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网络课程设计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8 15:40:34

网络课程设计论文

网络课程设计论文例1

1.1Moodle的主要功能模块

(1)课程管理模块教师通过课程管理模块可以对课程的设置进行管理,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对课程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和维护等,还可以将课程打包导出备用。(2)资源模块教师可以将文档、PDF、Flash、视频、声音等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上传到服务器,也可以通过链接得到Web上的外部资源。(3)作业模块教师通过作业模块给学生分配任务,学生完成作业后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服务器,教师再针对学生作业的情况进行打分,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可以通过分数和评语,查找自身的不足,促进学习方法的改进。(4)互动评价模块互动评价模块是Moodle中一个专门用于评价的活动模块,其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部分。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出勤率、知识点的掌握、自主学习能力等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对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料、教学方法等进行评价,同时学生还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5)测试模块由教师自定义题库,题目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等多种类型,并分门别类的存放于题库中,可以在课程中重复使用,也可以供其他课程使用。测试完成后,系统会自动评分。(6)论坛模块论坛是重要的课程活动模块,交流和讨论的活动都将在这里进行。论坛通常包括教师论坛、学生论坛、公众论坛等。(7)投票模块通过投票模块可以对某件事情进行投票表决,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并给出多个答案,激起学生对该问题的思考。或者从学生的投票中得到一些关于教学的反馈意见,从而促进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等。(8)聊天模块聊天模块的功能与聊天室类似,允许教师和学生进行实时的讨论,对课程相关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探讨,打破师生间交流的时空限制。

1.2Moodle在网络课程中的优势

(1)Moodle网络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化理解和掌握运用。(2)Moodle网络课程采用模块化的结构设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自行开发和修改各个模块,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交互模块跟踪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及时交流探讨、答疑解惑,同时也有利于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促进网络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3)Moodle网络课程的环境操作简便,易学易用,教师经过短期培训就能掌握它的使用方法,教师可以设计开发网络精品课程,并对精品课程进行维护和管理,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由此可见,如果将Moodle网络课程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会为学校、教师、学生提供一个低成本、高利用率的网络教学平台,既减轻了教师在课程管理上的负担,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要通过IE浏览器就能方便的进行学习。

2基于Moodle的网络课程设计

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构建一个基于Moodle的网络课程平台。根据需求分析和Moodle平台的特点,将网络课程平台分为管理平台、教学平台、学习平台和交互平台四大部分。

2.1工作环境设置

Moodle网络教学平台是基于Linux+Apache+MySQL+PHP体系构建的,用PHP脚本语言编写的动态网站程序。[3]本系统需要将Apache服务器、MySQL数据库、PHP语言与WindowsXP结合起来,即完成工作环境的设置要求。

2.2系统的安装

首先需要安装好Apache服务器、MySQL数据库和PHP语言,再将Moodle文件安装到EasyPHP文件目录下的WWW文件夹中,在IE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按照Moodle安装页面上的提示安装即可,然后再根据提示配置MySQL数据库,最终完成系统的安装调试。

2.3Moodle网络课程的构建

根据“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内容及特点,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强调资源共享,注重交流互动的设计原则。(1)课程设置教师以网站管理员的身份登录,进入课程设置模块创建课程,在课程的编辑模式下,每个主题对应一个下拉列表,课程的内容以文档、幻灯片、Flash、声音、视频、网页等形式由教师上传到服务器上,完成课程的设置。(2)交互设置Moodle平台是交互是网络课程的核心要素,教师同样可以在课程编辑模式下,进入评价、测试、讨论、投票和反馈等模块,实现交互的设置。(3)用户注册在Moodle网络课程平台注册账号,提交个人信息,可以注册的账号类型有教师、学生和管理员三种类型,注册完成后即可进入网络课程进行管理和学习。

网络课程设计论文例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当积极研究和探索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网络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来把握: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做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而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

个别化学习型网络课件正是应用这一教学设计原则,为学习者提供个别化的学习环境,学习者通过与网络课件的交互独立进行学习,达到学习目标。在网络课程开发中,应用Java语言便可以制作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具有较强交互性能的个别化学习型网络课件。将Java程序内嵌在网络课件页面中,能够大大增强教学材料的交互性与实时性。同时由于它支持多媒体功能,因而可以将音频、视频、图形图像等多媒体信息集成到课件中,并运用相应的个别化指导教学方法,如操练、演示、讲解、模拟、测试、游戏等,从而真正创设出一个基于网络的个别化学习系统。应用Java技术开发出的网络课件,既满足了个别化学习的需要,又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几乎可以跨越所有平台运行,使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同时使用该软件。

二、学习问题必须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生要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习,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强调知识的迁移的能力培养。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系统设计强调学习情景设计,强调为学生提供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以此为出发点支撑环境,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促使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为学习者创设真实的情境。目前在这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便是其中之一。在网络课程开发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较好地为学习者提供类似真实的学习情景,满足了建构主义学习对真实环境的要求,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由多媒体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虚拟现实技术是根据人类的视觉、听觉的生理、心理特点,由计算机产生逼真的三维立体图像,使用者戴上头盔显示器和数据手套等交互设备,便可以将自己置身于虚拟的环境中,成为虚拟环境中的一员。虚拟现实能够提供一种可迁移的经验或丰富我们日常的非虚拟现实的经验,通过反映真实的世界,给学习者提供机会去做不同的选择,但又可以避免真实的实验或操作所带来的各种危险或时间与金钱的消耗。比如,在开发化学类网络课程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设计一个虚拟的化学实验室,学生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中可以放心地去做各种危险的或危害人体的实验避免了由于化学反应而可能产生的燃烧、爆炸带来的危险,又真切地感受到了现实世界中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通过在这种仿真的情境中进行亲自体验,学习者达到了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三、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协作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在网络课程设计中,为实现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可以添加一些支持学习者之间网络通信交流的模块。最简单、实用的就是利用现有的电子公告牌系统(BBS)或在线聊天系统(Chat)。通常情况下,学习者之间进行非实时的交流可以利用BBS系统。BBS系统具有用户管理、讨论管理、文章讨论、共享白板、用户留言、电子信件等功能。利用BBS系统实现协作学习时,一般先由教师或学科专家围绕主题设计能引起讨论的初始问题,并在BBS系统中建立相应的学科主题讨论组,学习者参与到某一讨论组中,进行讨论或发言。学习者之间进行实时的交流可以利用在线聊天系统,就像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谈一样。教师可以主持在线讨论,回答学习者提出的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辅导、指导、激励作用。

通过这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活动,学习者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促进学习者从多个角度来建构知识。网络通信技术为网络课程的使用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信交流方式,可以使学习者进行方便有效的协作式学习,促进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要求为学习者提供必需的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帮助等内容

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意义是在大量信息资源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所以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学习者为了了解问题的背景与含义,建构自己的问题模型和提出问题解决的假设,需要查阅大量相关信息资源,学习必要的预备知识,因此,在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资源设计时,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必须详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查阅哪些信息资料、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并提供正确使用搜索引擎的方法。另外,在进行学习资源设计时应注意,网络课程中提供的媒体资源并不是用于支持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与传统课程相比,网络课程最大的优势在于能方便快捷地访问大量相关的学习资源。在课程的具体学习资源设计中,教学参考资源的选择和组织应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通过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教学内容与问题,提面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索性学习。认知工具是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在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现代学习环境中,主要是指与通信网络相结合的广义上的计算机工具,用于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学习者可以利用它来进行信息与资源的获取、分析、处理、编辑、制作等,也可以用来表征自己的思想、替代部分思维,并与他人通信和协作。

为了能使学习者方便地学习使用网络课程,在进行网络课程开发时,要注意设计完善的帮助系统。保证网络课件有一个清楚、确切、一步一步的操作提示。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不清楚如何继续做时,应利用帮助系统得到明确的指示。在进行网络课程的帮助系统设计时,还要考虑到它的操作应符合一般商业软件的操作习惯,如用F1键进入帮助系统等规定。

网络课程设计论文例3

教育部正在实施一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建设工程。2000年9月初,本人应邀为项目评审专家做了一次关于网络课程设计的讲座,就教师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的策略问题发表个人之见,不料受到好评。本文主要是根据此讲座的内容整理而成的,首先从分析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出发,提出了网络课程设计的若干指导性原则,并提供了一个基于这些原则的网络课程设计范例。

一、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

为了能够设计有效的网络课程,首先应该了解网络教育环境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懂得网络技术能够给学习带来哪些特别便利条件。笔者将网络教育的主要特点归结为四点:

1.资源共享:

一般而言,我们将网络资源中与教育相关的部分都称之为网络教育资源,包括网络环境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人力资源。网络环境资源是指构成网络教育空间的各种物理器件硬件设备等,如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通信设备等,以及形成网络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类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网络信息资源则是指在网络上蕴藏着的各种形式的与教育相关的知识、资料、情报、消息等的集合;网络人力资源则通常包括具备或开发或建设或应用各种网络教育资源的能力的个体,如网络硬件结构设计、维修人员、网络系统开发人员、网络系统安全维护人员、教育网页开发人员、网络用户等等。在这三部分资源中,网络信息资源是核心,因为其他两部分资源是为信息资源的建立、传播和利用而服务的。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育信息资源是以书籍、报刊、磁带、磁盘、胶片、广播、电视等为物质载体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是一种以电子网络为录存载体和传输媒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具有传递迅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非凡特性。

