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3 11:25:09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例1

引言

21世纪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巅峰,如今广播电视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娱乐工具,拥有亿万受众群体,是现代媒体领域的主流。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广播电视节目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播音主持作为广播电视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以应对新时代对播音主持的要求,适应新环境,面对新问题,拓展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发展空间,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持续发展。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不单纯是大众传媒,更担负着文化传播、舆论导向的重任。而想要更好的发挥这些职能,就需要融入播音主持艺术,研究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一、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趋势

播音主持艺术随时展,其发展既是自身矛盾运动的必然,也是外部条件影响的结果。21世纪人类社会正在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人们的文化观、艺术观、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改变,这都是促使播音主持艺术进行改革的外部条件1。随着外部条件的转变,人们对播音主持艺术的需求也发生着变化,因此播音主持艺术就必须随着外部条件进行变化,对自身各要素进行不断优化和更新。而内部更新与优化是播音主持艺术发展的内部动因2。在媒体形式不断增多的背景下,传播方式发生变化,传播条件得到改善,传播工具已革新,播音主持艺术发展要适应这样的新生存环境,这就是其自身运动的规律。新环境下信息资源丰富,来源广泛,传播速度快,播出量大,受众范围广,节目相对独立,媒体竞争激烈,都在作用于播音主持艺术发展。从当前播音主持艺术发展趋势来看,广播电视事业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是播音主持艺术发展的大趋势,发展中既讲求传播规律、尊重受众,又强调宣传职能,具有一定政治性。此外,不难看出未来播音主持艺术互动性将更强,“传与受”将得到协调。播音主持艺术将突破传统单向传播形式,走向双向传播,实现互动交流,将体现受众的主体性。这种转变是时展的必然,更是播音主持艺术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受众根本需求的满足。另一方面,从播音与主持职业角度来看,界限将越来越模糊,趋于融合,这是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需要,也是外部条件影响所致,甚至播音主持人员将从事创作活动,进行主持、交流、编排、播出等工作,播音主持专业性将更强,制度化程度将提高。我国已全面实施持证上岗制度,播音主持已走向职业化、专业化,受相关法律调控和监管。从播音主持创作来看,呈现多质性和多元性,创作状态更加主动、开放,表现形式多样,创作手段丰富,副语言应用范围更广,节目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创作能力在不断提高。从内容上来看,将更加符合大众审美和大众艺术需求,追求市场效益,这一变化有利有弊。

二、新时期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空间探索

通过前文对播音主持艺术发展趋势的分析,不难看出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已经成为必然。从播音主持艺术特点不难看出,“传与受”是播音主持艺术的生命线,所以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必须要抓住这一规律,遵循播音主持艺术发展基本特征。在播音主持创作中要考虑到受众,要适应受众主体,适应当前传媒环境及外部条件,优化播音主持艺术内部构成要素,使“传”与“受”能够有机的统一在一起,从而实现最大的传播效益。目前,我国播音主持艺术理论仍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理论建树尚显稚嫩,与行业发展速度不符,具体实践中存在大量理论空白,所以出现了种种问题,新时期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研究繁重而紧迫,播音主持艺术创新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3。播音主持艺术创新与整个行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和当前广播电视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不可否认,当前时代和社会发展影响着播音主持工作,影响着播音主持形式和内容。比如,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媒体在媒体领域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围绕网络展开的播音主持创作就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一些网络特有播音主持形式,如平台直播。不难发现,新时期播音主持创作及创新中文化属性正在被不断削弱,而市场属性被强化。新生的节目形式对播音主持艺术提出了新要求,使这种市场属性得到了体现,播音主持人员在能力上要表现更强节目驾驭能力,做到各种媒体形式的和谐对接与转换,如多平台主持、多地主持、联合主持、交错主持、传递主持等播音主持形式,都需要专业节目驾驭能力,所以在创新中就要将这些因素考虑进来。此外,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目的在于更好的适应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获得最佳传播效果,有效达到宣传目的,促进媒介传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所以创新目标的设定要合理,要准确。而从播音主持艺术发展来看,在播音主持艺术创新中,不同艺术形态会有不同创新导向,而这个创新导向受特定政治目的、价值取向、服务对象所决定。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广播电视是党和人们的喉舌,所以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遵循党的政治观、价值观、媒介观,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播音主持艺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根本。另外,播音主持艺术创新不仅要进行改革,还要继承,继承原有艺术要素。在艺术发展中前代艺术对后代艺术发展有着巨大影响,毫无疑问是后代艺术创新的基石,更是整个艺术形式的核心价值,播音主持艺术是一种语言文化,所以创新也要注重文化的继承,从而使播音主持艺术的文化内涵能够得到积累,给日后的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留下经验。

三、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正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文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对文化与艺术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广播电视行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进行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势在必行。播音主持艺术创新要坚持引导正确舆论导向,做好文化继承。

注释:

1.董旭.社会表演学视野下主持人角色定位与角色表演研究[D].重庆大学,2014,02:43-46.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例2

随着科技进步、时展、信息社会的逐渐形成、知识经济的到来、思想观念、文化艺术上的变革等,播音主持工作遇到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为播音主持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使播音方式变革、传播媒体增多、传播条件改善。随着传播组织的更加专业化和从业人员的多样化,播音主持艺术的创作环境、创作条件、创作样式、创作手段、创作工具、创作依据、创作观念、创作状态等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着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同时,播音主持艺术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变化的节奏。

1 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

主持人和播音员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共同本质都是创作者和传播者。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工作内容逐渐趋于一致。未来播音员和主持人会逐渐融合在一起,从业人员需要是复合型人才,具备多项技能。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工作更加职业化和专业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播技术变得更加现代化、科学化,所以播音主持工作需要做到规范化。播音事业正变得市场化,市场化条件下的运作模式需要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方式,因此,播音事业要求更高的职业化。只有达到高水平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

主持人和播音员的素质要求更高,适应力更强,个性更鲜明。由于网络和通讯方式的不断发展,电视台、通讯、网络等电子媒介相互融合,使得主持人、播音员会出现不止一种媒介上。主持的种类越来越多,节目分化也就越来越细。如文艺节目可细分为娱乐类、综艺类等,这就要求主持人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知识素养和较强的能力,富有鲜明的个性和人格魅力,才能胜任主持各种节目的任务。

创作主体的技术含量增多,知识结构加大。创作主体的能力增强,具有多种功能。以播为主,采编播和制作为一体;以节目为单元,对创作主体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使用了大量的现代技术,但创作主体运用规范化语言进行传播的手段没有变。

播音主持的创作依据音乐、稿件、画面等要素,这些要素都在发生着不同层次的变化。为了满足人们对节目的要求,稿件形式、音乐、画面变得多样化。

2 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

创新是播音主持艺术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的必然要求。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可分为理论创新发展创新。

2.1 理论创新

播音主持艺术理论才刚走过启蒙的初创阶段,发展还不够成熟,还有许多领域有待开垦。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播音主持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填充理论上的空白。播音主持的理论研究、学术研究、实践工作都是播音主持艺术的组成部分。播音主持的很多方面需要理论研究,在史论方面的理论研究,基本还是空白。播音发声、创作基础、传播方式、审美趋向、节目形态等需要有理论支撑。在广播业务方面,如评论节目、新闻节目、娱乐节目、专题节目等方面的理论研究需要加强。在专项研究方面,如播音创作心理、播音哲学、播音文化学、播音美学、播音艺术鉴赏学、播音教育学、播音管理学、语言传播研究、人机对话研究、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等,都需要播音主持工作者进行研究。

2.2 发展创新

播音主持工作的发展和整个电视广播事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数字技术的发展标志着当今世界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数字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播音主持艺术时刻都在发展中创新,如广播与网络结合,互联网给播音主持带来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广播运用数字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后,集文字、音响、声音、图像与一身,形态有了根本性变化。广播电视既有市场的属性,又有文化的属性,同时还有技术属性,各类新技术的运用为创作更多的节目样式提供了条件,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更多的要求播音员和主持人要有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整体驾驭能力。随着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的不断变化,节目主持的形式也会不断变化与发展,两人合作主持、多人群体主持、现场同步主持、演播室与现场交错主持、多地点活动主持、异地交互主持等。时代的发展既给播音传播技术带来挑战和压力,也为播音主持艺术创新提供了新天地。

