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新型县域经济模板(10篇)

时间:2023-07-30 10:10:01

新型县域经济

新型县域经济例1

二、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夯实科技创新平台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产学研用是前提,科研平台是关键。我们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充分利用县内外各类科技资源,鼓励支持产学研合作,形成了科研、开发、生产紧密结合的新机制。一是鼓励支持企业加强对外科技合作。支持各类企业参与国内外技术创新活动,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抢占行业制高点,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全县共有64家企业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国家杂交水稻以及小麦、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机械工程研究总院、美国康奈尔大学等62家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和战略合作关系,建成中试基地38家,签订技术合作协议52项,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三分之一。二是鼓励企业设立科技研发平台。县里组建了全省县级第一家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科技人才和中小微企业提供创业服务。支持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建设县级以上科技研发机构,引导大型龙头企业创建市级以上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一企一技术”等各类研发平台,全县65%的规模以上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平台。目前,全县拥有部级科技研发平台6家(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部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部级创新型企业),院士工作站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24家,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增强县域创新活力、培育企业拥有核心技术为目标,自2010年以来,大力实施“专利清零”计划和“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引导扶持企业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创建国家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支持企业主持或参与制订、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目前,全县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件、中国名牌产品1个;主持或参与制订、修订国家标准8个、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5个。全县共申请专利2102件,获国家专利奖2项,省专利奖8项,市专利奖58项;有效发明专利密度达到每万人3.69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县有68%的发明专利实施了产业化开发,以发明专利为主体的项目经费达到1.3亿元。

新型县域经济例2

县域旅游经济是指以县(市)级行政区为地理空间,依托本区域旅游资源禀赋优势,通过资源开发,充分发挥旅游业的联动整合作用,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经济。县域旅游经济作为我国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扩就业、增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五位一体”建设都具用重要作用。促进县域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对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县域旅游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的大力推进为旅游经济、县域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极佳的时代环境。

1.1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历史机遇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568845亿元,占全球GDP比重达到12.3%;人均GDP由1952年的119元增加到2013年的41908元(约合6767美元)。统计显示,1953年至2013年的60年间,我国GDP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122倍,年均增长8.2%,其中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长9.8%[1]。只有经济收入增长,才能使交通、城市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发展完善,才有可能促进旅游消费增长。按照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时,旅游将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消费需求,旅游业将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2]。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为我国旅游经济的强势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基础条件。当前,我国正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突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更加注重现代服务业发展,更加突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县域旅游经济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旅游经济,在这一重大经济调整中将进一步凸现独特的自身优势和地位。

1.2旅游需求、旅游方式的新变化

提供了内在动力当前,旅游已经成为国民日常消费的一部分,旅游正由观光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旅游需求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更加明显,背包客、自驾游、自由行等彰显个性化的旅游形式备受推崇。旅游消费越来越理性、越来越追求品质。如2014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不少传统景区遇冷,游客人数远远低于预期,人们多数选择了自驾游、乡村游、民俗游和城市休闲游等新型旅游方式[3-4]。另外,新装备、新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正在改造和提升传统旅游业,创造出大量的旅游新业态。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农业观光旅游、森林旅游、休闲渔业旅游、水利旅游、禅修旅游、游艇旅游、邮轮旅游、自驾旅游、房车旅游等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并且成为引导旅游消费增长的重要领域。这一切都对旅游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力推动着县域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

1.3旅游经济的重新定位提出了迫切要求及发展方向

旅游经济的重新定位既体现在政府对于旅游经济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上,体现在多个旅游政策文件、多项旅游改革举措的出台上,也体现在对旅游经济更新更精准的认识上。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13—2020)》,提出了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目标,着力倡导绿色旅游休闲理念,鼓励旅游休闲消费,并提出了丰富旅游休闲产品、提升旅游休闲品质的要求。该《纲要》是新时期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促进旅游经济转型升级的纲领性文件。2013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为保护公民合法旅游权益,促进新形势下旅游业的科学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2014年8月,国务院又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从科学旅游观出发,创新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当前,不少省市已提出了将旅游经济培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的要求,浙江省提出将旅游经济培育成为万亿产业的目标,通过创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旅游改革等促进树立科学旅游观、增强旅游发展动力等一系列意见,并且完整的提出了旅游经济转型升级的具体要求,即“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旅游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的有机统一”。2014年国庆前夕,运行14年的“全国假日办”被撤销,代之以更高层面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级会议。这些不仅为县域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出了迫切要求,并为其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充分的政策依据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2县域旅游经济转型升级的制度基础

制度创新是县域旅游经济转型升级的制度基础和动力之源。制度的本质是各利益关系的协调和安排,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学者郭鲁芳明确指出了县域旅游经济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旅游经济的增长不仅是制度决定的,而且是由制度推动的。目前,各有千秋的县域旅游经济制度安排在没有额外收益的情况下,都存在着变迁的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制度变迁和创新,是县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5]。县域旅游经济制度创新的本质,是在政府主导下,不同利益集团围绕县域内的旅游资源有意识、有目的的重新界定旅游经济利益关系和权利关系的博弈乃至斗争过程。制度创新首先要解决的是市场和政府的边界问题,换言之就是如何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具体而言,就是要寻求产权清晰具有激励约束功能的制度,能创设优质的服务环境,能最大限度的激发社会资本投入旅游经济,并能使企业自主决策、自主开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在这方面,杭州临安市提供了很好的样本。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该市一批民营企业家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率先进行旅游景点开发,取得了丰厚的利益,并吸引了其他市场主体纷纷加入旅游开发上来。政府则因势利导,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社会资本开发旅游资源的政策,如资源让利政策(政府资源股只占开发总股份的25%左右,利润分配上民营投资者占大头),极大地活跃了县域旅游经济,旅游经济发展迅猛。在临安旅游发展中,市场机制对旅游资源配置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等公共旅游产品方面,他们较好的处理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资源、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得到了充分的涌流。同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创设公平、优质、高效的投资环境,出台融资、用地、营销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投资旅游经济的热情也都是明晰政府和市场边界的应有之义。县域旅游经济制度的创新在结合地方实际的同时,必须体现出政府主推,且具有市场主体的特征,即利益启动、民营投资、自主决策。

旅游管理体制领域也亟需制度创新。旅游经济涉及部门、行业极其广泛,据统计,旅游经济涉及旅游、文化、体育、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有29个,直接或间接关联的行业有110多个[6]。可见,旅游经济是综合性、关联性非常强的行业,旅游部门统筹谋划,综合协调的任务十分突出。单纯依靠旅游局或者旅游委员来系统设计、统筹谋划、协调处理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压力巨大,这是由旅游经济涉及面广的特点和旅游部门不是强势部门、不是综合协调部门的性质决定的。因此,县域旅游经济的管理体制需要突破、创新。从国家层面看,2014年7月建立了由28个部门组成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级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负责对全国旅游工作的统筹协调。县(市、区)可以参照中央的制度设计,建立县域内的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负责对本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进行指导,提出旅游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协调解决旅游经济改革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强化旅游经济工作的统筹协调。在此基础上,各县域可以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成立由专业人士组成的旅游经济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研究本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县域旅游经济需要打破县域壁垒,建立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协作制度。旅游经济的发展要依托资源,依托客源市场,依托人才、资金、技术、交通等等。有时,由于资源和市场的共享、共通,单凭一县之力还不足以完成县域旅游发展的大业,必须得到其他县区的配合,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各种资源的整合。因而,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市不仅能为本地带来无尽的财富,而且还会通过旅游的联动效用,将社会与经济的影响扩大到周边地区,带动一方经济的共同繁荣。旅游资源都较为丰富,且相近、相邻的县域,更应主动强强联合,建立县域旅游经济协作机制(包括政府间、企业间、政企间的协作),加强资源整合,重点关注客源、景区、交通、技术、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互联互通,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3县域旅游经济转型创新模式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各行各业的不断跨界整合、新理念、新技术的出现,产业之间、行业之间界限更加模糊,功能相互交叉,一个跨界泛产业的融合发展时代已经来临,跨界融合、跨业融合、跨区域融合已经是现实,对旅游业而言更是如此。融合发展已经是旅游经济的主旋律,也是县域旅游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方式。县域旅游经济的融合发展既要与新理念、新政策、新技术融合,更要与产业、文化相融合,探寻旅游服务新方式,旅游商业新模式,实现旅游经济转型升级。

3.1全域景区理念和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相融合,推行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就是把一个县域当做一个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它要求全社会参与旅游业,通过充分利用本区域全部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和旅游在人们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浙江省桐庐县把美丽乡村、美丽县城建设和旅游经济发展相结合,率先提出了全域景区的理念,围绕县域大景区建设,统筹规划旅游空间布局,有效整合旅游优质资源,大力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在全域旅游体制机制、扶持政策、营销模式、服务体系等方面探索创新,逐步实现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为县域全域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的途径[7]。

3.2信息技术和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相融合,推广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它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的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简言之,智慧旅游就是游客与网络实时互动,让游程安排进入触摸时代。“智慧”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三个层面。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的经营信息,实现旅游行业监管从传统的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和实时管理转变,实现传统旅游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通过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体验和旅游品质。游客在旅游信息获取、旅游计划决策、旅游产品预订支付、享受旅游和回顾评价旅游的整个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智慧旅游带来的全新服务体验。通过旅游舆情监控和数据分析,挖掘旅游热点和游客兴趣点,引导旅游企业策划对应的旅游产品,制定对应的营销主题,从而推动旅游行业的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智慧旅游是大数据、云计算时代信息技术和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产物,完全适应了旅游个性化、多样化、自主化的需求,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应予以广泛推广应用。

3.3政府政策和旅游经济发展相融合,实施免费旅游

旅游不仅关系经济发展,也关系民生福祉。西湖免费游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免费旅游进入了许多政府的议事日程,并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免费旅游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既能让人民共享旅游业发展的成果,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区域旅游经济的大发展、大提升、大跨越。免费游的背后实质是旅游经济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型,体现了旅游产品从观光游为主,逐步迈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的转变。浙江省诸暨市在2013年对县域内的国有景区实施了“诸暨人免费游诸暨”政策,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该政策实施后,诸暨市免费景点游客同比增长32%,其中三分之一为本地游客,景区内经营营业额同比增长30%以上[8]。当然,免费旅游,做得好,减少了门票收入,带动了其他产业;做得不好,会令景点走向萎缩。因此,县域应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合理有效的实施免费旅游政策,有效应对免费游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放开免费旅游范围。坚持可控原则,充分考虑景区的承载力,合理安排免费游时间,并运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合理调控旅游人数。还要将免费旅游和增值服务相结合,开拓新的、更具有互动性、体验性、创意性、配套性的服务性项目,使免费游真正成为惠民政策,并带动旅游经济转型升级。

