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音乐教师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0 15:07:52

音乐教师论文

音乐教师论文例1

2.将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四门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合而为一,成为《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目的旨在完成对于音乐作品创作完善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技巧的学习,而非培养一个作曲家。

3.新开设《外国民族音乐》等新型前沿课程,一方面获得对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主要体裁、形式、乐器、乐曲和音乐形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分析、鉴赏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明确人类音乐的多样性,人类音乐文化、音乐行为的普遍性。懂得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明确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特点和位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重将此课程与音乐理论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对比,突显出音乐世界的丰富与广博,大大提升了学生对于音乐观念的认识层次。

4.根据《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将中国、外国乐器演奏成为有选择的必修课程,即中外乐器必须各选择一件进行学习,目标是了解相应乐器的基本知识,赏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掌握乐器演奏的基本方法、基本技巧。

5.将原有的《音乐教学法》拓展为《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新课程属于音乐学科教育学的范畴,具有音乐教育基本理论与音乐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特点,可以更加系统、完善地引导本科教育专业学生适应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与新要求。

二、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积极意义

1.密切了学科关联的系统综合性。以《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课程为例,将以往《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理论整合,去除过于专业培养作曲家的艰深部分,充实与实际作品相联系、实践能力相适应的使用技巧。本课程在非试点院校没有开设,传统院校仍采用专业化而非实用化的四门课程、分别授课。

2.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协调统一性。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为例,将旧有的《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法》整合拓展为《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更加系统、完善地引导学生适应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与新要求。本课程在非试点院校没有开设,传统院校仍采用理论与实践相割裂的教学方式。

3.体现了与国际接轨的前沿性。以《外国民族音乐》课程为例,可以获得对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主要体裁、形式、乐器、乐曲和音乐形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分析、鉴赏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此类课程除以往在各大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及福建师范大学等院校全面系统开设形成了示范效应外,教育部试点院校也随之全面系统开设,除此之外的传统音乐学科学校开设尚不普遍且不够系统。

4.强调了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学适应性。以《中外乐器演奏》课程为例,了解掌握相应乐器的基本知识,赏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掌握乐器演奏的基本方法、基本技巧。适应当今中小学课外趣味活动建立军乐队、民乐队的实际能力需求。本课程在非试点院校一般只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且只针对某一类乐器。不具备普遍教育意义。

5.拓展了从欣赏到鉴赏的广泛性与专业性。针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各试点院校适时开设了《声乐名作与演唱赏析》《器乐名作与演奏赏析》两门课程,将以往《音乐名作欣赏》课程统一授课的方式打破,更具针对性与专业性,同时突出了对于学生演唱、演奏方式、状态的提升作用。这样的课程在以往有音乐学院系统有类似课程开设,如《歌剧艺术赏析》《弦乐艺术赏析》,但相较于前述的《声乐名作与演唱赏析》《器乐名作与演奏赏析》范围相对偏小,不够全面。

音乐教师论文例2

为了推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音乐师资,更好地为国民音乐教育服务,全面提高在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国家教育部于1999年开始举办了“比赛”。从1999年至2012年,历时14年共7届,地域遍及我国中、东、南、北几大区域,各届“比赛”都显现了不同的特征。与第一届相比,第二届比赛项目的设置紧紧围绕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特征,提倡和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更趋全面。第三届突出的特点是介入了学术研究,大赛期间召开了题为“钢琴伴奏教学与教材建设”和“音乐教育专业改革与建设论坛”两场学术研讨会,为大赛实践建构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第四届比赛项目主要围绕“高素质”音乐教师目标而设置,评委专家不仅对选手们的表现进行评选、评点和指导,还开办了专题讲座,导入了理论教育特色。第五届强调了通过选手以合作项目方式突出“师范性”特点;突出了对选手间接关联知识的评价,注重对选手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测试。第六届比赛开始有了更大的变化:参赛选手一律限定于本科生,大赛强调由中国教育部主办,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协办,其导向性、权威性非常明显。第七届“比赛”正值十召开,在新的形势下,大赛提出了更高标准的开赛目的。参赛54所院校中有26所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类)本科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学校。至此,“比赛”臻于圆满成熟,表现了目标明、规格高、地域广、影响大的特征,比赛系列成果实证了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卓越成就。

(二)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不足

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个别方面已进入瓶颈,主要表现为师资、生源、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毕业生出口质量提升等方面的问题。七届“比赛”都暴露出同样的问题,即优秀与落后的选手两极分化严重。出色的选手可以唱与弹融为一体,但不少的参赛同学却能唱不能弹、能弹不能唱,甚至还有既不能唱,也不能弹的。尤其是随机抽签曲目的考核,全部都来自于人教版的中小学教材,曲目难度系数并不高,节奏也不复杂,调式、调性多为C、F、G,但不少选手表现不佳。有的选手唱与弹不在一个调上,有的伴奏编配以一个和弦从头贯穿到尾。在150分的专业基础理论综合考试中,最高分的选手是138.5分,而最低分的选手却只有41分。比赛成绩呈现梯度,本身是正常的。但上述分差,明显超出正常范畴。分析悬殊成绩的背后,会发现那些在比赛中成绩遥遥领先的学生,所代表的学校总有一个共性———关注音乐专业本质特性,注重依从音乐教育特殊规律而施教。对他们的追踪调查也显示,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走入社会后也总是最为优秀突出的。