2.3 创新要处理好与导向、继承、知识的关系

不同的社会形态,新闻事业都有特定的服务对象、政治目的、价值取向。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服装服饰、衣着打扮都有导向作用。创新是在继承上产生的,需要吸取前辈的经验。同时,任何创新都是同创作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要体现出流畅、灵活、独特性。

3 提高播音主持的艺术个性

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和创新都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信息,能调动听众的兴趣,能让听众接受。播音主持艺术是听觉艺术和想象艺术的统一,播音主持应充分调动听众的想象力,创作要源于现实,要用语言展现个性魅力。

4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运用,播音主持艺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时代在变,听众的口味也在变,为了应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播音主持艺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与活力。播音主持艺术只有不断提高艺术魅力,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

参考文献

[1] 吕娟,刘菲. 浅谈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与分类.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0(5).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例3

    随着科技进步、时展、信息社会的逐渐形成、知识经济的到来、思想观念、文化艺术上的变革等,播音主持工作遇到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为播音主持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使播音方式变革、传播媒体增多、传播条件改善。随着传播组织的更加专业化和从业人员的多样化,播音主持艺术的创作环境、创作条件、创作样式、创作手段、创作工具、创作依据、创作观念、创作状态等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着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同时,播音主持艺术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变化的节奏。

    1 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

    主持人和播音员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共同本质都是创作者和传播者。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工作内容逐渐趋于一致。未来播音员和主持人会逐渐融合在一起,从业人员需要是复合型人才,具备多项技能。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工作更加职业化和专业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播技术变得更加现代化、科学化,所以播音主持工作需要做到规范化。播音事业正变得市场化,市场化条件下的运作模式需要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方式,因此,播音事业要求更高的职业化。只有达到高水平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

    主持人和播音员的素质要求更高,适应力更强,个性更鲜明。由于网络和通讯方式的不断发展,电视台、通讯、网络等电子媒介相互融合,使得主持人、播音员会出现不止一种媒介上。主持的种类越来越多,节目分化也就越来越细。如文艺节目可细分为娱乐类、综艺类等,这就要求主持人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知识素养和较强的能力,富有鲜明的个性和人格魅力,才能胜任主持各种节目的任务。

    创作主体的技术含量增多,知识结构加大。创作主体的能力增强,具有多种功能。以播为主,采编播和制作为一体;以节目为单元,对创作主体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使用了大量的现代技术,但创作主体运用规范化语言进行传播的手段没有变。

    播音主持的创作依据音乐、稿件、画面等要素,这些要素都在发生着不同层次的变化。为了满足人们对节目的要求,稿件形式、音乐、画面变得多样化。

    2 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

    创新是播音主持艺术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的必然要求。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可分为理论创新发展创新。

    2.1 理论创新

    播音主持艺术理论才刚走过启蒙的初创阶段,发展还不够成熟,还有许多领域有待开垦。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播音主持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填充理论上的空白。播音主持的理论研究、学术研究、实践工作都是播音主持艺术的组成部分。播音主持的很多方面需要理论研究,在史论方面的理论研究,基本还是空白。播音发声、创作基础、传播方式、审美趋向、节目形态等需要有理论支撑。在广播业务方面,如评论节目、新闻节目、娱乐节目、专题节目等方面的理论研究需要加强。在专项研究方面,如播音创作心理、播音哲学、播音文化学、播音美学、播音艺术鉴赏学、播音教育学、播音管理学、语言传播研究、人机对话研究、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等,都需要播音主持工作者进行研究。

    2.2 发展创新

    播音主持工作的发展和整个电视广播事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数字技术的发展标志着当今世界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数字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播音主持艺术时刻都在发展中创新,如广播与网络结合,互联网给播音主持带来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广播运用数字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后,集文字、音响、声音、图像与一身,形态有了根本性变化。广播电视既有市场的属性,又有文化的属性,同时还有技术属性,各类新技术的运用为创作更多的节目样式提供了条件,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更多的要求播音员和主持人要有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整体驾驭能力。随着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的不断变化,节目主持的形式也会不断变化与发展,两人合作主持、多人群体主持、现场同步主持、演播室与现场交错主持、多地点活动主持、异地交互主持等。时代的发展既给播音传播技术带来挑战和压力,也为播音主持艺术创新提供了新天地。

    2.3 创新要处理好与导向、继承、知识的关系

    不同的社会形态,新闻事业都有特定的服务对象、政治目的、价值取向。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服装服饰、衣着打扮都有导向作用。创新是在继承上产生的,需要吸取前辈的经验。同时,任何创新都是同创作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要体现出流畅、灵活、独特性。

    3 提高播音主持的艺术个性

    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和创新都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信息,能调动听众的兴趣,能让听众接受。播音主持艺术是听觉艺术和想象艺术的统一,播音主持应充分调动听众的想象力,创作要源于现实,要用语言展现个性魅力。

    4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运用,播音主持艺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时代在变,听众的口味也在变,为了应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播音主持艺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与活力。播音主持艺术只有不断提高艺术魅力,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

    参考文献

    [1] 吕娟,刘菲. 浅谈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与分类.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0(5).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150-03

放眼各级各类广播电视机构及广播电视新兴媒体,高等院校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非播音主持专业院校毕业的播音员主持人不但在人数上大大领先于经专业培养者,甚至其中一些著名者的成功经历,也在挑战专业培养的底线。

于是,关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否有必要存在,播音与主持艺术是否有学有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培养路径是否合适等一系列问题,拷问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办学者,也动摇着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学习者。

这似乎揭示了一个现实的结果:在走向播音主持成功的路上,确实有无师自通的情况。无论是人民广播初创时期的那些成功的老播音员的成功创业,还是在与经过专业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并肩战斗时并不逊色、甚至出色的表现者,还有在播音主持的顶级大赛中让经过专业培养者当配角的佼佼者,都证明播音主持的专业培养过程并非不可逾越的过程。但是,之所以在以上的判断中加上“似乎”,却保留了笔者对“无师自通”的深度解读,即“无师”是表面现象,“自通”之“自”恰恰证明了“师”是“有的”。

一、播音主持的规律来源于实践的总结,实践即师

在广播还是新鲜事物的年代,人民广播的第一代播音员麦风、孟启予、钱家楣、丁一岚、齐越等,虽未经过正规专业训练,但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每天认真读报,互相切磋,探讨和掌握播音要领,以勇敢开拓者的姿态,独立开创人民广播播音一代新风。亲身的实践和不断的总结,使他们逐渐掌握了播音的规律。作为实践总结的《陕北台播音组关于训练和培养播音员的意见》、《北平新华广播电台训练播音方法》等已指出了选择播音员的标准、播音员应注意的事项,如怎样准备稿件、如何掌握抑扬顿挫快慢轻重、如何表达语气情感,规定了播音手续,播音员应遵守的制度等[1]。

在专业播音教学尚未起步的年代,我国人民广播的老一代播音员,靠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靠对播音实践的执着探索,靠互相切磋、研究、探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为广大受众欢迎的、“憎爱分明、刚柔相济、亲切自然、严谨生动”的独特播音风格。尽管缺少成文的专业教材,中央台和各地方台播音组的业务学习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出现了许多业务研究的论述。1954年齐越的《播音员和实况转播》、夏青的《克服报道新闻的八股腔》、徐恒的《播音员和播音工作》等文章,以及苏联播音员撰写的播音经验文章,在播音界一时洛阳纸贵。1955年,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播音工作经验,领导和专家也分别就播音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

由此可见,播音主持有着可以被人掌握的内在规律。早期播音员在播音实践中就在不断探索着它的规律,并在实践中遵循被探索出来的规律,播音主持业务理论体系的建构也得益于播音主持业务的实践。播音主持并非“无师”,实践是播音主持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师”。即使在播音主持已经形成独立学科、播音主持理论研究已上升到学术级别的今天,播音主持的理论体系仍要用实践不断丰富、发展,播音主持的训练体系仍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齐越先生1963年在上海台讲话时就说“培育新播音员,实践很重要。[2]”、“只有那些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并善于从生活和人民中积累情绪记忆的,才可能获得丰富的想象力。[3]”著名播音主持艺术家、天津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始人关山先生也指出“表达能力的提高须通过多读、多练、多实践,才能掌握纯熟的技巧。[4]”