2.时空不限:

网上教育活动可以在个体、群体、众体三个层次上进行,按活动方式可分为异步教学和同步教学。同步教学具有空间上的自由度,异步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均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下表显示可以用于支持各类教学活动的部分网络信息工具。

3.多向互动:

双向互动曾经是教学系统设计所追求的目标,而网上教学能够做到多向互动。从学生视角来看,他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用课件、信息资源及智力工具进行学习而产生互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在线教师、同伴、专家等对话而产生互动。图1显示这种互动模式。

4.便于合作:

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不仅能够进行交流研讨,还可以利用适当的软件工具支持协同创作。现在许多网络教育平台带有群件系统的功能,能够支持一个学习群体方便地进行通讯交流、工作空间共享、应用软件共享和协同创作。

二、网络课程设计的若干原则

网络课程设计不能简单套用传统课程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一是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特长,二是要适当体现当代教育改革的精神。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可以作为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以教育改革为宗旨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大方向,网上教育应该做到观念更新、教法革新、内容从新、评价创新。对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来说,经过这种革新课程学习熏陶的教师们无疑会转而对中小学教育改革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2.以异步学习为基础

网络既可以支持同步学习,又可以支持异步学习。但从网络媒体的特性来说,更适合于异步学习,因为异步学习可以利用网络的时间和空间两个自由度,而同步学习只利用了它的空间自由度,并且目前的网络线路还受到带宽的限制。就目前而言,在网络上实行同步教学既不经济又不实用。对于网上成人教育来说,异步学习更是应该大力倡导的。

4.以自主学习为中心

网上教育应该坚持以学员为主体,营造一种有助于学员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促进一种自主学习的文化。学员自主学习活动包括自学知识、观摩演示、观察案例、寻找信息、探索问题解法、交流研讨、构建作品、自我评价等。

5.以案例学习为抓手

在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案例学习历来被作为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教师培训中,更应应用案例学习方法,让学员通过大量的案例观察与分析,从中体验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Internet上有许多专门收集教案的网站(例如:/edu/lessonp.asp,/,utexas.edu/world/lecture/,/lessonplans/),其中存有成百上千个中小学学科教案,可以优选出许多可供教师培训课程的案例学习资源。

6.以学习资源为支撑

传统的课程是一个内容自足的封闭系统,而网上课程应该是一个以信息资源利用为特点的开放系统,课程资源库建设可以采取自建与引用相结合的办法。比较而言,传统课程开发是以学习内容设计为中心的,而网上课程应该是以学习过程设计为中心的,而且网上学习过程具有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利条件。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尤其适用于成人学习者。

7.以合作学习为导向

合作学习是备受国际教育界推崇的学习模式,因为它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师教育中,如果能够让教师们学会在网上运用电子手段进行教学研讨和协同设计教案,无疑会对他们今后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是值得倡导的学习模式。

8.以电子作品为业绩

网上教学应该让学员尽量利用电子手段完成作业,把他们的电子作品作为学习业绩。学员的电子作品可以传送给老师,也可以通过网页形式,以便接受多方评议。对于教师教育来说,特别有价值的电子作品是信息化教案,教师通过设计信息化教案的练习就能逐渐形成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积蓄力量。

9.以结构化评价为特色

网络课程设计论文例4

1.1.1学习者中心原则网络微课程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需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与内容,做到目标明确、主题集中,以供学习者集中精力学习;在制作微视频时可以配之动画、音乐、图像等,以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习者产生深刻的记忆。网络教育机构可以对原有的网络课程进行整改或重新设计,以获得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微课程资源。

1.1.2微型化原则微型化原则指的是微课的设计要充分突出微型课程短而精的特点。大部分网络学员都是在职学习的成人,时间宝贵,因此微课程的设计要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高效地学习。与传统网络课程相比,微课程要做到短小精悍,这样做的依据是:学习者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根据视觉驻留规律和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微课程最好控制在10分钟内,具体时间的长短应由不同的教学目标与需要确定。短而精的微课程,使得学习者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通讯设备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没有时间学习”将不再成为问题。

1.1.3完整性原则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虽然短小,但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保证资源的高效,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和网络课程一样要内容结构完整。

1.1.4非统一性原则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微课程,教学策略是不一样的,不应该以一种标准的格式来设计规划。比如语文类课程的设计可能需要较多的情境引入做铺垫,制作生动活泼、媒体表现形式多样的微课程较为适宜;而计算机类的课程在设计时,更多的是直接切入主题,教学过程更注重习题的讲解与练习,媒体表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

1.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流程网络教育中微课程可以以类似于网络课程的形式呈现,其核心为集中阐述特定主题的微视频,并辅以相应的学习资源、在线交互以及评价等教学支持服务。在设计时,可以在遵循上述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微课程的学习者是哪些群体,明确其学习需求;然后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接着选择合适的媒体和软件进行微课程的开发;完整的微课程的设计还应包括相应的其他教学支持资源,具体见图1。

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案例

2.1需求分析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的学习对象大多数都属于成人。所以微课程设计在做需求分析时要考虑到成人的认知过程与个性特征。成人由于集中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对于连续长时间大而全的视频讲座的学习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再加上各种便携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能够得到适合碎片化、随时随地的微课程学习资源是他们所需要的。

2.2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2.2.1明确教学目标将微课程引入到网络教育中,旨在能够开发出更加符合学习者无缝化、可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这是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具体到每节微课时,可以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微型化的原则为宗旨,首先要依照课程教学大纲,先从课程教学目标中分解出单元教学目标,再将单元教学目标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每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可形成一节微课程,然后对每一节微课程设计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由于每门课程按微课程进行设计时,细分的知识点很多,专门以文本的形式呈现会显得过于凌乱,所以在具体操作时,一个大的知识模块下集中列示该部分涉及到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具体每一个小知识点的目标由每节微课程视频里予以说明。本文以笔者在华东师大开放教育学院参与的整改后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进行微课程设计的说明。图2为函数部分一节微课程的进入画面,直接以文字和解说的形式给出了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视频总用时7分钟,符合微型化原则。

2.2.2选择教学内容明确了微课程的需求分析和教学目标后,就需要在非统一性原则下为每节微课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具体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确定内容。结合网络教育中网络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层次要求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任务和个性等,将某门课程的内容框架确定下来,相当于课程目录导航。若是对原有网络课程的整改,则可以把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细分阶段。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整个教学内容也就是课程大纲的具体要求,如图3所示。第二,细化内容。结合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按照网络环境的需要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将学习内容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基本上每个知识点构成一节微课程。

2.3选择相应的媒体,进行微课程的开发

2.3.1根据微课程的学科特点和不同类别的知识特点选择相应的媒体将选择好的微课程教学内容,可以以建构主义课程理论为依据,遵循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微课程的微型化设计原则,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教学目标,创设相关度较高的学习情境。在制作微课程时常用到下列素材:脚本旁白—用以确定课程主题,赋予课程内涵;图形动画—微课程内容的高效视觉呈现;音乐音效—调节微课程的氛围。因此,在选择媒体时,要以知识点为依据,综合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媒体进行动态或静态的组合,各种媒体的选择和整合方式要以学习内容的有效呈现为依据。微课程在开发时,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所用到的媒体肯定是不尽相同的。同时,媒体选择上还要考虑目前网络技术及便携移动终端设备的环境和实现的条件。

2.3.2微课程的开发基于网络教育中的微课程开发,和一般课堂辅的微课程也是不尽相同的。微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细分设计后,就可以借助一定的软件进行开发了。对于立足于网络教育机构的微课程,开发工具方面都比较完备,借助于原有网络课程的开发软件完全可以满足微课程的开发需要。除此之外,微课程常用到的开发工具还有PPT、Flash、绘声绘影、光影魔术手、格式工厂,还有字体库等,这些工具对基于电脑的开发比较好。虽然大多基于电脑开发的微课程在手机等便携设备上也可以运行,但近年来出现的基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微课程开发工具,如FlashLite、Lam、亘天炫彩等,更有它独特的优势。基于手机开发微课程将会是微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C语言程序设计》微课程的开发用到了dreamweaver、vegas等软件,部分截图如图4所示。

2.4其他教学支持每个微课程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从整体来看,还应辅以其他教学支持服务,这也是微课程设计完整性原则的体现,否则单独的微课程视频很难发挥它的优势。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规章里要求:微课程资源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教学视频片段),还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教学设计)、“微课件”(教学课件)、“微习题”(练习测试题)、“微反思”(教学反思)等辅教与学内容。因为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与一般课堂中所用的微课程有所区别,“微”的内容太多,为防止学习资源太过零碎,故应有关相应的课件、练习题等可集中放在相应的章节知识模块里。教学支持服务应该包括课程导航、学习路径、大纲、练习、进度报告、论坛及相关的学习资源(见图5)。此外,微课程的实施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网站支撑,这点网络教育机构原有的平台配置就可以满足,在此不再强调。

