结构的研发工作,以提高包括网络安全性等内容在内的网络技术服务质量。

三是从“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实例出发,分析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网络技术的一些概念、原理看起来枯燥无味,单从讲授方式入手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引入相关实例,对典型的案例展开分析、讨论和评价,学生看到了相关理论活生生的应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例如,讲到ATM技术时,引入早期某高校花巨资建设ATM校园网,但没有被广泛应用的案例,从中分析ATM网络的特点和实现技术,这样从生动的案例分析展开知识的讲解,体现了知识与现实的相关性,使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有了一定的实际应用经验。

在教学手段上,还要大量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展示教学内容。尤其是利用动画技术,可以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和工作原理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例如将数据包在发送方的各层封装过程以及接收方的依次解封过程,利用动画方式演示出来,既形象生动,又容易理解和记忆。为了便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辅助使用各种相关工具。例如,借助Iris工具,可以捕捉并分析各种数据包结构,学生在该软件的帮助下,可以看到MAC帧、IP数据报、TCP报文等相关协议数据单元的内容和结构,这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网络协议提供了帮助。

(二)布置课外学习任务,完成知识扩展

长期以来,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而研究型教学就是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鼓励学生不要满足书本上的知识,而要研究和掌握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基于课程教学内容而又略高于教学内容的资料和获取资料的各种方法。这样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学生搜集资料,阅读文献的良好习惯。

(三)设计综合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格外重视实验教学环节,它不仅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在试验教学改革中,要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告诉学生“只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结论是什么”,改变为让学生去思考:你能做什么?怎么做?结论是什么?即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根据现有条件,自主设计实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基础实验,其中多为验证性实验,验证网络技术的相关原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是先告诉学生本次实验要验证哪个理论,实验的步骤是怎样的。实验没有悬念,也就没有吸引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今同一实验,并不提前告知学生要测什么,只是设计了实验的多组数据,让学生去思考、去实践,并对实践结果进行比较,最终得出相关结论。例如,在验证子网掩码作用的实验中,设计多组实验数据,让学生去实践、去思考,最后总结归纳出子网掩码对子网划分的作用。

第二层次的实验是扩展性试验,这类实验可供学生选做,以拓展学生的实践技能。扩展性试验主要包括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网络工程等相关方面,这就要求学生在完成此类实验之前,必须完成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而这类实验多从生活和生产经验中来,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生活实践中获取的不同方面的网络知识,在这里都可以进行验证。同时,学生有意义的经验也会被收录,补充到扩展实验中来,从而实现随时补充随时更新的有效机制。

第三层次的实验是综合设计性试验。此类实验,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思考并形成有效工作团队,自主设计实验。例如,给出某公司对网络的设计要求,要求学生针对用户需求和实际投资,自行组织团队,进行网络的硬件设计和虚拟实施,并开发相应的软件系统,以满足公司的业务需求。在团队进行网络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担当顾问的角色,以协助工作组有效展开工作。通过这类实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摸索学习方法、积累实践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四)课程考核注重刺激思维,鼓励创新

研究型教学的考核方法主要是考核学生灵活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课程考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随堂测试。为了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每章结束后进行随堂测试,既考核平时作业的掌握情况,又提供了另一种形式的师生互动。二是实践研究论文。主要是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完成实践任务后,提交相关研究论文,并进行评审和答辩,答辩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三是综合测试。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课程综合考核,以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应用研究型教学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肯定,使得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充满了挑战和兴趣,学生的团队意识不断增强,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也应该越来越紧密地联系社会生产实际,在探索中不断推陈出新,为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新一代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付山.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漫谈[J].中国科技信息,2009(18).