3.4产业发展和旅游经济发展相融合,推进产业旅游

当旅游活动从传统观光向休闲度假和体验旅游发展时,旅游资源已不再局限于名山大川等自然资源,各个产业都可能是旅游资源,都可能成为新型旅游产品。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这一政策明确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当前,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也是旅游产业升级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途径。产业旅游是指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形成新的旅游业态。具体是指旅游产业与一、二、三产业中任何一个产业进行融合,并且与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功能互补。旅游产业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对融合化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力。根据法国旅游协会主席菲利普•邦贝尔热分析,43%的旅馆、咖啡店和饭店的受益,同旅游相关,航空运输收益的42%同旅游相关,铁路运输收益的23%、汽车的12%、农业的8%、建筑业的6%同旅游业有关[9]。像农业、工业等产业都可以融入到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一个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等一些与旅游产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上虞的四季蔬果采摘游、德清的裸心谷民宿、桐庐的猪栏咖啡、新昌达利丝绸的工业旅游、嘉兴的渔业休闲观光游、杭州的宋城千古情等,都是产业旅游的经典案例。这不仅可以推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大大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并且有力促进了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

3.5文化发展和旅游经济发展相融合,推动文化旅游

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之灵魂,旅游是文化之载体。文化是人类在适应、征服自然并伴随社会的发展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活动;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旅游活动源于不同地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差异性。从本质上看,旅游过程就是享受和体验文化的过程,而文化需求则是旅游的最重要动因。在旅游过程中,游客不仅追求对自然风光的游览观赏,也注重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体验。旅游消费和旅游经营都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是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而失去旅游推动的文化最终会失去发展繁荣的动力和活力。诸多地方旅游发展的经验表明: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越高,旅游经济就越发达。因此,要按照永续发展的原则,坚持自然为本,特色为根,将旅游产品赋予文化内涵,使文化与自然风光完美结合,彰显特色和魅力;更要从特色旅游资源出发,为文化提供新的载体,发掘新的文化业态,着力将旅游产品开发成“真品”、“精品”、“绝品”,促进文化和旅游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旅游,真正实现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

县域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不会自然完成,除了制度设计,推进融合发展,还需要大力实施旅游产品品牌化、旅游服务标准化、旅游队伍专业化等战略,着力推进转型升级。品牌是竞争的核武器,是迈向世界的通行证。要努力实现“从创建品牌到提升品牌、经营品牌、延伸品牌,变无牌为有牌,有牌为品牌”[10]的转变。在着力推进旅游景区、旅游线路品牌化同时,要重视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提升文化内涵,培育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公共服务、旅游营销管理和游客投诉处理等必须按照标准化、程序化的要求进行建设、管理和服务,确保提供优质、精细的服务。旅游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要通过引进、培训、考核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涉旅从业人员的职业专业化水平,推动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县域旅游经济的转型创新模式的探讨,对提升县域旅游发展质量,重塑其发展的驱动因素,实现旅游产业的不断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邓骞.新中国成立65年来的发展成就[J].科技智囊,2014(12):23-29.

[2]杨国军.互联网+环境下A景区游客维持与吸引策略研究[D].西安:西南交通大学,2016.

[3]舒波,石书慧,翟燕霞.泛旅游化视角下县域产业转型的实现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26):136-137.

[4]王琬萱.“十一”黄金周中短程出国旅游热现象探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8):188-190.

[5]郭鲁芳.县域旅游经济制度变迁的实证分析:以杭州地区二县市(淳安县、临安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4,19(2):22-25.

[6]中咨网研究部.2014年中国传统旅游时展现状浅析(2014)[EB/OL].www.china-consulting.cn.

[7]王保胜.浅谈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思路—以桐庐、江宁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9):1-5.

[8]马可远.绍兴免费游,下周一出发[N].绍兴日报,2014-05-14(1).

新型县域经济例3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经过30 多年发展后走上的一个新平台,是21世纪中国经济一种趋势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状态,表现为经济相对稳定、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

一、新常态下加快经济产业转型的意义

1、新常态由中国经济现实条件所决定,是经济内在发展条件成熟的必然结果

从结构层面看,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主体;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逐步成为需求主体;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收入差距缩小。从发展方式来看,粗放型增长切换到创新型增长,增长动力更加稳健,周期性波动明显缩小,经济质量稳步提升,资源环境保护机制、社会保障趋于完善。从就业情况看,经济总量持续增大,结构不断优化,吸纳就业的能力日益增强,劳动力人口持续减少,适当放缓速度不会影响就业。

2、县域经济在区域经济转型中地位极其重要

我国县域经济的规模总量、就业吸纳能力、投资和消费等一般占省域经济60%以上,认识、适应和积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不是被动的容忍过程,而是经济“破茧成蝶”,由大变强这一历史性转变的过渡阶段。不但要关注县域经济发展数量的增长,更要关注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把握机遇,主动发力,在广度和深度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经济制度,才能充分奠定“全面小康”的体制机制基础。

二、新常态下县域经济改革的主线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性突破,更是新常态下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这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市场的决定作用是主要方面和目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重要前提和条件。

1、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市场体制的首要内容,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必须形成完善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1)建立公平统一、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作为现代市场体系的首要之义,公平统一、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对有效约束市场主体行为,遏制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运行,保障市场竞争具有根本性意义。主要路径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2)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灵活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是价值规律的直接体现,也是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关键所在,更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机制基础,只要“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还没有完全确立,我们的市场体系就不能称之为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

(3)深化要素市场改革。要素市场是现代市场体系的核心,也是市场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要素市场化程度大大低于商品市场化程度,成为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瓶颈。因此,必须把培育要素市场作为完善市场体系的主攻方向。作为县域经济,特别是要把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健全金融市场体系作为重中之重。

2、消除地方市场壁垒

市场壁垒是市场经济的障碍,行业垄断是公平竞争的天敌。消除壁垒、打破垄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是保证市场有效运转的必要前提。为了实行地方保护,县级政府往往通过许可证制度、核发执照、限制服务等行政手段,限制异地新的市场主体。导致一些行业由于满足于这种行政壁垒带来的好处而形成路径依赖,而不去追求以竞争为导向的行业企业优势,从而规模经济、客户忠诚度、成本效益,社会效益等都无从体现。只有消除壁垒、打破垄断,才能公平竞争,让各行各业充满生机活力;企业只有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追求技术进步、产品创新,为经济转型提供“源头活水”。

有效的市场,有为的政府,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得手”各负其责,两手形成合力。前者主要进行资源配置,后者主要提供发展环境、公共产品与服务。这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的理想状态,也是我们致力追求的目标。然而,形成这样的理想状态,政府必须要简政放权,这就不可避免地触动权力部门的利益。有的部门利益甚至通过立法加以固化,改革难度非常之大。正因为如此,需要我们以极大的政治勇气与智慧推进改革。

三、新常态下深化县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主线,新常态下深化经济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顶层设计,协调推进,以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为引领,着力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

1、合理布局,发挥自身比较优势

第一,要以更加宽广的眼光和战略思维审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精力把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精。进一步强化产业建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着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大幅提高承接产业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第二,提高投资质量,对县域经济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要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提高行政效能和办事效率,着力做好产业项目谋划生成工作,着力做好招商引资准备工作。立足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精心策划项目,聚焦重大产业项目、重点产业链项目、外资项目和企业总部项目,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

2、有序推进服务业市场扩大开放

新常态下,我国进入消费新时代、人口城镇化的新时代,加快推进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型是大趋势。进一步扩大开放服务业市场,对于完善要素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意义重大。目前,我国服务业比重和高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相比明显偏低,作为县域经济,服务业的比重更低。另一方面,全社会的服务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当前,服务业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我国最大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源、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因此,服务业市场的开放与制度创新势在必行。这是加快服务业发展速度、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的关键。

3、做好金融产业发展

“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既是实体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的核心问题,也是金融业自身持续发展的前提。金融服务业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扩大金融业开放,构建更具竞争性和包容性的金融服务业。二是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资本市场,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三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在资金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不断优化资金配置效率,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动力。四是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依法综合施策维护金融安全稳定,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

4、深化大企业改制发展

现有大企业,势力雄厚,具有发展优势也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适应未来的竞争和发展趋势。在资源集约利用逐步成为主流,人力资源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势下,以往那种依赖投资保增长,依赖政策获得效益的模式,不可能再持续下去。继续深化改革,应当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打破行政垄断,放开的竞争性业务,放松对文化传媒、金融、医疗、教育等传统服务业的行政管制,尤其是在激活社会资本上取得更大的突破。二是建立企业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平台,完善资本市场。三是充分发挥市场决定作用,解决“一股独大”问题,推进现有资本战略性调整。

5、完善法治市场经济

法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完备的法治体系是市场健康运转的前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部署,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其核心问题,就是要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造优良的法治环境。改革的着力点和主要突破口:一是建设法治政府。县级政府要用法律界定政府与市场边界,逐步实现市场监管职能法定化,加快市场主导的经济转型。二是完善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产权保护制度,以法律形式明确界定和充分保护市场主体的经济权益。三是健全完善法治化市场规则,以法治手段规范治理市场,以法治方式解决市场秩序问题。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的评价和反思[J].区域经济评论,2014.1.85-92.

[2]高国力.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走向[J].新华网,2015.

[3]刘吉超.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评述及其反思[J].企业经济,2013.02.154-158.

[4]程钰,刘雷,任建兰,来逢波.县域综合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对山东省91个县域的定量分析[J].地理科学,2013.09.1058-1065.

