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民间美术模板(10篇)

时间:2022-09-17 20:22:50

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例1

中国民间美术是源起中国早期传统文化和民俗社会土壤之中的大河;经过数千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习俗文化汇集,形成许多支脉,一直奔腾不息;显示了中国明间美术的勃勃生机。

中国民间美术,门类繁多,不胜枚举。下文只列举几项群体性最强、地域性分布广泛、生活中常见的民间美术形态。以中国劳动妇女为主体创造的剪纸、以男性为主体的民间艺人创造的皮影、木板年画、傩面具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有的“农民画”万例。

第一,明间剪纸。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中,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性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和最具代表性的美术形态之一。民间剪纸是中国本原哲学的文化载体,它全方位地表现民俗文化之中。其中有民居的剪纸窗花、炕围花、窑顶花、图腾门神等;生活用具中的缸花、翁花和民瓷剪纸等;服饰中的刺绣、帽花、鞋花、枕花和肚兜花等;婚丧寿诞中,寓意娃娃由图腾母体诞生的虎枕、娃枕、鱼枕剪纸;婚俗中寓意子孙繁衍的阴阳相交的“阴阳鱼”“鱼咬连”“连里生子”剪纸;丧俗丧葬中寓意灵魂不死、生命永生的“生命之树”剪纸;节日剪纸中寓意天地相交、万物萌生、子孙繁衍、五谷丰登的“扣碗”、“鼠咬天开”剪纸;正月迎春备耕贴于们门扇的“春牛门神”剪纸;清明节祭祖插于坟上的“佛托”剪纸;五月端午节驱邪消灾的“爱虎”剪纸等;巫俗剪纸中,生命保护与繁衍之神的剪纸“抓髻娃娃”,及其多种化身变体;苗族椎牛祭祖祭坛上的神袛人物剪纸系列等等,不胜枚举。中国明间剪纸包括剪纸和刻纸两个部分,剪纸是以劳动妇女为主体的剪刀艺术,刻纸是以男性为主体的民间艺人的刻刀艺术(在较发达地域出现了市井文化和脱离、半脱离农业生产为主的以男性为主的民间艺人)。

第二,木板年画。中国木板年画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木版画的发源地,在民间版画史上享有盛誉。中国木板年画多为春节而作,在民间流传甚广。它以镇宅降幅、年丰人寿、平安富贵、吉祥喜庆的内容和构图丰满、色彩艳丽的艺术风格,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木板年画的内容与品种形式极其丰富。有贴于宅门的驱邪逐疫的门神,贴于迎合影壁的招财进宝或福字的斗方,贴于堂屋正中镇宅、降幅的中堂(钟馗、天官赐福、福禄寿星),贴于卧室墙面娱人欣赏的年画和条屏(戏剧故事、生活风俗、娃娃美女、山水花鱼、时事故事),贴于室内碗柜作帘防尘的横幅年画拂尘纸,还有历史故事、吉祥花样以及炕围画、窗花、桌围、挂线、灶马、灯花、功德纸等等,种类多达数十种。民间年画始于史前社会,究其历史渊源,最早出现的应是门神。史籍记载,史前社会就有“画鸡户上,画虎于门”的民俗。中国著名的木板年画雕版印刷绘制作坊,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河北武强,广东佛山,陕西凤翔等。

第三,皮影艺术。皮影艺术是融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为一体的民间艺术。皮影,又称“灯影戏”或“影戏人”,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其戏曲内容和艺术效果,通过灯光,影幕(俗称亮子)、民间乐器、唱腔、操纵的影人共同表现出来的。“皮影人”既是戏曲的道具又是富有浓郁特色的民间艺术品。民间节日、花会庙会、春祈秋报、酬神还愿、消灾纳福、红白喜事、得子贺号等等,总要在村镇搭台唱影。唐代,由于东汉末年印度佛教传人中国,丝绸之路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唐都城长安一带,俗讲僧夜晚设坛法会,以吟诵说唱形式配以连环图画,宣讲佛经和佛教故事。道教道士也以俗讲说唱形式,设坛宣讲《道德经》和道教教义。这种佛、道挂图俗讲,发展为悬灯隔纸以纸影和皮影说书。至今陕西华县皮影戏仍沿称“隔纸说书”。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说唱艺术兴盛起来,中国皮影戏由娱神到娱人,由讲经到讲史达到空前繁荣。明、清两代,皮影戏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雕镂更为精美。剧目更为丰富。新老剧目数万种,体现了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群众基础的中国皮影戏的生命力。

第四,镇宅面具。经过一定的宗教仪式,置放某些器物于村寨、院落,以镇寨护院驱邪辟灾,是中国民间普遍的信仰和民俗。其中少数民族的镇宅(寨)习俗尤为丰富多彩,主要传承在中国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以云南、贵州两省最为突出。中国少数民族镇宅的形式多样:挂兽头、骨角、吞口、面具,安铺首,放天兽、瓦猫、兽纹瓦当,贴画符、门神等。有的民族镇宅形式达七八种之多。西南地区的彝族镇宅形式最为丰富。吞口为少数民族镇宅面具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巫傩面具的延伸,因含有吞没消灾之意,故起此名,多为威猛狰狞的神兽形象造型,以震慑驱魔鬼魅,护卫家人的康宁。现仍悬挂吞口的民族有彝族、布依族、瑶族、白族、水族等。

民间美术例2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等美术形式而存在的,具有原发性的,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美术形式。千百年来形成的将艺术强分尊卑,将民间美术视为粗俗简陋东西的观念使民间艺术的活力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民族美术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民间美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而遭到抛弃。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集和结晶。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是一脉承传的,它们在发生、发展和艺术的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艺术的痕迹,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民间剪纸和刺绣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陶器上的,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锋利、匀称、光洁的工具用起来特别的方便顺手,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古代先民在实用的造物活动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物质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比如说,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的项链是装饰自己,吸引异性的最好工具,再比如说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更追求视觉上的对称感与韵律感。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却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