网络课程设计论文例5

[作者简介]刘彦臻(1964- ),女,湖南攸县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和教育管理。(广西 柳州 545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高职教、学、研、训一体化网络平台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1JGZ102,项目负责人:刘彦臻)和2009年度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高职毕业论文(设计)网络课程开发与研究”(项目批准号:桂教人[2009]62号,项目编号:58,项目负责人:刘彦臻)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72-02

一、引言

学习策略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越来越重视学习策略,研究成果呈上升趋势,但国外学者对学习策略的研究比较全面深入。Rebecca Oxford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促进习得、存储、提取和使用信息而采取的措施,可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成功的学习者会采用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需要和学习阶段的学习策略。O’Malley Chamot认为学习策略是个体学习者用来帮助他们理解、学习或记忆新信息的特别的思想或行动。他根据信息处理理论将学习策略分为三大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元认知策略用于评价、管理、监控认知策略的使用,是学习者利用认知处理学习的知识,通过对学习的规划、监控和评估等手段来调节学习;认知策略用于学习活动之中,是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记忆、理解,进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步骤和策略;社会/情感策略知识为学习者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是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合作时所使用的方法和策略。元认知策略高于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

研究采纳O’Malley & Chamot的分类方法,参照Oxford的学习策略量表编制调查问卷,对某高职学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学习策略的应用情况展开调查和分析。

二、研究方法过程

1.研究问题。(1)高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使用现状。(2)如何提高网络课程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水平。

2.研究对象。某高职学院2010、2011届商务英语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涉外旅游专业202名毕业班学生。年龄从21~24岁不等。调查时间为两段,分别为2010年5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及2011年5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

3.调查工具。调查通过电子问卷,以学生匿名在线填写、提交问卷形式进行。问卷由“高职学生网络学习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策略和情感策略使用现状”四部分组成,共72个选项。发放电子问卷202份,回收问卷180份,问卷回收率为89.11%,其中有效问卷161份,有效率为89.4%。

三、调查结果分析

1.总体情况。所有的学生都接触过网络教育形式,其中67.57%的学生接受网络教育时间为1~2年。所有的学生每周都会上网,其中69.3%的学生周上网时间超过8小时;87%的学生认为网络课程对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学习任务有促进作用,这为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元认知策略。在计划策略方面,62.84%的学生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和自己的需要制订基于网络课程的学习计划,上网学习之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任务和目标;在自我监控方面,60.84%的学生能按照既定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上网学习的时间,提醒自己围绕学习目标学习,不被其他诱惑分散注意力,根据学习的需要,及时调整网络学习的进度和内容,独立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在学习评价方面,67.58%的学生基于网络学习后会以多种方式衡量自己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和目标。但只有40.35%的学生在每一次网络交流过后会认真梳理自己的收获和感触,只有31.58%的学生有写博客或日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反思的习惯。

3.认知策略。(1)认知工具使用:93.86%的学生经常会使用搜索引擎等工具从网络上搜索所需的资料;66.67%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快速通过网络找到所需要的资源;74.56%的学生会经常通过网络通信工具(如Email、QQ等)与他人讨论问题。但是他们对一些新认知工具的认识不足,使用率偏低,56.14%的学生知道智能手机中用来辅助学习的客户端应用软件,只有13.16%的学生平时会利用手机上网学习;45.61%的学生熟悉一些Web2.0工具(博客、Wiki、RSS订阅等);35.09%的学生会经常使用概念图等工具辅助总结或梳理知识;还有29.82%的学生称对计算机和网络不太熟悉,影响学习效果。(2)信息识别加工。75.01%的学生会收藏一些学习领域相关的网站、博客等,并进行整理分类;83.78%的学生知道该采用网上哪些资源和常用工具来完成一项学习任务;63.1%的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网络资源完成相关的网络学习任务;72.7%的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独立在网上进行自主学习;71.05%的学生会利用电子学习材料中一些特殊记号来辅助学习;60.52%的学生能够从复杂的网络学习资源中筛选出所需要的内容。(3)认知活动偏好。网络环境下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活动是:利用课件进行自主学习51.35%,小组协作学习40.54%,用Word或PowerPoint等工具完成作品35.14%,上网查找资料29.73%,回答问题24.32%,自主进行网上测试24.32%,听老师讲课16.22%。学生认为网络学习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的知识呈现形式是:多媒体课件54.05%,在线点播29.73%,录像16.22%,文本形式0%。

4.社会策略。76.71%的学生愿意在网络环境下与有共同学习兴趣的同伴一起开展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学习资料;54.38%的学生在网上讨论时会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回复别人的说法或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网络学习社区中同伴的帮助;49.13%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或烦恼时,会向网上学习伙伴倾诉。

5.情感策略。78.07%的学生在基于网络的学习过程中,有着积极学习的心态,希望学有所获;73.73%的学生表示与他人通过网络协作成功解决问题和顺利完成网络学习任务时,会有成就感;73.21%的学生认为通过网络学习可达到全部或大部分教学目标,对完成学习任务有自信;70.26%的学生对自己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67.57%的学生基于网络学习时感觉很轻松,觉得上网学习很有趣;56.76%的学生表示在基于网络环境中遇到学习困难时,有信心克服。

四、讨论与建议

1.通过训练加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第一,元认知策略训练。学习目标不清、自我管理学习的能力较差的学生,需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对他们进行元认知策略指导和训练,重点指导高职生借助专业知识及元认知能力激活、维持学习状态,将注意力集中在毕业设计(论文)的任务上,并建立相应的网络监控措施,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首先,在毕业设计(论文)开题环节训练高职生的计划策略。结合毕业设计(论文)任务,系部和专业分别制订相应计划、提出具体要求,并嵌入毕业设计指导书和开题报告模版,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则根据指导书,结合自己的实习工作、生活实际情况,在开题报告中慎重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在模板中指南的引导下填写个人学习计划表,并利用网络课程中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个过程是训练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执行学习计划、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的过程。其次,在毕业设计(论文)写作中培养高职生的自我监控策略。指导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督促学生自觉监控学习过程并调节学习进度。最后,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总结环节强化高职生的反思能力。指导教师需引导学生对照评价标准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审视,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和归因。

第二,认知策略训练。传统教育中认知策略是指对信息进行加工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包括选择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等。网络环境下的高职学生认知策略主要指对信息的选择、判定、组织与精加工,而复述以及机械识记等学习行为较少。在文献检索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环节,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信息判断和筛选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指导和强化训练,如介绍获取相关信息的网站和方法等。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阶段要指导学生鉴别出学习材料所讨论的主要问题,并组合相关信息建立框架,找到不同材料间的联系,指导学生将新旧知识有机融合,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同时,还应强化学生的信息加工技能,掌握对比、分析、归纳、应用等信息加工方法。

基于网络的学习并不意味着所有学习活动都在线进行,指导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只是一种学习工具和环境,学习者应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把对学习策略的辅导全程渗透到面授、导学、助学和辅导答疑等各环节中。指导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素养、学习策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能力以及学习策略的研究能力,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高质量地保证完成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全程教学和辅导任务。

第三,社会(情感)策略训练。基于网络的学习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课程的互动功能寻求他人支持。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师生交互非常重要,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获取其他专家的指导对于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会有很大帮助,而且这种交互大多在平等、无功利的网络空间进行,能弱化传统教育中的身份隔阂和约束,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教师在网络环境下指导学生寻求他人支持时,需提醒学生注意网站以及论坛中的专业评价,从合适的对象群体中寻求支持;注意提问技巧,加强问题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心态要平和,寻求支持有时需要等待;正确处理索取和给予的关系,要主动帮助他人,以换取他人更多的回报等。

2.通过课程设计发展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良好的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效、科学的学习策略。如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中的学习管理、学习流程设计、电子档案袋等教学评价设计能提高高职生的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调控策略和评价策略);基于网络和多媒体认知工具设计的课程内容(导学课件、讲座视频、电子教材等)的设计有助于学生的认知策略的发展;专题论坛、即时信息、课程答疑等课程交互功能对发展学生的社会/情感策略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教学环境的变化导致教学策略的变化,基于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的教学,需要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形成新的工作流程制度、采纳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基于网络进行学习过程监控等教学策略,来解决基于网络的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如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过程更加透明和开放,有利于学生接触更广泛的知识,获取除导师外的更多帮助,从而加速提高其认知策略和社会策略。

4.基于网络评价优化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第一,多元评价主体。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长期以来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学生、企业等其他的评价主体很少介入。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论文)评价则可以打破评价主体单一化的局面,在传统的评价方式的基础上,聘请企业、行业、其他同学、其他教师、企业和行业参与其中,从多个层面对毕业设计(论文)作品提出建议。

第二,改革评价形式。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评价形式以评分/评语+答辩为主。评价的结果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好的作品和经验不被其他同学学习。而网络课程恰恰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所有的作品都被展出,所有的同学都需参与,所有的智慧都被分享,所有的问题均被剖析,所有的教训均被告诫,以此来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策略。

第三,丰富评价内容。以往的毕业设计(论文)评价内容仅限于作品评价,评价内容较为单一,网络课程对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的评价内容全面而主次分明。作品无疑主要评价内容,网络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记录为评价提供多个视角,多视角、多维度的评价内容共同作用,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刘电芝,黄希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教育研究,2002(2).