二、注重音乐教育的特性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

将艺术教育与一般学科教育性质等同划齐,是阻碍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大原因。高师音乐教育是集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必须遵从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

(一)高师音乐教育必须注重音乐学科的特殊本质

除了艺术的共性之外,音乐还具备三大特征:

1.表达的时间性。音乐首先是一种时间艺术,它可以用节奏、强弱、速度、旋律、和声、音色等手段,在乐器或声乐上进行组合,通过一段时间里营造的艺术效果在听觉上感染听众。所以,时间是度量音乐的基本尺度之一,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像音乐那样重视时间上的精妙配合。音乐的表现受制于时间,时间是音乐的主宰。音乐作品在一定时间里展开,时间结束艺术形象便随之而去。时间是实有形无的,音乐也是实有形无的。

2.传达的听觉性。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它是以声音作为基础的一门综合艺术。与绘画、文学等艺术相比,音乐的材料是声音,既不具有空间造型,也不具有语义符号,它是通过声音传递的旋律和节奏表现宇宙的物质世界和人类的情感世界。在众多艺术形式中,绘画、舞蹈、雕塑、戏剧、摄影、建筑等都是视觉艺术(舞蹈稍涉一些触觉),具备一种真实可见的直观感,其形象化特征可以通过视觉判断而准确甄别接受,音乐则是一种纯粹的听觉艺术。

3.感知的不确定性。音乐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获知的内容方面,音乐不同的旋律与节奏,会给不同的接受者传达不同的内容并起到不同的作用。这种感知形象的不确定性便是音乐在各艺术门类中最为特殊的个性。音乐是独一无二的声音的虚拟想象空间,具有非语义性,没有直观画面感,没有视觉空间,理解上也就更容易纷呈万象。时间上的严格制约、不可捉摸的无形的听觉、感知形象不易确定,音乐学科的这三大基本特征决定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特殊的教育模式,特殊的教育内容以及知识传授方面特殊的限定性。

(二)高师音乐教育必须遵循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特殊的教育方式和知识传授上的限定性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以下从形式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主客体的特殊性和课程设置的个别性三个方面分析探究。

1.形式内容的综合性

①内容的跨学科性。高师音乐教育首先跨音乐、教育两个大学科,同时又集文学、历史、心理等多重学科内容要素于一体,具有典型的跨学科特点。从事高师音乐教育的人,不但要精于本专业音乐,还必须熟悉教育,懂得心理,擅长文学、历史等其他综合知识。②形式的多样性。音乐除了专业理论以外,便是作品的创作和表演。音乐作品主要形式是声乐曲和器乐曲两大类。仅就声乐表演中的歌唱方法而言,就有通俗、美声、民族等演唱方法,这还不涉及演唱过程中情感表达、呼吸发声、咬字吐音等歌唱表演共性知识;器乐更复杂,高校里一个交响乐团或一个民乐团动辄就需要数十种乐器。无论是西方乐器还是民族乐器,常见常用的也总有一二十种。一个音乐教育专业高校生学习的专业技能,除了声乐外,还必须掌握钢琴和至少1至2样的中西任选乐器。③技术的艰深性。要熟练掌握歌唱方法和1至2门乐器的演奏方法具有相当的难度,如果不是童子功,仅在大学四年内要求学会钢琴和1-2门其他中西乐器,并要达到一定水平,其艰难可以想象。知识层面的“深”和“广”,加之技术层面的“难”和“精”,提高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对入学对象的招收要求。

2.教学主客体的特殊性

①特殊的教学实施主体。鉴于音乐教育的跨学科性综合性,除了有相应的各类课程师资构建外,还要求每一位教师具备丰富的学识,而且,在教书的同时更要育人[1]。按这个标准,高师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②特殊的教学客体对象。高师音乐教育学生队伍也是一个很特别的群体,除要完成沉重的专业学习任务外,还必须在短短的四年里夯实其他必要的知识。在读期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群体除了承受来自异乎其他专业的特别压力外,还要承担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就业竞争压力。

3.课程设置的个别性

除了理论大课设置之外,高师音乐教育还有钢琴、器乐等许多各类专业小课。大课可以由30-50人开设定班,进行集体形式授课;各类专业小课则需要按照师生比1比1、1比2、1比5、1比10,甚至1比更多的方式授课。小课授课种类繁多、所占课时多、知识要求细、技术要求高。以1节课40分钟为例,师生比在1对2以上该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以保证有效传授知识内容;如何科学地将专业程度较为一致的学生列为同一节课授课对象;传授内容多少;教学时数要求;年级高低限制等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都与课程设置密切关联。随着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建设与改革,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已成为重点改革对象。哪些该列为必修课,哪些该列为选修课;专业课所占学时多少,怎样科学安排公共课课时;怎样合理调整选修课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根据专业特征而精心处理。高师音乐教育从形式到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主客体的特殊性和课程设置的个别性都给该学科的教育界定了自身的特殊规律[2]。若不遵循这些特殊的规律实施教学,其后果是严重的,这也是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改革遭遇主要障碍的关键原因所在。

三、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必须坚持三个“不一样”