二,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

㈠言传身教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言传身教”是中国民众做人和育人的宗旨和手段,民间美术同其它民间文化一样一样也没有脱离这一传统。“言传身教”在民间所承担的技艺传播作用,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口头语言不需雕饰,自然随性,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交流技艺。在这言传的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创作了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可以让被传播者比较方便记忆起创作的规律,是对民间美术技艺规律的高度概括,如惠山泥人的创作口诀,关于泥人造型要“先开相、后装花,描金带彩在后头”;用笔要领“直线要直、曲线要曲”施彩讲究“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自得净。”民间皮影口诀:“若要娃娃恶,鼻子挨眼窝”、“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等等。在民间的师徒传承中“身教“的情况可能比“言传”多的多。在很多民艺传播者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他们或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其技术精要的情况下,以实际操作来教育徒弟,徒弟观察师傅技艺的“身教”就成为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㈡文字、图谱记载

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础,民间美术也出现了借助文字传播的方式,大大扩展了其传播的范围。出现了一些记载民间手工艺的理论专著和民间创作者所作的艺谱,前者带有官方修饰的痕迹,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明代《天工开物》等等①

。而艺谱以物相传的民间美术,主要是通过谱子的形式传播的,如画谱、剪花样谱、影戏谱、年画版样等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体的创作总结,有的是名艺人亲手绘制的,有的则是借鉴其它艺术形式而从程式化的模式中套用而来的。②童虽其来源不一,但都是经过不知多少代人的日积月累而逐渐积淀、完善和再创作而形成的摹本,这种传播形式有利于普及和传播。有利于民间艺人的交流。

㈢民艺品传播

民艺品传播和图谱传播一样属于以“物”为媒介进行的传播。但是它并不是在创作者内部的传播,而是通过这些艺术品的购买者而将民间美术的技艺带到四面八方。这种参与商品交换,又不局限于行业内部的传播方式,使民间美术的传播方式更加广泛,其社会功能也随之增强了。

三,民间美术发展现状

民间美术的产生、传播、发展都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随着现代化的文化浪潮进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传统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迅速瓦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机械化、自动化为标志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已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取代手工劳动,在这种状况下,许多民间艺术品被认为是过时的东西而被很多人摒弃了。

当代的民间美术保护者和美术理论家多是将民间美术作为一个古代生活形态的活化石来进行研究和保护,民间艺术品已经成为传统艺术的一部分而保存在博物馆之中,见证着一个古老文明曾经出现的辉煌。民间美术虽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而被人们保护和学习着,但实际上,它的发展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很多人对它的喜欢只是出于对一个存在着文化隔膜的逝去年代的怀念,民间美术在当代已经失去了其实用性,它和当代社会的经济基础与文化状态都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在这种缺乏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民间美术变成了一种针对西方文化的入侵,而被艺术家与文化工作者们所重新提起的“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很多专家对已经衰落了几十年的民间美术进行了重新整理与研究,这些工作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与振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种不分精华与糟粕的保护方式使我们看到的民间艺术并不能完全代表我们民间美术的真实发展状态。甚至有些艺术工作者为了西方媒体对于“神秘东方文化”的好奇心和对“他者文化”的观赏需求,而制造了一些“伪民俗”的艺术作品,混淆了媒体的视听,使我国的普通民众不能产生文化的认同感,而对民间美术的发展处于漠然的状态。

四,民间美术发展的方向

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榷体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色,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民间美术作为具有原发性与地域性的美术形态,是我国本民族艺术的最佳代言人。民间美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成为我国艺术界与文化界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工业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传统手工艺与工业社会的对立,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既不能放弃民间艺术形式,也不能违背社会规律,试图以民间美术来代替大工业时代的产品。要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对传统作更深入的研究,寻找工业文明与民间美术之间的互补点。工业文明带来了商品的大量生产与简单复制,而这种简单枯燥的文化形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不应该只是一种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产品形式,它同时应该代表一种带有审美色彩的人文精神。民间美术以其丰富的审美形态与人文精神,而成为工业文明的有效补充,工业文明以其时代感与社会性而引导着民间美术的发展。两者的互补使人类文化最终向着一个更加健全、完美的方向延续。

注释:

①潘鲁生《民艺学论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2年。

②书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齐鲁书社,1981年。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简史》,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

民间美术例3

以最具民间特色的木刻版画为例,很多作品都承载了信仰上的实用性内涵。民间信仰对于木刻的具体表现可以从素材、内容来分析。民间信仰的特征直接影响民间版画的特点。民众并没有把民间信仰当作一个严肃的事来对待,希望通过随时可行的仪式来满足延年益寿、消灾避祸的心理。作为民间艺术形式之一的民间木刻版画,其最终也不能失去实用功利性与精神需求这一源远流长的基本性质。百姓民间流传的“用菩萨挂菩萨,不用菩萨卷菩萨’,的俗语便是对实用功利性的深刻揭露。迎财神、送社码、撒纸钱、贴门神等等,不外乎是为招财进宝、求福消灾、延年益寿、升官发财、求婚送子、祭祖安魂之类。门神、咒符、家堂画等随着实用性而展开的民间木刻版画,并非作为纯粹的艺术品而存在,而是突出了其功利性与实用性的特质。

另外,信仰中的混合性与混乱性导致了版画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即没有统一上神的多神崇拜。虽然民众或许并非一个宗教或神灵的忠实信徒,但他们却往往相信各种神灵。无论神或大或小,或高贵或卑贱,或大上或地下,甚至来自并不相同的系统,他们认为神的存在及其所具有的影响力是无庸置疑的,所有的神都被想象成了有危害或是有助益的。

民间木刻版画除了众神灵的内容以外,往往融教义、历史故事、神话为一体,人物、动物、文字、线条、色彩、主观倾向、家规、族规、国法为一体,于广大民众最易接受的愉悦中将信仰的色彩渐渐传播开来。民问木刻版画题材包括:世俗生活,如大过新年、祝福拜寿、贺生贵子、九子闹学、教子成名等;历史故事,如岳武穆精忠报国、虎牢关三战吕布、挂印封金、洪武出世、木阳关、九龙山等;神话传说,如天河配、白蛇传、文王百子、麻姑献瑞、东方朔偷桃、百乌朝凤等;吉祥喜庆,如天赐黄金、五谷丰登、福寿双全、金玉满堂、四季平安、龙凤呈祥等;神像俗信,如钟馗镇宅、天师攘灾、姜太公、戊己公、各行主师像等;幽默讽刺,如老鼠嫁女、蝗螂娶亲、洋人坐轿华人抬、庄稼老坐知县官话不通等等。