新型县域经济例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459-02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显示,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3.7%,其中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2.2%,中、西部地区分别只有48.5%、44.8%,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的城市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为35.1%。由于东中西部城镇化、大中小城市城市化差距的存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现中小城市常住人口的技有所用、学有所识、乐有所好、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出有所通、老有所养、情有所寄。实现这一系列追求的关键点是转变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实现产城协调发展,以优势产业的支撑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避免产业空心化、消费空心化。

1、县域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城镇化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其中第三产业总产值和地区生产总值与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相关显著。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新型城镇化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发展道路,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而不是人为“造城”,关键是将现代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构筑县域经济发展平台的关键因素。城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中心平台作用,只有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才能使县域相关各行业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集聚效益,形成本区域的主导产业优势,增强竞争力;集中人、财、物力进行县域内水、电、路以及居民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由此促进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没有产业作为依靠,新型城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建立产业政策与城镇化政策联动机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一方面这是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必然趋势;第二是越来越多的农村会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第三,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实现区域平衡发展或者是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多年来,大多数中小城镇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大城市,而中小城镇的城镇化也远远滞后于大城市的城镇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城镇化建设,必须产业先行,以特色城镇小产业为依托,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扩大就业,增加居民的收入。优化布局,引导产业从大中城市和中小城市向小城镇、小城市转移,形成企业发展的龙头,带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

2、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城镇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转移困难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公共服务支持的缺乏,难以满足城市劳动力对公共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市场引导不足,导致劳动力滞留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的侧重相悖。过于依靠大城市的发展无法为我国庞大的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的二元经济理论,工业部门能源源不断的从农业中吸纳廉价的剩余劳动力,借以替代资本来实现其发展,并使农业部门通过向工业部门转移过剩的劳动力而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摆脱贫困,最终完成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换。而实际上,城市本身就可能存在失业问题,难以实现充分就业。刘易斯模型暗含着现代工业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与现代工业部门资本积累的速度成正比的假设,而现实的情况是现代工业部门大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和技术逐渐替代劳动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这使农村大量低技能的劳动力无法进入到现代工业部门,从而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同时,过于依靠大城市的发展加重了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搜寻成本,与成本相伴随的是收益,影响搜寻成本大小的重要因素是搜寻半径的大小。对寻求非农就业的农村劳动者来说,相比较于离家乡较近的小城镇,大城市距离远,搜寻的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也就更高。因此,县域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城镇化高度相关,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势在必行。

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首先,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的同时,势必对环境、资源等带来影响。其次,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必须具有竞争力,形成竞争优势,而县域发展依靠自然资源,甚至破坏环境,廉价出让土地,导致其产业的结构和层次不高。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区域等级影响资源的配置。县是我国行政级别最低的地方,其积聚资源能力有限,此时县域要想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进入到一个更大的产业链中发展,则会涉及跨区域合作,而跨县、跨市域会受到行政区化分割的限制。而新型城镇化需要着力发展多层次、广覆盖的现代服务业,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必然限制城镇化的推进。县域资源难以集聚,产业难以支撑城镇发展,吸纳劳动力,阻碍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从而导致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无法真正实现。

3、县域经济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

县域经济的发展为统筹城乡发展进而加速城镇化进程提供动力。首先,区域经济特色化的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特色经济是指从本地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出发,根据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形成主导产业,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的经济。县域经济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特色各不相同,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也各不相同,但县域工业产业化的发展能够有效地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区域分工协作,为城镇化提供人才和物质保障。

其次,县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农村城镇化提供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对某一产品的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采用和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在农业产业化之下,农业生产以其前向和后向联系形成一系列产业群,其中包括农工商、科工贸等,农业产业化这一特有的联结功能,从产业上突破了工业和农业分割的“二元化”经济结构,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动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可以更好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增加就业,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县域经济民营化的发展,为加快农村城镇化提供制度保障。民营经济具有产权清晰、权责利统一、机制灵活的优势,能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调动投资的积极性,促进充分就业和市场繁荣。同时,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是加快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支撑。一是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吸纳周围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第二或第三产业转移,由农村向城镇、工业园区转移,大大推进了城镇化进程。二是有助于为城镇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三是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四是有助于推动企业家、管理者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而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创造条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消除城乡经济机会不平等现象,实现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结论和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是创造县域产业升级和现代化的可行路径和方式。强县富民的基础是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县域产业群。产城融合是改善县域民生唯一路径,因为第一位民生就是就业,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保护环境生态的基础上,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并能够成为一个更大范围内的产业链中的一个有机环节。同时,通过产业组织创新的方式,打破三产间的固有界限,实现三产融合。县域经济的未来,是一个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相协调的前景。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会逐步缩小和中心城市的差距,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在这方面,各地区的发展实践中已经创造出一些有益的成功经验,其中固安工业园区“产城共融”的发展方式代表了新时期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为实现县域的产城融合,首先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强化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是与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推进过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发展的显著环节,把促进产业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工业现代化反哺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进程密切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产业的转移及承接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现代化服务水平,支持信息、物流、文化、旅游、金融等服务产业的壮大与发展。

第二,优化社会分配机制,注重新型城镇化中的公平性,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健全与完善。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优化社会分配机制,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突破城乡户籍束缚,保障分配机制的公平与公正,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保障的服务功能;公共服务建设向中小城市以及县域倾斜,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新型县域经济例5

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way to solve the "three rural" problems is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Yunnan implementation of the "bridgehead" strateg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untain town", "beautiful Yunnan". Located in Jinsha River in Yongshan County, we must seize the Xiluodu Hydropower Station, Wumeng area development projects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opportunities, bearing, new-typ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farmers, citizens of common prosperity, sharing the resources of public service.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county economy; Yongshan County; Xiluodu Hydropower Station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手段,将带动产业升级、内需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永善县要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必须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引擎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让农民、市民共同富裕。笔者近日通过调研和思考,有几点浅议与大家分享。

一、新型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诠释及重要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首先要有新的发展模式,其次要因地制宜形成产业支撑,第三是更为“绿色环保”的城镇化,第四是更为“智慧”的城镇化。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切入点,是稳定基层政权的物质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也是分配改革开放成果的红利最好方式,其实践过程将带来的长期投资机会,为基建、消费等传统产业带来一场新的战略机遇,对环保、科技的要求也将给众多新兴产业提供孕育、成长的土壤,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奔小康。

永善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永善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北部,总面积2778km2,全县辖八镇七乡,总人口45万人,2012年,生产总值40亿元,人均GDP不足0.9万元。因而只有发展县域经济,才能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扎实的物质和经济保障,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在县域经济进程中担负着重任,特别是经济社会不断向纵深发展,永善县域经济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一是平台搭建有限,城镇化、工业化推进迟缓。由于永善县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发展非常缓慢,到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寥寥无几,仅此4家,且主要属于粗放、原材料型企业,全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33060万元;乡镇企业长期处于萎缩状态,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目前全县城镇化率仅为30.5%,与省、市相距20个以上的百分点,城镇建成区面积13.6km2。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缓慢,使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功能不全,辐射带动能力弱,城镇化仍然是制约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二是经济意识落后,发展主动性、创新性不佳。地处乌蒙山脉的永善县,因文化、环境等影响,思想观念陈旧,长期处于对自然资源的低开发,市场经济意识谈薄,等、靠、要思想存在,自身优势与潜力凸现不出来,无法形成区域性特色产业群。当前,更受资金、人才、交通、电力和城镇化等瓶颈制约,短期无法突破,从而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2012年,永善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37元,两者之比为4.0:1。

三是产业失衡,经济转方式、调结构较慢。2012年,永善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6.1:41.2:32.7,昭通市三次产业比为19.6:46.1:34.3,云南省三次产业比为16.1:45.6:38.3,一产分别比市、省高6.5、10.0个百分点,二产分别比市、省低4.9、4.4个百分点,三产比市、省低1.6、5.6个百分点。结合实际来看,一产业高附加值产品少,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二产业基础薄弱,总量太小;三产业比重大,但效益不高。可见,影响经济发展的的结构性矛盾仍突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艰巨,实现经济增长任重道远。

四是财政基数小,自我发展、保增长能力不强。快速的投资增长和必要的投资总量规模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投资主要来自上级财政、招商引资和本级财政,上级财政投资往往需要地方配套。而永善县财政财力有限,2012年财政总收入38948万元,人均可用财力仅为905元,仅是市、省人均可用财力的39.3%、15.9%,维持财政基本运转都存在困难。同时现行金融体制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明显不够,2012年永善县存贷比仅为25.3%,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相距胜远,县域经济的自我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新型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有利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主要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差距。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下,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变得相对滞后,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二、三产业就业门路少,县域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相对较低,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着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可以说,县域的小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石。因此,最近省、市政府对城镇化建设提出:要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同时要求“做优县城、做特乡镇、做美农村”等一系列推进城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永善县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更应抓住云南实施桥头堡战略,推进乌蒙片区开发、溪洛渡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壮大县域经济,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迅速推动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二)加快新型城镇化,推进县域经济现代化进程。城镇化作为加快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它可以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产业升级。通过发展城镇,可以促使县域工业从分散到集中,形成聚集效应。第三产业要得到快速发展,必须以一定规模人口的集聚为前提,推进新型城镇化,必然会加快县域第三产业发展。永善县面对新的形势和机遇,发展二、三产业,要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推进,发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效应,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商品、信息和旅游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以县城为龙头,以乡镇为抓手,村庄为承载点,推动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使县域经济不断走向现代化。(三)加快新型城镇化,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研究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化水平密切相关,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方,农民收入越高,反之,则成。因此,要提高农民收入必须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成为了必然。永善县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奔小康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是要减少农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城镇化的本质是在维护农民权益的基础上把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充分利用好当前农转城和移民安置的相关政策,创优内外环境,吸纳农村人口城镇就业。同时,将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进的发展格局。城镇经济也就是在城镇和县域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以乡镇、村庄经济的发展为支撑,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让农村快速走向城镇化、现代化,同时为城镇经济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使城镇经济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也就得到根本解决。