[2]马颜萍.浅谈远程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06(4).

[3]张命华,刘电芝.培养远程学习者学习策略的教学思考[J].中国远程育,2009(1).

网络课程设计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0128-03

一、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创建的背景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其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认证的重要依据。

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效果并不令人乐观,原因主要有:第一,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年,与毕业实习同时进行,工作压力较大,且学生散布在全国各地,面对面辅导难以实施。第二,指导教师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偏大,经验缺乏,再加上学院在这方面对教师们的培训偏少,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第三,传统的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已经落后于数字化时代的教学方式,过程监控手段落后,质量控制效率较低。这就需要我们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能解决远距离教学指导、教学资源零散不便共享、教学信息传播不畅、教学经验传承受限、教师队伍年轻、教学监控管理困难等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专门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因此,创建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既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之一。

二、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

“模式”来源于英文单词“model”。通常被翻译为“模型”、“样式”或“典型”等。“模式”一般指研究对象的理论的逻辑框架,或是指某种实务的执行标准或模仿的样式,体现系统中各要素最优化配置的设计思路和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体系,具有标准型、规范性、普遍性等特征。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结构框架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活动程序则突出教学模式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的结构指其包含的五个因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及其之间有规律的联系。

根据学院的需要、高职学生的需要、实践环节教学的需要以及高职实践教学规律,笔者创建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见图1)。

(一)“五环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五环节”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在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等理论指导下创建。在构建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网络环境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配置教师队伍、改革评价体系,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进行系统培养。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性观点是,学习不是灌输的,而是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建构的。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之间相互效仿、协助和激发,积极地建构和改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是建构和互动的过程,学习需要真实环境,学习内容要与学生的经验有关,学习者应自己规划课程学习,学习者的互动、反思和协作在学习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为高职实践环节创设一个互动、交流、协作、反思的教学环境。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意义的学习”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精髓,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把发挥人的自主学习潜能看作为教学的基础,将自我实现和追求自由作为教育教学目的,让学生自主选择有生活意义、实践意义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内容,认为学习即“自我主动学习、完全自主的、自由的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主动的学习过程,最有效的学习是学会如何学习。教育的目标即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及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学校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宽松、自由、受到尊重的良好学习条件,将学生置于真正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学生的“有意义的学习”,构架科学的网络课程即自主、自由、有意义学习环境的创设,是促进“有意义的学习”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课程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巩固和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教学目标分解表述如下:

1.专业能力:较强的阅读、写作能力和文献处理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查阅及综述,数据分析,论文及设计(实验)方案撰写等环节,完成专业对应岗位的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初步独立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研究的能力;掌握综合运用所学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方法,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分析能力,解决所学专业领域综合应用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社会能力:强烈的责任感、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服务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奋严谨、团结协作的优良工作作风。

3.方法能力:计划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三)操作程序。毕业设计(论文)通过对高职学生的需求分析、根据高职实践教学环节的自然顺序和安排,结合顶岗实习工作安排,明确实施主体在各个环节中任务及关系(见图2),此模式分五个工作环节,教师、学生平行推进,教管穿插监管。

1.动员面授环节。此环节是毕业设计(论文)实践工作实施启动的第一步,主要目的是提高高职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识,知道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明确要达到的目的,清楚完成学习任务要经历哪些过程,如何使用课程网站(如何注册、查询信息、提交信息、与老师学生交流、协作、获取帮助等),如何利用网络课程提高学习效率,如何选题,如何检索文献,如何编辑毕业设计(论文)格式文本等,如何使用正确的研究方法、阅读已经毕业的学生的作品范例。面授讲解演示、案例分析与动手操作相结合,为完成学习任务做好思想上和技术上的准备。

2.选题开题指导。选题开题对于高职生来说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鉴于选题的重要性,在此阶段有必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方向拟定参考选题、组织小组讨论、参照毕业生选题先例、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进行选题方法细化指导、制作开题报告模板及开题报告写作向导、反复与学生商讨修改等,一步一步地为学生成功选题和开题提供有力的学习支架。

3.作品创作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作品创作含设计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写作,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学习成果。首轮指导,教师为学生的文章整体结构、基本立论及研究方法把关。第二、三轮指导,教师重在对学生的重要论据及数据获取的途径及准确性进行审核。第四轮指导,重点指导学生对文字进行精加工,对文本格式进行编辑,准备交稿。

4.应用价值检验。学生将毕业设计(论文)交企业方实习导师、实习单位领导或业内专家,征求一线专业人士、专家的修改意见,检验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5.作品评价考核。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在三个层面展开。突出实用性、应用性与创新性,尤其是对学生的创新制作成果、发明专利成果、学术论文成果等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支持,提高学生创新创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1)校级层面。主要强化检查与评估功能,通过查询网络课程数据,教学管理部门与教学督导部门联合开展工作。(2)系及专业级层面。承担主要的管理功能,针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具体的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实施方案,并在网络课程上,对选题、指导、考核、成绩评定环节作出具体的规定,有效组织教师做好过程性指导工作、组织系(或专业)教学小组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审评及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制定完整科学的管理规定,确保各项举措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调动学生、教师、企业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强调对指导教师(含校内专职指导教师与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的管理监督。(3)指导教师层面。利用网络课程完成学生的过程性指导,从选题开题、设计实施、论文写作、平时表现、作品质量、原创程度、成果及获奖、企业反响、设计成果展示或论文答辩等多个方面指导学生,使他们达到预期目标,为其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五环节”教学模式实施条件。由于在网络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学,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了使毕业设计(论文)课程顺利实施,必须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师、学生分别进行面对面的集中培训,使师生清楚了解整个实践环节的过程和要求,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学时间要妥当安排,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教学实施流程(见图3)要清晰可控。网络环境要不断优化,并随时提供客户服务工作。

(五)师生、企业专家角色

1.教师角色。(1)服务者、导师:通过网络课程及其他沟通方式为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提供各种服务,在选题、写作、质量把握、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2)学习同伴:通过网络课程与学习同伴交流、协作,一起解决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过程遇到的问题。

2.学生角色。(1)主动参与者:探索毕业设计(论文)课程信息和网络教学环境。(2)建立联系:构建毕业设计(论文)课程学习意义。(3)实践应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中,并将自己的作品在网络课程上。

3.企业角色。(1)协作者:面对面协助实习生解决工作中,通过网络课程的协作合作功能指导毕业生有效解决在毕业设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2)检验者:在工作中试验、检查实习生毕业设计(论文)作品中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的可行性。(3)指导者:从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角度指导帮助实习生完善毕业设计(论文)。

(六)教学评价。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教学环境为过程性教学评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实现了评价内容全面、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和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一)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整合了先进的课程理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优化了教学内容,最大化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密切将课程教学和职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研究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毕业设计(论文)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能力。

(二)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实施使课程教学更规范化,操作简单,可持续利用的价值增强,有效减少了课程教学中的重复劳动,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课程教学革新方面,更有效地发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三)提升教师研究水平。在“五环节”教学模式研究和实施过程中,项目全体人员学习课程开发理论、教学理论、专业知识、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学习者的学习特点、调查研究各专业发展现状,分析其未来走向,学会科学评价教学和工作。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能力均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发展学生职业能力。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在某学院旅游大类、商贸大类专业4届学生中实施,通过对2011届、2012届涉外旅游、会展管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综合成绩进行对比后发现成绩总体上有明显的提高(见表1)。可见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对教学改革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共享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它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的、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的、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结合就业实际的、理论学习和工作真实任务实践相结合的背景下进行的教学研究和课程开发。网络课程将高职教育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课程化,充分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提高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Bruce Joyce,Marsha Well,Emily Calhoun.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李学芹,蔡燕.浅谈教学模式的发展及其趋势[J].教学与管理,2012(15)

网络课程设计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6-0152-02

1 教学设计在网络课程中的重要性

1.1 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1]。

教学设计是教学目的的预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前导和定向功能,决定着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优化与否,直接决定了整个网络课程的好坏。依据网络课程设计的理论指导和原则,要求在教学设计阶段,以系统方法设计网络课程,优化教学环境,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1.2 教学设计是将现代教与学的理论与网络教学实践相联系的桥梁