遵从音乐学科个性规律以实施教学环节是目前改革高师音乐教育之关键。为此,要坚持做到三个“不一样”。

(一)坚持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不一样

各专门音乐高校和各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均有不同的培养方案。对应“比赛”成绩悬殊的学校,我们看到不一样的培养方案。这些方案决定了所培养学生的“入世”能力。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3]但对照一下各高校据此所做的培养方案和设置的课程,就不难发现课程设置与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的错位。在学时与课程内容难以调和的情况下,坚持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不一样”势在必行。高校音乐教育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首先应与中小学音乐教育需求联系在一起,凡与后续毕业就业工作要求关联不大的课程尽可删去,以免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学生工作后的需要严重脱节;同时要兼顾音乐专业大量耗时的特殊性而考虑减免或合并某些课程;还要兼顾音乐专业的综合性质而增设某些必需的关联课程。我们随时要想到:我们培养的对象是未来的音乐教师,需要广博的理论知识和示范的动手动口能力。

(二)坚持师资队伍的要求和结构不一样

1.更新教育理念,加强综合能力,注重精神养成。高师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渠道。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多方面综合水平的提高与品格修养的完善,是高师音乐教育师资应该着力打造的三个方面。当今中小学音乐教育主要问题在于教师音乐专业知识不全面、知识结构失衡;教学热情不足,专业基本技能和教学技能参差不齐;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普及程度不够;教育的专业化倾向违背了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律等等。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解决。首先,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改换理念,准确认知师范性的标准。在高校,一般重教师讲授而轻学生主动参与;重技能训练而轻鉴赏与理解;重教学结果而轻教学过程的愉悦;重课程的辅德内涵而轻审美价值。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专业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具备新的教育观念,再不能把音乐教育仅仅当成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去对待。其次,建构更为严格的教师考核考评制度,督促其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由于音乐专业的特殊性,部分教师文化知识积淀不够宽厚,所以要因势利导将教师的热情充分发挥到教学和科研上。认真考核考评每一位在职教师,让他们随时养成对思想品行、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进行总结与思考的好习惯。

2.根据课程内容合理设置并固定师资结构。一个常规建制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该专门设置几个跨学科的教师岗位。比如,与声乐、歌词创作和鉴赏专业必修课配套设置的专业发展选修课“汉语语音”,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四个部分中的第一个部分内容的展开;“歌词创作与鉴赏”专业选修课大量涉及中国文学史和文学创作知识;“艺术概论”必修课大部分离不开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概论”知识;“戏剧欣赏”选修课更是紧密结合了元明清和现当代戏曲文学知识。同样,音乐之于心理,音乐之于舞蹈,音乐之于表演,音乐之于传媒的相关性都需要大大加强。

音乐教师论文例3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各行业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引发社会的深度变革。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应用于音乐教育中,对音乐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积极研究信息环境下,师范音乐教育的创新改革发展之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传统师范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大班教学针对性不强

在师范音乐教育中,教学模式相对单一,缺乏创新,这是影响师范音乐教育发展重要原因。比如,在和声、复调、曲式等专业内容教学中,基本采用的是说教式理论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很难使学生真正弄明白相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学习之后,对音乐如何创作,如何进行演唱,如果配器内容等依然是一知半解。这种方式,学生被动地听讲,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在师范音乐教育中是实施的是大班授课的模式。一个教师需要面对几十个学生。而音乐学科的学习难度较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班授课的方式,教师没有时间解决学生的个体问题,课堂针对性不强,也影响到师范音乐教学效果的提升。

2、教学手段单一

长期以来,师范音乐教育的教学手段,教学凭借是相对单一的。在教学中,所凭借的只是简单地钢琴和五线谱黑板。教学手段的单一使学生很难准确把握音色、音高、节奏等内容,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也不够深刻,实践教学效果更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手段,效果不理想。比如,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的主要媒介是钢琴,这种传统的单一的手段,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也很难形象直观地对音乐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学生的相关技能也很难得到培养。教学手段的单一影响到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到音乐教育的效果。

3、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脱节

音乐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在教学中,单凭教师的口头传授音乐知识的方式,学生很难于有效理解相关知识,学生在实践中也很难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应用。要实现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必须要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边学习理论,便进行操作练习,这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学生的各种音乐技能才能得到培养。但目前,师范音乐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较为普遍,这种现象,就制约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信息环境下师范音乐教学改革策略

1、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在音乐家学中应用的突出作用

信息环境下,师范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要求教师能够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音乐教育中应用的作用。教师要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教学的兴趣,这样,才能真正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发展。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当排斥,这种态度是不对的。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传统的音乐知识的传授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博的音乐信息。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情境的有效创设,可以创造出一种逼真的音乐环境,有效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有效化解音乐教育难点内容,使音乐教育更具活力与生机。比如,在教学中,通过音乐软件,可以向学生拆分展示谱例中的任何一处需要讲解的地方,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任一节怕的内容进行教学。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把一部复杂的音乐作品,通过简单的电脑输入,就可以剥离出任何一个声部,任何一种乐器,供学进行专项倾听、理解与分析,使学生对所应用的作曲和配器手法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师范音乐教育内容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升教育的效果。作为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积极作用,能够更新理念,树立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推动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2、构建高效的信息化音乐教学环境