但是,民间美术赖以存在的信仰世界本身也受到了挑战。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城市的兴起,民间美术的存在状态也发生着变化。城市强势文化的涌入,改变着乡村农民的审美趣味与生活方式,越是接近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民间美术的变迁越是明显。当下,现代化、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以及科技媒体、都市时尚潮流都对民间美术的存在发生根本性的冲击。一部分民间文化、民间艺术处于濒危、消亡的不良状态。因此,社会变迁也理应是研究民间美术传承的一个重要审美因素。

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就是对于民间美术的保护,由于民间美术对农耕社会与自然经济的依赖,使民间美术的传承在当下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近百年的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整个国家逐步实现由农业手工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潮流中。中国的民间美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态,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原生态逐渐萎缩的严峻挑战。纵观当下,民间美术随社会文化变革而呈现了两种基本态势,即原生态的衰落与民间美术的现代转型。具体而言,民间美术在保护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情况如下:首先是传承人谋生方式的改变。民间美术创造主体的丧失是原生态民间美术文化日益衰落的决定性因素。现代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使得原有的民间美术传承人谋生方式发生转变。随着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快速转变,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建设向城镇化方向发展,原来农村较为单一的文化形式被都市多元强势文化渗透,传统的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开始疏远,原来朴实的农民开始自觉地去追求‘‘现代生活方式”,自觉要求生活方式“去土存洋”。民间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失去可以发挥作用的场所,乡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另外,乡土生活气息的流失也给民间美术的生存、传承造成巨大压力。很多文化学者呼吁人们应该看到目前文化濒危现象的严重性,呼吁从政府行为的高度保护和抢救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警醒文化的掠夺和文化殖民化,重新唤起人们对于本土文化的重视。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已被别国抢先一步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事件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人们在可惜叹惋的同时开始对民族民间文化有了保护的意识。在乡土气息逐渐流失的情况下,人们对于民间文化样态的保护尤为重要。

其实,民间美术的传承和现代社会发展并不是对立的,现代社会的发展为民间美术提供了新的传承可能。在文化回归的时代背景下,很多民间美术元素依然出现在当代社会的各个角落并发挥文化审美作用,从心理上满足人们对田园牧歌的怀恋。从现代社会各个场所对民间美术元素的运用,我们可以分析出,延用至今的民间美术的精神内涵与元素符号在农耕社会就己经发展成熟,现代社会对民间美术元素大多是未改变其初衷的原汁原味的运用,所以,对于民间美术元素的运用也是民间美术传承的重要路径,虽然失去了原生态,但是,

民间美术例4

中国的民间美术遍布农村、牧区和渔区。在那里,几乎没有一个人不与民间美术有着亲密的关系。他们或者是创造者,或者是享用者,无不置身其中。而民间美术的审美形态和形式种类丰富多彩,其文化内涵深远丰厚,与远古的原始文化艺术观念遥相呼应,并且两者有着渊源嬗变的血缘关系。他的许多造型、图式可以上溯到华夏民族的起源与中国文明的源头。因此,它具有鲜明的民俗学、民族学、历史考古和文化人类学的价值。

例如,陕西流着一种民间剪纸,叫做五道娃娃。当地人把贴在门楣上,具有一种招魂辟邪的职能。五道娃娃是象征东西南北中的五方神,其实早在5000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了五方神。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彩陶盆,上面描绘的五个手拉手的娃娃就是今天民俗剪纸中“五道娃娃”的印证,它并不是表现原始社会祭祀舞蹈的场面,而是孙家寨人招魂辟邪的一种器物,以求生命复活与永生。由此可见,民间美术正是沿着人类本源艺术一直发展延续到今天的。

但是,民间美术在历代都未受到过重视,它往往被认为是浅俗的东西而很难载入史册。我们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人类在创造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的同时也创造了艺术。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人类艺术以两个大系平行向前发展。一个是亿万劳动群众创造的民间艺术,这是人类本源艺术的发展延续;另一个是职业艺术家和画院学院所创造的上层艺术,主要包括宫廷艺术、宗教艺术和文人艺术。民间艺术是从史前文化开始的群体艺术,而上层艺术则是职业艺术家创造的个体艺术。在过去我们只是继承了后者,而对于民间艺术,由于历史上文野俗雅的偏见,是没有地位的。但是民间艺术无时不在滋养、哺育着上层艺术与专门家的艺术。作为人类文化艺术的母体,民间艺术永远是所有上层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土壤”和“宝库”。

二、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

1.象征性

中国的民间美术是一种象征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观念艺术。它常常是利用文字和语言的多音多意,以及习俗中的象征含义。例如民间图案中的鸡和羊,寓意着吉祥,莲花和鱼象征着连年有余,蝙蝠含铜钱名为福在眼前,等等,这种具有象征含义的民间美术品是非常多的。民间美术的表现手法不是再现自然,它所传达的主题是非常含蓄,这是在其他类型的艺术中无处寻觅的。例如同样画一支荷花,早期西洋画强调真实,一定要花此时、此地的此一朵花。而中国文人画是写意的,画荷花是画它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表现的是一种人格,而民间美术中的荷花却是另一种观念:荷花代表女性、阴性,配上象征阳性的鱼,鱼戏莲,就成为表现恋爱的图案。由此可见民间美术造型既不象西方早期绘画那样以模仿自然为审美前提,也不同于中国文人画那样“画抒吾意”。

2.实用性

“男耕女织”是中国传统的农业自然经济的特征之一,生活方式就是自给自足,人们生活在农村里,一切生活资料都必须以自己的劳动来解决。男子耕种,并从事费力的加工劳动,如木作、建筑、烧制瓷窑等;女子操持家务,并从事刺绣、纺织、布艺等。

在这种最基本的、简单的生产中,主要目的在于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因此,民间美术品的各种造型都非常突出地表现出它的实用性特征。例如陕北炕头上的拴娃石,它一方面寄托着大人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祝愿,但更主要的还是他的实用功能,是为了避免小孩子乱爬而摔下炕去。

3.地域性

地域性的社会文化传统塑造着区域内居民的文化性格,制约着民众的生活习尚,从而形成了各自的区域性特征。这种区域性特征在民间美术的造物活动中显得尤为鲜明,其综合了劳动者的社会生活需求、风俗习惯、物产等因素。是约定俗成的功能和审美标准在某一区域内的具体表现。例如面花、面羊等面塑习俗以黄河流域的小麦产区为盛,正是因为以面食为主的生活习俗,才产生了精美的礼馍、 面花艺术。