教学设计作为一门“桥梁学科”,它旨在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系统为学习者提供最佳的教学条件,用以解决教学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优化,不仅关心如何教,更关心学生如何学,在其设计过程中,注意把人类对教与学的研究结果和理论综合应用于网络课程的设计之中。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弹性理论、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等。教学设计吸取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精髓作为自己的科学依据并将其运用到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实践之中,从而保证了网络课程教学功能的实现。

1.3 教学设计有助于促进网络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网络课程设计中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来研究、探索网络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如教师、管理者、学习者、信息资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网络平台等之间的本质联系,使各要素有机结合完成网络教学系统的功能;同时,教学设计将网络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实现网络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2]。

2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原则

为了提高网络课程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课程的作用,笔者认为对于网络课程中的教学设计要重视以下几条原则。

2.1 个性化设计原则

网络课程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学生是学习的认知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要重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首创精神。

2.2 多媒体化设计原则

由于Internet的高速发展,加上网络传输与流媒体技术的进步,使网络课程中多媒体教学内容的高效率传输成为可能。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根据教学需要提供图、文、声、像、动画等并茂的教学内容。

2.3 交互性设计原则

将课程内容以超文本方式呈现,提供良好的导航系统和功能,赋予学生串联知识和网络浏览的自。另外,设计灵活多样的学生练习和训练内容,提高网络课程的交互性。

2.4 开放性设计原则

提高网络课程内容结构的开放性,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和相应的网址链接,对于同一知识内容提供不同角度的解释和描述,让学生在对多样看法进行的交叉思考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闪光的思想火花。重视评价反馈的设计,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评价学生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达到情况[3]。

3 网络课程的应用研究

目前已开发的网络课程种类繁多,涉及各个学科领域,从网络课程的应用来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课堂的教学,网络课程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方式;另一种是网络课程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但是,从当前实践来看:网络课程的开展,许多活动的展开还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许多学校都正在积极地开设网上课程,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浓厚的远程学习的气候;从网络技术的应用来看,目前网络技术的应用还只是停留在课程内容的上,网络只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媒体而没有被当作一种通讯平台来使用。纵观目前网络课程建设情况,现阶段的网络课程建设良莠不齐,在繁荣的背后仍存在着许多不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网络课程的应用问题。

3.1 网络课程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课程质量不高。网络课程前期建设力度大、投入多,制作完成、验收合格后便万事大吉,各级管理部门和一线教师都没有在如何用好网络课程,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致使网络课程成了摆设,其效益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加之少数网络课程没有反映本门课程的发展前沿,一些功能模块几年如一日,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和充实,管理维护的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使得学校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建设的网络课程使用效率低下。

(2)学生对网络课程的利用率不高。调研发现,有较多的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课程资源是模拟试题、习题答案。尽管不少网络课程上设计了各种交互平台,如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等,但参与的学生并不多。教师们研制的许多教学资源,并没有被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站点的访问,学生主要是在复习时使用,对自测练习题、试卷、素材库及课程实验设计部分的相关内容比较感兴趣;不同学科的学生获取信息内容也不尽相同,理科生倾向于实验示范、三维演示、flash演示等内容,而文科生比较关注案例分析等内容,学生参与网络课程中论坛讨论并不普遍,大部分被访学生对“学习资源满意度”和“资源更新满意度”仅为一般。

(3)网络课程的共享性不够。各高校之间尚未建立统一的网络课程管理,也没进入到互开课程、互认学分的层面。各高校主要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协调网络课程资源的共享,使用的教学平台各异。有的高校的网络课程资源只供校内系统共享,校外无法看到。即便是校内,网络课程的入口也需输入密码或路径才能正常登录。由于各高校所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的不一致也导致了各自系统不能完全兼容,影响网络课程的共享[4]。

3.2 网络课程应用存在问题的对策

(1)重视“双翼”。网络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石,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正如南国农教授所说的“依靠两只翅膀,一只是现代信息技术,另一只是现代教育思想,靠一只翅膀,飞不起来,双翼才能腾飞”。提高教育理论水平,转变教师观念。首先我们要从思想理论上改变教师们对网络教育的错误认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用正确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我国的网络课程建设。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可以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课程论和教学设计理念。

(2)统筹规划,加强协作。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应用技能。鉴于我国网络课程设计开发中散乱的现状,国家有关职能机构应组织专门的部门,负责网络课程开发的规划协调工作。全国统一制订大的开发计划,再依据各地区各学校实力,分配任务,采取课程开发模块化。这样既有效利用了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了各校优势,又可以开发出高质量的课程。

(3)应用平台操作简单化。网络课程的应用平台应朝着功能完善、操作简单的方向发展,应尽可能以简捷明了的形式展示各种功能。这样教师就不会因杂乱的界面、复杂的操作分散精力,可以更好的组织教学,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把精力放在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上。

(4)表现形式多样化。随着网络带宽的拓宽和网速的全面提升,基于Web的多媒体教学将是网络教学的趋势。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课程强调课程的内容设计,而以Web为基础的教学不应是传统课程内容的照搬。今后网络课程的设计应结合Web的具体特点(资源共享、交流通讯等),转向以E-mail答疑、电子论坛、计算机视频会议等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设计。交互方式多样化:交互有同步、异步形式,交互方式不仅是基于文本的电子邮件、讨论区BBS等,还将出现基于文本和图像的电子白板、应用进程的共享等方式。

(5)注重绩效。建设网络课程要从社会和学习者角度考虑绩效问题,首先,课程是否对社会的发展有用。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网校应该从社会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其次,学习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是否获得自身的发展,包括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情感的发展。

4 结 论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与网络课程最终的样式、质量直接相关。因此,要想实现网络课程品质上的飞跃,在很大程度上要从教学设计层面下功夫。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教育技术通讯,2012(7).

[3]张强.网络课程现状调查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

网络课程设计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2)09-0036-0008

1.问题的提出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网络课程为代表的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对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创造性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教育部加强建设精品课程的精神,全国各高校掀起了一股精品课程建设的热潮,尤其是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因此,各大高校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按精品课程网站评审的条件建设网络课程。然而,许多高校网络课程要么只为“评”而建,一次性建设结束即告完毕,极少投入使用;要么把网络课程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教学资源建设,进行课堂搬家,没有考虑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管理等因素。我们不禁思考,这样建设的高校网络课程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吗?它们的实际教学效果如何呢?网络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为了深入剖析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问题,笔者基于学校课程网络平台设计和开发了《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网络课程,并于2010年秋季开展了课程教学的应用实践。通过网络课程教学实验,笔者力求探索适合校园网络环境下高校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方式,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对策,为高校开展网络教学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高校网络课程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的网络教学,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以网络为主和以网络为辅,前者主要是进行开放远程教学,后者多是高校内开展的网络教学。高校网络教学活动的中心依然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直接面对面的交流,网络教学则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搭建有针对性的网络课程,作为课程教学积极的补充。但是,高校在引入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对教学对象认识不清、过分强调网络作用、对教学应用效果重视不够,等等。

为了分析国内网络课程应用研究的现状,笔者通过查阅CNKI中2000-2010年《电化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5本教育技术类期刊以及教育技术专业的优秀博硕士论文,参照谢幼如等(2003)对网络课程的分析模式进行研究分类,以“网络课程”为题名进行论文搜索,共搜索到653篇文章进行内容分析。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网络课程的研究存在重设计开发、轻管理评价的现象。而且对网络精品课程应用方面的研究重视不够。这方面的硕士博士论文直到2007年才开始出现,且数量有限,2009-2010年应用效果的文章才开始增多,而且大都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制定网络课程的应用有效性的评价指标。围绕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具体到教学实践中,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地进行教学应用个案研究的文章几乎没有。因此研究高校网络课程教学实践,关注学习者的收益程度,关注学习者的使用情况显得尤为重要。

就教学实践来看,根据笔者对S大学19门网络精品课程建设运行情况的统计分析,我们目前大学网络课程应用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注重网络课程的建设,忽略其教学应用。该校现有网络课程要么只是搭建完成,还没有任何内容;要么就是将大量课程简介、课程特色、课程评价等课程信息照搬到网上,使网络课程成为展现课程信息的平台,而不是网络教学的平台。

第二,网络课程模块设计不合理,没有系统的设计思想。很多网络课程都是将所有的信息都放在网络课程中,没有经过很好的设计,使得模块看起来杂乱,不易于学习者学习。

第三,教学资料缺乏,难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所有网络课程中几乎都没有提供学习者详细的课堂教学、课外参考资料以及教学相对应的课件。网络课程没有很好地充当补充课堂教学的角色,作用难以发挥。

第四,教学互动效果不佳。由于该校网络课程重开发,轻虚用,所以基本没有很好的教学活动设计,使得论坛、答疑、在线测试等网络课程的互动功能没有真正起到促进学习、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作用。

第五,网络课程内容缺乏更新。网络课程网站建设者对网站内容的更新率较低,有些网站甚至自建成之日起就不再对网站内容进行更新调整,造成资源陈旧现状,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

3.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实现

3.1网络课程的设计流程

根据系统化教学设计思想,通过以下几个过程:网站的功能定位、教学对象分析、网络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及组织、网络课程教学应用方式的确定和评价方式设计等,笔者对《跨文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网络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