在信息环境下进行师范音乐教育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构建高效的信息化音乐教学环境。要合理配置各种软硬件设备,以保障音乐信息化教育教学的需要。具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环境建设工作:第一,要构建多媒体音乐教室。多媒体教室的功用是多方面的,比如,可以把音乐教学中所需要的文字、图像、乐谱等内容通过计算机进行投影,生动形象地展示相关教育内容。可以实现有声有色音乐课教学。可以通过摄像机拍摄教师的范奏,根据学生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等等。构建多媒体教室对于实现音乐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二,要构建数码钢琴教室。要配置学生用数码钢琴,教室用琴,电脑辅助教学系统,视频辅助系统,音频系统、摄像机等等音乐教学软件。数码钢琴教室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效提升学生的合奏能力和钢琴即兴演奏的能力。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教师可以任意监听某一学生的演奏情况,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可以在自己的钢琴上为学生做示范。指定学生听某一个或者是某一组学生的演奏情况,等等。通过数码钢琴教室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钢琴演奏的能力。第三,要构建多媒体音乐网络教室。在普通计算机教室联网后,安装相应的计算机音乐器材和音乐教学软件就可以构建多媒体音乐网络教室。这种教室的构建对于提升音乐教学效果的积极促进作用也是显著的。在多媒体音乐网络教室中,教师可以把自己屏幕上的内容或者是某学生屏幕上内容展示出来,适时进行演示,供学生借鉴。教室可以监视学生的操作过程,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这种网络教室为学生布置作业,演示作业。可以安排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通过互联网有效丰富教学资源,分享教学资源等等。通多媒体音乐教室可以实现师生的有效交流。对于提升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3、加大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培训工作

师范音乐教育的有效发展必须要依靠优秀对教师队伍,在信息化环境下,要加大教师的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培训工作。要通过培训,使教师不仅掌握扎实的音乐专业基础知识,掌握音乐教育知识技能,还要使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成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培养优秀的教师,才能保障师范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

作者:黄薇 单位:江西省崇仁师范学校

音乐教师论文例4

二、教学模式改革方式

通过上文对于现有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现状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现有的师范院校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于人才的教学模式定位不准确,对于音乐相关专业知识教学不到位,令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能适应教学讲堂,不能与学生进行基本互动,如此,我们探讨一下其未来的改革方向。

(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师范院校来说,其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提高学生自身的音乐水平和传授相关的教学知识,将学生培养成专业性的音乐教育者。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之外,还需要在教学中适当插入实践,对于教育工作进行探讨,对于音乐相关教学知识进行理论展示,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体验,这样对于其之后走向教育教学岗位有着极大的帮助。在实践方面,需要教师定期的进行音乐专业的教学演练,令学生对于课堂的体验能力增强,保证适应教育工作的岗位,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教学模式,还能够加入自身的理论知识,丰富一场教育教学课堂。

(二)优化课程设置

对于学校来说,其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现了其基本的教学模式。其开设的基本课程,需要能够保证学生对于基本专业知识的需求,在这样的基础上面,进行课程的扩展优化,令课程方向能够向多个方面延伸,保证知识教育结构的合理性。对于师范院校来说,其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将教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学生进行传授,所以在课程设置上面,需要保证学生能够在基本课堂上面学习到从事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素质,不仅要完善自身,还要对教学过程中的周围环境进行观察,加强对学生的感染带动能力,完成一堂生动有趣的音乐教学。学校应当从不同的角度对于学生进行认识,突出教学中的特色专业,令学生的学习中将技能的学习和利用结合。在考试方面,将一定的考试科目设置为考察科目,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进行打分,不要一味的追求理论上的高分,要保证其接受实践的检验。

(三)改进学校教育质量

作为师范院校,对于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将会一定程度的影响中国未来的音乐发展,所以严格的控制学校的教学质量,就成为了当前师范院校最为重要的改革方面。在减小了学生数量之后,就能够为教师创造较为合理的教学时间,令其能够有较多的时间来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准备或者进行进修来丰富自身的音乐知识,探究改善未来的教学模式。除了教师之外,学校对于自身硬件的要求也需要提高,作为音乐教育专业,对于教学中需要利用的器材、音乐专业乐器的购买和改善,能够保证学生在练习使用的时候,得到更好的体验,能够更加合理的进行器材的利用,未来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可以更加熟练。总而言之,在改进教学质量方面,学校的硬件和软件都需要进行测评之后进行完善,达到师范院校的基本教学目标,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学生享有更加高端的教育,能够深刻理解和学习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还能够提升学校自身的水平,令其得到合理的提升发展。

音乐教师论文例5

二、整体思维对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性

整体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与方法论,它渗透于人们认识事物的方方面面。由于高师音乐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因而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当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不断培养和增强整体性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声乐整体性思维就是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联系的、矛盾的和全面的观点来思考和认识高师声乐教学。首先,整体性思维是实现高师声乐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整体性思维要求高师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技能技巧方面的培养,而且还必须以整体性思维对声乐教学进行整体的把握。对声乐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必须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和传授哪些文化知识,以及需要借助的各种教学资源,都应该有一个宏观的把握。第二,声乐整体性思维有助于提高高师学生的歌唱水平与歌唱能力。高师声乐整体思维教学方法,不仅针对声乐的发声技能技巧,还包括声乐演唱的整体结构、情感表达和艺术形象等全面的把握,通过运用整体思维教学法,能够帮助提高学生对歌唱气息和共鸣的控制、字正腔圆的把握、音色的锤炼以及艺术表现能力等,同时训练和强化学生对声乐演唱艺术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等方面的心理能力。第三,高师声乐整体性思维教学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培养一个声乐表演者和音乐教育者成功的关键。一个人只有对音乐有良好的心理感受,才能表达出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内在美,才能唤起观众的审美感受。声乐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不仅要对音色、音准、音质等音乐基础和思维进行训练,同时还要对学生不断接受外界文化和环境的熏陶,在声乐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修养。