二、姊妹专业的“他山之石”可“攻”播音主持 “之玉”,其他领域知识即师

请留意提两代播音大师的经历:

齐越(1922~1993)先生194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新闻系,同年10月参加革命,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社担任编辑,1947年担任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

解放战争时期,许多重要的文告新闻经齐越同志播出,鼓舞了人民的士气,瓦解了敌人的斗志,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几十年漫长播音生涯中,齐越以特有的庄重、深沉的声音感染了千百万听众。

夏青(1927~2004)先生1948年入东北大学中文系读书并参加革命,1950年5月在新闻总署主办的北京新闻学校第一期毕业,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他在播音岗位上勤恳钻研奉献40余年,呕心沥血全身心扑在党的新闻事业中,出色地完成各项播音任务,为播音艺术的发展,为播音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尽管从事播音工作之前的经历不同,但二位大师受过的高等教育均与播音主持专业相关。播音主持作为以有声语言传播信息的创造性工作,是新闻学、传播学、文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属边缘学科。齐越先生以新闻学的专业基础和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新闻实践,加上他广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使自己深厚的语言天赋得以开发,最终成为一代播音大师。夏青先生以汉语言文学(中文)的深厚积淀,通过新闻学校的专业培训,成为具有严谨新闻工作作风、深厚语言文化功底的播音大师。

我们也注意到,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岗位上,除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外,各种不同专业学历的毕业生中以新闻学和汉语言文学(中文)和外语、艺术等毕业生为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从事过一段新闻采编或艺术等工作之后转而从事播音主持工作。这样的例子,远的有齐越先生(西北大学新闻系)、夏青先生(东北大学中文系)、张颂教授(北师大中文系)、傅成励(北京大学中文系),近的有白岩松(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崔永元(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水均益(兰州大学外语系)、张泉灵(北京大学德语系)、撒贝宁(北京大学法学系),在地方台这种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央视首位播音员沈力(曾在部队担任演员)、著名主持人陈铎(曾任演员、编辑、导演、摄影等)、朱军(曾在部队担任演员)、毕福剑(北京广播学院导演系毕业),也是播音主持艺术与姊妹艺术相通的例证;而方明老师从广播技术转行播音的道路也证明了文化功底与广播事业氛围影响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国外和境外的优秀广播电视节目中优秀主播和主持人的杰出表现,也提供了可供人民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学习借鉴的广阔来源,20世纪90年代的“珠江模式”带来了广播大板块主持人模式的大变革,在世纪之交广播新闻改革大变革以及电视新闻和娱乐节目的持续变革中,一大批来自于演艺界和新闻采编岗位的优秀人才走上主持人位置,播音员主持人专业错位成为更为普遍的现象。

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播音主持专业能被其他专业代替的理由,也并非说明,非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是无师自通。应该说,播音主持专业需要姊妹专业、姊妹艺术的滋养,新闻、传播、文学、艺术等专业的基础和采编、艺术等专业的从业经验,以及可供借鉴的“外来的和尚”、“他山之石”也是播音主持之师,加上有声语言和表达能力的条件,这部分人迈进播音主持门槛是水到渠成。

三、播音员主持人的成长和培养必须符合和尊重艺术规律

播音主持专业是综合新闻、传播、文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之长的边缘学科,但不是以上专业的简单相加或无序综合,而是以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专业的需求为纽带,特别是以语言表达为其专业业务的核心,构成有核、有序、有特色的独立的、不可替代的学科,其中心就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规律。

成功的播音员主持人,不论是否经过播音主持专业的培训,都在从事播音主持之前或之中注重研究播音主持艺术规律,将姊妹专业、姊妹艺术中符合播音主持艺术规律的部分运用与播音主持之中,将不符合播音主持艺术规律的部分摒弃,将其缺口和不足在实践和继续学习中弥补。

齐越先生1963年在《播音员与稿件》一文中就曾指出:“播音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语言艺术创作。在向其他语言艺术学习的时候,我们要吸取那些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融会于我们的创作中,使播音发展成为更具有特点、更具有独立风格的语言艺术。[5]”

夏青先生的笔记本,“从50年代到90年代约有100多本,更多的是他学习时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学习兴趣是广泛的,天文、地理、马列、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方面,更是精心钻研”,“播音员的素养之一,要有高度的思想、学识水平,这要靠日积月累的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多方面的知识结构” [6]。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一万个朋友”是夏青先生的座右铭。

陈醇先生在《播音语言表达的几个问题》中记述了1979年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播音教研室播音语言表达座谈会上讨论的观点:“我们要向电影、话剧演员学习感受力、想象力,解决我们播音中目前突出存在的一个样式、一个腔调的问题。同时,我们应该坚持播音的强烈的政治鼓动力量和严正的语言逻辑力量。即使播音员播送小说、诗歌等文艺作品,也应有我们自己的特点。[7]”

张颂先生1983年的著述《朗读学》成为1990年《播音创作基础》的准备。张颂先生在《朗读学》中论述了朗读学受到语音学、语言学、文学、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生理学、心理学的指导、影响和制约,与教育学、美学的历史渊源关系,并特别强调了作为演讲学的孪生兄弟,孕育和生发出播音学和朗诵艺术,在同其他姊妹艺术的交流中成长,在不断输出输入中壮大。这也正是当时“在朗读学的基础上,向新闻广播电视宣传发展,以新闻性为特征,进行‘目中无人,心中有人’的有声语言的宣传,正孕育着的播音学”的特点[8]。从《播音创作基础》看其与《朗读学》的相通之处,可谓无处不在。而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三大内部技巧中也会看到与“内心视像”、“潜台词”、“创作交流”的承继关系[9]。

因此,所谓无师自通,并非自然形成的先天智慧的体现,而是后天不同领域学习中与播音主持专业学习内容相通部分成果的体现,更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内部规律并进一步付诸实践的结果。这充分证明了播音主持专业是有学有术的,其学术的属性是任何学科都普遍具有的实践性,也是其作为边缘学科的综合性的具体体现。

四、系统学习是掌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规律的捷径

上述论述的结论十分明显:播音主持是有学有术的。但这学和术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封闭固守的,而是不断从播音主持实践中汲取营养,使其成为更符合培养播音主持规律的科学。

同时要承认,具有厚实相关专业知识底蕴的播音员主持人,通过播音主持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可以逐渐参透播音主持规律,大多数未经过专业培训的播音员主持人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专业学习的欠缺,使实践中的学习成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但每个具体播音员主持人的具体实践总是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而经过众多播音员主持人多年实践证明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播音主持规律,以播音主持专业培训的方式传授给即将或正在从事播音主持实践的后学者,成为指导业务实践的理论和专业技能基础,避免了在实践中从头摸索、重复错误、以失误或教训为代价后的对真理的认识。

播音主持的专业培训给后学者提供了专业学习的理论和实践范本,成为掌握播音主持规律的捷径,也是播音主持专业高等教育成功的基础。尽管现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仍有需要不断改进、创新、提高的巨大潜力,但主流教学单位的人才培养效果和其多年来积累的人才培养经验,证明其仍有其存在的理由,多数未经专业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在工作过程中选择专业进修或再学习以求提高,也是播音主持培训有效地理由,播音主持专业教材不但成为高校教材,也成为不少在职播音员主持人读本,更是播音主持理论体系被认可的理由。

一个未经证实的故事是,某著名主持人在高校新闻系学习时与播音专业学生同寝室,对学习知识如饥似渴的他,不但饱读相关专业的有用和“无用”的书,而且与同寝室友共同参加晨练,共同研播例稿,共同完成播音实践作业,几乎是编外“辅修”。而从其主持节目中语言表达的功力判断,除声音条件等硬指标外,几乎毫不逊色于播音专业学生。这或许可以称为“近朱者赤”或许干脆就承认了“辅修专业”的辅修效果。十分重视播音实践的关山先生曾指出:“要提高传播效果,增强受众参与感,还必须扎扎实实研究和运用语言的艺术规律。”这是从实践中来、掌握了实践规律、又在实践中大放异彩的老播音员的经验之谈,是对“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这一真理的深刻认识的结果,也是本文的鲜明观点:播音主持的规律来源于播音主持艺术实践的总结,同时,新闻、传播、语言、表演等姊妹专业“他山之石”可“攻”播音主持 “之玉”,但是,播音员主持人的成长和培养必须符合和尊重艺术规律,而通过系统学习是掌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规律的捷径。

参考文献:

[1] 姚喜双.播音导论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 齐越.寄语青年播音员[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6.