[2]刘赞英,王岚,朱静然,等.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经验及其启示[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新型计算机论文例8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深入应用,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规格正在逐步提升,对计算机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更好地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为社会提供合格的计算机人才,加强计算机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也是高等学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1、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1 人才内涵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人才的创新素质要求进行了广泛讨论。骆建华认为创新素质的定义为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方面;刘宝存认为创新型人才的定义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文献[3]和[4]从创新型人才具备的基本素质、知识技能和创新业绩等方面概括了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提出创新型人才应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正向的贡献;王亚斌则强调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把创新型人才定义为拥有大量理论或创新实践经验,能够在某一方面打破成规,做出突破性创新贡献的人才。计算机专业是一个理论和应用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更加注重理论和生产实践的融合,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普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相比,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更好的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敏感性,拥有积极探索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敬业精神、突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为社会发展不断贡献创新成果。

1.2 目标定位

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更加突出人才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创新素质培养。这类人才在技能上要能够胜任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和创造需要;在创新意识方面要具有不断追求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创新精神;在创新能力方面要对计算机领域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发展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具备从事新技术、新应用和新产品创造的能力;在人格方面要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坚强的信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根据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在知识、技能和创新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要求,可以将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系统地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突出的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能够在计算机相关领域为社会贡献创新成果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2、计算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2.1 实践教学现状

受传统的精英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现有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在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在教学目标设置上,我国高校计算机实践教学更多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教学目标大都是基于群体本位而设定的,实践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忽略了个体在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先天差异,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

在教学内容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为理论课程服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严重,这就导致实践教学的开展主要围绕专业基础理论的实践进行,教学内容陈旧,忽略了计算机技术发展对教学内容的更新要求,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过于狭窄,缺乏对前沿知识和技术的了解,导致了创新源泉和灵感的缺失。

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知识传授方法,重视对学生记忆学习能力的强制性训练,忽视了个体的学习能动性,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挖掘,不适应计算机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在教学评价上,统一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导致了实践教学评价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最终成绩,很难对学生在实践过程表现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比较普遍。

2.2 构建开放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2.2.1 立体化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指南,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整个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通过加强课程内容改革,根据知识之间的递进关系,建立课程之间的层次结构,以学生兴趣和社会需求为引导,建立分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根据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将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组织成3个模块: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和创新实践。

新型计算机论文例9

【摘要】《计算机配置与维护》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实践性较强。本文针对课程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对理论教学内容、方法与实验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的改革、完善进行了讨论及实践。

关键词 计算机配置与维护;应用型;教学改革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Based on Computer Configuration and Maintenance

WU Rong-hai YANG Run-biao QI Zhi-hua

(Dali University, Dali Yunnan 671003, China)

【Abstract】Computer configuration and maintenance is an applied course, with a strong practicall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combining with teaching practice,theory teaching contents,methods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tents,examination mode reform discussed the perfect and practical.

【Key words】Computer configuration and maintenance; Application-oriented; Educational reform

0 引言

《计算机配置与维护》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应用型课程之一,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微型计算机各部件的分类、性能、常见型号和选购方法,理解各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硬件结构、相互联系和作用,掌握微型计算机硬件组装、硬件常用维修方法及技巧,掌握微型计算机实用维护工具软件的安装使用和系统维护方法,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本文对《计算配置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探讨。

1 《计算机配置与维护》课程特点

1.1 课程设计知识面广,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

《计算机配置与维护》课程理论教学以台式微型计算机为主,介绍计算机系统硬件、软件构成和安装,基本部件工作原理和技术指标,操作系统概括和维护工具,系统维护、维修技术,硬件、软件故障诊断、排除方法等内容。实验教学涉及微机结构认识及组装,操作系统安装,双操作系统的安装,计算机维护工具软件安装及使用,系统备份软件的使用,控制面板、组策略及注册表使用,常见故障检测排除等内容。学生在理论及实验学习过程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且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1]。

1.2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较快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因此《计算机配置与维护》课程知识更新非常快,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为了应对不断出现的新理论、新知识,教学内容会适时增加和补充,及时反映该领域新成果,以提高学生的适应和应变能力,掌握最新的软硬件技术,并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来满足毕业后用人单位的岗位技能要求[2]。