三、整体思维以审美教育为根本

整体性思维要求高师声乐教学必须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从而达到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目的。总的来说,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与训练是整个高师音乐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就无法顺利完成各种声乐艺术作品的歌唱活动,当然更无法感受和表现声乐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各种丰富的思想情感,无法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因而,高师声乐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对声音的驾驭能力。在高师声乐教学当中,声乐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声乐教学不能进行单纯的专业知识传授和机械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应该将教学的重点由枯燥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转变成激发学生内在的审美需求。因而,声乐教学必须将每个知识的概念和技能要点与它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意义结合起来,通过内涵不断吸引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追求,在对美的感受和追求的同时,也获得专业技能和知识的提升。首先,高师声乐教学必须以美育为其根本,在进行发声基础训练过程当中,要将抽象、枯燥的声乐概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声音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声乐的乐趣和美好,以更为轻松的方式学习声乐。因为,形象性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特征,声乐教学必须借助于音乐的声态、情态、形态和动态这些具体可感的音乐形象来启发和感染学生;第二,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认识能力、接受能力、知识结构、心理特征以及生理条件来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及教学目标。声乐教学中,对技能技巧的训练不能要求过急过高,必须经过反复练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第三,声乐的学习应该是愉悦的,对声乐知识的了解和技能的掌握都必须最大限度地体现美育的基本精神,让学生主动参与,切实体会到声乐艺术的魅力,从中获得声乐艺术美的享受和愉悦。声乐教学中,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是师生之间的和谐情歌交流。师生之间必须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关系,教师必须将情感的纽带抛向学生,沟通彼此的情感体验,创造最佳的审美情境。

四、整体思维必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综合型的音乐教育专门人才。教学内容既包括培养学生的演唱和表演能力,还包括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教学能力以及处理分析作品理解作品的能力。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才能真正体现高师音乐专业“师范性”的特性。首先,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这是高师音乐专业与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的最重要的区别。高师声乐教学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和表演能力,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传授。在声乐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相互听课、相互观摩教学,逐渐掌握声乐教学的方法。在掌握一定声乐演唱和表演技能,形成科学的声乐概念之后,可以开设声乐教学理论实践课程。在声乐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学生轮流扮演教师为其他同学上课,最后由声乐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师生共同讨论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第二,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处理音乐作品的能力。高师音乐专业所培养的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因而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并且具备较高的理解、分析和处理音乐作品的能力。当前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还比较欠缺这方面的能力。音乐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形式。中小学声乐课、音乐欣赏以及课外辅导都要求音乐教师具备理解、分析和处理作品的能力。作品的文化内涵、时代背景、曲式结构、歌词内容、音乐风格、人物性格、演唱的音色、力度速度、情感要求、和弦配置、音乐伴奏等方面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最后,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艺术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和表演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有效的手段与途径。学校和声乐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艺术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教师和学生演唱会,可以独唱、对唱,还可以组织编排重唱、合唱等。学校内部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各种声乐比赛,鼓励学生走上舞台,增加学生的表演机会。

音乐教师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06-01

一、高师音乐教学的现状剖析

我国高师音乐教学是我国音乐教育中的主要支撑力量,经过长期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的高师民族音乐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师的教育观念及素质结构、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单一、对传统文化融入不足、多元音乐文化意识浅显等弊端。大多数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们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下进行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协作和共同解决问题的互动性,民族音乐课变得较为单调、枯燥、乏味。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音乐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极不平衡,以钢琴、声乐、中西器乐和综合音乐理论教师为主,专职民族音乐教师很少,学科队伍师资匮乏,重技轻艺,重西轻中。作为教学主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很少,或者手段简单,欠科学性,这与当下教育部门所呼吁倡导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科学教育理念相违背。种种现象,无疑会制约着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发展和民族传统文化的进步发扬,作为基础音乐课程的民族音乐课程教学能效如果滞后,其它的音乐技能和理论知识掌握再深亦是缺憾。因此在现阶段,我国高师音乐教学中需要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融入,通过对民族音乐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促进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转变,调整高师音乐教学的结构,构建科学的、完善的、合理的高师音乐教学体系。

二、高师音乐教学与文化的结合

教育部最新的《指导纲要》中明确强调:提倡学科知识的综合,注意音乐与文化相结合。应该贯穿“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中的文化”的理念和方法,以利于理解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和音乐在文化整体中的位置和特点。使高师音乐教育在突出师范性的同时还能传播和创新民族音乐文化,为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所有的音乐课程尤其是民族音乐课的内容需要向横向拓展,寻找与其它知识领域的切合点。可以考虑在教学中增加不同地域风格的现代创作音乐的介绍,内容涉及艺术歌曲、群众歌曲、流行歌曲和器乐作品。特别是运用民族音乐元素创作的流行歌曲、或具有流行音乐外观形式的民族音乐的介入,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到民族音乐其实无所不在,离我们并不遥远。这种由导入,渐进趋近的方式,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事半功倍之效,逐渐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并在此过程中树立起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高师音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的建议和对策