(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县域经济蒸蒸日上、蓬勃发展了,则县域的GDP总量无疑会得到提高,这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累了资金,从而也实现了GEP的增长。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和难点,还是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建资金不足的问题,必须依靠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城镇建设才能大张旗鼓的进行,也只有城镇建设的大力发展了,城镇功能完善了,城镇居民良好的生活环境与招商引资的外部环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发展与建设的良性互动才会真正形成。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一)面临机遇:党的十再次要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强调“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地位。指出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求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云南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桥头堡”发展战略,推进了“山地城镇”的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云南”,决心走出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的城镇化科学发展之路。这些都为永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同时,预计未来10年我国拟新增城镇从口4亿人左右,带动城镇化投资达40万亿增长。永善县在两站移民的推动下,仅2012年落实农转城人口超4万人。这也赋予永善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良好机遇。特别是随着溪洛渡电站二级专用线、沿江油路、县域等级公路、航运等交通网络的完善,永善县融入到了成都、重庆、攀枝花、贵阳、昆明等大都市经济腹心圈,溪洛渡电站高峡出平湖的胜景和浓郁山水田园自然风光将成为都市人修生养性的庄园。这为永善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持续动力。

(二)发展思路:坚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金沙江绿色经济长廊建设为依托,以打造绿色能源基地为契机,以建设“山城、水电、园林、湖滨、旅游”生态城镇为目标,以资源型城镇转型为路径,打好县域经济、城镇经济、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四大战役”,突破交通、水利、电力和软环境的瓶颈制约,聚集人口和资源要素,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镇文明向农村延伸,走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凸现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道路,努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建制镇为极点,特色重点城镇为支撑,中心村为着力点的城镇化发展新路径,逐步发展成具有乡村风貌的中小特色城镇群。

(三)总体目标:到2015年,县域总人口达到47万人,建成8个中心镇、重点在沿江沿路沿边合理布局45个1200人以上的中心村,城镇化水平达38%,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到2020年,创优城镇软、硬环境,争取撤县设市,县域总人口达5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力争突破百亿大关。建成具有山区特点、沿江风格和产业支撑的特色城镇群,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30年,大都市经济腹心圈区位凸现明显,县域总人口达到6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更高,四个文明建设更加全面、协调,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

(四)主要对策和建议

打造经济“新引擎”,使城镇化转型升级释放活力,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达到农民、市民都富裕起来,共享改革开放红利。建议采取如下对策措施:

1、推进新型城镇化,树立“四个理念”。一是公平共享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打破壁垒,消除不公,稳步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变、城镇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城乡共享基本公共服务,使城乡居民同享城镇化发展的成果。二是高效集约理念。要坚持合理布局,适度规模,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城镇形态和布局相匹配。三是生态文明理念。要按“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重视“量”的扩大,更要重视“质”的提高,要由重数量到重品质发展,建设“幸福城镇”、“智慧城镇”、“和谐城镇”,实现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协调。四是培育特色理念。要坚持将金沙江流域文化、溪洛渡文化、苗族文化和彝家毕摩文化等地方人文特色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之中,加强传统文化村落保护与建设,增强历史人文内涵,提高市民归属感和幸福感,着力建设独具特色的“水电新城”、“明珠都市”。2、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四个作用”。一是发挥县城带动作用。县城是城市之尾、农村之头,是连接城乡的重要节点。永善县城要充分发挥“一肩挑两站”区位和资源环境优势,挖掘展示历史民俗文化,彰显山城湖滨特色,打造具有城在山中、城在林中、人在城中的水电“灵魂”新城,带动八镇七乡的迅速发展。二是发挥园区、特色经济长廊的集聚作用。永善县规划5个工业园区、现代农业特色园和沿江、沿路百里绿色经济走廊建设,进一步促进城镇与产业融合发展、引导产业与人口集聚的重要平台,乡镇根据自身功能定位,按照一乡(镇)一特色、一村一产业的发展理念,力促强势推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三是发挥特色城镇的“亮点”作用。把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生态景观与传统风貌独特的古镇(如黄华镇、桧溪镇等)、传统文化村落(如大兴驿马沟、马楠村、溪洛渡玉笋村等)和特色产业突出的乡村(如桧溪强胜村、黄华镇黄葛村等),建成具有地域特色、传统风貌和田园风光的魅力景观,形成新的休闲旅游亮点。四是发挥新型农村、社区着力点作用。积极推广细沙大同、务基捏池等发展经验,不断提升基层服务管理水平,努力构建和谐宜居的优美村庄,推动人口、资源等生产要素集聚,深化农转城政策措施,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乡村公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进农村城镇化。

新型县域经济例6

中图分类号:E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094-01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能够有效化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发展循环经济是统筹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提高县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田东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是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是田东决策者们的精心谋划,强力推进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结果。工业对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持,已经成为最强劲的力量。结合田东的资源和产业结构特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县域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建立循环经济新型工业体系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田东的经济在增长,但增长质量却不算高。因为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资源投入,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如果仍在传统的发展模式里,除非有大规模的技术突破,否则,这种设想是不太现实的。因而必须寻求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体系就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锦江集团在田东的盐化工、化学铝项目搞的是循环经济,生产中的电石渣、尾气、废气、余热和氯气都是进行充分利用,尽可能做到零排放。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你们开展‘议案例、破难题、推项目’主题教育,应当很好地总结锦江项目的经验,把锦江项目搞成循环经济的样板项目。”2008年10月19―20日,吴邦国委员长视察田东时,对田东发展循环经济给予充分肯定,点出田东发展发展工业的新亮点。他的讲话精神在全区引起了强烈反应,这无疑成了指导广西乃全国建立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纲领”。

二、建立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体系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田东县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技术、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制约和困难。首先,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有些已经低于国家行业准入门槛,不仅面临着一定的产业政策风险,也导致了相对较高的单位生产成本;其次,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石化企业的产品精深加工程度较弱,产品附加值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氯碱企业下游配套的耗氯和耗氢项目还有待完善。同时,各个产业集群关联度低、链条短,企业彼此之间内在联系较少;再次,原料对外依赖程度严重,龙其是原油,目前主要依靠公路运输,成本较高且风险较大,也使公路系统难堪重负。最后,缺乏石油化工的管理和生产人才,阻碍了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建立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体系的新思路

吴邦国委员长在田东调研时曾经做出重要指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发展的思路符合田东实际,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扬长避短,在科学发展观与田东实际结合上狠功夫。”综合考虑田东县特色、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对田东建立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体系提出以下几点新思路。

1.适当调整石油化工、氯碱化工等产业体系的规模

作为田东石油化工龙头企业,中石油广西田东石油化工总厂有限公司目前的生产能力较小,受到国家宠观调控的严格控制。田东石化应该扩建油项目,通过挖潜改造,提高一次加工能力,使企业的原油加工能力达到250万吨/年,可以减少或避免国家产业政策的制约。同时,要大力发展高端石化产品。田东石化总厂现有的石化产品大多为初级产品,附加值比较低,能耗较高。应大力发展聚丙烯、苯本丙酮、甲乙酮、有机玻璃和橡胶等下游石化产业。另外,要全面开发天然气化工产业。经初步勘探,田东县天然气储量超过100亿立方米。利用这些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应规划建设己内酰胺、天然气芳构化及天然气发电等项目。作为田东氯碱化工的龙头企业,锦江集团田东锦盛化工有限公司的年产50万吨烧碱项目全部投产后,将为田东铝化学品产业乃至百色市氧化铝、电解铝产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同时重点规划耗氯耗氢项目。针对氯碱行业的物质平衡问题,应重点规划氯化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环氧氯丙烷、环氧丙烷、三氯乙烯和一氯丙酮等耗氯耗氢项目。

2.努力实现各工业产业之间的耦合,形成产业循环发展链

主要是实现石油化工和氯碱化工的耦合,氯碱化工和铝产业的耦合,氯碱化工和造纸业耦合,造纸业和农业(甘蔗)、林业(竹子)的耦合。这种耦合使各个工业产业之间间甚至与其它产业形成循环经济链,造纸业的发展就遵循了“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理念,利用金荣纸业有限公司负责“竹浆纸”一体化,30万吨竹浆纸新项目来带动竹产业的发展,已逐步建成的30万亩竹子基地,全力打造“广西第一竹乡”,真正使竹子产业成为田东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柱产业,成为富农兴农的主要着力点,并从源头改善了生态环境,形成“氯碱产业―造纸业―甘蔗竹子产业――改善生态”的绿色产业链。

3.高起点、高水平规划,走清洁生产的路子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园区,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石化工业园及东海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坚持按科学规律高标准高水平实施,要聘请专家进行论证和全程监控,坚持入园企业生产模式上达到高起点。如入驻石化工业园的锦江集团,采用循环经济设计模式,基本实现废气、废渣零排放,85%废水中的水可回用,15%的废水一级达标排放,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实现了生态环保的园区建设目标。凡是新入驻园区的企业,均要求规划起点和水平都要高,必须是循环利用的项目,按清洁生产模式组织生产,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并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将环境保护和生产建设贯彻到企业生产活动的每一环节,确保经济效益的环保实现“双赢”。

4.争取上级在原料、政策和资金支持

田东县自身的资源有限,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很多困难无法独立解决,需要上级政府和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一是原料支持。田东正在计划扩大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所需原油量将会大大增加,目前原油供应基本可以保证,但是原油的运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单靠公路运输无法满足生产要求,而且运输成本过高,也增加了公路系统的压力。从经济型的角度考虑,管道运输原油是最具优势的。因些田东政府要争取上级支持,协调同意启动管道运输原油的前期工作;协调南宁铁路局每天调派一列专用车运输原油;协调软州1000万吨/年大炼油项目每年供应30万吨加氢裂化尾油用于广西田东石油化工总厂的技改项目。二是政策支持。工信部2011、2012年一共要评定16个部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2011年已经评定结束,广西是空白。部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可以享受很多优惠政策,对工业园区的发展非常有利。在明年的评选当中,田东要争取得到上级政府支持,争取参评。同时田东自身也要做好准备,加强意识,抢抓机遇,大胆先行,通过提高自身的实力迎接考验。三是资金支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资金所需巨大,而田东县的可用财力又非常有限,因些要争取得到中央、自治区的协调解决部分资金,用于扶持田东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帮助解决园区建设资金紧缺的困难。

5.拓宽科技渠道,构建工业园区“产、学、研”基地

大型化工产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的要求比较高,田东县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定期选派部分员工到相关高校进修。些外,园区生产中的某些关键技术问题仍未解决,工业化推广存在困难,节能减排也面临诸如废弃物、污染物的循环利用等问题,这些都是制约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因素。就些问题应该加强同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建立石油化工等孵化园,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关键技术问题的突破打造科研合作平台。