3.1.1网络课程的功能定位

高校在建设网络课程之前,首先应对该网络课程功能进行定位。正如前文所说,高校网络课程与远程网络课程有着很大的不同。《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课程是全英语示范性课程,是典型的高校网络课程,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为示范性课程,为评审专家充分展示课程拥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果。

·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提供全面的教学材料,更好地辅助学生的自主学习。

·提供互动交流的讨论平台,方便教师与课程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

·提供在线测试系统,便于及时检测反馈,检测学习效果。

3.1.2教学对象分析

分析教学对象及需求将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对于学习本课程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学习了相应知识,吸收消化了大量教学内容,网络课程的资源可作为学生课后补充学习的工具。这包括利用网络课件进一步消化课内知识;利用在线测试功能实现自测和练习;利用网络答疑模块提供答疑解惑途径等。因此,网络课程在设计时应注重使网络课程资源成为学生拓展学习深度和广度的有效工具。

《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课为专业选修课,实验教学班为大三年级、来自3个专业的51名学生。笔者通过前期问卷调查基本了解学习者的一般特点。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表示每周课后只有不到3小时的时间用于网络学习(如图2)。由于课程性质为选修课,所以学生课下投入的时间较少。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应有针对性,应利用网络课程的优势,考虑学习者学习时间,合理进行教学安排,提高教学效率。另外,通过前期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均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能够熟练操作网络教学平台,使用其基本功能进行网络学习。

3.1.3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教学内容是建设网络课程的核心,不仅指教师提供的教材、课件,还包括教师和为学习者提供的辅助参考资料。

首先,网络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并不是课堂搬家,需要授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选择,删除不必要的信息,加入学科发展前沿的教学内容,以适应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项目要求的先进的英语原版教材。

其次,通过分析学生的特征、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我们在组织教学内容时特别注意要有利于学生自学,教学内容采用专题模块化的组织方法,每个模块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以教学单元或统一知识点为依据。每一专题都提供相应的学习配套材料。每一章都提供有“内容概述”、“学习目标重点”、“词汇提示”和“配套练习”。

3.1.4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媒体呈现形式

网络环境下,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实现多媒体化。教学信息是以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组织起来的,使学生通过全方位的感官接受信息,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媒体设计过程中,要对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进行合理的选择,不应盲目追求媒体的多样性,应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讯息设计理论,选择最合适的形式来表现课程内容。

3.1.5网络课程教学应用方式及教学活动设计

目前高校网络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作为课外辅导的网络辅助教学,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建设网络课程时,应依据课程的学科特点和教学需求,确定教学应用模式。

《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网络课程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按提示选择性阅读理论知识要点;按提示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浏览相关网站和网页、课件;布置思考题;设置专题论坛进行交流和探讨;进行练习与测试;通过电影小片段感受课本知识;设置学习小组,加强小组合作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倡以学生自学为主,在不同教学活动中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策略。

3.1.6教学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是网络课程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态度、知识、情感等各方面。结合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的特点,最终选定课程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案例分析能力等作为《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网络课程学习评价的项目。网络学习环境对学习评价过程的各个环节具有很好的支持作用,结合传统评价方式,采用发展性评价方式,综合全面地进行学习评价。利用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教学教务管理功能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管理、检查,及时给予评定和督促。比如:课程的登陆情况,教学资料的访问学习情况,参与论坛讨论的发言次数,作业提交情况,在线测试成绩等。

3.2网络课程模块和整体结构设计

为了确定该网络课程的功能模块,笔者首先对教学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他们的学习需求进行了分析。本课程强调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中心,同时伴有教师监督学习、学习资源辅助学习、师生互动学习及网络课程引导学习,充分体现了以“自学”为主,以“助学、互学、督学、导学”为辅的教学思想。根据调查并结合S大学网络课程现状,我们确定了本课程具体模块功能包括:课程导学、课程材料、自主学习、课程互动、案例库等,具体的结构框架如图3所示。

·课程导学:主要介绍了该课程的师资队伍、教学大纲安排以及网络课程学习指南和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该课程及教学内容情况大致了解,方便后期学习。

·课程材料:主要提供课堂教师课件以及课外补充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该课程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每个专题教学的教学目标、大纲、内容以及课后练习等,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案例库:根据课程目标及要求设置的模块,主要用于同学们小组协作学习的成品展示。

·课程互动: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包括论坛、答疑、作业、测试等,用于教师与学生互动。

在整体结构确定后,笔者依托校园网络平台,进行了网络课程的制作,图4是《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网络课程的主页。

4.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实践

网络课程建设完之后,为了研究其教学应用情况,笔者进行了两个学期的教学跟踪实验,管理参与网络课程,记录并且观察学习者的使用情况。

4.1教学应用方式

近年来,混合式教学模式(Blended Learning)已经逐渐被大家所认可。它指各种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模式以及学习方法与媒体的混合。但是这种混合并不是随意的掺杂,而是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将教学各个部分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时间,为适当的学习者,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通过适当的学习方式,学习适当的学习内容。

《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这门课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需要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应结合传统课堂教学,把网络学习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使学生在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巧的同时培养其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本课程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

4.2教学实施过程

混合式学习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其关键在于如何进行课程设计,维持各方式、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因此,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讲,基于混合学习的教学主要有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课堂教学、在线自主学习和发展性评价四个主要环节。

《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课程就是采用这种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根据教学目标的需求,教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呈现。本学期该课程总共16次课,教学内容为13个专题,具体的课程安排如下:

·课堂教学:共有11次,教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呈现,教师讲解为主。

·自主学习:另外2个专题,由于其教学内容比较系统、易懂,我们将其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内容。课程网站提供教学材料、课外拓展材料以及课后练习自测题等,学生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在线测试:一个学期2次在线测试,主要是对课程进行阶段性的评测,以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两次测试均以网络形式完成,当学生登录平台开始测试时系统会做相应的时间记录,完成后系统会自动保存试卷,并给出相应客观题成绩,主观题由教师后期批阅。

·课程作业:本课程中设计了2个作业,以在线形式提交。

·小组协作学习:学期末学生分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完成跨文化冲突案例的开发和分析,在最后一次课时进行小组汇报演出,作品形式是PPT展示和Word文档各一份。

4.3教学评价方式

本课程采用发展性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课堂教学参与(15%):考察学生课堂参与情况。

·在线课程讨论及自主学习(10%):考察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情况。

·课程作业(15%):通过讲述自己的文化故事,增强学生对自我的认识。

·在线测试(30%):通过在线测试。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小组合作案例开发和展示(25%):小组协作开发跨文化冲突案例并展示。

·课程学结反思报告(5%):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总结和反思,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评价。

4.4实验数据分析

为了比较课程实施前后学生对于网络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的态度等,笔者在实验实施初期和结束后分别对学习者进行了“网络课程需求调查”和“网络课程学习反馈调查”。其中需求调查问卷共发放46份,回收46份,有效问卷46份,课程反馈问卷共发放39份,回收39份,有效问卷39份,回收率都达100%。另外在课程结束后,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态度,笔者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分3个小组,对10名同学进行了访谈。综合问卷调查、个案访谈以及实验数据和教学观察等的结果,我们得出结论认为,本次网络课程的实施效果总体比较理想。

网络课程实施前,我们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了学习者对于使用网络课程学习的感情倾向,数据显示,只有6.52%的学生对该网络课程持肯定态度,认为对学习一定有帮助;58.70%的学生持怀疑态度,认为网络课程学习有帮助,但是不确定;甚至有近三分之一,34.78%的学生持否定态度,认为网络课程对于学习没有任何帮助(如图5)。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近60%的学生在此之前从未使用过网络课程,而使用过网络课程的同学参与也很少,只是利用网络课程下载教师课件,而从未将其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去使用学习。

网络课程实施结束后我们通过反馈问卷对学生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有76.92%的学生对于本网络课程表示喜欢(如图6),与之前调查结果对比发现,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转变了对网络课程的态度。

对于该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我们也做了统计(如图7和8)。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61.54%的同学对与自己参加本网络课程的学习表示很满意,很多同学认为通过网络课程学习,他们丰富了知识,扩大了知识面,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对于“计算机能力的提高以及与他人交流能力的提高”有近70%的学生并未表示支持。

数据也显示,对于“网络课程提高了学习效果”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同学只有近50%,显然虽然同学们很满意该网络课程,也表示很愿意通过网络课程进行学习,但是对于网络课程的效果评价还不是很高,这说明我们今后在提高网络课程学习效果方面还需多做努力。

4.5教学应用问题分析

虽然本次网络课程的总体效果比较理想,但是通过对学生使用情况及访谈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平台使用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直接影响了高校网络课程的应用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4.5.1混合式学习应用效果不明显