在观念上要树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观念。把民族音乐放在第一位,扭转重视西洋音乐轻视民族音乐的观念。在声乐、器乐、音乐理论等课程中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向学生灌输我国的传统的音乐文化,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比较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尽可能多的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音乐工作者。其次要大力培养和引进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人才,培养一批传承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增强和提高承担民族音乐教学的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切实提高民族音乐教育效果和质量。再次,调整民族音乐教学的结构。特别是在声乐教学中要充分吸收民族音乐中合理的发声技巧,加大声乐演唱中的民歌曲目;在乐理教学中要加大民族调式理论和民族音阶理论教学;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增添优秀民族曲目;在器乐教学中设置民族器乐的教学。

对民族音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要遵循四个原则:第一,促进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加强民族音乐的唱奏能力与民族音乐文化视野的统一。要求学生既能掌握所唱奏曲目,又能对所掌握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作理论性系统性的表述,按照民族音乐学的观点,“既知道是什么,又知道为什么”。第二,提高学生的审美内涵,坚持严密的技术结构和深层审美内涵的统一。要求学生以娴熟的技巧准确掌握曲目所固有的形态结构,并能对该形态所表达的深层审美意蕴有深刻独到的感悟。第三,知识技能的素质和数量的统一。一方面要求学生准确、到位,并有较高文化品位地掌握唱奏风格,又要对所要掌握曲目的量有硬性要求。第四,传统的系统性和个人的创造性。既要求学生对传统的音乐艺术成果有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以保证个性创造力的发展。

音乐教师论文例7

宋代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在他的《冬夜读书示子律》中写道:“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为了在当前和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各国都采取措施,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比以往更加注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在音乐教育中,对具有音乐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的培养,受到了普遍的关注。而且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是今后要走上中小学讲台的音乐教师,所以在高等师范院校大力开展实践教育和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使我们的毕业生更好的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求,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也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中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课题。

一、高校音乐实践的主要包含内容

实践是通过改造客观对象来满足主观需要,在对象世界实现主观目的的一种对象化的活动。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都需要一定的音乐实践活动予以表现和检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专业水平和综合修养。在音乐实践中,大致可以分为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两大方面。课内实践活动包含教育实习、学分音乐实践等。课外音乐实践主要是一些校内外节目的编排、策划、演出等。如果说,在一般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主要是对教师所传授的基本音乐知识和技能进行吸收和掌握的话,那么音乐实践活动则是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深化和提高。没有严格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艺术实践活动便失去了依托和根基。而适度、正常、健康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本身就是对音乐课堂教学情况的检验和考查,对教学工作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通过让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可以启发、激励、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弥补课程学习的不足,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增强创新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音乐实践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审美体验

人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与了解,来源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直接经验,即通过自身的实践所取得的认识;另一种是间接经验,也是就通过书本和向他人学习得到的知识。具体到音乐教育中,我们从教师那里学来的知识和感受,就是间接经验,为了将这种间接转化为直接,就需要一个平台和载体,音乐实践活动无疑就是最佳的选择。例如我们对于一些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通过欣赏,掌握了其大致的艺术特征,但是如果能够深入到这些民间音乐的发源地进行采风,则可以更好的感受到这些音乐所特有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精神,让我们在认识上有一种本质的提高。又如我们对于《黄河大合唱》的欣赏,之前只觉得这部合唱曲气势宏伟,富于激情,但是只有我们真正演唱它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被歌曲传递出来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所感染。这种审美感受,或者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或者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加深了一个层次。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音乐实践,来亲自感受各种不同的审美体验,这对于个人情感的丰富,以及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前提性的基础条件。

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21世纪,创新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音乐实践对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有着诸多的益处。在音乐实践中,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都是一种创新。也就是说,音乐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创造力的过程。在音乐实践中,宽松和谐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加入的冲动,愿意在这个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情的展示自我,当他们对活动有着高涨的热情时,思维便处于高度积极的状态,帮助学生深入的钻研,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以此为推动、探求更好的方式和方法,获得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群体合作能力

音乐是一门合作的艺术,很多音乐活动的开展,只靠一个人是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很多人、很多部门通力合作,才能予以完美的展现。学生们正是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锻炼了个人的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理解了相互尊重的必要性,学会了与他人的合作,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一场演出的举办,从场地的选择,到节目的设置;从人员的调配,到演出器材的提供,整个过程都要在大家的合作下,才能顺利地完成,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这个演出都难以进行下去,每个同学都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也欣喜的看到了自己的对于这个临时集体的贡献,更在彼此的合作中建立了友谊,加深了理解。这种群体合作精神,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是尤为需要的。

三、音乐教育中开展音乐实践的思考和建议

1。课堂实践——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

要想切实培养高师音乐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对现有的课程和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首先在课程的开设上,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及时的增补一些必修或者选修课程,供同学们进行选择。例如当今方兴未艾的音乐治疗学,很多有志于从事这类相关职业的同学,却因为没有合适的学习渠道,不得不放弃,如果学校能够组织有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师为同学们讲课,或者针对同学们的学习意愿,主动地提供一些学习的渠道,那么学生们也就多了一个实践的机会。其次是在课程的设置上,不单是音乐系,几乎所有的师范类高校都将实践类课程放在了大四这一年,但是大四临近毕业,很多同学或者忙于找工作,或者忙于考研,缺少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实践类课程的学习。同时,仅仅靠大四一个学期的突击学习,也难有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建议能够在整个大学阶段中,用各种形式,持续贯穿的进行实践类教育,不一定都集中在大四进行。诸如对音乐教师职业的要求的学习、师范类音乐毕业生的主要择业等等,都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穿插进行。再次是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校园内的音乐活动,本身就是音乐课程的一部分,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大舞台,让学生们亲身投入到这些活动中来,能够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课外实践——搭建各类音乐实践平台