[3] 齐越.献给祖国的声音[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4] 王振堂.中国播音学文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5] 齐越.寄语青年播音员[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6.

[6] 葛兰.在“夏青播音成就研讨会”上的发言[Z].内部资料,1998.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例5

1.前言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为人民精神层面的要求服务,我国的大部分播音方面的节目质量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播音主持节目质量提高的过程当中,我国所采用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本科培养模式也是比较适用的。但是,现阶段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所采用的培养模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我国现阶段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以此来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优化对策。

2.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本科培养模式近些年来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完善,但是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阻碍了我国播音主持事业的继续向前发展。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对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阐述,才能具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最终促进我国播音主持事业的发展。

2.1单一的理论培养模式

要想学好播音主持这个专业,那么除了多参加一些与播音主持相关的实践活动之外,学生还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理论是实践学习的基础,只有当理论知识掌握牢固之后,才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当中。但是现阶段,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本科培养模式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理论知识教学内容的过于单一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与此同时,大部分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当中,主要是把专业课程的学习放在首要位置,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忽略了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

2.2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播音主持专业与其他专业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程度的不同。学生个性的体现是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当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方面。但是,我国大部分学校在对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本科培养的过程当中,并没有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放到培养的主要目的去考虑,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的短,所积累的相关经验还比较的少,没有认识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学校教学资源的缺乏也是导致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个性化没有得到很好体现的一个影响因素。

2.3教学现状比较落后

教学现状的落后同样是影响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没有得到很好培养的一个因素。教学现状的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逐渐地扩大了招生规模,但是学生数量在不断地上升,而教师的数量增长的速度并没有跟随学生数量的增长速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师资源的匮乏是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二,教学现状的落后还集中体现在教学内容落后于其他发展国家。这主要是因为播音专业在我国起步比较的晚,大部分开设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校没有充分做好与外界的交流,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3.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的优化对策

上述第二小节已经对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阐述,使得我们对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对此本小节将提出几点优化对策。

3.1注重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不仅仅针对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适用,对于其他任何专业也是适用的,只不过在播音主持专业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我国在对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本科培养模式进行改进与完善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充分的运用因材施教所起到的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巨大作用。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来采取针对性的培养模式对其进行培养。这样也更加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3.2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需要参加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够使得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但是在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学校还要将理论学习渗透到实践的过程当中,做好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互结合的目的。

3.3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专业知识掌握牢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在进行改进与完善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有效提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存在问题所提出的具体优化对策等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希望对同行们能够起到借鉴参考的作用。播音主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业,因此在今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本科培养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重培养模式的不断优化与改进,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最终为我国播音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峻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3(6):56-58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30-0052-02

近年来,新媒体已经成为党和政府与民众沟通的重要平台,各级领导人通过各种方式与网民进行沟通;在即时、海量、全球化、互动性和多媒体兼容等个性化、异质化的新媒体传播特点中,作为有效信息传播主体的播音员、主持人不应仅仅满足于已有的传播优势和影响力,被动接受新媒体带来的演变,而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传统媒体环境中的传播特性,话语表达方式和思维应变能力等,积极适应新媒体中交互性强,受众习惯于自主选择以及社会文化的多元整合等特点。这也意味着随着媒体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播音员、主持人、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1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交融发展对播音主持人才需求的演变

如果说20世纪属于广播和电视媒体,那么21世纪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了不容忽视的中国传播媒体的有生力量。在传统媒体中,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业务素质已经趋于多元化,即兴组织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现场直播报道的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力,谈话节目的驾驭控场能力等等,都是一个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所不可或缺的专业素养。

进入网络时代,尽管作为创作主体,与受众的传播关系有所变化,媒体从业人员不再是新闻资源、信息来源的唯一拥有者,但是目前,播音员主持人仍然是关注度较高,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仍然担负着社会传播的职业责任。无论是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平台相互结合的实时反馈评价体系下,还是“点对点”的公民媒体环境中,播音员主持人都面临着新的职业压力和挑战,因此,播音员主持人只有能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规律,清晰界定自身的新媒体传播角色,辨析网络环境中语言传播的特点,广泛扩充专业知识,全面提升理论素养,才能适应未来工作对我们的更高要求。

2 播音主持艺术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播音主持艺术教学中新媒体环境研究的缺失与不足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已经形成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教育体系中,语音的规范、语言表达能力、节目调控素质、形体和体态语训练、形象设计、表演训练等等都已经划归进了整个主持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标准和体系中,并已经输送了一批批播音员、主持人。

然而,新的传播媒体正以无可想象的空间使传播领域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也使播音员主持人的传播平台,采访方式,话语表达方式甚至体态语传播发生了变化。在现有的播音主持教学模式中,还没有相对应地进行系统性、理论化的研究与思考,形成完善的架构和体系。理论研究应该具有前瞻性,才能实现指导实践需求的根本意义。

2.2 新媒体技术在现有播音主持艺术教学应用中的欠缺

在现有的大专院校的播音主持艺术教学中,基本采用大课理论讲授+小课分类指导+课外实践延伸的教学模式,普通话语音发声、创作基础、即兴口语表达、播音主持创作等主体课程是由教师根据教材和播音主持创作规律,引用广播电视视听资料,亲身示范和查漏补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作为信息的唯一传播者,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未能充分利用网络化学习环境下多元化、开放式、启发式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能动性。所以,新媒体技术在现有播音主持艺术教学应用中的欠缺是令人遗憾的。

3 新媒体在推动播音主持艺术开放式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

在已有的传统播音主持艺术教学优势和业内反响之下,我们率先在我校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

1)结合播音主持艺术的传播规律,开设新媒体语境中播音主持艺术的相关课程或讲座,分析当下传统媒体中播音员主持人的特点,进行比较性分析,明晰区别与联系。

课程组在《播音主持创作基础》、《播音创作业务》、《主持创作业务》等播音主持艺术教学体系的主打课程中,补充了大量新媒体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如广播播音主持教学中,数字化技术的引入,对广播语言传播特质变化的研究。在全新完成的数字广播实验室中,完成学生的实践教学,使他们能尽快新媒体传播环境带来的对语言传播的新要求。

2)借鉴国外对新媒体语境下传播主体的研究和实践教学,丰富自身的培养方式和环节设计。

《中外主持人栏目解读》是我院一门深受学生喜爱的交叉性课程,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即时更新引入大量来自国外的优秀主持人节目,尤其关注新媒体在其中的参与。如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中,CNN所做的一系列现场及数字全息演播室报道,就成为了我们有效的教学样本。

3)在播音主持艺术教学主体课程中探索新媒体教学环境和方法的实施。

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网络化学习的主要理论基础在播音主持艺术开放式教学的核心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自主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它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因此,在教学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主体-主导”教学方式,即倡导以学为中心,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强调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这些新型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差异,相应的教学信息传播过程也有所不同。

如博客在播音主持艺术教学中的引入,正是选用了一种适合于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新型教育信息传播工具,能够满足网络教育环境下“主体-主导”教学方式中对教学信息传播的要求。

4)实现播音主持艺术开放式教学中几大元素的积极互动。

在改革中,我院全体教师积极适应新媒体教学的思维的建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充实,评价考核方式的完善等等。同时调动学生明确新媒体语境学习目标、立场和态度的不同。在硬件方面,教学实验手段和条件不断进行建立完善,以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和即时反馈。

4 结论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例7

【关键词】

网络背景下;播音主持;艺术要素;研究

一、网络背景下的播音主持品牌塑造

播音主持的品牌塑造实际上是播音主持的特点扩大。对于一个播音主持节目来说,拥有良好的节目品牌效应是拓宽新闻传播途径的关键,同时也能够提升节目在社会中的满意度与情感忠诚度。而提升节目的品牌效应,并锁定特定观众群,实现稳定的收视率,需要以播音主持人的个人魅力为核心,向社会受众传播新闻事件,纠正受众的价值判断,稳固品牌关系。