本课程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安排以及课程实施、评价等方面都应用了混合式学习模式,学生也表示更倾向于接受这种课堂与网络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然而,课程反馈调查数据显示,混合式学习方式应用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虽然有5l。28%的学生认为混合式学习方式方便他们安排学习时间,但也有近50%的学生都认为这种混合式学习方式没有帮助他们节约学习时间,进行有效学习。

在个案访谈中,同学A谈到:“其实我更倾向于混合式学习方式,因为这样可以给与我们更多的学习空间安排自己的学习,但是由于本网络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极其不稳定,所以在进行自主学习或测试的时候屡屡受挫,严重影响了学习兴趣。”同学B说:“混合式学习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可以减少课堂学习的心理负担,但是因为没有更多的指导,感觉网络学习有些迷茫,不知所措。”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混合式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安排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但是如果缺乏有效指导和督促,学习效果仍然难以保证(如图9),此外,由于高校网络平台不完善、不稳定,造成时间浪费、学习效率低等问题。所以加强教学管理监督和网络平台稳定性非常重要。

4.5.2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

调查发现,61.5%的学生表示只有在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的时候才会通过网络课程学习,约33%的学生在为了完成在线测试或课程作业的教学任务时才会去关注网络课程,只有2.56%的同学会自觉地通过网络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如图10),另外,网络课程实施前,调查显示有近70%的学生希望本课程提供课堂学习资料以及课外补充材料(如图11),课程实施后,76.92%的选择认为课堂教学资料对其学习帮助最大(如图12)。由此可见,网络课程学习的价值没有得到同学们的充分认识,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受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他们只是将网络课程看成是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下载、获取课程材料的平台。这种对网络教学的狭隘理解和应用应该摒弃。

4.5.3网络课程互动效果不理想

本网络课程设置的论坛模块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和讨论的平台。然而学习系统的记录显示,答疑板块的发帖数目为零,论坛讨论主题共为3个,均为教师主动发出的讨论专题。截止2010年12月底,论坛回帖数为47,学生在回复教师帖时,也只是在回答问题,没有针对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评论或展开讨论。同样,有95%的同学是在有作业或教师提出要求的时候,才去关注论坛(如图13)。遇到疑难问题,66.7%的同学选择自己到课程资料中寻找答案,18%的同学希望去论坛和答疑求助(如图14)。

我们对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也进行了调查(如图15)。数据显示,论坛人气不高、时间不足、论坛模块设计等是主要原因。在进行个案访谈时,有同学也表示:“不积极参加课程论坛,主要是由于该校网络平台采用实名制,不好意思对别人的回答进行直接评价,而且论坛中气氛不活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同学表示:“自己不喜欢做第一个主动发帖的人,所以希望有营造论坛气氛的带动者”。另外一位教师也曾提出过,该校网络平台论坛模块过于死板,不能发挥真正论坛的作用,没有任何奖励机制去激励学生们参与,与一些其他性质的论坛还有差距。可见,如何充分发挥现有的交互手段,如何设计更有吸引力的交互模块,让更多学生参与,已成为当前网络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4.5.4网络教学平台稳定性不理想

以往的网络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常常会由于教育技术理论与计算机水平的限制而受到影响,而网络教学平台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它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用户只需要轻松设置,就可以搭建自己的网络课程,因此受到了很多高校教师的青睐。这样一来,网络课程教学应用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依托的网络教学平台。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网络教学平台有很大的束缚作用,很难做到个性化设计,而且其稳定性、可操作性依然难以保证。例如,学生不能正常进行在线测试,频繁出现闪屏,无法提交,这些问题导致学生过分焦虑。对网络教学失望。另外,论坛设计死板,没有提供如虚拟金币等奖励机制来激发学生,也是影响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重要因素。

表1调查数据也显示,虽然绝大部分同学认为该校网络课程可以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但是近55%的同学认为不能顺利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近65%的同学认为其运行不好,而且几乎98%的同学普遍认为网络平台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效果。

另外,影响网络课程实施效果因素的调查(如图16)显示,87.18%的同学认为由于网络教学平台不完善而影响了其学习效果。因此,不断完善高校网络教学平台,使其更加稳定,更加人性化是保证高校网络课程教学效果的首要任务。

5.高校网络课程实施建议

根据上述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认为学生普遍认可网络课程的作用。并愿意参加网络课程的学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他们对网络课程的认识还处在初期下载课程资料的狭隘阶段。要增强高校网络课程教学的应用效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思想上重视网络课程应用。虽然高校网络课程的建设已经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要将其真正应用到教学实践,从学习者的角度进行课程设计,不停留在为“评”而建的层面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改变观念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2)进一步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几乎所有的高校网络课程都是通过学校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搭建而成,教师可以轻松建立自己的网络课程,解决了教师计算机和教育技术能力有限的问题。网络教学平台因此成为教学实施的关键因素,其直接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只有从功能上和技术上不断完善网络教学平台,才能更好地保证网络教学的效果。

(3)对学生开展网络学习培训。实验和访谈中发现,许多学生并不是不愿意参加某些论坛或教学活动,而是由于缺乏网络课程指导,不适应网络教学模式所致。开展有效的网络教学,必须给学生必要的培训,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使用网络教学平台操作的培训和所学网络课程模块功能的培训,减少学生心理障碍,方便学生学习使用,提高学习效率。

(4)提倡混合式学习模式,加强网络课程活动的设计。网络课程的设计不仅仅是网站功能模块的设计,更多的是教学活动的设计。高校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其学习自觉性仍然欠缺。为了鼓励并保证课外网络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加强教学活动的设计,在应用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教学时,要强调课堂与网络的整体性,课堂活动必须与网络活动形成整体关联,从根本上促进并监督学生课外的学习。

网络课程设计论文例9

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中,计算机网络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实用学科,而且,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社会对网络中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门课程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有极大的影响。文通过分析此课程的特点和现状,从而提出相应的教改措施,并着重分析了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网络多方面实践能力的内容,以达到提高此课程的教学质量的目的。

1课程的主要特点

众所周知,计算机网络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涉及的内容也主要包括这两方面:数据通讯技术、网络软硬件技术。其中网络软硬件技术含网络基本结构、拓朴结构设计、设备安装配置、网络的安全管理等等。这些内容理论性很强,学起来比较枯燥。掌握好会有一定难度。因而《计算机网络》课程具有内容多,难度大的特点。

同时,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势必推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的教学内容也必须及时更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本课程具有时效强,更新速度快的特点。

另外,《计算机网络》课程包含许多实践性的内容,如不同类型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等,这些实践性强的内容,光靠课堂上讲是不可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实践性强、应用性强也是本课程的一大特点。

2课程教学现状

作为一门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目前课程的教学存在三个比较大的问题:首先,教学内容方面,网络相关学科发展迅速,内容更新快,课程内容难以跟上计算机网络科学的发展变化。其次,在教学方式上,网络课程有相当部分的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知识,难度大,相对枯燥,在课堂教学方面需要适当调整,改变学生积极性调动不充分,课堂互动性不足等问题。然后,教学目标方面,高职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如何完成课程的教学,传授其中的知识点,但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适当的关注。与此相对的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能否有效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却是招聘单位用人的一项重要指标。这些能力培养的忽略。对于今后学生的工作和发展非常不利。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教改措施 实验教学 能力培养

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是高职信息相关专业必修的重点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本文根据这门课的特点和教学现状,对计算机网络的教改措施进行了探讨。

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中,计算机网络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实用学科,而且,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社会对网络中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门课程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有极大的影响。文通过分析此课程的特点和现状,从而提出相应的教改措施,并着重分析了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网络多方面实践能力的内容,以达到提高此课程的教学质量的目的。

1课程的主要特点

众所周知,计算机网络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涉及的内容也主要包括这两方面:数据通讯技术、网络软硬件技术。其中网络软硬件技术含网络基本结构、拓朴结构设计、设备安装配置、网络的安全管理等等。这些内容理论性很强,学起来比较枯燥。掌握好会有一定难度。因而《计算机网络》课程具有内容多,难度大的特点。

同时,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势必推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的教学内容也必须及时更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本课程具有时效强,更新速度快的特点。

网络课程设计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网络工程专业知识领域的特点:知识结构涉及计算机科学和数据通信等核心技术,知识更新快,与应用实践结合紧密。网络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应对工程技术知识和素质教育有严格的要求,对人才的培养要注重三个方面: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专业知识学习兴趣和方法,工程实践动手能力。

网络工程专业属于信息社会建设和发展急需的专业,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设置立足让学生知道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网络工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主导思想是“加强多学科理论基础教育,突出网络工程专业特点,注重实践技能训练,探索主动学习、兴趣培养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专业课程体系构成及学分设置

网络工程专业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一些核心的学科基础课应有统一的要求,在计算科学理论、技术和应用等知识结构的理解和掌握上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有共同的基本要求。

在专业课程设计和建设上只有突出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的教学,才能形成网络工程专业特色。还要考虑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知识学习有基本的要求。

课内教学和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学分要求分别为140学分和20学分。课内教学按课程类别进一步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通识课。课内教学和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构成及学分设置如图1所示。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大的选课空间,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增大选修课的比重,在课内教学和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的学分中,选修课的比例占31.5%。