音乐教师论文例8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实施的改革

(一)确定高师音乐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第一,要以实现音乐课程价值为目标。这也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要求。第二,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音乐教育就是为了培养文化人,必须在文化背景下建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第三,文化制约着音乐。音乐艺术是最强有力的方式,去探索、体验有着共同主观特征的群体生活感觉与体验。每一个人的感觉都是以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的,世界上的音乐讯在多种风格,就是因为每一种文化对世界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体会。

(二)音乐教育与非音乐教育的协调和统一。艺术的价值体现就是非艺术的价值。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非音乐教育。音乐艺术的价值是在音乐技能和艺术修养的结合下体现出来的,也可以说音乐教育是建立在音乐专业技能培养基础之上的非音乐教育,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展现音乐教育和非音乐教育的对立性和统一性。首先,淡化了非音乐教育,过度强调音乐教育,也就是说只单方面的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方式是不符合高师音乐教育大纲的。其次,淡化音乐教育,过度强调非音乐教育,也就是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的人才,只有深入音乐领域,拥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和音乐表演,才可以担任基础音乐教学工作。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没有固定,而且也是开发思维的最后时期,他们有能力去开拓自己的想象力,有针对性和行动力。让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影视、广告音乐带入课堂。高校在进行真实的教学时,将流行音乐、影视音乐以及广告音乐放到课堂当中,使大学生感觉到老师比较重视其兴趣爱好,并且可以很亲近的融入到其学习中和生活中,共同进行讨论,气氛比较和谐,能够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感情。这也是激发其学习音乐的有效渠道以及有效方法。音乐教育中,是依靠音乐教师来传播美的,可见提高音乐教师的音乐美学修养以及内在素养等综合素质,能够为学生在音乐教育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音乐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更要传递给学生怎样用审美的眼光来对音乐产生认知。世界各地的音乐教育都对音乐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新的音乐教育方法和理念将新的课标和要求传递给学生,实现培育高品位学生的目的,大程度提高学生的素质。

音乐教师论文例9

近年来,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化的职业已经被人们所重视,“自我更新”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源泉。教师除了具备传统所界定的专业特性(诸如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必要的教学技能等)之外,还必须拥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通过较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反思实践对教育理论进行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由此,行动研究诞生了。

行动研究起源于30年代的美国,其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Lewin)提出的。他的理论核心是提倡实践者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实地研究,在与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合作中解决社会问题。将行动研究应用于教育并作出明确定义的是凯米斯(Kemmis,1998),他认为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在教育行动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并且以自身作为研究焦点,兼任着“职业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当前,我国音乐学科的教育研究基础较为薄弱,提倡音乐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对音乐学科发展与音乐教师成长都是极其有益的。

一、音乐教师行动研究的价值

1.行动研究将改善长期以来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状况,有助于音乐教育学的理论发展

在传统的研究范式中,研究者与实践者往往是分离的,这种分离使得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各自拥有独立的话语。两者的界限造成许多研究理论由于“隔靴搔痒”无法解决实践者的具体问题;而实践者又常常苦于没有理论的支持显得“盲人摸象”。以我国普通学校音乐学科研究为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经历了从音乐教学法到音乐教学论的飞跃后,如今已从音乐学与教育学基础理论中脱离出来,成为依托于音乐教育实践基础之上,研究音乐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音乐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对人与音乐之间的关系问题和音乐教授与音乐学习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它们相互的内在联系与发展变化过程进行揭示、说明和预测。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指导实践,然而理论研究却常常是落后于实践的。这是因为,通常从事音乐教育研究的人员都是专家、学者或专职研究人员,尽管他们普遍理论素养较高,同时又具备研究设备、技术、时间及财力等的充分保障,但毕竟由于对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普通学校教育活动缺乏深入的探究,以至于常常用超乎音乐教育现象的理想化认识来指导实践,这种书斋式研究形成的理论相对于更为复杂的音乐教育实践,无论是解释功能、批判功能还是预测功能都显得缺乏应有的针对性,使广大的音乐教师大多是借助自身的经验而不是理论来观照自己的教学行为。

音乐教育理论必须敢于直面实践,这是音乐教育研究能够得以顺利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因此,研究方式的扩展与改变是必要的,由音乐教师直接参与的行动研究将会为音乐教育理论注入新的话语,对音乐教育理论的完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行动研究是促成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根本途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哲学解释学、后结构主义等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传统的“经验型教师”已逐渐受到“反思型教师”的挑战。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反思型教师能够以开放的姿态看待事物,能够不断地对教学进行思考,对专业结构进行更新。他们关注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又是教育理论的思考者与建构者。音乐艺术本身具有“个性化”与“形态化”的感性特点,因此音乐学习与教授也离不开个体的独特感受性,这种独特的内涵是音乐学科的灵魂。音乐学科研究所涵盖的面甚广,无论是音乐艺术规律还是学生的音乐能力发展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差异性等特点。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能够针对自身教学环境中的学生全体或个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检验、调整、积累音乐教学经验,在反思与总结中使自身的教学更趋向于合理,这对音乐教师的成长是极其有利的。