新闻心理学中表示,社会受众比较倾向于接受他们喜欢的传播者所能提供的文化信息。在播音主持艺术的品牌塑造中,凤凰卫视的贡献较为突出,每一位主持人都有着鲜明的主持风格,例如窦文涛的机智风趣、陈鲁豫的亲切细腻、曾子墨的智慧犀利等。凤凰卫视在主持人、记者以及评论员上培养,将卫视品牌战略目标明确树立[1]。品牌的塑造需要与社会发展相符。对于一个成熟的传媒栏目来说,拥有稳定的观众是其发展的基础,但是播音节目还需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动力。播音主持的艺术体现,与栏目本身发展不能分割,都需要作为品牌来被经营。但是,文化传媒产品存在一定的生命周期,播音主持需要受众的关注与维持,为了防止明星品牌效应衰退,在传媒中行业中应不断注入新的活力,通过精心策划与开发,在特定时期推出节目[2]。

二、网络背景下的播音主持艺术要素分析

(一)播音主持语言技巧。语言表达不仅是一种工具,还是展现播音支持人独特魅力的关键因素。网络下的播音主持艺术要素中,语言是提升艺术要素的关键。首先播音主持的语言需要有一定的感染力,且具有针对性。播音主持的语言只有通过简短而凝练的语言以及专业的环境营造,才能够促进新闻传播。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说过:“一个木讷的、颇具才华的思想者不一定能够成为好的主持人,因为他跨不过这个门槛。”由此可见,空有才华而不能用与之对应的语言来实现新闻主持,将不能发挥出播音主持的语言效果。从语言的魅力上分析,良好的语言基础能够在但时间内成为社会受众中的意见领袖。同理,在众多较为成功的播音主持中,一般受众较欢迎的主持人语言表达能力较强[3]。而播音主持的语言有针对性是指,在语言传播中,语言对针对的对象出现模糊不清的现象,那么社会受众将会产生疑虑,并对其信息收听心理造成影响,最终影响节目的传播效果。因此在实际的播音主持中,支持人的语音表达需要特别注意表意清晰、明白无误。

(二)社会舆论价值体现。1.播音主持文化价值提升。提升播音主持的社会舆论价值,不仅需要从播音主持的语言上进行分析还需要从播音主持的稿件文化价值上进行分析。为了提升播音主持的文化价值,需要在节目播出之前,对稿件内容进行信息整合。首先要保证稿件内容的真实性,其次,需要从文化价值角度,对新闻事件中的内容进行信息挖掘,在保证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在新闻稿件中注入特色文化元素。该种方式能够激发人们主动思考的过程中,实现与现实生活思想的碰撞,从而产生火花。2.播音主持观念养成。播音主持的观念是影响着播音主持效果的关键所在。随着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网络化的传媒逐渐影响着人们的视听。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不同种类的播音主持节目如百花齐放,在信息纷杂的社会中,播音主持需要传播正能量、肩负实现国家梦想的政治责任。电视语言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模式,文化传播质量决定着播音主持人的政治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意识形态。高端访谈电视节目《杨澜访谈录》,自开播至今已经15周年,该访谈节目一直秉承着“记录时代的精神印迹”的理念,以一种坐而论道的独特视角,通过简短的采访时空,将嘉宾的人格力量和社会价值在节目中良好呈现。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深入探讨,向人们展示嘉宾丰厚的人生经历,并感知他们的智慧,是电视采访中的典范[4]。

三、结论

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基于网络背景下的播音主持艺术要素分析,是提升当前播音主持节目质量的重要方式。播音主持的艺术要素主要体现在主持人语言技巧、主持的社会舆论体现以及主持人观念方面。

参考文献:

[1]蔡昕蕴.全媒体趋势下播音主持教学环节适配性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2]张洋.媒介融合下的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的发展及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例8

1940年,我国第一位广播播音员徐瑞璋的一声呼号:“延安新华广播台……现在开始播音……”宣告了中国人民广播的诞生。1958年,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播,沈力、赵忠祥成为最早的电视女播音员和男播音员。数十年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猛,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发展速度已远远超过许多其他社会行业,播音员、主持人也成为传媒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据统计,1986年我国专职播音员及主持人仅有1607人,2000年增加到16600人,2002年为22600人,目前仍呈递增之势。作为为广播电视领域培养、输送人才的高等院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业经历了一个从最初起步到蔚为大观的发展过程。在北方,1954年,我国建立了培养广播专门人才的学校――北京广播学院,1963年正式招收播音专业大专学生,学制3年,1977年播音专业升为本科,1980年建立播音系和硕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成立播音主持艺术学院,1999年开始招收“中国播音学”方向博士生,2004年,北京广播学院正式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在南方,1984年,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创立,1986年,播音主持专业开始招收专科生,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4年,国家教育部正式下文批准成立浙江传媒学院。作为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两座重镇,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为我国广播电视机构输送了大量人才。面对强大的市场需求,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许多院校纷纷开办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据统计,目前遍及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有超过150所院校办起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或专业方向。在我国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众多院校中,除了艺术类院校外,还有一部分综合类院校和工科类院校。如果各个院校能够依托各自的优势学科,从不同领域进行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当然有利于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科学体系的充实与完善,但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大部分学校仍然是在借鉴和参考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的办学模式和教学大纲,在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缺少探索和创新。许多专家、学者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传统培养方式提出质疑,认为一些科班出身的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虽然具备了“形象气质好、声音条件佳”等“硬件”,但在实际工作中能力欠佳,表现不能令人满意。打破传统,改革创新,在综合性院校培养播音主持专业复合型人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教育课题。

播音主持专业复合型人才,首先是指具备扎实的播音主持专业知识基础,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复合型人才不仅在其专业领域具有较为深厚的知识积累,而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能够综合掌握各种知识,并将其转化、加工和处理,在播音主持艺术实践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使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得以升华。其次,播音主持专业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综合性业务素养和实践能力。“传声筒”式的播音员主持人早已被社会所淘汰,现在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其业务范畴已大大扩展。上乘的播音员不仅仅要具有多样化风格的新闻播报水平,具备在演播室进行现场访谈和对新闻话题进行分析议论的能力,还要具有新闻现场的采访报道能力和一定的编辑能力。主持人的业务范畴涉及新闻、社教、经济、文艺、体育等多个领域,在主持实践中,应能将主持专业技能与节目内容巧妙衔接,做到水融、浑然天成。最后,播音主持专业复合型人才还必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复合型特点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往往是多面手,他们不仅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掌握与播音主持专业相邻的其他专业技能,如戏剧影视表演、声乐、器乐、舞蹈、编导、摄像等。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形式的花样翻新,一专多能型的播音主持人才已成为市场的首选。

那么,究竟该如何在综合性院校培养播音主持专业复合型人才呢?

一、确立播音主持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高等院校的责任重在“教书育人”,高度发展的社会要求培养德才兼备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良好的思想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新时代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

其次,要能够熟练运用准确、清晰的普通话进行口语表达,规范地使用汉语言文字,强化有声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是要使受教育者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双重表达能力,仅仅靠张嘴说话,并不能真正承担一个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职责,播音员主持人也应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

再次,培养能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播音主持为主,集“采、编、播”为一体的一专多能型人才。“通才”是诸多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

最后,具有职业迁徙的智能基础和自我发展的潜在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实践,能够适应职业岗位调整和转换的需要。广播电视传媒工作具有较大的灵活度,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岗位经常面临调整和转换,因此,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也是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

二、制定全面、科学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选拔标准体系

在国家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形势下,“艺考热”已呈愈演愈烈之势。每到艺考之时,千千万万的艺考大军奔波于全国上下、大江南北。在为数众多的播音主持专业艺术加试者中,如何才能选拔出真正具有潜力的可造之材?把好人才选拔关,制定全面、科学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选拔标准体系成为播音主持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

参阅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学校近年来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加试的考试形式,我们会发现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选拔较为成熟和稳定的考核方式及其考查侧重点。

1.自备文学作品朗诵。考生将事先准备好的文学作品片段(诗歌、散文、小说、故事等,文体不限)进行现场朗诵。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感受能力和运用朗诵技巧进行有声语言表达的能力和情感驾驭能力。