4.积极向上性

中国的民间艺术是一种“乐感文化”,是一种欢乐的艺术,与西方的“罪感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基督教的原罪思想为出发点的大部分西方文化,认为生活目的只是为了赎罪,以获得原谅从而获得新生。这种思想观念在他们的艺术作品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中国,几千年来,以个体农业为基础而生存的庶民阶层,他们摆脱不了天灾人祸、饥寒和贫穷,他们只能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慰籍中求生,他们祈祷万物有灵,祈求生命和生殖繁衍,幻想着喜庆和吉祥。其哲学观念是轮回的——“今天不好,明天会好”,“今生修好,来世有报”,他们总是对将来、对来世充满着希望。因此,他们的美术作品大多不表现现实生活的艰苦,而极力去表现理想中所期待的美好。

三、学习民间美术的现实意义

《猪八戒吃西瓜》是中国的第一部剪纸动画片,它是将中国古老的剪纸艺术,皮影戏与电影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了这门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动画艺术。片中的人物造型不受自然色彩束缚,采用民间美术传统的对比色,格外鲜亮、悦目。除了吸取皮影和剪纸的优点,还将传统戏曲的服饰特点糅合其中,使作品极具民族特色。随后拍摄的《渔童》进一步发挥了剪纸片的特色,人物塑造又有创新。尤其是借鉴杨柳青的年画,从手抱鲤鱼的胖娃娃形态中脱颖而出的作品《人参娃娃》,还在国际上两次获奖。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话在剪纸动画中的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特色的剪纸动画形象,吸收了陕西皮影用驴皮制作的技术,山西剪刻窗花的艺术,这些富于民族特色的剪纸动画片成为了中国动画在世界动画界的一大亮点。然而,在今天的动画领域,中国似乎忘记了皮影、剪纸这些古老的传统艺术能够为动画制作提供便捷的工艺手段,依然在模仿中苦苦探索自己的道路。剪纸动画,也如同那些老的手工艺一样,称得上岌岌可危。

由于中国特殊历史的破坏,时代变革的冲击,价值观念的转移,都威胁着一些传统民间美术的生命。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开始向西方学习,并在很多地方开始否定自己。学习西方,从当时维新的角度看是进步的、必要的,但是,不能看不起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更不能忽视民间的老百姓自己的文化。

民间美术在现代还有没有生命力呢?民间美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生存方式,也是理论研究的一个命题。因此,我们就必须充分理解它的渊源关系,结合现代观念和现实生活念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创造出具有新时代精神的艺术品。

我们向民间美术学习,首先是因为它扎根于最深厚的生活之中,渗透着劳动民众的审美意趣和理想愿望,也体现着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它不仅仅是一种美的艺术和贴近民俗的艺术,它也是研究人类文明进化史的活化石。深入了解民间美术的精神所在,绝不是简单的看他们的造型规律,也不是只为延续民间工匠的艺术生命,重新恢复传统的辉煌,重要的是吸收民间美术中的文化内涵、吸收民间艺术本源的活力,并把它贯注到新的创作中去。我们谈保护传统文化,重要的是使它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本和基础,进而创造新时期的新文化。传统不是枷锁、不是束缚,如果没有传统文化这个基础,创造新的东西就没有根,强调民族化的重要性也就在这里。

参考文献:

[1]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

民间美术例5

一、发展历史及文化内涵

浚县泥咕咕的历史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这使我们自然联想到抟土造人的传说。五帝时期,颛顼帝按照驯养动物的形象在黄河岸边取泥捏制飞禽走兽,用以驱妖避邪、祈求吉祥,浚县出土的陶泥咕咕印证了这个传说。到了汉代,泥咕咕的制作工艺已很成熟。在浚县出土的汉画像石《搏虎图》,再现了古狩猎的场景,整图造型简练生动,表现出先民在塑造人物和动物方面的技巧。汉唐黎阳城曾出土大量的唐宋瓷器、石雕、陶瓦等,在遗址的东北端的一座汉代古墓里,出土了一对陶质泥咕咕,从造型和包浆看,这是一对彩绘鸽子,其背面有一孔,可吹响,如陶埙。宋代泥咕咕的出土主要还是集中在黎阳城遗址和宋代通利军城遗址,如宋代瓷质关公、宋代瓷靴。

浚县泥咕咕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现如今已成为浚县古庙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们之间的关系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通俗地说,庙会滋养了泥咕咕,没有庙会,泥咕咕就不会发展到现在。由于泥咕咕不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且迎合了大众的审美趣味,承载着传统文化、民俗和宗教信仰,可谓老少咸宜,倍受群众欢迎。早在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浚县泥咕咕荣列其中。2012年9月,浚县泥咕咕入选大学美术教材。民间艺术家王蓝田的作品也被选入全国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作为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浚县泥咕咕以其深沉的历史感和史料价值,给人以深邃优美的审美感受,体现在泥咕咕作品中的创造精神令人赞叹。从审美角度而言,浚县泥咕咕造型生动,姿态各异,让人爱不释手。同时,作为一种生态的民间艺术,它是远古先人图腾崇拜的历史见证和活态化石,起源于民俗,发源于信仰,并非单纯的视觉产物,而是集深刻内涵与泥塑对象融为一体的物化形象。

二、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浚县泥咕咕目前专门从业人员达到2000余人,主要集中在黎阳镇杨纪屯村,著名的技艺师有王学峰、宋学海、张希和等人,能工巧匠众多。上世纪80年代,全村750户人家中有600多户都是依靠捏泥玩具为生,泥咕咕也从原来的儿童玩具逐步发展成为现代艺术品。现在全村已形成泥塑专业户50多家,作坊20余个,年生产泥塑作品80万余件,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

浚县泥咕咕的品种多达100多种,包括飞禽走兽、人物、民俗风情三大类。发展至今已分化出三大流派,分别是以王学锋为代表的泥咕咕派,以“泥猴张”张希和为代表的泥猴派和以宋学海、宋庆春为代表的泥玩派。浚县泥咕咕飞禽走兽类以浑厚朴拙、简洁生动见长,传统人物则具有粗犷淳朴的风格,民俗风情类泥咕咕以行简神妙为主要特点。当前,影像和制约浚县泥咕咕发展的主要问题有精品力作匮乏,强调技艺忽视工艺,包装推广不足,受众群低龄化严重,低端产品充斥市场,仅依靠本地市场生存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只有正视存在的不足,认真研究并找出问题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其按照正常的发展轨道前行。