课内教学和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160学分,加上规定的创新能力2学分和课外教育项目学分11学分,最低毕业学分要求为173学分,专业最低毕业学分构成如图2所示。

主要课程包括:计算科学导引、程序设计基础、电路与电子学、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组成原理、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实验、网络安全技术、网络设计与工程、Linux网络环境、计算机网络管理、TCP/IP协议分析、IPv6技术、网络编程、网站开发与维护、网络仿真和模拟课程设计。

专业知识领域模块包括:计算机软件基础、电路与数字逻辑、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设计与应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怎样突出网络工程专业知识的特色,同时也需要考虑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的联系。在制订网络工程专业教学进程计划时,往往要考虑课程先修关系。由于一些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时数的限制,以及需要满足对学科基础课程的要求,对计算机网络和专业课程的学时安排显得尤为重要。

3专业课程层次设计

采用三个层次描述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知识,自底向上依次为计算机网络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设计与下层课程知识为上层课程知识的基础,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一门课程中可能存在既包括理论知识、又包括技术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情况,例如专业核心课程“计算机网络”。三个层次的专业课程设计可以体现网络工程专业的特色,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使知识结构流畅、看起来一目了然、学习起来循序渐进。三个层次的专业课程知识描述如图3所示。

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核心,设计出理论、技术和应用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知识领域框架,可以很好地使各课程内容前后衔接、连贯相通、循序渐进、易学易懂。

3.1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

计算机网络理论是专业课程的基础,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原理、通信原理、TCP/IP协议分析。

计算机网络原理从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层次、网络协议、网络服务、网络接口和对等层定义和功用出发,描述当前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5个层次的功能、位置和协议数据单元(PDU),涉及可靠数据传输(RDT)、网络协议设计及实现、流量和拥塞控制、网络寻址、路由选择协议、网络互连、局域网络、无线和移动网络、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

通信原理讲述通信基本理论和数据通信基础知识,涉及到传输介质、信道容量、信道复用技术、交换技术、编码技术、差错控制技术,这部分知识内容以够用为原则。通信原理的知识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会多次用到,在计算机网络中包含“数据通信基础知识”一章内容,从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层面归纳两种技术的结合和联系。

TCP/IP协议是因特网的语言,是计算机网络事实上的工业标准,讲述时结合与开放系统互连(OSI)框架,以及当代5层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进行比较,强调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分层的基本原理。讨论因特网和身边网络正在使用的各层网络协议,涉及的网络协议有:HTTP、SMTP、POP3MIME、DNS、FTP、SNMP、TCP、UDP、IP、ICMP、ARP、RARP、IGMP等。

3.2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

计算机网络技术涉及网络实现的技术和方法。开设的课程有:网络编程、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管理、IPv6技术等。

采用三个层次描述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知识,自底向上依次为计算机网络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设计与网络编程课程讲述网络软件设计技术和方法,重点是理解网络协议、对等层协议实现、套接字编程、C/S计算模式、B/S计算模式的方法和技术。

网络安全涉及网络中的认证和加密技术,涉及对称密钥加密机制、公钥加密机制、安全认证、数字签名与报文摘要、网络病毒防治技术、网络协议安全、防火墙、入侵检测。

网络管理涉及网络管理体系结构;抽象语法标记ASN.1;管理信息库MIB;网络管理协议;远程网络监控;网络管理;网络管理实现技术。

IPv6技术是新一代网络技术,课程内容涉及IPv4存在的问题;IPv6技术历程;IPv6协议格式;IPv6与IPv4的主要差异;IPv6地址技术;IPv6路由技术;IPv6安全技术;IPv6过渡方法;移动IPv6。

3.3计算机网络设计及应用课程

这部分课程的选择和讲述主要是围绕当前网络的主要应用展开。涉及的课程有:网络设计与工程、Linux网络环境、网站开发与维护、网络仿真与模拟、网络工具应用等。

结合因特网和身边的网络介绍和描述网络应用课程,让学生知道学的理论和技术用在哪里、如何应用、怎样用好。

这部分课程内容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和代表性。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网络软件实践,以及组网技术训练,加深对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在网络组网、维护和管理中对所学的计算机网络理论和技术知识进行检验。从应用的层面使学生明白学到的知识用在哪里、在哪里,将来怎样用的更好。学生学的懂、又会用,增加了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3.4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设置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在学科基础课的知识架构上,为网络工程专业课提供基础和支撑,考虑到计算机网络知识更新的加快和内容的增多,把计算机网络课程设置为理论课,重点讲深、讲透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增加数据通信基础知识、无线网络、对等(P2P)网络、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开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最初是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开课时间放在第五学期,问题是学生反映接触到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较晚,也影响到后续网络专业课程的开设时间。经过取舍,最后这门课程的开课时间放在第四学期,与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组成原理在第四学期同时开课,使得后续的网络专业课程可以提前开始,使学生尽早开始网络专业课程的学习。

4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及开课学期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对几门重要的网络工程专业基础课,均分别设置至少两周的课程设计和课内实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大一程序设计基础等学科基础课程的实验基础上,专业实践课程内容从大二开始设置,目的是使专业实践早接触、不间断、相互联系和支撑。网络工程专业主要的实践环节课程如表1所示。

从这些课程的属性中可以看出,有理论与实验的结合,有单独实践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让专业学生早接触实际工程应用,体现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背景和特色。

5注重理论、技术和应用融合的课程教学方法

专业课程体系框架设计立足让学生通过身边和所用的网络,类比人类社会中的通信活动学习网络知识。结合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优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教学大纲。针对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的需求,把专业知识理论、技术和应用融合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注重和体现“理论、技术与应用知识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理论的阐述,说明计算机网络涉及到的各种技术(例如交换、复用、协议分析、寻址、路由等技术),结合因特网应用(例如域名系统、Web应用、电子邮件、局域网等应用),使学生容易理解网络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组建网络需要的技术、明白怎样使用网络的方法。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软、硬结合,面向工程和应用的计算机类专业。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网络工程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必要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网络工程实践动手能力;掌握网络设计、规划、组网、编程和管理的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开发、应用的方法。

通过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课程的学习,在学生掌握和具备了扎实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基础上,鼓励网络工程专业的同学积极参与国际上认可的思科网络认证考试和网络工程师认证等考试,使学生较早了解实际工作要求和社会需求,检验自己专业知识学习的水平,找到差距,制定新的学习目标。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与其他专业的课程相比较,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往往在一门课程中就会涉及多种学科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教学内容比较杂、比较散,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在一门课程中又不能对涉及的各学科知识有过多介绍,一般时数够用为止,这会对学生较好地理解、融合相关的学科知识带来影响。

在课程教学中采用“理论、技术与应用知识相融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了各学科知识的来龙去脉、之间的联系,会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所涉及学科知识的兴趣,通过阅读相关学科知识文献,通过身边的应用学习技术,并上升到理论,进一步理清楚各课程之间的脉络关系。结合专业实践课程,明白怎样应用专业知识,对技术和理论课程知识更深一步验证和理解,在实验中培养动手能力,学会查阅文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对专业课程系统的学习,掌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读书方法。

6专业建设和教学计划实施的分析和讨论

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的目标:培养掌握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知识,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实现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网络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问题的创新型网络技术人才。

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在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和网络技术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开发工作的扎实基础。可以在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机构从事计算机网络的规划、设计、组网、应用和管理,以及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和网络技术的科学研究与开发工作。

经过几年专业培养计划研究与探讨,感到把网络工程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是长期的、需要团队协作的工作,专业课程建设工作任重道远。专业课程建设需要跟踪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设置。设计出与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培养计划,有与培养计划配套的课程体系与教材,重点建设一至两门精品示范课程。同时积极采用网络化教学、案例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的培养是第一位的,采取进校后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教育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是什么、学习哪些知识内容、课程有哪些,将来毕业以后可以从事哪些工作,目的是让学生学的明白、知道怎样学、对所学习专业有兴趣。从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熟悉设计、组建、管理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全部过程,以及所要学习主要专业课程,需要阅读的相关学科的书籍。

实施专业年级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制度。实现对学生专业学习的及时帮助和指导。为帮助学生在制订专业培养计划时,给出了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选课示例,供学生参考。学生可结合自身兴趣,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选课方案。

中国高等教育从2002年起开设网络工程专业,到2007年,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高校(含独立学院)已经有207所,各高校在网络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由于侧重不同,在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实施等方面存在不少差异。目前,需要加大力度建设、积累和拥有先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专业实验教学环境。在专业教学研究基础上,出版学术著作和编写配套实验指导书,设计和编写符合我国高等教学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系列教材。同时,加强各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在专业培养计划研究、专业课程建设方面的学习和交流,并尽早成立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协调和引导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加快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步伐,为信息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网络工程技术、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0-25.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5-143.

[3] 王相林. 计算机网络[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72-252.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ourse Building for Computer Network Engineering Discipline

WANG Xiang-lin