2.指定稿件朗读。主要是新闻稿件的播报,考查学生对新闻事件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播报技巧进行表述的能力。

3.话题评述或即兴评述。“话题评述”,是指要求考生在现场对一则短小文字材料中涉及的人物、事件、观点、现象,作出简要评述。“即兴评述”则要求考生在完成指定新闻稿件的播报后,就该新闻稿件中涉及的新闻事件发表评论。这个项目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评论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模拟主持。根据给出的主题或情境,进行现场模拟主持。主要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现场操控能力和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三、完善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设置

在播音主持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根据本科教学要求,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大组成部分。目前开办播音主持专业的各高校在公共课的设置上基本是大同小异,主要是在专业课和选修课的安排上有所差别。作为开办播音主持专业的综合性院校的代表,我们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方向和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作一分析。南京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方向的学科基础课程有:古代文学作品选、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艺术概论、戏剧概论、影视艺术概论、写作训练、影视写作、论文读写、电视学原理、普通话语音、现代汉语。专业必修课程有:播音发声学、播音与主持学概论、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播音与主持节目解析、文艺作品演播、新闻采访与写作、影视评论写作、电视摄像技术与艺术、电视编辑、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电视发展史、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专业选修课程有:(1)主持类,形体训练、即兴口语表达、电视化妆、访谈类节目主持艺术;(2)制作类,视听语言、摄影学、电视专题片制作、电视栏目设计与分析;(3)影视理论类,影视作品鉴赏与分析、港台电影研究、欧美电影研究、西方先锋派戏剧、好莱坞电影专题、电影大师研究、中国新生代电影研究、影视文化学;(4)文学类,世界文学名著选读、文学(影视)创作、戏剧专题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美学史。山东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有: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即兴口语表达、播音学概论、应用语言学、电视节目制作、新闻采访与写作、传播学、形象造型与形体、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文艺作品演播、演讲与论辩、播音作品鉴赏、广播电视新闻学等。主要选修课程有:影视编导、媒介经营管理、体育评论解说、广播电视广告、信息经济学、西方艺术与文学、英汉双语主持、视频制作、文化热点等。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首先,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课程是播音专业的核心课程。讲授系统的播音主持专业理论,并由此展开专业的有声语言技能训练,是播音主持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与核心内容;其次,依托综合性院校学科优势,加强新闻传播类、文学艺术素养类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有利于培养一专多能型播音主持人才。现在活跃在一线的许多“名嘴”,并非播音主持专业科班出身,如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系,凤凰卫视主持人窦文涛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同为凤凰卫视的主持人许戈辉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东方卫视主持人袁鸣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汉语专业,他们之所以能在各自的主持工作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和他们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是分不开的;强调电视栏目策划与制作类课程在播音主持专业课程中的分量。现在的播音员、主持人不仅要承担镜头前的播音主持工作,很多时候还要参与栏目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制作,有一些播音员、主持人还身兼栏目制片人,这也迫使高等院校更加注重学生栏目策划与制作能力的培养。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有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的选拔机制和完善的课程设置,接下来就是教学方法的运用。播音主持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在教学中不宜固定某种教学模式,应该针对专业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1.大课讲授与小课训练相结合。

大课讲授是指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按照教学计划和大纲的部署,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的讲解。小课训练是指以10―20名学生的小课组为单位,根据大课讲授的专业理论,在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一对一的实际操作训练。大课讲授宜采用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录音、录像片段、Flas等内容插入PPT文件中,加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小课训练可在录音间、演播厅进行,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现场操练。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环环相扣,既保证了对理论知识点的详细讲解,又根据学生特点,做到了因材施教,教学效果良好。

2.定期或不定期安排专家学者或业界人士开设专业讲座。

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不断输入前瞻性内容,邀请播音主持专业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专业讲座,或者通过业界人士的现身说法,既能学生了解播音主持一线现状,又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与“用”之间的差距,从而端正学习态度,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例9

本文所论及的播音主持专业出版主要涉及大学及以上层次的播音主持专业教材和学术书籍。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发展史也是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建设的见证史。1985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播音发声学》《播音基础》是第一批正式出版的播音学理论教材,如果以此作为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开始,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科建设成果为划分依据,可以把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985年至1993年播音理论形成期是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起步期,1994年至2001年《中国播音学》出版后的8年是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发展期,2002年《实用播音教程》出版至今是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扩张期。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当当网和卓越网的搜索系统中分别输入“播音”“主持”“朗诵”“配音”“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并将搜索结果进行整理,截至2013年2月16日,共有775种图书(包括67种电子书),可以归入播音主持专业出版领域的有486种(包括56种电子书),本文将在分析其出书年代、所属出版社、品种和类型的基础上,梳理播音主持专业出版每个阶段的发展状况。

一、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发展历程

1. 起步期(1985年 ~1993年)

专业出版开始前,中国播音理论经过了几代广播人的探索。1962年,齐越在上海播音组的讲话开启了中国播音学的探索。1982年1月,张颂发表的《研究播音理论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构筑了播音理论研究的框架。张颂在1983年出版的《朗读学》(湖南教育出版社)构筑了播音创作基础理论的基本框架,是中国播音学学科建设的前奏。①

首批专业教材的出版标志着专业出版的开端。1985年5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9月,出版了徐恒的《播音发声学》和张颂的《播音基础》,这是正式出版的最早的播音主持专业教材,宣告了播音理论的初步创立,也是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开端。1989年12月12日北京广播学院音像教材出版社成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及其音像教材出版社的成立推动了中国播音学学科相关成果的出版,积极配合和支持了学科的发展。

一系列专业教材的出版为学科体系的建立做好了准备。从1987年开始,张颂带领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的教师开始了《中国播音学》的写作。“中国播音学丛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为中国播音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做了前期准备。这套丛书除了《播音发声学》《播音基础》,还有吴郁主编的《播音学简明教程》(1988),毕征主编的《播音文体业务理论》(1989),祁芃的《播音心理学》(1992)等。

据统计,这一阶段涉足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出版社有12家,共出版播音主持专业图书35种,教材13种,专著6种,文集8种,播音员、主持人研究的著作和播音员、主持人个人文集等8种。其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6种,几乎都是播音理论形成期的成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8种,以主持人论文集和资料汇编为主;复旦大学出版社2种,都是介绍主持人的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等9家出版社各1种。

2. 发展期(1994年~2001年)

《中国播音学》的出版标志着学科体系的建立。1994年10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张颂主编的《中国播音学》是中国播音学理论体系形成并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宣告了一个新学科的诞生。同时,北京广播学院音像教材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播音大全》,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内容最全的播音主持课程讲座的音像制品。

中国播音学各研究领域成果的出版推动了学科建设的深化和拓展。《中国播音学》的作者们以此书的成果为基础,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拓展研究领域,在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著作。例如姚喜双的《播音学概论》(1998),“从理论上对播音学科的独立性作了全面的阐述”。②罗莉的《文艺作品演播》(1996)、曾志华(雪琴)的《广告播音艺术》(2000)是播音学艺术语言演播方面的深化和拓展;鲁景超的《广播电视即兴口语传播》(2000)是播音学口语传播方面的拓展;吴郁的《节目主持艺术探》(1997)是作者对主持艺术基础理论、主持人语言等的探索,《主持人的语言艺术》(1999)对节目主持艺术进行了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

据统计,这一阶段涉足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出版社有30家,共出版播音主持专业图书96种,其中教材29种,专著21种,文集23种,译著1种,播音员、主持人研究的著作和播音员、主持人个人文集等21种,读音手册1种。其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35种,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中国播音学建设成果为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1种,以节目主持研究著作和播音员、主持人论文集为主。作家出版社、华艺出版社4种,以主持人自述式文集为主。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等6家出版社各2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20家出版社各1种。在这一阶段,对于播音员主持人多角度研究的出版物迅速增加;擅长运作畅销书的出版社看到了著名主持人的市场号召力,出版了诸多主持人自述式文集。

3. 扩张期(2002年至今)

系统规范的教材出版促进了专业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的付程总主编的《实用播音教程》凝聚着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多年教学实践的成果,使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有了标准化、规范化的依据,促进了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发展。