新型县域经济例7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12-0064-05

一、引 言

县域经济作为具有地域独特性和功能完备性的区域经济[1],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否得到重视,直接关系到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绩效及其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2]。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是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目前,县域经济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法库盛产陶土,县里设立经济开发区,已有138家企业落户,开工建设各类生产线335条,2006年陶瓷业实现产值57亿元,占全县GDP的60%,拉动全县农民人均收入4年增长117%,达6,010元[3],2007年陶瓷业实现产值61亿元。县域经济既是城乡经济的过度地,又是提升区域整体工业化程度的必经之路。因此,通过发展县域经济是改善欠发达地区整体经济水平,调整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的重要渠道[4]。

二、相关理论研究评述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国特定国情下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其重要性已经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关于内涵、现状等的研究。如,李文星提出县域竞争力的内涵在区域制度、社会及基础设施等多维要素集成作用下对生产要素积聚的一种影响力。朱允卫等对其内涵进行研究后,提出其是获取区域竞争优势的能力,并从系统性、动态性、结构性及差异性等四个方面进行总结。从2001年,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每年都会评估全国范围内县的综合竞争力[5]。尽管已有研究成果,对于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理解和认识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但是专门研究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路径的文献并不多见。增长极的概念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Perroux提出,并由Bouderville等引申,其被解释为在特定环境中的“推动性单位”,其作为经济单位是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起支配作用,比如,在同一环境下,具有合作关系的集合之间,某一部分的增长或创新能对其他单位的增长起到诱导作用。当推动性单位嵌入后,会形成一种经济的集聚现象,并形成一个经济增长中心,以此中心为辐射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对于沈阳都市圈县域经济,其要想发展区域经济,必然要依托一定的生产企业才可以进行下去,因此依托什么样的企业决定了区域经济的起点问题。而作为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生产业发展的生产企业不能是一般的企业,而必须是作为“增长极”出现的企业,这样生产企业与生产业共生的网络才能被建立,并带动生产业的发展。

生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内容,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其在国民经济当中的作用不可小觑,由于其独特产业性质与巨大的经济作用,发展好生产业,都能够直接促进经济增长、缓解社会面临的强大就业压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具体而言,生产包括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目前,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生产业已经成为生产者产品差异与价值增值的根源所在,是厂家展开高级竞争的关键性因素。现在,经济效率已经不仅仅取决于生产本身的状况,而更多的取决于不同的生产活动之间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如,shelp(1984)认为服务业是灰泥将制造等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黏合起来。Riddle(1986)提出,服务业作为经济的黏合剂,促进了其他部门增长,并推动了商品的生产。

三、沈阳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县域经济总量小,经济发展水平低,整体竞争力弱,缺少稳定的发展环境,存在行为环境的过激现象[6]。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县域经济从经济总量与发展质量、人均的财政收入与GDP以及产业结构与核心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作为经济结构的龙头局面没有得到改变,农业本身的产业化水平很低,且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欠发达的县域工业成为县域生产业发展的羁绊,最终导致县域经济实力得不到提高。县域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不高、产品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在生产上设备、工艺、技术的落后造成的。这也就导致了县域经济是在一个基础差、底子薄的环境下求发展。

二是县域经济中的突出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运行质量差,县域经济结构亟待提升。传统经济发展观念根深蒂固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农业经济为主,优质农业比重小,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工业优势不突出,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极低,既缺乏骨干型的工业企业,没有形成具有主导意义的支柱产业,又缺乏规模经济及现代高科技企业,区域内企业大多依赖外购等方式,实现配套,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产业链;尽管服务业近年来在比重上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受农业与工业产业现状的制约,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缺乏规模稍大的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不发达,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特别突出。总体上欠发达区域县域经济呈现效率低下,竞争力弱的局面。

三是生产要素吸空严重。生产要素逐步向发达地区流动。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使得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大量的资金、人才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这就使得欠发达地区本来就发展缓慢的县域经济更加步履蹒跚。由于生产要素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吸引外资能力差,社会投资总额低。导致地区人居环境差、待遇低,不仅难以吸引资金和人才,反而使本地人才大量外流。目前,人才短缺是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加速发展的瓶颈,随着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的市场化和各地人才市场的开放,这种人才短缺现象愈加严重。

四、沈阳县域经济发展(GRIE)模型

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后发优势理论表明,应当充分利用制度、技术、资金及产业结构差距来引进或模仿发达区域的先进技术、管理制度及资金流,以此来完善自身的产业结构,实现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但是从现实状况来看,欠发达地区能实现成功追赶的仅作为个别现象存在,很多都未能实现区域追赶。这其中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区域的后发优势的顺利发挥?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发展路径的选择。文章在文献回顾及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提出沈阳县域经济发展(GRIE)模型。

1. 研究架构及研究方法与设计

在县域经济地区,一般原有的产业比较落后、发展程度不够,经济发展主要是围绕原有产业。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有一定的契机,要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县域地区引入并发展主导性产业,建立工业园区是必要的,即通过政府将核心生产企业引入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工业园区,这将为企业发展提供空间,并逐步形成当地所具有的区域性竞争优势。政府在选择引进何种主导企业的时候,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依据所在区域的资源优势。这种资源优势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就是先天要素禀赋优势,比如说自然资源。第二,通过政策导向,形成后天禀赋优势。比如政府为了吸引外资提供的一些政策优惠。当引入外来企业之后,在实现本区域的资源优化过程当中,就必须区分本地区原有的产业和新引入的产业。在资源优化的基础上,实现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欠发达地区生产业在主导性生产企业的引导下,可以得到发展。当产业发展成熟向高级阶段发展时,其必然要跳出本区域而不再受地域限制,成为具有核心能力的、成熟的产业。因此,生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企业,生产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业的发展。根据各学者的研究成果与本文以上的分析,结合县域的现状,文章提出如图1所示的沈阳县域经济发展“政府主导government—资源优化resource optimization—产业创新industry innovation—县域经济发展 economy development”(GRIE)模型。

2. 沈阳市县域经济发展路径

通过实地调研、专家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分析出沈阳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首先,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工业园区,引入具有带动作用的企业。区域优势是欠发达地区引进新产业应首先考虑的因素,政府是企业外部环境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深刻影响着新兴产业的引入、形成和发展。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来引进新产业,既可以通过高级产业的直接转移,又可以通过接替的手段,实现产业链中的中低端产业的引入。因此,政府应站在产业全球范围内重组的高度来考虑产业转移问题,以构建局部产业优势。其次,在工业园区内,当主导产业形成后,政府自然是将其作为本地区的龙头行业来对待,希望通过其发展来刺激促进生产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核心企业可以带来巨大的需求空间,从而可以实现生产产业的成功引进。在生产业发展起初,通过适匹配企业的发展,可以共同促使经济整体规模的扩大和实力的提升;最终达成一个良性的,相互协调发展的循环系统,共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而当生产业形成一定的规模之后,就会形成独立的产业,相关的产业就发展起来,使得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最终完成重组和优化。从而县域地区的生产业就可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而得到发展,进而实现县域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最终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五、提升沈阳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对策

沈阳都市圈要充分利用发挥其技术资源优势,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此,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共同推进。

第一,科学定位政府角色,制定能够反映其总体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要求的产业发展战略,构建合理的政府组织保障体系,为县域产业集群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推进欠发达县域经济建设,应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宏观调控、组织推进、统一标准、政策导向的作用。在资源重组化程度提升的进程中,政府的责任重大。政府在沈阳县域产业集群发展工程中的角色定位应该是规范市场秩序、健全法律法规。政府要理顺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制定新的产业组织政策,把产业发展政策与城市发展政策有机地结合并联合科研单位加大对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区产业的发展规划,引导与协调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完善针对县域工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县域产业能够在良好的市场秩序中发展壮大。并且要重点加强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构造完备的硬性基础设施条件,只有在经济发展环境优越的条件下,县域经济才能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即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吸引得到资本,能够留住企业,留住人才,进而促进后发区域的经济走向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轨道[7][8]。

第二,每个城市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不尽相同,沈阳的县域经济首先应根据区域优势产业在中国乃至于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竞争优势来决定自己的定位。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团。围绕这一核心企业群,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外包方式培育生产业产业群。调整三产结构,要立足于培育现代服务业。一要改革现有的商贸企业。运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供销、商业系统的传统经营网络,加快商贸营销服务创新,变传统商贸为现代商贸。二要加快现代商贸市场建设。重点做好专业批发市场、超市等重点市场建设,为发展现代商贸提供载体。三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9]。

第三,沈阳县域经济欠发达区域的发展要以沈阳大都市圈为依托,利用产业的垂直分工与产业链的延伸,形成区域间的融合配套、优势互补、错位分工的区域发展格局。产业链条的延伸,使得产业环节更加的详细化、多重化。更多创新机会也就可以在产业延伸地带找到合适位置进行发展。工业与生产业之间的跨产业融合可以使两个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刺激,共同得到发展。二者的共同发展也随之使得产业的结构与深度得到优化和升级,并且不断刺激更多新兴机遇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不断产生,使得区域内的优势产业链条衔接的更加紧密和完整。

第四,政府要制定适配新产业发展路径的适当扶持政策。要加快新产业的发展,一定的政策性扶持计划是必不可少的。政府有必要制定一定的扶持计划,特别是财政金融方面的政策、法律与法规等,逐步打破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不合理限制。协调好政府、银行及企业间的关系,降低各方风险,促进企业发展。政府输入优势服务业,不仅增加生产的供给,而且可以发挥产业示范效应,带动服务业水平的整体提高。为新产业创造科学、合理、有利的集成化发展环境。在工业园区内部主导性产业形成之后,政府应该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和商业性开发,为实现成功引进新的产业奠定基础。园区内的核心企业为新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在新产业得到发展后,通过二者相互作用,实现跨产业间的良性运转系统,共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五,加大对外开放,利用好外资。目前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吸引外资虽然可以改变这一状况,但未必能掌握外国投资者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还有可能损害发展尚不充分的国内生产业,因此,如果在不能掌握核心技术的条件下,引进外资要非常慎重。