民间美术例6

一、课前分析与思考本课以《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第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一课为蓝本开设的高中美术鉴赏研究课例。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这些艺术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但随着工业社会都市化进程加快,外来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使得民族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扎根于乡间的民间艺术进一步势微,特别是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术正迅速消逝。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消亡。因此我们应该醒悟:民间艺术已经成为濒危的文化需要保护。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学校美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本课选取了我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典型的中国民间美术6个种类: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让学生分组选题收集素材合作调查交流展示价值延伸的研究学习。由于我校高一70%的学生住在广州市郊,活动中我倡导让学生接触、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地或社区组织的一些民俗活动进行调查。加强他们热爱以及继承我国民间美术本土文化的信心、成为学生体验生活,学习艺术的丰富资源。通过师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而提供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增加课程信息量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体验自主研究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观,拓展了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欣赏美、了解美、发现美、评价美的鉴赏过程中感受相互合作、体验发现的愉悦。本节课将从调查汇报、交流评价、实践临摹三个教学环节来感受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的语言、了解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鉴赏要点。二、教学对象分析高中是对一个人的将来发展方向起决定作用的重要阶段。正是青少年学习运用假设演绎推理法的时期,他们通过简单的象征性概念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针对各种各样的文化内容开动脑筋进行思考。高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十分关注流行,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只留于表面。审美能力的培养,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美术教育作为影响需要结构的因素之一,就应遵循高中生的心理需要的特点,引导他们追求高品质的艺术审美和美好的生活,追求卓越的文化修养,在丰富多彩的艺术精神的美感中提炼真、善、美的崇高境界。三、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特点,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欣赏要点。②了解民间美术与民间习俗的关系与图案图腾崇拜的象征意义不仅让学生了解本民族艺术的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③了解中国第一次文化遗产日活动讯息。(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走近民间美术、走近生活,达到拓宽美术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②通过多种实践,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欣赏能力。③关注社会热点,懂得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四、教学重点民间美术的民族艺术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五、教学难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六、教学准备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民间美术作品实物。1、将课题分成六个小部分,学生分成六组,由美术课代表、语文课代表、电教课代表负责组合人员。2、各组负责搜集整理相关部分的材料(图片、实物、网络资料、制作课件)。3、提前检查学生准备的材料是否充实,不足的教师给予补充。4、课前把教师、学生准备的材料布置在教室版面上,营造出直观的中国民俗文化氛围。七、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1分钟)。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民间美术的概念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应该是民间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师:经过搜集素材给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生: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等。(三)展示调查报告。师:通过每个小组课外的调查学习,我们对中国民间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老师把时间交给同学们,6个调查小组的同学们分别汇报你们有何收获吧?(各组先找两位代表:一位学生作讲解员畅谈、一位播放背景)。[1][2][][]生:分别播放6个小组制作的课件,展示课件中大量的图片资料,小组介绍后补充学生所讲内容的局限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附高一(7)班民间美术调查小组人员:第一组:年画调查小组背景技术(梁世恒)、解说员(莫甄文)第二组:民间玩具调查小组背景技术(陈小龙)、解说员(何颖)第三组:民间剪纸调查小组背景技术(刘启锐)、解说员(吴思韵)第四组:民间风筝调查小组背景技术(曹淑君)、解说员(何颖)第五组:民间刺绣调查小组背景技术(张坳敏)、解说员(黄泳军)第六组:民间编织调查小组背景技术(马家辉)、解说员(黄建莹)1、年画组。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春节了。据载,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清代中叶更为盛行,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2、民间玩具组。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下一代的成长,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主要用于服装、鞋、帽、枕头、帐帘及钱包、香包等布什物。民间刺绣厂一间制作底样,造型质朴、大方,色彩上采用原色对比,平面色块的运用使色彩过渡跳跃感,先得鲜亮而富有喜庆气氛。3、剪纸组。在我国民间美术中,还有一种用于春节装饰烘托气氛,人门又十分熟悉的民间剪纸,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早在汉唐时代,就有用金银箔剪成花鸟,贴在鬓角做装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内容十分丰富,多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4、风筝组〈5〉刺绣组〈6〉编织组(详略)。八、评出最佳解说员,最佳解说背景,最佳自创作品以奖励1、学生进行分组调查,分析其各自特有的造型特征及审美趣味,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2、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3、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增长知识和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4、通过调查与介绍民间美术,使学生既合作与研究性地了解什麽是民间美术和它的特点,又学会与同学们交流信息、交流思想、提高学习的效率。5、小结让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6、展示教师课件。九、鉴赏拓展师:视频播新闻片段:为唤起全社会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与行动,从2006年开始,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据了解,在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里,各地已积极举行了相关的公益活动,如开展文化遗产地和博物馆“爱我遗产、优化环境”系列活动,举办文化遗产展和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专家咨询及文物收藏鉴赏活动等。思考议一议:如何开展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创新活动?生: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师:我国民间剪纸中的图形集中了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同学们从尝试制作剪纸中感受一下民间美术的寓意性语言、阴阳表现形式的体会。生:略。本课结束,师生再见。十、课后反思1、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学生课件的展示,使学生在生生互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形成一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自主发现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课上的学习,学生对民间美术已不再陌生。对如何开展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创新活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相当多的年轻人,对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相当漠视,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美术教育能够为民族民间艺术培养新的土壤和新的支持者,使全社会共同关注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以促进民族民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感受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只有当民族民间艺术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才能看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希望。