教学改革成果的出版引领了特色专业教育。2004年,北京广播学院50周年校庆后,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开设了体育评论解说通道班、英语通道班、配音通道班等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电视体育解说》(2005),《双语播音主持艺术》(2007),《影视配音艺术》(2007)等教材,使很多院校得以开设特色课程,促进了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特色化发展。

《张颂文集》铸就学术研究的高地,《中国播音学博士文库》代表着学术研究的前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在2009年到2012年陆续出版的《张颂文集》指引了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2006年出版的首批《中国播音学博士文库》(包括李凤辉的《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阙失与重构》、柴璠的《当代广播有声语言的创新空间》、张政法的《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从规范空间和审美空间开掘独具特色的有声语言表达艺术。

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播音主持学术研究在全国展开。到2010年,“全国设立播音主持专业的大专院校约三百多所,开设本科课程的高校约有六十多个,在校生达到两万余人”。③南京师范大学毕一鸣、浙江传媒学院沈鹏飞和金重建、湖南广电集团曾致等专家学者纷纷出版专著和教材,大大丰富了播音学学科体系。

这一阶段,播音主持专业出版进入整体规模快速扩张时期,涉足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出版社增加到100家,共出版图书299种,和前一阶段相比,出版品种数几乎翻了两番。其中,各类教材166种,专著60种,文集33种,播音员、主持人研究的著作和播音员、主持人个人文集等36种,译著3种,读音手册1种。其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83种,该社立足本校优势和特色,坚守专业化出版,形成了品牌影响力。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74种,值得称道的是该社出版了“播音主持艺术技巧丛书”等三套很能体现编辑策划能力的教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3种,以《节目主持艺术丛书》为主。浙江大学出版社9种,作者以浙江传媒学院的教师为主。长江文艺出版社8种,是白岩松、朱军、李咏、曾子墨等主持人的自述式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7种,教材、专著、译著都有。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5种,以主持人论文集为主。北京大学出版社5种,以《中国播音学系列教材》为主。中国经济出版社5种,是于根元主编的《语言与传播丛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5种,全部为英语经典电影对白朗诵。武汉大学出版社等4家出版社各3种。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8家出版社各2种。郑州大学出版社等57家出版社各1种。

数字出版刚刚起步。近两年,很多出版社开始了数字出版的尝试,播音主持专业出版领域共出版电子书56种。其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4种,北京大学出版社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各4种,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各3种,复旦大学出版社2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16家出版社各1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最多,一是因为该社积累的专业图书品种多,可利用的资源多;二是因为该社2012年成立了数字出版部,加快了电子书出版的步伐。

到目前为止,从出书累计品种来看,排名前十位的涉足出版播音主持专业图书的出版社见表1。

其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依托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的形成和建设,坚持走专业化出版的道路,发展成为播音主持专业出版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品牌影响力的出版社。不但品种最多,486种专业图书和电子书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58个品种,占32.5%,而且重版率最高,30种重版书中,15种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

除了表1中的10家出版社外,还有中国经济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各5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各4种,武汉大学出版社等8家出版社各3种,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21家出版社各2种,高等教育出版社等56家出版社各1种。

二、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未来之路

1. 依托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建设,维护专业出版的品质

把播音发展为一门学科,应是中国首创。尽管俄罗斯、美国、英国、日本等也不乏对播音的研究,也有相关的著作和文章,但它们都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播音学科进行专门研究。而“中国播音学植根于中国,是面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现实,面对主要为广大中国受众服务的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传播应用的状况及其规律的研究。”④“坚持中国播音特点,才是播音创作基础的立足点或基点。在这个立足点或基点上发展我们的播音理论,才会入之愈深,见之愈新。”⑤播音主持专业出版依托中国播音学坚实的理论根基,才有可能枝繁叶茂,发展壮大。

从前文的统计中可以看出,不断再版和重印的几乎都是立足中国播音学的教材和专著,那些抛弃了播音理论根基,大谈主持现象的教材和专著却缺乏旺盛的生命力。“现代与传统并非截然两分,创新与守旧本应相生共存,否则创新便必然会流于浅薄的时髦,甚至流于单纯的形式创新乃至话语创新。出版的创新与守旧也当作如是观”。⑥播音主持专业出版也应在坚守中创新发展。

2. 挖掘各个研究领域的选题,激活各类院校作者资源

播音主持专业图书从最初的几种发展到几百种,分布在不同教育层次和学科的各个研究领域,但选题分布并不均衡。单就教材而言,本文统计的208种各类教材中,导论概论7种,语音发声25种,播音创作基础13种,朗读朗诵30种,播音文体业务5种,广播播音主持1种,电视播音主持3种,广播电视播音主持2种,新闻播音6种,口语、即兴口语5种,体育解说2种,配音8种,演播6种,播音主持心理学3种,作品赏析1种,主持导论概论通论15种, 各类主持34种,主持传播学1种,英语播音主持10种,粤语播音3种,综合28种,一些类别仍有较大的选题开发空间。专业编辑要善于挖掘各研究领域潜在的特色选题,比如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开设的“影视配音艺术”课程教学成果显著。当时,开设这门课的院校很少,我们抓住这一市场空白点,出版了这门课的教材,之后很多院校因为这本教材而开设这门课程,教材的销量逐年上涨。

如今,除了传媒院校,综合性大学、艺术院校、师范院校、外语院校、财经院校、体育院校等纷纷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越来越多播音主持专业硕士以上毕业生充实到教学岗位,还有很多拥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播音员、主持人参与或转移到教学工作中,这为专业出版提供了丰富的作者资源。编辑可以根据作者的特点引导他们进行教材或专著的写作。比如,《电视新闻播音主持教程》的作者仲梓源既有在江苏卫视担任八年新闻主播的经验,又有在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主讲电视新闻播音主持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编辑正是看到了作者的这些优势,主动向这位从未出过书的作者约稿。《电视新闻播音主持教程》出版后,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3.把握数字出版的机遇,开发多种形态的数字化产品

数字出版为播音主持专业出版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主要传授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的创作方法和规律,只有文字的播音主持专业教材必须配备具有较强专业示范能力的师资。很多院校师资水平有限,即使有教材,也不知该如何教学如何示范。出版多媒介数字化教材、搭建品牌教材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可以突破传统教材的局限性。

数字化教材可以做到文字与示范录音或节目视频同步,更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目前,播音主持数字化产品仅限于将文字内容平移到数字平台,出版者还需根据读者的需要,重新确定和设计出版物形态,生产出内容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的多媒介数字化教材。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播音系学生练声时,能够拿着轻便的手机边听示范边录音,更高效地掌握艺术语言的表达和使用规律。

搭建品牌教材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近年来,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规模迅速膨胀,但教育质量很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几家院校,很多跟风办学的院校师资力量十分薄弱。即使这些院校使用同样的教材,教学效果仍有巨大差距。如果依托品牌教材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将有助于提高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整体水平,提高播音主持后备人才的整体素质。

(赵欣,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播音主持编辑部主任)

注释:

① 张颂. 中国播音学发展简史[EB/OL]. 媒介研究在线期刊,2007(2). http:// sinoss. net/qikan/2011/0208/5798. html

② 张颂. 中国播音学发展简史[EB/OL]]. 媒介研究在线期刊,2007(2). http:// sinoss. net/qikan/2011/0208/5798. html

③ 张颂. 播音主持专业发展路径的思考——六十年“自强自信”杂感[A]. 播音主持艺术10[C].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2.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例10

二、播音主持艺术发展的趋向

研究播音主持艺术发展的趋向,既要紧紧抓住其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和由此产生出的基本特征,又要全方面、多角度来表明其表现形态。

1、“传与受”始终贯穿播音主持艺术生存和发展的规律。“传与受”是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基本矛盾。抓住这一矛盾运动规律,就抓住播音主持生存和发展的规律。“传与受”随着人类发展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现代社会,它在媒体安家。它用播音主持艺术创造解释自己,但它不会因为媒体的更迭而消亡,也不因为媒体、主持字面名称的消化而消失,今天叫播音员、主持人,明天叫传媒人、传达者,这些称谓都无关紧要。无论是广播、窄播,还是交互式传播,传的主动性和地位并没有改变,“传与受”这一矛盾的基本性质并没有改变。