第六,开发人力资源,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新兴科技及新兴科技的运用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现有研究表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10]。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意大利,意大利尽管没有知名的大学,但以职业技术学校闻名世界,正是这些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技术学校为当地的产业集群提供各种各样的技术型人才。比如,集聚在威尼托地区的制鞋厂,1923年就已建立了欧洲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鞋学校,仅在2003年一年,就开设了120个培训班,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培养专业的人才[11]。沈阳县域经济也可以效仿在不同产业区域内建立与之匹配的职业技术学校,实行全日制培养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办学方法,培养和开发技能型人才。

最后,大力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愿景,需要人才,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需要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需要各大高校、沈阳地方政府等各创新结点之间应当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优势,增加创新机会,增强区域内的创新氛围。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六、结 论

沈阳市所属县域经济竞争力普遍落后于沈阳大都市圈内核心城市经济,它们之间的差异使得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拥有了后发优势,但是后发优势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发展路径,才能达到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目的,才能避免我市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落入后发陷阱。因此,在沈阳市明确提出发展县域经济宏伟战略的背景下,发展县域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主题。作为县级政府,选择何种发展策略与路径,将会产生迥然不同的结果。产业创新具有连锁反应,即某些产业的创新会引起另一产业的创新,连锁式地对产业创新产生影响。此外,一个产业的创新还会成为另一产业创新的供给因素。产业创新可以形成有效的产业竞争性环境以及产业集群,可以提高县域地区产业竞争力。县域经济作为基础性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特别是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我国农村地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的重要途径[12]。但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低、经济基础薄弱,因此,要在此类地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几乎没有任何优势。但如果作为地区“增长极”的企业能够采取正确的发展策略,逐步形成产业规模,并带动生产业的发展,就可以最终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目的并实现县域经济发展。

本研究构建了GRIE模型,对于我国欠发达区域县域经济的通过自主创新,突破区域局限,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此外,由于案例样本来自我国东北地区,研究成果对东北地区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受到我国其它区域县域经济发展具体实际的不同,需要通过扩大样本量,加大调研地域,以便对我国欠发达区域县域经济理论的特征规律做进一步归纳和总结。因此,文章的研究结论,在普适性问题上仍旧存在一定局限。未来的研究可通过单案例深度分析、跨案例对比分析、多案例共性分析以及实证研究等方法,以对框架模型影响因素做进一步的验证,以便研究成果更具说服力。这为进一步提出中国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创新发展模式概念、结构模型及其假设提供了直接的现实依据,也为下一步测量工具的开发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总之,欠发达区域县域经济理论的研究是一个正在不断发展的研究领域,随着相关领域学者们对县域经济理论探讨的不断深入,将会不断丰富和完善欠发达区域县域经济理论体系,也将不断推动我国欠发达区域县域经济转型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 洪.欠发达县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对策与建议[J].理论学刊,2006(1):47-48.

[2] 郑炎成,陈文科.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现实地位变迁:理论与实证[J].财经研究,2006(3):5-20.

[3] 沈阳——以工促农统筹城乡:“县域经济”挑大梁高举旗帜科学发展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J].华夏星火,2007(12):30.

[4] 任 权.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浅析——以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为例[J].经济论坛,2006(19):25-27.

[5] 李 刚.后发优势、学习能力与欠发达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J].综合竞争力,2010(3):91-95.

[6] 刘伟东.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8):125-129.

[7] 杨 草.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0(5):6.

[8] 陈厚义,刘 斌.贵州县域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3):92-98.

[9] 杨 武.关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3(48):31-33.

[10] 覃福珠.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9(11):31-33.

[11] 王鹏生.企业集群与技能型人才培训[J].中国成人教育,2006(9):113-114.

[12] 林光彬.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6(6):72-75.

Study on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County Economy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Based on GRIE Mode

Wang Hechun, Chen Hua

新型县域经济例8

我们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原则,加快建设“三大工业园区”,打造产业集群板块,为县域经济发展蓄积赶超能量。

一是全力打造煤焦电化工业园区。鸡东县曾是全国十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煤炭预测总储量66亿吨,但多年来综合利用率较低,未实现深度转化,资源优势难以发挥。为此,我们抓住全省打造东部煤电化基地的机遇,申报、规划、建设省级煤焦电化工业园区,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向园区汇聚,构建涉煤深加工产业“集成板块”。目前,该园区按照“一区多园”模式,规划总面积475公顷,内设无烟煤深加工、煤焦电化、PVC树脂、煤化工4个特色产业园,现已入驻企业12户,实施项目18项,竣工投产10项,累计完成投资11.8亿元。其中,无烟煤深加工产业园以鸡东宝泉无烟煤炭有限公司为龙头,已投产120万吨洗煤和年产1.2亿块煤矸石烧结砖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年产4万吨碳化硅新工艺节能示范项目,现已完成投资3.5亿元,预计2013年年末竣工投产。届时,将形成从无烟煤生产、洗煤、煤矸石制砖、煤矸石发电到碳化硅生产、超微粉、多晶硅和单晶硅的产业链条。煤焦电化产业园以鸡东北方焦化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现已建成120万吨洗煤厂、年产5000吨粗苯生产线、2.4万千瓦焦炉煤气发电站,5万吨硅铁项目一期工程已经竣工投产,2013年末煤气储备站建成后,将形成从原煤、选煤、焦化到粗苯,从焦油、焦炉煤气发电、硅铁生产到还原铁及钛白粉生产的产业链条。此外,PVC产业园和煤化工产业园,我县正采取分项招商的方式,引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对园区进行开发建设。“十二五”期间,随着一批龙头企业的入驻和产业链条的延伸,我县原煤将至少实现十倍以上的放大增值。

二是规划建设食品工业园区。鸡东地处三江平原腹地,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地肥沃,环境清洁无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多年来,我县农业始终处于“原字号”生产阶段,农户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效益难以提高。我们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以食品工业园区为平台,引进国内知名食品企业,承接食品精深加工的项目、技术、设备,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促进企业与农户双赢。目前,我县已组建成立食品工业园区管委会,高标准编制了园区控制性(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详细规划,引进全国500强企业2家。其中,福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20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正在安装生产设备,预计年末竣工投产,达产达效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税金5200万元;正邦集团5000吨纤维玉米粉项目已完成厂区道路和厂房建设,预计年末竣工投产;博旺饲料有限公司年产24万吨饲料项目已投资4691万元,完成主厂房土建工程和办公楼建设,正在进行钢结构安装和成品库房基础施工,预计年末竣工投产。此外,汇源集团、光明乳业公司2家上市公司和北京蓝莓科技、琴海生物制剂2家筹备上市企业计划入驻。这些项目达产达效后,鸡东将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现代化大企业的有效对接,加快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县。

三是积极谋划贵重金属工业园区。我县地下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品位高,素有“龙江矿产资源大县”美誉,其中南部山区蕴含丰富的贵重金属矿产资源。但多年来,由于没有进行实质性勘探,储量无法准确核定,阻碍了开发利用进程。今年,我们谋划建设贵重金属工业园区,借助黑龙江省第一地质勘察院,加大地质勘查力度,提高资源勘探精度,对铜、钼、金、银等矿产进行整装勘查开发。目前,黑龙江省第一地质勘察院在我县发现了一处中—大型铜钼多金属矿,现已投资4500万元,完成钻探1.5万米、槽探2万平方米,据初步估算,四山林场矿区可控制和推测铜资源量50万吨,钼资源量10万吨;已提交金资源量5吨、银资源量100吨。现第一地质勘察院正与有关企业洽谈合作勘查开发事宜,预计明年年底完成详查工作。“十二五”期间,我县将全面开发利用贵重金属资源,打造新的支柱产业,彻底打破“一煤独大”的局面,形成煤炭、非煤矿产、食品加工“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

二、引建大项目,打造脊梁提速赶超

我们把项目作为财富之基、增量之源,集各方面力量引建重点项目,努力培植投资超亿元的“脊梁型”项目群体,使潜在的资源优势快速裂变为经济优势,为跨越赶超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立体招商引“龙头”。近年来,鸡东同其他城市一样承受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但每一场大的危机也都孕育着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能为后发地区带来跨越赶超的契机。为此,我们注重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与鸡东产业的对接点,创新形式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重点抓实“四个层面”搞招引,即决策层面谋思路,县级领导层面抓带动,部门、乡镇层面挖潜力,节、会层面抓推介,形成了立体式常态化的招商引资新攻略,切实提高签约项目的合同履约率、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和竣工投产率。三年来,我县先后引进江苏雨润、江西正邦等国内500强企业和一批知名企业,形成每个主导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带动的格局。共引进市域外资金25.6亿元,增加规模企业5家;实施重点项目92个,总投资107.6亿元,现已竣工投产51个项目,完成投资57.6亿元,结束了项目建设“山多峰少”的历史,形成“多业并举、项目林立”的喜人局面。

二是产业拉动壮“块头”。多年来,鸡东县始终高度重视项目建设,但由于产业发展模式落后,产业结构布局失重,导致项目虽然“铺天盖地”,但难以“顶天立地”,比较优势不明显,发展根基不牢固,生命周期短暂。为此,我们立足县情实际,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科学谋划、准确定位煤焦电化、非煤矿产资源深加工、食品加工、新材料和新型建材、新能源、北药“六大产业”,并围绕主导产业精选项目、引建项目、做强项目,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以延长煤焦化、煤气化、煤电化产业链为核心,先后实施煤电化产业项目23个,初步形成了煤炭洗选、加工、炼焦、发电、化工项目群体,构筑起煤焦电化产业全面发展的主框架,形成链式开发、多路并进的新格局。目前,全县原煤年产量达400万吨左右,煤炭转化率超过70%。铜、钼、金、银、油页岩、硅线石等非煤矿产资源逐步从勘探普查向详查、开发、加工演进,非煤矿产资源产值占全县经济的比重由2008年的2个百分点提高到4个百分点。其中,我县油页岩资源不仅储量丰厚,而且出油率较高,达到10%以上,大连东瑞投资有限公司正准备联手央企开发炼油项目。依托我县丰富的农产品、畜产品资源,谋划建设生猪、蓝莓、水稻等食品加工基地,推进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目前,万寿菊产品已由颗粒状态进入色素油提纯阶段;蓝莓苗木繁育基地已建设蓝莓示范田4处。此外,柔性石墨、石墨纸、石墨密封材料、动力电池负级材料、磨料、烧结砖、保温钢板等新材料产品进入实质性生产阶段,锂离子电池正在进行测试检测。产业和项目的有机捆绑,使优势放大、项目做大,产业集群和项目集群呼应并进。