民间美术例7

二、对弘扬中华文明的意义

大力发展民族民间美术教育是弘扬我国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中华文明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我国文明与文化的积淀,它承载着华夏民族的生命源泉和辉煌历史。民族民间美术是对中华文明的伟大赞歌。但是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古老而神秘的文化被淹没在现代文明的科技浪潮中,我们甚至只有刻意寻找与学习才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民族美术的寥寥身影,了解到它们不容乐观的生存现状和岌岌可危的生存空间,所以加强民族民间美术教育势在必行。青少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他们承载着社会发展和民族繁荣的重大使命,加强对青少年的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使他们从小了解到中华文化的艺术精髓,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不但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是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进行全面的培养,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精神是这个民族屹立在这个世界上的根本保证,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更是社会发展的“源”,只有这个“根”、这个“源”在我们心中产生强大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我们才能为民族振兴而奋斗。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是我们在人文领域和人文学科发展中的立足点,我们不能抛弃也不能脱离自己的文化,加强民族民间美术教育正是为了更好的加深青少年的这种民族精神、培养民族文化素养。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与弘扬中华文化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并都以加强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为基础。

三、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民族民间美术来源于生活,通过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使广大青少年系统而形象的了解到我国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渊博,了解我们少数民族和民间艺人的创作之路。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具象思维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民族民间美术教育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使学生们在生活中发现美并创造美、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美。民族民间美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的发展趋势,是对社会、文化、艺术等领域进行的系统归纳和演绎。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不仅是在艺术领域中对青少年进行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在思想领域对青少年的审美价值观和民族观进行的教导。美术教育它结合多学科的特征,不仅成为传播社会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还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满足审美需求的重要方式。它除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锻炼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民族民间美术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使美术教育系统更加的完善、科学和富有文化底蕴。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美术教育的目的也更为多样化,美术教育的价值是随着美术目的的变化而更为丰富的,因此民族民间美术教育可以使美术教育的价值得到更大的发挥,新时期的美术教育的价值更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承载着重大的社会责任。美术教育的价值是教育客体与教育主体之间的抽象关系,它虽然是抽象的但对于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却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民间美术例8

几乎与中华文明同龄的中国民间美术,今天仍在许多地区以其蓬勃的生命力生长着,繁衍着。丰繁的风土礼俗和深挚的人文情思,仍在循环的节令岁时以其强烈的感召力和沉雄的凝聚力,执著地维护着民间审美创造活动的生态环境。

作为中国民间的艺术形式的中国民间美术,它的产生与发展,与自然生态、民众的生活方式、民俗活动等密不可分,因而决定了其特殊的艺术形态。民间美术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含了以服装、装束、印染、刺绣为代表的服饰类,以民众居住的房屋、其他建筑物及木石等雕刻饰品等为代表的宅居陈设类,以民众劳动工具为代表的生产劳作类,以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和使用的各种材质的生活用具用品为代表的生活用品类,以民众对诸神信仰的雕刻、绘画、扎花等为代表的信仰祭祀类,以民众在戏曲文化传播中使用的面具、脸谱、皮影等为代表的娱乐教化类,以民众对环境及自身的美化例如窗花、布画、鞋样等为代表的装饰美化类,以民俗活动中使用的彩灯、舞具等为代表的游艺竞技类等。

民间艺术渗透了强烈的文化观念和民间审美观念,从而使民间艺术审美创造具有鲜明的特征,这种特征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一脉相承。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美”的含义最早是与善、祥、大相联系的。天津杨柳青年画口诀称“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出口要吉利,才能和人意,人品要俊秀,能得人欢喜”。这可谓民间艺术精神内涵的综合艺术功能的精炼概括,体现了民间艺术的总体审美特征。对于民众来说,门神能镇宅辟邪,财神能使财源广进,风筝能释放晦气等,都坦率地表达了人们对人生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理想及向往。“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的民间技艺口诀,不仅道出了民间艺术的色彩观念也同样是一种吉祥意识。色彩作为一种特殊的表征和符号,不仅仅是纯粹的视觉,例如红喜字、红肚兜、红窗花、红花轿、红鸡蛋等不仅仅是红火热闹的心理体验,更是一种吉祥的象征。“……黄花紫身,绿眉红嘴,显得鲜明。”鲜明响亮的色彩符合民间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人们期盼“红火热闹”,崇尚“鲜明”。也就是说红火热闹,鲜明是祥瑞的,吉利的,从而也是美的。

民间艺术的美不仅体现了吉祥的期盼更是审美感知的体验,从人类早期的石斧石铲在造型方面的均衡、对称所带来的美感,到民间纺车结构的对比均衡与和谐,到南北方不同的民居屋檐的线条与质感,再到剪纸、年画、面塑、神像等缤纷绚丽的艺术形式,传达了不同的审美感受。“文人一根钉,武夫势如弓”,丫环“眉高眼媚,笑容可掬,咬指弄巾,掠鬓整衣”的塑造人物规则,“白间黑,分明极;红间绿,花簇簇;粉笼黄,胜增光;青间紫,不如死”的设色规律,这些视觉形式规律都表达了人们对审美愉悦感的追求。

美术不仅是一种感性形式的存在,同时还具有情感内容。民间美术具有的感情内容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从姑娘递给小伙的刺绣荷包中,从土家族母亲为女儿赶织陪嫁的“西兰卡普”中,从孩子们穿戴的虎头帽、虎头鞋、刺绣围裙以及玩耍的泥叫叫、竹节龙中,还是从春节的窗花、剪纸、彩灯以及祝寿馈赠的面塑礼花中,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其中的亲切感。民间艺术表达的即是一种真诚的情感、纯真的质朴,这种“真”不见得是一种现实生活的真,那些表现了人们的理想、向往和意愿的福禄寿喜、趋吉避凶、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等的吉祥内容,也是一种情感的真诚。

民间美术的“真”还表现在它作用于人的感觉、知觉和情感的同时也包含了一定的思想理性内容。比如说民间年画、剪纸、玩具、刺绣等,常常以生动直观的艺术形式来实现人们的审美情感认知。再比如年画中的九九消寒图、帝王将相图、珍禽异兽图等将某些历史、自然、人生等内容诉诸感性的形象,清晰明了地表现出来,进而帮助人们充实完善自身的智力情感。只有那些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情感真实的民间艺术,才是一种“真”;也只有这种“真”才进而会具备“美”和“善”的特征,因而也是一种审美的形态。