1.3 课程教材内容滞后

由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较快,知识更新迅速,造成《计算机配置与维护》教材明显滞后于主流的软硬件技术。教材选用不当会对理论课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可能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1.4 实验教学用计算机种类单一,配置不高

实验教学中用于拆装的计算机多为其他部门淘汰下来的台式机,种类较为单一,学生在微机结构认识及组装实验中能够接触到的硬件设备种类及型号较少,而且过于成旧,不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的主流知识及技能。在进行软件实验过程中,同样存在实验用计算机配置过低,造成无法安装较新甚至是主流的操作系统,以及计算机维护常用工具软件,这同样不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的主流知识及技能。

2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

2.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顺序

教材选择以“适合教学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实用性和典型性可以得到保证”为原则。理论教学过程中主要以介绍微机硬件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技术性能为主,并将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新概念、新技术融入其中,以弥补教材内容滞后的不足。涉及具体操作的内容,例如:硬件组装、系统安装、维护工具软件使用等,在理论课教学中通过辅以图片或必要的操作演示,以讲清讲透重要的概念,而具体的操作则留在实验课过程中进行演示讲解。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应完全以教材章节顺序为依据,还需要兼顾实验教学对于理论知识储备的需求。

2.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尝试挑选一些技术论坛中语言风趣、图文并茂的帖子作为教材的补充资料与学生分享;可以通过布置类似“假设你希望通过增加内存容量来提升系统性能,依据CPU-Z检测得到的信息,借助网络(建议通过硬件厂商官网和计算机硬件门户网站)来为自己选定合理的采购方案并阐述理由。”、“从微软( Microsoft )官网了解Windows 7 与Windows 8.1 的主要区别,并简要阐述自己对与MicrosoftWindows 8.1操作系统的意图。”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去了解计算机软硬件最新资讯并解决实际问题;利用教师个人博客与学生分享计算机软硬件资讯;利用课程网站,将教学资料上传到网站上,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

2.3 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验室中,任课教师应创造条件,确保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对于具有破坏性的操作,例如:硬盘分区及高级格式化、操作系统安装、数据恢复、系统故障设置及排除等,可以借助虚拟机平台来完成。对于硬件识别及组装、CMOS设置等,要尽可能让学生在实际的计算机中进行操作。对于网络克隆、远程桌面等基于网络环境的操作,可以借助虚拟机搭建的网络环境进行。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任课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合理安排好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任课教师既要带着学生完成整个操作过程,讲清讲透每个需要注意的环节,又要保证学生操作、讨论、提问、记忆理解操作过程所需时间。

2.4 调整完善实验考核办法

根据《计算机配置与维护》课程特点,课程考核绝对不能以理论考试为主而忽视实作考试[3],所以应制订课程实验考核标准及办法。考核标准应覆盖所有实验,细化到具体的实验项目并具有可执行性。实作考试采用上机操作的考核方式,考核成绩分数由单项环节分数构成,对于硬件组装、操作系统安装等环节应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超过规定时间单项记为0分。

3 结束语

《计算机配置与维护》是一门应用型课程,所学知识对于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非常重要。因此,如何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较好地结合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如何通过对理论教学内容、方法与实验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的改革、完善,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较大加强将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孟庆伟,张红艳,刘婷.《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8.

新型计算机论文例10

随着社会高速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使计算机应用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计算机的普及对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教学和科研活动、精神文化生活等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是深化信息改革、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提高技能人才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作为培养新型高级人才的标准之一,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计算机水平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优秀的员工不仅能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能够运用当前的高科技技术来解决专业岗位上遇到的问题,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向导,制定一套完整的标准化的计算机水平培养和培训体系,对当前社会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有重要的意义。

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要求

一、专业技能不突出

现在企事业单位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企业等对计算机技术员是否在网络维护、硬件维修或软件开发方面有特长或者是否有相关专业证书等方面的要求,可见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人才的使用也日趋专业化,对人才的专业性要求更强一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会使用计算机已经不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独有的优势。计算机技术人员如果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仅仅是学了些专业课程,又没有通过参与实践应用而对基本理论吃透,那么想在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就很难了,如今用人单位已形成规范的用人需求。对技术人员的计算机技能、专业特色有更高的要求。