三是创新品牌造“拳头”。多年来,鸡东县规模以上企业品牌意识淡薄,营销观念陈旧,产品缺乏创新,与主导产业关联度强的关键技术不多,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为此,我们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扶持企业技改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力打造高端化的企业品牌。三年来,县财政拨付科技创新和品牌创优专项经费2300多万元,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10户,帮助企业解决重大技术难题60余项,引进先进实用技术30余项,实施部级星火计划、重大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5个,省级科技项目7个,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2011年,全县省、市级民营科技企业分别达到9户和22户,实现产值22.7亿元,同比增长20%,工业增加值7.82亿元;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1户和20户,实现产值22.2亿元,同比增长36.6%,工业增加值7.77亿元,占全县GDP的8.1%。更多的“鸡东制造”转化为“鸡东创造”,有力地捍卫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的品牌。

三、营造大环境,优化服务合力赶超

我们始终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不断优化政务环境、金融环境和发展环境,形成“项目磁场”,营造“洼地效应”,确保企业建得成、养得大、做得强。

新型县域经济例9

[摘 要] 文章采用ArcGIS9.3、Super Decisions、GeoDA9.5空间统计软件,运用地理加权模型(GWR),通过选择新疆县域经济影响因素并设定量化标准,对新疆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及空间可视化分析,探索了不同影响因素对新疆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非农产业产值、农村人均纯收入、人均财政支出对新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均具有正向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逐步减小,而人均财政支出贡献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且各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存在较大的差别,在总结新疆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对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 GWR;新疆;县域经济;影响因素;空间异质性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XJGRI2015119);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4BJL050)。

[作者简介]刘晓婷(1988-),男,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理论与政策;陈闻君(1969-),女,江苏张家港人,教授,中亚经贸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理论与政策。

一、引言

2014年5月28日至29日,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明确提出要推进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强县乃强区之基,新疆县域经济的协调、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因此,分析新疆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对促进新疆经济健康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县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历来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且不少学者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国外学者主要采用泰尔指数、变异指数、基尼系数等方法对中国的东部地区城市间、沿海与内陆间等区域进行研究,认为区域经济差异主要由经济全球化、经济自由化及区域发展政策所引起 [1 ] [2 ];国内学者采用类似的方法对省际间、中东西三大地带以及全国等区域的研究较多,并从自然地理条件、产业结构、文化素质、民族宗教信仰及经济政策等方面进行驱动力分析 [3 ] [4 ]。但这些数量统计方法都是在假定区域之间相互独立,且不存在任何相互作用的前提下进行分析的,这样势必会忽略空间的相互作用,并且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区域经济空间差异演变格局,故先前的统计方法及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到新疆地区,很多学者对新疆县域经济差异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5-8 ],但大多集中于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等方面的研究,或者采用计量模型方法、因子分析法、图量分析法来探讨新疆县域经济差异水平 [9-11 ]。虽然也有学者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新疆县域经济发展进行空间差异性研究 [12-14 ],但是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GWR)进行新疆县域经济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的成果却没有。200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50年来新疆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使各国经济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为新疆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故笔者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利用2005年、2008年、2013年的相关数据,通过GWR的空间计量地理学方法,对新疆82个县(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新疆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实践依据。

二、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2005年、2008年、2013年3个年份作为研究截面,所有数据均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2006年、2009年、2014年)》以及各县域的统计公报数据,在研究过程中对数据的处理主要采用Super Decisions、GeoDa9.5、Arcgis9.3等相关软件进行。

(二)指标选取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空间概念,而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影响因素有很多,各因素通过具体指标量化表示,另外考虑到新疆各县域数据的可获取性,笔者参考相关已有文献 [15 ]对影响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进行聚类分析,找出各类代表性指标,同时结合新疆县域经济实际情况,选取人均GDP(y)、人均固定资产投资(X1)、非农产业产值(X2)、农村人均纯收入(X3)、人均财政支出(X4)作为研究指标。

(三)研究方法

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全局空间相关性是用来揭示空间属性在区域内呈现的分布特点,通常用Global Moran,s I指数来测度,公式如下所示:

2.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是对普通线性回归模型的扩展,其主要贡献是能够将空间权重矩阵灵活运用到线性回归模型中,且可将空间结构分异直观地展现出来,故在空间地理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6 ]。模型结构公式如下:

其中,y为因变量向量(n×1维),Xik为因变量矩阵(n×k维),(Ui,Vi)为第i个样本点的空间地理位置,βk(Ui,Vi)表示变量k位于回归点i的回归系数,εi为n×1维向量,且服从正态分布函数。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i (i=1,2,…,n)观测点使用了加权的最小二乘估算了每个参数的向量,权重设为观测点i到其他观测点的距离的函数 [17 ]。根据空间地理学第一定理,对空间权重矩阵进行计算的权重函数有高斯函数、反距离函数、距离阈值函数等。除此之外,带宽的优化和选择对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精度影响也很大,常用的方法有AIC信息准则法和交叉确认等 [18 ],笔者选择由Bowman提出的交叉确认来确定最优带宽,计算公式为 [19 ]:

三、实证分析

(一)空间自相关检验

在借助GWR模型对新疆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之前,需对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如果新疆各县域经济水平不存在空间效应,则运用一般的计量方法进行模型参数的估计,反之,则需将空间效应纳入GWR模型中进行研究。

基于公式(1),采用GeoDA9.5软件对新疆各县域人均GDP的Moran,s I指数进行测算(如表1所示),并对其进行z检验(p≤0.05),发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Z临界值为1.96)。

由表1可知,2005年、2008年、2013年的Moran,s I的统计值都为正值,且介于0.182713-0.415414 之间,说明新疆各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相毗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县域也趋于邻近,而非随机分布,这为建立GWR模型奠定了基础。所以,可以对新疆县域经济的影响因素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分析。

(二)新疆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GWR模型分析

传统的线性回归模型忽略了空间效应,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模型设定不恰当问题。同时,由于估计出的回归系数被假定为一个常数,因此也就无法揭示各影响因素对空间格局县域经济的影响,为了解决此问题,笔者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并将空间相关性引入到GWR模型设定中。GWR模型如下:

式中:,β1(Ui,Vi)(t1i)为固定资产投资回归参数;β2(Ui,Vi)(t2i)为非农产业产值回归参数;β3(Ui,Vi)(t3i)为农村人均纯收入回归参数;β4(Ui,Vi)(t4i)为人均财政支出回归参数。笔者运用 Arcgis9.3软件对GWR模型进行计算,模型的诊断结果如表2所示。

与OLS模型对比,发现GWR模型的R2和校正R2均提高了0.04,表明GWR模型的拟合度要高于OLS模型,其AICc比OLS模型显著收敛了6.6905,表明GWR模型比OLS模型有所提高,即GWR模型解释更多新疆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变动情况。蒙特卡罗方法能够进行显著性检验,如表3所示,通过对GWR参数值的P值检验,进行五分位统计测算回归系数的显著性,结果显示自变量有较为显著的空间不稳定性。

将地理位置演变的回归系数运用地图可视化方式表达,以直观体现变量间相互关系的空间异质性(见图1、图2、图3、图4)。

1. 固定资产投资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的空间变化特征。图1显示,总体上固定资产投资对新疆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具有正向作用。从空间分布来看,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回归系数呈现东疆地区偏高,向南疆和北疆回归系数逐渐减小的态势,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因素在哈密、吐鲁番地区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要大于其他地区。到2008年,回归系数最高点逐渐向西、南移,主要出现在巴州的且末县,和田地区的民丰县、于田县、洛浦县以及阿克苏地区的阿瓦提县、沙雅县、拜城县、温宿县等地。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回归系数最高值出现在和田地区,回归系数呈现从西南到东北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回归系数相对于2005年、2008年也有降低的态势。从这三个年份固定资产投资回归系数空间变化对比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对县域经济发展影响最大地区逐渐由东疆向南疆地区移动。同时,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回归系数的最高值范围相对于2008年有缩小的态势,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渐减小。

2. 非农业产值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的空间变化特征。如图2所示,非农业产值对新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正向作用。从2005年、2008年、2013年的GWR模型非农产值回归系数空间演化来看,2005年的非农产值回归系数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降低的态势,最高值出现在哈密市、巴里坤县、鄯善县、若羌县等地,最低值出现在和田市,克州的乌恰县及喀什地区的皮山县、泽普县、叶城县等地。说明非农产值在高值地区对新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要高于低值地区。2008年非农产值回归系数的变化趋势与2005年基本保持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回归系数的最高值的区域范围呈现逐渐向北迁移的趋势。2013年新疆非农产值对县域经济发展的GWR模型回归系数呈下降趋势,且回归系数的最高值范围有缩小的趋势。

3. 人均纯收入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的空间变化特征。由图3可知,农村人均纯收入对新疆县域经济发展总体上具有正向作用。从农村人均纯收入回归系数的时空变化图上看,2005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回归系数空间分布呈现从巴州地区的且末县与和田地区的民丰县向喀什地区、克州地区逐渐减小,巴州地区的东部和北部地区回归系数较小,表明农村人均纯收入对这部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小。2008年回归系数最高点向东部和北部地区即若羌县、尉犁县移动,次之为伊犁地区和塔城地区及和田地区的民丰县,哈密地区则为农村人均纯收入回归系数值最小的地区。到2013年,回归系数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从南到西、南疆到北疆逐渐变小的格局。从三个不同的时间点比较分析,回归系数的高值主要出现在南疆三地州,天山北坡一带、延边高寒地区的回归系数则相对较小,同时,回归系数的高值区域呈现空间集聚分布。

4. 财政支出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的空间变化特征。由图4所示,人均财政支出对新疆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从三个时间点回归系数的空间演化来看,2005年人均财政支出回归系数从南向北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且末县、民丰县、于田县、洛浦县、和田县、墨玉县等地,说明人均财政支出对县域经济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最大;其中最小值出现在阿勒泰和哈密地区,表明人均财政支出对该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所起的带动作用较小。到2008年回归系数空间分布呈现从东即哈密地区以及巴州的东部地区向西逐渐减小的趋势,其中,塔城地区和阿勒泰地区为人均财政支出回归系数最小的地区。2013年回归系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呈现出从东疆到西部,从南疆到北疆逐渐下降的趋势。