民间美术例9

1.民族民间美术是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要载体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说:“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文化发展的源泉。这是我们的母亲文化,我们不能忘了‘回家的路’。因为人的情感需要它,人的心理需要它,我们走向未来需要它。”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亿万劳动群众为了满足自身与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民族文化群体的中国本原宇宙观、美学观、感情气质、心理素质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间美术因其独特造型与审美方法,产生出鲜明的美感特点,质朴与淳厚所蕴藏着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在我国广大农村中,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是人们生活与情感传达的重要文化载体。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等地的民间年画,无锡泥人,陕西、河北、山东的剪纸与民间玩具、皮影,户县、金山、邳州的农民画与舟山渔民画,充分发挥了渔民和农民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富有民族特色与充满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2.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美术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冲击着民间文化,使民间美术处于逐渐被遗忘的角落或部分慢慢地枯萎与变异。在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强势文化对民族文化的;中击下,已造成一种相当普遍的认识,认为过去的文化是落后的老土文化,只有现世的文化才是有价值的先进文化。令人感慨的是,这种思想在相当多的人群中,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占有相当市场。这正是作为民间文化重要一脉的民间美术逐渐消亡的社会背景和重要原因。这样的消亡正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靳之林教授20年前对全国的皮影进行考察时,还有2500个皮影班活跃在山区与平原的城乡,现在剩下的民间皮影班还不到250个。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美术是记载和传播文化的最好载体之一。美术教育以独特的活动方式传递着人们的情感,表达着人们的审美需要。美术教育作为国家的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已普遍性存在着。把民族民间美术融合到当前学校的美术教育中,对逐渐衰微消亡中的民间艺术来说,无疑是必须的,它将对民间艺术的延续起到一定的传承。

二、美术教育——民族民间美术的发展趋向

1.民族民间美术进行美术教育的大环境

随着我国对民间艺术保护意识的加强,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培育了良好的人文大环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公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昆曲与古琴名列其中,使得中国几十年来一直在努力从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近年来,国家下发了《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保护工程的通知》等文件,并专门成立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心。由过去民间自发组织的抢救和保护活动已经发展为政府出面的工作,此项工作无疑对民间艺术的消逝起到了遏制作用。第二,2000年教育部修订的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中小学教育中的民间美术内容要达到课时总量的10%一20%,体现民族特色,充分发挥我国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个规定为民间美术教育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第三,教育部在新制定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等目标,这对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进行学校美术教育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第四,民间美术渐渐走进了主流文化研究的视野,研究者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把握其历史发展脉络和精神结构,使民间美术能够多元化、全方位地发展,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也呈现出多角度、跨学科的态势。第五,中央美术学院正在进行民间美术教育试点,虽说是个案,但对民间美术的关注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2.编写各具特色的本土美术教材

民间美术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传达着人们美好情感和审美情趣。但是,这种艺术精神的传承与显现,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而美术教材的编写无疑承担着这样的任务。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对本土美术教材的编写,应完整地把握民间美术的艺术精神,统筹地安排教学大纲与内容。现阶段教育部门虽没有一本完整的民间美术教材,但随着民间美术在现行美术教材中的比重加大,客观地讲,几年以后将会出现民间美术教材。我国已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提出编写美术教材既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涉及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目前,部分省教育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民间美术的重要性,在新课标精神指引下,在现有教材结构的基础上,正在逐步加大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内容上的比重,教材中主要渗透了民间工艺、剪纸、年画与渔民画等一些民间美术内容。可以设想,今后省级美术教研室和部分学校将会组织专家,利用民间美术的资源编写乡土教材或校本教材,这将进一步推动民族民间美术的开展。也可以看到,对于民间美术教材的编写,一是给予民间美术以一定的课程地位,也可以把它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此来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二是给美术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参考依据,结合具体教学情况实施课程教学。三是教材的编写为学生提供了民间美术学习的方法,也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有助于学生更能直观地感受民间美术的艺术美感与精神。

3.优先在优势教育环境中开展民间美术教育

民间美术要改变目前的状况使其真正地“活”起来,学校教育是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教育的途径,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以此来影响文化进程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优势的教育环境主要指经济较发达和民族民间艺术浓厚的地区。艺术的发展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总体上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县域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往往对艺术影响于社会的认识程度较高,因此比较重视文化艺术的建设与进程。而文化艺术对地方社会经济的促进也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抢救保护民间文化艺术最终目的是要合理开发利用它们的潜在价值,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较发达的经济地区利用民族民间美术渗透到美术教育中首先成为可能。其次,拥有民族民间艺术的地区,也为其进行美术教育提供了平台。美术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不能脱离文化情境的,特别是本土文化。民间美术浓厚的地区,人们能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各种艺术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是我们人类精神所需要的,也会以宽容心来对待艺术,认为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同样具有价值,不会厚此薄彼,不会极端排斥民间美术。北京石景山区是一个民间文艺浓厚的地区,中国民协在此创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传承基地”,正是以学校的形式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民间艺术,并为民间文艺铺路搭桥。

4.民族民间美术产生新的生命力

当前,民间美术只有通过转化角度与通道,由此获得新生的可能。中国民协秘书长刘春香在一次授牌仪式上说:“在进行民族文化建设的今天,民间文艺要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社区”。把民族民间美术融合到学校美术教育中无疑是一个落脚点,特别是在大学的文化情境中。而大学是主体教育,通过组织民间艺术家、专业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艺,把握民间美术的民族精神,才有可能为民间美术做出实质性贡献。当然,随着艺术传承对象的改变以及教师对艺术精神的理解,势必产生不同于以往作品的形式美感与审美需要。在这里,民间美术精神的传承与延续,美术教师是关键。教师是学习的激发者和信息的呈现者,教师的认识程度对学生学习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达到对民间美术整体、辩证、动态的综合把握,应要求具备一定的民俗学、艺术学、人类学与宗教学的知识,并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准确、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表述相关问题。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师应充分利用、融合现代媒体技术(如电视、电台、录像、多媒体、互联网等)来推广优秀的民间文艺作品,有助于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实现民间美术的再创新。这种新的融合不仅给艺术提供了新内容,同时也给艺术提供了新的形式。应该看到,当主体对象发生根本性改变,重新进行融合、改编与创作后的新民族民间美术,必将会产生新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民间美术例10

母亲,称呼起来非常亲切,她最疼爱自己的儿女。就拿母亲给自己孩子缝制的兜肚儿和虎头鞋来说吧,这是做母亲的拳拳爱子之心,那浓重的色彩反映出母亲的殷殷盼望之情。一双虎头鞋不单单只是为了给孩子穿,还是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那虎头上精心绣着一对大大的眼睛和一双粗壮的眉毛,真是虎风虎气。更有趣味的是,虎鞋的四周加上四只虎爪,这样使虎鞋底加宽了,孩子走路时着地面积大,立身站得稳,这象征着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长中能有个好的身体,像虎似的勇猛健壮,投入社会后励精图治,大有作为。