二、基本理论掌握不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司企业将逐渐成为计算机用人市场的主流,而用人单位更注重的是技术人员是否有过开发经验,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理论课程的深入理解。单位从事技术工作的计算机专业人员都反映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课程在工作应用中的重要性,对于工作的扩展提高有很大帮助,而在大部分人员却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些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现学现用这种方式严重影响了公司企业的进展,直接带来效益的损失。

技能人才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础知识掌握熟练。既要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第二,实践性强。实践性内涵丰富,既是技能操作类的实践能力,又有与其他专业相结合应用的实践要求,专业技能要求高。

第三,知识更新速度快。知识更新的要求高,不断有新技术、新技能的出现,要求知识结构动态更新的能力强。

技能人才在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掌握三种技能;基本知识技能;主要是经过理论知识学习后通过综合性实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掌握基本操作的技能。专业技能;主要是通过实验来加强综合运用计算机学科知识的能力,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综合能力;主要是通过探索性、创新型实验及科研为主,突出综合运用计算机学科知识及相关领域知识的能力,强化创造性及探索性思维。

三、提高技能人才计算机水平的措施

1.明确目标,加强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

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在信息社会里能更好地工作与学习,其中包括win-dows、办公自动化、多媒体和互联网的使用等内容。2.程序设计语言,例如visualFoxpro能学会掌握编程的技巧和方法,使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编程能力,掌握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算法。3.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选择比较实用的应用软件,适合于不同方面的工作需要,例如flash,photoshop等,面向实际,突出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2.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首先从企事业单位计算机师资力量着手,鼓励他们到国内外一流重点高等院校进修学习,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督促他们在职进修,提高自身素质,尽量让他们参加国内外的学术讲座与学术交流,多学习其他院校、其他行业的先进经验,引进计算机人才,与员工进行交流学习。

3.不断更新基础设施,确保配置及时更新换代

计算机发展极为迅速,集成度每18个月就提高一倍,计算机每两年就有一个较大的更新,而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加速.企事业单位对技能人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培养必须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掌握好计算机更新换代的时机与间隔.对于低档计算机,及时升级,一方面发挥投资效益,一方面满足要求,并设法使高档机器与社会接轨,以提高技能人员对电脑环境的适应能力。

电脑的软件配置应根据工作的需求进行安装,一般来讲,通用软件应放于本机硬盘上,专用软件放于服务器硬盘上,此外,所装软件还应根据反馈信息及时更新,避免缺少所需软件,影响技能人员的操作与学习。

4.调整计算机应用的培养方案

计算机各方向的知识体系在各专业规范中都有相应规定,结合人才需求的变化特点及具体就业、教学等环境的影响,对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从而使得知识结构能够跟上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潮流,并更好的符合计算机人才市场对计算机技术人员的需求。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提高要紧跟需求,即社会与时代要求、科学知识发展的需求及个性发展的需求。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结构和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通过计算机水平的提高做到“职业化一技能型”人才。企事业单位需要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技术人员既要掌握本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科学和理论知识,更要具备扎实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要将新的实践体系用于具体的实践运用中,提高计算机技能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

5.更新理念,建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新模式

随着单位对技术人员实际操作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学习的同时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能力为本”的观念,重视实践。要不断进行实践改革,统筹协调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应用。并根据工作需求开展“在实践中学习”的方式,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完善计算机考核方式

随着计算机技能培养的加强,考核方式也要予以完善,建议采取分组的形式,模拟办公环境,考察技术人员的应变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

五、结论

本文全面分析了当前对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要求,技能人才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计算机水平应采取的措施,企事业单位以及技术人员自身都要加强对计算机的学习,在当前,信息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公司企业如何面对挑战就需要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这就要求技能人才提高自己对信息的掌握能力,对公司和自身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