四、结论与启示

(一)固定资产投资对新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2005年影响重要程度从东到西逐渐转移,2013年影响重要程度则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逐步转移的趋势。同时,固定资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逐年下降。这是由于新疆自2005年以来,过度注重对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而忽略了对科学技术领域的投入。结合固定资产投资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新疆各县域要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加大对科学技术领域的投资力度,天山北坡一带的县域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凭借自身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走科技创新的路径,加大对科学技术领域的投资力度,吸引高素质人才和优质资金,引进先进的技术,应以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为牵引力来拉动经济的发展,进而起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而南疆三地州地区的县域大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目前经济发展更多依赖资金的投入而不是技术的革新,因此,一方面应进行适度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通过发达地区的示范带动以及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进行技术革新,进而形成优势,发展食品产业集聚来推动经济发展,例如和田的大枣和核桃。同时,库尔勒、阿克苏、哈密、吐鲁番应加大对特色农产品产业的投资力度,进行品牌化生产来带动经济发展。

(二)非农产业产值对新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正向推动作用

从三个不同的时间点比较分析可知,影响的重要程度由东向西逐渐转移,回归系数的高值点主要分布在东疆,低值点主要集中分布在南疆三地州,表明非农业产值对东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较大,而对南疆三地州所起的拉动作用较小。因此,各县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根据自身条件做出适合本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对经济发展起正面影响的因素应继续保持及改善,对经济发展起反面影响的应找出原因,积极引导,并不断改进,进而最终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东疆地区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加快工业化进程,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实现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端制造、服务业转移,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进而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南疆三地州应在受援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造血”功能,要以市场为导向,生产优质农产品,逐渐培育农业龙头型企业,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进而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同时也应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特色,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三)农村人均纯收入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具有正向推动作用

从三个不同的时间点比较分析,回归系数的高值主要出现在南疆三地州,而天山北坡一带、延边高寒地区的回归系数则相对较小,同时,回归系数的高值区域呈现空间集聚分布。表明农村人均纯收入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在逐年增加。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对落后县域地区尤其是对南疆地区继续实施粮食直补,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大农村实用性技术的培训力度和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力度,提高农民生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根据市场需求,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质农产品,追求产品的品牌化,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转化,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逐步减少出售原始产品的比例。除此之外,借助国家的优惠政策,继续开拓农产品市场,培育一批农产品运销大户,把分散的农产品收集起来并运销出去,进而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四)人均财政支出对新疆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2005年人均财政支出回归系数从南向北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2008年回归系数空间分布呈现从东即哈密地区以及巴州的东部地区向西逐渐减小的趋势,到2013年回归系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呈现出从东疆到西部,从南疆到北疆逐渐下降的趋势,且回归系数最高值的区域范围逐渐增大,表明人均财政支出对新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在日益增强。因此,政府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要加大其新型城镇化、科技创新、通讯、信息等方面的财政支出,使其逐步起到示范、辐射、带动周边落后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而对于落后县域则应加大对医疗卫生、教育水平、社会保障、交通设施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同时,暴力恐怖事件对新疆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国家要继续增加对边境兵力部署的财政支出,以维护新疆长治久安,进而带动县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可见,揭示新疆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不仅为新疆县域经济发展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提供依据,而且对县域经济的科学合理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然而由于数据的限制,选取的指标虽有代表性,但并未涵盖所有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诸如地理区位因素等一些无法量化的指标,这些将会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考察。

参考文献

[1]Ravi K, Xiaobo Z.Which regional Inequality ?The Evolution of Rural-Urban and Inland -Coastal Inequality in China from 1983 to 1995[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9,27(4):686-701.

[2]Masahisa F,HuD.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1985-1994: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1,35(1):3-37.

[3]仇方道,朱传耿,等.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及时空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4,24(4):468-476.

[4]徐建华,鲁凤,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1):57-68.

[5]张锦宗,梁进社,朱瑜馨.“新疆县域经济分异特征、原因及对策探讨[J].地理科学,2010,30(4):537-542.

[6]宁聪慧,张远大.新疆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新疆财经,2008,(1):36-39.

[7]任东风,孙景兵.新疆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3,(1):94.

[8]张雄.新疆县域经济现状及跨越式发展对策[J].对外经贸,2014,(1):97-99.

[9]韩延玲,高志刚.基于计量模型的新疆县域经济差异预警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05,(1):35-38.

[10]张雄.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新疆县域经济竞争力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13,(9):133-135.

[11]高志刚,刘伟.基于图量法的新疆县域经济差异研究[J].新疆财经,2014,(3):35-44.

[12]佘开勇,陈闻君.新疆县域经济集聚的空间计量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3,29(4):66-72.

[13]陈学刚,杨兆萍.基于ESDA-GIS的新疆县域经济时空差异研究[J].测绘科学,2008 ,(3):63-65.

[14]佘开勇,陈闻君.新疆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空间差异及形成机制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4 ,(6):101-107.

[15]宓科娜,庄汝龙,等.浙江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空间分异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5,28 (1):92-97.

[16]崔长彬,姜石良,张正河.河北县域经济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分析——基于贝叶斯地理加权回归方法[J].经济地理,2012,(2):39-45.

[17]姚丽,谷国锋.基于GWR的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及其驱动因子的时空演变研究[J].河南科学,2014,32(9):1854-1859.

新型县域经济例10

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分的地理空间、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且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单元。作为城乡结合并颇具特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县域经济既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和薄弱环节,又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有效纽带。

一、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就是对县域经济的资金投入。本文以县域资金供求状况为重点,从县域资金来源及现状、县域金融主要问题等方面对县域金融供求情况进行客观分析。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现状

为加强农业和县域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和县域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由于县域集体和个体投资乏力,加之县域资金外流等原因,县域资金供给明显不足,与县域资金的现实需求相比存在很大缺口,成为制约当前我国农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障碍。

(二)县域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县域金融的主要问题是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县域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供给型金融抑制,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需求型金融抑制。

1.供给型金融抑制。金融体系是一种节约交易费用与增进资源配置效率的制度安排。为了掌握和控制金融资源,我们国家自上而下制造了县域的金融机构。县域金融体系产生和发展的特殊性,使我国县域金融的供给型金融抑制表现为双重供给不足,即正规金融部门的制度供给不足和资金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从县域大撤退,农业银行支农力度减弱;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动力和激励不足;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功能萎缩,支农作用弱化等。2.需求型金融抑制。农户的信贷需求是构成县域金融市场的重要方面,农户信贷需求的规模和结构将会直接影响县域金融市场供求的均衡。产生需求型金融抑制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难,压抑了农户的投资性需求;风险控制难,压抑了农户的投资性需求;消费信贷滞后,压抑了农户的消费性需求等。

二、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分析

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煤炭工业。以山西为例,山西有119个县(市、区),其中产煤县91个,占县域总数的76.5%。煤炭及相关四大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山西长期煤炭能源基地建设和重化工优先发展战略,主要就是高度依赖煤炭及相关产业。

山西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村保险业按商业化模式运行,无法满足农民需求;山西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覆盖率偏低、规模偏小;当地金融机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比例较小,资金外流严重;金融服务产品结构不完善;金融资源价格整体偏高;民间金融服务市场缺乏规范;金融服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强,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

山西实现资源型县域经济的转型,必须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总体思路。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省管县改革;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升级产业结构,培育经济新增点;完善社保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必须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通过城镇化带动、规范、实现县域转型。

三、强化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县域金融支持,就两者的互补局势必须把握全局,政府机构要肩负起维护金融支持健康发展的重任。县域经济的稳健事关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大局,基层央行需肩负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重任。

(一)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并梳理县域银行组织架构

1.加大扶持地方性商业银行。政府在县域范围内加大政策扶植力度,保障为经济服务的地方性银行能健康成长,让这些地方性商业银行成为帮助县域金融持续增长的主力军。2.深化改革国有银行。纠正目前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偏离农村服务的倾向,正视机构改革与支持县域经济的关系。3.全面改革农村信用社,同时落实扶持政策。解决信用社遗留的不良资产占比较高的问题,增强信用社的实力。

(二)控制县域经济资金外流确保满足县域资金需求

1.延伸金融触角。解决县域金融供需关系是金融体系最棘手的问题,不少地区结构性和区域性“贷款难”问题仍然比较普遍。2.调整信贷投向。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民银行适当增加再贷款额度、种类、期限,用于扶持和引导县域内金融机构增加投入,拓展信贷市场。同时利用信贷行业投向来调整信贷策略,从而促进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3.监管信贷指标。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有指标约束,以防县级国有银行的资金被上级银行抽走,明文规定50%以上全年新增存款需投入至当地地方经济主体之中,对于未能达到管控指标的银行在其他业务中进行惩罚性指标约束。4.建立权责考核机制。将国有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支持贡献纳入考核,提倡管理和经营权责对称。

(三)县域金融机构多元化满足县域金融需求

农村金融机构体系适时完善和健全。首先,培育县域农村的资本环境,建立证券租赁机构和信托投资机构等满足农村的投资需求;其次,开拓农村保险市场、保险机构及保险产品应当多元化,配合经济发展提升金融需求。所以在县域经济环境中必须注入新元素,如担保机构、保险机构、证券机构等。合理的机构搭配可以优先满足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保障经济稳步发展,政府在县域范围内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四)开展金融创新提高县域金融的服务水平

1.业务创新。主要分金融机构种类的创新和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服务手段创新。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添加县域金融服务类型。2.机构创新。通过上级管理机构的政策扶持积极发展地区性资本市场,对于产权清晰的物业应建立并完善产权登记交易抵押等机制。3.制度创新。政府机构应约束并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同时加强其他金融机构组织的管理,使其业务发展健康稳健,严控高利高贷、非法集资、资金诈骗等问题的爆发。4.服务创新。现有的县域金融机构不仅仅要提供文明规范化服务,改善客户服务体验,更应该考虑到县域的百姓从原来单纯的窗口服务正在向金融知识、金融产品、市场信息等综合化信息需求转变;应该顺应市场变化和“三农”需求变化,开发“量体裁衣”式的金融服务,真正提高客户需求满意度。

(作者单位为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