行动研究并不仅仅是经验总结,虽然在行动研究中教师获得的理论不同于专家的学术理论,但它是反映教师个人实践愿望的一种实践知识,在研究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必然会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专家的学术理论,重要的是这些理论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以重构的方式进入教师个人的经验之中,最终形成的是一种服务于实践的理论,可见它的应用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倡导和鼓励行动研究能够使音乐教师自信地迈进教育科研的殿堂,提高他们的音乐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对促成音乐教师向“专业化”发展成为终身的学习者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音乐教师行动研究的范式

教育行动研究并不存在着统一的范式,美国学者温特认为行动研究的关键过程可以用三个词来表达:“观察”、“反思”和“运用”。对音乐教师而言,它的基本框架在于:

1.提出问题

这是行动研究的起点,音乐教师关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特定问题,并从课程、学生、教师本身等方面收集有关的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自述与回忆、轶事记录、各种检查表、问卷、访谈等,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象资料等等。

2.分析问题

音乐教师通过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对问题予以界定,诊断其原因,确定问题的范围,挖掘问题背后所涉及的诸多因素,以期对问题的本质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3.确立假设

明确问题以后,音乐教师开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通过请教理论工作者或阅读专业书籍、文献资料等途径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以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寻找信息的活动是自我定向式的,其结果有助于音乐教师形成新的、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4.验证假设

考虑了每种行动方案的可能效果后,音乐教师就着手试行某一个解决方案,并在试行之后仍要不断地搜集各种资料或证据,以检验假设,改进现状。在检验过程中,音乐教师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经验,当这种行动过程再次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行动研究的循环。

三、音乐教师行动研究需注意的问题

1.外控与自主

从政策和制度的层面上说,现行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大多是“外控式”的。即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术机构策划或制定,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以及规范性和权威性。另外长期以来音乐学科在学校中地位不尽人意,使许多音乐教师缺乏学科行动研究的热情,仅把教学工作定位于按教育理念操作的熟练工,自主性、反思探索的动机与投入感较差。

2.结果与过程

从科研导向上来看,音乐教学研究往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许多教师把教育行动研究等同于“写论文”,认为研究主要是靠“文笔”的功夫。事实上,所有的理论都不是“写”出来的,它必须经过研究的每一个过程,通过行动的观察、思考、总结、提炼,是“研究”出来的。这一艰苦的探索过程在教育研究中经常被省略或敷衍,以至于不少音乐教育论文观点雷同,缺少个性亮点。另外由于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不少音乐教师急于求成,把局部经验任意拔高,盲目构建理论框架。这些都使音乐教学研究无法真正深入,使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3.个体与合作

音乐学科在普通学校属于小学科,在校音乐教师一般仅为1、2名,势单力薄,少有机会能够分享群体的智慧。教育研究需要个人的反思和探索,也需要同行间甚至非同行间的相互启发。因此,采用横向与纵向的联合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横向上,可以在有共同研究方向和志趣的学校和教师之间形成合作关系,随时定期进行交流,共同提高研究能力。纵向上,可以邀请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联合研究更身层次的课题或进行理论的总结与提炼。

音乐教师论文例10

二、更新高师音乐教育观念,改变音乐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大多数院校大都喜欢采取“欧化式”音乐教学方式,即便是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课时设置等方面也均按照“欧化式”音乐教学来进行规划和设计,这极大制约了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因此,在新课标下,高等师范院校必须要转变音乐教育观念,彻底改变与音乐专业院校采取相同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错误观念,从课程设置、课时设置、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变革,从而逐渐扭转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重西轻中”的音乐教学思想和观念,也可以避免音乐教学过度局限于技术层面。另外,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需要加强学生音乐教育能力的培养,在音乐理论、器乐以及声乐等相关音乐课程方面重点增加一些与民族音乐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从而不断向学生灌输民族音乐相关的知识和概念,同时音乐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比较中西音乐文化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使他们深切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作为一名合格的基层音乐教育者,就必须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的真谛和精髓,并熟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的有效手段,同时需要促使学生在了解民族音乐的过程中逐渐爱上民族音乐,从而促使他们自主参与到民族音乐的学习和宣传中来。

三、强化课程计划设置,调整教学内容

正如上述所述,当前民族音乐教育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所占的比例有限,所以开展的课时也比较少。因此,为了加大民族音乐教育的力度,相关教育部门需要根据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具体的开展情况来采取合理的管理办法或者指定相关的管理政策来对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进行行政干预的硬性管理方式,从而使音乐教育可以应对当前教育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标准,确保民族音乐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可以占据一席之地,不断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高等师范院校还需要适当调整音乐教学内容,比如在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的教学中,需要加强音阶理论和民族调式的教学力度等。这种将与民族风格相关的曲目或歌曲渗透到视唱练耳训练中可以在提高学生视唱技能的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民族词汇,深化他们对于民族音乐的理解和认识,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民族音乐创作能力;在和声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加强和声配置以及民族调式的训练和分析,有助于学生熟悉和掌握民族和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在歌曲做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民族曲式写作教学和民族曲式内容教学,从而不断强化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知识的记忆;在键盘和和声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入民族风格创作曲目的学习,还需要加强民歌改编等学习内容。另外,除了讲解西欧式音乐教学中的“ABA”单三部曲式的充分、展开和对比外,还需要加入我国民族音乐的联曲体、循环体和多段体等曲式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