过去,绣花是衡量妇女品性与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能绣一手好绣品的年轻女子被冠以心灵手巧的美称,也成为年轻男子们追求的对象。旧习,姑娘出嫁前都要亲手绣制一双精美的绣花鞋,在举行婚礼的庆典时穿上,然后就一直珍藏到年老再拿来做寿鞋用。姑娘出嫁时,如果陪嫁的东西中有她亲手制作的生活用品,这些枕头顶、被帐、手帕等都绣上了精美别致的图案,将会赢得婆家人的称赞、好感和尊重。这就是民间工艺美术的精深之处,它的每一件作品都表达着一种感情、一种精神,无论是希望还是欢乐,都给人们带来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这种热爱与珍惜中饱含了人们的心声和感情,它是最能接近人民、最能接近生活的群众艺术。

二、一幅幅乡土剪纸

剪纸是一种通过图形来呈现劳动人民观念、情感与愿望的艺术形式,它将人们的现实生活加以提炼与升华。乡土艺术家往往把生活的自然情感进行回忆与沉思,融入到剪纸中,因此,剪纸艺术中的图形、色彩都是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进行感悟、升华而形成的民间艺术语言,它是用外在形式宣泄内在情感的一种艺术行为。

每当逢年过节,剪纸就是人们用来表达祈福迎祥的美好愿望的载体。其时屋里屋外和院内都是要进行装饰的,花枝招展的是窗户,艳若朝霞的是门画楹联。新年前夕家家户户扫房清尘,务必做到窗明几净,然后再在洁白的窗纸上贴满红红翠翠的窗花,别有一番风致。而在新婚之典,一应用品都需有“礼花”的覆盖,“礼花”亦称“喜花”,悦目养眼,别有意趣,不仅充满喜气,还能讨个彩头,礼花上的象征之物,有花草树木、吉物器皿、图腾字意与抽象图案等,它们包容了人们祈盼吉祥如意的理想、祝福。比如婚嫁贴“喜”字就很有讲究,出嫁女的一方应贴“禧”字,这表示的是喜庆和吉祥,而娶媳妇的一方则应贴“喜喜”字。这个“喜喜”字,原本属于民间的集体创造,以“喜喜”来比喻喜上加喜,这一方面根源于民间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一种民族的共同心理,她们在剪“喜喜”字时,又将底子与花鸟、瑞兽、图文等形象组合在一起,增加了剪纸的内容和意蕴。民间常见的剪纸内容有:婚嫁用的枕头、鞋面,多取“龙凤呈祥”“双龙戏珠”“麒麟送子”“如意石榴”等嘉言吉语和喜庆祝福的内容;用于寿公寿婆的服装,则剪些“团寿”“长寿”的变形字,“龟寿鹤年”“吉祥如意”“杞菊延年”“松鹤长春”等图案;用于儿童的鞋帽、肚兜、围嘴儿等,则多取狮型、虎型、兔型与鱼型等,皆有虎虎有生气与活泼可爱之喻。民间艺术家们剪出的图案,都是其心中的真实感情和活泼灵性的流露,无不烙上她们热爱生活、熟悉生活的印迹。既反映出农村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又折射出淳朴善良、朴拙厚道的民风。她们的剪纸作品情浓意长、精美绝伦,是生活的装饰,是生活的礼赞,也是生活的记录。

三、一张张民间年画

民间年画是一种古朴的艺术,有“画尽意存”之美,那浓郁的乡土气息散出迷人的芬芳。在我们老家传颂着一个有关民间年画的故事:

1998年初春的一天,家乡迎来了一位远道而来的陌生的台湾客人,他是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由青岛随部队去台湾的,这一别50多年没有回家与亲人团聚,特别是家里还有位95岁的老母亲。他在那无数个日月里,时刻思念着故乡这片热土,但他没有条件回大陆来。在1998年春天他去日本出差时,乘机找到了中国驻日本大使馆询问,提出想回大陆探亲的请求。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他,同意他由日本回大陆来。很快给他办好手续飞回家乡,使他见到了一别50多年的老母亲和其他亲人。不久后,他要回台湾的时候,家乡的亲人没有送给他什么金银财宝类的贵重物品,却只送给他一本《清明原版木板年画线刻精选》画册和其他民间工艺品。

他回到台湾后日夜反复阅读,使他从灵魂深处忆起了童年时代在故乡的情景,如在过大年时,家家户户的室内张贴着各种内容的民间年画,窗户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剪纸,孩子们手里玩着各种各样的民间玩具……这些都使他的心情物化,体验到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魅力、神秘和伟大,那独特而颇具情调的艺术形式,绚丽多彩,璀璨斑斓。也感受到中国的民间工艺美术,是一条乡间的路,是一分赶集回家的喜悦心情,是一家人过年过节时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盼。它用自己特有的语言描绘着自然,描绘着生活,这是民间能工巧将用他们的勤劳满足着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融会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表达出对热土的爱、对故乡的眷恋。“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立像以尽意”,我们的民间工艺美术是讲究“立像尽意”的,一件件工艺品包含着浓厚的民族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在它平凡的外表下蕴藏着一片火热的心,体现出一个人心中真实的思想感情,使人们懂得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犹如一方富饶肥沃的土地,又似花园里绚烂的花朵,在艺术之林绽放出灿烂的光彩。

从此,这位台胞决心回到故乡以实际行动报答亲人们的深情厚恩。所以,在同年金秋他辞退了职务,回乡投资6000多万元人民币,建起了一个“民艺蔬菜加工基地”,每年可以加工冷藏蔬菜3600万吨,销售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个基地拉动了该地区农业生产种植结构,使8千多亩粮田变为菜园,原来每年每亩收入几百元,现在则达到1万元左右,使周围十几处村庄的3000多名闲散劳动力安置了工作,每人每月工资1千多元,不仅使乡亲们致富,还给国家增加了税收。现在的“民艺蔬菜加工冷藏基地”已经成为这个地区的龙头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腾飞发展增添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