2、“播音员”“主持人”界限缩小,趋于融合。这是因为上边所论述的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基本矛盾运动所致。“播音员”“主持人”的称谓都只是一个过程,其本质和最终结果都是“传播者”、“传播主体”或“创作者”。从未来发展来看,播音员和主持人所从事的创作活动越来越趋于一致。在播音中要编排、要交流、要主持,在主持时要传达、要报告、要播出。事业的发展,由因人设岗、因人论岗变为以岗定人、因事论人。关键不在于你叫播音员还是主持人,关键是看你从事的是否是播音主持艺术创作活动。未来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一专多能,由单一型变为复合型,“播音员”“主持人”实际的融合会在本世纪变为现实。

3、播音员、主持人部分脱离媒体,出现“制播分离”或部分“制播分离”现象。由于媒体增多、竞争的激烈、产业化的管理、市场化的运作,也由于传播的集团化、节目中心制,使得一些非新闻类播音员、主持人如娱乐、综艺节目、少儿、专题节目、体育、科技等的主持人首先脱离某个媒体,伴随节目独立走向市场,以便服务于更多的媒体。新闻节目的时效性、政治性决定了在未来的时间里,新闻播音员和新闻节目主持人仍然会就职于某个媒体。

4、播音员、主持人职业化程度加强。越是传播技术的现代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越是管理的产业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越是运作的市场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规范化,决定了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化。规范化程度越高,其职业化要求也就越高。只有职业化的高水平,才能在未来的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中具有适应力、竞争力和生命力。其规范性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作为广播电视等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职业道德、纪律、语言的规范(按照国家等级标准要求上岗,未来人机对话、人机互动、人机并用,信息化社会,科技含量高的广电等传媒会率先使用,到时,语言不规范难以工作),还包括评估体系标准的规范等等5、播音员、主持人管理的专业化、制度化程度提高。由于“制播分离”,一些播音员、主持人脱离媒体,走上社会,由于媒体对播音员、主持人要求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由于市场机制需要一个相同的管理标准,给人以平等竞争上岗的机会和权力,要求国家主管部门设立或委托专门委员会进行专业宏观管理,制定相关法规法纪,依法管理。其管理不仅仅是“有了任务、有了工作去做”,还应该包括主动的测试、评估、监控、审核等等。管理部门要制定各个等级的上岗标准,定期组织专业人员考核认定专业资格、水平,颁发相应证书,进行跟踪管理,定期抽查、考评。

6、中央、省、市电台、电视台等无论大台、小台,无论多媒、单媒,所有媒体的播音员、主持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由于传播信号上星、入网,都是面向全球播了,如收看省台已不仅仅是某省的观众,信号上星、入网,无论何地,有相应接受器的人都可收到。这就要求各级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都要具有国家意识,都应具备对内对外宣传的素质要求,要求各级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都要达到较高水平。播音员和主持人对媒体的依赖性越来越小,一些人也不能再靠着电台、电视台的光环生存了,要凭真本事,要在竞争中站住脚,脱颖而出。

7、播音员、主持人的素质会更高,适应力会更强,种类会更多,个性会更鲜明。这是因为:

(1)电台、电视台、网络等电子媒介相互融合,使得播音员、主持人不光能出声在电台主持,也能上镜在电视台主持:反之也有可能成立。

(2)节目分化越来越细,主持种类越来越多。如文艺节目主持,又可细分为综艺类、娱乐类等;少儿节目主持也可有讲述式、游戏式、表演式等多种。细化后岗位多了,可能会出现一人多岗,这更要求主持人的适应能力要强。

(3)由广播到窄播又到交互式传播,21世纪不光是信息社会,更是美学的世纪,既传播信息也要出精品。所以,要求主持人要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专业水平和能力,富有较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

8、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属性呈多质性,播音主持艺术学科的知识构成呈复合型。其创作既有再造性,也有创造性,是再造和创造的统一。从对其符号系统重新构建来看是创造,从对前一次创作过程创造后所形成的创作素材来看是再造。这创造和再造,有时交互进行,有时同时开展。由于其技术含量增多,其知识结构表现为以新闻、语言、艺术、技术为主要版块的集成,是各知识结构群的有机统一。

9、创作主体知识结构加大,技术含量增多,能力增强。创作主体具有多种功能,以播为主,采访编辑兼做;以节目为单元,广播电视兼播,对创作主体能力方面的要求更多。上述各方面情况的发展,条件的变化,使得创作主体要具有政治辨别力、敏锐观察力、现场反应力、转换应变力、快速记忆力、信息采集力、语言表达力、艺术审美力、技术操作力、策划创新力、节目制作力、市场竞争力、媒体适应力、心理承受力、整体驾驭力和综合调节力,这样才能把握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基本矛盾运动。在上述新的变化中,创作主体的创作主导地位没有变,依然是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创作主体作为党的宣传员、新闻工作者的身份没有变。创作主体运用规范化语言及副语言进行传播的手段没有变。尽管有数字机器参与,那只不过是语言的帮手、辅助而已,不能代替创作主体自身语言的表达。播音主持工作的性质没有变,播音主持的创造性在新的条件、新的形势下将更充分地显示和发挥出来。

10、播音主持创作依据节目稿件、音乐、画面、音响等要素,都在发生着不同层次的变化。节目的中心地位日益显现,人们的节目意识日益增强。部分节目脱离媒体而走向传媒市场;稿件形式的多样化,稿件体现形式的立体化,稿件有形和无形的弹性化;音乐、音响的电脑化、仿真化;画面图像的多维化、立体化等等,但是各种创作素材的创作依据地位没有变。、受众在新的时期,素质日益提高,审美能力日益增强,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多媒体、网络等由广播到窄播到交互式传播方式的形式,使其分类更细,其接收和反馈更为便利,越来越呈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但是受众的接收规律没有变,依然是物理—生理—心理的运动过程。民族审美心理没有变,受众者的地位也不因其主动性增强而改变。

三、如何面对未来

在21世纪的初期,我们已经看到了未来播音的样态特征,如前面所概括的:“变与不变的统一”。那些“变的因素”,给我们提出了挑战,同时又给我们提供了机遇和新的领域;那些“不变的因素”,为我们积累了经验,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如何运用这些经验的新的挑战。可见,面向未来,迎面而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有勇敢地迎接挑战,在不断地解决新的课题中发展和前进。

在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实践中,创作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里提出挑战主要是针对创作主体而言。迎接挑战,就是要求创作主体能够做到适应、优化和统一,即主动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优化内部要素的构成,使“变”与“不变”的因素在播音创作中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在新的天地里获得更大的发展。

在时代的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促进传媒的发展和变革中,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主体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更新观念,扩充现代知识结构,增强掌握和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和工具的能力,提高语言功力和语言表达水平。因为越是与机器结合,越要求语言的准确规范,提高运用变化了的创作素材进行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能力,进一步树立为受众服务意识,满足受众更

高的信息需求和审美追求。科技的发展、传媒的进步,已经把广播和电视、中央台和地方台的播音员都推到了一个平台上,形成了平等竞争的状态,这对广大播音主持艺术创作者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一大批真具水平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必将应运而生。他们以节目为单元,以播音为主业,做到既能播音又能主持,既能干广播播音又能干电视播音,既能采访又能编辑,既能创意策划又能制作节目,成为高素质的播音主持艺术工作的创造者。

在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的研究方面,要坚持正确导向,拓宽研究领域,紧密结合实践,服务传媒一线,总结历史经验,关注国际传媒,仅仅抓住规律,加强预测研究,组建研究梯队,活跃学术空气,开辟传媒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在播音主持艺术教育方面,要更新观念,加大改革力度,根据传媒一线对未来人才的需求,拓宽人才培养口径,提高人才培养规格,更新人才培养方法,注重学员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做到发挥特色与拓宽口径、强化基础的有机统一,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较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专多能的播音主持合格人才。

在未来发展的世界中,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受众始终需求有声语言的传播,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并不断以新的更加多样的形态呈现出来。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主体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创作要素的优化、“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必将使播音主持艺术创作进入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姚喜双,未来播音主持艺术的展望[J],语文建设,1996,6

[2]苏晓琼,播音艺术与主持艺术札谈[J]现代传播,1999,4

[3]苏晓琼,播音、主持艺术之我见[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